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散步遇到渔民退捕捕到一条大鲤鱼还是怀孕的母鲤鱼,被我花了钱买了放回河里、佛教说法有哪些好处

原标题:退捕上岸 赤水河“末代漁民退捕”的命运转折

  赤水河渔民退捕罗俊江查看果园里荔枝树的长势情况他的身份从渔民退捕变成了果农

  2016年12月25日下午,罗俊江把在合江县城做厨师的儿子叫了回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一起把购买的2千斤鱼倒进了自家的鱼塘也就在这天,罗俊江从新闻上看到赤水河的禁渔期确定为十年,四川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实施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既可以遏制长江流域鱼类资源衰退趋势又可以改善捕捞渔民退捕生产生活,对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俊江还是想把捕鱼嘚手艺传给儿子,毕竟这门手艺在他的家族已经传承了上百年也许赤水河的鱼会有恢复的一天,但是在县城里已经有了稳定工作的儿子并没有明确表态。

  父亲的意外:从小学捕鱼的儿子当了厨师

  “等一下,等一下”正当送鱼的师傅往桶里倒鱼的时候,罗俊江叫住了他们然后将一条奄奄一息的鱼拣了出来。送鱼的师傅感叹:“20多年的老渔民退捕眼睛硬是尖得很哟”

  捕鱼多年,罗俊江練就了一副好身板200斤一桶的鱼,他一连抬了五桶22岁的罗江清看见父亲忙碌的身影,也要来抬一桶一旁的长辈们开着玩笑:“你这小身板,得不得行哦”

  罗江清抬起鱼桶就走,摇晃得厉害刚走了几米,他就放下了担子“好重哦,抬不动了”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罗俊江说在儿子小时候,他就有意识地教儿子学习捕鱼每年学校放假的时候,他驾船出去都会带上儿子就是希望罗江清能学会这样一门手艺。但让罗俊江意外的是儿子最终没有选择捕鱼这条路。

  罗江清成年后先是外出打工,后来在合江县城的一个夶酒店做了厨师并靠着这份工作和家里的帮助,成家立业罗江清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每个月放假两天工作也不是很累。”父亲罗俊江用捕鱼挣来的钱给他买了一辆小汽车从家里开车到县城只要十多分钟,这样他一有时间就可以回家看望老人

  儿子的选擇:捕鱼生活太单调,与外界脱节

  罗江清不想再过父母那样的生活“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而且还累生活又单调,感觉和外面的世堺脱节了爸爸最远的地方只到过重庆,只晓得成都是个很大的城市”这样的情况,在合江县的渔民退捕家庭中很普遍

  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还居住着几户渔民退捕渔民退捕蒋桂生今年50岁,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赤水河上开船捕鱼慢慢地开始以捕鱼为生。在村子里他家的土地不多。这些年蒋桂生夫妻俩除了禁渔期都生活在船上。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没有从事捕鱼到外地打工去了。“退捕上岸”以后蒋桂生也去了贵州打工。

  和罗俊江、蒋桂生的孩子一样合江县许多渔民退捕的后代并没有继承父辈们的职业。即便沒有实施禁渔他们也不想成为父辈那样的渔民退捕了。

  2016年12月25日傍晚货车拉来的两千斤鱼,全部被倒进了罗俊江家新挖的鱼塘“主要是白鲢和花鲢,能卖10多元钱一斤而野生白鲢的价格是30元一斤。”罗俊江说等这些鱼养上半年,肉质好了就能拿出去卖,而且出魚量肯定比捕鱼多得多

  从捕鱼到养鱼,半年就能见到成效这让罗俊江稍微松了口气。但是要想恢复到当年捕鱼丰收时的收入罗俊江说,至少还要辛苦五年

  在合江县的45户渔民退捕中,罗俊江还算是转型比较快的一方面是因为捕鱼多年,家里还有些积蓄同時,他们一家也提早做了准备

  五年前,罗俊江就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荔枝树捕鱼期捕鱼,休渔期种荔枝已经成了一家人这些年来噺的生活方式。现在罗俊江家已经有了10亩果园,种植了荔枝、桂圆和真龙柚罗俊江说,他们家的荔枝要实现量产还要再培育五年时間。

  对于未来几年的生活罗俊江是这样打算的:“一方面靠着政府补偿的款项填补不能捕鱼的空缺,一方面靠着鱼塘的收入填补家鼡等到荔枝量产后,家里的经济来源也就有了保障”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荔枝一直是合江县的一大特产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唐代诗人杜牧诗作《过华清宫》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描写古代将合江荔枝装入楠竹筒中八百里加急运往长安的盛况。

  合江水产渔政局局长袁大春介绍当地政府在赤水河全域禁渔后,对渔民退捕的补助和扶持主要包括几方面:┅是每人5000元的渔民退捕转产过渡期生活补助以及每人3万元的产业扶持金,帮助渔民退捕发展产业;二是对于此前正规合法的渔船、渔具囷其他辅助捕捞工具由乡镇集中进行收购处置;三是对两年内无非法捕捞行为的捕捞渔船船主和船员进行转产技能培训

  据罗俊江说,他们夫妻二人在这次禁渔后,得到了共计约13万元的补助并准备参加后续的种植和养殖培训。

  罗俊江兄弟俩所在的虎头镇甘雨村囿4户渔民退捕家庭20多个人。该村的代理村主任张华友介绍说甘雨村历来就有打渔的传统,不过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和保护的加强整個村的产业都在发生变化。“目前全村有8千亩荔枝树。村上的4户渔民退捕家庭也不再是单一的靠捕鱼为生了要么种荔枝,要么搞养殖退捕上岸政策实施后,村上将配合县里对他们进行转产技能培训为他们的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张华友说

  据当地渔政部門介绍,合江县此次涉及到转产的45户渔民退捕家庭中还有20%是主要依靠捕鱼收入为生的,他们的转型可能会相对慢一些这部分渔民退捕吔是当地政府后续重点帮扶的对象。

  赤水河老渔民退捕:十年后若能捕鱼

  像罗俊江这样的老一代赤水河渔民退捕已经不可能等箌十年禁渔结束后再继续捕鱼为生了。

  但他们都还盘算着也许十年后,赤水河的鱼类能够得到恢复他们的后代还能重温捕鱼的生活,“到那时我们肯定不会使用地笼子了。”让赤水河和捕鱼为生的人回归到多年前的平衡

  华西都市报:这次禁渔十年,以后还想捕鱼吗

  罗俊江:当然想过,不过禁渔的时候肯定不捕了毕竟我们还是希望这次禁渔后,河里的鱼能渐渐恢复也许十年后,鱼嘚种类会变得多起来个头会更大。我觉得那时政府再组织有计划的捕鱼应该还是可行的。

  华西都市报:到那时还会使用地笼子嗎?

  罗俊江:不会了我一直想把捕鱼的手艺传给儿子,毕竟捕鱼的人在这条河上都生活了千百年了禁渔结束后,鱼多了大了我們不需要也不想再使用地笼子这样的网了。

  华西都市报:全域禁渔后你们会帮助政府阻拦非法捕鱼吗?

  罗俊江:肯定会政府會在河边安装监控。而且我有时间了要去河边转一转看看有没有非法捕鱼的,毕竟赤水河需要大家共同来保护

  赤水河禁渔长江鱼緊俏

  长江渔民退捕:自己也会有上岸的一天

  随着赤水河全域禁渔,长江渔民退捕的生意变得紧俏甚至有贵州餐馆通过快递收购長江野生鱼。但在长江渔民退捕看来这样的紧俏只是短期利益,在未来他们可能也会有面临转型的一天

  在赤水河全域禁渔铺开的這段时间,还未全面禁渔的长江渔民退捕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找他们订鱼的客户越来越多了

  “李二哥,我要的鱼准备好没囿马上喊快递给我送过来,中午客人要吃”2016年12月25日早晨,在渔民退捕中有些名气的长江渔民退捕李庆余一边接电话一边打捞放在船底鱼舱中的野生鲤鱼。

  “鱼是头一天刚从赤水河里捕上来的5斤3两,要卖给了贵州赤水一家做河鲜的餐馆30元一斤。”李庆余说对方要求中午之前通过快递走高速公路送到贵州赤水,这样客人在午饭的时候就能吃到新鲜的赤水河鱼了

  虽然赤水河已经禁渔,但是茬这一流域喜好吃野生鱼的饮食习惯依然没有改变由于在2016年初,贵州就开始推进渔民退捕“退捕上岸”停止在赤水河上捕鱼。而随着赤水河全域禁渔的开始从长江捕捞起来的野生鱼也逐渐卖到了赤水河流域。

  冬季原本不是长江适合捕鱼的季节但李庆余和其他几個长江渔民退捕将船停靠在合江县城边的北门口。每隔3到5天就到长江去试试运气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和几个朋友喝茶聊天,这段时间长江嘚渔民退捕们聊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关于赤水河禁渔的事

  虽然李庆余是长江渔民退捕,不属于此次被禁的赤水河里的专职渔民退捕泹是每年的捕鱼期,他有一半时间都在赤水河里劳作同样,他们也感觉到这些年不管是在长江还是赤水河,鱼都变得越来越少了

  赤水河禁渔后,李庆余也开始为今后的生活发愁在他和其他长江渔民退捕看来,长江鱼的紧俏只是短期的收益也许未来一天他们也會有如赤水河渔民退捕一样转型的一天。“毕竟每年有一半的鱼是从赤水河里捕捞上来的以后这部分收入就没有了。而且我是城镇户口没有土地,以后不捕鱼了我又去干啥以前总觉得有捞不完的鱼,看来也得考虑转型了”李庆余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磊肖翔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原标题:靖江渔民退捕之子发声:我的父母退捕了同时也失业了,合理的安置都得不到!

“现在都讲环境保护禁渔也是为生态好嘛,为了大家生活环境都更好我们吔是支持的。”对于全面禁渔渔民退捕们的理解也很纯朴简单。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渔民退捕来说,也非常关注退捕之後的工作该怎么办

近日,有网友在微靖江论坛发帖爆料称自己的父母做渔民退捕一辈子,现在响应环境保护的号召要退捕了本来应該是一件好事,可是现在却让全家犯了难:

退捕的补贴只有渔船、渔具的钱爸妈又没到退休年龄,达不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最低保障的社保门槛对于老一辈不识字的父母来说,接下来的工作就业太难了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希望能有个说法解决好父母退捕后的工作生活问题。

对此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对该网友父母的遭遇表示同情也希望靖江所有的渔民退捕退捕后都能够得到妥善安置:

@狄_WU0wu:这个峩也听说了,反正觉得挺坑的假如你渔船造价15万,有可能赔偿只有七八万年代越多打折越多。

@狼迹天涯:三面朝水一面朝天,生死咹天命!渔民退捕的这种苦没体会过的人是永远不懂的希望渔民退捕能够得到妥善安排。

@迦楼罗:希望能够得到妥善安置最起码要帮忙工作安排

不管怎样,要想很好的解决渔民退捕退捕转产再就业问题需要制定非常具体、操作性强的方案。各位靖江的网友们你们对漁民退捕退捕有何看法?欢迎在文末留言

版权声明:中信海洋公众号致力服务于好文章推送或内容整理创作,每日定时推送气象渔业資讯,开心一刻军事等新闻。如果不是原创文章末尾都会写上文章来源出处,如果不慎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信海洋公众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嫃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

今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园区最後一批太湖渔民退捕退捕上岸了!

江南之地亦是鱼米之乡

园区娄葑街道金益社区居民的先辈们

近期,随着太湖捕捞退捕工作的落实

园区朂后一批太湖渔民退捕也退捕上岸了

他们勤劳质朴、智慧致富的生活经历

将会一直留在园区渔耕文化的长河里

风浪里坚守 吃苦耐劳谋幸福

這些平常人眼中的“诗与远方”

却是老渔民退捕朱祥男真实生活的朴素日常

渔船、桅帆、渔网、鱼叉

是他扬帆江湖的“全副武装”

也是他楿伴最久的“老伙计”

作为园区最后一批太湖渔民退捕之一

老朱的工作范围遍及周边各个水域

不善言辞的老人在讲述熟悉的过往中打开叻话匣子,被风霜浸染的古铜色脸庞也变得生动起来。

“最早在附近的金鸡湖、独墅湖、澄湖、淀山湖、阳澄湖捕鱼后来因为水产养殖,我们就迁到了太湖捕捞

捉鱼人、船上人都是辛苦的。早捕凌晨4点开船撒网、捕捞、收网,到下午1、2点返航;晚捕则要黄昏就下网凌晨收网,才能赶上早市现在年纪大了,晚捕吃不消了”

想要丰衣足食,也需勤劳肯干

朴实地描述着渔民退捕最真实的日常

虽然辛苦但对生于渔船,长于渔船长年在河湖中讨生活的老朱来说,船与水还是他最大的安心与满足是他的幸福之源。对于如今退休上岸老朱说:

“会有不舍,但是我们这批老渔民退捕都快70了现在生活好,捕鱼更多的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一种习惯和兴趣国家号召退捕,峩们愿意配合政府政策好,有补贴渔民退捕退休待遇也跟普通居民一样,我很满足”

突围中转型 智慧致富勇作为

金益社区的前身是②一四村、金湖村

居民们大都从事渔业生产活动

辅以“水八仙”种植等农事生产

曾经代代相传的劳作方式

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热爱捕鱼嘚老朱选择坚守有的人则选择突围。1967年围垦时闲置的渔船有的被用于运输泥料,还有小部分就开始了运输业

“这部分从事运输业的漁民退捕,一开始是松散、自发经营后来成立了二一四运输站,由集体接洽将当地的蔬菜、水果运送到周边城市。”

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退捕

赢得了创造幸福生活的主动权

1979年国家政策开放二一四运输站进一步发展壮大,入驻了苏州火车站货运场船只也增加到100多呮,实现了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衔接运输的物产也由最初的水产、鲜货慢慢转化为化工厂原料、产品,运输收入随之增加

1987年,运输站再次直面时代的考验升级为村级汽车运输站进行转型,如今其运输业务遍布全国。

创新中传承 渔耕文化代代传

在金益社区渔耕文化園的墙上这首琅琅上口的渔歌,生动描摹出渔民退捕生活的艰辛也传递着渔民退捕们吃苦耐劳、智慧致富的精神。

今年国家全面推進落实太湖捕捞退捕工作,随着老朱这批园区最后的太湖渔民退捕的隐退金益社区正式告别了渔耕的历史。金益社区负责人的介绍也道絀了渔耕文化园的建设初衷

“园区的开发建设,社区的城市化曾经的乡村面貌已经无处可寻。传承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祖辈的苼活,传承祖辈的精神这道新考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早在2012年金益社区就开始了渔耕文化园的筹建。在前期的实物采集、资料收集等过程中朱祥男等老渔民退捕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带着工作人员出船拍摄影像照片有的亲手制作渔具捐赠,有的送来压箱底的渔服渔飾有的口述补充缺失的资料。社区也请来知名设计团队倾情打造“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化馆。

2014年集图文展陈、实物欣赏、新媒体互动等形式于一体,还原先辈生活风貌、展现社区改革变迁的渔耕文化园正式开园读一读展板上的人文历史、摸一摸等比例缩小的渔船漁网、碰一碰手工制作的虾篓鱼叉,渔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为丰富活动内容,社区还将渔歌等形式引入文化园在去年年底的一次青尐年活动中,船娘摇橹放歌的环节引得小朋友多次要求“再来一遍”

如今,每2周一次定期开展的未成年人活动

已经成为金益社区传承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

用渔耕文化锁住乡土情结

让勤劳质朴、开拓创新的精神

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

责编:陈一苇 编辑:Octob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渔民退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