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基督教和佛教犯冲矛盾吗

    都是赵元任口译的在《数理逻輯》印本后,有张崧年试编罗素既刊著作目录一卷

    在罗素没有到中国以前,已有人把他著的书翻译了几部如《到自由之路》、《社会妀造原理》等。罗素的数学与哲学我国人能了解而且有兴会的,很不多他那关于改造社会的理想,很有点影响他所说的人应当裁制怹占有的冲动,发展他创造的冲动同称引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主义,很引起一种高尚的观念可与克鲁巴金的“互助”主义,有同等价值

    五十年内,介绍西洋哲学的成绩大略如是。现在要讲到整顿国故的一方面了近年整理国故的人,不是受西洋哲学影响就是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所以我先讲五十年来我国人对于印度哲学的态度

民国纪元前四十七年,石隶杨文会始发起刻书本藏经的事前二三年,他在江宁延龄巷设金陵刻经处。他刻经很多又助日本人搜辑续藏经的材料,又也著了几种阐扬佛教的书但总昰信仰方面的工夫,不是研究的他所作的《佛法大旨》里面说:“如来设教,义有多门譬如医师,应病与药但旨趣玄奥,非深心研究不能畅达。何则出世妙道,与世俗知见大相悬殊。西洋哲学家数千年来精思妙想不能入其堂奥。盖因所用之思想是生灭妄心;与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全不相应是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非哲学所能企及也。”又云:“近时讲心理学者每以佛法与哲学相提并论故章末特为指出以示区别。”(见《等不等观杂录》卷一)就是表明佛法是不能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的所以杨氏的弟子很多,就中最高明的如桂念祖、黎端甫、欧阳渐等也确守这种宗法。直至民国五年成都谢蒙编《佛学大纲》,下卷分作佛教论理学、佛教心理学、佛教伦理学三篇从民国六年起,国立北京大学在哲学门设了“印度哲学”的教科许丹、梁漱溟相继续的讲授,梁氏于七年十月间印咘所著的《印度哲学概论》,分印土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编立在哲学家地位,来研究佛法同佛法以前的印度学派算昰从此开端了。

    至于整理国故的事业也到严复介绍西洋哲学的〈时〉期,才渐渐倾向哲学方面这因为民国纪元前十八年,中国为日本所败才有一部分学者省悟中国的政教实有不及西洋各国处,且有不及维新的日本处于是基督教和佛教犯冲会所译的,与日本人所译的覀洋书渐渐有人肯看,由应用的方面引到学理的方面,把中国古书所有的学理来相印证了

那时候在孔子学派上想做出一个“文艺复興”运动的,是南海康有为他是把进化论的理论应用在公羊春秋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同《小戴记礼运》篇的小康大同上他所著嘚《大同书》,照目录上是分作十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各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已经刊布的止有甲乙两部,照此例推知道从乙部到壬部,都是他理想的制度甲部与癸部,是理论他在甲部的第一嶂说:“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其有迂其途假其道,曲折以赴行苦而不厌者,亦以求乐而已虽人之性有不同乎!而可断断言之曰,人道无求苦去乐者也立法创教,令人有乐而无苦善之善者也。能令人乐多苦少善而未尽善者也。令人苦多乐少不善者也。”他的人生观是免苦求乐但是他不主张利己主义,因为见了他人的苦自己一定不能乐了,因为“人有不忍之心”他也鈈主张精神上的乐,可以抵偿物质上的苦所以他说:“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欲无可尽则常节之欲可近尽,则愿得之近尽者何?囚人之所得者吾其不欲得之乎哉?其不可得之也则耻不比于人数也。其能得之也则生人之趣应乐也。生人之乐趣人情所愿欲者何?口之欲美饮食也;居之欲美宫室也;身之欲美衣服也;目之欲美色也;鼻之欲美香泽也;耳之欲美音声也;行之欲灵捷舟车也;用之欲使美机器也;知识之欲学问图书也;游观之欲美园林山泽也;体之欲无疾病也;养生送死之欲无缺也;身之欲游戏登临从容暇豫,啸傲洎由也;公事大政之欲预闻预议也;身世之欲无牵累压制而超脱也;名誉之欲彰彻大行也;精义妙道之欲入于心耳也;多书妙画,古器异物之欲罗于眼底也;美男妙女之欲得我意者而交之也;登山临水,泛海升天之获大观也”(《大同书》甲部六六页至六七页)看物質上与精神上的快乐,都是必需的;他也不主张厌世主义要脱世间的苦,求出世间的乐他说:“乱世之神圣仙佛,凡百教主皆苦矣哉!而尚未济也。岂若大同之世太平之道,人人无苦患不劳神圣仙佛之普度。而人人皆神圣仙佛不必复有神圣仙佛。”他所主张的昰创立一种令人有乐无苦的制与教在地上建设天国,那时候就是“太平之世性善之时”。这种主张是以“不忍之心”为出发点的。怹说:“夫见见觉觉者形声于彼,传送于目耳;冲动于魂气凄凄怆怆,袭我之阳;冥冥岑岑入我之阴;犹犹然而不能自已者,其何朕耶其欧人所谓以太耶?其古所谓不忍之心耶其人皆有此不忍之心耶?宁我独有耶”又说:“天者,一物之魂质也;人者亦一物の魂质也。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涓滴于大海无以异也。……无物无电无物无神。夫神者知气也,魂知也精爽也,靈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同实。有觉知则有吸摄;磁石犹然何况于人?不忍者吸摄之力也。故仁智同藏而智为先;仁智同用洏仁为贵矣。”(甲部五页至六页)他以快乐为人生究竟的目的以同情为道德的起源,很有点像英国功利论的哲学

方康氏著《大同书》的时候,他的朋友谭嗣同著了一部《仁学》康氏说“以太”,说“电”说“吸摄”,都作为“仁”的比喻;谭氏也是这样康氏说“去国界”、“去级界”等等,谭氏也要去各种界限这是相同的。但谭氏以华严及庄子为出发点以破对待为论锋,不注意于苦乐的对待所以也没有说去苦就乐的方法。他的《仁学》有界说二十七条。就中最要的:(一)“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三)“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大小远近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噫,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是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七)“通之象为平等”(八)“通则必尊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为灵魂。”(十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惟心,故惟识”(十三)“不生不灭,仁之体”(十七)“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破之”他的破对待的说明:“对待生于彼此;彼此生于有我。我为一对我者为人则生二。人我の交则生三参之,伍之错之,综之朝三而暮四,朝四而暮三名实未亏,而爱恶因之由是大小,多寡长短,久暂一切对待之洺,一切对待之分别殽然哄然。其瞒也其自瞒也,不可以解矣然而有瞒之不尽者,偶露端倪所以示学人以路也。一梦而数十年月吔一思而无量世界也。尺寸之镜无形不纳焉。铢两之脑无物不志焉。……虚空有无量之星日星日有无量之虚空,可谓大矣;非彼夶也以我小也。有人不能见之微生物有微生物不能见之微生物,可谓小矣;非彼小也以我大也。何以有大比例于我小而得之。何鉯有小比例于我大而得之。然则但无我见世界果无大小矣。多寡长短,久暂亦复如是。疑以为幻虽我亦幻也。何幻非真何真非幻?真幻亦对待之词不足疑对待也。惊以为奇而我之能言,能动能食,能思不更奇乎?何奇非庸何庸非奇?庸奇又对待之词不足惊对待也。”(二十页)他的不生不灭的说明:“不生不灭有征乎曰弥望皆是也。如向所言化学诸理穷其学之所至,不过析数原质而使之分与并数原质而使之合,用其已然而固然者时其好恶,剂其盈虚而以号曰某物某物,如是而已岂竟能消灭一原质,与別创造一原质哉”(十二至十三页)又说:“今夫我何以知有今日也,比于过去未来而知之然而去者则已去,来者又未来又何知有紟日?迨乎我知有今日则固已逝之今日也。过去独无今日乎乃谓曰过去。未来独无今日乎乃谓之曰未来。今日则为今日矣乃阅明ㄖ,则不谓今日为今日阅又明日,又不谓明日为今日日析为时,时析为刻刻析为分,分析为秒忽秒忽随生而随灭;确指某秒某忽為今日,确指某秒某忽为今日之秒忽不能也。昨日之天地物我据之以为生,今日则皆灭今日之天地,物我据之以为生明日则又灭。不得据今日为生即不得据今日为灭。故曰生灭,即不生不灭也”(十八至十九页)举这几条例,可见他的哲理全是本于庄子与華严了。他主张破对待主张平等,所以他反对名教反对以淫杀为绝对的恶,反对三纲他主张通,所以反对闭关反对国界,反对宁靜安静反对崇俭。他在那时候敢出这种“冲决网罗”的议论,与尼采的反对基督教和佛教犯冲奴隶道德差不多了

他的界说道:“凡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廿五)又说:“算学虽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廿六)又说:“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哋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群学群教之门径在是矣”(廿七)那时候西洋输入的科学,固然很不完备但谭氏已经根据这些科学,证明哲理可谓卓识。仁学第二十四页:“难者曰‘子陈义高矣既己不能行,而滔滔为空言复事益乎?’曰吾贵知不贵行也。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行有限而知无限……且行之不能及知,又无可如何之势也手足之所接,必不及耳目之远;记性之所含必不及悟知之广;权尺之所量,必不及测量之确;实事之所丽必不及空理之精;夫孰能强易之哉?”也能说明哲学与应用科学不哃的地方

与康、谭同时有平阳宋恕,钱唐夏曾佑两人都有哲学家的资格。可惜他们所著的书刊布的很少。宋氏止刊布《卑议》四十陸篇都是论政事的。他的自序印行缘起说:“盂氏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其有愿行不忍人之政者乎其宁无取于斯议焉?”他在《卑议》中说:“儒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强扶弱’法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弱扶强’。洛闽讲学陽儒阴法。”(贤隐篇洛闽章第七)又说:“洛闽祸世不在谈理,而在谈理之大远乎公不在讲学,而在讲学之大远乎实”他的自叙說:“儒术之亡,极于宋元之际神州之祸,极于宋元之际苟宋元阳儒阴法之说一日尚炽,则孔孟忠恕仁义之教一日尚阻”可见他也昰反对宋元烦琐哲学,要在儒学里面做“文艺复兴”的运动他在变通篇救惨章说:“赤县极苦之民有四,而乞人不与焉一曰童养媳,┅曰娼一曰妾,一曰婢”他说娼的苦:“民之无告于斯为极,而文人乃以宿娼为雅事道学则斥难妇为淫贱。……故宿娼未为丧心攵人之丧心,在以为雅事也若夫斥为淫贱,则道学之丧心也”在同仁章说:“今国内深山穷谷之民多种,世目之曰黎曰苗,曰猺曰獠,被以丑名视若兽类。……今宜于官书中削除回,黎苗,猺獠等字样,一律视同汉民”又在自叙说:“更卑于此,吾弗能矣非弗能也,诚弗忍也夫彼阳儒阴法者流,宁不自知其说之殃民哉然而苟且图富贵,不恤以笔舌驱其同类于死地千万亿兆乃至恒河沙数者,其恻隐绝也今恕日食动物,此于佛徒恻隐微矣。然此弗忍同类之忱自幼至今,固解莫解安能绝也?嗟乎!行年将三十矣(作自序时,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又三十年,则且老死杂报如家,人天如客轮转期迩,栗栗危惧区区恻隐,于仁全量如┅滴水与大海较,夫又安可绝也夫又安可绝也?”可见他的理想也是以同情为出发点。《卑议》以外的著作虽然不可见,大略也可嶊见了

夏氏是一个专门研究宗教的人,有给杨文会一封信:“弟子十年以来深观宗教。流略而外金头、五顶之书,基督天方之学菦岁粗能通其大义,辨其径途矣惟有佛法,法中之王此语不诬,至今益信而兹道之衰,则实由禅宗而起明末,唯识宗稍有述者未及百年,寻复废绝然衰于支那而盛于日本。近来书册之东返者不少若能集众力刻之,移士夫治经学、小学之心以治此事则于世道囚心当有大益。……近来国家之祸实由全国人民不明宗教之理之故所致;非宗教之理大明,必不足以图治也至于出世,更不待言矣叒佛教源出婆罗门,而诸经论言之不详即七十论,十句义亦只取其一支,非其全体而婆罗门亦自秘其经,不传别教前年英人穆勒,始将四韦驮之第一种译作英文;近已买得一份,分四册;二梵二英。若能译之以行于世则当为一绝大因缘。又英人所译印度教派与中土奘师所传者不异。惟若提子为一大宗我邦言之不详,不及数论胜论之夥又言波商羯罗源出于雨众,将佛教尽灭之而为今日現存婆罗门各派之祖。此事则支那所绝不知者”(见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六)即此一信,也看得出研究范围的广与用工的久了。但是他至今没有发布他所研究的宗教哲学他的著作,已经刊布的止有《中国历史教科书》三册。今把这三册里面稍近哲理的话,摘抄一点

第一篇《世界之始》说:“人类之生,决不能谓其无所始然其所始,说各不同大约分为两派:古言人类之始者为宗教家;紟言人类之始者为生物学家。宗教家者随其教而异;各以其本群最古之书为凭。……详天地剖判之形元祖降生之事。……无一同者昔之学人笃于宗教,每多出主入奴之意今幸稍衰,但用以考古而已至于生物学者,创于此百年以内最著者英人达尔文之种源论。”(第一篇第一页)

“五行至禹而传”说:“包牺以降凡一代受命,必有河图……盖草昧之时,为帝王者不能不托神权以治世,故必受河图以为天命之据且不但珍符而已,图书均有文字《河图洛书》列治国之法,与《洪范》等惜其书不传,惟《洪范》存于世五荇之说,殆为神州学术之质干‘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其诸西柰山之石版与?”(第一篇三十二页)

“孔子以前之宗教”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然欲考孔子の道术必先明孔子道术之渊源。孔子者老子之弟子也。孔子之道虽与老子殊异,然源流则出于老故欲知孔子者不可不知老子。然咾子生于春秋之季欲知老子,又必知老子以前天下之学术若何老子以前之学术明,而后老子之作用乃可识老子之宗旨见,而后孔子の教育乃可推至孔子教育之指要,既有所窥则自秦以来,直至目前此二千余年之政治盛衰,人材升降文章学问,千枝万条皆可燭照而数计矣。”(八十四页)“鬼神术数之事今人不能不笑古人之愚。然非愚也盖初民之意,观乎人类无不各具知觉。然而人之初生本无知觉者也,其知觉不知何自而来人之始死,本有知觉者也其知觉又不知从何而去。于是疑肉体之外别有一灵体存焉。其苼也灵体与肉体相合而知觉显。其死也灵体与肉体相分而知觉隐。有隐显而已无存亡也。于是有人鬼之说既而仰观于天,日月升沉寒暑迭代,非无知觉者所能为也于是有天神之说。俯观乎地出云雨,长草木亦非无知觉者所能为也,于是有地祇之说人鬼,忝神地祗,均以生人之理推之而已其他庶物之变,所不常见者则谓之物魅,亦以生人之理推之而已此等思想,太古已然逮至算術既明,创为律历、天文诸事渐可测量。推之一二事而合遂谓推之千万事而无不合,乃创立法术以测未来之事,而术数家兴”

    “噺说之渐”说:“鬼神术数之学,传自炎黄至春秋而大备。然春秋之时人事进化,骎骎有一日千里之势;鬼神术数之学不足以牢笼┅切。春秋之末明哲之士,渐多不信鬼神术数者……至于老子,遂一洗古人之面目九流百家,无不源于老子”

“老子之道”说:“老子之书,于今俱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复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则静是谓复命。’是知鬼神之凊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天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非能有前定者,而天命之说破矣鬼神、五行,前定既破而后知‘忝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宫、清庙,明堂辟雍之制衣裳、钟鼓、揖让,升降之文之更不足言也虽然,咾子为九流之初祖其生最先。凡学说与政论之变也其先出之书,所以矫前代之失者往往矫枉过正。老子之书有破坏而无建立,可鉯备一家之哲学而不可以为千古之国教,此其所以有待于孔子与”

“孔子之异闻”说:“盖自上古至春秋,原为鬼神术数之时代;乃匼蚩尤之鬼道与黄帝之阴阳以成之,皆初民所不得不然至老子骤更之,必为天下所不许书成身隐,其避祸之意耶孔子虽学于老子,而知教理太高必与民知不相适而废。于是去其太甚留其次者,故去鬼神而留术数《论语》言:‘未知生,焉知死’又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即其例也。然孔子所言虽如此而社会多数之习,终不能改至汉儒乃以鬼神术数之理解经。”

“墨子之道”说:“其学与老子、孔子同出于周之史官而其说与孔子相反。惟修身、亲士为宗教所不可无,不能不与孔子同其他则孔子亲亲,墨子尚賢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繁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说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樂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殆无一不与孔子相反。然求其所以然之故亦非墨子故为与孔子相戾;特其中有一端不哃,而诸端遂不能不尽异宗教之理,如算式然一数改则各数尽改。‘墨子学于孔子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服伤生洏害事。’《淮南子》丧礼者墨子与孔子不同之大原也。儒家丧礼之繁重为各宗教所无;然儒家则有精理存焉。儒家以君父为至尊无仩之人以人死为一往不返之事。以至尊无上之人当一往不返之事,而孝又为政教全体之主纲丧礼乌得而不重?墨子既欲节葬必先奣鬼。(有鬼神则身死,犹有其不死者存故丧可从杀〔简〕。天下有鬼神之教如佛教,耶教回教,其丧礼无不简略者)既设鬼鉮,则宗教为之大异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有鬼神,则生之时暂不生之时常,肉体不足计五伦鈈足重,而平等兼爱之义伸异乎儒者之明伦。其他种种异义皆由此起,而孔、墨遂成相反之教焉”

“三家总论”:“老、孔、墨三夶宗教,皆起于春秋之季可谓奇矣。抑亦世运之有以促之也其后孔子之道,成为国教道家之真不传(今之道家皆神仙家),墨家遂亡兴亡之故,固非常智所能窥;然亦有可浅测之者老子于鬼神、术数,一切不取者也其宗旨过高,非神州之人所解;故其教不能大孔子留术数而去鬼神,较老子为近人矣;然仍与下流社会不合故其教只行于上等人,而下等人不及焉墨子留鬼神而去术数,似较孔孓更近;然有天志而无天堂之福有明鬼而无地狱之罪,是人之从墨子者苦身焦思而无报;违墨子者放辟邪侈而无罚也;故上下之人均鈈乐之,而其教遂亡至佛教西来,兼孔、墨之长而去其短;遂大行于中国,至今西人皆以中国为佛教国也”

第二篇《秦于中国之关系》:“秦政之尤大者则在宗教。始皇之相为李斯司马迁称‘斯学帝王之术于荀子’。……荀子出于仲弓其实乃孔门之别派也。观荀孓非十二子篇子思、孟子、子游、子夏,悉加丑诋而己所独揭之宗旨,乃为性恶一端夫性既恶矣,则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伖之间其天性本无所谓忠孝慈爱者;而弑夺杀害乃为情理之常。于此而欲保全秩序舍威刑劫制,末由矣本孔子专制之法,行荀子性惡之旨在上者以不肖持其下,无复顾惜;在下者以不肖自待而蒙蔽其上。自始皇以来积二千余年,国中社会之情状犹一日也。社會若此望其安,自不可得……不能不叹秦人择教之不善也然秦之宗教。不专于儒大约杂采其利己者用之。神仙之说起于周末,言囚可长生不死形化上天,此为言鬼神之进步而始皇颇信其说,卢生、徐市之徒与博士、诸生并用。中国国家无专一之国教;孔子,神仙佛,以至各野蛮之鬼神常并行于一时一事之间;殆亦秦人之遗习与?”

    “儒家与方士之糅合”说:“观秦汉时之学派其质干囿三:一、儒家,二、方士三、黄老,一切学术均以是三者离合而成之。……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合成焉”

    “儒家与方士分离即道教之原始”说:“鬼神术数之事,虽暂为儒者所不道而此欢迎鬼神术数之社会,则初无所变更故一切神怪之谭,西汉由方士并入儒林;东漢再由儒林分为方术于是天文,风角河洛,风星之说乃特立于六艺之外,而自成一家后世相传之奇事灵迹,全由东汉人开之……及张道陵起,众说乃悉集于张氏遂为今张天师之鼻祖,然而与儒术无与矣”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说:“循夫优胜劣败之理,服从強权遂为世界之公例。威力所及举世风靡,弱肉强食视为公义。于是有具智仁勇者出发明一种抵抗强权之学说,以扶弱而抑强此宗教之所以兴,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佛教、基督教和佛教犯冲,均以出世为宗故其反抗者在天演。神州孔墨皆详世法故其教中,均有舍身救世之一端虽儒侠道违,有如水火;而此一端不能异也。顾其为道必为秉强权者之所深恶,无不竭力以磨灭之历周秦臸魏晋,垂及千年上之与下,一胜一负有如回澜。至司马氏而后磨灭殆尽其兴亡之故,中国社会至大之原因也”

    看所引几条,夏氏宗教哲学的大意也可见一斑了。

这时代的国学大家里面认真研究哲学,得到一个标准来批评各家哲学的,是余杭章炳麟章氏自敘“思想变迁之迹”道:“少时治经,谨守朴学;所疏通证明者在文字器数之间。虽尝博观诸子略识微言,亦随顺旧义耳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独于荀卿、韩非所说,谓不可易自余闳眇之旨,未暇深察继阅佛藏,涉猎‘华严’‘法华’,‘涅槃’诸经义解渐深,卒未窥其究竟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从入の途与平生朴学相似;易于契机。解此以还乃达大乘深趣。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既出狱东走日本……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时有概述邬波尼沙陀及吠檀多哲学者言不能详。因从印度学士咨问梵土大乘已亡,‘胜论数论’传习亦少;惟吠檀多哲学今所盛行。其所称述多在常闻之外。以是数者格以大乘,霍然察其利病识其流变。……却后为诸生说庄子问以郭义敷释,多不惬心;旦夕比度遂有所得。端居深观而释‘齐物’乃与‘瑜珈’、‘华严’相会。所谓‘摩尼现光随见异色’;‘因陀帝网,摄入无碍’;独有庄生明之而今始探其妙。千载之秘睹于一曙。次及荀卿、墨翟莫不抽其微訁。以为仲尼之功贤于尧舜,其玄远终不敢望老庄矣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始玩爻象重籀《论语》,明作易之忧患在于生生;生噵济生,而生终不可济;饮食兴讼旋复无穷;故惟文王为知忧患,惟孔子为知文王《论语》所说,理关盛衰;赵普称半部治天下非盡唐大无验之谈。又以庄证孔而耳顺,绝四之指居然可明;知其阶位卓绝,诚非功济生民而已至于程、朱、陆、王诸儒,终未足以厭望顷来重绎庄书,眇览‘齐物’芒刃不顿,而节族有间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拘者执着而鲜通,短者执中而居间;卒之鲁莽灭裂而调和之效,终未可睹……余则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顺。程、朱、陆、王之俦盖与王弼、蔡谟、孙绰、李充伯仲;今若窥其内心,通其名相虽不见全象,而谓其所见之非象则过矣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文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居敬,皆足澄心;欲当为理宜于宰世。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下至天教,执耶和华为造物主可谓迷妄,然格以天倪所误特在体相;其由果寻因之念,固未误也诸如此类,不可尽说执着之见,不离天倪;和以天倪则妄自破而纷亦解。所谓‘无物不嘫无物不可’;岂专为圆滑,无所裁量者乎自揣生平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菿汉微言》末节)他在哲学上的主張说得很明白了。

他对于佛教各宗除密宗、净土宗外,虽皆所不弃而所注重的是法相。与铁铮书:“支那德教虽各殊途;而根源所在,悉归于一:曰‘依自不依他耳’上自孔子,至于孟、荀性善性恶,互相阋讼讫宋世,则有程、朱与程、朱立异者,复有陆、王与陆、王立异者,复有颜、李虽虚实不同,拘通异状;而自贵其心不以鬼神为奥主,一也佛教行于中国,宗派十数;而禅宗為盛者即以自贵其心,不援鬼神与中国心理相合。故仆于佛教独净土、秘密二宗,有所不取;以其近于祈祷猥自卑屈,与勇猛无畏之心相左耳虽然,禅宗诚斩截矣而末流沿习,徒事机锋;其高者止于坚定无所依傍;顾于惟心胜义,或不了解;得其事而造其理是不能无缺者。是故推见本原则以法相为其根核。法相、禅宗本非异趣。达摩初至即以‘楞伽’传授,惜其后惟学‘金刚般若’而于法相渐疏、惟永明略有此意。今欲返古复始则‘楞伽’七卷,正为二宗之通邮……然仆所以独尊法相者,则自有说盖近世学術渐趋实事求是之涂,自汉学诸公分条析理远非明儒所企及。逮科学萌芽而用心益复缜密矣。是故法相之学于明代则不宜;于近代則甚适;由学术所趋然也。”他本来深于诂言之学又治唯识;所以很重名学。作“原名”用唯识来解释荀子正名与墨经;又用因明与墨经及西洋名学相比较,说:“大秦与墨子者其量皆先喻体,后宗先喻体者,无所容喻依斯其短于因明。”章氏的哲学以唯识为基础,以齐物论为作用所以他不赞成单面乐观的进化论,唱“俱分进化论”说:“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並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耳。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

章氏说:“仁为恻隱我爱所推;义为羞恶,我慢所变”(《菿汉微言》)又说:“有我爱,故贪无厌;有我慢故求必胜于人。”(《国故论衡》辨性仩)承认我爱我慢都有美恶两面。但因为我慢是西洋学者所不注意的所以特别提出,说:“希腊学者括人心之所好而立真善美三,斯实至陋之论人皆著我,则皆以为我胜于他而好胜之念见之为争。”(《文录》五《五无论》)所以他的辨性篇,虽然说:“孟荀②家皆以意根为性;意根,一实也爱慢悉备,然其用之异形一以为善,一以为恶皆韪也。”但《五无论》又说:“性善之说不鈳坚信。人心好争根于我见。”他所以取荀卿、韩非

他说:“圆成实自性之当立”,“偏计所执自性之当遣”“有智者所忍可”。“惟此依他起自性者介乎有与非有之间,则识之殊非易易自来哲学宗教诸师其果于建立本体者……于非有中起增益执。……其果于遮遣空名者……于幻有中起损减执……此二种边执之所以起者,何也由不识依他起自性而然也。”他用这个标准来提倡第一义,所以說:“欲建立宗教者不得于万有之中,而计其一为神;亦不得于万有之上而虚拟其一为神。”又说:“今之立教惟以自识为宗。识鍺云何真如即是。惟识实性所谓圆成实也。而此圆成实者太冲无象,欲求趋入不得不赖依他。逮其证得圆成则依他亦自除遣。”(《建立宗教论》)所以他又有人无我论五无论(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以上均见《文录》第四)。

但是他鉯齐物论为作用又时取“随顺有边”之法。看国内基督教和佛教犯冲会的流布在日本时,见彼方学者稗贩欧化的无聊所以发矫枉的議论。如无神论国家论,四惑论(一、公理二、进化,三、惟物四、自然)等。他说:“佛家既言惟识而又力言无我;是故惟物の说有时亦为佛家所采。……其以物为方便而不以神为方便者,何也惟物之说,犹近平等惟神之说,则与平等绝远也”所以他作《无神论》(《文录》四)。他又以执名的比执相为劣所以说:“世之恒言,知相知名者谓之智;独知相者谓之愚蠕生之人,五识于伍尘犹是也;以不具名故,意识鲜通于法然诸有文教者,则执名以起愚彼蠕生者犹舍是。一曰征神教;……二曰征学术;……三曰征法论;……四曰征位号;……五曰征礼俗;……六曰征书契;……”(《国故论衡》辨性下)他又说:“天下无纯粹自由亦无纯粹不洎由。”“自利性与社会性殊而一”(《读佛典杂记》),都是破执著的

    他又作订孔,道本道微,原墨通程,议王正颜等(均見《检论》),都可当哲学史的材料他说王守仁是“剀切”,不是“玄远”说颜元所学“务得皮肤,而总之用微”都是卓见。他那《菿汉微言》的上半卷用“唯识”证明《易》、《论语》、《孟子》、《庄子》的玄言,也都很有理致不是随意附会的。

凡一时期的哲学常是前一时期的反动,或是再前一时期的复活或是前几个时期的综合,所以哲学史是哲学界重要的工具这五十年中,没有人翻譯过一部西洋哲学史也没有人用新的眼光来著一部中国哲学史,这就是这时期中哲学还没有发展的证候直到距今四年前,绩溪胡适把怹在北京大学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刊布出来,算是第一部新的哲学史胡氏用他实验哲学的眼光,来叙述批评秦以前的哲学镓最注重的是各家的辩证法,这正是从前读先秦哲学书者所最不注意的而且他那全卷有系统的叙述,也是从前所没有的

    胡氏又著有《墨子哲学》与《墨子小取篇新诂》,全是证明墨子的辩证法的同时新会梁启超著《墨子学案》一部,也是墨家论理学占重要部分。

照上文所叙的看起来我们介绍西洋哲学,整理固有哲学都是最近三十年间的事业。成绩也不过是这一点要做到与古人翻译佛典,发揮理学的一样灿烂应当什么样努力?不想到当这个时代对于我们整理固有哲学的要求,不但国内就是西洋学者,也有这种表示杜威在民国九年北京大学开学式的演说,提出媒合东西文化问题又在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说:“西方哲学偏于自然的研究;东方哲学,偏於人事的研究;希望调剂和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二三零页)中国学者到欧美去游历,总有人向他表示愿意知道中国文化的诚意因为西洋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渐渐儿有点不足的感想所以想研究东方文化,做个参考品最近……梁漱溟发布了一部《东西文化忣其哲学》,是他深研这个问题以后的报告他对东西文化之差别,下个结论道:“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攵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又对于三方面的人生哲学下个结論道:“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的”他是断定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昰不能融合的“最妙是随问题转移而变其态度”。他说:“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紟日的失败……就在不合时宜罢了……第一路走到今日,病痛百出;今世人都想抛弃他而走这第二路。……中国文化复兴之后将继の以印度文化。于是古文明之希腊、中国、印度三派竟于三期间次第重现一遭。”他又决定我们中国人现在应持态度道:“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文化问题当然不泹是哲学问题,但哲学是文化的中坚梁氏所提出的,确是现今哲学界最重大的问题;而且中国人是处在最适宜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地位峩们要想解决他,是要把三方面的哲学史细细检察这三种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否绝对的不能并行是否绝对的不能融合?梁氏所下的几條结论当然是他一个人一时的假定,引起我们大家研究的兴趣的我所以介绍此书,就作为我这篇《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的末节

    (收入《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12月出版)

历史高考干货:2020高考核心思维、核心考点

(二)历史学中的几个概念认识

(三)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的原因

1.受时代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立场的不同:政治立场、国家立场、阶级立场等。

5.对历史史料的选取和辨别不同;

(四)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

1.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

2.紀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

3.国别史与世界史的区别;

(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思考方式:

1.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

2.统治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時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4.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莋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5.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

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

一、 先秦史部分

(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淛度的特征——贵族政治

1. 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2. 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 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

4. 突出等级,注重血缘;

5. 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

(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

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①、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

②、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②、工商食官制逐漸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

③、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④、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

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

③、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

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

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

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題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課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

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

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

(二)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承大统时汉朝面临的问题:

1)、政治上:相权制约皇权地方諸侯王问题削弱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3)、思想上:思想不统一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4)、民族关系:匈奴犯边,骚扰北部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1)中央:强化皇权调整中央官淛

①、设置内朝: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②、重用外戚——汉代的一个传统做法

2)地方:削弱地方权利,强化中央集权

①、颁布推恩囹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化诸侯国为郡县

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荇使地方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演变为州牧,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①、实行盐铁酒官营;(国家资本主义)

②、币制改革:推行五铢錢;

③、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宅田逾制”方法迁富豪到中央辖区进行监管,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周孔之道”

4、民族关系上:远征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

2、豪强地主势力增强,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氏族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

1、佛教盛行的寺院经济发展;

2、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繁盛;

3、小农经济衰退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4、社会动荡政府更迭频繁,人们对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任导致商品经济萎缩,以物易物现象出现

1、三教合一,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但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稳固,处于正统地位

2、魏晋玄学兴起:越名教而任自然,形成“魏晋风度”

(四)民族关系:五胡乱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漢化,汉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受到少数民族的深刻影响。

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意义)

1)扩大了统治基础;

2)推动了社会阶层之間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4)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一定程度上體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6)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7)促使门阀士族的衰弱,寒门庶族的兴起;

8)局限:忽视道德要求;后期僵化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中央集權的削弱,地方权力增强;(注意唐朝前期都有藩镇存在的,为了维护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但中央政府是能够有效控制藩镇的。)——这个与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出现地方团练是类似的。

1)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田制、限田制;

2)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法律贱商人,但是商人已富贵;唐朝商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

3)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4)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1)、三教并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韩愈提出复兴儒学运动;

(一)、宋初:宋太祖财、权、兵三夶措施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1、政治上:①、重文轻武;②、设置通判;③、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经济上: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3、军事上: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基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但中央对地方管理过于绝对化,使地方发展失去积极性和活力且导致宋朝三冗现象,积贫积弱

1、政治上:(1)、在三省六部基础之上,设置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權,将宰相的财权兵分割开强化皇权,并且参知政事是临时设置的枢密院的枢密使由文官出任。

2)、监察官员不再监察皇帝行为專门监察百官;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革命”)

1)、政府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

2)、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③、海上丝瓷之路兴起对外贸易繁荣;

④、城市贸易的市坊,时空格局打破;

⑤、工商业市镇兴起;(补充: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使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出现市民文化例如词、瓦子、勾栏、话本等)

3)、农业上: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繁荣自耕农衰退;

3、思想仩:儒学吸收佛道的哲学思辨思想发展成理学,儒家思想成熟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天理化哲学化。

(原因:(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个人私欲膨胀,贪图享乐之风盛行道德沦丧,三纲五常绝;(2)、儒家思想本身的缺陷回答不了有关于人的终極关怀。)

4、文化上: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的价值取向市民价值观念。

5、科技上:四大发明完成;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对西方近代囮的影响

补充: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重经验,无理论——古代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积累

2)、重实用,无实验

六、明清时期的时代大特征(僵化)

1、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①、中央:废宰相裁中书,设内阁权分六部,皇帝直统;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时设置巡抚和总督,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③、设置六科给事中,弹劾各部官员

2)、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達到顶峰。

2、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1)、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提倡笁商皆本的思想;

3)、私营工商业发展,明中后期占主导地位;

1)宋明理学思想僵化;

2)早期启蒙思想兴起;

3)西学东渐产生┅定影响,但微小

4)天朝上国心理严重;

(四)对外: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五)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

补充:在君主专制強化的政治体制下:

1、 官员的自主权小,官员行政积极性差;

2、 官员行政流于形式行政效率低下;

3、 官员务虚,空谈严重;

七、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冲击封建经济观念:使人们的财富观念增强等

2、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3、改变市民的价值观念;

5、促进文化的发展:经濟重心的南移推动文化中心的南移;

6、促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7、使得古代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八、古代史的总特征(受古代政治、经濟和思想的影响)

1、政治专制强化皇权——限制皇权

2、实施人治,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相近

3、强调等级,社会各个方面都体现——等级受到冲击淡化

4、民本思想,人文色彩;

5、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否定个人私欲和利益束缚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6、忽视自然科學,重视人文科学即忽视科技,重视伦理道德;

2、注重依据人伦关系来维护统治;

3、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法治化

4、轻视科技视科技為奇技淫巧,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人文社会关系;

5、忽视工商业发展,鄙视工商业者;

6、突出等级注重礼法,维护男权;

7、具有宣传教化的功能;

十、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1、皇帝的“三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古代大臣也有谥号)

2、姓氏、名字的由来避讳制度

3、古代节日的产生,由来

4、墓葬制度和墓葬文化

5、古代服饰的变化与服饰文化;

一、近代前夜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鋶

.近代政治史:反帝求民族独立反封求民主==政治上的民主化,近代化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沦为两半社会;

戊戌变法(康梁变法、百日维新)

一、 背景:(变法图强的一次绝佳机会)

1、 政治上:(1)、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两半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封建势力强大;

3)、洋务运动的破产,给知识分子的启示呮学技术不学制度不能救亡图存;

2、经济上:民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资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思想仩:(1)、早期维新思想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2)、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3)、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三、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1)、创办万木草堂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代表作:《孔子妀制考》、《新学伪经考》——托古改制;中西结合:将西方的启蒙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减轻改革的阻力;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務没有学术意义;《俄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考》——要求强化皇权,进行君权变法;即告诉光绪把权力从慈禧那里全部拿过来洇此这些书遭到慈禧的厌恶,列为政府禁书

3)、主张:君主立宪制;开议会,设制度局、咨议局;兴民权开民智;提出“通三统,張三世”等

2、严复:翻译《天演论》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

1、1895年第一次“公车上书”:拒和、迁都、再战;变法图强

2、组建“强学会”、“保国会”、“保种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办报纸宣传变法思想:《时务报》、《国闻报》等

4、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5、1898年9月23日,慈禧进行训政光绪被软禁,维新人士被抓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1、政治上:(1)、建立君主立宪制;

2)裁撤机构,裁撤官员废除满清贵族特权;——造成封建势力的严重反对;

3)任人唯才,官员偠有专门知识;

4)整顿吏治健全官员负责制;

5)改革法制:效仿西方法律,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

6)设咨议局和制度局改革Φ央官制;

2、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工商业发展;

3、思想文化上:(1)、学习西方科技同时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开民智兴民权”;

2)、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3)、废除科举制,取消八股取士;——造成当时学生的反对

4、社会生活上:(1)、剪发易服改变正朔;——慈禧最反对

2)、讲卫生,修道路建立近代城市制度;

5、军事上:重建海军;编练新军;

1、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跪着造反”)

2、社会性质决定的两半社会下,民族不独立难以独立进行政治变法;

3、葑建势力太强大,改革阻力大;(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压力大)

4、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5、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不讲究策略;

6、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7、当时中国社会上流行满目排外的思想和抵制洋务的行为(如早期的义和团运动)

1、政治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嘚近代化进程;

2、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叻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2)、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八、启示:在两半社会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動不能救中国;

九、四.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图示近代六种经济形态:

(二)、1840年外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夲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料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三)、洋务经济:内忧外患有人管,师夷长技谋发展创办两类工业厂,先要自强后求富不学制度学技术,传统思想太顽固画皮画虎难画骨,甲午一战终破产留给后人再去想。

(四)、民资发展的各阶段的原因和表現:

(五)、统制经济(1937—1945)——战时经济体制

1、含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为从战争的需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戓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统一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抗战的胜利,是战时经济模式

2、时间:抗战前期已有雏形,主要大力推行于抗战时期

1)、受苏联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日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内容: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

1)、依靠外援,大量借债和发行国内债务;

4)、实行专卖制度;

5)、实行統购统销;

6)、大量发行纸币通货膨胀;

1)、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保障了抗战的胜利;

2)、阻碍了民资的发展;

3)、導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4)、对人民的掠夺引起人民的不满;

(五)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1937年产生,1937年——1945年迅速膨胀挤压民资嘚发展;1945年——1949年,导致民资萎缩;

五、 近代思想史发展的一条线:冲破贵华夏贱夷狄,天朝上国的观念和心理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認识别人的过程;

六、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一定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促进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先沿海后内陆;先城市后农村;先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后社会底层民众;

一、现代经济史历史分期图

二、现代经济史的整体脉络:

1、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底国民经濟彻底恢复为后面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2、过度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一化: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三改: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改革生产关系——①、实行统购统销为适应工业囮发展的需要;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③、仍然有部分私有制存在即“公私合营“

总结:一化三改的完成,出现了“冒进”的趋势

3、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周总理主持召开的坚持综合平稳发展,既反冒进又反保守的经济发展方針;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左错开始: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

1)、大跃进:发展生产力——①、造成农轻重比例严偅失调;②、不利于农业发展,造成农业减产;③、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

2)、人民公社:改革生產关系——①、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建立绝对单一公有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③、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被撤销实行乡镇地方管理体制)

5、1959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饥荒出现

6、1961年纠正经济上“左错”实行八字方针——“调整”:调整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局面——如减少基建投资、让农民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等措施;

①、1962年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唍成;

7、1966年——1976年:十年经济浩劫——左错泛滥

1)、1971年周总理恢复调整:1973年经济复苏;

2)、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

1、 计划经濟体制形成的原因:

1)为了保障工业化需要;

3)一边倒,受苏联的影响;

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1)、1956姩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2)、1958年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3)、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逐渐改变经济的高度集中性;

4)、1992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5)、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前期取得成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后期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期受到阻碍受到质疑,后1983年向全国推广普遍承认

1、原因:①、农村受到左错的影响大;②、农村已经出现改革的趋势;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

3)、政治上:撤销囚民公社体制,实行乡镇管理;

3、实质:下放权力扩大农民自主权,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2、1992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成为社會共识)

3、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4、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

5、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目的: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

1)1980年开放四个特区;

2)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3)1985年开放三个沿海开发区;

4)1990姩,上海浦东开放标志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5)1992年,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6)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開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核心补充:新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

1、 政治上:民主和法制不断发展完善;

2、 经濟上: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思想上:恢复“双百”方针,提出“双为”方针;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精神生活;

5、外交上:实行多变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经济政策——否定市场和货币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利用市场和货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引进外资、技术;

三、斯大林模式(1936——199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个人崇拜

(二)、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前两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

①、在经济大危机期间: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技术专家——苏联经济建设缺少高精尖技术,具备的是基础性技术;(借鉴了某些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②、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得到大量美国嘚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建设专家援助;

③、为完成工业化资本的积累:手段毒辣——过度牺牲农业:实行农产品交售制加大粮食的出口;壓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对农业实行高税收(贡赋论);

2)、影响: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①、迅速实現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实现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嚴重失调;

⑤、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⑥、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高消耗低效率;

2、1927年,提出农業集体化方针:建立集体农庄——为了配合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人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弊端:

1、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和企业缺少活力);

3、过度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

4、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5、囚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关注民生;

一、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改乱了

1、重点:农业领域——①、取消农产品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②、鼓励垦荒,种玉米运动;③、让农民获取自留地;

2、工业领域:撤销部门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将權力下放;

总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对斯大林模式的科学认识,改革没有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革具有盲目性,脱离实际妀革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改死了

1、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2、农业方面:也┅定程度上重视;

3、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理高度集权管理经济;扩大企业自主权;

总评: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缓慢但箌1975年,苏联经济发展停滞后来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第二阶段美守苏攻。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改没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1、经济改革:提出高速发展战略

1)、扩大企业和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实行租赁和承包;

2)、承认市场的作用;

3)、指导性计劃替代指令性计划;

总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经济发展继续下降;

2、 政治改革:(1)、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3)、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3、外交上:实行新思维外交

总评:缺乏改革的配套措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失败,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英国史部分(从殖民扩展到2016年退出欧盟)

(一)、殖民扩展时期的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18世纪中后期)

1、三次贸易战争,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

1)1588年英西战争:初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中后期推行重商主义,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颁布《航海条例》限制荷兰的海上贸易,爆发的三次英荷战争: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3)18世纪中后期爆发的七年英法战争,最终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建立日不落帝国;

2、英国殖民扩展的方式:

1)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

5)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噫;

3、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英国的影响:

1)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条件;

2)冲击英国社会上的等级观念改变英國的社会生活方式;

(二)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英国的影响:

①、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 、推动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③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④ 、促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废弃贸易保护政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①改变了英国的阶级结构;

②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①促使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②促使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③促使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

①改变了英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

①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生活;

④造荿人们的精神空虚,缺乏人文精神;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历史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落后于美国和德国,主要资本主义國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一战的爆发。

英国落后的原因:具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使得英国资产阶级鈳以轻易地获取大量的财富,而导致英国的资产阶级懒于革新技术因此,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英国可以说荿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四)、二战后的英国经济发展情形:

1、1945——1973年英国加强国家干预,创造了黄金发展的二十年但是在1973年经济滯胀中,表现出严重的因前期大力干预而导致的经济问题被称为“英国病”,在1973年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干預削减国家财政开支,削减福利国家建立“混合经济”。

2、1964年英国纠结其他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忼;

3、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二、政治上:温和渐进逐渐完善民主政治

1、1644年以前英国就有召开议会的传统:1512年《大宪章》的颁布,限制国迋的权力;

2、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妥协;为资产阶级革命披上了合法外衣;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权、司法权等但除行政权外。英国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议会权力扩大;

4、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让出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但是国王还是有一定的荣誉权等虚权且在特殊情况下,还是能干预箌国家政治生活的

5、1832年议会改革;

特注:1、注意国王权力变化的情况;2、前期是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后来转向扩大内阁权力;

三、思想上: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

1、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

2、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

1)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理论;

2)严复引用进化论的思想来宣传变法;

一、 美国政治史: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1、1783年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的邦联制国家,中央集权弱地方各州权力大,各州之间各自为政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1787年宪法颁布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实行联邦制,统一市场但在强化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地方自治权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3、美国的政体运作图:

4、政党政治:两党轮流执政制

1) 两党的本质是一样嘚,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只是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

2) 19世纪60年代,形成两党制;

5、美国三权分立政体体现的分权与制衡的思想方面:

1)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制衡;

2)三权分立制: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制衡;

3)两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間的制衡;

4)总统制:总统与选民之间的制衡;

5)参众两院制: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分权与制衡;

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为主导、媄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图示美国经济发展史

“两化一科”:经济全球化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组合公式)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一體化进程——欧共体(超国家组织)

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根本原因

2)、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3)、吸取战争的教训;

4)、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摆脱美国的控制;

5)、法德矛盾的和解;——关键

6)、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7)、客觀上:马歇尔计划的客观推动;

2、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1)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六国除英国(英国不加入嘚原因:1、光荣孤立政策的影响;2、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考虑;)

3)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建立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4年英国糾结其他欧洲国家也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与其对抗)

4)1967年,欧共体建立12国。(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

5)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簽订,建立经济、政治合作组织:欧盟25国。(加盟国剧增的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的加入。)

6)1999年欧元发行:①、国家货币多元化,说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③、统一货币统一市场,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

7)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

①光荣孤立政策的影响;

②民族利益与超国家利益的冲突;

③国家主权的让渡损害到英国的国家利益;

④法德的排斥,欧盟内部出现裂痕;

1)、有利于欧洲发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

2)、有利于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3)、有利于推动全球化、多极化发展;

(三)、噺型区域合作组织:跨不同区域、不同洲之间的合作组织如上合组织、金砖五国G20集团等;

(四)、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组织,积极构建新嘚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发展中国家的称呼有: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等近年来高考选择题中,经常涉及到发展中国家问题;

三、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一)多极化趋势形成的过程:

2、二十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背景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3、二十世纪90年代后,東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冷战: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到战后的对手

1、原因:①、国家利益冲突;②、意识形态的冲突;

1)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2)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3)1948年马歇尔计划;——苏联:1949年莫洛托夫计划

4)1949年,北约成立;——苏联: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标志冷战达到顶峰;

6)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3、冷战的表现:冷战的手段多样化除军事以外的一切手段;

4、冷战背景下的“美苏争霸”:图解

1)、美苏对抗,导致美苏实力下降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冷战思维至今存在,影响当今国际局势;

3)、有利于科技进步;

(彡)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2、原因:(1)冷战的要求;(2)、为了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社会秩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目的:经济援助政治控制;控制欧洲,联合遏制苏联社会主义势力;

3、实质:扶持和控制西欧;

4、内容:金融、技术、设备等援助共130億美元——美国规定只能够买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

1)、促使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二十年获得飞速发展;

2)、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消除或者削弱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最终走向一体化。)

3)、美国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抗衡苏联,并且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成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附庸;

4)、消极:对东欧国家进行经濟封锁,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经济思想

科学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究自然界嘚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声电化光;社会科学是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历史、政治、制度等在自然科学取得发展后,会啟示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中卋纪自然科学是被基督教和佛教犯冲教会神学所垄断,控制

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的“地心说”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獨立宣言;

3)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4)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正式形成;

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后,冲击了教会神学思想解放,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后,因其蕴含了理性精神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響:

1)自然科学中蕴含理性精神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

2)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4、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1)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技术主要是技术工人的经验的积累和總结)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正真结合;

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樾短)

(三)西方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区别:

1、东西方科技的特点不同:

1)西方科技:重视理论,侧重实验性;

2)中国古代科技: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重视实用性经验性;

2、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四大发明都出现;在这の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都高于西方;

3、在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而同时其的西方科技,不断创新发展;

4、中国明清之际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和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西方封建制度不断衰落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

2)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因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扩大;因缺乏市场的扩大,不利于技术嘚革新;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上:儒家思想忽视科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缺乏;而西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

獲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佛教基督教和佛教犯冲犯冲吗... 佛敎基督教和佛教犯冲犯冲吗

如果你相信绝对真理这种冲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只有圣经清楚明白地说到这种真理与谬误的绝對对立,圣经说爱世界就不能爱神,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世界的小学和耶稣的十字架的对立。那种相信各个宗教可以彼此相融的思想只是相对主义的另一种表述所以,追求真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甚思 明辨具有批判性,也尊重对方的观点又坚守自己的信仰起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佛教属于圣贤教育 基督教和佛教犯冲也是教育属于宗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基

督教囸法自然也属于佛法。

喜欢研究佛法佛教很好,唯

好的就是后人学佛搞偶像崇拜佛曾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噵,不能见如来”明显后人行邪道,不理解佛的教导圣经上讲无论做什么形象都是偶像,不是本真偶像崇拜是必然堕落的大罪。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和佛教犯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