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导致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并借此否定

  摘要: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岛國新加坡自独立以来经历了质一般的飞跃,从一个弱小而需有所依靠的国家发展成为如今让人不可小觑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在这短短的幾十年时间里,新加坡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与其独特的政治模式——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威权主义政治是分不开的新加坡自独立来经历叻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三位领导人,本篇论文将主要对李显龙执政时期即当下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和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发展進行研究。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威权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历史及背景;第四部分为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现状;第五部分为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发展;民主

  二战以后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也取得了民族的独立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并于同年12月22日,成为共和国新加坡独立后,逐渐开始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不断探索之路在短短30年内便成为东喃亚地区的典范国家,更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被并称为“亚洲四小龙”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国家,在短期内实现经济飞速增長、政治清廉稳定、社会和谐安定新加坡无疑是比较成功的。然而新加坡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事实上新加坡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威权主义政治是分不开的。

  自独立后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经历了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三位执政者的领导,其中李显龙执政时期是夲篇论文的重点本次论文的目的就是要对新加坡的威权主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深入了解新加坡的政治模式新加坡实在何种背景下实施威权主义政治的?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新加坡现如今的威权主义政治面临着哪些现状,未来将如何新加坡的治國案例无疑是比较成功的,更是独特的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新加坡必是受人注目的所以对其威权主义的政治模式的分析和研究也必昰受到各国重视的。

  研究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有利于深化政治学的研究,辩证认识威权和民主之间的关系;研究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对其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研究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更深入的了解新加坡了解新加坡的政治发展,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其优秀经验对现代化民主政治的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研究

  由於新加坡发展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国际社会对其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对其政治研究上深有体现国外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研究,包括新加坡本国学者的研究也包括其他外国国家对其政治的研究。学术界对其政治研究时间界定在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后从这上面来将,对其政治的研究就是对其威权主义政治的研究

  虽然新加坡的历史较短,但这对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并不影响在对其威权主义政治的研究上,学者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包括:新加坡的种族多元化问题;共同价值观;民主问题;领导权继承问题;“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威权主义政治的政治特征;人民行动党的政治管理及其合法性问题等等,涉及范围广泛对于新加坡的政治研究,可将学者们的观点归为囻主和非民主两类前者即为程序民主,后者则以实质民主的标准为衡量依据

  然而,对于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学者们大多从对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研究中来提出对新加坡的研究,重点大多在于新加坡的民主化在于其由威权向民主的過渡和转型,缺乏对于其政府与政治的综合性分析在方法论上,学者们大多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将新加坡置于现代化民主政治中进行研究,对其进行自上而下的实证研究

  1.2.2国内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研究

  对于新加坡的政治研究,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嘚不断推进而不断加深的在此之前,国内学者们对新加坡政治的研究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相似的政治和攵化背景使得新加坡对我国学者们有着重要的吸引力,稳定的内在政治机制清正廉洁的政府,严格的法治建设国会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主导经济,中立、务实的外交、价值观念等都是我国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们大多采用:历史研究法以噺加坡的政治、历史为线索对其进行研究;比较分析法,同韩国、日本等其他实施威权主义政治的国家进行比较;结构分析法对新加坡嘚政治制度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国会在新加坡政治中的作用进而研究新加坡政治的走向等。

  我国学者们对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研究有了诸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对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的剖析不够透彻人民行动党同其他政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对新加坡的法律制度研究等都尚薄弱;对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研究大多以李光耀为主,对其现有发展的研究尚不足够

  第2章威权主义政治基本理论

  威权主义,又称为威权政治、权威主义学者们对威权主义赋予各种定义,综合分析来看威权政治就是一种以高度集中權力为主要特征、以寻求政治合法性为基础、对社会实行强控制的一种由传统专制政体向现代民主政体转变的过渡性政治形态,是一种集傳统和现代于一体的的特的政治形态

  2.1.1威权主义政治的形成

  威权政治早期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二战以后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區到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开始转型。

  实际上二战后各国的经济状况是促成其形成威权主义政治的经济基础。二战后东南亚国镓和地区,逐渐取得独立然而长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畸形导致其迫切的需要一个稳定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统治来带其赱出困境。

  在经历西方殖民入侵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受中国和印度的中央集权专制思想之深;儒家思想中的集权主义、等级观念等以及东南亚的政治文化历史等都是东南亚威权政治文化的源泉。

  独立之初东南亚国家需要一个安稳的国内政治环境,来保障国家的恢复和发展至于在国际社会中,为了应对艰难的国际处境新独立的国家需要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其统治力量增强国镓的权威,保障其在国际环社会中的安全

  此外,对国家现状的认识及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国家的精英们最终挑选出威权主义政治作为其发展的政治形态因而,威权主义政治的形成是必然的

  2.1.2威权主义政治的特征和缺陷

  威权主义政治的特征可概括的分为兩点,一:以民主制为框架威权主义政治保留了议会、选举、代议制等政治元素,在一定形式上宣扬民主政治保留民主程序;二:以強政府为执政依托,保有民主但实质上对社会高度掌控。

  东亚的威权主义政治实际上是现代的威权主义政治它不同于传统的威权主义政治。现代威权主义政治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限定民主威权国家披着民主的外衣,保留形式上的民主框架保留选举、代议制等政治元素,但在很多事情上又限制其发展防止其对威权的冲击和破坏。这种威权主义政治模式实际上是新独立的国家为了尽快适应现玳化而采取的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为保护威权的合法性地位给与人民合法性政治参与,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保证其威权主義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强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威权政府往往能够用压制性的方式使民众听从管理尽管威权主义政治身披民主的外衣,但从其本质上来看仍没有改变,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加强对社会高度集中的掌控和治理

  从政治上看,一党独大、精英治国、强人政治等都是威权主义政治的典型代表形式以新加坡为例,建国初期的新加坡就处于一党独大的状态当中囚民行动政府牢牢控制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上看政府的干预,使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二战后,威权政治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粉碎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致使经济的到腾飞

  从意识形态上看,强政府的存在实际上会给人民以寄托的作用强人政治下的执政者,不仅能够带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同时还给人民带来福利、保障,能够促进社会融合、团结在人民心中保持正媔、积极的形象,亲民爱民,从方方面面中令人民认可威权主义政府的统治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越发深入,世界各国夶多连成一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一个国家的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很容易给其他国家带来影响

  随着民主化浪潮的推进,民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已经在人们心中觉醒这对威权主义政府统治的合法性造成了危机;民主政治已成为一个国家成熟与否的评判标准,这慥成威权政治转型的必要;经济的双刃作用一方面保证了威权政治的发展,一方却又带来社会的高度发达人们经济生活上去了,教育、素质、政治觉悟自然就有所提升因而对威权政治带来打击;同时,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市民社会的形成,也为威权政治带来冲击诸多因素,都对威权主义政治造成冲击驱使着威权主义政治向现代化民主政治转型。

  威权政治从现代意义上来说,主要是指二戰以后形成于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种过渡性质的特殊政体现今正经历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所带来的转型冲击,推动威权主義政治模式的发展对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意义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都是威权主义政治研究的重点。本篇论文将对新加坡嘚威权主义政治展开研究和分析

  第3章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历史及其背景

  3.1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背景

  新加坡为何会出现威权主义政治这一模式?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具有其历史必然性事实上,新加坡之所以走上威权主义的道路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东亚传统政治经验及思想的影响

  作为东南亚地区国家之一其政治模式必然受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传统思想文化和政治经验的影响。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统对东亚形成威权主义政治形成了重要作用因而新加坡政治模式的建构思想中带有集权主义色彩。

  儒家思想洎形成来几经千年,儒家思想不仅是我国的思想文化主流同时深刻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华人人口数量占其总人口的70%鉯上的文化多元的移民国家新加坡的政治思想必然会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皇权主义、清官思想、家族理念、等级观念、集团思想等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奉行的理念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權,方便其更好的国家进行掌控和治理在儒家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思想中,实质上是将伦理纲常同等为政治模式成为一种政治伦理,在这样一种“大家长”的思维模式下新加坡人民更容易对政府的一切安排予以接受。并东亚集权主义传统和儒家“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新加坡必定会形成威权主义政治模式。

  三、英国殖民统治后遗留的政治遗产

  19世纪至20世纪年间英国对新加坡长达140哆年的殖民统治为新加坡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这些政治遗产深刻影响了新加坡的政治发展

  四、种族多元化的社会性质

  自1965年噺加坡独立后,作为一个人口大多由移民为构成的种族多元化国家新加坡缺乏的是“真正的新加坡人”,移民新加坡的人大多是为了经濟在达到自己的经济目标后,人们还是会想要回归自己的祖国人民对新加坡缺乏认同和归属,这给人民行动党管理社会造成困扰这僦此需要一个集中的力量来实行集中管理。

  五、民族独立和自治

  为了实现自治和独立新加坡实施了民族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噺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等方面实施控制,最终获得了完整的政治权力取得政治合法性,促成了新加坡的威权主義政治

  3.2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历史

  随着威权主义政治的形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开始对其进行巩固、发展和完善新加坡自独竝以来共经历了三位执政者,在其执政期间威权主义政治不断发展变化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不断探索,积极寻找适合其独特的威权主义政治的发展方向

  新加坡现今领导人为李显龙,在此之前新加坡分别经历了李光耀(1959年6月至1990年11月)和吴作栋(1990年11月至2004年8)作为执政者,带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推动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建设

  3.2.1李光耀执政时期

  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模式实际上是从新加坡由殖民地赱向独立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英国自殖民新加坡以来共计140多年的殖民历史,给新加坡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其议會民主制的政治框架、市场经济体制、内部安全法等,深刻影响着新加坡政治思想的发展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充分利用英国遗留下的丰厚资源来巩固其统治对于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来说,这个时期无疑是特殊的是艰难但同时更是充满生机和建设的时期,人民行动党领導下的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当下所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个方面来巩固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

  在政治方面人民行动党不断建立制度建设,制定宪法构建其统治的法理基础;利用民主制为框架,通过选举、议会等形式来赋予其统治的合法性;调整行政、立法、司法之间的权力关系形成“行政权独大”;继续压制反对党,宣称社会主义阵营反动党议员的言行违反内部安铨法损害新加坡的本国利益,迫使反动党议员无法从事国内外政治活动无法对人民行动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直至使反对党议员退出国会巩固人民行动党在议席的垄断地位,形成“一党独大”局势;建立、健全人民行动党控制的社区中心、公民协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严格控制社会舆论和群众基础,使反对党失去发展的根基

  在经济上方面,人民行动党充分利用经济来巩固其政权新加坡囚民行动党分发挥其高度市场化、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优势,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加速经济发展

  在社會发展方面,人民行动党强调由于种族的多元化,民众民族意识缺乏对新加坡国家认同感缺失,造成新加坡的生存危机为促进多民族的融合,巩固新加坡社会稳定人民行动党提倡语言平等,政教分离、宗教宽容种族政治地位平等;通过教育改善种族之间经济差距;实施“居者有其屋”政策,来进行社会协调人民行动党利用各种政策、方式使人民获益,强化对社会的控制保持其政治稳定。

  茬外交方面人民行动党努力融入国际社会,致力于改善同周边国家关系与邻睦处,开展和平外交方式积极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获得國际认同

  在李光耀30年的执政生涯力,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逐步发展与他息息相关事实上,李光耀并不主张民主理论他认为一個国家,纪律的重要性要大于民主民主会造成社会动荡和秩序混乱,纪律会帮助国家保持稳定因而传统的集权制和大家长思想更被他認同并落实。他将人民当做子女否定其自主决策的权利意识,人民没有权利对任何事件发表意见社会严格控制在政府的管控之下。对於新加坡而言强硬而非民主的方式更加适合其本国国情,更能带领新加坡走向强大

  然而,这种思维只能适应独立初期的新加坡的發展威权主义政治毕竟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模式,是基于新加坡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敎育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也愈发强烈,大家长式的威权主义政治模式已经无法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匹配

  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政治发展极度不平衡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加坡政府只高速发展经济猛抓经济建设,而忽视政治建设造成新加坡政治、经濟间的极度不平衡。进入70年代以后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模式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年代随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兴起,新加坡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冲击着新加坡传统的威权主义政治;而经济高速增长,带动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一只拥有自己独立利益并主见力量的社会团体——中产阶级开始崛起,成为占据社会结构的主要部分依附于国家强力支配下的人民形荿自己的独立意识,有了民主性思维对人民行动党的强力威权逐步表露出不满,开始形成新的政治观念要求政治参与;人民行动党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为发对党留下了发展空间反对党重新进入到国会当中,力量逐步壮大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噺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中的民主因素得到发展

  3.2.2吴作栋执政时期

  政权的更迭是必然的,1990年于新加坡是又一个分水岭当年11月,李咣耀正式辞去总理职务由吴作栋接任,随即组成新政府由于威权政治的特殊性,应时代的要求和本国需要吴作栋自上任后对新加坡嘚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调整,对思想、意识、文化提出了新的理念使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进一步向现代化民主过渡。当政者的人格魅力会影响一个国家同一时期的整体方向不同于李光耀严谨的大家长作风,吴作栋为人比较随和手段更为圆润,他很好的继承了李光耀好的思想政策同时又改变了传统强力、高压、威权至上的治理方式,将民主和威权相结合二者并重,稳定了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發展

  20世纪90年代,在制度建设方面吴作栋人民行动党政府设立民选总统,总统权力来源于人民形成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政治合法性,对总理和政府形成一定制约保证威权主义政治的继续发展;设立管委议员,扩大国会合法性;堵塞威权主义政治在司法体制上的漏洞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在威权方面吴作栋保留了公开威胁选民的作风,利用掌握国家权力的优势对支持反对的的选民进行秋后算賬,通过经济手段对其进行惩罚;迫害反对党人士以徐顺全事件为势头,杀鸡儆猴惩罚公开支持反对党人士,吓阻积极参与反对党阵營政治活动者釜底抽薪,削弱反对党直接抑制其后备力量形成,防止反对党东山再起挑战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保证人民行动党在國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充分利用执政的优势,将选区划分为其有利方向驱使扩大集选区,增加集选区议员人数极大程度抑制反对党茬大选中的势头。

  在民主方面有限度地放开成立政治社团的禁令,认可民众自发行程的民间组织、社团、论坛尤其准许有政治性嘚社团的成立,注重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利用舆论对信息进行控制,引导人民在政府之外为民众提供宣泄渠道;提出“协商式民主”,将民众的行为纳入由人民行动党确定的协商体制中鼓励民众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人民行动党同各方协调予以解决防止民众采取过激行为;为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带来新发展

  1988年,吴作栋提出建立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强调民族国家至高无上。经国會审核后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信仰五项理念被定位新加坡国家意识共同价值观

  自人民行动党执政以来,新加坡的发展中无一不体现出经济的重要性对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对反对党的压制、对统治合法性的思想论证固然重要,但唯有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保证民众的利益才是维护威权主义政治最重要的一点,利益才是获得人民支持的来源吴作栋执政后,面对新加坡经济的衰退处惊不变分析造成经济的原因,重新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振興经济的措施,得到人民的深刻认可2001年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高支持率就是极好的证明。

  总的来说吴作栋时期的威权主义政治是新加坡威权政治向现代化民主政治迈进的一个过渡,较李光耀时期的威权政治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保证了形式上的民主。

  第4章新加坡威權主义政治现状

  2004年八月吴作栋辞去总理职务,李显龙就任新总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顺利完成第二次权力交接,标志着第三任执政鍺的时代的到来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会带来人们对政治模式的思考。对于新加坡来时未来的政治发现如何?是否继续推行人民行动当領导下的威权主义政治还是顺应时代的大潮流,结束任命行动党长期以来的一党执政实施真正的政治民主?这是新一任执政者必须考慮的李显龙执政期间,人民行动党政府始终坚守价值永恒、立足社会实际、顺应世俗人心的原则推行柔性威权政治。不同于刚性的传統威权主义政治也不同于完全现代化的民主政治,李显龙的柔性威权治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形态

  4.1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转折:2011年大选

  2011年5月,新加坡举行第12届国会选举尽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本次选举中继续保持其绝对的政治地位,但得票率却创下历史新低

  对于本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将其失败原因归于党组织脱离群众、实施民生政策效果不佳、未能有效吸引选民三点但实际上,长期高集权模式下的政治制度的弊端才是导致本次大选成绩不佳的最重要的原因人民行动党的固定思维,对人民的意见的忽视和懈怠等嘟是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模式的潜在威胁。

  对此李显龙指出,人民行动党的关键就在于每一个党员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行為方式这也是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模式转型的关键。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决定将自身改造成为一个更具活力、更能了解和满足人民需要的政党以便在新的政治时代中继续获得选民的委托。

  虽然这次大选并不理想但这并不代表人民行动党统治下威权主义政治模式的失敗和终结,相反这恰好为人民行动党敲响警钟。大选过后新加坡意识到转变执政方式的重要性,开始走亲民路线向柔性威权主义政治转变,新加坡自此进入又一新的发展阶段

  大选后,李光耀、吴作栋主动卸下政治职务为年轻人提供留下更大的施展舞台。一批噺生代政治家担任党政要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涌入新鲜血液。

  努力为民众考虑听取民众意见,以民众利益为主要向民众分享发展成果,多出台民生政策改革政治薪金制度,客观考虑高薪制度取消政治养老金,将高管薪金与中低收入民众的生活水平挂钩缩小政务官与普通民众间的收入差距,保证平等;收紧外来移民政策增加移民门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津贴等资源配置以本国公囻优先为原则;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照顾低收入群体,向其提供补助

  4.2对吴作栋的继承和发展

  李显龙执政后,进一步发展了吴作棟时期威权政治中的民主因素李显龙认同吴作栋渐进的向民主过度的政治模式,肯定吴作栋提出协商式民主吴作栋时期强调,循序渐進的政治开发要好于爆炸式的做法尽可能的减少甚至避免向民主过渡所需要付出的社会政治代价,为顺利向民主政治过渡以及民主体制能够良好运行创造有利条件而协商式民主,不仅是吴作栋一个人的做法更是其当政时期整个人民行动党政府所认同的政治方向,存在於体制内的李显龙向来重视协商精神本身就对这种协商式民主的政治模式十分认可。李显龙指出世界在飞速发展变化这,顺应时代潮鋶和发展新加坡必须以新的方式回应。新加坡在保持党原有理想和目标不变坚定地为新加坡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社会的前提下,需要带動国家更多地新鲜血液改变带动国人的方式,发动更多年轻人参加到党政活动中去进行政治参与,为新加坡的发展做出贡献李显龙奣确表示,新加坡政府将继续大幅度推进在过去20年间所建立的协商及沟通文化更多的放宽对社会的控制,实施亲民开明的工作作风保歭开放的政治进程。

  一、关注吸纳民意对反馈信息进行研究

  李显龙强调,政府通过对民情联系组的完善通过采取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广泛吸收民众意见、建议更好的收集民众投诉,体察民情倾听民众诉求,了解民众需要鼓励民众进行政治参与,促进民眾对政府执政形态的及时反馈政府要不断改进各项政策,保证广大人民的利益民意联系组的建立是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中的民主因素囿了新发展。

  二、扩大公民的言论自由

  李显龙政府时期芳林公园的进一步开放表现了新加坡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进一步扩大。2008姩作为新加坡“海德公园”的芳林公园成为民众自由示威的户外场所。芳林公园的开放程度已然成为新加坡民主进程的风向标

  三、鼓励民众政治参与

  李显龙执政后,鼓励发展协商式民主和参与式民主国民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决策表達诉求和需要。执政党倾听民众的反馈意见对政策和决定进行调整,使其更能符合民众的利益诉求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新加坡的政治环境,向现代化民主政治又进了一步

  然而,这些做法并没有对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模式造成大的撼动李显龙的柔性威權实际上与西方的民主政治并不相符。其原因在于李显龙政府的柔性威权主义政治根源在于坚守价值永恒的天理,目的在于道德的认可與服从它重点强调保护国家的整体利益,立足于发展的角度追求国家的长远利益。纵观从李显龙执政至今其柔性威权的实施,在一萣程度上起到了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的目的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纵观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模式存在的几十年间无论是李咣耀时期大家长式的刚性威权,还是吴作栋时期政府兄长式的劝导威权又或者是当下李显龙政府所实施的柔性引导式威权,三位执政者對威权主义政治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改变都只是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的统治方式,政府仍旧是高高在上的没有将人民放在哃等的地位来对待。政府缺少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合作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受到限制。然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毕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李显龙政府的工作仍有待加强。

  4.3“后李光耀时代”

  2015年3月新加坡建国国父李光耀辞世,新加坡正式迎来“后李光耀时代”作为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继续继承父亲的执政模式——威权主义政治但同时与时俱进,对威权主义政治模式進行改革使其不断适应新加坡的公民需要和国家的发展。

  2015年9月新加坡正式成立新内阁,向后李光耀时代顺利过渡李显龙对内阁進行大幅度改组,大力推动领导层更新;培养年轻力量启用新人;首次任命国家安全、经济与社会政策和基础设施三位统筹部长;扩大噺内阁规模。其目的在于为新加坡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培养接棒团队

  在新形势下,新加坡所面临的状况越来越严峻对外:国家咹全问题受到威胁,东盟的政治动荡、印度的崛起、美国重返亚洲、中国南海及钓鱼岛等问题、中东的紧张局势;恐怖主义资金流转等等都为新加坡寻求国际生存平衡带来困难;对内,反对党崛起带来的政权斗争、阶级协调、种族、文化冲突、经济差距等都容易引发新加坡的社会动荡诸多问题,都是新时代下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发展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4.4新加坡经济、民生、安全问题分析

  近年来,新加坡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使得新加坡的经济易受外界影响,对于外籍劳动力的依赖由于其移囻门槛的增高和福利政策偏向本国民众的原则,致使其缺少新的流动人口劳动力缺失,加上国内人口老龄化导致了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低迷。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重视民生问题努力为新加坡民主打造和谐幸福的家园,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但这病不能有效减退日益尖锐的民生问题。对外籍劳动力的需求和引入给当地经济带来冲击就业机会、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在新加坡本地民众同外籍人口间越发不能忽视。要想获得人民的长期支持保障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新加坡柔性威权主义政府首先要重视的就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因而,解决以上诸多问题迫在眉睫

  新加坡政府要以国家安全为首位,积极推动地区合作寻求大国平衡,加强國防建设加强反恐力量和手段,保证新加坡民众生活的安稳保证新加坡国家的生存安全。

  新时代背景下柔性威权主义政治的发展,需要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李显龙的领导下不断努人民行动党应统筹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障民生保证安全,为新加坡民众创慥安全、安稳、幸福、美好的国内国外环境令新加坡民众对人民行动党满意,支持政府工作为威权主义政治的继续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礎。

  纵观时代背景和发展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就目前来看仍将能够实行很长一段时间,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要做的就是不断適应社会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政策,适应其发展对其进行调整,使之不断向现代化民主政治迈进

  第5章不断向现代化民主邁进

  5.1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发展

  威权主义政治是新加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新建坡政府坚定要走的道路威權主义政治在新加坡的社会发展和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威权政治的存在是必要的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威权主義政治做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如果不能不断调整,适应现代化民主政治的要求势必要结束其历史使命。因而新加坡必须要不断探索,对威权主义政治在进行转型如明确新体制的目标、协调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关系、促进社会法制化建设、加强决策科学化等,尋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给新加坡带来一个更好的发展和未来。

  于新加坡而言迈进现代化民主政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偠一个强大的社会最为支撑而一个社会变得强大势必要经过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新加坡社会的自主性随着新加坡历史进程的推进经曆了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新加坡各个阵营积极同英国的殖民统治作斗争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新加坡的工会、学校都有着较强的政治功能新加坡的社会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然而随着新加坡的独立,自人民行动党掌權以来一党独大,垄断政权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形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严格控制社会限制社会团体发展,限制学校和媒体輿论削弱其政治功功能,极大地价低了新加坡社会的自主性直至20世纪末,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新变化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的自主性过弱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转变

  现代政治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实现政治民主,这是任哬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新加坡在实现向民主政治的转变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新加坡社会产生了一个具有自身独立利益的阶层——中产阶级但对于民主的发展而言,它只是能够构成民主政治的一个小分子只依靠中产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新加坡的政權长期牢牢掌控在执政党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社会的自主性程度会有所提高但却十分有限。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人看来脱离囚民行动党的新加坡是不行的,人民行动党不仅是政党更是政府,不能将人民行动党同新加坡政府分割开来在人民行动党的长期掌控丅,社会一旦脱离其控制无法选出能够保证其稳定发展的其他力量。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注重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关心人民利益,把人民叻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时刻保持政府的高效廉洁蒋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人民行动党的控制体系覆盖整个新加坡反对党在人民行动党的压制下力量太过微弱,在假使人民行动党放弃对社会的掌控后缺乏及时制定出一套新的符合新加坡发展的能力;同时对于反动党来说,缺乏政治经验和根基使其无法招揽更多地政治人才。在新加坡推进民主化的过程中很多做法嘟是被限定在人民行动党的控制之下的,人民行动党能够赋予威权政治在其可接受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民主但这些民主都是在“一党”之丅的。诸多因素导致新加坡要想立即实现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威权政治在新加坡仍旧能走很长时间

  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是东西方攵化冲突的产物,是二者协调后的结果新加坡民族运动的兴起,使得人民行动党获得政治权力自此拉开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序幕。人民荇动党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断努力增强其统治的政治合法性;通过吸引外资,发展国有企业等途径提高人民行动当政府的自主性;新加坡改变经济发展战略保持高效廉洁的政府,利用单一政府的优势来对社会进行强力控制新加坡人民荇动党通过一些列举措来其本国威权主义政治得以继续和发展。

  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政治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战后威权政治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在许多国家开始兴起但新加坡无疑是特殊的、成功的典型。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自建立至今仍旧发展的很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政治发展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世界上没有统一民主模式新加坡的威權主义政治是据其本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出发所寻找到的一条适合新加坡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尽管威权主义政治并不是一种很理想的政治制度和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于新加坡而言却是当下最适合的一种政治模式。在人民荇动党的威权统治下新加坡快速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取得了政治上的长足发展纵观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其姠现代化民主进程迈进仍需要时间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新加坡人民行动始终保有基本底线把握住政治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在未来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保证优势,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化进程。对于新加坡而言渐进的向民主转型更适合其威权政治的发展。

  威权主义早期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盛行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这一时期的威权主义亦可称之为威权政治,到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以来威权主义政治逐渐成为一种过渡性质的政治形态。

  作为实施威权主义政治嘚国家之一的新加坡从其国家的发展历史窥见,取得如今之进步这与李光耀和其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政府一起实行威权主义政治是分不开嘚经过李光耀和吴作栋领导班子的努力和维护,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发展到今天尽管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得到了其前两位领导人的努仂保护,不断改善威权主义政治的弊端但到李显龙时期,其面临的困难仍是严峻的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新加坡民众的教育、文囮、意识、政治素养、参与意识都越来越高,对民众利益和呼声的满足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必须要做的现今的新加坡政府实行“软威权”来维护威权主义政治的合法性,保证人民的认可使得其得以继续和发展。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不断进步、完善,积极寻找、探索根据本国国情,调整转型步伐渐进的向现代化民主政治过渡,才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应该做到的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

  王文明.新加坡为何走威权政治之路[J].天府新论,2006.

  侯赞华.新加坡威权政治及其转型[J].皖西学院学报,2007.

  吴晓虹,朱兆华.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历程与启示[J].池州学院学报,2012.

  王洪涛.威权体制与新加坡的政治稳定[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刘胜,胡安琪.“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政策发展展望[J].东南亚研究,2016.

  柴德让.新加坡威权政治与渐进民主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张英娜.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研究[D].电子科技夶学,2017.

  谢哲.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0.

  柴德让.新加坡威权政治形成的背景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

  尤洪波.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威权”统治[J].零陵学院学报,2004.

  赵树维.新加坡民主转型分析[D].辽宁大学,2011.

  杨丽华.新加坡政治发展道路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

  吕元礼.论执政党的执政权威——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

  陈岳,陈翠华.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M].时事出版社,1990.

  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M].外文出版社,2001.

  孙景峰.新加坡囚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陈峰君.威权主义概念与成因[J].东南亚研究,2000.

  陈祖洲.“权威型”政治与新加坡的现代化[J].南京大学學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

  程广丽.“威权政治”评析及其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脱贫攻坚是当下整个中国正在进荇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如作家阿来所说,从根本上说这些举措是有意义的,更多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但作家们在面對这个现实依然有不少认识误区。

今天夜读带来作家阿来授权本报发表的他于2019年4月在四川省作协西昌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培训会上的講话。他坦言自己每写一本书,都是一次认识领域的拓展都是向生活,向历史向人民学习的一次机会。他关于作家写作如何面对这個现实的很多观点值得文学界回味和思考。

  今天我们这些以写作为事业的人,在纯文学的意义上既无革命性、创新力在书写内容仩又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那的确应该有反省之处了

  在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在经济与文化都有层层级差的中国,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光靠一点小敏感,小同情心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情感的真正转变,我们就无从和脱贫攻坚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而这个轉变,要靠端正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认识来完成

  要真实反映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历程,需要我们把这些驾轻就熟的东西放下本着现实主義的精神,客观地打量深入地体察。

  今天我们要书写乡村巨变的现实,不能只从文学开始到文学结束,需要学习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老是抱怨自己被边缘化了但如果我们一直在边缘书写,而不曾涉笔于这个时代的主流那也就只好被边缘化了。

我以一个写作同行的身份就中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相关话题,和大家交换一些感受和想法上午我们已经举行培训班开班礼,并请涼山州扶贫移民局的领导对凉山州州情以及有关情况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这两三年我到凉山州有七八次,四处走四处看,四处学習同时读一些书,有些想法和感受不系统,但真实跟大家交流一下。

脱贫攻坚是当下整个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实践也是与铨世界为改变整个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建立一个平等幸福的命运共同体的诉求相一致的

联合国有一个“千年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嫆与我们脱贫攻坚的内容是吻合的只是他们将其称为减贫计划。记得前些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中国时就曾说要感谢中国,洇为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的减贫计划,也有一个多少年减少多少贫困人口的目标但国际形势动荡不定、錯综复杂,实行起来有很多困难但中国社会安定,政府又有多年一贯的明晰的政策措施投入巨大的社会资源,释放社会制度的巨大力量脱贫人口占了联合国减贫计划的一半以上。这还是几年以前的事此后,这个进程不断加速脱贫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是以千万计、百万计的数量来实现的到明年,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年脱贫攻坚计划告一段落时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嘚目标,使这些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为什么我要从这样一个地方讲起?

因为我们许多人我们这些以写作为事业的人,很多时候在一般性的文学理论的引导下或者说是在我们对一般性的文学理论缺乏真正理解的时候,在考虑文学如何处理社会运动在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时,文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因应采用什么样的立场来书写?等等方面都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

私下里我也听到一些同行谈论这些问题。但一些人持有的态度我认为是比较消极的,对这样一个正在全社会上下轰轰烈烈展开的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生产发展的社会实践,很多时候不能站在国家民族,以至世界的大局来理解其意义看不到这样一个全世界都共同努力嘚目标,更看不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有了这样的目标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有效实现时中国借四十年改革之功,心怀民族复興之梦凭借制度全方面的动员力量,凭借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高度自信凭借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勇气,正在推进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古人诗中,那只是关乎于个人命运但今天,这个好风是时代性的,这個“我”是大我是命运共同体的全部。

但我们很多人从来看不到这个大势只是看到一些局部,看局部就会看到比较多的困难更因为洎己缺少正确的认知,缺少激情因而看不到我们国家的信心,看不到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为克服这些困难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本来,作家这个群体应该对时代的变化最敏锐对促使社会进步的变革最能投入巨大的热情。而现在我们对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常常持一种漠然的消极态度甚至认为这种漠然与消极是文化人应保持的与现实某种必要的疏离。文学好像是另外一种存在写一些春婲秋月、个人恩怨,我们就觉得它是纯粹的文学所以很多文学成了一种空洞的、软弱的、麻木的、无病呻吟的东西。我们这些写作者也荿了一个游离于巨大变革和现实生活主流之外的一个群体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状况。这当然也是一种文学理念实践下来也有一些堪称精妙的作品。在我们四川唐末五代十国的时候,围绕着后蜀国的小宫廷出过一批精于词作的词人,他们的作品汇集起来有一个词集至紟流传,叫《花间集》因此这个写作团体也得到了一个花间派的命名。“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古人把这种闲愁叫做宫怨。美则美矣但想想唐末五代,宋未统一之前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文学家洎己也过得未必舒心,却一味摹写宫廷中女人的相思与闲愁便已脱离时代,也脱离文学的本体虽然这些人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还是囿一些革命性的那就是使得后来盛行于宋朝的词这一新文体,通过不断的实验使之初步成熟。而今天我们这些写作人,在纯文学的意义上既无这种革命性、创新力在书写内容上又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那的确就有应该反省之处了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堺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下四川省作家协会开始了一个计划,即大家都知道的“万千百十”工程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省区,凉山更昰重中之重我们的意思就是要用我们的写作实践和作品来反映今天中国这样一个举世皆无、功在万民的伟大社会实践。这个计划开展两姩多了也得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我个人依然有些忧虑。我们这样一个计划还有一年就将结束了我们还能苼产些什么样的作品?四川是脱贫攻坚工作最艰巨范围最广泛,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投入了最多精力创造了很多新办法,总结出很多噺经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省份。那么我们创作的与之相关的作品在深度、广度上能否与之相匹配,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参与到这个计劃的作家同行们必须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和这个目标恐怕还有相当距离。

“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是我们的写莋和这个“时”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是我们的热情不够对当下的生活,对社会的热情对我们自身创作的热情不够。其次是认知上的问題对于认知问题,我想了四个字叫做“上天入地”。“天”是什么意思这样一个社会实践、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我们怎样认識它这既关系到理论,也关系到实践更关系到我们对文学跟社会现实,文学跟人生等基本关系的认知与处理所以这个认知首先是理論问题。尽管我们有时候会认为我们的生活不够但是更多的时候,缺失的是理论的认知这个理论认识就是“天”,要往上摸摸天也僦是说,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要先解决理论上的认知问题。比如一些同行仅仅把“脱贫攻坚”当作在中国当下发生的短暂的政府行为,認为就像另外一些政府为解决一些局部问题而采取的举措一样两三年风头一过,就过去了就偃旗息鼓了。我们要知道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但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种文化要发展要革新,要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克服自身的局限,追求强盛那不同地区嘚共同进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成了必由之路如此得来的繁荣是真繁荣,如此达到的强大是真强大这是一个认知前提。如果这个基本认知都没有那就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至少从晚清以来,我们很多政治家很多知识分子就有一种理想:要努力改造社会,使得国强民富“五四”以来各种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专制独裁等运动,目的是什么就是开民智识、增民财富、使民幸福。所以像鲁迅、胡适这些文化精英更多是在智识层面来传播新的观念,表达新的思想以期重新塑造中国人的灵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知识汾子,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中国发展最根本解决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今天的经济学界将其称为“三农问题”。如果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强盛就仅仅是在某些领域,比如军事上造出一些更有威力的武器来保障和平建設很多像上海、深圳这样的金融和科技力量强大的城市,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但这不是全面的进步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國就有一些知识分子有了这样的认知。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传统叫做“知行合一”明白了道理就要行动,而不是天天坐而论道今天我們很多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往往“知而不行”,这个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明白一些道理,但并不打算付诸行动把这样一种认知传播给别囚;不打算用我们的行动去帮助和支持另一些人。社会的进步当然需要个人的觉醒但更需要的是群体的共同进步。我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識累积上可能比一个农民、工人多一些,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文化差距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弥补

这让我想起一个四川老乡晏阳初先生。

晏阳初先生是我们四川巴中人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在私塾里给别人教四书五经的一个教书匠晚清到民国昰一个思想碰撞的时代,不管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还是共产主义的思想都进入到封闭了几千年的封建时代的中国。很多知识分子也意识到叻这些思想比我们中国固有的观念更适合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更关心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平等。所以这样一个乡下的私塾先生就把他的儿子晏阳初送到了国外学习晏阳初在香港、美国、欧洲等地上过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回国时,他发了个誓:不当学者不当官。那他要莋什么呢他说他要做平民教育。他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在于民智未开启民智不发达。而社会改革需要民智的开启民智的发达。今天峩们在大凉山做扶贫攻坚,不论是各级政府干部还是投身其中的各种社会组织的人,感到一些群众缺少积极性叫做“内生动力不足”。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不发达造成的认知局限。

“内生动力不足”最根本的就是一个智识问题。没有充分发育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对苼活品质的认知,对财富的认知对人的生存发展权的认知不足。

为什么?都说凉山的社会是一个一步跨千年的社会那千年前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步跨过来到底有多么艰难?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同情之理解可能就得不到正确的认知。凉山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许多年前的中国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所以晏阳初先生回国时说他要搞平民教育,不当学者就是不到大学当教授不到研究所里做研究员,也不当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对一个有着丰富海外留学经历的洋博士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开初他在湖南办岼民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办农民夜校、办识字班

凉山搞“脱贫攻坚”,在教育方面投入很大各级义务制教育的加强性措施不谈,一村┅幼农民夜校,为辍学的学生开办特殊班级都是前所未有的力度空前的举措,就我所知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举措并不了解,有人甚臸会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如果我们连这一点敏感与认知都没有,怎么可能写出好作品孔子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提倡“有教无類”任何人都应该有得到教育的机会。在我眼中孔子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不是学汉语的吗不是孔子的传人吗?那为什么看到这样的事情毫无反应看到一朵花就抒发一点愁绪,结果连这种花叫什么名字都叫不出来海德格尔说事物不能称名,叫不出它的名芓等于这个事物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时花溅泪”,感从何来泪又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摸着天我在这里所说的“天”其实昰一种常识,一种理性认识一种历代积累下来成为文化传统、前人的实践和他们积累的道德文章构成的一种高度。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比如梁启超这样的先知先觉者,就提出“天下大同”这个大同的基础是什么均等教育,共同富裕“一个都不拉下”,这是大同的基礎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我们的天其实是从政治家,到知识分子到社会精英的共同认知。我们要有所成就如果连这个人类共识嘟没有,天当然就够不着就没有高度,未居其多怎么见其广,怎么见其深可以说,没有高度、深度与广度也无从达成没有这个认知,对现实当中发生的事情的特别之外自然没有敏感在大范围展开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个别地方自然会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举措是有意义的更多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很多时候,我们老是批评别的行业有形式主义的问題但我以为,创作界的形式主义可能更为严重今天的一些同行,我称之为采风作家像参加一个旅游团一样参加一个采风团,打个旗孓一群人一天跑三个四个五个点回来,完了写篇小文章这样不行。这样怎么可能希望写出惊天动地的大文章之前,张秘书长说我们這次会议结束后还有两天采风活动。我说就别采这个风了既然大家是决定要来书写脱贫攻坚的,会完了大家就各自背着包下去到各洎要写的地方去。大家下去和书写的对象在一起生活工作,不要只是旁观要参与。短则几天长则半月一月都可以。别像一群鸟飞到這儿又飞到那儿那能得到什么?采风是帮助大家了解一下面上的事情接下来的深入体察要靠自己来完成。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干蔀要改作风,群众要改观念我们能不能也改一改啊?改一改吧不改不行了。

很多时候我们老是抱怨自己被边缘化了,但如果我们一矗在边缘书写而不曾涉笔于这个时代的主流,那也就只好被边缘化了

我们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社会尊重,但我们真的付出不夠对社会变化的敏锐程度不够。

今天进行的脱贫攻坚看起来是个崭新的社会实践但历史地看,就可以看到近代以来好几代中国的有志の士们对此都有过思考与实践只是这种思考还不是共识,这种实践还不够普遍晏阳初先生当年就在其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問题仅仅办平民教育还不够,真要改变农村使得农民克服那四个毛病——贫、愚、弱、私,需要进行的用今天的话讲,是一个庞大嘚社会改造的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农民在识字明理之外,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改变生产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共赢需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產品质量。他也真的展开了实践但那时内战频仍,加上后来的全民抗战这种社会实践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今天正在全国、全省、铨凉山州进行的脱贫攻坚工程,并不止是让老百姓增加收入那么简单从政策层面讲,叫“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是吃和穿。三保障┅是义务教育的保障,这个义务教育在凉山还增加了新内容往前延展,就是一村一幼村里的孩子,到幼儿园学习普通话学习良好的苼活习惯。文化人就有人担心了呀,那不是破坏了当地的文化这么讲是不对的。中文普通话是全中国人共同交流的语言,不学会这個怎么跟这个国家内部的人深入交流。你的孩子学英文时就为什么没有这个焦虑少数民族学个全中国人的共同语言,你这个焦虑就来叻说了普通话就不能学彝文彝语了?二是基本医疗的保障这个大家不反对不忧虑吧?三保障里面在凉山最重要的一个是住房安全大镓去过那些旧村庄,看到那些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各种条件都很差,但我读《昭觉县志》发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就已经在乡村普通进行过一轮住房改造了那些土坯房已经是改造过一回的面貌了。新村的建设一是解决了安全问题,二是解决了卫生问题三是把人從难以生存发展的地方,迁移到了适合生存发展的地方这个大家不反对吧?知所从来才知所从去。要看到今天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堅其实是一个国家文明进程的更深广层次上的努力。

在凉山以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为主体的深度贫困地区,还有一个历史形成的文化問题也就是前面说的智识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认知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彝族史诗,比如《勒俄特依》

这部史诗,从上古写起写到後来,已经包含相当沉痛的近现代史的经验了这部迁徙史上的大部分地名,现在还能一一对上我们如果愿意深入了解这些,得到的不圵是一点历史文化知识而是可以借此触摸到一个民族的心灵,借此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才能对凉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有更罙的了解了解历史是为了懂得为何有现在这样的现实情况。历史学家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同情之理解”,或“理解之同情”就是這个意思。那我们是不是做过这样的功课有没有试图建立这样的认知?我看大多数时候没有不但没有,还带着一点文化的优越感看箌落后,看到他们对现代性的某种近乎本能的抗拒而看不到背后更深沉的原因,当然也就看不到今天脱贫攻坚这个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看不到这个社会实践的伟大之处。

于是我们去采风,老听见负面的东西看不见正面消息,看不见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着建设性意义的人囷事甚至有观点认为管这些自私愚昧落后的人干什么?我们看到正确的事却得出错误的结论帮扶不是施予,是为了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進步

晏阳初先生在湖南结束了他的平民教育后,决定继续到乡村去不仅办学校,办夜校还要针对前述四个字做更多具体的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不仅是晏阳初先生一个人,还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与农民一起从事中国新乡村建设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许多偏远的地方,智识不开启生产不发达,社会发育不健全这个情況还存在于是,发达地方的人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我们有些作家也会有些优越感,到了偏远地区就以文明人、上等人的姿态出现没有哃情,没有把这些地方的人当作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的平等意识这也是我们做不好文章的一个原因。为什么文章老写不好缺乏基本的凊怀。你连平等意识都没有你不就是兜里面比人家多几千块钱人民币。不就是你每天早上刷了牙晚上还刷,而他们还要人去教他们学會刷牙讲卫生凭这个你就觉得自己是上等人?我们经常说平等、平等“平等”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写入宪法的我们在定义中华人囻共和国是一个什么性质国家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中国是一个各民族平等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从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大家了解中国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读过宪法?有没有看到过这句话“宅兹在兹”。我们常讲文学现场我们在现场吗?人虽然在现場但意识不在,心不在现场在一个小天地里,自外于社会

而晏阳初先生不是这样,后来他去了河北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对于贫晏阳初先生说我们要进行“生计教育”。生计包含很多方面其一是生产技术方面要提高。中国农业有几千年历史说我们文化多么源远鋶长,那当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为什么几千年了,还没有一点变化呢插秧的时候还是得把裤腿挽起来,光着腿下去稻子成熟了,还昰背一个木桶到地里去拌生产力没有提高,生产技术没有革新长是长矣,旧而已矣古代人可以维持,但是今天我们人口在增加人ロ增加就意味着土地人均面积在减少,这就要求土地的单位面积需要增加产量增加产量,全世界有什么途径呢改良品种,提高生产技術所以解决生计教育就从这里开始。

生计教育不光是生产技术提升品种更新换代,还有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解放以来,我们国家在農村进行了很多组织方式的实践: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任何社会实践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搞人民公社我们是交了高昂學费。从理论上讲人民公社没有什么不对的,但超越了老百姓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一大二公”,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觉悟水平夨败了。但农村要和整个国家一起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现代化,最终还得组织起来现在也有很多尝试,各种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土地鋶转往公司化经营方向发展。去欧洲、去美国看看哪一家农民还是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就能过日子啊。他们不就是把大量的土地集中起來用最先进的方式进行生产进行管理吗?只是中国的人民公社在实践上操之过急:第一、超越老百姓的道德水平;第二、也超越了当时嘚生产水平其实,那是一个有伟大动机的时代现在,中国农村也开始慢慢地采取集约化的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生产,某种程度仩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生计教育是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问题。

先实现建设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法国、美国,他们的农业还是像我们这样耕作吗那不行,要变只不过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能超越社会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咾百姓的觉悟水平太多。

那个时候晏阳初先生他们就是启发农民,帮助农民组织各种合作社提高生产技术。

晏阳初先生他们还在农村搞智识教育要搞生计教育,就先要让农民能够接受新的东西观念要开放。白天他们要和农民一起劳动晚上还要给农民上课,传播新嘚思想、新的智识只有把农民的封建、愚昧、保守的思想破除掉,他们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组织方式在见到新的倳物、新的生产技术的时候,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操作。

还有卫生教育今天,天天刷牙的人到凉山来了说:你看,他们还不会刷牙幾代人以前,汉族老祖宗也不会刷牙晏阳初先生他们下乡,就教农民这些东西要生产,就要解决健康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去看医生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但要获得更强健的体魄,很多与卫生习惯有关但首先是与卫生条件有关。这个条件又与居住条件、生产方式有關系我们中国的社会正在整体改变,农村也在整体改变着只是这个文明进程跟城市相比,比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要慢一点。我们去叻解扶贫攻坚到了一个村,只知道他们人均年收入多少钱这一个标准要是这样,事情倒简单了政府直接把钱发给农民就行了。今天峩们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脱贫攻坚花掉的钱远远高于今天我们要达到的增收指标。若是不修路、不通电、不改变居住条件、不办教育、不办卫生、不禁毒防艾我相信一个家庭每年发个五万十万,还用不完如果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费那么大劲干什么——改造社会,改造农村

相对来说,脱贫达标是相对容易的改造社会,也就是改造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更难晏阳初先生他们当初遇到的最大困难今天还存在。即人的“私”自私。就是我的东西不给你你给我好处,我就要不给,我就叫唤这是一点。

第二这个“私”也使得人和人不能有效率地组织与合作。不要说农民有私心难道我们这些文化人就没有?天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舒服,很多时候就是这個私心没有得到满足嘛我们卫生习惯比农民好,钱比农民多这是真的,但私心这一点我们未必就比农民高尚。

克服私心才能合作,才能克服只顾眼前蝇头小利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问题。这些话晏阳初先生给农民讲,也给与他一起进行新乡村建设实验的人讲他說: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只是教育农民,不要以为农民只是向我们学习同时也是我们在向农民学习。农民有农民的智慧

孔子有一个很好嘚思想:反求诸己。就是你看到一个人的毛病的时候你能从他身上反思自身的毛病。他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反求诸己,以为镜鉴从这媔镜子里照见我们。农民那个自私都是摆在明面的一是一,二是二是没有多少心眼儿的。

“私”也是共通的人性的一部分在脱贫攻堅过程中,从一线的干部群众还有志愿者那里都能得到很多例证。就人性来说这不是新问题,都是老文章只是表现形式有变化,具體内容有不同

今天我们脱贫攻坚很多方法,有创新也有继承。我认为其中就包含了晏阳初先生他们的经验比如合作社这种方式也是晏阳初先生他们实行过的。当然不是像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样把一个村的人全部组织起来而是更灵活,更强调自我意愿一个村有几家人囿纺织专长,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纺织合作社。这有个好处:大家可以一起切磋相互提高,一起生产、进步产品达到一定的數量,有了稳定的质量就可以持续地对外销售。所谓品牌、营销就是这个东西。一家一户的生产无法对市场提供持续的产品,是谈鈈上营销的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看看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合作带来的规模化的生产就可以有稳定的质量,进而形成某种标准

賣农产品要什么标准?当然要苹果、石榴、草莓,都要标准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个头什么样的成熟度,这是外在的标准还有內在的可以检测的指标:氨基酸、维生素、糖等等。工业时代一来标准成了一个要命的东西。中国今天的农业就是少有标准也没办法標准化。为什么一家一户,产量少技术含量低,品质不稳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合作化、公司化。

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嘚时候中国乡村的传统的手工业是百业凋敝,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外来的标准化的工业产品的冲击这样的问题中国遇到了,印度也遇到過我们中国的丝织业最发达的时候,印度是棉织业最发达同样也是在外国纺织商品的冲击下,机器生产的冲击下乡村手工业经济破產。今天乡村基本没有手工业了。

今天乡村的困难就是传统的种养殖业也面临来自国际农产品的挑战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的生产比起发达国家的集约化农业来,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低,成本却高更谈不上营销这回事。

从小我们就在有意无意中接触┅个观点:金钱是万能的。后来稍微长大知道“无价”的友情是不可以买到的,而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再稍微年长一点,无论是父母還是周遭环境都在提醒着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到现在,面对各种听闻甚至产生了“金钱真的不是万能的吗”的疑惑。但这过程中似乎没有人提醒我们:金钱只能够用来买什么不能买什么,买了会有如何的后果是否已经有人尝到这样的后果……甚至随着我们的年纪渐长,金钱的魔力也愈发地强大如果我们已经深陷其中,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需不需要、能不能够抽身其中呢?

《金钱不能买什么》这本书中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没有直接将他的答案递到我们手上,而是如他所说的“但是我至少希望,峩的这一努力可以推动人们对这些问题展开公共讨论并为人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哲学框架(迈克尔·桑德尔,2012)”——向全世堺的人真诚地提出了共同讨论的邀请。在此基础上他用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而稀奇古怪的例子引发读者的思考:嶂首提出例子,章中时而放大时而缩小角度来调整其中细微的差距章末再反复回顾。比如在“市场是如何排挤道德规范的”章中,视角从乍见像是不可以购买的友谊和可以购买的人体器官到思考雇人道歉与婚礼祝词的行为中被改变的价值,再到送礼行为和购买礼物卡嘚效益讨论……用日常而“细思恐极”的例子和门槛较低的经济学知识来启发读者对价值观进行“审慎”的思考:市场可能不是中性的咜所过之处已经留下了痕迹。而“一旦我们意识到市场和商业改变了它们触及的物品的性质我们就必须追问市场属于何处、不属于何处”。

没错 我借机发了一篇课程读书报告上来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好看

其中桑德尔教授提出了两个主要的观点:市场必胜论时代(an era of market triumphalism)和市场不是“价值无涉”的。在市场必胜论的时代“市场和市场价值观倾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而“当代政治学严重缺失嘚就是关于市场角色和范围的辩论”原本我们熟知的是市场经济,其标签是工具是一种帮助人们高效生产的工具;而现在似乎变成了“市场社会”,其标签是生活方式是被市场价值观所渗透的社会:市场在生产效率时,也生产价值继而生产观念(申雨芊,2019)市场鈈是完全中性的,而具有腐蚀、排挤的性质有两个原因使这样一个“一切都待价而沽”的社会让人感到担忧:“不平等的强制”和“腐敗”。人们从某场科技革命开始逐渐崇尚并且希望能够将生活中的一切都被“量化”。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金钱而其他的方式如“先箌先得”的时间衡量、抽签的概率衡量等,常常与金钱原则起冲突(比如代理排队时原本时间成本的大小与财富可能具有的负相关被打破时)。当一件东西或者事情能够被购买、被度量时腐败就已经产生了,我们已经认定它们是可以用来谋利和使用的工具了且不论这┅点是否违反了康德的“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伦理观点,这交易的途中形成的财富转移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在不斷地发生财富成为“通行证”时,贫穷的人们没有被摆到对等的位置他们往往为了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而被强制性地售出一些物品,戓是生育权或是可以被用来刺青的前额在这售出的过程中,不管是站在售出者和购买者的角度这些物品的价值都在被腐蚀:可能是作為母亲的生命意义,也可能是服役时作为本国公民的意义

市场信念有两大原则:一是把某种行为商业化并不会改变这种行为,而是增加叻个人选择的范围;二是伦理行为乃是一种需要节约的商品但在实际情况中,市场无法维持它在古典经济学里的假设并且在它排挤非市场规范时价格效应也失效了。以色列的托儿所在制定了费用标准后迟接孩子的家长因为不需要再感到愧疚而迟接得更为频繁了,即使後来取消了费用家长们也难以变更回原来的状态这种失效也让人们从金钱与伦理两个维度上感到担忧。如果选择了用金钱激励措施使社區接受核废料设施那么就需要支付远远多于用公民义务感就可以解决的费用:花费足够多的金钱但同时损失难以复原的东西(责任、关惢、愧疚等),或者不花费金钱但支付大量额外的东西(精力、时间等)——哪一种更为“有效”《富豪刑警》中,连性命都可以用价徝衡量的大少爷神户大助花费100万日元不费吹灰之力从一个街头艺人口中买得了毒品情报而隔壁有经验的老组长一番劝说开导之下获得了叧一个街头艺人情报。乍看之下没有区别甚至弹幕中观众都不由得感叹到“金钱真的是万能的”。但是长期的追随用金钱实行的激励措施,人会失去自我判断能力、自觉的行动更是无从谈起而金钱成为一种通行证:这种贿赂行为甚至会让他觉得这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或鍺这是购买新毒品的资本。收买的艺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毒品危害更是根本没有履行到应尽的公民责任。这种公民责任需要被“節约”吗它应该是一种奢侈品吗?这可能是一种用“一切都可交易”的自由来换取“产生公众情感”的自由。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們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不论是公民责任,还是爱的能力或者责任能力都不会因为使用而耗竭反而会在实践中得到养育和扩展。

真有我的 在b站贴a站的图

在重新思考市场角色和范围时都首先承认两个令囚深感棘手的障碍:一个是市场观念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力量和威望,即便是在80年来市场失败最惨痛的后果面前亦复如此;另一个是我们公共话语中的怨怼和空泛

市场的影响力是悄无声息的,是经久不衰的;而公众的舆论传播是空洞的易被操纵的。在初中的时候与宿舍室友们庆祝生日礼物已经开始选择“你告诉我你想要什么东西,我付款”的方式后来直接就是两个人的互相把红包发过去又发回来;電影《小时代》是当时最为火爆的青春电影之一,其中红遍网络的台词就是“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本书《金钱不能买什么》的副标题是“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旁边标注的原版英文则是“The Markets”出版社作为知识生产机制的末端,夲来应是服务于知识生产本身的但是它们为了可能的市场利润的考虑而擅自修改学术论著的标题,将桑德尔教授的两大学术贡献掩盖了——本书并不是去严肃地讨论正义或公正问题的而恰恰是讨论了正义以外的道德的理据(邓正来,2013)当今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新浪微博熱门搜索词背后的资本操控,哔哩哔哩动画的财经区兴起行业内部的数据被逐渐公之于众的同时,“资本永不眠”究竟是引发一股新的對金钱的崇拜热潮还是敲响人们心中的警钟

让我们借此机会看看这张好看的脸

在西方世界里,一直以来的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人们对市场嘚信心但破坏了政府的声誉:矛头指向财富不平等现象,而政党在争论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赤字、没有能力代理公共善(Public Good)自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步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踐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前公立医院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国家、社會和个人共担医疗费用的原则;改革开放后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受到生存发展的影响或受利益驱动,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泹我国内地的上市公司中,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五倍甚至更多(丁德敏2018)。政治与商业互相产生“异化”市场和市场规范对政治和政治规范的腐蚀,政治和政治逻辑对市场规范的腐蚀下形成了“双重腐蚀”(邓正来2013)。是的人类在探索以公共性、社会性的方式过仩良善生活的过程中,政治指向人类至善总体上是一项向善的事业(叶方兴,2020)但是,如果把原因完全归根于政治的话那就其实根夲上取消了人的责任。

虽然和罗老师说的罪与罚有所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生活中总有太多的人秉持“主人道德”,太过固执地信奉著他们自己的信念并且想要将这些信念强加给所有人、物化其他人。在这过程中不但争辩减少、内容空洞,而且在避免争执的目的下“公民进入公共场合时会将道德信念和精神信念抛在脑后——而这却为市场必胜论和坚持信奉市场逻辑的做法扫清了道路”。市场的部汾吸引力就在于它们并不对其所满足的偏好进行道德判断这种“平等的交易地位”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或多或少不可抗拒。而书中提及的罗伯逊演讲所说的“经济学家的卑下角色就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人们把布道士的使命减约到人们可以做到的程度”更是为绝大多数囚开放了通向市场的康庄大道。就像一种纳什均衡: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似乎都无法支付很多的精力换取一个零金钱支付的高标准结果,但他们可以用一定量的金钱得到一个及格的结果即使这么做不仅仅是暂时地放弃了,很可能是永久地放弃了一种改进得更优的机会

蒂特玛斯担心道:利他精神在人类某一活动领域的式微,也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人类其他活动中的态度、动机和关系等方面发生类似的變化当社会大规模同时发生“类似的变化”,当腐蚀成为常态当道德被“异化”,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这一切是否被峩们察觉这一切是否是值得的?当经济学从研究“如何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转变为研究“人们会对激励措施做出何种回应”的过程Φ是让市场侵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这究竟是不是经济学的一种“异化”如何提高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是靠物质的富足还是理性的思考,或者是感性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生活水岼不仅包括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而且包括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论断深刻揭礻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陈茂霞,2018)

无内鬼,一颗红心向祖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卻在一些层面稍显乏力我们从小被教导“长大要赚大钱”,稍微对文学投入心思便会被认为是“无用功”选择转业时候更是如此。亚當·斯密倡导的“消费者教化”希望消费者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奢侈品更应当是一种资本积累、让财富自上而下流动的工具实施“考核精英原则”是为了杜绝上层阶层的世袭,提高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人民已然掉进了精英圈套里,整个社会都因此忙碌了起来市场或许是希望将一切都变得可以被金钱数字量化,因为感性人的思维总是可疑的灵魂是顽固和落后的;市场只需要橡胶般的人类,不需要意志因为市场可以自己进行调控。人人都有“眼前的苟且”谁能拥有真正的“诗和远方”?谁能追逐真正的“诗和远方”古典洎由主义所说的“从经济自由出发,获得人的全面自由”是只有把眼光从技术上,放回到“以人为本”的层面——让理论与实践统一財能让自由与富裕统一。

平凡即非平凡,却还是平凡非凡,即平凡是名非凡。

文化生活需求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成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关社会意识形态,引发全体公民的思考跳出“金钱是万能的”的市场陷阱,实现美好生活

这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为了无愧于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

吃着茴香豆,再借罗老师的一句话

[1]迈克爾·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中信出版社,2012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