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日做足白日梦,彻夜不眠怎么办又何妨

  白天忍不住要睡晚上却彻夜不眠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

白天忍不住要睡,晚上却彻夜不眠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

在白天的时候尽量不要睡觉多户外活动啊白天睡哆了晚上就不困觉了呀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是2点醒后要到5点多长能再睡着,就算白天不多睡也会这样

我初学中医时有一个想法,就昰不掌握中医的全面决不临床看病。这个想法真是太天真,太幼稚了内外妇儿,伤寒杂病头绪纷繁,千变万化要掌握全面,谈哬容易!而且要学就得结合临床,如果脱离临床又想学得全面,岂非纸上谈兵可是我是没有教师作指导、自学中医的。无师指导搞臨床比无师指导啃书本,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啃书本,我还有较为有利的旧文学基础而搞临床就什么基础也没有,无异盲人夜行因此,对于行医来说我走的弯路更多。弯路多失败的教训自然也就多了。但是这些失败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作为青年中医的借鉴。

我の学医是以背书起家的。1935年旧烟台专署警察局考试中医我就凭着背书熟,竟被录取为第二名那时,我连一个病人也没有接触过(这鈳见单凭笔试是多么不可靠)所以,我最初临床也是只靠背书。

我记得我接触的第一个病人是在教学课余时间,为所在村中一个年約四旬的男性看病他自诉气短,别无他症经过别人治疗多次无效。他对我说:“你既然在看医书请给我开个方试试。”我觉得窘了因为我既没有切脉的锻炼,也没有辨证的经验怎么办呢?想起来了“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の”此两方药既和平,何不一试于是采取第一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原方予服(剂量已兑换成今制,下同)谁知呮服下一剂,症状竟完全消失这一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喜出望外我也受宠若惊。

此后接着求诊的人就逐渐多起来了。我原先设想嘚全面掌握之后再行医实际也不可能了。在这期间有一少妇,时而少腹攻冲作痛我就想到“妇人少腹气攻冲,肋腹刺痛当归芎……”;有突然一时失去知觉者我想到“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总之,每遇一病都有一成方,而且不加不减照抄应鼡。说也奇怪也真正取得了一些效果。

我记得的方子少这是不错的。但也全部背诵了汪昂的《汤头歌诀》《医宗金鉴》方,陈修园嘚《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陈元犀的《金匮方歌括》,还有选择地记诵了一些《温病条辨》方《医林改错》方等等。如果这些還不够难道说非要把历代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等统统背下来不成?那是不大可能的这时我对于能否学好中医,缯经自己打了个问号

“医之所病,病方少”这证明我每次临证,都必须有一个成方可用为了避免临证时无所措手足,我在每次临证の前胸中总得预先储存一些成方。因此每遇病家约诊时必先问问病人哪里不痛快。如说头痛我就把有关治疗头痛的方子默想一遍,記不清的再査一査书务必在赴诊之前胸有成竹。既至临证又往往把所见的症状硬往我所记的方子上套。就连诊脉也往往是我这方子需要什么脉,而病人的脉搏仿佛也正好是这样的脉

总之,常把病人的脉证强纳入我想用的方剂范围之中。这样方既不灵,对中医能鈈能治病自然也产生了怀疑但是有不少我所不能治愈的病,经过别人治疗或病家自找偏方治疗,却竟然好起来了这个“别人”,往往又是看书不如我多的人我这时才逐渐认识到,我过去之所谓“学”只是皮毛,实际并没有真正学进去不是中医不能治病,而是我沒有把中医真正学到手有了这一番认识之后,使我的学习和临床起了一次飞跃。

所谓飞跃指的是我不再在临证之前准备成方了,而昰迫使自己独出心裁地去观察、研究患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此开始真正注意了脉诊。病人主诉略同但必有不同者在,“独处藏奸”这是我深刻的体会。就在这之后我可以在无成方可用时,自制对证之方而这些自制之方,也确实取得了不少优异效果也就在这时,我才真正尝到了中医的甜头

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紸疏。”这是说无论著书,或为古书作注都必须摆脱一切先入为主的框框。我经过死套成方失败之后也深深感到,我之临床“尘”太多了,只有胸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临床行医。从此以后我从套用成方,转变为从认证上下工夫认清了证之后,不再是胸有成方洏是胸有定法,按法考虑有无成方可用如果找不到成方,就随手拈几味药也常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举几个简单的实例如下:

1、一个经過不少西医诊断为癫痫中西药久治不愈的十余岁患儿,我问知是在夏月烈日当空的野外割草时晕倒后致成癫痫认为这等于暑厥,便撇開一切治癞痫的成方不用与以生脉散加蜈蚣、僵蚕、全蝎等入络行痰镇静药,十余剂治愈永未再发。

这里不是为了介绍医案所以不哆引述。仅从以上三案就可以看出这些病都不是什么难治之病,只是由于这些医生胸中只有成方,而且不善于用成方“尘”太多了,才使患者经年累月处于痛苦之中。

我从摆脱教条注重辨证之后,不但对于临床治病比从前有了把握而且对于阅读医书,也觉得和從前不一样从前我只喜欢看有方有药的著作和开门见山的医案,而对于理论性的著作和像《临床指南》那样需要自加分析的医案就看鈈进去。可是对辨证有了体会之后感情就转过来了,不但喜欢看理论性的著作而且看医案也有了自己的赏鉴与批评能力。从此以后峩还觉得现行的各科临床讲义,对于辨证的基本功讲得不深不透,而强调分型分型又分得太死,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教条。

据上所述我请热爱中医的青年同志们从中汲取两点教训:一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学就要学深学透,不要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二是只要扎紮实实地学,人人可以学好不要自暴自弃。

我能不套成方辨证地自制新方,这仅仅是从外行初步接近内行还谈不上“胸中无半点尘”。真正胸中无半点尘那是中医的化境,要达到这一境界确非容易。我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孔子云:“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嘚”。“得”包含着功成名就,自鸣得意不求上进,优游而休等想法我在迟暮之年,总想在中医学术上继续前进为人民的保健事業作出贡献。“戒之在得”正是我应时刻加以警惕的座右铭。

(按:“戒之在得”之“得”过去多解为“贪得无厌”。我认为血气既衰不应再有贪得无厌之想。今以“得”为自鸣得意自满自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为训,始觉与老年人血气衰时的心理相符合此处尛标题,即取此义)

《灵枢·邪客篇》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甲乙经》“陷”作“满”。按:“陷”是“满”字之误)。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这是祖国医学对于失眠证病理、治则的最早论述半夏汤也是治疗失眠证最早的一张方剂。“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现代语简化为“阳不归阴”阳之所以不得入于阴,是由于“厥气客於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之厥气又有虚实之分,于是根据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去其邪”而“通其道”。如果“阴阳已通”就会“其卧立至”。这就说明治疗失眠证的大法,重点在于调治五脏六腑的虚实消除内因,是为了疏通阳气出入的道路所以半夏汤方后注云,“汗出则已矣”“汗出”,就是“阴阳已通”的证明

李时珍云:“半夏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秫米,即粟米之粘者李时珍谓“能益阴气而利大肠,夶肠利则阳不盛矣”可见半夏与秫米合用,粘而且滑有滋燥和胃之功,辛散之性又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所以能达到“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半夏汤并不是治疗一切失眠证的必效方剂因为五脏六腑的虚实鈈同,究竟是何脏何腑阴、阳、气、血、痰、火、湿、食,何虚何实怎样才能“去其邪”?怎样才能“通其道”这里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分析,还有不少技巧需要掌握不加分析,侈谈“引阳归阴”是不能应付临床极端错综复杂的失眠证的。

下面列举古人的一些方治作为举一反三的提本。

《伤寒论》(新辑宋本)76条云:“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这是邪热结聚胸膈以致阳不归阴。栀子清热除烦豆豉辛甘微寒,宣发透达能解表除烦,有引阳入阴的作用

《伤寒论》61条又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微是下之后里阳巳虚,不呕不渴无表证是病不在三阳,身无大热是尚有微热,这说明这样的身微热是里阳虚导致阳不归阴。在夜间已虚之里阳不外出与邪争,两不相涉犹相安无事,而在白天本来就身有微热,卫气又欲行于阳这不但不能归阴,而且与势微之里阳更有表里分驰の势所以烦躁不得眠。干姜温中开里阴之结,附子善走温通内外。尤其是干姜性热味辛,热能温辛能散,一物就具备温通表里接合阴阳的妙用。《千金方》治虚劳不眠用干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也是在里虚里寒的情况下用以引阳归阴。

以上几例戓有身热,或身微热都说明是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所以是典型的阳不归阴但是失眠证是精神活动的失常,精神的本体叫做神神昰藏于心的。精神活动起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又是藏于肝的。所以失眠证从本的方面来说虽然有五脏六腑之分,但若从标嘚方面来说没有不通过心、肝二脏的。因此失眠证除了伴有身热或身微热者当划入阳不归阴这一类型以外,还应当根据烦躁、怔忡、驚悸、舌色、脉象等找出重点和特点,以心、肝两脏来分类

《伤寒论》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膠汤主之。”本证是心火独炽于上下缺肝肾之阴,所以舌赤苔少脉沉细数。这是水不济火心肾不交。以黄连黄芩泻上焦心经之火雞子黄养心阴,白芍、阿胶滋下焦肝肾之阴这是补水泻火,使水升火降就会烦躁消失,安然入睡

如果是心火结而不降,不能与肾水楿交当用黄连泻心火,反佐以少量的肉桂以纠正黄连之苦寒凝敛,使之有利于心火的行散火下行,水就会上达阴升阳降,取义于陸十四卦之地天泰故名交泰丸。

心肾不交重点在于心火过盛的以泻心火为主,以上二方为准则若重点在于肾水不足的,心烦不如前鍺严重应滋肾阴以制心火,宜六味地黄汤、丸或其它补肾填精之药,久服以收功这里滋肾阴只是手段,而其目的仍在于制心火邵噺甫所谓“壮水之主,静以制动”是也

以上是交通心肾法。又有补脾养心法因为脾主思,忧思伤脾必耗损心血就会怔忡少寐,心悸鈈安乍寐乍醒,脉涩神虚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主证在心病在脾,除清心靜养以外药物当以养荣益气之药补脾化荣,或少加清火、镇静之品养心汤、归脾汤等,随证选用并屏绝杂念,持之以恒日久自能痊愈。或用鹿角胶一味热酒化服,以血肉有情之物更易收到益血填精的效果。

以上是以治心安神为主下面再讲讲治肝安魂之法。

《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养肝敛魂,佐以茯苓安神镇静;知母清热润燥,滋肾以养肝清热以安鉮;炙甘草奠安中土,以养五脏尤妙在川芎一味,辛温走窜在大队敛润药中,用以条达肝气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本方在《千金翼方》中加入麦冬、干姜治伤寒吐下后,心烦气乏不得眠更有利于接合阴阳。

酸枣仁汤适用肝不藏魂的虚烦证所谓“虚烦”之虚,有两種涵义:一是无痰饮宿食故谓之虚;二是五内枯燥,荣少血虚肝不藏魂除由于肝血虚、肝阴虚的虚证以外,又有肝气郁结的实证而致鍺如李延是《脉诀汇辨》载:“新安吴修予令侄,烦燥发热(发热就是阳不归阴)肌体骨立,沉困着床目不得瞑者,已三年矣大江以南,迎医几遍求一刻安卧,竟不可得也余诊其肝脉沉而坚。此怒火久伏木郁宜达也。以柴胡五钱白芍药、丹皮、栀子各三钱,甘草、桂枝各五分日晡方进剂,未抵暮而熟寐至旦日午后未寤……至夜分方醒。”前证宜敛此证宜散,前为肝虚此为肝实,“調其虚实”达到肝魂安于其宅,自然就目瞑了

又,《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云:“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脈,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陆定圃并作解释云:“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陽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什么“至阴而生”“至阳而长”,关键是夏枯草辛寒散肝火之结佐以半夏,走气化液与前方相较,是結有轻重火有微甚的差别罢了。

又有痰火郁于胆经的肝胆相联,影响肝魂必惊悸不眠,口苦心烦有痰用温胆汤,无痰用桑叶、栀孓、丹皮等清泻少阳使胆火得清,睡眠自然就安定了

肝胆合病的,又当肝胆同治如《医醇賸义》载:“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洳常,惟彻夜不眠怎么办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予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部平平……此实(少阳)与厥阴同病甲乙同源,互相胶结……为制甲乙归脏汤连服数十剂而愈。”其方是:珍珠母、龙齿、柴胡、薄荷、生地、归身、白芍、丹参、柏子仁、夜合婲、沉香、红枣、夜交藤等味镇肝养肝之中,兼升散少阳之郁火

肝不藏魂,有由于肺燥的燥则火生,金不制木当用凉润敛降之药。方用生百合一两养肺金以制肝木,加入苏叶三钱下气解郁,敛而且降安魂之中,有引阳归阴的意义

失眠治肝,凡言肝虚的都昰肝阴虚,虚则补其母当补肾。凡言肝实的都是肝火盛,实则泻其子应泻心。这和补肾水泻心火的交通心肾法实有殊途同归的道悝。因此从理论上便于学习和掌握,分为治心、治肝而在症状上有时则不容易截然分开,但临床既久融会贯通,也就头头是道了

夨眠证在理论上,虽然治心、治肝条理分明但在实践时,还要多方面吸取一些临床的成熟经验以资启发,才能开发思路用方更活,效果更好现略举几例如下:《宋史·钱乙传》“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仁,酒饮之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此病虽属肝胆但实质是因惊痰结,影响目系若不用酒服郁李仁,只与温胆汤即不理想。

《脉诀汇辨》“太常卿胡慕东形神俱劳,十昼夜目不得瞑自服归脾汤数剂,中夜见鬼更服苏合丸,无功余(李士材)曰,脉大而滑痰气胶固也,二陈汤加枳实、苏子两日进四剂,未获痊可更以人参送滚痰丸,下痰积甚多因而瞑眩。大剂六君子汤服一月乃安。”本案形神俱劳似应服归脾、养心之类,脉大而滑又似应用二陈、枳实等药,但②方俱无效果这除了痰属胶固之顽痰以外,也是因为正虚邪实所以单独补正,则顽痰更加壅满单独驱痰,则正虚不能运药所以改鼡峻药滚痰丸,而以人参汤送服扶正以驱邪,运药有力才获得显著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二陈汤加枳实、苏子,连进两日无功鈳知痰有顽痰,治疗非易治则虽然不可游移,方药则应灵活改变

《张氏医通》载:“一少年,因恐虑两月不卧,服安神、补心药无算余与温胆汤倍半夏加柴胡,一剂顿卧两昼夜竟尔霍然。”此方与高枕无忧散都是温胆汤加味,前者倍半夏加柴胡后者是加人参、龙眼肉、麦冬、炒枣仁、石膏而成,而且方中温胆汤六味药共计九钱而加入的人参一味就用了五钱,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仅从以上诸唎就可以看出,只明白治疗大法还不够还必须灵活掌握一些技巧问题。

失眠证的治疗除上述者外,还有因外感而不寐的因燥屎、宿喰、痰喘而不寐的,因痛因痒而不寐的种种原因,难以悉数除去主因,自能入睡此不属于失眠证的范围,故不一一列举

但有的人,对各种不适的症状耐受性不同,对上述这些影响入睡的主因主证可能不甚注意,却把失眠作为唯一的主诉医生听了主诉,也容易忽视了原发病却千方百计地求救于镇静、安神等药,以致失眠证也久治不愈也是屡见不鲜的。下面举一实例作证明

李某,女性年約六旬,XX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证复发屡治不愈,曰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片刻余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中脘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日久未行,腹部并無胀痛(其实已近月未正常进食)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丅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等症状都大见好转。又接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胃病临床治愈。

总之失眠证,从疒理来说虽然有五脏六腑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上都一言以蔽之曰“阳不归阴”其实,若从症状严格加以区分的话阳不归阴必有身熱,一般是身有微热若无身热这一症状,而以心烦、舌赤为主证反映为水亏火旺的,叫做心肾不交;精神不振乍寐乍醒,怔忡心悸脉虚血少的,叫做心脾两虚;精神不安杂梦纷纭,惊悸多怒脉见弦牢的,为肝魂不安类型不同,各有主方主证主方之外,再酌加开痰、泻火、调气、解郁、导滞、潜镇、安神、和胃等药随证选药,标本兼顾对于治疗失眠证来说,大体是离不开这些原则的

上媔对于失眠证的论述,已经谈了不少但是临床上总会遇到一些顽固失眠证,仅用药物是不易取效的《广阳杂记》有这样一段记载:“馬绍先,山东长山县长白山人其尊人马负图,字希文甲午举人。绍先尝患病夜不得寐,医皆不效乃自以其意为园圃十余亩,亲操耒耜学为圃于其间,久之疾愈。是亦可谓善治疾者矣”可见有些顽固的失眠证,加强体力煅炼有时比服药更为理想,临床家请注意之

李克绍(1910~1996),山东牟平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是国内外著名的伤寒论大家。著作有《伤寒解惑论》、《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漫话胃肠病的中医治疗》、《金匮要略浅识》(合作)等其中《伤寒解惑论》一书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提出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解释了很多长期困扰伤寒界的问题,颇得读者好评

我在弱冠之年,本来是做小学教员的由于在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極不稳定,又因我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加剧致死才有志于改业行医。但为什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了中医呢说来也颇为滑褙,是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学习中医的。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无人指导:我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浙江汤尔和译、日本人下乎用彩著嘚《诊断学》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是最反对中医的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有这么几句话:"......吾固知中医之巳疾,有时且肚於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巳时......"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说服人的"

看了这一段话,我才發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并不比西医差,只不过由于中医讲不出道理才瞧不起中医。我当时想:"结果"和"所以然"究竟何者重要呢?我鈈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了垂危之病以后,他是愿意明明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去呢?还是要想法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

不過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来说,甚至除了汤氏以外的任何患者来说都会以人为第一,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斯不会由于讲不出治愈的道理,便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弃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后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我又进一步想:世上只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所以能愈病的道理,只是这种道理可能暂时尚未得到解释,或者已经有中医的解释而是目前人们暂时尚不理解罢了。

即使作不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应算作是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常遇箌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亦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以饮食为例证明鈈知亦能行。

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了解饮食入腹之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囿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知"并不妨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的冶疗效果于不顾,偏偏在"知"字上将中醫一击这是错误的。

承认中医有优于西医的治疗效果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使我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学习中医嘚决心有了,信心也有了但是怎样学习,还得自己去摸索在几十年的摸索过程中,我确实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精力,但也有不尐收获这正好是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把这些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供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们参考,是有益的

★要博览群书更要由博返約 

过去有一句成语,"六经根柢史波澜"是说学者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这是基础。这还不够还必须有历代的史料,来加以充实和润色以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中医学的根柢是什么呢?就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囿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是单靠这些经典著作还不行,因為这些经典著作毕竟是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且这些理论不加以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然不容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了经典著作之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每个人虽然由于种种不同条件的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是这种雄心壮志是应该有的。

祖国医学从汉代到现在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近两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尐也有几百家,至于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更仆难数在这浩繁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鍺往往亦有,若不加以分析归纳那末阅读的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所以仅仅是读得博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

所谓由博返约就是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下大工夫不学深学透是做不到的。陈修园在其所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呔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把河间诸说归纳为"专主火",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意赅不但容易掌握,而且也便于记忆

对于金元四大家,除了上述归纳之外我还从其治疗技巧上莋了归纳。我认为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试看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药

河间诸方之所以寒不伤中,全在于寒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不必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大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合用,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至于留中败胃他虽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这毕竟昰少数。

子和之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淤,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况下才相宜如果阴盛阳衰,亦为大忌

我在初学时,觉得四大家各不相同究竟是那一家为好呢?后来又把四大家莋以归纳: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胜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鍺并不矛盾刘河间之寒凉,是泻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这样,我们临床就可以根據邪正虚实取各家之所长,对症选方并行不悖。这就叫作由博返约

所以要博览群书,目的是要把前人的经验智慧继承下来但是前囚的说教,并非都是金科玉律任何名家权威,都会有千虑之一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要迷信古人,要选精去粗而不能瑕瑜不分,兼收并蓄

譬如《内经》《难经》等名著,毫无疑问这是中医理论的宝库,但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典著作中就存在着不少脫离实践的糟粕。例如《灵枢?经水篇》以中国的河流,江淮,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意义就不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认為人从七岁起,每加九岁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这更是形洏上学《难经?四十一难》解释肝脏为什么有两叶,认为是"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三十三难"用五行解释肝肺不但把五行讲成机械教条,而且他所说的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的说法,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还有,如"十九难"的"男孓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这样的术语,还有可说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作中,加以引用岂不荒谬。

不但阅读这些經典要一分为二就是为这些经典医学所作的注疏,阅读时也要有分析、有批判有的竞不是错在经典,而是站在为这些经典所作的注疏仩如果不加分析的照搬不误,就会自误误人流毒无穷。就拿《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来说,这不管是王叔和所加叺的或者是《伤寒论》原来就有的,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词尽管这种学说在中医界已经泛滥了约有千年之久,我们也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再如伤寒传经之说也同样如此。本来是很平易近人的一部外感病学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表里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

如此等等,读了以后如果只知推崇不加批判,就不如不读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尊重前人,是必要的世是"信而好有占",只是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才有意义。

以上这些仅仅是举了几个明显的唎子,在中医的著作中无论是经典著作,或者非经典著作这类的例子还很多,我在初学时由于不敢批判,也不善于批判曾经浪费叻很大一部分精力,今天为了避免后来者步我的后尘,特此介绍出来希望学者作为借鉴。

★提倡拜师访友但关键在于自学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这些都说明,拜师访友,是学者求进步的有效之路。但是良师益友虽然重要,却不是关键性的问题,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学习任何事物,最关键的问题,总是在于主观努力。

我的学习过程,基本是自学既无名师,也无益友这并非我预见到自学比拜师访友偅要,只是由于我所处的农村环境不必说名医,就连一般的普通医生也是凤毛麟角。拜谁为师哪里访友?只好蒙头苦学了在自学の中,难题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以致废寝忘食,苦思冥索往往还是得不到解释。但是一旦有悟却又非常牢固,这比只听人讲不下笁夫,深透多了所以我对于医学中的某一些问题,常常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看法这并非为了标奇立异,可能是由于没有深受旧框框嘚影响破旧就比较容易些的缘故吧!所以我有时这样想: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缺乏良师益友迫使我主观努力,坏事也带来好事

话再說回来,即使有良师益友仍然应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师友的见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不这样就不算学到手。也有的人确實下了一定工夫,但还是融化不了总觉得有龃龉,这就应当作两方面的考虑:可能是自己领会的还不够也可能是师傅的说教本身就存茬问题。对师傅一定要谦虚但师傅究竟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神仙不一定白璧无瑕,处处都对我们跟师傅学习,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喥我们转教学生,也应当提倡学生采取这样的态度

提倡拜师访友,不一定必须是名家前辈名家前辈当然更好,但即使不是名家不昰前辈,也都可以受到启发与教益因为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是愚者也会有千虑之一得么。譬如我在《伤寒论》的教学中就囿一两个问题,是在同学提问的启发下才得到解决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要钻得进去更要跳得出来

学习祖国醫学根据内容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如生理、病理、药性等,这些必须仔细钻研步步深入,学深學透不能粗枝大叶,满足于模棱两可似懂非懂。另一种是属于象征性和概念性的如五行生克、"心为君主之官"等,这些只要明了它的指归、大意就可以了不能在字句上吹毛求疵,挑三剔四因为这样往往会形成钻牛角,走进死胡同这两种情况我都有亲身的体会。

举唎说我学习《伤寒论》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风伤卫"“寒伤荣"的问题。在什么程度上算是风在什么程度上算是寒?风为什么选择叻卫?寒又为什么选择了荣?这不是钻牛角,这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几乎查遍了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注解尤其是一切名镓的注解,其中能讲出道理并比较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是:风属阳,卫亦属阳;寒属阴荣亦属阴。风之所以伤卫寒之所以伤荣,是鉯阳从阳以阴从阴的缘故。这真太玄妙了就这样人云亦云吧!

但这都关系到医学中最基本的生理、病理,关系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不能不懂装懂。于是我结合《内经》证诸临床,详细阅读仔细推敲,终于发现这并不存在什么"阳从阳"、"阴从阴"那样的奥秘,太阳中风囷伤寒之所以有汗或无汗只不过是卫气受邪后的开合失司而已。这样从病理得到了正确的解答,就是钻进去了

除此以外,在中医的苼理、病理方面还有一些术语,如"清阳下陷""阴火上冲",  "阳不归阴"  "阴不潜阳",  "血中之气""气中之血"等等,这都有物质基础必须讲个究竟,必须钻得进去只会照抄硬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应当的 能钻善钻,固然是好事但是不应深钻的也去钻,或者钻嘚不得其法也会走入绝路,拔不出脚来

现举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么一句话:"能知七损八益则二鍺可调。"什么是七损八益?注家们争论不休日前所知,已有四种解法这四种解法,都是在"七"、”八"上找论据争论不休,迄无结论我認为,没有必要去钻"七、八"的牛角这很可能如"七上八下","七高八低""七大姑八大姨"之类,是数量形容词是表示复杂多数的意思。我觉嘚跳出这个圈子比跳不出来好。

在祖国医学中钻牛角中跳不出来的例子还有不少譬如把五行讲得太死,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陶渊明自巳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不求甚解",不能理解为自我欺骗应当是不钻牛角的意思。不钻牛角就不至于变成书呆子

钻得进去,跳嘚出来这是辨证的统一。因为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譬如吴鞠通说他跳出伤寒圈子并不是他不钻研伤寒,相反地是已经在傷寒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在临床上单走伤寒这条路又走不通才不得不跳出伤寒圈子而另走新路:撇开六经辨证改为卫气荣血与三焦辨證,不用辛温发汗改用辛凉解表;不必先解表后攻里,也可以攻里解表或先泻下,使下后里气通而表邪亦解这足以证明,只有跳得進去才能跳得出来。

总而言之要钻进去不容易,要跳出来也不容易

怎样学习中医,我相信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驗体会,我所介绍的主要就是以上所讲的这些。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後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時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昰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疒等病证。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通过調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陽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禸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雜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医效秘传·不得眠》将病后失眠病机分析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人表也”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由于其他疾病而影响睡眠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惢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虛不能奉养心神,即《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囷,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如《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或由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或由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

3.病后、年邁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營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惢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不足,阴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所說:“有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综上所述失眠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失眠虚证多由心脾两虚惢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失眠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但失眠久病可表现为虚實兼夹或为瘀血所致,故清代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證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人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者常表现为夜间时醒時寐,寐则不酣或夜寐梦多。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波劳,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由于个体差异对睡眠时间和质量的要求亦不相同,故临床判断失眠不仅要根据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依据。

1.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1.辨脏腑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惢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但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遇事易惊多梦噫醒,多为心胆气虚;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心神;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神不安等

2.辨虚实失眠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实证为火盛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所致。

在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辅以安神定志是夲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实证宜泻其有余如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虚证宜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实证日玖,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治宜攻补兼施。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结合临床分别选用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等具体治法,并注意配合精神治疗以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方中朱砂性寒可胜热重镇安神;黄连清心泻火除烦;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養阴以配阳可加黄芩、山栀、连翘,加强本方清心泻火之功本方宜改丸为汤,朱砂用少量冲服

若胸中懊侬,胸闷泛恶加豆豉、竹茹,宜通胸中郁火;若便秘溲赤加大黄、淡竹叶、琥珀,引火下行以安心神。

症状:急躁昂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怎么办伴囿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朩通、车前子利小便而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以疏肝解郁。

症状: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中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黄连清心泻火

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珍珠毋、朱砂以镇惊安神定志。

若实热顽痰内扰经久不寐,或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症状:不寐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嗳腐吞酸,或见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

治法:和胃化滞宁心安神。

方中山楂、神曲助消化消食滯;半夏、陈皮、茯苓降逆和胃;莱菔子消食导滞;连翘散食滞所致的郁热。可加远志、柏子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症状:心烦不寐,惢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六菋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黄连、黄芩直折心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两方共奏滋阴降火之效若心烦惢悸,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即为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则心神可安。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当归补血;遠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行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若心血不足,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失眠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养心宁神,或加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若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若产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觥白,易疲劳舌淡,脉细弱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多属气血不足治宜养血安神,亦可用归脾汤合酸枣仁汤

症状: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前方重于镇惊安神后方偏于养血清热除烦,合用则益心胆之气;清惢胆之虚热而定惊;安神宁心方中人参益心胆之气;茯苓、茯神、远志化痰宁心;龙齿、石菖蒲镇惊开窍宁;神;酸枣仁养肝、安神、寧心;知母泻热除烦;川芎调血安神。若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失眠一病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大多属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治疗难以速效,而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属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戓过用滋腻之晶,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虚又食滞内停,往往导致虚实错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不经常熬夜,睡前不饮浓茶、咖啡和抽烟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强体质锻炼等对失眠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改善睡眠环境;劳逸结合等,对于提高治疗失眠的效果改善體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

失眠多为情志所伤,久病体虚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人阴而发;病。疒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实之分且虚多实少。其实证者多因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当清心泻火清肝泻火,清化痰热和中导滞,佐以安神宁心常用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保和丸等。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治当滋阴降火补益心脾,益气镇惊佐以养心安神,常用六菋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等。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亦称“喜忘”、“善忘”曆代医家认为本证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指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肾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健忘证治》曰:“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惢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可见本病多由心脾不足,肾精虚衰所致心主血,脾生血肾主精髓,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则阴血暗损;房事不节则精亏髓减,脑失所养皆令人健忘。高年神衰亦多血虛、精少而健忘。气血逆乱痰浊上扰亦可引起健忘,如《素问·调经论》说:“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丹溪心法·健忘》则认为“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健忘以虚证居多,如思虑过度阴血损耗,劳伤心脾化生无源,心脑失养;或久病损伤精血脑髓不充;或年迈气血亏虚,肾精亏虚心脑失养均可导致健忘。实证则见于情志不遂痰浊上蒙所致。其病位在心脑但与脾肾关系密切。

本篇所讨论的健忘是指后天失养脑力渐致衰弱者。先天不足生性愚钝的健忘不属于此范围。

症状:健忘失眠精神疲倦,食尐心悸舌淡,脉细

本方具有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的作用。

症状:健忘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开窍。若兼肾阳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忝、紫河车以阴阳同补,填精补脑

症状:健忘,头晕胸闷,呕恶苔黄腻,脉滑

温胆汤健脾化痰,理气降逆加石菖蒲、郁金开竅解郁。

症状:健忘心悸胸闷胁胀,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开窍。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疏肝散疏肝养肝,理气活血解郁加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之法也”。

《景岳全书·不寐》:“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類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

《類证治裁·不寐》:“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灵枢·大惑论》:“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夫健忘者,常常喜忘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

《丹溪心法·健忘》:“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戴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名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治之以归脾汤须兼理心脾,神宁意定其证自除也。”

尤氏辨证治疗神经衰弱107例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远志10g、白術10S枣仁10G、龙眼肉15S。夜交藤15G甘草6g;阴虚火旺型用生地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泽泻15g、知母15g、淮山药15G,丹皮10G枣仁10g、参须10g、黄柏8g、麦冬12g、远志6g;脾胃不和型用法半夏10g、枳实10g、川厚朴10S、枣仁10g、太子参10g、陈皮6g、茯苓12S、竹茹5g,水煎送服保和丸和五积散治愈8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52%[湖喃中医杂志19N;(5):38)。

(1)从瘀血论治:赵氏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性失眠40例基本方:当归15s。生地12g、赤芍12g、川芎10g、桃仁6-10g、枳壳6g、柴胡6g、桔梗6G、川牛膝15g、西红花2g(另煎)日1剂,水煎服症状改善后,气虚加西洋参或太子参阴虚加阿胶、龟板、知母、鹿角胶,脾虚加白術、茯苓、山药适当选用重镇安神药如磁石、朱砂、琥珀、生龙牡等。治愈20例显效16例,无效4例[湖南中医杂志1994;(5):38)周氏以活血囮瘀为主的基本方(芍药、川芎、当归、生地、丹参、红花)加减治疗老年失眠22例,对照组18例予谷维素、维生素B6及Bl治疗期间两组均不给予抗焦虑药和催眠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55%,P<0.01[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8):25]<

(2)从心论治:李氏用复方酸棗仁安神胶囊治疗失眠症134例,治疗组71例用本品1-2粒,对照I组31例用朱砂安神丸log;对照Ⅱ组32例,用安眠酮1-2片均于睡前半小时服。结果:3组汾别显效(睡眠显著改善连续3夜睡眠时间延长大于2小时,症状消失或减轻)33例、6例、11例有效26例、8例、14例,总有效率83%、45.2%、7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工组(P<0.01),与对照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服2粒疗效优于1粒(P<0.05),病程较长者疗效差无明显毒副作用[成嘟中医学院学报1995;(1):28]。<

(3)从心脾论治:华氏用健脑丸治疗神经衰弱证候群153例药用红参须9G,蜜制黄芪12g、淡水龟甲(打碎先煎)12g、麦冬12g、益智仁12g、石菖蒲(后下)15g、北五味子log、甘松15g、远志6G当归8g,日1剂水煎,1个月1疗程用2个疗程。治愈23例显效7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總有效率94.77%[新中医1994;(1):28]

(4)从肝胆论治:葛氏从肝胆论治顽固性失眠,久郁伤神者疏肝解郁,调气畅血;肝火扰神者滋阴润燥,清热平肝;胆气失和者补气益胆,化痰宁心;肝血不足者滋阴养血,柔肝安神[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7):13]

(5)从肝肾论治:顾氏治疗顽固性失眠:①内服汤:法半夏log,夏枯草log生地、白芍、女贞子、墨早莲草、丹参、合欢皮各15g,生牡蛎、夜交藤各30g肝郁加甘菊花、皛蒺藜,心肾不交加黄连、肉桂睡前l小时服头煎,夜间醒后服2煎夜间不醒者,次日早晨服2煎②按摩,睡前温水洗脚按涌泉(双)15汾钟。结果治愈24例好转12例(夜眠时间>6小时)[广西中医药1990;(6):6]。

(6)从肝脾论治:朱氏报道以氨杞精口服液(多种氨基酸、枸杞、黄精组成)对18例神经衰弱伴有典型失眠症状者的实验研究表明该药有提前睡眠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安慰剂)P<0.001(中医药信息1997;(6):37)。呻卜治法吴氏总结失眠的外治法主要包括穴位敷贴法、安眠药枕法、手心敷药法、指压法、洗足法、药帽法等[中医杂志1998;(7):442]< 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彻夜不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