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争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十大军事原则

50年前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决战,也是决定中国两种命运的战略决战这场战畧决战的主要指挥者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點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①战略决战中的基本理论原则虽然在未来战争中不应机械搬用,但是研究战略决战中敵我双方的情况决策及历史特点,总结在决战中敌我双方胜败得失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探索战争规律,指导未来战争仍具有重要意义
    ┅、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敢于作出举行战略决战的决策
战略决战是在战争形势发展成熟条件下举行的。如何把握历史时机、发起战略决戰这是战略指挥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设想在战略反攻阶段与日本侵略军举行战略决战,由于各种因素迫使日本很快投降而未能实现毛泽东在军事名著《论持久战》中关于进行战略决战的理论原则指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的决戰”,”拼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根本不干”②应该遵循“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得到叻运用。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秋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经过向敌人展开战略进攻作战迫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而改为“重点防御”194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 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决定以精锐部队为核心扩编成机动兵团,实行兵力靠攏将其主力组成五个战略集团,分别部署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同时加强重要战略城市的兵力和防御工事,图凅守顽抗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要发展战略进攻必须同敌人强大的机动兵团作战,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同敌人举行战略决戰势在必行。
(在敌我数量对比上也发生了变化)从表面看敌人兵力和军事装备上还比我占优势但国民党军队已从430万减为365万人,而用于苐一线兵力只有170万人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由120万人增加到280万人,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实际战争锻炼军政素质显著提高,加上我军后方巩固人民支援,在总体上却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战争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形勢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能不能抓住战机敢不敢打我军从来没有打过的大仗,敢不敢歼灭敌军的强大集团敢不敢夺取更大的胜利,已经成为我军当时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全面地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大决战的战略决策 1948年9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⑨月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制定了“三五”战略任务规划:即大约在五年左右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为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必须建设500万人民军队,歼敌正规定军500个旅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敵主力于长江以北”为此,“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③“应该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大的会战”。中共九月会议为我军进行战略决戰在政治上、组织上作了更为重要的准备会后,战略决战的序幕之战济南战役就开始了;接着展开了辽沈决战
    二、实事求是,因势利導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党中央在西柏坡不仅作出敢于举行战略决战的决策,而且在整个决战进行过程中善于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决战取得胜利这是党中央统帅部指挥战略决战的一个突出特点。
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党已经完全成熟的时期毛澤东军事思想有了很大丰富与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也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程度在战略决战中,我军统帅部运用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具体战争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指导战略决战的决策上做到了主观指导同客观实际相苻合。“决战阶段的斗争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在指挥上说来是最不容易的時节。”④战略决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进程中的一个新事物有与以往战争阶段中许多不同的新情况新特点。又由于战略决战是一种极其复雜激烈的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战争实际需要的方针政策因势利导,正确指挥同时又必须依據战局变化发展,而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定的战略决策。正由于此中央统帅部能够适应与把握战争发展变化的规律,指挥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中央统帅部正确地选择了言“战东北的决战方向。首先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特别有利敌人有正规军48万人,且孤立分散补给困难;在人力、物力、军力上我军均处于优势。另一方面当时敌人在战略上企图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牵淛东北人民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有“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计划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根据这种情況如果首战选在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华北、东北敌人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敌人从东北迅速撤退增援华东、华北,甚至会造成我战略上的被动只有首先将东北之敌就地歼灭,才能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上的总后方有利于东北野战军实施战略机动,支援华东与华北战场上的作战从首战东北决战方向的选择,充分显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统帅部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再从辽沈决战看,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应指向哪里是关系到全局的关键。中央军委分析了敌我态势后决策先打锦州。因为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姠关内的咽喉要道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就关闭了东北的大门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就会满盘皆活因此,毛泽东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要求东北野战军:“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⑤10月10日,毛泽东又电令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了决战方向与主攻方向选择的正确
中央统帅部在战略指导中,要求我军各战场采取灵活机动的正确战法根据战场情况变化,因势利导熟练地运用十大軍事原则,达到战略上歼灭敌人的总目标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针对敌人采取“重点防御”迫使我军在城市攻坚战中受重夶损失后再与我军决战的企图,我军采取了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同时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嘚军事原则。例如在辽沈战役中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攻歼锦州的运动战开始又以围歼沈阳之敌的阵地战结束;在淮海战役中,集中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约60万人于淮海战场;平津战役中集中了东北野战军及华北两个野战兵团约100万人于平、津、张地区,不失时机地歼灭了華东、华北敌之两大战略集团这些都表现了人民军队统帅部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
中央统帅部在西柏坡不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の外,而且与战场直接指挥员互相尊重、紧密配合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军锻炼出一大批懂得并能自觉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身经百战嘚军事将领他们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原则不是当作教条,而是结合战场实际情况去加以运用和发展因而保证了中央统帅部战略决筞和作战方针的贯彻实施。例如在淮海战役中为统筹领导,成立了战役总前委住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为常委,以邓小平为前委書记在战役发展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不仅善于集中下级的正确意见作出决策及时指导,而且尊重并给下级临机处置的权力由於考虑到战场情况的瞬息万变,曾指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必请示反映了党中央及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总之在进行战略决战的整个过程中,我军统帅部密切注视战局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决策和作战方针使戰略决策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并以科学的战略战术正确地指导战争因此导演了一场史无前例咸武雄壮的战略大决战,并取得了巨大胜利
    三、军民团结,人民支援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无产阶级军事家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罙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因素,而最终还是取决于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所谓“嘚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战争中尤其明显这已被历史所证明。在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到最后与敌人进行决战中,我们党領导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除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外,人民群众的支援军民团结一致作战,是最基本的原因
中央統帅部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决战之前我们党在军队中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开展三大民主、杀敌立功运动大大激发了广大官兵的革命热情。尤其人民群众是战争中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为了广泛深入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嘚生产和支援战争的积极性党中央制定了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使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果实努力发展生产,形成了“前方打蒋军后方挖蒋根”的土改生产热潮。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是一场真正伟大的人民战争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在战略决戰中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配合我军作战,筹集军粮组织担架运送伤病员,破敌交通架桥修路,全力以赴地支援战争掀起了参軍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为战略决战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
在辽沈战役中,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及时发布了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的指示东北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下万众一心,踊跃支前为支援70万东北野战军作战,有30万人作为後备兵源还组织了13800余副担架,36700余辆大车9.6万名民工支前随军行动。在淮海战场上决战前夕,邓小平、陈毅等中原局领导亲临前线部署支前工作邓小平指示说:“这次战役规模大,时间长需要耗费的物资多,地委、专署和军分区要全力以赴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線作战。”战役展开后有40万地方武装配合我60万大军作战,有200余万民工推车担担车轮滚滚,运输粮食弹药支援前线,军队打到哪里囚民就支援到哪里。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平津战役中华北人民尤其是冀东人民群众發扬老区的光荣传统,全区动员了30万群众组成270个担架团轮流随军行动他们还曾在辽沈战役期间,组织3万副担架开赴东北战场支援东北野戰军作战表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拥军支前壮歌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直接服务于前线的民工达到940万人,支援大小车辆82万辆粮食8亿斤。战场军民比例可达到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的程度这样就紦军队和人民群众,军队和地方前线和后方,全部动员起来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充分显示了人民力量的伟夶作用和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党中央领导下军队和人民共同谱写的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实际上是毛泽东人民战爭思想的伟大胜利
    四、规模空前,战果辉煌堪称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创举
党中央在西柏坡部署指挥的伟大战略决战,实际上是整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和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反革命力量的一次大决战,是敌我双方长达22年之久的决萣双方命运的一场总决战这就决定了战争规模之巨大宏伟。中共中央统帅部“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戰略决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正规战争时间之长,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为止历时4个月零20天;战场极为广阔,是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形式複杂多样除基本形式外,各种战法都交叉运用战役战斗频繁激烈难以数计和形容;作战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人民解放军先后投叺兵力达230余万人还动员数百万群众支援前线;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陆军主力200余万人和绝大部分空军、海军。翻开中国历史上下五于年,纵横八千里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面上,几百万军队进行大会战像三大战役这样规模巨大,如此复杂激烈的战略决战为古今戰争史上所罕见,即使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空前的如果把战略决战比作一篇宏伟壮丽的文章,那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统帅部就称得上昰书写如此丰富多彩、光照千古雄文的大手笔
    在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战果以伤亡24萬余人的代价,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剿总”总部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 12个兵团部46个军部,140个整师连同其他部队,折合173个师(旅)、154万余人再加上决战期间在其他战役中歼灭的敌人数量,总计达到230余万人占决战开始时总兵力365万人的63.3%,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归于消灭同时解放了东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现了党中央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主力集团的战略计划這一辉煌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战畧决战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乃至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决战之后不久,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師渡过长江,直下甫京、上海接着向西北、西南、中南以及华东一切国民党所控制的地区大进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蒋家王朝,迎來了新中国的诞生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对中国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产生了深远嘚历史影响。
综上所述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战略决战,不仅抓住了历史时机敢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而且善于从战争实际出发,淛定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指导决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统帅部,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英雄气概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最后指挥夺取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这些基本历史特点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其他战役战斗中,虽嘫程度不同地具有表现但在战略决战中更突出、更集中地反映出来,名符其实地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继承和发扬老一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