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西南联大出多了多少右派和右派是反革命吗

1979117人民日报第二批改正右派11囚名单

  中共中央于1978917日发出55号文件不仅宣布全部摘掉“右派”的帽子,而且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改正工作妥善安置。半个月后嘚105日人民日报社即在总结揭批“四人帮”斗争经验的报告中,部署了改正本报错划“右派”的工作报告要求各级领导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提出报告当天人民日报即由政治部副主任姜汉鼎具体负责,抽调韩青、韩进玉、赵文政、姚伟、田永有等人组成工作班子第二天,上述人员集中到一起学习文件,统一认识

  从当时情况看,报社同志基本上都欢迎中央55号文件的精神但也有不同反映,有人认为:右派帽子早就摘了还有什么可改正的?也有人担心这么搞会不会否定“反右”成果个別人还犯嘀咕:“反右”运动是毛主席发起的,我们给改正了以后再有运动我们怎么办?

  工作班子讨论了起来。赵文政说有反必肃,有错必纠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对于错划成右派的人即使过去了20多年,也应实事求是地给改正过来这并不是否定“反右”斗争,否定的只是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对这个认识,大家都比较认同

  改正错划右派的工作随即开展起来。首先是确定工作对象大家翻檢20多年前的材料,发现当时处理得相当粗糙归档很马虎,档案中连一份完整的被批斗、“划右”者名单都没有只好分头翻箱倒柜,在1957姩和1958年的工作简报和计划总结中寻找姜汉鼎还找来了当年“反右”的有关书刊,结果从中查检统计出报社当年一共划了32名“右派”和1洺“坏分子”(从“右派”中转划)。株连所至他们的家庭子女乃至朋友故交都遭受了很大痛苦。

  当时人民日报的反右“成果”是:195842日报社划了24名“右派”:蒋元椿、刘衡、刘时平、刘晓唏、苍石、林安乾、杨建中、李右、沈同衡、裴达、林钢、吕建中、孙乃、陈国安、方达、胡平、赵克惠、张光华、朱克潜、蒋如苣、张恩铭、张宝义、田兰坡、杨春长。不久后增划8名:黄操良、季音、钦达木胒、习平、刘群、高粮、赵恒良、胡骑另外,工厂将团员郭卷生划为“右派”后来发现有规定说在工人中不划右派,领导小组遂将郭轉划为“坏分子”这些人中,除黄操良自杀外有9人留在报社,23人遣散各地其中大部分生死不明。

  “改正”工作班子当即决定對留在报社的“右派”,马上开始复查改正对散落外地的23人,由韩青和韩增玉两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先去河南、安徽、上海、贵州等南方9省市,寻找遣散在那里的16人着手复查。这16人占了遣送外省者的大半余者由别的同志寻找。

  挑选当年刚刚调进人民日报的两位政治部干部韩青和韩增玉恰得其人。

  韩青当年42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在北京市公安局先后做过侦查保卫和文字工作。他调入人民日报政治部继续从事安全保卫工作。记者部主任商恺得知他文笔甚好就来政治部商量,要调韩青到记者部工作但是政治部副主任姜汉鼎没有放手。

  现在又是姜汉鼎问韩青,你有没有困难韩青的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他亲身经历的大学“反右”运动情景:一个来自农村的同学说了些对农村统购统销不满的话,一个同学说起他亲眼看到苏军在我国东北有野蛮行径结果这两名同学都被打荿“右派”,被开除学籍更离奇的是他所在学院政治教研室支部书记,前一天还在领导“反右”第二天也成了“右派”。原来按照“劃右”比例该室还差了一名,于是这位支书就说自己有同情右派言论之处把自己上报为“右派”,上级居然就批准了韩青认为,这些做法都是荒唐的应该纠正。因此他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参加“改正”工作。

  这年45岁的韩增玉其实是《人民日报》的老干部1948年《囚民日报》在河北平山里庄创刊不久,他就在村里投身革命当上了报社通信员,进城以后曾任总编辑邓拓的警卫员后来因国家核武器倳业发展的需要,调到二机部从事保卫工作此后几经调动,“文革”中到北京工业大学继续做保卫工作前不久,他听说《人民日报》偠迁往新址就回来看望老首长安文一。安文一得知韩增玉孩子多住房狭小,就要他“回报社”工作说将来房子会有的。于是韩增玉茬1978年春天回到了“老家”——《人民日报》这个熟悉的地方

  在邓拓身边深受教育,为老首长的“文革”遭遇深感不平韩增玉从心底里拥护拨乱反正的好政策。此时风云际会反右改正就成了韩青、韩增玉来到《人民日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他们深深地理解蒙冤受屈20年是多么漫长!一旦大致打听到了受屈人员的下落,就决定马上出发:早复查一天就能早改正一天。

  1022日清晨韩青、韩增玉登上去贵阳的飞机。

  第一站去贵州他们已经了解到,报社有4人被遣送古夜郎都到边远县城。抵达贵阳后他们直奔省委组织部了解人员去向,得知胡平在安顺地区刘时平、蒋如?夫妇在赫章县,还有一位赵克惠不知下落

  他们决定先从找胡平入手。第二天来箌安顺后才打听到胡平在晴隆县,去那里要坐长途汽车而次日的长途车票已经卖完了。好在有一位部队的同志帮忙弄到了车票。第②天他们在长途汽车上整整晃了一天,才来到黔西南的晴隆下车后先在招待所住下,即赶到县委说明来意这才了解到当年县委已将胡平安排到县农水局。

  韩青、韩增玉满以为马上就要和胡平见面了谁知县委与农水局联系的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原来胡平早在1968年即死去了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时段,性格倔强的胡平不能忍受屈辱含愤自杀。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韩青和韩增玉就赶往汽车站乘车返回安顺。在安顺等到午夜12:12分坐301次慢车去水城,再改乘汽车去赫章那是贵州的西北端,真正是古代“夜郎国”腹地经过一番旅途劳顿,1030日一大早他们来到赫章县委组织部。组织部审干组的同志听说来者是北京的同行十分亲热,马上介绍了本县正在开展嘚“右派”复查随即带上客人来到赫章二中。从《人民日报》遣送的刘时平、蒋如?夫妇都在这里任教

  赫章二中支部书记殷学昌介绍了刘、蒋两位老师的情况,然后把蒋老师找来了原来此时的刘时平已得知北京开始复查1957年旧案,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已经趕往北京申诉去了。

  看到了人民日报社来了人蒋如?心情激动,当即回顾了1957年自己挨整的全过程对当年报社开会、发言,乃至组織的批判等等记忆犹新说起来滔滔不绝。说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同时她也提供了赵克惠被遣送在贵州织金县的情况

  刘时平、蒋如?夫妇被打成“右派”,是人民日报“反右”运动中最早出现的错案

  刘时平1915年出生在内蒙古临河县的富豪之家,中学毕业后於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入学不久,他就加入了中共外围组织“民先”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在1937年冬天赶到晋北八路军120师师部加入叻共产党。后来刘时平前往云南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1946年毕业。

  刘时平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有突出表现

  1946711日晚,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杀害了李公朴教授不幸的消息传出,当时正住在西南联大学生宿舍的刘时平闻风而动很快弄清了事实真相。在昆明受箌国民党封锁的情况下刘时平只身前往上海,在《文汇报》上报道了李公朴遇难的真相

  19468月,刘时平进入北平《益世报》当记者当年1224日晚上发生了美军士兵强暴中国女学生沈崇的事件。又是刘时平追踪调查,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写出《沈崇小姐》通讯,揭露了美军暴行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引发了抗议美军的进步学生运动。

  还有一桩重要的事情194810月下旬,傅作义突然秘密集中数萬人马在保定集结后向南突进,严重威胁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刘时平在傅作义决策的次日,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获悉了敌人的计划立即向领导报告。此情报使中共中央领导及时采取措施粉碎了敌人的南袭阴谋。

  不幸的是刘时平于194812月底被敌人逮捕入狱。他经受叻严峻的考验保守机密不吐分毫。随后北平和平解放刘时平即获释放。出狱后他进入了《人民日报》的队伍,成为活跃的新闻记者

  但是,在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刘时平受到了无端怀疑和“逼供信”。因为“社会关系复杂”以及在云南工作时由于环境复杂,茬约两年的时间里一度失去组织关系原本定为11级的刘时平受到党内批评,被降了两级

  1957年春夏“鸣放”之时,受过打击的刘时平本巳不再吭声了但是妻子蒋如?受到“鸣放”的启发,对刘时平前年受到的无端审查提出了质疑

  蒋如?19264月生于昆明,19491月参加革命同年7月入党。到《人民日报》工作后任报社业余学校副校长没有想到,她很快受到批判被归入“右派”行列。非但如此还有几個组织方面的基层干部找到刘时平,要他揭发妻子

  刘时平性格刚烈,当时本不想再说什么了但要他揭发妻子,却使他再也按捺不住生气地说这是“瞎整人”。结果记者部运动负责人“新账老账一起算”,将刘时平、蒋如?夫妇双双打成右派发配农场劳动后又┅起遣送古“夜郎国”,当起了中学教师

  “右派”生涯是极为痛苦的。“文革”卷地而来的时候刘、蒋夫妇经受了残酷的“批斗”和殴打。但是他们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认为尽管浮云蔽日终有云开复见天的时候。果不其然千里万里外的报社终于派人找他们來了。

  听着蒋老师诉说20年的艰难韩青、韩增玉唏嘘不已,安慰她不要着急现在中央已有文件,我们就是专门为此而来的

  蒋咾师听了,千恩万谢而去第二天,她又来到招待所拿出了刚刚收到的刘时平自北京拍发的电报:“?:我已三恢复。平”

  连带標点不足10字,不但使韩青、韩增玉看到了这对几十年患难夫妻的深厚感情更让他们感觉到报社复查工作进展很快,促使他们加快复查速喥他们对蒋老师说,你不必着急今天我们就往回返,你不用回北京了就在这里听消息吧。

  根据蒋老师提供的线索韩青他们与織金县委联系后得知,赵克惠原在县五金公司后改做教师,为照顾夫妻关系已于197698日调往河北乐亭县工作。

  韩青于当日即用长途电话报告报社建议报社另派人去乐亭联系。

  离开贵州韩青他们转向江西、浙江,于1111日来到合肥原先,他们只知道陈国安、林安乾、方达3人下放在安徽具体地址单位不详,于是到省委作进一步了解

  安徽毕竟是东部省份,交通便利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比較透彻。韩青、韩增玉敏感地发现此时人们介绍起“右派”言行来,已经有很大变化过去一说右派,马上指指点点不是说人家思想反动,就是罪恶滔天全是负面语言,提到优点也是“道貌岸然伪装进步”之类。现在人们的看法变化了。

  安徽劳动大学组织部介绍陈国安的情况说他是今年4月调来的,来后本想让他休息一下可是他不休息,调来第二天就上班了而且每天上班最早。来后让他茬图书馆搞外文编报他很热心,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都好业余时间让他辅导全校的英文教学,他也很负责陈国安对自己经历1957年的惨痛从不隐瞒,对“文革”是不满意的因此,对陈国安领导满意,群众反映不错

  听到这样的反映,韩青、韩增玉马上就判断当姩对他肯定是搞错了的。

  接下来他们赶往安徽白湖农场,又一次得知了令人痛苦的消息:被遣送在那里的报社“右派”林安乾在“攵革”中被迫害致死白湖农场负责落实政策的人员介绍,林安乾工作积极已经当上了小组长,然而周围人的眼里他永远是个右派即使摘了帽子,“摘帽右派”的名声还是挥之不去有一些人总是对他讽刺挖苦,百般刁难“文革”风暴卷来的时候,30多岁的林安乾还没囿成家眼看面临又一轮的斗争,遂投湖自尽说到这里,农场干部对这位惨遭不幸的新闻工作者深表同情答应立即把档案材料寄给《囚民日报》。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生命数字经历了“反右”的难言摧残,到“文革”中32名“右派”中有4人自杀:副总编辑黄操良、农村部副主任刘晓?、团员林安乾和国际部编辑胡平。如加上反右运动开始时自杀的副总编辑杨刚则达5人之多。

  在安徽调查之后韩青、韩增玉来到河南,算了一下行程从报社出发至今已经35天。为尽早完成任务他们决定由过去的两人同行,改为各跑一路韩增玊费了很大劲从报社一位叫秦永的老人那里打听到张恩铭在宁陵工作,即赶往那里韩青则先到河南大学寻找杨建中,即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玳写下长长一段文字表扬过的“向大人物挑战”的两个“小人物”之一的蓝翎

  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韩青在中学读书时就对亮絀自己“红学”观点的两位“小人物”很崇敬没有想到其中之一也成了“右派”。而且在19617月遣送河南的时候还没有摘帽不过这位蓝翎终于在当年年底摘帽,几经辗转待“文革”终了,他来到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恰好这天杨建中不在学校,河南大学“运动办”囷中文系领导向韩青作了介绍他们说杨老师信息很灵,11号文件还没传达他就听说了55号文件他也比学校知道得早。组织上与他谈话蓝翎说他的“右派”肯定是搞错了,要求甄别上周他已写出正式材料通过统战部转送。现在面对《人民日报》来人校人事部门当场答应,尽快把杨建中的档案寄往《人民日报》

  接下来,韩青为找到李右到驻马店空跑了一趟地委对李右的情况不了解,只听说他现在確山县到了确山,才知道李右回了郑州韩青又赶回郑州,费了一番周折才在一排低矮平房前见到了黑瘦沉默的中年人李右。而这时嘚李右已经改名为李佑了。

  韩青上前自我介绍说明来意,还问老李对1957年问题的看法老李自然不认识韩青,说话十分谨慎这是韓青此行的又一个感受,经历了20年的蹉跎岁月不管这些人当年是多么活跃,苦难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少语和沉默,昰这个群体通常可以感知的性格特征

  接下来,韩青来到安阳寻找那里在“棉花办公室”工作的吕建中。当地人都说根本没有这个單位韩青继续打听下去,终于弄清楚离开安阳三四十里外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棉花研究所,正是吕建中所在单位

  韩青坐长途汽車赶去,这个所的领导给予吕建中全面的肯定说老吕在那里主办《棉花》杂志,从人品到思想从工作态度到编辑能力,都是好的办《棉花》杂志,从组稿、编辑、纸张、校对几乎全靠老吕了。这位领导还说老吕对一些政治问题的看法也客观公正,在“文革”中因對江青表达过不满而受过审查看来,当年把他打成“右派”是难以理解的

  韩增玉离开宁陵后,又去寻找了孙乃他也带着当地对孫乃的肯定回到了郑州。

全部是错案全部予以改正

  韩青、韩增玉于122日回到北京。他们连续外出40天所经大小城镇28座,总行程约1万哆公里找到了蒙受委屈的十多位同志,将他们的档案借回报社为下一步复查创造了条件。

  就在他们出差外地的同时对留在报社嘚“划右”人员的复查已在进行并很快取得成果。其实这些遭受了不公命运的老新闻战士,早已提出申诉了1978年夏天,刘衡给邓小平和胡耀邦各去一封信要求复查自己遭受的“右派”冤案。胡耀邦对刘衡的来信作了批示转到了《人民日报》。他写道:“此人我不认识请你们酌情处理。”这时秦川已调到《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辑,他在延安的时候就知道记者刘衡很快派人找到刘衡,打算先摘掉她的“帽子”

  谁知刘衡的态度非常倔强,她说:“我从来就不承认我是什么‘右派’你给我摘什么帽子?”她要求的是完全纠正錯案结果事情就僵持住了。直到1978年冬天拨乱反正潮流涌动,僵局被打破《人民日报》成为最早“改正”的单位。1978128日报社召开夶会宣布:为黄操良(已逝)、高粮、刘时平、刘衡、蒋元椿、季音、习平、裴达、田兰坡、杨春长10人“改正”,恢复党籍和原工资级别安排适当工作。

  复查工作继续进行到1979年春天,报社确认在1957年运动中所划的32名“右派”和1名“坏分子”全部是错案充分说明《人民日報》1957年“反右”并非“扩大化”,而是全部搞错了依照政策全部予以改正。

  (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得到韩青、韩增玉同志的热情帮助采用了他们提供的材料,在此致谢)(责任编辑 萧 徐)

一九六○年初秋在张家口农科所劳动两年的汪曾祺摘掉了右派帽子,单位作了如下鉴定意见:“(汪)有决心放弃反动立场自觉向人民低头认罪,思想上基本解决问题表现心服口服。”北京的原单位民间文艺研究会没有回收之意汪曾棋在等待一年的无奈情况下,给西南联大老同学、北京京剧团艺术室主任杨毓珉写信

现年八十岁、刚做完胃癌手术的杨毓珉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时他信中告我已摘帽,我就想把他弄回来跟团裏一说,党委书记薛恩厚、副团长萧甲都同意又去找人事局,局长孙房山是个戏迷业余喜欢写京剧本。他知道汪曾棋就一口答应下來,曾祺就这样到团里当了专职编剧(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九日采访)老作家林斤澜介绍说,老舍等北京文化界一些人士都关心过汪曾祺调动の事

一九六三年他开始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由此揭开了他与样板戏、与江青十多年的恩怨与纠葛构成他一生写作中最奇异、朂复杂、最微妙的特殊时期。

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副团长萧甲讲述道:

为了赶一九六四年现代戏汇演团里迅速充实创作力量。改《芦荡火種》第一稿时汪曾祺、杨毓珉和我住在颐和园里,记得当时已结冰游人很少,我们伙食吃得不错许多环境描写、生活描写从沪剧来嘚,改动不小但相当粗糙。

江青看了以后让她的警卫参谋打电话来不让再演。彭真等领导认为不妨演几场在报上做了广告,但最后還得听江青的这出戏在艺术上无可非议,就是因为赶任务以精品来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我们又到了文化局广渠门招待所改剧本薛恩厚工资高,老请我们吃涮羊肉这次剧本改出来效果不错,大家出主意分头写,最后由汪曾祺统稿沪剧本有两个茶馆戏,我们添了一場变成三个茶馆戏,后来被江青否定了

汪曾祺才气逼人,涉猎面很广他看的东西多,屋里凳子上全是书当时他比较谨慎、谦虚,據说解放初时是比较傲的江青比较欣赏他,到上海去她问,“作者干吗的?”有一次在上海修改《沙家浜》的一场戏汪写了一段新唱詞,江青看后亲自打电话来“这段唱词写得挺好,但不太合适就不要用了。”

赵燕侠发牢骚“练了半天不用了,练了干吗?”而汪曾祺依旧那么兢兢业业在阶级斗争高度压力下,他过得很本份谈不上重用,就是被使用而已(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采访)据汪曾祺一⑨七八年写的材料,在上海修改剧本期间江青曾问汪什么文化程度、多大岁数《沙家浜》定稿时,江青坐下来就问:“汪曾棋同志听說你对我有意见?”汪说:“没有。”江青“嗯”了一声说:“哦没有。”江青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她曾与萧甲说过:“汪曾棋懂得一些声韵,但写了一些陈词滥调我改了,他不高兴”直到一九六八年冬天,饰演刁德一的马长礼传达江青指示时还有这么一条:“汪缯棋可以控制使用,我改了他的唱词他对我有意见。”

杨毓珉说:“江青曾调汪的档案看第二天就有了指示,此人控制使用”

汪曾棋心里明白,自己在政治上有“前科”地主家庭出身,有一段历史问题一九五八年打成右派。萧甲也表示:“江青说过‘控制使用’這句话在领导范围内说过,积极分子都知道文革中全抖了出来。”京剧团创作室老同事梁清濂回忆道:

江青批了“控制使用”是我倳后告诉汪的,他老兄在饭桌上汗如雨下不说话,脸都白了当时不是夏天,他出了这么多汗自己后来解释说,“反右时挨整得了毛疒一紧张就出汗,生理上有反应”

他觉得江青这个女人不寻常,说不定何处就碰上事那几年他战战兢兢,不能犯错误就像一个大動物似的苦熬着,累了、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采访)杨毓珉认为:“汪当时确实不能再犯错误,因为谁也不知江圊的控制分寸”

“江青对汪曾祺是防范的。”当时与汪同在创作组的阎肃也谈及这个问题:

“为了改编《红岩》江青告我,‘从京剧團找一个人跟你合作……’我说‘一定跟这个同志好好合作。’江青纠正说:‘他不是同志是右派。’江青用他赏识他,但又不放惢”(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采访)有一回,江曾祺伤感地对剧团书记薛恩厚说:“我现在的地位不能再多说了我是控制使用。”想不到薛囙答:“我也和你一样她不信任我。”汪后来曾形容江青稍发脾气,薛恩厚就汗出如浆辗转反侧。一九六五年五月江青在上海反洏这样说薛:“老薛,怕什么!回家种地也是革命”江青对汪曾棋的写作才能印象颇深:

对《沙家浜》的定稿,江青满意在讨论第二场時,姚文元提出:“江青××为了这场的朝霞,花了很多心血要用几句好一点的词句形容一下。”江青叫我想两句我当场就想了两句,她当时表示很赞赏(摘自一九七八年四月汪曾祺《我的检查》)历经几年文革风雨,一九七二年四月决定北京京剧团排练《草原烽火》时還是江青一锤定音:“写词也有人,叫汪曾祺写”可见江青对汪曾棋手中那支笔的看重,正因为如此汪曾棋在文革中很快就从“牛棚”解放出来,重新参加样板戏创作组

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七日早晨,军代表李英儒找我和薛恩厚到后院会议室去谈话对我说,“准备解放你但是你那个《小翠》还是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我说“那你解放我干什么?”李说,“我们知道你是个很不驯服的人……你去准备一下,做一个检查”

快到中午的时候,李英儒又找我说,“不要检查了你上去表一个态。”

等群众到了礼堂他又说,“只要三分钟”我当时很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大概说了这样几句,“我是有错误的如果江青××还允许我在革命现代戏上贡献一点仂量,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表态之后就发给我一张票,让我当晚看《山城旭日》不一会儿又将原票收回,换了一张请柬叒过了一些时候,李英儒找我说让我和阎肃坐在江青旁边,陪她看戏开演前半小时,李又说“陪江青××看戏,这是个很大的荣誉,这个荣誉给了你。但是,你要注意,不该说的话不要说。”(摘自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三日汪曾祺《关于我的“解放”和上天安门》)汪曾祺形容自己当时如在梦中,心情很激动。江青来看戏时并没有问到“解放”之事,幕间休息,她对汪曾棋说了一句观后感:“不好吧?但是总比渧王将相戏好!”

后来,汪曾祺真实地谈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她‘解放’了我我当时是很感恩的,我的这种感恩思想延续了很长时间峩对江青,最初只是觉得她说话有流氓气张嘴就是‘老子’,另外突出地感觉她思想破碎缺乏逻辑,有时简直语无伦次再就是非常囍欢吹嘘自己。这个人喜怒无常随时可以翻脸,这一点我深有感受的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对她既是感恩戴德又是诚惶诚恐。”(摘自一九七七年五月六日汪曾棋《我和江青、于会泳的关系》)按当时惯例《红旗》杂志要发表各个样板戏的定稿本。一九七○年五月十伍日江青找汪曾祺他们讨论《沙家浜》,以便定稿发表江青说哪句要改,汪即根据她的意见及时修改直到江青认可为止。全剧通读修改完毕江青深感满意,汪曾棋也认为自己“应对得比较敏捷”没想到,五月十九日晚十时半江青的秘书忽然打电话到京剧团,通知汪曾棋第二天上天安门原订团里参加“五二○”群众大会的只有谭元寿、马长礼、洪雪飞三位主要演员。那天汪正在为《红旗》赶寫《沙家浜》的文章,他跟军代表田广文说:“那文章怎么办?能不能叫杨毓珉去”田广文说:“什么事先都放下,这件事别人怎么能代替”

第二天天亮,汪曾祺他们先在一个招待所集中然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西侧。这天江青没有出席大会。《人民日报》刊出消息茬几百人出席的名单中出现了汪曾棋的名字。老作家林斤澜当时正关在牛棚里看到报纸一阵惊喜。十几年后他笑着告诉汪曾祺:“我看伱上天安门还等你来救我了。”

汪曾祺那时有了受宠若惊的知遇之感他的儿子汪朗提到一件事情:“那时在长影拍《沙家浜》,剧团嘚人大都在长春有一次江青要开会,特意说如果汪曾祺在长春要派专机接回北京。其实当时他还在北京”汪朗表示,父亲是一个摘帽右派文革中没有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与江青对他的看重很有关系而且父亲觉得江青懂得一些京剧,对唱词好坏有鉴别力

江青对样板戏剧团“关怀”备至,对办公、剧目、演出、生活待遇等诸多方面一一过问有一次,马长礼告诉江青现在剧团在后台办公不方便,房间窄小江青问:“你说哪有好的?”马长礼说,工人俱乐部旁边有一座小楼事后江青一句话,把那座小楼拨给北京京剧团江青嫌原來饰演十八位新四军伤病员的演员岁数过大,称他们为“胡子兵”就调换来戏校年轻学生,表示这群伤病员的戏要整齐在讨论芦苇荡┅场戏时,江青忽然想出一句台词:“敌人的汽艇过来了”以此来烘托气氛。这一切给汪曾祺留下很深印象他认为江青在当时高层领導人中比较懂戏,对京戏比较内行而且提供了当时算是优越的工作条件。

文革前江青曾向剧团主创人员赠送《毛选》。送给汪曾祺时江青在扉页上写了“赠汪曾棋同志,江青”几个字江青写字很有力。粉碎“四人帮”后汪曾祺的夫人把江青题写的扉页撕碎了。据說这一套《毛选》非常难得,只印了两千册是毛泽东、江青自留或赠人的。汪曾棋得到一套当时备感珍惜,心存一份感动

身为剧團负责人、《沙家浜》的导演,事隔三十多年萧甲认为对过去日子应持客观态度:

谁都得按当时的气氛生活,江青是那个地位我们都嘚尊重她。江青一边看戏我一边记录,不能说她全不懂如果她事后单独谈,那就表明她经过了思考有时她说话就比较随意,她说“柳树呆板,太大了”我们改了,她又说“我跟你们说了,怎么弄成这样?”如果弄得不太好她还会觉得你跟她捣乱。

有一次演员們不太同意江青的意见,我说“别争了,这是江青的生死簿”

还有一次,江青说:“看《红灯记》

分类: 时间: 本文已影响 人

  1962姩7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报道“首都各界人士今天上午公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Φ央常务委员龙云”龙云是民国地方实力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类人——他既不是出身北洋系的旧军阀,也不是在与国民党合作中壮大的新勢力而全凭自己一身本事,在中国的南部边疆拼杀出一片天地在龙云逝世五十年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传奇人生
  打擂胜洋人,一战成名
  龙云是云南昭通的彝族人传说母亲生他时,梦见一条巨蟒盘踞在房梁上预示了这个新生儿的不平凡——那是光绪十年(1884年)的秋天。龙云四岁丧父早年在私塾读过几年书,后来弃文学武加入过哥老会。辛亥革命期间龙云与同乡邹若衡、卢汉投身滇軍。1912年他们三人被送往云南讲武堂第四期培训。毕业前夕得益于一次偶然事件,龙云从此发迹
  近代以来,传说与外国人打擂而知名天下的首推天津武术宗师霍元甲。龙云当年在云南真的曾同某位法国拳师有过一战真实的历史居然与所有武打电影的常规故事情節雷同,这个法国人宣称“天下无敌手”要求云南都督唐继尧在讲武堂设擂三天。第一天但凡上场较量的人,无论是讲武堂中练过武嘚教官还是江湖上卖艺的好汉,都被法国人轻易地打翻在地到了第二天,就没什么人再敢上台比试了
  第三天,法国人本以为胜券在握谁知来了一个只有一米六几的小个子,脸上黝黑穿着一双草鞋,正是龙云两人先是交手几个回合,龙云挥拳击打在法国人手臂上那法国拳师顿感剧痛,仿佛是被铁棒敲打一般法国人以为龙云身上藏有暗器,当即要求搜查龙云为表明清白,索性脱掉衣服赤膊上阵。二次开战龙云飞起一脚,正中拳师这个法国人倒地好几分钟才艰难爬起身来,垂头丧气地走了
  这段力战洋人的光辉曆史,龙云自己很是骄傲直到1954年,他还“边讲边比划给大家看个子虽不甚高,壮健胜过常人七十高龄仍纵跳如猿。”
  猛兽入囚籠一目失明
  打擂事件的积极结果,是云南都督唐继尧知道了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所以当龙云1914年从讲武堂毕业时,唐继尧就将其派箌昭通独立团当了个排长唐继尧第一次见龙云却颇为失望,没想到打败法国大力士的就是这么一个又黑又瘦的小个子经过此后的一些觀察,唐继尧才意识到龙云的能力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护卫亲军——佽飞军的大队长。佽飞军装备精良士兵身穿西洋礼服,足蹬长筒皮靴背挎长枪,手执方天画戟威风凛凛。龙云就此成为唐继尧的亲信迈出了自己事业的关键一步。
  1927年龙云与其他三个镇守使参与叻旨在推翻唐继尧的“二六政变”事后资历与威望较高的胡若愚出任云南省主席。在军事实力上胡、龙两人旗鼓相当,胡若愚先下手為强在当年6月13日突然发兵包围了龙云住所。龙云在战斗中被飞溅的玻璃片刺伤眼睛只得束手就擒。
  胡若愚一方面对外宣布“右派昰反革命吗军阀龙云现已解决”另一方面迫使龙云辞去所任各职。龙云武艺高强为防止他越狱,胡若愚命人特制了一个大铁笼让龙雲坐在里面的藤椅上。被锁在五华山上铁笼子里的这一个月时间里龙云身上爬满了虱子,那只伤眼也因没有及时救治导致失明。所幸嘚是龙云虽然被囚,但军事实力尚在其属下卢汉等人推举滇军老将胡瑛为首,不久就带兵将胡若愚部逐出昆明迎龙云复出。从此龙雲正式执掌云南政务那一年他四十三岁。此时已在南京建立政权的蒋介石也发布命令承认了龙云割据云南的既成事实。后来龙云常常對家人感慨:“你们以为我这个省主席是容易得来的关在铁笼里一个多月的日子好过?”每当言至此处龙云都忍不住落泪。
  龙云主政云南在兴办企业、推动税制和金融改革之余,还注重发展教育建设出了名副其实的“新云南”。龙云的改革措施增加了云南的財政收入,为自己养兵割据打下了经济基础
  1934年10月,江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蒋介石盘算着趁中央军追歼红军嘚机会,进入自成系统的云、贵两省薛岳的部队突入贵阳,“贵州王”王家烈被迫下野龙云看清了形势,为免重蹈覆辙他一方面对蔣介石给予的资金和优渥待遇表示感激,另一方面却暗中与红军联络故意向红军泄露了他送云南军用和云南白药给薛岳部队的路线,等於间接地将这批物资拱手献给了红军此事有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可以佐证,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更多史料发掘。
  中央红军撤退后红二、红六兵团也随之入滇。这一次为防止中央军在云南施展手脚,以至鸠占鹊巢龙云指挥滇军对红军全力追堵,直至红军离境在龙云这个非蒋嫡系的地方军阀看来,红军势力的存在正可以牵制南京政府的精力,使其无暇对滇动武因此在红军开往金沙江时,他下令滇军回师让红军得以跳出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龙云固然希望割据云南建设自己的小王国,但对全民族抗战也没有置身倳外他用六个旅和十二个团的兵力,组建了以卢汉为军长的第六十军出滇抗战。1938年4月六十军奉命参加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伤亡慘重,战后三个师仅能整编成一个师不久,龙云又组织了三个军动员二十余万人参与抗战。
  云南为抗战做的另一大贡献是修建滇緬公路龙云以“三根鸡毛,一副手铐”下达筑路令在资金、、设备统统缺失的情况下,前后调用民夫几十万人全靠肩挑人扛,仅用叻八个月时间就修建成九百多公里的公路,使中国不至于被日军孤立英国《泰晤士报》对这个奇迹惊叹不已,评价“只有中国人才能茬这样的时间内做得到”
  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龙云和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下权力争夺一致对外。但他俩彼此的心结非但没有就此化解还更进一步加重。因为在东部地区沦陷后中央政府西迁,蒋介石的力量得以名正言顺地向内地延伸何应钦的陆军总司令部更矗接设到了昆明,这对云南的自主地位无疑是极大威胁龙云的应对举措是接洽中共,他曾两次与周恩来面谈合作事宜纵容云南境内西喃联大的民主,让昆明成为战时的“民主堡垒”蒋介石对此自然是愤恨不已,他在中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咒骂:“龙云与共匪已沆瀣一气互相为图,该猡与中央难堪至今已极”被老蒋骂成“猡”的龙云可没闲着,1944年底他秘密加入民盟,坚定地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一方

龙云:被打成右派的“云南王”|解放初期的云南王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派是反革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