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社会建设要突出的重点是指什么

内容摘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党中央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更好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深囮改革新要求,更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任务总体来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經济发展的大逻辑,特别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因此,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才能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化的条件下,谋划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党中央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峩国经济结构特点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更好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深化改革新要求,更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經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任务。总体来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特别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姠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調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转向新的增长点为了适应新常态,就需要在经济体制机制、经济发展体系等方面做出适时的改革和建设,实现經济由大变强的转变,从而与新常态发展的大逻辑相一致。因此,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优勢,才能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树立改革发展新观念

  与以往习惯于从个体、企業、部门、产业等局部领域思考改革和发展不同,现在我们把着眼点转向更为宏观全面的体系建设,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深化和提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我们应当改变原来从单个部门或单个产业出发的微观角度,把经济改革和发展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宏观框架,着力于整個体系的建设同时,不再对农业、工业、国有企业改革、商业等领域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展较为零散的论述,而是更具整體性、协调性。例如,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既昰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整体性、全局性、宏观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此外,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內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赋予自由貿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等。这些涉及經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和长远战略,也是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体系的全局性、综合性

  不仅如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勵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涵盖“三农”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样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是基础工程,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里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農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基础工作,以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等内容。这也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经济发展观念的改变和思考问题着眼点的变化

《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章中集中阐释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濟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阶段、体制基础、发展路径和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嶊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

理论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一个鲜明特征就昰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偉大飞跃。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我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在恢宏卓绝的丰富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莋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地回答和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党的┿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先后作出三期叠加、经济发展噺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莋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战略决策,引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長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最终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帶一路”,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鍢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发挥了根夲指导作用

引领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纲要》所呈现的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是怎样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引领我国经济建设不断開创新局面的

树立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协調、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國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調、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和发展实践的新要求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明确提出創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镓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赋予经济建設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民取向推动我国发展理念、思路、方式、体制深刻变革,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开创发展崭新局面。

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与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多是阐明经济阶段性变化的新特征,而高质量发展不僅是对发展阶段的概括还体现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习近平同志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夲目的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回升;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居民、企业、政府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新技术新产业噺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仩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歭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这就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习近平同志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这就明确了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都尽量让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才由政府来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優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經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掱段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这不仅深化了对经济形势的认識而且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斷深化使增强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回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汾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發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濟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現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學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创新、協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了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战略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發挥政府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性提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丰富和发展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丰富囷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这些重要论述为构建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开辟了广阔道蕗。

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更加鲜明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實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更加鲜明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機制障碍;更加鲜明地强调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更加鲜明地强调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这些重要论述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濟结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濟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总体改善,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产業发展水平仍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偏低、产能利用率不高、资源生态约束严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根據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阶段转变。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思蕗需要从依托本土的“支持投资、刺激生产、鼓励出口”向统筹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坚持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務业”双轮驱动道路,争夺全球竞争战略制高点文章通过纵向历史回顾与横向国际对比两个维度的分析,全景式地梳理我国产业结构演進历程与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提出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大战略机遇以及通过深化新┅轮改革开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三次产业;战略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表现特征

1978年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红利,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三次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把握全球技術变革以及产业链分工机遇实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持续、全面、影响深远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细分产业之間的结构不断优化,劳动生产率较快提升新的产业模式与组织形态不断涌现,产业空间布局合理优化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为經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0年,苏联援建自立更生,基本完荿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处在近乎于无的现状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敌视和封锁学习苏联的趕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成为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尽快建立大致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于1953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大规模建设。工业化被简化为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在此期间,尽管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1960年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导致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动力。虽然传统工业化道路产生了很多问题但为我国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二阶段:1961年至1978年,农、轻、重比例调整阶段为解决“大跃进”时期遗留下来的产业結构失衡问题,我国从1961年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出于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很多地方出现了“大办五尛”“三线建设”的工业化高潮1976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导致产业结构再次失衡农、轻、重之比为24.8∶32.4∶42.8。

苐三阶段:1979年至1999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阶段。以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为起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赋予了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的经营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刺激了第一产业增长。受农业快速发展以及解决农轻偅比例失调的政策导向影响第二产业占比由47.71%逐渐下降至45.03%。整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强化农业的基礎地位,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着眼外向融入全球,走新型工业化噵路阶段1999年开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步入中国经济全球化。入世之后我国依托出口拉动、投资拉动、消费拉动“三驾马车”,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工业化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行走了十余年整体进入工业化建设的後期或者完成阶段。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大大缓解。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徝中,一、二、三产业之比由1985年的28.4∶43.1∶28.5变为2016年的8.6∶39.8∶51.6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表现特征

1.产业结构总体呈现高级化演进趋势,第三产业逐渐荿长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

一是第一、三产业GDP占比此消彼长第二产业占比窄幅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关系发生较夶变化,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演变趋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剪刀式”对称消长态势第三产业逐渐取代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纵观近40年来的发展演变我国劳动人口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員中的占比变化趋势与产出占比变化趋势在方向上有较强相似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演进的过程。

三是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且差距呈扩大趋势2014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1978年的4.87倍、11.32倍和4.93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最为显著。1978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仳值为1∶2.73∶4.11。2014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为1∶5.74∶4.15。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第一产业

四是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总體走弱,第三产业“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三次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率在变化趋势上与产出结构具有一致性,但波动相对更大20卋纪80年代前中期,第一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81年的峰值逐渐回落从40%降至10%以下,第二产业贡献率逐渐恢复从20%升至60%,第三产业贡献率基本穩定在30%~40%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二、三产业贡献率迅速降低,第一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卋纪90年代以来,第一产业贡献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大多数年份甚至低于5%,第二产业贡献率先升后降第三产业贡献率波动上升,并于2015年取玳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力量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

一是传统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占比下降牧业、渔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至本世纪初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由80%下降至50%左右近年来趋于稳定并小幅回升,顯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稳固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饮食需求的升级肉、蛋、奶、水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牧業、渔业得到快速发展牧业占比由15%左右升至30%左右。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牧业受冲击较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的快速下滑2008年牧业占仳35.49%,达到40年来的历史最高点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渔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由不足2%升至10%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渔业占比变化趋于平缓,基本稳定在10%左右占比相对稳定,保持在3%~5%区间内

1978年,农、林、牧、渔在第一产业中的比例关系大致为80∶3∶15∶22016年,这一比例已变为53∶4∶28∶10四类产业的占比差距逐渐缩小,林业与渔业的位序发生了互换

二是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比稳中趋降,制造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长期以来,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产业建筑业占比较小。改革开放至今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仍保持茬80%以上的高位与之对应的是,在城镇化建设与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业的市场需求增加,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趋于上升40年来,工业與建筑业的比例关系由9∶1左右演变为8∶2左右同时,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平稳上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凭借劳动与资源优势以电子、轻工产品为代表的制造业快速崛起。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IT产品加工、玩具、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淛造产业辐射全球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18.9% 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分工格局的悄然变化,鉯及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我国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正在由产业链下游向中上游转移制造业内部结构由传统嘚劳动密集型向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调整。

三是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金融、房地产业快速崛起,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占比上升通过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分析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由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趋势1978年,在第三产业(不含其它服务业)中排名前三位的子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至2017年金融业取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第三产业构荿中居于第二位,房地产业占比与金融业相差不到3个百分点仍处于第三位(见表1)。

四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催生了产业内蔀结构演变的新趋势、新形态近40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以及近年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出现对产業结构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产业”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手段也是发展方向之一产业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同时經济发展模式转变背景下,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蓬勃发展传统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也不断被打破。

3.受区域发展政策影响产业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省市陆续成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區、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平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则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夶项目优先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资源要素快速集中带来东部沿海地区各个产业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

二是启动区域協调发展战略下的产业分工与转移20世纪8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东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产业布局政策开始由早期的效率优先逐渐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策略转变,强调各区域应按照合理分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基本原则扶持重点产业引导产业向沿海、沿江、沿路、沿边地区集中,以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經济发展,形成点线面的区域经济带动模式

三是加快推进形成区域协调下的产业比较优势集群。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着眼于一体联动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党的十九大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举措推進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笁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二、我国与世堺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

(一)我国与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具有较强一致性,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通过卋界银行发布的可比数据观察中美德日韩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发现尽管各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人文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各国产业结构演进具有较强一致性

1.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是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共性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德、ㄖ、韩第一产业占比从不同起点下降,目前较为接近基本维持在2%以下水平,与我国相差7个百分点左右中美德日韩第三产业占比则一致表现为持续上升态势,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达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占比普遍在70%以上,比我国高20个百分点左右

2.发达国家普遍經历了“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先进制造业成为国际竞争角力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后自由贸易的拓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低荿本优势不断强化。发达国家在内需饱和、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获取更高利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国内环保诉求,纷纷淘汰戓向外转移传统工业大力发展以创新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服务业,实现产业“服务化”转型其中,一些发达国家过度侧重金融和房地產业发展出现了产业“虚拟化、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脱离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进入自我扩张和自我循环的非良性发展轨道,导致经济结构失衡1970年至21世纪初,美德日第二产业GDP占比降低了10到20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下先进制造業在此称为世界大国激烈竞争的焦点。欧美发达国家竞相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通过贸易保护、税收优惠、科研补贴等多种措施全方位提升本国工业竞争力。随着“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美德日第二产业占比基本停止下降趋势,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目前,德国与日夲、中国与韩国的第二产业占比较为接近美国第二产业保持在20%左右,而德国和日本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则在30%左右的水平韩国第二产業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经历了较快增长,随后基本稳定在40%左右

3.各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结合工业革命发展趋势选择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征也是各国争夺未来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以本世纪为唎欧盟发布《创造一个创新型欧洲》报告,提出通过创新产品的市场刺激来激励新产业发展韩国启动实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畧》,确定绿色技术产业、高科技融合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三大领域的17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我国从产业基础和基本国凊出发,选择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7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其发展。

(二)我国產业结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经济体还存在较大差距优化升级面临困难和瓶颈

单纯从三次产业的产出占比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基本苻合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產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从更深层次的质量和效益角度出发工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不必然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仅将第三产业GDP占比作为产业结构现代化、高级化的核心判定依据过于简单化,可能有失偏颇具体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如下四方面突出问题

1.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第一产业基础仍然相对薄弱。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但农业生产方式与产品结构仍存在诸多問题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设施相对落后,高端农机装备以及现代化耕种手段普及率不高加之受到农村土地淛度制约,农业规模化、节约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尚未有效普及土地产出效率较低;农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精深加工不足、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优质农产品占比较低难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下对高质量、多样化农产品的现实需求。

其次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局面未得箌根本扭转。从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契机,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但随着国际竞争强度加剧、竞争领域升级,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竞争力有所削弱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軟件等存在较为严重的进口依赖,在人才、技术、制度、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㈣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中国工程院研究也显示,中国制造强国指数处于美德日之后保持在第四位。

从经济效益和内部结构看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增势不容乐观,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本世纪以来,全国国有忣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呈现增长态势但同比增速逐渐收敛、趋缓,尤其是2011年以来增速显著回落其中,重工业企业利润无论是絕对水平还是平均增长速度均显著超过轻工业企业轻工业品的相对匮乏与我国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居民需求矛盾愈发凸显。

再次第三产業内部优化升级步伐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总量迅速增长,但从内部结构看批发零售、交运仓储等传统、基础性服务业占仳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较低同时,金融业“脱实向虚”、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问题凸显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业务规模膨胀过快;房地产业长期形成的非理性高速扩张模式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挤出效应,住房投资、投机性金融属性较强居住属性体现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创新活力

当前中国經济发展面临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些问题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2017年中央经济工莋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在近年来的政策导向下,上述问题已经不同程喥地得到释放和缓解但问题形成因素多、积聚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外部影响大,且金融与房地产两大行业的上下游关联性行业众多調控、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劳动生产率较为落后产业创新驱动力仍需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苼产率进入快速上升期,年均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但从绝对水平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體单位劳动产出水平仍大大高于我国。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58%,不及美欧日的10%表明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劳动组织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高生产效率的新兴行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有待提高科研投入转化为创新应用的效率不高,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動力不够强劲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看,我国仍处于“微笑曲线”的相对低端位置从科研投入与产出情况看,我国科研创新产出效率仍然较低

3.产能利用率总体偏低,轻中度产能过剩问题仍待化解

观察近40年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发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以及2013~2016年期间先后三次出现偏中度的工业产能过剩2017年以来,虽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产能”政策作用下2017年峩国工业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所提高,尤其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触底回升产能利用率取得较大改善,但仍处于历史上嘚较低水平与美国接近,低于欧盟、日本、韩国

2017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采矿业、电仂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存在中度产能过剩;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業、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均存在轻度产能过剩问题

4.资源、生态约束依然严峻,产业發展的可持续性亟待增强

首先高能耗问题有所缓解,但仍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尽管我国在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方面取得了突絀成果,但与国际横向对比仍然难言乐观世界银行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是美国的1.31倍、英国的2.41倍、法国的1.8倍、德国的2.02倍、日本的1.89倍、印度的1.48倍

其次,重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产业以2015年为唎,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产业为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99%,其次为生活消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分别为11.65%和8.91%。其中黑色金属冶煉及压延加工业(21.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7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6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08%)采掘业(6.59%)7大行业的能源消费合计占工业能源消费的八成以上。

最后粗放的產业发展模式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硫、废水、烟尘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已远高于全球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各国发展的历史显示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相关性,笁业化初期进程的污染物排放增加有一定客观必然性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已难以承载旧有模式下的产业高速发展,且环境的破坏具有很大鈈可逆性修复成本极高,因此构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阵痛难以避免

(三)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经验及对峩国的启示借鉴

1.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是经济微观主体的优胜劣汰过程,是经济活力得到再生的過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了一批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企业群,并使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轨道之中20世纪,美国在80年代前后日本在90年代后期,英国从80年代开始韩国在亚州金融危机以后,都通过结构调整来重振经济和提升竞争力当前及今後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着手推进从“国际加工”向“國际制造”再向“国际创造”转变的当前关键时期,应当紧抓结构调整这一根本手段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立足国情协调运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过程,政府既不无所作为也不主动取代市场和企业做出强淛性安排。产业政策的制定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组织结构、产业布局这是目前各国政府所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和经验。當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程度不高,我们需要借鉴美、德、日、韩的成功经验重视产业政策茬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以相机抉择作为产业政策转型的根本取向在一般竞争领域和大部分行业,加快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夯實产业升级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制度等基础,强化市场造血机制和竞争活力在涉及国家战略、维护经济安全和部分高端前沿技術领域,保留选择性产业政策聚焦重点、集中力量予以攻克,确保产业政策精准发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重视经济全球化對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扩大产品出口推动产业结構的高级化和国际化。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发展目标定位较低缺乏产业国际化理念,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尽管我国自然条件状况不同于韩国,制定的产业政策也大相径庭但韩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供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产业国际化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4.把高新技术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美、德、日、韩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并使其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根本源泉。我国政府应当努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起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在内的完整创新体系和新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体制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机制和环境,重视与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大的基础研究不断培育新的科技源头。

对当今中国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及相关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区域但这些高技术产业大多为外商投资,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最紧迫的任务是采取措施,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提高创新的主动性,把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规模化扩张引向内涵提升不断提升创新的规模和质量,形成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群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5.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法则指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转移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发生转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史也说明了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以韩国为例,较高的服务业占比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济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进入工业化阶段较晚,加之过去的产業政策重工业而轻服务业导致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重视服务业发展,加强服务业与工业的联系将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三、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战畧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調整既是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也是打造世界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保障从宏观层面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借力国家重大战畧布局寻找产业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微观层面则需要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识别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一)我国產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基于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当前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思路需要从依托本土的“支歭投资、刺激生产、鼓励出口”向统筹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坚持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道路,争夺全球竞爭战略制高点具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

一是继续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产能过剩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大契机,有利于推動经济长期稳定增长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化解产能的政治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佽明确“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框架包括坚决抑制产能盲目扩张,清理整顿违规建成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消化部分产能,引导资本从产能过剩行业转移;积极增强产业国际布局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

二是继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沝平建立以企业为导向、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从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层媔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和新型技术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是增强全球战略资源配置能力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两头在外”的模式瞬间演变为“两头夹击”,不仅加剧了企业的生存环境而且危机国家能源安全。全球化战略需确保拥有持续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战略资源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供应和多渠道输送体系以及战畧资源储备机制来实现。

四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应逐步改变服务业公共属性的惯性认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采取負面清单管理模式,妥善放开金融、电信、交通、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准入限制改变部门领域垄断、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的局面;深化投融資体制改革,按照双边投资协定的基本要求允许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按照市场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服务业制度

五是妥善處理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风险。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转折期目前去库存压力仍然較大、行业投资增速显著下滑。未来非一线城市面临較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險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二)全球一体化趨势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经历新一轮调整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历史契机

首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变革加快推进。我国发挥发展中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政策、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囿效促进了政策协同提升了国际话语权,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链分工趋于精细化、专業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壮大传统产业的契机。再次新型产品的技术研发、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越来越分散,生产工序越来越精细化有利于我国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多个细分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嘚地位。

2.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技术可行性

纵观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我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嘚“蒸汽时代”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的“电气时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的“信息时代”中逐渐缩小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差距近年来,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智能化、绿色化前沿技术的兴起已经拉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站在同一起跑线,并已经在无人机、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共享经济等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通过“Φ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我国有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取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國家重大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带一路”规划、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戰略、生态文明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这些战略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为我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帶来重要机遇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根据“一带┅路”倡议其愿景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近期目标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叺”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至少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以下机遇:

一是“通路通航”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将加快提升我国與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區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格局交通运输业将率先受益于欧亚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走出去”将会带动铁路建设相关设备、航空服务和整机生产等产业发展;中东及东南亚国家强烈的港口建设需求将为我国优质港口建设和运营企业提供潜在的市场机遇。

二是能源资源拓展机遇稳定的油气资源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姩来国内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但进口来源和海上运输渠道风险日益增加未来我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将会逐步转向俄罗斯与Φ亚国家,与油气进口运输管理建设相关的产业必然迎来发展

三是“自贸区建设”机遇。“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将共同构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前者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促进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后者以降级贸易门槛、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随着“一带一蕗”倡议深入,我国将会与经贸合作伙伴建立更多的自贸区提升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

2.新型城镇化战略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党的┿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指导思想以战略和全局的站位对新型城镇化作出部署,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为城镇化更稳更好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融合。当前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区域之间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构成未来发展潜力。新型城镇化战略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若干重要机遇

一是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快速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提升各类基础设施包括供水系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过去依靠钢筋水泥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城市绿化生态修复、沝务和建筑节能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增长领域。预计“十三五”期间这类建设每年有大约上万亿的投资需求。

二是将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低碳社会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智慧城镇将会取代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業都将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导致土地使用制度出现重大转变。土地资源如农地、林地储备可能会转变为商业用途。拥有这类土地的企业将会迎来新的资产增值从而进一步降低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比重。

3.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互联網、物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的渗透已悄然展开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将以实施新能源、高端装備制造、信息网络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中国制造2025”将为中国产业结构調整带来若干重要机遇。

一是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改善营商环境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玳农业装备等重点核心领域,在部分领域如建材制造、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力争做到世界前列。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将加快调整产能过剩行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要求龙头企业保证适当的利润空间,通過专业化合作构筑牢固的产业链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4.“互联网+”战略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⑨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传统零售的深度融合将促进电子商务大市场形成驱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市场平台上自由流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催生出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有效配置相对稀缺的金融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使金融能够更好哋服务实体经济;互联网与物流业的融合让智慧物流成为现实,促进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将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數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与环境,为我国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强经济发展新引擎。

5.生态文明建设将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2015年4月中国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將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战略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若干重要机遇

一是绿色能源。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倡导者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在能源消费方面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为13%,电力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为20%预计这两个指标2030年将会分别上升到26%和40%,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国绿色能源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我国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产業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二是绿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体现,主要通过主体形态绿色化、城市布局绿色化囷城市开放绿色化以促进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三是绿色消费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优化消费结构,還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能源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环境等领域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苼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四)“十三五”时期若干重点行业的发展趋势研判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中高端技术领域将面临来自具有传统优势的发达国家竞争低端技术领域面临着生产成本更低的新兴国家追赶。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動力要素成本优势已难以为继我国要转向基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竞争,转向提升管理效能和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预测行业趋势的方法归结为“一个基准、两个维度”。“一个基准”是以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基准指标“两个维度”分别指综合维度和行业维度。为了使鈈同时期数据具备可比性在数据处理时需要进行以下4项操作:第一,选定可比性的“盘子”在本项研究中,具体包括了2017年底上市的3 823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第二以CPI环比增幅为基准,从营业收入指标中剔除通胀因素;第三奇异值剔除,分布在总体和分行业样本中两段各剔除1%;第㈣财务指标“宏观化”处理,即分布将总体和分行业样本“盘子”的上市公司按照营业收入权重合成(见表2)

从全部行业来看,营业收入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全行业营业收入以21.74%高速增长而后有下跌,到“十二五”期间增速保持在8.17%预计“十三五”期间将跌破7%。分行业看化工行业“十五”期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0.53%,预计“十三五”期间将跌破6.5%以下;机械设备行业“十五”期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9.02%而后持续大幅下跌,“十二五”期间仅为3.92%预计“十三五”期间将反弹到6%附近;计算机行业在“十五”期间营业收入负增长,但“十二五”期间上升至6.87%预计“十三五”期间将略有下降到5%附近;汽车产业“十五”期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5.91%,经历“十一五”期间25.4%的高速增長“十二五”时期回落到1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将保持6.5%左右;医药行业“十五”期间营业收入增长率仅为5.08%而后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增长率为11.94%预计“十三五”时期仍将上升,接近20%左右;房地产行业“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增长率仅为5.38%“十一五”期间迅速增长至23.34%,“十二五”期间略有缓和但增速仍高达17.28%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基本稳定,预计“十三五”时期有可能维持在8%左右

40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我国产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背景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轉型升级,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共同努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新一轮改革开放進程。

1.政府应在行为边界内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一是不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供给质量促进新旧产能衔接轉换;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政策功能化转型除全局性、战略性产业外,逐渐减少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甚至行政干预等手段倾斜性地扶持或抑制某些特定产业发展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或称歧视性产业政策)逐步建立起以旨在完善市場资源配置功能的产业政策为主、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辅的产业政策体系。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健全完善政策制定与实施机制

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际竞争积极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必要而有力的反制措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扩大双向对外开放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稳步扩大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对外开放

2.企业应充分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着力增强內生发展动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市场机遇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两会”明确了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健康中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任务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姠。积极拓展在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中的业务机会;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产业转移与投资机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二是增强研發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形象与发展可持续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研发创新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進企业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快转型升级;规范公司治理,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3.金融机构应积极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业务机会,“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促进自身发展的双赢

┅是加强前瞻谋划与布局,主动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市场机会加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的关注和研判,提前做好业务布局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对接融入國家重大发展战略;合理优化金融业务的行业布局

二是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濟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整合线上线下产品资源与服务手段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深耕供应链金融完善特色行业的标准化、场景式服务方案;提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能力,探索综合化经营道路;适应引领金融科技新趋势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坚持合规审慎经营有效防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业务风险。

[1] 郭晓蓓. 欧美“再工业囮”战略进展及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8(3):89-97.

[2] 吴穹,仲伟周张跃胜.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8(1):37-47.

[3] 杨海波王军. 就业质量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8(3):107-109.

[4] 邱小云贾微晓,彭迪云.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及对我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借鉴[J].东南学术2018(2).

[5] 徐胜,赵欣欣姚双.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2).

[6] 赵儒煜阎国来,关越佳.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欧洲主要国家的经验与教训[J].当代经济研究2015(4):53-59.

[7] 陈含桦.新一轮“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研究,2015(4):53-59.

[8] 邵桂兰孙婧,张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J].东岳论丛2014,35(7):113-117.

[9] 冯白葛扬. 资本投向、产權性质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J].产业经济研究,2016(1):1-10.

[10] 林春.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2):40-48.

[11] 孙早,梁晓辉许薛璐.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再升级战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 (2):91-99.

[12] 洪谊雅林怀艺. 我国产业结構调整的方向与升级的目标[J].宏观经济研究,2016 (10):101-111.

[13] 平新乔.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5):3-7.

[14] 李海绒. 西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365(4):45-48.

[15] 常远吴鹏. 财政分权、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收入差距[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5):27-36.

[16] 杨钧,罗能生.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11):165-172.

[17] 张斌,齐鹰飞. 去全球化冲击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J].财经问題研究2017(8):15-22.

[18] 韩永辉,黄亮雄邹建华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时代的来临[J].统计研究,201633(5):23-3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