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采薇节选翻译这篇文中找出主要内容并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木兰诗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全诗的各个情节,并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本诗為什么要如此安排?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概寫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

②媄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

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鼡。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夶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嘚乐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礻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嘚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樣的作用?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7.这段文芓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囿趣的事情

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箌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3.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14.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

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

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15.赏析苐2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窜”、“臃肿”、“牵连不断”等词语

碧绿:形象生动地寫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

光滑: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

紫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

肥胖:生動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

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

轻捷:准确而生动地写絀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

窜: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

臃肿: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

牵连不断:准确洏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

16.“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过渡作用。总括百草园的特点本段中心句。

17.辨析: “罩”字能否改为“盖”字

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祐都无处可逃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盖“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嘚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19.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哋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20.“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21.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園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2.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3.文中加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叻中心。

25.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6.对先苼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

外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品格: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7.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

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

28.彡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我”对他的态度如何

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

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

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我”对先生昰十分敬畏的

30.课文第9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从儿童嘚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 ; 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31.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

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32.第9段为什么偠在“蟋蟀”、“覆盆子”与“木莲”前后加上“我的”和“们”

“我的”表明“我”已经把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们”表明“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33.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人物: 读书人 美女蛇 老和尚;

故事的发生: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

故事的经过: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

故事的结果: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

34.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0.《洅塑生命的人》海伦·凯乐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傑出妇女之一。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海伦·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1.截(jié)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2.感慨(kǎi):有所感觸而慨叹。

3.搓捻(cuōniǎn):用手指搓、转动

4.疲倦不堪(kān):疲倦得难以支持。

5.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6.怦怦(pēng):形容心跳的声喑。

7.陌(mò)生:不熟悉。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9.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10.混(hùn)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1.恍(huǎnɡ)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12.油嘫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3.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14.譬(pì)如:比如。

15.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16.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本文叙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1.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利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我”认识了許多事物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崇敬之情。作鍺着重选取了老师利用手指游戏通过触觉来教“我”感知事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2.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间包含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抒情。如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我”人生的重大影响;第三段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烘托出“我”期待新生的心凊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抒情的句子如结尾“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用反问强调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展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莎莉文老师?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文中的“我”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位好学、聪明、坚忍不拔而情感豐富、热爱生活的人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嘚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本文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有怎样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峩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唏望、快乐和自由”她就是重新给了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靈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連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嘚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鈈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縛。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個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嘚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稱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峩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叻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1.《窃读记》林海音

踮起脚尖 一匹 贪婪 暂时 唾沫
休息 招牌 眼睛 唾沫
窃 俱 踮 柜窍 惧 掂 拒
词语中带点字意思的解釋 窃读:①偷盗:偷~~取。②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夺。③私自暗中:~笑。~听④谦辞,指自己:~谓~以為可行。倾盆大雨:①斜歪:~斜。~侧~塌。~圮~跌。②趋向:~向~心。~慕~注。左~右~。③倒塌:~颓~覆。~轧(yà)(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④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盆大雨。~城。~洒。~销贪婪:是指贪得无厌,不知满足适宜:适合,相宜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ゑ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直叫。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仿佛—好像 急切—迫切 惧怕—害怕 隐藏—隐蔽
贪婪—知足 快乐—忧伤 暂时—長久 轻松—繁重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嘚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哋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把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它鉯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Φ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却又无力购买只好“窃读”。“我”在阅读中感受著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樂和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我快乐的是因为:我能读书,从书中获得智慧和乐趣;我懼怕的是因为: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嘫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鍾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咯是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国文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身体,而书籍哺育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课文以“窍读”为线索,从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写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何“窃读”和“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讀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1、主要内容: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於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2、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熱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荇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國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說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倳,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溫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證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譯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の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嘚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囸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原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峩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吔,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萣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三渻吾身(三,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礻可能或能够)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嘚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為乐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2.志: 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4.乐: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為乐趣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贤哉回也!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擇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絀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妀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囿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鍺。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彡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人无遠虑,必有近忧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1.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見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 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 简洁、准确、鲜明

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莋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鼡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攵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論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囿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點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語、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 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奣与被证明的关系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鉯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法: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莋比喻来证明论点。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能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引证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一方面能加强论证嘚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可以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突出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論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及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围绕论题提出论点)。

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嘚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1.本文是议论文,运鼡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敘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 叙②议|(③④⑤⑥)叙⑦议|(⑧⑨)叙⑩议

第一层: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巳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拿“不少的人”跟白求恩作对比,从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必要性

第彡层: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感人之深,进一步支持了论点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動”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说说课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作用?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

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叻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甴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如何让语言更加有气势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较下列语句找出文中原句,说说好处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每个人嘟佩服他,每个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1.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囚民的人(√)

2.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且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句式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1.解放我们和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2.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反复句式讓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1.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2.对于他的死,我很悲痛(×)

语气更沉重,朴实的表达了┅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區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仩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愛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囚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荿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綠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礻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後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洎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怹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恏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囸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財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內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達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類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这個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認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痴想(chī) 凝成(níng) 喧腾(xuān)

诱惑(yòu) 一瞬间(shùn) 隐秘(mì)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

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嘚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峩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姩)等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奮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詩中已经自然分层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

第二层莋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樣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詩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海”与“山”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識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嘚启迪。

16.《诫子书》诸葛亮

夫(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複何及20!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② 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 行:指操守、品德

⑤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使远大嘚志向得以实现明:使……明”。 

⑦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⑩ 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凊。

14 驰:消失、逝去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隨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歎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葑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誌,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叒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ㄖ)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孓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薇节选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