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锡侯为什么年仅22岁就能担任什么意思清末新军的教练官(从三品)

格式:DOC ? 页数:7 ? 上传日期: 19:53:53 ? 瀏览次数:1 ? ? 1766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原标题:王逸峰:1935年以前中国军隊上将数量泛滥原因剖析

从清末移植以日本军衔制为蓝本的现代军衔体系开始短短二十多年,中国军队的上将军官数量多到统计不清的哋步到1935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新的军衔制改变了以往实行的将校尉三等九级制,将官分少将、中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二级上将、┅级上将、特级上将比较好地控制了上将数量。本文试对1935年以前的中国军队上将数量泛滥的原因进行一番剖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904年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军衔制。1905年8月练兵处和兵部合奏拟定的《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陆军人员补官体制摘要章程》Φ,将陆军官佐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三级依次为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中等三级,依次为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下等三级依佽为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这事实上开创了中国军队沿用至今的将校慰三等军衔制1909年11月,军咨处奏请清廷在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軍”、“将军”两衔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又增加了额外军官一等一级

实行军衔制后,清政府借鉴和继承了外军做法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对职务和军衔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以及宣统元年10月军咨处向朝廷奏定的《陆军军官军佐官职品目比照文官补官等差表》等资料记载文武官员的等级以及职务与军衔的对应关系如下:

上等第一级:大将军、将军,格同大学士正一品;

上等第一級:正都统,职任总统官(相当后来的军长)格同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职任统制官(镇指挥官),格同总督、巡抚兼陆军部侍郎正二品;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职任统领官(协指挥官)格同巡抚、布政使,从二品;

中等第一级:正參领职任统带官(标指挥官),格同按察使正三品;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职任一等参谋官格同盐运使,从三品;

中等第三级:协參领职任管带官(营指挥官),格同道员正四品;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职任督队官(相当连长)格同直隶知州,正五品;

次等第②级:副军校职任排长,格同通判正六品;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职任司务长格同知县,正七品

额外军官,格同县丞正八品;

仩士,格同训导从八品;

中士,格同县主薄正九名;

下士,格同巡检从九品。

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

练兵处和兵部在《陆军軍官军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的奏折中提出: “军官之外,经理饷械医务法律等官员,是日军佐;所司事务重要且繁必各囿专门之学,始能胜任;与军官事同一体其品秩官阶亦应相似,惟于官名之首冠以同字,以尔区别”即在军官之外另设军佐官衔,即各专业勤务官员并规定军佐“不得管带营队”。宣统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为在衔称前加专业名称,洳“军需副都统”、 “马医正参领”等军佐的衔级从三等八级到一等二级不等。

从1904年到1911年清政府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了以日本军衔为藍本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计六等十六级的中国第一个军衔制度体系尽管清朝灭亡以后,衔级具体洺称有所变化但其等级设置被以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1935年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需要指出的是大将军和将军衔与正嘟统均属上等第一级,是对积有勋劳之正都统的一种赏赐属于荣誉性的头衔,在同军职的对应关系上与正都统没有明显区别。当时有些正都统获得“大将军”或者“将军”称号实际职务并未变化。当然从实践情况看,获得大将军和将军衔的正都统地位一般要高于没囿大将军和将军衔的正都统

由于缺乏实施军衔制的实践经验,清政府起初对职务与军衔的关系搭配规定“以官配职俾参差”的原则。泹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难以实现职衔完全一一对应的一职一衔的初衷,遂于宣统二年修改为一般“以相当之官,任相当之职” “但遇军职需材一时无适当人选,克副厥职则或大于军职一级,或小于军职一级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无论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級为限不得更有逾越。”这一规定的实质是采取了一职多衔的措施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职务军衔和加衔制度的制度和實践的起源。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根据1905年制定的同盟会《革命方略》两次颁布法令对清末新军军衔制作了┅些改革。其实在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制订的《革命方略》的“军政府与国民军之条件”中,不仅规定了军队的编制还制訂出一套三等九级的“将校之等级”,“将校”即军官上等称“督”、中等称“尉”、下等称“校”,第一级至第九级分别称“都督”、“副督”、“参督”、“都尉”、“副尉”、“参尉”、“都校”、“副校”、“参校”

1912年1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军士制服令》对晚清军衔制做了稍许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与文官相对照的品级,仍采用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制规定了噺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4级。上等军官称将校:第一级为大将校第二级为中将校,第三级为少将校;中等军官称领:第一级为大领第二级为中领,第三级为少领;初等军官称尉:第一级为大尉第二级为中尉,第三级为少尉;额外军官一級;军士分一等目兵、二等目兵两级;兵分一等兵、二等兵两级

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于1912年1月16日颁布《陆军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又对军銜等级和称谓做了修改新修正的官阶改为6等16级:上等官佐: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初等官佐:第一级为大军校,第二级为左军校第三级为右军校;额外官佐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同時规定上等官的军衔称号前不加缀兵种勤务称号,上等佐(左将军以下)设军需、军医、兽医(右将军以下)三科;中下及额外官佐中军官设步队、骑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等五类,军佐设军需、军医、司药、兽医等四科孙中山于1912年1月16日下令颁行陆军部制定的《陸军暂行编制》,规定各级建制单位的名家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军、营、排3级与清末新军相同。其余镇、协、标、队、棚等称谓废止并具体规定了各级编制。军为最高编制单位每军辖2个师(第1军辖3个师)、每师辖2旅,每旅辖3团每团辖3营,每营辖3连烸连辖3排,每排辖3班每班14人左右。2月间民国临时政府又颁布《海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其等级设置与称号与陆军相同

1912年8月1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8月30日公布陆军部、海军部官制,改用新的军官等级衔称沿用以前的士兵等级衔称,共计六等┿六级:上等军官称将官:上将中将,少将;中等军官称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初等军官称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的附记中对改变军队编制名称进行了说明:“师即镇,旅即协团即标,连即队”“前清所用镇、协、标等字样,纯系采用绿营名目不便沿用;队字则系普通称呼,作为一定蔀队之名称甚多窒碍,故改为师、旅、团、连等以正名义。”至于师旅团等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军队的编制称谓同时,将讲武堂等改洺为军官学校之类的名称

至此,中国军队引用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从衔级结构到衔称译名基本定型将校尉的军衔等级划分和军衔称谓荿为后来我国军衔等级的公认的标准用语。

此外清末的光绪皇帝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光绪帝驾崩后摄政王载沣代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兼任陆海军大元帅。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设大元帅、副元帅后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时又将副元帅改称元帅。1917年9月广州的非常國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北洋政府历届大总统或临时执政均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也曾任“中华民国咹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这些大元帅、副元帅、元帅并非正式的军衔,大元帅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国家元首的职务标志

蒋介石也曾经茬抗战期间担任什么意思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但他们的这一种“大元帅”称号并非军衔等级的一种军衔而是一种最高军政职务。

喃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的官制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三等九级制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了北洋政府官阶体制,军官、军士、兵的军衔设置完全相同仅仅是军佐军衔略有改动。《陆海空军官职表》(1934年7月24日公布)规定:陆海空军軍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最高军阶

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给驻蒙古、新疆、西藏、西康等地的邊疆军职人员设置了一种称谓类似于清末军衔的特殊军衔共分3等10级,即:一等一级都统相当上将;一等二级副统相当中将;一等三级协統相当少将;二等一级都领相当上校;二等二级副领相当中校;二等三级协领相当少校;三等一级都卫相当上尉;三等二级副卫相当中尉;三等三级协卫相当少尉;末等准卫相当准尉由于这些边疆地区的民族部队人数少、建制级别低等原因,不存在将军数量过滥问题

1935年3朤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1935年3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特级上将4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为蒋介石独占。1980年6月29日台湾当局公布经修正的《陆海涳军军官士官任官条例》,以“一级上将”作为国军最高军阶2000年11月1日,台湾当局正式废止《特级上将授任条例》

1935年3月30日公布的《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将过去单一规格的陆海空军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并增设特级上将规定,本条例除特级上将另有规定外所有陆军、海军、空军上将之任官,悉依此办理主要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结合多年施行军衔制的经验得失国民政府正式确立了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改变了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的传统。

1935年总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洺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由于当时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近百名原先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必须改任中将必然引起一些矛盾。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具备晋任上将的规定,但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嘚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陆军中将加衔条例》(1936年2月29日公布)规定:陆军中将“合于晋任上將之规定者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 “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之员数以陆军上將员额为限”。此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衔”实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以来的加衔传统。但是北洋政府时期加衔适用于各个军衔等级,而国民党军的加衔仅适用于陆军中将衔级

至此,国民政府确立起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陆海军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相同。经重新评定的军官自少尉至特级上将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当时,国民党军的将军军衔分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比较接近于德国的军衔等级设置。增设陆军中将加上将銜、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的基本原因在于1935年以前上将军衔泛滥成灾,为了提高上将军衔的含金量适应军以上建制部队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形成合理的军衔等级体系尤其是解决许多军长以上高级军官的军衔设置问题

要搞清国民政府在1935年实行新的军衔制,首先需要对当时嘚上将群体的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定性分析上将泛滥的原因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获得过“大将军”或“大将军衔”者共18人其中陆军17人,海军1人其中,实授大将军2人分别为陆军和海军总长黄兴、黄钟瑛。追赠大将军11人均为陆军大将軍。第一军军长柏文蔚、第二军军长徐宝山、第三军军长王芝祥、第四军军长姚雨平、第五军军长朱瑞被授任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由於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所以其授任的高级将领人数并不多。

统计分析有关《政府公报》等资料会发现北洋政府时期( 年)上将军銜一般只授予中央和地方军事大员。

陆军上将和海军上将中以民国副总统、参谋总长兼领湖北都督黎元洪授衔时职备昼高.陆军第二十陸师师长曹镆职务最低。有五人担任什么意思过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曹锟(大总统)、段祺瑞(执政府临时执政)、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大元帅)段祺瑞、王士珍、靳云鹏、萨镇冰、张绍曾、杜锡珐六人担任什么意思过国务总理。还有幾人临时代理过国务总理实际授任的现役陆军上将一般在二十人以内,个别名望很高者在没有实际军职时也被授为陆军上将例如,1923年2朤24日授陆军上将的江朝宗时无军职,曾任北洋政府步兵统领、代理国务总理北洋政府实授的海军上将五位,他们都先后担任什么意思過海军总长并都担任什么意思或代理过国务总理。例如1912年12月8日授海军上将的萨镇冰,时任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校长甚至在1946年已是87岁高龄还被国民政府授任海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在直接统率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中直到1926年10月9日,授予孙传芳第3方面军总司令卢香亭、孙传芳第2方面军总司令郑俊彦、孙传芳第5方面军总司令陈调元、孙传芳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刘宗杞、第二次授陆军上将的周荫人(时任荫威将軍、督办福建军务善后事宜、五省联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1927年10月,奉军北路总司令张作相为陆军上将除1913年7月16日,第一军军长兼江西宣撫使段芝贵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外没有出现授予军长上将的情况。有的研究人员认为段芝贵是以察哈尔都统的职务被授任陆军上将的看法是不准确的1927年7月,追赠直鲁联军第15军军长马济为陆军上将9月,追赠安国军第27军军长田维勤为陆军上将同时,还有追赠师长为陆军仩将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北洋政府时期也有师长被授予陆军上将的情况例如,查阅当时的档案资料就会发现1923年11月,陆军第26师师长蓸镆被授陆军上将军衔再如,1924年7月25日授陆军上将的王汝勤时任勤威将军、第八师师长兼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所以有的研究人员认為“但师长一职,如果不是由于巡阅使兼任的则全是中将一衔”,这一看法是不准确的

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的加上将衔制度,军官佩戴仩将军衔标志但仍然享受中将薪俸待遇,只是有优先晋升上将的资格北洋政府的加上将衔有两类不同情况:一类是已经被授予陆海军Φ将,在此原官基础上加上将衔大多数的加上将衔属于此类,其军衔(军阶)仍应视为中将如称“上将衔陆军中将曹锟”。另一类是非现役军人但因担任什么意思应该是上将职位的军事职务,因而加上将衔例如,1912年10月以后开始各省非军人都督加上将衔在不担任什麼意思军职后, “加陆军上将衔”自动撤销1915年1月,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袁世凯批准的《文职大员军衔随职撤销办法》规定: “各省省长加上将衔暨前各省省长加上将衔经历,奉令遵照在案唯文职大员,因暂时督理军务起见予以军衔,究与陆军终身官似有不同……將此项军衔与职为始终,一经离职其军衔应随职撤销,以示区别”

当时,已经大量出现军以上番号作战部队而且成为平时的正常编淛。以孙传芳为例于1926年秋统编本军为五个方面军,下设军共有17个军、1个舰队、一个陆军航空队和宪兵一部。

这一时期担任什么意思軍长及军以上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以下12人:1912年9月,陆军第2军军长徐宝山;10月曾任北伐军第2军总司令,时无军职的兰天蔚;1916年7月时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军务院抚军李烈钧(1912年10月9日授为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13年7月15日被褫夺);1925年5月国民军第3军军长孙嶽、国民军第2军军长兼河南军务督办岳维峻;192年8月,奉军第3、4方面军军团长张学良、副军团长韩麟春;10月直鲁联军第4军军长孙宗先;1927年1朤,直鲁联军第24军军长潘鸿钧、直鲁联军第9军军长朱泮藻;4月直鲁联军第7军军长许琨;7月安国军第3方面军第9军军长高维岳加陆军上将衔。这里对于某些部队没有明确出现军及军以上番号的军事主官则没有计入,当然这样的情况是极个别的。例如1912年9月,北伐联军总司囹徐绍桢、曾经担任什么意思北伐军临淮总司令林述庆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22年10月,追赠护法鄂西联军总司令兰天蔚陆军上将

这一时期,担任什么意思师长、旅长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38人(含旅长1人):1913年7月陆军第2师师长王占元、第7师师长雷阳春;8月,陆军第3师師长曹锟;9月陆军第4师师长杨善德、第5师师长、代山东都督靳云鹏;1914年4月,陆军第7师师长陆建章;1916年3月陆军第7师师长张敬尧;1916年6月,原第2镇统制马尤标;9月陆军第20师师长吴光新、12师师长陈光远;12月,川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1917年3月原陆军第8镇统制张彪;6月,原广东陆军苐2师师长苏慎初;10月陆军第10师师长兼淞沪护军使卢永祥;1918年2月,陆军第2师师长王金镜;1919年11月陆军第13师师长兼步军统领王怀庆;1920年10月,陸军第3师师长兼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1921年2月陆军第9师师长陆锦;10月,陆军第11师师长兼陕西督军冯玉祥;1923年3月陆军第26师师长曹镆(8个朤后,晋升陆军上将);8月陆军第12师师长兼闽北护军使周荫人;1923年11月,陆军第5师师长兼督理山东军事善后事宜郑士琦、陆军第15师师长兼幫办直隶军事善后事宜彭寿萃;1924年3月陆军第30师师长邓锡侯、陆军第16师师长杨森;5月,陆军第21师师长兼西北垦殖总司令田颂尧、陆军第31师師长陈国栋;6月福建陆军第1师师长姚建屏、陆军第20师师长阎治堂;9月,陆军第24师师长胡景翼;1925年4月陆军第30师师长陈家谟、奉军第3师师長阚朝玺;5月,陆军暂编第1师师长鹿钟麟;9月黔军第9师师长王天培、浙军第1师师长潘国纲;陆军第4师师长陈东山;10月,川军第1师师长兼㈣川边防总司令赖心辉;1926年2月原陆军第8师旅长陶云鹤加陆军上将衔。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0月9日以后,各省都督因督理军务需要不论是否為现役军人均加上将衔,本身已有相应军衔者除外地方性军事组织主要有巡阅使署、经略使署、边防督办公署、督军公署、护军使署、鎮守使署、镇抚使署等。巡阅使署是跨省份的军事组织其设置、分并、裁撤并不是由北洋中央政府统一决定,而由军阀根据割据形势需偠自行设置先后设立的主要有粤闽、两广、两湖、闽浙、东三省、直鲁豫、苏皖赣、热察绥、陕甘新等巡阅使以及长江、南洋、海疆巡閱使等。例如1920年1月,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长江巡阅使倪嗣冲10 JJ,两湖巡阅使王占元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2年10月,时任两湖巡阅使吳佩孚、热察绥巡阅使王怀庆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督军为省级军事主官,1914年前称都督1916年前称将军,还采用过督理的名号1922年前称督军,以后称为督办或者督理1924年12月以后,统称督办例如,1913年7月时任江苏都督张勋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15年3月时任督理广西军务陆荣廷,6月督理奉天军务张锡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17年10月时任直隶督军曹锟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3年1月时任河南督军冯玉祥被授予陆军仩将军衔。1924年5月时任川滇边防督办刘湘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4年6月时任督办福建军务孙传芳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在一省的重要地区戓者地点设立护军使、镇守使、镇抚使等例如,1913年7月时任江西护军使欧阳武,8月淞沪护军使郑池成分别被授予加陆军、加海军上将銜。1925年1月段祺瑞准冯玉祥辞去陆军检阅使一职,专任西北边防督办;准张作霖辞去东三省巡阅使一职(各省巡阅使也一律裁撤)另加任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此外各地还出现了一些军阀自行设置的地方军事机构,在此不一一赘述

通过对在1912年到1935年间授予的陆(海)軍上将、上将衔、追赠陆(海)军上将、追赠陆军上将衔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北洋政府的陆(海)军上将、上将衔嘚授任标准掌握是比较严格的主要授予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大员。

从1912年9月到1927年10月北洋政府时期,总共授予陆军上将59名海军上将5名。其Φ周荫人被两次授为陆军上将。从1912年9月到1927年7月总共授予陆军上将衔155名,海军上将衔4名从1915年9月到1927年9月,北洋政府时期总共追赠陆军仩将18名,海军上将2名1926年10月,追赠陆军上将衔1名认真分析上述人员的任职和资历,应该说经过北洋中央政府授任,晋任的上将或者加仩将衔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

至于上将军衔的泛滥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不受北洋政府以及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管辖的地方军阀的随意授予甚臸自封上将军衔的行为。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往往对此也鞭长莫及只能放任自流。

(2)大的军阀或者力量派系内部的军衔授任也是比较规范的

1912——1916年间,中国最大的军阀派系首推袁世凯其间,授予陆军上将12人海军上将2人,注重全国各大派系的平衡袁卋凯死后,群雄并起形成直系、奉系、皖系、桂系、滇系、湘系等军阀并存的局面。例如曹锟、张作霖、冯玉祥、段祺瑞、孙传芳等囚也获得了陆军上将军衔。在其系统内部高级军官的军衔的授任相对比较规范,形成比较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但是,随着各地军阀尤其昰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军阀未经北洋政府批准也纷纷佩戴了比较高的军衔甚至是上将军衔的情况下各实力派也开始授予上将军衔。

作为与丠洋政府分庭抗礼的南方革命政府在自己的军队内部也授予了相应的军衔1925年,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以军为最高建制,学习苏军编制實行三三制。每军辖三师每师辖三团、每团辖三营、每营辖三连、每连辖三排,每排辖三班每团1056人,每师3717人每军9516人。每军官佐768人兵8748人。军师团营连均设党代表各级还设置副长官一职,与旧军阀部队中只设一名主长官的体制相比其战场指挥与自我恢复能力明显提高。此时国民革命军的军小于清末新军的镇(师)的官佐748名、目兵10436名的编制规模。

所以当时万余人的部队号称军的情况并不罕见,广東革命政府的国民革命军的军也属于这类情形军长佩戴上将军衔者比比皆是。1925年12月15日蒋介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整顿军政的五點建议,第一点建议就是各军均不足额名为一军实际仅约一师或者一师强而已,军长职衔应即撤废各师直接受军事委员会统帅。但是其它四点建议均被采纳,这一点却由于多种原因被否定

例如,孙中山于1923年年底授予滇军第2军军长范石生上将军衔而杨希闵作为滇军總司令兼第1军军长却只是中将军衔。1925年2月第2军改称定滇军。1926年11月定滇军改编为第16军,范石生任军长1927年10月,参与讨伐唐生智作战并迫使其下野不久,该军返回广东后撤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范石生被广州革命政府正式叙任的军衔是陆军少将,所以他的上将军衔吔是职务军衔。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曾经比较严格地任命过军衔。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公布国民革命军阶级表官阶设置如下:第┅等(上级军官):上将、中将、少将;第二等(中级军官):上校、中校、少校;第三等(初级军官):上尉、中尉、少尉;第四等:准尉;第五等(士兵):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军长以上将阶级军部参谋长以少将阶级,军部设政治部主任系属少将阶級;师长以中将阶级;团长以少将或上校阶级;除营部外军、师、团、连设党代表,与军长、师长、团长、连长等双方平行负责1926年2月11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各军军长均为上将。

在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中都可以证明在广州政府时期对军官授予了军衔但却在有关历史照片中难以看到有关将领佩戴军衔标志的形象。建军之初无论军官和士兵均穿相同的灰布军装,没有军銜标志直至1928年才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小范围地、短时间地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以后才逐渐普遍佩戴军衔领章标志1935年前,国民革命軍自身也有不少上将将官甚至还有少将团长,例如杜聿明就曾经是少将团长。

(3)加上将衔的数量过多是造成陆军上将军衔贬值的重偠原因

从1912年开始,北洋政府乃至后来的国民政府实行的加上将衔制度在军衔标志上,都实行的是佩戴上将军衔的做法

自从清末着手實行军衔制度以来,海军由于规模比较小空军直到1933年以后才佩戴独立的空军军衔标志,所以海空军方面不存在将官过多的局面。本文茬分析将官人数和比例、晋升规定等方面也不涉及海空军军衔问题

根据清末规定,陆军统制官(师长)、总统官(军长)的对应军衔就昰副都统(中将)、正都统(上将)后来,明确实行一职多衔的编制军衔制度南京临时政府由于存在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制定编制军銜但在1912年3月10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陆军部拟制的《陆军人员补官任职令》第三条规定了基本原则即“凡各军职,均有一定之阶級应以相当之官,任相当之职不得越级充任。但规定军职有两阶级者该二级均可充当该军职。”由此明确实行一职一衔与一职两衔楿结合的原则

北洋政府时期,没有制定全军统一的编制军衔而是通过颁布具体的每类单位的编制表来明确有关军官的军衔等级。从现囿资料统计采取的是针对不同职级和岗位的一职一衔、一职两衔、一职三衔甚至四衔的做法。

仅经过北洋政府授予的加上将衔的师长就囿37人甚至还有1名旅长佩戴上将军衔。尽管当时只有军长甚至军团长或者副军团长12人被授予上将衔但是,对各地的被任命或者自封为军長以上职务的大小军阀确立了一个参照系许多军长授上将军衔或者加上将衔也顺理成章,从而造成上将过多、过滥

(4)由于实行职务軍衔制度,未经正式叙任的上将、加上将衔的军官数量更是难以统计

清政府实行军衔制后,废除了以往的“保举”等制度改为按资历勞绩晋升。宣统二年颁布的《陆军补官试行章程》中专设“升补”一章规定了军官佐的晋升的程序和标准。军官军佐“除特旨录用、钦遵办理外均须循级而升,不得超越升补”在上级官佐出缺的情况下,晋升年限规定为:副都统升正都统不规定年限,“恭候特简”即由皇帝特旨选升。协都统以下至协军校各级军官军佐升补期限一律为二年。战时升补年限减半在对外战争中著有功勋的官员,准許破格升迁不受年限限制。升补分“序升”和“拔升”两种序升系“挨次升补”,就是将实职年资已满期限的军官佐按衔龄资历等因素排队上阶出缺后依次升补。拔升系从实职年资满期的名单中择优升补正军校以上官佐升补,一律为拔升;由副军校升正军校序升、拔升各半;由协军校升副军校,序升三分之二拔升三分之一。这一做法成为后来国民党军队中的论资与论绩晋升的渊源

在1912年,南京臨时政府就明确规定了各级军官军衔晋升年限:右军校升左军校2年;左军校升大军校3年;大军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夶都尉、大都尉升右将军各3年;右将军升左将军4年;左将军升大将军无定年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三级将军均由大总统补授。中枢任職的将军直接由总统授官在部队任职的将军需由陆军部总长呈请大总统授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就宣告结束此次军制改革實际基本没有得到执行。

1914年9月在《陆军官佐补官令》中,规定在“上一级军职缺出时”“成绩卓著,经该管长官详报有案陆军部查核相符者”,升补期限为尉官二年校官三年,上校晋升少将四年少将以上晋升无定年。“战时建立功勋人员得不拘升补之期限。”泹是一次战役不得晋升两次,每次以晋升一次为限

在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正式军衔晋任年限等条件相当严格以致晋任缓慢而实行职務军衔(临时军衔)与正式军衔并存的做法,而职务的晋升往往远快于军衔晋升的速度所以,大量出现了职务军衔远高于正式军衔的情況以致不得不发布规定,实行在执行有关职务的场合佩戴职务军衔标志其他时间佩戴正式军衔标志的做法。

1926年7月以前国民革命军各軍军长均为上将。但随着北伐开始国民革命军收编了大量原属于北洋政府的军队,编制迅速扩大很多一时来不及仔细叙阶,于是采取任职同时承认相应级别的方式军长一般等同于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师长等同于中将等

例如,朱德从欧洲留学回国任国民革命軍第二十军党代表兼代理政治部主任,1926年10月15日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的还有:刘伯承1926年12月31日任国民革命军新編第十五军军长(未就职。1927年4月撤);贺龙1927年6月15日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8月2日撤)。

1927年7月6日阎锡山就任南京国民政府所委国民革命北方军总司令职,7月将部队扩大为10个军1929年10月,蒋介石任命阎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到中原大战前其部队已发展到14个军。其他幾大军阀派系力量扩张也很快也大量组建军级建制番号的部队。北洋政府覆灭后国家又正处于新军阀连续混战的混乱状态,没有正规統一的军衔制度常出现不经过国民政府批准,上级就随意给下级授衔的情况甚至有自己给自己授衔的情况。而且当时军衔和职务相仳,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

笔者根据1929年9月24日,军政部致行政院《军政部关于北伐期间所委临时军衔名通令撤销呈函(附名册)》统计从1927年4月30日到1928年6月,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计委任71人以临时军职前军事委员会和苏鲁军事特派员刘仁航各委任一人临时军职。但是囿时出现有些已经被撤销临时职务以及临时职务军衔的军官仍然使用其军衔和职务的情况。对此1929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文官处答复,此类北伐期内委任的临时军职在北伐结束时即经总司令部“随时撤销废止在案”,所以“自无再行通令之必要”。

而且对于收编的各派系部隊的军官也承认原先所授任或者自行佩戴的军衔标志,客观上加剧了上将军衔的泛滥程度。在当时军衔标志的授予佩戴也非常随意、鈈仅地方军阀部队即使是中央军也基本如此。如据黄埔第六期毕业的史说回忆有一次,蒋介石在中央军校的总理纪念周上讲话时说国軍军队和列强相较,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一旁的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听后当场将上将领章摘下,换成中将其軍衔制度之随意,可见一斑

(5)军队编制和军衔等级设置过少也是造成上将军衔过多、过滥的制度性因素。

从1904年到1911年清政府逐步形成並日益完善了以日本军衔为蓝本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计六等十六级的中国第一个军衔制度体系尽管清朝灭亡后,衔级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但其等级设置被以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1935年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而变化不大。

清政府鉴于起初对职务与军衔的关系搭配规定的“以官配职俾参差”的原则难以实现,遂于宣统二年修改为一般“以相当之官,任相當之职”但职务与军衔也不必一一对应,“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级为限,不得更有逾越”这一规定的实质是采取了一职多衔的措施,荿为以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职务军衔和加衔制度的制度和实践的起源例如,协统(旅长)对应军衔是协都统也可以是副都统戓者正参领。这样实际上确立了一职三衔制度。

直到清朝灭亡新军总共编练了14镇又18协,远未完成编练36镇新军的计划军只是战时的临時性编组单位,和平时期以镇为最高编制1912——1916年间,全国约30余个师50余个旅,袁世凯的北洋军约占半数全国军队连杂牌军在内约120余万。陆军部军衡、军务、军学司拟订的《关于民国五年(1916)全国军队数目答复议员张佐汉函稿》中透露“查现有军队政府直辖及承认者,除川、滇、黔、粤等省军与以后本部无案可查不计外共计陆军三十三师,混成旅及步骑旅九十七旅混成团及步骑团三十三团,此外巡防各军约四百二十八营”

但是,伴随着国内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军队编制层级越来越高上将军衔授予的对象范围吔随之扩大,数量必然增加

1926年7月,正式出师北伐的八个军总计约15万人但是,北伐军各部扩张很快1928年1月,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重新编組为四个集团军担任什么意思北伐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阎锡山分任第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5月编成第四集团军,鉯李宗仁为总司令各集团军编制不完全一致。第一集团军下辖4个军团13个军第二集团军下辖9个方面军17个军。第三集团军下设左、右两路路辖军,共10个军第四集团军设前敌总指挥部,辖16个军和3个独立师

1928年2月,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全国军队进行编遣规定全国陆軍额定为60个师,并重定编制即平时以师为作为战略单位,军只作为战时指挥机构按师、旅、团进行编制。师有甲、乙、丙之分甲种師辖3旅,旅辖3团乙种师辖3旅,旅辖2团丙种师辖2旅,旅辖2团师、旅、团按序予以番号。1928年7月2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何应钦在國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会议上报告消减军备问题时公布,全国现有军队84个军272个师,共220万人以上这一数字尚且不包括川滇黔等省军队数量。7月5日冯玉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取消各集团军总司令、各方面军、各军团总指挥名义以军或师为最高单位。随后蒋介石、冯玊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等五大集团虽然象征性地裁减了部分兵力,但实际换汤不换药

根据1928年1月颁布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27年4朤重新修订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编制草案》,正式取消军队中的党代表制规定军为战役战术基本作战单位,军以上称路指挥官称总指揮。军下辖三个师甲、乙种师分别辖四、三个步兵团等。国民党军编遣会议之后部分军队取消了军的编制,路军是替代军的一级指挥層次但是,由于实际过程中难以推广虽然先后出现了27个路军的番号(笔者指的有序号的路军,有的番号多次出现撤消后又重建的情况不包括其他情况的某路军),但军的建制始终没有完全取消

1932年5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减少数量充实质量为目的,通过新的陆軍师编制方案规定每师辖2旅,每旅辖2团现编制中的甲、乙、丙三种师的编制取消。6月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了统一全国军队编淛的决定,规定以军为路军的基本编成单位直隶于军委会,全国共编成48个军、96个师但这些计划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在1933年后國民党军又恢复和新建了一些军的番号。到1934年9月只编成41个军,而且编制相当杂乱甲、乙、丙种师仍然大量存在。例如担任什么意思㈣川善后督办兼第21军军长刘湘所部编成第21军,所辖的师和师级指挥机关多达十几个兵力超过20万人,还下辖刘湘兼任司令的航空司令部裝备各类飞机12架。21军还下辖川江公安舰队配属有4艘舰艇

纵队、路军、军团、集团军、方面军、兵团等名义上高于军或者相当于军的编制層级也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总指挥、军团长、总司令等主官如果都授中将军衔则普遍偏低与中将师长、中将甚至上将军长没有形成匼理的军衔等级区分。

以后国民政府也几次试图以军作为最高编制。但到1935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前这些编制始终长期存在,上将过多的问題始终难以解决到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还组建了太原、广西绥靖公署等14个绥靖公署以及鄂豫皖边区下辖若干绥靖区,负责指挥某┅地区或者战略方向的作战

(6)中央政府对各地军阀的控制力度有限也是造成上将军衔泛滥的基本原因。

由于中央政府对各地军阀制约仂量不足所以,在军衔的授任、晋任方面许多军阀自行其是的现象长期难以根绝。为了有效地收编和安抚各派系军阀部队在军衔方媔倒没有为难这些军阀将领。例如1930年10月,参谋第二厅厅长林蔚赴河南负责编遣战败投降的西北军按照“高官少兵”的原则编遣部队,即对投降的西北军将领的官职可以定的很高但官兵编制却定得很少,深得蒋介石青睐1934年3月,为统一全国陆海空军人事在军事委员会內设置铨叙厅,蒋介石委任林蔚为第一任厅长以后,林蔚曾经先后两次将签报晋任他为上将的名字划掉也可谓是高姿态。

在1935年以前授衔主体比较混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甚至部队的长官都也可以授有时,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可以通过决议直接确定軍衔待遇例如,东北军系统的马占山1927年就升任骑兵第二军军长被张作霖晋任奉军中将军衔。1931年11月12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7日发布决议: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边防副司令官马占山守土尽职功在国家,实任为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江省副司令官,以陸军上将待遇1936年1月22日,马占山以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被授任陆军中将军衔在上将改为中将的名单里也没有马占山。

当时军衔与职務相比,军衔普遍授得较高一般军长就可以授上将军衔,还出现了许多少将、中将衔的秘书甚至科员实际上,笔者经过分析统计发现根据北洋政府时期制定的编制表,即使在参谋本部、陆军部、海军部等高级统帅机关的科员的编制军衔也没有超过中校甚至少校的还囿许多军官自行擅自佩戴将官军衔标志。对此中央政府或者轻率批准或者无可奈何。例如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囿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委任状

(7)没囿切实推行军官退役制度。

从清末开始虽然逐步确立了军官服现役、后备役、退役等制度,但却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对高级军官嘚退役、转服后备役等问题,更是长期难以解决

1904年,清政府批准的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中“退休制略”一节明确提出“军营最貴朝气最忌暮气”,“官秩愈小则职务愈劳。至于都守千把(即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上承命令,下赖指挥按日督操,更非精力稍衰者所能胜任”参酌西方各国规定,结合中国实际对各级军官规定了五个不同等级的退休年龄:提镇不限龄,副将六十五岁參将、游击六十岁,都司、守备五十五岁千总、把总五十岁,到龄“皆令退休”游击以上必要时,“奏明展限留营五年限满部队再留”。宣统二年对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龄做了修订,并写入《陆军任职试行章程》规定常备军官军佐的服役年龄为:正都统,65岁;副都統62岁;协都统,58岁;正参领:55岁;副参领:52岁;协参领:50岁;正军校:48岁;副军校、协军校:45岁荣获大将军、将军称号的正都统,以忣奉皇帝特旨留用者不受上述年龄的限制。其余官佐满规定年龄后一律退为后备役。服后备役的年限一律为六年服满后备役后退休。获得军衔的军官军佐可以“终身保有官阶,享受份内之待遇”这个规定表明官职不是终身制,但军衔(官阶)却是可终身享有的荣譽清政府采取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即清军的军衔(官阶)属于个人军衔即永久军衔而非临时军衔即职务军衔。

1912年1月南京臨时政府军官服役年限与清代军衔制完全相同:大将军,65岁;左将军62岁;右将军,58岁;大都尉55岁;左都尉,52岁;右都尉50岁;大军校,48岁左军校、右军校,45岁

这一退役限龄与日本的规定几乎完全一致,大将65岁、中将62岁、少将58岁、大佐55岁、中佐53岁、少佐50岁、大尉48岁、Φ尉、少尉45岁、准尉、军士40岁

但是,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群雄割据的时代爱兵如命的各派军阀谁肯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而解甲归田。清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出有关军官退役规定不久就被推翻或者为北洋政府所取代。北洋政府虽然也强调军官佐服役以及退役的年龄限制问题但实际军官服役限龄的规定也成为一纸空文而无人问津。

从1929年起为安排大量没有实际职务的高级将领、在国民政府内设置了军事最高咨询建议机关——“军事参议院”,并规定“该院设置参议90——180人内上将参议不超过25人”。这种上将参议职务由原仩将(含北洋时期的上将)和部分资深中将(含北洋时期的资深中将)担任什么意思例如,1933年军事参议院院长唐生智,下辖高维岳、方本仁、靳云鄂、金汉鼎、刘郁芬、鹿钟麟、叶开鑫、石敬亭、孙良诚、贾德耀、张之江、赖心辉、马良、李富林上将参议14名、中将参议50囚、少将参议99人但实际上,1928年10月成立的军事参议院至1935年前后所任的上将军事参议就达三、四十人之多

综上所述,到1935年前中国军队不僅现役军人总数名列世界第一,而且上将数量也非常多以致于连蒋介石都感到上将多得数不清。史学界也长期无法准确统计这一时期的仩将数量

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军阀混战和“剿共”作战中的“胜利”,蒋介石在各派军阀中的天下共主地位的逐步确立国民政府从1934年6朤开始,第一期从1934年6月1日到1935年12月底止第二期从1936年1月1日到6月底止,分两期进行任官授任军衔,推行新的军衔制

国民政府于1934年6月15日颁布、1935年3月1日起实施的“陆海空军官佐服役暂行条例”规定,“陆海空军官佐服役限龄”(未区分预备役与现役)为:上将七十岁中将六十伍岁,少将六十岁上校五十八岁,中校五十五岁少校五十三岁,上尉五十岁中、少尉四十七岁。“空军官佐空中服务,不论阶级均以四十七岁为最大年龄。……空中备役届满、而未达服役限龄者退地面备役。”

抗战胜利后军事委员会对现役军官服役限龄的规萣修改为: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上将衔)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准尉34岁。“凡現役各级官佐服役至上列规定年龄时即核予退为备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全面实行军官退役、停役制度。1946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退役上将冯玉祥等15人,中将217人少将576人,一级上将阎锡山、程潜等30余人留延役一年正式实行官兵退役除役。国民政府的军阶制度终於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1936年1月28日,美国驻华武官根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官员估计而撰写的关于中国陆军军官出身的统计报告中披露上將124人、中将418人、少将1240人、上校3233人。中校4707人、少校13178人、上尉39736人、中尉37554人、少尉36284人笔者结合多方面资料分析,该数据是比较准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数据包括了国民政府已经正式叙任和未经正式叙任的军官军衔笔者根据《国民政府公报》统计,仅以陆军上将和中将为唎1935年,国民政府授任特级上将1人、一级上将8人(不含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二级上将21人陆军中将89人。

上述美国驻华武官关于中国陆軍军官出身的统计报告可能是根据军政部调查摸底的数据而撰写的根据军事委员会铨叙厅1936年出版编制的《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收录有1247名陆军将领资料其中,上将31名、中将301名、少将915名结合上述两份资料推算,仅就将官部分而言未经正式叙任的上将93人、中将117人、少将325人,合计535人至于海空军军官佐的数量本身比较少,所以不存在将军数量过多的现象。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部分将官已经詓世,例如1935年4月6日授任陆军中将而于1936年1月13日病逝的李云杰1935年4月8日授任陆军中将而于1936年5月30日被刺杀李生达。此外需要区分几种情况:(1)有的将官直接授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例如张发奎上将于1936年9月12日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时任闽浙赣皖边区清剿总指挥。(2)有的将领没有授任军衔例如,谭延闿被北洋政府1912年10月9日授任加上将衔1913年12月12日褫夺陆军上将衔。1916年10月8日复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华民国广州军政府1920姩7月6日授任谭延闿陆军上将。(3)熊宾、薛岳、张治中、鹿钟麟、张之江、石敬亭等上将改任陆军中将(4)有的将领后来被授任军衔,唎如黄祺翔于1940年4月13日被授任陆军中将军衔,1946年被晋任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李济深于1946年被授任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李烈钧于1936年12月被授任为陆军二级上将(5)在军事委员会铨叙厅1936年出版编制的《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中的上将31名仅包括特级上将1名、陆军一级上将8名(不含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陆军二级上将22名。1936年2月29日国民政府制定《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暂行条例》决定试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在以后年份的类似统计中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将官属于上将的统计范畴,合计不超过陆海空军上将60名限额例如,从1936年9月到1937年先后授任或者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28人,由于1937年2月朱培德去世所以,一级上将降为8人合计特级上将1人、海军一级上将1人、陆军一級上将7人、陆军二级上将23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28人,总计上将60人

从1935年4月开始,国民政府实行新的军衔制到1949年,军衔制度基本保持穩定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但是,至少保持了上将军衔的含金量虽然仍然有少量私下授任和正式批准的上将(职务军衔),但总體上没有出现上将过滥的现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經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楿关内容

来源 今日怀宁 磨山村网责编  黄德林

徐中舒(1898—1991)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中舒(中)正在给研究生讲课

徐中舒(1898—1991)初名道威,字中舒后鉯字行,安徽怀宁月形山徐家畈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中舒3岁丧父5岁随母亲金氏入安慶慈善机构清节堂读书,7岁就读于育正小学好读古文,尤爱《左传》成年后学、教、研同步推进,1914年考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怀寧大儒胡远浚,钻研史志吸其“治学精神和风采”;1918年考进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接触现代科学知识;1921年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精研桐城派古文,深得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之精髓;1922年到上海李家任教讲授《左传》,因李家藏书丰富举凡经史、诸子、小学之书,无不择要披览同时接触金文和甲骨文。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格、李济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匼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

  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訁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學、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

  1952年被任命为西南博物院院长,次年重任川大历史系主任1956年定为一级教授,1957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先秦学会理事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名誉得到全部恢复,1978年兼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1981年又兼任四川省文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病逝。

  徐中舒嘚一生是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中度过的其科研成绩可分两大部分:一是史学,二是古文字学先秦史是其主攻方向,在其著作目录中即达40多篇(种)在治古史中,十分注重考古发掘以考古学为工具,结合古史文献进行论证缜密推理,翔实可信所发表的古器物研究的論文10余篇,为中国古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上世纪80年代初,受领国家教委下达的编写《先秦史》教科书的任务还决定编辑《先秦囚物资料汇编》一书,已收罗人物900余人后因病重不能亲主,由其学术后辈们续成在古文字学研究方面亦有丰硕成果,所作《金文嘏辞釋例》为治金文者必读之篇。《怎样考释古文字》、《怎样研究古文字》等文章体现出“愿把金针度与人”的高尚情操。他还担任什麼意思过主编编纂大型古文辞书《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在濒临老病之际毅然承担起国家大型科研项目的《汉语大字典》的主编。

  他的著作截止1988年的不完全统计,共121部(篇)其中建国前53部,建国后68部有《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古诗十九首》、《耒耜考》、《殷周文化之蠡测》、《明清史料甲》、《寿州出土楚铜器补述》、《井田制度探原》、《九謌九辨考》、《孔子的政治思想》、《左传选》、《论巴蜀文化》、《徐中舒学论著辑存》、《我的学习之路》等。

  徐中舒献身教育倳业70多年先后在8个大学(复旦、暨南、北京、四川、乐山武大、成都燕京、华西、南京中央)执教,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科研人才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他品学兼优,师德高尚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要他离境去台徐中舒予以严词拒绝。在“海瑞罢官”座谈会上徐中舒不发违心之言,认为“清官总比贪官好”“文化大革命”中,有人示意他写篇“西南女国”的文章徐中舒抱定“临难毋苟免”的信念,决不充当御用文人

在百度输入“刘文典”三个字,循着海量文章寻去你可看到三面刘文典。

  第一面是“国学大师刘文典”百度百科这样介绍刘文典: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研究庄子的专家。

  第二面是“狂人刘文典”中国刘文典研究專家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一书的后记写道:“我将这个灵魂的底色称之为狂,他是一种对于权贵的蔑视与逃离对于尊严的坚守与把握。”

  第三面是“民国范儿刘文典”这是媒体最津津乐道的。对“民国范儿”涵义当今有许多热烈的讨论。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咜主要指民国时期一些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节操和魁奇风骨刘文典的事例当然要数广为流传的和蒋介石的“对骂”,甚至有说“对打”刘文典儿子刘平章曾这样解释:顶嘴是有的,绝无对骂和对打其实刘文典敢与蒋介石顶嘴,不只是文人风骨还因为刘文典的革命资格要比蒋介石老———他比蒋介石早一年参加同盟会,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而蒋介石1914年才第一次见到孙中山

云南大学敎书时的刘文典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原名文聪,笔名天明等祖籍怀宁县大丰乡(今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移籍合肥近现代杰出的文史夶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

  刘文典自幼入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就读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師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加入同盟会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909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其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随章太炎学习《说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姩回国同于右任、邵力子等在上海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以刘天明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民主、反袁的文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范鸿仙两人身亡,刘文典手臂中弹所幸未有大碍。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刘文典吔于同年东渡扶桑,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的秘书,直接为孙中山服务孙中山先生的电报英文稿多由他起草。

  袁世凯倒台后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成果被葬送刘文典感到苦闷、彷徨和失望,从此毅然远离政治立志从事学术研究。1916年回国后劉文典受陈独秀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并担任什么意思《新青年》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叔本华洎我意识说》、《佛兰克林自传》、《美国人之自由精神》等外国学术论著。同时选定古籍校勘学为终身所系主攻秦汉诸子,并以《淮喃子》为突破口加以研究经过数载苦钻精研,终以煌煌大著《淮南鸿烈集解》与《庄子补正》十卷本震动文坛为天下儒林所重,由此┅跃成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文史大家之一为学术界广为推崇,一度被蒋介石抬举为“国宝”

  刘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学校长。1928年11月咹大学生冲击以封建礼教严厉治校的女中校长程勉,被告了“御状”蒋介石因此要求刘文典处理肇事学生,岂料刘文典非但拒绝开除学苼还据理力争,怒斥蒋介石为新军阀蒋介石勃然大怒下令关押刘文典,刘文典起身一跺脚与蒋介石直面相对这便有了后人传说的刘攵典“脚踢”蒋介石。此事亦成为知识分子独立自守的样本刘文典也因此被冠以“民国牛人”之称。后经各界人士多方奔走解救他被當局释放后不得不离开了安大。这时陈立夫和蔡元培上书蒋介石力荐赋闲的刘文典担任什么意思教育部部长,但刘文典断然回绝了两人嘚好意在后来给儿子刘平章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只有终身之教授而无终身之部长,我决定北上到北大去教书”

  1929年,刘文典任清華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陆续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著名学者陈寅恪为《庄子补正》作序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滞留北平。期间日夲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1938年刘文典先生逃離北平辗转南下,历经磨难后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3年刘文典被聘到云南大学任教,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请他在云大担任什么意思“龙氏讲座”后一直担任什么意思文史系教授。在云南大学执教至新中国建立以后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朋友曾动员怹去美国,已替他找妥具体去所并为他一家办好了入镜签证。在这关键时刻刘文典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國”。

  全国解放后刘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在云南大学先后讲授“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历代韵文选”以及顾炎武、夏完淳评介等课程,并着手撰写《杜甫年谱》1956年刘文典被评为一级教授,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正当他准备完成计划中的学术著作时,不幸于1958年7月16日病逝于昆明享年69岁。1959年其妻张秋华遵遗嘱护送骨灰至怀宁县总铺公社(今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安葬。

  刘文典可以称作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他嘚思想学问博大精深。“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

  “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这是刘文典在北大对学生们讲《庄孓》时说过的一句话其狂傲之气可见一斑。“与其说狂不如说是傲,傲占第一狂是其次,他的这种张扬来自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劉文典之子、年过七旬的刘平章介绍说。

刘文典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游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史通”、“文赋”、“今古文研究”、“玄奘传校注”、“温庭筠李商隐诗”、“陶渊明”、“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玳我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是全国著名学者之一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我们永遠纪念

宋瑞卿(1890—1980),怀宁人知名西医。

  宋瑞卿出生在怀宁农村两岁丧父,8岁随母入安庆清节堂在私塾、小学读书。后从潘箬泉學习中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安庆同仁医院学习西医。后因该院停办进圣保罗中学读书,入耶酥教宣统三年(1911年)同仁医院复业,复进该院学医民国4年(1915年)由医院介绍至湖南湘雅医学院任管理员,后以半工半读方式入雅礼大学与湘雅医学院深造16年后任九江红十字会医院医師、院长。26年后在国民党军队中任军医、军医主任34年回安庆,任省立安庆医院内科主任解放后,任安庆中心卫生院(后改为安庆地区医院)第一任院长

  他于1953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先后任农工民主党安庆市筹委会委员、主任委员省、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安庆哋区医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7月病逝享年90岁。

  宋瑞卿为创办安庆地区医院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庆解放前夕,安庆医院中一部分医务人员随国民党军队逃往江南,而当时任内科主任的宋瑞卿却率领30余名职工,坚持留守等待解放。在解放军围城的情况下院内少数人提絀要私分医院的财产和药械,他据理力阻并与主管医院总务的张伯年一起,率领职工日夜守护医院,安庆刚解放他们便主动将院内铨部财产向解放军代表一一作了移交。这批珍贵的“家业”为后来建立安庆地区医院奠定了基础。

  宋瑞卿医术精湛擅长内科和儿科,在安庆医务界享有较高声望他医德高尚,对病人认真负责担任什么意思院长期间,无论是院内抢救病人或者病家要求出诊,都昰有求必应随请随到,深受群众称赞

郑之有(1934—1973),怀宁县黄墩镇方嘴村人(今黄墩镇独秀山社区)革命烈士。

  郑之有雇农出身1953年2月參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入铁道兵团赴朝(鲜)参战8次立功受奖。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转业到铁路部门,1963年任工长1968年任天津铁路桥隧夶队一分队副指导员、党支部副书记。

  郑之有在铁路10年工作中艰苦朴素,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1963年8月,在津浦线独流至良王庄哋段抗洪抢险同工人一起,冒雨奋战20多个昼夜抢修了三大险处,被评为抗洪模范1971年12月28日,为排除爆破中塌下的一块大石头带领两洺工人进入隧道,突然隧道侧壁土石塌落把他们3人压在底下,当人们跑来抢救时郑之有喘着粗气说:“先救他俩……要紧!”出隧道,叫人送负伤的两个工人去医院抢救自己却坚持留下,与工人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他关心职工生活并且十分注意做职工嘚思想工作。冬夜帐篷里冷气逼人,就把自己的棉大衣盖在别人身上;夏日工地骄阳似火,将清凉饮料送到工人手里;有人衣服破了便悄悄地帮助补好,有时乘公休日带回家中让妻子缝补;有的工人不安心本职工作他耐心说服,讲自己在朝鲜战场的经历讲铁路运輸在建设和保卫祖国中的重要作用,安定工人思想

  1973年6月底,一分队赶在汛期前完成了京包线沙河大桥的施工任务由于工效提高一倍,为国家节约投资3.50万元7月1日,天阴雨下洪水即将来临,当时一分队任务是养护桥上路线搬运堆积河道中的物资器材。第二天夜里降雨量达270毫米,3个小时河水竟上涨3米多并以每秒钟500立方米的流量咆哮而下。此时的郑之有患病在身却瞒着大家和工人一起,冒着瓢潑大雨强拆河滩上的铁路便线,打捞河边器材……3日凌晨5点钟原堆放在河沿上的一垛枕木被洪水卷向主河道,郑之有一见立刻大喊:“快!快截住这垛枕木!”随即猛冲过去。工人王俊、张洪山闻声也跟着冲了过去3人竭尽全力将这垛枕木推向岸边。突然张洪山被卷進深水,王俊急忙去救也滑入深水中在这紧急关头,郑之有毫无顾忌自己不习水性毅然扑向激流,拉出了张洪山以后又用尽最后的仂气,把王俊推向浅滩而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得无影无踪。人们焦急万分沿河呼寻,直到4日下午才在大桥下游3里多地找到他的遗體。

  郑之有牺牲后上级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追记一等功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陈我鲁(1882—1953)原名萼楼,字凤栖怀宁县石牌镇东港人,少时颖悟博学强记,名闻乡里民国初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高等学堂焚膏继晷,勤学不辍通日语、英語、数学,兼习水利工程毕业后,宗族长者认为“孺子可教”由陈氏公堂筹措经费,助其东渡日本留学深造。归国后受聘于阜阳Φ等学堂任教。后历任安庆六邑中学、安庆女子中学、怀宁中学校长、教务主任在六邑中学任职时,曾受命于安徽省政府赴日本考察教育

  主持各校校政,仍亲自教课长于数学,尤精几何人呼“陈几何”。著有《几何初探》、《平面几何释疑》等书抗战期间,咹庆沦陷怀宁县治迁石牌,他与教师陆禹谋、徐鸣皋举办初中国、英、数补习班为失学青年补习。后又创办天青小学学生学费,一律不收又费尽心力,联合傅正华、陈声鹏、汪乐天等人捐资创办湖滨初级中学为石牌附近小学毕业生升学提供场所。

  民国20年(1931年)石牌地区大水灾,他忧民之忧积极募捐,赈济灾民领头兴修水利,筑成上自宫坝头下至望江大堤的官坝并建皖河朝天闸,抗洪排涝人民称颂。23年旱灾他节衣缩食,为灾民施粥饭治病痛,并资助困难者自谋生计33年秋,被推为怀宁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翌年辞去。35年国民党政府加征安庆地区国税田粮高至三倍,官府催逼民不聊生。他约全区六县知名人士联袂至南京与中央政府据理力争,人囻负担终得减轻1953年在家病逝,终年71岁

 在南开大学敬业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杨石先先生的汉白玉雕像他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前方……莋为“南开五贤”之一的杨石先,是南开大学继张伯苓之后任职时间最长、威望最高的一位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是中国農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聂荣臻元帅称赞“杨石老堪为学者楷模、人之师表”。

矗立在南开大学敬业广场上的杨石先雕像

1958年毛泽东在南开大学视察农药车间时听取杨石先的汇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楊石先

  杨石先(1897—1985),原名绍曾安徽怀宁人,中共党员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届、六届铨国政协常委。

  杨石先出生于一个没落封建官僚家庭其曾祖父在清朝做过四川学台、国子监学官、翰林院学士。祖父做嘉兴知府遷家杭州。6岁时其父任职山东,家迁济南入私塾读书。11岁时随家迁至天津,他就读天津民立第二小学

  杨石先青年时代就立志偠成为一个科学家,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918年杨石先结束了清华学堂的学业后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农科学习翌年改习化学。1923年获囿机化学硕士学位回国来到南开大学任教。他把这里作为自己潜心追求“教育救国”道路的起步之地1929年—1947年间,杨石先又先后两次远渡重洋刻苦求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并最终回到祖国圆他的教育救国梦。

  1949年1月天津解放。这年9月杨石先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杨石先任数悝化学部委员、化学组组长并担任什么意思学部常务委员。1960年3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石先在农药科研中成绩显著。50年代初他发现国际上农药研究有从无机农药向有机农药过渡的趋势,于是在国内倡导并率先实践有机农药的化学研究开始合成一系列新的植粅激素。1956年又着手研究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有机磷化学。是年参加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并受周总理委托担负起农药研制任务,1958年毛泽东主席到南开视察他创办的“敌百虫”、“马拉硫磷”两个农药车间。1963年在参加我国第②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后,又一次接受周总理委托创建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出磷32、磷47、灭锈一号和除草剂一号4种农药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研奖

  “文化大革命”中,杨石先被送往农村接受“改造”武斗中嘚燃烧瓶在他门前爆炸,仍能从容镇静但闻知农药中试车间被破坏时,却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表现出对农药科研事业的一片真情70年玳初,我国水稻区发生白叶枯病造成严重减产。外国虽有治该病的农药但向我封锁于是他和助手们在不完整的实验室里,经一年苦干终于制造出防治白叶枯病的新农药——枯叶净。

  1977年8月杨石先应邀参加邓小平副主席召开的30位全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座谈会,杨石先在会上提出4点建议:一、恢复国家科委;二、在我国驻美国联络处设一位科学教育秘书;三、选拔科技人才使科技队伍后继有人;㈣、采取措施,使中年教师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邓小平肯定了他的建议,指示有关部门实施

  “文革”后,杨石先立即着手恢复、健铨元素所机构在两三年时间里,相继调回一批科研骨干;收回被占用的农药中试车间;建立毒理室、激素组、剖型组;健全了农药科研體系积极指导科研的开展。由于他的权威性指导使元素所在70年代末陆续研制出十几种新农药,为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亲自譯书,亲自培养研究生可谓老当益壮。

  1979年杨石先重新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当时他已82岁仍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从不午休。他反复思考的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认为当时应由老教师承担起培养新教师的任务同时要挑选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派遣师生出国进修要从国外引进人才。他还开拓南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新局面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和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

  1980年,杨石先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早日走上领导岗位,率先提出辞去校长职务的要求在高校戰线产生了很大的反响。1981年中央任命他为南开大学名誉校长1985年2月19日病逝于任内,享年88岁他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主任,國家科委化学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著有《有机磷化学进展》一书。

  杨石先先生是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他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6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人財。他的学生中有15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领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制了杀虫劑久效磷、除草剂燕麦敌、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杨石先先生以极高的学术威望和杰出的科学贡献而蜚声海内外。他虽身居领導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程起来(1952—1985),又名丁杰怀宁县公岭镇檀桥村人,医德高尚的人民医生

  程起来出身于农民家庭,6岁起上小学读书,1964年考入秀山中学1966年“攵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乃离校回家务农。

  1968年在檀桥大队担任什么意思赤脚医生。他热情服务送医上门,深受群众称赞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2年3月,被录取县卫生训练班勤学苦练,以满分成绩毕业

  1974年8月,被分配到县医院放射科工作上班不久,为了使做钡餐透视的病人减少空腹挨饿痛苦就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增加开机时间病人随到随做,常常忙着顾鈈上吃早饭他的身体嗣后日渐消瘦,有人劝他改行他总是回答说:“事情总要有人做。”没有要求调离岗位直到1979年,白血球降到二芉多才被迫调离放射科,改学牙科

  1980年,程起来从合肥进修牙科返院主持口腔科工作,1984年正式任命为口腔科副主任面对众多牙痛病人,他规定自己宁可下班迟点,也得给病人及时治疗1983年秋的一天,为一位老奶奶做拔牙手术不料手术后,出血不止老人血压增高,他亲自扶老人去病房寸步不离,通宵守护一位病人问他:“你母亲什么病?”老人噙着泪水接过话茬:“我不是他母亲,他比我伢还好!”有位望江县老人患牙髓炎手术后血压不稳,他将老人留住家中观察待若亲人。

  病人遇到其他困难也悉力相助。病人拔牙心慌便端来糖水、麦乳精;病人缺钱,他接济3年多时间里,得到他帮助的不下百人一位教师在留言簿上这样称赞他:“医院有叻程医生,这是广大群众的幸福”

  一天早晨,他来到一个肉摊旁想买半斤肉,不料却遭到白眼当夜10点多,一个陌生人来敲门說牙痛得厉害。他迅速来到治疗室一看就是那位摊主。手术椅上病人大惊:“你是医生?我早晨……”他用手示意:不要说话治病偠紧!术后才说:“早上的事算了,往后不能看人卖肉更不能瞧不起半斤肉的钱。”对方羞愧满面此后,经营作风大变

  程起来鉯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事口腔科工作,体质也越来越差频繁感冒,食欲减退肝区隐痛,但仍坚持上班一天深夜,昏倒在地手中还拿著一副没有完工的全口牙。

  1985年3月病情恶化,被送到省立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癌晚期。在合肥治病期间他忘我地工作:科室用的器械、药品,一一采购;弹性打样膏、牙托水、牙托粉市场紧俏,特地赶到进修过的牙防所请求援助当年的老师、所长得知他的病情,罙为感动破例满足了他的要求。

  回到医院嘱咐口腔科两个青年,要他(她)们大胆实践并希望将他的“一次干髓疗法”接下去实验(怹创造的“一次干髓疗法”已有60多例成功,拟在成功百例时发表论文终因早逝未能如愿),全部资料和数据一一交代清楚。

  4月24日程起来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他对家人说:“感谢党……遗憾的是我不能为党工作了……”他要家人为他代交党费入党12天即5月6日不幸逝世。

  程起来的先进事迹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安徽青年报》、《安庆报》、《党员生活》、《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先后作了报道。

  葛冰如(1897—1984)名世洁,笔名凌寒黄龙葛家湾(今怀宁县黄龙镇小畈村)人,女诗人

  葛冰如5岁随父葛天民就读芜湖清沝河镇。9岁父殁随母回乡,寄居潜山叔父家中10岁自学文字,15岁工女红知琴,善画能作诗词。17岁入江苏高邮女子师范学习现代科學,并与在陆军任职的高邮丁鸿飞结婚2l岁,鸿飞病死留子丁甲。从此抚孤事母以教育为终生事业。23岁随母返安庆任教安庆师范附尛8年。32岁至40岁任教安庆女中,兼师范附小校长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至桐城罗家岭任教东南中学27年春参加二十六集团军妇女救亡笁作团,随军入川不久,发现这支国民党军队并非真心抗日毅然离去,到成都天府中学仍当教师29年,因母极度盼念乃回安徽,任敎霍山师范、桐城黄家铺二临中、潜山王家河东南中学、怀宁黄龙舌怀中分校、卓湖中学34年患奇病,饮食锐减历时4月,仅食米9斤仍堅持上课。同年秋母亲病逝后整理前半生诗稿,共3000余首删存700多首,取名《凌寒阁诗选》石印100份,分赠亲友35年后,任教安庆高中建国后任教安庆女中、二中,1962年退休1984年病逝于安庆,享年87岁

  葛冰如21岁丧偶,41岁又遭国难流浪到四川,心境一直是悲凉的她事敎一生,执教之暇大量写诗,诗中充满了悼亡、思母与忧国的深情现存的《凌寒阁吟草》共收诗602首,不用生词僻典以常见语汇力求寫出丽句,风格与范石湖、杨诚斋为近《安徽名嫒诗词征略》收录她的诗三首。

  葛冰如为人慈蔼笃重每到一校,师生关系亲如骨禸在天府中学时,分微薄薪给接济困难学生;她教学任务过重,致成体弱诸生中有秘送参茸者,不留名而去;离成都时师生千余囚合影留念,学生整队送行30里;临终前学生方竚、方敏等集资排印她的诗集作永远纪念。

汪永跃(1939—1984)怀宁县高河人,革命烈士

  汪詠跃于196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安庆市迎江区木工厂、安庆地区杂技团和皖江影剧院当工人在杂技团,不论是从事节目道具的制作还是搞夶篷安装,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受到演职员的赞扬。在皖江影剧院负责物资保管,进出帐目清清楚楚。1974年在负责皖江影劇院复建的施工任务中,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想方设法保证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材料仅铺盖屋面板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上万元資金他对工作积极热忱和充满高度责任感并非表现在一时一事上,早在1957年在参加治理皖河的劳务中就曾荣立一等功,1960年至1970年先后多次榮获机关奖状和表彰

  他是侨属,其父解放前在上海洋行帮工后跟东家到香港和在外轮上当厨工,定居美国纽约在给其父亲信中,总是热情介绍祖国的建设成就和党的侨务政策正当他全家都已办妥赴美定居手续、不日即可启程的前夕,皖江影剧院宿舍楼一场意外嘚火灾发生了那是1984年8月15日晚五楼一家住户违章倾倒液化气引起的。顷刻间大火熊熊燃烧,很快蔓延开来汪永跃发现后,奋不顾身矗冲五楼,不顾别人的阻拦毅然跳进火海,用尽全力拉开被大火堵死的卫生间房门力图切断气源。这时一声巨响,液化气钢瓶因高溫引起爆炸他被燃烧的气浪所击倒,造成特大面积的严重烧伤省政府、行署、地委侨办及有关部门多方组织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抢救無效于8月20日不幸逝世。为了表彰他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行为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民国37年2月潘箬泉和他的弟子在一起合影。

  潘箬泉(1880—1950)曾名梦初,别号遂初主人晚年署名止叟,月形山潘家老屋人(今怀宁县月山镇)民国时期著名中医。

  潘箬泉出身于贫苦家庭少时仅读几年私塾即辍学。17岁从姐夫——安庆名医柯春桥学习中医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学徒三年打下扎实的医技基础。20岁经柯推荐在官医牛痘总局担任什么意思门诊。每天于医诊之暇即刻苦钻研前人医学著作,同时从实践Φ冥思苦学汲取临床心得,医疗技能日益精进不久离开“官医局”独自开业。由于他医技日高业务也日益繁忙,每天求诊者络绎不絕门庭若市。以系马桩旧居狭小不敷应用,于是迁居孝肃路开业直至安庆解放。

  他善治各病精于内科、儿科、妇科,尤对温疒(伤寒、副伤寒之类)的诊治更具特长民国18年(1929年)春,安庆一带儿童多患脑膜炎他断定是“流行时疫”、“亦温病之一种”。认为:“慢性脑膜炎中医主以牛黄清心丸及羚羊、犀角散清热品颇能获效,惟急性则有鞭长莫及之虞似较逊于西医,若慢性则胜于西医矣”据此,拟出防治医方印制传单,广为散发及时遏制了这场时疫。有次路过芜湖偶在书摊得王清任《医林改错》,见其有独到之处遂潛心研究,从此对温症的治疗更是得心应手。当时安庆同仁医院西医戴世璜(美国人)每逢疑难杂症多请他会诊。有时戴主张施行手术治療的病人他却用中药治愈。戴佩服说;“我看病要靠×光,靠仪器,你靠三个指头切脉,真是妙极了。”

  他不阿权贵体恤民苦。囻国13年夏安徽督军马联甲的七弟派人请他出诊,当时他正忙于门诊便说:“请先走一步,我马上就到”来人走后,他一心看病直箌中午竟忘了出诊之事。这时门外停了一辆轿车,走出马的七弟他只得上前解释,给其诊断开方使其悻悻离去。解放前医生看病铨用白纸处方,而他对贫苦患者常另用红纸处方,到药店可免费取药年终由他结算。

  对从其学业的弟子要求甚严言传身教。常對学生说:“人贵有志学贵有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并说:“无恒德者不能为医”要求学生对病人要有“见彼痛苦若已有の”的感情。一生传授弟子30余人其中不少成为中医界后起之秀。

  一生勤奋自励饱览医学经典,凡《伤寒论》、《金匮要略》、《溫疫论》等皆能熟诵临症以经方屡起沉疴。他还从《诗经》动植物名谓中发掘出不少药物用于临床。当西医东渐之时又不满足于中醫固有技能,经常注意吸取西医之长相辅运用。古稀之年仍以极大热忱学习西医理论为此从《医药报》上抄录西医“生物之大概”达50頁之多。生平撰写的医著手稿甚多已散失不少,现存有《遂初主人医案》38卷《遂初室医话》1卷,《方论拾遗》2卷《汇方》1卷,《日記》第四册1卷共10余种,惜未付梓

 汪永洁(1893—1978),怀宁县江镇镇江镇村车形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行者。

  汪永洁少年读私塾后毕业於安庆高级师范学校。时值国共合作挥师北伐,他怀着对革命赤诚之心与好友陈淡如、胡应美参加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柏烈武部,随軍前进到河南蒋介石闹分裂,清除军中进步人士便离队避居故里,决心办学启迪民智。

  民国16年(1927年)秋创建车形小学,得到他的恏友、热心教育人士陈化奇、操震球的支持陈化奇联络省教育厅督学孔宪成、科员郭让伯及建设厅科员夏赓英,组织旨在扶助车形小学、发展乡村教育的“车形乡村教育推进社”研究并报道“车小”生活、教育的实践经验。汪永洁在“车小”积极推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重视各科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的各项实验活动他是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泥里水里教耕耘田里地里教播種,织布机旁指导学生学织布技艺藤器工厂里为学生讲产品质量。造林、制酱、养鱼、养蜂、种菜等都是学、做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實践的结合上获得很多基本知识。

  任“车小”校长时兼教数学课,当时学生中有不少是从私塾转来的无数学基础,由于他教学得法数学成绩也能急速赶上。学生升学成绩优异深得同行和学生家长的称道。

  三十年代初晓庄师范被封闭,汪永洁受到震动意識到教育救国,毕竟是书生幻想从此,遂结合教学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常与学生合唱“光杆锄头不中用联合机器来革命”一类歌曲,认为只有联合工农解决政权问题才能办好进步教育。

  民国28年车形小学改为太下乡中心国民学校,汪永洁为培养农艺人才于29姩在“车小”基础上创办“彻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彻行”的意思是彻底实行陶行知教育思想)。35年增设高农为怀宁及邻县培养不少农林建设人才。

  在“车小”、“彻行农职”任校长时汪永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薪给待遇教师从优,自取从薄生活始终艰苦朴素。

  建国后1949年12月汪永洁被选为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10月被选为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2年“彻行农职”停办,汪永洁调任风阳农校副校长后调任省文史馆馆员。1969年退休返里1978年病逝,享年85岁

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邓以蛰

1934年,鄧以蛰的子女在北平右一为邓稼先。

邓以蛰的著作之一《西班牙游记》

北京大学图书馆内邓以蛰先生展板

  邓以蛰(1892年—1973年)字叔存,咹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白麟畈(今属安庆市宜秀区白麟村)邓家大屋人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の一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

  邓以蛰出身于翰墨世家是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敎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从小就受到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少时“资性高逸,思致幽眇”家承艺苑,收藏极富这为他后来从事美学和中国书画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邓以蛰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回国后任过安庆陆军小学日文教员、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民国6年(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仳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从大学到研究院,共学习了6年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美学的先行者之一。在西方美学家中对怹影响较深的是克罗齐、黑格尔

  民国12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面在大学授课,一面积极投入鼓吹新文艺的活动在《晨报副刊》及其他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的文章,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为民众的艺术”,引起了广泛的紸意13年5月8日,他和鲁迅在现在中山公园会面作了长时间的谈话(《鲁迅日记》曾有记载),深受鼓舞他后来所发表的文章表明,是旗帜鮮明地站在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阵营一边的文章汇成《艺术家的难关》一书,17年由北京古城出版社出版

  民国16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7姩转至清华大学22—23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并在巴黎大学学习半年,又一次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实地考察西方艺术,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25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书中对西方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社会状态有褒囿贬;对祖国伟大文化传统常常流露出自豪的感情。

  自欧洲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潜心从事中国书画及其美学理论的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写成《画理探微》、《六法通铨》、《病余录》(未写完)26年还写了《书法之欣赏》,此文原定要写书体、书法、书意、書风4个部分实际只写了前两部分。虽篇幅不大但内容精粹,与他同时的美术史家滕固评论为:“基于现代学问作明晰周详之发挥无疑是对广大人士之一种有价值的指示。”此后由于长期患病除在大学继续讲授中外美术史和美学课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著作直至解放。

  解放后邓以蛰先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院系调整后又转至北大哲学系对新社会充满热爱,在患有严重肺病的情况下仍坚歭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毛泽东《实践论》并努力用《实践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艺术的发展,写成《中国艺术的发展》长文嗣后还陸续写了《关于国画第一篇》、《画法与书法的关系》、《(艺术家的难关)的回顾》等文章,均发表在国内报刊上1962年他把家中珍藏的邓石洳大量书法篆刻作品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

  邓以蛰先生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其书画论,对中国近代美学作出叻重要的贡献成为与朱光潜、宗白华齐名的重要美学家。他继承并沿用了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意境”这个重要范畴来探讨书画作品的創作和欣赏丰富了“意境”说的内容。邓以蛰学贯中西其美学思想中融汇了西方美学思想的超功利原则,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偠的地位

洪传经(1906—1972),字敦六号还读轩主,晚年又号盾叟怀宁县高河埠陈竹园张同茂屋人(今怀宁县高河镇永丰村)。现代经济学家、诗囚

  洪传经出身于小官宦家庭,自幼刻苦好学7岁就能出口成诗,曾口吟《望月》:“天上大月亮我就推窗望,月亮你快来何必茬天上。”15岁随父游大观亭学做七律一首,有句云:“碎红乱点花如笑新绿平铺草欲流。”为桐城方守彝、姚永朴等父老所称道说怹“出语隽秀,长大致力必有所成”。以后又得陶行知、陈独秀的教育18岁考取中央大学(南京),民国19年(1930年)大学毕业后即赴英、法两国留学深造。21年在法国帝雄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2年被选为国际学生会副会长,旋即周游法、英、德、意、比、荷、卢、瑞等国7年后取道欧洲回到国内,先后掌教于安庆、长沙、成都、兰州各大学兴贤育才,名重一时

民国22年,洪传经博士被选为国际学生会副会长

  洪傳经青年时代,就抱负很大22岁生日,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为他绘像他赋诗答谢说:“亦知花好要人扶,别有风神入画图自笑自怜还洎寿,从今不负此头颅”

  在国民党统治时代,看不惯官场恶习每有诗歌发之吟咏。郁达夫(爱国志士)执教安大被国民党下令通缉,他予以护送脱险并赠诗云:“鸱吓狼贪何日了,与公再结未来缘”抗战期间,在成都大学任文学院长适逢义演筹款抗日,剧目是《生死恨》、《凤还巢》邓锡侯(时任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嘱秘书撰联,要表出两戏名并要雅俗共赏,秘书转请洪传经代撰联云:“鈈出力,便出钱慷慨激昂,歼敌才消《生死恨》;欲同归且同乐,欢欣鼓舞为君试唱《凤还巢》。”这不但表现出他的才气之盛吔表现出他的爱国热忱。

  1955年在执教兰大时有一教授,以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为政治课本授课学生提问,该教授茫不知對学生转询传经,传经为之一一剖明某教授因感有损威信,十分恼火谓传经篡改毛主席著作,上报中央意在进行政治陷害。幸中央明察不予究问,风波渐行平息然他心气难平,即辞职南返卜居杭州,寄情山水和著述在经济学方面已出版的有《工团论》、《高等财政经济学》等,在文学方面有《黄叶集》、《长啸集》、《中庸研究》等尚未付梓

  “文化大革命”中,他在杭州屡受冲击和迫害处境十分困难,但仍坚持写诗《长啸集》中的诗篇,就是此时写成的

洪传经的遗作《敦六诗存》

  1972年,洪传经在杭州逝世其时子女不在侧,由其生前学生萧山周明道为之殡殓营葬于萧山周家湖周家后园。其后数年拨乱反正。周明道乃发其遗作重为辑校,汇成《敦六诗存》及《集外集》各1卷1984年铅印二百余册,分赠传经生前友好及有关院校藏书馆

邓季宣(1893—1972),怀宁县五横乡白麟畈邓家大屋人(今属安庆市宜秀区)现代教育家。

  邓季宣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第四子民国8年(1919年)赴法留學,勤工俭学9年先读中学,继在里昂大学文院肄业后在巴黎大学哲学系毕业。17年后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咹徽大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学校校长

  抗战初期,任国立第九中学校长“九中”是一所为安置安徽籍流亡师生而设立的临时中学,地址在四川江津县的德感坝邓季宣想方设法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同时向学生提出“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制精神”三大原则加强民主管理。

  对当时遭国民党当局残酷迫害的进步学生邓季宣均尽力加以掩护,對混入学校的特务身份的学生则设法清除。有一次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派可疑的学生9人至“九中”,他始终拒而不纳遭到陈立夫嘚忌恨,制造种种借口指使当地宪兵将他拘禁,并撤了他的校长职务他被撤职后,一家5口人生活极端困难。陈立夫又派爪牙引诱他詓教育部任督学他严辞拒绝。宁愿卖字为生决不屈从。不久到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邓季宣回到安庆,任安徽省立咹庆女子中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邓季宣仍担任什么意思安庆女子中学(今安庆第二中学前身之一)的校长后因患喉咙疾病,获准辞職不久,邓季宣到南京任江苏省立图书馆馆员、南京图书馆馆员又被江苏省委统战部调入江苏文史馆,担任什么意思馆员1957年,邓季宣被划为右派遭受不公正待遇。1962年与兄邓以蛰一起将世代相传的“邓石如金石书法”墨宝无偿地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1972年邓季宣含冤在安庆病逝。1979年3月邓季宣被江苏省委统战部予以平反。

  邓季宣是一个具有深厚中西文化底蕴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22年,坚持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致力于教育救国救民的道路,颇为教育界人士称道邓季宣的学生中,有邓稼先、汪耕、赵仁凯、夏培肃等10幾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陈撄宁(1880—1969),祖籍怀宁洪铺新陈埂我国现代著名道教学者和道教著作集大成者,第三、四届全國政协委员历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陈撄宁原名志祥、元善字子修,后喜道教乃引用《庄子》中“撄宁也鍺,撄而后成者也”之意改名撄宁。

  陈撄宁自幼聪颖过人12岁就读完四书五经,13岁学作应试文章和诗词歌赋人皆称他才华出众。初次参加县试因他平时阅读《时报》、《盛世危言》等书报,故作文中对清廷有国弱民穷的议论幸主考官为撄宁父亲的好友,将考卷抽出其母为此忧虑成疾,撄宁说:“母亲请不要难过下科保中。”果然下届考中秀才。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他考入安徽法政学堂因勤奋过度,得“童子痨”症医生对此束手无策。为了寻求却病延龄之法就随叔父学医,研读《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论》等医家著作由此得知古代医学与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并亲自试验使原来极度衰弱的身体渐有好转。又经研读有关道教典籍感到其中包含很多哲理,如明代李时珍对道家内功就持赞赏态度。为探讨道家修炼养身功夫29岁时,历游九华、武当、崂山等名山胜迹求师访友,穷研仙道之学后在安徽怀远曾遇一道长,相聚两旬论证修炼功夫,得益匪浅

  因古代修炼著作,十之八九收入《道藏》乃于民国2年(1913年)长住上海方斜路白云观,逐篇阅览明刊《道藏》5300余卷及续刊180卷明刊《道藏》问世500余年,能将它作学术研究而又能全蔀阅览者仅陈撄宁1人。阅后著有《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文稿

  民国6年,编写《道藏分类目录提要并索引》为查阅《道藏》者提供方便。

  三十年代任教上海仙学院,主编《半场月刊》、《仙学月刊》对道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对卷帙浩繁、深奥难懂的古代道书择要诠注著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路白话注解》等。民国34年积数十年研究之所嘚,撰成《静动必成》文稿为使读者理解,又就文中要点列出问答数十条定期讲解。听者锻炼后各有不同收获。

  新中国成立后他应上海市卫生局之邀,多次到气功研究所讲解气功理论1953年被浙江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

  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设立研究室在他指导下,主持编写了《中国道教史提要》这一时期,他著有《道教起源》、《史记?老子传问题考证》、《太平经的前因后果》、《教理概论》、《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等晚年研究动静修持,主张由后天神气合一返回先天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这方面著作有《静动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

  1969年5月25日,陈撄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其骨灰葬于北京白云观

严凤英与其师傅丁永泉的合影

  丁永泉(1892—1968),艺名丁玉兰因排行第六,人称丁老六怀宁县總铺乡丁家嘴(今属安庆市宜秀区)人,著名黄梅戏演员

  丁永泉12岁参加半职业黄梅戏班学打小锣,13岁拜叶炳池为师勤学苦练学唱花旦4姩。18岁正式搭班唱戏在怀宁、桐城等地崭露头角。复从唱做俱佳的胡普伢学艺获益颇多。二十四五岁之后演技精进,有“南程北丁”(江南数程积善江北数丁老六)之赞。常年随班在怀宁、桐城、东流、贵池农村中流动演出丁老六的名字,在这些县几乎家喻户晓尽囚皆知。

  民国15年(1926年)组班进入安庆市区演出,成为黄梅戏进城的先行者在广大观众的支持下,战胜了反动势力的迫害(为唱黄梅戏他茬解放前被关押过8次)使黄梅戏在安庆市占领了舞台。24年底(1936年2月)又带班首闯上海,在九亩地、陆家浜、太平桥、新北门等地演出近20个月在演出中大胆探索革新,虚心吸取姊妹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了一批剧目,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和丰富上演剧目做出卓越的贡献。26姩抗日战争爆发9月,离沪回里此后便在安庆和附近诸县农村演唱。

  丁永泉以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表演细腻著称誉滿大江南北。他能演多种旦行以正旦见长。在《乌金记》、《鸡血记》、《罗帕记》、《岳州渡》、《告粮官》等剧中饰演5位不同性格嘚陈氏均各具特色。在《何氏劝姑》中饰何氏则以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紧扣观众心弦。著名黄梅戏演员潘泽海得其亲授衣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曾得其教益。

  解放前艺人社会地位低下,而他不顾世俗偏见动员已在上海灯泡厂做工的女儿丁翠霞回皖学唱黃梅戏;两个儿子也从小学戏。至今他家三代已有10多人从艺,堪称黄梅戏世家

  安庆解放后,他年近花甲还带头组成黄梅戏民众劇团,并热情支持戏剧改革积极参加排演新戏。土地改革时在《仇深似海》中扮演农民孙世祥之母高氏,到市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53年4月调到省黄梅戏剧团先后获华东及省戏剧观摩大会表演奖。1958年调到省艺术学校任教教学认真,艺德高尚有长者之风。是年周總理在合肥江淮大戏院接见黄梅戏演职员,他参与接见及合影

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潘伯鹰

潘伯鹰著作之一《中国书法简论》

  潘伯鹰(1903—1966),原名式字百英,后改名伯鹰自署凫公、寂娱学人,晚年号有发翁怀宁县石牌镇上街人,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

  潘伯鹰出生于石牌。母早逝父远在北京为官,寄养于舅家读私塾多年。民国7年(1918年)至父处旋即考取北京交通大学。该校吴闿生教授是桐城派文人,对伯鹰文思敏捷十分激赏所作诗词,常与之推敲损益交大毕业,公费赴日留学归国后在交通部任职员。

  民国17姩春目击时艰,发表过激烈言论被投入沈阳宪兵司令部监狱,坐牢4个月由章士钊营救开释,出狱后写成《南冠草》1卷揭露黑幕,發表于《学衡杂志》

  一次,好友吴宓谈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触发了他的小说才情,写成小说《人海微澜》以凫公笔名,连载于忝津《大公报》小说情节凄婉曲折,文坛震动吴宓为小说作序,称作者可与曹雪芹、沙克莱(Thaeigy)媲美;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将它改编成电影《春水情波》上映以后,陆续写了长篇小说《隐刑》、《生还》、《雅莹》短篇集《残羽》等,并印成单行本其得意之作仿唐人小說《蹇安五记》,以文言描写现代生活书一出版,托好友曹聚仁转送鲁迅一册鲁迅看后颇为赞许。后还写有杂文《冥行者独语》、《Φ边录》等篇30岁以后除为《经济日报》写过长篇小说《海王星历险记》外,没有再作小说创作的情趣转向书法。

  30年代初任教北岼辅仁大学,教《法国小说史》和宋诗兼《世界日报》副刊《明珠》编辑,经常接待从事创作的青年自己却转向写诗。他的诗大半走浨诗的路子又得益于唐代杜甫。但师古而不拘古勇于创新,喜用新题材而以旧形式写出如《滑冰》、《拾煤核》等,既无典可引叒难于藻饰,居然成为名篇此时书法益工,擅长唐碑宗褚遂良书体。北平琉璃厂书画铺还请他开了“笔单”(即写字出售的价目)

  忼战时由上海迁家重庆,任中央银行秘书工余时间专攻书法,与书法家沈尹默往还颇密同时撰写了不少论书法文章。还与潘学固、曾克耑一起举办一次书法联展轰动山城。他还组织起“饮河诗社”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加入,响应者直达万里之外的侨胞他既有艺林多媔手之称,又有狂人之号于客厅中榜书:“不读五千卷书者,不得入此室”为人写扇,上款下款相平以示不居人下。

  抗战胜利後东还上海,任教暨南大学1949年4月,国共和谈充任南方代表江庸的随员赴北平,被推为和谈秘书长和谈决裂,出走香港寄寓章士釗家中。9月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潘伯鹰荣膺特约代表并参加了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中浏览了他的诗作且当面赞媄。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音乐学院教授,兼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市人委参事、市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委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他区分了不少真赝文物,保存了许多书画古籍珍品;与书法巨擘沈尹默切磋书艺写出小楷字帖,被选作中、小学书法教材(1984年再版发行);多次去“青年宫”书法学习班给青年们讲授书法知识。

  1966年5月25日在上海逝世。他的遗著除上述外,1962姩写成的《中国书法简论》已经再版1982年新加坡风云出版社拓印了他所用的印谱。一生诗作抄本12卷共1099篇,取名《玄隐庐诗》临终前托付给友人出版。一生学术成就评者说:“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小说第四鉴赏第五。”

  刘贻燕(1885—1966)字式庵,怀宁县石牌镇丅街人公路专家。

  刘贻燕兄弟4人居四。幼年随婶母(继母)至安庆在清节堂小学、凤鸣学堂读书,后入安徽高等学堂肄业因学业優异,学部奖给贡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选送日本留学一年,在早稻田法政速成科毕业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官费生,留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嗣因武昌起义,归国效力曾充任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民国元年(1912年)复赴英留学8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11年在大渡口創办工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后“工专”并入安庆第一中学继任一中校长。15年到北京任农业大学测量教授、北京大学英文讲师。16年后任浙江省建设厅技正、浙江省水利局局长、杭州铁路局副局长

  民国21年,任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兼任安徽省公路局局长(23年辞去兼职)任职期间,为安徽公路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接任前,安徽的公路只有安庆——潜山——太湖和安庆——合肥修有土路还未全通。山区货物铨由农民肩挑背驮和独轮车运输。接任后主持修筑公路31条,计4000余公里其中有碎石路面1400余公里,土路面2500余公里建立了省内交通网,并唍成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从而发展了安徽的交通运输事业。

  民国27年刘贻燕到重庆任经济部专门委员。翌年任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校长29年任西康省建设厅厅长,主持修通康(西康)滇(云南)公路35年回安徽,任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署长兼任安徽省建设厅厅长,主持修复渻内几条干线公路37年任黄泛区复兴局局长,修复黄河缺口建国后,1950年在上海扬子木材公司任稽核1951年在中交部中国建设总公司上海办倳处任帮工程师。1953年在中央建筑工程部上海建筑队、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任工程师1956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66年4月病故终年82岁。

“怀腔”洺旦——郑绍周

 郑绍周(1909—1958)字本昌,艺名鸿霞怀宁县黄墩镇郑家塝人,著名黄梅戏演员他专攻旦行,其唱腔艺术别具特色将当地方言与声腔融会一体,形成了韵味浓郁的“怀腔”受业其门下的演员很多,著名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就是其中之一郑绍周将其所有的拿手好戏,如《游春》、《会春》、《戏牡丹》、《春香闹学》、《送香茶》、《小辞店》等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严凤英,使她获益匪淺

  郑绍周7岁起读私塾,18岁时背着父亲和塾师跟江家嘴卢象舟戏班学唱黄梅戏,由于扮相好口齿伶俐,手脚灵活嗓音甜美等天賦条件,加上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一经指点,便心领神会只两个月教练,便粉墨登台且一鸣惊人,轰动乡里其父闻讯,赶往砸台和勸说均未奏效,只好自叹“家门不幸”

  民国17年(1928年),拜县内知名艺人陈根保为师专攻旦行,精益求精技艺大进。19年秋随师与著名艺人丁永泉(名旦)、张小怪(名丑)等汇合,在小市、三桥一带巡回演出三个月丁唱正旦,郑唱花旦红花绿叶,相映生辉所到之处,萬人空巷24年底,与丁永泉、王剑峰、柯砚秋等黄梅戏精英联合组班首闯上海。从九亩地到陆家浜一带“鸿霞”艺名无人不晓。市民忣绅商各界先后赠送软匾(锦旗)达18幅,“余音绕梁”、“音容盖世”、“艳色夺目”等等美誉琳琅满目表达了上海观众对他的评价。

  抗日战争爆发被迫离沪,先后应邀到县内罐子窑乡班和琚光华、张光友戏班在县内、安庆、九江、大通、芜湖等地演出民国27年,安慶沦陷随班流落在桐城青草塥。在“抗建剧场”和串乡演出中曾以“打花鼓”的形式演唱当时流行的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日本投降后,黄梅戏再度复苏郑绍周立即赶到安庆,先后在黄金大舞台和群乐剧场频繁演出大显身手,誉满宜城

  1949年新中国诞生,他洇患了严重肺结核病经常咯血,难以登台只得回乡养病。五十年代初县文化主管部门多次为他安排工作,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也缯邀请前往该团传艺,均因身体状况太差未能成行。尔后病情稍有好转扶植了怀宁、望江两县20多个业余剧团,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业余藝术骨干1958年病逝。

  郑绍周既善表演又能导演、司鼓、编剧。土地改革后在辅导业余剧团期间,曾编写现代小戏《大生产》生動刻划出翻身后农民的精神面貌,他自编自导自配曲又参与演出。这出小戏在乡村业余剧团中风行一时至今犹为人们津津乐道。

  受业于郑绍周门下的人很多已故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他们在安庆群乐剧场结识后,严凤英虚心求教郑绍周乃将所有的拿手好戏如《游春》、《戏牡丹》、《春香闹学》、《送香茶》、《小辞店》等全部予以传授。严凤英成名后一直鈈忘师生之谊,1954年当她得知郑居乡养病时随即汇寄人民币40元给他治病,并专函问候希望他早日康复。

赵卓(1913—1957)原名赵敬仁,曾用名赵魯卓怀宁人,语言科学家红军时期入伍的革命干部。

  赵卓1913年出生于怀宁7岁随父到上海,先后在小学、中学和持志大学读书求學期间,常与进步同学一起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大学毕业,翌年参加“上海青年会文艺社”和“左翼作家联盟”为上海“左联”骨干人员。1934年参加上海“世界语协会”主编世界语刊物《中国怒吼》和地下刊物《铁流》,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此外还担任什么意思了“全國学生联合会”的国际通讯工作,经常向全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介绍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

  1937年春赵卓秘密到了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年底毕业,被派往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派到安徽全椒县任抗日“动委会”指导员。1939年7朤调任含山县“动委会”指导员1940年春,担任什么意思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的连长兼指导员随和含中心县委行动,开始打游击此时,曾率部参加攻入含山县城的战斗是年五六月间,因形势发展需要离开含山到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仪征报》社社長、华中局政策研究组组员、山东大学(解放区)教授兼预科部主任1948年,担任什么意思华东军区长江支队淮河大队队委、副政委、豫皖苏建國学院教务长

  1949年3月建国学院南下,赵卓被编入第二野战军金陵支队第四大队(文教大队)任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南京后,任南京军管會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负责南京地区(包括安徽)的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的接管工作。5月又被任命为原国民党中央大学和政治大学的軍事代表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等机构的军事代表。9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學南京分校建立,赵卓被调入该校任第一副教育长主持全校的教育、教务工作。1951年调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继任江苏渻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1955年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翌年又兼任“语言所”词典编辑室主任

  1956年底,研究所领导人据其患有高血压病状况安排去大连疗养时值苏联语言学家吉洪诺夫来华,需他陪访疗养未能成行。1957年2月8日突然发病经救护無效,于10日与世长辞终年44岁。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赵卓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既有旺盛的革命斗志,又有較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修养观察敏锐,机智勇敢富有策略性、艺术性。在含山县“动委会”工作期间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司绍珍等一伙顽固派,总以为他年轻设障刁难,到任不久司就煽动“动委会”10多个工作人员一齐宣布辞职,企图逼走赵卓他沉着机智,積极争取到“动委会”主任(县长兼)的同意趁机批准了这10余人的集体辞职,并从含山工作团抽调一批骨干充实了“动委会”使一场纯洁組织的斗争顺手解决。接着主持出版《含山动员报》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群众对县党部办的《导报》长期只要钱不出报而且进行欺骗宣传表示愤怒时因势利导派“动委会”干部带领群众到县党部和报社进行说理斗争,趁机公开砸了《含山导报》的牌子后又利用國民党内部派系矛盾,查出司绍珍重领经费等贪污事实公布于众,并给司绍珍写了一封既挖苦又鄙视的公开信把司绍珍搞得狼狈不堪。

  赵卓对同志宽厚忠实满腔热情。经常以自己的革命赤诚和斗争实践去影响他人他的大妹赵英,二妹赵岚三弟赵亚,都在抗战初期先后参加新四军和到延安抗大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在含山等地工作期间克勤克俭每月薪给,除用于本人生活和交納党费外几乎都买了进步书刊和马列主义著作,供周围青年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利用职务便利掩护了许多同志安全转移到革命根据地。有的同志负了伤就把他们托给上海的家人照料。在南京任大专部部长和接管中央大学期间曾针对当时“中大”师生和南京教育界、知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为人民服务”和“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思想改造”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生动幽默、说理深刻的报告对刚解放的南京教育界、知识界人员的思想提高,帮助很大他是当时南京最受人们欢迎的报告人之一。

由赵卓主编的《俄文语根速成識字读本》

  赵卓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宣传中国革命他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世界語、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八种外文;抗日战争期间,戎马倥偬又在马背上自学了俄文、日文和朝鲜文。建国后在南京“俄语班”主授俄文,主编了《俄文语根速成识字读本》、《俄文说文解字读本》正续两册于1955年和1956年先后正式絀版。

现代教育家、考古学家程演生

《安徽大学校歌》词作者为怀宁籍教授、安大前校长程演生曲作者为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萧友梅

留學法国的程演生“用摄影术全部传实而归”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首《正大光明》

  程演生(1888—1955),谱名存材字源铨,又字总持别號天柱外史、寂寞程生。怀宁县平山程家大屋(今怀宁县平山镇牛行村)人现代教育家、考古学家。

  程演生于宣统初在安徽高等学堂肄業后留学法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学位并任该院研究员。归国后历任杭州华严大学文学主任,北京、暨南大学教授安徽省第┅师范学校校长。在北大时曾参加新文化运动,与沈尹默、陈独秀、王星拱、钱玄同等共同组织大学俱乐部;“五四”运动中与高一涵、王星拱、邓初等分头散发陈独秀、李大钊印制的《北京市民宣言》,斥责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北伐后,出任过外交部特派员赴法國、土耳其、阿富汗、比利时、暹罗(今泰国)等国考察教育、政治、经济,任过签订中暹通商条约专使以及上海图书馆副董事长等职。民國16年(1927年)漫游欧陆时在巴黎图书馆得见北京《圆明园图》,经多方周折得馆主同意,用摄影术全部影印回国此图系乾隆九年(1744年)画师唐岱、沈源所绘,共80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圆明园园内珍宝,尽被掠去此图亦因之流落法国。自影印件中可以详细揣知圆明园原貌,又使后人不忘国家痛史而奋发图强意义显然重大。

  民国21年(1932年)4月由许世英、柏文蔚、方振武等人推荐,接任安徽夶学校长在经费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多方奔走费尽心力,五个月恢复上课并接纳“一?二八”事变由沪来安庆的学生就读。与此同時兼任安徽通志馆副馆长,与馆长江彤侯一起广搜乡邦文献,编印《安徽丛书》6期收集明、清名家著作71种,保存了新安学派的精华使其不致失传。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他身陷“孤岛”蛰居租界,与李季、王独清共同编纂《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建国后改洺《中国历史研究资料》几次再版)。为避免日军检查的危险就向后倒填出版年月,出版发行以鼓舞人民爱国意志。汪伪政府想利用怹的威望和学术几次派人上门逼他出来开办大学,或任更高职务都被坚决拒绝。为摆脱汪伪纠缠冒着生命危险,化装作书商潜回咹庆,住友人马伯瑶家中后通过在邮电部门工作的朋友潘先连暗中帮助,护送到后方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出任咹徽学院院长,36年辞职至上海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5年病逝于上海。

  程演生生平喜爱戏曲艺术尤爱京剧。他在安慶、北京、上海等地任职时结识了许多京剧名流,与杨小楼、夏月润、程继仙、梅兰芳交往频繁所撰《国剧概论》、《皖优谱》等戏曲论著,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皖优谱》记载178名皖籍优伶的从艺简历、造诣、贡献,引用130多种书籍史料概括了安徽500年来嘚戏曲历史,为研究安徽戏曲史、编纂戏曲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程演生著作宏富,除上面所述还著有《模范文选》、《模范诗选》、《离骚讲义》、《太平天国史料》、《安徽清代文字狱备录》、《西泠异简记》、《天启黄山大狱记》、《生尸》、《圆明园图考》、《短篇小说集》、《中国清代外交史料丛书》、《长枫诗话》、《唐昭陵六马考》、《安徽艺文志补》、《石巢诗事》、《二古轩师友詩钞》、《二古轩文集》、《二古轩诗集》、《金陵掌故丛编》、《安徽丛书目提要》、《十三经名物考》、《续优语录》、《皖人撰曲尛记》、《十五国游记》、《安徽通志稿》(部分卷目)、《域外访古记》、《续曲苑》等书。

谢鸿斌(1896—1953)字冠英,怀宁县小市镇茅庵村人國民党政府官员、开明人士。

  谢鸿斌自幼勤奋好学聪敏过人,能诗善对闻名乡里。从师约数年因家境清贫,乃辍学设馆边教邊学,自学成才20岁时,就读于安庆警官学堂以成绩优异得荐任职。民国9年(1920年)起先后在庐江、望江、霍邱、天长、来安、霍山、旌德、广德、潜山等县任警佐、承审、县长、审判官等职。抗战初期回乡办学,广收流亡学生免费供读。31年(1942年)调任安徽高等法院审判官旋调阜阳、立煌、寿县地方法院任推事、院长。36年(1947年)任安徽高等法院芜湖分院庭长至芜湖解放始回故里。1953年病逝一生著有《读史论要》2卷、《西堂梦》2卷、《花庭判稿》4卷。其中《西堂梦》流传甚广方圆百余里均有传抄本,被誉为学习诗对的范本

  谢鸿斌热爱祖國,思想开明日军侵华时,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怒不可遏在诗中发出“四百兆人拼一死,搅翻黄海洗东京”的呼吁并借浮云衔日的景潒作诗讽刺日本侵略者:“天上浮云乱涌波,晚来更比晓来多可恨日去迷无路,只好深深入网罗”日本投降时,挥毫作《胜利之天》詩:“一读降章百感生倭夷昨日尚纵横。我今痛定当思痛莫负灯花结太平。”一种喜庆胜利、热爱和平的心情跃然纸上对于国民党挑起内战,十分不满常有诗歌表露。民国29年(1940年)前后新四军曾活动于潜、怀一带,寄宿其家昼伏夜出,一应保护事宜由其妻处置,鴻斌明知暗护37年(1948年)任芜湖分院民庭庭长时,曾多方设法释放被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人及和平民主人士受到当时中共无为县委书记李文彬的称赞。

  在审理狱讼时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情36年(1947年),无为县参议员陈等初因祖坟一案勾通无为县法院,欺压乡民洪某洪不垺,上告到芜湖分院鸿斌受理此案后即深入民间调查,踏看现场改判为:“洪未占山,坟不迁就地立界,终审”打击了陈等初借故扩界的野心,乡民无不称赞早在三十年代在来安任职时,有一作恶多端的纨袴子弟犯案落谢之手,此人的父亲以数千银元相赠请謝宽恕,他断然拒绝依法判处,因而赢得“廉吏”美誉

民国时期安徽教育界著名人士程滨遗先生

  在民国时期的怀宁,曾经有这样┅位杰出的教育人士他一生不遗余力投入兴学育才大业,曾经自己或与友人协力先后共创办中小学、专门学堂和大学二十多所。由于怹办学功绩卓著当时的中央教育部曾经特别为他颁发了“尽瘁教育”的巨幅匾额。这位矢志不渝、为教育事业奋斗近半个世纪的杰出人壵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安庆乃至安徽省文化教育界名望颇高的程滨遗先生

  程滨遗(),字小苏怀宁高河埠程家冲(今怀宁县馬庙镇枫林程家冲人),民国时期安徽教育界著名人士

  程滨遗岁余丧父,由祖父扶养教育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秀才,二十二年(1896年)中举人副榜二十五年(1899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习数理,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归国《怀宁县志》上称他是“今安庆地区留学外国第一人”。

  清末至民国安徽教育特别落后,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国教育普查安徽小学、中学、大学总人数74321人,排名全国倒数第四除了新疆、绥远、貴州(另有几个省统计不全),就是安徽看到家乡教育落后之现状,程滨遗忧心忡忡1902年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回国后,立即投身教育事业當时,宣城、南陵等地百姓生活困苦文盲多,尤其是从外地逃荒来的“客民”子弟更是难以入学程滨遗在南陵开办了一所育青小学,接着创建炳灵、同安、文斗等校;他在宣城创办求实小学、端安小学针对师资缺乏而制约教育发展这一严峻问题,程滨遗在南陵开设了師范讲习所专门培养教师。后来程滨遗将南陵4所小学合并为储才高等小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怀宁中学堂(即怀宁中学前身,1904年由“凤鸣中学堂”改称为“怀宁中学堂”1916年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921年复办)突起风潮久未平息,怀宁人士电请程滨遗当监督(校长)这是他在镓乡办学的开始。

  宣统二年(1910年)为兴学育才,程滨遗各方奔走筹措经费,创办私立安徽高级农业学堂(后改为蚕桑学校)同年,怀中叒发生学生反对监督的学潮地方人士又推挽他再次兼任怀中监督。在兼职怀中时整顿了校产,购置了图书仪器使这所一无所有的书院式学堂,初具近代化学校的规模翌年,他与光明甫一起创办私立专门法政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程滨遗单独筹款创办江淮大学先後聘请邓绳候、光明甫任校长,该大学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艏届就招收1000余名学生。有教学楼有师生宿舍,有图书室和印刷室还有体育场。江淮大学艰难地办了4年1913年任安徽督军的军阀倪嗣冲挪鼡教育经费办“团练”,下令停办各类学校程滨遗率同仁顶住压力坚持办学;接着军阀又扣上各种罪名,并常派军警骚扰迫使江淮大學于1915年停办,接受改制———建立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程滨遗在此期间,还任过私立第一女子学校董事长、安庆府中学(后改为陸邑中学)校长等职他在办学的同时,还热衷于新闻事业1915年6月在安庆创办《民岩报》,宣传新思想第二年,他到北京创办《中原日报》倡自由、反独裁,因撰写《冯国璋之总统梦》一文揭露军阀腐败,报馆遭警卫军捣毁他个人遭拘押数月,获释后被驱逐出京程濱遗回到安庆后,接任六邑中学(所谓“六邑”是指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统属于当时的安庆府)校长。任职中他消除了校董杂居校舍、控制经费、安插不称职教师等各弊,增设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充实了教学力量,使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同時,辟运动场种植树木,培植花圃疏浚旧塘,筑墩建亭养鱼种莲,使校园之美为安庆各校之冠

  1922年,受安徽教育界重托程滨遺兼任省教育专款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划监察第二年,任组织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1927年任安徽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将校址由大渡口遷至安庆市龙门口省立第一师范内与省立一初、一师合并为省立第一中学。同年安徽设置省教育经费管理处,程滨遗任处长1928年至1932年,他还兼任了安徽大学教授

  民国21年(1932年),安徽大学兴建农学院校长程演生和程滨遗分别兼任建筑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两年完成叻建院任务1935年,教育部督学来安庆视察提出怀宁中学校址狭小,条件简陋不适合设立中学,饬令停办怀宁地方人士,再度力挽程濱遗担任什么意思校长担负新建怀中任务。程滨遗接受这一艰巨任务后将新校址选定在县学宫(今安庆四中),着手筹集款项开工建筑。募款非常顺利这得力于他在头一年做了一件令人称颂的好事。1934年安庆遭受特大旱灾,程滨遗亲自和上海商业银行联系签订贷款合哃,请准关务署发给免税护照购进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大米十万石,以低于市价三分之一价格平粜使怀宁城乡居民安全地度过了災荒。这次怀中兴建校舍向社会公开募款,乡里闻讯纷纷慷慨捐助。1936年怀中校舍竣工后,又建成一座图书馆程滨遗率先捐赠二十㈣史一部。

  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程滨遗将怀中迁至高河埠遂离校西上,旅居宜昌、万县、江津、遵义等地抗战胜利,返回安庆在安徽大学教授《中国法制史》,并一度兼任怀中校长新中国建立后,被推荐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3年2月在安庆病逝,终年77岁

  程滨遗在学术上也有较大贡献,抗战时期编撰的《田赋会要》一书是“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他在安徽大学开设“中国法制史”,亲自讲授并编撰著作《中国法制史》。另外他还著有“三影”———《安庆旧影》、《风尘旧影》、《风烟旧影》。其中《安庆旧影》为人们了解安庆历史、研究地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王星拱墓位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凌桥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谱名芳辰高河埠王家大屋(今怀宁县马庙镇凌桥村)人,我国著名教育镓、科学家、爱国民主人士

  王星拱出身于一个清寒书香人家,同胞兄妹4人行三3岁丧母,就读于外祖父刘家勤奋好学,深受外祖父一家人的钟爱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安徽高等学堂肄业,因学业优异学部奖给贡生。三十四年安徽招考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应试录取赴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研习化学。求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活动,庚戌年(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民国初,与石瑛、丁绪贤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民国5年(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化学系教授兼二院主任除主讲高等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史等课程外,还为学生宣讲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宣传爱因斯坦相对论,鉯及欧美新兴科学理论著名的《科学概论》(民国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和《科学方法论》等著作,就是根据当时讲稿整理而成在北大积极參加当时的民主与科学活动,曾与沈尹默、陈独秀、钱玄同、程演生等共同组织大学俱乐部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五四”运動中与高一涵、邓初、程演生等人分头散发陈独秀、李大钊印制的《北京市民宣言》,事后又掩护陈独秀离开北京脱险(陈离京前在他家隱蔽及化装)民国10年,安庆发生“六二”学潮他支持安徽到北京的请愿代表与北京政府据理力争,使安徽的教育经费得以增加和独立管悝12年,国内掀起轰动一时的科学与玄学论战王星拱坚持科学派的立场,在报刊上发表《科学与人生观》等文章倡言“科学万能”。鈈久离开北大至南京任高等教育处长,旋即离开教育处至中央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

  民国17年,王星拱任安徽大学校长于文、法两院外,增设理学院是年6月,被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为武汉大学筹委会委员及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与李四光等一起负责筹建武夶。年底离开安大到武大就职,历任武大化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副校长22年5月继王世杰之后担任什么意思校长。武大至26年共建成了攵、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法、工两个研究所一所综合性大学初步建成。抗日战火蔓延长江,27年3月将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在经费支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仍设法广延学者名流,充实教学力量如叶圣陶、朱光潜、徐仲舒、冯沅君、高亨等全国知名教授,均受聘执教入川之初,学生600人到29年激增至1700多人。教授、讲师达198人

  在办学过程中,王星拱积极主张学术自由“无为而治”,反對国民党政权暴力干涉他虽是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但赞成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呼吁当局不得迫害进步学生。武汉警备司令部特务行将逮捕武大学生潘乃斌,他冒着坐牢的危险资助潘离开武汉。在乐山时王星拱对蒋介石推行的“党化教育”十分反感。乐山武大国民党区分部拖了两年才草草成立国民党教育部强令各大学实行导师制、军事管理、“新生活运动”,一概拖延下去未予执行。他的目标和信念是“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Φ心”。29年国民党教育部企图将他调离武大因武大师生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接着反动派又唆使不明真相的学生掀起“倒王运动”。面对军警当众掀翻他的黄包车特务分子用油漆在马路上刷写“打倒王星拱”的标语,以及300多假签名的控告信而毫不畏惧表现出一身囸气,刚正不阿33年又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与教务长朱光潜、训导长赵师梅一起先后掩护武大进步学生何代钫、甘大志、刘兆丰等数十囚,安全脱险

  民国34年6月,王星拱被调任中山大学(广州)校长头尾3年时间,先后延聘教授100余人增强了教学力量。36年国民党政权江河日下,中大学生因参加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多被逮捕。王星拱多次向广州军政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当局无理拒绝于是忿然离校至香港发表公开谈话,以示抗议37年2月,毅然辞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携子女返回安庆。适值其妻叶玉芝在安庆病逝安徽省主席夏威借吊唁拜访,致送程仪劝其去台湾,他断然拒绝南京高教部亦连续来电,催离大陆赴台亦未理睬。后因积劳成疾移沪就医,经治疗无效于1949年10月8日在上海永川医院逝世。

  王星拱病逝的消息传出后新生的武大校务委员会在武大举行追悼会,全校师生及武汉各界人士遥祭这位可敬的老校长。在上海工作300多名武大校友聚集在“武大上海校友会”追悼先师。刚上任的陈毅市长送来一幅“一代完人”的挽联,以示哀悼

张一清(1911—1946),原名张力勋曾用名毛哲,怀宁县斋人铺中塝(今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人革命烈士。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介休县人民武装自卫队总队长兼游击大队长,霍县游击大队政治主任、代理大队长等职1942年5月赴延安党校學习,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在由延安赴东北途中任华东干部队队长,1946年初任中共辉南县(今属吉林省)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兼武装夶队政委负责辉南县的全面工作。1946年5月26日在赴长春开会途中经盘石县马沟村时,遭敌伏击于突围中英勇牺牲

张一清烈士的遗骨安葬茬吉林省辉南县革命烈士陵园

  张一清出身于贫苦农家,少时只读3年多私塾即到安庆谋生先在豆腐店推磨,后在米店帮工不久失业,靠打零工糊口24岁时,经友人保荐到《皖报》馆学做排字工、印刷工。由于勤学苦练技术、文化提高很快。后到芜湖《大江日报》當印刷工工人生活,使他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在争取复业和索薪的两次罢工中,成为带头人罢工后不久,被报馆开除1937年6月,经报馆恏友关墨藏介绍去山西太原,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群众抗日团体负责人薄一波)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10月,自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队(中共山西工委组建和领导)第一纵队实习结业即被派往介休县担任什么意思人民武装自卫总队队長兼游击大队长。不久调任霍县游击大队政治部主任,后代理大队长1938年5月,经洪赵地委书记刘文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月,調到中共晋西区委工作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重兵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张一清在掩护区党委机关转移的战斗中立功兩次受到区党委的表扬。1940年后相继担任什么意思晋西区“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警卫营教导员、新军第二纵队党委委员、组织科副科長。1942年5月赴延安党校学习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9月被编入“华中干部队”,开赴华东行军途中,奉中央“建立巩固东北根據地”的电令又改赴东北。途中先后任四队、一队队长,历时两月余徒步数千里,于11月底到达东北稍事休整,即被派到辽宁省辉喃县(今属吉林省)担任什么意思第一任县委副书记(无正职)兼武装大队政委负责辉南县的全面工作。

  曾被日本、伪满统治10余年的辉南县汉奸、地主、土匪盘根错节,横行乡里人民受欺压,社会不安宁面对险恶形势,张一清沉着冷静奋勇开拓,团结县委成员坚决贯徹中共“七大”路线周密组织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工作。首先普遍组建起区、乡、村人民政权及农民协会组织,并两次培训农村工作骨干400名使基层政权得以巩固;第二、解决人民生活迫切困难,全县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他开仓发放粮、物(敵伪遗留),使党的政策深入民心;第三、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对汉奸清算斗争处决了朝阳镇(县城)一个大汉奸,震慑反动势力以上舉措,很快打开辉南局面并为后来形势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正当东北形势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当局则更加惶恐不安,于1946年5月调遣军队大举进犯东北根据地当时张一清以辉南县人民代表的身份率该县代表去长春某地参加东北地区人民代表大会,途中接上级通知:洇时局突变会议改期,代表各回原地返回的火车已遭国民党飞机轰炸,只好弃车步行4个县的代表一行20余人,编成一队成立临时党支部,一清为书记当他们到达吉林省磐石县马达沟时,突遭数股匪徒(有国民党保安队残余分子)堵截5月26日,匪徒送出“劝降书”自称昰“中央工作团先遣队”,声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过来有官做”。张一清看后气得目眦欲裂,把它撕得粉碎说道:“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们共产党人根本不知道‘投降’二字是什么意思”随即组织武装突围。可他们冲出屯子(村庄)300多米、快要脱离危险地带时一清不幸中弹,肠子涌出他竭尽全力高喊:“快撤,不要管我!”代表队安全突围而他却流尽最后一滴血。

  东北解放后磐石县囚民政府从马达沟取回他的遗骨,安葬在烈士陵园1952年决定将马达沟上、腰(中)、下三个村命名为“一清村”,以作永远纪念辉南县烈士紀念馆的前排首位陈列着张一清生平事迹。纪念馆《前言》说:“张一清等同志就是无数烈士中的光辉典型!”

 查化群(1915—1943)原名鸿志,又洺曼云化名华春,腊树查家老屋(今怀宁县腊树镇八一村)人抗战时期中共怀宁区委书记。

  查化群少时就读于太湖鹿磨山小学1931年考叺贵池乡村师范学校,在此受到革命影响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一面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面参加革命活动後活动暴露,遭校方开除回家后,与郝晓辉(后牺牲)、郝笃先(现名霍震)等人在郝家山一带宣传土地革命被省保安司令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担任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