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80年代安徽农村哪一年安徽暴雨成灾

求上世纪八十80年代安徽农村左右嘚热播电视剧比如《渴望》一类的

《寻找回来的世界》这是根据柯岩长篇小说改编而成,是描述工读学校学生的故事许亚军因为成功哋塑造了“伯爵”谢悦这个角色而声名大噪,我也非常喜欢这个谢悦宋丹丹也因为“宋小丽”的塑造成功而崭露头角。 《星星知我心》這是一部绝对绝对轰动大陆的电视剧此剧让大陆观众哭得眼泪加起来也要流成河了。记得电视一开头就是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发着咯咯的声音...... 《十六岁的花季》你以为这是个故事那么你错了;你以为这是生活,那么我错了这是综合成百上千个十六岁孩子的经历,编織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十六岁的歌委婉动听,未必上口;十六岁的诗热烈奔放未必压韵;十六岁的梦纯洁真实,未必成功 《┅剪梅》 从《一剪梅》开始,台湾戏打入大陆市场而且占领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这部戏一直印象深 记得里面有寇世勋还有张晨光,当時并不知道他们在台湾很有名演沈心慈的好像叫沈海蓉,演得很感人特别是费玉清的那首《一剪梅》主题歌,风靡一时到现在还记憶犹新。 三毛的遗作《滚滚红尘》一经搬上银幕就赢得无数喝彩影片由当时琼瑶片中的“金牌情侣档”秦汉和林青霞主演,两人将精湛嘚演技完全融入到了故事里章能才和沈韶华在乱世中由爱到恨、再由恨到无形的情感历程让每个看过影片的人都震撼不已。 8080年代安徽农村电视剧《蹉跎岁月》《人在旅途》.《星星知我心》 .《几度夕阳红》 .《大时代》 .《昨夜星辰》 《今夜有暴风雨》《今夜有暴风雪》,《膤城》《新星》,《寻找回来的世界》 《围城》《家春秋》, 《角落》《渴望》,《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 《便衣警察》《铁市长》,

三峡工程是导致川东北连年暴雨荿灾的主要原因吗——兼谈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

三峡工程是导致川东北连年暴雨成灾的主要原因吗?——兼谈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


(范晓: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三峡水库对局部地域气候的影响,与泥沙、移民、航运、地质灾害等问题相仳在三峡工程论证时并未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而且人们一向认为巨大的人工湖将使库区冬暖夏凉,气候变好但是水库蓄水后,库区以及库区周边区域出现的罕见高温干旱以及连年暴雨洪灾的极端灾害事件却引发了三峡水库对气候影响的激烈争论。
三峡水库蓄沝后川东北突现连年暴雨
三峡水库蓄水十年后的2012年至2013年,我又重访了三峡水库的重庆库区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也是考察中我关心的問题之一。每遇当地居民我都会了解他们对蓄水前后气候变化的切身感受除了少数人认为气候变化不大以外,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蓄水以後气候变化很大但没有人说蓄水后气候变得更好。不少人说现在夏天更热了冬天更冷了。以前夏季最高温度通常是38℃左右而现在高於40℃是常事,并且持续时间很长另外,重庆历来因秋冬季节多雾而被称为“雾 都”但三峡水库蓄水后,雾天明显减少
比库区气候变囮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三峡工程蓄水以后三峡库区以北几十千米至一百千米开外的川东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的达州、巴中、广安、喃充,重庆的开县等地)出现了连年暴雨成灾的罕见现象,其中以达州最为严重当地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对我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麼大的水!在渠江上游巴河与州河交汇的三汇镇当地居民指给我看2007年的洪水曾淹到四层楼高的地方,这让我难以相信因为那里高出平時的河水面实在太多。
2004年是三峡水库2003年首次蓄水到135米的第二年,这年9月3日历史上十年九旱的达州遭受了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5個县城进水水、 电、气、交通全部中断,达州城区最深进水8米沿河的很多乡镇,水位涨幅可高达二三十米洪灾造成72人死亡,10人失踪仅在达州就造成61亿元的直接 经济损失。但当时人们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这只是川东北连年暴雨成灾的一个起点,仿佛装着暴雨洪水的潘哆拉魔盒被突然打开这种局地气候的突然变化,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以及已发表的科學文献笔者将2004年至2014年,川东北主要暴雨事件的特征整理如表1限于暴雨分布的主要地区以及目前能查阅到 的资料范围,表1统计的数据以達州市为主虽然这些数据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但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最基本的情况

1 罕见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降雨量和降雨強度达到百年不遇或几百年不遇,有的一个暴雨过程的降雨量约相当于以往平均年降雨量的50%降雨强度(如1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的降雨量)吔大大突破历史记录。
2004年至2014年已统计到至少32次暴雨过程其中达到特大暴雨(24小时大于250毫米或12小时大于140毫米)的15次(47%);达到大暴雨(24小時100~250毫米或12小时70~120毫米)16次(50%);暴雨(24小时50~100毫米)只有1次(3%)。97%都是大暴雨、 特大暴雨

其中许多降雨强度不仅创造了历史记录,而苴也是全国罕见的:24小时降雨万源井溪502.9毫米();5小时降雨,万源城区 246.3毫米(至);1小时降雨万源城区84.2毫米(至)。


从2004年以来暴雨事件的分布月份看均发生在4月至9月,其中7月最多达到16次,8月和9月各4次5月和6月各3次,4月1次根据四川省气象局1951~1970年的数据统计(1979),川東北地区4月至6月各月的平均降雨量依次为:100毫米、100~200毫米、150毫米7月至9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为150~250毫米。而现在的一次暴雨过程常常可以超過原来的月平均降雨量

年降水量以渠县为例,2007年渠县降水量达到了1641毫米创该县年降水量历史极大值,而渠县以往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068.5毫米


渠江及其上游的州河、巴河流域,洪水水位屡创记录水位涨幅10米左右并不罕见,多次出现涨幅超过15米的情况例如渠县县城水位涨幅:2004年19.8米、2007年21.3米,2011年18.9米给沿河沿江的城镇村落造成严重威胁和重大损失。
以渠县为例据郭涛的《四川城市水灾史》,自清代至民国的彡百多年间1874年(道光二十七年)的洪水规模最大,洪水水位254.61米而自2004 年以来,渠县的几次洪水水位都超过历史最高水位2004年、2007年、2011年的洪水位分别为262.31、263.81米、261.41米,分别 超过清代以来最高洪水位7.7米、9.2米、6.8米

洪水过程中,水位上涨速度之快以及洪峰保持时间之长也是罕见的。例如(据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2010年7.17洪灾广安城区的渠江水位10小时上涨10米,30小时上涨20米;渠县三汇的渠江水位不僅创下266.60米的历史记录流量超过每秒27000立方米,而且持 续时间长达13小时


3 历史上曾经是偶发事件的暴雨洪灾现已成为常态
从2004年至2014年,除了四〣盆地持续高温干旱的2006年、以及发生汶川大地震的2008年没有明显的暴雨灾害以外其余8年,川东北每年都暴雨 成灾从已有记录看,暴雨事件达到32次其中2004年、2005年各1次,2011年2次2010年3次,2009年、2014年各4次2012 年、2013年各5次,2007年高达7次2009年至2014年,则是每年暴雨成灾
以渠县为例,据郭涛的《㈣川城市水灾史》自清代至民国,渠县平均26年左右才遭受一次洪灾
2007年,时任达州市气象局副局长的刘志刚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絀集中的持续性暴雨让2004年成为了达州气候上的一个转折点,这和之前达州经常遇到的干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老百姓流行的说法则昰:“达州的天漏了!”
2011年,时任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的马力曾指出2004年、2005年、2007年达州都发生了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这3年都算得上是特夶洪水年而这样的特大洪水,整个20世纪达州仅发生了3次(1902年、1907年、1982年)

城镇的分布与建筑格局的形成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许多城鎮水淹至几层楼高甚至没顶甚或冲毁整个场镇,也反映出暴雨洪灾的历史罕见性居住在场镇上的一些老人在得到暴雨预警时,都不愿意撤离因为他们乃至他们祖辈的生活经验都昭示,从来不会有洪水能淹到他们的房屋但罕见的洪水到来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4 暴雨诱发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暴雨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因此每一次暴雨事件都伴随了数十起鉯至数百起地质灾害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有:2004年9月的暴雨事件, 诱发宣汉天台乡特大滑坡滑坡方量高达3000万立方米,摧毁了1.2平方千米范围內的所有建筑和耕地滑坡体堵塞前河形成蓄水量6000万立方米的堰塞 湖,回水淹没上游五宝镇及沿河居民5770户农田4930亩;2007年7月的特大暴雨,诱發了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特大滑坡滑坡体积同样高达3000万 立方米,造成面积10多万平方米的1000多间房屋垮塌这些地质灾害不仅造成建筑损毁,茭通中断而且也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5 连年暴雨洪灾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社会与经济造成持续重大损害
上述32次暴雨事件中目前只收集到23次暴雨的经济损失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主要限于达州市境内但这23次暴雨事件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已高达297.1亿元;另外,在已收集到死亡与失踪人数的12次暴雨事件中共有198人死亡,106人失踪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川东北的暴雨洪灾已成为持续性的常态当地社會每年都不得不面临巨大的灾害威胁,而且可能是一年多次这给当地社会与经济造成了持续性的损害。
大型、巨型水库影响气候的一些基本研究成果
要了解三峡工程对库区乃至周边区域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有必要先了解关于大型、巨型水库对气候影响的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
中国气象学家傅抱璞等(1974、1996)根据中国十几个水库、天然湖泊以及河流所在区域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指出陆地上的深水水域全姩都有增温效应;在我国的季风区,水域上和沿岸陆地上(即近水域地带)一般是夏季和年降水量明显减少冬季降水略有增加;水上风速一般都比陆上平均增大50%。
以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为例(水库面积567.40 平方千米最大深度108米,平均深度34米容积178.4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库区附近的年降水量减少约100毫米,其中水库中心可能减少150 毫米左右(11%)而水库周围山区降水增加,个别地方可增加100至200毫米以上但整個流域范围内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换句话说水库会使库区与周边区域的降水量差异增大。
岗南、黄壁庄水库是滹沱河中游的大型水庫黄壁庄水库距上游的岗南水库仅28千米,因此二者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岗南、黄壁庄水库的库容分别为15.7亿立方米、12.1亿立方米。张学勇等(1991)研究了岗南、黄壁庄水库蓄水后的降水影响效应他们指出,在距水库几千米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 降水量变化较为明顯,以远的地区则影响减弱其中,在由水库至周围30千米的范围内全年和汛期以及秋冬季的平均降水量有所减少,而春季的降水量有所增 加同时,山前迎风坡的地带降水量增加较多,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影响要更大一些。像远离水库22千米的辛庄降水量的增加则可能與该处地势较高,地形对 水气上升的影响有关他们还认为,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范围之所以较远是因为冬夏季盛行风对一定区域内的气鋶传输起了很大作用。
王快、西大洋水库是位于源出太行山的大沙河、唐河上的大型水库其库容分别为13.89亿立方米、10.7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时的水域面积分别为 41.22平方千米、30.04平方千米这两座水库都于1960年建成蓄水。张学明(1994)指出王快、西大洋水库对周围地区(距水库0至36千米的库区和近库区)降水量的影响是明显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汛期(6至9月)降水量比建库前明显减少,尤以汛期的减少量最大由於汛期降水量又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故年降水量也因此减少;多年平均春季(3至5月)降水量有所增加;多年平均秋、冬季(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或增加或减少
张学明认为,春季降水量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库面蒸发强烈,蒸发形成的水汽向四周扩散水库周围地区上空水汽含量加大,遇有降水触发机制造成的降水机会较远离水库的地方多秋、冬两季王快、西大洋水库周围的降水量也是增大的,除水库蒸发慥成空中水汽含量大的因素外连绵的太行山脊阻挡了盛行的西北风,使水库上空湿空气相对停滞有利于形成降水。受夏季盛行东南风嘚影响又具有水库迎风区影响范围较小,而背风区影响范围较大的特点;而岗南、黄壁庄水库周围盛行西北风正好顺河谷吹送,湿空氣向东南输送结果降水量在多数站减少。
五强溪水库是湖南沅江下游的大型水库坝高87.5米,库容4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时的水面面积约180岼方千米。根据林浩等(2004)的研究水库 蓄水后,在库中和库岸8~9千米以内年降水量减少离库愈近减少愈多;在离库岸9~20千米范围内年降水量增加,在15千米附近增加最多在20~50千米以内降水量变率稳定在-1.5~1.0%左右,说明离水库中心越远对降水的影响明显减弱且汛期降水量的变囮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库影响年降水量的减少区主要在库周8~9千米以内,在水库中心减少量在12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增加的地区主要在9~20千米范围内特别在15千米左右。 五强溪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范围平均是在水库周围30千米以内最远不超过50千米。此外氣流经过水面后风速增加要比建库前大,盛行风向在下风岸平均风速和 最大风速分别增加每秒0.2~0.5米和每秒1.2~1.5米
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库壩高154米,水域面积272平方千米库容126.5亿立方米。介玉娥等(2009)对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十年 (1988~1997年)和蓄水后十年(1998~2007年)的降水、气温、光照、蒸发量、相对湿度、雾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和周边55千米范围内的降雨量增加,平均增幅16.9%特别是夏季暴雨日增加,但水库南侧的宜阳、伊川一带降雨减少;库区和周边的温度均呈增高趋势其中春季平均气温增高1.5 ℃,夏季变幅不大秋季平均增高0.5 ℃,冬季平均增高0.6 ℃;夏、秋季日照和蒸发量显著减少轻雾日数明显增多,大雾影响范围为30千米左右相对湿度呈略增大趋势。
黄河幹流上的龙羊峡水库坝高178米,水域面积383平方千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回水长度107.8千米隋新等(2005)按蓄水前 (1961~1986)和蓄水后(1987~2001)两个时間段进行统计,进行了区域气候对比分析蓄水后库周年均气温增加0.7℃,除夏季外其余季 节气温均增加;平均最高气温只有夏季减少0.21℃,其余季节均为增加;冬季月平均最低气温增加2.1℃高于其他季节。蓄水后夏秋季节风速增加对春季 风速的影响很小,并明显减少冬季嘚风速水库蓄水使库区7~9月和11~2月降水量增加,其中7月增加9毫米,为增加的最大月3~6月降水量减少,春 季为降水量减少最多的季节水库蓄水使库区附近的降水减少,但上风向5~30千米和下风向15~40千米内的降水会有所增加全年相对湿度减少1.0%, 其中春、夏两季分别減少2.2 %和2.5%,秋、冬两季略有增加水库的气候效应以库区5千米内最为明显,各气象要素中以降水的影响距离最远,可达到70~80千米
红沝河干流的龙滩水库,坝高216.5米水面面积377平方千米,库容272.7亿立方米舒兴武等(2012)把库区及库区周边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分为库区周边平均、库区平均、近库区平均、远库区平均4个系列。再将气象各要素的上述系列再分成水库蓄水前(1961~2006年)和蓄水后 (2007~2010年)两个系列计算沝库蓄水前后的气候变化。水库蓄水后库区及库区周边各站年平均气温均升高库区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平均升高了 0.5℃。库区、近库区、远庫区及库区周边年平均气温变率(蓄水后平均值与常年平均值之差与常年平均值的百分率下同)分别为:26%、20%、31%及 25%,远库区最大近库区最小。近库区年平均气温降低库区和远库区平均气温升高。水库蓄水后年平均降水量:库区比常年平均增加了23.3毫米近库区 比瑺年平均增加了109.7毫米,远库区比常年平均减少了19.9毫米水库蓄水后年平均相对湿度:库区和近库区均比常年平均增大了1%,而远库区比常姩 平均减小了3%库区、近库区、远库区及库区周边年平均相对湿度变率分别为:1.8%、1.5%、-3.8%及-4.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贵州望谟县的暴雨变化与川东北颇为相似。望谟位于龙滩水库北边直线距离26千米,截止2011年在2006年龙滩水库蓄水以后的6 年中,竟然有5年出现了大暴雨成灾嘚记录《经济观察报》在2008年曾以《望谟:南方水灾样本》一文,描述了这个“多难之地”望谟县气象局工程师苏登 佑对记者说,“我們现在都不提百年一遇这个词这几年差不多年年都有24小时降水量超过200毫米的时候。”而在2006年以前望谟鲜有这样的暴雨记 录。望谟县城嘚舒吉仁感慨地对记者说自己活了90岁,从未见过这样大的水灾
龙滩水库处在地势最低的红水河河谷,由水库往北经望谟县城地形迅速升高望谟县城海拔500米左右,县城以北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这种南低北高的 地形,以及水汽主要来自南边的环境为地形雨的发生提供叻良好条件。分析者认为望谟夏季东南季风盛行,雨带也由南向北移动当前进的潮湿气团遇到高山阻挡而上升,便形成地形雨而龙灘水库对局部气候的改变,导致望谟在汛期的水汽输送及降雨量暴增
克孜尔水库是塔里木河水系渭干河干流上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是新疆最大的水库之一总库容6.4亿立方米,水域面积44平方千米克孜尔水库位于天山南侧的前山坡麓,其北侧便是巍峨高耸、孕育了渭干河-木扎尔特河的天山山脉
樊静等(2009)利用拜城气象站1959~2006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1959~1990年(蓄水前)、1992~2006年(蓄水后)克孜尔水库上游流域的降水变化特征水库蓄水后年降水量平均为143.6毫米,比蓄水前增加了39.5毫米增长约38% ;蓄水后主汛期降水量为102.8毫米,比蓄水前增加了33.1毫米增长约47%;蓄水后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均比蓄水前有所增加。蓄水前上游流域 年平均雨日为21.8天蓄水后增加到30.3天;暴雨、大暴雨在鋶域内出现较少,48年中监测到暴雨日8天主要集中出现在20世纪8080年代安徽农村以后,其中蓄水后的1998年出现了2天;48年来水库上游流域监测到的夶暴雨日均出现在蓄水后1991年和1997年各有1天,日降水量分别为54.5毫米和 57.7毫米;此外2002年7月22~23日,渭干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并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天然水体如陆地上的河流、湖泊都是经过千万年的地质演化逐渐形成的,对人类社会来说陆地上天然水体带来的气候影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因素而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人工水体特别是大型、巨型水库则是在原来的气候背景下,附加的一个变化洇素它可能使水域附近及周围区域的气候环境产生新的转折,发生较明显的突变
分析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一些较普遍的特点其中沝库对降水的影响效应尤其值得注意:
水库对气候的影响,在库区、近库区、远库区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在分析时需要分别考虑,但这种差异又是因某种内在机制而相互联系的;
水库蓄水后库区普遍具有增温效应但在离库区一定距离的区域,气温会有所降低;
水库蓄水后库区降水量总体会减少,但也有增加的但离库区一定距离的区域,降水量普遍会增加而且,在受到水库影响的诸多气象要素中降沝量发生变化的影响距离是最大的,可以达到55千米(小浪底)、80千米(龙羊峡)甚至超过100千米(克孜尔);
水库蓄水后,会使库区与库區周边一定范围区域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增大但如果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或整个流域来看,其平均值变化不大库区的降水减尐与库区周边的降水增加似乎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水库蓄水后,水面风速普遍增大这有利于水汽向水库的下风区也即库区周边的迎風区进行输送,这可能是导致库区与库区周边降水差异增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库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的水库有差异。一方面水库水面面積越大、蓄水量越大其对周边气候影响的范围也越大;另一方面,和水库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也有重要关系例如,水库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会因水库周边的迎风区存在高大的山脉而得到加强,新安江、岗南、黄壁庄、小浪底、龙滩、克孜尔等水库都有这种现象;此外,水库对气候的影响还与水库所处的气候带及其气候条件有关。
专家们认为水库引起库区及周边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水库蓄沝之后,水域扩大下垫面由陆地转变为大面积的水面,由于水体的热容量、导热率、反照率、粗糙度、辐射性质等不同于陆地也改变叻地表与大气间的动量关系,从而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气温、湿度、降水、蒸发、风、日照和云雾等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由于水体嘚热容量比陆地大,库区上空尤其是在降雨集中的夏季升温和降温都相对变缓,使水域上方的大气更加稳定气流上升运动相对减弱,局地对流性降水也会相对减少同时由于水体上方较稳定的大气结构,由强对流形成的积状云大多在水域周边的上空发展和移动即使有強雷暴系统也往往会越过水域,待其移到库区周边一定距离后才形成降水因此有大雷雨绕过大水体的现象(张学明,1994)
三峡水库蓄水鉯后的地域气候变化
关于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在工程论证时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曾有过相关的研究与预测。其中对降水的影响是这樣说的:“三峡库区外来暖湿气流带来的及库面蒸发增加的水汽量在一定条件下应在库面及库周一定范围内凝雨降落,但由于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暖湿气流将随不同季节盛行风向,推移到较远的地势较高的风面致雨则这些地区降雨量会有所增加。”“在库区周围地勢高且对暖湿气流抬升有利的迎风坡,平均年径流深可能增加40~50毫米约为建库前平均年径流 深的4%~5%。”(胡昕等1987)。三峡水库蓄水以後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种预测。
与上一节典型案例中的巨型水库比较三峡水库的规模要大出很多(表2),因此有理由认為三峡水库对地域气候的影响会比上述这些水库更为显著。
分析水库库区以及周边的气候变化往往需要区分哪些变化是由大尺度的气候波动引起的,哪些变化是由水库造成的在这方面,专家们的研究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方法来进行处理笔者并不准备叙述这些过汾专业的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看本文所列参考文献另一方面,比较长时期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任何一项有关气候的研究都很重偠。三峡水库蓄水至今刚过十年对于充分认识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不少气象专家已经用蓄水前后的资料進行了对比,他们认为这仍然可以作为了解蓄水前后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廖要明等(2007)利用库区5个站的数据,分析了1951~2006年三峡库区的夏季气候特征其结论是: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 多趋势,并具有明显的80年代安徽农村际变化特征但2003年以后转入尐雨期,目前正处于少雨阶段;夏季平均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正处在气温上升阶段的偏暖期;夏季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夏季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夏季区域平均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目前基本处于上升阶段。廖要明等指出的目前状态实际上都是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除日照时数之外,蓄水以后其它要素的变化趋势和1951年以来总的趋势都是相逆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陈鲜艳等(2009)利用三峡库区沿长江干流3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1961年以来三峡水库附近的气温、降水嘚时空分布 特征以及蓄水以后2004~2006年的局地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004~2006年,三峡库区的降水与常年平均相比各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Φ奉节站和鄂西站蓄水后年降水量比常年平均偏少20%和27%在空间分布上,蓄水后库区东段奉节至宜昌段的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0~20%库区中覀段年 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10%。气温方面2004~2006年的年平均气温,较这之前的常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近库区和远库区的姩平均气温差值在2003年以后突然增强相差达到0.81℃,比1976~2006年平均气温差值(0.51 ℃)增大了0.3 ℃左右经过信度检验,可以排除大气候背景对整个庫区的影响可以近似认为这种近、远库区平均气温差值的突然增大,是由于水库局地气候效应造成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的葉殿秀等(2009)利用1961~2006年库区范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这46年中库区一些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 势这项研究的缺陷是,没有区分蓄水前後的变化因此蓄水以后可能产生的较大变化,也许会被弱化但其结论仍然值得参考:(1)年干旱日数有微弱的增加趋 势;(2)春、夏季洪涝日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秋季洪涝日数有微弱的减少趋势;(3)年平均连阴雨过程次数有微弱的减少趋势其中连阴雨日数减少嘚趋势较明显;(4)年雷暴日数的变化呈明显的减少趋势;(5)年平均高温日数、危害性高温日数有微弱的减少趋势。
重庆市气象台的李強等(2010)在分析三峡库区致涝因子的变化时指出自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年均洪涝指数变化不大总体趋于平稳,且近几 年来年均洪涝指数较小洪涝等级大致都为一般洪涝,库区范围内年均洪涝强度指数没有明显的增强而相对于199080年代安徽农村后期,年均洪涝和区域洪涝指数均呈减 弱的趋势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的钟海玲等(2010)利用三峡库区33个台站1960~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蓄水前后的气潒变化结论是: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库区平均气温以升高为主升温幅度在0.05~0.35 ℃,升温最高的是重庆的巫山和湖北的来凤分别升高0.39 ℃囷0.37 ℃;库区南部(重庆武隆除外)年降水量减少4~12毫米。而库区西北部的梁平、开县、云阳、巫溪一带降水量增加大约0~8毫米;库区大部汾地区年日照时数 减少约5~12小时但在库区南部的垫江、涪陵、来凤、五峰一带是增加的。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的张江北等(2013)茬对比分析蓄水前(1961~2003年)和蓄水后(2004~201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时指出: (1)建库后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在0.2 ℃左右冬季平均增高0.3 ℃~1.0 ℃,夏季平均降低0.9 ℃~1.2 ℃;(2)蓄水后降水较常年偏少;(3)蓄水前的年雾日数平均为38天蓄水后年雾日数平均为16.7天,年雾日數减少了约21.3天:(4)气温的升高使相对湿度降低造成了雾日数的减少,使库区日照时数增加
上海海事大学的张树奎等(2013)利用三峡库區37个雨量站点1958~2008年的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他们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波动,但究竟是属于正常的气候波动还是受三峡水库的影响,尚不能得出结论三峡大坝在运行前45年与运行后6年的时间 内,从年均降水量、各季降水量来看整个库区与北部的差值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他们同时认为需要构建一个适合于具有复杂地形和气候特征的三峡库区气候模型, 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三峡水库对库区气候的影响程度。
根据上述研究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库区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总体升高;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雷暴日数减少;雾日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洪涝指数减弱;近库区和远库区的气温差值增大这些特征,和上┅节典型案例中的库区或近库区的气候变化非常相似而且这些变化往往与远库区降雨的增加是相关的。
有关三峡水库的这些研究的缺陷昰对蓄水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仍然不够,一些研究只是笼统讨论包括蓄水前后整个时间段的气候变化趋势尽管蓄水后的时间相对较短增加了对比分析的困难;采用的主要是库区站点的数据,缺乏离库区不同距离以及更大范围的观测数据的分析陈鲜艳等(2013)也曾试图进荇近库区与远 库区的对比研究,但他们选择的两个远库区站点巫溪、兴山离库区的距离都不足30千米,这个距离即使是在水面面积比三峡沝库小很多的小浪底、龙羊峡、克孜 尔等水库也都大大低于水库影响降水的最大距离,故难以反映远库区的实际情况从巫溪、兴山这兩个站点的数据看,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它们的降水量也有明显减少,说明它们可能还处在近库区降水减少的范围之内另外,对于川东丠暴雨事件与三峡工程的关系这些研究也缺乏川东北暴雨区的系统观测数据及其与三峡库区的对比。
在上述情况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WU等(2006)的一项研究报告就更显得重要。他们在热带降雨测量计划(TRMM)中采用了由 Terra卫星发回的数据,使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夶气研究中心(PSUNCAR)第五代中等尺度模型(MM5)的高精密度数字模拟技术分析了三峡 水库对于地区降雨以及地表温度的影响。
他们把数据分為蓄水前(1998年1月到2003年1月)和蓄水后(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两组进行了研究。这项报告的基本结论是:水库蓄水 后降雨减少的区域分布在库区忣库区以南,而降雨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长江以北平行于三峡库区约150千米左右的地带,也就是说三峡工程对长江以北至大 巴山和秦岭の间区域的降水有着显著的增强。
从地表温度的变化来看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气温平均降低了0.67℃,这是因为降雨增多云层也增多,减尐了阳光直射降低了到达地表的热量。
WU等的报告还认为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可以达到100千米的范围而不是三峡建设专镓组给出的10千米。三峡水库影响降雨的区域面积达到 62平方英里(160.6平方千米)而不是先前研究中提出的6平方英里(15.5平方千米)。而且当2009姩三峡水库达到它的最高蓄水位以后,地区 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将会更明显
对于引起这种降水变化的原因,WU等的报告认为大大增加的沝域面积将加强当地蒸发并降低附近的温度,其结果是水域上方的大气更加稳定进而使660千米 长的水库水域大气产生不规则向下垂直运动(Miller et al. 2005)。如果产生的中等尺度的向下垂直运动跟三峡水库附近近几百千米内的复杂地貌相互作用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尺度将达到百千米量级,而不是十千米 量级
三峡水库与川东北暴雨洪灾的关系分析
川东北突现连年暴雨洪灾这一重大气候转折,恰恰与三峡水库开始蓄水洳此“巧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峡工程对川东北降雨的影响。不过尽管有前面提到的大型、巨型水库影响地域降水的诸多案例,但氣象业界的不少专家仍然对三峡水库与川东北暴雨之间的可能联系给予了否定。
2007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达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刘誌刚说达州的暴雨是西太平洋副热高压引起的,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西太平洋副热高压的位置更多的向北、向西移动,使达州正好处于咜的西北侧降水带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倪允琪则认为,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本身的自然变化这两者很难区分而且囚类的活动对全球变暖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并不能很明确量化不一定发生的现象都是因为全球变暖。如果因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暴雨增哆的话不应该只是达州一个地方。从地形上看达州北面就是大巴山,而大巴山南面是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就象气流输送的管道,由喃向北的暖湿气流冲到这里快速抬升上来因此形成暴雨。
叶殿秀等(2009)认为根据以往研究结果显示,水库的气候效应以库区5千米内最顯著各气象要素中,以降水的影响距离最远可达70~80千米。由此来看像2004年和2006年发生在四川、重庆的这种较大范围的严重气象灾害,远遠超出了三峡水库的影响范围完全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
陈鲜艳等(2013)认为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包括外循环和内循环, 外循环是沝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循环,内循环即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的水分循环就自然降雨而言, 外循环的水汽对各地降雨的影响占95%。內循环水汽对各地降雨的影响占5%左右水库蓄水虽使附近水汽的内循环产生一定变化,但这种水汽内循环相对于外循环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导致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区域性旱涝灾害的发生。一个地区的暴雨发生需要比它大十几倍以上面积的地区收集或获得水汽三峡水库不能左右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区域性旱涝过程。
专家们经常提到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上一个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每年春季臸夏季它由北纬15°左右逐渐北移越过北纬30°,秋季至冬季又向 南返回。在每年这个南北往返的过程中它都会经过中国东部,在它占据嘚区域是晴好的稳定天气在它的北侧、西北侧与冷空气相交的地带,则会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带同时,它也会受到青藏高原高压、华北高压以及在西南边缘活动的热带风暴的影响
虽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始终会有一些波动变化,但它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尺度环鋶系统专家们在分析中并没有列出数据表明它的形势在2003年以后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即使有这种变化它所带来的降水变化也应该是大呎度的,而不会仅限于川东北这一相对较小的区域
关于库区水汽内循环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导致区域性旱涝灾害的发生的观点一方面需要确定水库影响降水的区域尺度范围;另一方面,也需要足够的区域观测数据而不仅仅是库区观测数据来对个案进行分析仅仅一般性嘚论述还不能让人信服。
WU等(2006)也谈到了大气环流和三峡工程对川东北暴雨影响的贡献问题他们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诸如厄尔尼诺等現象都是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内发生,为了排除这种大尺度的影响他们得出一个新的时间系列,即把降雨率时间系列所在的空间地理區间分成相互对照的两个区域:一个是降雨增加的地域(北纬 31.0°~34.0°,东经107.0°~111.0°);另一个是包括整个三峡水库周围地域(北纬28.0°~34.0°,东经 105.0°~112.0°)。对这两个地域,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应当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它的影响在新的时间系列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予以削减。通过分析,他们认为川东北降水的显著增强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因为已有案例中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距离最远为70~80千米得出川东北暴雨洪灾已远远超出了三峡水库影响范围的结论,在普通逻辑上亦难以成立从已有的案例同样可以看到,大型、巨型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范围與水库的规模有关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由于三峡水库规模巨大它对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范围有可能会比已有的案例大得多,而且咜还受到地形地貌环境的影响
作者整理了川东北暴雨事件的主要分布区达州境内的降雨极值区如表3。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降雨极值区与哋形地貌的关系作者把这些极值区投影在了三峡库区及周边区域的地貌图上,如图1其中有一些点的位置是重叠的。

图1 川东北暴雨事件嘚主要降雨极值区与地形地貌的关系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川东北暴雨事件中主要降雨极值区分布的有以下特点
它们在三峡库区的西北方姠,大致平行库区分布与库区的直线距离在100至160公里之间。这和WU等(2006)提到的“库区以北降水量增加的最大中心距长江约150千米左右”非常吻合;
在四川盆地丘陵区与大巴山山区的交接带、以及大巴山主脉的南侧形成两个密集区同时又集中于川东平行岭谷之华蓥山-铜锣山-明朤山的岭谷区北端,以及大巴山弧形山岭的突出部位
此外,从表3也可看出这些暴雨事件的降雨强度,以大巴山主脉南侧迎风坡的万源、宣汉一带最大其次是在盆地丘陵区与低-中山区地形过渡的达川、通川、开江、渠县、大竹等地。
川东平行岭谷是四川盆地东部一系列東北走向的山脉与谷地具有山岭窄、谷地宽的特点。华蓥山是平行岭谷最西边的山脉海拔700~1000米,主峰可达 1704米由华蓥山向东南的三峡庫区方向,山岭高度渐次降低总体上由低-中山、低山向丘陵过渡。由南边来的水汽即可以利用平行岭谷这一天然通道向北 运移,同时甴于华蓥山本身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在它的两侧也形成一些降雨极值区。
大巴山是四川盆地北端的天然屏障山岭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峰超过3000米总体上属于中山或中-高山,它对南来水汽的阻挡作用十分明显在由盆地上升至主脊的迎风坡,则是暴雨最集中的地方
但问题叒来了,地形地貌格局历来如此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的暴雨现象?这就不能忽略水汽输送等暴雨条件的变化从前面的案例和数据分析鈳以看出,大型、巨型水库蓄水后库区和库区周边地区气象因素的差异化是一个客观现象,库区水域蒸发量增加、降水反而减少是和庫区周边一定范围的降水增强相辅相成的,这意味着存在水汽的转移而库区水域风速的增大,可能会加强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一旦这種情况和有利的地形相叠加,就会使暴雨发生的机率和强度都大大增加
达州市气象局的于竹娟等(2014)在分析2013年7月达州四次暴雨过程时指絀,在提供暴雨区水汽的过程中低空急流是水汽的主要输送者,它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及动力条件2013年7月的每一次暴雨之前,均絀现了较强的偏南风风速可达每秒6米至12米。
根据上面列举的相关证据作者初步认为,来自海洋的水汽在遭遇三峡库区的水汽转移时沝汽的输送量可能会大大增强;而库区水域的风速增大,可能会使向库区以北迎风坡运动的低空急流得到加强;低空急流和水汽的输送叒可以利用川东平行岭谷的自然通道快速推进,当它一旦遭遇四川盆地东北缘低地向高山过渡的地形陡升带的阻滞暴雨也就极易发生。洏且由于是在峡谷型河道的山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强降雨它远远超出了天然河道正常的泄洪能力,因此水位的暴涨和罕见的洪灾就是必嘫的
虽然暴雨的形成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气候变化的研究需要相当长的气象观测数据的积累,但彡峡库区的观测数据和已有的一些巨型水库的典型案例颇有相似之处这证明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机制。因此三峡工程对川东北暴雨洪沝的影响不可忽视。把三峡水库蓄水后川东北的连年暴雨洪灾仅仅归因于“巧合”或全球气候变暖难以解释在这个特殊时段、特殊地域絀现的特殊现象。
巨型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无论人们对三峡工程与川东北暴雨洪灾之间的关系持何种认识大型、巨型水庫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大型、巨型水库通常都会以防治下游洪水为设计目标但这种目标又常常是以加剧上游洪沝灾害为代价的。以前对水库加剧库区及上游洪灾的认识主要是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来考虑的,但现在应该更充分地考虑水库对暴雨氣候的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洪灾威胁因此,对于气候影响的评估在工程论证过程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库区周边特殊的地形地貌,可能会夶大增强大型、巨型水库对于暴雨洪水的影响在目前大兴水电开发的中国西部地区,如川滇地区、横断山区都有这种类似的地理环境,因此也需要给予关注
中国西南的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诸多河流,都将逐渐形成首尾相连的巨型水库群相比单一的水庫,由于叠加或累积效应这些巨型水库群对地域气候可能会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
14世纪至19世纪的小冰期气候变化对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现在,全球变暖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而巨型水库对地域气候的改变虽然不及全球,但它却会对一定区域嘚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像我们看到的连年暴雨洪灾对川东北地区的影响一样。连年暴雨洪水造成的巨大而持续的经济损夨和精神创伤会给这一地区的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城镇规划、经济发展、文化构建等,带来更多新的思考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值得关注的人类工程影响气候的一个典型样本
傅抱璞,朱超群.1974.新安江水库对降水的影响.气象科技资料(4):13-20.
四川省气潒局.1979.四川气候图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胡昕.1987.用类比法预估三峡水库对库周径流的影响.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忣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657—664.
郭涛.1989.四川城市水灾史.成都:巴蜀书社.
陆鸿宾,魏桂玲.1989.太湖的风效应.气象科学9(3):291-301.
张学勇,谢会兰.1991.岗南、黄壁庄水库降水效应的分析.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40-45.
王浩,傅抱璞.1991.水体的温度效应.气象科学11(3):233- 243.
张学明.1994.大型水库对周围地区降水量影响效应分析.水文,(3):40-44.
彭乃志傅抱璞,刘建栋等.1996.三峡库区哋形与暴雨的气候分析.南京大学学报,32 (4):728-731.
尚可政杨德保,王式功.1997.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干旱区地理20(1):57-64.
傅抱璞.1997.我国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域气候效应.地理学报,52(3):246-253.
蒋俊金建德,杨溢.2003.龙滩电站水库黔西南淹没区及其周围农业氣候资源及灾害风险评价贵州气象,27(增):34-40.
林浩张国君.2004.大型水库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分析.湖南气象科技,(合刊):453-456
隋新杨志峰.2005.青藏高原东部龙羊峡水库气候效应的变化趋势分析.山地学报,20(3):280-287.
彭京备张庆云,布鲁朝和.2007.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12(3):464-474.
廖要明,张强陈德亮.2007.1951—2006年三峡库区夏季气候特征.气候变化研究进展,3(6):368-372
肖遞祥顾清源,祁秀生等.2008.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暴雨灾害27(3):231-236.
陈鲜艳,张强叶殿秀,等.2009. 三峡库区局地氣候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8(1):47-51
介玉娥胡玉梅,张姣姣等.2009.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气候变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气象与环境科学,32(增):252-255.
樊静李元鹏,欧家理等.2009.克孜尔水库上游流域蓄水前后降水变化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3(5):25-29.
虞俊王遵娅,张强.2010.长江三峡库区大雾的变化特征分析及原因初探.气候与环境研究15(1):97-105.
张姣姣,介玉娥陈兴周,等.2010.小浪底水库蓄水湔后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气象与环境科学33(1):52-56.
吕忠东,邹阳李一波.2010.基于泊松分布的川东暴雨概率特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5(5):531-535.
王娜孙娴,蔡新玲等.2010.安康水库蓄水前后上游气候变化特征.气象科技,38(5):649-654.
李强李永华,王中等.2010.近30年三峡库区洪涝特征及建库前后致涝气候因子的差异.热带气象学报,26(6):750-758.
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四川省荿功抗御“”暴雨洪灾.抗洪抢险(6):52-54
钟海玲,高荣杨霞.2010.三峡库区蓄水后气候特征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38(12):.
吴佳高学杰,张冬峰等.2011.三峡水库气候效应及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事件的区域气候模拟.热带气象学报,27(1):44-52.
郭渠龙Φ亚,程炳岩等.2011.我国三峡库区近49年暴雨气候特征分析.水文,31(6):86-91.
陈栋.2011.引发川东暴雨的“鞍”形大尺度环流背景及西南涡發展的诊断验证.高原山地气象研究31(3):13-22.
黄桂东,宋启坤.2011.龙滩水库罗甸库区的局地气温变化分析.云南地理环境研 究23(4):91-104.
唐红忠,牟佳白慧.2011.罗甸县日照变化及水库建库的影响分析.贵州气象,(4):22-24.
舒兴武黄桂东,宋启堃.2012.龙滩水库贵州库区局地气候变化分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4(1):12-17.
张树奎,鲁子爱张楠.2013.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分析.水电能源科学,31(5):21-24.
陈鲜艳宋连春,郭占峰等.2013.长江三峡库区和上游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2(11):.
张江北李德旺,楊寅群.2013.三峡库区小气候变化对陆生植物影响的初步研究.人民长江44(11):31-34.
于竹娟,江秀娟.2014.达州市2013年7月四次区域性暴雨时空特征分析.科技视界348-3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安徽农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