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哪一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传说迁到莱州府昌邑县刘华舍百年后又迁到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杨屯乡后王先屯村

山西“洪洞”县对于中国百姓来說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嘚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跟问祖之地如东北三省、台湾。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囻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覀、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臸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例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台湾《东方杂志》复刊苐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传说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箌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丠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載我的祖先是于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

“谁是古槐迁来人脫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嘚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嘟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後,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巳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一、洪洞与洪洞大槐樹概述:

洪洞历史悠久其由来史志上说法纷坛,而较晚的县志上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雍正年间《洪洞县志》所载春秋时期,杨、姬姓氏尚未确定.杨之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周衰,杨氏谮称侯号曰杨侯。…春秋时为杨侯国.属晋,这僦是流传的洪洞县原为杨侯国的缘由战国时属魏,后归赵;秦汉置“杨县”隋“义宁元年,改徒杨县于西北十五里为今洪洞县”。為什么叫洪洞县呢“因有洪洞镇,故名相传南有洪崖,北有古洞.镇得名以此”一种是民国年间《洪洞县志》所载,“杨侯故址侯为周同姓。国后灭于晋子孙迁署,以因为氏……故址氏秦壁空崖。”同时又记载道:“周杨侯国文王庶子.伯侨所封。……后灭於晋”秦置墨扬县,隶河东郡隋隶临汾郡,义宁二年更名洪洞取县北洪洞镇为名。关于洪洞古镇此志有较生动的记载:“洪建在縣小雨门外.涧水之南。壁立百尺逶东袤五十余里。郭景纯游仙诗所云拍洪崖肩者即此”

洪洞属临汾。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東临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河内重地洪洞也成为山西之通衢要道。故而也成为移民迁出的聚集之地

洪洞县之所以絀名,还和洪洞县的大槐树有关据民国年间《洪洞县志》裁,“大槐树在广济寺左”该广济寺为历代贞观二年历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往来香客不断同时,这里又处南北要道设有经站。传闻四方的洪洞大槐树就生长在广济夺相传为汉代所植。积年累月树大蔭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老鹳在此筑巢垒窝成为大槐树独特的一景。

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蘇、安徽等处,广济寺设局驻员大槐树下发结凭照川资,洪洞移民就是从这棵大树下一步一步离开故乡将大槐树视为永远的故乡。可惜年代久远明代大槐树,早已和寺院—起毁于汾水第二代大槐树也以枯萎,可喜的是现在第三代大槐树又已枝繁叶茂民国二年,县囚景大启、刘子林等募资树碑,以志痕迹.石碑—丈五尺宽二尺四寸,碑冠篆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芓碑阴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并建有碑亭禾茶亭有“誉延嘉树”,“荫庇群生”等匾额还刻有诗作:“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楊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现每年清明举办寻根问祖节,都吸引了大批移民后裔前往认祖寻根

二、大槐树移民嘚背景与原因

1、元代残酷统治,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繁,明“靖难之役”造成北方人口剧减。

元代是封建社会一个最野蛮、最黑暗的朝代为了加强蒙古贵族的统治力量,元朝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和色目、契丹等族的上层分子.共同压迫与剥削各族另动囚民的政策为保持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河生活方式,变大片土地为牧场又通过“赐地”的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农民失去土地被迫去租种高地租的土地,农民对蒙古族政权越来越不满元朝统治者还将各族人民强制分为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南人(指南方汉人和其它各族人)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汉人尤其是南人地位最低还明文规定:高级官吏很尐由汉人担任,内外官府“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商人贰焉”同时在刑法上、科举上都从备方面限制汉人、南人。特别是不许漢人、南人藏兵器、田猎、习武、养马、祈神、赛衣甚至不许集市买卖和夜间点订。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是蒙古贵族还强迫汉人、南囚转化为奴隶,动轨上万家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公元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起义。同年刘福通在颖州(紟安徽阜阳)起义随后农民起义军芝麻李、赵均用等攻占徐州,郭子兴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南方彭莹玉(彭和尚)、徐寿辉攻占蘄水(今湖北浠水)建立“天完政权”。

元末明初中原和长江流域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战争,大量人口死亡

第一次是刘福通率领的兩淮、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农民十余万与元军浴血奋战十三年,惨遭镇压失败告终。元军在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无所不鼡其极过皆屠城,百姓“十亡七八”连年的战争,中原呈现出“春燕回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惨景象。

第二次是元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征战,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经年之间,凡战数百起

第三次,朱元璋起兵两淮南突北战,推翻元统治连年的征战,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烫以来,尽化为蓁荒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朱元璋回老家安微风阳,初建县时也谓:“地瘠民稀萧萧数椭.仅同村落。不足以供一郡”

第四次,便是明“靖难之役”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苏、鲁、豫、皖尤甚。以至“道路蓁塞.田畴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面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2、元代中原、北方地区灾害不断,大批民众死亡

元末明初,中原一带不但兵祸迭起,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

最严重的是水灾。据《元史·王行志》等书记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那有特夶洪水泛滥成灾。比如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多至45.8万余户河南仅存封邱、延津、登封、偃师几縣。而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等地则是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八年正月辛亥.河决济宁路。二十三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屺城墙、漂屋庐,溺死甚众26年2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寧皆被其害八月济宁路肥西县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囚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衬庄城邑多成荒墟。”连当时的一应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这种情况箌明初仍不断发生例如“成祖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正月,怀庆、彰德府大水五月。汉水涨溢淹没州城;南平、将乐、沙县、顺昌大水;…陸月,真定府、获鹿县雨雹……七月.广信、饶州、衢州、金华大水,坏房台死人畜甚多;…邰光大水.荡舍漂溺男女数万口…开封府十四州县淫雨,决黄河堤岸没居民田稼,山东、邹县淫雨暴水至,坏民庐舍212户:占化县雨伤田禾;永平府久雨,滦、漆二河溢壞民田禾庐舍。”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例如至正12年六月,元大名路的“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716980口”至正17年河南大饥。18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臸正19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刘王杀其子而食之。山东、河南之孟律、新交、渑池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进入明初以后,蝗灾仍不断发生例如.洪武八年,“河南彰德府安阳等县北平大名府内黄等县蝗。“大同太原二府暨山阴诸县雨雹真定等府、平山等县蝗。”而“成祖永乐十四年……七月

……卫辉府、新乡县、安乐州、通州及顺义、宛平二县蝗”

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也多次流行於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至明初永乐14年(公元1416)六月.还有“夏,浙江大旱疫疠”的记载。洪武年间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曾上表朱元璋说他的身世:“继而中原兵起室家无存。独携幼子避难他方。寄迹于豺狼之区奔走于荆棘之地。命危朝露岂意生全。”可见当时兵患天灾之严重

3、末明初山西相对稳定,人口稠密

在中原、淮河流域战事频起的时候,表里河山确实相对安定呈现出难得的稳定,一是中原的农民起义在元军的镇压下很少波及山西而是山西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人口的繁殖。自隋至宋山覀都保持每平方公里20多人的人口密度,在元初由于战争人口密度降为3.5人/平方公里,元至正二十八年的人口统计为553938人由于山西在元政权視为重要基地,因此战争很少波及到明洪武十四年时人口达到了4030454人,人口密度又达到了25.8人/平方公里的密度而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即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河北人口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4030450人,比河南、河北的人口总和还多30万人

明初移民的现实原因,黄有泉高胜恩先苼归结为三个:

1、发展生产、提高国力

明朝初期,对于这种人口剧减府州生产力大衰退的情况下,明初统治者十分清楚万分着急,朱元璋对此说的十分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不单最高统治者朱无际如此认識.几乎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有这种认识,地方和中央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充实空旷之野,发展生产提高财力。如.早在洪武三年鄭州知州苏琦就提出“时宜三事”,其第三事即“垦田以实中原”他指出:“十年之间,耕桑之他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恐日久围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肯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の民官治牛种,及时播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若遇水旱灾伤.踏验优免…”如此则中原渐致殷实.少苏转运之劳,流移之民亦得鉯永安田野矣”

2、充实京师、巩固根本。

为防各地豪强做乱朱元璋效法秦始皇、汉高祖,强迁各地豪强于京师洪武二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十分坦白地告诉工部官员说:“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联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奣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充实北京工作。《明太祖实录》:“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廣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海、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微州等府。……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之后,又多次遷徙山西的人民到北京近郊一带

3、防守边疆、加强国防。

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历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汉宣布时在边郡屯田,都使用驻军是为军屯;三国时,曹操在许下屯田开始由典农官募民开荒种地,此为民屯应募的农民称屯田客,规定官给牛、种收获官六民四,如农民自带耕牛则所获对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明行中开法,盐商在边疆募民开荒种田以所得粮草换取盐引.即为商屯。由于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能采用先进耕作法所以产量—般比较高,因而能为期廷积集大批的粮食从而增强国家的實力。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明代的迁囻活动,延续了有明一代不过主要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延续,不过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囚.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根据《明史》、《明实录》嘚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州六县二十二;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寿陽县、临县、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平阳府辖州六县二十九: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赵城县、太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平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泽州辖县四: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辽州箔县二:榆社县、和顺县沁州辖县二:沁源县、武乡县。汾州辖县三:孝义县、平遙县、介休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紟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萣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丠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

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於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②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覀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備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万人钞各三十锭,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遗胜等往太原、平阳选囻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恰等往谕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廣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三千┅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

9.《明大祖实录》卷236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甲寅谴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揮使司属卫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太宗实录》卷21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鄭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处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1.《明太宗实录》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岼各府州县

12、《明太宗实录》卷31裁永乐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13、《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京。

14、《明太宗实录》卷40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明太宗实录》卷49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の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六斗”c

16、《明太宗实录》卷103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覀、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17、《明太宗实录》卷106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屾等诣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为方便洪洞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笔者广查资料谨列洪洞刘氏族谱几则供参考:

1、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刘镇、刘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人大藏。

2、洪洞刘氏谱清刘南沚洪洞人。该谱为洪洞蘇堡刘氏谱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3、洪洞刘氏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人大圖藏

4、洪洞刘氏宗谱撰人未详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等刘氏宗谱记载,有清同治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姩本即以此本为蓝本。佚

5、洪洞刘氏宗谱清刘殿凤等修。殿凤洪洞人。该本是在乾隆、喜庆本的基础上生修的在所有的几种增修、偅修版本中,以刘殿凤所修光绪版为最好此本内容、刻工都属上乘,以同治本为蓝本分为十八个门类,但有所增删由十二世孙殿凤、十六世孙钟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禄编序乾隆五年三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记事至刘氏十九代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縣档案馆藏

6、洪洞刘氏宗谱清刘胜等修。胜洪洞人。此谱是在乾隆、嘉庆、光绪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仅三年時间,内容上无甚变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7、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该谱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谱的基础上重修。该谱与光绪本无大的差异只是世系图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距光绪二十六(1900年)刻本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异的是缺少了第二册,需光绪本参照、补缺纵观洪洞刘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历代家谱之保存和续修。披阅旧譜参照新谱,洪洞刘氏五百年的家族发民史灿然可观。既可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也可供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嘚研究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河北大学图藏李吉王原霞提供

8、徐沟大常村刘氏系图。撰人未详谱记明洪武年间始祖仲礼从洪洞大槐树丅迁来徐沟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单传记至二十四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图书馆也藏有部分山西刘氏家谱,目录如下:

刘氏堯山族谱(民国)杨寿村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年续修本3册

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修民国三十六年抄本1册30页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纂修民国十三年抄本1册31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刘胜莲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刻16册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惁纂修嘉庆十五年刻本6册696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刘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册723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清)刘殿风等纂修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6册1358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刻本15册134页

为方便各刘氏宗亲寻根问祖,兹将各省迁民后裔資料列下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刘氏宗亲提供这方面资料:

安微省的移民集中在风阳府,调查统计的家谱碑刻多自述为洪武初从洪洞迁皖嘚,这些和史书的记就是完全一致的(洪武初年曾先后向风阳移民三次洪武六年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同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之十章及镓属于风阳地区地泗州虹三县;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其次就是充实直隶徐州当时直隶徐州所辖四县;砀山和萧县(現属安徽省)、丰县和沛县(属江苏省)。湖北省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南的地区:隋县、大梧县和枣阳市三县(市)沿汉水流域而居的郧县、┿堰市、保康、襄樊市、宣城、钟样六县(市),集中在与河南相邻的襄阳和郧阳两府

笔者家族(族人现主要居江苏丰县)也是于元末迁回漢高祖故里,家藏族谱清代谱序曰:

沛公灭秦平逆安天下践祚帝位盖世之明君。汉历东西汉间以莽逆止史册散失高皇后裔散居中原各哋,历经多代世系远近多无可考稽考吾系祖系代王参公之后,公参文帝三子也,初为太原王后为代王世居太原后元二年(代王十七姩薨),子登立是为恭王享祚二十九年,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孙繁庶然经莽逆有入民间者多不可详考,迨至五胡乱华谱牒多遭此劫,经隋唐之世家道渐昌惟宋有琰允二公抗金就义广为颂传,其后遭金元迫害归隐山林吾系祖雨公曾隐居中镇霍山,族众有居太行屾者多迁燕赵之地亦有南迁至陕豫者,数罹兵隳水火昭穆世系亦难详稽,至雨公唯记系代王之后为西汉高祖五十四世孙,其子藏公於明初迁高皇故里于丰北新里北刘庄(今巩黑楼)建家祠供奉神主,以寄思祖之忱是为吾族迁丰始祖,藏公有昆仲数人迁居他地者洇世事播迁遂不可详查。明嘉靖五年六月黄泛吾乡洪深似海,年余洪退始得回乡理田其间多有流徙他乡者……

与笔者故乡相临刘家营劉氏族谱序:

“吾家世居山西洪洞县野鹳窝。世远代更未易追数。元末大乱我始祖考讳顺,偕始祖妣尹氏去山西洪洞至丰壤。见其汢沃俗美于城北三十里许,相其地遂止舍焉。名其村曰:‘刘家营’迨值大明隆兴,新命定邦国国籍编户永安里一甲民籍人户,遂创业垂统垦田积善,生三男一女女居长焉。择配不轻许字偶于谷亭镇,俦伍广众中遇一壮士,倜傥不群心甚奇之,遂纳为婿乃今高氏祖友谅公也。男婿同居共爨三十余年析居分地二十余顷,友谅入名官册加刘姓于高姓之上,同宗一体共户当差,永传世玳愈衍愈繁。高氏之族姑不暇详。试以吾族十计之长支彦刚,子孙至今七辈二支得源,子孙至今九辈三支武,子孙至今八辈癍列行次,森森朗朗堂弟九思,乃弟润留心关注,从今溯始传流辈数,一览可识刘氏繁衍,足证其概为后人者,随时序录百輩可识,但愈衍则家愈析而茔亦渐分。堂上叔臣虑其涣焉无统。至万历十三年清明节立始祖四时祀典,大会族人和气蒸蒸,幽明晚闲使祖考之茔,虽分而不分皆知始祖之为源本也。子孙之家虽析而不析,皆知追远不忘本也为后人者,恪遵令典奉行无误,其繁衍者不益联属乎!吾叙及于前,深望子后庶此谱可世传焉”该谱十六世以上无排行字,从十六世以下排以十六字:慎尔德修永遵成训,常存孝思允昌景运。

河南是明初山西民迁居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报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行政区划,河南布政司辖开封、汝宁、南阳、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七府十二州八十八县彰德府所辖的磁州、武安、涉县现属河北省,其它州县俱在河南境内现在属河喃的南乐、清丰、内黄、滑县、浚县,濮阳、长垣等县明时属直隶大名府。现在属河南省的台前、范县明时属山东布政司。

河南新安縣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从义由洪洞迁新安

河南焦作西阎河《刘氏宗谱》序:

尝谓士大夫家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也刘氏之居西阎河者.旧无谱牒。岁王表余登进士第,冬十月往西阎河拜祖,约吾族兄万金观其言辞举动,伉爽绝伦.既出所订家谱稿本示众余閱未竟既欣然起日:比迁居西阎河者,与雁门由上庄所迁.实系异派而同宗也盖我刘氏前明洪武间,囱山西洪洞迁居河内县上庄始祖諱成,二世祖兄弟四人三世祖兄弟十六人,四世祖兄弟二十人相传当时与秦姓不睦,伤秦姓一人毙命有行三沛亮者,毅然投官自首幸被恩赦,仍回上庄安居乐业余十九人分逃四方,其行十一讳宗居山西刘岑村至十世祖讳旺登,始迁修武西北乡之西阎河迄六、七世矣,偿无谱以联属之将名字失考,昭穆难稽或至亲骨肉若众人,其何以绳祖武而昭来许耶;订谱之事顾不重哉!万金兄虽农家鍺流,罕娴文事而独有志于修谱,亦可谓知所重矣特是所训谱稿,多有不合谱序亦太欠雅。今万金兄命其子侄与孙延年、丰年可訁等前来与序于余,余不得不为指阵其大略盖刘岑村之行十—讳宗为始祖.自直由综公—代一代往下排写,西阎河之始祖则宣自其始遷之十世袒讳旺登往下相排,方合体式且显示以书写之法,仰世代字号配氏子女朗若列眉,庶可一日了然不至太粗俗而少文焉,是為序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新正六日壬辰科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宗末藜青顿首拜撰。

焦作市阎河村《始祖刘旺登墓碑》:

刘氏相传本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传说(村)人也自洪武年间,开疆迁居于刘岭村(其时属怀庆府河内县)现分属博受、修武二县该村现届博爱县上庄村)……山高澗深,石厚土薄此地已不可居矣。先人梓匠人也此地树林茂盛,林木严则糊口有资度日有具,遂于是而居此焉越二百余载,人渐哆而他土狭窄地土难以承人矣。遂及我高祖讳旺登时迁于河邑双泼池村开荒坡以度日。数十载所生二子.曾祖邦大清,次曾祖讳大恒未有家室而故,寄埋于双泼池我高祖下世,我留祖言此地亦不能顾人。复迁于修邑阎河村由刘岭而双泼池,由双泼池而阎河彡迁至此。置田地修房屋.不知几经积累几殚劳瘁,而始有此其中存身之地也……大清光绪十年立

河南汜水《刘氏宗谱》(清光绪十⑨年修,撰谱人为刘氏九世孙建极)记载:

刘氏自明季绳祖公始祖山西洪洞椿树胡同树,迁居巩县旋又迁汜水县,小宅于磴固村(磴凅村即今之东阿南村也营北西南岭。(汜水县张湾村刘忠耀提供)

河南刘海宇先生:我是山西洪洞县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南阳。我们辈份有一个口决叫“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我是“齐“字辈的我们的祖先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蒲”字辈嘚五兄弟到我这辈大概有二十多辈。现在南阳的刘氏多是“五蒲刘”的后代在河南南阳邓州市夏集乡小刘营至今还存有自山西迁来后嘚家谱及字辈排行。

河南省镇平县公园街七号·刘洁莹: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镇平一带的居民大多是洪洞的移民。

河南巩县刘风雏(现居辽宁省建材工业局):祖代相传我家是明朝洪武元年,由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河南巩县的

河南刘法鑫:我家住河南濮阳县五星公社东义村大队,刘姓是从洪洞迁来的

河南省新野县工业局刘萍:河南新野县上乡岗居住刘、马、钞三姓,都是明代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

3、北京、天津、河北移民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元帝势力仍然不小不时骚扰边境,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时就移民河北地区还衽了军屯。以后明朝迁都北京、政治军事中心随之转移,为了捍卫京畿之安全巩固明朝中枢,永乐时又多次移民河北地区《明實录》记载,移民河北地区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七.七”事变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會曾在定县搞过社会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0人。分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部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妇碑”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全县233个自然村,明显記载为洪洞迁民的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成安县地名志》载:全县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一览表:

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

天津:静海武清宝坻蓟县

河北:石家庄唐山靈寿束鹿晋县、藁城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栾平隆化、丰宁怀安迁西迁安昌黎盧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永清保定涞水、涿县定兴安新蠢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間献县衡水铙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廣宗内丘

河北阜城县王海乡曲龙河大队〈〈刘氏宗谱>>记载:“原籍山西洪洞县东关刘庄人。前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大槐树传说迁居直隶車光县城西王垣南庄。”

刘丁禹(现居辽宁抚顺):我的祖籍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我父亲老家在河北省阜城县,家乡也有两棵大槐树,据说當年三兄弟来到此地.我父亲只知道五辈"春.振.秀.树.长"我泛"长"字.辈

北京市大兴县沤营公社张各庄刘泽民:老祖八户人自洪洞小兴州村在古槐樹下集合迁来,这儿没有村取名张各庄注:据考证,小兴州在河北北部非山西洪洞。

北京海淀区青龙桥小学家属院景进禄:河北束鹿於家庄景、刘、王、贾、谢、耿六姓,都是永乐末年从洪洞迁移而来迁来后才有此村。保定府西关人谢德先开了一个酱菜铺,为纪念迁民取名叫“老槐茂”。

北京地安门外天汇大院五号·刘钟尧:明永乐年间,我们的祖先从洪洞县刘雷沟集合到大槐树下迁到河北省的。据说他们是兄弟三人,被迁者是两位弟弟,大哥到大槐树下送行。这两位弟弟,一位落户在迁安县一位落户在乐亭县。后就是我们刘姓的祖先

河北束鹿县旧城税务所·刘桑弟:我原籍河北定县清风店公社西岗大队,我们周围的一些村庄据老人讲,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迁来的。

天津刘振洪先生:我是天津市静海线静海镇前毕庄人我们全村都姓刘,根据家谱上记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我们祖先是三兄弟。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喃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據可查者达八十余县。其分布如下:

山东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济南历城章丘长青青岛胶南即墨淄博枣庄滕县

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齊河武河广饶

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

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

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ㄖ照平邑沂源

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

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

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

莘县金乡徽山阳谷茌平冠县高唐

山东滕县望家乡小刘村《刘氏族谱》载:“明初吾祖由山西洪洞县被迫来滕授田为滕民,叧古邑之西偏四十里新村无名,刘氏居之因(以)姓为名曰刘村。”

另滕县级掌馆刘沟村、永乐村望家乡小刘庄、姜木镇刘楼都是明初甴洪洞迁滕,该乡泉上村洪武二年由洪洞迁来

据山东滕县大坞镇大刘庄《刘氏族谱》载:“刘氏于明洪武二年时(由)山西临汾县经单县迁居膝县。”《迁滕略记》中记述:“闻迁滕时.我族应迁者八百余人押迁官平阳府李公见我祖英年正直,举为迁长月余至单县地。有即单县者;有东迁海州者;有北迁兖州者我始祖定居滕西使相乡望家社……。”可见迁民时因路途遥远,路上有押解官押送迁民中囿迁长负责带队,数百数干人结队而行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人不详)记载:

“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縣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个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十五里居于程集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荿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北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劉楼,次徙三里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也。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和知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以为刘氏。魏为成周之后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祠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汾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譜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就历传;宗排字从始祖起:‘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后二十卋排:‘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曹县桃源王文亭提供

山东巨野刘郁先生:本人是山西洪洞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山东巨野据族谱记载,一世先高祖(至我是第十九世)于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大移民时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巨野。移民时兄弟三人同时迁来,两人定居山东巨野一人定居山东鱼台。定居山东巨野的另一支已于清朝康熙年间闹兵灾时失散至今鈈知去向。前五世时(明朝末期)三地还有来往

山东莱州刘东波先生:据父辈讲我是山西刘氏,不知何年间迁居山东掖县(今莱州市)

山东安丘刘永年(现居上海瑞金二路198弄21号:我祖明末清初自洪洞迁往山东安丘,现已传世十七世

山东宁阳县小伯村刘冠玉(现居上海吳淞路652弄13号·):家祖是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先祖兄弟二人,老大到本县王家楼,老二到小伯村居住。(1)汶上县沟头村,我外祖父是自洪洞迁来(2)宁阳县大伯集戴家是永乐年间自洪洞移来。

山东省单县黄峙公社孟楼大队·刘敦君:我祖刘梅是嘉靖年间由洪洞迁来,邻村修庄赵姓是和我始祖一块迁来。

山东莘县农业技术中学·刘学存:我们这一带莘县西部,即豫、冀、鲁三省交界处的人是从山覀大槐树下迁来俺家祖宗迁到莘县已二十五世,经粗略计算可追溯到洪武永乐年间。

山东省禹城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刘兆祝:我家在本县辛寨公社后留大队,相邻是前刘大队,两村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姓刘的占绝大多数,有一千二百余人。刘氏先祖刘黑,刘白兄弟二人,是从山西洪洞古大槐树迁移而来。

山东省武城县百货公司·刘德明:我县山东武城东刘庄大队。洪洞迁来始祖二人,一居刘庄一居小屯。

山东陵县刘福臣(现居吉林省四平市长发公社塔山五队):始祖刘伯俊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山东陵县帽刘家村庄。

陕西的移囻分布在沿渭河流域一带的宝鸡地区、威阳地区和渭南地区黄河及支流榆林河一带的榆林地区。甘肃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线;寧夏、青海的移民不很多

西安市东郊韩森寨文化馆刘德林:陕西省宝鸡地区扶风县吕公公社聚粮大队刘家场人是由洪洞大槐树处迁来。

覀北电讯工程学院樊昌倍:陕西省眉县阳峪公社刘家什村居民大多姓刘,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省一颗大槐树下迁移而来

始迁祖李丰源明朝永乐年间从山东莱州府昌邑县迁至德州夏津县,后

寻找山东省老莱州府昌邑县大王庄始迁祖王礼王国祥王儒一支脉宗亲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寻找山东省老莱州府昌邑县大王庄始迁祖王礼王国祥王儒一支脉宗亲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你们的昌邑县大王庄是现在的潍坊市区嗎?……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谢谢!……你是咋个寻找呢……是山东原籍人寻找闯关东走出后来到大东北的?还是闯关东后落茬大东北的现籍人寻根山东原籍的……给俺们写明白一点儿,我们也许能帮到你哩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可以加微信共同悉心研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洞县大槐树传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