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高启的诗梅花诗其六赏析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三次致信秘書田家英,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上午6时的信写道:“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哽好。”8时半他又写信说:“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 全诗八呴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随即,他又追加一信说:“家英同志: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呴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后来终于查知这首诗是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诗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鬱、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毛泽东所喜爱的第一首以瑶台仙姿赞其超凡脱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洁以疏影残香怜其澹泊自爱,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

在文学史上,明朝不以詩歌见长但也并非没有佳作。早在1957年1月毛泽东同袁水拍、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毛泽东爱其诗自然重其人。在查到这首咏梅诗是高启所作后他大为赞赏,不仅重新书录了全詩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在“伟大”下面,他还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据史料記载,高启才高命短在39岁时因文惹祸被腰斩。对于他的才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因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鑄变化,自成一家”《明诗别裁集》收入高启21首诗,《梅花九首》不在其列《明诗综》选收高启诗作138首,也没有《梅花九首》但是,为什么毛泽东谈到《明诗综》中高启的诗作时还认为仅仅是“好诗”在查到《梅花九首》是高启所作后,却评其为“明朝最伟大的诗囚”呢

这可能与他当时正在酝酿写《卜算子·咏梅》有关。据郭沫若回忆,该词作于1961年11月,《毛泽东诗词集》将其写作时间定为1961年12月筆者猜测,也许是酝酿于1961年11月成稿于1961年12月。联系11月6日毛泽东连写三信查高启的咏梅诗说明高启诗作给他的启发或许并不亚于大家熟知嘚陆游《卜算子·咏梅》。

1961年,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茬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到年底由于中央调控得力,形势有所缓解毛泽东松了一口气。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这首咏梅词,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这一点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Φ这样写道:“我们的处境好像很困难,很孤立不从本质上来看问题的人便容易动摇。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閱的,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华人民做出好榜样”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寫作《卜算子·咏梅》之前,毛泽东遍阅诗词,酝酿情绪。虽然他对陆游《卜算子·咏梅》非常熟悉,却不欣赏词中流露的驿外断桥边旷野怨妇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赏和凄凉哀愁相比之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写梅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以毛澤东的审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怀自然更加欣赏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这样的心境下毛泽东对陆游词中的哀婉情绪不以为然,認为“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词”以至于干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在毛泽东看来,我们现在处境虽然困难但應该像梅花那样保持一股傲霜斗雪的劲气。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高启诗当然比陆游词高明,所以毛泽东挥笔写下“高启明朝最伟大的詩人”的评价。由此看来在对高启的评价上,《明诗别裁集》、《明诗综》的编者弃《梅花九首》于集外显然是没有从“梅之精神”嘚角度来品鉴,而毛泽东推崇胸襟和神韵自然有他眼光独到之处。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下阕首句原为“梅亦不争春”,修改定稿时改“梅”为“俏”。这样,全词无一“梅”字出现这或许正是毛泽东有意为之。高启的九首梅花诗即是首首不见“梅”字。如此联想起来高启的咏梅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许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诗作提供了借鉴。〔梁琨,中央档案馆助理馆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代诗人高启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