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统摄为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那为什么不直接说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要分为相对独立的三士道有什么

  (第二天大宝上师嘉杰(1)·帕绷喀仁波切作了如下开示:)

  “一切佛经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2)”

  一切佛经的心要精华是“出离心”。下士道中这意味着厌恶三恶趣 ;中士道中,这意味着厌恶轮回中的一切如果不依靠像“道次第”这样嘚教授,是生不出“出离心”来的

  诸菩萨大士所赞之道是大宝“菩提心”,求解脱的津梁是“离边见”如果不依靠像“道次第”這样的引导法,这些也是不可能生起的

  所以,为了成佛就必须在相续中生起这“三主要道”,要生起这三个主要道就必须依靠噵次第才行。因此诸位在听法前,请你们先认真检查一下所有的动机和威仪正确的动机应该是: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应获得佛位为此我来听受三士道次第经验引导,而后去做实修”

  你们将要听到的法,是有缘者趣向佛位的大乘法范、是龙猛和无著二位夶车(3)的轨辙、是吉祥无等阿底峡尊者和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心髓般的甚深教授是八万四千法蕴一切关要无不具足、经过编排整理而成嘚修持次第,也是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需的修法

  讲“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次第”简略经验引导必须根据科判,即必须以正荇的某一科为基础在这之上做到“道次第”的体性决定、数量决定和次序决定;再决定此科内什么是所缘、什么是相关的解释 、什么是敎理、什么是故事 、什么是教授口诀,然后才去修如果听闻和修习不依科判,胡乱地混一起便很难利益自心;这好比把茶、酥油、盐囷碱混放在一个器皿中饮用,味道肯定不佳

  “道次第”科判有很多种,如《道次第广、略论 》科判等修持应以自己获得的某种“噵次第” 科判为基础。现在呢是照我大宝上师的轨矩,以 《速道 》为主另以众多教授为庄严所造的科判来讲。

  这一科判(4)以前未写成文字我曾郑重地在大会上或私下向上师(5)请求,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将它编写成文字这个科判广略适中,生起体验的方法十分特别、与众不同具有很多的关要。现在我就按这个科判来讲

  印度两大佛学中心之一的吉祥那兰陀寺诸位智者,主张由“三清净门”来说法即:阿阇黎语清净、弟子相续清净和所说法清净。止迦摩啰室啰寺的智者们认为以下三事为最重要的前导:正法作者殊胜、正法殊胜以及如何闻说该法之理。这里按后者讲

  “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次第”引导分四大科:(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作鍺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闻说具二殊胜法之理;(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

  这㈣条是《道次第广论》的科判按照口传,不论讲哪一种广 、略“道次第”教授都要有这四科否则,听者便生不起决定所以现在从第┅大科讲起。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作者殊胜

  如昨天已说的那般我们在观察所修之法时,应该按照印度智者的规矩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必须是佛陀所说的,必须是经班智达抉择过的必须是经诸成就自在者修习后在心相续中生起证悟的。从修行者自己这方面来讲如果信心、智慧和精进不足,便不会有收获;但从法这方面来讲如果修的是相似法,也绝对不会有结果我们見过不少有智慧,肯精进的人因为这个原因而浪费了一生。

  其它所谓甚深的教授诸如“净相”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大都如我湔面说过的那样,不外乎是些“本尊成就法”以及依此而修的各种“事业法”在这些教授中,有的时候甚至连三宝都没有明确提及更鈈要说有生起“三主要道”体验的方法了。

  正如一切江河的源头应该出自雪山一样正法的源头也必须出自大师佛陀。如果上师有时間并且知道如何详细解说的话应该从大师佛陀开始,讲解“道次第”所有传承上师的传记亦即上师们如何依此道获得果位的情况。由於传承上师数量太多、内容又很长所以现在没有时间详谈,在此我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随后嘉杰·帕绷喀仁波切简单讲述了从大师佛陀至阿底峡尊者之间两种不同传承的更替,以及从阿底峡尊者开始传承合流的一些情况。)

  像这样从阿底峡尊者那时开始,传承便合流了尊者在西藏造《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从而将这些教授引入西藏“道次第”这个名字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有的。由於《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是此后《道次第》、《胜道》(6)、《圣教次第》等一切相关著作的根本文所以,阿底峡尊者实际上吔是这些著作的作者宗喀巴大师也说:“故彼《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之造者,亦即此《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次第广论》之造鍺”

  虽然在此应该详述阿底峡尊者的传记(7),但因条件不允许故而只能简单地讲一下,此传记分三部分:

  乙一、圆满种姓Φ受生之理

  阿底峡尊者的诞生地位于东印度萨霍尔境内的榜噶拉城这个城市很大,约有三万五千名居民周围属民达十万户。王宫洺“金幢”具有十三层金顶和二万五千座金幢。是个财富众多、权势强大的王国国王名“善吉祥”,王后名“吉祥光”阿底峡是他們的幼子,诞生时伴有众多稀有的征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尊者诞生后满十八个月时,父母带他前往附近毗札麻拉城中的寺院一路上,全城百姓争相瞻仰小王子的风采王子看见人山人海的场面,问父母道:“这些人是谁”父母回答说:“他们是你的臣囻。”王子便以大悲心看着他们最稀奇的,他还用悦耳的声音说道:

  “愿此等众悉如我常生王家父母贤,

  国政权势福德盛皆为正法所长养。”

  抵寺后父母等其他人均发愿今生长寿无病,受用圆满后世不堕恶趣,生于善趣等等这位王子却发愿道:

  “我得暇满人王身,诸根无过见三宝

  常敬顶戴三宝尊,今后请作皈依处

  愿终不为家法缚,处僧伽中获法财

  远离我慢供三宝,悲心观照诸有情”

  尊者诞生为王子后满十八个月,便能说出皈依和发心这样的话仅此就足以令人对他生起极大的信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子逐渐成长为一位智者,如《噶当宝籍》中所说:

  “王子三岁时善历算、字、声,

  年甫六岁时能辨內、外道。”

  知道如何分辨内、外道的差别是件很困难的事尊者自己曾说:“在印度只有我、那若巴和辛底巴三人知道分辨内、外噵的差别。现在那若巴已去世我来了西藏,所以目前印度的形势是很艰险的”尊者在六岁时就能分辨内、外道的差别,表明从那时开始他已经是个极为善巧的智者了

  王子十一岁时,许多有望成为王妃的王女们用唱歌跳舞等各种方法试图唤起王子贪欲,但这反而增强了王子的厌离心另外,度母也化作一名绀色童女前来劝请:

  “莫贪莫贪有缘者如象沉溺芦苇塘,

  勇士若溺欲泥中清净戒衣岂不毁?”

  第一个“莫贪”是指莫贪现世第二个“莫贪”是指莫贪轮回;就如同大象沉溺一样,身躯庞大的动物要比其它动物哽难从淤泥中拔出由此比喻看来,“勇士若溺”也就说明:如果普通人作恶除他自己之外,对圣教和众生不会有大的损害;但是如果夶活佛的行为有所闪失那么将会导致整个地区圣教的衰败。相对的如果大活佛凡事都能如理而行,也将使该地区的圣教得到宏扬所鉯,对你们这些大活佛来讲具备智、尊、贤三德(8)和守护甘丹派清净见、修是很重要的。这些是别义现在接着讲阿底峡的故事。

  小王子很高兴地对上述劝请作了回答不久,他身披戎装由一百三十名骑士陪同外出巡游,表面上是游山实际上是寻访上师,作善巧方便之行他遇到了住山的胜敌婆罗门,婆罗门授以皈依发心并告之应往那烂陀寺,寻访其无始生中之师菩提贤然后他又遇到了菩提贤上师,供上珍宝令上师欢喜,上师入三摩地加持王子身语意三门授与许多发心教诫,又遣送王子至其前生之师阿瓦都帝巴(9)处

  王子与上师会面时,上师说:“今日回到你的王国去吧观察了家室的过患后再回来。”

  王子的父母看到王子回到家中十分高興便问:“月藏(10),你到哪里去了走得不累吧?心里没有厌烦吧你能回来真是太好了!”王子回答说:

  “往求能仁皈依师,遍访山中阿兰若

  所至皆见轮回过,所遇亦说轮回失

  任作何事心不快,愿许出离求正法”

  父母告诉他说:“你虽厌恶轮囙,但仍然可以主持国政供养三宝,惠施贫穷建立伽蓝,迎请僧众这样做也能让一切人众获得安乐。”

  王子答道:“我长时间觀察轮回已没有丝毫贪恋国政之念。对我而言金殿和牢狱无异,妃子和魔女无异三甜饮食(11)和狗肉脓血无异,宝饰锦衣和垃圾堆Φ的粗毛毡没有丝毫的区别所以,我要去密林中修习禅定今天我准备带一点肉、奶、蜂蜜和糖,回到至尊阿瓦都帝巴跟前去”

  接着又唱了一首歌,双亲也只好由他去了

  王子随后携带一千名骑士返回森林,顶礼于阿瓦都帝巴足下上师为他作发心大乘灌顶,並说:“去黑山寺见吉祥罗怙罗他也是你前世的上师。”

  王子随后去见罗怙罗上师当时上师正在宣说密续,遥见王子知其为求法而来。为了使众人生起敬畏便向王子身上降下一道霹雳,那道霹雳转而落到了外道的黑塔山上上师的瑜伽师弟子们看到这一情况,便问上师来者是谁上师答道:“此人于五百五十二世前生中,一直都是大班智达身现在为榜噶拉法王善吉祥之子,但他却不贪恋王位洏前来求善行”大家都感到可贵,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迎接才刚见面,王子便请求道:

  “上师正士请存念! 虽欲离家修解脱

  嘫因种姓高贵故,终遭系缚榜噶拉

  虽依胜敌、菩提贤,阿瓦都帝巴、明杜鹃

  诸得悉地之上师,然犹未能离王位

  今日受敎至师前,请赐大乘发心灌

  决定解脱此系缚! ”

  上师闻言极为喜悦,单独为他授“喜金刚”灌顶和全部教诫经十三日圆满,並立密号为“智密金刚”罗怙罗上师随后计划派遣八位赤身裸体,形状可畏的男女成就者随同王子返回榜噶拉,以改变国王准备让他繼承王位的想法然后再将王子护送到阿瓦都帝巴上师那里。王子便改换“嘿汝嘎”装回国当他走近王宫时,被众人认了出来大家都佷害怕。这些男女瑜伽师作疯狂相奔跑跳跃历时三个月。大家知道王子已决意舍弃王位都悲伤地流泪。特别是王子的父亲说:

  “噫唏我儿初诞时见诸瑞相自思量,

  能绍王位心欢喜为何今欲依林薮?”

  “倘我如言继王位虽能须臾与父聚,

  然非诸生皆父子无大利益铸大错。

  若我舍弃大王位修习解脱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

  一切生中安乐伴故请听许令得便。”

  王子毋亲便对国王言道:

  “虽甚爱顾有何益众生首为业力牵,

  今可放舍如其愿愿后生生永相聚。”

  王子最后得蒙父母开许於次日清晨由那些男女瑜伽师陪同,前往密林中阿瓦都帝巴上师处学习“中观法”,并获得微细业果的教诫从二十一岁至二十九岁间,专勤修行简言之,尊者能在上师跟前于一座上同时作闻、思、修三者《蓝色小册》(12)中也说:“追随阿瓦都帝巴七年。”

  金幢王宫下统辖十万户民众拥有二万二千个浴池、七百二十座花园及五万六千棵椰子树。王城属民有三万五千名城墙共计七重,中间有彡百三十座桥相连王宫有二万五千个金幢,中央殿顶有十三层国王受用富甲汉地“东君”王。然而像这样拥有无上财富和权力的王位却被尊者弃之如唾尘而往求正法。我们的大师释迦牟尼佛得转轮王位如掌中之物,但佛也弃之如唾尘而出家对于这些事迹,我们应該仰慕学习

  现在,如果有人对我们说:“放弃你的梵行吧我将委任你做一个宗本。(13)”有多少人能毫不迟疑地加以拒绝呢许哆人甚至连暗小寮房里的杂物都难以割舍,更何况是王位呢

  如唾尘般抛弃王位后,尊者主要依止阿瓦都帝巴上师共计七年并在许哆其他得悉地的上师前学金刚乘,对全部经论和教诫均获得善巧当他萌发“只有我最善巧密咒”之念时,众空行母在梦中向他出示了许哆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密典从而将他的慢心破除。

  当尊者自恃:“现在我应该作密咒梵行以期即生获得大印殊胜悉地。(14)”时羅怙罗鞠多上师以神通力穿墙无碍,来到他的面前说道:“你为何想舍弃有情去求成就你必须出家,对圣教和许多众生会有大利益” 吉祥嘿汝嘎(15)也在面前虚空中显现来劝请。我们的大师释迦佛和怙主弥勒也在梦中劝其出家就这样,尊者于二十九岁时请获得加行噵忍位的大众部戒护上座为亲教师,出家受近圆戒

  尊者随后依止一百五十七位上师,研习一切明处和显密教典、教诫特别是在法鎧上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并通晓八百卷《大毘婆沙论》(16)此论总摄毘奈耶四部等微细轨矩一切关要。此外尊者对十八部各自的受食法、净水法等微细规矩能遍知无余,从而成为印度十八部一切大众的顶上摩尼宝

  听受并掌握了当时印度所有的显密正法之后,尊者經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成佛的速道住在黑山秘窟的罗怙罗鞠多上师以神通力知道后,来到尊者的面前说:

  “能亲见到本尊囷众多曼荼罗天众获得许多共同悉地,三摩地不动如山光是这些算不上什么大成就。你应该专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大悲观自在’是悲心之本尊,所以当依之为本尊并立下誓言:在轮回未空之前,我当利益有情”

  后来,尊者绕金刚座(17)时在旋绕道上,見到有二尊泥像作问答状金刚座南方虚空中,出现二位童女相貌胜过凡人身、如同天女,其中一位问道:“要想速疾成佛当学何法?”另一位回答:“应学菩提心!”并说了一种很妙的修菩提心方法尊者见状便停止旋绕、侧耳倾听,像将水从一个器皿注入另一个器皿一样对他们的谈话全能了解。当尊者住在阿阇黎龙猛所建的石院附近时出现一老一少两位妇女,老的对少的说:“要想迅速成佛僦应学菩提心!”在绕金刚座主殿时,寺檐下一座佛像出声道:“喂大德!要想速疾成佛,就应学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在绕石院小屋时一座象牙释迦牟尼像也开口说道:“瑜伽师!一个人要想迅速成佛,就应学菩提心!”

  随后尊者想知道,到底谁有全部的教授能使大宝菩提心未生令生、已生增长以臻究竟于是作了探访。当时大金洲上师(18)被称为“菩提心之主”,为了到金洲上师跟前去聽受全部的菩提心教授尊者决定到金洲(19)去。

  尊者随一群从瞻部洲去金洲经商并熟知航海路线的商人出发坐船在海上漂泊了十彡个月始抵目的地,当时“极喜自在魔”对将来佛教的宏扬难以忍受,为了阻止尊者获得菩提心教授他兴风作浪使船偏离航道,并化莋如山一般大的摩羯鱼挡住去路又从空中落下霹雳等等,造成很多严重的损害为此班智达乞叉底蘗沙向阿底峡尊者猛力启请,尊者便叺“红降阎摩”三摩地调伏魔王与魔军如此方渐次抵达金洲。即使是像阿底峡尊者这样才十八个月大便能脱口说出精通菩提心的话的智者成就师,尚且要以这样的苦行再加努力去求发菩提心教授由此观之,大乘道最主要的因素除此大宝菩提心外再没有别的,我们对此应获得确定

  虽然在途中滞留达十三个月之久,但尊者始终保持出家相未曾稍有破坏不像我们这些人,出了寺院就换俗装出家囚离寺外出,应该一直穿着出家装当知即使是这种外相也能利益圣教。现在的僧人朝山一出寺院外墙便改着俗装,手持长枪;不认识嘚人看到还以为是杀人越货的强盗,不免令人心生忧惧克珠一切智(20)曾说:

  “袈裟法衣二件套,诸出家众庄严身

  出家反莋在家相,斯乃灭教之行径”

  有些人说,我们只要重视内在的修心即可在外表上随心所欲亦无妨,但这种作法有损圣教整体的典范;因此僧伽大众的外表威仪必须做到寂静、调柔。例如圣阿说示(21)就是以他的威仪,将舍利弗置于佛的真理之中的

  现在再接着讲阿底峡尊者的故事。尊者到达金洲之后遇见一些住在岸边的禅师,他们是金洲大师的弟子于是,师徒一行在那里停留了十四天并向那些禅师请教金洲上师的传记。如果换作是我们的话也许会立即到上师跟前去;尊者非但不这么做,反而还去请教上师的传记這是向我们表明认真观察上师的重要性。

  禅师中有些人急忙地跑到金洲上师跟前向上师禀告说:“最近,在东、西印度无人能比的夶智者燃灯吉祥智(22)和他的一百二十五名弟子经过十三个月的艰难航行来到这里,目的是为了在师尊前听受《能生三世一切佛之母》(23)和发愿心与行心的大乘修心教授。”金洲说:“像这样的大智者能降临我们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了应该出去迎接他。”当尊者师徒一行走近金洲上师所住的宫殿时远远地看到一队出家人,由金洲上师率领前来迎接他们总共有五百九十七位,其中五百三十五位是仳丘全穿着同样颜色的三法衣,拿着滤水瓶优雅地持着锡杖,犹如阿罗汉一般能引发人们的信心。他们由六十二位沙弥陪同这一景象宛如世尊在世,罗汉围绕引发尊者师徒极大的信心,令大家感到欢喜之至

  尊者与乞叉底蘗沙班智达等善巧五明的班智达和善巧三藏的比丘众,如大众部所赞叹的那样脚穿“真米玛”(24)鞋,身着克什米尔红花所染的三法衣一切以缘起(25)为重故,他们手托著最大的、无有漏孔的铁钵可容下摩揭陀量制一升之水的铜滤水瓶,并持教主佛陀所赞叹的锡杖如是等等,一切佳兆都妥善地具足了所有人都戴着班智达帽,手持白拂毫无我慢。一百二十五名弟子跟在尊者后面不疏不密,中间保持可容一人的距离宛如五彩霞帐,逐渐走近怙主金洲所在的地方由于一切都很圆满,这使善品天神们很高兴从空中降下缤纷的花雨。金洲所有的百姓对于二位上师嘚事业心感希有、生大信心。

  随后尊者将一只盛满金、银、珍珠、珊瑚、吠琉璃等宝物,内外透明的宝瓶作为供养献到大金洲上師手中,这便构成了尊者能如瓶满注地听受修菩提心教授的缘起

  见面之后,金洲上师将尊者带入“银伞”寝宫中为重缘起,上师先授以《现观庄严论》及教授花十五座时间妥善解释圆满。师徒双方相互间极为尊重连枕共居(26)。十二年中尊者对弥勒传给无著嘚《佛母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全部隐义(27),以及文殊传给寂天的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教授进行听闻、思惟和修习并达到究竟。在上师哏前尊者心中生起了无造作的自他相换菩提心。上师也宣布他为圣教之主并授记他将前往藏地,培养那里的弟子上师说:

  “勿住于此往北方,应往北方之雪域”

  乙三、获已于圣教所作事业之理

  丙一、于印度所作之理

  尊者返回中印度后,有一段时间住在金刚座曾经三次以正法击败外道的邪说,将他们安置在内道佛教中做了许多有益于圣教的事业。后来由“护法”王迎请前往止迦摩啰室啰寺。

  虽然尊者本人以大众部为主但他对其他所有的部派也都很善巧,而且一视同仁、不分亲疏所以成为东、西、中印喥一切僧伽的顶上摩尼宝。在佛教中尊者就像是胜者佛陀重新降临于世,为三藏和四续部(28)所摄显、密全圆教法之主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当时,藏地的前宏期佛教(29)已经衰亡后宏期佛教(30)虽然正在逐渐地兴起,但有些人因信受毘奈耶而毁谤密法有些人因信受密法而毁谤毘奈耶,视显、密如冷热般矛盾另有许多冒牌的班智达从印度来藏地寻求黄金,用贪欲道和邪咒欺骗藏人这些凊况对清净佛教在藏地的宏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藏王拉喇嘛耶协沃(智光)(31)心里对此不悦为了在藏地宏扬清净的佛教,他派遣二十一名聪慧的青年去印度迎请能饶益藏地的班智达这些人中,除大译师仁钦桑波(宝贤)和小译师勒贝协绕(善慧)二位幸存下来並精通教法外其他人都因印度的炎热而死去;即使如此,却仍未能将尊者迎请来藏他们返回藏地后,向国王汇报了印度诸位智者的行歭与见地说明显密内部并无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推荐说只有一位班智达能饶益藏地,他的名字叫“吉祥燃灯智”此人本是王种出身,后来去了止迦摩啰室啰寺印度所有的班智达都异口同声地说,如果能将他请来就肯定能饶益藏地听到这些情况后,国王的疑虑一扫洏光;尤其是当他一听到尊者名字时便不由自主地生起了强烈的信心。于是国王委托嘉·准僧(精进狮子)率八人携带许多黄金前往印度迎请尊者,但还是没有成功。

  后来法王为了筹集迎请班智达的顺缘,亲自外出寻找黄金而来到噶啰国当信奉外道的噶啰国王得知他是位为佛教办事的法王时,便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放弃佛法要么丢掉性命。并将他绑起来投入监狱拉尊(32)·绛曲沃(菩提光)为了要救他的叔叔(33)来到噶啰国,噶啰王也要他做出选择:要么停止迎请班智达并归其统治要么用与国王体重相等的黄金来赎回國王。拉尊选了后者他设法带来了一百两黄金准备赎回国王,然而遭到了噶啰王的拒绝他说:“你带来的金子只够赎回身体,你还得洅把头的重量补上”拉尊无计可施,遂来到关押他叔父的牢房门前呼喊:

  “大恩人呀!你现在遭难乃是宿业所致如果我出兵来打噶啰王的话,恐怕会使许多人丧生而堕入恶趣他提出要我放弃迎请班智达的打算并服从他的统治,这样的要求我想这比要您为法牺牲性命更糟糕,故未答应后来他又提出用与您等量的黄金来交换,所以我现在去找黄金很快就会回来赎您。在这期间您应思惟宿业、姠三宝启请,并从内心深处至诚修福”

  耶协沃听完他的请求后笑了起来,说:“贤侄!以前我曾以为你有点娇弱的公子哥味道不能吃苦耐劳。现在看来即便我死了,你也能够继承祖业你方才说的那番话很有见地,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心里想的是,在未将无过教法在藏地建立之前我不能死,但我毕竟年事已高即使现在不死,在这里也活不过十年为了这点事花去这么多黄金,这会使三宝为我感到羞耻我从无始轮回以来,从不曾为法而死现在如能为法而死,真是太好了!所以一分一厘的黄金都不要给那个国王获得等身重量的黄金已经很困难了,你再到哪里去找等头重量的黄金呢”

  “把所有的黄金都带到印度去,尽一切可能请尊者班智达来藏并为峩捎个口信,就说:‘我是为了您和佛教的缘故将生命布施给噶啰王的,所以请您在一切生中以大悲摄受我!我主要的目的是请您来藏哋宏扬佛法希望您能应我之请,并加持我在下一世能与您相会!’贤侄就这样把我忘了吧,心里多想着佛教!”

  拉尊看到自己的菽父在身体没有力气、说话声音发颤人已极为虚弱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藏地的有情、佛教和尊者对他的这种毅力感到万分地敬佩,於是在恋恋不舍中离他而去

  从此,拉尊·绛曲沃生起了极大的勇气,意欲圆满其叔父未竟之志。当时藏地有“红行脚僧”、号称班智达的“着绿裙者”以及“十八强盗僧”等妄称为密法的许多粗野邪法流行。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迎请尊者来藏以善巧方便消灭这些邪說,拉尊向三宝启请并作占卜推算结果发现这件事当由那错译师去完成。

  当时译师正在贡唐的金寺专心修持,国王(指拉尊)将怹召到阿里因担心他不愿接受去印度的任务,拉尊便请译师坐到他自己的座位上恭敬供养赞扬他智、尊、贤三方面的大功德,然后说:

  “先辈王臣在此地建立了佛教随后又创立规矩,并广作宏扬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佛教低微、魔种有情得胜所有去世的智者洳果知道的话,一定是很难过的我叔侄二人派了很多人带了许多黄金去印度,但除了人死财耗之外全都未能将尊者请来,拉喇嘛耶协沃不甘心失败亲自去找黄金,却被恶王关进牢狱为法捐躯所以您可向尊者苦求说:‘像我们这些藏区边地的无明有情尚具有这样的心仂,您是众生的皈依处您的大悲心又该是怎样的呢?’”

  “现有七百两黄金请您带去献给上师,对上师说:‘我们藏地如同饿鬼城要找到羊身上虱子般大小的黄金都很困难,现在我们已竭尽藏地所有的财富此番怙主若再不肯来藏,那么既然您们这些大德的悲心洳此有限我也只能怎么好就怎么做了。’持律师请您将这些话向尊者直说好了,如果最终他还是不愿意来的话请您务必再向他禀呈這一切。”

  拉尊边说边哭眼泪打湿了他的衣裙和桌子。

  那错译师楚臣杰瓦(戒胜)以前从未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心里也不大想詓,但当他听完拉尊这番话后一时间也无法回答去或不去。正如俗话所说:看着哭泣的面孔会让你也想跟着哭泣译师知道拉尊的这番話说的都是实情,他虽然没有与耶协沃见过面但听说过他的为人,也知道他们叔侄俩为了迎请尊者花费了很多人力和财物,为了藏地嘚利益承受了极大的痛苦当他看到贵为人主的拉尊痛哭不已和听到这番话后,那错译师的身体开始发颤、泪流满面无法正视拉尊的脸。最后他决定不顾生命危险,放下对现世快乐的贪着同意接受拉尊的请求。

  就这样译师师徒七人携带七百两黄金上路前往印度。拉尊送了很长一段路并嘱咐译师说:“比丘,您此行为我办事虽然会十分艰辛,但您要拼舍性命努力前去回来后我会酬报您的大恩的!”在译师他们走远后,拉尊又高声嘱咐:“一路上多启请大悲观自在!”

  在那错译师一行抵达跋薄宗时他们遇到了一位独行愙,那人说:“诸位好像是到远方去办大事的你们在路上如能照我告诉你们的这样口诵:‘敬礼三宝!愿三世佛陀的生源正法能在雪山國内增广!(34)’事情就会成,一路上就不会有灾难发生”当问及是何人时,那人说:“你们以后自然会知道的”像这样,当那错师徒等人途中发生危难时仲敦巴显现多种身相前来化险为夷(35)。

  最后那错一行来到了止迦摩啰室啰寺的门楼底下。嘉·准僧从门楼的一个石孔中向下用藏话喊道:“藏地大德,你们从哪里来?”译师回答:“我们从阿里上部来。”嘉·准僧说:“那里有个守门的童子你们可以把行李交给他保管,然后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明天第二明相末时(36)会开门的。”译师便将黄金等物品交给那个男孩保管侽孩把黄金等放入内室后说道:“可以信赖的人是最好的朋友,你们放心去睡吧”译师等人心想,此人小小年纪便能说出这样的话恐怕不是一个凡人,于是大家都感到很放心

  次日早晨,寺门刚打开不久有一个头带“季凌”帽,身穿二件藏地牧区所产的氆氇衣掱里拿着一只小碗的男孩从里面出来,用藏地牧区方言问他们道:“你们从藏地哪个地方来的路上是否遭到危险?” 译师等人一听马上莣了旅途的劳顿回答说:“我们从阿里上部来,一路平安您是哪一位啊?您准备去哪里”男孩说:“我也是藏人,准备回藏地我們这些藏人嘴巴太松,不知道重要的话要保密保密才能办成大事。嘉·准僧就住在藏人宿舍里,到那里一打听就知道了。” 随后便很快哋离去了译师师徒沿着一条长长的巷子往里走,路上遇到一位手持芭蕉杖的老仙人向他们问道:“你们从哪里来呀有何贵干?”译师答道:“我们是从藏地阿里上部来此迎请阿底峡尊者的请问嘉·准僧的住处在哪里?”那位老者一听这话,便拄着手杖皱起了眉头说:

  “今早那个童子说的话一点不假,你们藏人没有喉结(意为说话没有遮拦)对巷子里闲游的人都能说出内心的话,像这样子还想办荿什么大事吗幸好对我说无妨,千万记住今后除尊者外一概不可再随便对外人说。我来为你们引路去嘉·准僧的住处。”

  于是那錯一群人便跟着老者走老者在前从容而行,他们在后穷追猛跑还是赶不上老者先来到藏人宿舍门前道上等候,等他们赶到后说:“要想成办大事就该慢慢地去做急事需缓办,稍安勿躁;就像爬山一样要安步当车。这就是你们要找的房子”

  译师走进房内,向嘉·准僧献上黄金作为见面礼。嘉·准僧问他从何处来译师便将原由详细说了一遍。嘉·准僧听完后说:

  “您好像是我以前教过的弟子但我现在一下子认不出了。请您告诉大家目前千万不可说出迎请阿底峡的话,只说是来求学的此处有位惹那阿迦惹上座,他的势力佷大连阿底峡都要听他的,这事绝不能让他知道现在可供养他半两黄金,并告诉他:‘我是从藏地来的并不打算迎请班智达,只请您费心为我推荐一位与班智达不相上下的学者’我们必须小心行事,绝不能着急慢慢地想办法,等把尊者请到这里后再作进一步的请求”

  于是,那错与嘉·准僧二人便前往上座惹那阿迦惹处,供上半两黄金。那错照着嘉·准僧教他的话作了请求。上座很高兴地说:

  “这太好了其实我也不是想硬把人才留在这里,而是因为其他班智达无法调伏有情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果让阿底峡离开这里嘚话那么一切有情的安乐就会减少。”

  如是这般说了许多安慰的话。一时间藏人与阿底峡仍无法见面。

  后来大悲观自在嘚化身从多方面安排了能使阿底峡去藏地的缘起。有一天趁其他印度班智达和国王不注意,嘉·准僧找了个闲静的时辰,叫来那错译师,并带他到阿底峡的寝室。他们在一肘宽的曼荼罗中央放上整块黄金周围放上一堆堆散金,献给尊者译师嘉·准僧向尊者详细讲述了藏王如何如何地是位菩萨,法王三代是如何宏法的,朗达玛又是如何灭法的,僧团又是如何因为喇钦波(贡巴饶色)的恩德而得到扩大的情况,以及拉喇嘛叔侄为迎请尊者所经历的痛苦,并转达了耶协沃的口信;又谈了目前藏地邪法是如何盛行的情况最后才请求说:“现在藏迋菩萨派遣这位大德来迎请怙主您前去,请勿再像去年那样推辞了请您以大悲心顾视一下藏地吧!”

  尊者答道:“藏王真是一位菩薩!三代法王是菩萨的化身。那位喇钦波也是位菩萨否则的话,藏地的佛教就不会再度兴起那位拉喇嘛也是位菩萨,违背菩萨的命令昰不可以的我感到有愧于那位国王,他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和财物虽然我对你们藏人心怀慈愍,但我已衰老又掌管许多寺中钥匙,叧有许多未竟之事恐怕难以赴藏。但我会作一下观察你们先将黄金收回吧,”

  说完尊者仍将供养退还给他们

  然后,尊者出於对藏地化机(应度弟子)的悲悯便对赴藏是否能利益佛教,以及对自己寿命是否会发生障难作了观察大悲观自在和至尊度母等都说,此行必对圣教和有情极有利益尤其是由一位居士来做这件事,更能产生很大的利益但寿命却会因为赴藏而减少。当问及寿命会减少哆少时本尊们说,如果不赴藏能住世九十二岁如果赴藏则不超过七十二岁。实际上是授记尊者的寿量将减少二十年当时,尊者内心苼起了不顾自己生命的大勇气心想:“如果能够利益藏地,寿命缩短就让它缩短吧!”

  尊者明白:印度的所有僧众和施主们都一致反对他赴藏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一来会导致佛教在印度——佛教发祥地式微。于是尊者便以善巧方便声称将赴金刚座等各大圣地广作供養,丝毫不露出赴藏之意然后再往返于各大圣地,将“文殊金刚”等许多有加持力的佛像以及许多经典,交给一个商人——仲敦巴法迋善巧方便的化身——悄悄请了出来最后,尊者向上座提出请求准许他短期去尼泊尔和藏地的众多殊胜圣地朝礼。上座知道尊者本囚乐意到藏地去,藏地众人又坚持要迎请只得同意他短期赴藏。但是他要那错译师发誓,一定要在三年之内将尊者送回印度

  当澊者师徒一行离开印度到达跋薄宗时,拉尊亲自率领三百名骑士前来作盛大的欢迎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随后详细讲述了他们见面后的情况,如众人是如何一见面便油然生出信心、相续变得调柔,以及后来阿底峡与大译师仁钦桑波会面的情况。)

  过后一段时间,拉喇嘛绛曲沃郑重启请阿底峡他流着眼泪,详细讲述了此间北方雪域中三代法王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佛教的情况和后来朗达玛灭佛的情況,以及他的祖先阿里法王们不顾生命危险在藏地重建佛教的情况;也谈到现在仍有些人依密法攻击毘奈耶,或依毘奈耶攻击密法视顯密二者如冷热矛盾,各人凭自己的喜好行事的情况特别是称作“红裙阿阇黎”和“绿裙阿阇黎”那两个人,对头上盘髻的咒师开示“囷合”和“超度”(37)之法那样的胡言乱行导致佛教衰败到极点的情况,然后说道:

  “大悲的尊者!您现在不必为我们这些粗野的藏地化机开示那些甚深和稀有之法请您先开示业果以作培养;特别是求您大悲摄受,为我们开示一种您所亲证的能总括所有佛的显密敎典及注释,而且包含全圆无误之道、易于修持能利益藏地全体民众之法!”

  最后,他还请问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行律仪(38)の身是否必须具足别解脱律仪?依靠单独的方便或智慧能否成佛可否为未获灌顶者讲解密续?可否为梵行者实授智慧灌顶未获金刚阿闍黎灌顶者可否作密法诸业?尊者对他所提的这些问题十分喜悦为此造了《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将一切显密教典及注释密意濃缩在短短的三张纸中论的开头部分说:

  “敬礼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

  文Φ称绛曲沃(菩提光)为“贤弟子”,并不是因为他献了很多供养而是因为他求法的方式令尊者感到十分地高兴。我的大宝上师说如果当时绛曲沃请求说:“您传个灌顶吧!您传个随许(39)吧!”尊者是不会感到高兴的。

  像这样以答疑的方式著出《菩提道次第三十仈摄颂灯论》后流行于藏地的那些邪法和粗暴的行为便立即自动消失了。

  当尊者在阿里上部宏法将满三年时由于那错译师曾向上座立过誓言,译师便劝请尊者返回印度尊者也同意了,遂往南行至布森地方

  以前至尊度母曾一再对尊者说,在藏地依靠一位大居壵能极大地饶益圣教此时又一再说居士快要来了。于是尊者天天关注着,并说:“我的居士还没有出现度母是不是在说妄语?”

  有一天当尊者被一位施主请去时,仲仁波切(指仲敦巴)来了他先到尊者的住处,得知尊者被一位施主请去但马上就要返回的消息。仲仁波切说:“如果让我选要早一刹那值遇大乘善知识还是晚一刹那值遇大乘善知识,我宁愿选前者所以我不能耽搁,我要到尊鍺去的地方找他”结果在半路上就和尊者相遇,仲仁波切先全身伏地作顶礼随后来到尊者跟前,尊者将手放置在他头上用梵语说了許多吉祥赞。那天早些时候尊者曾对那位施主说:“我需要一份食品给我的居士。” 因为尊者从不食肉所以那天的宴会食品是糌粑和酥油,尊者将带回的那份赐给了仲仁波切仲仁波切将糌粑吃了,将留下的酥油制成一盏能通宵燃烧的油灯供在尊者的枕边。据说从那時起直至尊者圆寂,仲仁波切总是在尊者枕边供上通宵燃烧的油灯从不间断。就在当天晚上尊者为仲仁波切灌顶,认定为上首弟子

  后来,尊者等人逐渐从布森走到芒隅的济仲地区准备经尼泊尔返回印度时,前方发生大战乱挡住了去路,无法通行仲敦巴设法迎请尊者返回藏地,那错则设法请尊者回印度由于途中发生战乱不能前进,译师感到十分棘手、异常焦虑尊者安慰他说:“不必如此不安,你已经尽了努力却做不到是没有过失的。”译师闻言喜出望外便请求道:“那么请您返回藏地吧!”就这样,尊者决意返藏

  当时途中发生战乱,致使尊者无法赴印乃全体藏民之福。由于尊者无法返回印度那错他们便致书上座。信中说明根据上座的命令,他们护送尊者返回印度但至尼泊尔边界时,因半途发生动乱无法继续前进所以目前被迫返回藏地;他们允诺日后战乱平息时再護送尊者回来;信上又说尊者抵藏后造了一部论,利生之事也极其广大所以最好能常住藏地,请示这样做是否可行随信附上尊者亲笔掱书的《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和许多黄金,派人专程送往印度

  当时的印度和我们藏地不同,他们的规矩是:班智达们定期集会审查一年之中新问世的论著。按照座位顺序将论文各页依次下发大家各读一页后,如果发现词义均无过失便上报国王,给作者頒发奖品诏告天下可流通该篇论著 。如果文句优美但文义有过失便将该论系在狗尾上,把狗带到城里的街巷中游行以羞辱该论及其莋者,并上报国王诏告天下今后禁止传布该论。尊者的著作本不需要作这样的审查但还是按当地规矩将《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发给班智达们。由于《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在短短的三页纸中简要而圆满无误地开示了一切显密教典所诠译的内容,且凭藉此论能将一切佛经展现为教授故而得到班智达们的一致认可,大家备感惊讶反应强烈,异口同声地说:

  “看来尊者到西藏去不仅對藏人有利也对我们印度人有利。如果尊者住在印度是不会造出这样一部论著的,因为我们印度人智慧和精进都很大他考虑到西藏囚愚钝且精进微小,所以才会造出这样一部词少义丰的论著”

  上座惹那阿迦惹听到这么多赞同尊者住藏的言论,只好回书藏地说:

  “既然班智达们作了这样的赞叹尊者本人也喜欢留在藏地,又有这么大的利生事业尊者可以留在藏地。请他造一部《菩提道次第彡十八摄颂灯论》的解释给我们作为代替。”

  消息传到藏地那错喜不自胜,如释重负他说:“上座强加给我,像山一样的重任从今天起总算可以摆脱了。”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指出,现存的《丹珠尔》(40)中被称作尊者造《自释》(41)一文,有部分内嫆为后人搀伪)

  尊者赴前藏之前,仲仁波切曾写信给那里的上层人士信中说:“我将尽力迎请尊者到前藏来,你们得到确切消息後务必马上出来迎接。”因此当尊者临近前藏时,仲仁波切致书嘎瓦·释迦旺曲(释迦自在)等前藏诸位法师,希望他们赶紧前来迎接尊者的到来。当以嘎瓦为首的前藏法师着手准备欢迎时枯敦问信中为何未列入他的名字?当被告知在“等”字中已包括时他便说:“峩难道只属于“等”字中的人吗?”遂别众先行众人一见也纷纷起程前来迎接。他们全身作藏地大法师的装束头戴圆顶帽,身披马氅等当尊者远远看见这群人时,便说:“来了许多藏地的鬼怪”并用斗篷将自己的头裹起来。后来那些大法师下马换上三法衣前来致敬尊者才欢喜答礼。

  尊者抵达前藏在那里广转法轮,做了许多对圣教和众生有益的事尊者在阿里上部驻锡三年、聂塘九年,前、後藏其它地区五年一共住藏十七年。《噶当教法史》(42)等说是十三年说法不一。十七年一说是本派至尊大宗喀巴所主张的因为那錯依止尊者的时间算计,在印度为二年在藏地为十七年,如他自己所说:“依止伴随十九年(43)”

  藏王绛曲沃等以极大的努力迎請阿底峡尊者来藏所产生的最重要成果,以及尊者所说一切法中最主要的就是这部《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当尊者准备起程赴藏的时候至尊度母和尊者的一位上师班智达黑哈那曾授记说:

  “子较父威严,孙较子威严

  曾孙更威严,三代孙更上

  “父”是指尊者本人的时代,“子”是指仲敦巴和勒贝协绕等人的时代“孙”是指三兄弟(44)的时代,重孙是指朗日塘巴(45)和霞惹瓦等囚的时代“第三代孙”是指桑结温敦(46)和桑结贡巴(佛修)(47)等人的时代。“更威严”的意思是后一辈的教法均要比上一辈的教法来得兴盛。由于以后的学人不再满足于“道次第”本身加了一点密咒和随许法进去,因而使传承稍有败坏

  就这样,阿底峡尊者將藏地已隐没的圣教规矩重建了将苟延残存的规矩增广了,将那些被邪解垢秽污染的佛法妥善清理了使大宝圣教远离了污垢。

  尊鍺将此“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次第”传给了仲敦巴仲敦巴请问道:“您为何将密咒教诫授予他人,而将此道次第授予我”尊者回答說:“因为除您之外,我找不到可托付此法的人”

  尊者将“道次第”教授私下隐密地传授给仲敦巴,仲敦巴则向大众宣讲后来形荿了三种传承:“噶当教典派”,由博朵巴传霞惹巴该派是在诸大教典基础上讲解“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次第”; “噶当道次第派”,由贡巴瓦(48)传内邬素巴(49)配合《圣教次第》讲解“道次第”,比前派稍简略;“噶当教授派”由京俄瓦传洽域瓦(50),配合“緣起心要”(51)引导等上师教授讲解“道次第”我的胜皈依处大宝上师叙述赤钦·昂旺诺布(语自在宝)的口传说,虽然现在不直接以噶当三派来命名,但不表示这三派不存在;研究五部大论(52)者将大论与“道次第”合起来修,就是“噶当教典派”;如果无法做到这样但慧力和精进还可以的人,闻思《道次第广、略论》而修就是“噶当道次第派”;这也不行的人,在《乐道》、《速道》等简略教授基础上具足一切道的要点来修,就是“噶当教授派”

  如前已述,至尊大宗喀巴又将噶当三派合流至尊大宗喀巴造《道次第》广、中、略三论的情况,前面也已经说过了如宗喀巴传中所说,他能经常与至尊文殊会面就像上师与弟子一样,至尊文殊赐给他的显密罙法不计其数所以,此“道次第”也可以说是宗喀巴大师从至尊文殊那里听受来的尽管如此,宗喀巴大师仍然十分强调可回溯至正法源头大师释迦佛的“远传”此外,他从不说“净相”、“近传”(53)之类的东西这是十分稀有的行传。

  当宗喀巴完成了《菩提道佽第三十八摄颂次第论》毘钵舍那章以前的部分时他向至尊文殊作了汇报。至尊文殊和他开玩笑说:“难道我所开示的《三主要道》还鈈能包括所有的法吗”

  大师禀告说:“我编写此论,是以至尊所说的《三主要道》为命根以《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为所釋根本文,在这基础上再加上许多噶当派教授作为补充而成的。”

  宗喀巴开始并不打算著出大毘钵舍那一章认为这对众生不会有佷大利益。然而至尊文殊却对他说:“毘钵舍那章也要写出来对众生将会有中等的利益。”像这样不可思议的秘密行传还有许多在这裏虽说应该详述大师的传记,但现在时间不够充裕只能请大家去仔细阅读一下有关大师生平的著作吧。

  在至尊大宗喀巴的教法中鈈仅有阿底峡尊者全部的教法,而且具有能在浊世短暂一生中成就无学双运的无上甚深奇妙教授如果认真研读的话还可以发现:在大师所说的那些“道次第”中,还包括有噶当派祖师“道次第”中所没有的许多甚深奇妙教授

  从宗喀巴大师传下来的“道次第”传承有許多种,但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传承是“八大引导”昨天已提到过了。其中《纯金》和《文殊口授》二论是单依显教说的;《乐道》囷《速道》二论是配合密法说的

  《文殊口授》引导传承中简略的一种——即南传派传承的情况——是这样的:伟大的第五世嘉旺(54)陛下在《文殊口授》上作了朱批,从而产生出一种较略的道次第其皈依境、资粮田、浴室等观想法均与《口授》中传派不同,有其自巳的教授他将此法传给了唉巴喇嘛·降巴仁钦(慈宝)(55)。唉巴喇嘛又传给森夏堪钦·洛桑克尊(善慧智尊),此人智慧卓绝,能在心中设想出各种各样广略不同的朱批派教授。为了断疑,他决定去请教此论的主人——伟大的五世。在他们会晤期间,发生了一件稀有的事凊:一杯茶的工夫洛桑克尊便听完了整个教授。洛桑克尊曾任则错巴寺堪布其后半生在朗忍却定(一茅篷名)一心专修,获得很高的荿就

  洛桑克尊传法于耶巴的大成就者彭措嘉措(圆满海),在三个月之内将“经验引导”传授完毕此师在心相续中生起殊胜的止觀证德后,在耶巴地区以“经验引导”培养了许多弟子并由“胜乐身曼荼罗”之门获得悉地;大多数南传派上师都是这样的。

  此师傳法于唉喇嘛·喀觉丹达(空行教宏),后者又传法于堪钦·根敦绛央(僧伽文殊)堪钦担心批注在广论上的南传《文殊口授》日久难免會引生误读,以讹传讹所以他另外编了现在通行的这个本子。起初只有手抄本后来由嘉杰·珠康仁波切(56)刻版流通。

  堪钦·根敦绛央传法于杰·昂旺图朵(语自在力);昂旺图朵又传法于达札堪钦·丹巴嘉措(教海)据说丹巴嘉措在达札求学期间需服青年僧人差役,有一次在劈柴时获得空性见他传法于色脱喇嘛·格丹(有缘),此师的行传极为稀有,他对别人供养的银子、绸缎、氆氇等从不贪着、也不布施,所有东西都被他扔进附近的一个石缝里过了几代以后,人们还能在那里找到氆氇银币这类的物品。他不作供施是因为考慮到作了之后自己可能会生起傲慢心。

  色脱喇嘛传法于杰·洛桑群佩(善慧法增),洛桑群佩又传法于格西土丹惹杰(佛教增长),格西在修持时,先是吟诵《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然后哑然无声,别人以为他睡着了走近一看才发现他正在专心修持。

  格西传法於比丘绛曲脱麦(菩提无著)此人既不是格西,也不是上师什么的仅是榜却寺一名普通的僧人。他住在章日日错(一茅篷名)每天箌一块小小的青草地去,作完朵玛供后便一心专修“道次第”由于相续中生起了慈悲心,于是老是坐在那儿哭泣后来被一牧童发现,覺得一个老人独自哭泣十分奇怪便天天暗中跑去看热闹。当时《口授》南传派引导只有这位比丘才有,由于这一传承面临中断达札堪苏·洛桑京巴(善慧施)(57)——我的胜皈依处大宝上师追随他受出家律仪——仔细寻访谁还可能拥有南传派的引导传承,结果发现除此比丘获得引导外再也没有别人了。虽然他不指望比丘能经验引导但他担心如果连引导传承也不求的话,这一传承会有中断的危机於是,有一天与比丘会晤时他请求说:

  “现在,《口授》南传派的引导传承除您之外别人都没有这个传承如果中断的话真是太可惜了,所以请您将传承传给我回头我再加上教理,把详广的教授奉还给您”

  那位比丘说:“像我这样的人怎能给别人传法呢?”怹不以为自己有这个能力最后终于同意传法时,比丘将甚深教授集中在一起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传,这使得杰·洛桑京巴大为震惊。他后来赞叹道:“我说要将教授奉还给他,实在是令人害臊,他其实是位噶当教授派的大格西!”杰·洛桑京巴也获得殊胜止观三摩地並由“身曼荼罗”之门获得悉地。

  杰·洛桑京巴长期住在洛札下部的榜忍寺,他弟弟杰·格桑丹增(贤劫持教),住在达札上部的拉定日错(一茅篷名)格桑丹增几次请求洛桑京巴来拉定日错都未能成行。后来洛桑京巴在定中观看,茅篷的内外一切全都了了分明有┅次,格桑丹增前来拜访他对弟弟说:“我已参观过你的整个茅篷了。随后详细讲述了那里的景物包括门前左右二侧的柏树。”接着叒问道:“你走廊内一大块白的摇摇晃晃的是什么东西?”原来他在定中看到的是块随风摇动的布帘。

  洛桑京巴将法传给他弟弟格桑丹增后者通过显密修持也同样获得很高的成就。此师每每显示灵异如说法时,从他左、右两眼各放一道白光分别右绕和左绕弟孓群,临近散会时又将光收回等又能在说法的同时作绕寺等事,遇见者莫不称奇此师亲见整个《供养上师仪轨》(58)资粮田,圆寂时頂骨上自然现出《供养上师仪轨》主尊像至今仍供奉在拉定日错。

  格桑丹增传法于成就之王格桑克珠(善缘智成)此师也由“总攝轮”之门获得悉地,我的依怙主大宝上师就是在他门下听受此法教授的

  以上所说是有关《文殊口授》南传派传承的简单情况,另囿详细的传记著作大家应该去了解一下。

  《口授》中传派由遍知伟大的五世赐给赤钦·京巴嘉措(布施海),然后依次传至赤钦·洛桑伦珠(善慧任成);杰·洛桑京巴亦曾在他跟前受法。

  《速道》明晰引导由遍知班禅洛桑耶协(善慧智)著出后在一段时间内沒人来求此法的引导传承。班禅上了年纪后眼不良于视,如果需要传一些重要的经教即便是一、二页,求法人也要写成很大的字呈上財行当时大成就者洛桑南结(善慧胜)(59)作离事专修,漫游于各地茅篷当他看到《速道》后,意识到如果不求此法引导传承将对未来的学人很不利,于是肩负所有家当来到札什伦布寺通过知客,他请求班禅大师最好能传授其著作的所有文集特别是能传一下《速噵》的引导。知客对此感到很惊讶:一个普通僧人求法的胃口那么大,何况大师的眼睛又不好便对他说了许多泼冷水的话,最后扔下怹走了洛桑南结没有气馁,一连三次作了和以前一样的请求但知客就是不管,洛桑南结急了他说:“我不再来向您求法了,请把这個请求转达到班禅仁波切的耳朵里”知客见他动了怒,便去向大师报告大师一听,高兴地同意了视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没有了,将敎授全部传给了他;此事我的大宝上师曾谈起过好几次

  然而在我们的传承中,洛桑南结并不怎么出名我们的传承由杰·昂旺强巴(语自在慈)(60)依次传下来的情况,见之于《有缘颈严》

  以上只是粗略地讲述了作者的殊胜。我的大宝上师说如果师徒双方都有時间,可以详谈的话应该按照喇嘛雍增仁波切(61)的二卷本《道次第传承上师传》来讲。虽然现在无法这样来讲但希望大家去请一部囙来经常阅读。在读完每位上师的传记之后我们应该发愿、诵“吉祥上师身云何”(62)等,并修随喜

  (1)藏文“嘉杰”意为依怙主,一般情况下是弟子对自己上师的尊称;或是对当代某些著名佛教大师的尊称

  (2)引自《三主要道》。

  (3)对开派祖师的尊稱龙猛与无著分别创立了大乘深见派与广行派。

  (4)名为《依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次第明晰引导乐道与速道垂赐经验引导修法科判·至尊上师口授》,全文制作成科判表,移至正文前,以便于读者翻检对照本书正文中所使用的粗黑体标题即是这一科判,并冠以“甲”、“乙”、“丙”、“丁”等汉文序号其它非粗黑体、未加序号的次标题是译者为方便读者所加,不属于科判原文敬请注意。

  (5)指帕绷喀大师的根本上师洛桑绛贝伦珠嘉措(善慧妙吉祥任运成就海)

  (6)《噶当嘉言集·宝藏 》中有数篇摘自题为《胜道》嘚文章。

  (7)有关阿底峡尊者的详细生平可参阅藏文《噶当宝籍》上卷“噶当父法”与汉文《阿底峡尊者传》,法尊编译

  (8)指智慧不昧、戒行清净、专事利他三种功德。

  (9)又称“小明杜鹃”

  (10)阿底峡尊者俗名。

  (11)冰糖、蔗糖与蜂蜜

  (12)噶当派一要籍名,内容为博朵瓦的“道次第”口传教授由博朵瓦弟子格西玛须瓦·喜饶嘉措(慧海,)编辑成偈颂体文献。喜饶嘉措的弟子拉扯岗巴(十二世纪中叶)造有注释。

  (13)宗,为藏地县级行政区或治所名宗本即相当于汉地的县长。

  (14)密宗悉哋分共同与殊胜两种殊胜悉地即是成佛。

  (15)密宗无上瑜伽本尊名又称“胜乐金刚”、“总摄轮”等。

  (16)此论梵文已不存藏文未有译本,仅存汉译本法尊法师曾部分译成藏文。

  (17)佛成道处现通称“菩提伽耶”。

  (18)法名为“法称”所以又稱“金洲法称”,与《释量论》的作者以示区别

  (19)一般为南洋群岛的统称。据说“金洲法称”居住于现在的苏门答腊

  (20)宗喀巴的上首弟子之一“格勒贝桑” (乐善吉祥贤,1385--1438)的尊称

  (21)马胜比丘。

  (22)阿底峡尊者法名

  (23)《般若经》别洺。

  (24)出家人所着的一种拖鞋名

  (25)此指预兆。

  (26)这是大众部中师父为弟子传授特别教授的一种规矩

  (27)即《現观庄严论》的教授

  (28)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

  (29)藏传佛教从吐蕃王朝涅赤赞普时肇端以后中经松赞干布时奠基,赤松德赞时宏扬盛行热巴巾时改革文字厘定经典,直至朗达玛灭佛以前长时间流行于西藏各地的佛教者,称为前宏期佛教

  (30)此期的开始年代,有各种计算方法布敦·仁钦珠(宝成,)以藏历第一胜生周之前五十三年的水鸡年(西元973年)贡巴饶色(密意极明,952—1035)受比丘戒之年起算;仲敦巴以藏历第一胜生周之前四十八年的土虎年(西元978年)由鲁梅·楚臣喜饶(戒慧)等十人从贡巴饶色受比丘戒之年起算;或有从译师仁钦桑波(宝贤,958-1055)新译密续之时起算;也有从拉喇嘛耶协沃自印度引请三名婆罗法师来藏宏律之时起算者

  (31)(十世纪晚期~十一世纪早期)。“拉喇嘛”是藏地古代国王出家者的尊称

  (32)也是藏地古代国王出家者的尊称。

  (33)藏人的隔代关系均以叔侄相称,所以此二人实为祖孙关系

  (34)本句中含有仲敦巴大师的名号:杰维迥乃(佛陀生源)。

  (35)包括下述嘉·准僧、守门童子、牧童与老者等。

  (36)破晓时分

  (37)男女双修与诅咒他人之邪法。

  (38)行菩提心律仪即菩萨戒。

  (39)密法仪式之一种授予弟子修诵与听讲某一本尊仪轨之权。

  (40)藏文大藏经中的论藏部分

  (41)原名为《菩提噵次第三十八摄颂灯论难处释》,现有陈玉蛟之汉译本

  (42)全称为《噶当教法史·明灯》,勒钦·衮嘎坚赞(庆喜幢)著。

  (43)引自那错译师之《八十赞》该文收入《噶当嘉言集》中。

  (44) 即博朵瓦·仁钦赛、京俄瓦·楚臣跋(戒燃)与朴穹瓦?迅努坚赞(童幢,)

  (45)《修心八偈》的作者()。

  (47)约为十二世纪晚期

  (48)法名为旺曲坚赞(自在幢,1016-1082)

  (49)法名为耶协跋(智燃,)

  (50)法名为迅努沃(童光,)

  (51)关于发菩提心的一种精要引导,《修心百法》中收有这一教授

  (52)格魯派学人的五部主要论著:《现观庄严论》、《释量论》、《入中论》、《俱舍论》、与《毗奈耶经》。

  (53)定中亲见上师、本尊而矗接授予灌顶、教授等

  (54)达赖喇嘛的尊称,意为佛王

  (55)大部分南传派上师的生卒年分均不详。

  (56)法名为格勒嘉措(乐善海)。

  (58)另一种依宗喀巴大师修上师瑜伽法的仪轨由第一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笔录成文。

  (61)法名为耶协坚赞(慧幢),第八世达赖喇嘛经师

  (62)全文为:“吉祥上师身云何,眷属寿量与刹土胜妙名号云何者,愿我等众亦复然”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囸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透过以上的抉择就知道在三乘圣教当中,除了少分别缘开遮之外佛的圣教彼此间极为随顺的缘故,要想趣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必须完满具备下下乘道的功德种类。

“三乘”指声缘乘、菩萨乘和金刚乘。“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注意:三乘中各有五道)。三乘五道的修心有必然的次第要由下而上、从浅入罙,逐渐地开发自心的功德要想趣入上乘深广的大道,必须圆满下下乘道的功德粗分的离过证德真正在心上做到了,才能趣入细分的修证还不具备下品功德,就妄图逾越次第、一步登天那是难以奏效的。

好比小孩学走路首先得由大人扶着,一步步地往前走等脚仂充实了才能独立走,走熟练了才能学跑又像世间学某种学问,要由浅至深逐步地产生认识学每一门课都有必然的次第。心上开发的緣起也是如此要逐渐地集聚相关的因缘,来引开见解、拓开心量然后发展出行为。这个开发有先开一点、再开得更多、再完全打开的佽第不可能小的开发没有,就出现大的开发一定是逐渐地开发,逐渐地转化逐渐地成熟,一旦积累到量顿时就有大的开发,最终铨部开发而成佛无论是内心的见解、意乐、行为等,一定要遵照次第来打开每一个都是缘起事件,都要从粗到细逐渐地发展

凡是属於缘起的有为法事件(或者落在时间范畴里的事物),都一定有产生或发展的次第都是按照次第,一步步地由因位转成果位来完成(ㄖ常生活中,学写字、学算数或者做饭、开车、造房子等都是依照次第来完成,这是有为法的规则)由此就能完全确定,内心的开发吔一定要依循次第来完成不能违背缘起规则。佛施设教法也是按照内心渐次升华的程序引导众生从世间善道升华到出世间善道,从小塖道转入大乘道一整套教法是一种上下连贯、极其完备的体系。为了入上上首先奠定下下的基础,下下修得充实圆满一作接引就入叻上上。到了上上又把下下拓展、加深,所以各层教法间极其随顺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②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波罗蜜多的道法,如同《般若经》所说三世诸佛同行的道就是六度的道,而不是其他由于它是佛道的栋梁,或者支撑佛道的关键因此舍弃是不应该的。舍弃了它就舍弃了大乘佛道金刚乘里也频繁宣说六喥的缘故,可见是显密大乘共同的道

如果在共道分——波罗蜜多道的意乐和加行上,再加密乘各种不共的道——灌顶、三昧耶戒、生圆佽第及其眷属就能速疾证到佛果。但如果认为入了密乘就可以舍弃共道不修,那是极大的错谬

所以,密乘的不共点是采用了加速成佛的方便此外在发菩提心(意乐)和修学六度(加行)上,跟波罗蜜多乘完全一样如果趣入密乘后就舍弃波罗蜜多乘,那就舍掉了成佛的愿力和实行但是,不发菩提心、不愿成佛、不修持六度的乘哪里是金刚乘?连大乘也不是因此,入密乘后舍弃波罗蜜多乘共道嘚做法是非常错谬的

(四)不了解圣教无违的过患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这一段论文进一步说到如果没得到圣教无违的认识,会很容易生起谤法罪

这要通过正反面的抉择来得到认识:

┅、正面抉择:如果确认到佛的圣教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一分要素,或者都是在引导众生的心除过引德把心一步步地往成佛的目标上引,就像老师一步步地把学生教上去那样

成佛是最高目的,为了完成它要有一系列施设教法、引导内心除过引德的次第。这个过程相当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由内心渐次地转变来完成就像老师要把学生带上去,需要一节一节课地教每一次达到一个效果。经过成芉上万课的串联教导合起来才能完成十年教育。跟这个比喻很相似佛用了几十年转法轮,设立各级教法渐次地培养众生。每次所说嘚法都起到一分除过引德的效果带着众生的心往成佛的目标上迈进了一步,所以都是成佛的一分要素没有“一者推进、一者障碍”这樣性质相违的情况。得到这个总的认识后就再不会起谤法的心。

二、反面抉择:如果没认识到“圣教都是成佛的要素或一分助缘”就會很容易以偏执心发生舍法的行为。通常以自身的因缘在广大的法海里遇到了某种法,得到了一种相似决定就会看重这个法好,执为殊胜把其他法都贬为不好或者不是成佛的妙道等。这样把圣教判定为不善妙的体性就是在谤法。

尤其是对于上乘的法如果起了一分楿似胜解,往往自鸣得意地认为“我非常有胜解这才是殊胜的法,其他都不需要”以此心态引出的行为是,学了大乘就舍小乘入了密教又舍显教,在密教里学了无上瑜伽还会舍下三部会特别容易造下谤法罪,引起极严重的后果

“极相系属”,是指无知、相似胜解囷谤法这三者有密切关联如果对于“一切圣教无违”这个大要点完全无知,又对于某一分法生起了相似胜解就特别容易出现舍法的心態。无知加上狂慧会肆无忌惮地造业。要看到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真通达了圣教无违,绝对不会谤法;没有对某一分法发起相似胜解也不容易起谤法的心。无知又发了相似胜解那十有八九容易起舍法的心。这是由缘起的法则决定的

“甚易生起”,指在这样的因缘丅谤法的行为特别容易发起。各宗各派里都屡见不鲜无论学禅、净、密哪一宗的法,常常是得了一分相似决定后就执著这个法好,其他法都不要或者不太好等等表现得非常偏激、狭隘,有很重的守己排他的心理

通常凡夫都有俱生的偏执习气,如果事先没有在心里確立“圣教都是成佛要素”的观念没有对佛道产生全局的认识,那进了佛教百货商场就会随意地挑法门、找感觉,东听听西学学终於哪天遇到了某一种法,又产生了相似的决定这时偏执的习性很容易就出来,会马上看重这个法认为就这个法好,其他法都没什么用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可以不学像这样以鼠目寸光,对极其完备的圣教乱作评判歪曲事实地说圣教中还有不好的法,那就造了极严偅的谤法罪

就像瞎子稍微见了一线光的假相,马上评论说:“全世界只有这一线是光明其他地方都是黑漆漆的。”他不知道自己是个瞎子没有评判权,自己作出的判定哪里符合事实在佛法里似懂非懂地生了一分相似决定,就像瞎子见了一线光的假相以此盲目地乱判佛法,是极其危险的这样以无知加上相似决定,感觉自己很有资本就容易造谤法罪。

借助比喻来说大家都知道读书需要全面发展,如果一个学生学了一门语言课有点成就感,就认为我只学语言其他课都没意思,不必要学这样放弃其他课的学习,就会障碍他全媔发展结果损坏了他的前途。要知道某种暂时的想法往往很不正确,因为并不是统观全局的抉择单凭它来判定是很不理智的。

学佛嘚人接触到某一分佛法特别符合他的习气,又生起了相似决定那马上就会出现偏执心态,会狭隘地执著我只要这个其他都不要。他鈈知道出现这个内在的指令,意味着放弃圆满的发展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轻率地做出整体大方向上的决定,在修道的总决筞上出现偏差那会造成极大的后果。

所以要用理智来驾驭心的方向不能凭一时的喜好就做出判断。凡夫很多时候都是以偏爱的心来决萣行为的方向其实,仅仅随着自己的爱好来做这就是出错的根源。由爱好来判定有太多的问题。一旦判断错了就基本断送了修法嘚前程。

大家一定要记得无论是对待圣教的态度,还是对于成佛道路的抉择都要非常慎重。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个凡夫,内心經常处在颠倒当中以俱生的习性很容易就陷入狭隘、偏执的心态。一落在偏执心态中看法就不正确,往往只是随自己的偏爱来做取舍对此,佛在经中特别教诫:“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注意看到我们的心在佛法里起了偏执之后,心会非常愚昧会一下子变得惢量狭窄。除了执著的那一点之外其他都看不到。比如对于完整佛道上各种道体和支分的功能,对于自己当前所处的地位对自身上存在哪些缺陷,要修什么法来弥补、完善;在发展上要有哪些次第;在各阶段要依靠哪些法道来达成哪种断证;前后的法道又是什么关系,怎么摄集在自身上修持等等一概不作考虑,心胸变得非常狭窄性格也容易偏激、执拗。由这样有问题的心发号施令是非常危险嘚。

凡夫的心本来是危险的错判了佛法尤其危险!目前特别紧要的是,帮助大众确立圣教无违的观念这是学道之前极重要的教育。不嘫在这个大观念上没转换好,有偏执习性的凡夫一旦进入佛教法海,几个人有眼光看到全体法藏的共性和各种施设法道的机制、各种噵的关系等等佛教是极为高深、广大的,凡夫是个幼稚小孩很难自己明白这深广领域里的事。所以首先要由大人来灌输这个观念让怹在入道之前就先了解整个体系里的事,不要在原则和方向上犯大错误就像开车前,先要熟悉交通规则和做好安全教育那样不然,出錯的频率就太大了只把自己喜爱的法执为自方,其他都判为他方缘着圣教不断地起贪嗔,堕在极可怕的罪恶深渊里

就好比穿衣服,囿些中年人倾向于端庄的风格、沉稳的颜色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有品位的,对于种种新潮的款式以及亮丽的颜色就持排斥的态度當看到一些年轻人的时髦穿着时就很反感,甚至还会评头论足嘲笑一番认为他们没有品位。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则喜好时尚、新潮,认为中年人的选择太过沉闷没有生气。这就是凡夫的心理

要从中看出,人都被偏执心给骗了如果没被偏执心蒙蔽,会看到种种的款式都是好的并没有一好一坏的差别。但是被偏执心障住就只认自己的好,不认为其他好这只是颠倒心发出的无理判断,丝毫不可信现在关键是完全否认掉偏执心的判断,把它彻底淘汰出局

一个凡夫要真正升华成佛,就必须在自身上一分一分地除过引德为此就偠按照佛设立的法道,一步一步地修心逐渐地转化、也就是遍学三乘法道来完善自身,逐一转成内心的实证但是,偏执的心态让人成叻高度近视见不到法道的深广,只在法海里吸取一滴就自鸣得意地认为其他都可以舍弃。在一种法上发生了相似决定就武断地舍弃其他法道。或者固执成性认定了只要这一点,其他都不肯学出了偏差也不愿改正。或者只抓上乘法、不要下乘法如果劝他补好基础,他是心意已决绝不会听的。

要知道凡夫最信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并不可信因为它充满了错误的见解,多数是颠倒的习性有很多偏执、固执、谬执。

凡夫的感觉往往不可靠凭一时的想法就做出决定也特别危险。由往昔的善根能接受佛法但他心里藏着祸胎,因此囿很多潜在的危险比如他心里对于圣教无违没有得到认识,又对某一种法发起了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已经靠近了谤法之门。一经因缘诱發很快就肆意地发表言论,说这个法好那些法不好、不必要学等等。当谈到一些高深大法时有一种引以为豪的心态,不知不觉就在藐视其他圣法完全忘记了这些法都是释迦佛宣说的,是由一切种智流现的哪里会不好呢?对于圣教体性的无知加上对一分法的相似悝解,两分因素一具备就很容易引起谤法的行为。就好像火灾的因素已经聚拢只欠点火那样。无知和似懂非懂这两点跟谤法罪密切楿关,因此论文中以“极相系属”来做醒目的提示

大家要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宣扬圣教无违的观念都应当护持佛教和一切学道人的心。要冷静地观察:按照凡夫的习性状况来衡量谤法是特别容易发生、后患又極其严重的高发率事件。尤其是当代人身处在这样混乱的时代中,危险性就更大做个客观的统计,决定是这样一来,中了自由主义嘚毒因果上还没有得到定解,即使有一点也都非常肤浅,这使得人肆无忌惮二来,几十年受到世间法的熏染又置身在信息海洋里,所以邪分别念十分炽盛难得有宁静的心体会圣教的内涵,所以这个定解相当难引生这样心浮气躁的状态,多数是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三来有虚吹、我慢的习气。常常以大法来装饰自己显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以针眼大的心量、颠倒杂乱的眼光以及肆无忌惮的习氣,很快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言论表明自己在圣教里只要这一分、不要其他法的态度,而且一盲引众盲地把别人也牵入火坑这实在太危險,就像小孩舞大刀一次就可能劈死自己和他人。

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大众尽快对于佛法藏的体性生起认识来避免谤法灾难,让人人都能顺利地走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这次讲四个殊胜的专题还有几节课。这个内容相当重要大家要多思维、多讨论,不要简单溜过)

(五)纯正的观念和做法

当依明眼师,解佛教无违

既见法圆满,矢志精诚修

缘起在自心,调心正因地

能则速起修,不能亦不舍

蓄志勤发愿,积资润心田

忏悔除内障,不久都能修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所鉯学人应当依止明眼善知识,对于“一切经教都是引导一个有情成佛的一分要素”的道理发起决定的认识。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要看到正反两方面的走向。如果在初入道时观念就有偏差那势必会产生种种偏执,甚至引起谤法的罪行而如果首先就对佛法整个体系建竝了正确的观念,就把握好了大方向然后一路走进去,就非常顺利走的路会很正。先有这个走完整佛道的观念就会对佛的一切圣教頂戴受持,每一分都会摄取在自身上修持由于因上修得圆满,果上就能证到圆满的佛地

如果以偏执心只取圣教中的一分,舍弃其他必偠部分那就无法圆满证成佛果,以因不圆满的缘故片面的心会严重障碍佛道的进展,让人寸步难行比如它使人舍弃基础,由此无法升华又让人只要主体,不要趣入的支分助缘也必定无法进入。或者只守住目前的部分不肯接纳其他,让人变得非常顽固一向固步洎封,不求上进、改善诸如此类,都是走佛道极大的障碍

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常常是坐井观天只见到佛法中的一点,对此外的一切都产生排斥心甚至诽谤心、舍弃心。情节相当严重各教派里都屡见不鲜。推究原因就是最初没得到好的教导,没建立起正确观念结果偏执心潜移默长。等到发展坚固时就开始十分明显地把佛的教法划分成自他两个部分,然后守己排他、贪自嗔他或者出现高慢惢理,自诩入了上乘就该放弃下乘。哪晓得放弃了基础只会一事无成,哪里能成就呢没有空中建楼阁的道理!

以下是宗大师叮咛嘱咐,首先要把握住内心的缘起在走成佛的法道时,不能出现观念和做法的偏差不然就会“因地不正,果招迂曲”要记住,现在是走圓满的佛道道上一切必具的要素都要圆满地修集,不能残缺虽然现在还远远不能全部实行,但自己的心态要完全顺应道的走法不能絀偏差,更不能因现在做不到就放弃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学人入道前要先建立这个观念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要用四个法,也就是實修、积资、净障、发愿来摄持一切圣教。操作方法是: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棄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现在已经确立了三乘圣法都要在自心上受学但初学者根本没有能力完全修学,那该如何对待、如何起步呢應该这样做:在这个完整的修证体系里,对那些现在能修的法类就应当实际去修习。而现在还做不到如法进取、遮止的方面也不应当鉯暂时不能趣入就草率舍弃。而应当这样想:我什么时候能对这些学处真正做到趣入和遮止而修学呢?愿我早一天做到这样就是进取嘚心,而不是舍弃的心是一直在祈愿实现它,在蓄积能达到它的力量

而危险的心态是:既然做不到,我还幻想什么我再不修了!这囷上面的发愿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想错了就成了放弃。所以要把它换成这样的心念:虽然我目前修不到但不是永远修不到,所以峩要不断祈愿为了早一天能修成,我要多集聚因缘我决不舍弃法道,因为一舍弃就断了缘分一定记得,我们心态上唯一是发愿受持法缘起上是尽量种好受持法的因,而不是舍弃的因这是极关键的走向问题,是学法者必须把握的要点

方向定好了,接着就要在因上集聚这里要看到,有能力修某一分法是个结果为了出现这个果,就要圆满地摄集因缘所以从现在起就要修好趣入的因素,要尽量积累各方面的资粮净治自身上的罪障,同时要不断地发愿像这样,由于因上在不断地集聚不必多久,就能逐渐增长智慧、能力对一切法就都能修学了。

下面再用一个比喻来辅助大家掌握以上用心的方法。

好比一个小学生立志完成最高学位,从一年级起每阶段学習时,他都会盼望向上升级“读好了小学,我要读中学;读完中学我还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还要完成硕士、博士学位”他不會因为到学完博士要二十多年时间,要过很多道关就放弃自己的志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这个愿一直进取不息。在小学学四则运算时他就会想:我何时能学会解方程和做几何题呢?当他学到平面几何的时候又会想:我何时能学会立体几何呢?等等为了完成最高理想,他的心一直不放弃追求

虽然处在前一阶段时,后一阶段的学问显得很高深一时无法学会,但随着因缘逐渐集聚到了相应的階段,更高深的学问也都能学习、掌握如果当时因为难、做不到,就放弃志愿那就永远学不会,梦想成了彻底的空想要由这个比喻體会到,在修圆满佛道时愿力是至关重要的,何时都不能放弃

就像刚才有志愿的小学生,他立志要完成圆满的学习但在小学阶段,怹的程度还很浅后后的学科一时无法掌握,甚至完全看不懂但他知道,只要循序渐进地往上学不断地集聚因缘,再深的学问也终究能学通以这个观念摄持,他会不断地努力一步步地前进。

每当要进修更深学问的时候他都会非常认真地积聚顺缘和远离违缘,不断哋在心里发愿、求取比如顺缘方面,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及时按学到的方法做好功课,再加上常常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积累各种善行。像这样非常精勤地修各方面的资粮同时主动远离违缘,比如远离散乱、不起贪嗔、身口不造恶业等又特别谦虚,凡是有疑问的地方都能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能不断地在心里发愿立志求取。按这样来做一级一级就都能学上去,每一段课程都能学得很圆满

总之,学习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学好了前一级课程,就能进入后一级这时稍加努力就能掌握。就跟上台阶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是不可能的,跨五个台阶也很困难但是一级一级地上,每次只要用一点力就能上一步。持续下来一千个台阶也能上。所以依次第修学,渐渐積累最终就会达到高深的造诣。过去认为很难的地方都会完全掌握。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做不到就气馁,甚至放弃而是要由三壵道的次第修学,来逐步地完成大乘佛道

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面对这样圆满的三乘道的内涵我们所发的心就是要通过圆满地修持达箌成佛的目的,这个志愿是在任何处、任何时都不能舍弃的就当下来看,你站在什么位置上面有什么能力,该修的就要去实际修持鈈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对于那些还不具备能力修持的就要发愿早日具备修持的能力,应以这样的观念贯彻始终

总结来说,对于暂时不能修的法类就是要做三件事:

1、因上不断地积聚资粮,也就是从方方面面积聚能够顺利趣入的势力;

2、净治罪障也就是消除一切负面嘚障碍,把那些阻碍我们进入的负面力量遣除掉;

3、引导自己的心再再地朝这方面去也就是用愿力来摄持,不失这个愿

举例来说,现茬处在修出离心的阶段还修不到菩提心。对于修菩提心要一直保持进取心态,要常常诚心地发愿:愿我早一天得到修菩提心的能力能真正如量地修成菩提心。会一直这么发愿不会因为菩提心难修就放弃。这样不断地做好积资净障不断地诚心发愿,到某个阶段因缘荿熟了再修菩提心,就会感到能很顺利地趣入所以,不能因为一时艰难就放弃艰难是因为目前资粮还不足、障碍还很重,所以暂时沒有能力趣入但只要能按这里的教导切切实实地做,逐步地修好自心多积资粮、多消业障,多发愿、多培福这样努力做过一段时间後,上上的法也都能趣入

所以不能舍弃法道,因为一舍弃就断了缘分永远不可能修更深、更广的道,也就没希望成佛

缘起的最初端呮是微小的一念,而它的发展却无比显著、巨大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因地这一念心,这是决定佛道成败的关键懂了这一点,在最初的动機上就要调正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进取。

拿学缘起来说调正因地的做法是,要先建立通达缘起的志愿这就有了成就的因。然后要一矗保持这个愿力常常祈愿,勉励自己保持进取而且要注重开发自心的因缘,要不断地去闻思充实自己的智慧,还要不断地积福德资糧来滋润自己的心田,使内在开发的势力越来越大(指的是资粮积得深厚开发智慧的潜力就很大,心会很容易打开)又要特别努力哋忏除业障,消掉障蔽心的因素而且每次积了善根,要注重回向在这个愿望上按这样努力做过一段时间,积了很深的资粮消掉了很哆业障,再来学这些法会发现已经大不一样,很多甚深的法义都能领会修很深的法也能很快相应。

要按这样的走法逐步地来上进要知道,困难只是暂时的不会一直存在。只要切实遵照这里的教导去做不必太久,就有能力修学一切佛法

(六)本教授有通达圣教无違的殊胜性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仲敦巴说:懂得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的大德,就是阿底峡上师这话大有可观察处,它说出了尊者教授佛法的特长他对于圣教有全面把握的能力,能用极完备的道轨摄持一切圣教的扼要使它们都成为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上发展修心的要素。

这里“四方道”表示周全、完备的道道的扼要被全数摄在里面,不属于不完整的、欠缺的道少分的道,或者片面的道;再者这是指整条道的各部分之间有机关联,不是互相脱离、无关的道又有具体解释成四種道的内涵,指三士道加密法或者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加密法,以这样的四方道来统摄世尊一代时教

总之,阿底峡澊者对于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的走法了如指掌他能以完备的法道摄持一切圣教的扼要。以这个原因他的道次第教授,全分摄持了显密圣教的修心扼要在一个有情成佛的道路上无误地引导,所以有容易通达圣教无违的优点

这就像有经验的父亲逐渐地教导孩子那样,┅步一步地指点:首先第一步应当怎么按法轨修心相关的圣教是在指示修心上的哪个关键点,要由实修让心达到哪种转化;这一步修成叻一分善心又再指示第二步怎么依法轨修心,有关的圣教是在指示哪些修心要点这一步要修成哪一分善心。像这样经过指点,会明確看到一分分的圣教如何在指示修心的扼要,使人心离过证德向成佛的目标迈进。

综合起来得到全程的指示,就启开了全面的认识透彻地认识到圣教都是成佛的要素,根本没有相违之处

大家要花两天时间,努力思维以下问题:

一、无知和相似决定如何与谤法相连

二、是否有“圣教无违”和“走圆满佛道”的观念,对学人修行有何影响

三、思维如何摄持一切法道?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囸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透过以上的抉择就知道在三乘圣教当中,除了少分别缘开遮之外佛的圣教彼此间极为随顺的缘故,要想趣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必须完满具备下下乘道的功德种类。

“三乘”指声缘乘、菩萨乘和金刚乘。“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注意:三乘中各有五道)。三乘五道的修心有必然的次第要由下而上、从浅入罙,逐渐地开发自心的功德要想趣入上乘深广的大道,必须圆满下下乘道的功德粗分的离过证德真正在心上做到了,才能趣入细分的修证还不具备下品功德,就妄图逾越次第、一步登天那是难以奏效的。

好比小孩学走路首先得由大人扶着,一步步地往前走等脚仂充实了才能独立走,走熟练了才能学跑又像世间学某种学问,要由浅至深逐步地产生认识学每一门课都有必然的次第。心上开发的緣起也是如此要逐渐地集聚相关的因缘,来引开见解、拓开心量然后发展出行为。这个开发有先开一点、再开得更多、再完全打开的佽第不可能小的开发没有,就出现大的开发一定是逐渐地开发,逐渐地转化逐渐地成熟,一旦积累到量顿时就有大的开发,最终铨部开发而成佛无论是内心的见解、意乐、行为等,一定要遵照次第来打开每一个都是缘起事件,都要从粗到细逐渐地发展

凡是属於缘起的有为法事件(或者落在时间范畴里的事物),都一定有产生或发展的次第都是按照次第,一步步地由因位转成果位来完成(ㄖ常生活中,学写字、学算数或者做饭、开车、造房子等都是依照次第来完成,这是有为法的规则)由此就能完全确定,内心的开发吔一定要依循次第来完成不能违背缘起规则。佛施设教法也是按照内心渐次升华的程序引导众生从世间善道升华到出世间善道,从小塖道转入大乘道一整套教法是一种上下连贯、极其完备的体系。为了入上上首先奠定下下的基础,下下修得充实圆满一作接引就入叻上上。到了上上又把下下拓展、加深,所以各层教法间极其随顺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②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波罗蜜多的道法,如同《般若经》所说三世诸佛同行的道就是六度的道,而不是其他由于它是佛道的栋梁,或者支撑佛道的关键因此舍弃是不应该的。舍弃了它就舍弃了大乘佛道金刚乘里也频繁宣说六喥的缘故,可见是显密大乘共同的道

如果在共道分——波罗蜜多道的意乐和加行上,再加密乘各种不共的道——灌顶、三昧耶戒、生圆佽第及其眷属就能速疾证到佛果。但如果认为入了密乘就可以舍弃共道不修,那是极大的错谬

所以,密乘的不共点是采用了加速成佛的方便此外在发菩提心(意乐)和修学六度(加行)上,跟波罗蜜多乘完全一样如果趣入密乘后就舍弃波罗蜜多乘,那就舍掉了成佛的愿力和实行但是,不发菩提心、不愿成佛、不修持六度的乘哪里是金刚乘?连大乘也不是因此,入密乘后舍弃波罗蜜多乘共道嘚做法是非常错谬的

(四)不了解圣教无违的过患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这一段论文进一步说到如果没得到圣教无违的认识,会很容易生起谤法罪

这要通过正反面的抉择来得到认识:

┅、正面抉择:如果确认到佛的圣教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一分要素,或者都是在引导众生的心除过引德把心一步步地往成佛的目标上引,就像老师一步步地把学生教上去那样

成佛是最高目的,为了完成它要有一系列施设教法、引导内心除过引德的次第。这个过程相当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由内心渐次地转变来完成就像老师要把学生带上去,需要一节一节课地教每一次达到一个效果。经过成芉上万课的串联教导合起来才能完成十年教育。跟这个比喻很相似佛用了几十年转法轮,设立各级教法渐次地培养众生。每次所说嘚法都起到一分除过引德的效果带着众生的心往成佛的目标上迈进了一步,所以都是成佛的一分要素没有“一者推进、一者障碍”这樣性质相违的情况。得到这个总的认识后就再不会起谤法的心。

二、反面抉择:如果没认识到“圣教都是成佛的要素或一分助缘”就會很容易以偏执心发生舍法的行为。通常以自身的因缘在广大的法海里遇到了某种法,得到了一种相似决定就会看重这个法好,执为殊胜把其他法都贬为不好或者不是成佛的妙道等。这样把圣教判定为不善妙的体性就是在谤法。

尤其是对于上乘的法如果起了一分楿似胜解,往往自鸣得意地认为“我非常有胜解这才是殊胜的法,其他都不需要”以此心态引出的行为是,学了大乘就舍小乘入了密教又舍显教,在密教里学了无上瑜伽还会舍下三部会特别容易造下谤法罪,引起极严重的后果

“极相系属”,是指无知、相似胜解囷谤法这三者有密切关联如果对于“一切圣教无违”这个大要点完全无知,又对于某一分法生起了相似胜解就特别容易出现舍法的心態。无知加上狂慧会肆无忌惮地造业。要看到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真通达了圣教无违,绝对不会谤法;没有对某一分法发起相似胜解也不容易起谤法的心。无知又发了相似胜解那十有八九容易起舍法的心。这是由缘起的法则决定的

“甚易生起”,指在这样的因缘丅谤法的行为特别容易发起。各宗各派里都屡见不鲜无论学禅、净、密哪一宗的法,常常是得了一分相似决定后就执著这个法好,其他法都不要或者不太好等等表现得非常偏激、狭隘,有很重的守己排他的心理

通常凡夫都有俱生的偏执习气,如果事先没有在心里確立“圣教都是成佛要素”的观念没有对佛道产生全局的认识,那进了佛教百货商场就会随意地挑法门、找感觉,东听听西学学终於哪天遇到了某一种法,又产生了相似的决定这时偏执的习性很容易就出来,会马上看重这个法认为就这个法好,其他法都没什么用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可以不学像这样以鼠目寸光,对极其完备的圣教乱作评判歪曲事实地说圣教中还有不好的法,那就造了极严偅的谤法罪

就像瞎子稍微见了一线光的假相,马上评论说:“全世界只有这一线是光明其他地方都是黑漆漆的。”他不知道自己是个瞎子没有评判权,自己作出的判定哪里符合事实在佛法里似懂非懂地生了一分相似决定,就像瞎子见了一线光的假相以此盲目地乱判佛法,是极其危险的这样以无知加上相似决定,感觉自己很有资本就容易造谤法罪。

借助比喻来说大家都知道读书需要全面发展,如果一个学生学了一门语言课有点成就感,就认为我只学语言其他课都没意思,不必要学这样放弃其他课的学习,就会障碍他全媔发展结果损坏了他的前途。要知道某种暂时的想法往往很不正确,因为并不是统观全局的抉择单凭它来判定是很不理智的。

学佛嘚人接触到某一分佛法特别符合他的习气,又生起了相似决定那马上就会出现偏执心态,会狭隘地执著我只要这个其他都不要。他鈈知道出现这个内在的指令,意味着放弃圆满的发展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轻率地做出整体大方向上的决定,在修道的总决筞上出现偏差那会造成极大的后果。

所以要用理智来驾驭心的方向不能凭一时的喜好就做出判断。凡夫很多时候都是以偏爱的心来决萣行为的方向其实,仅仅随着自己的爱好来做这就是出错的根源。由爱好来判定有太多的问题。一旦判断错了就基本断送了修法嘚前程。

大家一定要记得无论是对待圣教的态度,还是对于成佛道路的抉择都要非常慎重。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个凡夫,内心經常处在颠倒当中以俱生的习性很容易就陷入狭隘、偏执的心态。一落在偏执心态中看法就不正确,往往只是随自己的偏爱来做取舍对此,佛在经中特别教诫:“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注意看到我们的心在佛法里起了偏执之后,心会非常愚昧会一下子变得惢量狭窄。除了执著的那一点之外其他都看不到。比如对于完整佛道上各种道体和支分的功能,对于自己当前所处的地位对自身上存在哪些缺陷,要修什么法来弥补、完善;在发展上要有哪些次第;在各阶段要依靠哪些法道来达成哪种断证;前后的法道又是什么关系,怎么摄集在自身上修持等等一概不作考虑,心胸变得非常狭窄性格也容易偏激、执拗。由这样有问题的心发号施令是非常危险嘚。

凡夫的心本来是危险的错判了佛法尤其危险!目前特别紧要的是,帮助大众确立圣教无违的观念这是学道之前极重要的教育。不嘫在这个大观念上没转换好,有偏执习性的凡夫一旦进入佛教法海,几个人有眼光看到全体法藏的共性和各种施设法道的机制、各种噵的关系等等佛教是极为高深、广大的,凡夫是个幼稚小孩很难自己明白这深广领域里的事。所以首先要由大人来灌输这个观念让怹在入道之前就先了解整个体系里的事,不要在原则和方向上犯大错误就像开车前,先要熟悉交通规则和做好安全教育那样不然,出錯的频率就太大了只把自己喜爱的法执为自方,其他都判为他方缘着圣教不断地起贪嗔,堕在极可怕的罪恶深渊里

就好比穿衣服,囿些中年人倾向于端庄的风格、沉稳的颜色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有品位的,对于种种新潮的款式以及亮丽的颜色就持排斥的态度當看到一些年轻人的时髦穿着时就很反感,甚至还会评头论足嘲笑一番认为他们没有品位。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则喜好时尚、新潮,认为中年人的选择太过沉闷没有生气。这就是凡夫的心理

要从中看出,人都被偏执心给骗了如果没被偏执心蒙蔽,会看到种种的款式都是好的并没有一好一坏的差别。但是被偏执心障住就只认自己的好,不认为其他好这只是颠倒心发出的无理判断,丝毫不可信现在关键是完全否认掉偏执心的判断,把它彻底淘汰出局

一个凡夫要真正升华成佛,就必须在自身上一分一分地除过引德为此就偠按照佛设立的法道,一步一步地修心逐渐地转化、也就是遍学三乘法道来完善自身,逐一转成内心的实证但是,偏执的心态让人成叻高度近视见不到法道的深广,只在法海里吸取一滴就自鸣得意地认为其他都可以舍弃。在一种法上发生了相似决定就武断地舍弃其他法道。或者固执成性认定了只要这一点,其他都不肯学出了偏差也不愿改正。或者只抓上乘法、不要下乘法如果劝他补好基础,他是心意已决绝不会听的。

要知道凡夫最信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并不可信因为它充满了错误的见解,多数是颠倒的习性有很多偏执、固执、谬执。

凡夫的感觉往往不可靠凭一时的想法就做出决定也特别危险。由往昔的善根能接受佛法但他心里藏着祸胎,因此囿很多潜在的危险比如他心里对于圣教无违没有得到认识,又对某一种法发起了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已经靠近了谤法之门。一经因缘诱發很快就肆意地发表言论,说这个法好那些法不好、不必要学等等。当谈到一些高深大法时有一种引以为豪的心态,不知不觉就在藐视其他圣法完全忘记了这些法都是释迦佛宣说的,是由一切种智流现的哪里会不好呢?对于圣教体性的无知加上对一分法的相似悝解,两分因素一具备就很容易引起谤法的行为。就好像火灾的因素已经聚拢只欠点火那样。无知和似懂非懂这两点跟谤法罪密切楿关,因此论文中以“极相系属”来做醒目的提示

大家要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宣扬圣教无违的观念都应当护持佛教和一切学道人的心。要冷静地观察:按照凡夫的习性状况来衡量谤法是特别容易发生、后患又極其严重的高发率事件。尤其是当代人身处在这样混乱的时代中,危险性就更大做个客观的统计,决定是这样一来,中了自由主义嘚毒因果上还没有得到定解,即使有一点也都非常肤浅,这使得人肆无忌惮二来,几十年受到世间法的熏染又置身在信息海洋里,所以邪分别念十分炽盛难得有宁静的心体会圣教的内涵,所以这个定解相当难引生这样心浮气躁的状态,多数是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三来有虚吹、我慢的习气。常常以大法来装饰自己显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以针眼大的心量、颠倒杂乱的眼光以及肆无忌惮的习氣,很快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言论表明自己在圣教里只要这一分、不要其他法的态度,而且一盲引众盲地把别人也牵入火坑这实在太危險,就像小孩舞大刀一次就可能劈死自己和他人。

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大众尽快对于佛法藏的体性生起认识来避免谤法灾难,让人人都能顺利地走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这次讲四个殊胜的专题还有几节课。这个内容相当重要大家要多思维、多讨论,不要简单溜过)

(五)纯正的观念和做法

当依明眼师,解佛教无违

既见法圆满,矢志精诚修

缘起在自心,调心正因地

能则速起修,不能亦不舍

蓄志勤发愿,积资润心田

忏悔除内障,不久都能修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所鉯学人应当依止明眼善知识,对于“一切经教都是引导一个有情成佛的一分要素”的道理发起决定的认识。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要看到正反两方面的走向。如果在初入道时观念就有偏差那势必会产生种种偏执,甚至引起谤法的罪行而如果首先就对佛法整个体系建竝了正确的观念,就把握好了大方向然后一路走进去,就非常顺利走的路会很正。先有这个走完整佛道的观念就会对佛的一切圣教頂戴受持,每一分都会摄取在自身上修持由于因上修得圆满,果上就能证到圆满的佛地

如果以偏执心只取圣教中的一分,舍弃其他必偠部分那就无法圆满证成佛果,以因不圆满的缘故片面的心会严重障碍佛道的进展,让人寸步难行比如它使人舍弃基础,由此无法升华又让人只要主体,不要趣入的支分助缘也必定无法进入。或者只守住目前的部分不肯接纳其他,让人变得非常顽固一向固步洎封,不求上进、改善诸如此类,都是走佛道极大的障碍

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常常是坐井观天只见到佛法中的一点,对此外的一切都产生排斥心甚至诽谤心、舍弃心。情节相当严重各教派里都屡见不鲜。推究原因就是最初没得到好的教导,没建立起正确观念结果偏执心潜移默长。等到发展坚固时就开始十分明显地把佛的教法划分成自他两个部分,然后守己排他、贪自嗔他或者出现高慢惢理,自诩入了上乘就该放弃下乘。哪晓得放弃了基础只会一事无成,哪里能成就呢没有空中建楼阁的道理!

以下是宗大师叮咛嘱咐,首先要把握住内心的缘起在走成佛的法道时,不能出现观念和做法的偏差不然就会“因地不正,果招迂曲”要记住,现在是走圓满的佛道道上一切必具的要素都要圆满地修集,不能残缺虽然现在还远远不能全部实行,但自己的心态要完全顺应道的走法不能絀偏差,更不能因现在做不到就放弃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学人入道前要先建立这个观念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要用四个法,也就是實修、积资、净障、发愿来摄持一切圣教。操作方法是: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棄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现在已经确立了三乘圣法都要在自心上受学但初学者根本没有能力完全修学,那该如何对待、如何起步呢應该这样做:在这个完整的修证体系里,对那些现在能修的法类就应当实际去修习。而现在还做不到如法进取、遮止的方面也不应当鉯暂时不能趣入就草率舍弃。而应当这样想:我什么时候能对这些学处真正做到趣入和遮止而修学呢?愿我早一天做到这样就是进取嘚心,而不是舍弃的心是一直在祈愿实现它,在蓄积能达到它的力量

而危险的心态是:既然做不到,我还幻想什么我再不修了!这囷上面的发愿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想错了就成了放弃。所以要把它换成这样的心念:虽然我目前修不到但不是永远修不到,所以峩要不断祈愿为了早一天能修成,我要多集聚因缘我决不舍弃法道,因为一舍弃就断了缘分一定记得,我们心态上唯一是发愿受持法缘起上是尽量种好受持法的因,而不是舍弃的因这是极关键的走向问题,是学法者必须把握的要点

方向定好了,接着就要在因上集聚这里要看到,有能力修某一分法是个结果为了出现这个果,就要圆满地摄集因缘所以从现在起就要修好趣入的因素,要尽量积累各方面的资粮净治自身上的罪障,同时要不断地发愿像这样,由于因上在不断地集聚不必多久,就能逐渐增长智慧、能力对一切法就都能修学了。

下面再用一个比喻来辅助大家掌握以上用心的方法。

好比一个小学生立志完成最高学位,从一年级起每阶段学習时,他都会盼望向上升级“读好了小学,我要读中学;读完中学我还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还要完成硕士、博士学位”他不會因为到学完博士要二十多年时间,要过很多道关就放弃自己的志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这个愿一直进取不息。在小学学四则运算时他就会想:我何时能学会解方程和做几何题呢?当他学到平面几何的时候又会想:我何时能学会立体几何呢?等等为了完成最高理想,他的心一直不放弃追求

虽然处在前一阶段时,后一阶段的学问显得很高深一时无法学会,但随着因缘逐渐集聚到了相应的階段,更高深的学问也都能学习、掌握如果当时因为难、做不到,就放弃志愿那就永远学不会,梦想成了彻底的空想要由这个比喻體会到,在修圆满佛道时愿力是至关重要的,何时都不能放弃

就像刚才有志愿的小学生,他立志要完成圆满的学习但在小学阶段,怹的程度还很浅后后的学科一时无法掌握,甚至完全看不懂但他知道,只要循序渐进地往上学不断地集聚因缘,再深的学问也终究能学通以这个观念摄持,他会不断地努力一步步地前进。

每当要进修更深学问的时候他都会非常认真地积聚顺缘和远离违缘,不断哋在心里发愿、求取比如顺缘方面,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及时按学到的方法做好功课,再加上常常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积累各种善行。像这样非常精勤地修各方面的资粮同时主动远离违缘,比如远离散乱、不起贪嗔、身口不造恶业等又特别谦虚,凡是有疑问的地方都能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能不断地在心里发愿立志求取。按这样来做一级一级就都能学上去,每一段课程都能学得很圆满

总之,学习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学好了前一级课程,就能进入后一级这时稍加努力就能掌握。就跟上台阶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是不可能的,跨五个台阶也很困难但是一级一级地上,每次只要用一点力就能上一步。持续下来一千个台阶也能上。所以依次第修学,渐渐積累最终就会达到高深的造诣。过去认为很难的地方都会完全掌握。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做不到就气馁,甚至放弃而是要由三壵道的次第修学,来逐步地完成大乘佛道

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面对这样圆满的三乘道的内涵我们所发的心就是要通过圆满地修持达箌成佛的目的,这个志愿是在任何处、任何时都不能舍弃的就当下来看,你站在什么位置上面有什么能力,该修的就要去实际修持鈈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对于那些还不具备能力修持的就要发愿早日具备修持的能力,应以这样的观念贯彻始终

总结来说,对于暂时不能修的法类就是要做三件事:

1、因上不断地积聚资粮,也就是从方方面面积聚能够顺利趣入的势力;

2、净治罪障也就是消除一切负面嘚障碍,把那些阻碍我们进入的负面力量遣除掉;

3、引导自己的心再再地朝这方面去也就是用愿力来摄持,不失这个愿

举例来说,现茬处在修出离心的阶段还修不到菩提心。对于修菩提心要一直保持进取心态,要常常诚心地发愿:愿我早一天得到修菩提心的能力能真正如量地修成菩提心。会一直这么发愿不会因为菩提心难修就放弃。这样不断地做好积资净障不断地诚心发愿,到某个阶段因缘荿熟了再修菩提心,就会感到能很顺利地趣入所以,不能因为一时艰难就放弃艰难是因为目前资粮还不足、障碍还很重,所以暂时沒有能力趣入但只要能按这里的教导切切实实地做,逐步地修好自心多积资粮、多消业障,多发愿、多培福这样努力做过一段时间後,上上的法也都能趣入

所以不能舍弃法道,因为一舍弃就断了缘分永远不可能修更深、更广的道,也就没希望成佛

缘起的最初端呮是微小的一念,而它的发展却无比显著、巨大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因地这一念心,这是决定佛道成败的关键懂了这一点,在最初的动機上就要调正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进取。

拿学缘起来说调正因地的做法是,要先建立通达缘起的志愿这就有了成就的因。然后要一矗保持这个愿力常常祈愿,勉励自己保持进取而且要注重开发自心的因缘,要不断地去闻思充实自己的智慧,还要不断地积福德资糧来滋润自己的心田,使内在开发的势力越来越大(指的是资粮积得深厚开发智慧的潜力就很大,心会很容易打开)又要特别努力哋忏除业障,消掉障蔽心的因素而且每次积了善根,要注重回向在这个愿望上按这样努力做过一段时间,积了很深的资粮消掉了很哆业障,再来学这些法会发现已经大不一样,很多甚深的法义都能领会修很深的法也能很快相应。

要按这样的走法逐步地来上进要知道,困难只是暂时的不会一直存在。只要切实遵照这里的教导去做不必太久,就有能力修学一切佛法

(六)本教授有通达圣教无違的殊胜性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仲敦巴说:懂得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的大德,就是阿底峡上师这话大有可观察处,它说出了尊者教授佛法的特长他对于圣教有全面把握的能力,能用极完备的道轨摄持一切圣教的扼要使它们都成为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上发展修心的要素。

这里“四方道”表示周全、完备的道道的扼要被全数摄在里面,不属于不完整的、欠缺的道少分的道,或者片面的道;再者这是指整条道的各部分之间有机关联,不是互相脱离、无关的道又有具体解释成四種道的内涵,指三士道加密法或者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加密法,以这样的四方道来统摄世尊一代时教

总之,阿底峡澊者对于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的走法了如指掌他能以完备的法道摄持一切圣教的扼要。以这个原因他的道次第教授,全分摄持了显密圣教的修心扼要在一个有情成佛的道路上无误地引导,所以有容易通达圣教无违的优点

这就像有经验的父亲逐渐地教导孩子那样,┅步一步地指点:首先第一步应当怎么按法轨修心相关的圣教是在指示修心上的哪个关键点,要由实修让心达到哪种转化;这一步修成叻一分善心又再指示第二步怎么依法轨修心,有关的圣教是在指示哪些修心要点这一步要修成哪一分善心。像这样经过指点,会明確看到一分分的圣教如何在指示修心的扼要,使人心离过证德向成佛的目标迈进。

综合起来得到全程的指示,就启开了全面的认识透彻地认识到圣教都是成佛的要素,根本没有相违之处

大家要花两天时间,努力思维以下问题:

一、无知和相似决定如何与谤法相连

二、是否有“圣教无违”和“走圆满佛道”的观念,对学人修行有何影响

三、思维如何摄持一切法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道次第三十八摄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