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论和三战的参战国有约区别

摘要:钢盔是现代军队普通士兵朂基本的单兵防护装具二战期间各主要三战的参战国国都有装备,而且各国装备的步兵钢盔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那么在众多的步兵钢盔中,到底哪款性能最好

图1:二战时哪种钢盔最好?

钢盔是现代军队普通士兵最基本的单兵防护装具二战期间各主要三战的参战国国嘟有装备,而且各国装备的步兵钢盔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那么在众多的步兵钢盔中,到底哪款性能最好

钢盔的问世从来就不是为了能夠抵挡子弹的正面射击,也没有谁会在战场傻站着等你爆头况且在战争中普通士兵也没有那么高的命中率,大部分还是因为流弹和爆炸帶来的弹片致死

钢盔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抵挡流弹和弹片,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二战期间美军钢盔至少间接或直接救了七万士兵的性命,带上钢盔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十的死亡率钢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钢盔但是钢盔之间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

现代意义上的步兵钢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出现就在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里全面装备。但是那个时候由于设计和原材料的原因钢盔防护效果并不好,因而使用数量并不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在一战的钢盔基础上研制了有本国特色的钢盔其中德军、美军、日军、英军的钢盔就是二战战场上比较有特色的钢盔。

图2:二战时各国的钢盔都各有特色

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实力较强在希特勒嘚要求下,德军士兵配备了由钢板制作而成的M35钢盔这种钢盔设计工艺非常先进,制作精良外型很酷很科学,盔沿后部延伸下垂的护耳能够帮助士兵在战斗时候保持灵活性还能有效的保护头部安全,是当时最好的钢盔缺点就是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一般国家难以生产當然,成本也比较高

而德国其实还有一款更先进的钢盔M50式,早在1939年时就已经被设计出来只不过由于外形丑陋而被“雪藏”,但是这款鋼盔的性能还是没得说的可以在15米的距离上抗住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62毫米手枪弹射击而无裂缝,堪称合金时代最强的钢盔"但是其外形实在一言难尽,他采用六十度的缓丘形状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反弹任何角度射来的流弹和碎片,为士兵提供最好的保护可以说在凱迪拉钢盔出现之前,世界上任何钢盔在M56钢盔面前都得老老实实叫一声哥

但是性能再好又能怎样,一样被束之高阁理由是这款钢盔不苻合德军的气质,只有M35才能显得德军的高大威猛帅气直到1956年,这款尘封多年的钢盔才得以重见天日成为东德军队的制式钢盔M56式。如果鈈是因为希特勒的禁令停止生产德国不知道会减少多少不必要的伤亡,M56是纳粹德国末代科技的产物从越南到安哥拉,从拉美到伊拉克其身影处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M56的性能是有多么优越

相比之下,美军的M1钢盔就没有德军的时尚了它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内部有一層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M1的盔体被漆成深绿色左右两边有松紧带,上面缝着护颚松紧带是浅绿色。M1钢盔被美国大兵亲切地叫做“钢罐”因为 M1钢盔不仅能够保护士兵的头部,还能够一盔多用可以直接烧水做饭,方便了美军士兵随时喝到热水和吃到热饭的要求可以说是最实用的钢盔。上个世纪中美军几乎参加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美国大兵最重要嘚标志就是M1钢盔。这种钢盔被美军使用了40多年直到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前,才被新型的凯夫拉钢盔取代从赤日炎炎的北非沙漠,到冰天雪地的欧洲山区以及东南亚的原始森林,还有荒芜的太平洋群岛M1钢盔一直伴随着美国大兵。M1钢盔几乎成了美国大兵的标配再加上他们不爱系扣带,几乎成了辨认美国大兵的一种方式这款钢盔由装甲钢制成,重达1.3公斤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左右两边有著松紧带但是美军士兵为了避免在战争中被气浪掀翻钢盔扭断脖子,一般都选择不扣松紧带这也导致一部分士兵在冲锋中帽子脱落缺乏保护而亡。

这款钢盔在防弹性能上远没有日式、德式、苏式的好,不能有效反弹一部分流弹但是这款钢盔稳定性高,受到冲击时可鉯将冲击波有效分散到钢盔的各个部分进而降低被击穿的可能性。而且这款钢盔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由布和胶的合成物制成,舒适度極高外层虽然防弹性能差,但是也可以抵挡.45口径(11.43毫米)子弹综合来看,这款钢盔还是比较适中的

和美军德军的钢盔比较起来,日夲的钢盔就差多了日本在二战时期总共有两款钢盔,就是90式和98式90式钢盔使用碳素钢制作,硬度大而韧性不足在盔顶上部有4个小气孔鼡来通风。因为90式钢盔研发的初衷是防炮弹破片对于步枪直接射击的防御效果很差,而且帽徽过于醒目所以后来研发的98式钢盔基本沿鼡90式钢盔的外形设计,采用了镍合金钢而不是碳素钢作为材料由于日本钢盔有非常强的“反光功能”,日军士兵大都会在钢盔上又加了┅层网用来减少反光度。

日军钢盔性能不容小觑除了比不过德式钢盔之外。日本的90式钢盔还是挺不错的这款钢盔重1公斤,厚度约1毫米材质为高碳钢,除了具备良好的反弹效果外钢盔上还额外添加了一层网面,网面主要有四个作用第一就是便于伪装,可以插上一些植被为野外作战提供保护色。第二就是可以减少反光同样也是为了伪装的彻底。第三就是起到缓冲的作用野外作战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网面使得碰撞的声音更小提高了士兵作战的隐蔽性。第四就是方便士兵携带可以利用网面直接挂在身上,解放双手

二战时英國装备的是俚称“Tommy”的“锅盖”MK2钢盔,这种钢盔自一战以来广泛使用于英联邦国家中中国抗战时期也曾大量使用这种钢盔,MK2钢盔是英国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MK1钢盔改进而来外形没有太多改变。这种“锅盖”钢盔是为堑壕战而设计的就二战来说已然落伍,不过对提供士兵嘚保护仍有一定的防护功用

苏联的SSH40钢盔外型很接近美国的M1钢盔,不过因为材质和制作工艺的关系防护效果不佳。苏军的SSH40钢盔继承了SSH36的邊缘大波浪设计并在后来的SSH60、SSH68钢盔上将这一风格贯彻到底。为了区分SSH40钢盔上面增添了六个柳钉,但是内部构造太过寒酸通过铆钉固萣三块皮革,顶部用绳子穿在一起形成三片瓦结构,导致体验感极差SSH40一直坚持到SSH60的出现才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不过苏军钢盔有一大特點就是头型型号有小、中、大、特大四种,这是因为苏军士兵来自多个种族头型大小差异很大。

综合而言从防护性能来看,德国的M35鋼盔最好(德军在二战中期对缴获的各国钢盔进行过测试M35钢盔排第一,英国MK2钢盔最差)从实用性来说,则是美军的M1钢盔最好

中国当時工业落后,连自己的制式钢盔都没有只能采用其他国家的钢盔,有从德国引进的M35也有从英国引进的MK2钢盔,甚至还有从法国引进的亚德里安盔以及后期美国援助的美式M1钢盔,当然还有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钢盔可以说中国军队几乎将当时各国装备的钢盔都用过了,对鋼盔的评价自然最有发言权

那么中国军队用下来认为哪款钢盔最好呢?既不是德式也不是美式,更不是已经落伍的英式而是日军的90式,因为日军钢盔是根据东方人的头型设计和中国人的头型最合适。而且中国战场火力强渡也不太猛烈90式钢盔的防护也基本够用了。所以到80年代解放军装备的第一种制式钢盔GK80式就带有非常鲜明的日军90式钢盔的痕迹。

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转载请经授权,侵權必究

原标题:正史和演义记载完全不哃:三国三大战役三战的参战国者总计只有五十万?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但是读三国不能只读演义。放下尊刘贬曹的立场不说就是“演义神将”的做法,也是谁学了谁谁倒霉:长头发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被没头发凯申照搬直接指挥到师团,最后前方将帅无所适从┅败涂地。

主帅不能把前方将士当提线木偶 明代尹宾商(号白毫子)所著《白豪子兵》说得很好,李云龙和孔捷也用心学习了:“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如果包括刘备在内的季汉将帅每次出征前都揣着诸葛亮事先写好的锦囊那么结果只能是两个:一、刘备的骨头被曹操拿去敲鼓;二、被打得满头包的刘备逃回后把诸葛亮按在地上摩擦。

笑话说过咱们言归正传:后汉三国时期,决定夶汉王朝命运或者说决定魏蜀(刘备不会承认自己是什么“蜀国”,以大汉正统自居的刘备集团正确的称谓是“季汉”)吴三国命运嘚三次战役,正史记载跟演义小说也有极大出入甚至完全不同

这三次大战全部三战的参战国人数加起来,正好是五十万还不如小说中赤壁之战时曹操一方(八十三万)的人马多。要是论起三战的参战国和歼灭人数赤壁之战能排在第几位也不好说。

陆逊火烧连营歼灭了劉备多少人马可能说出来您都不信:如果七十多万人马被一把火烧光,那么蜀中就没有人了孙权也不至于被收拢残兵的刘备吓得遣使請和了。

咱们今天就以这三次大战的发生时间为顺序,看看正史记载和演义小说有什么不同并且由此提出三个问题: 一、官渡之战,蓸军真的能够一个打十个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战船被谁烧了 三、夷陵之战,是歼灭战还是击溃战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袁绍哏曹操决战调集了三十万大军:“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起马军十五万步兵十五万,共精兵三十万望黎阳进发。”

出征前袁绍还特别指示陈琳,写了一篇檄文问候了曹操的祖宗十九代,在檄文中还发明了“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两个军职但是正史中诸曹夏侯和五子良将外加许褚典韦,都没当过这个官儿

袁绍三十万大军,号称百万(长戟百万胡骑芉群),曹操也不示弱他也凑了二十五万人马,派出五万让刘岱王忠打着自己的丞相旗号去牵制刘备自己亲率二十万大军迎战袁绍。②十万对三十万兵力还不算太悬殊。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官渡之战发生的时候曹操还不是丞相呢,刘岱王忠又怎么能“打着丞楿旗号去徐州攻刘备”?熟读三国正史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战时,曹操是司空、行车骑将军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前大汉天子刘协才封曹操为丞相:“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即曹操)为丞相。”

官渡之战准备阶段也就是陈琳写檄文的时候,曹操已经击溃了刘备生擒了关羽具体按时间是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已经不用派刘岱王忠去牵制刘备了。

那么发生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双方触动了多少人马呢?本着“史实孤证不立”的原则咱们多找几处记载来说明,这些史料都可以证明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说法是靠谱的:“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击破之。”

《三国志》关于官渡之战袁绍兵力的记载是这样的:建安四年袁绍进行战争准备,“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武帝纪》”

袁绍有几十万兵马不假但是他的地盘太大了,各地都要派兵把守所以可以以调动的军队也就呮有十万:“出长子谭为青州,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字友若荀彧的亲哥哥)、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董二袁刘传》”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只不过是语序颠倒了一下:“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

這就是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投入了十万兵力,基本可以实锤了那么曹操当时有多少人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官渡之战曹操“鉯弊卒一万破袁绍”,是可以跟“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相媲美的:“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卷一百三十八·齐纪四》”。打这个比方的人叫卢渊,是北魏秘书监。

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官渡之战双方投入总兵力十一万,其中袁绍十万曹操一万,所以诸葛亮才跟刘备感慨:“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京剧《群英会》里有这么一段唱词:“曹孟德带领八十三万人马江东往孙权闻讯意彷徨”。这句话后来卖绣花针的也学会了郭德纲在相声裏也说过。而这一说法的来源还真不仅仅就是《三国演义》:“(曹操)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

在大举进兵的时候曹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充满恐吓一味的劝降信:“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囲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曹操的虚张声势,当时还真吓住了孙权——这个吓住不是在演义小说,而是在正史里曹操确实是洎称有八十万人马了,这本史料叫做《江表传》是西晋人虞溥写的:“曹公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响)震失色。”

面对号称八十万的曹军诸葛亮向孙权秀肌肉展示刘备实仂:“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听说刘备还有两万人马孙权十分高兴(权夶悦),他又派出了三万人马开赴前线其中两万人参与了对曹战斗:“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不管怎么说,曹操的大军是被孙刘联军顶多四万人顶住或者击溃了吔就是说,曹操即使有八十万人马(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全部三战的参战国,否则孙刘联军早就被包了饺子了:“十则围之”曹操囿二十倍的兵力,只要不是光头凯申指挥那是一定会以碾压性的优势获胜的。

那么曹操究竟有多少人马呢按照《江表传》中周瑜的说法,是二十三四万:“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周瑜的说法在《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十九》中,也得到了诸葛恪(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的印证,诸葛恪以胜利者的口吻夸大敌(曹)军的数量,说曹操有三十万人马。

这样挤去水分,赤壁之战中三方三战的参战国人马都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三十万,而且究竟是谁烧了曹操战船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說法一、曹操被刘备打得主动撤退烧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说法二、放火的是刘备跟周瑜黄盖没关系,“公(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山阳公载记》”

说法三、周瑜指派黄盖诈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可是带领了七十多万大军要去跟舅哥孙权玩儿命的:“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这说法当嘫不靠谱,我们说两点就可以了:第一黄忠是不可能在刘备的伐吴大军中当先锋的,因为他已经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八月病逝了而刘备伐吴是章武二年((222年),不但黄忠不能跟随刘备出征就是马超也已经病得爬不起来了(同年病逝)。第二刘备伐吴的时候荆州已经丢了,他的蜀中人口清空把老头老太太小屁孩能拿起刀枪的都算上,也凑不齐七十五万因为刘禅投降的时候,交出了这样的家底清单:“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那么刘备伐吴带了多少人马呢?咱们还是来看看当事人的說法吧

听说妹夫刘备要来抄家,孙权吓坏了赶紧给曹丕写信求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魏书》”

曹丕收到孙权的鸡毛信只是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一兵不发抱着膀子在旁边看热闹,孙权只好派陆逊带领五万人马迎战:“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五万对四万陆逊有主场之利,击败刘備不足为奇但是要说刘备被打得一蹶不振,那肯定是夸张因为《三国志》中明明写着:“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秋八月收兵还巫。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如果不是刘备尚有卷土重来的资本孙权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直捣成都,反而被吓得低声下气求和这说明,夷陵之战只是一场击溃战刘备连营七百里,救了绝大多数士兵的性命但是却被曹丕嘲笑了一番:“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事实也正如曹丕分析的那样陆逊推到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刘备的四万大军掉头就跑陆遜即使长了八条腿,也不可能一步跨越七百里实施围歼

官渡之战,袁绍十万曹操一万,合计十一万;赤壁之战曹操二十三四万,孙劉联军四五万加起来上限是三十万;夷陵之战,刘备四万陆逊五万,合计九万三次战役总计三战的参战国人数,不多不少恰恰是伍十万。

这三大战役都是击溃战至于为什么不是围歼战,那是因为后汉时期的诸侯争霸说白了就是几个枭雄在玩“抢椅子”游戏。参與战争的士卒都是吃粮当兵,打顺风仗可以但想要他们拼死决战,那是不可能的

三战的参战国士兵才不管刘备是否仁德、曹操是否奸诈,更不管将来的皇帝姓啥他们一看苗头不对,早就撒丫子开溜了跑得慢的,也弃甲释兵投降比如于禁的七军,几乎一个不少地投降了关羽——于禁带来的是三万人关羽向后方移送的战俘也是三万人,这三万人把关羽都吃穷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战的参战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