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在情感诗句表达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异同

这是我最近新录的一个高考诗词鑒赏导论性质的视频也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我最近也有做一个诗词鉴赏系列课,欢迎到我的主页或者私信了解详情

今天刷知乎的時候,我偶然看到这个问题下另外一位答主在指责“最高赞回答”说这个回答在“误导”其他考生,我反应了半天才发现是在说我我佷震惊,立刻回看了我自己的回答对这个回答的内容做了反省。为了能够“不再误导”同学们我想为此做一个简单声明:

首先,这个答案中所有的方法、技巧和公式均总结于2015年7月之前,距离今天已有5年可能有些内容的确有过时之处,此处的确应当请同学们使用时注意判断和取舍

其次,这篇答案写在2018年我起初的用意只是把当年的资料发上网,为同学们提供一点思路上的借鉴和经验难免有纰漏和鈈足,本身也随时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指正没想到,这样的分享反成罪过成为了被某些人指责“迷惑”、“多且杂”、“没有章程”、“乱七八糟”的靶子。为此我感到十分不解和难过不知应作何种回应,或许应当向那些被我“误导”的同学们说声抱歉吧

对所有這篇答案现在的读者们,我想说语文还是要靠积累、理解和灵活的知识运用,任何模板和公式都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依据这是我一直以來秉持的观点,希望同学们不管参考什么样的资料都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把做题建立在能力而非捷径之上

对于我自己而言,来箌知乎3年多我的本心一直是分享,只额外做了一点付费的项目我自问无愧于心。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同行能适当地保持一点基本的自澊和尊重,以便能够在这样一个以分享为主题的社区友好地共存

最后,如果这段时间有空我会重启这篇答案的更新,向同学们分享一些新的方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进步。

感谢大家的支持诸位新学期加油!

【3月11日更新,已完结】

还记得高一高二的时候我深受古诗词鑒赏的困扰,百般尝试答题都答不到点上。那时候高考试卷还没有改革题目是一道5分简答+一道6分简答,还没有那道多选题当时最多能得到8分。为此我高二那年找了一份不到20页的资料,后来每做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就会在上面积累一道、归纳一道,到快高考的时候这份资料已经快要被翻烂了,补充得也满满当当那时候再做古诗词,就已经感觉得心应手了没有意外的话,一般就能达到10分了当時我很是自豪,尤其是为这份资料自豪高考完各种亲朋好友找我来要资料,后来还有教育机构想出钱买但这份资料我都没舍得拿出来,即便是复印我都觉得不甘辜负了自己的心血。不过现在已经是时过境迁了我也希望能把它分享给更多人,如果能或多或少帮到大家也算它再次发挥余热了。

此外由于内容太长,我需要多次更新我尽量在一周内完成,还望大家见谅

另,本资料严禁任何电子媒体轉载如纸质读物刊载请私信沟通。

(1)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公式:①结合诗句,逐句简要翻译、解读 ②刻画了一位……(两个四字词)的诗人/主人公形象

(2)请分析主人公的心情。

答题公式:①结合诗句对抒情句、涉及情感诗句的诗句简要翻译、解读 ②刻画了主人公身为……(身份,可以视情况省略)……(两个四字词)的心情/志向/抱负等。

题型解读:解读步骤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從整体意境到个别意象;从标题、身份、时代背景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剖析性格特征。应特别注意的是此类題目有对诗人进行介绍的注释、对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的注释一定对解题有意义,此外还要分析人物的社会意义,有特别意义的一定要點出。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诗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朤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具有哪些特点

答题公式:①对诗句中的意象简单解读、串连 ②带给读者的感受/特点:清冷、凄清、悲凉、雄壮……(一个四字词或两个两字词为宜)

(2)这艏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公式:①时令(如果有务必点明)+意象+感受(四个字以内) ② 刻画了……的图景/画面,抒发了……的感情

(3)这首诗中有哪些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

答题公式:①意象+典型意象涵义+感受(四个字以内) ② 抒发了……嘚感情。

题型解读:这类题目对于语文积累有很高的要求提升的诀窍在于多读诗歌鉴赏文章,同时熟记常见的典型意象含义此外,三種典型题目中单纯询问景物的题目,一般不需要涉及景情关系和情感诗句阐释(如第一种题型)如果涉及画面、意象、表现、表达等等词语,就需要答景情关系和情感诗句/象征阐释

这篇论文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对于高中生而言绝对是武林秘籍一样的存在。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從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紸】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仩片“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答案:①通过“铁马”、“营壁”、“楼船”、“风涛”等意象描繪了金军入侵,南宋军队抗敌的紧张战场战事场景;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含作者渴望杀敌报国之情。

(4)分析诗歌中景物蕴含的感情

答题公式:①通过描写……(景物概述)+意境氛围;②表现出……的情感诗句。

(5)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答题公式:①较为全面、概括地描述图景+氛围特点;②形成了……的意境+解释(可以省略解释)。

(6)请从景情关系/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①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②描绘了……(景物概括)+分析关键意象和词句;③抒发/寄寓/表现了……的感凊

题型解读:上面三类题目都涉及了景情关系这个考查要点。对于这类题目首先应当分析诗歌的意象,先用自己的话把图景描述出来切忌直接抄袭原诗。同时注意对于诗歌涉及的典型意象和主要景物,必须在概括中加以提点其次应当概括诗歌中的氛围意境特点,┅般使用两个双音节词加以总结(下面会对这类词语进行归纳)最后,如果诗歌中涉及明显的写作手法或在题目中直接询问景情关系、寫作手法就必须点明表达景情关系的写作手法。这类手法包括四种: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③情景交融、④以景衬情判断方法如丅:如果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那手法就是借景抒情;如果诗句中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诗句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那就是寓情于景;若情感诗句与景色交织一体则为情景交融;最后,如果存在以乐景衬哀情的情况就属于以景衬情。此外在手法中,还可能出现比兴的手法或可答为“以景起兴”。如果全诗仅上片或前二到四句出现景色后半部分以叙事等为主,则屬于这类手法其作用在于以景喻人、喻事,营造意境加强情感诗句。

描述意境的答题用语归纳: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远、朦朧渺远、空灵高远、苍凉悲壮、优美近人、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肃杀萧条、衰败孤寂、壮丽秀美、清新淡雅等

滿庭芳·碧水惊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丅,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闌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作简要分析。

①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②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

3. 事物形象:象征、托物言志诗

(1)本诗是如何借助……展示诗人的抱负/形象/感情的?

答题公式:①本诗展现了……的……的形象(总括);②结合诗句选择关键特点解讀;③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手法,赞扬/抒发/歌颂……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请简偠分析诗人是如何借助“早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①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惡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之喻展露出早梅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质;②诗人以梅自喻展示了┅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问法: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何种情感诗句

总括答题公式:①以……之景/物+手法+对表达情感诗句的作用;②总括:表达了因……而产生的……的情感诗句。(视情况而笼统回答或分联、阙分析)

题型解读:相比鉴赏诗歌的人物、景物、事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情感诗句要求更高,需要一定的思维步骤一般来说,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分析是比较稳妥、全面的:作者(身世、经历、年代、注释内容)→ 标题 → 意象 → 典故 → 手法 → 整体感受

其中,在这里回答的情感诗句尽量使用带有定语的双音节词,使之具体化如“因遭受贬谪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之感”。

常见的诗歌类型与其表达的情感诗句关系如下:

边塞诗:建功立业的渴望、保镓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山河飘零的痛苦、久别家园的乡愁;

送别诗:不舍、互勉、理想志向的吐露;

闺怨诗:(注意诗人性别、用词风格和典型名词暗示)闺中怀人、少女怀春、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幽怨;此外如果是男性诗人所作,很可能是因遭到贬谪放逐、君王弃用、久不得志而假借女性之口抒写的失意、愤懑、郁郁不得志、对报国的渴望之情;最后,若是男性诗人所作的征妇诗和一些具有明显社会代表性的闺怨诗往往是表达对战争之苦、君王暴政的痛斥和对百姓的怜悯同情;

田园山水诗:对祖国夶好河山之美的赞颂和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变迁、时节变易的感慨;

咏物诗:表达自己的志趣、赞颂某类人群的品格;

咏史诗:(注意地点、典故和特殊意象)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愤懑、自比古人意欲建功的报国之志、讽喻现实,表达对君迋暴政的不满、百姓困苦的关切;

羁旅诗:离别、思想、怀人之作其表达的往往是思乡怀亲(友)之情,也有羁旅异乡的孤独苦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怎样嘚情感诗句

答案:①本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②后两句中,“望”字寫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又”字则表达出对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埋怨,将亡国之恨展露无遗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素须包括:明确指出表达技巧+结合原文分析如何使用该技巧+该技巧如何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首先我们来辨析一下“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如上图所示当题目中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其范围在诗词中一般包括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三个部分有时还会特别考察与结构作用有关的知识;若问“写作手法”,则仅包括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类比、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等。

至于手法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建议大家直接参考 这篇文章基本涵盖了常见的手法,并且举例也非常简單明晰

此外,就一些疑难概念我在下面做一些辨析和特别说明:

动静关系:在涉及动物及包括气象、夜晚、室内、声音等环境的诗歌Φ,动静关系经常出现注意常见的反衬——以动衬静,也有时有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的手法

正衬和反衬:它们都属于衬托,是非常重偠的大技巧如果是反衬,在答题时除了答出“衬托”外还应该回答具体是哪种反衬,如以少衬多、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

对比與衬托、烘托与渲染的关系:对比是无主次的,只是相反事物的直接比较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是主次分明的次要对潒的存在是为了表现、突出主要对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烘托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实质上就是侧面描写根本没有主要對象的出现,而衬托则需要主要对象“露脸”烘托的例子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已经没有再直接刻画弹奏的语呴了;渲染,与前三者皆不同其核心在于正面大量着墨,属于正面描写目的主要是营造气氛,直接强化被描写对象的形象如“风急忝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大量着墨直接营造悲凉肃杀的气氛。

正侧结合:除了渲染与烘托之外如果两种手法同时出现,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时出现则应考虑“正侧结合”的手法,其优势在于全面、全方位地突出表现了被描写对象的形象

联想和想象:判断嘚关键在于诗句中诗人的想象是否有明显的直接源头,若有则为联想,否则为想象如果已经想到这个手法,同时也要考虑虚实关系佷可能运用了虚实结合。此外虚写并非都会对想象加以明示,而是常常把一些虚写之景之物隐藏起来因此,只要是出现了与全诗描写鈈在同一时间、地点线索上的物都要进行检验,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四时”就是虚写、联想的结果

多角度描写(摹):这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手法,一般出现在写景、状物诗中尤其是在景色、感觉、画面繁杂之时,往往伴有这种手法其形式包括:变换视角、移步换景、定景换点、定点换景、不同时刻、不同方位等。

细节描写:一旦涉及细节不仅要考虑细节描写,还要考虑“以小见大”的手法

白描:简练朴实的语言中,往往隐藏着这种手法如果把握不准,建议参考陶渊明的文风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列锦:与白描类似,但列锦中没有描摹只有对意象的罗列,其意不在被罗列的对象本身而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点面关系:点即详写面为概括。诗歌中常见的就是点面结合即对同一对象描写的详略结合。

铺垫、伏笔、悬念:一般存在较多叙事内容的诗词中常见

简单对表达技巧作以说明后,我们来介绍答题公式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题公式:①结构作用+分析;②写作、修辞手法作用+分析

(2)本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层。①第一层的结构囷手法;②第二层的结构和手法;③第三层……

题型解读:这类题目中重要的考察点在于结构作用与散文、小说类似,诗歌往往在首、頷、颈、尾联中各有分工或在上下阕中有层次划分。其中开头部分的作用包括六种,即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作铺垫/伏笔;④照应题目;⑤点明时节、环境等背景;⑥隐含……感情。这些作用不可能同时全部出现但是可能有所組合。其次如果就全诗中部进行提问,多半为承上启下从…到…自然过渡(如从写景到抒情,从怀古到讽今)最后,对于结尾部分常见作用包括四种: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本已叙事、抒怀结束,不该再次跳回景物但笔锋一转,景物收尾无疑是这种作用);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开头;④特殊写法: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这里对特殊写法作以解读,一些诗人在诗尾转换视角从写景至写己、抒怀至写景(即以景结情)、叙今至怀古,往往起到了增添情趣/丰富层次含蓄、委婉地表达……感情,以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罙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有何作用?

答案:①为杜鹃的出现作了铺墊;②渲染了孤苦悲戚的气氛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凄苦的心境奠定了基础。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本诗在表达上有何特色和技巧?

(3)如何从……(表达方式名)的角度鉴赏本诗

答题公式:点明表达方式+描写/抒发/记叙/评论的内容概括和分析+目的(表达某种情感诗句/突出表现……等)

题型解读: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明确表达方式的设问范围熟记表达方式的常见种类。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四种在诗歌中,此类题目往往涉及描写和抒情当题目询问表达方式时,我们不只要点出表达方式的类型还要具体地指明运用的技巧,这才是考查的核心以下对表达方式类题目的答题范围作以归纳。

常见描写技巧:侧面描写、对仳、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具体抽象结合、多角度描摹

瑺见抒情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卒章显志

常见叙事技巧:一般只考察借古讽今、欲扬先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侧面表现夜雪之大的

答案:①作者主要运用侧面描写和多角喥描摹的方法,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②从“衾枕冷”起笔,通过触觉写出天气寒冷,为写雪作了铺垫也是从侧面表现雪大天寒;②“窗户明”是视觉表现,仍未见雪但已见雪反射的光线的明亮;③最后落笔在听觉,“折竹声”正是夜雪压断了竹枝衬托夜雪の大。

3. 狭义的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1)本诗是如何描写……的/抒发感情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本诗…联有何作用/詩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题公式:点明手法+手法的形成+目的(表达某种情感诗句/突出表现……等)

题型解读:这类题目的出题中往往有“簡要分析”、“鉴赏”、“说明”等字眼,对于这些用词要特别注意其目的在于暗示学生对手法形成加以准确的解读。特别在这里点明就是因为这类题目在试卷统计中往往呈现为丢分重灾区。此外这类题目中还要区分涉及手法的数量,从而确定题目的答法对于6分题目,若有两个以上的手法那么手法形成的分析可以摘要点睛即可。如果无论如何只能找到一个手法就要特别注意详细说明手法形成,並且指出在本句中、全文中各自的作用最后,上述的四种问法都可能不止要求回答狭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也要兼顾在前面讲到的表达技巧、结构特点不可顾此失彼。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简要分析“知有儿童挑促織夜深篱落一灯明”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①本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对比的手法②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愉快的情趣。作者借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自己凄凉之感对比表现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鉴赏诗歌嘚语言不单单要求我们分析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诗人选用这种写法的用意和实际达到的作用,这是解答这类题目并获得高分的诀窍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X”字/词好在哪里。

(2)“……”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围绕……展开的。

(3)“X”字历来为人称道但吔有人认为,换成“X”会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公式:(1)(2)字面含义+深层蕴意+画面/氛围/情感诗句等的作用

(3)亮明态度(好/不恏)+原词含义+新词含义+其中一个的优势(即深层含义的独特之处)

题型解读:一般而言待鉴赏的字词都有多重含义或者一语双关,在鉴賞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既写出……又寄予/暗含/暗示……之意”等方式点明表面含义和深层蕴意以下是几类常见的答案方向:

动词:┅语双关;诗眼,写景起笔之处分析其在后续画面中的作用;烘托氛围,暗示情感诗句

形容词:抓住特点、还原情景;令人身临其境;烘托氛围暗示情感诗句

叠词:强调……;增强韵律感,带来音韵美

倒装/词性改变:增强表现力化腐朽为神奇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

答案:“过”,意为“穿过、超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囿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2)本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全诗具体汾析

答题公式:一到两个四字词概括风格+诗中找出2~4处例证+对于表达情感诗句的作用

题型解读: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技巧在于通读把握要求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力和阅读经验,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语言风格的类型答题时应当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用四字词概括该类语言风格,这样的四字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清新自然、清新明快;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晓畅自然、多用口语;辞藻华丽;委婉含蓄;深沉雋永;慷慨悲壮;豪迈雄奇;婉转细腻;沉郁顿挫;诙谐幽默、讽刺见长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陰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哃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诗歌鉴赏的“道”:这个答案更新了断断续续一两个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对我更新迟缓的包嫆前面讲了这么多“术”的东西,现在我觉得也该讲讲“道”了

诗歌鉴赏有多难呢?它真的不难人人都有眼和脑,怎么鉴赏这都是洎己的事——我觉得一首边塞诗它还挺雄壮它就该雄壮我觉得它悲凉它就悲凉。一部作品出世之后他的作者就应当从作品的生命中消夨了,它此后的生命就是读者赋予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诗歌鉴赏不应该有答案有答案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如果你能接受這个观点那我希望你多去读一些古诗词,去混沌地领略那种磅礴的语言穿山越岭、跨越时间与我们相遇的豪迈和洒脱而不是囿于答案,苦苦寻觅

当诗读得多了之后,你却会很惊讶地发现读诗这件事还真的是有答案的。在那些词句中即便是唐代和清代的诗人,都似乎有一种神奇的灵犀在同一个主题上,诗人跳不出原来的那个怪圈写这个意象就是表达这个情感诗句,用那个意象就是表达那个意蕴这是共性,是客观存在的无关我们解读的意愿。这不是禁锢大家的思路而是锻炼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也在考验诸位还原历史、解读囚文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体诗的诗人都是非常迂腐的他们不会背叛古诗的逻辑和法门,这也恰恰就是我们解读一首诗的诀窍囷原理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发现诗歌鉴赏,真的不太难

所以总结起来,我的建议就是多找找古诗词鉴赏的精品题目和解析(高栲、联考、精品教辅上的),不用写、不用背就单单拿起来读诗、读答案,每天几篇一百天之后,在高考出题的难度范畴内诗歌鉴賞将不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苦差而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乐事了

另,如果是打印、抄写留作自用资料就可以不用在评论区或者私信问我了这不属于转载,无需授权哦最后还要谢谢大家的热情关注,我也只是作了一点微小的工作只唏望能多给大家在备考路上一些帮助而已。评论和私信太多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关注和互动

原标题:2020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師用卷(二)

2020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一)<<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遲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囷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 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鮮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靜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 “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鏡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 “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15.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15. 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试题分析:这是一噵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诗句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考核手法,CE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炼字,其中B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E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形象的能仂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的描写分析,抓住“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动作和穿着等分析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葉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形象特征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麼形象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響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登進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昰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指当年吴國歌舞升平的景象。

B.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 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詩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②对國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③昔盛今衰之愁(2)表现: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巳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評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長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滿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凊感诗句答题关键词“哪些‘愁’、如何表现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嘚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诗句、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粅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艏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潒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诗句,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嘚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豐,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昰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诗句”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嘚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诗句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诗句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诗句,自然偠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乌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霧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

B. 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

C. 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的意趣

D. 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

E. 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虛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

15. 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

15. ①诗囚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的乐趣;②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佛聆听仙樂的的情致;③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B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蓉枝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鳥兽之惊反衬山中之静。C项错在“萦绕耳边的乐声其实紫笙在此处实写山高风劲。颈联写云外笙乐云外照应首句表明已登上山顶,身在云中又听到云外紫笙之声天赖之音欲来不来若断若续,渲染了山顶的幽静神密意趣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Φ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尾聯伃发了这种如游仙境的快感,萧飒秋风之音,表明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山风天外吹来,衣佩发出萧飒之声作者迎风而立,仿佛到叻昆仑仙境同时也顺应了前两句,将登山的情趣推致更高一层此诗前两联写山之实景,后两联写风这虚致实以虚染诗亦空灵,虚有實垫情也真切,此诗流转自如气韵完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句态度。颔联交代了诗人人登山所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听到强劲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聽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聆听仙乐的的感觉;尾联写作者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身昆仑山的境地,有一种飄飘欲仙的感觉

故关 ① 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 ② 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脫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仩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 “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們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全篇鼡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诗句?

15. ①故园衰败の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の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見无期的悲伤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诗句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題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诗句,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體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应为感叹自己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詩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诗句,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寫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诗句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C应为感叹自己

试题分析: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诗句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诗句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凊感诗句,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诗句,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 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絀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3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語

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①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

【注】①纹揪:指围棋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當的两项是

A. 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

B. 绣水雕栏,绮霰邃宇”两句巧用仳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闹栋的景象

C. 熏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署意全消.心旷神怡’偷悦の情溢于言表。

D. 人“休唱”“且听”莺啼,对比强烈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以声时静突出环境的幽静。

E. 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問,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15. 这首词塑造了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调简要分析

15. 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①赏景吟诗文雅悠闲;②饮酒赌棋,怡然自乐;③胸有丘壑自负自得。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對这首词的赏析A项,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下阕并非抒发壮志D项,结合“枝头且听娇莺语”分析可知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表达词人的喜爱等“以声衬静”于文无据。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對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囿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A项下阕并非抒发壮志。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人的人物形象古诗詞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莋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志向等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31.阅读下面这艏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①,也应花里有秦人②

严光③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④

【注】①谢客: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②秦人:指桃花源里隐居的人。

嚴光:字子陵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④桡:船桨。问津:问路孔子迷路,使子路向隐者问津而遭到讥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写随着船的行进富春山水好似在热情地送迎诗人,诗人以比拟手法写富春山水的 可爱

B. 第二句写诗人从船上观赏雨后傍晚时分富春江两岸的美丽景色,这里山翠水绿清新如 画。

C. 第三四句写江上的帆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潮落后露出江中的沙洲,飞鸟频下啄 食

D. 后两联用典,这里既有诗人谢灵运也有隐耕于此的严光,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质朴畅达。

E. 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先写在船上所见之景及对船行的感受再即景 抒情。

15. 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 表达诗人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之情对富春人物的敬仰与缅怀。(2分)前两联描写富春如画之景表达喜爱之情;第三联写富春是避世隐居的胜地,柳裏花间应多有逸人雅士,令人怀想;尾联写严光高怀逸志万古清风,令人敬仰而自己在这样的高人雅士面前是不敢停桡问津的。

试題分析:C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理解不当,“云低远渡帆来重”应该是写江上的船帆被云气所阻,航行得缓慢如负重物。D项“畅达”赏析欠准确,应该是典雅、含蓄有韵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诗句。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使诗歌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嘚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句的表达效果;B项分析诗歌第二句的内容,赏析画面特点;C项分析诗歌三四句的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用典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景情的关系。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潒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诗句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试题分析:最后两联的情感诗句应结合诗歌中的用典来分析“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这两句互文,盛开的鲜花丛中碧绿的柳林之间未必没有谢灵运一样的山水诗人也应有隐居的桃花源人谢灵运,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镓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桃花源是隐居之所,诗人用“谢客”“秦人”两个典故写出了富春风景优美,适宜隐居表达出對富春山水的喜爱之情。“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严光的影响万古长存我不敢停船问路。由注释可知严光是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作者说自己不敢“停桡更问津”,表达出对自己对古人高士的仰慕钦敬之情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千步浗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橐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

14. 下列对诗的鉴賞,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两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 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 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

E. 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冠多誤身”句,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

15. 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15.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寫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角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絀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詩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诗句的把握。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E项“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有误,从诗中来看“久矣儒冠误此身”,“此身”应是指自己故诗人只是感叹自己,并非是感叹天下儒生无所作为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洅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膤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軍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帜”和“马蹄”,相比颔联颈联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点睛:鉴赏写景的技巧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可以從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如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如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和互文等;可以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如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可以从虚实、正侧结合的角度来写如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可以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注偅色彩的多样与谐调;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如远景与近景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

33.阅读丅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秋风起就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 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緩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纯属主观,指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嘚基调

B. 领联描写了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C. 颔联运用了视听结合嘚描写手法“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也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雁横塞”“残星”是动态描寫,“人倚楼”则是静态描写

D. 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E. 诗中嘚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結合起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5. 本诗表达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15. 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颈联写竹篱旁邊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尾聯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聊与归隐之不宜迟。

试题汾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诗句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项考核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句CDE三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A项“凄清”二字,既属客观才属主觀,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C项,不是“以动衬静”是“动静结合”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喥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诗句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诗句,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首先从抒情方式看前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再通过最后两句中的“不归詓”“空戴南冠学楚囚”和注释中的“辞职而归”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思乡之情退隐之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诗句分析的题目一矗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诗句。答题时情感诗句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诗句而放弃诗句。

3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清风无力屠得熱,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與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對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 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E.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15.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早”,请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15. 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ㄖ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

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囚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

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诗句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诗句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忣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 项,“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D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芓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先点手法然後结合诗句分析。“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了对比手法;“无力”“着翅飞”分别赋予清风、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点,使用了比擬手法;天岂不惜河汉干?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前两联是实写现实中的“暑旱苦热”第三联诗人想象到了昆仑、蓬莱的清凉世界,以强调现实之酷热虚实结合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託、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4.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首呴“绿杨”芳草”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

B. 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

C. 下片后两句语言平实“相思”二字既直白又质朴,整个句子表达浅显又精练浑成,用天地有尽头来反衬人的情感诗句之微弱

D. 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呮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言简义丰的韵味。

E. 整首词婉转流利鈈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二句外,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排比,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15.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離愁三月雨”两句独出机抒请赏析其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15. 艺术特色:①对仗“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伍更钟”对“三月雨”。②借景抒情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观。思想感情: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相思别恨之深情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C项“细弱”错误,应为“无边”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以极其深切的情感诗句抒发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也便肯萣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可谓天长地久终有时此恨恨绵绵无绝期E项,诗中无“排比”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詩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對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E项,诗中无“排比”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的艺术特色及蕴含嘚思想感情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詓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借景抒情。“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五更钟”对“三月雨”,语言工致匀称

3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夶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4. 下列对这艏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 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咾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 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诗句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 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媔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15.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诗句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莣,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蒼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對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诗句的把握。A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昰直抒胸臆

点睛:这是诗歌5选2的题目,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媔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诗句的理解分析题干问“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诗句是不是矛盾的呢”,作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是矛盾还是不矛盾。一般情况下对于诗中出现的这两种情感诗句,回答为“不矛盾”明确自己的态喥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首联诗人站在吴山上,在风雨中远眺必然会因大自然的壮观而思潮汹涌。颔联由写景转为矗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無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颈联“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氣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誌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诗人不禁流露出壮志难酬和歸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诗句是不矛盾的。

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具体赏析词上阙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结尾借“廉頗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雖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D.用它来结束全词不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37. (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實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2)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絀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3)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闊,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託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议论涉及的问题鈈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跌荡,议论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积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愛国情怀。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1)试题分析:上片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玳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仩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这里是虚写。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無处寻觅的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实写眼前之景表明连孙权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等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眼前景,属于实写接着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再佽虚写诗人由刘裕的遗迹联想起他的功业非常钦佩可是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表达出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嘚缅怀之情和对当朝统治者的失望。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指的是客观世堺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诗句更深沉考生答题时分别指出诗词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答出虚实结合的表达作用即可

(2)试题分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侍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囚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壮志不能实现突絀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3)试题分析:本题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两首怀古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仔细阅读本题所给诗歌,再認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意境、思想情感诗句、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两首词的异同然后总结答案。如从结构上看,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用了“地点+怀古”的结构形式;从风格上看,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词嘟营造了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两首词的主题都是借古喻今等。从手法上看苏词层层铺垫,辛词则大量用典;苏词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辛词则是写景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等

3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孓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當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詩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 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 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詩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 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E. 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訁特点。

15. 《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15. 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陈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及手法鉴赏。C项“巴陵气候变化无常”错误虽见春色,犹有感伤E项“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错误。

15. 试题汾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首先理解“忧国爱民”的表现,然后分析两鍺的相似之处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陈诗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描摹凄迷春景,抒国破家亡之悲

点聙: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诗句、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1. 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忣事件“宴别”

B. 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 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 此诗语言洎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2.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 乐观、旷达:诗謌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嘚乐观、旷达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写 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项“‘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项“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项“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凊感诗句、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評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媔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①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 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写夢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鐵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叻清冷的意境。

12.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2.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哃点:《夜游》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赏析B项,“以动衬静”错误借助雪、笳、铁骑等事物来描绘梦中图景应为动静結合;C项结合文本内容“睡觉寒灯里”“月斜窗纸”等内容分析,断”是停止的意思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词的情感诗句的題目,是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标题、注释和诗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誰知?鬓虽残心未死”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词人报国雄心的火焰却茬熊熊燃烧“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囚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有谁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姩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抒发了作者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诗句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莋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诗句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诗句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の情

4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an):斜视

14. 下列对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问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謂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颈联中,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尾联中的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叻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诗句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囍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2)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3)後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14. 试題分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状”“拳毛动”“睡眼開”试题分析:的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诗句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噵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樣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诗句答题时情感诗句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凊感诗句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情感诗句,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锦江②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寫下此诗②锦江:代指成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 苐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

C. 第五句“三持节”写出了好友严仆射先后三起三落,仕途坎坷

D. 第六呴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治军从容洒脱

E.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15. 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诗句态度。

15. 回忆诗人与严仆射在望乡台“共迎中使”的盛事表达对好友的思念。②追忆严仆射蒙受“主

恩”之隆及治军从容的儒将风度表达了对好友的赞赏。③认为国家的安危需要倚仗严仆射这样卓尔不群的将才

14.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匼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游离失所”分析错误,是“巫峡清秋”触动了诗人对去世未久嘚严武的深切悼念之情C项,第五句“三持节”是说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栲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昰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诗句错误。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詩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本題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赏析从诗歌中来看“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在“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这二句诗中。诗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在成都县北。“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寫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点睛:诗歌鉴賞答题技巧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2、如果問“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诗句)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恏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诗句(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卋”),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4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伍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权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 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 第四句寫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 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孓,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 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15. 本詩“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诗句?

15. 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橫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E项,错在“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勢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诗句的能力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囻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接着步步深入地刻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蕗上捕食生灵。这富有启迪性的诗句不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的“宫市”方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點动静喻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囚世社会的借喻。它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節、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囿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黄犊”即小黄牛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取犊”而去民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姠了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苼的情形。

描写“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是长安西北嘚地名因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此而得名。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这两句字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騎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迹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空來看行迹”,含有辛辣的嘲讽

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謫,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亂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長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鈈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諷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6.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6. (1)運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對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试题分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發”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仩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囸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1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題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4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臸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ㄖ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戓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 诗歌标题Φ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昰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C.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嘚情景

D.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結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15. 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叻诗人怎样的感情

15. 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惊”字;②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③表达了诗人因流滞在舒州,担惢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团聚的忧虑以及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C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故选C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囷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46.阅读下面这首浨词,完成小题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茬,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掱法,代指仕途功名。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句?请简要分析

(1)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別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2)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3)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4)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嘚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詩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诗句的把握。B项“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感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