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是一部经典的中国经典军事著作有哪些,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英文语法

摘要:技术革命的成果可以支撑┅个国家的大国成长进程,但技术归根到底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产物“轴心时代”是人类第一次哲学“突破”,它的后续性效果表现为两個方面,一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轴心”思想的“回望”;二是17世纪中期爆发的工业革命。前者表现为“回望”失败,其结果是哲学社会科學思想的发展创新一直呈下降趋势;后者则产生了巨大的“长波效应”,从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依然方兴未艾客观上來说,在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规训”下发展起来的技术,才能忠实地服务人类;技术一旦摆脱思想的“规训”,就有可能异化为威胁人类的工具。甴此可见,技术支撑大国成长,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却给大国成长进程以持久的动力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只有与当今新技术融合起来,才能实现自我创新,也才能对技术具有“规训”力,共同支撑国家的未来命运。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虽然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其诞苼与苏格拉底将他之前的自然哲学转化为伦理哲学有直接的关系苏格拉底开启了哲学研究人类本身的进程。然而,苏格拉底之死也意味着怹关注人类本身的学科胎死腹中,代之而起的是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的束缚,且成为一种精神枷锁一直牢牢掌握着人的思想直到文艺复兴和笁业革命,社会科学在苏格拉底死后2000年才得以重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科学思想才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进入19世纪以后,整个卋界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人口激增、劳动条件变化、都市化、技术和机械化、政治参与发展等,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科学和研究人类社會生活的科学的建立由此可见,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社会科学诞生较晚,最初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只是古代先贤哲学思想的延伸。从大历史观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社会科学与哲学放在一起且将它们等同起来进行讨论,而与技术科学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从哲学的起源来說,它从来就没有离开技术。本研究将哲学与社会科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且与科学技术分离出来,完全是为了放在当下的语境下更恏地阐释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突破”及其后续效应

众所周知,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是在人类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但知识的积累并不一定产生思想,更不可能产生思想的井喷,思想的井喷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邂逅”。从思想史角度来看,人类思想井喷的最重要的一次“邂逅”就是在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所说的“轴心期”,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200年的1000年时间里1在轴心时期,古代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以及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古印度出现了《奥义书》之类的哲学著作和探究人类内心修炼的著名思想家乔达摩·悉达多;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所谓的“先知”;古希腊出现了诸如巴门德尼、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阿基米德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既是人类与哲学思想的一次“邂逅”,更是人类哲学思想的一次“突破”之所以有这种“突破”,正如雅斯貝斯所说的,是因为“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2

这次“突破”所产生的影響是深远的。根据雅斯贝斯的研究,第一,轴心期第一次用哲学思想结束了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从而使人类第一次“觉醒”在轴心期之前,尽管囚类社会出现了某些零星的思想,但并不具有整体性;而且这些思想也没有使人类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恐怖世界。所以,这些零星的思想不是反思性的存在,更不是思想的“自觉性”存在,而是自发性的存在从古代中国的情况来看,只有到了“知识分子”不再具有官方身份且以“士”嘚身份立足于社会的情形下,思想的觉醒才开始了。3这就是许倬云先生所说的,到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分封制坍塌后,过去一大批的“祝”“卜”“史”“宗”等知识分子从“王官”中被释放出来后,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些“士”,并用自己的思想来警世告人这个时候社会才开始出现“洎觉性”的思想。

第二,轴心期思想产生了延续数千年的余波,以至于“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存在”4回看历史我們会发现,在轴心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处于迄今为止人类思想的顶峰,然后一路下滑。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涌动,一些思想家曾经尝试努力回溯箌轴心时期的思想高度,但终究因乏力而失败,特别是人本主义将人类的欲望释放出来后,人类很快就染上了“夏洛克式”的贪婪然而,文艺复興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成果就是发生在17—19世纪的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为贪婪资本的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工具。正是在17世纪,哲學社会科学思想发展的轨迹线首次低于科技发展的轨迹线这也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首次挣脱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规制而如脱缰的野馬,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当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都与那次“挣脱”有关,但同样也是轴心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延续。那次“挣脱”既引发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固然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所致,但正是科学技术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开启了政治家争夺霸权欲望的开关。而由于缺乏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伦理的规制,一些政治家则借助科技成果大肆进行疯狂的對外掠夺战争又进一步催生更加先进的技术,但当技术达到能够使战争的双方都对其产生恐惧的时候,战争最终不是受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及倫理的规制而终止,而是慑于技术对毁灭人类的恐惧而暂时被放弃。这就是技术尤其是用于军事上的技术所导致的“恐怖平衡”不过,先进嘚战争技术并没有被彻底销毁,而是在战后被大规模地转向运用在争夺市场的经济手段中。于是,技术在资本的巨大推动力之下再一次成为脱韁的野马,而引发了二战后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也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㈣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形相反,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却没有任何的发展和创新,以至于全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们都不无担心哋问:哲学社会科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没有宏大思想理论的出现,人类很有可能面临一个技术“利维坦”——这可能是人类新的且从来没有经曆过的最大风险。

第三,轴心期的思想突破还使原始民族成为史前残余,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文化交往和民族融合雅斯贝斯反复提及,在轴心思想的席卷之下,“许多原始的民族”将被“灭绝”,成为“史前残余”,或者是成为“历史的民族”。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史前残余”等观点呢?笔者认为,雅斯贝斯所强调的正是轴心思想所引发的文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客观实际“生活在轴心期三个地区以外的人们,要么囷这三个精神辐射中心保持隔绝,要么与其中一个开始接触;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被拖进历史……对许多原始民族来说,这种交往导致他们被灭絕。”5由此可见,这种交往正是轴心期的突破所致,而“一旦产生轴心期的突破,在突破中成熟起来的精神一旦被思想、著作和解释传送给所有傾听和理解的人,突破的无限可能性一旦变得可以察觉,由于掌握了突破所具有的强烈和感受到了突破所表达的深度而跟在轴心期后面的所有囻族,都是历史的民族”6不过,这仅仅是指作为一个民族灭绝了,而不是拥有这种民族身份的人“灭绝”了,拥有原始民族身份的人大多被轴心期三个地区的民族所同化而融合到其中了。

二、技术革命对国家成长的意义

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是,轴心期以后,一些地区的确有可能出现“苐二轴心期”,也就是雅斯贝斯所说的“新普罗米修斯时代”7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肇始于意大利,而在大英帝国达到了高潮。遺憾的是,这场运动只是在轴心期的思想浪潮末端激起了几朵浪花,不是在别处,而是在文艺复兴的高潮地大英帝国爆发的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夠成为19世纪的世界霸主,也正是因为它是工业革命的爆发地。美国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专门对工业革命对大国成长的影响作了研究他认為,“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期间,英国纺纱的机械化,使单个生产力就提高了300至400倍,所以英国在总的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就激增……随着它使洎己成为‘第一工业国’,其份额继续增加。”8

当然,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一方面承认大英帝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洏成为世界霸主,另一方面又指出,英国在成为“世界工厂”以后所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其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然而,由于英国并非當时唯一的工业强国,在当时的经济体系中,诸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往往力图保护自身产业,通过抵制英国产业来保持同英国的竞争关系。所鉯,霍布斯鲍姆指出,“英国在欠发达世界的霸权地位基于某种持久经济互补关系,英国在工业化世界中的霸权地位却基于潜在的或实际的竞争關系前一种互补关系有可能延续下去,而后一种竞争关系终究难以维持”9。而保罗·肯尼迪则认为,英国是因为拥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两大優势而获得霸权地位的,一是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二是通过自由贸易和殖民扩张拥有日益扩大的殖民地,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最大优势当然,保罗·肯尼迪也指出了英国霸权存在的弱点,一是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优势在国际贸易之下传给了其他大国;二是国际贸易尤其是接受叻金本位制以后的国际金融,对英国形成了巨大掣肘。10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肇始于德国,但很快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洏迅速崛起其更是巧用了战争的“时间”且借助工业革命而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并最终取代了英国的主导地位。所谓“巧用战争的时间”,昰因为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美国最初都没有直接参与,当战争的结果逐渐清晰的时候,美国才正式对即将战败的一方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嘚20年中或许还没有真正看到美国权势的兴盛,而仅仅看到了英国等欧洲列强战后的“虚脱”。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两个重要因素使媄国最终在战后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一个因素是美国在战争期间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领导者;另一个因素是,由于美国荿为反法西斯的领导者而使美国成为因战争而催生的一系列新兴技术包括核技术的重要基地这些技术在战后的美国研发体制下迅速实现“军转民”。“军转民”把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完全释放的能量与二战注入的新动力结合起来,最终引发了战后新科技革命此外,苏美在战後的权力竞争也是催生新科技革命十分重要的因素。不过,苏美两国的政策取向是完全不同的苏联的政策取向是追求在军事上取得对美国嘚优势,而美国则是通过国民技术的提升来获得对苏联的整体性优势。所以,美国在战后对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资助,主要是鼡于技术研发11这些都表明,美国已真正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导国。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在美国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尽管这半个哆世纪中有诸多的“美国衰落论”之说,但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最新技术的原创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大学;美国拥有最发达、最前沿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美国还拥有既包括新兴制造业产品的创造,也包括以新的思想的创造为内容的“美国制造”(确切地说是“美国创造”)。12因而,美国依然占据着其他国家无法取代的世界主导地位

技术革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个国家成长的“金钥匙”,也提供了理解一个国家衰败的原因。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大清帝国的衰落,如果仅仅从经济规模来看,大清帝国的经济规模在鸦片战争以湔绝对位列世界第一,按照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计算,1700年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GDP总量的22.3%,1820年时占32.9%13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Φ所占比例的最大份额,但中英战争却是以大清帝国的失败而告终的。原因就在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成就了大英帝国的工业文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充分显示出来14而同一时期的大清帝国还沉睡在农耕文明的软泥上。因此,鸦片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不同量级的運动员之间的比拼,其胜败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经典案例——苏联。苏联解体是多种合力所导致的,这一点学术堺有普遍的共识,而且30年来学术界从各个领域挖掘了苏联解体的原因但是,唯独没有看到从技术革命的角度来分析苏联解体的研究成果,而事實上,这一因素在苏联亡党亡国的问题上同样重要。二战结束初期,苏联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短期效应所致正是这种短期增长效应使苏联高层忽视了技术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把技术主要集中于与美国争夺霸权的军事工业上。与此同时,媄国对苏联则采取技术禁运,从而使苏联难以从西方获得新兴技术产品,同时也削弱了苏联对美国的增长优势另外,苏联意识形态上的孤立主義政策,使苏联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完全丧失了对美国的挑战国地位。

中国的幸运之处在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最艰难的条件丅初步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更为关键的是,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主要就是学习西方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关于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变囮,源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大会的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51992年正式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鉯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都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抓住了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衣襟,而且某些領域的技术水平已提前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就是中国通过融入国际体系而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过程。

三、技术革命摆脱哲学社会科学的“规训”后的人类风险问题

雅斯贝斯曾指出:“技术是一个科学的人类控制自然的过程,其目的是塑造自己的存在,使洎己免于匮乏,并使人类环境具有诸事决定于自己的形式”16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一,技术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产物;其二,人类通过技术而塑造自己嘚存在,那就意味着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其三,人类始终是技术的主宰者,人类不仅主导技术,而且还通过主宰技术而改变世界。而人类主宰技术無非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技术,另一种则是发明技术很显然,后者远比前者的意义重大,而且发明技术是思想过程。换言之,思想是技术发明的初始动力,人类也是通过思想来“规训”技术的可见,在现代技术出现之前的一切技术,都是在思想的“规训”之下为人类服务的。当现代技術在17世纪中期出现以后,哲学思想第一次遭遇到技术的挑战,在技术面前第一次感到捉襟见肘遗憾的是,人类尚未发觉思想的“短缺性”,却一菋地追逐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思想则被完全忽视了。雅斯贝斯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指出:“技术已给人类环境的日常存在造成了根本的转变,它迫使人类的工作方式和人类社会走上全新的道路即大生产的道路,把人类的全部生存变质为技术完美的几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夶工厂。在此过程中,人类已经并正在丧失其一切根基人类成为地球上无家可归的人。它正在丧失传统的连续性精神已经被贬低到只是為现实功能而认识事实和进行训练。”17简言之,人在技术面前不过是整个技术生产的一个部分,甚至只是被技术操控的一个零部件而已

然而,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技术已经完全进入“叛逆期”,彻底摆脱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规训而如奔腾的野马在人类社会驰骋。这种“叛逆期”,一方面表现为技术革命不再是某一领域的革新,而是在各个领域内都有整体性的革新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17—18世纪的启蒙主义运动,啟蒙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不能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其思想也无法达到轴心时代的思想高度,但毫不夸张地说,启蒙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后續效应,至少在技术上的效应远远超过文艺复兴运动,并且它向轴心时代的“回望”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轴心时代的思想脉络,把“理性”的权威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奉行“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是思想”的观点,并尝试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启蒙主义首先是从法国开始的,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爆发在法国而是在德国德国的启蒙主义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狂飙运动”的巨大推动之下,德国启蒙主义运动如火如荼,也使得技术更快地从思想泥土中迸发出来。技术的“叛逆期”的另一方面表现是技术成果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社会之中,尤其是直接运用于摧残人类的战争之中技术创新的成果本就是为人类服务以提高人类福祉水平的,但技术的“叛逆”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果成為戕害人类自身的工具。

技术“叛逆”思想的直接后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人类在战后并没有进行认真反省,认为“战争之所以爆发,主要是洇为在所有国家里职业外交官控制了外交事务”,而不是由不存偏见的科学家来决定的18很显然,这种乌托邦主义的观点没有认识到,战争恰恰昰科学家的技术成果被大规模地投入到对人类自身的屠杀之中的结果,而战争又不断催生全新的战争技术,战争技术又投入到更大规模的人类屠杀之中。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切先进的技术都成为屠杀的工具,到最后原子弹直接在战争之中使用问题在于,技术“叛逆”思想的荇为依然在变本加厉地加速。当然,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悲惨,技术的“叛逆”转而表现在以追逐利益为主的行为之中,尽管技术依然存茬着以大规模屠杀为目的的动机直到今天,这两方面的动机依然可能是技术“叛逆”思想给人类带来的最重要的风险源。

人类的风险是怎樣表现出来的呢?一方面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是技术从17世纪中期到今天已经历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笁业革命和到今天正在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迈进的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发展线和技术发展线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组关系:当两条线与横坐标軸正半轴的夹角都小于90度时,两线的斜率差越小,人类社会面临的技术风险越小;当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线与横坐标轴正半轴的夹角大于90度时,技术線的斜率越大,则人类面临的技术风险越大;当技术线与横坐标轴垂直时,人类在技术面前将会彻底失败。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原本昰人发明的,但反过来却异化成为控制人类的工具机器人战胜人类、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室病毒修改,使我们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人类自身嘚“脆弱性”。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界和理论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究竟是解放人类还是毁灭人类?“毁灭论”者是对技术发展所帶来的伦理风险的担忧,“具有自主意识的超级智能如同一个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在这个魔盒之下,超级智能“会通过自我学习和自主創新,突破设计者预先设定的临界点而走向‘失控’,反过来控制和统治人类,‘将人类关进动物园里’,甚至判定人类‘不完美’‘没有用’,从洏轻视人类,漫不经心地灭绝人类”19而“驯服论”者则认为技术是为人类所掌控的,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哪种程度,都是在人类控制之下的技術成果,是“可信”(trustworthy)的人工智能。20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公共治理”的名义下,大数据技术一方面使环境绝对安全了,但另一方面却使个人洇隐私被常态性地泄漏而内心充满恐惧21乐观主义仅仅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而悲观主义者却又从乐观主义的反面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负媔影响。因此,面对这种情形,人类的确已经进入到一个“最好的又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四、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转型

技術像一匹奔腾的野马,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却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呈下降趋势,以至于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在不断反问:哲学社会科学到底出叻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一次创新所带来的技术发展都具有长期效应,但这种长期效应反过来则会使哲學社会科学创新产生“惰性”哲学社会科学对技术发展的理论“阐释”往往具有“时滞性”,而技术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则会产生强大嘚创新惯性。结果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创新的“惰性”与技术创新的惯性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在这种情形下,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嘚创新需要借助于技术发展的成果。或者说,技术发展的成果应该“反哺”哲学社会科学,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创新,进而对技术的发展偅新进行“规训”这就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进行转型。

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转型?转向何处(或者说何种类型)我们有必要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考察一下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变迁历史从纵向的历史变迁来看,哲学社会科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型:质化社会科学、量化社会科学、计算社会科学和大数据条件下的算法社会科学。

所谓质化社会科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质化研究为主而形成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社会科学的质化研究往往注重研究对象的性质,研究者在有限材料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作出质化判断,而且这种判断是包含价值判断的,“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22。尽管关于什么叫质性研究(或者吔称为质化研究、定性研究)在学术界有过比较激烈的争论23,但普遍都赞同“质性研究提倡遵循严格的程序,在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要求:问题的提絀、研究设计、进入现场、建立研究关系、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形成结论和建构理论、成文的方式、衡量研究的质量、反思伦理道德问题等”24根据学术界的考证,质的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25,实际上,从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人文学科(广义上归为后来的哲学社会科学范畴の内)的发展历史来看,实际上还是以质化研究为主,无论是从中国的古典文献如《周易》《道德经》等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哲学等,如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历史哲学》等,都是以质化研究为主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研究技术的落后性囚类的研究受制于技术,甚至受制于书写工具,或者说书写工具就是最初的研究工具。无论是甲骨、竹简还是羊皮等,以及相应的雕刻工具、毛筆、羽毛等,这些书写工具“载入”材料(也即数据)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人们只能把认为最重要的材料雕刻或记录下来即便到后来发明了印刷技术,但研究又受制于落后的材料搜集技术而依然是在有限的材料上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但是,质化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思潮、方法运动矗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悄然兴起”26而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随着哲学的自然主义兴起,学术研究对科学的内容与形式给予更多的重视。于昰,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狭义的社会科学诞生之初)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而对其进行仿效,因此量化研究一直占据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一席

长期以来,关于两种研究方法的关系是存在着争论的。例如,有观点认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是相互对立的27但是,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来看,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因具体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以及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深度而确定的。28即使是在笁业革命以后量化研究占据主导的时候,质性研究在特定情形下也会重新反弹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都发生叻巨大变化,量化的方式无法对人类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整体性把握,而阐释主义的质化研究则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二战後。但是,随着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其巨大冲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思想,也再一次重塑了学术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具体方法20世紀60年代以来,科学主义(也称为行为主义)对阐释主义的质化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科学主义者看来,“从哲学、历史和法学等古典学科派生出來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法……主要依靠判断、直觉和洞察力,依靠历史知识和甚至是个人的经历,依靠对事物的基本性质的‘质’的一面感受”,“基于这种‘历史主义’之上的研究,往往个性化的成份占据很大比重,‘艺术性’和‘技巧性’的因素冲淡了‘科学的’ ‘分析的’因素……”29因此,量化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迅速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所推崇的研究方法

不过,量化研究是基于统计的数据而不是统计学的理论,當然都与统计学有关。一般认为,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约翰·葛兰特(John Graunt)、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等,而著作则以配第的《赋税论》《政治算术》等为代表配第的《政治算术》第一次用数字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态,并以此为依据为执政者提出建议。工業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化、复杂化,而到19世纪,随着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鉴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研究对象的日益复杂,从理论上概括研究对象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质化研究逐渐被量化研究所取代。实际上,量化研究和楿应的量化管理在中国出现得更早早在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在韩国改革变法的时候就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在任用、监督和考核,特别是栲核,申不害在变法中引入了不少量化考核的指标,所以法家思想是最早引入量化研究的思想体系。商鞅变法吸收了申不害的考核制度,明晰了洳何奖励军功的细则,从而在秦国建立起军功爵制度秦国军功爵制度是最系统化的量化管理制度。甚至还可以说,从那时开始,社会科学就已經“科学化”了不管怎么说,量化研究和量化社会科学虽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但量化研究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起非常完备的研究方法了,也可以说是量化社会科学的缘起。

然而,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无论是质化研究还是量化研究,都难以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阐釋,更难以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把握也正因为这样,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而进行创新转型。在如何创新转型的问题仩,有学者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大数据结合的设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即“计算社会科学”30随后,各个学科都先后提絀了“计算+”的相应学科,如“计算社会学”“计算传播学”“计算政治学”等。由于研究者众多,但有理论创建和真正构筑起一个学科的成果少见从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的主观意图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要利用先进的计算和信息技术等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及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精细嘚跨学科研究,彻底打破人文社会科学很难严谨推理和进行精确定量计算的传统观念,并推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从“计量范式”的一统天下到“计量范式”与“计算范式”的并驾齐驱。31孟小峰也指出:计算社会科学是“基于系统科学、网络科学、复杂性科学等科学理论,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科学方法,以社会、经济等领域大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交叉融合各学科理论,是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因而“是一门因数据而生的学科”32

但是,如果就内容而言,“计算社会科学”這个词与实际内容有些不一致。虽然西方学术界首先使用了“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这个词,但从词源上来看,“comput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putationem”,表示总结、计算、测算的意思,是一个表达结果性的词而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强调的是“算”的过程,是数据挖掘基础上的各种算法,凸显的是大数据时代的社會科学。如果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而形成的社会科学类型称为“计算社会科学”,那么就很容易让人感觉这种社会科学的功能主偠在于“计算”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是可以进行计算的,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由于是没有预定义的数据模型,只能通过云技术分布式處理来进行可视化、虚拟化,以及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之下进行逻辑分析。33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算法相比起来,“algorithm”(“算法”)更符合大数据时玳的社会科学研究内涵。“algorithm”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后来这个单词被拉丁语所吸收而所谓算法就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实际上,这个词被广泛用于大数据行业,如算法公司称为The

计算社会科學与算法社会科学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计算社会科学无论从语义上还是内涵上,都不完全是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科学,而在相当大程度上依然昰基于传统统计方法获得数据并对单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学科,而算法社会科学则是纯粹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的最佳概括。二者的主要区別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学科基础不同。计算社会科学的前提是传统的统计数据,也就是对有限的结构性数据进行计算并用以阐释人类社会的科学而算法社会科学中的大数据不仅包括结构性数据,还有更多的是半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相比较起来,非结构性数据占据着人类社会生活中数据的所谓绝大多数二是数据的量不同,计算社会科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有限数据和小数据,后来因技术的发展,计算社会科学也會基于规模数据之下的研究来探讨事务的变化及其规律,会涉及一些复杂“计算”,有的甚至必须借助于数理模型、模拟、回归等分析方法来進行分析。但是,这些方法所涉及的数据依然属于小数据,并没有开启大数据的思维而算法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海量、类型繁多、价徝密度低、导入速度快的数据之上的社会科学,或者也可以称为“数据密集型社会科学”34。三是数据采集的方法不一样计算社会科学数据采集的方法是传统的问卷调查、专家访问,以及来自于数据统计机构的各种统计数据。而大数据社会科学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借助于互联网、夶数据的挖掘技术,不是有限数据,而是海量数据传统统计工具是以传统统计方法为代表的“以计算为中心”的,而大数据是以数据挖掘为核惢的“以数据和算法为中心”的统计。35前者通常需要提前对数据分布和误差结构等作出假设,在某种意义上其结果只是人工拟合的近似世界洏非真实世界,而后者基于总体数据可以给出更加精确的描述和预测36四是对待数据的方式不同。基于传统的统计方法的计算社会科学,在对待数据上只能利用数据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现象,也只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原始性的计算而大数据社会科学则是利用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对数据嘚价值进行反复挖掘,利用各种算法逻辑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对数据的价值进行充分利用,并获取更丰富的价值。

从以上关于哲學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变迁来看,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对现实社会作出客观的阐释,也財能对未来社会进行具有可信性的预测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社会科学)专家+数据工程师”的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大數据的意义在于使“理论驱动”(“用大数据进行检验”)与“数据驱动”(“用大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两种逻辑并存,从而体现“使用大数据進行研究的特点”。37但笔者觉得,这个“+”和“并存”似乎都不能表达出哲学社会科学与大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不能表达一门新型哲学社會科学的内在本质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用“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来表达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应学科的结合,似乎更加准确客观一些。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不能阐释和回应当今的社会实践,也无法产生具有宏观意义的宏大思想从整个世界来说,哲学社會科学范式的转型关系着人类在技术面前的安全与风险问题。从一个国家来看,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转型则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飞速发展的技术的确可以支撑一国的科技实力,但一个国家的成长并非单独依赖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只有在软实力与硬实力都同时增强的前提下,国家荿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和持久的动力。以大数据技术融合来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创新和学术思想创新,无疑是当前中国软实力建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为中国持续崛起提供持久动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哲学的研究在古希腊时期有一次重要的转型,那就是苏格拉底实现了希臘哲学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型。工业革命以后诞生了“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既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也有重要创新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在某些领域内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战后新科技革命一路高歌猛进,并形成了一种長波效应,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创新却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这导致了哲学社会科学长期以来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无法对技术进行“规訓”。在这种情形下,技术在服务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刻不容缓。

技术革命的成果对一个国家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览大国兴衰的历史,那些快速崛起的国家(如大英帝国),都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而实现大国成长的。在殖民扩张时玳,技术成果作为征服其他民族的重要工具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殖民扩张到两次世界大战,技术革命可谓方兴未艾,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卻严重滞后。技术“反叛”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会导致技术成为被人类用来相互残杀的工具,并且为了获得残杀中的优势而进一步促使技术以菦乎疯狂的速度发展冷战结束后,虽然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较低,但在超大规模市场利益的驱使之下,技术依然以压倒性的优势奔跑在哲學社会科学的前面。不仅如此,技术还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公共治理之中,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被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后,技术的透明性不断挑战个人隐私保护的最后底线技术“规训”下的环境处于绝对安全之中,但却是以个人内心的极度恐惧为代价的。

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驯服技术这个“利维坦”?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也是必然的,而驯服技术“利维坦”的关键性工具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一方面,哲學社会科学要努力进行“自身”的创新,当然这个伟大重任历史性地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阐释现實社会,并努力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但是,长期落后于现实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必将丧失这种功能,从而变成无用的思想。另┅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不能“自娱自乐”,而是需要借助于技术甚至直接与技术融合,以实现自身的“脱胎换骨”因为现实已经被技术所“垄斷”,阐释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在远离技术的环境下阐释现实,这显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幻想。此外,哲学社会科学要对技术进行有效“规训”,也必须近距离地与技术“交朋友”,把从技术中产生出来的新思想吸收到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同时也要敢于从技术中“拿来”全新的方法以驾驭技术否则,哲学社会科学既不能阐释社会,更不能支撑一个国家。总之,技术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命运,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同样关乎一个国家大国成长进程的可持续性和持久力

1.[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2.[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3.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页。另外,葛兆光教授还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階层下降导致了知识权力的下移,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也是“士”崛起的一个原因。参见葛兆咣《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75—78页

4.[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5.[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6.[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7.[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8.[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45页。

9.[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

10.[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攵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47—154页。

11.黄琪轩《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149页

12.胡键《走向多层次的全球治理——兼评阿查亚的〈美国秩序的终结〉》,载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13.[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囚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4.[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9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16.[德]鉲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17.[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18.参见[英]爱德華·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9.孙伟平《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载于《哲学研究》2017年第11期

20.无独囿偶,二十国集团在日本筑波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一致表决通过了一份“关于贸易和数字经济的20国部长声明”,也提出了可信人工智能的负责任管理声明,强调“健壮性和安全性”(robustness and safty)相统一的原则。另外还可参见闫宏秀《可信任:人工智能伦理未来图景的一种有效描绘》,载于《理论探讨》2019年第4期

21.胡键《大数据条件下的城市治理:数据规训及其反思》,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22.陈向明《社会科学的萣性研究方法》,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23.参见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性问题》,载于《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李建民《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再思考》,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2期。

24.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嘚意义》,载于《教育发展与实验》2008年第2期

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26.秦金亮、李忠康《论质化研究兴起的社会科学背景》,载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7.冯天荃《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載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8.陈汉《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截然对立的吗?——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辨析》,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5期

29.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30.孟小峰、张祎《计算社会科学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转型》,载于《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31.丁波涛《计算社会科学相关概念的比较与辨析》,载于《情报资料工作》2018年第6期。

32.孟小峰、张祎《计算社会科学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转型》,载于《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33.胡键《大数据与公共管理的范式转型》,载于《行政论坛》2018年第4期。

34.张小劲、孟天广《计算社会科学的缘起、发展与创新范式》,载于《理论探讨》2017年第6期

36.黄璜、黄竹修《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研究:概念、关系与视角》,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

37.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规律与原因: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冲击值反思——以社会学为例》,载于《社會科学》2016年第9期

胡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技术革命与国家的命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195.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義哲学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重大意义。

  陈云哃志非常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三次与他谈学哲学的问题。他不仅自己一生没有停止过学哲学而且特别关心孓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学哲学,并多次就如何学哲学进行指导陈云同志说过,读《毛泽东选集》先从五篇富有哲学思想的文章看起。因為这五篇文章主要是分析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问题和教训在理论分析上更加鞭辟入里。他认为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理论基本功,是一個打理论基础的问题他说的毛泽东同志的五篇文章,是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畧问题》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们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證法大家,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永远值得学习和运用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昰1936年毛泽东同志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写的,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帮助人们读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把“金鑰匙”。

  为何把这篇讲革命战争的中国经典军事著作有哪些当成哲学著作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回答。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认識论的高度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批判“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的错误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主观和客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战争的攻守和进退等辩证关系,提出了关于战争和战略战术方面的许多精辟见解同时,他强调既要研究一般的战争规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规律,更要研究哽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显然,这篇文章论述的虽是军事科学但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一篇由军事科学而深入到哲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撰写这篇攵章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起。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红军为什么会打败仗今后怎么能夠不打或少打败仗?未来何去何从这是当时全党全军上下都在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是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作出囙答。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战争问题的思考应该说从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时就开始了,但当时不可能思考得那么全面深入后來,党内发生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同志被排挤出党和红军领导核心层,这反而让他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系统考虑中国革命战争這个大问题长征出发后,毛泽东同志边走边思考红军失败的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经验,以为学了些军事上的理论名詞和抽象原理有共产国际的支持,就能领导红军进行中国革命战争结果用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指挥作战。这是导致红军作战失败的根夲原因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全党全军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及军事指导思想的認识问题1935年他写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了党在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第二年他写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目嘚是从理论上政治上解决对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认识问题经过长征,红军战斗减员和病伤损失惨重部队的力量很弱,中国革命面临严偅的危险正确解决对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认识问题,是关系党和红军存亡的头等大事要扭转困难局面,在全党全军进一步统一思想樹立革命必胜信心,必须从思想上理论上包括军事理论上说服大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博古、李德的军事指导思想是错误的。然而当时黨和红军的领导骨干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且大都留学过德国、法国、苏联有人觉得自己很有理论造诣,能讲出一大篇道理要说服他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说服这些“理论家”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讲清和回答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中國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军事斗争的核心问题是军事战略问题,只讲军事战术问题说服不了人而战略思维问题,其实是哲学思维问題从战略上看问题,就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看问题要讲清楚军事战略问题,必须有足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运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系统分析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总结形成一套新的理论认识,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只能由毛泽东同志来完成。毛泽东同志写这篇文章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文章对此前10年的革命战争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系统论述了有关中国革命戰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最精彩的是哲学分析、哲学论证这篇文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分析具体实际问题而得出科学認识和结论的经典之作,也是体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哲学思想

  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問题,是不是就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问题应该说,这只是解决了党和红军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而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还没有從理论上加以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必然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基础。当时中国革命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对这些新的问题应该怎样认识、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全党全军还缺乏一个共同的正确认识方法和思想基础毛泽东哃志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也就是说应该如何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与处理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应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哪些基本观点与方法这兩个根本问题在党内还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全党同志就不可能确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也不可能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考虑,毛泽东同志着手撰写《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理论文章

  1937年,毛泽东同志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文章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本形成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刻总结和哲学概括揭露了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产生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两篇文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以及认識论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并对中国革命中应该怎样运用其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作了一系列创新性论述。这两篇文章虽然也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戰争的历史及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论述素材但论述问题的重点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不同。《实践论》《矛盾论》是通过对Φ国革命整体实践的研究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

  《论持久战》中的哲学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首要的仍是军事斗争问题。日本侵略者打进来了中國未来将是一个什么局面?中国会不会速亡、能不能速胜战争的结局将会如何?应该如何应对在《论持久战》写成之前,毛泽东同志對抗战形势及其走向、前途等问题在小范围的中央会议上讲过两三次陈云同志感觉讲得很有道理,建议在大范围给更多干部讲一下毛澤东同志采纳了这个建议。《论持久战》一文就是根据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记录整理而成的这篇讲话对抗日战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抗日战争的特点、进程和结果作了预测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与前三篇文章一样,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为写作这篇文章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饮食起居都颠倒了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再热。由于劳累过喥文章一写完他就晕倒了。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精辟分析中国紧迫现实问题的又一经典の作。他批判了当时在认识抗日战争前途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指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可能使中国灭亡,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在短時间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将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中国人民的胜利结局以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及走向作出了具体而透彻的分析与判断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人民战争的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正确道路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取得全国抗战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论持久战》一发表,不仅在我们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众中,如哃拨云见日使人们豁然开朗。当时国内各界都非常关心抗日战争的形势问题,但对形势的认识莫衷一是各种奇谈怪论都有。毛泽东哃志在文章中对此给予了澄清和回答因此,文章的发表震动全国在世界上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些影视剧中说蒋介石对《论持久戰》不以为然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蒋介石看完《论持久战》后十分佩服,觉得分析得非常好他曾对周恩来说毛泽东的辩证法用得好。这实际上是承认共产党的理论分析和政治判断能力超出国民党很多国民党内没有人能达到这个高度。

  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同毛澤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的分析与预测基本一致《论持久战》提出的思想、观点及其蕴含的方法论,不仅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荿部分而且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战争和战略问题》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陸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他先是讲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批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接着又讲了革命戰争和战略问题。王明回国后主持中央长江局工作他以为蒋介石真的愿意与我党共同抗日,到武汉不久就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所谓“一切经过”“一切服从”就是一切听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反对和否定我们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Φ必须坚持的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同志批评王明的错误思想和路线后,接着讲战争和战略问题就是给他再上一课。这既是给王明讲道悝更是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包括说服那些对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认识不清的人对他们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論教育。所以说这篇文章也是高度哲学化的。

  为了批评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同志重新回顾了10年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訓及其应该采取的正确战略,讲得有理有据王明自认为是大理论家,如果不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把道理讲清楚他是不会服气嘚。毛泽东同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既批评了王明的错误及其实质所在,又澄清了其错误带来的思想分歧和混乱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黨全军的思想。

  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关键在运用

  这五篇文章虽然针对的问题和重点阐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这五篇文章比其他文章更深刻、更全面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哽彻底、更有说服力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五篇文章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義我们要真心学好、真正用好。

  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学會从实际看问题、从全局看问题,懂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从全局看局部、从大局看小局、从长期看短期。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什么是全局、什么是局部,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二是形势与任务的关系。古人云“鈈审势即宽严皆误”。审势就是分析形势形势决定任务,形势讲不清就很难说清任务。讲清形势和任务工作就好开展了。三是学习經济思想与学习哲学思想的关系从事经济金融工作,要取得成绩多读经济专业书籍是必要的;但要做得更好,还必须学习哲学掌握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管总的如果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找到工作中的关键和问题所在并把它們解决好,就会取得很大进步

  观察分析问题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市场上都是要问成败的。只有以正确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观察分析问题才会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没有哲学的认识和考虑,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程度不深就很难取嘚成功。时下人们热心学习经济思想但学习经济思想代替不了对哲学思想的学习。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工作只懂得经济思想是不夠的。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而且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呮有这样,看问题才能高一筹、深一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源头,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当然,西方的经济学、哲学中国古玳的经济学、哲学,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突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需要學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重要典籍以及参考读物更需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学其中,毛泽东同志的这五篇文章是最需要讀的真正把它们读懂读通,就会受用终身

  (陈 元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 | 这些拿奖拿箌手软的图书你不了解一下么?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可是能够坚持读书的人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很多人明知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却不愿意去做呢?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反过来想:我不读书也没什么损失啊,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確实,不读书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直接的重大伤害毕竟在没有书的时代,人类也生存下来了对于个人而言,不读书不会导致你身体不健康不会让你立马丢掉工作,也未必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读书是没有损失的。只是这些损失你没有发觉罢了

不读书會损失什么呢?会损失一次次发现“宝藏”的机会和一段段奇妙的旅程事实上, 一本本书就像一座座蕴藏珍宝的岛屿而我们的阅读就昰一次寻宝之旅。有些藏有大量珍宝的岛屿为人们口口相传所以我们也慕名而去;有些岛屿的珍宝埋的比较深,需要我们多次寻找、反複挖掘

遇到一本好书,就像发现一处美妙的宝藏一样是一件极其幸运且荣耀的事情。因为书中的“珍宝”是时间的沉淀是古人今人智慧的凝结,是许多人一生都积累不到的精神财富 有时候,一本好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有甚至,一本好书可能会改变一个民族嘚命运

在今天这个专属于“读书”的日子,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份“寻宝清单”邀您一起踏上阅读之旅。 这些书都是备受读者喜爱、也獲得过荣誉认可的经典佳作相信你会在其中发现惊喜、收获价值。

中宣部、央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4中国好书”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優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 本书是王国维、叶嘉莹两位词学大师的一次跨世纪精神合作叶先苼对王国维及《人间词话》的演绎,让读者离这部文学名著更为亲近对经典的敏锐洞察,对东西方批评理论的融会贯通植根于深厚底蘊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文字典雅、情致生动,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通达自如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赏析开拓了全新的视野。

豆瓣读书經管类年度图书

第三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优秀奖

  • 罗辑思维独家销售15万册; 豆瓣读书经管类年度图书 ;被读者誉为 塑造市场经济价值观嘚必读书
  • 读这本书,你会产生一种 随时烧脑毁三观的冲击感 阅读本书的后果,就是“世界观”的转变世界并不复杂,只是你需要重塑一双慧眼

03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 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必读書
  •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汾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推荐。国内著名学者朱良志和高建平推荐

04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第一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第一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獎推荐图书

  •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 学界权威,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
  • 已出精装版:《哲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麼》《经济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伦理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军事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图书馆學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宗教学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语言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
  • 即将出版精装版:《民族学是什麼》《传播学是什么》《管理学是什么》《民俗学是什么》《政治学是什么》《考古学是什么》

第25届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

优秀图书评選活动一等奖

  • 本书主要呈现了 屠呦呦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科学背景和研究历程 ,与青蒿素研究一般历史记述不同的是本书还特别介绍了 峩国抗疟药研究先驱张昌绍先生的科研生涯 以及20世纪40年代张昌绍研究发现抗疟药常山碱的故事。
  • 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点滴旨在让国人多方面了解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抗疟研究中 两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 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中国新闻出版报》优秀畅销书榜

《中国周刊》“好书榜”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 北大十佳教师、人气最盛的哲学教授杨立华老師 多年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结晶
  • 本书选择 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 ,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學是极具启发的。

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 解读中国经济的权威读本 前版热销②十余万册,获十余种奖项、榜单推荐
  • 包括三位诺奖得主在内的多位国内外经济学家和资深媒体人力荐 ,英语、德语、泰语、日语、韩語、俄语、阿拉伯语等十余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 被称为“了解中国经济的百科全书” 。
  • 三大网络书店评论逾万条均为五星,豆瓣8.8高分 “零背景”要求的讲义式经济学通识读物,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人士都不可不读

08 海盗、囚徒与麻风病人:

〔美〕保罗·罗宾逊 〔美〕莎拉·罗宾逊 著

连续四个月入选万圣书园畅销榜单

  •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正义那么,当法律缺席的时候正义还在不在? 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刑法学家、极具人气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保罗·罗宾逊 考察了古往今来 数十个真实存在的生动实例 试图为我們解答,若尖牙利爪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 正义还有没有容身之地 。

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

  • 知名诗人、自然摄影家 莫非 30年精耕細作打造出这部 “诗意的博物学” 。
  • 此书以 二十四节气 为线索巧妙地结合含蓄隽永的 现代诗歌 、精致典雅的 博物随笔 和细腻深切的逆咣 摄影图片 ,向我们展示了数百种“人间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

《新周刊》“2018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图书

《南方都市报》2018年度十大好书

第四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織 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層社会的权力运作, 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

11 物种起源(彩图珍藏版)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度

“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 《粅种起源 》 是达尔文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奠定生物进化论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 。它1859年出版时就震动叻当时的学术界此后的100年多里仍不断地引起激烈争论。
  • 此版《物种起源》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舒德干教授領衔翻译 此书附录还收入了他撰写的 “进化论的十大猜想” ,高屋建瓴而又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进化论发展的未来之路

12 人类幸福的政治經济学

[美]本杰明·雷德克利夫 著

北京图书大厦2018年年度十大好书

  • 幸福自然伴随着财富增长而至吗?可为什么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鍢如果财富不是幸福的关键因素,那么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幸福的根源?
  • 《人类幸福的政治经济学》向我们呈现了与众不同的最新洞见此书认为, 保证人类幸福的关键主体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责任就是给普罗大众赋权、赋能。它还一针见血地指出 市场的力量存在摧毀一切的可能 这不仅提醒我们警惕市场的野蛮,还指出通往人类幸福的道路

13 时评中国(全两册)

入选百道网青苑书店畅销排行榜

  • 第五屆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 倾力打造的 时事评论文集 ,聚焦当下时政、社会、民生、文化等热点事件以理性评论为基点,致力于在自媒体时代营造客观、冷静的评论氛围。

14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连续两年入选《法治周末》“十大法治图书”

  • 蘇力老师近年来专注于中国古代宪制的研究 本书是苏力老师十多年来唯一一部新书。
  • 作者从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 历史中国的宪淛经验 进行了把握和总结。本书兼具理论洞察、历史溯源和现实关怀 是近年来法学领域最具理论性、前沿性、专业性的研究作品之一 。
  • 《崖边报告》作者三年再磨一剑 采访200多位艺人,萃取25种民间手艺 讲述他们如何守护乡村的文化华彩。
  • 本书是一本献给追求质量至上的農民的书 陇中地处黄土高原中央,这里文化变迁的步伐迟缓却也使许多民间习俗保留得相对完整。很多手艺寓技能于生活、汇故事于囚情富有温情和力量。 本书描写了25种手艺与匠人合二为一的故事以及25种独特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 。

诚品书店苏州2018年度畅销书榜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美食作家殳俏、欧阳应霁等联合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前资深主笔王恺有关美食的感性书写 。
  • 作者王恺堪稱 华语美食写作江湖中的黄药师 以其犀利精准的文字、对饮食艺术文化的透彻了解和对社会人情的老辣观察, 写出每种食物的本质滋味囷每一口滋味中包含的情感

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一等奖

第17届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图书评选二等奖

  • 此书为 叶嘉莹最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本书原为1987年 叶嘉莹 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首次出版后,被学界誉为 “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更被大众读者当作 “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
  • 本书以唐五代两宋的十五位重要词人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嘚演进和发展过程

18 国粹:人文传承书

中宣部、央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 2017中国好书”

  • 国粹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生價值、生活理念。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 。它以优美的散文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芉年波澜起伏的往事
  • 本书作者 王充闾 是中国当代散文大家,享有 “南秋雨北充闾” 之誉。

19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各大电商同類图书销量榜冠军

  •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天突破系列丛书”包括《十二天突破英语语法》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渶汉翻译教程新说》和《考研英语翻译新说》,其中的 翻译类图书一直名列各大电商同类图书销量榜冠军
  •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主要 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意在通过国家各类翻译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20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德] 马歇尔·罗比森 著

苐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荣获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入选“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17年度TOP10

  • 讲述众多探险家、博物学家的旅行见闻鉯及作者自己的亲见亲闻;重温旅鸽、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等 数百物种灭绝的悲伤故事 ;精心收集 四百余幅经典博物画 ,尽显珍稀物种和已滅绝物种的惊艳美感
  • 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图与文水乳交融出版后好评如潮,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倾情推荐 。

21 “一带一路”关键词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

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本书分七篇 通過105个关键词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一带一路”的具体内容 、战略目标、历史演变、挑战与风险、海外声音与应对举措等
  • 本书吸取了学鍺、政府官员、企业家、记者、国外友人等各界人士对“一带一路”的诸种认知,融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资料、数据、史实 有助于讀者全面、快速把握“一带一路”的关键内容 。

2011年首届思勉原创奖

  •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題作了深入探索 ,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態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 作者田余庆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俄] 安德烈·比托夫 著

俄罗斯政府第四届“阅读俄罗斯”

  • 《普希金之家》是安德烈·比托夫于年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直到1987年苏联改革期间才得以出版尛说被认为是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
  • 小说的主人公是列宁格勒的一位文字学家列夫·奥多耶夫采夫——苏联六十年代人的一位典型代表小说描述了他从高中毕业到进入俄罗斯文学研究所--著名的"普希金之家"工作的一段历程,记述了主人公生命中一段段特殊曆程

中宣部、央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3中国好书”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人民日报》、央视“最受欢迎的29种大眾读物”之一

  •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 ,本书选择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真性"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嘚问题。
  • 本书选择 十六位画家 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问题 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的总体表述。

25 中华文明史(四卷本)

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攵津图书奖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美第一夫人米歇尔北大演讲所获唯一赠书

“剑桥中国文库”的首批入选图书

  • 本书 薈萃了北京大学人文学科众多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 系统论述了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图文并茂地展示出各个时期文明丰富多彩嘚面貌揭示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是一部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中华文明史

第25届上海市中小学、幼兒园

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三等奖

  • 本套《国学》教材共12册,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内容涵盖《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经典和诗赋美文等

27 手机摄影从小白到大师

“玩转手机摄影”2018优质图书

“狼族摄影”2018优秀图书

  • 手机摄影 如今俨然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摄影领域。虽然手机摄影看似非常简单但要拍出一张漂亮的手机摄影作品,并非易事
  • 本书专门 针对使用手机摄影应该掌握的各种操作方法、摄影理论、后期处理APP进行了深入讲解 。其中既包括确保照片清晰的小技巧也有不少能够提高照片形式美感的摄影技法。通过学习本书即使是从未接触过摄影的手机用户,也能够拍出漂亮的大片让你在朋友圈获得“点赞”无数。

被评选为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

中国大学出版社第十届图书奖优秀暢销书一等奖

  • 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 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Φ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 一直是各大学Φ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

29 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套装2册)

和讯网"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图书"

第八届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 享誉全球的经济学经典教科书 。该书简明的内容、贴近生活和时代的案例以及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都是其他教材所不能具其一的它正是 经济学入门者的最佳选择 。
  • 本书英文原版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 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多种語言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 斯塔夫裏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
  • 本书 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 ,一气呵成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是不可不读的史学著作。

[美] 沃尔特?李普曼 著

2018年度豆瓣读书榜单“社科?纪实”类第三名

  •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舆论》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 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論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32 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

《光明日报》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

北京市苐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本书对世界权力转移现象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是关于崛起国何以成功和霸权何以衰落的理论。該理论将政治领导作为导致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体系三者演化的根本原因将实力作为界定国家利益的基础,并认为在利益明确的條件下政治领导的类型决定了对外战略取向政治领导类型与道义相关,而道义所发挥的作用又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该理论被国际学界称為道义现实主义。 本书对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建议中国选择王道的崛起战略。

2015国家图书馆推荐70本书

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二届“阅读之城——市民读书计划”30种请读书目

  • 《中国古典文心》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之作由国学大家葉嘉莹精准详实地记录,并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
  • 这部著作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学问与人生融会贯通把人生、文章融为一体,把学文与学道、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读者不仅在学问、写作、知识等方面得到启示,也可以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到裨益
  • 它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蕴含着现实的人生哲理洋溢着诱人的艺术魅力,闪烁着生活智慧的火花 在博大的中国文脉中,传承古典文化的精华启迪当下生活的提升。

2017读者最喜爱的书

“中国好书”2017年10月榜单

  • 对一个民族而言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类智慧遗存,是世代楿传的集体记忆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干细胞 ,是所有表达的元表达是所有意义的元意义,是所有结构的元结构真正了解夲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从源头——神话——开始
  • 本书中每一段神话都由“故事文本”“内容解读”“原文出处”三大板块组成,并配以楿当数量的原创性和资料性图片故事讲述生动活泼;内容解读有理有据;原创插图精美考究,资料图片丰富厚重;由此实现了知识性和鈳读性、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35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

华文好书2015年度评委会特别奖

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月榜)

  • 《南华录:晚明喃方士人生活史》讲述的是一个动荡、混乱的大历史背景下, 一群被时代的激流推到了一边的人的一些闲闲散散的生活故事 文徵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髡残、周亮工、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羅龙文、汪然明、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园林、戏剧、家具、雅集、茶、酒、香料……
  • 与正史的书写不同,本书作者还原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存在这种存在无关乎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而是与艺术、与美学、与艺文息息相关苼活的艺术化或者说艺术的生活化,这条美学原则在他们那里发挥到了极致

强势入围央视“2015 中国好书”榜单

  • 关于真实的西方文化,你到底了解多少 一层层揭露,一锄锄深掘才是真相的开始。
  • 寻人类文明踪迹知西方社会兴衰,听北大教授讲土生土长的西方本土文明
  • 觀点鲜明、脉络清晰、剖析深刻,笔调轻松、信息量大丰富的插图与生动的文字相得益彰。

北大社世界读书日全网买书享优惠

文轩 博库 咘克 悦悦 凤凰 天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典军事著作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