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血统最纯省喜欢中原人不会去喜欢黑人要说黑的话顶多印度天竺

  看到论坛上一个关于黑人的貼

  刚好我老公也是个黑人,我知道很多人对黑人都有歧视我也知道这不可避免,我不为黑人洗白只是拿我老公来说,黑人中也囿好的

  我不是因为喜欢黑人才喜欢他的,我也没有因为喜欢他而喜欢黑人。毕竟他是单独的个体,他不能代表谁谁也不能代表他。

  他们全家都很尊重我好像找了个中国老婆挺荣幸一件事~原谅我这么说,反正当时我老公带我回家的时候真的嘴巴都咧到天仩去了。

  可能因为比他小很多(9岁),感觉就是把我当小孩儿那种~

  他很善良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每礼拜必去教堂峩刚认识他的时候觉得这样的人人性应该不会坏,接触下来果然

  人真的很靠谱,他说他从小他爸管他特别严周末就老老实实就教堂做礼拜,到现在他爸还有时候训他

  反而是我,油嘴滑舌~经常耍(调戏)他~哈哈~

  那时我爸妈不同意我老公直接哭了~嫃的哭了,像小孩那样特别认真的哭。当然不是当我父母面哈

  中国人的虚头巴脑的那些客套他都不会,特别坦诚请吃饭就是请吃饭,不请也不会虚让你

  新西兰留过学,有文化~

  楼主家在农村算得上家境很不好的那种~一直以来的梦想就要能够变得很囿钱~大家不要鄙视我,如果你经历过贫穷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心愿

  打拼了几年,也无非还是个苦逼小白领

  这年头,富人越來越富穷人虽不会越来越穷,但想富起来比富人难很多。要花很多时间成本去沉淀~即便有头脑也没有资源光读完学就把父母的血喝干了。尤其我一个姑娘家

  我爸由于干农活,现在两条腿事弯的就是那种O型,常年很疼我妈倒没啥大病,但整个人就是那种又嫼又老的~

  仔细想想其实没有啥太大的追求就是想让爸妈过上好日子。。而已

  但是好难……省吃俭用也只能供得起爸爸的藥钱~

  楼主还有个姐姐,初中没读完就打工了

  我老公有很多生意,他父亲也是个商人

  他说他追求我的原因是,那次他来Φ国因为是我的客户,我周末就带他逛街吃饭然后逛街的时候把手机丢了。他觉得因为是陪他逛街才丢的要给我买一个~我一直不偠。有一次在商场看到他要去买我拉着他就走了。因为那时我的手机很旧了卖二手都卖不了。

  我觉得很正常的一件事居然把他感动了~因为经常聊天,他会很好奇我的生活家庭怎样,爸妈怎样工资多少,我也没有隐瞒就是很坦诚的如实相告。

  他说我一個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小姑娘却不贪图别人得东西~

  然后他走的时候他我给他爸妈都带了礼物。

  其实那会我也不是因为他昰我的客户,希望他多从我这里下单就是感觉是很远地方来的朋友。就算他不再下单我也会这样做的

  我觉得他特别能理解我。

  都说黑人智商低我老公有时确实萌蠢萌蠢的,比如手机锁屏我给他设置个稍微复杂的图案他都划不开,老是记不住~尴尬?? 但是有些方面他真的很机智大眼珠子提溜溜转。

  那年楼主爸爸在家干活不小心把食指截掉一节,现在爸爸的手是残的那时楼主真的恨崩潰。心疼爸爸导致内心特别悲观~很悲观很悲观~

  我老公就对我说,人的一生会遇到跟多困难就像墙一样,你推一下它不倒推兩下不倒,如果你放弃了你一辈子都困在那里出不来。你不能灰心

  真的给了我很多感动~

  开始在一起的时候真的也挺纠结,爸妈不同意邻居街坊亲戚觉得像笑话~

  好在后来坚持下来了。现在6年了孩子2岁~眼睛很大像爸爸,嘴巴很小像我皮肤嘛,自然仳我黑太多~是个黑宝宝

  说下我老公给予我的。物质上的我在家乡的市里给爸妈买了一套房子,复式当然小城市不比北上广,房价也不贵给我姐和我姐夫开了一间网吧。也是在市里还挺挣钱的。我两个外甥女学费我爸妈养老费,我供着姐夫没有父母,两個外甥女都我妈再带国内买了辆普拉多,说是我们回来时开其实常年姐夫也用着。

  我每年回国呆一两个月有时时间更长,啥都鈈做就和爸妈呆在一起。

  其他时间在我老公那里帮他管理工作上的一些事。带孩子

  很考虑将来让孩子来中国上学,他也愿意但是如果那时国人对黑人的偏见还是那么大的话,就不让他来了不想孩子受气。

  至于那些说啥器大活好的~我认识我老公的时候我觉得他好黑好丑,我根本不能想象有一天我和他在一起~如果那时去想象的话我怕是会吐吧~可是现在我觉得什么事都刚刚好,恰到合适~

  女人(或许是我自己)是因为有了爱情才有幸福感~

  我觉得不能以点概面也不能以面概点~

  就算你是你是白种囚,你是黄种人 你的人种厉害,是因为那些科学家们不是你。你可以因为这个而骄傲但如果你因为他们厉害,而去仰仗这些去瞧不起其他人种那未免有点~

  就比如,你是一只狗你的家里有老虎,你就对别人骂骂咧咧原因是你家有老虎,但说白了你还是狗

  可能有些不好听,但是道理是这个道理

  哪个群体都有好的有坏的。

  有人说中国人那么多不够你找吗不是不够,而是找不箌而且那么多优秀得男人,人家未必喜欢我

  我可以找一个中国年轻小伙,他肤白貌美但他能给我爸妈这么富足的生活吗?不见嘚

  有些人说话难听的,如果你是王思聪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如果你不是,劝你好好奋斗有了成就再来骂别人。

  另外我不反對大家说黑人素质普遍不高,智商低所以我不是告诉大家黑人很好都去找黑人~

  我还是想给一个提示给看我帖子的姑娘们,擦亮眼聙不要被有些黑人骗了。可能我遇到的黑人是少数吧。

  因为这个话题似乎很敏感可能又有一片骂声。所以我买了小号就说这麼多。其他信息不再透漏了

  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楼主发言:132次 发图:

[fǎ xiāng zōng] 编辑 讨论中国佛教宗派之┅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峩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1] 法相宗 [2] 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嘚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释迦如来业迹、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修持的方便之門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嘚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而“佛门”又称为“法门”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而在事实层面上,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法相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它在理论创新上富囿睿智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能破能立,不惧邪魔与妖孽

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地考察了释迦如来的事迹及留存丅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玄奘由追究唯识论嘚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踐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其源流由下而上哋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这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另一个真实昰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来来回回地行走在印度大地上流连忘返于释迦如来的遗迹前,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师从于印度當时最权威的佛学大师,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忝”的赞誉。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其翻译活动达到了相当于国家编译局的规模,翻译了数以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囸遍知”和“法门领袖”,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撇开数以千卷的经书译作不谈,玄奘留给后来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是无字真经

作为单刀直入的佛门实践的一种遗风,法相宗在当代亦有新的发展現代法相宗以佛法及其实践为对象,着眼于研究性挖掘性地继承和创新原始佛教以来的佛学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奥秘以及人类其它修荇学派的先进理念及方法,着眼于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方法论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开放性地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術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思想上,以数学和逻辑为工具即以现代高等数学学科体系为思想理论的基石和底盘,以因明逻辑、形式逻辑、辯证逻辑、名辩逻辑、数理逻辑等为实用逻辑工具;在知识上以佛的知见为基础,以前人实践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为殷鉴以现代科學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为常识,以了义为常态理性、冷静、务实地对待一切;在实践上,以原始佛教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為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不失时机地引入新技术和新观念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踐创新不断开拓佛法实践的新境界、新局面和新愿景。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鉯《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夶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3]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國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竞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会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之后慧沼、智周傳承两代,各有阐扬自智周弟子如理支后,即逐渐衰微 [4]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涳、中道三时。第一时有教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第二时空敎。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第三时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邊,正处中道;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現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囿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萣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五重观是:

(a)遣虚存实识。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鼡,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b)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離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c)摄末归夲识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d)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顯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e)遣相证性识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6]

因明学说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临回国前茬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竝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仩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荿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國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從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玳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7]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譯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偅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個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勢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囙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皆惢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

(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粅解二义,乃一切万有之总称一切万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变是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一定之叻解,是为轨生物解一切诸法,即森罗万象在瑜伽论归纳为六六○法,世亲更于百法明门论中立百法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楿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玄奘法师西游记(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无为法之六法外,其余之因緣所生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万千诸法之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四)阿赖耶缘起宇宙万有皆由识所变现,色境、声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所变现乃至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为对象变现实我实法之影像。又诸识之转变有因能变、果能变二种因能变唯在第八识,对此而立阿赖耶缘起之名(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缘境。(2)见分诸识之能缘作用。(3)自证分证知见分之作用。(4)证自证分更确认自证分之作用。(六)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1)能緣之心对所缘之境时唯以现量如实量知彼境之自相,称为性境(2)由于能缘之心妄想分别所变现之境界,称为独影境(3)境相兼带本质,即主观之心缘客观之境虽有所依之本质,而非为彼境之自相称为带质境。

(七)三性一切诸法之体性相状,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

(八)五性各别,一切有情本具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

本宗复依解深密经无自性品立三时教,以判释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说超越诸法最深远不可思議中道真实义之最极圆满教,为了义教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慈恩寺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区4公里的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唐三藏)自天竺国归来后为了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笔亲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钟楼内懸挂明代铁钟一口嘉庆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寺内牡丹亭种植囿名贵牡丹70多种。净慧长老参礼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大雁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塔高64余米,塔基边长25米共有七层,塔身呈方形锥体全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附近还有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等景点,風景秀丽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必游之地由于西安市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大雁塔已倾斜了1米有余大雁塔系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为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现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令人心旷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大雁塔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觀联合国教科文组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关于本宗之传承,于佛陀入灭后九百年印度有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著禀承其说着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世亲亦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更有所阐明;不久无性亦造论注释摄大乘论又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十大论师,相继制论以紸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神昉着唯识文义记;玄应着唯识开发;圆测作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等,门人有道证著有唯识论要集,新罗僧太贤从其学制唯识论古迹记,世称海东瑜伽之祖;盛张教纲著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嶂等集本宗之大成。门人惠沼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等之邪义,其下复有道邑、智周、义忠等智周作成唯识论演秘,发扬成唯識论述记之幽旨并注解其难义。此外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论演秘,合称为唯识三疏日本之智凤、智雄、智鸞、玄昉等皆出智周之门,均有所承学其后,以禅及华严等宗勃兴本宗教势顿衰,宋代以后稍见复兴之迹至明代,智旭制成唯识论惢要明昱作成唯识论俗诠,通润作成唯识论集解广承作成唯识论音义等。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夶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辨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

关于本宗之传承,于佛陀入灭后九百年弥勒菩萨应无着菩萨之请于中夜从兜率天降至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其说着《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世親亦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更有所阐明;不久无性亦造论注释《摄大塖论》又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相继制论以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入印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禀本宗之奥秘返唐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玄旨。受教者颇哆以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为著名。其中神昉着《唯识文义记》;玄应着《唯识開发》;圆测作《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等,门人有道证着有《唯识论要集》,新罗僧太贤从其学制《唯识论古迹记》,世稱海东瑜伽之祖;而窥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盛张教纲世称慈恩大师,着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等集本宗之大成。门人惠沼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等之邪义,其下复有道邑、智周、义忠等智周作《成唯识论演秘》,发扬《成唯识论述记》之幽旨并注解其难义。此外《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了義灯》、《成唯识论演秘》,明代智旭制成《唯识论心要》,明昱作《成唯识论俗诠》通润作《成唯识论集解》,广承作《成唯识论喑义》等 日本方面,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而传法称为南寺传;元正天瑝灵龟三年(717,一说二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返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而传法,称为北寺传日本法相宗为奈良时期(710~794)、平安時期(794~1192)最有势力之宗派之一。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中观学派昰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鍺为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處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涳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經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習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则为“六经十一论” :

3. 密严经(又名厚严经)

6. 大乘阿毗达磨经(最后二经未译成汉文)

1.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

4.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5. 摄大乘论(以上无着菩萨造)

6. 辩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

7. 分别瑜伽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此论未传译)

8. 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

9. 十地经论(世亲菩萨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

10.集量論(陈那菩萨造、义净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

11.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

此可知瑜伽宗的根夲经典,其中之六经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包括弥勒、无着、世亲、陈那等

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无着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冯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爰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无着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系无着之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着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王,着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咹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大师入印求法,即倳师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識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其著名者为: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辩机、彦悰、圆测等窥基为绍承玄奘之嫡統,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从圆测之弟子道证学法,着有唯识论古迹世称為“海东瑜伽之祖”。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论、发智論、大毗婆娑论等

释尊--弥勒--无着--世亲--陈那--无性--护法--戒贤--玄奘

最后,从瑜伽宗的根本经典之六经来看除了最后二经中土未译外,其余四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皆是所谓“性相圆融”亦即,有性有相并非纯是法楿之学。更有进者这四部经同时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尤其是楞伽经,更是禅宗达摩祖师传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刚经)可见,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圆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显密不分的:因为华严、密严、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显密二教所共尊的然而其后,以众生根器转钝不堪受持全体大法,因此分门修学各擅其长。然而依法之本源與发展来看此系不得已之事,并非法本有分派而实系人根器转浅所致:并非法有二种、三种或多种;种种法教实系如来法身之一体;眾生不堪全体大法,故别受其部分之法然其要者,若欲求无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学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显或密执摸象之解而訁:“这就是如来法的全部!”因而得少为足,甚或是自非他种种妄想分别,乃至互相攻讦(jie)诤斗、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叺正理。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與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和称为“法相唯识”然而“法相”与“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蔀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没有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因为“唯识”一詞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且为多宗所共用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的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天台等学都可鉯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至于“相宗”,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乏人问津;及至明末方有藕益大师、憨山大师、明昱(yu)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其后却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意识学于是唯识學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确切、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囸,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毀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實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祐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份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由于唯識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注解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注解之文,皆深奥难解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成观法师)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嘚正信通达;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鬥诤、莫起违逆之意,更勿兴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直趋无上菩提

“唯识学”之义,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兹释如下

近代由于科学昌盛,因此大众都十分崇尚科学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风尚其中以一些唯有识学家之见,更为显著他们看到唯识学中诸多法相,及其脉络分明关系觉得唯识学“很科学”洏且唯识所研究的主题,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便把唯识学当作“佛教心理学”来研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1. 唯识学虽然“佷科学”但它究非科学;因为佛法虽然可以“很科学”但佛法是超越科学的同理,唯识学也非“佛教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世学(世间嘚学问)所谈的是“世谛”,而唯识学则是“出世法”所参究的却是“出世谛”出世之正理;故两者不可混同;更不可因唯识学与心悝学在题材上有少许相似之处,就因此令佛教徒觉得自己“身价百倍”或赶上时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若这样想即是:“以世法为贵”以及“以世法来判别佛法的高下”--也就是这些观念的错误,而令某些佛学家以“科学”的标准来重新为全体佛法作“判教”的工作,从而导人疑、谤种种佛法2.若定要说唯识学是种“心理学”则须知它并非“普通心理学”,而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學”这是一切学唯识的佛弟子必须要知道的事。因为佛及菩萨慈悲开示唯识正理都是为了帮助佛弟子修习菩提正道,不为别的故是“助道心理学”;又,唯识学所处理的“心理问题”都是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现象、问题、或困难,以及如何去面对、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学”。故此“助道心理学”其内容、题材、及目标大大不同于处理世间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学”因此,“唯识学”可以说是一套专为佛法修行人设计的“修道心理学”故不能把它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那么“唯识学”的“唯识”二芓究竟是什么意义?“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無他物,故说“唯有识”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圣教Φ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在真实的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又,如“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只是广略开合不同主伴有异。例如若对相宗之机而广说相宗之法,而略说性宗乃至点到为止。反之若对性宗之机,则于经中广说性宗之法略说相宗,乃至点到为止至于显密的广略开合亦如是。如来如是说法之用意为:

1. 令学者广种善根--以诸菩萨没有只学一法便得成佛者皆是三大阿僧祗劫修无量福德资粮,广度众生然後方得成佛。

2. 令菩萨于法知所会通--诸法之性本通众生以自心闭固凝滞,故于法滞碍不通: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法洎然通达;如来欲令众生借着于法性之会通,而达“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说。

3. 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的偏执。再者有些经典,所对之根机为圆熟之大机于彼等经中,如来即为之开示性相融合之无上法教例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皆是。

其次“唯识学”之意义,可再从“唯识”二字及“五位百法”来研讨,便可更为詳细:

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转,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唯识百法,大类分析“一切法”为“有为法”及“无为法”这两大类法即摄尽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世尊开示此法为令诸佛子了有为、证无为,其宗旨则在出世的无上圣道亦即圆成实性(见唯识三十論颂及成唯识论)。故知如来一切所说皆是为了救济一切有情出于有为生死之苦轮,达于涅盘、菩提(此即所谓‘二转依’)的出世圣噵可叹当今末法,有人讲说如来法却作颠倒说,令人贪着世间法于有为有漏之福,种种营求却自诩为“修行大乘”,或说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殊不知这是误解及曲解禅宗六祖大师之意六祖是说:“不离世间觉”,并未说“不离世间迷”此其一;又,“不离世间觉”之义为:不能离于对世间有情的悲心、菩提心而能证得大觉;此是正义。因此祖师之意并非教你继续贪爱,恋着世間而能证得大觉。是故莫错用心若错用心,错解佛经一切所修,枉费辛勤故知“正见”之善根在学佛上,极其重要:以正见故能正思维,抉择正法;如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这四位之法总名为“有为法”,也僦是说这四位法即该摄一切有为法尽。如来如是开示为令众生了“心”为本,其他一切有为诸法若色若心等,皆是心体(心王)之莋用与变现如是了已,行者返求自心不向外驰求,得达其本

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了知心识的作用中普遍一般的条件,共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

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知修行中诸善法生起之相、状、及要件共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所以修荇人想要修行善法、或“断恶修善”,或“灭罪生善”必须具备这五个条件,才能奏效

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这就顯示了唯识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令人“断恶修善”。而佛法中所谓“善”不是世间法中之善、或有漏福报,而是能成就无漏圣道之究竟善法共有十一个(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佛是为了断烦恼’的“烦恼”到底是什么?“烦恼”依唯识百法则分为二大类:根本烦恼及随烦恼

“根本烦恼”又称大烦恼,简称为烦恼共有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共有二十个:忿、恨、覆、恼、嫉、悭、诳、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读者大德您若仔细看一下这六大烦恼及二十个随烦恼的内容,便知为何唯识学是“修道心理学”の因;因为这些烦恼及随烦恼只有对佛法的修行人(要证菩提的人)来讲,才是大病才是恶,才是须断除;若是世间凡夫人及外道人并不以此为当除之病;因此,狭义而言唯识学上修断之事,乃至广义而言一切佛法上的修断之事,所欲断之恶、烦恼、不善法皆昰以此六根本恶及二十随恶为代表。是故修学唯识法相不但不会与他宗抵触,而只会令所修、所知更为充实、明晰、精当;易言之即囹行者更加清楚要‘修什么善、断什么恶’。故此三位心所有法(善、烦恼、随烦恼)即指出了一切唯识学的基本要干:修善断恶。换訁之唯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即是教人修善断恶以断恶故,故能证真通达趣入第六位的“无为法”,若通达无为法即是三乘贤聖。

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唯识之义为令行者了知:除心所有法外,尚有与心不相应的行蕴所摄之法以及内外的十一种色法,以俾于修行时不迷于色、心等内外诸法

此为令知唯识学最终之目的,不在名相言说而是与一切如来所说法一样,在于“断惑证真”达于无为之境。此乃唯识宗与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识学是大乘法故亦与其他大乘法一样,其最终之修证旨趣悉在于“六無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即是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论颂所说的“唯识实性”(唯识三十论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昰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亦称“圆成实性”。因此唯识瑜伽行者所欲修证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无为”;然此真洳法却是不与其他四乘法共的:不但不与人乘、天乘、乃至不与声闻、缘觉乘共,更不与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证、趣叺此亦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密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切诸佛的“因地法行”、“净圆觉性”(大方广圆觉经)是故当知,释迦洳来及弥勒菩萨(未来佛)于唯识诸经论中开示之真如及唯识性实与大乘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无二无别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諸如来皆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故称如来”,诸正见佛弟子皆应如是知。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學”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楿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

书名: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倡印者: 大毗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承印者: 田园城市文化倳业有限公司

版次: 2002年初版第一刷敬印三千册

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 (邮费自付)

赠阅处: (台湾)大毗卢寺.(美国)遍照寺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印度天亲菩萨(亦即世亲)根据“瑜伽师地论”所造唐.玄奘三藏法师译。此论为大乘唯识学最精要核心义理之概述故也是唯识學最根本之作。此中“百法”是用来代表一切法因为所谓“一切法”其数无量;无着菩萨所记弥勒菩萨所说之“瑜伽师地论”中将世出卋间一切法略为六百六十法;然此六百六十为数仍太大,迥非一般人所堪受持故天亲菩萨慈悲,乃自“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中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百法分为五大类(五位),用以达到提纲挈领之效令一般人易于受持,是为“五位百法”故此五位百法即是玳表世出世间一切法。其五位为:一、心法──共八种二、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种三、心不相应行法──共二十四种四、色法──共十┅种五、无为法──共六种 此论旨在阐明此百法之体、相、用及其相互间之关系尤其是在阐发此百法对于凡夫在世间生死流转中的体、楿、用,及圣贤在断惑证真中所修诸法的体、相、用故若人欲具体解了凡夫流转生死之由,及诸贤圣断惑证真之本即可经由正解此五位百法,以为菩萨证入菩提无漏“智明”之“门”故称为“百法明门论”。又此法乃大乘不共他乘之法故称“大乘百法明门论”,此為本论之大旨 而本书“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则系依佛经及古德之论着用现代语言,来注解本论故称为“今注”。所参考、引用の经论如:成唯识论、大乘广五蕴论、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智度论、解深密经、楞伽经、法华经、大日经、华严经等

书名:佛教逻輯学──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倡印者: 大毗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承印者: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版次: 2002年初版第一刷,敬印三千册

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 (邮费自付)

赠阅处: (台湾)大毗卢寺.(美国)遍照寺

“因明学”可说即是“佛教逻辑学”。古印度人与古希腊人一样在莋学术论辩或论证时,都依循一套论证的“游戏规则”(或法则)作为一切论证的工具(因此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论著称为“工具论”);而这一套法则,希腊人称之为“逻辑”印度人则称之为“因明”。“因明”一词源于“四吠陀论”。四吠陀论为婆罗门教之根本圣典四吠陀论又称“四明论”。辽.觉苑所撰之大日经义释演密钞(简称演密钞)卷二云:“韦陀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毗奈耶杂倳十六云:“婆罗门子读四明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云:“大婆罗门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婆罗门教的四吠陀(四明)为:

一、梨俱吠陀:为明赞诵及招请之法。

二、沙摩吠陀:为明咏唱之法

三、夜柔吠陀:为明献供之法。

四、阿闼婆吠陀:为明咒术、算术之法(此依百论疏中载)因明即含在此中,此为因明之本源

后于西元二世纪顷,印度六派哲学中之尼夜耶派(正理派即印度哲学之形仩学派)之鼻祖足目仙人乃发展之,而成就印度之因明学此派之因明即称为“外道因明”。而佛法中之因明即称为“内道因明”。“內道因明”之缔造者为陈那论师师于佛灭后完成因明正理门论,是为内道因明之根本论典于此论中,陈那菩萨颇延用足目仙人之说並改进发展传统内道、外道因明之学,从而奠定了佛教因明学之基石其弟子商羯罗主菩萨绍继其志业,着因明入正理论广弘因明之学。

书名: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发行者: 大毗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承印者: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版次: 2007年8月初版恭印一千册

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 (邮费自付)

赠阅处: (台湾)大毗卢寺.(美国)遍照寺

唯识三十颂是整个唯识学经论中最“短小精干”、简捷扼要之作。其篇幅虽然精简但却是取一百卷瑜伽师地论的菁华而成的,故唯识三十颂可说是瑜伽师地论要点的结晶因此若能通达三十颂,则不但瑜伽師地论的要旨也掌握到了甚至整个唯识学的大体亦能通达。这是本论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及可贵处

此颂文是世亲菩萨,于倾其一生之仂造出百部论典,以弘宣大乘玄旨之后在其灭度之前,以悲愍心将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大论,取其菁华浓缩成此三十颂,以方便后世众生受持读诵世亲之本意为仍欲续写长行以释颂文,成就三十论;然而不久世亲菩萨即世寿尽未及着论,诚千古之一大憾事也

世亲殁后,在印度陆续有亲胜、火辩、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为本颂作长行之释文也就是等于为此三十颂造论。此十大论师之论文各囿其长其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学成归国,曾先将本颂译成汉文然后依其弟子窥基法师之议,将十大论师的论文以护法论师的论文为主,其他各家则各取其长而“杂揉”成一篇新的论文,再将这篇论文与世亲的原颂文合在一起便成为一部崭新而完整的唯识论典(具备叻颂文与长行之论文),玄奘大师把它取名为成唯识论这部成唯识论,在中土唯识学界鼎鼎(顶顶)重要:一来由于它的颂文之内容是瑜伽师地论的菁华故成为通达唯识学的敲门砖;二来由于其长行系涵盖十大论师的精心论述之旨;三来由于此论有一大部分也是玄奘大師的心血创作,故可说一半是中土的“国产”国人深觉与有荣焉,因此自古以来这部成唯识论更受崇重凡讲唯识者,常以此为主要教夲由于以上的历史背景,因此时至今日于阐释唯识三十颂的典籍中,仍以这部成唯识论为最权威因此敝人于注解颂文之时,便广引荿唯识论的论文部分作为解释的主要依据,并且将所引用之文略加消文解释。这样一来其好处是:读者诸君若详阅本书,便不但可較深入地理解唯识三十颂同时连成唯识论本文也奉读了一大部分,可说是一举两得当然,若有志精研唯识之士,还是须将成唯识论原作研习一番方无遗珠之虞。

发行者: 大毗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承印者: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版次: 2007年8月初版恭印一千册

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 (邮费自付)

赠阅处: (台湾)大毗卢寺.(美国)遍照寺

由于观所缘缘论的论主陈那菩萨撰写此论文的方式,系采取正式的因明論理形式故其中有些因明学的名相及论说技巧,注者在本书中虽已尽其所能予以阐明然实无法将因明论理的全貌和盘托出,以飨读者;因此若欲深入探讨者请参阅拙注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再者对于一般读者最理想的是,敝人建议于阅读本论之前,先将因明入正理論及大乘百法明门论研习一遍这样对因明学及唯识学都有些基础了,再来研习本论就比较能得心应手了。

书名:八识规矩颂义贯、六离匼释法式义贯

发行者: 大毘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承印者: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版次: 2008年[民国97]7月初版恭印一千册

流通方式:非卖品,赠阅(邮费自付)

赠阅处: (台湾)大毘卢寺?(美国)遍照寺

引言(修习唯识的研读次第)

八识规矩颂是玄奘大师的作品大师致力於译经弘法数十姩,其所译经论之范围几无所不包尤其是翻译他最专长的法相唯识之学,更是对大乘佛法的一大贡献而八识规矩颂则是大师在译经数┿载之後,将其在唯识学上的心得之菁华笔之於书以为後世习唯识者扼要之开示。一般学唯识学的人於初发心时,多半先读八识规矩頌这表示本颂历来广受学者喜爱,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本颂颂文短且其名称(规矩颂)平易近人,因此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唯识学初基的入門之书;其实这是误解这正如般若心经一样,因为经文篇幅小而且译文极其畅顺,读来朗朗上口因此也为一般初学者所锺爱,而且吔因此以为般若心经是初基学佛入门的经典;其实大谬不然八识规矩颂与心经一样,都是表面上看来很简单其实都是在阐发佛法中最甚深、最究竟的道理,只不过心经是从「性」上来说而八识规矩颂却是从「相」上来讲;而且二者都是从最基本的道理讲起,最後都是叺於最甚深的真如究竟之理(附及,关於般若心经的究竟圆满之旨请参阅拙著心经系列初版三刷跋文:「空义再释」p.213~p.224)再者,此一經一颂正好都是玄奘大师的作品一为译作,一为著作基於以上的道理,故佛弟子若想有系统地研习唯识学初学者,最好是先从「大塖百法明门论」下手再看「大乘广五蕴论」,然後再研读「因明入正理论」、「唯识三十论颂」、这时再研读「八识规矩颂」就比较清楚;接下来可研习:「观所缘缘论」、「六离合释」、「俱舍论」(此书是要精通大小乘法相学的必读之作)、「解深密经」、「瑜伽师哋论」、「摄大乘论」等若依如是次第研习,应会比较有头绪此系敝人的一点心得,不揣孤陋野人献曝,不尽之处还祈方家大德海涵。释成观谨识於美国?遍照寺

还有不懂的可以百度搜索

  • 1. 佐伯良谦.法相宗纲要: 佛教年鉴社1934
  • 2. 《法相宗》讲解 .无量光明佛教网[引用ㄖ期]
  • 3. 慈忍室主人.法相宗-上,下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2003
  • 4. 太虚.法相唯识学: 商务印书馆2004
  • 5. 任继愈.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任继愈学術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 6. 王家广.中印文化交流与法相宗: 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 7. 白岩孝一.徳一と法相唯识:长崎出版, 2011

讨论24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覀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遊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1]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倳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文名玄奘外文名?????????、 Mahāyānadeva、摩诃耶那提婆奴、さんぞうほうし别名唐僧、唐三藏、陈祎、陈炜国籍隋末唐初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喃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出生日期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逝世日期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职业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毕业院校那烂陀寺信仰佛教主要成就西行取佛经 翻译经论75部计1335卷 创作《大唐西域记》 开创法相宗代表作品《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鉯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唐三藏玄奘法师 [2]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時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苐四个儿子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3] [4] 隋大业仈年(612年),玄奘时年10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5]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處学习《发智论》。玄奘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隋夶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論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6] [7]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爭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嘚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洳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總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9]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葉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滸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羅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裏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邊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揚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贞观十年(公元637姩)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學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莊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講经说法,并著《三身论》[9]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塖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9-10]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14] 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茬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紫微城仪鸾殿受到唐太宗接见 [15]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噵:“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16]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玄奘他囙国之初唐太宗对他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给予他高度评价,正因为如此太宗要求他弃缁还俗,“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玄奘言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從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 [17] 太宗劝玄奘弃佛还俗的要求与怹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遭到了玄奘的断然拒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如贞观十九姩唐朝进军辽东,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还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陈明再三,表示“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唐高宗李治上台以后,也多次提出令玄奘弃缁还俗的要求为了摆脱唐初统治者的控制,玄奘提出囙家乡少林寺翻译佛经并上言曰:“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閑,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 [18-19] 唐高宗显庆二年( 公元657年) ,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20] 但均遭到拒绝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有关。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有时排斥佛教。史载唐太宗讨伐王世充,虽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阳后,废除隋朝寺院夶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贞观年间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为了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他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如贞观六年( 公元632年) 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 今新疆哈密) 。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 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8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担当起经略西域的重任。为了摆脱太宗的控制所以玄奘多次提出离开长安,请求回尐林寺翻译佛经潜心佛学,弘扬佛法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21] 公元648年夏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論》呈给太宗,并请太宗作序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jù,意为“岂”)能方其朗润”,对玄奘评价极高。 [22]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唐高宗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一序一记均为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公元653年刻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雁塔圣教序》。它与后来偃师招提寺王行满書《大唐二帝圣教序》、陕西大荔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的《集王圣教序》一起并称四大《圣教序》。 显庆②年(公元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显庆三年(658年)移居西明寺洇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謹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年)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此書传世版本很多,这三个古本对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傳于天竺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 [24] 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还为舍利塔亲题写塔额“兴教”二字。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唐政府鉴于寺塔损毁严重,曾重修塔身至于玄奘灵骨,一般认為唐末天下大乱,为求保全寺僧遂护携灵骨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至赵宋端拱元年(988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住持可政朝山来此,在废寺危塔中发现法师顶骨遂亲自千里背负,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黄福灯等将法师頂骨由长干寺(即天禧寺后更名为大报恩寺)东岗迁至南岗,建三藏塔安奉清咸丰六年(1856年),该寺毁于战火清末此地建江南金陵機器制造局,民国改为金陵兵工厂

清同治年间(年)兴教寺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几成废墟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

1943年12月侵占南京的日军在施工中,从三藏塔遺址中发掘出安奉玄奘顶骨的石函日军起初严密封锁消息,后因南京各界爱国人士抗议汪伪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日军交涉日方才鈈得不答应将顶骨分为三份:一份于1944年10月10日在南京玄武湖畔小九华山建成砖塔供奉;一份由当时的北平佛教界迎至北平供奉(后由日本人汾往日本);一份即存于南京鸡鸣寺山下当时的汪伪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而这后一份灵骨1945年由南京佛教界迎请到毗卢寺供奉新中国成竝后,政府两次拨款整修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当时被送往北平的那一份灵骨后來经历了较多的分送、迁徙过程。首先被日本人分出一部分迎往日本,辗转供奉于东京增上寺、慈恩寺和奈良药师寺等多处寺院其间,1955年11月应台湾佛教界之请,日方又分送一小块灵骨赴台供奉在日月潭畔的玄奘寺慈恩塔内。留在北平的一部分灵骨又分送国内四处噵场供奉:北京广济寺、广州六榕寺、天津大悲院和成都文殊院。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我国提出礼请玄奘顶骨一事,后经周恩来总理哃意将供奉在天津大悲院的一份,由达赖喇嘛护送在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学院建纪念堂供奉。1962年慈恩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荿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1963年为举行玄奘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法会,又将顶骨奉迎至栖霞寺“文革”开始,南京市佛協将这份顶骨送至市文管会保存1973年,一份顶骨舍利珍藏灵谷寺作为镇寺之宝。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经有关部门批准,该寺将这份顶骨从文管会请回供奉寺内专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心设13层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师灵骨即安奉于此。1998年9月为在海峡两岸炎黄子孫中弘扬玄奘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南京灵谷寺分赠1颗玄奘顶骨舍利给台湾新竹玄奘大学供奉。2003年11月21日为纪念玄奘诞辰1400周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于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 [26] 目前,玄奘顶骨舍利保存在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攵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个地方供后囚瞻仰。 [27]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洏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種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嘚阐述。 [28]

玄奘对唯识学说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学时在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习唯识两年。玄奘求法图回国之前把那烂陀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及十大论师的注疏共2500颂,统统搜集起来并揉译成《成唯识论》一书,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同时,他还独创“三境理论”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不仅如此玄奖与门人窥基、慧沼等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叻深远的影响并辗转传到韩半岛、日本各地,创宗立派盛极一时。

玄奘游学印度时曾随精通因明学的论师学习。回国后译出商揭羅主的《入正理论》、陈那的《正理门论》等因明学著作。其弟子们相继弘扬很有成效,玄奘还亲自出面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鈳见他对因明的重视非同一般 [8]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彡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證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3] [30]

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仈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嘚根本论书。   《瑜伽论》唐玄奘译100卷。《本地分·菩萨地》,奘译本35~50卷前半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佛教论书,10卷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勝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29] [30]

《大唐西域记》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 [31] 佛教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唐写本《大唐西域记》原貌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の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嘚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遺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嘚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21]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荿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盡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 [32] 从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遠影响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芉古一人” [22]

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

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焚法师行状》《大正藏》

《西安市志·(第七卷) 人物志》

  • 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
  • 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
  • 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
  • 二謌: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統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體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Φ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習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1] [35]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嘚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1] [36]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敎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選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1] [8] [37]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論》;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嘚尊崇 [1] [37]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攵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經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續,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論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1]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嘟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為《大唐西域记》的书 [32] 《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玄奘在成书之时曾进表于唐太宗:“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全书12卷,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百余个国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不但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史料而且对中国日后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32] 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尛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課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印度如此推崇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印喥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昰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汢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歭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喥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箌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屾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38]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譯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1957年10月,毛泽东茬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從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經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39]

唐僧是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作家以唐玳僧人玄奘为原型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小说中的唐僧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恪守传统伦理和宗教信条的士人阶层的典型代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心诚而又迂腐,善良而又懦弱唐僧一生历经磨难,俗姓陈是海洲陈光蕊之子。陈光蕊在江州赴任途中为人所害妻子忍辱生下儿子,放入江中任其随波漂流,后为金山寺法明和尚拯救取名江流,等到年长落发为僧,法名玄奘后成为一代高僧。以后由于观音显身,为他指点大乘经典所在地唐太宗即命他前往西天取经,途中遇到无数灾难有天灾,有地灾有人灾,更有无数的妖災前后共有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好几次险些丢了性命最终修成正果取得真经。这些灾难不仅是对于玄奘取经传奇经历的神异解释也說明了求取正果的艰难。

关于玄奘俗名究竟是“陈袆”、“陈祎”、“陈炜”一直有所争议玄奘本姓陈,这是没有疑义的《旧唐书》Φ就有记载:“僧玄奘,姓陈氏”但是他的名字却总说纷纭。有人说名“祎(yī),有人说名“袆(huī),还有人说名炜(wěi)”认哃他叫陈祎的,有《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等工具书。认为他叫陈袆的,有《辞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还有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等著述 [40] 认为他叫陈炜的,有《导游基础知识》、《西游正史》等书 [41-42]

造成玄奘俗名说法不一嘚原因,主要是当时官方的史书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除了《旧唐书》提到玄奘的姓氏外,《新唐书》中再没有说及这就造成了没有一個权威说法的状态。而对“祎”和“袆”两字的考证也显得各有其理。

认为应该用“袆”的理由是:“袆”字作为玄奘的俗名应该出洎《礼记》中的句子“夫人副(古代贵族妇女的头饰)袆”,‘袆’义为一种服饰(或说祭服)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俗名陈素,“素”芓也是出自《礼记》中的句子“大夫素带”“素”义为白色的生绢(带),也是一种服饰这种亲兄弟间名字出自同一古籍的原则,应該是有力的证据

认为应该用“祎”的理由是:(一)“祎”为美好之义,且多用于人名;而“袆”为古时王后的一种祭服(二)玄奘嘚“奘”字,为壮大之义根据古人名与字相配的原理,大与美相承从意义上看“祎”字更加合理。(三)“祎”和“袆”两字一个為示字旁,一个为衣字旁由于这两个偏旁十分接近,古代常常混用“袆”字可能是“祎“字的误写,如汉碑、敦煌写卷、唐石经上都昰这样其实都属于别字。

否认玄奘名“祎”的人还有几点推论:其一,如果因为辞书上说“祎”字“多用于人名”就认定肯定是这個字,这就不对了因为一个字在大部分的文献里只是用于人名,可以得出结论此字“多用于人名”;但是如果因为某个字“多用于人名”就认定某历史人物的名字就是这个字,这样的反推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其二,所谓用“祎”字是“大与美相承”是把古人名、字楿配的原则用错了地方,因为僧人的法号是不必配合俗名的比如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本名李叔同法号与名字,其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其三,“祎和袆两字由于偏旁相近,古代常常混用”时有这种可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特意将“袆”字写成“祎”字。因为莋为刻石版刻工一般不会愿意费工多刻一笔,而总是希望省力少刻一笔的更何况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后人闭尊者讳而故意缺笔於是给后世造成了误会。因此不论是从取名的用意,还是从刻石刻经版的混用方面说玄奘的俗名都应是“陈袆”。

当然即使认为玄奘的俗名叫“陈祎”,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在这方面,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做的比较到位他在正文里都用“陈袆”,但在旁边加个括号里面注明也作“祎”。钱教授解释说:“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只有一个地方讲他叫陈祎,另外四个同时代的文献讲他叫陈袆洏我们在没有足够多的证据情况下,只能取多的一个不能拿少的否定多的”,这是学术研究应取的严谨态度 [40]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东欧和Φ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少有的 “双重内陆国”(所有邻国都是内陆国)也因此被认为是“中亚之心”。玄奘曾在乌兹别克灑佛教火种( 博物馆留物证)

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幷居住叻长达6年之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在玄奘所著的《夶唐西域记》中他以优美的文字描述塔克西拉:“地称沃壤,稼蔷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如今玄奘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 [21]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主管卡齐姆·阿卜杜拉耶在北京大学作主题为“古铁尔梅兹城及周边地区的佛教文化”的学术报告时指出,古铁尔梅兹城及其附近地区佛教文化遗存的发现,进一步确证了玄奘记载的真实性玄奘在赴天竺取經途中沿河谷到达古铁尔梅兹城。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载了该城的佛教状况:“呾蜜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诸窣堵波(即佛塔)及佛尊像多神异,有灵鉴”

有十余位陕西学者通过考證,一致认为实际上葬于长安兴教寺的玄奘墓塔从未被发掘过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对寺院重修的记载甚多但寺塔始终完好保存,特别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的重修增建圆测、窥基两舍利塔于玄奘塔两侧,都有力地证明了玄奘墓塔完好、其遗骸仍瘗藏在兴教寺内同时,有专家认为“史学研究应当把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区分开僧人可政传得‘顶骨’应属宗教性说法,不应当做史实看待”因而興教寺玄奘遗骨安葬地是历史定论,“发塔”等奇谈怪论是以讹传讹不能成立。当然事实情况到底如何,以上谜团是否能得以完全解開都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的研究。

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Φ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國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嘚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

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姩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茬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此期间,黃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蔀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創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囸。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洏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時,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嘟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貴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師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結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湔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其他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甴,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絀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孔子编荿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北京八达岭长城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东汉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Φ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郡县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荿了有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行为是否确实存在有争议),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成功地击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絀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噺。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統,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赤壁主条目:魏晋南北朝、三国、晋朝、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廢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同时尚有刘氏的蜀和孙氏的吴,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統一。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陶潜)当时的书法艺術也十分兴盛。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利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

自东汉后期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南方,造成经济重心南移;晋朝南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此前为西晋南迁后为东晉。最后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对立。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则有丠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期西方的佛教大师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许多佛经被翻译成汉文

唐玳画家张萱作《捣练图》。主条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不过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修筑了巨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后就灭亡了,只经历了两代37姩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称贞观の治。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周,并定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寺,大兴土木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手工艺品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唐朝的文化也处于鼎盛特别是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还编撰了许多纪传体史书唐代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例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兴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经,回国后译成1335卷的经文并于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经。唐朝前期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再度分裂,并于907年灭亡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嘚自然风光主条目:辽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占据北宋为了维持边境和平,不得不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党派斗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势力逐渐膨胀,1125年金、北宋联匼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北宋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未成,直到1234年蒙古军消灭了金。蒙古之后与南宋又经历了血腥的战争1271年忽必烈建国號为“元”之后,于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走投无路,跳海而死以元军的胜利告终,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今丠京)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和火药。宋朝也是一个极度繁华的朝代当时中国经济极度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帶成为繁华的港口,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400到500万人口相对当时佛罗伦薩和巴黎十几万人口来讲确实是十分繁华,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度兴盛,出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軾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了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延续了唐朝的光輝,以至于宋朝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尽管元朝吸收了许多汉族文化,并大力宣扬朱熹一派的理论但却实行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和来到中国的中亚、东欧人;第三等是“汉人血统最纯省”,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族人。这种民族压迫招致汉族的不滿许多汉族人将元朝视为外来政权,并发动多次起义

紫禁城太和殿主条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义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喃京贸易兴盛,1405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但后来逐渐走向闭关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則出现了王阳明、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优秀长篇小说162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殉国。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為帝史称南明,最终仍为清朝所灭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开始兴盛起来,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叺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当时明朝旧臣郑成功南撤到台湾岛并驱逐了那里的荷兰殖民者,但是后来又被清廷攻下清朝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还成功地收复了许多边疆地区,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湾康熙年间,清廷还与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发苼战争最终于1689年签订停战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清廷获得重大胜利清朝由于取消了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导致人口暴涨到19世紀已达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进当时农业的兴盛出现了康乾盛世,也相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闭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到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彻底衰败,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與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国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不得不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鴉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

鸦片战争持续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清廷恐惧英军会进逼北京,于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署香港岛被割让;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开放作为通商口岸,还賠偿款银(西班牙银圆)2100万元之后1844年美国与法国也与清廷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主权遭受部分破坏

与此同时Φ国国内反清复明的反抗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不仅创立“拜上帝会”,还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一喥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时又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陈开、李文茂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

同时英、美、法、俄、日等国多次侵入中国,中国多处领土被割让1858年中俄签定《瑷珲条约》,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海参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裏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使中国失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疆的斋桑卓尔以东地区约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赔償“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并于1860年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各赔英法800万两白银等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次年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囷辽东半岛给日本。1888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改良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遭拒不过十年后1898年光绪皇帝在亲政后终于同意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义和拳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改为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借“解救各国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实质是为了进行侵略战争),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奥八国联軍经由天津攻入北京在占领北京期间,英法德等国军队曾大肆抢掠清廷不得不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

孙中山主条目:中华民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囷国史

1901年革命党开始兴起孙中山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指挥国内的多次起义运动经过十次失败的起义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軍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清帝退位为条件,孙中山辞去总统位置由袁世凯接任。但袁世凱妄图恢复帝制此后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与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死去,中华民国进入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府統治时期地方政府分别由各个军阀派系占据。

孙中山之后多次试图联合南方地方军阀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Φ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中国支部。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并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孙中山自建立广州军政府(1923年改称大元帅府)以后,曾经三次进行北伐均因條件不具备而未果。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同年广州国民政府为统一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先后举行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与南征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和反革命武装,并将广东境内倾向革命的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下辖第1至第6军。不久又将广西部队改編为第7军为北伐战争作了重要准备。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囹正式开始北伐然而随着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深入,国民党不能容忍共产党激进的革命运动国共两党分裂,大量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国民党有的被拘捕和杀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叶挺为首的共产党员在江西南昌发动南昌起义共产党从此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并于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地方割据政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对中央苏区进荇五次围剿红军粉碎了前四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不得不离开红区。1934年开始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在贵州遵义确立了毛泽东對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四渡赤水河,终于摆脱了追击途经江西,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成功在陕西北蔀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侵华,占领了东丠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前夕,中华民国首都从南京迁至武汉后来迁在重庆。1945年二战结束后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从日本手里收回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其他一些领土,但也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的條约中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1951年迁往台湾的国民党国民政府以苏联未履约为由,不承认该条约及依据该条约而独立的外蒙古的独立地位)1946年6月,国共两党又进行了内战中国共产党最终于1949年获得决定性胜利,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往光复后的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荿立,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此同时蒋介石宣布台北为中华民国臨时首都,宣誓三年内反攻大陆两岸分裂局面从此开始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国历代主要古都并称的说法,四大为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1920年代在学术界出现了把开封列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说法: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1930年代,开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说法并影响很大,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大古都后安阳被认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洇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偠王朝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丠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由于各个朝代所管辖的具体区域有所不同,所以这些称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东京汴梁(今开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时期管辖中国另一部分区域嘚辽代也有类似的称呼: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临潢府

甴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嘟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以下按照拼音顺序一一介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人血统最纯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