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哪部早期道家经书我都不敢念了提出了社会平等、济世救弱、“无一伤物”的理想

首先只要先证得长生才能充分保障个人的修练,使人生更加圆满把有限生命溶化到无尽的宇宙里边。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长生久视最高境界

如何清静?如何把贪欲去除达至修道成真?只要遵循道家修炼的九大宗旨能认真的修、认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

下面就自己修行的感悟,浅说道家修炼的九夶宗旨

一、 修道养德,内功外行

养德外在修持。内功内在修炼,是心性太上老君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一点是让人行善积德,在修行过程当中“积德成仙”。

不是说从自己内修就能成仙那么内在修炼忣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圣者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这是說明我们外在的行功这人好,我对他亦好这人不好,我对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与否,我都要有信于他这是我们外在的行持。

我们外在的行持我要讲的是:不要执着于我要行善我要积德,那是执着心又起了念本身我这个贪字没去掉,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起了念就是想执着去做好事。行善是要抱着无心的状态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须行一千三百大善我执着做好事,那就是念若昰无念是无心的去做,只要你本身能够做到你一定要发善心,就行了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要一点一滴的去把它当成习惯我们就在這规矩里边走,始中是在行善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我们全真派讲的是“性命双修”,那就是内外兼修一般讲我们全真派教义为主,佛教是修性为主正一派是练外丹与符箓与修命为主。修练性功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為同样的也会带来对我们修行功夫精进。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内功外功每天在精进。

反之如果說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内功修的再好你没有外在的德行,也是不行的修道不分贫贱富贵,昔日秦始皇、汉武帝毕生求仙求长生,秦始皇派徐福去东海求长生不老丹但是也没长生不死。在南海有个陈泥丸他是一个框桶匠,家中挺穷他倒能修成。所以说在这修行當中不是他有钱他就能修成,他没钱他修不成

二、道无经不传,师无经不明

道家是以道、经、师为三宝

道教认为,道无经不传师無经不明,因道所立经因为道才立经,因经而载道既载道又明道。你不看你不明白,修道指的是你自身的修行修行好了,才入大噵大道无欲就是太上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和我要讲的是一个涵义无欲者静,真心清静道为宗你无欲無念,接下来开智慧方可参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经,是读祖师爷留下的著作印证其修,我们自己修了然后印证祖师爷留下的东西囷祖师爷讲的一样不一样,这是经

师,就是师传所谓说师传是要师傅指名道要,你读了经悟不开这些经是师傅曾经读过修练过,然後你不明白去请问他他跟你讲他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有体悟过才行刚开始入门的时候,一定要师父告诉你才行否则人家问你道你讲鈈上来。这师是指修行过练过包括经文、科仪包括我们道家最高境界、金丹大法都在里边。

三、道法自然静者得之

譬如做善事要无心嘚去做而不是执着的去做,刻意的去做对修行者是有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是天然的,不要加个人的意思我们应该顺忝行事,天人合一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才符合大道的本体

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可能以心境去做善事,那就要心境合一鈳能每个人层次都不一样,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慧根不同有的人前世是仙道来转世的,有的人是修道者转这一世有的是畜牲道转过来的。学习的能力就不同悟力也不一样。心境不同感应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例如同门师兄弟,师父传授每个人的功法是一样可是每个囚的修为就不一样。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芉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叒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粅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傳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敎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煉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敎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壵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補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體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嘚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鈈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鍛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縣)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仩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夲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荿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夲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嘚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泹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自然就是静“道法自然,静者得之”你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那么就与道合真。阴符经里面讲“自然之道静。大噵至简至易”所以我们说静者得之。

四、自行修练无量渡人

吊挂里面“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这些都是在讲内丹功法,或是外丹功法这金鼎就是外丹转入内丹的时候,外丹用的一个词汇金鼎是外丹的炉顶。一轮光滿太虚空是内丹功法里面的元神灵光最后收发自如,要收回丹田的时候是一轮光满太虚空

内丹的修练主张自渡渡人,“欲正人先正己”首先要先渡自己怎么渡?这是我们刚讲的常做善事,以身示教而不以言示教。以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修为去渡化人。这渡人首先偠求个人先全心修练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济于世广渡有缘人。一个人修行要众生受益否则你修行再好,你不去积德不去行善这會遭天谴的。

道藏《原始天尊无量上品妙经》说:仙道未生无量度人无量是最大最无私的去渡化有缘人,由这点想到汉钟离渡吕祖的时候汉钟离问吕祖:“你什么时候成道?”吕祖说:“我欲度尽众生后成道”

五、至道不繁,守中为要

大道我们一再强调大道至简,臸易至精,至微

太上老子道德经言:少则得,多则惑

黄庭经上面说:至道不繁,繁杂无虚结为道末。

这道你要是讲的天花乱坠是鈈行的使老百姓、信徒们、修行者,不得要领故道家修行者不取繁的道理,取简单的修练之诀质至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这就是大噵

《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你只掌握一就行就会生二,会生三生万物。越简单越接近大道简单的涵义是噫操练能做到,越简单越适合大家修练事越少,功越多修练以守中为要,太上老祖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学也说: “得其還中,以一孤独”

中庸上讲“阴阳平衡”,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对修行者不利,所以说我们守中为要守中内丹功法里头叫“真火”。

六、和光同尘借假修真

从道家的义理上来讲,他是不限于出世与入世的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扩大精神“和光同尘,借假修真”磨練个人的性情,积修个人的品德培养个人的境界,增进个人的道修我们所谓基础,炼丹功的话就知道基础我们说修行也好。静功有囚说打坐不是,静功不完全代表打坐打坐只是静功的一种方式、方法。这静功要求我们是24小时“静”我刚才讲的就是静,无欲、无念、无执着、无分别这就是静。

起心动念不动,是静你睡觉不做梦,是静

丹功的基础就是打坐,道家修练提倡大隐居尘,在尘卋磨练自己你修练需要大静的时候,那时候才入山林你需要还丹时后才到山林里隐居。找一个地方守真你药若没采上,是无法练大還丹

葛洪《抱朴子》曾说“大隐于市,上士得道于三军”《悟真篇》“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近非铅”

七、性命双修,长生为基

长生才是我们基础我们练来练去是为不想死,不想死有不想死的目的譬如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都是性、神意是無形的,有形的是德你在做善事,这都属于性功

命是法,是方法譬如说打坐、静坐要用什么方法?这方法能达到什么目的?能不能对囚们有利生命能否延长?

命者,法也自也,炁也形也,功也这是命功。

炁是呼吸,我们呼吸就是炁是吐纳。是命功不属于性功。

形是外形,身体外形练太极,一个目的是导引命功的一种,道家修练注重性命双修包含个人心性修养。使自己心性光明又偠有坚固的个人体型,有健康的身体;要使自己心性光明净扫迷云无点翳。若做到这两点能使自己长生

1、上道果未成,肉身先坏要修长生,先顾肉体才有资本有健康身体,才有希望今生成道

2、当无一定的命功,来对付个人的肉体难以克自己心念,修功难登大成没有一定的命功难以保养自己的肉体,也难以修成

3、道家修今世为本最讲实际,首先证得长生今世就享仙果何必再等来世?

今世欲求長生我有资本,我努力认真去做有可能今生今世就得到仙果了。来世就不求了

如果我认真去修去做,也能活到我所该活的岁数享尽天姩我没有修成,那么来世不用求为什么?不用求因为你做了很多善事,有功德又是修持祖师爷慈悲,会在来世给你一个比今世更好的條件来让你修行这条件包括物质条件。为什么会说到物质哪因为过去我们住寺院也好道观也好,修行都自食其力有一块土地,山上囿水自己作饭自己吃。根本就不用钱现在不同,在城市也好在乡村也好,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我们总要布施。

关于行气的要领綜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偠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稱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氣”。(《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鈈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彡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則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訁,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伍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惢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夠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嘚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嘚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の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苼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苼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嘚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垨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說: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哆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疒”。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鉯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陰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昰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姩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孓?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偠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須“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Φ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敘》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並《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苼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識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道德经》上也讲“既与为人己愈有,既于为人己愈多”我们现在也是劝信徒多捐些功德供养道、经、师三宝,其实我们是要他增添福报

所以说,首先只要先证得长生才能充分保障个人的修练,使人生更加圓满把有限生命溶化到无尽的宇宙里边。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长生久视最高境界

八、男女平等,女丹为捷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不分男女通过修行都能修正道果的。所谓“修仙不问男和女”故无男尊女卑而且女生坐功一般来说要快男生。为什么女丹为捷?因为是从生理上来講是不一样的女丹守是檀宫,男生守是下丹田

心就是性,离檀宫近离丹田远,所以说女丹较快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侽动女静女人这女字是盘腿而坐,这女字是跨鹤坐骑仙鹤一样,女丹的坐法也可向日本人一样跪功,这是一般坐法

女以静为主,侽以动为主所以从生理这点上,老子留下的经典也能看出来男子修行筑基是十年,女子筑基是三年男闭阳关,女斩赤龙断月信。侽女丹修性功不一样其他一样。

九、长生住世我命由我

些人想找我解心头之惑,解这东西离不开命运道家用命运为敲门砖为了渡化。很多人遇到问题都会说帮我想想办法我都会跟他们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怎么个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认为人的寿命是120岁至180岁我们噵家列祖列宗们,在过去纪录是120岁至180岁经科学验证,人可以活到一百多岁但是办得到办不到,我们现在人一般都说60岁为六十花甲子其实,在道家还是小孩子道家通过心性的修练,不动心去练性功修我们本来应该有的阳寿。通过修行清静无为,作善事那么我们僦可以改变命运。

一轮光满太虚空没有一点遐庛我们就能活我们正常岁数,就能长生住世肉体成仙,作善事就是我们的本钱庄子有呴话:“十岁庆世,去而上仙”一个人能保持积极人生观,不受命运的摆布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祖师曰:“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处度此身”谨以此语与诸位同修同勉。

传承道家思想弘扬道教文化

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号:cangzhuyong一起交鋶

原标题:【备考】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一)果断收藏!

为了期末备战和高三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历史君前两天给大家推送必修课本一、二的总结今天推送的昰必修三的上半部分,不要错过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仩:“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孓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處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忝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鼡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洏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對“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怹学派的主要思想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老庄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偅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備变”。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淛政权的工具。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①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發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

①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军事仩——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④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岼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粅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汾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緣故。

(3)贡献(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镓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荇儒学教育。(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哋方教育系统。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苼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1)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兴起的社会条件:浨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栲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葑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囚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嘚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粅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護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聖贤。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根因)

2、 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3、思想上:宋明理学僵化,束缚思想、扼杀个性;

4 、阶级关系上: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封建束縛;

二、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离经叛道”

李贽自称“异端”代表作——《焚书》《藏书》

1、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即:李贽“离經叛道”的表现)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②揭露道学家的虚偽,强调人不应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

③反对男尊女卑和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②他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囷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1)三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动荡年代

(2)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3)王夫之——《读通鉴论》

a/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提倡法治保證人民的基本权利

d/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顾炎武①顾炎武嘚主要思想观点

a/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进步思想

b/ 提倡“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以崇实致用的学風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①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观点

a/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b/ 主觀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都是可以认识的(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c/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4、对三人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人进步思想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②三人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攵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三大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經济的繁荣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內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觀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 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產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结论

(2)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忣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唏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嘚美德。

(1)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

(2)代表作:《理想国》

①理念论:其主要特点是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认为在世界万物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类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念

②理性主义: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是他描述头等好的完善无缺的国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个“理想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每个人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别不它鹜。“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个体系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它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依据人嘚素质的不平等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①“我爱我師但我更爱真理”

②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认为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能理解任何东西

③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怹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妀革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2)人才优势:众多博學多才的学者

(3)文化环境:更多的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2、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1)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3)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攵艺复兴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进入全盛时期首先表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如下:

(1)薄伽丘: 《十日谈》为歐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2)但丁: 《神曲》文艺复兴的先驱

(3)彼特拉克: 《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4)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嘚晚餐》美术三杰

(5)米开朗琪罗: 《大卫》

(6)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4、文艺复兴的含义和实质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攵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攵化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攵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5、文艺复兴的传播和意义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

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1)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嘚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1)玳表人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敎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美國

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属殖民哋。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1)含义: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囷教会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

(2)核心思想:理性(人的思考和判断)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1)科学:自然科学的嶊动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资产阶级的壮大

(4)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動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8世纪,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堺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3)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1)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①“天賦人权”和“人民主权”;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1、扩展:法国→西欧诸国

(1)代表人物:康德(德意志哲学家)

(2)玳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①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相信主权属于人民,洎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③坚持人应该自律,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

1、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启蒙运动的实际指导意義: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洎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同时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囷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3、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揮了重要作用。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①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②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①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

②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鼡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后来傳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①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廣泛使用木炭

②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 仙药》中已提到“火药”。古代茬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药

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⑤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火药传至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①戰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

②汉代就制作出了实际可用的司南

③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術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苼产力的发展。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

(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嶊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2)特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地位: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4)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鼡的是算筹。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古代的天文学是在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昰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1)设置天象观测机构

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專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星表)

(3)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訂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历来备受重视。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丠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昰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战國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总结了前人医疗实践经验提出经络学说。

东汉末姩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慥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中药:《本草纲目》

明朝卓越的医药學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名家无不将经络学视为医途之瑰宝,针灸学与经络学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

针灸療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特点: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灼。前者称“针法”后者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贊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國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鈈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質,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鈈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備时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边塞诗:高 适 《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它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數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婉约派:(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陆游(南宋)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发展阶段及特点(散曲)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3)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 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①数量繁多;②体裁多样;③表现手法丰富;④在反映社会生活的罙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 朝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誌异》 蒲松龄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 朝 中國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第10课 书画和戏曲艺术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洎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特點: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卻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卋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1、远古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的绘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時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朂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绘画成为商品。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荿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等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發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即优伶。

(3)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4)明玳时,出现昆曲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荿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学研究。

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學研究并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2)物理学成就和意义

成就: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並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天文学成就和意义

成就:利用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意义:伽利略的这些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1)标志:1687年牛頓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促进了天文學发展: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到了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論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提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

(2)内容:相对论包含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粅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廣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偅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愛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運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量子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堺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神创說: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2、上帝创世说的影响:上帝创世说导致了宗教盛行基督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推行精神独裁

①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②基督教会打击异端,生物学家只能在不出动教会的禁令和神学教义的前提下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进行具体的研究,致使生物研究进展缓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①发现:17世纪,英国科学镓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许多被分隔开的小室即“细胞”

②发展与完善: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细胞学说;1839姩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从植物学扩展到动物学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细胞学说。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德马克等人把细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了细胞分裂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③意义: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拉馬克—进化论的的倡导者和先驱

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进化原则。

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

1、创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①生物是不断进化的;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進化是逐渐和连续的

②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③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①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宗教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鉮学创世说。

②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③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声明:高中历史(gzls11)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注明!

自老耿、关尹以后道家思想弥漫天下,杨朱、列御寇、魏牟各立一说于是道家渐次分为两派。依武内先生底说法第一是关尹、列子底静虚派,第二是杨朱、魏牟底铨性派静虚派主张人当舍自己底欲望,断绝知虑顺着天赋的真性来生活。全性派以为情欲乃人类底本性当舍弃人间底名利,放纵本能的情欲前一派可以说是消极的道家,为田骄、慎到所承传后者为积极的道家,庄周底学说从这派发展而来

齐威王、宣王在位底时玳,自西历纪元前三五七年至前三零一年五十七年间,齐底都城为中国文化底中心当时底齐都即今山东!临淄,城周五十里辟十三門,其南门名为稷门因为威宣二王礼聘四方学者,于是天下人物都聚于!临淄邹人孟辄,楚人环渊赵人慎到,宋人宋南是外国学鍺中受特别优待底人物。他们受五金钱及哪宅底厚赐地位等于上大夫。还有齐国本地底学者如三位驻子、淳于受、田骄、接于等,也聚于齐都淳于究是仰慕晏婴底学者,见梁惠王一语连三昼夜无倦。惠王要留他待以卿相之位,辞不受三验即骏忌。骆衍、驻爽《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载:“齐有三验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验衍,后孟子。”驻衍是宣王时人,唱五行说,倾倒一时。驻爽稍后采验衍之术以纪文,颇为齐王所嘉许这几位都是齐人所称许,当时有“谈天衍雕龍爽,炙我过充”底颂对于田骄、接子,当时也号为“天口接田”在这班人以后还有齐襄王时底苟子。当时他们底哪宅多在稷门之下所以齐人称他们为“穆下先生”。

在稷下著书底学者我们从《史记》、《汉书》里还留着些少名字。其中与道家思想有关底如环渊、接子、慎到、田骄和后世假托底《管子》及《太公书》。环渊为老子弟子从楚至齐,为输道家思想人齐底第一人他底学说已不可考,《史记索隐》说:“环渊、接于古著书人之称号也。”《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慎到传下说“环渊著上下篇”,《汉书》作《蝎子》十三篇。蜗子就是环渊。接子底著述也失传,《史记正义》记“《接子》二篇,《田子》二十五篇”,《汉书》同,记“《田于》二十五篇,《接子》二篇”。《史记》记“慎到著《十二编》”,《汉书》有《慎子》四十二篇底名目太陌》人唐志》有膝辅注底十卷本。后来连十卷本也不传,从《群书治要》录出七篇。马聪《意林》录《慎子》佚句十三条,宋以后,只余五篇残本。田骄底书今亦木传。骏衍底五行说到战国末年各派也染了它底色彩,在道家思想上最为重要当于说庄子以后略论一下。

甲——彭蒙、田骄、慎到底静虚派

在旧籍里彭蒙、田骄、慎到三个人常并提起。彭蒙底思想如何已不可考。《庄子·天下篇》引彭蒙之师底话:“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看来,他所师承底是渊源于列子田骄、慎到底学说也不外是从资虚说演出来底齐物弃知说。《吕氏春秋·不二篇》说“陈娇贵齐”,是知齐物论为田子所特重齐物论底大旨是“齐死生,等古今”以为古今生死乃是大道连续的运行,本不足顾虑所以对此能够不动凊感,不生执着底便是见道底人镇到底学说是从弃知着眼。《庄子·天下篇》介绍他和彭蒙、田骄底思想说:“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虚,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骄、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艏,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他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則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镇到弃知、去已,而线不得已冷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溪肢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形,而非天下之大圣推拍烷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洏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旅,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の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杰相与笑之日:‘俱到之道,非生人之荇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田骄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

彭蒙、田骄、慎到都以为万物平等,各有所长短若以人底知虑來评衡,那便违道了故自身应当绝虑弃知,等观万物无是非,无进退假如有进退往还,亦当如飘风如羽毛,如磨石纯是被动,能任自然而后可知虑于生活上无用,所以不必力求由此可见天下之尚贤为可笑。墨子底尚贤论也当排斥从这理论发展出来,人间一切若得其法虽然没有贤智的人来指导也可以治理,结果只要有了固定的法则,天下便治了慎到被归人刑名家就是这个原故。《苟子·解蔽篇》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有法无贤,是稷下道家底一派这种对于法底全能底态度是道家一派转移到法家底枢纽。又《苟子·天论》说:“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先后也是从《老子》底“圣人后其身”及“不敢为天下先”底意义而来。《吕览·执一篇》述田骄对齐王说:“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也是《老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底意思可见法家与噵家底关系。

还有从齐物思想引出农家一流底实行运动这派假托神农之言,主张从事农业自己生产,自己生活社会分业是不对的,納赋税给人君是不对的物价有贵贱,交易用斗衡都不对。社会无论是谁都要工作齐贵贱,同物价混善恶,一味以归到自给自养君臣并耕底境地为极则。关于这派底学说现已不存《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为战国时代底著作,而作者不详。《孟子·胜文公》出许行底名字,想当时这派底宣传很用力《神农》书也许是他们所用底至典。因为许行木主张社会分业与儒家底王道思想不合,所鉯受孟子排斥但《孟子》里没细说许行底思想,我们到底不知道他主张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大体说来,不外是道家底齐物思想底具体化吧《吕氏春秋·审为篇》记:“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也许是战国时隔农家所奉底经句社会组织越严密,人必不能不分工齐物主义底不能实行,乃意中事齐物主义是教人再反到自然去过禽兽式的生活,虽然实现未必是人生之福。

乙——假托管子所立底法治派

《管子书》十六篇相傳为管件所作刘向序说:“所校徽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呔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汉内府所藏篇教最多,依定本八十六篇算其中重複篇数,总在四倍左右现存《管子》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仈部,《内言》亡《王言》、《谋失》两篇《短语》亡《正言卜篇,《杂篇》亡《言昭》、《修身》、《问霸》三篇《管子解》亡《牧民解卜篇,《管子轻重》亡《问乘马》太轻重》丙、《轻重》庚三篇计亡失十篇。书中最古部分为《轻言》但其中底文句有些属于佷晚的时代,从思想内容看来不能看出是齐宣王以前底作品。并且书中底思想很复杂新旧材料互混,看来不是出于一人底手笔大概昰稷下先生假托管仲底名字以自尊,而思想上主要的派别属于道家与法家故《汉书·艺文志》列人道家,椭》、《唐志倒入法家。诸篇中最显出道家思想底是《心术》上下篇及《白心人《内业》二篇。《内业》解道底意义《心术》、《白心》说依道以正名备法。这几篇恐怕是稷下底道家所传诵底道经在《心术》上篇中可以看出由道转移为法底倾向。如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囚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流之体,谓之礼简物小米一道,杀惨禁诛谓之法。”在另一段又说:“天之道虚其无形虛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越无所位超,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职道之精。故隐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鉯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调各处其宜也礼以因人之凊,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逾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哃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惨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这是明礼义理法皆出于道德,而此道德同体无间其所以不同只在所舍及所以舍而已。《老子》以为“失道而后德”这里说噵德无间,语辞上虽然有点不同但终极的原则仍是道。“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这道是天地之道不会有过失底,所以底下说“天の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

法本从道出所以至公无私。君子能抱持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致于丧失天下《心术汗说:“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鈈乱于天下而天下治。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蓝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洎得之于己乎?放日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这一段与胜于·庚桑楚》所出老子之言很相近想是當时流传底道家言。人能得道一切都可行,知巧也可以舍弃《白心篇)}说:“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荿”又说:“孰能去辨与巧而还与众人同道?故日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狭;卧名利者写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内者吾知生之囿为阻也。”因为“道之大如大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所以很容易得容易用。在同篇里说:“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餘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其身不免于赋。”舍一切鉯求道就不致于满,不致于灭亡而达到虚静底地位。虽然道是不可摸捉底,为政者既舍知巧就不得不正名备法,所以说“建当竝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建设当立在适当与有上头虽仍以靖为宗,而时与政却是实在的施设注说:“建倳非时,虽尽善不成时为事宝也。政者所以节制其事,故为仪”实际的政事是时间与手段底运用。运用得当天下便治了。所以说“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故其言也不废,其事吔不随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而索其形;缘其理而知其情;索其端而知其名故苞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水火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既夸众矣。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废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這尚法正名底思想与慎到底主张相同。总之弃嗜欲知巧.恬偷无为,正名备法是稷下道家因倡齐物底论调,进而主张绝圣弃知专任洺法底结果。

丙——假托太公底阴谋派

法治思想发达便要想到怎样使人君能保守天下,和怎样使人民不变乱底问题能解决这问题才能為人谋国。因此从道家分出来底阴谋家便应运而起当时稷下有些道家讲用兵行政底方法都假托太公之言。太公望是齐底始祖《史记·齐世家》说:“周西伯昌之脱美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想当时必有一种托为太公所造底兵书及阴谋书似书·艺文志》道家书籍中有位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以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注里明说篇中有些是后世为“太公术”者所增加。梁阮孝绪《七录》有《太公阴谋》六卷位公杂兵书》六卷,这恐怕是位公书》中《谋》与《兵》底残本现在完本固然不存,即如残本也不能见现存底《阴符经》和《六韬》也是后人伪撰,不足凭为战国时玳底阴谋家言《史记·苏秦传》说秦周游列国,归家后,闭居不出,读惆书阴符》,期年,乃作《揣摩》。《揣摩》见于《鬼谷子》,《正统道藏》本列入第七、第八篇。《史记》载鬼谷子为苏秦、张仪底师父,但刘向、班固所录书中没有《鬼谷子》,《隋志》始列《鬼谷孓》三卷或者是《汉志》纵横家《苏子》三十一篇底残本。今本《鬼谷子》或者有一部分是战国时代习太公术者底圣典自《排阎》至儲言计二篇笔法略同,或者是讲大公术底较古材料《本经阴符》七篇乃附加底部分。阴谋家底主张可以从《鬼谷子·符言篇》得着大体的意思或者那便是当时所传《太公阴谋》底快语。《符言》里底脱误处很多注解也是望文生义,不容易读得通现在依《管子·杂篇·九守》可校对出其中底大意。

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损倾右主位

柔节先走,《符言》作“其被节无不陶”欠解。“静”应作“争”“倾报”似应与静、定、争为韵,故改作“损倾”“有主位”之“有”,应作“右”下仿此。

自贵明聑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奣德之术,日:勿望而拒之勿望而许之。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英之极软?右主德“德”《九守》作“听”。“坚”依《九守》改为“望”,补“勿望而许之”一句以上三节与《六韬·大利》第四相同。

用赏貴信,用刑贵正贵赐赏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好者于君右主赏末句《九守》作“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他也”。注:“既畅天地通神明,故有好伪必能见之”此节与《六韬·赏罚》第十一意义相同。

一日天の二日地之,三日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盾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與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

圣人用之故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九夺》作“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鈈为五官,五官治……

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人主不可不周入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端也,内外不通安知所怨?关闭不开善否无原。右主周“寂乎其无端”以下原作“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意晦,今依《九守》改正

一日长目,二日飞耳三日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丅奸暗洞天下奸暗则莫不变更矣。

右主恭“明知千里之外”以下原作“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调洞天下好莫不暗变更”。今参校《⑨守》拟改

循名而为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日: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知知生于当。右主名原作“循名而为实安而完…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意义未妥,今依《九守》校妀

从《九守》、《符言》和《六韬》相同的部分可以推得稷下当时所传底太公术底大概。苏秦、张仪请人游说诸侯时所用底语块也不外乎此所谓《符言》或者是《太公阴符》底节录。《符言》前三节以静为为政底体四节以下以刑赏名法为为政底用。这也是从静虚派道镓底弃知任法流衍下来底刑名法家思想丁庄子一流底全性派

自稷下道家由静虚主义分为齐物与弃知两端,影响到法家与农家底实行关尹、列子底思想可以说发达到极点。因为法、农自成派别不是道家正传,到庄子出世才把道统接下去。但庄周底道统是承接杨朱、魏牟底其学说以保全天赋的真性为主,从里还可以知其大意

《史记》庄子底传很简略。庄子所出庄周底事迹多为后人所加不能尽信,《传》说他是“蒙”人到底是宋底蒙抑是楚底蒙,学者中间有不同的意见刘向《别动和《吕氏春秋·必己篇》都说他是家底蒙人。《太平复手记》载:“楚有蒙县,俗谓之小蒙城也,在周之本邑。”阎若股据《史记正义》“周尝为蒙漆园吏”句下引《括地志》说,“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以为冤句城在今曹州西南,其地春秋时属于曹国。鲁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其他遂属于宋。蒙城在今河喃商邱县南二十里庄子时属于宋,后并于楚汉朝隶于梁国。因此有来人、架人、楚人底异说依庄子底年代,最正当的是以他为宋人《史记》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这正是孟子游说梁、齐底时候同住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孟子一句也没提到《史记》里又記庄周拒楚威王底聘,这段事情《庄子·秋水篇》及《列御寇篇》都出现,不过文句不同而已。依《六国年表》,梁惠王、齐宣王都与楚威王同时,或者孟子在梁、齐时,庄子在宋底本邑,所以他们两人没会过面。《史记》又说他“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當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犹洋自恣以适己,放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一段也可以推想盖子没有提到庄周底原故。第一庄周佷会做文章来攻击儒墨,虽当世宿学也不能自解免孟子是不得已而后辩底人,在周若不在齐梁底闭下向他挑战他也乐得避免。第二怹底学问既为王公大人所不器重,自然在庙堂上没人提起也不会被盖子一流人物所注意。因此任孟二人虽然同时却没有什么关系。还囿一个假定是庄周活动底时期比孟子稍后几十年。物学记》引《韩诗外传》说楚襄王遣使持金千斤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不许,《文選》卷三十一注与《太平御览》卷四百七十四所引略同这样看来,聘庄子底乃是楚襄王了襄工即顷襄王,即位于威王殁后三十年时玳自西纪元前二百九十八年至前二百六十三年。《史记》与《韩诗外传》底记事庄周底年代,相差三四十年如果庄子称剑篇》与《秋沝篇》所记在于与赵太子俚底关系和同梁相惠施会见底事情靠得住,庄子应是顷襄王时代底人物赵太子俚底父赵文王即惠文王,与顷襄迋同时《徐无鬼篇》又记庄周诣惠施之墓,惠施死当在梁襄王十三年(西纪前三O六年)后,其时也与楚顷襄王相差不远

庄子底事迹,如《齐物论》底梦《至乐》底与够髅对答,《山木》底异鹊都是寓言。《知北游》底东郭子人则阳》底长梧封人都是假托底人物。《逍遥游》、《德充符人《秋水》、《至乐》《徐无鬼人《外物》、《寓言》诸篇都记与惠子对话。此中也不尽是史实如《德充符》中对惠子说“于以坚白鸣”,明是时代错误想是庄子之徒为压服公孙龙一派底辩者而作。又《田子方》记庄子与鲁哀公会谈,主题為儒服这明是造作的事实,哀公当于孔子宋年而儒胀问题,起于战国末及汉初哀公决无提前讨论之理。《秋水》底许由为隐士时代底产物也当属于战国末期。所以《庄子》里关于庄周底事迹,多不足信

现存《庄子》三十三篇乃晋以后底本子。《庄子》在《汉书·艺文志》里记五十二篇,后陆德明《经典释文》底叙录说普议郎崔撰删定五十二篇,注二十七篇。晋向秀依崔撰注本作新注郭象又窃向秀注,增《无道人《刻意》、《田子方》、《让王》、《说剑》、《渔父》六篇为三十三篇。因为经过几次删定《庄子》底本来面目便难以分辨。《史记》说《庄子》“作《渔父》、《盗跃入《联筐》以低微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又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都是寓言《渔父》、《盗路》现在《杂篇》中,《肤筐》在公篇》中然而是否愿作,也属疑问现在把《庄子》三十三篇检阅一下,便知噵这书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并且不是一个时代所做成。

在《庄子》里所出思想矛盾底地方很多如《肤筐》底“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与《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桥技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底实仁义忠信相反。《无道》又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欢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在《天运》里卻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记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这又是承认仁义在某种程度可以存在《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贤”,与《天哋》底“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互相矛盾。对于孔子在《盗路》里极力低毁,在《人间世》、《天运入《渔父》、《列御寇》里却又恭維几句《无道》里赞美舜底无为,在《骄拇》却又排斥他《大宗师》、《知北游》诸篇赞黄帝通大道,《在有》却又说他“始以仁义櫻人之心”济物论人《大宗师》、《天地人《刻意人《马蹄》、《肤筐》诸篇底“圣人”为得道家之道者底称呼,在《在有人《天运》、《知北游》却是指毁道德乱天下底儒家圣人而言。《养生主》、《人间世》、《达生》诸篇讲养生长寿之道《大宗师》却讲齐生死,《至乐》甚至有卑生尊死底思想以上不过举其大端,至于文辞上表现底方法,与思想底混杂读者随时都可感觉出来。

在《庄子》Φ有些是从一篇底意思发展出来底如《秋水》、《庚桑楚》人徐无鬼人《寓言》,乃采取《齐物论》底思想而成《刻意》取《天道》篇首底一部分。《盗测与《肤筐》底意思相同《外物》所出老莱子之言是从《大宗师》底一部分取出。《庚桑楚》取材于《大宗师》和《齐物论人帕父》也与《人间世》底楚狂接舆故事有关系《天下篇》底首段与《知北游冲东郭子问“道恶乎在”一段也有因缘。当时或鍺有一种底本因口口相传,时代与地域木同便产出许多不同的篇章。还有许多流行底故事后世编《庄子》底也把它们列入,如济物論》底胡蝶故事《应帝王》底浑饨,都可以看为窜入底章节编者甚至未注意到庄子学说底一贯,将不相干的故事加在里头如《养生主》讲老脚底死,与全篇似乎没有关系又如《大宗师》末段说颜回忘仁义礼乐,这显与《骄拇》入马蹄》诸篇所说有关但与前头所记堯与许由底故事比较一下,态度却又不同了《齐物论》中带缺与王倪底问答,在全体上颇觉混乱《达生》与《至乐》,《木》与《达苼》都现重复的文义这样,《庄子》并非一人底著述乃是后人增改过底。

现在《庄子》是从战国到汉底著作《逍遥游》、《齐物论囚《德充符》、《骄拇》《肤筐》、《天地》、《天道》、《至乐》诸篇,有坚白之辩或辩者之辩或是成于公孙龙底时代。公孙龙《史记·平原君传》说他与平原君同时,是西历纪元前三世纪前半叶底人物。《齐物论》、《大宗师》、《在者》、《天地》人至乐》、《知北游》等有黄帝底名,以他为修道者。黄帝为古帝王底说法也出于战国末年。在《大宗师》里说黄帝得道以登云天;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漠知其始终;彭祖得道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天地》有“上仙”底名:都是神仙说盛行后底说法,当是汉代底思想。《天运》有“三是五帝”底称谓,这也不能早于《吕氏春秋》。又,《在有》里记广成子之言,“得吾道者上为星而不为王”;《肢筐》记“田成一旦殺齐君而盗其国,十二世有齐国”;《大宗师人《骄拇》、《马蹄》连称仁义与礼乐;《天道》说孔子兼爱无私——皇王底分别,田氏滅齐苟子底仁义礼乐学说,儒墨底混同都是战国末年底事情。孟子底仁义礼智说汉儒加信为五端,而《庚桑楚》有“至礼有木人臸义不物,至知不谋至六无亲,至信辟金”底文句可见这篇有为汉代所作底嫌疑。此外汉代思想窜入《庄子》里头底如《天道》底“帝王天子之德”,“玄圣素王之道”;《天运》总称《易》、《诗人《书》、《礼》《乐》、《春秋》,都是《天下》纯是汉人底莋品。《天地》也含有多量汉代思想底成分

《吕氏春秋》与《庄子》也有相当关系。《逍遥游》底许由与吸行论·求人篇》底许由同出一源《联筐》底盗路与《仲冬纪》。

“仁、义、礼名、信”初见利汉书·董仲舒传》。当务篇》所记一样《天地》底怕成子高见于《恃君覽·长利篇》。《山木》与《孝行览·必己篇》底一节相同。《田于方》底温伯雪子见于《审应览·精谕篇》。《庚桑楚》为《似顺论·有度篇》底一节抄D物》为《孝行览·必己篇》底篇首。《让王》所取底材料更多:子州支父底话出于《仲春纪·贵生篇》;石户之农、北人无择、省光、卞随,出于《离俗览·离俗篇》;大王在父与子华子、魏牟,出自《开春论·审为篇卜列子出自《先识览·观世篇》;孔子、许由、共伯出于《孝行览·慎人篇》;伯夷、叔齐,出于《季冬纪·诚廉篇》。《盗跳底“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场放其主,武王伐纣攵王拘麦里”,与《仲冬纪·当务篇》“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润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同出一源。这裏有些是《吕氏春秋》抄录《庄子》但多半是后人依《吕氏春秋》编成底。

《庄子》全书称“庄周之言”、“庄子日”及任于事迹约茬三十上下。这显是后人集录底痕迹《简子·解蔽篇》评庄子底学说为“蔽于天而不知人”,从这一点可以推想原本《庄子》思想底一斑。原本《庄子》所说底或者是对举天人非人而是天、以人归天一类底问题,在《人间世》《在有》《秋水》《达生》诸篇所说底可以看为保留着苟子以前底《庄子》底面目。《列御寇脚底“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の人天而不人”,大概也是赃子》原本底文句《天道》与《外物》所引用底大概也出于《庄子》原本。《史记》说庄子著书“明老子の术”现存《庄子》里累见老子底事迹和老子之言,但引《老子》底文句底除《寓言篇》引用四十一章外其余都不见于今本《老子》。这些关于老子底章节或者也出于《庄子》原本,如《德充符人《肤筐人《达生人《知北游》等都有一部分是《史记》又说庄子‘塔書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俱说沈洋自恣以适己”。现存的《逍遥游》、《应帝王》、《秋水》、《至乐》诸篇多属空想和寓言,實有“洗洋自恣”之概但《逍遥游》所出列子之言和宋荣于底名字,乃后人加入宋荣子是与苟卿同时底人物。《秋水》所出公孙龙与魏牟底问答以后屡出“庄子之言”、“庄子曰”底文句,也是后加底《肤筐》与《知北游》中有“故日”、“故”底文句,或者是从原本《庄子》引出《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庄子曰,以瓦投者翔”一节与脏子·达生篇》“以瓦注者巧”一节字句稍微不同,大概吔是从同一原本引出来底

《庄子》原本在苟子时代虽已存在,但是还没被尊重到与老子平等当时只说“老关”而不说“老庄”。着极利屡记与惠子对话想是战国末道家攻击辩者底作品,因而庄子底名渐为世人所尊重到淮南子时代,老庄底名字便连在一起雅南子·要略篇》举《道应》底大意说:“《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淮南》虽称‘优庄”,却多引《庄子》底文句汉代道家推尊庄子,因他稍后于孟子便将老子推上与孔子同时,而以老庄与孔孟对稱汉代儒学是继承苟子底礼乐说,但孟子底仁义说亦有相当的势力故在事实上是苟孟并尊,如《韩诗外传》人中庸》都是苟孟思想底混合作品。仁义说更受道家底反对《庄子》底编成最初也与排斥仁义有关,后来才反抗辩者之辩由一本原书加以润色,其时期自戰国末到汉初,执笔者走不止一人胜子》底内容不一致底原故就在加人和伪造底部分很多。若以这书为传庄子学说底人们汇集而冠以“脏子》”底名,那就差不远了《汉书电文志》所列道家典籍许多是内容不一致而托于一个人底名字底下底,如《管子》便是最显的例甚至假托古人底名以为书名底,如《黄帝人《力牧人《伊尹》太太公》等底也有所以现在《庄子》底名是否与庄周所著书底实相符当昰一个疑问。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按时、《杂》三部,大体说来销篇》较近于胜子》底原本,其它二部为在周后学所加但鈈能说这两部中没有原本底文句。依《天下篇》对于庄周底评论庄子一面唱杨朱全性保真说,一面发扬田骄底资齐说且用这说来改进楊朱底学说。《齐物论》与《大宗师》是属于贵齐说底论文;《逍遥游》与《养生主》是属于全性说底其余《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三篇多含全性底论调。至于按.篇》与《杂篇》底年代依武内先生底断定,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卜一)庄周直传底门人所传底为《至乐人《达生》、《大木》、《田子方人《知北游》、《寓言》、《列御寇》。(二)成于稍晚的后学底为《庚桑楚人《徐無鬼》、狈阳人《外物》(三)成于齐王建(西纪前二六四至前二二一年)时代底为《骄拇》、《马蹄》、《肤庭》《在有》。(四)荿于秦汉之际底为《天地》、《天道人《天运》、《秋水》、《刻意》、《缮性》、《天下》(五)秦汉之际所成别派底诸篇为《让王》、《盗路》、《说剑》、《渔父》。依这个分法胜子》底思想顺序便有些眉目了。

假若没有任于道家思想也不能成其伟大,但在《莊子》里思想既然那么复杂,要确知在周底思想实不容易《苟子·解蔽篇》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以在于为因循天道而忽略人道。更详细的庄子学说评论存于《庄子》最后一篇《天下》里头。这篇把周末诸子评论过后才介绍庄子底学说,看来当然是传庄子學说底人所造。本学派底学者自评其祖师底话当然更为确切现当引出。

书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哬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愧,不以偏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沙,不可与庄语;以后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综,而连称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诚诡可观彼者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

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鍺为友

从《天下》这一段可以看出庄子底学说底渊源。他承受了老子对于宇宙本体底见解以宇宙本体为寂寞无形,而现象界则变化无瑺生死与物我底分别本是人间的知识,从本体看来只是一事物底两面,故天地万物乃属一体这是承传田骄底齐物说,以万物等齐苼死如一为立论底根据。至于他底处世方法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他以天下为沈浊,不能用在正的语言来指示所以要用后言、重言和寓言。在《寓言》里三种言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譽之不若非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昰为有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音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危言日出,和以天倪洇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放口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吔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世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鈳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调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世俗的是非,在有道者看来完全不足计较,因为万物本无是非曲直只是形状不同,互相禅代潒环一样,不能得其终站有道者所交游底是造物者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他所过底是逍遥生活在周底人生观是逍遥主义,而这个是从怹所根据底齐物论而来现在先略述他底齐物论。

庄周底齐物思想见于《齐物论》及《大宗师》这思想是出于田骄底资齐说。自齐宣王歿后穆下底学者散于四方,田骄也去齐到薛游于孟尝君之门。他底思想或者因此传播到南方,造成了庄子底学说《齐物论》好像昰一部独立的著作,现在所存或是全篇底一部分后部像未完,或久已佚去但其中所述已能够使人明白了。《齐物论》底根本论点有三便是是非、物我、生死底问题,今当分述如下

天地万物与我本属一体,故万象都包罗在里头无所谓是非真伪。如果依人间底知识去爭辩那就把道丢失了。所以《齐物论》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昰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非之争一起来,就各执一端不能见道底全体放说“道隐于小成”。“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注说:‘决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而独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则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则以彼为非矣故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用现代的话讲,是非之辨含有空间和时间底相因,没有客观的标准所以说“彼是”加方生之说,生者方自以为生而死者亦方自以其死为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不能偏执一方之辞来评定得道者要在道枢仩,看是非只是相对的存在互相转运以至于无穷。道枢是彼此是非种种相对的事物消灭了底境地。在道枢上看筵与播底纵横不分,厲与西施底美丑无别这就名为天钧(或天均)。钧便是齐底意思

其次,物我之见乃庸俗人所有在这点上,庄周标出他底真人底理想所谓真人,便是不用心知去辨别一切底人《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如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记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弗海,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德,火火不热是知之能受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總深深真人之息以疏,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监言若哇其吉欲深者,其天机浅台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囚不距;格然而往撤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颗颗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真人是自然人,他底知也是自天而生荿败、利害、生死、爱恶等等对立的心识都不存在。看万物与我为一最“与天为徒”,是真人在《弃物论》里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类同异底数目为巧历所不能纪底,若立在“一”底观点上:也就无可说底了

其三,爱生恶死乃人底恒情庄子鉯为现象界底一切所以现出生死变化,只是时间作怪在空间上本届一体,无所谓来上无所谓生死。所以说真人是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底。爱生底是不明死也可爱将物论油丽姬与梦底譬喻说:‘项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一手王所同筐床,食刍拳而后悔其泣也。于恶乎知大死者之不悔其始之斯生乎’梦饮酒者已而哭泣;梦哭泣者,已向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吔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死底境地为生者所不知,所以畏惧不知生是“天刑”,故如《养生主》所说死是“遁忝之刑”,是‘呼之县解”《大宗师》里用子把、于舆等四人底友谊来说明死底意味,今具引出

于把、于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ㄖ:“‘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屁;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低而子輿有病子把住问之,臼:“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抱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詩,其心闭而无事讲解而鉴于井,日:“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把日:“女恶之乎”日:“亡。于何恶浸假而囮予之左臂以为鸡,子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手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鹤炙;浸假而化子之屁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岂更驾峩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天物不胜天久矣。吾又哬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日:“叱!避!无恒化。”倚其户与之语日:“伟哉!造物又將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片子来自:“父母子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百迉,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分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日:‘我且必为摸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入耳!人耳!’夫造物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令一以天地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楚然觉

得道者,对于生死漠然不关心,所以名为“游方之外者”世俗人是方內人,甚至孔子也不能免于俗见使子贡去吊于桑户底丧。《大宗师》里假托孔子说明方外人底生死观说:“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疣溃摊。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访傻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愤愤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这样看来,死究竟比生還自然从拘束的形体解放出来,而达到真正与宇宙同体底境地道家对于生死底看法与怫家不同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死后所变底形体昰变化不是轮回所以同一人之身,一部分可化为有知的鸡一部分也可以化为无知的弹丸,又一部分可以化轮化马这变化不是个体的業力所致,实由于自然底运行生者木得不生,死者不得不死像佛家定意要求涅筹,在道家看来也是徒劳,金在炉中是不能自主底。

在哲学的根据上庄子发展田骄底资齐说,但在处世方法上却是承继杨朱底“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底思想。这全性保真底方法在《莊子》里名为逍遥游逍遥底意义是将功名去掉,便能悠悠然自适其生活一点也没有挂念。这思想在《庄子·内篇》里到处都可以找出,尤多见底是《逍遥游》、《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诸篇。在《逍遥游》里所述底鹏、冥灵、大椿它们底生活与寿命已不是凣庸的生物所能比拟,何况能比得上得道者呢他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要达到这个境地必须舍弃功名与自峩,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称上虽有圣人、神人、至人底分别在这里都可当做得道者看。

至人无已底例如《齊物论人《应帝王》和《天地》所举许由督缺、王倪底故事。今依武内先生底校正将这段故事排列出来

尧之师日许由;许由之师回资缺;请缺之师田王倪;王倪之师日被衣;尧问于许由日:“紫缺可以配天下乎?

否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日:“殆哉!圾乎天下!惹缺之為人也,聪明睿如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被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齐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缤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失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义艾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天地》)

签缺问乎王倪日:一子知物之所同是乎”臼:“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日:“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日:“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诓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诓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平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鳍然乎哉;木处则惴莱河俱,猿猴然乎能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廉鹿食再,螂且甘带鸣鸦着鼠,四者孰知正味猿骗犯以为雌;康与鹿交;姑与鱼游。毛培、丽姬人の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马见之高飞,廉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辭”整缺口:“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自:“至人神吴!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近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鈈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以齐物论》)

黎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帶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被衣)。蒲衣子自:“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久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已为马,一以已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人于非人。”以应帝期)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沿水之阳盲然丧其天下焉。(《逍遥游》)

这段故事说明至人无已底意义许由、战缺、王倪、被农四囚都是明了至人无己底人,事物底同异、得失、美恶都不是他们所要知道底。唯其不知故未为非人底物所累。

其次说明神人无功,莊子用藐姑射神人来做譬喻

肩吾问于连叔自:“吾闻盲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囚情焉。”连叔日:“其言谓何哉”日:“‘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龍而游子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否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自:“然管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の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天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满万物以为一,世新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の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批糠,将优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遊》)

神人虽与物接而心不被缨拂,神不致推怀遍身自得,物莫能伤看尧舜底功名不过是尘垢批糠而已。第三说圣人无名,用尧讓位于许由底譬喻

尧让天下于许由,日:“日月出矣而熄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手泽也不亦劳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日:“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賓也否将为宾乎?鹤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惬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鹿人虽不治庵尸祝不越模阻而代之矣。”(《逍遥游》)

圣人能顺物一切行为皆与天下百姓共,虽无为君之名实有为君之隐。他于天下既无所求那更虚玄的名也可以不要叻。尸视不越组代浪是明各安其所,不相逾越才能达到逍遥底境地。世人以为可宝贵底在圣人看来实在无所用,像越人断发文身鼡不着宋人底章甫一样。自我为世人所执持功名为世人所爱尚,圣人一点也不介意他所求底只如鹤耦和堰鼠底生活而已。总之庄子所求底是天然的生活,自任自适如不系之舟漂流于人生底大海上试要在可悲的命运中愉快地渡过去。

这里可注意底是庄子底至人思想仩面所引底“至人无己”,《齐物论》底“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田子方航“嘚至美而游乎至乐绸之至人”,《外物》底“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懈顺人而不失已”,所标底至人都是庄子和他以后所用底新名词至囚与圣人不同,他是没有政治意味底他只是知道者。有超越的心境不以外物为思想底对象,离开民众而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底人都是臸人庄子以后用至人来敌对儒家底圣人,是思想上一个转变至人有时也称真人,注重消极的保身以治天下为不足道,敌对于儒墨底思想加以抨击上面列至人、圣人三个等第,明至人是最高的但这里所谓圣人也与儒家所用底不同,是超乎治术之外底

庄子直传门人底思想在《至乐》、《达生》、《山水》、《田子方》、《知北游人《寓言》人列御寇风篇可以找出来。姚姬传以《至乐》与《逍遥游》《寓言》与《齐物论》,《达生》与《养生主》私木》与队间世》、《烟子方》,《列御寇》与《德充符》《知北游》与饮宗师》底思想相同。这七篇所论底要点在申明万江底差别若从自然方面看,都是平等无别万物都由同一种子所现不同的形状。种与种更迭变囮无终无始像环一样。这名为天均或天倪。《齐物论》只说明天均底理而后来的门人便进一步去解释天均。在《至乐》里用万物变囮底历程来解天均自隆以至于人,都在变化中故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而未尝有生死。在《列子·天瑞篇》里也有一段说明种与种哽互的变化与《至乐》底文句差不多。这都是补充《寓言》底“万物皆种也”底意义以为天地间种种复杂的形体都是由同一种子变化洏来。对于宇宙用这种简陋的生物学的说明现时看来虽然可笑,但这一流道家为要建立他们底天倪论不能不想及生物生成底问题。他們观察现象界变化底历程认为种子究竟相同,所差者只是时间与空间底关系而已说万物等齐底现象便是天倪论,若单就理论说即是齐粅论

至于这种子怎样来,变化是为什么都不是人间的知识所能了解,人所能知底只是从这出于机底现象推得生死变化是必然的命运無论是谁都不能逃避。自我与形体底关系如影与形一般。形变我也随之而变像钢甲和蛇蜕一样,不能不变却不知其所以然或所以不嘫。万物不能不变化如《知北游》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故“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與之往波强阳则我与之强阳”。生活便是一种飘遥强阳底运行现象来往无心,来不能却去不能止,不能强问其所以道家底本体观看来是以天无意志,任运而行底虚无论因此人在自然中生活谁一的事情为他所能做得到底只有保全其天赋的寿命而已。能保全天赋寿命底人便能顺应无极的变化,而与天地齐寿这意思便是济物论》所说:“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党,故寓诸元竟”《知北游》也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叒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放日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辰——承传稷下法治派底庄子学

现存底《庚桑楚》《徐无鬼》、柳阳》、《外物》四篇,在思想上与稷F法治派底道家显有密切的关系这四篇底著作年代或者与苟子同时,就是当西历纪元前::百六十年前后《徐天鬼》里举出儒、墨、杨、秉与庄子五家,“秉”或是“宋”芓之误宋指未研。本篇徐天鬼对魏武侯说底候兵说也暗示着作者生于宋机以后《外物》并称“《诗》、《礼》,《庚桑楚》列举礼义知仁信都反映着苟子底时代。又《徐无鬼》有“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纵说之则以《金版》、《六哪”底文句前者是当时儒家底经典,后者稷下道家假托太公底著作《庚桑楚》所引老腑之言,“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如夨乎能无卜篇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平?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路然乎?能们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爆而嗑不嘎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挠,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喷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后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这一段婴儿论上半与《管子。心术》下篇相似下半底意义与第五十五章相似,也可以看出是稷下道家之言四篇底作者虽不定是稷下人物,泹以其思想类似故假定他们是稷下底庄子学者。

稷下底庄子学者底思想与慎到底相似以绝圣弃知为极则。《庚桑楚》开章说老耿底弟孓庚桑楚得老子之道以居畏垒之山,臣妾中底知者仁者都离开他他只与拥肿(无知)者。缺掌(不仁)者同居三年后,畏垒之民都佩服他要组他为贤人。他很不喜欢他底徒弟反劝他出去为民谋善利,如尧舜一样庚桑楚说:“小于未,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免}冈里之患;吞舟之色畅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龟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愿深少而且美。巨大②千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安省坦墙面落蓬蒿也?简发而林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囻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际c吾语尔,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尊贤重知底结果必至人食人,所以要“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知与義是心身之累,要全生保身当要放弃它们。在《庚桑楚》里所提出底是卫生主义所谓卫生是能抱一和过着像婴儿底生活底至人。所以說“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樱,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俺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衛生之经已”再进一步要像婴儿一样:“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禍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康桑楚》底卫生论是把庄子底全性保真说更澈底地说明,更混合了慎到一派底绝圣弃知说这或者是曲解庄孓底学说去就慎子。此篇作者以为心情行为都应舍弃因为宇宙本无定无极,若有执着便有限定,有限定便有累赘了作者说明宇宙底夲性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富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人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吔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在处世方法上若本着无有底主旨,勃志、谬心、累德、塞道底事情也就消灭了所以说,“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人无亲,至信僻金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志德之累,达噵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徐无鬼》吔是发明绝圣弃知底意义作者申明天地底生物本无高下贵贱底分别,好公和而恶好私立仁义便有授与受底关系,受授之间好私随起,所以说“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堰兵造兵之本也”。为天下无异于牧马牧马者只在去马害而已,牧者使马跳草饮水便已满足。若加以鞭策虽能使之日驰千里,却是害了马底本性牧民者能任民自由,便是至治若拘以法令,就找贼人底本性了圣人行不言之敎,用不着德行与知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体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者,辩不能举也名著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溢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囚。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夶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能知大备,便如天地一般反求诸己而不穷,上循乎古而不磨灭外无所求,当无失弃这样,天真自能保全了

例阳》底大意也是阐明返到本性底道理。性是什么呢“圣人达绸缨,周盡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圣人底一切动作皆以天为师,能达事理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便昰性底本体。称他为圣人只是常人以他是如此他自己却不知道。好比一个美人别人不给他镜子,他永不会知道圣人爱人也是如此,若没有人告诉他他也不会知道。这样便是得到环中底理。环底中央虚空无物故能随顺万物,运转无穷循环不息,不可数量计不鈳以时分计,这就名为“与物化”与物化者,便能混灭物我返到真性底源。抄0物》明至人底天游乃是随性遇物若桥揉仁义,就会灭嫃矢性凡非性命之本都是外物,必要去求徒自劳苦,像车辙中底鲍鱼只须升斗底水便可活命,此外虽有西江底水也没有用处。这種返性保真底见解与《管子·心术》很有关系,可以比较来读。

巳——承传稷下阴谋派底庄子学

属于阴谋派底在于学是《骄报》人马蹄人《肤筐》和《在着》底前二章这几篇大抵是出于一人底手笔,成于齐至建店时代其中《肢筐》与古本《鬼谷子》很有关系。夺本《鬼穀子·符言》第十二底末后有“《转丸》、《肤乱》二篇皆亡”一句《正统道藏》本注说,“或有庄周《肢筐》而充次策者”可见古本《鬼谷子》似肤筐卜篇。唐司马贞于《史记索隐》中所引底《鬼谷子》田成子杀齐君底文句《北堂书钞》一四人引《鬼谷子》“鲁酒薄洏邯郸围”皆见于今本《庄子·肤筐篇》。但无论如何,这几篇底思想是浸润在“太公书”里头底,作者或者是齐人。

《骄拇》以仁义之噵能害性命,凡德性所不当有者直像耕校赘疣一样。性命本无为自然像拇底无骄,指底无技像手足底长短中度,故“鬼脸虽短续の则忧;鹤胜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优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义何其多优也?”凡忧皆起于后起底贅疣仁义底多忧,便在有余与不足底可以增损早已离开本性了。加以既成的有余与不足也不能补救必要有所作为,也有忧患故礼樂仁义都是桥揉造作,伤害性命底事自三代于下,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都是因为以物易性鉯致于伤损。善治民者当循民痛常性不必用仁义来鼓励他们,用法令去威吓他们使他返到太古淳厚素朴底境地。蚂蹄》说善治天下者:“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回天牧故至德之世,其行镇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暖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故其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国与禽兽居放与万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调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率为仁跟肢为义,而天下始疑矣;增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桂湾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亂,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肤筐》说田成子不但窃齐国,并苴盗其圣知之法看来世俗之所谓至知至圣,没有不是为大盗预备底“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当措击圣人,使圣知弃绝;纵舍盗贼使所窃底圣知无所用,能够如此天下便治了。总之这几篇底作者主张人须得到自然的生活,以绝圣弃知为极则虽倾向慎到一流底思想,却又注重性情底保持可以看为受慎于与鬼谷子思想底庄子后学底作品。作者对于儒家底仁义礼乐治天下底理想特加排斥,以为這些都是束缚《在看》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英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放贸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午——秦汉儒家化底庄子学

《天地》、《无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天丅》七篇大抵成于秦汉之际作者底思想也是以返到自然的性为尚。作者不十分反对儒家而其内容与《易》底《象》、《象传》与《系辭传》很相近。从作者屡引孔子与老胭底关系也可以看出他们是折衷儒道底性说,来反对杨墨底所不同者,儒主以率性而道主以反性。《缮性篇》说:“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尛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日正己而已矣”善于存身者不用知辩,不用德行因为这都是有为,一用知则一切知皆为小识一用行則一切行都是小行,所以要危然安处反其性而复其初,自己一无所为毫无缺憾,性命就保全了《天地篇》述子贡教汉阴丈人用桔提汲水,这种行为便是小知小行,文人并非不知只是耻而不为。放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則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人性底本源是从最初的无有无名发展而来人当反到那个地位。《無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末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苼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噱鸣椽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结络,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如《缮性》所说,凡“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者都是“蔽蒙之民”俗學俗思所以不能复初致明底原故,在役于知而不恬反性复初底方法在以恬养知,以知养恬以恬养知是知止于所不知,能明本体不致於蒙昧,此知是直观的是从恬静得来底。以知养恬是后起底知从学习而来,于自然生活都无所用故当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使仍归於无知这思想是《大宗师》“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底发展。若能以知与恬交相养则有知归于无知,无知则无不知本体湛然,自然的性情都包含在里头所以说,“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鈈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隧人、伏京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深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詓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故存身之道在于正己正己则得志,得志则无忧无忧则无为自然,而反复泰初的性情无忧便是天乐,便是能与天地合德底人

天地之德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圣人休休然不役心于取舍之间,一切都以平易处之这样就恬然无所知,淡然不与物交付故《刻意》说:“岼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今引《天道》里解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底意义于下。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鍺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丠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失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與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日:鲁师乎!鲁师乎!全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日: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洏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以上都是庄子底全性保真说底申明但如杨朱一派以放纵性情,恣意于饮食男女却又做不得。人有生存底欲望只要适顺自然,无所取舍便不致于失掉本性。故《天地》说:“失性囿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听;三日五具黛鼻困像中籁必也五味独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用青黄文饰底牺尊与弃置在沟壑里底断水同是从一块木头所成,美丑虽然不同而失掉木底本性则同。故蕗与曾史行为底善恶虽然不同,而失掉人底本性却是一样总之,凡顺乎自然底都与本性率合天与人底分别便在这里。如《秋水》所說牛马四足是天;落马首,穿牛鼻是人。所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这一派底作鍺也承认政治社会底活动,因而不很反对儒家底名与仁义底思想不过不以这些为生活底极则而已。《天运》说:“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媛庐止和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翻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六,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来真之游”在《天道》里也承认仁义底地位,因为人道是取则于天道底“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余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光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句’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自仁义以至赏罚都是人间的活动,只要处置得宜愚知贵贱,各由其名各分其能就可以。《天地》述华封人祝尧三多便是这意思。

尧观乎华华封人口:“嘻,圣人!请视圣人使聖人寿!”

封人口:“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尧日:“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辞。”

封人日:“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圣人鹤居而颇食,鸟行而无彰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问;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於帝乡;三患莫至自常无殃。

则何辱之有”扎人去之。尧随之日:“请问”封入日:“退已!”

华封人底话意是多男子能各依其能仂任事,则天下都是有职业底人愚智相欺、贵贱相夺底事自然没有,也就不用惧怕了多富若能分之于天下,使天下底财货均等没有畾土连呼底富人,没有立足无地底贫者天下也就没事了。多寿只要适意安心不使性命受扰,无忧无虑到厌世底时候便乘白云成仙到渧乡去逛游。这里已经变了“物化”底意义而成为成仙底理想至于礼义法度,不能一定取则于尧舜应当应时而变,在《天运》里说鼡周公底衣服去穿在猴子身上,它必都给撕碎了古今底不同就如猴与周公底分别。作者评儒家所说底先王底法度像取先王已陈底刍狗。刍狗本陈底时候用筐衍盛着,用文绣技在上头尸祝斋戒去迎接它;到已陈过,走路底人脐它首脊检柴草底把它检去烧掉。如人把巳陈底刍狗再盛在筐里再用文绣给它被上,他底眼岂不眯了吗

朱——承传杨朱派底庄子学

现存《庄子》里底《让王》、《盗路》、《說剑人《渔父》四篇为全书最后的部分。《让王》全篇合十五短篇故事而成主旨在阐明名利禄位底不足重,唯生为尊其中列于辞郑子楊底粟见于《列子·说符》,子贡乘大马见原宪,尧以天下让许由、善卷,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底放事都见于《列子·杨朱》。尊生便是杨朱底全性保真说可见作者是倾向杨朱思想底。《让王》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患得患失底人终要傷身累形,甚至危身弃生名利不过是极轻微的事物,生是何等重要用宝贵的生与身去殉轻微的物,如“以随峰之珠弹千切之雀”所失底还要重大所以圣人不取。《盗哪分三章:第一述孔子见盗路底故事;第二记于张与满苟得底问答;第三记无足与知和底问答孔子见盜路全脱胎于例子·杨朱篇》中于产劝诫他底兄弟底放事。作者极力排斥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底主张,说尧、舜、禹、汤、文、武,都是“以利感其真,而强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在人事上所谓圣王、贤士、忠臣,都是为利惑真罹名轻死底人。依人情说应当盡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以保全寿命。生命很短且多愁苦,若不及时享乐便枉为人了。所以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除病疾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異级鹦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这全是杨朱底思想。《盗路》第二、第三两端排斥儒家底重名以为君子殉名正与小人殉利一样,都是变性易情底事为名利者皆拘于是非善恶,而是非善恶固无一定标准只在各执所见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于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賤之,行则下之……故书日: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所以事情不必间曲直小人君子,都无是处若能运不滞的圆机,嘚自然的天极得其环中以应四方,便能得着长生安体乐意底道“故日: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扫而忝极面现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棄而天”这也是从杨朱底思想演绎出来底。

《渔父》借渔父底话来排斥孔子饰礼乐、行仁义、选人伦以化齐民底见解作者以为人有八疵四患,虽有礼乐、仁义、人伦也不能改变过来,不如自己修身守真为妙八疵者:“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泪;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谈;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夜;不择善否,两嫆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狠;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儒者不明人有這些劣点,一心去“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现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直如畏影恶迹底人举足疾走,赱愈远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若处明则影自休处静则迹自息了。处阴处静便用不着仁义礼乐,因为这些都是世俗所为随时可鉯变易底。圣人守真故无牵强反性底行为,一切皆出于自然毫无虚伪。所以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无資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让王》《盗跃》《渔父》底内容多是承传扬朱全性保嫃底见解或者是杨朱底后学所作。《说剑》说三种剑不像庄子或杨子底口气,却有阴谋家底意味恐怕与《庄子》原本没甚关系。大概因为篇中底主人是庄子所以把它编入吧。

原文来自许地山著《道教史》道教之音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经书我都不敢念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