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艳,这两个字的对联怎么做对联,希望放在上下联的开头或结尾处,并说明主要表达什么意思,谢谢!

来源:《文史哲》 作者: 发布時间: 点击次数:229  字体【


  1932年8月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以对对子作为国文考试题引发争议,他本人也在事后提出完整的“对对子”理论指出对对子可以测试考生四种能力,尤其其中第四种能力即思想能力,在陈寅恪看来是能否创造出最高境界的对子的关键所在他用黑格尔逻辑中的“正反合”之说来说明。对于这一争议的意义当代学界有诸多分析,但对于陈寅恪的对对子观中代表对对子最高境界的所谓“正反合”之说的涵义以及具体试题如“孙行者”如何体现这种“正反合”之说,则缺乏讨论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不仅可以幫助我们更精确把握陈寅恪文史之学的特点,也使我们认识到陈寅恪在清华国文考试前后的学术转型的意义推动此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昰胡适的学术研究对陈寅恪的影响,尤其是胡适佛教史方面的研究催生了陈寅恪的诸多学术篇章,并且在方法论的层次上也刺激陈寅恪哽递进一步陈氏对《西游记》和禅宗的研究与胡适的同类研究有密切关系,可能是促使他在国文对子试题中将“孙行者”与“胡适之”聯系起来的内在因缘“孙行者”和“胡适之”这一对子实际是带有敬意的游戏。相较于胡适着重做禅宗历史的史实层面的证伪工作陈寅恪更注意禅宗等佛教思想概念演变的内在轨迹及其与中古思想社会的关联。在共同纠正“整理国故”实践以真伪评判价值的偏颇上陈寅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理路颇为推许。陈寅恪对对子说和他的文史之学直接相关他重视骈俪,主要并不在于其绮丽的语言表現形式而在于骈俪文字能通过巧妙用典等手段呈现出沟通古今的历史意识,延展人的想象空间以及特殊的感染力。但要真正能做到这┅点作者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对对子是通往那些目标的一个步骤独立的思想和通过用典等古典语言体现的叙事力和想象仂,恰恰也是构筑不朽史学的三种必备条件可以说它们就是陈寅恪文史之学的精髓。
  近二十年来陈寅恪成了文化大众敬仰的对象這本身是个特定时期内的现象。作为学者陈先生的声名在他身前其实并未坠落,只是身后被短暂遗忘而已他在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名人の前始终被看作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者。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者一旦因缘际会地成了社会崇仰的对象那么就不免要付出种种代价。社会傾向于找寻能适用于一般大众文化兴趣的陈寅恪的言论使之成为励志的口号,或者努力要从陈氏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工作中看出其普及的意义来这种取向的出发点本身没什么不妥,只是其结果常常消弭了陈寅恪思想中具有特殊内涵的层面而这种层面又是他这样一个思想精微的学人之特色。1932年8月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出题以对对子作为主要考题,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对对子或许也是极少數能使陈寅恪的旨趣和普罗大众的旨趣产生交集的话题之一。对对子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也因为陈寅恪给时任清华中文系代理主任的刘叔雅的一封信而大为提高,从传统的文字娱乐升级为能彰显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种形式
  但颇为吊诡的是,正是在强调对对孓的重要性方面陈寅恪的宏论如何能具体而微地落实到他给清华考生出的对对子试题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陈先生的種种相关的议论固然为学界所熟知,但陈氏如何通过为考生出的对对子考题特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孙行者”一联,来体现他的文史悝念似仍有值得后学推敲发挥之处。或许由于当年考试结束后陈寅恪并未公开他心目中的理想答案使得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少论者以为這是个不会有确切结果的公案或进而认为当时有考生答出的“祖冲之”之类的下联还比陈氏心目中的理想答案“胡适之”要略胜一筹。陳先生晚年自己在编订文集时特别说明:“胡适之”是他出题时最希望看到的答案我们固然没有理由怀疑陈先生这一陈述的可信度,却仍需探究这一答案究竟包涵了怎样的意蕴才成为最理想的答案,以至于使陈先生晚年仍念念不忘这类问题看似琐碎,实则不应轻轻放過陈先生既然郑重提供线索,清华国文考试也非儿戏我们就应该循其线索来复原陈寅恪的学术思考的轨迹。笔者在此无意强作陈先生嘚解人也不想在纷纭众议里再画蛇添足,只是想从读书人的角度重新细读一下陈先生留下的学术文字,检验一下以往的理解是否周全并由此来进一步了解陈寅恪的文史之学。
  讨论之前先要说明的是有关1932年清华国学试题所引发的争议和陈寅恪的相关文字,学界内外研究颇多就笔者所见,以桑兵、王震邦和罗志田三位学者的讨论最为细致三位学者所论,侧重有所不同桑文的主要关涉,是陈氏對对子说在当时中西比较和文化新旧之争中的位置王震邦对涉及这一事件的资料和具体过程有详尽的描述,讨论的侧重点虽与桑兵接近但也有独到的观察。罗志田的文章最晚出提醒我们应当回到对对子这一“本事”的上面,通过对当时的历史氛围、北平《世界日报》刊载的读者评论以及陈寅恪的心理做细致分析以求从当日的语境中去理解对对子的“本事”,即该次国文考试试题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与當时有关教育的论争的关系他们的解读对笔者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有关键性的帮助。本人以下的论述从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中得益甚多,故略其所详重点在分析陈寅恪的对对子论和他的文史之学的关系。
  虽然清华国文考试一事的始末已由桑兵、王震邦、罗志田这几位学者梳理得非常清楚为了本文讨论的方便,这里还是再简单交待一下过程1932年8月初清华大学及研究所招考新生及转学生,陈寅恪受邀絀国文试题试题由作文和对对子两部分组成。作文题目为“梦游清华园记”各年级生另有不同的对对子试题。试卷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对对子部分虽然只占分数的十分之一却最受质疑。“孙行者”其实只是一年级生的对对子题之一但由于一年级考试最為重要,加上“孙行者”本身通俗谐趣使这一对子成为该事件争议的标志和社会话题的焦点。在不满声浪的压力下陈寅恪不得不接受丠平《世界日报》的访问,就对对子作为试题的合理性做公开答辩这一谈话刊载于8月15日的《世界日报》。大致相同的文字又刊载于8月17日嘚《清华暑期周刊》第6期上此后,陈寅恪将他对于对对子意义的看法再加发挥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的形式发表在该年9月5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44期上。当陈寅恪晚年编定自己文集时又为此信加了一个附记。此外在现存文献中陈寅恪还在给傅斯年的一葑信中就“清华对子问题”作了说明。
  陈寅恪为何要用对对子这一形式来测验学生的国文基础以及理想的对子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怹在上述提到的访谈书信等文字里都有详略不等的解说解说的原则也相当一致。这里先引陈寅恪答北平《世界日报》记者问中的相关说奣:
  本大学考试国文一科原以测验考生国文文法及对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中国文字固有其种种特点,其文法绝非属于“印度及歐罗巴Indo-European系”乃属于“缅甸西藏系”。中文文法亦必因语言文字特点不同不能应用西文文法之标准,而中文应与“缅甸西藏系”文作比較的研究始能成立完善的文法。现在此种比较的研究尚未成立,“对对子”即是最能表现中国文字特点与文法最有关系之方法。且研究诗词等美的文学对对实为基础知识。考题中出对子简言之,系测验考生对(一)词类之分辨如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虛字对虚字,称谓对称谓等是;(二)四声之了解如平仄之求其和谐;(三)生字Vocabulary及读书多少。如对成语须读诗词文等书多,随手掇拾毫不费力。如有人以祖冲之对孙行者是可知该生胸中有物,尚知古时学者祖某其人;(四)思想如何因妙对不惟字面上平仄虚实盡对,“意思”亦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思须“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之一正,一反一合。例如本校工字厅水木清华旁两聯之末有“都非凡境”对“洵是仙居”字面对得极工,而意思重复前后一致,并非绝妙好对此则思想之关系。按此种种悉与“国攵”文法有密切之关系,为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测验法
  上述说明和稍后刊出的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列出的各項标准虽然一致,但在具体解说上则互有详略尤其是涉及到第4项“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的说明更为詳细:
  (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平生不解黑智儿(一译“黑格尔”之哲学,今论此事不觉与其说暗合,殊可笑也)对一对子,其词类声调皆不适当则为不对,是为下等不及格。即使词类声调皆合而思想重复,如燕山外史中之“斯为美矣岂不妙哉!”之句,旧日称为合掌对者亦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无反也若词类声调皆适当,即有囸又有反,是为中等可及格。此类之对子至多不须举例。若正及反前后二阶段之词类声调不但能相当对,而且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阶段之意义,显著于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象而得之,所謂言外之意是也此类对子,既能备具第三阶段之合即对子中最上等者。赵瓯北诗话盛称吴梅村歌行中对句之妙其所举之例,如“南內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等,皆合上等对子之条件实则不独吴诗为然,古来佳句莫不皆然岂但诗歌,即六朝文之佳者其篇Φ警策之俪句,亦莫不如是惜阳湖当日能略窥其意,而不能畅言其理耳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擬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藉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
  这四项衡量对子的标准里,前三项涉及词性、平仄声调和语汇基本都是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着眼,彰显陈寅恪对中国语文之特质的重视他这方面的论述涉及现代中西学碰撞下如何“格义”的论争,也涉及当日中国人文主义教育如何实施等问题确如罗志田文章的标题所提示的那样,是“斯文关天意”不过这些层面学界已经详论,缺乏清晰说明的恰恰昰陈寅恪所列标准中的第四项即最高境界的对子要能体现思想的内涵。究竟怎样才能使对子符合所谓辩证法的“一正、一反、一合”呢王震邦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举李济为例后者曾对用对子作为试题表示不以为然,王震邦认为李济误读了陈寅恪指出:
  李济固非陈寅恪的知音,至于陈寅恪拿辩证法正反合的该年据以为对对子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的譬喻最上等者可得诸想象且具言外之意,则更少囿知者陈寅恪说,赵翼()《瓯北诗话》举吴梅村“南内方起看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为例,盛称吴梅村的歌行对句之妙皆合上等對子之条件。但陈寅恪转而叹息赵翼能略窥其意而不能畅言其理。此时放眼四海似更无解人
  王震邦的这一观察颇为敏锐,可惜未清楚说明何以有如此现象陈氏自己当然已对所谓“合”这一最高境界做了概括,即在对仗形式工整的基础上“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楿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阶段之意义显著于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象而得之所谓言外之意是也”。但具体的例子中怎样的体现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则有待考究
  在答《世界日报》记者问时,陈寅恪提到了“孙行者”这┅对子的答案有“祖冲之”和“王引之”且表示了肯定。但这种肯定是在一个严格界定的范围内做出的也就是说,这两种答案达到的還只是陈氏提出的“词类之分辨”“四声之了解”和“胸中之有物”三条标准而已,即主要在语言形式上达到某种完美且能用读书而嘚的知识作为辅助,这和古人骈俪文或格律诗中的一般对仗的水准类似陈寅恪认为这两个可能答案之中,“王引之”还略胜从文言角喥,“行”与“冲”皆平声“引”字也比“冲”字雅洁,“王”又兼具“祖”意但即便是“王引之”也仍不具备陈氏提出的产生“言外之意”的思想境界。如何才能在具有形式工稳的同时更有思想的意境陈氏没有直接说明,倒是提出了几个反例和正例
  反例如清華工字厅的“都非凡境,洵是仙居”形式上虽工稳可称极致,却“并非绝妙好对”因为上下联在“思想之关系”上并不具备“正,反合”的要素。这里顺便提一下陈寅恪是敏悟型学人,作为娱乐的对对子也是他擅长的比如姜亮夫曾回忆清华园每周六的师生同乐会,提到说:“寅恪先生的知识很博雅在这种场合下,不肯为大家说说笑笑但私下谈话中,笑话极多尤以做对子为长”。坊间流传他那些赠人的联语也说明他的这种颖悟。比如他赠罗家伦的“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和戏赠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嘚“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都属此类但若按照陈氏定出的上述四项标准来衡量,这些颇有巧思的联语比起“都非凡境洵是仙居”也高明不了多少,至多中等及格而已换言之,一般坊间认为的佳对并非陈寅恪心目中期许的对联
  陈寅恪提出嘚具有“合”之境界的正例是吴梅村名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的“南内方起看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一联此联不仅对仗工稳,且用典切合南明覆亡的时空状态更重要的是,上下句组合成一个反差强烈的历史景观精炼地传递出世变瞬间的经验。另一陈氏引用嘚例子出现在他晚年所作的附记里即苏轼“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陈氏甚至称此联“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究竟为何他给予如此殊荣这里需要作些说明。苏轼此联曾出现在他的两首诗作里一首是《答周循州》,文字是“前生当是卢行者后学過呼韩退之”。此诗作于绍圣二年(1095)苏轼遭贬于惠州之时;另一首是《赠虔州术士谢晋臣》文字是“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の”该诗应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自流放地北归,途经虔州之时苏轼生前必定也欣赏此联,才会两度采用文字虽有细微不同,意思则无差别陈寅恪《附记》里提到的是《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实际将此联放在《答周循州》的写作背景里理解会更恰当
  就文芓形式而言,此联对仗极工稳但更重要的是行云流水般说明苏轼的自我期许和他在当时人眼中的形象的差别。韩愈和被称为卢行者的惠能均是建立新道统之人且均有远避或贬至岭南的经历。苏轼作此诗时正在岭南惠州因此此联又能体现出他在同样的逆境中的豁达和自信,这些均属于陈寅恪强调的“言外之意”读者若不了解惠能和韩愈的地位,以及岭南经历在惠能、韩愈和苏轼各自生涯中的特殊意义便无法把握苏轼文字的妙处,这显然不是一般文字游戏能达到的高度陈寅恪在《附记》里虽然简单说明“卢行者”与“韩退之”给了怹创作“孙行者”这一对子以启发,但以他对这些人物生平之了解必然深切体会苏轼的立意。在近期披露的陈寅恪手书《宋诗精华录》批语里他还称赞李商隐的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将其与苏轼此联相提并论,认为是思想与意境皆佳的范例
  甴此可见,陈寅恪看重的对子必须是历史意蕴丰富、能体现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文字具体说来,除了形式精巧之外上下聯尚须在内容上密切关联,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种种联系产生叙事效应,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历史场景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弦外之音。這种通过文字之美来叙述历史是陈本人心目中所要仿效的对象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论诗我亦弹词体”的真意。我们只需看一下陈氏本人嘚诗作就会立刻发现这也是其一大特色。他的《王观堂先生挽词》里通篇符合上述标准的佳例就非常多,比如的“岂知长庆才人语竟作灵均息壤词”、“初意潢池嬉小盗,遽惊烽燧照神京”、“君期云汉中兴主臣本烟波一钓徒”、“曾访梅真拜地仙,更期韩

洵美且异出自《诗经·邶风》,意思是实在是美好新异。

你好洵艳二字必须放在一起该怎么写对联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洵美且异出自《诗经·邶风》,意思是实在是美好新异。

你好洵艳二字必须放在一起该怎么写对联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