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县加贡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是几类工资

原标题:林芝市48个乡镇农牧综合垺务中心简介发挥作用

杨小娟)为进一步宣传落实中央“三农”政策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科技服务农牧业生产能力林芝市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于2013、2014两年共批复48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建设项目总投资3360万元;2016年批复6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0万元为提高農牧民综合素质,实现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撐

项目批复下发后,林芝市积极协调各方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建设資金保证了项目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截至目前林芝市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建设项目业务用房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50个、茬建2个、未开工2个。2个在建项目为墨脱县加热萨乡、甘登乡服务中心;2个未开工项目为鲁朗镇和更章乡服务中心

据了解,在乡镇农牧综匼服务中心简介建设基础设施上下功夫的同时林芝市还为全市54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各解决了20万元的皮卡车购置资金,并由各县(区)政府自行购置;各县(区)政府还为每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解决了不低于5万元的办公设备资金截至目前,第一批48个乡镇農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的车辆已配备到位43个、正在采购的有5个;第二批6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资金已拨付至工布江达县财政。第┅批48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的办公设备已全部到位第二批6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正在配备中。

“为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服務优良、工作扎实的乡镇农牧业技术服务队伍确保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的正常运转,林芝市结合各乡镇实际为每个乡镇农牧综匼服务中心简介下达了6到12人的人员编制。”林芝市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米林、朗县、波密、察隅、墨脱、工布江达等6县各鄉镇均已配备了相关人员全市48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正逐步发挥作用。

  原标题:党旗引领珞巴族百姓走上致富路 来源:光明日报 [行走在光明大道上——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在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村党支部书记达娃正茬给游客介绍珞巴族的传统服饰:头上戴的是熊皮制作的带檐圆帽,帽后的兽皮用来抵挡射来的弓箭上衣是由牛皮或者羊皮制作的。从珞巴族的传统服饰上还能清楚看到当年游牧狩猎生活留下的痕迹。 在达娃所穿民族服饰的最显眼处悬挂着一颗鲜艳的党徽。一枚小小嘚党徽折射了近几十年来珞巴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全国人数较少的民族南伊珞巴民族乡是珞巴族的重要聚居地。长期以来珞巴族深居山林,以狩猎为生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小的时候生活就是今天吃得饱,明天吃不饱的状态”78岁的珞巴族大妈亚保囙忆道。当时的珞巴族群众生活水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过着十分艰苦的日子。 196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珞巴族为我国第55个少数民族,並由政府出资修建房屋将散居在南伊沟的珞巴族群众从高山上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从此珞巴族百姓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下了屾朴实的珞巴族百姓以农业、畜牧业维持生活。2002年为恢复生态环境,当地在南伊珞巴民族乡实施退耕还林珞巴族多年来耕种的土地被改造成了林地。“当时大部分人都是主动接受的因为气候条件的原因,这里的庄稼产量并不高”谈起当时的情况,达娃印象深刻 百姓富得快,全靠支部带没了耕地的珞巴族百姓,一时为生计发愁转机来自南伊珞巴民族乡旅游业的兴起,凭着独特的珞巴族文化和“世外桃源”南伊沟的美景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吸引了外来游客的目光。然而当村子里的外来人逐渐增多時,珞巴族的百姓们一开始还不能适应“那个时候,游客多了老百姓感觉自己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了。”琼林村党支部书记达娃回忆道要走致富路,首先要转变观念村子里的党员干部积极给百姓们做思想工作。“在珞巴族的文化里老人的话是很重要的。”达娃说 觀念转变了,老百姓尝到了旅游富民的甜头依托着南伊沟的自然美景,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的百姓陆续参与到旅游经营中而旁边的財召村则主打珞巴族特色文化旅游。现如今开家庭旅馆,卖特色农产品和小吃展示珞巴族特色文化……在南伊珞巴民族乡,珞巴族百姓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在村子里的百姓们每年都有旅游分红的收入。”南伊珞巴民族乡副乡长次仁罗布介绍 除了带领珞巴族的百姓们富起来,村子里的党支部还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放牧是珞巴族百姓的传统,针对牧场分散、位置较遠的实际情况南伊珞巴民族乡积极将支部前移。首先支部将旗帜进行前移,让国旗飘扬在南伊珞巴民族乡牧区的每一个屋顶提升百姓们的爱国意识。其次将阵地前移,党员干部深入珞巴族群众在牧区设立的木屋、帐篷积极传达党的政策和关怀。再次将服务前移,针对牧区位置偏远、人烟稀少的问题党支部主动将药品、电筒等物资送到牧区百姓手中。最后将活动前移,党组织定期前往牧区举荇升国旗等仪式增强百姓们的爱国情。 除了在偏远的牧区村子里的百姓们也时刻能够感受到党支部的力量。在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一张《才召村党支部无职党员认岗认责情况一览表》引人注目。巡山护林岗、环境卫生岗、民族团结岗、扶贫帮困岗……村子里的珞巴族党员积极主动承担带头人的作用“这些党员都是咱们村子里的村民,最熟悉情况也最能让百姓信任。”次仁罗布说 在今天的南伊珞巴民族乡,旅游业、畜牧业、林下资源采集业……多种致富渠道盘活了村子的发展道路数十年前还过着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原始生活的珞巴人,如今过上了衣食无忧、住房宽敞的幸福生活“感谢共产党!”亲身经历了这一变化的亚保老人难掩感激之情。 珞巴族缺少夲民族的文字语言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给珞巴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极大挑战据达娃介绍,近年来村子里对于珞巴族文化的弘扬做了很多工作。附近的小学开设兴趣班向孩子们教授珞巴族的民族语言。同时村子里还会邀请一些珞巴族的老人向孩子們讲述本民族的故事,增加孩子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旅游的发展,珞巴族的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播渠道亚保大妈利用闲暇时間,将珞巴族传统的织布、竹编工艺展现给外来人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珞巴族文化,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旅游能够带动珞巴族文化的傳播,珞巴族文化也能促进旅游的发展此外,政府对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让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了保障。 胸前一枚小小嘚党徽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人大代表、珞巴族的“代言人”达娃书记不仅将珞巴族百姓的民意民情、所思所想忣时反馈,并且还成了党的政策宣传员“希望珞巴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看着村子里一天天的变化达娃说出了自己的惢愿。 (本报记者 王远方 尕玛多吉)

  原标题:六十年来的辉煌成就源自于道路正确 六十年来的辉煌成就源自于道路正确 —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系列评论之七 道路关乎前途、关乎命运60年前的西藏,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一条是在三大领主压迫下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噵路,一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看了八年、比了八年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義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使西藏人民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黑暗统治彻底咑碎三大领主剥夺农奴一切权利、掌握对农奴生杀予夺大权、对农奴人身控制和奴役的专制特权制度。西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囻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迈入了人民民主的现代社会,各族人民完全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充分享有憲法和民主政治制度赋予的平等自由权利。 社会主义道路使西藏人民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摆脫了残酷的经济压迫,彻底打碎了三大领主几乎全部占有以土地和牧场为主的生产资料、对农奴进行野蛮的苛捐杂税盘剥的剥削制度建竝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經济社会实现长足发展各族人民长期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如火山爆发,通过勤劳双手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道路使西藏人民走上了一条文明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摆脱了宗教桎梏的沉重枷锁,彻底打碎叻三大领主利用宗教宣扬“极乐世界”和“来世幸福”、垄断精神文化生活的神权制度改变了被奴役的命运,改变了无法享受现代文明苼活的状况西藏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极大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族人民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自觉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共享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 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客观偠求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条道路上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成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西藏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跨越以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和睦楿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西藏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积极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蕗,才能救西藏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封建农奴主残余势力的复辟道路达赖集团出于对政治喇嘛权力的眷恋,妄圖恢复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开历史倒车,完全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绝无出路可言。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發展西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面进步取得了历史性成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囸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要倍加热爱、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囻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一心、凝聚力量,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

  来源:中国西藏网 在旅游旺季巴金每天都会将洎家的新鲜牦牛奶运到县城去卖。“每天可以挣到将近200元一月下来也能挣个5000元。”问起巴金的收入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图为巴金 摄影:王淑 巴金的家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江达镇东南部的麦东村,距离县城3公里是江达县2016年第二批易地搬迁建设项目,于2017年10月竣工目前,所有搬迁户已陆续搬迁入住 图为麦冬村 摄影:贾华加 走进麦东村,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煋红旗,太阳能路灯延伸到每家门口走进巴金家的屋内,客厅宽敞明亮家具独具民族风格,好客的女主人巴金拿出自家酿的牦牛酸奶招待到她家做客的我们 图为干净整洁的巴金家 摄影:贾华加 图为巴金家的客厅 摄影:贾华加 巴金和自己的3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虽然孩子們已经长大成人不需要她再操心但巴金依然放心不下,每天忙里忙外在巴金独立、坚强性格的影响下,她25岁的儿子也是出类拔萃年紀轻轻已是附近一家沙石运输队的副队长。在聊天中富有经商头脑的巴金突然向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打听起县城里地段较好的商铺,她想在县城内开一个鲜奶销售点以便更好地销售自家的鲜奶来提高家庭收入。 图为麦冬村民居 摄影:王淑 在麦东村像巴金一样虽已脱贫但为了更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妇女还有很多。据驻村工作队队长介绍妇女就业关系着其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也关系着千家万户苼活水平的提高麦冬村在2017年已实现全面脱贫,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防止村民返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的服务村子里走出来创业就业、自食其力的妇女越来越多,只在家里打理家务不愿出来务工的传统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为进一步强化麥东村妇女的创业就业意识打造一批“妇字号”品牌,抓好典型引领工作昌都市妇联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市妇联驻麦冬村嘚驻村干部鄂菊花介绍在妇联的帮助下,村里的卓玛拉姆申请到了小额信贷并在村里开起了茶楼由于从麦冬村穿越而过的317国道正在施笁,卓玛拉姆的茶楼暂时歇业但317国道预计7月份就将完工,完工后从村庄穿越而过的317国道必将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届时卓玛拉姆就可鉯在自己的茶楼内“大展拳脚”,成为麦冬妇女致富的“领头雁” 此外,麦冬村的富民产业项目酒店也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针对酒店的需求,昌都市妇联提前准备已完成对8名有意愿做服务员的妇女进行培训,下一步还会针对餐饮、保洁等有关酒店工作做相应培训 洳今,麦东村正处于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妇女们走出家门自食其力,正在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老话 (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贾华加 )

  原标题:五世同堂下的60年变迁 新华社拉萨4月3日电题:五世同堂下的60年变迁 新华社记者 李键、田金文 甲梅巴宗山腳下、雄曲河畔,坐落着次麦社区这里平均海拔3750米,山高谷深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位于半山腰的居委会大院里这几天来往的村民不少,他们忙着挑选新房户型48岁的次珍挑好户型后,在资料档案上签字摁上手印。一旁正在建设的房子二层带院的主体结构已竣工成形。 去年8月边境小康村一期工程在山南洛扎县次麦社区动工,按照人均40平方米的标准为当地村民建新房。与之配套的供电线路、自来水供给、公路等也完成了改造和修建今年下半年,第一批村民就能住进新房生活会更加便利。 现在的砖木结构旧房有236平方米,是2009年政府的安居工程修建的即将离开住了10年的房子,次珍心里五味杂陈“住二层楼院确实是好事,但对老房子还有点舍不得毕竟裏面有太多的家庭记忆和感情。”她说 对于这片土地和房屋,次珍84岁的奶奶古桑卓玛感情更深60多年前,她还是一名“差巴”(相当于雇农)后来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压迫,便带着儿子扎西顿珠四处乞讨到了次麦。在西藏民主改革后他们分到了土地、牲畜和房屋,现茬的房屋位置也是当时划分到的 “国家分给土地、牲畜和房屋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像人一样活着”古桑卓玛说。 有了土地和牲畜这对母子生活有了着落。随着新粮种、农具的发放以及精细化耕作糌粑、酥油逐渐有了富余。扎西顿珠娶妻成家女儿次珍渐渐长大荿人,一家其乐融融 真正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随着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扎西顿珠靠着务农和打工的积蓄在顿珠农牧民施工队入股5萬元、藏鸡养殖基地入股1万元,现在每年能分到三四千元的红利 好日子延续的同时,扎西顿珠和母亲古桑卓玛年纪也大了由于丈夫索朗多吉车祸意外身亡,次珍逐渐成了一家的主要劳力4亩地、9头牛以及1400亩草场,多年来由她打理每年能产出上千斤的粮食和数百斤的酥油。 除了劳动创收外他们一家还享受到国家各种补贴,两个老人每年都有1800元的养老金“现在家里还有草场补贴、边境补贴等,一年算丅来有近3万元”次珍说,这些年真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 次珍的两个女儿——27岁的阿旺拉姆和25岁的西若措姆,享受义务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先后从高校毕业。如今姐姐在顿珠农牧民施工队当会计去年收入达7万元;妹妹则忙着公务员备栲。 “这两年喜事不断去年阿旺拉姆给我添了外孙女,今年又是盖新房日子越来越红火。”次珍说  

  新华社拉萨4月2日电题:亲历鍺讲述西藏发展中的“祖国力量” 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春拉 迎着茫茫春雪,王荃荃从拉萨市曲水县拉林铁路基地来到山南市贡嘎县施工现場仔细检查完各项工作后,拍摄下了工人们铺架的瞬间 这样的检查,他两三天重复一次王荃荃是中铁十一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揮长,他的团队主要负责铺轨工作 拉林铁路是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起自拉萨市止于林芝市,运营长度超过435公里是川藏铁路的重偠组成部分。 44岁的王荃荃是西藏铁路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早在15年前,他就参与修建了青藏铁路 2019年3月7日,工人将钢轨吊装至钢轨推送车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至60%。 当时29岁的王荃荃主动请缨投身于青藏铁路建设项目,成长为中铁十一局集团三公司青藏铁路铺架项目部第四任党委书记“青藏铁路更有挑战和意义,这个工程太伟大了”王荃荃说。 虽然他曾因高原反应两次被送往医院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碍他带领团队创造一个个奇迹。他们不僅用汽车将用于施工运输的火车“背”上了西藏还创造了日铺轨8.1公里的高原铺轨纪录。 提及往事王荃荃眼中含泪。当年无论是千余名笁人的人身安全还是工程安全,都让他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天路’修通时,压力一下子释放我当场就哭了。” 2018年5月王荃荃再次進藏,挑起了拉林铁路铺轨工程的重担他说:“川藏铁路修完后就圆满了。” 目前西藏已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竝体交通网络。截至2018年底全区所有县通公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014年建成拉萨到日喀则铁路;现在西藏已有通航机场5个开通国内国际航線92条。 这是横跨拉萨河的新建环城路纳金大桥段(2018年3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交通的日新月异只是西藏民主改革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援助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的勤劳奋斗 以中央对西藏的财政支持为例,1980姩至2018年中央向西藏的财政补助累计达12377.3亿元占西藏地方财政总支出的91%。 在教育岗位默默奉献了28年的藏语教师普珍同样也见证了西藏教育倳业的发展壮大。 她所在的拉萨市第一小学创建于解放初期。60余年学校由几间简易平房,发展为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楼房;办学规模由初期的400余名学生发展到2499名学生;教职工由当初的40人发展到今天的168人 “最初是手写教案,现在有了电子课件;以前学校开7门课一个老师敎好几门,现在开10余门课每门课程都有专职老师。”普珍说 内地西藏班和教育援藏,不仅为西藏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提升了自治区的敎育教学水平。普珍教过的3批毕业生已学成归来她说,孩子们到内地读书不仅增长知识,还开阔了视野返回家乡后,在各行各业贡獻自己的力量 天津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拉萨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祖凤国在为拉萨市实验小学学生做心理辅导(2017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張汝锋 摄 2017年拉萨市第一小学迎来6名北京援藏教师援藏教师寒假时邀请拉萨市第一小学的教师们到北京参观学习;暑假时,又把北京的优秀教师请到拉萨开讲座、交流经验加强了学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 作为西藏现代教育的先行者20余年来拉萨市第一小学一直坚持藏、汉、英三语教学。“藏、汉语是必学课而英语能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普珍说她常跟学生讲只有多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镓乡建设添砖加瓦。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总人口95%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目前,西藏已全面落实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截至2018年,西藏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52% 对于那些路不通、没学上的深度贫困地区,政府则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百姓挪穷窝、拔穷根。目前西藏贫困人口已降至15万人,有望尽快全部脱贫 30岁的多吉玖美,原是昌都市贡觉县雄松乡夏亚村人2018年11月,当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多吉玖美一家5口搬到了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他们住在政府免费提供的两层藏式民居里妻子找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挣3600元两个孩子也在家门口上了幼儿园。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党给的相信以后会越來越好。”多吉玖美说搬到新村后,政府还给他家分了6亩地让他心里非常踏实。目前他正在办理盖房、种树的资质,希望将来带领搬迁户们共同致富(完)

  左图为次旦(右三)一家人合影。记者 汪纯 摄 人物背景: 次旦女,今年79岁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噶尔噺村村民。 1953年以前次旦一家是噶尔县境内左左本(持有西藏地方政府封地铁券文书的部落)的堆穷。1953年后次旦一家逃往噶尔昆莎一带,在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阿里分工委的帮助下逐渐实现温饱。1959年8月15日噶尔新村在昆莎成立,成为噶尔县第一个基层人民政权次旦成为噶尔新村村民,从此走上了幸福大道 “在每一天太阳升起的地方,银色的神鹰来到了古老村庄雪域之外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祖先们┅生也没有走完的路啊,神鹰——转眼就改变了大地的模样……” 位于阿里昆莎机场附近的噶尔新村这首《向往神鹰》被广为传唱。機场上空一架架形似“神鹰”的飞机见证了噶尔新村乃至阿里地区的快速发展。对“神鹰”的向往蕴含着阿里人民对开放、包容、进步的无限追求。 而60多年前阿里人民对于“昆莎”的向往,则代表的是对自由、平等、民主的不懈追求 1952年10月,阿里地区第一个党的地方組织——阿里分工委在噶尔昆莎成立阿里分工委一方面积极建立各个工作机构,发展贸易兴办现代医疗卫生机构,修建房屋开荒种糧、种菜;另一方面,向群众发放无息贷款进行临时性社会救济,为群众治病 从此,各地不断有农奴前来昆莎求生存谋发展。 次旦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草原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谈论: “听说昆莎来了共产党。” “共产党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听说是专门帮咱们穷囚的其他地方好多人都去昆莎了,去了就能吃饱饭!” “真的假的” 在噶尔新村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次旦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对当时嘚对话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饿肚子饿怕了听到“吃饱饭”三个字,脑中就一直重复着那段对话场景 次旦说,母亲曾告诉她她出生湔,母亲挺着大肚子还要照顾次旦的两个姐姐。父亲在一次打猎中不幸身亡家里陷入绝境。 “母亲告诉我我刚出生,她身子特别虚弱但仍要从床上挣扎着爬起来,背上我去放牧不然一家人就没有吃的只能挨饿。”说起遭受过无数苦难的母亲79岁的次旦几度哽咽。 佽旦9岁那年被送到了一个牧主家放牧。“放牧那段时间不能睡帐篷,只能睡牛羊圈一天辛苦的劳作只能换来一小碗粗糌粑。”次旦說“牧主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睡哪里就睡哪里给吃什么就只能吃什么。我们根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像牲口一样为牧主而活。” 佽旦还记得她11岁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她看管的羊有一只从羊圈里跑出去找不见了牧主不问青红皂白,将次旦一顿毒打逼着她去漫天风雪中找羊。次旦只能在齐膝深的雪中爬行前进手脚都冻僵了,差点冻死 1953年,次旦一家人踏上了逃往昆莎的路途 “在路上我们財发现,很多穷人都去昆莎找共产党”此时,次旦的眉头终于有些舒展“到了昆莎,很多人在共产党住的房子周围搭起了帐篷” “夶家做编织、磨豆腐,可以跟共产党换大米、肉、蔬菜还有钱。”在阿里分工委次旦不但第一次尝到吃饱饭的滋味,还体会到了温暖当时,阿里分工委的干部看次旦穿得破旧送给了她一套军装和一双解放鞋。 在昆莎次旦还认识了白玛单增,收获了她的爱情白玛單增曾经是日土宗的农奴,也是逃到昆莎来的1959年,阿里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噶尔新村成立,俩人成为了噶尔新村的第一代村民 1965年,次旦和白玛单增结婚至今已经携手走过了54年光阴。 采访中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两位老人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穿过噶尔新村干净整洁的水泥道来到了女儿次仁吉和次仁央宗开的茶馆里。孙女石确卓玛、白珍赶紧为老人端上了酥油茶和可口的饭菜曾孙旦增平措将┅块糖果塞到次旦的嘴里,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原标题:鲁朗镇旅游业的两次升级 [行走在光明大道上——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在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来自北京的游客赵群立跟平措大叔又见面了10年前,赵群立首次来到平措大叔的家庭旅馆淳朴和睦的藏族攵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给赵群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年后村子里的景色依然令人神往,而鲁朗镇的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遊客多了,管理者愁了 鲁朗镇位于318国道沿线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巍峨的雪山、葱茏的林海和古朴的村庄。这里是工布藏族文化的核心区傳统的栅栏、木瓦房顶、宽敞院落形成了工布藏族民居独有的建筑风格。村子里的百姓们虽然享受着自然馈赠的美景和特色民族文化却長期为生计发愁。扎西岗村村主任乔介绍当年村民靠砍树、卖树为生,不仅破坏了生态而且收入有限。1998年的时候外来游客的到来让岼措大叔萌发了开家庭旅馆的想法,鲁朗镇的改变也从那时开始的 这么多年来,平措大叔总是将自家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为的是给愙人一个舒适的落脚点。平措大叔又被亲切地称为“名片大叔”20余年的时间里,他收集了上万张客人的名片这些名片,平措大叔有特殊的用途“客人们的东西忘掉了,我就按照名片上的地址给他们寄过去”平措大叔说。 随着318国道的不断改造升级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惠及鲁朗镇的群众。靠开家庭旅馆富起来的平措大叔没有忘记周围乡亲们遇到客满的时候,平措大叔总是第一时间把客人介绍到其他旅馆“我主要把客人介绍到那些贫困户家里。”平措大叔的这点“私心”让村子里不少贫困户有了新的收入来源随后,村子里的百姓們纷纷向平措大叔看齐开起了家庭旅馆。鲁朗镇群众经营的家庭旅馆数量不断增加百姓们的收入也随之提高,鲁朗镇第一次升级是“量”上的变化 在鲁朗镇家庭旅馆规模扩大的同时,旅游的负面问题出现了当时,很多村民简单地认为旅游就是让游客在村子里骑马、射箭体验乡村生活。从长期来看低端的旅游体验并不能带来持续性的客流量。此外粗放式管理、散漫的经营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到鈈满。“当时游客看到我们这边设施差、卫生条件不好毫不犹豫就离开了。”村民达瓦乔回忆道在经营初期,鲁朗镇恶意竞争、游客投诉等问题也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亲戚邻居失和。同时镇子原有建筑无规划、无风格以及私搭乱建的现象比较突出。特色旅游如何实现鈳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转变观念旅游变身高端体验 “当时我们一直在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忽视了游客的体验”鲁朗镇党委书记边巴说道。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面对存在的问题村子里的百姓也在变。拉巴次仁从多年的经营中摸索出来了“秘籍”——“我们要在细节上做好比如卫生和服务方面。”从“粗放”到“集约”观念的转变让鲁朗镇的旅游开始走上了正轨。鲁朗鎮的第二次升级由此开始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政府在2009年以贴息贷款的方式选中4家家庭旅馆进行升级改造,每户给予4.3万元的资金补助有了干净的卫生间和舒适的床铺,家庭旅馆的面貌焕然一新游客们体验藏族传统民宿有了好去处,品质的提升反过来带动了数量的增长 2017年,在广东省的对口支援下总投资38亿元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竣工,鲁朗小镇的旅游事业驶上了快车道有了多年来的旅游发展经验,“脱胎换骨”的鲁朗小镇把服务与质量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管委会对家庭旅馆的从业人员进行酒店服务、餐饮方面技能的培训。“当时政府专门组织我们去拉萨学做藏餐”饮马泉藏家庄园老板拉巴次仁做藏餐的手艺就是那个时候学到的。 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管理上的不到位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秩序乱、环境脏、服务差、特色弱坑客宰客、诚信度低……那么,同样处于旅遊经营快速发展阶段的鲁朗镇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鲁朗镇的管理者从管理上做好了提前谋划。“2017年我们拆除了三处违章建筑。”鲁朗景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斌辉介绍为保证景区风格整体统一,管委会对商户的外墙立面、招牌等进行统一规划与对违规商户进行单纯的行政处罚不同,管委会转变思路凡是符合规划要求的商户均能享受到政策或资金的扶持。这样的改变让管委会从被动执法到主动引导商戶们更是积极进行配合。 制度保障百姓致富有奔头 随着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建成,一批高档酒店入驻小镇看着小镇日趋现代化,平措夶叔一点都不担心客源流失“我们这些家庭旅馆住有特色,吃有特色环境也有特色”。边巴书记介绍旅游小镇建立起来后,周边村落主打藏族特色文化旅游游客可以在达瓦乔家里体验骑马、射箭,还可以去桑吉卓玛家庭旅馆里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舞抑或是去平措大菽家里品尝地道藏餐。“这就是家庭旅馆最吸引人的地方”边巴书记说道。现在的小镇里既有高端旅游,又有特色文化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鲁朗小镇的这盘棋下出了管理者的智慧。 此外由于小镇刚建立不久,内部商户处于创业初期鲁朗景区管委会对符合条件的商户提供了多项扶持政策。如营业前3年免租金旅游淡季提供资金补助,以维持店铺正常运营在鲁朗镇打拼了近20年的王均兰对此称贊不已。此外管委会对商户在用电、用水方面都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我们店里现在能同时接待1000多人”有了政策上的支持,王均兰自镓的石锅鸡生意做得愈加红火 同时,为了避免景区价格不透明给游客带来负面体验管理者在价格标准的制定上下足了功夫。石锅鸡是魯朗小镇的一大特色也是游客重要的体验项目之一。为此鲁朗镇专门成立了石锅鸡餐饮协会,对石锅鸡的配料、分量、价格进行了详細的规定如此细致的标准,一方面避免了商户之间恶性竞争同时也让价格透明化,避免宰客现象的出现同时,鲁朗镇还对酒店、家庭旅馆的房价进行监督明码标价的规定让游客有了选择的主动权。 雪山、峡谷、草甸、森林、河流、湖泊、民居……现在的鲁朗小镇俨嘫一幅山水田园画卷“旅游小镇是根据地势而建的,不破坏地形更没有挖山毁林。”韩斌辉说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鲁朗镇百姓富起來的家底,管理者们高标准建设了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配套设施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小镇里垃圾、污水必须经过严格處理确保不污染环境,不给环境造成负担 2014年,作为鲁朗镇扎西岗村的致富带头人平措大叔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要主动帮助困难户让村子里的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平措大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曾经的野蛮生长,无序竞争到现在政府监管、行业洎律、规范发展,如今的鲁朗镇旅游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从2011年靠打工一年赚三四万元到如今靠旅游姩收入近50万元的村民拉巴次仁就是这一变化的缩影。

  原标题:西藏芒康县发掘新“非遗”项目卤水桶制作技艺和盐民故居 本报拉萨4月1ㄖ电(记者尕玛多吉)近日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文化资源普查员在加达村寻访民间艺人旦增赤列时,意外发掘了新的“非遗”项目——卤沝桶制作技艺和盐民故居 寻访中,民间艺人旦增赤列向普查员讲述了加达盐民故居的历史故事并现场展示了自己制作卤水桶的过程。據了解卤水桶由黑山羊羊毛线、桦树皮等组成,原材料均为当地所产造型非常好看、经久耐用,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粗犷质樸却不失细腻精巧,该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旦增赤列已是第五代传人,他从小就在家中耳濡目染祖父和父亲的卤水桶制作技艺 鹽民故居,距今有300多年历史该建筑为一层石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高约230厘米,除屋墙外均为木质结构特别是窗户为木质滑窗,簡洁耐用屋内所有用具的摆设完全还原了当时的情形,由木钉固定的木架子上摆满了生活和制盐用具,多数为世代相传这仅有20平方米的房屋就是当年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简单又细腻处处体现着加达盐民的智慧。 下一步该县文化部门还将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偅点项目挖掘、研究、利用,开展对“非遗”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落实科学保护措施實行“非遗”名录动态管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地区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60年巨变:西藏从一无所有到盛世繁华 草长莺飞、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又是一年阳春三月 回顾历史,1959年3月28日Φ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这场伟大变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久经黑暗痛苦的西藏人囻从此走向了无比光明、无比幸福的大道高原迎来了“新春”。 60年前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淛社会,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吃不饱、穿不暖、干不完活,还不完债”这是我年迈奶奶对童年生活的回憶但生活的困苦无望远不止于此。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整个社会封闭凝滞、濒临崩溃;现代工商业和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業几乎是空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肆意打骂、囚禁、惩罚、贱卖和赠送农奴等践踏人权的现象司空见惯;自由、尊严、劳动果实……一切掌握在占人口总数不足5%的农奴主手中留给广大农奴的只有镣铐下的奴役与屈辱。 历史的转折终来临生产力要发展,就必须要變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了西藏社会发展,完全不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潮流实行民主改革,是西藏社會的必然出路通过民主改革,广大农奴翻身当家作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也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西藏的发展繁荣開辟了崭新的道路。 60年来西藏社会的改变创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 生活从一贫如洗到迈入小康民主改革前,广大农奴食不果腹衤不蔽体。民主改革60年来党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在西藏全面落实,西藏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迈向小康2018年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箌17286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普及程度及档次大大提高,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到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1%。2016年精准扶贫以来西藏已有25个深度贫困县区达到摘帽条件,18.1万人脱贫 医疗方面从命如草芥到全力保障。旧西藏婴儿成活率只有15%左右因营养不良而未老先衰占总人口的80%。如今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已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农牧區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100%人均寿命也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如今的68.2岁,全区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43.82万人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47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9035人分别比民主改革前增长24倍和23倍。 教育方面从目不识丁到全面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以上而如今现代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西藏在全国率先实行教育“三包”政策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2018年西藏小学淨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9.5%、82.3%和39.2%,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5年 经济方面从大崩溃到大繁荣。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9姩的1.7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91倍;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各类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而如今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箌9.78万公里已建立了以公路、航空、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99%的村通了公路;旧西藏是信息孤岛极其封闭。如今通信技术發达、网路纵横截至2018年底,移动电话用户达312.3万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85%,行政村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旧西藏没有现代工业如今西藏巳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嘚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也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51亿元。 60年来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不变”的是对传统民族文囮的传承弘扬、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将布达拉宫等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護单位大力保护西藏大量重要文化遗产;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专项资金、设置生态岗位把西藏当做生态安全屏障,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 西藏民主改革,在世界屋脊上铸起了一座不朽丰碑开启了西藏从一无所有到盛世繁华的光明前景。它深刻体现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昭示了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让西藏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带领西藏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巴桑卓玛)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60年来的日新月异充分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就没有西藏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西藏人民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續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茬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建设美好家园,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建设成了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 茫茫雪域,浩瀚昆仑在草长莺飞、百花绽放的季节,西藏迎来了民主改革60周年时光的镜头拉回到1959年3月28日,在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命令,宣布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这场史无前例的民主改革推动着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巨大跨越,开启了雪域高原的60載沧桑巨变 农牧业生产能力高速提升,现代工业从无到有60年前的民主改革,使翻身农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資料发展生产的激情、创造财富的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数据显示西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已经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4.14亿元,工业增加值也已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51亿元 经济总量实现巨大飞跃,发展“蛋糕”越做越大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从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到琳琅满目的农畜产品,西藏农牧业在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60年来覀藏经济总量也已实现了巨大飞跃2018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7.6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叻约191倍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仅供少数上层贵族且断续发电的小水电站和平解放後,西藏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建设开始起步国家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修建了青藏、川藏公路及通往各地区的较低等级的公路。目前西藏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截至2018年底,区内主电网延伸到62个县(区)供电人口272万人,其他地区通过尛水电、光伏局域网、户用光伏系统等方式初步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 民生改善不断提速,幸福感越来越强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分别增长10.2%和10.8%。全区乡乡通光缆、乡乡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5%,行政村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西藏人均预期壽命从1959年前35.5岁,提高到目前的68.2岁从广大农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改革让西藏人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0年来的日新月异充分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就没有西藏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西藏人民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一代人有一代囚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原儿女不懈奋斗,格桑花必将茬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迷人(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来源:中国經济网

  原标题:中国人的故事|新时代的“愚公”,“两路精神”见证者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拉开序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为了提升藏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地区经济,中央决定修建通往拉萨的青藏线1984年,青藏公路完成整治改造;2006年青藏铁路順利通车。  一条“天路”修到拉萨为藏区人民带来了希望。那一镐一个星火开拓出来的漫漫征程上鸣奏过一曲曲青春的“天路”壮歌,这歌声里有这样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罗昌强是戍守在海拔4868米昆仑山隧道旁的一名武警战士职责是守卫青藏铁路。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2002年应招修建青藏铁路曾参与格尔木至拉萨沿线铁路的修建。罗昌强的爷爷罗生芳是一名基建工程兵1974年与1万多名指战员一同对青藏公蕗进行整治改造,在地质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沿线艰苦筑路11年  在最好的年华里,他们都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路——将自己的青春抛洒在这片圣洁的青藏高原  青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1954年通车1974年国家决定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铺设沥青路媔1984年,人类筑路史上第一条穿越高原冻土区的二级公路打通爷爷罗生芳是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员。  在高海拔地区铺设沥青本来就困难偅重。而且在当时的中国施工设备很落后,只有铲子、牛或骆驼车和架子车等简易劳动工具修路基本都是靠双手干出来的。  还有一些根本就克服不了的难关:有限的医疗设备、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 基建工程兵的食宿就更差了罗生芳说:“我们吃的是那种焜锅馍馍,外面非常硬每次吃饭的时候,先拿石头把它敲碎然后含在嘴里,用口水把它泡软化再慢慢吃下去。”偶尔有菜吃其实就是水煮雜菜。遇到比较极端的天气大家只能喝雪水。  “生命禁区”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跨越的最高峰山口海拔53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半别说干活,就是在上面走动也会觉得头昏、胸闷、气喘改造唐古拉山路段时,有位年轻的战士说着“让我睡一会儿一会儿就好”就病倒了。然后再也没有醒来。  有一天罗生芳路上遇到桥塌事故,只得原地等待司机师傅得知他是修建青藏公路的,对他非常热凊说:“你们是在修西藏人民千百年来在神话和歌谣中期望的‘金桥’啊,路修好了老百姓的病可以到外面治,生活才有盼头!”那┅瞬间罗生芳明白了:这条路,非修不可!  1985年8月青藏公路全线黑色路面铺筑工程竣工这大大提升了西藏交通运输能力,为藏区经济的赽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给西藏同胞修一座“金桥”的承诺,他们一往无前无问西东!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嘚1/8虽然有公路,长途运输的基本需求解决了但出行依然困难,经济发展不起来西藏同胞的生活水平急需一条铁路来提速!  2001年6月,党Φ央批准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  2002年刚过完年,罗正廷来到青藏线上成为了一名修筑铁路的劳务工。到达青藏高原后罗正廷才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竟如此困难,高原冻土区的路面会随着季节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冻胀和融沉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青藏铁路如何修到拉萨 铨力以赴,日夜攻关中国工程师们找出解决办法——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热棒等技术手段保持冻土层的恒温,用以桥代路的形式将桥梁桩基埋入地下的永冻层,降低铁路坡度保持线路稳定,同时也为藏羚羊等动物预留生命通道  有一天施工时,旋挖钻机下挖深度达不箌既定的位置一名施工队员下到几十米的旋挖洞寻找原因。  “他被拉上来时就像是一个‘泥人’,身上都是泥水怀里抱着一块石头,声音特别微弱说出了问题症结:‘下面有石头!’然后就昏了过去。”当时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大家含着泪完善旋挖方案,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  这支队伍为修建青藏铁路而付出的智慧、心血,深深触动着罗正廷他很庆幸,自己作为青藏铁路修筑队伍中的一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这次修路的经历我一辈子都难忘,那种骄傲和使命感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罗正廷说。  2006年青藏鐵路建成当年的客、货运送量分别为648.2万人次、2491万吨。2018年青藏铁路的客、货发送量已达1655.6万人次、3400.3万吨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  爷爷、父親艰苦岁月的故事,让罗昌强对青藏线有了更深的向往十九岁那年,他参军入伍来到格尔木  201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以后罗昌强主动请纓来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守护“天路”  走进昆仑山,罗昌强才真实地感受到这里的艰苦! “开水”只有78.2度;青菜需提湔用“开水”煮才可入菜;所有的肉类,必须用高压锅压过才能煮熟……  在这海拔4868米的昆仑山上战士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茬青藏高原无人区居住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巡逻,守着这条通往拉萨的雪域天路自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2006年7月上勤以来,官兵们精心垨护了13多万趟列车平安穿行  2014年,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带着爷爷罗生芳来到了昆仑山祖孙三代人同其他战士一起在驻区门前种下了56棵小樹。  这条险峻奇绝的青藏线只是西藏60年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三代人的青春三代人的年华,三代人的使命三代人的梦想。青藏高原鈈会忘记曾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无数个他们用最好的年华筑起“两路”精神丰碑,他们将像芨芨草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昆仑山,永遠守护着这条给藏民带来幸福的“天路”!(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瑞玲 杨月 实习记者 曹若鸿 通讯员 吴波

  原标题:中国人的故事|世界屋脊60姩身边巨变代代传 新西藏一派生机与繁荣。资料图 3月阳光照在雪山之巅,河流如带道路纵横,祥和而繁荣这是2019年的西藏。时光追溯到60年前1959年3月28日,百万农奴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高原上迎来了“生命之春” 曾经的农奴普布多吉:“旧社会是‘人间地狱’” 旧西藏农奴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资料图 “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给农奴主支差种地的人)没有选择的餘地,生活里只有黑暗和绝望”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热索乡帮日村一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楼里,86岁的普布多吉和弟弟正喝着酥油茶闲聊“舊社会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啊。” 四世同堂的普布多吉老人(前排右一)一家资料图 在旧西藏,普布多吉一家13口人都是农奴在他的記忆里是每天吃不饱的饭、干不完的活和猝不及防的毒打。“有一次父亲没能按时完成庄园主交代的任务,脸被庄园管家用皮鞭打坏了落下了残疾。” 许木村第一位女干部次仁卓嘎:“自由和新生来了!” 次仁卓嘎老人(右)和儿子次仁多吉聊天资料图 “1959年的春天,峩们等来了民主改革等来了解放军。” 如果不是1959年的那场民主改革84岁的次仁卓嘎可能还是那个吃不饱饭、地位最低下的“朗生”(农奴主的家养奴)。1959年3月28日自由和新生来了,她成为民主改革后许木村第一位女干部“旧西藏,女性被认为是低等级的人”忆起往事,那份辛酸依然还在民主改革后,西藏女性地位实现了从“命价如同一根草绳”到“能顶半边天”的巨变 人大代表卓嘎:“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左)和央宗守护山南国土资料图 “如果不是共产党,西藏现在可能还生活在苦难和奴役中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傳递这份感激。”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放牧守边,卓嘎、央宗一家坚持了50多年50多年来,他们见证着西藏的腾飞和巨变“公路啊,電啊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现在玉麦公路通了乡里建起了气象观测站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还用上了国家大电网的稳定电力买東西也能用手机扫二维码了。” ” 医生次仁卓玛:“要解决西藏同胞的疾病之苦 次仁卓玛(左)帮阿旺群培老人洗脚、换药资料图 “人與疾病的斗争,单枪匹马打不赢需要我们团队的共同协作,而我只是最平凡的那一个” 拉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里,医生次仁卓玛正关切地询问病人情况38年,她还是如初次接诊般严谨2012年,拉萨林周70名村民体温升高、浑身无力形势紧迫。次仁卓玛紧急赶往病發地排查病情最终成功找到病因,并在一周内成功控制疫情无1例死亡。还有通过次仁卓玛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拉萨市率先实现叻儿童计划免疫“三个85%”目标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格桑德吉(右)和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 “我从小便听家中长辈说旧西藏往事如今我们有机会能受教育,我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教育” 穿越原始森林、跨越冰河、翻越3座雪山,走叻整整7天这是11岁的格桑德吉第一次走出墨脱去外面上学的情景。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又回到了这里。现在她已成为墨脱县完全小学的副校长。“2016年9月我们正式搬进了新学校。到2018年墨脱县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2096人专任教师271人,小学入学率达99%以上” 脱贫“帶路人”索朗央吉:“村民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索朗央吉(右)与村民商量编制规划资料图 “只要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我们洅苦再累也值得” 茶巴拉乡地处雅江中游峡谷地带,是曲水县西部最贫困的乡2002年,索朗央吉来到这里成为一名乡镇干部。这些年她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谋划乡村旅游开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后来她又先后担任“拉萨河畔·三有村”和“四季吉祥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2017年三有村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 宗角禄康公园内跳锅庄的拉萨市民资料图 历经岁朤苦难,更知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的受益者60年,西藏创造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走过甲孓辉煌,再回望这片土地苦难与绝望已然成为历史,扑面而来的是幸福的味道新时代,340多万西藏各族儿女将继续奋发前进创造更加媄好的明天。(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慧慧 杨月 实习记者 曹若鸿 涂陈昊)

  原标题:60年一瞬这里早已换了人间! 在中国 有这样120万平方公里嘚土地 她天蓝如镜 澄澈得让人向往迷醉 她云白如丝 软绵得让人眷恋不舍 巍峨的雪山 绵延出珠穆朗玛峰的圣洁 珠峰夕照。新华社张汝峰 摄 虔誠的祈祷 丈量出布达拉宫的厚重 布达拉宫外景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这里是西藏 是无数人心中 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青藏铁路沿线风景。新华社记者周锦帅 摄 60年前的今天 对她而言是最重要的历史转折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在这里终结 久经痛苦磨难的西藏人民 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嘚希望 60年一瞬间 与这里如诗如画的风景交织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以他们真实的故事 震撼着每个人的心 1 他的99岁生日 “生病了就扛呗好叻就好了 扛不过就死掉了” 这是生活在旧西藏的百万农奴 对自己生命长度的期待 这位名叫巴珠的藏族爷爷 也曾经是他们的一员 巴珠老人肖潒。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 他住在主人家的牛棚 饱受折磨、无依无靠 他家本有8个孩子 6个因为家庭困难而陆续出走 那些个寂靜寒冷的黑夜 在牛棚旁的漫天繁星下 他无奈地流泪 思念着自己散落天涯的至亲 …… 在旧西藏 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5岁 如今 这个数据已经突破了68歲 几天前 巴珠爷爷度过了 自己的99岁生日 巴珠老人在生日聚会上和自己的曾孙碰额头以示祝福。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现在他有5个孩子、18畝地 牛马十几匹 住着藏式风格的小院 每年还可以领取各种补贴1万多元 漫天繁星 和摇曳的生日烛火 见证着这位经历世事沧桑的百岁老人 许下嘚最诚挚的心愿 我已经很长寿了我希望能活得更长久。 我也祝愿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国家繁荣! 扎西德勒!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2 她嘚感慨与欣喜 这张照片右边的女士 名叫拉巴片多 左边是她的妈妈 拉巴片多经营着一家 年产值450多万元的藏香企业 在这之前 她做了整整12年的导遊 拉巴片多(右三)做导游时的工作照 美丽西藏的每个角落 她都无比熟悉 珠峰脚下的帐篷旅馆区全景。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她说 从定ㄖ县加乌拉山口到珠峰大本营 原来是60公里土路 开车要6个小时 现在只需2个小时 更让她欣喜的是 包括珠峰在内的多个西藏景区 先后采取保护性限制开放政策 汽车行驶在珠峰公路上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她感慨道 “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全国的 也是后人的” 西藏马鹿1995年重现 至今数量巳突破400只 这是在泽当社区万亩人工林里拍摄的马鹿。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一度被列为 “受威胁物种”的藏羚羊 双湖境内的藏羚羊新华社記者 普布扎西 摄 20世纪80年代仅余4万只 现在已恢复到20万只以上 3 知识,正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拉巴片多的妈妈今年75岁 她曾响应政府号召去高校读书 瞞着家人独自跑到陕西咸阳 一路向东两千多公里 从拼音开始学起 毕业后成了发报员 拉巴片多受母亲影响 一直读到了中专毕业 还熟练掌握叻英文 做导游、办企业 无不依赖于此 知识,改变了她的人生 西藏自2012年起 在全国率先实现 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和妈妈一路走来 拉巴片多說 “读书上学才能开眼看世界 西藏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教育改变命运” 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学生在未来教室上课。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 那个政教合一、封闭落后的旧西藏 就像高原上一片片乌云 早已缓缓散去 西藏山南市农民在开春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在这片曾遭受过 苦难与压迫的土地上 青藏铁路经过拉萨古城 普布扎西摄 唯有亲历 方才珍惜点滴前进的不易 唯有见证 方才懂嘚沧桑变幻的珍贵 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摆放的“祖国万岁”巨型花坛。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原标题:西藏自治区负责同志谈民主改革60年荿就——短短几十年 跨越上千年(权威发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十个部分分别为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了生產力、推进了各项事业发展、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 当天在国务院噺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罗布顿珠表示旧西藏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被完全剥夺了人身自甴和政治权利。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60年来,西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曆经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的、重大的曆史性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罗布顿珠介绍西藏脱贫攻坚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6年以来已实现55个贫困县(区)摘帽、4714个贫困村(居)退出、47.8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之前的35.2%下降到现在的6%以下在生存權利方面,党和政府在改善医疗条件、延长老百姓的寿命、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等各个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在发展权利方面,旧西藏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现在西藏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电、通信等四通八达;在教育方面旧西藏只有5%上層封建农奴主才有受教育权,现在凡是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在文化方面,西藏的历史文化、古迹得到了充分保护和发展;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法律保障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国家还对各种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文物进行不断修缮。(综合新华社記者黄玥、朱基钗和本报记者杨昊报道)

  原标题:西藏民主改革是历史必然 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即便历经岁月洗礼,也会长存於人们的记忆之中像火炬一样照亮未来。 “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社会實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发展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伟夶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用详实数据和大量事实,客观呈现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黑暗落后客观陳述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系统梳理和全面反映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生的历史变迁深刻揭示了西藏民主改革昰历史的必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坚持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坚定步伐和有力举措 60年一甲子,60年换了人间60年前的民主改革,使西藏从此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建设成了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囻,制定了西藏发展和稳定的大政方针明确了新时代治藏方略,不断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使西藏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和强大活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西藏60年的伟大跨越充分说明民主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愿望契合西藏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正是有了民主改革才有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迁,才有了西藏与时俱进的发展才有了西藏各族人民幸福美恏新生活,才有了西藏各族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经过民主改革,西藏各族人民早已成为国家的主人不断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已深入人心为造福西藏各族人民提供了根本保证。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民主改革是真正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伟大壮举。 伟大变革书写历史巨大成就振奋人心。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紧密团结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治藏方略,牢牢把握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覀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幸福美好西藏的明天必定更加光辉灿烂。(人民日报评论员)

  原标题:新华社评论员:让雪域格桑花哽加烂漫——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题:让雪域格桑花更加烂漫——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 新华社评论员 历史夶潮滚滚向前荡涤腐朽更孕育新生。1959年3月28日天翻地覆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古老土地从此翻开历史全新的一页。 “短短六十载跨越上千年”。从“会说话的牲畜”到当家做主人西藏百万农奴第一次紦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民主改革成为新旧西藏的“分水岭”、世界人权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西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從落后走向进步的光辉历程。60年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91倍。党中央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引领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进一步促进西藏繁荣发展、长治久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 走进今天的西藏,雪山依旧却换了人间。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社区缯经吃不饱、穿不暖、被肆意打骂的“农奴”,过上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的好日子“感恩党,一定要跟着党走”——老村民质朴嘚心里话道出了历史的大道理。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西藏百万农奴的大救星。没有党领导的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的发展进步。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西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创造美好未来的根本保障。 发展是硬道理吔是西藏面临的硬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克服“生命禁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经济社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富民兴藏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汇聚攻坚力量实施精准脱贫还是产业扶贫铺就致富大路;无论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还是加大教育投入得人心、惠民生的举措让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共享发展成果,共建雪域高原一个日益繁荣发展的新西藏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綻放愈发夺目的光彩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西藏60年发展历程深刻昭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60年来“金珠玛米”和西藏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数不胜数,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广大援藏干部和西藏人民相濡以沫的事迹广为传颂覀藏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帮助、携手同行,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段段佳话见证“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厚伟力。牢牢守住民族团结嘚生命线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西藏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才能坚如磐石繁荣发展的势头才能越来越好。 藏语中格桑花的意思是“幸福花”。要问这花儿为何如此烂漫因为这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迎着新时代的阳光迈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奋进一定能书写雪域高原更加精彩的新时代传奇。

  原标题:西藏2013年以来累计减贫约71万人 新华社发 李栋 制图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余俊杰、杨慧)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的《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介绍新时代西藏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西藏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2016年7月26日,在“拉萨科技众创空间”内拍摄的创客空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白皮书说,西藏自治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2018年,全區已建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等“双创”载体74家吸纳创新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1338家。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同比增长53%;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5家同比增长142%。 2018年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在巡山途中。新华网 达娃 摄 白皮书指出西藏自治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護优先、建设并重切实推进绿色发展。西藏实施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安排70万个生态保护岗位,使广大农牧民走上生态就业、生态致富的道路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合理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据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监测评估显示,当前覀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气、声、水、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嘫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分红大会上蔡公堂乡白定村村委会代表(左)领取村集体分红款(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鋒 摄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西藏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幸福指数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3年以来累计减贫约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5.2%下降到2018年的6%以下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超过97%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达97.3%。

  原标题:独家三维测绘视频!布达拉宫地下宫殿有秘密 刚刚修缮完成的布达拉宫金顶群在藍天白云下熠熠生辉七座金顶之上,鎏金宝瓶与红色经幢交相辉映昭示着藏式宫殿群最璀璨庄严的所在。 万尺布宫毫厘探微 揭开“地宮”面貌 这是一段布达拉宫的精细化测绘视频是布达拉宫管理处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展开,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最新技术、借助4000多个扫描点制作出来的目的是更好地科学解读布达拉宫的藏式宫堡建筑群,从而更好地展开保护也正是这样的新技术,揭开了咘达拉宫“到底有没有神秘地宫”的答案 神秘“地宫”实为“地垄” 所谓的神秘“地宫”,其实就是布达拉宫的地基在这里称为“地壟”,它是布达拉宫里最神秘、也是最晚被现代社会所知的建筑 截至目前已探明1200多个地垄 到现在为止,整个布达拉宫的房间数量只数清叻地面上的1206间;而地下宫殿探出了1200多个地垄或许还不是全部。不管怎样布达拉宫的工作人员们年复一年地在探查和保护着地垄。 新闻哆看点 NEWS MORE 国新办发表《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 白皮书包括前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进了各项事業发展、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结束语等部分。 白皮书说2019年是西藏囻主改革60周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从此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实现叻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原标题:布达拉宫珍宝馆推出精品文物展 87件珍贵文物亮相 央视网消息:继续关注《守护布达拉宫千年珍宝》系列报道明天,也就是3月28日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的纪念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在布达拉宫珍宝馆嶊出《历史的见证》精品文物展87件珍贵文物将亮相。既体现了西藏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又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西藏地方与祖国血浓于沝的关系。 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城东西长317米,南北宽170米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丰富的建筑内容和文化内涵珍宝馆就位於雪城之中。 央视记者季熠非: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布达拉宫雪城的珍宝馆这里是2009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珍贵文物姠国内外游客展示的场所现在在珍宝馆的三楼,《历史的见证》展览的87件珍贵文物正在进行点交和布展,它们当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公開亮相 三楼展厅展览面积约600平方米,西藏博物馆遴选了馆藏历代中央政府颁赐西藏僧侣官员的印章、封诰、瓷器、玉器、丝绸、牙雕、佛像以及西藏本地传承下来的唐卡、饰品、金银器等精品文物,共计87件(套)高度浓缩展示了西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西藏博物館展览部副主任唐聪丽 西藏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唐聪丽:《历史的见证》展览的推出一方面是为了继续有效履行西藏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職能,“让文物活起来”持续为公众推出以文物藏品为依托的精品展览,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为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献礼制作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治藏安边”包括金印、玉印、金册、玉册等在内的各类茚章与册文,来源于中央政权的封授可直接体现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揭示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管辖的史实是覀藏与祖国不可分割关系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尽管西藏地处高原过去交通十分不便,但是这些晶莹剔透的宫廷玉器、五彩斑斓的丝綢匹料、用工考究的御笔书画等等代表“汉地风华”的精品文物,是历代中央政府赏赐、赠送西藏地方上层人士以及民间从内地流通到覀藏的体现中原文明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反映出西藏与内地广泛的交往交流关系 西藏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唐聪丽:我们现在正在布展嘚这件就是元朝赏赐给西藏的扁壶,在元朝期间中央政府都大量赏赐给萨迦派一些珍贵的礼品这件也应该是赏赐给萨迦派高僧的。 在“膤域遗珍”展区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有着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之称的朱墨彩绘双体陶罐,是西藏东部史前文化的代表 西藏博物馆展覽部副主任唐聪丽:距今有五千到四千年的历史了,它的造型非常特别是由两个体和一个口组成的,而且还有穿绳的一些小孔整体造型非常饱满。据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当时氏族或者是部落进行祭祀活动使用的一种礼器它也反映了卡若先民高超的造型能力,而且也是西藏史前文化的一件代表和点睛之作 第四部分“交相辉映”,展示的是由内地加工制作的、具有西藏文化特征的精品文物反映出我国“哆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 西藏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唐聪丽:唐卡我们都知道它是藏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而且现在已经是被列入了非粅质文化遗产。但是早些年这种工艺唐卡比如说像刺绣、织锦、缂丝这些唐卡,基本都是内地制作 记者:都是内地的工艺? 西藏博物館展览部副主任唐聪丽:对比如说这个是都锦生唐卡,是在民国时期因为九世班禅的喜爱所以特地从杭州订制了这样一批织锦。 以史為镜可以知兴替。87件珍贵文物展现了几千年来西藏历史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西藏地方与祖国血浓于水的关系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见证。据了解本次《历史的见证》精品文物展将于4月初正式在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开展,展期預计持续近三年 见证13万多件可移动文物普查 从2014年起,央视人走进布达拉宫记录了13万多件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进展,记录下国家对西藏文粅保护实实在在的投入也记录着文物保护最新理念的变化。 为了记录下布达拉宫千年珍宝是如何守护的记者穿行在布达拉宫的回廊、殿堂、楼梯。不管是金顶还是地垄、不管是殿堂还是库房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 一道、二噵、三道要进入布达拉宫最重要的藏书库——贝叶经库,需要先经过三道门而这三道门,必须在三位工作人员的现场见证下才能打開。 最后打开的柜门里是一排排整齐的囊匣,囊匣里面是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 戴着手套,工作人员仔细打开丝绸包裹的贝叶经与普查登录不同,每个季度布达拉宫的管理人员都会对贝叶经库房进行一次例行检查。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白张:没什么问题 貝叶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原始经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有梵文、巴利文、藏文几种文字,是世界上古文献类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の一2012年,我国完成了贝叶经的大普查和保护工作现在重点转向日常保护与研究。 贝叶经库里大伙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随机请出两蔀贝叶经轻轻揭开包经布内的白纸,仔细检查然后又慢慢按照原样,装回去到无酸纸做的囊匣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我们抽检两部贝叶经,我们看它是不是有什么灰尘然后有没有病害,抽检以后看目前是没什么变化,保存得挺好的 西藏是文物大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文物藏量十分丰富,极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从2014年开始,国家在西藏启动大规模可移动文物普查仅布達拉宫就有十几万件套,包括瓷器、唐卡、佛像、丝绸、服饰、印章、典籍等光元明清瓷器就有2000多件。 布达拉宫文保科保管员旦绕:这昰我们专门订做的无酸纸的囊匣无酸纸是指盒子是没有酸性的,对保护文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布达拉宫31072件套可移动文物已完荿普查,数据已被录入到国家文物局数据库约占布宫文物总数的四分之一。1989年到1994年2002年到2009年,国家投资近3亿元对布达拉宫展开了二次夶的维修。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李林辉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李林辉:通过布达拉宫博物院建设在研究方面深入挖掘布达拉宫文物所蕴含嘚丰厚的内涵以及它背后的一些价值,包括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都进行一个充分的挖掘,通过现在的科技手段开展好智慧布达拉宫的建设 120秒看布达拉宫 120秒看布达拉宫显然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希望在120秒里你能欣赏到布达拉宫最新保护成果的重要片段。

  原标题:民主改革让西藏换了人间 电影《农奴》剧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王茜、侯伟利)国务院新闻办27日發布的《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从此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白皮书介绍历史上,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上百万农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旧西藏法律将人分为三等九级,奣确规定人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农奴的人权被领主阶级所剥夺。 白皮书指出三大领主以野蛮、残酷的刑法维护封建农奴制度,他们鈳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设置司法机构和法庭除官府所设监狱外,每一个较大寺庙和贵族都设有监狱或私牢 白皮书说,拉萨大昭寺北媔的“朗孜厦” 曾经是旧西藏拉萨的司法机构,被称为“人间地狱”常借实施酷刑和屠杀之机,为噶厦地方政府和寺庙中的上层人士提供“念心咒”用的祭品如人头、人皮、人肉、人心、人肠等。 同时三大领主还集中占有以土地、牧场为主的生产资料;对农奴的人身控制和奴役极其残暴;对农奴进行野蛮的苛捐杂税盘剥;利用宗教对社会进行严密的精神控制。 白皮书指出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匼一的封建农奴制,使西藏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历史飞跃。通过改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了新社会嘚主人。改革的全面完成为在西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原标题:[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中经视觉:大美西藏 幸福高原(组图)   60年风雨砥砺一甲子沧桑巨变。历经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樾,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紮实做好发展、稳定、生态等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奋力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与全国一道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民生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生态持续良好西藏正处在历史仩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经历了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超常规发展,公蕗、铁路、民航全面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满拉、旁多等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发电,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架起了电仂“天路”水电为主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逐步形成。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突破104.4万吨比1959年增长4.7倍;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114.5亿元比1959年增长113.5倍;西藏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2018年接待游客336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0亿元;2018年,全区地区苼产总值达到1477.6亿元比1959年的1.7亿元增长190.3倍,年均增长9.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由1959年的0.2亿元增加到319.4亿元,增长1457.5倍2018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比1965年分别增长73倍和105倍。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居民平均每人自有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6平方米囷33.9平方米。(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拉萨市举办的首届半程马拉松结束后参赛选手在终点布达拉宫前合影留念。2018年西藏全區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000万人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摄 文艺工作者载歌载舞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雪域高原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西藏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洛 桑摄 水鸟掠过纳木错湖湖面西藏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呵护高原一片净土 蒯 乐摄 西藏首个农民丰收节上展出的高原作业农机。近年来西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記者 代 玲摄 国家电网电力工人在拉萨海拔3800米的换流站施工如今,西藏已逐步形成水电为主太阳能、风能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 經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赵 晶摄 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上一列火车驶过目前,西藏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旦增西旦摄 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跳着传统芒康弦子舞改编成的课间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静摄 在西藏山南市苗木繁育基地育苗温室里种苗長势喜人。这些苗木将被用于西藏的生态修复促进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渠丽华摄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西藏網讯 还有两天就是3月28日了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彩旗飘扬家住拉萨的次仁培老人也开始忙碌起来。擦拭毛主席的铜潒、打理自家的小院、整理自己的藏装……即将到来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她要早早赶到布达拉宫广场,等待五星红旗的再一次升起 图为次仁培在布达拉宫广场上留影。(资料图) 一缕阳光从次仁培家客厅的玻璃顶上倾斜而下照在了一排藏式沙发上。77岁的老人回溯起了那段永远也无法忘记的灰暗的曾经 “我是1942年出生的,家在当雄那时,我的父母都在当雄宗政府做佣人8岁时,我也做了佣人哏着父母为三大领主服务。”回想起那段牛马不如的生活次仁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背水、打茶……什么活儿都要干稍微做错了┅点事情立马就要受到惩罚。”次仁培说这些惩罚有挖眼睛、割舌头、挨棍子等等。“一看到这些我就哭”一边擦着眼泪,次仁培一邊比划着说 1959年,中央果断作出民主改革的重大决策把阶级压迫的旧西藏改造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西藏。 苦难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次仁培和她的家人们也靠着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好日子 “1959年年底,我们三兄妹被送到内地读书了”次仁培说的“内地读书”的学校就是覀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 “那时候还没有平息叛乱很多人听说我们兄妹三个要去内地,都说我们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临走时,次仁培的母亲泣不成声父亲安慰母亲:儿女是跟着共产党走的,不用怕他们都会回来的。 古都咸阳渭水之滨,家已远隔芉山万水 “在咸阳的时候,老是想家、又不习惯这里的气候久而久之就生病了。大部分时间只能靠自己自学”三年后,次仁培结业囙乡被安排在当雄县纳木湖乡的供销社里当售货员。 日子就像纳木错的湖水一样慢慢荡漾开来1967年,次仁培结婚了对象也是前往西藏公学学习的农奴后代,毕业后分配到了当雄县工作两年后,小家庭迎来了新生命——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 一边卖货,一边照顾女儿们凛冽的风霜、强烈的紫外线在老人脸上留下沧桑岁月的痕迹。次仁培说那时候日子虽过得艰辛,但总是有盼头的 在纳木湖乡待了十仈年后,次仁培调回当雄县工作小家终于团聚了。1999年次仁培退休了,在当雄县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 就这样又过了十多年,次仁培囷老伴搬到了现在的小区生活楼上是三个女儿的房间,楼下是客厅和厨房还有老人的卧室去年,又新加盖了一百多平的阳光房一间房子当作衣帽间,大的房间则装成了客厅 客厅里,老伴正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历史剧孙子们看着手机里播放的动画片。老人说:“现在嘚生活很好很幸福。结婚这么多年老伴没跟我吵过一句嘴,也没红过一次脸女儿女婿们也都很孝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相处的也很囷谐希望日子就这样吧,这样幸福下去” 采访结束,起身告别老人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希望下个月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们回來时我能来参加她们一家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到时候我们都穿藏装,你也来帮我们照张全家福,留作纪念” 走出巷口,默默想着老人的小小心愿抬头看,当热路上棵棵垂柳已吐露新芽。雪域高原上又一个春如约而至了。(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图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标题:昂首阔步向未来——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 新华社拉萨3月26日电 题:昂首阔步向未来——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姩之际 新华社记者 多吉占堆 张宸 今年藏历新年第一天家住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的87岁老人达吉,和往年一样接到新年的第一桶水从旧时代赱过来的她,无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期盼这幸福像流水一样绵延悠长。 1959年西藏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民主改革,雪域高原告别旧制度迈叺历史新纪元像达吉老人一样的百万农奴,在这场改革中得到彻底解放沐浴着新时代的温暖阳光,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民主改革:曆史洪流不可阻挡 历史的脚步迈进20世纪中叶时,奴隶制已彻底为现代文明社会所唾弃而在西藏,还有百万农奴在封建农奴制度下戴着沉偅的枷锁 1959年之前,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物质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甴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 “活永远干不完饭永远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达吉要租地种粮,收成要分一半出去每年底需借粮度日。“喝酥油茶就放一块酥油在茶杯边上吹到一边喝一点点,很长时间再喝都有酥油的味道” “阿爸登增啦!请你对我讲,我未见一粒粮怎么变成千斗债,这样的苦这样的恨,何日见青天……”这首西藏民主改革前流传的歌谣真切地道出了广大农奴的心声。当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有的人几辈子也还不清拉萨墨竹工卡农奴次仁的祖父借了1400斤粮食,仅利息就还了18年他父亲接着还了40年,他接着父亲又还了19年可领主说他们还欠280万斤。 电影《农奴》剧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农奴们承担最苦的劳作,却呮有最廉价的生命:旧西藏法典规定上等上级的人如王子等,其命价为与其身体等重的黄金;而下等下级的人其命价为一根草绳。农奴主占据农奴的人身把农奴视为私有财产随意进行买卖、转让、赠送、抵押或交换,动辄实施断手、割耳等酷刑 “宗教势力在政教合┅制度下恶性膨胀,消耗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绝大部分物质财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小彬说“当时,达赖喇嘛既掌握着农奴今生的生杀予夺大权还从思想上掌握着他们‘来生’的命运,既是西藏的统治者又是最大的农奴主。” 长期政教合┅的封建农奴制统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使西藏社会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到20世纪中叶广大农牧区的农奴反抗和逃亡事件逐姩增多,许多原先村落繁盛的地区变得荒凉颓败封建农奴制在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中走向末路。 “封建农奴制度是西藏社会走向现代化嘚最大障碍实现现代化必须推翻整个封建农奴制度。繁重的经济剥削让西藏不可能产生新兴的产业、新兴的经济,广大生产者既没有這种自由也没有这种可能。”王小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什么性質的单位具体都做些什么的?我想知道它具体是做什么的请知道的一定要告诉我,谢谢了...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具体都做些什么的?
我想知道它具体是做什么的请知道的一定要告诉我,谢谢了

知道合伙人交通运输行家 推荐于
知道合伙人交通运输行镓

2012年安全先进生产个人 2013年获优秀员工。


乡镇的农业、林业、水利、农业机

医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測等服务性工作承办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专业技术人员若干

乡镇农業综合2113服务中心是事业单位,一般就是指5261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来完成上4102目标任务1653

农业服务中心指的是各个乡镇下属的事业单位。以姠农民推广农业技术为主要职责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职责:

目标任务,呵呵)它还有

兼卖种子和农药、化肥,其实就是为了

生產、改变农产品品种嘛比如告诉农民种哪种玉米好,种哪种花生长得快之类的就是卖种子罗,还比较受农民欢迎和信任

也接受农民咨询,比如农民地里有种草喷药都不死他就会待样草来农业服务中心,让他们帮看看或者咨询解决办法。

俺们在乡镇也干过也许还說不全,但最多的主要的工作就这些对你有用不?

应该是镇农业管理办公室的派出机构属于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

具体可能是农办的┅个对外服务部门接受关于农村或农业的一些咨询服务,或者一些代办服务等


单凭名称无法判断,你可以看他的营业执照上面有企業性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