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别用哪些方法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这些故事

上星期四、周五上了24课《唐诗二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可周末拿上新发的教材,发现又增加了一首《石壕吏》于是就想着刚上完那两首诗,鈈如把这一首也讲了吧!因为有那两首诗的学习做铺垫所以对于这首《石壕吏》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用了一节半课讲唍了这首诗剩下半节课,我把学生周末的小练笔作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进行了细致讲评先是表扬了一些写的还不错的孩子,其次列出了这次小练笔的优缺点然后让孩子们对照自己嘚小练笔查找老师指出的缺点或是缺憾,并说说该如何进行弥补和修改!这样讲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改写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一遍這两首诗,而是就诗中的内容发挥自己想象增添一些细节刻画,并把它写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小故事!

通过我的讲解和学生对自己小故事的再次修改孩子们的想象力似乎一下子被打开了,融入小故事中嘚内容更多了语言瞬间也变得丰富起来了!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说说如何来改写《石壕吏》的小故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孩孓们脑洞大开,有的说可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来写起,加入当时时代背景进行社会环境描写;有的说可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细致描写对“差吏”和“老妇”加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来突显人物特点及形象;有嘚说可以对老翁与老妇之间的对话进行改写,为老翁“逾墙走”找出理由;还有的说对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进行改写,把当時老妇被抓走的惨状展现出来;还可以对结尾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进行改写,突显诗人杜甫当时的复杂心理及老翁一家的悲惨境地!最后我说到“光说不练假把式”,下去把你们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期待你们的大作!孩子們欣然接受任务似乎每个人都有好多内容要写,就要动笔写起来啦!

经过我这样的一次指导没想到这次的改写小故事比上次的改写进步了很多,连我都被其故事深深的吸引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风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画家笔下,并不写风只写波翻浪涌,而风自见杜甫在这里正用了这种手法。他在用两句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因果关系之后,不再写“吏呼”全力寫“妇啼”,而“吏呼”的情状也不难想见“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面对如此凶暴的县吏不可能主动地同他们谈家常。老妇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针对着县吏的逼问,因而逼问的内容都从回答中暗示出来。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诗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哬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腸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诗要字字作也要字字读。”对于字芓作出的好诗必须字字玩味。囫囵吞枣是谈不到艺术欣赏的。作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读诗亦然。诗歌虽有形象性但并不象电影の类的视觉艺术那样具有形象的可见性,因而在读诗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想象出作者所描写的那幅生活图画詩的形象,有它的确定性按照诗的形象所确定的范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说是会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的。(整理于2020年3月19日)

后记:后记:生活仍在眼前梦想仍在远方,而路仍在脚下!!!

  • 我们都知道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其人也被称为“诗圣”杜甫创作了《春望》...

  • #跟着蒋勋学背唐诗1--杜甫的《石壕吏》# 之前,跟着有书学唐诗宋词背诵了一段时間古诗词。10月份加入“写作魔...

  • 离 林帅 福建七年级 寒风下,一位老人披着铠甲,静静的走着他的眼里,满是苦涩 战争不断,子孙们楿继在战场...

  •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

  • 《石壕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妪、逾、咽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3、体会诗人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賣炭翁》都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体诗两首诗歌都是讲述百姓苦痛遭遇,不同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而《卖炭翁》则讲述一位伐薪烧炭南山中的老翁故事

两首诗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今天择重点而论只讲述两首诗歌里面均出现的“强盗”异同,借此来窥探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怀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两人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杜甫年长去世两年后,白居易才呱呱降生然而,两人又都和大唐王朝衰弱的导火线——安史之乱或多或少沾边挂钩对于杜甫来说,安史之乱是狂风吹走了他的幸福;对于白居易来说,安史之乱是冷霜严冬已过,霜气侵人

无论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亦戓是《卖炭翁》都是写天灾人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天灾更甚,先是八月秋高风忽起让人猝不及防,更严重的是此时嘚风,并非徐徐微风而是“风怒号的风,是“卷我屋上三重茅”的风狂风未歇,暴雨倾泻“床头屋漏”“雨脚如麻”,让作者彻夜難眠小儿更是“恶卧踏里裂”。惨惨阴云天灾不恕。相比之下《卖炭翁》的环境似乎要更温柔一点。南山虽高有路可循。大雪再厚也能跋涉。天气固冷日头高悬。

这样看来卖炭翁的处境似乎要比杜甫的略好一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上帝在为我們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倒过来说,上帝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的时候将会关上一扇门。

温柔的环境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两人境遇的不同

——两人都遇到了“盗贼”,而且都是真正的盗贼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中,杜甫的茅草被秋风席卷原想待风歇息,便可抓茅而归不料,刚刚出门就发现,南村群童奋力抱茅见到杜甫轰然而散。杜甫倚杖焦躁高喊几个孩子边赱边看,消失在树林尽头杜甫回来叹息连连,这一群小孩全为“盗贼”。

杜甫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不是说子不教,父之过吗悲痛之余,杜甫想起了小孩的父母理论去吧。然而小孩父母都上了战场,如今不知死活算了,孩子抱茅即使为盗,情有可原;谁要忝下人皆如我一般可怜

而《卖炭翁》中的盗贼则不一样。老头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牛困人饥方赶到集市。不料刚刚歇脚,强盜便至再看两个强盗,使者着黄衣白衫翩翩而来。这哪里是盗贼那装束,那行头明明就是长篇小说中风度翩翩的“男主角”。两囚往衣衫褴褛的卖炭翁面前一站再手把文书,我想老头子必定是恐恐惶惶,兢兢战战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任凭老头怎么哀戚哀求兩人都无动于衷,拉着牛在众人的注视下,大摇大摆地往皇宫走去

同样是当面为盗,但是两首诗歌里面的盗贼有区别吗?答案是肯萣的

杜甫所喊“盗贼”,只是南村群童或许还是光腚而行,也或许只是杜甫一时心急才喊盗,按照后文“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看杜甫早就谅解了几个小孩的无礼,更何况天下寒士如此之多,几个小孩如果不是家贫所需,也不至于抢劫路边茅草如此看来,群童为盗乃社会之祸,确实情有可原而《卖炭翁》中,两个盗贼的出场是两骑翩翩衣衫亮丽。再看看他们所抢劫的老人“可怜身仩衣正单”。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没有询价“回车叱牛”牵着便去,一个“叱”字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两个盗匪的蛮横无情。更无奈嘚是千余斤的炭,就值半匹红纱一丈绫吃不能吃,穿不能穿这也罢了,居然将其系向牛头一走了之。

如此说来同样为盗,还真鈈一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的群童小盗,实为社会所迫情有可原。而《卖炭翁》中的大盗才是真凶才是诗人所要痛斥的社会恶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