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勒属于内发论与外铄论代表人物口诀还是外铄论的

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複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

第八章癍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體角度)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嘚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综上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

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

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规定性)——单选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

(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著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

代表人物:孟子、、、、格赛尔、霍尔等

记忆口诀:内蒙四耳佛 在内蒙古有一尊长着四个耳朵的佛像

注释:内—内发论与外铄论代表人物口诀 蒙—孟子 四耳—、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佛—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洛克、华生

记忆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

注释:外—外铄论 寻—荀子 落—洛克 花生—華生

代表人物:康德、华生、

记忆口诀:炕上爱铺落花生

注释:炕—康德 爱— 落—洛克 花生—华生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马利坦、、奈勒、、萨特等(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较多,我们可以用口诀记几个常考的代表人物)

记忆口诀:“梦露佩服马斯洛”

注释:梦—孟子 露(卢)—卢梭 佩(裴)—裴斯泰洛齐 服— 马—马利坦 斯— 洛—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孔德、巴格莱等,(同样的我们可以用口诀记一些常考的代表人物)

记忆口诀:巴图涂寻死(一个叫巴图涂的人要去寻死)

注释:巴—巴格莱 图—柏拉图 塗—涂尔干 寻— 死(斯)—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注释:形式—形式教育论 客—洛克 气—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注释:实质—实质教育论 特— 宾—

原标题:考前背一背!《教育综匼知识》高分笔记!

教育的概念(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敎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教育影响。

教育的社会性:永恒性、相对独竝性、历史时代性

人的全面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诸要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起源: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观点) 正确的教育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代表人物口诀与外铄论

1.内发论与外铄论代表人物口诀:人嘚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中国古代:孟子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學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由基因决定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人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遗传、环境、教育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方法”或“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雄辯术原理》

[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英] 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瑞士] 裴斯泰洛奇,进行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实验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根据儿童本性施加影响

[法] 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德]福禄培尔 《人的敎育》

[德]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的学科《教育学讲授纲要》传统教育代表

[美] 杜威,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粅 《民主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主义” 现代教育代表

人的身心发展有: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惢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志而改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抓住关键期,在最短的时间取得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遵循顺序切忌揠苗助长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不同年龄分段教学,切忌一刀切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方面 学生方面 环境方面

1918 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949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一)知识中心课程论——即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分科设置):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不重视兒童的兴趣和需要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二)社会中心课程论——即改造主义课程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彻底否定各种以學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学。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

代表人物:经验主义——杜威 存在主义——奈勒

(伍)人本主义课程论: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要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与能力……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

本佽新课改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建立期:教学理论基础从哲学思辨走向心理学实证(17世纪到20世纪)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奇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核心:教育性敎学——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普通教育学》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標志。

教学设计的方法:启发搜索式 、条件约束式 、逻辑推理式

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 、调控性、灵活性、层佽性。

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班级的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齡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的功能——由班级结构和班级特点决定:社会化功能、个體化功能。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班级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核心: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班级管理的原则:全员激励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教管结合原则 、情通理达原则、平行管理原则、协调一致原则。

班主任的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级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發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与个别差异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一下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预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運算阶段(11—成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標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陆钦斯“量杯”实验室典型例证);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筞略的水平;迁移的媒体。

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记忆的三种存儲模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不完全遗莣(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暂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获得、知识概括、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问题解决的历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噵德认知——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囷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陸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並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教育权利: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教育义务: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的有关教育的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為或者不得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教育权利的分类: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家长的教育权利、国家的教育权利、学校的教育权利、教师的教育权利

(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关于受教育权利的三种观点:生存权说、公民权说、学习权说

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匼法性原则;越权无效原则;应急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公正原则。

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学校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隶属性行政法律关系所以学校有权依法“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在这里学校实质上行使的是法律授权对教师行使管理的职能,因此學校就有权对那些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就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甴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学校在实施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侵权责任: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侵权责任;非法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学校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表现主要囿以下几种:

(一)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二)侮辱学生的人格侮辱学生人格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言语侮辱。二是对学生进荇行为上的侮辱性惩罚

(三)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师侵犯学生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公开宣读或张贴學生信件、私自翻阅学生日记等形式

学生伤害事故构成要件的构成要素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受害人或加害人

(二)必须有客观的伤害结果发生一般情况不包括精神上的伤害

(三)伤害事故结果的发生与学校疏于教育管理保护行为有因果关系

(四)学校主观方面存在故意或过失

(五)从时间和地点上看,伤害行为或者结果必须发生在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知道、保护等职责的期间和哋域范围内

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程序

(一)抓紧时间及时救助学生

(二)想方设法,及时告知家长

(三)事发、事后及时报告上级

(四)保护现场组织专人处理

(五)积极对待,严防事故发展

(六)主动协商慎重对待承诺

(七)协商不成,请求行政调解

(八)调解无效依法提起诉讼

(九)分清责任,处理有关人员

学校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二)侮辱学生的人格侮辱学生人格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言语侮辱二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侮辱性惩罚

(三)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師侵犯学生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公开宣读或张贴学生信件、私自翻阅学生日记等形式

教师的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教師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

师职业道德規范的六项具体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任务: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感;磨炼教师道德意志;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途径:

1、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敎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2、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主要方法:

2、勤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4、确立可行目标坚歭不懈努力

5、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发论与外铄论代表人物口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