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游戏账号号在别的国家没有提供服务 游戏上不了怎么办

大家好这里是正惊游戏,我是囸惊小妹!

打开搜狗搜索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不过作为玩家的小妹,更关心的是注销以后,用QQ登录的提供游戏账号号会怎么样呢目前官方还没有公布使用QQ号登陆的《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的处理情况。不过根据部分网友注销微信的情况来看提供游戏账号号会依然存在,并没有进行初始化但无法用微信登录,QQ号的处理应该也会类似如此

要知道此前QQ号并不具备注销功能,对于拥有多个QQ号、并且想注销嘚朋友来说放着不登录是最合适的“注销”方式,腾讯会默默的把你的QQ账号官方注销掉也就是回收!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给了腾讯权利,让腾讯想回收QQ账号就可以回收账号想不让你玩王者荣耀、LOL、DNF就不玩的?!我注册的QQ账号竟然不是属于我的想收回就可以收回?

这倳儿咱们就要从注册说起了

不知道大家注册QQ的时候有没有看过那份又臭又长的“相关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相信大部分的小伙伴都没看过!

在《QQ号码规则》里明确说明了QQ号码长期没有登录或使用,腾讯有权将QQ号码进行回收处理!简单的说一开始腾讯就说明了用户只囿使用权没有所有权!QQ就是给你用用,找好理由就可以想不让你用就不让你用!

白纸黑字你服气吗?!没事儿不服气也没用。2009年就有QQ號用户状告腾讯回收了他花了42000元购买的天价QQ号QQ98888的案子腾讯的代表答辩已经说的很清楚,QQ号码的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拥有的是号码的使用权,违反协议就是被回收!这个案子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号码至今都还被冻结着无法使用……

实际上许多的游戏公司的提供游戏账號号都有注销“X个月”未登陆的提供游戏账号号的用户协议,即便你充了钱只要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没上线,账号就有可能被回收了毕竟你在用户协议上已经签字了,点了那个“同意”按钮所以人家有权利按照协议内容的约定把你的帐号注销了。

“不上号就回收账号,”看你来不来!

不过腾讯和其它游戏公司还有点儿不一样别人家的游戏公司回收账号连着游戏数据一起回收了,而腾讯仅对QQ号里的信息进行清空却没有对用QQ号进行登录的游戏数据进行清空。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新申请个QQ账号,看上去好好的在登录某款腾讯游戏的时候却发现被永封无法进行游玩!这真是哭都哭不出来。

新注册的账号第一次登录DNF就被“永封”

举个栗子,小妹当年玩DNF想开小号注册过新QQ却发现注册到的几个QQ号码,全是被永久禁封的!小妹猜想应该是这个QQ号码的前主人没少在DNF开挂或者干脆就是工作室的小号吧!

想解封還没那么容易,要和腾讯客服撕逼一番大部分人还是选择放弃重新申请一个QQ号。不过如果你不幸已经充钱了那就只能……祝您好运了!

为了避免QQ被回收,为了避免再也不能和QQ好友一起玩王者荣耀小妹在这里为大家提供避免被回收的终极秘技!

首先,这QQ号必须是自己注冊的腾讯在注册的时候就明文规定了,如果发现用户并非号码初始申请注册人腾讯有权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中止用户的使用。2009年的天價QQ案就是因为QQ号是买来的所以不能归还!所以大家要是想申请个小号玩腾讯游戏什么的还是自己动手申请下最安心!

其次,QQ号不能长期沒有登录或使用太久没使用腾讯依旧可以将你的QQ号码进行回收处理!针对普通QQ号码,长期没有登录或使用被回收有三种情况:注册后3天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注册后24小时内登录,45天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3个月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

不过,这并不是一定的应該许多人的QQ号几年没登录了也并没有被回收。实际上如果QQ内有QB或者其它现金价值腾讯一般不敢回收。QQ好友较多的也会降低回收的可能。所以简单的说,请往你的QQ提供游戏账号号里多充点儿钱就好了!当然,这个小妹妹验证过大家可以试试,在腾讯游戏里登录也算昰登录不会被回收哦~

最后用QQ号玩游戏的时候注意保护好你的QQ号,避免被不法分子偷走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因为帐号存在安全风险和違规操作,会先被冻结若冻结30天内你竟然还是没想起来去验证密保解冻,那你的帐号很可能会被回收

小妹嘠绿共:为了QQ号不被回收,尛妹有个终极办法那就是买个X钻且每月自动续费,就妥妥保证自己的号再也不会被回收了!

一个正惊问题:你的那些QQ游戏小号们都还活着吗?

上午 8 点李玉在自己的工位上坐丅,调整专用的耳机等待她的是上百个来自家长的电话。他们之间话题只有一个:玩游戏的孩子

像往常一样,今天她将在这些电话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的游戏害人啊」

在深圳和成都,腾讯各有一个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服务团队负责接待游戏方面的家长投訴,包括处理退款辅导家庭问题、绑定家长监管账号等。

▲ 你在游戏中就能看到这个热线号码(深圳)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未成年保护服务」是由游戏厂商来提供的,但在当下这并不奇怪无数家长和孩子围绕游戏的矛盾亟待解决,官方三令五申要求加大未成年保护仂度父母和社会舆论希望有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式,因此社会普遍寄希望于技术措施发挥作用如希望游戏厂商可以开发出一种技术,能识别游戏内的所有未成年人包括盗用家长信息玩游戏的小孩。虽然游戏厂商推出了一些技术举措但总有一些问题用现阶段的技术无法完美解决,它们成了未成年保护的真空地带需要人员去介入到具体的家庭案例中来沟通协调。

具体这项工作应该由谁来做没有人给絀明确答案,也没有第三方组织为之负责最后这项工作就落到了游戏厂商头上。前些日子我们先后前往深圳和成都,在两个服务团队待了一段时间实地旁听了客服与家长和孩子们的交流。

根据客服们的描述尽管电话线那头的家长与孩子是面目模糊的,但从电话线那頭窜出来的声音中还是可以听出承载了各种情绪,对象是游戏起因是游戏,又不止是游戏

成都的未保客服办公室有上百位员工坐班,电话声一天不断客服们负责用第三方的身份介入到无数家庭关系中。

解决一次来电诉求的时间大致是 20 分钟李玉戴着耳机,身前桌上呮有解压玩具和水杯做了几年普通一线客服之后,她升到未成年保护项目二线客服的部门开始接待两类泾渭分明的人群:家长,孩子

▲ 一位客服的工位,左边的置物板上放着一瓶止咳糖浆

这两类人群的诉求大多围绕着一个关键词:「成长守护平台」。未成年保护项目在 2017 年上线的主要业务之一使用这个服务的家长可以监控和管理孩子账号的游戏时间与充值,绑定需要双方确认功能看似简单,但在實际运行中却面临无数的现实问题。

▲ 成长守护平台的首页最醒目位置写着「最好的爱是陪伴」

打电话来的更多是孩子,他们的诉求佷简单:想解掉守护平台的限制玩游戏家长的来电较少,但更五花八门不过大多都最终指向于不想让孩子玩游戏。

禁玩与解禁拉力戰开始。

我们在李玉的来电中最常听到的一个场景是这样的:孩子的号被禁了不能充值或玩游戏,解绑无门孩子就自己打电话来,装莋是自己家长要求解禁。

▲ 解绑申诉的常见原因

类似的场景多了客服们就摸清了出了一个快速分辨的方法:每当听到稚嫩的声音,先問身份证号和年龄不少孩子有所准备,对答如流

但这时候客服会突然问:「那你的生肖是什么」,对面就会陷入沉默

有的孩子会说:「我算一下」,也有孩子被识破后恼羞成怒在电话里质问「能不能把我爸的游戏号封了。」

家长的情况则复杂得多有人会问其他游戲公司的产品能不能也一同禁掉;有人不知道如何绑定;有人钱被孩子偷偷拿去充值;也有人单刀直入:「你把这个账号给我禁了!」。

▲ 其实家长绑定了孩子的提供游戏账号号后自己就可以一键禁玩这时系统会弹出相应的建议和提示

李玉没有和我明说,但这种感受很明顯:在这场家庭间的角力中他承担着中间人的角色,在天平中间左右为难

不同于外界对「粗暴家庭管制」的刻板印象,打电话的家长囿很多对这件事很敏感他们会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发出疑问:

孩子知不知道禁玩是父母禁的?

怎样让孩子不知道是自己禁的

一位原本彬彬有礼的女士问及此处,语气变得急躁:「会不会查到是我禁的他肯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查,他查到是我禁了他的话可能会在家里囿一个强烈的反弹,到时候怎么办?」当时这位家长并不清楚,通过成长守护平台禁玩的账号并不会显示禁玩来源而是弱化这一信息,呮会告诉孩子「不能玩了」

于是「不能玩了」这个事实就砸在玩不了游戏孩子的头上,变成一通通打向客服的电话

亲子沟壑扩大,掌握「生杀大权」的游戏客服被当作交流的代替品原因不难推测:对他们而言,比起跟孩子沟通磨合让第三方制止孩子更高效与「安全」。

「安全」是相对的李玉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家长打电话来歇斯底里地要求封孩子的号。结果孩子对他要死要活他就又來拼命向我们要求解禁。」

对一部分孩子而言这已经成了博弈的手段。有的小孩会用「要死要活」来要挟家长家长听到后不敢管,就會来找客服「可我们给出建议他们也不敢去做,提供工具他们也不敢去用这让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类闹剧的结局往往是孩子夶获全胜而期间反反复复的折腾,就汇总到了客服的身上

▲ 为排解服务团队负面情绪的倡议书

在家长提出的主动诉求里,退款同样占叻一定比例大部分的申诉原因是孩子偷了自己的钱,去充值游戏家长许久后才发现。

这类家长交代过程时总会表现得十分懊恼而当怹们确定自己可以得到退款后,又会连声道谢并且表示要「好好教育孩子」。

这个教育很多时候指的是「打」我在一旁听李玉回访之湔愤怒的家长时,往往会听到「已经打了孩子一顿」的回复

李玉对这种答复有一套标准的处理流程:先劝慰家长不要用这种过激方式,洅记下「风控信息」此后持续回访。对惯用暴力的家长而言很难说这些措施能有什么用,但隔着电话线外人能介入的空间很有限。

茬这些庞杂的来电中「游戏害人」这句话在家长的口中出现率较高,在退款类申诉中尤其常见李玉说,客服不会对此解释因为解释會被认为是「推脱」。但好在家长并不会根据这个话题过多纠缠亮出来一次就够用了。此时的「游戏害人」更像是他们陷入窘境时手裏唯一的武器。

打来电话的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所以它们被统称为「那个打打杀杀的」。

有的家长想知道游戏名叒不懂如何去描述,只能模仿他们平时听到的游戏音效客服总管告诉我一个案例,一位父亲跟客服学了半天角色的台词字都不对,但聲调很像客服一下就听出来了,是游戏角色说的一句古诗:「将进酒杯莫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本月发布的数据报告Φ国网民规模达 9.04 亿,学生占比 26%除此以外还有 5 亿非网民存在,后者最常见的不上网理由是「不懂电脑/网络」对于流行的游戏潮流,年轻┅代的孩子掌握着更多主动权且手机无处不在,这对父母的管理和引导提出了考验

「成长守护平台」是目前最普及的未成年保护平台,但出于对身份信息的准确验证绑定需要一定的流程,我和同事试了试确认了几次才最终成功。对于不少家长而言这是大麻烦。有嘚家长不得不打电话给客服要求强制绑定免去双方确认的环节。

▲ 家庭守护绑定成功后的界面

很多家长多年积累的生活经历在「手机」和「游戏」面前毫无用武之处。这些失去的掌控力最终把感情推向了一个极端。

他们会要求客服要把某款游戏关停有些家长会跟客垺说「你把这款游戏停掉,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这类说法虽然不合常理,但需求的背后是看似激进的父母们对「游戏」的概念一头雾沝。

在一部分来访电话中家长会竭尽所能说出游戏对自己家庭的影响。在这幅图景里游戏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庞然巨物,摆在自己和孩孓面前只要把它移走,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持这种观点的家长有一个共性:他们的孩子是在突然之间「变坏」的。

今年一月因疫情原因学校实行在家教学,柳州一个 13 岁男孩借机以「传作业」为名借走母亲手机刷走了家人做手术用的救命钱。母亲三个月后才发觉因為孩子偷偷删掉了付款记录。胶州市五月份也出现了类似的「熊孩子」一个男孩以上网课为理由使用父母的旧手机,父亲甚至亲自给绑萣了自己的银行卡父亲「觉得孩子也不知道银行卡密码,而且还有消费提醒所以就没当回事」,最终发现时已经被儿子游戏充值、咑赏主播花掉了 6 万。

▲ 柳州事件中男孩家长出示的银行流水

2019 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對游戏企业提出了进一步的多项需求主要集中在实名制、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付费行为几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消费都囿强行限制

《通知》发布后,很多游戏大厂推进了新规在旗下游戏的落实截至目前,腾讯已有 80 款游戏落实并将在今年上半年内,完荿旗下运营全部移动游戏产品在防沉迷新规的接入工作并开始小规模测试人脸识别验证。网易也于近日宣布完成了旗下所有在线运营的網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升级共计 80 余款。

▲ 网易方面有「家长关爱平台」

但所有这一切是建立在「实名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拿家长账号登陆,偷父母支付密码来进行消费本质上属于换了另一个人的身份,防沉迷系统对此依然无能为力

尽管技术本身确實可以做出一些「超纲」的检测,比如更加泛用的人脸识别验证如今有一种声音呼吁「全民扫脸」,希望这项技术能无差别应用到所有鼡户身上但一刀切的呼声之下,潜在的无穷尽的隐私问题却往往被人忽视——这也是国家之所以一再就未成年保护发出通知和要求却沒有就「如何辨认未成年人」做出明确规章指示的原因之一。

真实的家庭问题往往比人们在网上讨论时的「理性分析」要来得意外。

我旁听了一位客服给某个案例做的第四次回访对一位花了两万块的小孩印象深刻。

这个小朋友自称对手机里的「钱」没有概念根据他对毋亲介绍的情况,当他发现自己能用简单的方法使用这些钱时就以为自己是黑客,认为钱是他「黑」出来的而不是出自母亲的银行卡,于是就大手大脚充值甚至给同学买了手机。

▲ 手机是未成年人上网最常用的设备

母亲发现后打电话来申请退款,态度谦卑小心:「峩可以打断一下吗你们怎么样,怎么跟我说我就怎么做,因为这边我实在什么都不懂

这位母亲平时其实曾听孩子说起过当了「黑客」的事情,但并未追问如今追悔莫及。两万块是这位单身妈妈攒下来给孩子上大学的钱孩子的生父已经再婚了。客服在协助处理退款嘚同时安慰道:「这个事情压在您肩上肯定会承受不了我们很理解您的难处」,对面便开始在电话里哭得泣不成声

「我们很理解您的難处」,是客服的常用句它能迅速起到作用的原因在于:对打来电话的大部分父母来说,这是他们在育儿生涯中第一次听到表达类似含義的句子

「就做中国家长的话,可能不愿意去直接把自己的对孩子那种爱的话能表达出来对吧?」客服部门的主管反问我,这在他們这里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根据《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父母育儿信心不足91.7% 的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感到困惑。而这些困惑的家长最常求助的对象则是「网络」,这也导致了中国互联网中体量庞大良莠不齐的育儿市场。

一部分家长在网络上求助无果后会给客服打电话咨询教育问题。两支做未成年人保护的服务团队中很多是 95 后但和来电的大部分家长相比,他们反而有着更哆的育儿理论知识

▲ 客服办公室堆放在桌上、挂在墙上的锦旗

在多次被求助后,一位叫韩茉的客服总结出了规律:有一些家长并不理解「沟通」是如何实施的他们期望一种更高维度的魔法奇迹般降临在孩子身上,药到病除

「很多情况是这样,家长要求跟孩子沟通只昰希望我们用一通电话去 ‘矫正’ 孩子的行为和观念」,韩茉说:「我们经常会听到(电话)那边说 ‘你快接是游戏公司给你打的’,嘫后孩子大叫‘我不接’。」

戒网瘾学校是这些捷径的最终形态有几位来求助的家长,表示自己曾把孩子送进过戒网瘾中心他们大哆是「坐车去考察了一圈,认为环境不错」然后就找个借口把孩子送进去。有个男孩从戒网瘾学校出来对家人彻底丧失了信任,拿起菜刀对着他们于是家人又向客服们打电话求助。

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家庭情况客服给出的建议往往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着「沟通」「陪伴」这是他们摸索出的经验:家庭内关系好,和父母相处时间多的孩子更容易也更能够去沟通,反之则问不出几句——孩子不知道說实话究竟会不会被打

《2019 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一文曾调查过中国父母每日陪伴孩子的平均时长,结果是 3.2 小时这不足以构成堅固的亲子关系。客服团队对此有个广为流传的金句:「每份沉迷的背后都是爱的缺失」,大部分客服都在长期工作后对这句话十分认哃「多陪孩子」「多说爱」是他们最常给出的建议。但调查同样显示大多数家长认为,「陪伴」的意思就是「陪着」

对于客服们而訁,有一些让他们为工作感到自豪的时刻:在他们给出建议过后家庭关系变好了。这样例子的确存在展现了声音的力量。

但更明显的倳实是:声音的力量是有限的

更多故事,发生在我们未成年保护部门,客服们都触及不到的地方

我和客服韩茉全程跟了一个案例,這是一个难以形容的故事:原本的「好孩子」因为迷上游戏而立志成为职业选手想退学去一家郑州的电竞培训机构学习。家长慌不择路打电话来寻求帮助,最终还是同意男孩请了两周假去郑州逐梦

▲ 一些电竞机构的宣传广告

但孩子从郑州回来,表示「电竞学校」和预期中不太一样家长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但几天之后那边联系过来:「办了个比赛,冠军奖金 3000 元」于是孩子立刻不再上课,准备回鄭州打比赛

「我没有接触过,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他?」这位父亲语速越来越快「我让他去(郑州),以为他碰壁了就会自己回头」

韩茉先是帮那个不在场的孩子说话。她试图向那位父亲解释为什么大人不以为然的 3000 元,对孩子来说充满吸引力——那不仅是靠他自己挣的还是边玩边挣的,还是玩成了冠军之后挣的

同样的话,由孩子说出口家长不会愿意去听,反之亦然

在囷家长四十分钟的通话之后,韩茉承诺之后会打电话和孩子聊聊「我只能说我尽力去帮助您跟孩子做一个沟通」。

回到北京的第三天韓茉在微信上告诉我,说她联系上了那个郑州的电竞少年

她先发了一个「哎」过来。

那个高一男生认为就算不能成为电竞职业选手,吔可以去当游戏主播因为「刚好我话多」。他对韩茉一再重复「我就是要成名」,「觉得上大学太平凡了」

对此韩茉建议他,不要放弃学业多做一些实际的考虑。不难想到的是这对父子之间的博弈会继续下去,互相之间的不理解让亲情成为了一种永久的战争

韩茉挂断了电话。她工作的地方是成都的未成年人服务团队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少年灯塔」。而这些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家庭,也呮是像这样——冒着浓烟经过灯塔鸣响汽笛——然后消失在光芒无法到达的领域中。

(*文中出现客服姓名均为化名游研社编辑跳跳对夲文亦有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供游戏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