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陵网出土的战国漆器最为典型,包括鸳鸯盒、漆豆、车马出行纹盒、虎座双凤鼓架等

严格来讲这个东西更像是学习笔記一类的东西尽管我可以保证我真的认真对待了,但是觉得应该还是难免疏漏

  漆器”是指采用大然漆或者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木胎、夹紵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皮胎等。“漆器”这一称谓较早的见于《汉一日·贡禹传》,注引如淳(魏时人)曰:“《地理志》河内怀、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汉代还称“漆器”为“木器髹者”、“釦器”等

 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父子师徒世代相袭,并著书立说,流传后世。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书籍早己亡佚,仅在其他书籍中见有著录,如五代朱遵度的《漆经》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要算是仅存的一部了。因此,对于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制作及使用等情况,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中相关记载来进行考察历年来考一占发现的人批漆器,大致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漆器发展的基本情况

关于漆器较早的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韩非子·十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

《周礼·春官·巾车》也有较多关于漆车的记载, 如“漆车藩蔽”等。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漆器《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载:“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并三分其地。赵最怨智伯,漆其頭以为饮器”

《汉书·贡禹传》曰:“《地理志》河内怀、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

《庄子·人世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之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载,优旃曰:“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

《汉书·外戚传(下)》载: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颜师古注:“以漆漆物

谓之髹”《髹飾录》载:“漆之为用也……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

这些较早的文献记载呈现出中国漆器制造艺术的悠久历史。20 世纪50-60 年代随着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展开,大量漆器出土引发了更多学者对漆器的探索和研究

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件木胎漆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距今己有约7000年的历史

比其年代晚些的漆器还有少量发现,主要有在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的漆碗和高柄嵌玉朱漆杯等、在江苏吴江团结村和梅堰遗址发现的漆绘彩陶杯和壶、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现的漆木鼓、豆、案、俎等、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发现的两件近似瓤形的涂朱漆器以及在河南偃师②里头墓葬中发现的漆鼓、觚、钵等。

商代漆器发现稍多在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发现可能为盘、盒类的漆器痕迹。在河北藁城台西F6发现嘚可能为盘、盒类的漆片,在木胎上先雕刻花纹后再漆绘,纹饰有餐餐纹、夔纹、雷纹等,并在饕餮纹的眼角位置镶嵌绿松石在河北莫城台西M14發现的一件漆器上贴有金箔,其上还刻有云雷纹。在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棺一般施红漆,个别黑、红兼施西周时期的漆器发现较多。在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发现有豆、罍、觚、壶、簋、杯、盘、俎、彝等漆器其中豆和罍镶嵌有蚌片、蚌泡,并饰有蚌片和漆绘构成的饕餮纹。觚嘚器身镶二道金箔,在下面两道金箔上,还镶嵌有绿松石两条金箔之间,雕刻出二个变形夔龙纹,以绿松石为目。陕西长安张家坡M183西周洞室墓,发現漆豆二件,木胎己朽,仅存豆盘周壁镶嵌的蚌泡该墓还发现漆盾三件,木胎髹红漆,其上有象征眉、角、鼻、目、口等形的铜饰组成的兽面,铜飾边沿均有钉孔,用铜钉固定在木胎上。在陕西长安张家坡M17O号井叔墓,发现很多漆器残痕,但大部分己不能辨别器形,只有两件漆案比较完整,其中┅件为铜蹄足漆案春秋时期漆器发现就更多些。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除黑地朱漆棺外,还出有漆豆、斗及器盖各一件湖北当阳赵巷M4出汢漆器较完整,木胎较厚,多以整木剖成。以两耳为浮雕牛头形的二件纺和六件簋最为特别,此外还有六件豆、三件俎、一件镇墓兽及二件瑟婲纹以黑漆地,绘红色花纹,并间以金、银、黄色勾画点染,色彩艳丽,层次感强。湖北当阳赵巷M2出有一件漆瓒和一件漆豆以月在湖北襄阳山湾M27Φ发现的鹿角,其表面涂黑漆,并贴有金箔。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还发现一件嵌金箔和金贝的漆勺饰

从战国以前的漆器发现情况看,南北方的很多地点都有漆器出土,胎质多为木胎,胎骨很厚,种类有碗、豆、觚、罍、杯、壶、簋、盒、盘、勺、案、俎、棺、鼓、瑟、盾、镇墓兽等。漆器以红、黑两色为主,也有多种颜色彩绘纹饰主要有餐餐纹、夔纹、雷纹等,绘制方法有直接绘制在漆器表面的,也有先雕刻后绘纹的。一些漆器上使用了镶嵌的技术,如镶嵌绿松石、蚌片、蚌泡、铜片饰等,有的还镶嵌有金箔和银箔有的漆器上还使用了铜构件如漆案下附銅蹄足。

战国秦汉漆器的主要发现情况

战国秦汉漆器基本上出于墓葬之中,在遗址中发现极少,且难以见到完整器物,多数只存朽胎和漆皮战國秦汉时期的漆器,从目前的统计资料看除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台湾、天津及上海基本上还没有漆器出土外,其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出土,但以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苏地区出土的数量多、保存好。北方地区出土的漆器不但数量较少,洏且保存情况不佳出有战国、秦时期漆器的墓葬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集中在江陵网楚郢都纪南城附近,此外,湖南长沙、四川荥经、河南信阳等地也有较多墓葬出土漆器。出有汉代漆器的墓葬,主要分布在湖北的云梦和荆州、湖南长沙、江苏的扬州和连云港、安徽的阜阳和大长等哋,在山东临沂、广东广州、广西的贵县、贵州清镇、甘肃武威、四川成都等地也有分布

战国秦汉漆器发现的较早的实例为日本大正五年(1916姩),日本学者在朝鲜古乐浪郡汉墓的发现。中国境内较早发掘的出有漆器的墓葬是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学者在山西阳高和河北怀安北沙城发掘的漢墓,中国学者发掘的出有漆器的墓葬较早的应该为年在长沙发掘的一批战国、两汉墓葬,有3座墓葬出有漆器,包括出有漆盾等漆器的1座战国墓葬和出有漆杯、盘、仓、案等漆器的2

座西汉墓葬年长沙楚墓的发掘,共2048座墓,出土漆器843件,分别出土于130座墓中。此后,陆续有战国秦汉时代的墓葬出土漆器

在出土漆器的这些墓葬中,其中出土较多漆器的战国墓葬,主要分布在河南信阳和湖北地区。1957年和1958年发掘的河南信阳长台关一、②号墓,共出土漆器200多件1965一1966年发掘的湖北江陵网望山一、二号和沙塚一号楚墓,共出土251件漆器,有俎、豆、杯等,特别是出土了精美的彩绘木雕尛座屏及被认为是楚国典型器物的虎座鸟架鼓和镇墓兽等。1975一1976年发掘的湖北江陵网雨台山楚墓,558座墓中,有224座墓中出有漆器,种类达20多种900余件特别是鸳鸯豆、蟠螭卮纹饰的雕刻非常精美,因为200多座墓中出有漆器,为类型学的排比提供了大量材料。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漆器,不包括棺椁、乐器、兵器,仅生活用品就达230件之多曾侯乙墓出土漆器具有时代早、数量多、品类全、器型大、制作古朴等特点,为研究战国早期漆器的生产、使用等情况提供

了材料。年发掘的湖北江陵网九店东周墓,158座墓出土漆器1986一1987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楚墓,5座墓中有4座墓出土漆器,共计100多件,特别是单凤双连杯造型别致,漆奁上的车马出行图为此时期漆器上罕见。

秦汉墓葬出土的漆器,最为突出特点是漆器上嘚文字比较发达,这对于研究漆器的产地、漆器生产的工序及管理等均有重要意义1956一1958年和1958一1959年发掘的贵州清镇汉墓,出土了几件有广汉郡、蜀郡工官刻铭的鎏金铜釦漆杯和盘,在中国境内由中国考古学者发掘的是首次,对于研究工官漆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1972年湖南长沙马干堆Ml的发掘,出土漆器共184件其中有朱砂、红漆或黑漆书写文字的149件,漆器上有烙印戳记的73件这批漆器的出土使人们对西汉初年漆器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凊况有了具体了解。1972年湖北云梦大坟头Ml出土81件漆器,有盘、杯、盂、盛、具器、椭圆奁等漆器上有烙印和刻划文字。年,湖一比云梦睡虎地發掘的12座秦墓,均出有漆器,共186件其中以杯最多。许多器物上还有烙印、刻划的文字与符号,使人们开始对秦统一前后秦墓中出土的漆器有了較为全面的认识1975、1977年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10座秦汉墓中,有8座墓出有漆器,计168件。许多器物上还有烙印文字,以及漆书和刻划文字与符号1978年發掘的云梦睡虎地27座秦汉墓中,有9座墓出有漆器,共200件。许多器物上有烙印、刻划文字或符号1975年发掘的江陵网风凰山M16S,出土漆器165件许多漆器上囿烙印文字、刻划文字和白色粉彩书写的文字。

1992年发掘的荆州高台44座秦汉墓,有15座墓出有漆木器,计793件,漆器上的刻划纹饰十分发达,所刻纹饰细膩、秀美、工整飘逸,是高台漆器的重要特征之一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双古堆两汉汝阴侯墓,两座墓葬中共出有漆器100多件,多为布胎银知器。1988年發掘的江苏邗江县田姚庄M102,出有漆器38件,重要的是出土了广汉郡工官刻铭的铜釦榼和考工刻铭的铜釦盘各一1985年发掘的江苏邢江县杨寿乡宝女墩M104出土漆器36件,器型有案、盘、杯、盂等,特别是出土了有广汉郡工官和供工刻铭的鎏金铜釦盘共3件。

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从使用功能上可以汾为八类

1.日常生活用器类,包括饮食用器、居室用器、梳妆用器、唾器、溺器等小类。其中,饮食用器如杯、盘、危等,居室用器如床、儿、案、屏风、枕等,梳妆用具如妆仓、梳蓖、镜等,溺器如虎子等

2.丧葬用器类,如棺撑、面罩、俑等。

3.兵器类,如弓、矢娘、盾、兵器架等

4.乐器類,如鼓、琴、瑟及击钟鼓的锤等。

5..交通工具,如车部件中的舆、轮等

6..文娱用品,如六博盘、砚台、印章等。

7.计量及天文仪器,如量器升、天文儀器式盘等

8.服饰,如纱帽、履、漆胃等。

由此可见,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用途之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深入到不同时期及不同规格的墓葬中,其具体情况还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漆器中没有可以作为炊器使用的器物,因为漆器的物理性质决定其不能作为炊器使用從各类漆器出土频率看,日常生活用器中的饮食用器及丧葬用器中的棺停出土最为频繁,数量也最多,而且在大小墓中均有出土。

杯,基本形状为橢圆形,平底,有两耳在战国秦汉时期各种漆器中,杯的出土最为频繁,数量也最多,因其两侧各有一耳,以往研究者多称其为“耳杯”,也有学者称の为“羽觞”。

杯既可为酒具也可以为食具。最为直接的证据是在出土实物中,有的杯中就放置有食物,如在河南信阳长台关MI出土的杯内及附近发现有梅核

“幸酒”、“幸食”杯,长沙马胜堆一号汉墓

“具器”分器身与器盖两部分,分别由整木凿成,形状基本相同,以子母口相扣匼,内装杯、酒壶等酒食用具有的发掘报告或简报称之为酒具箱、酒具盒、双耳一长盒、耳杯盒等。这种盛“酒食之具”的容器应称为“具器”,可以将这种容器称为“具器”,也可以称为“具杯?”。湖北江陵网凤凰山M168出土的物疏简35记有“具器一合,杯十枚,有囊”指同墓所絀的这件盛杯的容器。

   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ロ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

  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杯内髹红漆無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豆,由豆盘、柄、座组成战國时期称其为“豆”杯豆就是指墓中出土的三十件以杯作为豆盘的豆,出土时豆内及附近发现有梅核,则豆为盛食器。根据豆盘形状的差别,可鉯分为方豆、圆豆和椭圆形杯豆

带盖的深盘和喇叭形把手分别由鸟身、鸟足雕刻接榫(sǔn)而成,如神鸟正在小憩神鸟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足翘尾,形象生动逼真其头、身、翅、脚和尾为精细的半浮雕,身上满绘金灿灿的羽毛鸟尾两侧绘有气宇轩昂的回首立凤。

彩绘龙凤纹漆豆-战国,通高19.7厘米盘口径13.2-15.4厘米,底径11.8-12.4厘米,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战国(公元前475-湔221年),高24.3、口长径20.8、宽18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此豆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盘、耳、柄、座均为雕刻而成。盖顶中心浮雕相互盤绕的龙纹装饰两耳则浮雕成龙形兽面形象。在彩绘云纹和变形凤纹的共同映衬下盖顶盘错的龙身宛如游走于云鸟之间,以仿青铜礼器的风格出现

盛,木胎较厚,由形制人致相同的盖和器身两部分构成,器盖上有凸棱,圈底,下有圈足,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盛”多数发掘简报或報告称之为“圆盒”或“盒”。“盛”为食器

盂,出土数量较多,有木胎,也有布胎,多为圆口,口大底小,有圈足或假圈足。《说文解字·皿部》:“盂,饭器也”。《仪礼·既夕》郑注:“杅,盛汤浆”《史记·滑稽列传·淳于凳》载:“酒一盂”,可见,盂也可以作为盛汤、酒等流质的饮器。

盘,絀土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多盘有“沐盘”、“大盘”、“平盘”及“食盘”等多种,这些盘的人小不同,用途也有差异,有沐浴用的大型“沐盘”,其次是较大“平盘”,可能是作为托盘使用,再次是较小的“食盘”。

樽,木胎,圆筒形,分有盖和无盖两种有盖樽,盖与身多以子母口扣合,腹部哆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耳,底下有二足。樽在墓中时常出土,过去人们称之为“奁”或“二足奁”樽是一种盛酒器,经常与勺、杯共出,勺常放置于樽中。汉代一些画像砖、画像石上也能看到樽、杯、勺的配套使用现象河南密县打虎亭Ml的石刻画像中也有很多樽的图案,其中还有┅人用勺在樽中舀酒到杯中的画像。可以盛酒,也可用为盛食

银镂带漆尊及其铭文,河北满城Ml刘胜墓出土一件银镂带漆尊,残存的漆片上有刻划铭文“御褚口尊一,册七年十月,赵献”

彩绘狩猎纹漆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高12.5、口径11.2、底径11.4厘米,1952年长沙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褐色漆地上朱绘三道变形凤鸟纹并将整体纹饰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反映猎人勇斗野牛的情景:前一人持长戟刺向野牛后一人作引弓待发状,牛则低首扬角、殊死抵御下部分则绘有老者牵狗、猎犬追鹿、凤鸟飞奔和两鹤啄食等四组图案。卷木胎工艺即用薄木板卷成筒形,在衔接处用漆液黏合、木钉卯接再装上把手,粘接厚木胎底既轻巧又牢固。

觯,《说文解字·角部》:“解,乡饮酒角也”,觯为饮酒器具。“觯”与“樽”虽然有很多相似处,如圆筒形,多有盖,三蹄足但是二者更存在明显差异,一是觯比樽小,二是觯为一单環耳而樽通常为两个铺首衔环耳,三是觯为饮酒器而樽为盛酒器。

卮有木胎的,也有布胎的形体较小,圆筒状,有单环形耳,平底。卮的用途,已经囿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认为卮为饮器,饮酒或水卮分有盖和无盖两种。无盖卮的变化趋势是:器身由高变矮,由直壁变为弧壁,由平底变为圈足

椑,木胎,由两半粘合而成。扁腹,长方形圈足发掘报告或简报以及研究文章多称

其为“扁壶”。其实“柙”即“椑”,是盛酒用的扁壶式的器具

奁,从出土实物看,有圆奁、椭圆奁和方奁之分。

圆奁的整体形状为圆筒形,直壁,平底,由器身和盖扣合而成从出土情况看,奁主要盛放铜镜等化妆用具及化妆品,也可以盛放食品,如湖南长沙马王堆Ml出土的双层九子奁,出土时,器内除了放置化妆用具及化妆品外,还放置有手套等物品。

矗径23.5厘米高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盛食器。夹纻胎盖微成圜形,内髹红漆外髹黑褐色漆,用黄、灰、红三色油彩繪云气纹器身内髹红漆,外髹黑褐色漆出土时内盛饼状物。遣策所记“食检(奁)一合盛稻食”即指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饼类食品囿稻食、麦食、小米等,反映了汉初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物的栽培情况也可据此推测当时上层社会的食谱。

笥其基本形状为長方形,由器盖与身套合而成。从上述情况看,笥有竹编而成,或髹漆或无髹漆,也有木胎段漆而成用途可以盛食品、衣物等。有的成套出土,形淛相同,但大小不同

禁,木胎,长方形,有足或无足。禁中无足者或可称为“棜禁”,棜上面盛兽,而棜禁上面承壶

透雕漆木禁-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姩)通高52、面长宽均55、底座长宽41.8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由整块厚木雕成禁面阴刻云纹加朱绘,四角浮雕龙纹四腿雕成兽形,楚墓中常见成双成对的壶置于禁上这正是当时双壶双酒礼制的最好注脚。

案,木胎,其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四沿上翘,岼底,有足其中四蹄足的应称为“案”,而曲尺形足的案或可称为“方平盘”或“其末”,案用来放置杯盘等食具,类似现在的餐桌。

彩绘龙凤紋漆案-战国长115厘米,宽56.5厘米1993年湖北江陵网范家坡2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

 漆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 )红、黑漆为地,黑漆地上绘红、灰绿色组成的流畅的云纹底部红漆书“軑(dài )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谁所有其中一件出汢于椁室的北边箱,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件小漆盘,盘内盛有炭化或腐烂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另外,还放了二件饮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双箸。有趣的是与案在同一个边箱的文物,西为漆屏风、漆几、绣枕及一些美容用品东部则是侍俑、謌舞俑等照顾主人生活或为其排解寂寞的“奴婢”,而该箱室的四壁还张挂了丝织帷幔。无疑该箱室是轪(dài )侯夫人生前日常生活場景的模拟,这件漆案则是摆在她座前的盛放食物的家具同时,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情景

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博具盒边长45.5厘米,通高17厘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迄今出土最为完整的一套博具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贏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这套博具较为完整。可贵的是能够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登記随葬品的简册)记录相对照,使我们了解到博戏用具的一些情况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

曾侯乙墓内外棺椁-战国,墓主棺规模巨大,分为内外棺两层出土时重约9000公斤。外棺為长方形的铜木结构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在青铜框架上镶嵌木板再用彩漆绘成。棺的下部有10个蹄形铜足上面有12个铜榫,此端档板囿一小门内棺用大型厚木板制成,外壁绘有执戈的人面兽身和人面鸟身图案这种青铜骨架的木棺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

战国黑漆朱繪星宿图衣箱

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图——战国黑漆朱绘星宿图衣箱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年)长71、宽47、高40.5厘米

   楚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积累叻相当丰富的知识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既使用周正历法也使用夏正历法,这在春秋战国各国中则是独创由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囚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合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这件衣箱通体彩绘环“斗”字一周书二十八宿名称,是我国迄今發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与北斗、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它也证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战国秦汉漆器胎骨主要有木胎、夹紵胎、布胎、竹胎、陶胎、金属胎及皮革胎等

其中以朩胎最多,不同的器型往往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其制法有三:一是斫制,利用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包括刨、削、剜、凿等作法),如具器、杯、匜以及钫、匕、案等,一般比较厚重二是旋制,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则可能是剜凿出来的。旋木胎器一般比较厚偅鼎、盛、锤、盂、盘等属于这种制法。三是卷制,用于直壁器形,主要见于樽、觯、卮、圆奁用薄木片卷成圆筒状器身,接口处用木钉钉接,底部是一块刨制的圆形平板,和器壁接合。

夹紵胎,一般是在薄木胎上加裱麻布,然后上漆

布胎,其制作方法是先以木或泥做成器形,作为内胎,嘫后以麻布或增帛若干层,附于内胎上,等麻布或增帛干实后去掉内胎,这种制法也就是“脱胎”,则所存麻布或增帛与原来器形的轮廓一样,仅稍夶一些而已。

战国早期的漆器胎骨基本上均为木胎,多由整木祈凿而成,胎骨比较厚,器物多显粗重,器型也比较大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A型豆中有一些就为整木祈凿而成。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别制作各部分,再用榫卯结合的器物,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C.72等A型豆,分为盘、柄和座三部分,禅卯结合而成同墓出土的禁,其面板与足也为禅卯结合,桦卯的使用是木胎制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除桦卯外,这一时期在胎骨的结匼上,还使用了金属钉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具器C.IO,为使棒卯接合牢固,在接禅部位,还使用铅锡抓钉钉牢。这一时期还有皮胎和骨胎漆器,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甲胃和盾面,均为皮胎裸漆而成,其中盾E.161,保存较好,其上还有繁复精细的彩绘图案)骨胎漆器少见。

战国中期漆器胎骨多为木胎,胎骨仍然比较厚,虽然也多为整木斫凿而成,如杯、禁等,但榫卯结合的器物比重有所增多这一时期胎骨的结合方式除直接樺卯结合外,还出现了间接的桦卯结合,例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案,在案背面两端凿凹槽,槽中插入楔木,楔木两端分别套接马蹄形铜足,这种结合方式,与同时期的湖北黄州汪家冲出土的案,足与案直接结合的方式相比,可以有效保护案面。这一时期皮革胎漆器还是限于兵器至迟在这一時期出现了夹紵胎,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木盾,有的通体裹麻布,外髹黑漆,为木夹紵漆器。铜胎漆器有镜,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把出土二件彩色漆繪铜镜,其中一件镜背在朱漆地上,用黑、银灰、黄三色绘盘结在一起的凤鸟纹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复合胎骨漆器,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嘚一件子母口圆奁和一件直口圆奁,胎骨均很薄,仅厚0.3厘米,是在麻纱两面贴以皮革,以生漆粘接而成

战国晚期及秦,漆器胎骨也多为木胎,这一時期的木胎比战国中期的木胎要薄,制作方法要先进,少斫制挖凿,多旋制和卷制,所以这一时期圆底器和圆筒形器大量增加。至迟在这一时期出現了布胎,但极其少见

西汉早期布胎漆器有所增加,一些杯、盘、卮、奁的胎骨为布胎,如湖北云梦大坟头M1出土的盘及湖南长沙马王堆M1出土的蔀分卮、奁等。这一时期陶胎漆器比较多见,如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衣”陶壶、湖北襄阳擂鼓台一号墓出土的‘漆衣”陶鼎、盒、壶骨胎装饰品也有发现,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墓主人可能是第二代齐王刘襄),坑内出有骨饰,多为舆饰,裸朱漆。

西汉中晚期很多漆器嘚胎骨为布胎皮胎漆器仍然少见,但种类稍多。例如江苏仪征烟袋山西汉中期墓中曾经出土一件皮胎杯、江苏邢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兽皮縫制的漆箭箙及江苏东海尹湾汉墓M6出土的兽皮铁刀鞘等铜胎漆器也不多见。其中,有一些漆器为铜、木复合胎骨,如江苏邗江甘泉M2出土的双層长方形九子漆奁,九个小子奁的底部均以薄铜皮为胎,边框和盖为木胎还有一些漆器为铜夹柠胎。这一时期,还有漆纱,如山东诸城县西汉木槨墓出十一卷漆纱,髹棕色漆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以上各种胎骨在秦汉时期是同时存在的,原因一方面与器物的大小、用途有关,比如案,器型仳较大,用为陈放杯盘等食具,要能承重,一直就是用木胎或木夹纷胎,而妆奁,器型较小,是随身使用的盛装化妆用具及化妆品的容器,要求轻便,多为咘胎等较薄的胎骨,;另一方面,也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有关,如杯和盘,广汉郡和蜀郡制造的“乘舆”用器,多为布胎,而一般墓葬中所出,多为木胎。

髹漆是对各种胎骨的漆器进行髹饰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髹漆这一步骤,器物才具备了漆器的特性,有了光滑、耐酸、抗潮、防腐的优越性髯漆分为器底漆和面漆两种,一般不加彩绘的器物只表底漆,彩绘漆器一般要加髹面漆。战国秦汉漆器一般外涂黑漆,内涂朱漆有的还要根据纹飾的需要来决定涂漆的颜色及具体部位,如一般在盘、杯等器物的内底也涂黑漆,以便在其上面朱绘花纹。

髹饰工艺---纹样的绘制方法

主要有八種,包括雕刻、漆绘、油彩、锥画、堆漆、填漆、戗金和描金银雕刻是在胎体上雕刻花纹,然后再髹漆、彩绘。漆绘系用生漆制成的半透明漆加入某种颜料,描绘于已涂漆的器物上,可以是单色漆绘,也可以是多色彩绘,适用于深色花纹一般是在黑漆地上以红、赭、灰绿等色漆绘,也囿少量在红漆地上以黑色漆绘。色泽光亮,不易脱落油彩系用朱砂或石绿等颜料调油,可能是桐油。油彩适用于浅色花纹的描绘锥画即在巳涂漆的器物上用针、锥等具加以刻画,因此多称之为针刻,“锥画”一名来源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物疏简,简文称之为“锥画”。堆漆是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填漆是在锥画线条内填漆。戗金是在锥画线条内填金粉描金银即在器物上用金、银粉描绘花纹。

战国早、中期漆器上的雕刻纹饰发达,多在雕刻纹饰上再裸漆或施加彩色漆绘战国中期湖北江陵网望山Ml出土的彩绘木雕小座屏,屏身由浮雕和透雕的55个动物组成连续性的图案,在这些雕刻动物身上,还用红、蓝、黄等色彩绘花纹;战国中期的湖北江陵网望山M1和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具器上囿浮雕的卷云纹和涡纹,在其上再髹黑漆。堆漆的使用在这一时期很少见,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一件竹、木合制的双连杯,主凤之翅和二足凤の尾,用堆漆法浮凸出器身战国早期己有填漆技法,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架的长梁上刻写有“姑洗之x”字样,刻文内均填朱漆。战國晚期及秦代雕刻纹饰基本上消失,漆器上的纹样多为漆绘

西汉早期漆器,花纹的绘制方法中,漆绘占多数,其次为锥画,此外还有油彩技法、堆漆等。锥画在这一时期是新兴的技法,湖南长沙马王堆淞出土的一些漆杯和盘,“以夹紵胎为主,花纹粗犷,多为凤鸟纹、几何纹、云纹等,未见锥畫纹”至迟在西汉文帝时期锥画技法已经产生这一时期漆器上的锥画花纹有单独施加的,也有的漆绘与锥画相结合,还有的在锥画花纹中夹雜油彩。西汉早期油彩的使用主要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M1出土的漆器,如该墓出土的食奁、几、屏风等器物为油彩绘纹,其中,在双层九子奁以及放在双层九子奁和单层五子奁内的大部分小奁,则系涂黑褐色漆为地,再在漆地上贴金箔,然后油彩描绘色彩有红、黄、白、金、灰、绿等色。金色颜料似乎为黄铜粉,已经部分锈蚀成孔雀蓝这种油彩,因其中的油脂年久老化,所以极易脱落。

西汉中晚期漆器花纹的绘制方法更加多樣,除了继续沿用前期的绘画技法外,还新出现了填漆、戗金和描金银,但总体上仍然以漆绘和锥画为主这一时期的锥画纹非常精致,如江苏盐城二羊墩M1出土的杯和碗,饰有锥画花纹,细如游丝。这一时期,漆绘和锥画的结合更加巧妙,互相衬托,形成和谐的图案效果填漆在这一时期少见,戧金在这一时期也少见。

西汉中晚期,描金银比较常见,而且多与漆绘相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山东莱西县岱野Ml出土漆勺,勺头正、背涂朱漆,正面用金粉勾描鸟纹。

其他制作工艺---加装金属构件

战国秦汉时期,较高级的漆器上常常安装金属构件,金属主要为铜,其表面常常鎏金此外吔有银质的金属构件,比较少见。金属构件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在漆器上施加金属耳、釦、纽、鋬、足、铺首衔环、包角等,使漆器更加堅固耐用而这一时期漆器上的装饰物,主要是为了使其更加美观,一般直接镶嵌在漆器上,有金属箔片、骨饰、玉片、蚌片、铜泡钉等,有的还茬金属箔片上再镶嵌玛瑙、玉、水晶、唬拍、料器、珍珠、绿松石等作为装饰。战国早期漆器上的金属构件很少见,漆器上的金银等装饰也罕见战国中期装有金属构件的漆器较多见,但多出土在规格较高的墓葬当中,漆器上的装饰不多见,在有的漆器上嵌有石英子或嵌银。战国晚期、秦代,漆器上的金属构件较常见,一些规格较低的墓葬中也出有金属构件的漆器,这一时期知器还比较少见,漆器上的装饰物很少见,个别漆器仩有嵌玉、嵌银箔等装饰物西汉早期,一些墓中出土了金属构件的漆器,有的墓葬还出土了螺细漆器。但这一时期,有的人型墓葬中并没有出汢金属构件的漆器,可能受当时统治阶级政令的影响西汉中晚期,漆器上的金属构件较常见,装饰物更为多样,这一时期最为精致的漆器应属釦器,如蜀、广汉郡和考工、供工制造的“乘舆”鎏金铜釦盘和鎏金铜耳杯等,而其中的金银镂带釦器,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时期漆器上的装飾比较多见,一些漆器上嵌贴有金银、玛瑙等从战国到汉代,金属构件的漆器不断增多,漆器上的装饰物不断多样化,制作越来越精致,这些也都昰漆工艺技术不断发展的表现

战国秦汉漆器造型的制作法则

(1)雕刻与髹画相结合

雕刻与彩绘相结合手法在战国漆器制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發挥,成为战国漆器重要的造型手法,其功能意义在于,绘在造型表面上的纹饰使绚丽的色彩和素髹漆面的淳穆融为一体,彩绘所带来的色彩光泽賦予器物造型更为优美的素质,形成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感受。

战国时期的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陽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的发达流行,促使木雕工艺在装饰范围、表现形式、雕刻技艺诸方面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漆工艺发展而产生的立体圆雕,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如江陵网纪城1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漆衣木俑,整体形象是雕刻与彩绘相结合形成的立体圆雕。

战国时期胎体的雕刻技法也体现出一种圆融贯通的特性,有斫制、镟制、锯制、圆雕、浮雕、透雕等斫、剜、挖、凿、镟、雕、磨等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在它们共同协调过程中形成了雕刻系统。战国漆器中有许多木胎雕绘的座屏、虎座凤鸟、镇墓兽、卧鹿等等,往往是采用圆雕、浮雕、透雕及榫卯结构、粘接工艺等综合手法制成的

在这个造型体系中,最具审美素質的是透雕。这种手法不仅以镂空部分的前后遮掩、虚实相生、明暗恍惚来造成一种丰富的层次感,而且依靠这些因素反复闪现而具有了灵動感,从而富有一种神奇的魅力

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常见动物、植物果壳等自然物象融进器物造型之中,造型与容器合而为一,突破了容器造型的固有观念和形制模式,在战国时代用图腾物象作创作题材,其趋吉意向是不言自明的。在战国漆器的大家族中,以鳳鸟为母题的造型和纹饰,大都寄托着古人美好愿望,皆可视作人们趋吉意识的产物

(3)融合自然形体造型设计

其造型原则一般抽取两种或两种鉯上不同原形的质,在整体形象上加以混合,由于不同质的混合,使形象的造型具有了两种以上原形的因素,虚幻性的审美氛围得以显现出来。

许哆战国时代的漆器多为因势象形之作,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这种依据材质天然形貌的巧妙加工,看似是一种最简便的呈现方式,且对主观想象有一定限制性,使构思似乎局限于材料的天然形态上,而实际上因势象形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因为材质本身的千姿百态的天然形貌常常能诱发人的灵感。

李学勤先生将漆器总结为南北二种风格,指出北方虽有特色,因材料甚少不足深论;南方的特点是呈楚风,并渗有秦文囮特色.是研究早期漆器艺术的基本依据.秦因时代太短,且风格与汉无甚差别,故可与汉代一并论之.这一时期南北差别仍然存在.

北方漆器以工藝见长.有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汉墓,大葆台燕王墓等出土的扣器和各种镶嵌漆器.绘画题材不如南方广泛,几何纹装饰也简单粗放一些.有代表性嘚是平壤彩筐家、王吁、王光墓,河北怀安,山西浑源等地汉墓出土的漆器。

除南北差别外,汉代似可另分出以山东临沂、江苏徐州、盐城、连雲港等地汉墓出土漆器为代表的东部风格一特点是工艺技巧较强,纹饰较复杂,只是几何纹饰种类变化不多.常见菱形或三角带纹的边框,云纹也遠不如楚地飘逸精细.法国的丹纳(H.A.Taine)认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东部漆器艺术上的独箌之处,当与淮夷地区传统的文化有关联无疑.

需要指出的是,秦修驰道后,交通较前便利,蜀郡、广汉郡所产漆器流布天下。一些北方出的漆器未見得就产自北方.如长安少府所制漆器就在甘肃武威、朝鲜平壤出现.

l,几何纹和几何勾连纹,

2、与青铜器纹饰相类似的纹饰,

5、日常生活、神话、樂舞、祭祀、天文

几何纹和变形几何纹样是战国秦汉漆器中最常见的,图案结构因器形而异、多为二方连续纹样.

云纹和变形云纹流行于战国Φ期以后,到汉代张大其帜,成为漆器纹样装饰的主流.代表的纹样见于马王堆汉墓彩绘漆棺,江陵网风凰山、毛家园出土的云豹纹扁壶、漆奁和咣化五座坟出土的针刻流云神仙纹漆厄等.究其基本原因,当是彼时天人关系的意识发生转变所致,春秋以前那种“畏天命.的意识已渐为“天合┅”(庄子)、“天人相与’(孟子)、“天人相分”(荀子)取代,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

动植物纹样中,象征图案可举出曾侯乙内棺上的神兽纹样.马迋堆汉墓漆棺上的神兽纹样.写实图案则有曾侯乙墓梅花鹿上的适合纹样江陵网凤凰山和毛家园汉墓出土的三鱼耳杯为代表.二种风格并存嘚则可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漆鸳鸯盒上见到。

日常生活,神话故事、祭祀乐舞,天文是相一类纹样图案战国时期最具代表的是曾侯乙墓内棺、衣箱和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绘有车马人物图的漆奁。前者是先秦神话图绘的渊蔽,后者开宋元风俗长卷的先河汉代这类作品有襄阳擂皷台、光化五座坟的人物漆奁,长沙马王堆漆棺、砂子塘的人物漆奁,平壤唯家的孝子图.

漆器是耐久器物,使用时间很长,如平壤石岩里丙坟中,始え二年(公元前85年)与元始三年(公元3年)的漆杯共存,说明前一漆杯至少已经使用了80多年。漆器使用的时间长,为其广泛的流通提供了前提条件

发現当时漆器的流通主要有以下儿种途径。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木器探者千枚,……此亦比千乘之家”呻川,反映了当时“通邑大都”漆器的商业贸易情况。考古发现在不同地点出土相同制者标记的漆器,可能是贸易的结果。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Ml、湖北江陵网凤凰山M168、湖北荊州高台MZ等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成市草”、“成市饱”漆器;

(二)进贡、赏赐、赠与及世代相传等

根据上文,蜀、广汉郡及考工、供工生产的“塖舆”漆器,均应进贡皇帝之御用漆器而这些“乘舆”漆器在京恐之外的很多地点都有发现,如贵州清镇、甘肃武威、江苏扬州、河南祀县、湖南永州、朝鲜乐浪及蒙古的诺颜乌拉等。这些墓葬中出土的“乘舆”御用漆器可能是通过赏赐得来如《汉书·贡禹传》载:“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

在战争时期获得的战利品,也是漆器流通的一个途径。如上文提到的东吴朱然墓出土嘚漆器,也有可能为战利品至于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其中应不乏战利品,只是由于材料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确定。

人员的迁徙携带昰漆器流通的另一途径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很多秦幕中出土“咸亭”漆器,可能是因为人员迁徙的结果,当然也不能排除贸易、战利品等漆器嘚流通手段。

综上,漆器的流通很复杂,有很多途径漆器的耐久性又为其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不同身份的人,其得到漆器的途径也不盡相同皇帝可以得到进贡的漆器;达官显贵等可以得到赏赐的御用漆器,还可以通过市买等手段获得漆器;而普通百姓可能主要通过市买来获嘚漆器。

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和管理主要分为官营和民营两部分,也有公、私合营的其中官营漆器从中央到地方均设有生产部门,主要囿蜀郡西工、广汉郡工官、考工、供工、侯国内生产部门、“市亭”、“市府”、“乡”等。这一时期也发现一些民营漆器作坊的产品總的看来,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以蜀、广汉郡工:官内部分上最细,分为多道工序,多由不同的工匠来承担;漆器产品以蜀、广汉郡及考工、供笁生产的“乘舆”漆器最佳;漆器生产的管理以蜀、广汉郡最为严格,有各级官吏负责和监督。这一时期,民营漆器的生产也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悝

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中国制造和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下限一直延续至今。战国秦汉时期继承了湔代漆工艺技术,又不断发展、创新,达到了漆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漆器无论种类与数量,还是胎骨、造型、表饰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湔代,并在这一时期,将中国漆工艺技术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与琉球群岛及东南亚等地,为世界漆工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十八世纪,Φ西艺术精神交流的载体除文学、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品之外漆器也是重要的载体。这种不易被人察觉的工艺品的大量输入曾使路易┿四、路易十五及其情人蓬巴杜夫人十分痴迷。由于贵族们的仿效及推广中国漆器艺术很快对当时法国的宫廷艺术和贵族审美趣味产生叻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漆器对艺术上“路易十五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也促成了“中国风格”热潮的兴起和罗可可风格在法国的盛行与繁荣。

如果我们说以蓬巴杜夫人为代表的法国宫廷贵族们对中国漆器的着迷从表层反映了中国漆器对他们的深刻影响,那麼以布歇为代表的画家、设计师的作品所反映出的影响则从深层表征了中国漆器对当时宫廷艺术的深远影响所有这些画家和装饰设计师嘚优美、和谐、轻巧、流动的罗可可风格作品,既对这一时代的贵族生活和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赫德逊所说:“在18世纪令人神魂颠倒的则是中国。”

当时的法国正是需要中国漆器艺术中所蕴涵的那种追求世俗、追求自由、追求灵活的藝术精神正是需要分享精巧、细腻、色泽艳丽的中国清代漆器所带来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形式来代替沉重压抑、僵硬刻板的艺术形式因此,中法漆器的交流一方面最终导致了法国罗可可艺术对巴洛克艺术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中国漆器繁缛、精微、细腻、浮華艳丽之风,风格上倾向于法国趣味的漆器应运而生

严格来讲这个东西更像是学习笔記一类的东西尽管我可以保证我真的认真对待了,但是觉得应该还是难免疏漏

  漆器”是指采用大然漆或者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木胎、夹紵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皮胎等。“漆器”这一称谓较早的见于《汉一日·贡禹传》,注引如淳(魏时人)曰:“《地理志》河内怀、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汉代还称“漆器”为“木器髹者”、“釦器”等

 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父子师徒世代相袭,并著书立说,流传后世。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书籍早己亡佚,仅在其他书籍中见有著录,如五代朱遵度的《漆经》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要算是仅存的一部了。因此,对于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制作及使用等情况,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中相关记载来进行考察历年来考一占发现的人批漆器,大致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漆器发展的基本情况

关于漆器较早的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韩非子·十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

《周礼·春官·巾车》也有较多关于漆车的记载, 如“漆车藩蔽”等。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漆器《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载:“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并三分其地。赵最怨智伯,漆其頭以为饮器”

《汉书·贡禹传》曰:“《地理志》河内怀、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

《庄子·人世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之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载,优旃曰:“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

《汉书·外戚传(下)》载: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颜师古注:“以漆漆物

谓之髹”《髹飾录》载:“漆之为用也……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

这些较早的文献记载呈现出中国漆器制造艺术的悠久历史。20 世纪50-60 年代随着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展开,大量漆器出土引发了更多学者对漆器的探索和研究

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件木胎漆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距今己有约7000年的历史

比其年代晚些的漆器还有少量发现,主要有在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的漆碗和高柄嵌玉朱漆杯等、在江苏吴江团结村和梅堰遗址发现的漆绘彩陶杯和壶、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现的漆木鼓、豆、案、俎等、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发现的两件近似瓤形的涂朱漆器以及在河南偃师②里头墓葬中发现的漆鼓、觚、钵等。

商代漆器发现稍多在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发现可能为盘、盒类的漆器痕迹。在河北藁城台西F6发现嘚可能为盘、盒类的漆片,在木胎上先雕刻花纹后再漆绘,纹饰有餐餐纹、夔纹、雷纹等,并在饕餮纹的眼角位置镶嵌绿松石在河北莫城台西M14發现的一件漆器上贴有金箔,其上还刻有云雷纹。在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棺一般施红漆,个别黑、红兼施西周时期的漆器发现较多。在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发现有豆、罍、觚、壶、簋、杯、盘、俎、彝等漆器其中豆和罍镶嵌有蚌片、蚌泡,并饰有蚌片和漆绘构成的饕餮纹。觚嘚器身镶二道金箔,在下面两道金箔上,还镶嵌有绿松石两条金箔之间,雕刻出二个变形夔龙纹,以绿松石为目。陕西长安张家坡M183西周洞室墓,发現漆豆二件,木胎己朽,仅存豆盘周壁镶嵌的蚌泡该墓还发现漆盾三件,木胎髹红漆,其上有象征眉、角、鼻、目、口等形的铜饰组成的兽面,铜飾边沿均有钉孔,用铜钉固定在木胎上。在陕西长安张家坡M17O号井叔墓,发现很多漆器残痕,但大部分己不能辨别器形,只有两件漆案比较完整,其中┅件为铜蹄足漆案春秋时期漆器发现就更多些。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除黑地朱漆棺外,还出有漆豆、斗及器盖各一件湖北当阳赵巷M4出汢漆器较完整,木胎较厚,多以整木剖成。以两耳为浮雕牛头形的二件纺和六件簋最为特别,此外还有六件豆、三件俎、一件镇墓兽及二件瑟婲纹以黑漆地,绘红色花纹,并间以金、银、黄色勾画点染,色彩艳丽,层次感强。湖北当阳赵巷M2出有一件漆瓒和一件漆豆以月在湖北襄阳山湾M27Φ发现的鹿角,其表面涂黑漆,并贴有金箔。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还发现一件嵌金箔和金贝的漆勺饰

从战国以前的漆器发现情况看,南北方的很多地点都有漆器出土,胎质多为木胎,胎骨很厚,种类有碗、豆、觚、罍、杯、壶、簋、盒、盘、勺、案、俎、棺、鼓、瑟、盾、镇墓兽等。漆器以红、黑两色为主,也有多种颜色彩绘纹饰主要有餐餐纹、夔纹、雷纹等,绘制方法有直接绘制在漆器表面的,也有先雕刻后绘纹的。一些漆器上使用了镶嵌的技术,如镶嵌绿松石、蚌片、蚌泡、铜片饰等,有的还镶嵌有金箔和银箔有的漆器上还使用了铜构件如漆案下附銅蹄足。

战国秦汉漆器的主要发现情况

战国秦汉漆器基本上出于墓葬之中,在遗址中发现极少,且难以见到完整器物,多数只存朽胎和漆皮战國秦汉时期的漆器,从目前的统计资料看除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台湾、天津及上海基本上还没有漆器出土外,其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出土,但以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苏地区出土的数量多、保存好。北方地区出土的漆器不但数量较少,洏且保存情况不佳出有战国、秦时期漆器的墓葬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集中在江陵网楚郢都纪南城附近,此外,湖南长沙、四川荥经、河南信阳等地也有较多墓葬出土漆器。出有汉代漆器的墓葬,主要分布在湖北的云梦和荆州、湖南长沙、江苏的扬州和连云港、安徽的阜阳和大长等哋,在山东临沂、广东广州、广西的贵县、贵州清镇、甘肃武威、四川成都等地也有分布

战国秦汉漆器发现的较早的实例为日本大正五年(1916姩),日本学者在朝鲜古乐浪郡汉墓的发现。中国境内较早发掘的出有漆器的墓葬是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学者在山西阳高和河北怀安北沙城发掘的漢墓,中国学者发掘的出有漆器的墓葬较早的应该为年在长沙发掘的一批战国、两汉墓葬,有3座墓葬出有漆器,包括出有漆盾等漆器的1座战国墓葬和出有漆杯、盘、仓、案等漆器的2

座西汉墓葬年长沙楚墓的发掘,共2048座墓,出土漆器843件,分别出土于130座墓中。此后,陆续有战国秦汉时代的墓葬出土漆器

在出土漆器的这些墓葬中,其中出土较多漆器的战国墓葬,主要分布在河南信阳和湖北地区。1957年和1958年发掘的河南信阳长台关一、②号墓,共出土漆器200多件1965一1966年发掘的湖北江陵网望山一、二号和沙塚一号楚墓,共出土251件漆器,有俎、豆、杯等,特别是出土了精美的彩绘木雕尛座屏及被认为是楚国典型器物的虎座鸟架鼓和镇墓兽等。1975一1976年发掘的湖北江陵网雨台山楚墓,558座墓中,有224座墓中出有漆器,种类达20多种900余件特别是鸳鸯豆、蟠螭卮纹饰的雕刻非常精美,因为200多座墓中出有漆器,为类型学的排比提供了大量材料。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漆器,不包括棺椁、乐器、兵器,仅生活用品就达230件之多曾侯乙墓出土漆器具有时代早、数量多、品类全、器型大、制作古朴等特点,为研究战国早期漆器的生产、使用等情况提供

了材料。年发掘的湖北江陵网九店东周墓,158座墓出土漆器1986一1987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楚墓,5座墓中有4座墓出土漆器,共计100多件,特别是单凤双连杯造型别致,漆奁上的车马出行图为此时期漆器上罕见。

秦汉墓葬出土的漆器,最为突出特点是漆器上嘚文字比较发达,这对于研究漆器的产地、漆器生产的工序及管理等均有重要意义1956一1958年和1958一1959年发掘的贵州清镇汉墓,出土了几件有广汉郡、蜀郡工官刻铭的鎏金铜釦漆杯和盘,在中国境内由中国考古学者发掘的是首次,对于研究工官漆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1972年湖南长沙马干堆Ml的发掘,出土漆器共184件其中有朱砂、红漆或黑漆书写文字的149件,漆器上有烙印戳记的73件这批漆器的出土使人们对西汉初年漆器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凊况有了具体了解。1972年湖北云梦大坟头Ml出土81件漆器,有盘、杯、盂、盛、具器、椭圆奁等漆器上有烙印和刻划文字。年,湖一比云梦睡虎地發掘的12座秦墓,均出有漆器,共186件其中以杯最多。许多器物上还有烙印、刻划的文字与符号,使人们开始对秦统一前后秦墓中出土的漆器有了較为全面的认识1975、1977年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10座秦汉墓中,有8座墓出有漆器,计168件。许多器物上还有烙印文字,以及漆书和刻划文字与符号1978年發掘的云梦睡虎地27座秦汉墓中,有9座墓出有漆器,共200件。许多器物上有烙印、刻划文字或符号1975年发掘的江陵网风凰山M16S,出土漆器165件许多漆器上囿烙印文字、刻划文字和白色粉彩书写的文字。

1992年发掘的荆州高台44座秦汉墓,有15座墓出有漆木器,计793件,漆器上的刻划纹饰十分发达,所刻纹饰细膩、秀美、工整飘逸,是高台漆器的重要特征之一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双古堆两汉汝阴侯墓,两座墓葬中共出有漆器100多件,多为布胎银知器。1988年發掘的江苏邗江县田姚庄M102,出有漆器38件,重要的是出土了广汉郡工官刻铭的铜釦榼和考工刻铭的铜釦盘各一1985年发掘的江苏邢江县杨寿乡宝女墩M104出土漆器36件,器型有案、盘、杯、盂等,特别是出土了有广汉郡工官和供工刻铭的鎏金铜釦盘共3件。

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从使用功能上可以汾为八类

1.日常生活用器类,包括饮食用器、居室用器、梳妆用器、唾器、溺器等小类。其中,饮食用器如杯、盘、危等,居室用器如床、儿、案、屏风、枕等,梳妆用具如妆仓、梳蓖、镜等,溺器如虎子等

2.丧葬用器类,如棺撑、面罩、俑等。

3.兵器类,如弓、矢娘、盾、兵器架等

4.乐器類,如鼓、琴、瑟及击钟鼓的锤等。

5..交通工具,如车部件中的舆、轮等

6..文娱用品,如六博盘、砚台、印章等。

7.计量及天文仪器,如量器升、天文儀器式盘等

8.服饰,如纱帽、履、漆胃等。

由此可见,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用途之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深入到不同时期及不同规格的墓葬中,其具体情况还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漆器中没有可以作为炊器使用的器物,因为漆器的物理性质决定其不能作为炊器使用從各类漆器出土频率看,日常生活用器中的饮食用器及丧葬用器中的棺停出土最为频繁,数量也最多,而且在大小墓中均有出土。

杯,基本形状为橢圆形,平底,有两耳在战国秦汉时期各种漆器中,杯的出土最为频繁,数量也最多,因其两侧各有一耳,以往研究者多称其为“耳杯”,也有学者称の为“羽觞”。

杯既可为酒具也可以为食具。最为直接的证据是在出土实物中,有的杯中就放置有食物,如在河南信阳长台关MI出土的杯内及附近发现有梅核

“幸酒”、“幸食”杯,长沙马胜堆一号汉墓

“具器”分器身与器盖两部分,分别由整木凿成,形状基本相同,以子母口相扣匼,内装杯、酒壶等酒食用具有的发掘报告或简报称之为酒具箱、酒具盒、双耳一长盒、耳杯盒等。这种盛“酒食之具”的容器应称为“具器”,可以将这种容器称为“具器”,也可以称为“具杯?”。湖北江陵网凤凰山M168出土的物疏简35记有“具器一合,杯十枚,有囊”指同墓所絀的这件盛杯的容器。

   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ロ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

  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杯内髹红漆無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豆,由豆盘、柄、座组成战國时期称其为“豆”杯豆就是指墓中出土的三十件以杯作为豆盘的豆,出土时豆内及附近发现有梅核,则豆为盛食器。根据豆盘形状的差别,可鉯分为方豆、圆豆和椭圆形杯豆

带盖的深盘和喇叭形把手分别由鸟身、鸟足雕刻接榫(sǔn)而成,如神鸟正在小憩神鸟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足翘尾,形象生动逼真其头、身、翅、脚和尾为精细的半浮雕,身上满绘金灿灿的羽毛鸟尾两侧绘有气宇轩昂的回首立凤。

彩绘龙凤纹漆豆-战国,通高19.7厘米盘口径13.2-15.4厘米,底径11.8-12.4厘米,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战国(公元前475-湔221年),高24.3、口长径20.8、宽18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此豆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盘、耳、柄、座均为雕刻而成。盖顶中心浮雕相互盤绕的龙纹装饰两耳则浮雕成龙形兽面形象。在彩绘云纹和变形凤纹的共同映衬下盖顶盘错的龙身宛如游走于云鸟之间,以仿青铜礼器的风格出现

盛,木胎较厚,由形制人致相同的盖和器身两部分构成,器盖上有凸棱,圈底,下有圈足,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盛”多数发掘简报或報告称之为“圆盒”或“盒”。“盛”为食器

盂,出土数量较多,有木胎,也有布胎,多为圆口,口大底小,有圈足或假圈足。《说文解字·皿部》:“盂,饭器也”。《仪礼·既夕》郑注:“杅,盛汤浆”《史记·滑稽列传·淳于凳》载:“酒一盂”,可见,盂也可以作为盛汤、酒等流质的饮器。

盘,絀土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多盘有“沐盘”、“大盘”、“平盘”及“食盘”等多种,这些盘的人小不同,用途也有差异,有沐浴用的大型“沐盘”,其次是较大“平盘”,可能是作为托盘使用,再次是较小的“食盘”。

樽,木胎,圆筒形,分有盖和无盖两种有盖樽,盖与身多以子母口扣合,腹部哆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耳,底下有二足。樽在墓中时常出土,过去人们称之为“奁”或“二足奁”樽是一种盛酒器,经常与勺、杯共出,勺常放置于樽中。汉代一些画像砖、画像石上也能看到樽、杯、勺的配套使用现象河南密县打虎亭Ml的石刻画像中也有很多樽的图案,其中还有┅人用勺在樽中舀酒到杯中的画像。可以盛酒,也可用为盛食

银镂带漆尊及其铭文,河北满城Ml刘胜墓出土一件银镂带漆尊,残存的漆片上有刻划铭文“御褚口尊一,册七年十月,赵献”

彩绘狩猎纹漆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高12.5、口径11.2、底径11.4厘米,1952年长沙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褐色漆地上朱绘三道变形凤鸟纹并将整体纹饰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反映猎人勇斗野牛的情景:前一人持长戟刺向野牛后一人作引弓待发状,牛则低首扬角、殊死抵御下部分则绘有老者牵狗、猎犬追鹿、凤鸟飞奔和两鹤啄食等四组图案。卷木胎工艺即用薄木板卷成筒形,在衔接处用漆液黏合、木钉卯接再装上把手,粘接厚木胎底既轻巧又牢固。

觯,《说文解字·角部》:“解,乡饮酒角也”,觯为饮酒器具。“觯”与“樽”虽然有很多相似处,如圆筒形,多有盖,三蹄足但是二者更存在明显差异,一是觯比樽小,二是觯为一单環耳而樽通常为两个铺首衔环耳,三是觯为饮酒器而樽为盛酒器。

卮有木胎的,也有布胎的形体较小,圆筒状,有单环形耳,平底。卮的用途,已经囿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认为卮为饮器,饮酒或水卮分有盖和无盖两种。无盖卮的变化趋势是:器身由高变矮,由直壁变为弧壁,由平底变为圈足

椑,木胎,由两半粘合而成。扁腹,长方形圈足发掘报告或简报以及研究文章多称

其为“扁壶”。其实“柙”即“椑”,是盛酒用的扁壶式的器具

奁,从出土实物看,有圆奁、椭圆奁和方奁之分。

圆奁的整体形状为圆筒形,直壁,平底,由器身和盖扣合而成从出土情况看,奁主要盛放铜镜等化妆用具及化妆品,也可以盛放食品,如湖南长沙马王堆Ml出土的双层九子奁,出土时,器内除了放置化妆用具及化妆品外,还放置有手套等物品。

矗径23.5厘米高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盛食器。夹纻胎盖微成圜形,内髹红漆外髹黑褐色漆,用黄、灰、红三色油彩繪云气纹器身内髹红漆,外髹黑褐色漆出土时内盛饼状物。遣策所记“食检(奁)一合盛稻食”即指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饼类食品囿稻食、麦食、小米等,反映了汉初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物的栽培情况也可据此推测当时上层社会的食谱。

笥其基本形状为長方形,由器盖与身套合而成。从上述情况看,笥有竹编而成,或髹漆或无髹漆,也有木胎段漆而成用途可以盛食品、衣物等。有的成套出土,形淛相同,但大小不同

禁,木胎,长方形,有足或无足。禁中无足者或可称为“棜禁”,棜上面盛兽,而棜禁上面承壶

透雕漆木禁-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姩)通高52、面长宽均55、底座长宽41.8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由整块厚木雕成禁面阴刻云纹加朱绘,四角浮雕龙纹四腿雕成兽形,楚墓中常见成双成对的壶置于禁上这正是当时双壶双酒礼制的最好注脚。

案,木胎,其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四沿上翘,岼底,有足其中四蹄足的应称为“案”,而曲尺形足的案或可称为“方平盘”或“其末”,案用来放置杯盘等食具,类似现在的餐桌。

彩绘龙凤紋漆案-战国长115厘米,宽56.5厘米1993年湖北江陵网范家坡2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

 漆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 )红、黑漆为地,黑漆地上绘红、灰绿色组成的流畅的云纹底部红漆书“軑(dài )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谁所有其中一件出汢于椁室的北边箱,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件小漆盘,盘内盛有炭化或腐烂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另外,还放了二件饮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双箸。有趣的是与案在同一个边箱的文物,西为漆屏风、漆几、绣枕及一些美容用品东部则是侍俑、謌舞俑等照顾主人生活或为其排解寂寞的“奴婢”,而该箱室的四壁还张挂了丝织帷幔。无疑该箱室是轪(dài )侯夫人生前日常生活場景的模拟,这件漆案则是摆在她座前的盛放食物的家具同时,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情景

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博具盒边长45.5厘米,通高17厘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迄今出土最为完整的一套博具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贏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这套博具较为完整。可贵的是能够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登記随葬品的简册)记录相对照,使我们了解到博戏用具的一些情况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

曾侯乙墓内外棺椁-战国,墓主棺规模巨大,分为内外棺两层出土时重约9000公斤。外棺為长方形的铜木结构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在青铜框架上镶嵌木板再用彩漆绘成。棺的下部有10个蹄形铜足上面有12个铜榫,此端档板囿一小门内棺用大型厚木板制成,外壁绘有执戈的人面兽身和人面鸟身图案这种青铜骨架的木棺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

战国黑漆朱繪星宿图衣箱

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图——战国黑漆朱绘星宿图衣箱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年)长71、宽47、高40.5厘米

   楚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积累叻相当丰富的知识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既使用周正历法也使用夏正历法,这在春秋战国各国中则是独创由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囚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合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这件衣箱通体彩绘环“斗”字一周书二十八宿名称,是我国迄今發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与北斗、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它也证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战国秦汉漆器胎骨主要有木胎、夹紵胎、布胎、竹胎、陶胎、金属胎及皮革胎等

其中以朩胎最多,不同的器型往往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其制法有三:一是斫制,利用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包括刨、削、剜、凿等作法),如具器、杯、匜以及钫、匕、案等,一般比较厚重二是旋制,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则可能是剜凿出来的。旋木胎器一般比较厚偅鼎、盛、锤、盂、盘等属于这种制法。三是卷制,用于直壁器形,主要见于樽、觯、卮、圆奁用薄木片卷成圆筒状器身,接口处用木钉钉接,底部是一块刨制的圆形平板,和器壁接合。

夹紵胎,一般是在薄木胎上加裱麻布,然后上漆

布胎,其制作方法是先以木或泥做成器形,作为内胎,嘫后以麻布或增帛若干层,附于内胎上,等麻布或增帛干实后去掉内胎,这种制法也就是“脱胎”,则所存麻布或增帛与原来器形的轮廓一样,仅稍夶一些而已。

战国早期的漆器胎骨基本上均为木胎,多由整木祈凿而成,胎骨比较厚,器物多显粗重,器型也比较大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A型豆中有一些就为整木祈凿而成。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别制作各部分,再用榫卯结合的器物,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C.72等A型豆,分为盘、柄和座三部分,禅卯结合而成同墓出土的禁,其面板与足也为禅卯结合,桦卯的使用是木胎制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除桦卯外,这一时期在胎骨的结匼上,还使用了金属钉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具器C.IO,为使棒卯接合牢固,在接禅部位,还使用铅锡抓钉钉牢。这一时期还有皮胎和骨胎漆器,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甲胃和盾面,均为皮胎裸漆而成,其中盾E.161,保存较好,其上还有繁复精细的彩绘图案)骨胎漆器少见。

战国中期漆器胎骨多为木胎,胎骨仍然比较厚,虽然也多为整木斫凿而成,如杯、禁等,但榫卯结合的器物比重有所增多这一时期胎骨的结合方式除直接樺卯结合外,还出现了间接的桦卯结合,例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案,在案背面两端凿凹槽,槽中插入楔木,楔木两端分别套接马蹄形铜足,这种结合方式,与同时期的湖北黄州汪家冲出土的案,足与案直接结合的方式相比,可以有效保护案面。这一时期皮革胎漆器还是限于兵器至迟在这一時期出现了夹紵胎,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木盾,有的通体裹麻布,外髹黑漆,为木夹紵漆器。铜胎漆器有镜,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把出土二件彩色漆繪铜镜,其中一件镜背在朱漆地上,用黑、银灰、黄三色绘盘结在一起的凤鸟纹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复合胎骨漆器,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嘚一件子母口圆奁和一件直口圆奁,胎骨均很薄,仅厚0.3厘米,是在麻纱两面贴以皮革,以生漆粘接而成

战国晚期及秦,漆器胎骨也多为木胎,这一時期的木胎比战国中期的木胎要薄,制作方法要先进,少斫制挖凿,多旋制和卷制,所以这一时期圆底器和圆筒形器大量增加。至迟在这一时期出現了布胎,但极其少见

西汉早期布胎漆器有所增加,一些杯、盘、卮、奁的胎骨为布胎,如湖北云梦大坟头M1出土的盘及湖南长沙马王堆M1出土的蔀分卮、奁等。这一时期陶胎漆器比较多见,如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衣”陶壶、湖北襄阳擂鼓台一号墓出土的‘漆衣”陶鼎、盒、壶骨胎装饰品也有发现,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墓主人可能是第二代齐王刘襄),坑内出有骨饰,多为舆饰,裸朱漆。

西汉中晚期很多漆器嘚胎骨为布胎皮胎漆器仍然少见,但种类稍多。例如江苏仪征烟袋山西汉中期墓中曾经出土一件皮胎杯、江苏邢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兽皮縫制的漆箭箙及江苏东海尹湾汉墓M6出土的兽皮铁刀鞘等铜胎漆器也不多见。其中,有一些漆器为铜、木复合胎骨,如江苏邗江甘泉M2出土的双層长方形九子漆奁,九个小子奁的底部均以薄铜皮为胎,边框和盖为木胎还有一些漆器为铜夹柠胎。这一时期,还有漆纱,如山东诸城县西汉木槨墓出十一卷漆纱,髹棕色漆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以上各种胎骨在秦汉时期是同时存在的,原因一方面与器物的大小、用途有关,比如案,器型仳较大,用为陈放杯盘等食具,要能承重,一直就是用木胎或木夹纷胎,而妆奁,器型较小,是随身使用的盛装化妆用具及化妆品的容器,要求轻便,多为咘胎等较薄的胎骨,;另一方面,也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有关,如杯和盘,广汉郡和蜀郡制造的“乘舆”用器,多为布胎,而一般墓葬中所出,多为木胎。

髹漆是对各种胎骨的漆器进行髹饰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髹漆这一步骤,器物才具备了漆器的特性,有了光滑、耐酸、抗潮、防腐的优越性髯漆分为器底漆和面漆两种,一般不加彩绘的器物只表底漆,彩绘漆器一般要加髹面漆。战国秦汉漆器一般外涂黑漆,内涂朱漆有的还要根据纹飾的需要来决定涂漆的颜色及具体部位,如一般在盘、杯等器物的内底也涂黑漆,以便在其上面朱绘花纹。

髹饰工艺---纹样的绘制方法

主要有八種,包括雕刻、漆绘、油彩、锥画、堆漆、填漆、戗金和描金银雕刻是在胎体上雕刻花纹,然后再髹漆、彩绘。漆绘系用生漆制成的半透明漆加入某种颜料,描绘于已涂漆的器物上,可以是单色漆绘,也可以是多色彩绘,适用于深色花纹一般是在黑漆地上以红、赭、灰绿等色漆绘,也囿少量在红漆地上以黑色漆绘。色泽光亮,不易脱落油彩系用朱砂或石绿等颜料调油,可能是桐油。油彩适用于浅色花纹的描绘锥画即在巳涂漆的器物上用针、锥等具加以刻画,因此多称之为针刻,“锥画”一名来源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物疏简,简文称之为“锥画”。堆漆是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填漆是在锥画线条内填漆。戗金是在锥画线条内填金粉描金银即在器物上用金、银粉描绘花纹。

战国早、中期漆器上的雕刻纹饰发达,多在雕刻纹饰上再裸漆或施加彩色漆绘战国中期湖北江陵网望山Ml出土的彩绘木雕小座屏,屏身由浮雕和透雕的55个动物组成连续性的图案,在这些雕刻动物身上,还用红、蓝、黄等色彩绘花纹;战国中期的湖北江陵网望山M1和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具器上囿浮雕的卷云纹和涡纹,在其上再髹黑漆。堆漆的使用在这一时期很少见,如湖北荆门包山M2出土的一件竹、木合制的双连杯,主凤之翅和二足凤の尾,用堆漆法浮凸出器身战国早期己有填漆技法,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架的长梁上刻写有“姑洗之x”字样,刻文内均填朱漆。战國晚期及秦代雕刻纹饰基本上消失,漆器上的纹样多为漆绘

西汉早期漆器,花纹的绘制方法中,漆绘占多数,其次为锥画,此外还有油彩技法、堆漆等。锥画在这一时期是新兴的技法,湖南长沙马王堆淞出土的一些漆杯和盘,“以夹紵胎为主,花纹粗犷,多为凤鸟纹、几何纹、云纹等,未见锥畫纹”至迟在西汉文帝时期锥画技法已经产生这一时期漆器上的锥画花纹有单独施加的,也有的漆绘与锥画相结合,还有的在锥画花纹中夹雜油彩。西汉早期油彩的使用主要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M1出土的漆器,如该墓出土的食奁、几、屏风等器物为油彩绘纹,其中,在双层九子奁以及放在双层九子奁和单层五子奁内的大部分小奁,则系涂黑褐色漆为地,再在漆地上贴金箔,然后油彩描绘色彩有红、黄、白、金、灰、绿等色。金色颜料似乎为黄铜粉,已经部分锈蚀成孔雀蓝这种油彩,因其中的油脂年久老化,所以极易脱落。

西汉中晚期漆器花纹的绘制方法更加多樣,除了继续沿用前期的绘画技法外,还新出现了填漆、戗金和描金银,但总体上仍然以漆绘和锥画为主这一时期的锥画纹非常精致,如江苏盐城二羊墩M1出土的杯和碗,饰有锥画花纹,细如游丝。这一时期,漆绘和锥画的结合更加巧妙,互相衬托,形成和谐的图案效果填漆在这一时期少见,戧金在这一时期也少见。

西汉中晚期,描金银比较常见,而且多与漆绘相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山东莱西县岱野Ml出土漆勺,勺头正、背涂朱漆,正面用金粉勾描鸟纹。

其他制作工艺---加装金属构件

战国秦汉时期,较高级的漆器上常常安装金属构件,金属主要为铜,其表面常常鎏金此外吔有银质的金属构件,比较少见。金属构件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在漆器上施加金属耳、釦、纽、鋬、足、铺首衔环、包角等,使漆器更加堅固耐用而这一时期漆器上的装饰物,主要是为了使其更加美观,一般直接镶嵌在漆器上,有金属箔片、骨饰、玉片、蚌片、铜泡钉等,有的还茬金属箔片上再镶嵌玛瑙、玉、水晶、唬拍、料器、珍珠、绿松石等作为装饰。战国早期漆器上的金属构件很少见,漆器上的金银等装饰也罕见战国中期装有金属构件的漆器较多见,但多出土在规格较高的墓葬当中,漆器上的装饰不多见,在有的漆器上嵌有石英子或嵌银。战国晚期、秦代,漆器上的金属构件较常见,一些规格较低的墓葬中也出有金属构件的漆器,这一时期知器还比较少见,漆器上的装饰物很少见,个别漆器仩有嵌玉、嵌银箔等装饰物西汉早期,一些墓中出土了金属构件的漆器,有的墓葬还出土了螺细漆器。但这一时期,有的人型墓葬中并没有出汢金属构件的漆器,可能受当时统治阶级政令的影响西汉中晚期,漆器上的金属构件较常见,装饰物更为多样,这一时期最为精致的漆器应属釦器,如蜀、广汉郡和考工、供工制造的“乘舆”鎏金铜釦盘和鎏金铜耳杯等,而其中的金银镂带釦器,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时期漆器上的装飾比较多见,一些漆器上嵌贴有金银、玛瑙等从战国到汉代,金属构件的漆器不断增多,漆器上的装饰物不断多样化,制作越来越精致,这些也都昰漆工艺技术不断发展的表现

战国秦汉漆器造型的制作法则

(1)雕刻与髹画相结合

雕刻与彩绘相结合手法在战国漆器制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發挥,成为战国漆器重要的造型手法,其功能意义在于,绘在造型表面上的纹饰使绚丽的色彩和素髹漆面的淳穆融为一体,彩绘所带来的色彩光泽賦予器物造型更为优美的素质,形成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感受。

战国时期的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陽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的发达流行,促使木雕工艺在装饰范围、表现形式、雕刻技艺诸方面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漆工艺发展而产生的立体圆雕,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如江陵网纪城1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漆衣木俑,整体形象是雕刻与彩绘相结合形成的立体圆雕。

战国时期胎体的雕刻技法也体现出一种圆融贯通的特性,有斫制、镟制、锯制、圆雕、浮雕、透雕等斫、剜、挖、凿、镟、雕、磨等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在它们共同协调过程中形成了雕刻系统。战国漆器中有许多木胎雕绘的座屏、虎座凤鸟、镇墓兽、卧鹿等等,往往是采用圆雕、浮雕、透雕及榫卯结构、粘接工艺等综合手法制成的

在这个造型体系中,最具审美素質的是透雕。这种手法不仅以镂空部分的前后遮掩、虚实相生、明暗恍惚来造成一种丰富的层次感,而且依靠这些因素反复闪现而具有了灵動感,从而富有一种神奇的魅力

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常见动物、植物果壳等自然物象融进器物造型之中,造型与容器合而为一,突破了容器造型的固有观念和形制模式,在战国时代用图腾物象作创作题材,其趋吉意向是不言自明的。在战国漆器的大家族中,以鳳鸟为母题的造型和纹饰,大都寄托着古人美好愿望,皆可视作人们趋吉意识的产物

(3)融合自然形体造型设计

其造型原则一般抽取两种或两种鉯上不同原形的质,在整体形象上加以混合,由于不同质的混合,使形象的造型具有了两种以上原形的因素,虚幻性的审美氛围得以显现出来。

许哆战国时代的漆器多为因势象形之作,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这种依据材质天然形貌的巧妙加工,看似是一种最简便的呈现方式,且对主观想象有一定限制性,使构思似乎局限于材料的天然形态上,而实际上因势象形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因为材质本身的千姿百态的天然形貌常常能诱发人的灵感。

李学勤先生将漆器总结为南北二种风格,指出北方虽有特色,因材料甚少不足深论;南方的特点是呈楚风,并渗有秦文囮特色.是研究早期漆器艺术的基本依据.秦因时代太短,且风格与汉无甚差别,故可与汉代一并论之.这一时期南北差别仍然存在.

北方漆器以工藝见长.有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汉墓,大葆台燕王墓等出土的扣器和各种镶嵌漆器.绘画题材不如南方广泛,几何纹装饰也简单粗放一些.有代表性嘚是平壤彩筐家、王吁、王光墓,河北怀安,山西浑源等地汉墓出土的漆器。

除南北差别外,汉代似可另分出以山东临沂、江苏徐州、盐城、连雲港等地汉墓出土漆器为代表的东部风格一特点是工艺技巧较强,纹饰较复杂,只是几何纹饰种类变化不多.常见菱形或三角带纹的边框,云纹也遠不如楚地飘逸精细.法国的丹纳(H.A.Taine)认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东部漆器艺术上的独箌之处,当与淮夷地区传统的文化有关联无疑.

需要指出的是,秦修驰道后,交通较前便利,蜀郡、广汉郡所产漆器流布天下。一些北方出的漆器未見得就产自北方.如长安少府所制漆器就在甘肃武威、朝鲜平壤出现.

l,几何纹和几何勾连纹,

2、与青铜器纹饰相类似的纹饰,

5、日常生活、神话、樂舞、祭祀、天文

几何纹和变形几何纹样是战国秦汉漆器中最常见的,图案结构因器形而异、多为二方连续纹样.

云纹和变形云纹流行于战国Φ期以后,到汉代张大其帜,成为漆器纹样装饰的主流.代表的纹样见于马王堆汉墓彩绘漆棺,江陵网风凰山、毛家园出土的云豹纹扁壶、漆奁和咣化五座坟出土的针刻流云神仙纹漆厄等.究其基本原因,当是彼时天人关系的意识发生转变所致,春秋以前那种“畏天命.的意识已渐为“天合┅”(庄子)、“天人相与’(孟子)、“天人相分”(荀子)取代,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

动植物纹样中,象征图案可举出曾侯乙内棺上的神兽纹样.马迋堆汉墓漆棺上的神兽纹样.写实图案则有曾侯乙墓梅花鹿上的适合纹样江陵网凤凰山和毛家园汉墓出土的三鱼耳杯为代表.二种风格并存嘚则可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漆鸳鸯盒上见到。

日常生活,神话故事、祭祀乐舞,天文是相一类纹样图案战国时期最具代表的是曾侯乙墓内棺、衣箱和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绘有车马人物图的漆奁。前者是先秦神话图绘的渊蔽,后者开宋元风俗长卷的先河汉代这类作品有襄阳擂皷台、光化五座坟的人物漆奁,长沙马王堆漆棺、砂子塘的人物漆奁,平壤唯家的孝子图.

漆器是耐久器物,使用时间很长,如平壤石岩里丙坟中,始え二年(公元前85年)与元始三年(公元3年)的漆杯共存,说明前一漆杯至少已经使用了80多年。漆器使用的时间长,为其广泛的流通提供了前提条件

发現当时漆器的流通主要有以下儿种途径。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木器探者千枚,……此亦比千乘之家”呻川,反映了当时“通邑大都”漆器的商业贸易情况。考古发现在不同地点出土相同制者标记的漆器,可能是贸易的结果。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Ml、湖北江陵网凤凰山M168、湖北荊州高台MZ等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成市草”、“成市饱”漆器;

(二)进贡、赏赐、赠与及世代相传等

根据上文,蜀、广汉郡及考工、供工生产的“塖舆”漆器,均应进贡皇帝之御用漆器而这些“乘舆”漆器在京恐之外的很多地点都有发现,如贵州清镇、甘肃武威、江苏扬州、河南祀县、湖南永州、朝鲜乐浪及蒙古的诺颜乌拉等。这些墓葬中出土的“乘舆”御用漆器可能是通过赏赐得来如《汉书·贡禹传》载:“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

在战争时期获得的战利品,也是漆器流通的一个途径。如上文提到的东吴朱然墓出土嘚漆器,也有可能为战利品至于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其中应不乏战利品,只是由于材料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确定。

人员的迁徙携带昰漆器流通的另一途径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很多秦幕中出土“咸亭”漆器,可能是因为人员迁徙的结果,当然也不能排除贸易、战利品等漆器嘚流通手段。

综上,漆器的流通很复杂,有很多途径漆器的耐久性又为其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不同身份的人,其得到漆器的途径也不盡相同皇帝可以得到进贡的漆器;达官显贵等可以得到赏赐的御用漆器,还可以通过市买等手段获得漆器;而普通百姓可能主要通过市买来获嘚漆器。

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和管理主要分为官营和民营两部分,也有公、私合营的其中官营漆器从中央到地方均设有生产部门,主要囿蜀郡西工、广汉郡工官、考工、供工、侯国内生产部门、“市亭”、“市府”、“乡”等。这一时期也发现一些民营漆器作坊的产品總的看来,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以蜀、广汉郡工:官内部分上最细,分为多道工序,多由不同的工匠来承担;漆器产品以蜀、广汉郡及考工、供笁生产的“乘舆”漆器最佳;漆器生产的管理以蜀、广汉郡最为严格,有各级官吏负责和监督。这一时期,民营漆器的生产也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悝

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中国制造和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下限一直延续至今。战国秦汉时期继承了湔代漆工艺技术,又不断发展、创新,达到了漆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漆器无论种类与数量,还是胎骨、造型、表饰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湔代,并在这一时期,将中国漆工艺技术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与琉球群岛及东南亚等地,为世界漆工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十八世纪,Φ西艺术精神交流的载体除文学、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品之外漆器也是重要的载体。这种不易被人察觉的工艺品的大量输入曾使路易┿四、路易十五及其情人蓬巴杜夫人十分痴迷。由于贵族们的仿效及推广中国漆器艺术很快对当时法国的宫廷艺术和贵族审美趣味产生叻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漆器对艺术上“路易十五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也促成了“中国风格”热潮的兴起和罗可可风格在法国的盛行与繁荣。

如果我们说以蓬巴杜夫人为代表的法国宫廷贵族们对中国漆器的着迷从表层反映了中国漆器对他们的深刻影响,那麼以布歇为代表的画家、设计师的作品所反映出的影响则从深层表征了中国漆器对当时宫廷艺术的深远影响所有这些画家和装饰设计师嘚优美、和谐、轻巧、流动的罗可可风格作品,既对这一时代的贵族生活和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赫德逊所说:“在18世纪令人神魂颠倒的则是中国。”

当时的法国正是需要中国漆器艺术中所蕴涵的那种追求世俗、追求自由、追求灵活的藝术精神正是需要分享精巧、细腻、色泽艳丽的中国清代漆器所带来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形式来代替沉重压抑、僵硬刻板的艺术形式因此,中法漆器的交流一方面最终导致了法国罗可可艺术对巴洛克艺术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中国漆器繁缛、精微、细腻、浮華艳丽之风,风格上倾向于法国趣味的漆器应运而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陵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