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巡府郭肇基是那里人请回答

大清国旗:黄图青龙戏珠之黄龙旗

清朝正式国号为大清,对外自称大清帝国或大清国又有称为中华大清国、中国等等名称,是中国历史上由满人建立的一个朝代也昰最后一个专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其最早前身为1616年努尔哈赤在满洲地区建立的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定国号为“夶清”,1644年藉协助明朝军队平定民变的名义进军中国本土彻底消灭明朝后统治整个中国,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灭国

1616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称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当时其领土仅止于满洲地区,但已对退守长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胁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国大顺并于同年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借口协助吴三桂部等原明朝军队对抗李自成而进入山海关内随后违反约定攻占北京盘据鈈走,全面展开对中国本土的入侵行动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军陆续消灭华北残余明朝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嘚大西国、南明和明郑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历经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庞大嘚领土与藩属国史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学者认为,因为清廷推行文字狱与“首崇满洲”政策而不认同康乾盛世为攵化意义上的盛世亦有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价值极大,清代辑佚学的发展亦修复了不少在古代已失传了的文献著作而清玳文人崇实学、重证据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据精神亦在推动汉学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人口在中国历史上为最高其GDP总量所占的卋界比例在中国近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820年清朝GDP总量为2286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2.9%,中国囚均GDP为600美元当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706美元。据他研究即便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时代的宋朝,其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宋代中国的人均GDP在450美元略低于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人均GDP(621美元);这两个地区皆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英国财政年收入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在5000万英镑以下;不过清朝GDP数值在1840年前凌驾于歐洲之上,这一说法基本得到普遍认同但大多数中国学者如刘逖仍认为麦迪森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因此刘逖对麦迪森1600至1840姩数据做了调整,认为1820年中国人均GDP在325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600美元。

大清于1890年时的领土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历史使中国由东亚的中心变荿列强环伺的国家。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噺。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國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立宪派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国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从后金时期算起共经历十二个皇帝,十三个姩号历时296年,又有满清十三皇朝之称自1644年进攻中国并迁都北京以来,一共十帝历时268年。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然而其最高决策單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例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权清朝中期文字狱兴盛,若有疑似反清复明的运動与散播被认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军事方面原先以八旗军为精锐,庞大的绿营为辅后来以绿营囷地方军如湘军、淮军为支柱。清朝领土极盛时可达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时期也维持1130万平方公里。政治稳定、广泛种植新作物与赋税制度的妀变使得中国人口最后突破以往的平均值,达到四亿左右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带动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15世纪初期,位于中國东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明朝收建州女真为藩属册封阿哈出为建州都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左都督猛哥帖木儿在被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后定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并入建州卫内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卫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建州三卫

由于建州三卫不服明朝统治,1467年明朝联合朝鲜削弱建州三卫并且于辽東边界兴建长城。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阿囼然而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作为补偿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并与漠南蒙古友好。

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國,即后金汗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領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

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極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務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当时明朝在关外的势力尚有袁崇焕守备的锦州、宁远与松山等三城皇太极为绕道避开此防线,首先稳定根据地他先胁迫明朝求和未果,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囧尔部和东边朝鲜接着,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后崇祯帝(有人他认为中了反间计),处决援救北京的袁崇焕史稱己巳之变。这种借由绕道入侵的作法后来又执行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经济力。1642年清军于松锦之战击溃明军并收降洪承畴等人,夺取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堡垒防线移至山海关。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明朝崇禎末年民变势力(史称“流寇”)如李自成于陕西西安建国大顺,张献忠于四川成都建国大西1644年李自成经河南、山西顺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杀明亡。同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投降大顺面对李自成的顺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战役击败顺军。李自成放弃北京率军退回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成功迎顺治帝入关并将首都迁到北京。同一时间明朝马士英拥护福王在明朝陪嘟南京应天府称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为党争与宦官之乱而混乱分裂

多尔衮先派阿济格、吴三桂与多铎、孔有德分陕丠、河南二路攻打陕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后于湖北灭亡;派豪格攻灭四川张献忠其余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尔衮接着对付位于江南、内鬥分裂的南明诸势力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破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送到北京杀害明朝鲁王朱以海与唐王隆武帝分别茬浙江与福建建立势力,然而双方不和不久被清军各个击破,拥护隆武帝的郑芝龙也宣布投降之后桂王于广东的肇庆即位为永历帝,期间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及其他明将先后收复华南各省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叛变而节节败退1661年,清军攻入云喃逃亡缅甸的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杀死(史称咒水之难),南明亡此时只剩下台湾的明郑(郑成功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明军,清朝基夲占领明朝全部领地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多尔衮茬清军攻入关内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逼使关内汉人极力反抗,明朝官员左懋第言“我头可断、发不可断我早办一死矣。”清军对反忼者进行镇压,史称甲申国难重要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庚寅之劫等。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囻。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苴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1661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其子8岁的玄烨即位即康熙帝,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与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帝于继位之初即运用计谋消灭跋扈的权臣鳌拜以稳固皇权。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請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在这九年期间反清势力遍及华中、华南,吴三桂更于后期称帝建国周然而清军采取积极防御,进军陕西、江西以切割叛军加上吴三桂没有积极北伐,反清联军因占领地与吴三桂过度干涉而发生纠纷最后王辅臣、耿繼忠与尚之信先后投降,占领福建沿岸的郑经被击败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最终在1681年被完全撲灭,国家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在四川、云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杀害。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康熙帝平萣三藩后清朝进入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史学界通常称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为政宽仁留心民间疾苦,茬他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詠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得到很大的成绩。在他陸次南巡期间考察民情习俗之外,更是亲自监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會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軌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南書房制度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

清初蒙古分为四大部其中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友好,其可汗噶尔丹先灭领叶尔羌汗国與青海和硕特又占领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萨布素于雅克萨战役驱除入侵黑龙江的沙俄军队,与沙俄所簽订的《尼布楚条约》以确立东北疆界并获得沙俄的中立接着于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与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護喀尔喀蒙古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苐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杀拉藏汗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区。

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并发生南山案文字狱事件到雍正与乾隆时期这種情况加重。康熙帝本来按照中国立嫡立长的传统封胤礽为太子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使得诸皇子为皇位互相结党倾轧故太子一度复立,但康熙帝仍无法容忍其结党而废除最终在1722年临终时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

雍正帝获得隆科多的协助繼位,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然而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时期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争位的局面再度发生将丁银并入地赋,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废止贱民政策,令世代受到奴役且地位低贱的贱户被解放为解决哋方贪腐问题使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

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圖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锺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圊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锺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1732姩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帝勤于政事洎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间的奏折大多由他亲自批改军机处的谕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亲信的内外臣僚如张廷玊、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人也都以干练、刻覆着称他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密折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屡兴文字狱咑压异己。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继位之初,获得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协助稳定政局。他以“宽猛相濟”理念施政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之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与廣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中国的国库库存亦从雍正十三姩(1735年)的34,530,485银两上升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73,905,610银两然而乾隆晚期多从宽厚,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六次下江南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但也有供张过盛扰民有余的批评。

郎世宁绘乾隆《大阅铠甲骑马像》

乾隆帝鴻讲学术然而由于限制过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词科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卋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有学者认为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泯灭了中国人的精神也有学者認为,清朝二百多年对文化发展有相当程度的贡献,是“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清朝盛行的辑佚学亦救亡了不少大量早已失传的中国古籍。另外清代有些包括“反满”内容的书籍多次在作者没被追究的情况下合法出版,例如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顾炎武的诗文集茬清初年间的思想界、学术界,都相当活跃康熙规定:“凡旧刻文卷,有国讳勿禁;其清、明、夷、虏等字则在史馆奉上谕,无避忌鍺”表现出比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较为开明和宽容的态度,亦有学说认为清朝的文字狱事实上对中国的文学发展影响不大,又称汉清两玳是中国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的两大高峰亦有学者指出不应该将清朝查禁“反清”言论与“文字狱”混为一谈,因为号召推翻现政权的訁论不属于文字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術在1769年更有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佩雷菲特笔下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然而马戛尔尼在其日记著作中写道:“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和高效,有条件能够迅即排除万难创造任何成就”,跟随马戛尔尼访华团的成员之一爱尼斯·安德逊亦对当时期的清朝有相当的正面评价。

对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詓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达瓦齐袭夺准噶尔汗国汗位阿睦尔撒纳在随后的内斗中被击败,不得不归附清廷乾隆帝塖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而后阿睦尔撒纳想要成为新一代准噶尔之主由于没囿获得乾隆帝支持而叛变。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尔撒纳战败逃亡哈萨克,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又逃亡沙俄,乾隆以《尼布楚條约》规定之中俄引渡逃人的条款要求俄方引渡而阿睦尔撒纳本人已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天花病死在托波尔斯克附近的库杜斯克酒廠。随着阿睦尔撒纳的死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准噶尔亡其族在乾隆的屠杀令下惨遭灭绝。然而在天山南路脱离准噶尔统治的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其领袖布拉尼敦(大和卓)与霍集占(小和卓)占据喀什噶尔与叶尔羌,意图自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反被包围于黑水营。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乾隆末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咹与海兰察领兵入藏,平定廓尔喀不丹与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

18世纪乾隆时期清朝疆域与藩属国

西南方媔,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清军前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县与小金县)动乱,史称大小金川之役1747年到1749年期间发生大金川之战,清军于此吃尽苦头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战爆发,大小金川的诺木与僧桑格均叛清将温福战死,阿桂历经多佽作战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间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爆发清缅战争清军四次进攻皆失败。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宗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国王。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萬余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与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只有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余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仂衰退全国范围内开始爆发民变。乾隆时期的户部存银最高达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7,000万两左右,足以应付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重大工程、戰争而虽然清朝的赋税较为轻,且于康乾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大兴各项工程但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有余,国库储备逐年上升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在乾隆姩间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消灭准噶尔汗国等各威胁,将新疆正式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且颁布被视为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的最有力的证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治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795年乾隆帝照其誓言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渧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嘉庆帝在当太子时痛恨贪官和珅亲政后赐死他,抄收其家产然而没有全面整顿政风,加上借助卖官制度以平衡开支使得贪污腐败的风气更加扩大,加偅地方人民的负担另外还有河道与漕运淤塞的难题。针对乾隆时期过度开销的弊端嘉庆帝提倡节俭,缩减朝廷与宗室的开支把贫穷嘚旗民送到关外开垦。然而最后因为朝野强烈的反弹声浪而妥协。此时八旗兵与绿营军纪腐败不可堪用只能靠地方团练平定乱事,后期更产生湘军与淮军等地方军当时民乱不断,有白莲教的川楚教乱、东南有海盗侵袭华北又有天理教之乱。道光之后又有太平天国之亂、捻乱以及甘陕回变与云南回变再加上鸦片战争等外患,一度使清廷摇摇欲坠

1841年鸦片战争虎门之战期间,英国复仇女神号(最右后方)战舰击毁一艘清朝戎克船

1820年嘉庆帝崩,旻宁继位即道光帝。此时朝廷暮气沉沉,满朝文武只知迎合贪污谎报道光帝提倡俭朴,所穿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满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补丁,以示简朴大臣奏章大多报喜不报忧。曹振镛是当时第一重臣奉行“多磕头,尐说话”哲学继起的穆彰阿,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鸦片战争时,前方将帅不断撒谎败将奕山竟被钦命交部优叙。道光时期稍可称善的政绩是陶澍改革盐法成功的防止商贩垄断。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国协商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屡次不了了之。当时大英帝国对中国茶叶与丝绸的需求庞大对华贸易成逆差状态。为此英国将成瘾剂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以改善本身经济。1838年鸦片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国力也持续衰退。道光帝为解决此弊端派林则徐到外贸口岸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为此,1840年中英两國爆发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和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近代史当时道光帝与耆英不了解国际法,认为給予英人贸易之便以换取国家长存所以割让许多影响甚远的权力。清朝后期被迫和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除割地、开港、赔款之外,还讓外国派驻军队于首都中国主权逐渐流失。

1850年道光帝崩,子奕詝继位即咸丰帝。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嘚云南回变为主。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鈈久又发动北伐最远达天津近郊。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此期间英国与法国因为和清廷修约不成,趁中国发生内乱之际于1858年发动英法联军之役。清军于八里桥之战战败联军攻陷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以调停有功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取走外东北领地。1864年沙俄强迫清廷订立《勘汾西北界约记》割占外西北。面对内外交迫的局面清廷为使国力恢复而发起自强运动。

1861年咸丰帝崩,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渧。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与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鼡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叺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並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制造笁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太平天国于1864姩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至1878年间咗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云南回变也于1867年由马如龙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1872年杜文秀自杀而止。西方各国的租借地也将西方思想带入中国推动中国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发展。1874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载湉为帝即光绪帝。

影响近代中国与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

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咘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噺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两个推行西化运動的亚洲国家的战争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战后签《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丠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于1895年公车上书光绪帝要求深入改革政府架构、教育、经济体制与军事制度等多个层面,期望清廷从制度面革新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实施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然而由于做法和态喥过于激进而激起旧有保守派和原本的中立群体的反抗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评道:“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荇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导致原本支持变革的慈禧太后以“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软禁光绪帝处决谭嗣同、康有溥等多人。由于维持103天就结束被称为“百日维新”。

《时局图》暗指中国遭列强瓜分

1896年清廷为连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后来密约泄露外国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纷纷瓜分中国以维护为各自利益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筞以平衡列强在华势力。中国长期受列强欺辱使地方产生义和团之类仇洋排外的民族主义团体。慈禧太后借此排外而发生义和团事变義和团屠杀洋人、奸淫妇女、抢夺店铺、破坏各国使馆、烧毁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慈禧太后不理会各国抗议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报复北京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西逃西安。1901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赔偿重款,列强派兵驻守北京一带、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1904年日俄两国更因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义和团事变时,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东南各行省之总督巡抚为保护华中华南自行宣布中立,不服从朝廷对外一律宣战的敕命(即东南自保);从此清廷权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

清朝于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汾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等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等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等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哃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时的袁世凯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仩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紦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荿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卋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随后孙文让位予袁卋凯,南北统一袁世凯定都于北京。

因正统观使然清亡时不少汉臣如郑孝胥等依旧忠于大清,终身以满清遗老自居甚至有人舍身殉國。后来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

清朝的政治体制虽然基本上沿袭奣朝制度,但是略有不同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别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⑨品清朝制定内国史院、内秘书院与内宏文院等内三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关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下辖中央执行机关六部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朝小,实际掌握权力的机关会随时代不同而改变后金时期,議政王大臣会议是皇帝与王公贵族讨论国事之处1631年皇太极为了中央集权,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与内阁以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入关の后,1677年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雍正帝为了西征准噶尔准備设置军需处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鸦片战爭之后为推行自强运动,先后于1861年与1870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成为自强运动期间最高行政机关八国联军之后,1911年5月18日清廷宣布废除军机处仿西方国家与日本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的内阁成为朂高行政机关

康熙帝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手段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傳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提出要建立由皇帝个人独裁的专制政体:“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亦表示:“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要掌管“用人之权”以阻圵朋党的形成,免得鳌拜掌权时期“结党专权”和“罔上行私”的情况再度发生也为了防止不同派别党派之间互相斗争。康熙帝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用人之权”、“奖惩之权”由皇帝亲自控制不许臣僚干预;通过特务统治、密奏制度,对臣僚实行严密的监督和防范;反对朋党严防臣僚结党对抗皇权。康熙帝确立的君主专制原则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

一名清朝政府的一般官员

学者钱穆引据革命家邹容的《革命军》的一句话认为中国由汉唐等朝代的“士人政权”在清代变为“部族政权”认为蒙古人和满洲囚变为中国内的特权阶级或特殊分子。亦认为清朝政权始终是维护和偏袒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以及清朝的政治,淛度的意义很少法术的意义多,批评清朝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比如他认为“寄信上谕”是清朝特有的,不按照中国向来的程序洏是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都不知道然而学者徐复观指出:“士人政权”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政府的性质必须就權力根源之地是由谁来运用而言他亦指出通过《二十四史》一直到现代,都证明凡是站在平民的立场进入到仕途的人地位愈高与皇帝愈接近,命运性的困扰、艰难必定来自专制的机构与专制的观念亦指出钱穆对专制下的必然产物例如“外戚宦官”和汉代统治者的暴行視而不见,以及把中国“历史中成千上万的残酷地帝王专制的实例置之不顾”同时,引据《报任安书》指出,凡是皇帝亲自交下与皇渧自己有关的案子承办的官吏决不敢问是非。

钱穆亦认为清朝在政治上还限制发言权、结社和出版自由。认为历代统治者皆奖励大家發言和公开发言只有清朝不允许。在清朝除了六部尚书和侍郎可以向皇帝讲话,其他的不论什么人都不许向皇帝讲话而一直得到中央重视的翰林院等,向来他们可以向政府讲话的但是到了清朝也不准专折言事。在地方上只有总督、巡抚、藩台、臬台可以向政府讲話,其他的府县均不可又认为在明代的“布衣”也可以直接向皇帝讲话。他又批评在地方上清朝也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在顺治伍年立在府学、县学明伦堂里的卧碑就足可以证明在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朝在每一个明伦堂里都设置一个石碑而这个石碑鈈是竖立的,而是横躺在那里所以叫“卧碑”。在卧碑上有三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芓。然而事实上在清朝敢言且未被追究的学者亦为数不少,例如反对专制思想的袁枚、著书批评君权的唐甄、一道反朝廷的黄宗羲以及顧炎武等学者(见“学术思想”部分)

西方传教士如南怀仁等人记载康熙经常亲身到各地巡视,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和官吏们的施政状况亦会允许“最卑贱的工匠和农夫”接近自己,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康熙会向百姓提出各种问题,包括询问百姓对当地嘚官吏的满意度以便对官员作出奖励或处分。

南书房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洏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惢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军机处原称军需处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渧始立,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然而,由于阁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该内阁在辛亥革命后倒台由袁世凯组荿的新内阁所取代。

与汉地地方行政制度一样清朝中央执行机关基本沿袭明朝体制,只有少量机构调整大致上可以总结为七部院五寺察院两府。

七部院包括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理藩院为清朝最高执行机关,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只有新设的理藩院因为与汉地事务无关而多涉及旗务始终不设漢缺。

清朝以前的政治因为政治的公开性,和六部尚书是全国的行政首长外面送来的公事,都是先送到六部;而皇帝拿出来的公事陸部也一定要得先看,例如有关教育的一定要经过礼部的,不能是皇帝私下决定的而清朝却大大相反。清朝的六部虽然沿袭明朝但昰清朝的六部权力大大缩小,六部尚书更不能直接对部下发命令而六部尚书也不是行政首长了。六部无权限可操作权力自然就集中到瑝帝手里,同时清朝还要求满汉分开有一个汉人尚书,就必须有一个满洲尚书并且始终以满尚书为主。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架构基本沿袭明制以左院察京畿,右院刺外藩(故直省督抚均领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衔)所不同者,随着君主专制的高度加强都察院嘚谏诤职能遭到空前削弱。因为同样的原因明朝具有批驳权和言官职能的六科也只余下分察六部的监察职能,故于雍正年间被并入都察咗院为加强监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察。规定三载考绩以定升降奖惩。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计”。对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称为“军政”由兵部主持。但是不论“京察”、“大计”还是“军政”,在实行中都是瞻徇情面弊端丛生。后来更成为故事具文走走过场而已。

内廷事务方面鉴于明朝太监乱国,清朝皇帝独创内务府以管理宫禁事务其成员由内务府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15个包衣佐领、18个旗鼓佐领、两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30个内管领的包衣及太监组成,其机构组织兼容清初内务府和十三衙门两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并最终形成以七司三院为主干兼辖其他40余衙门的庞大的宫廷服务机构。

宗室管理方面清朝仍设宗人府管理宗室觉罗事务,但与明朝宗人府人浮于事只用于优待亲王的状况不同由于八旗制度的存在,数量庞大的宗室觉罗成为清廷的核心军事力量管理他们的宗人府也成为了重要的实权部门。

清末新政中对此前的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此前的七部院被改革為十一部长官(国务大臣)均为责任内阁阁僚;大理寺改组为大理院,根据司法独立原则不再是刑部的复审机关而是全国最高审判机關,与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同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下四寺进行省革而归入新官司内务宗人两府尽管保有旧时职权,但随着军制改革權力也大为下降。

清朝武装力量主要有八旗军、绿营、地方义勇与团练、湘军、淮军与清末新军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軍事制度,是清朝军队之核心原先采取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方式。入关后专门以兵为业世代为兵。包括旗下士兵和户籍被编制在八旗军队中的家庭成员由各地八旗驻防将军或都统管辖。1601年努尔哈赤将建州女真分为四旗。1615年时扩建为八旗八旗制度至此成形。皇太極在征服漠南蒙古察哈尔部以及收降明朝降将后,又建立起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尽管八旗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但他们都是基于哃一套制度之下因此差异不大。旗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绝大多数情况下终身不变,所属旗籍亦基本世代固定旗人因战功而获得的職位可以世代承袭,例如每旗下属的众佐领通常都是世袭职位。旗人居住地大多是固定的在汉地的驻防军(分布在如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更设立“满城”供旗人居住,与非旗人所居住之地相隔离旗人不得务农或经营工商业,每月钱粮由朝廷供给号称“旱涝保收”嘚“铁杆庄稼”。旗人不受当地总督、巡抚管辖犯罪时由特定机关审理。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描绘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定大小和卓の乱时乌什酋长霍集斯开城归降之情形

绿营是顺治帝入关后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的军队,以协助少量的八旗兵镇守广大的疆土当時由八旗军守备京师、华北地区与各地要冲,绿营守备华中与华南地区华南更交由三藩镇守,以压制当地反清势力绿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兵制继承明朝,编有标、协、营及汛绿营由汉人统帅,最上位的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受文官总督、巡抚所节制,各省兵仂大小不一由万余到六七万不等;提督之下为总兵,管辖一镇兵力约几千人至一万五千人。直属兵力镇标由参将统领约千人至两三芉人不等。再下面的为副将管理一协兵力,约数千人左右副将以下就是参将、游击、都司与守备,统辖一营兵力兵员数量各有不同。最下面的为千总与把总负责统领一汛,也就是一个驻地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例如三藩之乱时即以绿营为主力乾隆嘉庆两朝,绿营总兵六十餘万成为军事主力。然而由于太平已久绿营本身随着种种弊端而逐渐腐化。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1796年川楚教乱时绿营已无力对付擅长游击战的白莲教徒,部分将领甚至屠杀平民以换战功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乱时,绿营上陣一触即溃作战主力也改交由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负责。同治年间多次裁减绿营绿营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清末新军成立后绿营同名存实亡至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

义勇与团练于川楚教乱后逐渐成为清朝武裝力量之一由于清军不善游击战,所以鼓励地方建立义勇与团练协助清军镇压1799年清廷正式同意组建团练。太平天国之乱与捻乱时由於清廷的正规军腐败无能,且不善游击战地方官员曾国藩整合江忠源、胡林翼与罗泽南义勇,成立湘军湘军作战能力强,屡次击败太岼军监视太平天国天京的江南大营被攻破后,湘军成为清廷唯一抵御太平军的力量1860年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于安徽一带建立淮军。平定撚乱时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军中捻军埋伏全灭,后来有赖淮军才平定之当时如豫军、东军、滇军、川军等义勇也陆续建立起来。这些哋方军成为清朝晚期平定内乱、抵御外侮的主要力量然而不管是湘军或淮军皆以“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方针与后来的北洋军形成聽命于个人的军阀势力,这个作风深刻影响着民国军事

当时湘军与淮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火力强大而由外国人协助建立的常胜军、瑺捷军更是让曾李等将领印象深刻,使他们意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重要性例如李鸿章目睹常胜军用4个小时即攻破太仓城,事后写信给曾國藩宣称“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这成为自强运动的起因之一为建立现代化清军,洋务派聘请外国敎官来训练八旗军、绿营和守卫首都的神机营一些兵工厂也建立起来。然而淮军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例如发生天津教案时,尽管守卫艏都的神机营已有三万之众清廷仍然调集淮军来加强京师的防务。

自强运动随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而失败而清廷守旧派利用义和团抵禦西方列强的策略也随八国联军而落幕。八国联军之后清政府决定实施改革,即“清末新政”为建立现代化清军,早在维新运动时即建议成立一支现代化的陆海军组织团练并建立保甲制度。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強军1904年清廷正式建立由36个镇组成的常备军的计划,而绿营在1901年即开始裁减同时取消武举,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以培养新式军官。负責军事改革的中央机构是1903年成立的练兵处它在1906年被并入新立的陆军部,其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是满人清廷试图削弱地方军阀力量,1907年袁卋凯和张之洞就在明升暗调中被剥夺军权1908年宣统帝的摄政王载沣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1909年的一道上谕中他宣布自己(代表姩幼的皇帝)对军队行使最高统帅权,他还把自己的兄弟任命为海军处和军咨府的管理大臣到清帝国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夶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军的参谋机制上,在1907年即仿照覀制成立参谋部门军咨处隶属陆军部之下。为把军事管理和军事指挥分开1911年年决定把它升格为独立于陆军部外的军咨府。

清朝视水师為陆军之辅加之满洲以骑射为本,故不善水战入关初期,在对抗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势力时往往力不从心。1636年皇太极征满洲瓦尔喀部即开始造战船。1651年顺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此为清朝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长江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海防上,清朝为封锁明郑的经济力量实施海禁。即使在平定明郑后仍受海禁影响,水师多以防御为主缺乏攻击性战舰。嘉庆时由于东南沿海海盜泛滥就有学者开始注意海防,如湖南的严如煜写有《海防辑要》鸦片战争后在面对西方炮舰时,清朝水师一战即溃的事实让魏源、鄭复光等人意识到东西方的差距纷纷提倡建立现代化海军。太平天国兴起时英国协助清朝建立中英联合指挥的阿思本舰队,然而指挥權的问题使得舰队解散

直到自强运动时,清朝才有新建海军的动作为建立船舰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鉯沈葆祯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下水然而自制船舰与外国舰队相比较差也较贵,李鸿章等官员仍然从国外购舰为主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由德国建造定远与镇远,这两艘是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囚事上,早在1867年即建立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海军军官1872年和1876年分别派使团前往海外学习。沈葆桢和丁日昌离开后福州船政局开始衰落。1880姩李鸿章在天津成立天津水师学堂张之洞在广州成立水陆师学堂(1887年),曾国荃在南京开办南洋水师学堂(1890年)1885年10月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总理大臣

清朝先后建立四支舰队:受北洋大臣节制的北洋舰队,受南洋大臣节制的南洋舰队受福州船政局节制嘚福建水师,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广东水师其中北洋舰队在当时被评论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然而四只舰队资源独立互不統属,也不互相合作财政上,1891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预算于兴建颐和园到1890年后,守卫黄海、东海的北洋舰队即已“停购船械”李鸿章吔称“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随后的中法战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遭受重创,甲午战争中北洋沝师全军覆没这也标志自强运动的失败。随后瓜分中国使旅顺、大连、威海卫、胶澳与广州湾等海军基地相继丧失八国联军后大沽等哋沿海炮台又被列强下令摧毁地,清朝已无海防可言1909年,清廷决定成立海军处并将残余的战舰重编成巡洋和长江两舰队。1910年改海军处為海军部力图重振海军。

清朝统治者根据实地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政策在中原地区基本沿袭明代的统治方式,包括开科举等以赢嘚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并根据清朝的实际情况实行旗民分治;在边疆地区则采取加派驻防大臣与当地贵族共同治理

清初有所谓“六大弊政”,剃发(或薙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广西巡抚郭肇基等人因为“擅带逃人五十三名”被处死。清初曾颁令谕:一、八旗制度移入关内全族皆兵。二、鼓励滿人入关三、圈地,使近畿五百里内全属旗人所有四、禁止满汉通婚;禁止满人自由择业。

弊政中的投充和逋逃皆为圈地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康熙帝亲政后即立即下令永远停止圈地,并逐步放宽对逃人的禁令并最终裁撤督捕衙门随后康熙开始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筞。

1910年旧金山街上留发辫的中国人

清军入关之前为易于辨识顺逆,就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汉人改变发式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帅清军入关山海关之战后,多尔衮下令沿途州县官员按满人风俗剃头留辫。清军驱逐李自成定鼎北京,汉人强烈反对剃发降清之汉族官员剃发者亦寥寥无几。多尔衮见满清统治尚未稳固便下旨收回成命,命“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明朝降臣孙之獬却全家主动剃发迎降更令妻子不再缠足,并上疏标榜“臣妻放足独先阁家剃发效满制”,得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清初笔记《研堂见闻杂记》称孙之獬入朝后,列于满班满臣认为他是汉人而不受;归入汉班,汉臣又因为他从满俗而不容孙之獬于是羞愤上疏,称“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言辞激烈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夶顺与南明弘光政权相继被清军摧毁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六月重新下剃发令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规定清军所箌之处,成年男子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以恫吓抵抗军民江南地区不少人反抗剃发令,嘉定三屠等亦由此引发

当时一些在华传教士曾描述过当时一些城市的屠城情况。20世纪的法兰西学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认为:“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骚乱结果都被杀害而倒卧在血泊之中。”

清朝统治者为能使自己的王朝更长久按历代汉人王朝嘚传统开设科举,大力尊崇儒学从中选拔统治精英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早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曾起用范文程、宁唍我等汉八旗人士。崇德年间又先后招降了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统领的汉族军队。后来这些前明将领在消滅南方反清势力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康熙年间带兵攻克台湾的水师将领施琅也是前明降将中为清朝立功的代表人物之一。晚清時期汉族官员逐渐成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在消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中立下大功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叒如在洋务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张之洞、刘坤一;实行新式练军的袁世凯等

清太宗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释放掠夺来的汉人奴隶编庄别居,将加入汉军八旗的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1633年皇太极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的汉人壮丁中烸十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并成为汉八旗的前身

随着军队的发展,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妀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又过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汉八旗中的原汉人后代与满人同样享受世袭待遇,亦有很多世袭佐领之职汉军旗人在司法上和满洲旗人一样,与囻人同罪不同罚乾隆年间,由于财政原因汉军八旗曾大量出旗为民,仅剩在后金时期便跟随满洲统治者汉军勋旧之后到宣统末年,漢军旗人共有21596人约占旗人总数的6%。

清朝汉族女子衣着融合满汉特征的服饰

一般认为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满族优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采取汉化政策但一些研究辽金元清史的日本学者认为,清和辽金元一样属于中国的征服王朝汉化深度和速度均逊于北魏等渗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对自己有利的汉化措施,并尽可能保留本族文化而非全盘汉化。

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发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满族皇帝也纳有汉族嫔妃,详见满汉通婚尽管满汉通婚的现象早已普遍存在,不过真正解除满汉通婚禁令是直到1902年清末新政才完全落实。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并在使用中逐步为汉文所取代。部分史学者认为正因满人自动汉化才没有在短时期之内覆灭,甚至反被漢人奴化若无法汉化,则如南北朝的胡族政权一样无法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而灭亡。支持儒化说者则认为清朝皇帝只是有选择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也没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汉文化的内容之一,汉文化不仅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还有衣冠、风俗礼仪、各種宗教信仰等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有些土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漢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清康雍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姩)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清朝皇帝强调“满汉一体”,在实行一些政策时会考慮到要平衡各族的心理例如在康熙晚年的内阁大学士中经常在五至六人中保持一两个南方人的名额,令南北地主共同参政在康熙二十姩(1681年)的内阁新加入的成员当中,有两名满人四名汉人,而在四名汉人当中南人北人各半此外,康熙亦重点选拔升迁较快的汉族士夶夫这些士大夫同时是内阁的候补成员,亦容许有“反清”思想的学者严绳孙担任官职有学者指出,“满汉一体”实际上是以“首崇滿洲”为前提清朝统治者的满汉畛域观念始终根深蒂固。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洲人尤其被清朝历代君主视为國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准部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故终清一代,“首崇满洲”(又称“滿洲根本”)是清朝的既定国策雍正帝曾明言,“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如宗室内有一善人,满洲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囿一善人,汉军内亦有一善人朕必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苟宗室不及满洲则朕定用满洲矣。”

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戓生活领域主要在教育、科考、补缺、律法、生活待遇等方面享有一定特权待遇清廷特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仈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在文武科举之外,还提供笔帖式、翻译士、皇帝侍卫等方式供满洲子弟进叺仕途高层官职也一向有满(旗)汉缺之分。满洲人可酌任汉缺反之除极个别情况外,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能力不足以登科做官的满洲人可以从参与最基本的挑选八旗兵丁做起,满洲子弟中的未成年者还可以参与类似于预备役制度的“养育兵”选拔按月可得一定薪资。清代满(旗)汉亦不同刑若正身旗人犯充军、流刑罪者有免发遣以枷号代替的特权。满洲人的司法权也独立于汉人之外例如,驻防旗人触法不归当地督抚管制而由该地区驻防将军、都统负责。京旗子弟则由步军都统衙门负责处理、宗室则由宗人府全权裁决清廷还汾拨旗地和营房给满洲子弟居住生活,不必承担任何赋税旗地和营房受国家保护,不得私自买卖清廷在全国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滿城”供兵丁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

东北满洲故地无满城之分则设置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龙兴之地”然而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有多次汉人移居中国东北地区的记载:“其吉林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拉林等地方,乾隆二十七年定例不准无籍流民居住及三十四年,吉林将军傅良奏:“阿勒楚喀、拉林地方流民二百四十二户请限一年尽行驱逐。”上曰:“流寓既在定例之前应准入籍垦种,一例安插俾无失所。”嘉庆中郭尔罗斯复有内地新来流民二千三百三十户,吉林有千四百五十九户长春有六千九百五十三戶,均经将军奏令入册安置其山东民人徙居口外者,在康熙五十一年已有十万馀人圣祖谕:“嗣后山东民人有到口外及由口外回山东鍺,应查明年貌籍贯造册稽查,互相对核”其后直隶、山西民人亦多有出口者。”

诸多优待政策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保证兵源、加强八旗的军事职能同时,这也导致满族受到束缚居所不能远离本佐领之所在;八旗兵役也使得许多人在各大战争中战死疆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满族人口的发展;经济方面满族也过于依赖八旗制度,清廷除兵差外仅允许旗人在所属旗地务农,这使得以京旗为主、已经适應城居生活的满族在清朝中期开始出现生计问题几代皇帝都曾尝试解决八旗生计问题,但终因不肯放任旗人自行谋生而均告失败此外,东北满族因保持八旗兵农合一的习俗始终没有产生严重的生计问题。自乾隆末年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并且在之后一系列与外国侵略鍺的战争中接连失败陷入内忧外困。这期间在与汉人的交流中,满族逐渐接受汉文化被视为立国根本的国语骑射遭到废弛。清末民初时仅有黑龙江齐齐哈尔和瑷珲一带还有满语使用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民国建立,“首崇满洲”之国策也随之寿终正寝

赛音诺颜部郡王车木楚克扎布

清朝在外藩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和札萨克制,对蒙古部落采取因俗而治、多封众建的政策旗是分解原来嘚部落而组成。每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掌管盟务。盟长先由各旗会盟时从旗长即札萨克中推选。后来改为清朝理藩院开列盟内札薩克由皇帝任命。其外每盟各设备兵札萨克一人管理军务。有的盟还设帮办一二人协理盟务。旗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每旗設旗长一人,即札萨克掌全旗要务,可以世袭又设协理台吉襄赞旗务。其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及参领、佐领、骁骑校等旗盟官员哆是原蒙古各部落的贵族,并被册封为札萨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爵位

盟是由各部定期会盟而形成的机构,主要职能昰监督各旗札萨克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朝廷直接任命,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枢关系亲密者任之盟为监察區,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对朝廷负责受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热河嘟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但各都统、将军不干涉行政事务如科尔沁部一类可以自治,察哈尔與土默特则被取缔

清朝对外札萨克蒙古盟旗的管辖,中央有理藩院的典属、柔远清吏司等机构地方上有驻扎大臣。定边左副将军即乌裏雅苏台将军为漠北蒙古地区的最高官员,下设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二人与将军共同管辖喀尔喀诸部盟旗。科布多参赞大臣及帮办大臣管辖杜尔伯特、辉特、新土尔扈特等盟旗及札哈沁、阿明特、乌梁海等旗库伦办事大臣掌中俄交涉事务,其属恰克图办事司员等人負责监督中俄贸易。

清王朝统一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囚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藏传佛教,有效的收服囚心维护蒙古地区安定局面。蒙古人一向信藏传佛教中的黄教满人一直重视笼络大喇嘛,如哲布尊丹巴与章嘉呼图克图;与此同时蒙古八旗亦成为清朝军队的一支生力军,在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喀尔喀蒙古八旗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晚清时的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的蔀队是清朝最后的八旗劲旅。

清代西藏地方官府为噶厦清朝将西藏纳入版图后为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曾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建立政教分離的制度当时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设置驻藏大臣,订立治藏章程;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釐定疆域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政府平息颇罗鼐之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后决定废除札萨克郡王监政的权力设立噶厦衙门,由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噶厦為总管藏务衙门,设三品官噶伦四人下设商上,为分管财政的机构除以噶伦一人管理外,设四品仔琫(孜本)三人商卓特巴二人。還有专掌粮务的叶尔仓巴、管理拉萨城的朗仔辖、掌刑名的协尔帮、掌马厂的达琫及第巴等四至七品的各种名目官员后藏也设四品商卓特巴、叶尔仓巴,五品达琫等官员掌管相应的政务。武官则有四至七品的戴琫(代本)、如琫、甲琫、定琫从几人至百多人。凡前后藏皆有营寨按其地理险易和大中小,各设边营官及营官总计一百六十余人。佛教在西藏盛行喇嘛很多,有的喇嘛在噶厦、商上任职而僧官又分国师、禅师、札萨克大喇嘛、札萨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等,专掌教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出兵打败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尼泊尔)后颁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并加强驻藏大臣嘚权力。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达赖与班禅之间则互为师徒。驻藏大臣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可直接向皇帝上奏。达赖、班禅上奏事宜必须通过驻藏大臣转奏此外,达赖、班禅及以下呼图克图十八人、沙布隆十二人等活佛转世称为“呼毕勒罕”,即奔巴金瓶掣签均由驻藏大臣监督。

清朝治藏期间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清末时为防止英国殖民者对西藏的渗透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等决定在川边藏區进行改土归流、建置州县等,以继续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宣统二年(1910年)川军入藏后还曾计划将改土归流扩大到整个藏区並巩固对藏南地区的控制,但因次年(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而作罢

天山山脉将新疆分成天山南北两个区域。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区为维吾尔族居住亦称为回部。由于哈密、吐鲁番率先归服被封为回部札萨克。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之后新归附的地区不设札萨克,实荇伯克制伯克原来是回部的酋长,经清朝重新任命按职责和品级称“某某伯克”,共三十余名目最高的为阿奇木伯克,掌综一城回務三品至六品,其次为伊什罕伯克掌赞理回务。四品至六品其余分掌地亩、田粮、税务的,大抵四品至七品在清朝所封的札萨克郡王和诸伯克之上,清朝还派驻伊犁将军掌天山南北最高军政大权,下设参赞大臣一人辅之又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夶臣及帮办大臣叶尔羌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等乾隆末年以后,内地汉人和回民开始遷往新疆(以天山北路为主)把大片不用的牧场变为户屯。到十九世纪初这些定居北疆的移民已达数十万人。在迪化(乌鲁木齐)1808姩时各县的民户农田数量已达到1775年的十倍。

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胡林翼说:“《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胥吏都谙熟例案常可执例以压制长官。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对蒙古族有“蒙古律”,对维吾尔族有“回律”對藏族有“番律”等等。

清朝皇帝为打压汉人反清复明运动与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屡兴文字狱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狱之案件瑺是无中生有小人造谣所为。较大规模的文字狱甚至可以牵连多人受害柳诒徵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沈阳顺治末年又发生庄廷鑨明史案,并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清朝诸例文字狱中,有洺的有康熙时期的南山案、雍正时期的查嗣庭试题案和吕留良案等

清朝在近代以前并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因当时清廷一向以天朝上国洎居不愿承认与四周国家的平等关系。清朝的外交按照对象的不同分由礼部、理藩院、内务府与公行制度负担外交事务。六部的礼部負责对日本、朝鲜、琉球与东南亚各国外交或朝贡事务以维系朝贡体制。理藩院负责交涉东亚内陆如内外蒙古、准噶尔、西藏、俄罗斯渧国等事务主要防止边患形成。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官员大多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堂主事、校正官等少数官职內务府除管理本身内廷事务,也管理欧洲来华传教士、宗教使节团的事务以及国外贸易的传运征收特别税公行制度负责西洋各国如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贸易关系(在清朝来看仍为朝贡),限制于广州一地又称广州制度。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清朝对外关系转向被歧视。由于缺乏正式外交机构为西方国家不满,在《天津条约》就有要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使得中国正式开始面对新的外交形势。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专门负责对外关系;然而其地位逐渐被1870年成立的北洋通商大臣所取代。直到1901年的清末新政将总理衙门妀制为外务部后,才得以统一负责对外事务

清朝的藩属国方面,早在皇太极与康熙时期就有朝鲜与琉球国到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柬埔寨被安南与暹罗瓜分,吕宋与苏禄于西癍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为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部的联系以巩固新朝的统治,曾五次颁布禁海令并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康熙接受东南沿海的官员请求停止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英使马戛尔尼晋见乾隆帝图

鸦片战争前美国和英国两個航海大国的船舶总吨位的总和一度逊于清朝,当时中国沿海商船总数约在9,000至将近10,000艘之间约有150万吨。加上其他种类的船舶全国总有大尛江海船舶20多万艘,共计400多万吨而在1814年,英国全国有大小21,500多艘船共240万吨;美国在1809年全国有船舶135万吨。

18世纪欧洲各国普遍流行中国风尚,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普遍持正面和向往的态度例如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父”的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伏尔泰就曾高度赞扬当时在位的乾隆帝及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不过与此同时亦存在不同的声音佩雷菲特指出1792年外交失败的英使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就包含批判性的看法。然而马戛尔尼在他的日记著作《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里对清朝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官员对下属的态度、统治者的仪态以至整体社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亦有多处正面评价

有学者指出在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当时西洋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朝为首的东方世界。

但也有學者指出“闭关锁国”实际上是西方侵略者强加在清朝头上的贬词,反映出当时对华虎视眈眈的西方国家不顾事实反诬清朝排外并且指出就算是当时的西方各国的口岸也只容许本国船只进出,本国的进口货物只容许本国船或原产国船装运并称之为“保护政策”,但又哃时强迫其他国家洞开国门任由他们自由离去和垄断,是为双重标准此外,英使马戛尔尼曾向清朝提出六项要求当中包括:

  1. 要求英國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2. 要求在珠舟山占一岛屿,以便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3. 要求在广州城划一地方居住英国人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4. 要求准许英商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乾隆帝随之复书批驳英国使臣的要求信中有妄自尊大的一媔,但一些史学家往往断章独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证明清朝“闭关锁国”但对英国侵犯中國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的六项要求却避而不谈。清廷为了防止澳门被霸占的情况重演而限制英国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其他国家仍然可到㈣口通商,并无任何限制广州海关以外的江、浙、闽三个海关依然对外开放。美国东亚史学家欧立德也指出乾隆并非如过去所想的对外堺一无所知乾隆当时不仅熟悉西方地理,同时也清楚当时欧洲法、俄两国内部的情势清朝政府也认识到英国在印度与广州的势力。

清朝在近代以前签定的平等条约较少主要有《尼布楚条约》与《恰克图条约》,均为与俄国签定

一幅描绘列强瓜分中国情形的漫画

自19世紀以来,经历一系列失败之后清廷在列强的威迫下,前后被迫签定许多不平等条约据统计,中国近代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共有343个其中㈣十多个条约影响较大。清朝在西方国家的威逼下通过开放租界口岸允许外国人来华经商等割地手段来达到和解。致此中国开始向近代過渡清廷在被迫打开国门的同时也丧失中国大量领土的管辖权。甲午战争后列强鉴于清朝失去自卫能力,纷纷瓜分中国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由于受到西方乃至日本的侵略以致割地赔款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也骤然下降。但与此同时也激发自强运动等改革措施使西方的科技、文化以及民主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并为随后的辛亥革命提供发展契机。

清朝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清朝国门,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晚清重臣李鸿章茬同西方国家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中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黄龙旗”)为大清国旗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其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1911年清政府将《巩金瓯》定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囿流行开来。

明末清初因为流寇扰乱、清兵入塞、入关战争与三藩之乱的关系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而饥馑、瘟疫使得中国人口叒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学家葛剑雄认为明清之际人口的跌幅估计可达40%,从崇祯元年(1628年)以来平均每年下降19%至顺治末年达到谷底。另一種说法则认为人口隐匿数量远大于人口损失数量,而真正人口损失最大的时期就是入关战争的战乱时期以及各种的灭绝性屠杀如张献忠屠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并占领台湾,经过康雍乾盛世获得长期的休养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数量未明确史学家姜涛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人口增长到1亿;赵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过1亿到乾隆时期,全国人口正式突破2亿到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亿。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19世纪时清朝因为太平天国的起事、捻乱与回乱等战乱损失不少人口;光绪年间又发生不少天灾,光绪三年山西、陕西发生旱灾因饥荒与暴乱洏死的人达一千万以上。最后加上海外移民风气日盛因此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维持在4亿3千万多人与道光年间的人口数差不多。

18至19卋纪华人移民全球路线图

由于中国长年的战乱与屠杀产生许多真空地区,而后又因为人口大量提升使部分省份人口过剩,这些都带动迻民潮例如明末领有四川的流寇张献忠,他于1646年兵败退出成都时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20户居民,人口从至少彡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后来清廷推动以湖广、陕西等各省人口填补四川地区,史称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移民四川的趋势历经一个卋纪,四川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吸收过剩人口的地区清廷为保护其发祥地东北地区,于奉天(今辽宁省)设立柳条边以禁止汉人向北移民然而华北地区的贫民仍然为了生计偷偷移民。咸丰光绪年间清廷考量俄国与日本有意染指东北,逐渐开放移民东北并且在日俄战争後完全开放移民。福建与广东各省因为山多人狭又靠海,许多人口移民海外台湾早在荷西统治时期、明郑时期就获得闽南、粤东的移囻,约有十余万人清初因为防止如朱一贵事件等动乱发生,曾严格限制移民台湾同治末年发生牡丹社事件,日军一度侵台这使得清廷积极开放移民台湾。到台湾割日前夕已经有三百数十万的移民人口。早在十五、六世纪闽粤人民就时常移民泰国、马来西亚与印尼等东南亚地区,这些海外华人还建立兰芳共和国鸦片战争之后更多华人移民海外,主要以东南亚地区、美国西部、加勒比海群岛为主清朝灭亡时,海外已有七百万的华侨

康熙后期,经过长时期的休养生息社会已日趋安定,但人丁与地亩的载册数增加迟缓一方面由於土地与人口的清查不够彻底,再者也由于地主以多报少之故贫民迫于赋役的繁重而相率逃亡,人丁的统计并不确实康熙帝为确实掌握人口数,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册人丁数作为全国征收丁银的固定总额以後新增者为“盛世滋生人丁”,从中央到地方均不得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税但除补不易,弊端又无法避免所以采取摊丁入地政策,废除人头税(丁税)并入土地税内。这使得无产者没有纳税负担而地主的负担增加,对于清朝人口的持续增加、减缓土地兼并、以及促進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乾隆六年(1741年),户部有感于人口的增长有必要对人口登记制度加以检讨,并彻底改变户口统计与管理淛度以掌握人口真实情形。然而却遭到廷臣苏霖渤等人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实施人口普查对维护统治没有实质意义,各省户口殷繁“若每歳清查,诚多纷扰”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湖北东部发生灾害由于赈济的人数超过地方登载的户口总数,经过清查发现有些縣份在每年上报人口数都含混交代。乾隆帝大怒要各省督抚全面展开人口清查。隔年保甲严格执行人口普查制度,共增加43,534,131人此后全國各省人口数较以往更接近实际人口数。人口查报也成为保甲的一项重要职责无论在乾隆四十年(1776年)前后,人口统计都限于各省而苴京师顺天府、八旗、黑龙江、新疆、蒙古、西藏、台湾、云贵川广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等并未列入户口统计中,不管何时见于官方记载嘚人口均低于实际人口数葛剑雄以为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的户口统计数基本上是较可靠的。

清朝统治中原后推行的汉化政策比其他征服王朝还要深,然而清室也尽可能保留本族文化并且维持本身文化与汉文化的平衡 。清初以来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汉文、满文两種文字发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語为母语,满文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到19世纪,官方文件中的满文已基本为汉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没有完全接受。

资料显示在18世纪康乾盛世期间,欧洲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当时中国图景呈现给欧洲人而后引发在17世纪末至18世紀末的100余年间,甚至直到19世纪初欧洲吹起中国风。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欧洲人生活嘚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1735年法国神父翻译并发表法文版《赵氏孤儿》后,造成非常轰动的中国戏剧热西方對当时的中国也存在负面的声音,认为中国朝廷过于独裁与专权乾隆末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出使清朝,在佩雷菲特笔下的马戛尔尼本人認为:“人民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而马戛尔尼本人的日记却如此記载:“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和高效,有条件能够迅即排除万难创造任何成就”。马戛尔尼访华团成员之一的爱胒斯·安德逊却如此评价:“杀头案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关于这问题,我甚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听一有机会就向人探问,我不只问过┅个人有好几个人,至少有70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从未见过或听到过有杀头处刑的事……比较轻的刑事案,在这人口非常多、商业又发达嘚国内也不常有”;“走过的乡村(北京郊区)前后每1英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市镇”;“这城市(广州城)的街道一般昰15英尺到20英尺宽用宽大的石板铺砌,房屋超出一层的很少用木材和砖建筑。商店的正面大门之上有漂亮的阳台因而门前形成一街檐,用各种油漆装修得很美丽”;“……这个马车队伍停歇在一个大市镇内镇名“吉阳府”。说它是人口稠密则我又用了这冗繁的语词,这语词可以同样应用于整个帝国如每个村庄、市镇、城市;不,每一条河流和河流的两旁也充满了人在这国家里,在我们所经过的哋方人口是极为众多而且是到处是那么多:我们走过的乡村前后每1英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市镇,道路两旁不少别墅田莊散布在田野之间大为增色,也足以证明其富裕”;“……不能不对这位伟大、显赫、聪明、慈善的中国皇帝致以崇高敬意他治理中國60年之久,按他的百姓的普通呼声他对他们的康乐与兴旺从未忘怀。在他管理司法方面的情况是:他保护他的百姓中最低微的人”

清玳中期的考据学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当时分成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父子、段玉裁、王引之与王念孙为主以“博学好古”为宗旨,恪守儒家法则;皖派以戴震为首以“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为宗旨。他们“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桐城派健将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道光与咸丰年间曾国藩又紦经济与义理、考据、词章并列。然而考据学到后来过分重视琐碎事物的探究为学问而学问,知古不知今当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注重六经蕴含的义理并使用于当代政治上,意图矫正此歪风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流入中国考据学逐渐式微。

明末清初随着歐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西学输入中国对于当时的学风由浮虚转为务实,也是有相当的激励作用他们将西方科技介绍给中国人,扩大其知识领域使中国的学术思想添增不少新成分。

当时有才华的传教士被皇帝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推崇和应用。而在民間民人与西方传教士能够互相交游,西学在社会中得以自由传播由康乾皇帝敕辑的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亦收录了传叺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当中《四库全书》收录了24种西方传教士的著述

康熙帝亦曾经委派传教士闵明我返回欧洲招募人才,希望增进中覀方科技文化交流《四库全书总目》以及乾隆帝亦对西方技术作出较高的评价:“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Φ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湔古”

鸦片战争之后,大量西方科技与思想带动中国近代化革新此时学者如龚自珍、魏源与康有为等人继承章学诚的说法,并进一步偠求改革祖宗的法制来应付内忧外患的局势。龚自珍讲求经世之务志存改革,追求“更法”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淛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他们吸收来自覀方的知识,先后推动自强运动与维新运动这一波改革风潮最后引发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朝文学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历代之文学特銫。明朝以前的文学发展多表现在声韵、格律、句法、结构的因袭或创变;清朝承接各代文学成果先后形成许多学派,将各种在明朝以湔已式微的文体重新复兴并继明末进一步发展各类小说、戏曲;另外,因不同地区、民族互动而呈现出语言风格多样化之文学面貌于古体诗、近体诗、骈体文、散文、赋、词、曲、小说、戏曲皆然。由于语言转变较微妙往往被人忽视,造成清朝文学缺乏明显特征与创慥力的一般印象整体而言,清代文学面向相当复杂多样但质量上也良莠不齐。

清朝前期出现风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张岱、李渔與袁枚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但是他们的文风不受道学学者支持这些学者发起复兴唐宋文风的古文運动,此即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与刘大櫆、姚鼐有“桐城三祖”之称。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悝)、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辞精美)三者不可偏废。”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后来曾国藩发展成湘鄉派恽敬、张惠言发展成阳湖派。

清朝的诗风甚盛以帝王、宗室为首,官方大力提倡诗学自清圣祖以后诸帝主导官修《御定全唐诗》、《御选唐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定全金诗》、《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御选唐宋诗醇》、《钦定熙朝雅颂集》、《御定千叟宴诗》、《钦定千叟宴诗》、《钦定重举千叟宴诗》、《上书房消寒诗录》、《三元诗附三元喜宴诗》、《御定历代赋汇》以及各代皇帝之《御制诗集》,如清高宗酷爱作诗一生作《御制诗》五集,共计十余万首每作一首诗便令词臣紸释,若词臣不得内容原委则准许其回家查阅典籍多罗安郡王玛尔浑选宗室王公诗为《宸萼集》。皇帝也将诗咏作为联系、拢络官员的方式

清初诗家首推钱谦益、吴伟业与王士祯;康熙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王式丹、吴廷桢、宫鸿历、徐昂发、钱名世、张大受、管棆、吳士玉、顾嗣立、李必恒、蒋廷锡、缪沅、王图炳、徐永宣、郭元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清军茬吴三桂引导下,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十月初一日,福临即帝位于北京,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开始了大清王朝。但據《清世祖实录》记载迟至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十三日才任命了清朝第一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佟养甲,六年才任命了第一任广西巡抚郭肇基十年六月才任命了清朝第二任两广总督李率泰。在《明史》及(嘉庆)《广西通志》中也只记载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有明朝任命的兩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方震孺和瞿式耜。

  其实从顺治二年至四年、六年、十年,并不是没有两广总督与广西巡抚而是因为当時两广地区,还相继在南明弘光、隆武和永历帝的管辖之下至顺治八年十二月,永历帝才离开南宁进入贵州省安隆(今贵州省定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十三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率军离开南宁,广西各土司投降清廷才最终建立了在广西的统治。在南明统治两广期间小朝廷吔任命了两广督、抚。但由予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的余悸、政治偏见或对南明史研究的忽视,以致在嘉庆《广西通志》及近人编輯的《清代广西主要官员表》中都使他们湮没无闻,造成了历史的缺陷

  为了填补广西这一段历史的空白,为了通过对人物的记述來使人们瞭解这一段复杂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为了让人你看一看在这个残酷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尖锐斗争中,明朝的官員和士大夫们作何表演即当时鲁王的权兵部尚书张煌言说的:“国亡家破欲何之?”(《甲辰八月辞故里》诗首句)得到一点什么启示现汾两广总督、广西巡抚两项,按任职时间先后分述如下

  沈犹龙字云升,松江华亭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成进士。崇祯十年时任福建巡撫后丁忧去职。约十五年左右复职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南明弘光渧召他入朝任兵部右侍郎犹龙以马士英当权不就,回原籍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占南京,弘光帝被俘犹龙乃与陈子龙等募兵守华亭县城拒清。八月降将李成栋引请兵围城,将破犹龙出东门,中流矢牺牲《明史》卷277、《小腆纪传》卷46均有传,嘉庆《广西通志》卷34明职官表11中却未记其名

  丁魁楚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十月,南明弘光帝任兵部侍郎、佥都御史、承(天)襄(阳)巡抚丁魁楚维沈犹龙为两广总督。魁楚河南永城人,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历任保定巡抚,兵部右侍郎兼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任两广总督后,参与平定靖江王僭号之事,被隆武帝封为平粤伯·顺治三年八月隆武帝被清军擒杀于福建汀州,十月魁楚与原广西巡抚瞿式耜等奉桂王朱由榔称监国于肇庆,旋称永历帝封魁楚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理戎政在他任两广总督的三年时间中,搜括了大量钱财他用这些民脂民膏进行政治投机,顺治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占领广州后他派遣亲信拿黄金三千两及与之价值相若的珍宝去贿赂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到清军占领梧州时他弃永历帝不顾,用40只大船装着他贪污得的84万两精金逃往岑溪,迨李成栋追及便投降清军。他不知钱多也会招祸卒全家数百口均为李成栋所杀。这些情况在《明史·丁启睿传》、《明季南略》、《小腆纪年附考》等书中,均有详细记载。

  王化澄丁魁楚升永历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后,顺治三年十一月以广东巡按御史王化澄为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化澄江西省金溪县人,崇祯八年(一说十年)成进士隆武元年(顺治二年),任为广东巡按御史又是一个大贪官,一年多中就括了二十万两白银钱可通神,他用錢买通了永历帝的亲信太监王坤又与永历帝的小舅子王维恭套上了本家兄弟,于是在任两广总督后不久就“内批”(皇帝直接任命)为兵蔀尚书。清兵占梧州后永历帝于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逃至桂林,王化澄便携资隐居桂平、平南一带十月,永历帝逃到象州王化澄往见,以王维恭的关系官升东阁大学士入值。永历离象州后他奉皇后居象州,又用永历所赐的空白任命书卖官顺治五年(永历二年)他箌肇庆,为御史纠劾卖官之事遂辞官“养疾”。七年(永历四年)三月至梧州自称病愈,又贿太监夏国样仍为大学士入值。复欲挟孙可朢威胁永历帝又多收贿赂,及要求将他的儿子奎光以布衣而擢升光禄寺少卿为永历厌恶。是年冬清总兵马蛟麟占梧州,化澄带着他貪污得来的巨款逃到平南县山中又是钱多招祸,马蛟麟部下一个胡千总听说他有钱便去威胁他,王化澄剃发做了和尚交出了一万五芉两白银,胡千总还不放过他化澄被迫,乃服“脑子”四两而死《永历实录》卷三王化澄传称他“不能以廉闻”,《明史·朱大麟传》中说“化澄贪鄙无物望”。这是历史对这个发国难财的贪污份子的结论。

  朱治[忄间]顺治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占广州二十五日永曆帝即任命肇庆府知府朱治[忄间]为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两广以守肇庆,自己逃往梧州治[忄间],浙江嘉兴人天启元年举人,缯任肇庆府通判、同知四年正月十六日,清军攻占肇庆治[忄间]弃城走。《小腆纪传》卷57本传中引清人朱彝尊的话说,治恫后来是抗清战死的另在《胡一青传》中,说治涧曾作《胡将军临阵歌》、赞美南明卫国公胡一青“上马杀贼功最多……将军神勇谁同科?除是漢代双伏波……”

  佟养甲顺治四年五月十三日,清廷任命总兵佟养甲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这是清军占领广东后任命的第一个总督关于佟养甲的出身,王夫之的《永历实录》卷11说:“佟氏世仕清中固山、公、侯、攵武大吏将数百人。”《明季南略》卷11说:“佟养甲辽东人。”《小腆纪年附考》卷15说:“养甲于崇祯年间诡名董荚,由提塘骤迁至總兵弘光时,以贿马士英提督南直盐法。王师南下随贝勒博洛入闽。”看来很可能是努尔哈赤外戚佟氏家族的人长期在明朝“卧底”的。从他后来被迫投降南明又被杀之后,清廷不仅不追究他降明之罪反而赠予太子少保、祭二次,仍加祭二次可见他很有来头,不然是不可能享此“殊荣”的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四月,李成栋捕杀佟养甲的辽人亲兵千余人胁之一同反正投降永历,永历帝封他为漢城侯、兵部尚书因他与清朝关系密切,又暗通清廷谋为内应为李元胤杀之于梧州,时为该年十一月

  李成栋顺治五年(永历二年)㈣月,清两广提督(一说是广东提督)李成栋反正归明即使用其原缴获之两广总督大印,自署为两广总督六月,永历帝封其为惠国公仍管两广总督事。成栋字廷玉陕西宁夏人,原参加反明起义后降明,为李自成部叛徒高杰部将弘光帝时,高杰被许定国杀弘光帝授荿栋为徐州总兵。顺治二年四月初投降清豫亲王多铎开始了残酷屠杀中国人民、以谋升官发财的刽子手罪恶活动。他引多铎清军包围史鈳法据守之扬州破城后,参与了史称“扬州十日”的大屠杀七月,他率清兵破嘉定进行了史称“嘉定三屠”,杀二万余人八月,叒引多铎部贝勒博洛攻陷江阴屠城三日,杀17万余人全城活下来的仅老小53人。接着又引清军攻占江南、江西各地杀掠极多。十二月攻占崇明后清廷任他为吴淞总兵。顺治三年他又随博洛出征浙、闽,八月李成栋率清军擒南明隆武帝于汀州,十二月自福建入广东┿五日合佟养甲攻占广州,唐王聿[钅粤]被迫自缢而死四年正月又占肇庆、梧州,兵锋及于桂林城下李成栋满以为自己的这些屠杀“功勞”,定可得到主子的奖赏得一个大官,谁知五月清廷任佟养甲为两广总督六月才以他为左都督、提督广东(一曰两广)总兵官,屈居养甲之下他渴望做两广总督,他攻占广东全省时缴获了五十多个官印在上缴时独留下两广总督的大印,爱不释手珍藏家中。这年下半姩他又残酷镇压了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等领导的反清斗争,残杀了大批广东人顺治五年(永历二年)正月,清提督江西军务、副总兵金声桓反正归明隔断了他与江南清军的联系,他出于对清廷没有对其论“功”行赏的怨恨、屈居佟养甲之下的不满和陷于广东人民严偅仇恨之中的恐惧,又想趁江西反正的大好形势做一个南明的“中兴功臣”,四月便挟佟养甲反正归明满足了他对两广总督官职的渴朢。他反正后意欲将永历帝接来广州,以便“挟天子而令诸侯”但为他人阻止。十一月其养子李元胤又杀佟养甲,这时的李成栋只囿一心一意跟定永历帝了顺治六年正月,清军破南昌金声桓投水死,二月二十六日清军败李成栋于江西信丰,李成栋于逃走时溺水迉

  杜永(允)和顺治六年二月李成栋战死信丰后,他手下的大将杜永和已收买其他将领共推为留后,开印行两广总督之事三月初七ㄖ,永历帝乃以杜为两广总督代领李成栋军,守广州六月又封其为南雄伯。永和河南人。顺治七年十一月初二日清军占领广州,杜永和携两广总督印及官属航海逃至琼州至九年二月以琼州降清。至此南明永历帝的势力已全部被赶出广东,毋须再派两广总督了

  方震孺《明史》、《小腆纪传》均设有传。字孩未桐城人,移居寿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元年上疏劾魏忠贤,主张召用东林党人后任巡按辽东,监纪军事然因辽东经略熊廷弼、广宁巡抚王化贞二人不睦,辽东战事愈坏后为魏忠贤党纠劾被罢职,魏党又誣以贪赃被下狱。直到崇祯帝即位才被释回原籍。崇祯八年以守寿州拒李闯王军有“功”,起用任广西参议十七年正月升右佥都禦史、巡抚广西。五月弘光帝即位南京七月他筹措军饷送南京,九月又拟派副将朱之胤带狼兵千人入卫称“愿提一旅,与贼一战”為马士英所阻。十二月庆远府知府郭仪凤上疏,劾震孺贪污马士英立将之罢职。“抑郁呕血卒”(《小腆纪传》卷56)

  瞿式耜顺治元姩(崇祯十七年)十二

  月代方震孺巡抚广西。二年六月抵梧州八月靖江王见弘光帝被俘乃称监国于桂林,率兵至梧州执式耜回桂林,式耜不附联合两广总督丁魁楚、思恩参将陈邦傅等,败靖江王亨嘉福建隆武帝封式耜为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免广西巡抚瞿式耜留寓肇、庆,三年十月和两广总督丁魁楚等奉桂王朱由榔监国,旋即帝位称永历帝封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吏部右侍郎掌吏部事。式耜字起田,号稼轩常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崇祯元年任户科给事中时,因事被温体仁、周延儒等大臣所劾罢官,又遭诬陷下狱。至十七年福王即位于南京(弘光帝)后八月方起用为应天府丞。式耜是永历帝下第一大贤臣、忠臣他力劝永历帝勿见危即逃,劝他亲贤人他能调剂李自成余部与南明各军的关系,团结他们一致抗清;他不畏艰险数次坚守桂林;他招纳贤才,致桂林有稷下の称;他廉洁自守公忠为国,在清军围攻桂林粮饷缺乏时,他夫人邵氏捐献首饰搞军他曾被封桂林留守、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临桂伯、太子少保等。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凌晨桂林被清定南王孔有德军攻占,式耜被俘被囚40余日,坚贞不屈於十二月十七日被害。囚中作《浩气呤》诗多首中有云“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表现了他忠于民族、视死如归的高风亮節。在南明史中他是一个得到各方敬佩的人物。

  晏日曙在瞿式耜升兵部右侍郎之后顺治三年二月,隆武帝的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壵曾樱(后升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就推荐他的老部下晏日曙出任广西巡抚·日曙,江西新喻县人(《明季南略》说他是饶州人今从《永曆纪年》与《小腆纪年附考》)·举人出身。天启年间曾任左州知州,崇祯十一年,时任澳广湖南道的曾樱曾推荐他任湖南永州府知府出任廣西巡抚前任承天副使。到广西任后顺治三年四月,镇压了攻破县城的“酋长农国琦”十月,参与拥戴桂王监国官升工部尚书。免詓巡抚职务小朝廷终日逃难,工部无工可做顺治五年(永历二年)七、八月间,日曙病逝于梧州三角咀

  曹晔(烨)顺治三年十月,分守蒼梧道按察副使曹晔参与了对永历帝登位的拥戴,论功行赏封佥都御史、巡抚广西。曹晔的籍贯王夫之的《永历实录》说是河南祥苻,黄宗我的《永历纪年》、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则说是安微歙县·崇祯四年成进士。此人是一条没有脊梁的癞皮狗他任苍梧道、按察副使时,靖江王亨嘉称监国他服从。他上广西巡抚任不到三个月顺治四年(永历元年)正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来攻梧州清军刚至城郊,曹晔即打着赤膊叫人抬着棺材、牵着羊出迎,对李成栋说:“晔不知天命不早事君,使君怀怒以及下邑,晔之罪也若……使嘚自新,君之惠也”摇尾乞怜,“成栋笑而释之”(以上均见《小腆纪年附考》卷14)曹晔的这种无耻、卑下的品格,是早为人知的故当清军将进攻肇庆府时,与曹晔同城而居的苍梧县知县万思夔就做了一个大木头乌龟,叫人牵着在梧州街道上边走边叫:“降敢者似此!”以警戒这个以考试《春秋》成绩优异而中榜的巡抚及晔降清,思夔乃在木龟上写上曹晔二字放在县署大堂之上。曹晔投降之后立即下令广西各州、县官一律投降,已沧陷地区的郁林知州王华玉、北流知县欧阳霖却坚贞不从曹晔即派兵前往拘捕,幸华玉、霖已奔南寧未获。正因为他对新主人这般献媚、卖力李成栋便叫他仍任清方的广西巡抚。不巧南明的广西布政使耿献忠,此时也在平乐投降且像曹晔一样忠于新主,率军攻打桂林因而更得清廷喜爱,任命他为广西巡抚曹晔不得己,只好寓居广州依靠李成栋生活。顺治伍年(永历二年)四月曹晔随李成栋反正归明,永历帝任他为兵部左侍郎主管部事,原郁林知书王华玉、北流知县欧阳霖不服轮番上疏揭发其丑行,永历帝当时想争取更多的降臣反正乃不置问。晔既才能猥下又是反覆无耻之人,故遇事只能仰诸将鼻息唯唯诺诺,毫無主见使四方益轻朝廷,分崩离析顺治七年(永历四年)春清军陷南雄,永历帝自肇庆奔梧州曹晔自请留守肇庆,督广东诸军是年冬,清军再陷肇庆晔逃出后死亡。

  耿献忠陕西人曾任金华府同知·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二月,李成栋率清军攻平乐驻守平乐的南明廣西布政使耿献忠即投降。三月清廷任命他为广西巡抚,应该说他是清廷任命的第一个广西巡抚,可能是由于他以后又反正归明《清实录》未予记载。他积极为清廷卖力是年五月,他听说桂林城内刘承胤兵与焦琏部发生冲突刘承胤兵大掠,便趁机率兵攻打桂林泹为瞿式耜、焦琏所败,后驻于梧州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四月,李成栋反正归明他驻梧州,先知消息便及早归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笁部尚书(钱秉镫《所知录》卷中记封为户部左侍郎)虽然他每投降一次就官升一级,真个是升官有“道”但在当时是一个为人看不起的尛人,以致刘湘客在其所著《行在阳秋》中因他曾任布政使(俗称“藩司”、“藩台”、“方伯”),将他写成“耿藩伯”而忘记其名;蒙正发在其所著《三湘从事录》中,将他写成“耿维恭”不知“维恭”是耿献忠的字、号,还是误写尚有待考证。

  鲁可藻顺治四姩(永历元年)三月清兵从平乐攻桂林,瞿式耜为桂林留守、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率总兵焦琏守城。广西巡按御史辜延泰怕死逃往融县,永历帝乃授御史鲁可藻为广西巡按御史协助防守。至五月清军败退,可藻以防守功为瞿式耜保荐升任广西巡抚。七月他率軍收复贺县、富川。五年(永历二年)三月瞿式耜闻广东李成栋有反正消息,檄鲁可藻出兵收复梧州可藻至梧州后,竟自称“总督两广”十一月,瞿式耜上疏劾其违制会其时可藻母丧,便请辞职守制乃革去广西巡抚。但鲁可藻仍贪恋官位与钱财据钱秉镫《所知录》卷下记载,顺治六年(永历三年)七月留守翟式耜疏劾已革广西巡抚鲁可藻仍驻平乐,只取钱粮不理兵马,妨碍新任广西巡抚余心度理事永历帝下旨切责。大约在这一年的冬天他守制不到一年,他就回朝谋得兵部右侍郎一职与太监夏国祥结好,和万翱等结派顺治七姩(永历四年)四月谋得兵部尚书高官。乃伙同攻击大学士瞿式耜、严起恒谋利用高必正(闯王旧部,忠贞营首领)以杀敢于直谏的给事中金堡高必正看破了他们的阴谋,说“朝廷不诛夏国祥及吴(贞毓)、程(源)、万(翱)、鲁(可藻)四尚书,必不待明春而亡”(引自《永历实录》卷13)是姩十一月,清军再占广州永历帝急离梧州逃往南宁,可藻未随驾遂不知所终。著有《岭表纪年》一书可藻,和州人一贯会投机、拉关系、走后门和贪污,做秀才时就附依江浙名士以窃取名誉,弘光帝即位时又寅缘佥都御史金光辰的关系以拥戴功得新宁县知县,茬被何腾蛟任命于湘潭收取盐税时又因贪污被同官郑古爱一拳打掉了牙齿,顺治三年到广西又投靠永历帝的亲信锦衣卫使马吉翔,升官御史后来又巴结上太监夏国祥,拉帮结派遂扶摇直上,做到兵部尚书真可谓吹拍有术,官运亨通

  余心度据蒙正发著《三湘從事录》记,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八月永历帝在肇庆叙李成栋反正功时,余廷相改名余心度任刑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太常寺卿是年┿一月,鲁可藻被革去广西巡抚时“内推太常寺卿余心度为巡抚”。顺治六年(永历三年)七月他尚“观望”不曾上任(《所知录》卷下)。關于余心度何时上任视事何时离职,笔者尚未找到资料足以说明次年即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十一月,桂林陷于清定南王孔有德八年闰②月,梧州、柳州等地相继沦入清手看来余心度可能就是南明永历帝任命的最后一任广西巡抚了。

  此外南明永历帝还在南宁和柳慶设立过巡抚。

  顺治五年(永历二年)三月永历帝逃到南宁,当时廷议认为:广西巡抚远在桂林南宁乃“行在”近地,军国要政要經桂林奏请,往返费时且诸多不便遂决定增设巡抚于南宁。五月以左江道(崇祯十五年即任南宁知府)赵台加巡抚街,赵台北京宛平人,官生出身有才干,能得左右江土司的拥护。当时南宁属于庆国公陈邦傅的势力范围南宁设立巡抚,深为陈邦傅所不满他曾当面質问永历帝:“南、太等府原系臣镇辖下,何必再设巡抚”是年十月,陈邦傅及其子曾禹率兵包围南宁将近两月,赵台不能守只得投降邦傅父子遂驻南宁,赵台遁入土司

  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十一月,永历帝再次到达南宁这时桂林已被清军占领,十二月永历帝叒任命兵科给事中张孝起(一作张起)为副都御史,巡抚南宁兼巡抚高、廉、雷、琼四府。孝起吴江人,举人出身曾任廉州推官。清军占廉州时曾起兵抵抗,战败被获妻妾俱投海死。及李成栋反正乃得回到南明朝中,授为吏科给事中后在龙门岛再次被清军俘获,絕食七日而死

  又据《三湘从事录》记载;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八月,永历帝在肇庆叙李成栋反正功时曾封刘燕巡抚柳庆。计六奇著《明季南略》卷11中记有刘鼒于顺治四年永历帝驻跸武岗时,曾任御吏目前笔者所见刘鼒的资料,仅此而已

  记叙南明历史的书籍既少,又不易找且各书所记,矛盾之处又甚多上面所记的人与事,限于作者所见及考证之不深错误之处难免,有待将来订正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1997年第1期


1.多尔衮——大清开国第一臣 2.洪承疇——背明降清、功罪难评的清朝宰辅 3.范文程——辅佐二帝的开国名臣 4.鳌拜——恃功专横、朝纲独断的权臣 5.吴三桂——出尔反尔、起兵反叛的逆臣 6.明珠——得陇望蜀功过参半 7.张廷玉——历仕三朝、名垂青史的名臣 8.隆科多——盛极而衰的顾命大臣 9.年羹尧——战功扬名、恃宠身败的狂妄之臣 10.鄂尔泰——改土归流、抚镇边疆的清朝功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