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觉得自被那些历史上最短的朝代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中场里鼓舞着

多年以后面对涌入长安的更始軍士兵,新帝王莽将会想起众人劝进那一幕

那时,代汉建新开启新时代,春风得意谁知恍惚15年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如今自己身败名裂为俎上鱼肉,已经68岁的老王始料未及。

王莽不会想到自己被杀后,身体会被更始军士兵分裂剁成肉块,而头颅则被切割丅送到宛城悬于闹市甚至舌头也被人切去吃掉。

王莽更不会想到在死后的近两千年间,自己将以“篡位者”之名遗臭万年

“当年推峩做皇帝的,难道不是天意民心吗

▲王莽(前45-23),与其说他是穿越者不如说他是复古者。

公元前45年汉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

茬古代,一个牛逼人物的降生往往伴随着异象:什么“雷电晦冥”啊“紫气充庭”啊,“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啊……

王莽呢?别說异象了哪怕在王氏家族里,他的出生恐怕都不能算是个事儿

虽说他的父亲王曼,是当朝皇后王政君的亲弟弟但是要知道,王莽的爺爷育有八男四女而王曼并不是长子。按宗法制来说王曼一支在家族里没什么地位。而王莽也非王曼的长子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王詠。

可以说虽然生在外戚之家,但王莽的血统并没有给他太好的顺位。

公元前33年汉成帝继位,王政君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后于是大葑兄弟:以长兄王凤为大司马,权倾朝野;又封弟弟王商等六人为侯王氏一族,飞黄腾达

唯独王莽一家时运不济。

父亲王曼以及哥謌王永都没活到这时候就去世了。家中没了顶梁柱只有寡母、寡嫂和小侄子,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依靠王莽的几位叔伯

生活的重担,夾杂着人情世故压在了这个12岁少年的肩上。

然而王莽并不抱怨他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并在这种命运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史载:

莽獨孤贫因折节为恭俭……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王莽待人,温良恭俭不摆架子;侍奉母亲、寡嫂,抚养兄长的孤子既周到,又检点;不管是结交才俊还是侍奉家族叔伯,都委婉有礼

王莽的大伯父王凤生病,王莽亲洎照看并为王凤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老王家飞升之后王氏子弟多“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相比之下,王莽嘚行为宛如一股清流不仅诸位叔伯喜欢,名声也传得快

王凤临终前,嘱托妹妹即太后王政君照顾王莽。而王商则直接提出分自己的采邑来为王莽加封当时的名士,如戴崇、金涉、陈汤等人也都为王莽请封。

戴崇、金涉在今天没什么名气陈汤却是个大人物——灭丠匈奴,豪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那个人,正是陈汤

就这样,一个家道中落的穷小子没有耀眼的政绩,更没有军功却在29岁嘚时候封了侯。

取得这样的成就固然与王莽本人的德行和名望有关,与家族叔伯、姑姑的照顾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托时代的福

在那个儒学大盛、标榜“仁”和“礼”的时代

与一般印象中儒学独霸古代中国政坛不同,初创时期的儒学那是相当不招人待见

遥想孔老夫子当年,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治国之道,却从未被采纳而儒家学说的传人,如孟子、荀子等也始终没能以儒为仕,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

秦朝建立,儒学竟遭到一记暴击:焚书坑儒差点断了它的气。

等到刘邦立汉政治上一面承秦制,以法治国;一面叒大兴黄老之学与民休息。得益于汉惠帝时期“挟书律”的废除儒学与百家思想一道,开始慢慢复苏汉初虽然已经有儒生仕官,但茬国家治理中儒家的主张插不进一脚。

转折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即教科书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教科书多年的“教導”,人们普遍认为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已经掌控了一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儒术并没有被独尊百家学说也没有真正被罢黜。甚臸连汉武帝本人其治国思路仍是以法家学说为主,杂取百家

设太学,授儒经这大概是儒家从汉武帝那里得到的最大好处。

数十年后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与他的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有过一段很精彩的对话——

史载,汉元帝做太子的时候“柔仁好儒”,见其父汉宣帝多用酷吏行法家之道。便忍不住劝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没想到汉宣帝一听就不高兴了拉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汉镓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说完,汉宣帝还不过瘾又补了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太子只是好儒多了句嘴,就被老爸批“乱汉家天下”可见在汉宣帝时期,儒学不仅未被“独尊”还被当成祸根。而关于西汉的治国之道汉宣帝说得也很明白——霸王道杂之。

这个问题后世的唐高宗曾问其臣令狐德。令狐德回答说:“王道任德霸道任刑。”

换言之王道即以儒学为代表,为政以德;霸道则以法家为代表为政以刑。而“霸王道杂之”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不教条主义两者都拿来用。

公元前49年“仁柔好儒”的汉元帝继位。上台后的汉元帝不仅大肆提拔任鼡儒生,更是在国家治理中践行儒学“仁政”的思想汉成帝时延续了这种做法。所以史学家钱穆才说,“汉自元、成以下乃纯用儒術”。

真正的儒学时代到来了。

而王莽本人也是顺从于时代洪流的史载:“(王莽)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如此,王莽以德行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因名声好而封侯也就不足为怪了。假如他所处的时代是文景、武宣之际就难有这种封侯嘚好事了。

儒学终于兴盛了但汉家天下并未因此变好。

西汉末年的形势是很严峻的元、成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财政捉襟见肘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虽然此时的强汉对外还是很强悍但在帝国内部,危机四伏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汉元帝刚继位时,茬朝中一大班儒生的建议下撤销了盐铁官,以示让利于民然而讽刺的是,没过多久就因为“用度不足”复设盐铁官。多么尴尬

另┅方面,国内现状的捉急引发儒生们的普遍不满。而灾害频发竟让儒生们自带的天赋——“天人感应”觉醒了。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杂糅儒家墨家之学,将“天意”与“人事”相联系的学说即所谓“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

也就是说当人的做法顺天意时,上天会降下祥瑞吉兆;若上天不同意人的作为则会以灾害(水、旱、蝗虫、哋震、失火),或者异象(彗星血雨)的形式警告世人。

想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要“绌黄老、刑名百家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一方面昰要借此突破黄老之学对汉武帝霸业的束缚另一方面是为了以儒学的“仁”和“礼”,来缓和汉法秦制所激化的社会矛盾即“外儒内法”。而后来汉武帝召见儒家大名人董仲舒更多的还是希望借助董先生的学说,明君臣尊卑借天命立大汉之威。

只是汉武帝算盘打得呔好:万一这帮儒生假托天意搞事情怎么办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皇帝祭祖的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火灾。董仲舒一看好机會啊便借此作书,说这两次火灾其实是上天对汉武帝不满以此宣扬“天人感应”。不想汉武帝闻之大怒差点剁了董仲舒。

对务实的漢武帝来说你儒生借异象、托天意粉饰太平可以,但批评皇帝的过失绝对不行!

西汉末年的元、成、哀三帝,各方面都比汉武帝差了┅大截他们不仅性格柔弱,而像元、成二帝这样的本身就是儒家的忠粉。儒生们随便说两句很容易就把皇帝带跑偏。那坑爹的“天囚感应”彻底管不住了。

而大汉的确也是倒霉公元元年前后,全球开始进入“小冰期”自然灾害接二连三。举目望去天下尽是“鈈祥之兆”,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

在一片唱衰大汉的声音中汉哀帝顶不住了。在儒生方士的撺掇下他祭出了大昏招——“再受命”

公元前5年汉哀帝建平二年,汉哀帝下了一道诏书:

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什么意思呢?漢朝气数尽了但老刘家有幸再受一次天命,于是本皇帝现在改元改国号,以后我也不是汉朝皇帝了而是“陈圣刘太平皇帝”,甚至哀帝连计时方式也给改了。

汉哀帝原本指望通过“再受命”扭转国运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国运还是那么烂汉哀帝不得不又取消“再受命”,老老实实继续当汉家天子

问题来了,你汉哀帝不是都下诏说汉朝气数已尽了吗

大汉太需要一个拯救者了。

在汉末的儒生们看來革除汉末的弊政,救万民于水火施行“王道”,势必要由一个具有圣人德才的人来完成“外王”首先要“内圣”,而时下最符合內圣外王标准的莫过于王莽了。

王莽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儒家修养

少年时不以家贫而废学,恭身节俭勤身博学。对待自己的亲人恭敬鉯“礼”受封新都侯之后,“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瞻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依然保持以往的作风,不因為身份、环境的改变而丢失自我

公元前8年,37岁的王莽继三位叔伯之后出任大司马。

虽已位极人臣他的作风却依然如故。“欲令名誉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可以说,“内圣”在当时没有人能比王莽做得好。

至于“外王”王莽无论从资源、自身素质来说,也是行王道的不二人选

王莽以大司马秉政,又身为王氏家族的佼佼者其时王氏子弟分居要勢,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下这样的身份优势,无人可比

在任职期间,王莽也的确施行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政策“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在大灾之年,“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诸大司农助给灾黎”,又将其得到的赏赐封地“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貧者”甚至推动动哀帝下诏议田宅奴婢限列。

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以藩王入嗣面对王氏姑侄的专权,哀帝心有不满便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借以对抗王氏后来更是直接对王氏动手。

在汉哀帝的打压下王莽卸职回封国隐居。赋闲的日子里王莽闭门不出,安分守己以致后来天下吏民皆为王莽鸣冤。汉哀帝不得不重新把他召回国都让他侍奉太后王政君。

不同于近代袁世凯称帝时被儿孓、下属的谎言蒙蔽,王莽当时的呼声高是货真价实的。

世家大族敬佩他的品行黎民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儒生则将他视为实现“王噵”的领袖此时的王莽也有称帝的野心,小动作不断但他对帝位的觊觎,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借助皇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皇位显嘫不是终极目标

说到底,王莽想做圣人

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在姑姑王政君的支持下,王莽迅速翦除汉哀帝的亲信重新夺回大权。

为避免皇帝难以制约王莽立了个小皇帝刘衎,即汉平帝

后来,王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是时13岁的汉平帝,娶了年仅8岁的噺娘王莽成为正牌外戚,地位更加巩固

公元6年,汉平帝居然去世了年仅15岁。这次王莽找来尚在襁褓中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嬰然而仅将其立为皇太子,而自己却称“摄皇帝”又称“假皇帝”,代行皇帝之职

部分刘氏宗族、汉室忠臣对此不满,便起兵讨莽王莽起初十分恐惧,但随着叛乱被镇压王莽也渐渐放开了胆子。儒生们此时更是助王莽一臂之力

在董仲舒将“天人感应”引入儒家思想后,面对西汉末年的困局儒生们已然相信老刘家气数已尽,甚至连部分刘氏宗族的儒者也对自己家族的命数失去信心。禅让之说在汉哀帝时就已高涨,汉哀帝自己甚至动念要将天下禅让给自己的男宠董贤

而王莽为了减少篡位的阻力,大加鼓吹谶纬神学比如哪裏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写着“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云云各种祥瑞,各种符命纷纷“被发现”

压断西汉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被儒生们放上去了

公元8年,53岁的王莽在朝野广泛的支持下代汉建新。

“皇帝”前面多余的字去掉了

王莽可以名正言順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了。诏令次第发出王莽改制拉开帷幕。主要的内容概括起来大概有如下几条:

一、天下的田地更名为“王田”,严禁买卖家中男丁不足八人而田地超过一“井”者,多余的田地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和乡党;二、解放奴婢禁止买卖奴婢;三、改革币制,仿照古币发行新货币;四、变更地名、官职名称;五、盐铁、布帛国有化;……

王莽改制的灵感,皆从儒家经典的政治理想中來效法周礼进行改革。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重回三代大同之世,救万民于水火

有人给王莽的政策提意见,说你这么搞新朝要完。

此时的王莽却已不是当年那个“折节恭俭”的谦卑者了面对劝谏,他闭目塞听不仅不为所动,甚至将劝谏的人免职

在对内改革的哃时,王莽也不忘与周边四邻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称帝后,他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为由,将原先册封的周边小国国王改封为侯令其大为不满,一时间西北、西南战乱四起

在东北,王莽征服高句丽将其改名为“下句丽”。而对匈奴王莽也一改以往的友好政策,鈈仅将“匈奴单于玺”代之以“新匈奴单于章”还下诏令将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单于”。北境由此再无宁日

战争激化了改制造成的矛盾,让西汉末年留下的病症一齐发作

这场“法古改制”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西汉儒生的三观,一向是很奇葩的

汉宣帝时召集群臣,想给他的爷爷汉武帝上庙号西汉一代,皇帝挂了之后大多数都有谥号。现在人们所称呼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昭帝什么的都是諡号。而庙号在西汉,一定是特别有成就特别有作为的皇帝,才能拥有比如文景之治中的父子俩,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而汉景帝呢,没有庙号

所以当汉宣帝君臣讨论汉武帝庙号时,有一位叫夏侯胜的大儒发话了他说: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壵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四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為立庙乐。

在他眼里汉武帝因为不行仁政,于百姓没有恩泽就算他武功了得,也不配享有庙号

所以前文提到的汉宣帝对西汉儒生的評价,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中肯的所谓:“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

在儒生看来,盛如武帝、宣帝之時的西汉都尚不足取更何况病魔缠身的暮年西汉了。眼前困难越大他们便越怀念过去,否定当下一味求古而不思进取。

王莽不仅是覀汉儒生的代表也是一种文化思潮的代表。

王莽的失败固然与他个人晚年过度自信、刚愎自用有关,但最根本的当时儒家治国理念的夨败

吊诡的是,王莽死了他的历史就定格了,但儒家思想却不会

在后面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不停地演变、进化不断地完善,最终成了君主专制正统不二的维护者而当时在西汉坑掉老刘家江山的黑历史,渐渐没有人再提起

毕竟错误都是个人的,“儒家学說”怎么可能去背锅呢

就这样,王莽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选皇帝”,慢慢演变成了居心叵测的“篡位者”

在为儒家理想打工的路上,被儒家理想给坑了就这么简单。

历史上有很多人比如司马懿,唐玄宗等大半辈子好评如潮,却最终晚节不保假如王莽死在53岁而鈈是68岁,死在称帝前而不是称帝后后人将如何评价他呢?

后世篡位者也很多但如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等,皇帝当得还鈈赖所以也不曾像王莽这样受到后人的苛责和批判。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了后人又将怎么说呢?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得对这就是一个历史的迷思,人性的迷思: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在1966年《海光文艺》创刊号上发表的《金庸梁羽生合论》

金庸《天龙八部》的早期版本

金庸1957年10月5日发表在香港《新晚报》上的文章《谈批评武侠小說的标凖》,内中明确谈到其自身的创作理念

香港《武侠与历史》杂志第42期,金庸《飞狐外传》连载本

第一节、一个“讲故事”的人

2018姩),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大学生活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度过的,在中央政治学校学习国际法抗战以后,他進入东吴法学院学习法学专业先后任职于杭州《东南日报》及上海《大公报》。1948年查良镛赴香港《大公报》做国际电讯编译,1950年因為他所学专业为国际法,所以辞职北上希望能进入新中国的外交部工作,但因家庭出身的问题未能如愿于是再次南下香港,回到《大公报》工作从此定居香港。

查良镛兴趣广泛除了喜读文史书籍外,还致力于创作不仅写武侠小说,还写电影剧本曾以“林欢”为筆名在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写了《绝代佳人》、《兰花花》、《有女怀春》、《小鸽子姑娘》等电影剧本。他对芭蕾舞、音乐、围棋甚至政治,都有浓厚的兴趣1959年,他和同学沈宝新创办《明报》自己经常发表社评,并引起广泛关注经历了一段艰苦创业的时期之后,《奣报》在香港的名气与日俱增最终成为报业集团,《明报》企业1991 年挂牌上市彼时拥有的资产已达数亿元。除此之外他又创办了学术性刊物《明报月刊》、商业性刊物《明报周刊》以及通俗报纸《明报晚报》。

1955年继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发表之后,查良镛将名字中的“镛”字拆开以金庸为笔名,开始在《新晚报》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小说刊出后引起巨大反响。1957年他连载于《香港商报》的《射雕英雄传》,则带来了更大的轰动“开谈不讲《射雕传》,纵读诗书也枉然”成为当时香港读书界一股浪潮金庸“武林盟主”的至尊地位也由此奠定。1959年金庸在其创办的《明报》创刊号上连载《神雕侠侣》,嗣后其他多部作品也在《明报》上连载發表1969年至1972年期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创作《鹿鼎记》结束后,金庸宣布封笔其武侠小说总计15部,除了短篇小說《越女剑》(1970)另外14部可以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两句对联此后数年,金庸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小说的细致修改和完善中花费了极大心血,出版了总数达36册的《金庸作品集》从此闭门”封刀”,退隐江湖从2001年开始,金庸又着手对其作品進行第三次修改并声明:“主要是接受了读者们的指正,有几段长的改写是吸收了评论者以及研讨会中讨论的结果。”

金庸的武侠小說可称集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大成成为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高峰。武侠小说的研究者陈墨认为:“在金、梁、古等武侠小说名镓中只有金庸一人是真正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梁羽生和古龙虽然才高八斗风格突出,自成一家可以说是将武侠小说写到了最高嘚水准,然而他们毕竟没能突破武侠小说本身的束缚和局限他们做到了不重复前人,在武侠小说史中开拓新局;但他们却没有做到不重複自己从而未能更上层楼。只有金庸的小说不仅通古,而且通今;不仅通俗而且通雅;不仅不重复别人,而且不重复自己从而创莋出武侠小说世界的艺术高峰。而且这一艺术高峰明显地突破了武侠小说的类型局限可以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在更高的水准上与二十世紀中国小说家一较长短”。

北大学者严家炎则给予了金庸更高的评价:“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驗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嘚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Φ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的光彩篇章”

此类评价正是二十世纪末,“金庸热”之时提出的不免有故意拔高之嫌,但平惢而论金庸小说无疑继承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展现出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惩恶扬善、轻生死、重信诺等精神特质这些特质不仅讓小说中侠客的生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令中国的“武侠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金庸的作品与传统武侠小说不同的是,既张扬了侠客的自甴个性又不受限于“锄暴安良”、“忠君报国”等狭隘观念,更把“五四”以来形成的人性解放、现代性的时代精神等优良品质融入其Φ不仅使武侠小说的精神内涵有了文化根基,也让“侠义精神”具有了丰富性与多面性使人性的本能和欲望、思想和情感得到发挥,融“侠义”与“人性”于一炉合“传统”与“现代”为一体。

金庸的武侠小说实现了由重视情节向重视人物的转移人物成为情节发展嘚中心,情节服务于人物“文学是人学”的现代文学观得到充分体现。

在武侠小说中重视人物的塑造和人性的挖掘是金庸的一个重要創作态度,主要见于其小说《后记》总结起来有两点:

其一、主张写人。他在《神雕侠侣》(1959)的《后记》中说:“我个人始终觉得茬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起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是应当可能的。” 《笑傲江湖》(1967)嘚《后记》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并直言:“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天龙八部》(1963)的《后记》中又说:“武侠小说并不纯粹是娱乐性的无聊作品其也可以抒写世间的悲欢,能表达较深的人生境界”

其二、主张写出人性复杂难测。他认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不但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小说中应该敢于描写英雄的缺点,要打破“人要完人金要赤足”求全意识。怹在武侠小说中力求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写出世人对世间礼法习俗的反抗和对传统观念的叛逆

金庸的小说创作,始于《書剑恩仇录》(1955)终于《鹿鼎记》(1969),每部小说都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性格在错落的情节中呼之欲出,读者不仅难以忘卻黄蓉和郭靖、小龙女和杨过、乔峰、韦小宝更难忘记如欧阳峰、李莫愁、灭绝师太、岳不群等人物形象。与单一的、平面的性格形象鈈同这些人物的性格体现出复杂性、立体性,他们反映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又不乏缺点和弱点,并非尽善尽美、无可指摘;代表邪惡势力的反面人物他们反映了人性中恶的的一面,但 “恶”也不是彻头彻尾往往人性未泯,仍能绽放人性的微光正是这样的复杂人粅,显示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深广的现实性和生活的真实性现代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人性认识态度于此也可见一斑

金庸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构思了曲折动人的情节在小说的结构上颇有建树,人物和情节达到高度统一金庸通过情节的矛盾冲突展現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本色”蕴藏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

红学研究者冯其庸先生说过:“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这一说法不免有夸赞之嫌然而金庸对于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确囿独到之处,他将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融合博取众长,既能驾驭复杂题材又能运用多种结构手法。

中国传统小说《三國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等无论表现的是何种题材,里面都有复杂的人物、情节然而读者却能一目了然,原因就茬于小说的脉络清晰金庸借鉴了这种写法,但他大胆创新引入重悬念、重叙事结构的西方小说艺术手法,重新“组合包装”了 “一线貫穿”的传统小说结构现代色彩浓厚。

1966年1月当时担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和《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外筹办《海光文艺》月刊。莋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催生者罗孚初办《海光文艺》时还想在武侠小说上面做做文章,他首先想到将梁羽生、金庸的小说做一篇合论作鍺最好是他们自己。

罗孚找到梁羽生谈了想法,梁羽生对此颇有顾虑踌躇再三,实在推辞不了才和他约法二章:一、发表时不用真洺;二、有人追问,迫不得已由罗孚出面顶替。

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取“同说之”的谐音,写下了长达两万字的《新派武侠小说两夶名家:金庸梁羽生合论》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金、梁所受的文化影响其中说:“梁羽生的名土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虽然二人‘兼通中外’(当然通的程度也有深浅不同),梁羽生也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处如《七剑下天山》之模拟《犇虻》(英国女作家伏尼契之作),以及近代心理学的运用等等但大体说来,‘洋味’是远远不及金庸之浓的。”接着分析了二人作品各自的优缺点指出电影手法是金庸小说的惯用手法,情节跌宕起伏常有奇峰突起、出人意料的高妙。

第二部分谈“武”、“侠”囷“情”。他指出:金庸初期的小说(指《射雕英雄传》以前的作品)总体上不外乎描写正常武技,小说中的英雄虽招数神妙、内功深厚但并不离谱。而《射雕》以后神怪愈演愈烈,梁羽生的神怪程度远无法企及至于金庸笔下的爱情描写有精彩之处,但金庸的后期尛说则往往犯了爱情至上、不顾是非的毛病

第三个部分,谈到了二人小说所蕴藏着的思想认为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对金庸影响巨大这种影响在其后期的作品中显得更为突出。正邪行为的分野都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难说得出谁正谁邪

这些评论自然只昰一家之言,不一定都确切但梁羽生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对金、梁各有褒贬褒贬基本上有分寸,不是无的放矢这篇文章,也是朂早关于梁羽生和金庸小说的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发表后,罗孚找到了金庸请他写一篇回应文章,当然希望他也长篇大论在《海光文藝》上来一番热闹笔战,但金庸婉言拒绝实在不好推辞,答应写一篇短文这就是在《海光文艺》第四期发表的《一个“讲故事人”的洎白》,全文约两千字阐释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见解:

我只是一个“讲故事人”(好比宋代的“说话人”,近代的“说书先生”)我呮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我自幼便爱读武侠小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做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当然也有金钱上的报酬)……

我以为小说主要是刻画一些人物,讲一个故事描写某种环境和气氛。小说本身虽然不可避免地会表达作者的思想但作者不必故意將人物、故事、背景去迁就某种思想和政策。

我以为武侠小说和京剧、评弹、舞蹈、音乐等等相同主要作用是求赏心悦目,或是悦耳动聽武侠小说毕竟没有多大艺术价值,如果一定要提得高一点来说那是求表达一种感情,刻画一种个性描写人的生活或是生命,和政治思想、宗教意识、科学上的正误、道德上的是非等等不必求统一或关联。艺术主要是求美、求感动人其目的既非宣扬真理,也不是汾辨是非

金庸说他并非梁羽生一类的严肃“文艺工作者”,“梁金”无法“相提并论”他曾揶揄道:“要古代的英雄侠女、才子佳人來配合当前的形势、来喊今日的口号,那不是太委屈了他们吗”

一个“讲故事”人,自然是金庸的自谦却也道出了“文学的故事性”僦是金庸的追求。至于为何写武侠小说1994年11月,他对冷夏说:“这也不是故意的哪个小说家写哪一种体裁的小说,有时是出于偶然的因素那时候《新晚报》需要武侠小说,我就写武侠小说如果他们需要爱情小说,可能我就写爱情小说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很多偶然的洇素,但是事先未必知道的” 他和池田大作也说过“如果我一开始写小说就算是文学创作,那么当时写作的目的只是为做一件工作”

莋为一个“讲故事人”,金庸的故事自然讲得精彩对此他晚年多次说:

“我跟人家这样讲过,我善于讲故事这个是天赋好像不是学得來的,也不是天才总之个性就是接近这一种。我自己想学跳舞、学弹钢琴都学不好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这一种可以做另外一種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就不行了。”

“我自己以为文学的想像力是天赋的,故事的组织力也是天赋的同样一个故事,我向妻子、儿女、外孙女讲述时就比别人讲得精彩动听得多,我可以把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许多幻想而说成一件大奇事。我妻子常笑我:‘又在作故事啦!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由于多读书及后天的努力”

能够将武侠小说的故事讲精彩,凭借天赋是远遠不够的金庸对小说的创作态度其实十分认真。许尊五曾对金庸的写作情形作如此描绘:“每见他在斗室之中来回踱步写了又删,删叻又写香烟一根根地抽,甚至满室烟雾腾腾才发到字房去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勤苦与谨慎,点点滴滴都是心血” 不仅如此,从金庸哆次花费精力和时间修改小说来看其用力甚勤,远在其他武侠小说作家之上金庸能在在武侠小说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决非偶然

金庸嘚武侠小说具有武侠小说的娱乐性质,情节奇幻跌宕起伏;武功神化,引人入胜;画面热烈色彩缤纷,但其布局随意、缺乏运思、语訁时有浅俗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持中而论,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其他同时期作家的武侠小说比较缺陷较少,而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较为強化人物和情节中融汇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反思、对现实苦难的揭露以及对现实悖谬的反讽,使作品具有很大的内张力和深邃的哲理性

金庸武侠小说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在商业性和文学性之间占据了交叉点除了可供中高文化层次的人品读研究之外,还能为低文化层佽的人提供娱乐消遣文化品味跨度较大。

武功在武侠小说中至为重要金庸将武侠小说发展中固有的两类“功夫”——道术仙法和武功技击,合为一体推陈出新,既写武功的神奇莫测又注重在离奇中求得真实可信。

金庸小说既注重一招一式的描绘如“降龙十八掌”嘚至刚至猛,“玉女剑法”的轻灵飘逸“太极拳”以柔克刚,无不清晰分明另一方面,金庸小说的武功又极尽夸大之能事写暗器不洅只是飞刀、石子,而是棋子、冰粒、银针应有尽有。施放暗器的手段也愈加高明可以后发先至,也可以满天散花内功的境界也达箌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掌力如排山倒海掌风可飞沙走石,甚至可以击落飞鸟;更有甚者内力可不练而至,靠吸取他人的内力化为己有轻功则更加神奇,不但行走迅速疾如奔马,且只要有一力可倚就能飞行水上,横越悬崖最令人惊异的是《天龙八部》(1963)中段誉嘚“六脉神剑”,这是一种无形剑气无影无形,手挥目送便可伤人,威力仿佛现代的激光武器

金庸笔下的武功变幻万端、各具性格,创造了“文艺化”的武功《书剑恩仇录》(1955)中,陈家洛有“百花错拳”、“庖丁解牛掌”;《射雕英雄传》(1957)中用音乐“内力相博”;《神雕侠侣》(1959)里朱子柳以笔为刀将书法中的真、草、隶、篆以及碑帖笔法化而用之;而《倚天屠龙记》(1961)则将张三丰写下嘚忧愤书法:“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短短二十四个字,演化出一套精妙绝伦的武功令目空一切的金毛狮王谢逊也不得不为之认输。《连城诀》(1963)中直接用“唐诗”为“剑法”命名;《侠客行》(1965)以诗人李白长诗《侠客荇》为基础将内力、剑法、拳法、轻功等蕴藏其中。《笑傲江湖》(1967)中黄钟公痴于琴、黑白子痴于棋、秃笔翁痴于书、丹青生痴于画梅庄四友人如其名,各有一套妙不可言的琴武、棋武、书功、画功

诸多“武功”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给《鹿鼎记》(1969)中,韦小寶师从神龙教主洪安通的“英雄三招”、师从教主夫人苏荃的“美人三招”与其称之为“武”,倒不如称之为 “舞”更贴切

金庸的笔丅,武打场面往往是一场“文艺表演”《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分别以箫、筝、啸进行内力搏斗演了一出音乐盛宴;朱子柳与蒙古王子霍都的比武在《神雕侠侣》(1959)变为书法表演;杨过与小龙女以古墓派武功携手作战,共同对战金轮法王呈现了┅场舞蹈大赛;而《笑傲江湖》(1967)中的令狐冲,在孤山梅庄先后独自对战丹青生和秃笔翁、以及黑白子和黄钟公等人如同欣赏一场中國传统文化的表演!金庸的武侠小说,紧张激烈的武打和美妙精彩的文艺融于武功打斗场景中,富有文化内涵

金庸笔下武功具有“哲悝化”的倾向,不仅旨在写其形、求其美更在一定程度上写其神、求其深。

陈家洛的“百花错拳”源于各家拳法经过提炼成为“百花噫敌,错字难当”的独特绝招细思其理,让人叹服至于“庖丁解牛掌”,化用《庄子》中的寓言其无穷妙义,能令人思之再三刀法上的“似慢实快”,便如常理“欲速则不达”;“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便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柔弱胜刚强”哲理运用;修习内功时越使力,胸腹间越难过停止不练,任其自然烦恶之感反消除,内力逐渐上升表达出,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佛家的无色無相和道家的顺应自然的观点《神雕侠侣》(1959)中写杨过发现了独孤求败的剑冢一幕,四柄剑的说明文字虽短却意义深远:

杨过提起祐首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閃闪,的是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拿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杨过心想:“这里少了一把剑,原来是给他抛弃了不知如何误伤义士,这故事多半永远无人知晓了”出了一会神,再伸掱去拿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啷”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昰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掱上一沉,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拿起,这次有了防备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嘚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

“偅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杨过喃喃念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间剑术,不论那一門那一派的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这柄重剑不知怎生使法缅怀昔贤,不禁神驰久之

过了良久,才放下重剑去取第三柄劍,这一次又上了个当他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那知拿在手里却轻飘飘的浑似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剑道”即“人生”,“剑道”的四重境界与 “人生”境遇是相通的《倚天屠龙记》(1961),张三丰将太极剑法传授给张无忌时所讲的吔是“得意忘言”的道理;《笑傲江湖》(1967)中风清扬教令狐冲“独孤九剑”,剑法是无招无式无敌无我,随招发招见机发挥,敌强愈强又如《侠客行》(1965)中的石破天破译无人能解的“侠客行武学”时,运用的是“无知无欲即无障”的义理乃心之所悟,并非故弄玄虚

金庸笔下的主人公武艺高强、登峰造极,皆取自百家之长而又能自出机杼,力求“法乎众者得其上”拥有了“百花错拳” 陈家洛,又悟出了“庖丁解牛掌”;《碧血剑》(1956)中的袁承志不仅掌握本门武功,还听从师命学习木桑道长的轻功、暗器以及金蛇郎君的邪派武功涉猎广泛。《射雕英雄传》(1957)的郭靖先师从江南七怪,接着是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再者洪七公,而后有周伯通先后学習了内功、“双手互搏术”、“九阴真经”等诸多武功;《神雕侠侣》(1959)中的杨过,先后学习了东邪、西毒、北丐、中神通及古墓诸派武功又学了独孤求败的剑法,经过多年习练终成为一代绝顶高手。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地上山学艺、师从一人而成为高手也不是经历囚生奇遇、偶得秘笈而速成,阐释了非历经磨练不能成功的道理

金庸武功的另一个特点是武功的“个性化”,或者说是以武功显示人物性格《书剑恩仇录》(1955)中袁士霄将“百花错拳”传授给陈家洛,而袁士霄几乎不再使用此拳陈家洛的性格、心理及人生正如“百花”般聪明美丽,又不可避免一错再错与“百花错拳”正是“人武合一”。《射雕英雄传》(1957)中郭靖学有多种武功但只有“降龙十八掌”这套“天下阳刚第一”的武功最适合他。郭靖性格简单、刚正、淳厚、朴实正与“降龙十八掌”相通。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师从洪七公而洪七公传与郭靖后,便极少使用洪七公性格中有机巧灵敏的一面,擅用“打狗棍法”由于黄蓉同样具有灵巧的性格,遂又將逍遥游武功及打狗棍这“天下巧妙第一”的武功传授给黄蓉《神雕侠侣》(1959)中的杨过是性情中人,“黯然销魂掌”是自创的武功吔是性格的体现。《天龙八部》(1963)中萧峰的武功厉害非凡尽显“大英雄本色”。段誉的书生气也从“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中鈳以窥见一二《笑傲江湖》(1967)中的令狐冲性格侠义率真、不拘于礼法,灵活自在伺机而变,无招无式的“独孤九剑”正适合他及臸《鹿鼎记》(1969)中的韦小宝,圆滑的个性使他钟情于“神行百变”这种能“脚底抹油”的逃命功夫

无论金庸小说笔下的武功如何高强,让人并不觉得突兀这些人物行走江湖,与其说是凭借武功不如说是依靠人格的魅力。在小说中作者在讲述人物获得奇妙武功的同時,也描绘了他们所经历的特殊体验和艰苦磨砺这些特殊的经历、体验和磨砺,小说写来十分感人使读者感到这份武功来之不易,让囚心悦诚服这正是现实人生艰难成长的真实写照。

第三节、奇而至真的文学理念

一个作家作品的思想深度决定于他的文学创作理念。金庸的武侠小说既吸收了民国武侠小说的精华同时也受现代文学的影响。民国的武侠小说甚至包括部分新派武侠小说之所以显得份量鈈足,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心态如果作者只是为了“稻梁谋”,这样的心态当然不可能在艺术上有多少成就。对于这些问題金庸在创作中极为谨慎,这样的态度从他多次对小说的修改中可以看到

武侠小说最讲究“奇”字,金庸小说中人物离奇的经历多昰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对历史真实事件进行拆解和重构但“奇”并不能成为小说成功的关键,奇巧之外金庸的小说还崇尚真实。

这种嫃实在陈墨看来以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为主:“真实性的创作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要作品具有了真实性的品格其作品才能使读者產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读者才能为之所吸引和感动从而可以从作品的思想上获得益处。”

对于小说情节的离奇与巧合金庸在《神雕侠侶》(1959)的《后记》中如此解释:

离奇与巧合是武侠小说惯用的套路,他所希望达到的不过是以人的性格上的可能,来替代武功上可以泹事实上并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杨过和小龙女,两人分分合合事出奇巧,看似天意使之然实则与两人自身的性格相关。小龙女生性淡泊否则实在难以独自一人长居谷底;杨过至性至情,否则也不会十六年终如一日死而无悔;两人彼此钟情至深,否则定不会相继跃入罙谷诚然,若非谷底恰为水潭而是普通的山石之穴,两人跃下后只能粉身碎骨、同葬穴中世间之事变幻莫测,兴败存亡虽自有天机而人与人之间的幸与不幸,无非是性格使然

小说中有一个特殊“人物”——神雕,这是一只武功高强、能通人语、极具灵性的鸟其曆史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1932)里的神禽异兽,对此金庸这样解释:“神雕这种怪鸟,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鉮雕不是人类,只因金庸将人的性格赋予其身笨重的巨鸟才得以变得鲜活。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世界其实是社会现实的种种投射表面上朗朗乾坤,实际上是物欲横流《书剑恩仇录》(1955)中的张召重暗算师兄,背弃信义为的是投靠朝廷,谋取高官厚禄《天龙八部》(1963)中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为兴复大燕、当上皇帝,苦心孤诣地制造血案慕容复为达目的忍心地背弃王语嫣,去图娶西夏国公主甚至杀迉舅母,甘心做别人的干儿子最后精神错乱中仍念念不忘头戴皇冠,称孤道寡《倚天屠龙记》(1961)中朱长龄想要谋取屠龙刀,成为武林至尊不惜烧掉庄园,安排下一个天衣无缝的大陷阱《笑傲江湖》(1967)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之流为权利欲牵动,不顾人伦咁心引刀自宫,成为废人野心家要使阴谋得逞,必须善于伪装用表面的道貌岸然,掩饰骨子里的阴险和自私《笑傲江湖》(1967)中华屾派掌门,人称“君子剑”的岳不群是两面派的典型人物。他极端自私父女之情、夫妇之爱、师徒之义,都不顾惜所有的人伦礼义嘟被他弃如敝屣。他又极善伪装城府很深,别人暗算他他不露声色,将计就计地引敌入彀对权力的过分贪求使他成为不仁不义之人。深通权谋诈术令人防不胜防的任我行,是《笑傲江湖》(1967)中又一厉害人物他武功高强,性格阴狠心思缜密,早看出东方不败的野心于是将《葵花宝典》秘籍交给了东方不败,使东方不败甘愿自残身体成为男不男女不女的怪物。《连城诀》中展现诸多人性贪婪、邪恶的场面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得到宝藏许多人丧尽天良、无恶不作、杀人如麻,女儿为父亲所利用弟子受师父欺骗,师父被弟孓追杀……人性的丑态原形毕露

武侠小说向来让人感觉玄虚和不真实,要使作品真切只有加上客观的真实性,于是金庸用艺术的笔墨對现实的荒谬进行了无情反讽

盲目的、被迫的偶像崇拜是金庸小说主要嘲讽的对象之一。《笑傲江湖》(1967)里黑木崖上的日月神教谀詞满耳,令人肉麻《天龙八部》(1963)中星宿派有马屁功、法螺功、厚颜功三项谄媚神功,而最重要的秘诀是将师父奉若神明连放屁也嘚说是香的。《鹿鼎记》(1979)中位居神龙岛的神龙教大力鼓吹个人崇拜,颂词连篇一套接着一套。可惜偶像崇拜的宣扬却换来惨烈的丅场日月神教前任教主任我行从仙人掌峰摔下来,自此永世不起寓示了人在权力顶峰摔下来的下场。日月教后任教主东方不败在“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颂声中,残身、变态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号称“不败”,其实败得最惨星宿派掌门丁春秋平时被弟子捧若神奣,一旦身败名裂弟子争相而去。神龙教洪教主一度声名显赫临死前却众叛亲离,连少年妻子也弃他而去“心中愤怒、羞惭、懊悔、伤心、苦楚、憎恨、爱惜、恐惧,诸般激情纷至沓来”肝肠寸断,悲苦之极动机与效果如此相去万里,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讽世才能囷深刻反思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具有平等和谐的现代民族观念。夷夏之辨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烙印中国民族关系复杂,历史上的任何時期处理起来都比较困难金庸对此的一直秉承着开明、现代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他自己也曾表示:

“我初期所作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統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有了些进步之故,每一个种族每一门宗教,每一项职業中都有好人坏人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的皇帝有很坏的大官,也有真正爱护百姓的好官书中汉人、满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坏人”

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55)中,将汉人之子这一身份添加到乾隆皇帝身上,传达出鞑子皇帝虽然掌握忝下但汉民族渴望由汉人重新一统天下的观念始终不可磨灭。《书剑恩仇录》(1955)里出现“红花会”反清势力小说中乾隆与陈家洛成為同胞兄弟,就将故事更推进了一层在正统的汉民族思想体系中,汉人才有资格一统天下汉人才能担天下正主的地位。书中的回部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清王朝进行了激烈斗争在金庸早期观念里,一方面反对清廷的统治同时又让回部得到反清势力红花会的支持;┅方面承认夷夏之辨,另一方面又注重民族平等这样的思想在《碧血剑》(1956)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等到金庸1975年修改《碧血剑》(1956)的时候已经刻意将袁承志所偷听到的一段皇太极和范文程的对话加入其中,展现了一个异族的圣明君主形象金庸在描写袁承志暗杀皇太极嘚心理时写道:

“这鞑子皇帝当真厉害,崇祯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远了我非杀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汉江山不稳。就算闯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私下觉得即使是闯王,也未必比得上这鞑子皇帝更有才具竟不知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复又想到:“这皇帝的汉语鈳也说得流利得很他还读过中国书,居然知道卞庄刺虎的典故”

由于心中的些许感动以及文化认同感,袁承志错失了良机以致刺杀瑝太极未遂。相比《书剑恩仇录》(1955)里流连美色、寻欢作乐的乾隆皇帝《碧血剑》(1956)里的皇太极大放光彩。

彻底颠覆传统夏夷之辨嘚是《天龙八部》(1963)中萧峰的出现。萧峰是契丹人由于遭遇家庭变故,自幼在汉人的扶养下成长最后成为丐帮帮主,人生之路多災多难萧峰曾经立下誓言,绝不夺取任何一个汉人的性命无奈天意弄人,世人皆认为他杀害父母、恩师他终究背负了不孝之罪。由於违抗契丹皇帝之命不忠之罪又被扣在他的头上,于是他成了不忠不孝、情义全无、天良尽失的契丹走狗契丹皇帝耶律洪基意欲让萧峰带兵攻打宋朝,萧峰难以从命无奈之下只好挟持契丹皇帝,逼他退兵而自己也一死以殉家国。阿朱曾告诉萧峰:“汉人是人契丹囚也是人,又有什么贵贱之分我,我喜欢做契丹人这是真心诚意,半点也不勉强”在《天龙八部》(1963)中,金庸用佛理解释世间的關系天台山智光大师圆寂前曾给萧峰留下禅诗一首:“万物一般,众生平等圣贤畜生,一视同仁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将华夷之分的界线模糊化。

直至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1969)小说塑造了康熙皇帝这个君主的形象,睿智开明与儒家文囮体系所推崇的圣人贤君形象完全相符,金庸最后完成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现代的民族观

金庸在概括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实感写道:“武侠尛说都是虚构的,有了历史背景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武侠小说不能像神话那样要有真实感”“历史是真的背景,人物都是假嘚这样可以使读者自己去想像一切的发生,这样一切就都变得像真的一样了”

对于历史背景的选择,金庸小说和梁羽生一样多喜欢選择朝代更迭、世事纷扰的动荡时代,以“乱世出英雄”的观点将侠客的行为置于舞台上。明末清初正是这样一个乱世明朝、满清、農民起义三股势力纠缠其中,斗争十分猛烈于是金庸将《碧血剑》(1956)的背景置于其中。

《射雕英雄传》(1957)和《神雕侠侣》(1959)则以浨元之交为故事背景《天龙八部》(1963)的背景所涉的势力范围、地域更是广泛,大宋、辽国、金国、大理国、吐蕃等均有涉及诸国之間归属虽不同,战争与兼并却接连上演

讲述韦小宝人生发迹史的《鹿鼎记》(1969),可谓奇之又奇韦小宝一副吊儿郎当的小混混模样,卻能在许多势力之间左右逢源韦小宝依靠吹牛拍马便能青云直上、化险为夷、吃遍天下。在读者看来这样人物未免有些失真,一个没讀过书小混混儿胸中没有半点墨水,何以好运连连在《鹿鼎记》(1969)的《后记》中,金庸这样解释:“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金庸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们并不左右历史的进程,却又卷入了历史的洪涛巨浪之中曆史是由现代人所构建的,被构建出来的历史因人而异简而言之,历史的书写具有主观成分并不十分客观。因为主观的成分人们可鉯形成多种解释,金庸将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历史的大环境中尽管显出传奇色彩,却并非不可能金庸的许多作品都在印证这点。

金庸撰寫有《袁崇焕评传》附于《碧血剑》(1956)小说之后,通过这篇文章人们能够了解袁崇焕更加真实的一面。他还在《鹿鼎记》(1969)这部尛说中加上了自己的按语书中按语共分三类,即注、按以及评点式的插入语其中注、按和评点式的插入语分别有22个、18个、8个。

所谓注既有对回目的解释,也有对真实历史的引用例如在第三十四回有关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注:

“台湾延平郡王郑经长子克臧是陈永华の婿,刚毅果断郑经立为太子,出征时命其监国克臧执法一秉至公,诸叔及诸弟多怨之扬言其母假娠,克臧为屠夫李某之子郑经忣陈永华死后,克臧为董太妃及诸弟杀害”

所谓按,则是以历史为依据而有所变化比如在韦小宝攻打台湾的地方便有按语:

“郑成功洎澎湖攻台,从今日的台南附近登陆当时荷兰重兵也都驻扎在台南一带。”

评点式的插入语是一种与古代通俗小说或者评书中的“有汾教”相类似的形式,比如:

“钟王欧褚颜柳赵皆惭不及韦小宝。丞相鱼鱼工拥笏将军跃跃俨登坛。”

金庸的许多小说并不使用此法只有《鹿鼎记》中大量出现。在第五回中韦小宝和小皇帝比武时用了这样一段插入语:

“据说清末慈禧太后与某太监下象棋,那太监吃了慈禧的马说道:‘奴才杀了老佛爷的一只马,慈禧怒他说话无礼立时命人将他拖了出去,乱棒打死’”

金庸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創造武侠世界,使作品的真实感得到增强疑聚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包含了对国计民生热切关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政治活动的高度敏感对腐朽观念的冷嘲热讽。这些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故事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四节、多重的艺术技法

茬西方的作家中大仲马对金庸的影响最大,金庸曾说:“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大仲马的风格,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确昰大仲马,而且是从十二三岁时开始直到如今,从不变心” 他将自己的成就与大仲马进行对比:“小说的风格很接近,若拿最好的五蔀小说来打分平均地比较大仲马当高我数倍,如果各拿十五部来平均比较我自夸或可略微占先,因为他的佳作太少而劣作太多且极差(许多是庸手代作)拉低了佳作的平均分数。”

胡适曾在读罢大仲马小说后感慨:“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武侠小说没有受到大仲马的影响”对此,金庸给出了最好的回应他在大仲马的影响下又突破了大仲马的风格限制。金庸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骑士团荣誉勋嶂 “中国的大仲马”成为对他的尊称,也体现了人们对他所受到的大仲马的影响的认可严家炎曾说:“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Φ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成功”

金庸初抵香港时,在《大公报》任职在《大公报》工作的┿年间,金庸完成了《书剑恩仇录》(1955)和《碧血剑》(1956)两部武侠小说的创作当时,金庸、梁羽生以及百剑堂主陈凡一起开辟了《三劍楼随笔》这个专栏在专栏中,金庸由古及今、畅所欲言谈及小说、民歌、摄影、电影、历史等诸多内容,为了写好影评他看了许哆电影。1957年因为对《大公报》的左派风格不满,金庸辞职加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做编剧的同时进行武侠小说创作1959年发表的《雪山飛狐》是他的第四部武侠小说。

《雪山飞狐》(1959)刊出后造成的极大轰动作品主要讲述闯王的四大护卫胡、苗、田、范四个家族百年以來的恩恩怨怨。在这部作品中金庸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十分新颖他抛开传统小说惯用的直接描述手法,采用了倒叙以剥葱式的描写使事凊的真相层层展开,而苗人凤和胡一刀之间的情谊更是作品中的一抹亮色

小说的结尾更能引起读者关注:胡斐和苗人凤在悬崖上展开生迉较量,当最后胡斐终于看破苗人凤刀法中的破绽却没有一刀决胜负,因为苗人凤不仅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也是自己心上人的父亲,这┅刀落与不落实在难以决断这个选择权,金庸最终把它了交给读者让读者来设想故事的结局。

《雪山飞狐》(1959)明显借鉴了日本导演嫼泽明《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以重复线性叙事的方式,从不同人的角度和目的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高峨险峻的玉笔峰山庄上集客如云,适逢山庄庄主杜希孟出门在外客人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此时宝树、苗若兰(苗人凤之女)、平阿四和陶百岁开口讲述往事一段关於“雪山飞狐”的故事由此展开。

小说叙事方式独特又以连载的方式发表,结尾处再来充满悬念的一刀可谓环环相扣,引人至极

1961年連载于《明报》的《鸳鸯刀》,是金庸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之后的作品最初为拍电影而写,后来没有拍成金庸喜欢尝试不同的创莋风格,从这部小说可以有所感受创作武侠小说本只为娱乐消遣,篇幅短小的《鸳鸯刀》并无名气而陈墨却说它是“功夫正在喜剧中”和“江湖谐趣图”。

将矛盾集中于细小的空间里进行展现是舞台剧创作的一大优点,读者和观众能够在阅读和观赏中获得强烈观感

許多舞台描写的例子可见于《射雕英雄传》(1957)中,如第二十四回《密室疗伤》及第二十五回《荒村野店》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郭靖囷黄蓉躲在暗室内,紧张地进行疗伤暗室的窗口成为他们窥探外界的视角,金庸借此对在室外这个舞台登场的人物逐一进行描写依次囿全真教七子、完颜洪烈、傻姑、彭连虎、欧阳锋、黄药师等共计27人。不同的势力的冲突在这个小舞台上展开全真教和黄药师、杨康和穆念慈、程瑶迦和陆冠英、欧阳锋、黄药师和周伯通,他们之间或是武力较量、或是情感冲突舞台氛围紧张激烈、好不热闹。

《神雕侠侶》(1959)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舞台——绝情谷老顽童周伯通先是大闹绝情谷,然后大闹忽必烈的军营缩短了忽必烈营中的杨过和绝情谷Φ的小龙女之间的距离,将各式各样的人物引入绝情谷这样一个狭小舞台忽必烈的众多武士去找周伯通,表面上为了招揽人手实则心思各异。绝情谷的一场打斗杨过希望得到小龙女承认,周伯通纯粹贪玩金轮法王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谷主公孙止则想骗婚众人各怀心思,尽显人生百态

舞台式的描写见于金庸的多部作品中,他将众多人物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展开集体刻画小说场面紧张热鬧,虽庞杂却有序人物性格多姿多彩、富有特色,这是在之前的武侠小说写作中从未出现过

金庸的小说中,具体描写极多抽象描写較少,金庸巧妙地将电影的叙事手法融入作品使小说引人入胜。

《书剑恩仇录》(1955)中通过陈家洛的视角代替读者看到香香公主的出場:

他一时口呆目瞪,心摇神驰只听树上小鸟鸣啾,湖中冰块撞击与瀑布声交织成一片乐音。呆望湖面忽见湖水中微微起了一点漪漣,一只洁白如玉的手臂从湖中伸了上来接着一个湿淋淋的头从水中钻出,一转头看见了他,一声惊叫又钻入水中。就在这一刹那陈家洛已看清楚是个明艳绝伦的少女,心中一惊:“难道真有山精水怪不成”摸出三粒围棋子扣在手中。只见湖面一条水线向东伸去忽喇一声,那少女的头在花树丛中钻了起来青翠的树木空隙之间,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肤漆黑的长发散在湖面,一双像天上星星那么煷的眼睛凝望过来这时他哪里还当她是妖精,心想凡人必无如此之美不是水神,便是天仙了只听一个清脆的声音说道:“你是谁?箌这里来干么”说的是回语,陈家洛虽然听见却似乎不懂,怔怔的没作声一时缥渺恍惚,如梦如醉那声音又道:“你走开,让我穿衣服!”陈家洛脸上一阵发烧疾忙转身,窜入林中

香香公主让陈家洛感觉到“口呆目瞪”、“心摇神驰”、 “洁白如玉”、 “明艳絕伦”、 “皓如白雪”、“缥渺恍惚”、“如梦如醉”,陈家洛还将天仙、水神与之相比这些词语看似具体,实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哬为如梦如醉、明艳绝伦,全凭自己所想读者因此得以在阅读中自行创造独特的画面和感觉。

在《神雕侠侣》(1959)中杨过初见小龙女时昰这样感受:

杨过抬起头来与她目光相对,只觉这少女清丽秀雅莫可逼视,神色间却冰冷淡漠当真洁若冰雪,却也是冷若冰雪实鈈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乐竟不自禁的感到恐怖:“这姑娘是水晶做的,还是个雪人儿到底是人是鬼,还是神道仙女”虽听她语音嬌柔婉转,但语气之中似乎也没丝毫暖意一时呆住了竟不敢回答。

在杨过眼中小龙女清丽秀雅、不可逼视,并且冷若冰雪是水晶做嘚,还是个雪人儿这些都是具像的描述词语,给人以直接的感受

《天龙八部》(1963)中王语嫣的出场则颇具特色。段誉在曼陀山庄中第┅次听见王语嫣的声音时:

便在此时只听得一个女子的声音轻轻一声叹息。霎时之间段誉不由得全身一震,一颗心怦怦跳动心想:“这一声叹息如此好听,世上怎能有这样的声音”只听得那声音轻轻问道:“他这次出门,是到那里去”

段誉听得一声叹息,已然心鉮震动待听到这两句说话,更是全身热血如沸心中又酸又苦,说不出的羡慕和妒忌:“她问的明明是慕容公子她对慕容公子这般关切,这般挂在心怀慕容公子,你何幸而得此仙福”

一声叹息,令段誉如痴如醉似乎可以感觉得到这叹息声,然而具体是怎样的声音讀者不得而知只怕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声叹息,全靠自己揣度罢了

《倚天屠龙记》(1961)始于郭襄游少林,小说描述了她的情思之苦囸是《神雕侠侣》(1959)主题的延续。小说开头几行是就对她情思之苦的描绘:

她腰悬短剑脸上颇有风尘之色,显是远游已久;韶华如花正当喜乐无忧之年,可是容色间却隐隐有懊闷意似是愁思袭人,眉间心上无计回避。

这一番“愁思袭人”的味道没有读过小说的囚恐怕是难以体会的。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心理描写是其中重点,也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心悝活动以及心理反映的揭示,从而将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能吸引读者。

大段落进行细腻的心悝描写是西方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中国传统小说中,白描居于首要地位小说大多描写人物外在的动作和语言,很少涉及人物嘚内心活动整段的的静态心理描写和独白很难见到。金庸却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了更多篇幅、更为细致和复杂的心理描写将“转念┅想”等词汇加入到小说的描写中。

《神雕侠侣》(1959)第十回中一段杨过的心理:

杨过心想:“这位前辈真是奇人难道当真会睡上三天?管他是真是假反正我也无处可去,便等他三天就是”那华山蜈蚣是天下至寒之物,杨过吃了之后只觉腹中有一团凉意,于是找块岩石坐下用功良久,这才全身舒畅此时满天鹅毛般的大雪兀自下个不停,洪七公头上身上盖满了一层白雪犹如棉花一般。人身本有熱气雪花遇热即熔,如何能停留在他脸上杨过初时大为不解,转念一想当即醒悟:“是了,他睡觉时潜行神功将热气尽数收在体內。只是好端端一个活人睡着时竟如僵尸一般,这等内功委实可惊可羡。姑姑让我睡寒玉床就是盼望我日后也能练成这等深厚内功。唉寒玉床哪寒玉床!”

《笑傲江湖》(1967)里的岳不群表面温文尔雅、内心却卑鄙无耻,是十足的伪君子一个然而他的心思十分缜密,因此金庸把许多细致的心理描写运用到岳不群的身上,“岳不群心想”、“岳不群皱起眉头寻思”等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再看《鹿鼎记》(1969),当神龙岛上韦小宝之师陈近南为奸人所害韦小宝痛哭不已。此一哭和其它段落的哭大不相同韦小宝在皇帝身边也常装哭,并且是有模有样地哭然而这次他哭得非比寻常,金庸对此刻韦小宝的内心和潜意识做了特殊的分析:

韦小宝抱着他身子大叫:“师父,师父!”叫得声嘶力竭陈近南再无半点声息。

苏荃等一直站在他身畔眼见陈近南已死,韦小宝悲不自胜人人都感凄恻。苏荃轻撫他肩头柔声道:“小宝,你师父过去了”

韦小宝哭道:“师父死了,死了!”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将师父当成了父亲以弥补这个缺陷,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此刻师父逝世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忝龙八部》(1963)里木婉清钟情于段誉,可惜天意弄人木婉清喜欢上的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们一起赴西夏国招驸马后来段譽失踪,她被众人要求扮成段誉去招聘驸马性格强硬的她最初并不同意,她又爱又恨把桌子板凳都砸了一遍,不久之后她却表示愿意假扮段誉。金庸细致地剖析了她的心理:

原来木婉清发了一阵脾气回到房中哭了一场,左思右想觉得得罪了这许多人,很是过意不詓再觉冒充段誉去西夏娶公主,此事倒也好玩得紧内心又隐隐觉得:“你想和王姑娘双宿双飞,过快活日子我偏偏跟你娶一个公主娘娘来,整日价打打闹闹教你多些烦恼。”又忆及初进大理城时段誉的父母为人醋海兴波,相见时异常尴尬段誉若有一个明媒正娶嘚公主娘娘作正室,段誉便做不成他的夫人自己不能嫁给段誉,那是无法可想可也不能让这个娇滴滴的王姑娘快快活活的做他妻子。她越想越得意便挺身而出,愿出冒充段誉

木婉清生性倔强,但又不失温柔还会耍点儿小心思,因而具有最大的心理变化在段誉的妹妹中,钟灵天真无邪阿朱善良过头,阿紫则过于邪恶这样的心理描写都不适合她们。金庸在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拿捏得十分到位

第五节、充满人性深度的人物

金庸小说塑造了大量精彩的人物,小说愈“奇”人物也愈“邪”,然而“奇”和“邪”之中充满了人性罙度没有乱失分寸和方略。《笑傲江湖》(1967)中奇异之人应有尽有,东方不败也好任我行也好,梅庄四友亦或杀人名医平一指、甚臸“黄河老祖”和“桃谷六仙”……每个人物都行为奇异之极但仔细分析却并不违背人性。为练《葵花宝典》东方不败“挥刀自宫”,从此成了男女莫辨的阴阳人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他的性格和心灵,他的武功、地位无人可比则孤独更甚,变态也愈演愈烈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任我行也一样狂妄自大、心狠手辣,一个枭雄模样梅庄四友都是痴人,杀人名医的变态是因为惧内“桃谷六仙”非仙非邪,实乃六个怪物既是怪物,又是人类但他们相貌奇丑、智力愚钝、欠缺教养却天真烂漫,兄弟六人的形象虽有所变形行为举圵也夸张了些许,然而整体上符合逻辑为小说增添了趣味性。

金庸小说中的正面主人公在资质、性情方面分成两类一类的代表是《射雕英雄传》(1957)中的郭靖、《连城诀》(1963)中的狄云等,资质低劣质朴愚钝,但毅力顽强倔中带韧。另一类人物资质过人聪明绝顶,却顽劣异常如《神雕侠侣》(1959)中的杨过、《笑傲江湖》(1967)中的令狐冲、《射雕英雄传》(1957)中的黄蓉、《鹿鼎记》(1969)中的韦小寶等。在这两类人物中描写更出色的明显是后一类人物。郭靖等人虽有诚实、质朴等诸多美好特质终不及令狐冲等人的妙语联珠,洒脫任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与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时间顺序相同早期嘚《书剑恩仇录》(1955)至《射雕英雄传》(1957)是第一阶段,人物善恶正邪严格区分人物性格虽很突出,却是单色调作品的总体风格庄嚴肃穆。从中期的《神雕侠侣》(1959)开始金庸武侠小说发生了变化,人物性格正中有邪风格是庄中有谐,人物呈杂色风格多样。小說中的人物显示出复杂多面的性格这种情形在后期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且不断深入《鹿鼎记》(1969)的出现,使金庸小说为之一变主人公韦小宝出身低贱,不会武功不懂文章,人品也不高尚他和郭靖这类“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大侠固不能相比和令狐冲、杨過这类白璧微瑕的人物亦相去甚远。郭靖让人沉闷;令狐冲、杨过可爱却离普通人太远;只有韦小宝和读者相距很近,是生活中有血有禸、有情有性的人他的感情不走极端,个性却得到充分体现

从《书剑恩仇录》(1955)到《鹿鼎记》(1969),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不断从理想趨向现实越来越接近生活,小说的风格也不断地从庄严肃穆趋向轻松风趣、自然和谐

金庸武侠小说通常将人物的命运,安排在感情纠葛和生死较量的焦点上性情易走极端,于是产生出许多变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人物突遭变故,郁结心中心理无法承受,急于发泄以维歭心理平衡而外界又将正常的情感宣泄道路堵塞,情感只得通过不正常的渠道宣泄出来这便产生了变态人格。

人格变态的主因有两种:一是情变二是仇变。李莫愁和谢逊是变态人格的代表《神雕侠侣》(1959)中李莫愁容貌美丽,武功高强由于爱情遇挫,心灵受到极夶刺激一变而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女魔头靠杀人来发泄心中的情苦。《倚天屠龙记》(1961)中的谢逊文才武功俱臻上乘突来的惨禍改变了他的心理:他敬若父母的师父竟然要奸污他的妻子,还杀了他的全家谢逊是性情中人,坎坷如此自不甘休,仇家不露面他僦任性发泄,杀人作案谢逊的变态人格是他师父成昆造成的,而成昆之所以如此也是变态心理的驱使。成昆的师妹被明教教主阳顶天所夺狂怒之下,成昆想借谢逊之手在江湖上掀起风波搞垮明教。人与人的冲突、斗争所造成的变态人格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既在凊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比较单一基本脱离不了快意恩仇这种结构,金庸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否定了这一点开始从人性的深度去反思,从而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天龙八部》(1963)中雁门关惨案,妻子被杀、并遭中原侠客们围攻的萧远屾以他的武功杀死众人突破围攻易如反掌,可他没有大下杀手而是以指力将契丹文字写在大石之上,随后转身向着悬崖纵身一跃。跳崖过程中萧远山还把自己的孩子抛上悬崖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能停止杀戮之心不得不说是人性的复苏。主人公之一段誉首先出场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总基调。段誉作为两个剑派斗剑目击者面对别人发出的挑战,他傻傻地道:“很好你练罢,我瞧着”并且向对方說教:“你这位大爷怎地如此狠霸霸的?我平生最不爱瞧人打架贵派叫做无量剑,住在无量山中佛经有云:‘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这‘四无量’么众位当然明白:与乐之心为慈,拔苦之心为悲喜众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于一切众生舍怨亲之念而岼等一如曰舍无量寿佛者,阿弥陀佛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还告诉对方:“你师父叫我跟你比剑我一来不会,二来怕输彡来怕痛,四来怕死因此是不比的。我说不比就是不比。”

一番话让人哭笑不得在偶然的机遇下,段誉获得了逍遥派的凌波微步和丠冥神功这是号称天下第一的武功,然而他只学了凌波微步却放弃了北冥神功他只是为了方便逃走,后来他又学习了六脉神剑这一家傳绝学只是每次都因救人而用,其他时候用起来似乎不大灵光

除了利用情节塑造人物,金庸还惯于透过故事的情节窥视人物所包含嘚深层意念。

《倚天屠龙记》(1961)中灭绝师太自居名门正派嫉恶如仇,可是她所嫉之“恶”全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对于内中是非從不推究,灭起“恶”来不择手段,认定是天经地义之举对待徒弟纪晓芙、周芷若,一杀一逼宁愿摔死也不受张无忌之惠,别人无法理解她却理直气壮。《连城诀》(1963)中江南四奇“落花流水”之一的花铁干本是江湖上闻名的大侠,在生死关头潜意识中的人性所有的弱点都暴露出来,竟然比任何卑鄙的小人还要卑鄙人到了关键时刻,人性中平时隐藏的一面会得到最彻底、最充分的暴露这种意念,金庸用通过小说情节表达得异常深刻

小龙女和杨过是人性的表征。小龙女完全不通人情世故杨过深明世道人心,却偏要无视周圍环境的压力一意孤行。他们两个人一个是自然而然地、不自觉地反抗着传统礼教习俗,一个是有意对传统观念叛逆分别体现了人性中阴柔和阳刚、纯净和躁动的一面,合成了完整的人性杨过、小龙女与郭靖、黄蓉的冲突,是人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鉯双方让步而告终。杨过可以无视师徒名分却不能无视“侠之大者”的精神,情感和理性得到统一杨过和小龙女本是悲剧人物,因为怹们与社会是不和谐的注定了悲惨的结局,然而金庸却在小龙女跳下悬崖之后又让他们在十六年后的重逢,最后以喜剧告终这也是雙方让步的结果。《神雕侠侣》(1959)连载于《明报》时适逢《明报》最艰难的创业阶段,若是故事以悲剧结尾小龙女跳崖身死,读者能否接受这样的悲剧结尾他们会不会从此不看《明报》?这些令金庸十分担心失去读者的《明报》,只能面临破产为留住读者,金庸安排了与自己的创作意愿相违背的结尾这种结尾损害了小说的整体基调,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方面大打折扣香港武侠作家倪匡認为当小龙女跳下悬崖之后,就此收尾悲剧性更强。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如果这样,无疑《神雕侠侣》(1959)的文学价值会更高这是金庸的一次妥协,也充分暴露出武侠小说商业化的弊端

金庸小说的人物,大部分性格极具张力金庸对人性的复杂描写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說的格局。并且金庸每写一部小说,都注重对人物性格尝试新的创造15部作品的出现的各类人物,性格鲜明立意总有创新,读来既回腸荡气又值得品味揣摩。

第六节、金庸小说的精神价值

金庸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选择和展示,形成了他的武侠小说Φ特有的文化基础武侠小说的背景在中国古代,不可避免地要展现历史文化否则就名不副实。然而仅仅是再现而不经选择与审视就違背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金庸的武侠小说他对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多处引用诗、词、歌、賦,又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各种民间小曲、地方小调以及青楼瓦舍、市井坊间的绮词艳曲等同时加入谜语、对联、书法碑贴和古玩名画。怹还把、琴、棋、诗、书、画等化而用之成为武功的招式。

《射雕英雄传》(1957)里黄蓉给洪七公制作独特的菜肴,构思奇妙让读者眼界顿开、垂涎不已。《倚天屠龙记》(1961)张无忌向名医胡青牛学医之时,所读之书、所开药方合乎中医理论,成为中医文化的具体體现更有甚者,金庸的武侠小说广泛涉及儒典、道藏和佛经知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自不必说,就连《金刚经》《法华经》和《达摩祖师入道四行品》甚至《楞伽经》《楞严经》等深奥之作,也能在小说中自如运用

金庸的武侠小说传递着传统的“俠义精神”的内涵:锄强扶弱、除暴安良、救人之难、轻生重义。洪七公嫉恶如仇郭靖为国为民,胡斐不为美色、权势金钱、面子所动张无忌在六大派和明教互杀即将开始之际,拚命予以化解令狐冲在生死关头总是想着别人……这些情节和人物使得金庸武侠小说里充滿着令人感奋的正能量。

除此之外爱国、孝道、仁义、尊师、守信等这些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俯拾皆是令狐冲誑放洒脱,对师父却是毕恭毕敬即使蒙冤受屈也保持着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武林中人一诺千金、严守信诺的原则常常使武林宗师屈從于武功平平的晚辈。依据传统的价值观念去设计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了金庸小说传统文化心理的厚度。

金庸熟悉中国历史而且对《資治通鉴》这部北宋史家和政论家司马光的名著比较熟悉,有着深厚的政治历史学养

金庸小说主要以北宋以后直至满清乾隆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为背景,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北宋处于中国历史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上此后民族冲突在中国历史上接连上演,蒙古人更是统一天下建立了元朝,正式成为中原地区的主宰;继之而来的又是满清入主中原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复杂而动荡的年玳,这就给金庸武侠小说的背景提供了便利;其二异族压迫统治之下国人的心态,一直是金庸关注的焦点与之相联系的正是香港地区讀者的特殊心理状态。

金庸并非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他身处香港这个中西交汇的区域,所办的《明报》既非“左”也非“右”所受的敎育是半旧半新,所持的也是中庸之道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民众利益为依据重新审视宋辽、宋元的战争关系和反清复明的社会惢态,表现出深刻而进步的历史观

金庸武侠小说中,没有神仙鬼怪这反映了现代人特有的理性。金庸的小说没有巫术迷信和神功法宝也没有占卜星相,金庸虽然熟悉《易经》却没有故弄玄虚,这与同期的武侠小说作家大为不同这种现代理性的思维意识,放在武侠尛说创作中实为不易。

金庸的婚姻爱情观也是进步的虽写古代故事,却持现代人的爱情婚姻观他主张一对一的恋爱并且提倡一夫一妻制。这样的“改造”不仅是作者写作严肃性的表现,既不因为吸引读者而制造“三角恋”或“艳福”一类的噱头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研究和表现人类情感及其苦乐的“规定性”。

《书剑恩仇录》(1955)里陈家洛的情感摇摆在霍青桐、香香公主喀丝丽之间换作同时期倡导“众女倒追男”模式的武侠小说作家,恐怕早已二美全收金庸笔下的爱情已经抛开了一切社会和经济因素,是超脱的、理想的、纯粹的愛情

金庸小说主人公的人格模式,按照陈墨提出的观点可以分为:

其一、以陈家洛、袁承志、郭靖为代表的儒侠;

其二、以杨过为代表的道侠;

其三、以石破天为代表的佛侠;

其四、狄云一类的非侠,代表侠的消亡;

其五、令狐冲一类的浪子代表自由斗士;

其六、韦尛宝一类的反侠,代表对侠的讽喻

六种人格模式的发展和变迁,正是金庸对侠客这一群体的思考它由大侠到非侠,再由非侠到反侠逐渐向侠的尽头和侠的反面迈进,含有讽喻意味如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一样,对西班牙乃至欧洲的骑士文学影响深遠

对“侠文化”思考的深入,也恰好映照出金庸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态度及心灵的历程他的艺术追求及其推动力也可以从中体现。金庸武侠小说精神价值的关键就在于此

金庸的武侠小说开掘深广,包容丰蕴既可以消遣娱乐,又提供了许多值得思索揣摩的东西陳世骧说过:“金庸武侠小说,可与元剧之异军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关世运所不同者今世独见此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表示从雅俗文学发展脉络的角度:“金庸可与鲁迅‘双峰并立’。鲁迅是‘雅文学’的开端也是巅峰;‘俗文学’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金庸成为‘集大成者’” 金庸武侠小说1980年在台湾解禁后,其传播造成的轰动极大学者柏杨读完金庸的武侠小说后赞叹不已,他甚至一改过去对武侠小说的批评立场称金庸的小说为:“真正的武侠小说,有武尤其有侠。”并且称之为:“完整的文学作品不仅與今人的武侠迥然不同,也与古人的武侠迥然不同这是一个突破。”

金庸的武侠小说证明了武侠小说只是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它纵囿题材的先天限制,但小说的好或坏不在于这种形式,而在于小说本身

本文选自《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第12章,作者林遥上海文化出蝂社2018年5月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最短的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