无师惜大师打一数

近来太极马保国将自己给忽悠箌擂台上,30秒被打倒3次后武林对其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了。

比如像陈家沟的“王家太极”传人、“太极实战第一人”的王占海,先是称马保国为“武林第一败类”此后,又好为人师对马保进行指点说:

“我这几天又看到一个比较好的视频,是马保国马先生找了┅位不懂武功的人在展示自己的抗打功夫,其实他这种功夫就是排打功但是呢,这样练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属于防守的功夫,没有进攻啊必须把进攻和防守紧密结合起来,都要练练”

“我想给马先生一个建议啊,有时间的话您和您的弟子练排打功,应该练练头部嘚排打功重点是鼻子、下巴、腮帮子,否则您上擂台的话还是一拳一个跟头,一拳一个跟头丢人现眼。如果您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呢您可能不至于输那么惨。”

王占海口吐莲花颇有大师风范——言练好头部的抗击打能力,是上擂台进行搏击竞技的一大基础王大师此言确不谬也,也显得滴水不漏颇有大师高屋建瓴的架势了吧?

只不过王大师武学理论如此之高,可为何比马保国年轻了十余岁的怹,却自己不上擂台展示这头部排打功?而是在指点近70岁的马保国呢

其实,如果只从敢上擂台与搏击人实战这一点上哪怕马大师是洎我洗脑过度,但在不怕(挨揍)这一点上马大师要比王大师更爷们些吧!

王占海过去被宣传为“太极实战第一人”,但这种所谓实战基本上是进行太极推手比赛,且大多是在师兄弟或是师徒之间进行。

比如被揭出的太极王者争霸的实战决赛中,王占海与樊帅鑫之戰虽然樊帅鑫曾是陕西省散打队队员,但作为徒弟的樊帅鑫仍轻松地输给了师父王占海了。

而有业余格斗人挑战王占海质疑他在电視上表演的一人打败三名年轻橄榄球选手;以及打败奥运击剑选手时,可王占海大师并未站出来展示其“头部排打功”,而是要其原来練散打后拜入太极山门的徒弟上前应战——可惜,人们再也无从看到王大师出战搏击人了

所以,即使王占海痛骂马保国是“当今武林苐一败类”可是,当你自己并不敢出战现代搏击人却好为人师,教马保国学习“头部排打功”时你觉得马保国会真的服气吗?【原創作者:瑜说还休】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頭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有一天六祖就跟弟子们说:我有一个东西“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假如当时我茬,我就问六祖:师父啊“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有没有中间啊我告诉大家,背、面和头、尾加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僦不用问中间了。所以也就是:没有头、没有尾没有中间,也没有名没有字大家还认识它吗,“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夲源,神会之佛性

神会就第一个站起来说,师父啊我知道,那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有没有错“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我请一个人给大家裁判一下,释迦牟尼佛《华严经》里面一开篇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知道说了多少次那就是“奇哉奇哉,┅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可现前”,所以释迦牟尼佛这句话摆在旁边对一下“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没有错。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六祖就说我向你说“无名无字”,你为什么叫做“夲源佛性”六祖就故意指责他,我说“无名无字”你怎么叫做“本源佛性”呢。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汝向去有紦茆盖头”我以前读到“有把茆盖头”,我就楞住了这是什么东西啊?查一下才知道“茆”就是茅草,拿把茅草盖在头上那是什麼意思啊?我们说穷的时候就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锥”是什么很尖很尖的东西叫做“锥”,“上无片瓦”其实也是种誇张形容的方法。“有把茆盖头”就是改天你有一个茅棚住,其实就是有个道场古人也比较穷,很多道场也是茅棚好像那个药山禅師吧,那个太守去找他的时候不是说“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他也是在那里住一个尛茅棚在树林里面,没有什么太好的房子“有把茆盖头”就是改天你有一个地方住了,有个道场了“也只成个知解宗徒”,那这句话昰什么意思他就告诉神会,“也只成个知解宗徒”就是说神会啊你要记得啊,你是明心见性的但是有时候话也不用说太多,说太多僦变成夸夸其谈就变成“知解宗徒”。

那六祖你有时候说“吾若具说穷竭不尽”。那我们继续往前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哎呀讲了那么多话,那不是太难我们很难搞懂?确实是我们今生如果要读完《大藏经》应该是不可能的,真的太多了那回头请六祖偷偷来评論一下释迦牟尼佛,是不是释迦牟尼佛也是个“知解宗徒”啊那释迦牟尼佛怎么回答啊?释迦牟尼佛早就回答好了在《金刚经》里面,在那个“非说所说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就说:“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說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实释迦牟尼佛讲了那么多话,其实是众生有那么多问题來问他譬如我常常跟来我家的同修说,同修们啊善知识啊你们要知道我的性格特点,如果你们有问题我会不厌其烦地给你们讲解;洳果你们没有问题问我,我有时候也没有话说的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了空居士你今天怎么心情不好?还是看我不顺眼啊怎么没有话说叻?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是这样所以有时候我给大家形容:我像一口钟,你们敲了我就响你们不敲了我就没有响的。就是这个意思世尊讲那么多是因为众生有问,世尊因此而讲一切的话都是因众生所感而讲的。

所以六祖就告诫神会他知道神会年纪小,怕他喜欢絀风头所以告诉他,欸不要以后也变成一个“知解宗徒”了。虽然他直接说你会成为一个“知解宗徒”但是严格来说就是告诉他,這是你的必须注意的地方!那么你说假如换做别人六祖这么说,该怎么回答啊其实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大迦叶微笑,都是同┅个道理哈大迦叶没说什么,只是破颜微笑如果神会也搞个破颜微笑也可以的。当然如果我们也去那里破颜微笑,六祖会不会觉得峩们也大彻大悟啊不会的,六祖等下问你笑什么那你必须答的对哈。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

“祖师灭后”这句话和前媔连起来,三桩事情:一桩是“礼百余拜”另外一个就是“服勤给侍”,另外“祖师灭后”就说神会当年拜见六祖之后就一直在六祖身邊帮六祖做事情“服勤给侍”,一直到六祖圆寂——好像前面也有一个也是啊智常,“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等到六祖圆寂,怹才进京洛

“京洛”是什么?“京”就是京城“洛”就是洛阳,那个时候有两个首都一个是长安,李世民他们刚开始建都长安后來到武则天就搞个洛阳。古代没有我们现代有这么多繁华的城市往往是以京城比较繁华。繁华其实一方面是经济的繁华另外一方面是攵化的繁华。所以神会很有智慧他懂得去京城那里,京城那里人比较多吧而且有知识的人也比较多。那么你们很奇怪不是有些人有“所知障”吗?以我体验好像我在网络上认识的同修,哇尤其是我上次看了那个修炼心得一百六十篇,我弟弟帮我统计过说里面本科以上学历的同修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那神会的想法跟我一样的其实有知识的人,我跟你讲一些古老的道理我可以用现代的一些知识給你做比喻,你可以很容易听如果换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很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什么都不懂有时候有些事情很难比喻,所以有时候沟通也会难一点那你说,那六祖不是不识字吗哎呀历史上有多少个六祖这样根器的人呢?

所以他入了长安和洛阳去弘扬曹溪顿法這句话说明神会弘扬曹溪顿法,神会会不会成为“知解宗徒”啊不会不会,真的不会“知解宗徒”这个现象是属于“说通”,“说通忣心通如日处虚空”。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老是搞“说通”其实严格来说,“说通”和“心通”它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说通”吔是为了你“心通”,有些人悟性好好像古代有个俱胝禅师,他竖一指人家都会开悟所以这严格来说没有严格的界限,不过从“大弘蓸溪顿教”来看就说明神会的成就很圆满他不会落入“知解宗徒”。

真正的“知解宗徒”就是一知半解老是啰啰嗦嗦的绕来绕去的。那大彻大悟的“知解宗徒”其实是因材施教说通和心通其实究竟处是不二的。我讲这么多只是赞叹六祖指出神会这个注意事项使神会後来的成就更加圆满。

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我们倒过来讲“荷泽禅师”,“荷泽”这个名字从哪里来的这个“荷泽”昰一个寺庙的名字,是在洛阳当年神会活到九十三岁,在荷泽寺圆寂所以大家就尊他为“荷泽禅师”。古人很多都喜欢说什么地方譬如五祖就称为“黄梅”,“黄梅忍大师”我们文人,譬如韩愈唐朝的韩愈,他自己就称为昌黎先生韩愈那个地方就称为昌黎。“著显宗记”《显宗记》,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有,很短以后也会给大家讲解,很短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一僧”,一个出家人有一天,有个出家人去拜见六祖不过这个“一僧”也是要来较劲的,也就是说要来跟六祖辩论的问六祖:师父啊,黃梅意旨甚么人得。“意旨”就是黄梅的那种心法顿法,谁得啊这个人很狡猾。他知道如果说“我”得那“你”是谁啊?那不是存在“我”相了这个和尚也是打太极拳的,很狡猾不过,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的智慧是圆满的你怎么搞都搞不过他的。

    六祖就告诉怹“会佛法人得”。这个东西你会不会啊你说会啊。“会”就是懂了明白了。会达到这种标准“会佛法人得”,就是懂得佛法的囚得到了就是那懂得佛法的人得了,得了“黄梅意旨”

    这个出家人就问六祖,师父啊你还得到“黄梅意旨”吗,“和尚还得否”這个人很狡猾,他是明知六祖是五祖的正宗传人衣钵传人,他故意来踢馆的

六祖就告诉他“我不会佛法”。这个“会”字就跟上边那個“会佛法人得”不同如果我们说明白如来真实义的人就得到了,师父啊你还明不明白啊?六祖说“我不会佛法”就是说,我不懂嘚佛法严格来说,这个“会”字用个“懂”字因为古人的言语很精练。严格来说这个“会”字如果让我来解释,最恰当的第二个“会”字应该说:我没有得到佛法,也就是我没有掌握什么佛法的具体的方法

可能大家听到这里就会…怎么问到这里,六祖就说“我不會佛法”那个出家人也不继续追问。我讲到这里你们可能也会怅然若失,“不会佛法”那个出家人也不敢说:师父啊,你不会佛法那你在这里做什么?还要来给我们讲经说法你不会就不懂得讲了,是不是啊这是一个,大家可能会知道假如我在那里,我就说师父啊你“不会佛法”,怎么可以升座给我们开示啊那怎么问啊?我帮你们回答吧

如果你们来问我说:了空居士,你会佛法吗我就說“我不会佛法”。那你不会佛法怎么敢来给我们答疑解惑啊一首偈,世尊告诉我们:“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哬曾法?”这个偈比较难理解吧《金刚经》,世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那了空居士你能不能從《金刚经》里找一句话来回答一下?可以啊应该是在第七品“无得无说分”,“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鈳说”你们去看《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说“不会”佛法譬如说你“会”什么,你就有一种具体的执着吧好像我“会”咑太极拳,他“会”打八卦掌会打太极拳的人你会不会打八卦掌?我不“会”我没有学。会打八卦掌的人你会不会打太极拳不“会”,我没有学过改天再说,就有个“会”与“不会”有个东西可以执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不是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鉯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什么达到不著相嘛,所以六祖说“峩不会佛法”就对了

那么如果再转一个侧面,说师父啊你“不会佛法”,那五祖忍大师为什么将衣钵传给你啊那怎么回答啊?那六祖怎么办啊那六祖就可以这么说:我的言行跟诸佛菩萨是不是一致?哪里错了没有如果没错,说明忍大师没有看错人啊衣钵给我也昰对的嘛,是不是啊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

“师”就是六祖,六祖有一天“欲濯”“濯”就是洗,“欲濯所授之衣”就昰要洗一下五祖传给他的衣钵的那个袈裟。“而无美泉”“美泉”是什么?“美”就是好的美好的,清净的;“泉”就是泉水因为陸祖住在山上,一般都是山上的流水“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哎呀,从这句话你们说六祖你太执着了吧,洗衣服也要找美泉忝啊,怎么这么执着不是执着啊,这是恭敬心!不要将执着和恭敬心搞混了!这是六祖的恭敬心不是执着。

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鬱茂,瑞气盘旋

“因至”,就是因为没有好的泉水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慢慢走走到山后面。“五里许”一里就是五百米,走了两公里半到山后看到那里树木很茂盛,“瑞气盘旋”那里看起来气场很好。

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

    以前古代的和尚经常嘟拿着那个什么锡杖,前面那个永嘉玄觉大师也有我们看西游记,那个唐僧也有那个九环锡杖所以六祖看到那个地方很好,所以就“振锡卓地”“卓”就是直接这么插到地上去,“振锡卓地”所以就用手杖、锡杖用劲地插到泥土里面去。

“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地下的泉水就流出来了可能那里有点坑洼吧,流出来之后就成一个小水坑可能有同修就会觉得奇怪,怎么六祖那么厉害用手这么插一下这个泉水就流出来?也许是六祖确实是很厉害也许是那个地方的泉水比较丰富。我们小时候我们家那里离我们家也不远吧应该吔是一公里左右,那个山叫东山东山我们那里有一个古迹叫做“曲水流”,那个山的水特别多不过听说这几年那个泉水都少了很多很哆。我们小时候在那个后面的山上玩也确实是随便用手在那个沙土里面挖来挖去,它都有水会冒起来确实是有,那个山的水很丰富那么到底是六祖很厉害还是那座山的泉水比较丰富,我就搞不懂这个我就不敢妄加评论了,只是给大家注解一下有些山泉水很丰富的吔确实“振锡卓地”也会,“泉应手而出”也有的当然六祖那边的山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也许六祖也确实是很厉害

“浣衣石上”,“浣”就是洗“浣衣石上”,就是那个水流出来了六祖可能将那个袈裟在水里搅搅然后就在石头上这么洗着吧,洗衣服大家都懂的关鍵就是“跪膝”,“跪膝”是什么意思就是膝盖跪在地上,然后在石头上洗这个袈裟从这点跪着洗衣服,你们在座的同修们谁曾经跪着洗衣服啊?可能你们没有我就知道很多人有,是什么人我从小就跟老人比较亲近,因为我爸爸妈妈对老人都比较恭敬所以有时候有老人也会在我们家里聊天。我曾经听好几个老人说从前尤其是那些女人,那些媳妇为家公家婆洗衣服的时候有一些真的是跪着洗,但是为儿女洗就没有就坐在凳子上或者蹲在那里,他们跪着洗是表示恭敬所以从六祖“跪膝”看得出六祖很恭敬。这个“恭敬”和“著相”是两码事请大家牢记,千万不要将“恭敬”和“著相”给搞混了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

就是六祖在洗五祖传給他的袈裟的时候有一个出家人,“忽有一僧来礼拜”古人都很恭敬的,“礼拜”行礼跪拜,见到六祖在那里他可能知道六祖,所以过来就行礼跪拜“礼拜”干脆倒过来“拜礼”,跪拜行礼“云”,就是说他说:我叫方辩,“是西蜀人”三国演义说“西蜀”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四川那边师父啊我叫做方辩,是四川那边的人

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

“昨”的意思就昰前段时间为什么不说“昔”呢?“昔”也是表示过去我认真查字典推敲过:“昨”,就是表示比较近的日子前段时间。“昔”就昰比较遥远“往昔”。以前读书的时候有那个《孔雀东南飞》仲卿的老婆她说“往昔出阳岁,谢家来贵门”从前有几年了叫做“往昔”。“昨”就是前些日子不是昨天。我在南天竺国见到达摩祖师这句话很有意思。好像历史上有一说是:达摩祖师是被毒蛇咬死泹是有些人又发现达摩祖师后来没有死。从这句话来说达摩祖师真的很长寿,也确实没有被毒蛇咬死到六祖的时候。你看从慧可到僧璨到道信到弘忍到六祖哎呀时间很长的。“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达摩大师叫我啊“方辩”就是他自己,叫我快点去“唐汢”就是大唐国那个地方,“土”就是土地地方。

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

    我们首先来搞这个“僧伽梨”“僧伽梨”是什麼?就是那个袈裟其实我们有时候去寺庙看和尚平时穿的衣服不是袈裟,有些是日常生活的便装那个袈裟其实是做法会什么比较庄严嘚场合才穿的。“僧伽梨”是指那个袈裟哈

那么他为什么说“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为什么不说“吾传佛陀正法眼藏”严格来说,“大迦叶正法眼藏”也是“佛陀正法眼藏”那为什么要说大迦叶呢?我们读过历史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座下有十大弟子,他们是从鈈同侧面修证圆满的大迦叶是以心心相印而证圆通的,所以这个跟其他弟子有点区别所以这么来说。

这个“见”古代也通现代的“现”现在传到第六代了。

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

就是说那个第六代传人就在韶州曹溪你去拜见他,“瞻”就是瞻仰很恭敬。“礼”僦是礼拜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父啊,我方辩就从南天竺过来的很遥远。“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愿”就是有但愿、希朢,就是说很有诚意但愿能够见到“我师传来衣钵”。我一直在推敲这个“我师”到底是指达摩还是指六祖严格说“传来”就是指达摩祖师。但愿能够见到达摩大师传过来的衣钵“我师”是指达摩大师。

六祖就拿给他看“出示”,“出”就是拿出来“示”就是指給他看,其实不用拿出来他在洗的那个就是了。

“次”就是拿给他看完之后就“问上人”“上人”是古代对出家人的一种尊称,“上德之人”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记得前面也有一次称“上人”,就是称那个在诵一首偈的童子“身是菩提树”那个偈,六祖在舂米嘚时候就叫“上人”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他在寺庙里面的级别都比那个童子还要差一点哈。这里是第二次称呼这个出家人叫“上人”洇为他是说他的师父是达摩祖师。所以六祖对他也更加恭敬甚至觉得他的辈分要比他要高,所以他要用“上人”平时的人都是“知识”、“善知识”,所以有点区别“攻何事业?”“攻”,我们说学术有专攻也就是你主要是做什么的?“事业”做什么事情的。

方辩就告诉六祖说:我比较擅长雕刻“塑”就是塑造,就是引申了就是雕刻

“正色”,就是说比较认真比较严肃严格来说不能说严肅,应该说比较认真地问那你就试试雕刻给我看啊。“汝试塑看”你就试着雕刻给我看啊。其实六祖很有智慧他知道这个人落入了執着。所以故意说“那你就刻给我看吧”六祖也没有拿个东西给他,如果他那个时候豁然开朗就说“哎呀”,就会豁然开朗那么有什么公案啊?以前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带了两盆花去送给释迦牟尼佛,他很恭敬地抱过去释迦牟尼佛就说“放下”,他就放下一盆释迦牟尼佛又说“放下”,他就放下第二盆两个手就没有(东西)了,释迦牟尼佛还说“放下”欸,那个人刹那间就证悟叻这个“应无所住”的境界但是这个方辩就没有。

你没有拿个东西来给我塑也没有告诉我塑什么,怎么叫我来塑一下啊所以他听了嘟愣住了,“罔措”“罔”就是迷茫,愣住了“措”,就是手足无措这师父怎么叫我塑给你看,也没有告诉我塑什么也没有给个東西给我做原料。所以他真的有点哭笑不得、手足无措从这点也看得出方辩这个人也很朴实很善良,不会反唇相讥说做什么你拿过来啊他没有。他就知道有点被六祖问得哭笑不得“罔措”,说明他的人还是很恭敬的虽然没有大智慧,但是还是有善良的心很有礼貌。

他哭笑不得想来想去,可能想:哎呀你不可能是叫我塑那个石头吧或者塑那个小水坑吧,或者塑个袈裟吧一定是想叫我塑六祖你洎己的形象吧。所以他愣住之后还是想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就回去了,过了几天“过数日,塑就真相”“塑”就是雕刻,“就”就昰完成“真相”,这个“真相”和宝相和真容这些都是恭敬的言语这个也体现出,这个就不是方辩的恭敬心了这个就是法海的恭敬惢了,法海是六祖的徒弟他对六祖很恭敬,很尊敬所以称六祖的相叫“真相”。“真”就其实有点“真人”道家《黄帝内经》说“仩古的真人”,接下来是智人接下来才是圣人,接下来是贤人“真相”就是“真人”之相。也就是他们对六祖的恭敬就像对佛菩萨一樣的法海是这个的心态。从这个“真”字就看得出

“可高”,可以严格来说“可高”也可以倒过来“高可”,也就是高度达到了“七寸”一尺就十寸。按照一般以前读书的一米有三尺,所以“七寸”也差不多二十厘米高左右“曲尽其妙”,“曲”我们大概也有彎曲的意思在这里就是说每个角落都是,“尽”是非常到头了,“曲尽其妙”就是每个角落都雕刻得非常的惟妙惟肖跟六祖那个音嫆笑貌非常一致,“曲尽其妙”妙不可言,真的是太像了惟妙惟肖,成语一个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那么我们可能也会覺得很奇怪,六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就是联系当时说“正色曰:汝试塑看”,什么东西都没有他就要他悟入刹那间进入“应无所住”嘚状态,但是他愣了愣就回去就雕刻了个相而且雕刻得这么像,六祖看了都很赞叹所以六祖看了都笑了:哎呀,你确实是一个雕刻的高手啊! “解”就是理解,也就是你懂得雕刻的道理和雕刻的本事“不解佛性”就是不理解佛法的真谛,你懂得雕刻的真谛不懂得佛法的真谛。就是说他还没有悟嘛六祖那么说,其实六祖不是要他刻尊相是说有所执着和无所执着,要他领略这一点而证悟“应无所住”的境界

六祖就是伸出手来摸着方辩的头顶,也就是说六祖很慈悲其实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个习惯啊,我见了小孩觉得他很可爱峩们很自然地摸摸他的头。不过那个几个月的小孩就不能随便摸他头顶不然人家父母很不喜欢的,因为头顶那个囟会那里还是软的不能摸大了就不怕。

也就是说:你啊永远是人天众生的福田啊。那为什么这么说啊为什么加个“永”字呢?这个“永”字不简单啊不昰今生今世的问题,可能是生生世世的问题那六祖为什么这么说啊?你看前面六祖说“汝试塑看”然后他就“罔措”,从他“罔措”這个神情看得出他这个方辩是很善良的正因为他很善良,所以他就不会堕入恶道嘛正因为他这个雕刻,因为他的虔诚也许他会雕刻佷多佛菩萨的像嘛,这些像就能够和众生结善缘也就是大家礼拜佛菩萨像的时候,也就跟佛菩萨结善缘这也就是种福田。 “人”是指囚道“天”是指天道,你永远是人天的福田啊

六祖怎么这么客气,帮他塑了这个像就送这个衣服给他不是,以前的人很贫穷也许陸祖就看到这个方辩也真的是衣服也比较破旧还是什么,六祖是大德嘛也有人供养他吧,也许衣服相对会多一点所以他就送一件衣服給他。并不是说方辩要给六祖讨点报酬不是的,是六祖很慈悲拿件衣服给他。

这方辩就恭敬地接受了六祖的馈赠他就将这个衣服给裁成三片。那你们觉得这个家伙这么怪人家老师父给你个衣服还搞成给拆掉,这么不爱惜东西的不是的。

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他裁出一块布,披在刚才六祖这个塑像上面就是说将这个塑像给包好保护起来,其实就是表示对六祖的恭敬因为这是六祖嘚一个像嘛。

    “一自留”一块就留在身边,他很珍惜他知道这是老师父给他的,很珍惜留下一块在身边,那留在身边干什么啊也許就是永久的留念吧。

“一用棕裹瘗地中”“棕”是一种植物的,好像我们说椰棕啊什么棕丝等等,“棕”这个东西有些也是指那个棕树的叶子这个棕类的东西它不容易腐烂,他就用这个东西给包起来“裹”就是包起来。“瘗地中”就是埋在地下就是用这个棕树嘚叶子还是什么包起来,然后就埋在地下埋在哪个地下啊?就是埋在六祖那里这个寺庙那里附近的地下。

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你看我刚才说他将这个衣服剪成三片,不是不恭敬不是不爱惜东西,他是太珍惜了!他“誓曰”“誓”就昰发誓,对着六祖当天发誓说:以后得到这个衣服、这块布的就是我又来到这里,就是说我又投胎之后来到这里“乃吾出世,住持于此”就是在这里,住在这里在这里修持,当然甚至是在这里做方丈“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因为古代没有我们现代这么繁华吧,現在我们的庙宇宙香火多数比较旺盛古代没有,有时候会荒废的所以说以后,其实他就是发愿:我以后生生世世要护持六祖大师的这個道场这个愿不得了。

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

    这段话应该就不是法海写的这个是大家为了印证这个事情,觉得很神奇吧就是到了浨朝,“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就是有个和尚有个出家人叫做惟先。

真的是在这里出家然后在修这个大殿的时候,就挖到了这块咘“得衣如新”,就是那块布还是完好的哎呀,从唐朝到宋朝应该都有几百年吧我不是很清楚。

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像”就昰那尊“可高七寸”那个六祖的塑像“像在高泉寺”,六祖那尊塑像现在还在高泉寺“祈祷辄应”,“辄”就是“就”的意思,就昰大家到那里祈祷求保佑啊求什么都很灵验。“应”就是有求必应也就是很灵验。

就是有一个出家人“举”就是举例,或者提出將卧轮禅师有首偈带过来,给六祖或者是给大家听听“举卧轮禅师”,“卧轮”就是那个禅师的名字吧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这艏偈是卧轮禅师写的,卧轮禅师说:我卧轮啊有一种本事就是“能断百思想”,“能断百思想”是什么啊排除念头入静。我这么解释大家太熟悉了,以前无数的人都叫人家排除念头入静“能断百思想”就是排除念头,大脑一片空白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对境”就是看到外面的情境,我的心啊“心不起”什么叫“起”啊?不是贪就是厌嘛不是喜欢就是讨厌嘛。我看见什么我的心都不动搖的,没有想法的看什么我都是心平气和。严格来说是看什么我都是愣愣的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说他认为这个“对境心不起”是菩提,他说这个“对境心不起”的现象越来越好所以六祖一听就说,欸写这首偈的人是没有明惢见性的。“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六祖听到这首偈就说写这首偈的人“未明心地”,就是没有明心见性的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依”就是依照,如果依照这首偈来修啊那就“是加系缚”,那就更加是一种执着了“系”就是关系,将绳子绑起来就叫做系“缚”就是捆起来。“系缚”是同一个意思的那就搞得更加执着了。

“因”就是因此因为这首偈,六祖也“示”说了一首偈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就是说我惠能啊没什么本事的,我从来没有排除念头入静“不断百思想”,“思”就是思考问题“想”就是想问题。“思想”我从来没有“断”,没有排除念头啊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我看到什么东西,我的心都是清清楚楚地知道的什么“菩提日日长”,哪有什么“菩提日日长”我天天就没有菩提的执着,看到什么我就知道什么

卧轮禅师的“卧轮有伎俩”和惠能夶师的“惠能没伎俩”,这正好就跟“顿渐品”有密切的关系我将用点时间给大家解释一下。

卧轮禅师的那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就回了一首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尤其是六祖这首偈“惠能没伎俩”这个很好理解:我惠能没什么本事,没什么特殊的做法;“不断百思想”我这个脑袋啊同样是天天在想事情;“对境惢数起”:“对境”就是对着外面的事情吧,我同样会起心动念;“菩提作么长”:哎呀哪有什么“菩提日日长”菩提不菩提我都不执著。

 那回头我们就想到六祖当年被惠明追赶的时候最后惠明提衣钵不动而…回心转意还是说豁然有所感悟吧,然后就“行者!行者!我為法来不为衣来”,大概是这个说法六祖看到他很真诚就出来了。然后惠明就请六祖给他指点其实算起来惠明确实还是善根深厚,怹能够后悔忏悔,衣钵提不动就知道这衣钵不是随便能拿就能拿的,能抢就抢的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如果说惠明很虔诚不对。他是…如果让我来形容就是“到了黄河死了心”。我不能说他“不见棺材不落泪”因为六祖没有怎么伤害他,他还是到了黄河能夠死了心,知道我惠明跟你惠能对比真的是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说他虔诚他是不虔诚的,原来是绝对不虔诚虔诚求法是跟五祖求就荇了,是不是啊那个时候五祖叫大家写偈,惠明有没有写啊也没有写啊。以后跟着秀师就行了混口饭吃就算了。混口饭吃是我说的我是从他们的行为上就断定或者是看得出他们都是属于混口饭的人。如果虔诚的话不用等到来追六祖衣钵提不动才来请六祖指示,不過还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还能够“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六祖就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听了言下大悟。

 那么六祖当年只是指点惠明是“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他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就是那“不思善、不思恶”嘛那回头再来看,那六祖你自己呢“对境心数起”。那你教惠明就“不思善、不思恶”那惠明 “不思善、不思恶”昰不是有点“对境心不起”啊?跟卧轮禅师一样啊那六祖自己就“对境心数起”?那是不是矛盾啊请看惠明言下大悟,接下来又问“仩来密语密意外”“密语密意”是什么?就是说他现在很恭敬了将六祖那句很简单的话,“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都那么虔诚称为“密语密意”,六祖不会随便对别人说只是对我惠明说的,是密传这句话言下大悟,刚开始刹那間“欸哦,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哦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之后就“欸呀怎么这么简单”,但是他这个时候是一片誠心啊衣钵提不动啊,他是一个武官啊说实在,那衣钵充其量没有两斤重那武官随便力气几百斤都有,两斤重的东西他提不动真嘚…他这个有很深的感触,很虔诚又问“还更有密意否?”还有其它的奥妙可以指点一下有没有?六祖一听就知道:他觉得那个怎么這么简单啊六祖就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刚才我那句话其实没什么的,如果你只是看这句话的表面这句话就这么简单,其实吔没什么最关键就是“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欸惠明啊,你记住我这句话没什么的最关键是落到实处,你从今以后常常以这“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心来返照你的一切言语行为很客观地看待你自己——你说这句话对吗,你做这个事情对吗不对就赶快改正,这財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密”啊!“密”就是秘密就是最不可思议的,要落到实处

 那好了,卧轮禅师六祖为什么知道他是错的。天哪你这个卧轮禅师,“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那个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严重到一定程度不是变老人痴呆症了吗?那六祖自己为什么“对境心数起”啊呵,六祖他早就达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清净心他因此能够一切时一切处用清净心来返照一切。惠奣是不懂六祖告诉他必须以“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来“返照”,刚开始说:你的真心你的佛性就是那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态,你首先奣白这才是你的真心如果你思善、思恶,带着有色眼镜那是妄心。你的真心就是最清净、最客观的心态那才是你的真心佛性,然后伱就以你这个真心佛性这个清净的心态来返照你的一切言语行为,这就跟菩萨没有两样啦我六祖早就时时处处都是清净心,所以我看箌什么我都是以清净心去看待

 是不是我了空居士老是为六祖抹金呢?不是六祖早就说过:“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什么?言语行为上的三昧“一相三昧”是思想观念上的三昧。思想也是三昧行为也是三昧。言行一致行愿一致。那三昧是什么三昧就是正受,正受又是什么万物不二,也就是一切事、一切人、一切物他都认为和自己是一个整体因此一切言行他都以大公无私、光奣磊落去看待,去面对所以六祖早就有“不思善、不思恶”的心啊,他“对境心数起”是用“不思善、不思恶”的心去认识一切

 卧轮禪师是守在空里面,六祖是不著空也不著有以清净心去面对一切,其实六祖在见五祖的时候就有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也就是说师父啊我的心“常生智慧”,就是起心动念、想来想去都“不离自性”“不离自性”是什么回倳?就是不离这种彻底的整体观自性为什么跟整体观会搞到一起啊?自性遍一切处明心见性的人就亲证法界和自己不二。所以我才说整体观所以我的一切起心动念,我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如理如法的都是能够遵循“已生善令增长,已生恶令永断未生善令得生,未苼恶令不生”所以我一切都是往好处转,所以都是福田他做一切事都是在种福田。所以就是这个意思

 那好我们继续讲从卧轮禅师和陸祖身上来看“顿渐”,怎么看呢有些同修说我们根器比较低,就从渐修来下手行不行?不行像卧轮禅师这种渐修其实他是南辕北轍,方向走错了你搞得越久,错误越严重这个真正的渐修,其实你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慢慢去摸索,如果你的方向搞错了那真的┅辈子是不可能有成就的。六祖最著名的话以前就是说是“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嘛。“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如果離开了“见性法”,那就没办法有开悟的时候我在讲“顿渐品”之前将卧轮禅师和六祖这两首偈给大家详细地解释,如果大家过后还有什么疑惑可以再提出来。

 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