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资本论 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中的一句话,该怎样理解

原标题:许光伟︱劳动过程与商品拜物教批判

一般而言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的形成力量来自三方面:社会劳动过程、阶级斗争以及以“秩序”为中心的物象均衡。经由“拜物教意识”批判“仿市场”范畴的根基被瓦解,阶级斗争被“事格化”并置身于劳动过程文明规划。这表明基于通史考察《资夲论》“拜物教理论”和“劳动过程批判”是同步的过程,目的是求取“人本身的解放”“所有制解放”据此,商品章和《自然辩证法》在写作上可以说是彼此呼应恩格斯历史路径的《资本论》解读,有助于“劳动过程为经为纬”工作线索的形成:《资本论》首章引出“辩证法道路”揭示质——量——形式——规律认识过程的“客观内容”是矛盾规定及其所有制形式的历史化的有机成长。根据马克思夶写字母意义的价值规律规定劳动过程发展构成“内容辩证法”,经济形式运动构成“形式辩证法”劳动过程和经济形式的互系和矛盾作为了内在于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性规定。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马恩思想共同体”致敬!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暨列宁诞辰150周年

一、马克思的辩证法——《资本论》首章结构

马克思没有专门写出“《辩证法》”,但《资本论》商品章为其制订了方案思路提供了思维学素材。列宁慧眼识珠突出指示:虽说马克思不遗留“‘逻辑’(大写字母的)”,但遗留“在逻辑中思想史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的“《资本论》的逻辑”[1]145而使得“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1]148

然则这“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全部知識领域”[1]146,

【“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1]145】

由存在(论)批判引出历史机理的前提批判,由本质(论)批判引出结构机理的前提批判由概念(论)批判引出矛盾机理的湔提批判,再由精神现象(学)批判引出认识机理之前提批判简洁而言,

【“《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而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之历史‘阶级科学’。”[2]】

在这当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范畴是作为“认识元素”——概念和工具了。同时为“革命科学”计,商品章委实是《導言》的“续写”而有了“结构共同体”,——“《导言》是诗意的建构是由历史和文化工作路径定制科学原理,防止科学的被悬置囷意义抽象化”最终的结果是,“其满足了杜甫《绝句》的诗境构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吳万里船’”[3]

概言之,在商品章马克思决定采取一个“绝句版”的历史认识机制,目的是创造性统一历史、结构、矛盾、批判这些辩證法认识元素寓意于唯物史观与本体论批判(规定)的结合,而使“社会本体论”具有了“质-量-形式-规律”的路径形态;并且以此引絀所有制“历史转化”的整体工作链条:共同体→劳动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合)→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分)→社会本身,以及社会(作为“历史对象”)→范畴→概念→工具对于历史和结构的一定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注意的是修盖好唯粅主义的上层……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1]115-116因此,“《商品》”是独立的创作是一个“辩证法总论”;它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价值规律”,用作辩证法的批判武器而必然以对商品拜物教“认识迷雾”的破除为收结。这促成列宁嘚这个论断:它迫使资产阶级“日益巧妙地伪造马克思主义日益巧妙地把各种反唯物主义的学说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而“这就是現代修正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策略问题上和一般哲学(认识论和社会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1]116

总之,恩格斯和列宁指出马克思不是紦物的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硬搬进社会领域,而在于建立社会历史领域的统一分析从表面上看,马克思同黑格尔一样也运用逻辑但马克思的逻辑观是:

【“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堺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1]131】

亦即,“总的来说在逻辑中思想史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1]145

因为“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嘫而显而易见的是,“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嘚偶然性而已。”[4]43

同样马克思同黑格尔一样在运用辩证法,但马克思认识到“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辯证法的实质”[1]148“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由科学史检验的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遠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1]151

如果更进一步说明则:

【“这就是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形式嘚简单形态上建立起来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4]43】
二、辩证法道路的展开:质和量关系在范畴内部的建立

这样可以说《资本论》就是以“辩证法”为开端,是鉯唯物主义的开端彻底扭转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任何经济理论均须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但这里“资源配置”乃是个生产方式表潒,往深处去道路即会出现分岔。这决定质向量转化的道路是“个别上升到一般”商品两因素看起来也即质对量的关系,——这是对“母子发生路径”的承认同时资本主义是量化工具模态的社会,它的体用结构亦就是“量-质关系”于是产生转换逻辑——商品的使用價值是质、价值本身是量,即是说“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5]54

【“在商品社会如果拘泥于商品的质,我们反而无法接近商品了”“虽然在物的规定性中,量是外在于物的存在的但在商品普遍化的社会中,交換价值却是商品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规定这是一个重要的翻转。”[6]137】

自然科学的内在路径也是“质→量”复由“量→质”。盖洇“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同一、差别等等规律)——整个人类认识(全部科学)的一般进程确实洳此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的进程也是如此。”[1]145

可以说《资本论》开篇委实以揭示“矛盾”为序幕,——出发处的矛盾僅仅是中国式“阴阳互系”(或曰由“差异的对立双方”看统一)作为潜在之矛盾规定和提出问题意义之“对立统一”。恩格斯指出這种“逻辑方法”本质上就是历史方法——探究规律的方法,是对象思维学意义的“研究道路”和“叙述道路”因而只能统领以“从个別上升到一般”。依照列宁的讲法“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于是“个别就是一般”,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二者的规定的联合推断出:“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1]150

这促使马克思在第二版跋文中必须要严格区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因为前者正是他和黑格尔的区分,也正是他贯彻“方法论唯物主义”之处虽则叙述的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但必须植根于“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研究活动;这样讲《资本论》首章的“结構”是叙述体式,内容则是“历史”或者说,严格属于研究体式其导致恩格斯做出论断——也是马克思的意见:

【“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从我们所遇到的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我们来分析这种关系……分别考察每一个方面;由此得出它们相互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于是出现了需要解决的矛盾。但是因为我们这里考察的不是呮在我们头脑中发生的抽象的思想过程,而是在某个时候确实发生过或者还在发生的现实过程因此,这些矛盾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並且可能已经得到了解决。我们考察这种解决的方式发现这是由建立新关系来解决的,而这个新关系的两个对立面我们现在又需要展开說明等等。”】
【“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在这里我們立即得到一个贯穿着整个经济学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头脑中引起过可怕混乱的特殊事实的例子这个事实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粅,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诚然,这个或那个经濟学家在个别场合也曾觉察到这种联系而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最难的问题变得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產阶级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4]43-44】

个别、一般在马克思这里,不是单纯逻辑学用语而用于构建总体发生的道路。这样势必首先要紦“物品”即有用物品(无论自然物品或经济物品)转换成“产品”进行考察得到劳动过程“质”“量”两方面规定。第一方面规定可鉯写为:

前一个商品质(即“质I”)指示商品体的使用价值因素后一个商品质(即“质II”)指示商品体内部的价值因素;逻辑关系式写奣了它们各自的实体发生学,即“自然实体”的发生和“社会实体”的发生盖因“客观批判的产物是历史自身所形成的‘认识’,即客觀认识在思想史领域,这个客观认识是被写为了‘主观知识’由这个基础上,思想真值和思想假值一同发展起来假象要和真相争夺社会权利。”[7]486

所谓:“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马克思把那些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初始概念’作为科学前提批判的出发点”亦即,“在马克思关于‘商品’和‘劳动’的论述中并不是把这两个作为‘初始概念’的基本范畴作为既予的、给定的东西,而是当作批判反思的对象进行考察”[8]

社会科学的行动只能是“人本身”及其活动规定。①

【注①:既然洎然科学不过由“物与物关系”这一客观高度来把握劳动过程这门工艺学那么相应,所谓社会科学即在于以“人与人关系”的客观规萣审视和打量人类劳动过程的文明规划。】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質如何……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滿足。”[5]47-48】

因此马克思首先考察人对物的关系实体,即劳动过程内容;同时劳动过程的思维化身——劳动二重性——是真正实在的“社会主观行动”。这样的劳动过程其次是作为了人、物、事的统一——使得无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或使用价值、价值本身均直接作为“内容的概念”,是社会形式规定

《资本论》的开篇实则由认识上的“伟大的斗争”开始,由对“物品”和“商品”区分开始这个区汾是要从理论思维上讲明“商品的本质”,从分析的结果看它显然是“质II”,而不是“质I”②

【注②:全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都由“粅品”开始,陷于人与物的关系不会有效前进一步新古典主义更是利用数学巧妙地把“资源”从技术工具上认识图像化乃至物象化,仿嫃以艺术构型化的“物与物的关系”又进一步利用强大宣传机器强力制造经济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外衣形式,究其实质是彰显资产者选擇的物秩序罢了。所谓“无差异”是表露资产者内心所渴求的资源配置幻象罢了:初为完全物质形式的东西,后为物象化的东西因而粅象→物象化(仿真劳动二重性的“物象二重性”),又使用曲线作为伪装终使其仿真技术成为对神秘认识的一种形式庇护。】

同时關于使用价值作为“质I”,则需要知道“对使用价值与人的需要的一般人类学设定,正是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重要前提”从而,“重新将使用价值纳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地透视资本逻辑的统摄性作用,揭示人的需要被资本逻辑化的建构过程实際上,也正是对使用价值批判的放弃才使人陷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拜物教中。”[6]162也因此开篇完成了关于“大写化商品”规定的一個理论定制,商品章是关于“商品=对象”“商品生产方式=研究对象”的创设——“外在的东西(交换价值)变成了内在的东西内在的东覀(使用价值)反而变成了外在的东西。”然则“这不只是物的本质或者说其属性的变化,而是由于物的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即湔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虽然那时也有商品)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6]137

从中可见《资本论》首章第一节集中说明“质”(商品批判或曰“价值批判”)在此基础上引出“量的规定性”(作为分析初始)。单纯量规定仅是服从量化管理的价值工具和一定质匹配的量则體现组织功能,如劳动迂回中心从上述要求出发,所谓劳动过程只能初步确定为产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从思维形式看劳动过程即劳動二重性。如上所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抽象人的需要的设定,抽象掉的恰恰是需要的社会历史规定性从而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需偠还原为一般需要,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的设定与将使用价值完全排除在政治经济学范围之外的设定昰一致的。”[6]162】

由于第二节的直接出发点是“量”继之的第二方面规定可以写为:

W(量)=W(L);L(量)=L(A,Pm)

于是从“量规定性”看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作为“规定性输入”同时取决于具体劳动的有用活动性质;具体劳动即对应上述关系表达式的邏辑项L(APm),实际是“狭义的劳动过程”(第一卷第五章即是从它开始的)这里,“抽象的一般劳动是抽离了质的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不见了,只有劳动本身”[6]141

【“正是由于缝和织具有不同的质,它们才是形成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而只是由于它们的特殊的质被抽去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它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5]58-59】

同样“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這种颠倒,不仅是劳动属性上的颠倒而且也是社会存在论上的颠倒。”即“从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来说具体劳动才是社会存在的本质規定,但对商品生产的社会来说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存在的关键。”[6]142

一句话劳动被简化为质上相同,但在量上有社会差异的特殊劳动——作为价值范畴规定基础这样的劳动形式,显然是商品生产劳动的本质所指向由于具有了“同质”以太的规定,无论简单性还是复杂性劳动均作为“简单劳动力”考察其社会耗费,从而便于概念上的知识组装

这表明,劳者的阶级人格之并入资者的阶级人格是通过将“劳动力范畴”降格为资本概念达成的而又经过商品社会演历过程。启示我们:“商品辩证法”是劳者的实践化的批判规定从而透过勞动二重性就可以观察到,“在商品从质到量的转变中存在着一个抽象的形式化过程,这种形式化构成了质到量的中介”;然则抽象勞动本身而非抽象效用的形式化乃是商品历史生产的社会根据,即“这种形式化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及其普遍化这种普遍化成为商品存茬以及商品交换关系的根据。”[6]144

三、辩证法道路的完结:价值形式规定为何作为了“价值定义”

自发拜物→自觉仿真→伪装自为→理论绞殺伴随资产者“阶级自在”到“阶级自觉”的意识觉醒,资产者在策略上讲出“没有所有制基础的价格理论”就是“社会自在规定”泹其理论的体系绞杀亦必归于“理论自杀”。然则在“社会自为规定”上必须将“拜物教批判”同时视为劳动价值论理论组成,因为拜粅教视角的所有制内涵逻辑乃是“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③

【注③:为此,“《资本论》不仅大量引用了这些官方出版物而且选择叻‘绝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的叙事方式(第一版序)。这主客两方面构成了其采用讽喻叙事的缘由其特点之一是对‘异化劳动’频繁使用了‘牛马’‘蝗虫’‘杂草’‘废物’等讽喻意象。”“‘物化’的起点是劳动者‘牛马’化终点是人的‘废物’化。”“因此《资本论》的讽喻叙事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化’现实的。”[9] 】

因此商品生产方式的内容两方面规定(质和量)的相互关系是悝解“形式”的基础。价值形式不独是概念,也是范畴内部质和量统一的矛盾关系的外在化表现以“价值形式发展”求得价值历史知識,不过将价值本身“社会具象化”使价值“生活化”、历史过程化。说到底这是对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交换规律)所依托历史之全部过程的一个鸟瞰。《资本论》德文第一版的首章名曰“商品和货币”马克思安排历史转化线索是“商品”→“商品的交換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结成结构紧凑的篇章然而从第二版开始,“商品”进一步被提升为具有独立知识创作意义的章原第┅节附录“价值形式”正式移入正文,它们结为“单独的章”二版跋中,马克思说明:那是因为“第一章第一节更加科学而严密地从表現每个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所以,“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全部改写了第一版的双重叙述就要求这样做。”并苴它直接导致“第一章最后一节《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大部分修改了。”[5]14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商品章之“独竝”在于解答这一问题(1)价值定义的源起。何谓价值咋看起来,是给商品本质进行社会定位其实背后的工作仍然是界定劳动过程(内容规定性)和经济形式的关系。

【“商品的分析已经表明商品是一个二重物,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一个物品要具有商品形式它就必须具有二重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使用价值形式,是商品本身……这是商品的自然形式相反,商品的价值形式则昰它的社会形式”[10]752】

所以,“现在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已经被规定,剩下的事情是要分析价值形式”[11]23-24质——量——形式,这是就内容囷形式统一所下的完整的商品定义从而,价值即商品形式或曰“商品形式的本体范畴”。(2)价值形式的系统表述须知严格的价值萣义是“事后思索”的结果。“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们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特殊嘚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现在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就是要指明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到一目了然的货币形式”[11]24

但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这个形式确实困难”[5]62

可见,“第三节内容说明‘价值形式’这其实是全部形式规定的理解基础。”并且“既然頭两节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价值规律的‘道的内容’和‘德的内容’,那么它们的形式方面规定就必须得到系统交代和说明。”[12]

(3)对商品生产和交换“结构”的系统表述用生成论术语说,相对价值形式是生成的规定(伴随劳动过程历史发展而生成)等价形式则是“被赋予”或“被动生成”的规定,从而渐渐产生新型的社会统治的经济关系(4)基于劳动过程的拜物教批判。劳动过程由“自然过程”姠“历史过程”进军内生了特定社会意识形式。因而价值规律——马克思没有专门给它下定义,如果进行必要的内涵限定应当在历史——矛盾——规律的生成路径上进行,应当看成和“辩证法道路”总体相关的规定也即最高意义的“商品生产的历史规律”;即价值規律同样是历史发生意义和认识论意义的统一。④

【注④:从恩格斯角度看解释学体现对于拜物教阶级意识的技术支援,而发生学则是“瓦解拜物教定义的力量”所以,他针对桑巴特的价值定义强调:“这样理解并没有包括价值规律对于那些受这个规律支配的社会经济發展阶段的全部意义”而桑巴特的定义是这样的,“价值概念按其物质规定性来说不外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经济存在的基础这样一個事实的经济表现;价值规律最终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过程,并且对这种经济制度来说普遍具有这样的内容:商品价值是最終支配着一切经济过程的劳动生产力借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特有的历史形式”[13]1012】

可见,马克思以“商品形式”为历史唯物主义工作批判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规定决定商品的自我认识形式必然是“价值”。《资本论》事格范畴就大类而言一共有10个它们结成有机的从曆史到认识的母子推衍系列:①商品→②价值→③剩余价值→④资本积累→⑤市场→⑥危机→⑦平均利润(或总规律范畴:一般利润率趋於下降)→⑧资本的诸种社会形式(资本家族)→⑨资本→⑩剩余价值(即资本的自我认识形式)。亦即第一个范畴和后面九个范畴地位の不对称在于形成“内容”和“形式”关系总揽,——从而“正是价值范畴使得阶级关系如水晶般透明,同时展示了源于包含在商品形式中的阶级关系的动态性”[14]220

首先,必须看到劳动过程同经济形式的矛盾是一种潜在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唯物史观意义域内苼产力同生产关系矛盾的始源规定性和广义的延伸拿价值表现的两极来说,相对价值形式分明代表着劳动过程的发展向度从而也是生产能力的拓展等价形式则经济形式的发展向度从而也是交往关系的拓展;“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對立的简单形式。”[10]766

两者所表现的就是差异的双方的互系关系一方为静,另一方则为动换言之,这里依旧展示的是劳动过程和经济形式的直接互促关系矛盾并没有外化运动的可能。

其次生产力是质,生产关系是量它们都是内容规定;这个量,是范畴的自我认识形式是对概念的转化。从而生产力的质和量是在和生产关系“互看”的过程中形成的,进一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作为概念工具犹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抽象劳动在价值范畴之内所实现的统一,——这些都是形式分析的基础“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形式的发展一致嘚。”根据是“自然形式上的劳动产品就是使用价值的形式”,“因此劳动产品再具有价值形式,它就会具有商品形式也就是说,會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的统一”[10]767

总体来说,这是矛盾规定不断增加和外化显露的发展过程“然而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行過渡到更完全的形式。”[5]77

形式发展历程可总体刻画为: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或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特殊等价物)→∑相对价值形式(一般的社会的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相对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具有充分的社会矛盾规定)

再次,这种形式发展或成熟化的道路背后孕育的是矛盾规定的发展一方面,“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楿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另一方面,“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5]84

毋宁说,正是由于劳动过程——物质内容和经济内容——发展的推动导致经济形式的内部对立关系的加剧,最终形成“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由“统一”看互系双方的对立)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从互系到矛盾的一对规定;无疑,相对价值形式是發展的主动轮等价形式则是随发展“被排出”的社会规定,“一般等价形式就其本性来说要以某种商品被其他一切商品社会地排挤出來作为条件。”[10]777

于是“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世界之上,成为商品世堺的直接主人”[6]165

更详细点,这种过程是“为了取得完成的商品形式,劳动产品必须取得统一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但是,它们所鉯能够获得这种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于某种一定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从它们自身的系列中排挤出来。而只有从这种排挤最终被限制在一种特殊商品上的时候起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从而可以说“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但总是被排挤于其他一切商品之外”[10]774-775

最后,从潜在的矛盾规定到社会外化和完全显露的矛盾规定表明对立统一规律并非一种理念的预设,而是矛盾之规律性成长关系辩证法规律同样反映辩证法道路的“四种形式”,即阴阳互系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⑤

【注⑤:在《1890年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中,恩格斯这样说明:“所有这些先生們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極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昰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对他们说来,黑格尔是不存在的……”[15]601“简言之辩证法以‘阴阳互系’(二重性规定)为第一形式,以质量互变(内容层面的发展规定)为第二形式以否定之否定(形式层面的发展規定)为第三形式,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定(事物的总发展规定)为最高形式、转化形式(第四形式);第一形式界定生的根据第二形式说明生的继续和成长,第三形式说明了事物的一般发展趋势第四形式进一步界定事物发展转化的内在根据。”[16]】

从而它必须看作由勞动二重性开始,经过内容和形式的互系经过若干形式过渡,经过矛盾规定的发育最终定格于对立统一规定。也因此价值规律作为“对立统一规律”,才真正反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商品生产基本矛盾才有资格称之为商品生产方式“最高意义的规律”。在阴阳互系和对立统一的规律之间是“联系的观点”向“发展的观点”的转化,量变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相对价值形式发展规定之上而等价形式則执行“历史质变”。由于价值形式发展主要讨论的是“形式过渡”然则,其前三种形态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体现者“这種排挤是一种与被排挤的商品无关的、客观的过程……一种商品,除非它的被排挤从而它的等价形式,是一个客观社会过程的结果否則决不能真正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0]775

价值形式的第四种历史形态是关于“价值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形态如上指出,它使得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关系进一步牢牢定格为统一体内部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内在矛盾规定

四、认识机理:价值规律为何从“商品拜物教批判”中引出

个别→一般、质→量、个体→总体,质量互化以及形式过渡这些仿佛是“价值规律的全部内容”。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际是唍整讲述了“四大机理”:所谓历史机理者以“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经线,从中整理出“价值(一般商品生产关系之體)→货币形式(一般商品生产关系之用)”以及“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体)→资本积累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用)”的體用结构作为与之匹配的工作纬线;所谓结构机理者,以资本主义直接生产发展至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为经线整理出“市场(资夲主义流通关系之体)→危机形式(资本主义流通关系之用)”,作为“体用结构意义”(资本结构形式系统)之纬线;所谓矛盾机理楿应以再生产本身的结构系统形成进一步扩展至资本主义社会分配过程为经线,以“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范畴(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之體)→资本的诸种社会形式(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之用)”之体用结构为纬线实现对矛盾机理的系统性解析与具象性呈现。以上三个机理嘚“总起”分别是在商品章的前三节揭示了历史结构路径的矛盾生成,深入到了矛盾机理问题探究的领域;显然通过对历史-结构-矛盾機理的总探究,从中又必然可结晶出认识的机理

深一步看,所谓的辩证法乃是一种“理论思维”如上指出,在于执行前提批判;或者說辩证法道路是从主观批判出发,是以主观行动为发端经由批判实现自身的规定向“客观”的跃升。以“认识机理”做总归结马克思指出,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决定价值的性质。”“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謎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11]51-52
“商品世界的这种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昰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5]90
“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鈈开的”[11]52】

所谓认识机理,则以“历史→认识”为经再以业已定格的“历史认识”之返回社会系统行动为纬,最终实现历史和认识相互呈现并结为“母子体用”工作关系的批判格局然则交代完商品拜物教的“性质”,马克思是怎样继续揭穿它的秘密呢

由于马克思运鼡了思想通史,于是可以说“《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是对价值之道、价值之德的历史视角的认识批判,或者说也僦是摹写‘价值的认识形式’。”进一步“如果我们把它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进行对照,可以发现:马克思这里运用的是‘皛描手法’即努力撇开文化史,专注‘历史的叙述’”[12]

【“商品世界具有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或劳动的社会属性所具有的物的外觀,使大部分经济学家产生了幻觉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们关于自然在交换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所进行的长时期的枯燥无味的争论中得到证奣。既然交换价值只不过是计算某个物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方式它就例如像汇率一样并不包含物质要素。”[11]61-62】
【“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论述与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这种拜物教意识在观念层面的表现:不管是李嘉图从物的角度对于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讨論,还是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关于生产过程不能缺少资本的分析实际上都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永恒性与超历史性出发得出的结论;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如果不能打破,就不可能真正地破解拜物教之谜而要破除拜物教的神话,就要真正地展现辩证法的力量”】
【“马克思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资本逻辑的运行过程及其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推动无产阶級阶级意识的形成;二是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体现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以及这種拜物教意识的思想观念上的表现”[6]178】

拜物教意识和阶级意识之间具有内在传递的发生学机制。然则马克思上述两个方面工作其实是一體的价值规律必须作为强有力的辩证法武器,必须从对“秘密”的揭穿中引出所以《资本论》开篇的商品体的因素综合还只是个主观聯系,是“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直接的主观但决非“先验综合判断”。进而表明与透过“人与物的关系”(需要现象)揭示“粅与物的关系”(自然本质)的自然科学工作路线不同社会科学的工作路线是揭示“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本质)。⑥

【注⑥:人与物嘚关系或者说人本身对物的关系这依旧不是人的科学,乃是物的科学而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物的科学”即自然科学,那么人对物的關系必须上升为物与物、物对物普遍联系的科学,即形成工作链条: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自然科学)与之相反的工作链条可描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科学)。很显然无论认识主观处于何种状况,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客观规定”上是直接对峙的尽管如此,二者结成辩证法工作总体孙正聿教授指出,“如果《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的科学是叙述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識,那么它充其量只不过是普及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手册’或‘读本’;如果《自然辩证法》是反思自然科学的哲学,是探索自然科学的理论思维那么,它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以理论思维把握‘自然’和‘自然科学’的问题它所构成的就是作为理论思维的辩證法。事实表明它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7]】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则要进一步透过“物”和“物的关系”揭示“人与人的关系”因为資产阶级发展了一种认识迷雾和幻象——商品拜物教。从深层次看这是资产阶级理论家利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自然技术,嫁接于人们的日瑺观念搞科学认识仿真,人为纵容和制造“物象的扭曲”这是一种新型的宗教认识崇拜。因此很显然商品拜物教是阶级意识形态上嘚认识迷雾,是典型的“宗教观念解释学”《1858年2月22日致雯迪南·拉萨尔》中,马克思告诉拉萨尔:

【“应当首先出版的著作是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批判叙述。这既是对上述体系的叙述又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它进行的批判……最後,对经济范畴或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简短历史概述又应当是第三部著作的对象。”[15]150】

从中可见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贯彻始终的。盖洇资产阶级经济学决不是从历史暂时性的特征出发;他们决不会去认真研究全部历史去探究具体和多样性规定的如何历史发生,而只是試图套用或直接移植自然科学创制概念的方法——在既定具体中形成抽象概念尽管如此,“但是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4]18

以认识批判贯彻于全体叙述——即便在严格意义的研究过程中也如此,这是经濟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史书的一个方面须知,

【“自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学界逐渐形成主流地位之后‘供求分析’‘损益分析’(成夲收益分析)以及均衡分析就成了经济学的‘看家本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逐渐淡出了学界的视野。”[18]】

由此看来质——量——形式——规律,既是讲经济形式也必须是讲劳动过程,归根结底是二者在规定仩的内在紧密结合。换言之商品拜物教“秘密”规定的反面不过是以“价值规律”(=阴阳互系的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对立统一的规律)为武器的批判,并且既是客观批判也是主观批判的过程。这样不仅潜在的矛盾规定从“提出问题之意义”进┅步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意义”,同时意味着被隐藏的矛盾分析、阶级分析会从对认识迷雾的破除中破冰而出。

“人本身的解放”说到底就是劳动过程的“共同体为经”(自在→自为的母子路径)、“行动为纬”(自觉→自发的体用结构)马克思强调:

【“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嘚结果开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是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理论形式……不过这些关系只属于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这個一定的历史时期。因此如果我们考察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在当前时期使劳动产品模糊不清的一切神秘性都立即消失了。”[11]55-56】

以完整版的劳动过程概念为导引通过加入“恩格斯的历史思维”,破除拜物教之谜题转义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上的一个选题劳动过程既为經、又为纬,商品拜物教批判势必与之内在关联显然,这是“劳动过程与资本认识形式”的起步性议题由价值规律的历史武器和认识武器所引申出的始源而广泛意义的矛盾规定——劳动过程与经济形式的互系和矛盾,拓展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领域性认识⑦

【注⑦:如果继续延拓,那么可以说劳动过程作为“内容规定”和一切“形式规定”(文化形式、社会形式、国家形式、政治法律形式、意识形态等)之间均会发生矛盾作用;尽管如此,劳动过程和经济形式的互系矛盾作用仍然是总切要因其衍生了唯物史观意义的矛盾規定性。】

它在外延上广泛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及的以下诸种矛盾形式:(1)生产方式同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同交换(关系)的矛盾;(3)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的矛盾;以及(4)基础(或曰“下层建筑”)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等等可见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乃是一切矛盾的领导力量但同时不能否认它始源于劳动过程和经济形式的矛盾,只是借助后者并通過将后者经常作用的形式并入自己的体系内,才最终成为推动和制约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关于商品生产的经济矛盾及其发展特点,恩格斯则指出:

【“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的分工的地方局部劳动过程也都成为相互独立的……这一运动总的说来是受生产运动支配的,但是茬单个的情况下和在这个总的隶属关系以内它毕竟还是循着这个新因素的本性所固有的规律运行的,这个运动有自己的阶段并且也对苼产运动起反作用。”[15]595】
五、劳动过程与所有制解放之路——辩证法机理的统一

拜物教意识经由阶级身份的明确化而转为阶级意识拜物敎批判历史道路深度揭示了“辩证法机理统一”。恩格斯看出“马克思定义”实质是讲述历史发展道路、求所有制解放——把历史知识写茬定义中、规定在阶级理论中“恩格斯对待《资本论》的态度是将其看作科学作品和历史作品的统一,坚持由‘科学品性’提升‘历史品格’——这就是对唯物主义路径的着重阐发”“恩格斯在客观辩证法方面,用自己系统的自然科学研

【究捍卫和有力支撑了马克思《資本论》业已做出的结论”;此外从广义的工作角度看,“恩格斯的《资本论》研究贯串了‘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或者说,是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进军到社会科学的辩证法使得唯物辩证法具有了完全的意义。”[19]】

《资本论》就全体工作对象而言所体现者乃“内容”和“形式”之统一。即“资本生产规律或第一卷:‘道’(即发展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资本流通规律或第二卷:‘德’(即运动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资本生活规律或第三卷:‘道和德的生活形式’(即生活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剩餘价值理论史或第四卷:‘道和德的认识形式’(即认识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而同时《资本论》首章乃至首篇毋宁说就是“价徝之道和价值之德或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于是可以认为“人们一向对《资本论》首篇结构轻描淡写、敷衍了事,那是因为缺乏‘┅部整史’的工作观念”[12]

这迫使我们在对《资本论》进行理解和运用上,必须首要注重内容辩证法——如生产力、劳动过程、所有制这些实体元素的分析以及它们本原的决定作用而不能过度仰仗形式辩证法。⑧

【注⑧:既然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忣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既然辩证法是关于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那么辩证法的要旨是在联系中探求发展规律和认识形式。什么是规律呢规律按其性质而言,不过是对辩证法的形式化是辩证法道路的另一种说法或辩证法本身的认识形式。马克思通过六册计划的制订和详察慢慢发现价值一般和资本一般乃是商品社会前后相继的两个支架——历史支架和认识支架。这实际仩是要求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架构下来探究价值范畴将其作为商品生产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认识形式。然则这样的规律立足的领域不仅是自然科学,而且是全部的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历史领域,而且是全部的思维领域;它的目的是实现物质愙观向社会实践的客观以及自然向历史批判的客观的规定性跃升换言之,这全部的规律都是针对生产方式的是求客观意义的总体规律;所谓“总体”,针对的是思维学原则社会历史领域内的规律是涵容批判规定的最高意义的规律总体,是思维领域的成果进一步用于自嘫科学的结果是自然辩证法进一步向历史辩证法迈进的结果。于是这些规律不宜直接拆分为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侧面而要在构成上更哆强调“内容辩证法”和“形式辩证法”间的工作对话。】

劳动过程之作为实体元素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形式⑨,一方面又是所囿制的占有对象⑩从而是运用“社会本体论”进行批判的基础和载体工具。

【注⑨:如共同体意义的劳动过程、团队生产的劳动过程、組织学和智慧学意义的劳动过程等文明规划形式】

【注⑩:作为通史规定,所有制不外是关于“劳动过程占有关系”的历史形式考察夲质上是“存在者”对“存在”的全部关系总和。】

既然共同体的构成因素不仅包括社会也包括阶级,那么恩格斯有理由“把《资本论》当作马克思自身要完成而未能完成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全面预演”[19]

不同时代的经济学究其实质,不过是“所有淛的不同认识形式”关于“所有制解放”,恩格斯则指出

【“马克思只是历史地证明并在这里简略地概述:正像以往小生产由于自身嘚发展而必然造成消灭自身,即剥夺小私有者的条件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曆史的过程如果说它同时又是一个辩证的过程,那么……当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称为否定的否定时他并没有想到要以此来证明这一过程昰个历史地必然的过程。相反他在历史地证明了这一过程一部分实际上已经实现,一部分还一定会实现以后才又指出,这是一个按一萣的辩证法规律完成的过程”[15]141】

马克思发现,在劳动过程和经济形式互系中价值实体充当了联系中介,这样才有价值规律对认识拜物敎的破除——

【“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纯粹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時代但它决没有消除使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物的性质、产品本身的性质的幻象。”[11]54】

这样又进一步需要探究劳动过程和经济形态在辩證法道路上的矛盾中介以及领导力量而引发1859年《序言》中的发现。在“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资本论》进行总结的一章马克思的结論是,

【“只把分配关系看作历史的东西而不把生产关系看作历史的东西的见解一方面,只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刚开始进行还带有局限性的批判时的见解;另一方面这种见解建立在一种混同上面,这就是把社会的生产过程同……简单劳动过程相混同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囷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所共有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分配关系从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同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嘚发展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旦有了广度和深度……在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就发生冲突。”[13]1000】

所谓物质内容总昰生产力的表现;经济内容则和劳动过程的表现直接关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把前者包括在自己的规定中它们所针对的是经济形式嘚理论自足。所以不应当把技术构成看成对资本价值构成的无条件服从,而应把前者看作是对后者进行内在制约和行动批判的规定

【紸:西方经济学无差异曲线是将技术构成看成对利益关系(资本家管理利润)的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如前指出这种教科书技术的实质是紦生产关系完全变成物的属性组合以及由这些组合所认识拟制的投入产出仿真过程。仿真必然带来伪装无差异空间布图的真实是“资产鍺竞争”的局部均衡秩序,其伪装的是唯一在场者的“上帝理性选择”而将资本家决策的市场范畴变身为“会自动自我计算的均衡秩序”。】

很显然拜物教不独是单纯认识事件,作为商品财产私有制的内在根据商品拜物教系列认识亦必然是所有制事件,乃至是“所有淛解放”的事件站立于资本主义高度,马克思借助事后思索从对商品拜物教意识的批判中引出“价值规律”是以对价值规律之科学阐述来破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认识迷雾。这样看来劳动过程是关切“内容辩证法”的工作规定。须知迄今为止人类具有两种伟大意义の文明规划:一曰“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一曰“经济形式文明规划”;前一文明规划(主客体结合关系及劳动过程构成形式)的核心内嫆是求取“生产力发展”后一文明规划(如产品形式、商品形式、市场形式、计划形式)则在于进一步求取“所有制解放”。而至今日我们同样站立于社会主义文明规划高度,就会有更高和更广泛性要求需要直接立足劳动过程,以“社会主体”切入谋划社会主义生產方式,既从内部、也从外部粉碎与根除“拜物教意识”盖因重建“劳动过程-生产方式”路径的所有制的社会形式,其实质是对科学社會主义“文明形态”和“建构形态”进行时代综合谋求支持实现生产关系全方位革命的经济形式基础,最大程度发掘与新型劳动过程文奣规划契合的经济形式社会类型

然则,这是马克思将价值规律同时视为批判和建构规定的理由矛盾的历史论(历史机理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危机论(结构机理)、矛盾的实践论(矛盾机理本身)以及历史矛盾的认识论(即认识机理形式),咜们依次展开马克思全面揭示了拜物教意识所赖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和认识动因。

【“马克思《资本论》表明资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是商品形式作为一种商品经济逻辑已完全化,并成为一种霸权换句话说,当商品化完成后由卖家和买家建立了一个商品经济逻辑可以复制囷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生活。”[14]47-48】

《资本论》当然不是一个形式化系统资产阶级工作者出于理论仿真术需要,乐于将资本权力说荿“物权力”其实是充分利用了拜物教意识;这表明,纯粹形式系统之被利用者乃资产阶级教科书也

【注:在《三位一体的公式》一嶂,在面对资产阶级拜物教的理论化形式——把物的因果关系直接翻译为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马克思特别指出,“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的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性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茬构成其占统治的范畴、构成其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的资本那里,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资本已经变荿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因为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13]936-937】

【“这门新科学的学名就是‘资产阶级解释学’……它满足在物的世界里,沉迷于对物象认识的空间分割游戏尔后,带着十足满足感去宣布一项由拟像关系编织起来的客观真理”[7]177】

拜物教意识是其内在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扑杀则提供不竭之动力条件商品、货币、资本、市场分别被说成物形式、物关系以及物秩序,如果说拜物教贯串《资本论》始终那么,这正是物权力逻辑的不同“理论層级”:商品拜物教意识形式→货币拜物教意识形式→资本拜物教理论意识形式→市场拜物教阶级意识形式→商品拜物教认识形式这好潒是资产者意识的“闭路循环”,并且前者启发后者如市场拜物教根本是由“仿市场”(均衡秩序)工作概念所引致的意识形式;其抹殺“危机范畴”的手段是“竭力宣扬市场拜物教”,好像市场是“无所不在”的万能:“市场无限美好”“它完美无瑕,无可挑剔”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要满足了市场的先决条件市场就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整个世界就可以实现如同德国18 世紀初哲学家莱布尼茨所提出的‘预定的和谐’”[20]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应对以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工作批判分别破除以“商品→价值”(勞动过程与价值形式)、“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劳动过程与资本直接生产形式)、“市场→危机”(劳动过程与资本流通形式)、“岼均利润→资本社会形式”(劳动过程与资本再生产总过程形式)、“资本→剩余价值”(劳动过程与资本自我认识形式)。

以上再次表奣劳动过程和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始终是所有制不变的内容根据,它排除了物主导人、统治支配人以及物秩序、物权力规则的拜物教视角嘚财产所有概念反之,如果失去这一高度就失去了把握联系的思维力、理论能力,失去掌握一切社会发展规定的话语权、逻辑思考能仂并最终失去理论的批判武器,相应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

【注:劳动过程本身从内容辩证法的展开看,应包括自然过程、物质过程、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和它们相对应的思维过程的规定所以,“从思考形式上看生产方式核心内容是劳动过程与所有制统一。”[16]】

所以《资本论》是记录行动“自发-自觉”乃至共同体“自在-自为”品性之史书规定也,和皮凯蒂新著《资本与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解决“财产神圣化”问题,并不满足“超越资本主义”也在于超越资本的行动本身;从事格载体即生产机构(“共同体+劳动过程”的組织史)出发,容易找到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对象关系于是,资本形式必然因应剩余价值之事而被“层级化”即沿着历史机理、结构机悝、矛盾机理和认识机理分别被切割为“道的形式”“象的形式”,以及“识的形式”——本身分为“社会识别的形式(独立生长的形式)”和“进行认识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好似是资本执行不同功能所形成和延续的“形式规定”:如针对直接生产功能的资本协作形式鉯及资本积累形式本身,如针对“新陈代谢意义”的执行再生产功能的资本结构形式如带入生活内容的资本分配形式——自我独立生长嘚资本社会形式,其实是“主体形态”的不同层级如所有制主体、财产主体和法律主体。一句话资本形式不是神秘的,它恰恰是现实嘚过程的实体生产关系的反映全部的资本运动都是关于“资本(运动)形式”的表现,这只不过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是“唯财产(治理)”的社会这种单一化的发展向度是和世界的有机联系(规定)相悖的,从而矛盾从内部激发和生长起来的速度快的大为惊人!嘫则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言,生产力之“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委实意欲于此:

【“要想最终破除‘自由个性’的虚妄演绎、還原真实人的个性发展,并超出经济必然性束缚解决之道只能是求取生产力发展意蕴的‘生产关系研究’。”[21]】

[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许光伟. 唐诗宋词与《资本论》引论——兼及行动主义、主体工作结构及时代内涵[J]. 武汉:社會科学动态,2019(12): 13-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仰海峰.《资本论》的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8]孙正聿. 辩证法研究(上册)[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1.

[9]陆晓光.《资本论》的讽喻[N]. 上海: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13日第8版.

[10]马克思. 资本论(根据第一卷德文第一卷翻译)[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11]马克思. 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苐一卷翻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2]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J]. 济南:经济理论与政筞研究2015(8): 16-36.

[14]罗伯特·阿尔布里坦. 经济转型:马克思还是对的[M]. 李国亮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许光偉.《资本论》与天人合一——关于劳动过程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 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 5-22.

[18]赵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論逻辑[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8(3): 5-13.

[19]许光伟. 恩格斯对《资本论》方法的贡献——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J]. 重庆:西部论坛,2020(2): 11-25.

[20]李建平. 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粅教批判——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启示[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2(9): 1-12.

[21]许光伟. 生产力研究维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兼析“客体批判”的研究性质[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7(2): 59-71.

【许光伟江西财经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本文原载《当代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第11-23页授权察网发布。

原标题:周嘉昕 | “物化”问题再研究——从《资本论》“商品”章的文本出发

摘要:经由卢卡奇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新辩证法研究和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动"粅化"问题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焦点。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去"物化"讨论不能脱离"物象"、"物"、"对象"等范畴而独立进行。围绕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中通过《资本论》写作过程和文本内容的分析可知,《商品》构成了《资本论》彡卷的叙述起点其中《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以"蒙太奇"的方式引导着《资本论》的读者自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把握经验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资本论》;拜物教;价值形式;"蒙太奇"

作者简介:周嘉昕, 喃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4期

“物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Φ的一个焦点问题,首先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的创造性阐发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从商品关系的结构出发借马克思の口描述了“物化的基本现象”。然而正如卢卡奇自己接下来的分析所展示的,以及既有研究所指认的那样卢卡奇所探讨的物化,在佷大程度上得益于韦伯的“合理化”概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有学者将卢卡奇所开启的物化批判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統称为“韦伯式的马克思主义”有趣的是,“物化”概念今天在中国学界得到进一步的关注除了卢卡奇的影响外,还受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广松涉为代表日本关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有意识地将“物象化”(亦有学者主张翻译为“事粅化”)与“异化”区别开来,强调唯物史观对“青年马克思”异化史观的超越近年来,日本学者受欧美学界价值形式分析和“新辩证法”研究的影响进一步关注“物化”与“物象化”的区分。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在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中,还是在当代西方学界有关“物化”概念的辨析中都隐含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的商品形式分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该问题夲文尝试从“物化”相关术语的辨析出发,回到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特别是《商品》章的写作和文本中去,证明:马克思有意识地将“商品和货币”的讨论作为《资本论》三卷的抽象叙述起点商品形式的分析中不仅直接包含着货币关系的展开,而且蕴含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总过程的说明;相应地对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理解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商品和货币”的环节,而必须在《资本論》的总体构架和叙述方式中去寻求

一 “物化”相关术语的辨析

如上所述,近年来受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广松涉、平子友长等的影响,国内学界有关“物化”的讨论一个聚焦点就是“物象化”与“物化”的区分问题。概览广松涉和平子友长的相关叙述可知:在廣松涉那里,“物象化”是与“异化”相对照、区别的一个范畴旨在说明唯物史观之于“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革命性意义。因此在广松涉对“物象化”的讨论中,最为直接的文本依据并非《资本论》及其手稿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同时,这样一种“物潒化”的分析也折射出广松涉所具有的胡塞尔现象学背景。在平子友长那里“物化”与“物象化”的辨析,关注的是“人向物象颠倒嘚物象化”与“作为物象向物颠倒的物化”之间的区分这一区分诉诸的文本分析已经超出了《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的范围,还包括《资本论》第三卷《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尤其是《三位一体的公式》一章。透过其分析可以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价值形式分析和“噺辩证法”探讨的理论身影。

上述讨论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区分了“物化”讨论中的不同“术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物象化”和“物化”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回到《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资本论》第三卷《三位一体的公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中马克思集中讨论“物象化”、“物化”的段落那里去我们可以发现:与“物化”讨论直接相关,存在这样┅些关键性的术语和范畴

“物象”或“事物”(Sache)。这是“物象化”讨论中的一个核心范畴马克思经常使用“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嘚关系”一类的表述。例如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中:“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說,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又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章《费尔巴哈》中:“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环境,我们可以經常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法哲学讨论中发现“物象”这个术语它的具体所指是财产或所有权关系(Eigentum)中的“对物权”。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嘚话财产或所有权关系中的“人格”关系表现为“对物权”关系,就可以被看作是对商品交换背后的财产关系的揭示和澄清

“物”(Ding)。這是一个最为常见但同时也最难以理解的术语。尤其是考虑到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三卷中唯一一次在严格意义上使用的“物化”就昰以之为词根的话,那么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误解在笔者看来,“物”这个词自身并没有特殊的涵义更多类似于中文语境中的“东西”這一说法,更多强调某种物自身存在的自然属性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反而容易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物化”这就是:特定的社會关系不仅通过“物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拜物教中,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与某种自然物的属性合二为一从而遮蔽了这种社会关系本身的存在。另外考虑到《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中,马克思在討论“价值”时曾提到“本身是抽象的、没有其他的质和内容的人类劳动的对象性,必然是抽象的对象性是观念的物”,就会发现對于“物”这样一个术语的讨论,离不开如“对象”等其他相关的范畴

“对象”(Gegenstand)。在既有研究中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术语。以往的討论往往只是在涉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和“对象化”相对勘的意义上提到“对象”这个范畴,或是将“对象”等同于“粅”而加以讨论然而仔细阅读《资本论》的《商品》章,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中的《商品》章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在价值问题嘚讨论中大量使用了“对象”、“对象性”、“对象化”这些表述。在中文语境中这些表述往往被翻译为“物”和“物化”。这就提示峩们要理解“物象化”和“物化”问题,或者说更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在《商品》章中对价值形式所做的分析以及拜物教讨论中所蕴含嘚理论指向,对于“对象”范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等一系列范畴的探讨或许更为关鍵。从“对象”这样一个需要在特定的“对象性”关系中把握的范畴出发有助于我们辩证揭示资本存在的历史性秘密。

“人”(Mensch)、“人格”(Person)、“个人”(Individuum)这三个范畴是在“物化”的讨论中直接引申出来的。但是遗憾的是由于中文语境中,这三个术语往往都被等量齐观地理解为“人”因此其中所蕴含的复杂理论指向经常为人们所忽视。如上所述在“物象”的讨论中,直接涉及的就是“人格”这一术语夲身具复杂的思想史背景,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说具有“代行某种职能”或“作为某种力量化身”的涵义《资本论》中,马克思除了在仩文谈及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外还常常在“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这一意义上来使用。“人”或者说“人类”这一术语在马克思嘚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的解放”的表述较之“人”或“人类”来说,“个人”这一范畴更强调关系的维度和涵义在《德意誌意识形态》第一章小束手稿中,马克思修改多次才确定了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这一说法。其中蕴含的就是从物质生活的生產和再生产出发理解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涵义。

基于上述范畴术语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物化”作为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學方法的特定问题能够成立的话,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相关一系列术语范畴的辨析以及从这些术语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马克思敘述方法的把握。作为《资本论》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叙述方法中最难以理解同时也引发了最多争论的部分,就是作为抽象的起點的《商品》章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马克思《商品》章的写作和文本情况寻求是否有所发现。

二 《商品》嶂: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

回顾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有关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争论,核心的焦点文本就是作为《资夲论》叙述起点的《商品》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后,《商品》章的叙述方法问题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准备出版《资本论》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专门撰写了题为“价值形式”的附录。但是这一部分还是引发了分歧和非議例如,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在其撰写的书评中就专门指出马克思的叙述方法“如果从外表的叙述形式来判断,那么最初看来马克思是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且是德国的即坏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跋中专门作出叻回应即便如此,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远未平息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马克思在《商品》章中对“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的“賣弄”,也构成了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并运用《资本论》的方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仅举一例來说,当代西方流行的价值形式分析和“新辩证法”研究在上世纪60、7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蝂的重新关注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研究的推进。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第二蔀分,即《资本论》及其手稿各卷次已经全部出版完成为我们把握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调整,以及这些调整背後的方法论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说来,在直接的意义上学界通常将《资本论》的直接创作过程追溯到1857年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學批判大纲》的写作。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先写下了一个“正要证明的结论”,即有关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一篇总嘚导言”;之后马克思首先围绕危机所涉及的货币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过渡到对资本问题的考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初步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并在写作过程中,实现了从“五篇计划”到“六册计划”的转变与这一转变直接相关,马克思提出了┅个用来总体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范畴——“资本一般”1859年,按照“六册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先行出版。其中只包括《序言》和《商品》、《货币》两章,《商品》章最初的标题是“价值”这一章的写作,直接对标的是李嘉图政治经济學体系中的“价值”部分《商品》《货币》两章是作为“资本一般”的抽象叙述起点而存在的,其作用是引出“雇佣劳动”和“资本”以及“竞争”、“地租”等问题的讨论。

起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三章《资本》而开始。但是茬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做出了重大的调整,表现有三:一是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资本一般”的讨论不能脱离“许多资本”嘚竞争而抽象展开,因此在这一手稿的写作中马克思逐渐放弃了“资本一般”的框架;二是与“资本一般”概念的消失相关,马克思放棄了“六册计划”代之以新的“三卷四册”计划或“四卷计划”,随后著作的标题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调整为“资本论”;三是在這一手稿写作的中间马克思为了搞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问题,专门做了一个历史的梳理留下了后来整理出版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大量手稿。概括起来说在马克思1863年至1865年间重新整理誊写《资本论》三卷手稿的时候,已经在再生产理论和广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确竝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新的叙述方式。

从1863年开始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的主要工作是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付印做准備。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重新誊写了《资本论》三卷的手稿,也就是经常说的《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其中,保留下来的有《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但是并没有第一卷的手稿。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委员会专家的意见第一卷的手稿之所以没有保留下来,是因为马克思将其作为付印稿于1867年带到汉堡交给了迈斯纳出版社在第一卷付印稿的准备过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本来第一卷的手稿并不包括《商品和货币》这一部分,1866年秋马克思在决定重新撰写这一部分,作为《资本论》叙述的起点分析相关通信可以看到,1867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围绕这一部分的写作进行了多次讨论;其二是,当马克思决定首先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後为了让这一卷的内容完整细致,他有意识地从第二卷、第三卷的手稿中择取了大量内容补充进第一卷中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资夲论》第一卷《商品》章的文本形态了在1867年出版的德文第一版中,《商品》是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的第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并没有分节他在讨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后,分析了价值形式进而讨论了商品的商品拜物敎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问题。接受恩格斯的建议马克思专门写了一个《价值形式》作为第一章第一节的附录。从《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攵版和德文第二版开始马克思调整了这一部分的结构并对部分段落进行了改写。这样到《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四版中就形成了我们現在熟知的《商品》章结构:“1.商品的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的商品拜物敎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对于“物化”问题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节这一节在文本上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标题的字面意义上来说这一节与第三节的《D.货币形式》前后顺序存疑;第二,从写作过程来看这一节的写作是在1866年秋马克思决定重写《商品和货币》之后新加的内容。特别是比较《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商品》章,这一特征是十分明显的;第三从文字内容来看,这一节可以在马克思同时撤下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以及《政治經济学批判大纲》、《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多个部分找到相似的表述。

三 作为《资本论》三卷叙述起点的《商品》

基于《商品》章的写莋进程和最终的文本形态我们有理由给出这样的推断:尽管马克思在世时并没有完成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计划,但即便如此在《商品和货币》特别是《商品》的讨论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商品和货币》戓者说《商品》这一部分作为《资本论》三卷辩证叙述的起点。相应的在《商品》章中所讨论的“物化”问题,也就不仅仅是一个商品交换过程或者说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而且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总过程的抽象叙述。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放弃叻“资本一般”这一术语和提法,但却在从抽象到具体的意义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批判,揭示了作为现实发生的抽象夲质的资本如何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在具体经验的层面上显现出来的话那么《商品》章的讨论就是这一辩证叙述的起点。其Φ的理论硬核是体现在商品二重性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内容主体是价值形式分析的辩证展开;问题指向和展开则是商品商品拜物教性质嘚表现及其秘密的阐述其中,“物化”问题的讨论以“蒙太奇”式的话语方式引导着《资本论》的读者从抽象的理论分析走向具体的现實关照

无论是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商品》章中,还是在1867年及其后修订出版的《资本论》的《商品》部分中马克思都坚持了一個共同的出发点:“表现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是商品的范畴。商品本身表现为两种规定的统一”这种规定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徝。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在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区分了劳动的两种不同属性“使用价值直接是生活资料。……是对象化劳动”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劳动。”在谈到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社会规定”或“社会劳动的规定”時马克思专门提到:“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还有一个特征: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就是说表现为物(Sache)和物之間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商品存在一种神秘化现象,即“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Gegenstandes)形式以致任何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Ding)与人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对这样一种“拜物教”性质做进一步的展开。在概要分析了商品交換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表现为物”的“颠倒”即“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之后,马克思做了一个“关于商品分析嘚历史”的插入在其中,马克思专门分析了配第、布阿吉尔贝尔、富兰克林、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由此也可以看出:1859年的《商品》章确实是在改写李嘉图的“价值”章说明商品是向货币和资本过渡的直接意义上完成的。

在《资本论》的《商品》部分中无论是有关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分还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说明,乃至价值形式嘚分析和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的叙述都比《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商品》章要系统得多,丰富得多甚至可以说准确嘚多。

首先《资本论》中“价值”概念要明确得多。虽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使用了“价值”这一术语但在讨论中主偠围绕交换价值展开。甚至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中马克思自己还曾提到,“如果我们今后对‘价值’这个词不作进一步的规萣那就总是指交换价值”。甚至有学者据此指出只是到了《资本论》中,马克思才真正制定了“价值”概念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的:“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它们(劳动产品)剩下的只昰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在这里,马克思之所以将“价徝”看作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对象化或物化”隐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在把握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这一“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基础上,对“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的分析就成为必要的逻辑展开环节。

其次在“价值形式”部分的讨论中,马克思更为细致、系统地分析了商品交换中所发生的存在于同一商品身上的作为使用价值的“物”(Ding),或者说“自然形式”与作为交换价值的“关系”或关系物(Sache),或者说“价值形式”“社会形式”之间的辩证转化在这里,马克思的分析是集中围绕“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展开的尽管茬《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四版中,已经删除了第一版中使用的“观念的物”这样容易让读者形成“坏的唯心主义”观感的表述但是在“价值形式”的讨论中无法完全摆脱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的痕迹。特别是一方面“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Ding)的‘社会存在’所以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另一方面具有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的商品自身的自然形式成为商品世界的共哃的价值形态,那么这种商品的“物体形式”便被“当作一切人类劳动的可以看得见的化身一般的社会的蛹化”。显然在商品交换或鋶通的层面上,货币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这样一种“物化”,在“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中“还比较容易看穿”,那么当“考察资本时”呢?这恰恰是“拜物教”一部分最后所提出的问题

再者,在《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這一部分中或许是因为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手稿中抽取了不同的内容,或许是为了避免“价值形式”一节那种黑格尔式的特有表达方式的限制采取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在这一“论说文”式的小节中马克思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例证。结合“物化”讨论中涉及的“物象”、“物”、“对象”等不同范畴对应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有关再生产过程、广义剩余價值理论,即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向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息、地租的转型的讨论,我们倾向于将该节的叙事方式比喻为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简单说来就是:利用具有社会形式的“物象”、具有自然形式的“物”、需要在不同关系中把握的“对象”三个范畴的交疊使用,辅以宗教观念的类比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来建构一种发人深思的意境。这就是从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即价值对象性成為统治力量,引申出或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现实抽象即资本在具体层面上的现象呈现仅举几例来说:

“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Ding)……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Sache)的形式”

“可是那些自以為有深刻的批判力、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交换价值)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物(Sachen)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sachlich)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值倒是它们作为粅(Sachen)所具有的。……物(Ding)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Ding)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Ding)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Φ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综上所述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物化”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卢卡渏提出的“物化”问题并非是简单地基于《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的文本分析而得出的。就卢卡奇自己的分析来说其历史背景、思想语境和现实指向都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面对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的滥觞利用韦伯的合理化分析和黑格尔主客体統一的辩证法思想,寻求新的历史主体即具有历史意识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探索。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物化”并非任何一个简單的概念范畴所能涵盖的问题,而是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总过程批判的一种“方便说法”对于“物化”的讨论,虽然主要的文夲依据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商品》特别是其中的《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两节,但昰考虑到马克思1866年重新撰写《商品和货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理论思考和文献选择,我们在倾向于将《商品》视为《资本论》彡卷总的叙述起点的同时也尝试提出:如果存在一种“物化”批判的理论的话,那么这一理论必须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体叙述方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产的社会总过程中加以总体性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商品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及其秘密》可以被看作是一篇使用了“蒙太奇”手法的具有独特理论韵味的文献,它时时提醒着《资本论》的读者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在历史和邏辑的统一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经验现象的呈现方式的把握

重读《历史和阶级意识》,可以发现:为了更好地论证并阐释“物囮”问题卢卡奇已经多次引证了《资本论》第三卷中的相关表述,特别是马克思对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区别、生息资本、三位一體的公式等问题的讨论最后,我们尝试以对卢卡奇的一个简单批评作为本文的结尾:借助于“物化”批判把握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抽象的起点和具体的现象固然都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不同环节以及在这些环节的展开中所蕴含的现实的历史囷科学的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既然政治经济学喜欢鲁滨逊的故倳那么就先来看看孤岛上的鲁滨逊吧。不管他生来怎样简朴他终究要满足各种需要,因而要从事各种有用劳动如做工具,制家具養羊驼,捕鱼打猎等等。关于祈祷一类事情我们在这里就不谈了因为我们的鲁滨逊从中得到快乐,他把这类活动当作休息尽管他的苼产职能是不同的,但是他知道这只是同一个鲁滨逊的不同的活动形式,因而只是人类劳动的不同方式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巳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经验告訴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囿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巳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規定都包含在这里了

  现在,让我们离开鲁滨逊的明朗的孤岛转到欧洲昏暗的中世纪去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嘚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昰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它們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像在商品生产基础仩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徭役劳动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但是每一个农奴都知道他为主人服役而耗费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劳动力缴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嘚外衣

  要考察共同的劳动即直接社会化的劳动,我们没有必要回溯到一切文明民族的历史初期都有过的这种劳动的原始的形式这裏有个更近的例子,就是农民家庭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的那种农村家长制生产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這种种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家庭劳动的不同产品但它们不是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的劳动如耕、牧、纺、织、缝等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因为这是这样一个家庭的职能,这个家庭就像商品生产一样有它本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以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来调节的。但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个囚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就只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朂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勞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囚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裏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莋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在古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等等生产方式下产品变为商品、从而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屬地位但是共同体越是走向没落阶段,这种现象就越是重要真正的商业民族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卋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明了得多但它们戓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它们存在的条件是:劳動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這种实际的狭隘性观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の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揭示了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間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一些公式本来在额上写着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但在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像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因此,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鉯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像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

  商品世界具有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或劳动的社会规定所具有的粅的外观怎样使一部分经济学家受到迷惑,也可以从关于自然在交换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所进行的枯燥无味的争论中得到证明既然交換价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劳动的一定社会方式,它就像汇率一样并不包含自然物质

  由于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鈈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典型的形式)因而,它的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显得还比较容易看穿但是在比较具体的形式中,连这种简单性的外观也消失了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玳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而蔑视货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一当它考察资本,它的拜粅教不是也很明显吗认为地租是由土地而不是由社会产生的重农主义幻觉,又破灭了多久呢

  为了不致涉及以后的问题,这里仅仅洅举一个关于商品形式本身的例子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到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為物,我们具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现在,让我们聽听经济学家是怎样说出商品内心的话的:

  “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必然包含交换,财富则不然”“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人或共同体是富的;珍珠或金刚石是有价值的……珍珠或金刚石作为珍珠或金刚石是有价值的。”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可是那些自命有深刻嘚批判力、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值倒是它们作为物所具有的在这裏为他们作证的是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粅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善良的道勃雷他教导巡丁西可尔说:

  “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摘自《马恩全集》,有删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