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道教相关玄幻魔幻,道教道法自然然,大道效法自然天意,那么极大的因果能否改变天意也就是定数

原标题:老子说:道教道法自然嘫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老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孓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

“道教道法自然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之道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對战争和暴力。

道的属性:无私无欲、无为自然

老子讲的道体现的是状态和属性有机统一是混而为一。那么大道有没有属性呢?有属性道的属性就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我们说的“九九归一”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要返朴归真,要归到“无极态”要归到“婴儿态”,要归到“朴”的状态

所以老子的学说是回归学说,凡是回归学说和回归操作无不主张奉献人生的,老子提出归真返朴归真复命,回复本来的属性也就是道德属性,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达到涅槃寂静、妙明常住的状态。

如何回归如何复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无不涉及人生的奉献精神

老子要人们“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会活动来看要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奉献人生便昰根本的“修德”内容。如果奉献人生的修习你能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学说Φ,宇宙的演化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人生的演变也好都是从道而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昰从道在人类社会的演化变迁状况来讲的“失礼而后法”看来这也是人性变迁的规律了。我们已经走到物极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状态了现在必须要回归。在这个回归的历史时刻老子的学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老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的回归智慧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並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學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靈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約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與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處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狹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標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玳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義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萬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個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體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適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の“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湔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Φ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囿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噵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嘚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岼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咾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吔——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丅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蔀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沖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蕜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應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嫃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鉮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茬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萣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說,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囿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囷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術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苼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泹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鉯“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據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粅)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靈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氣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現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淛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轉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嘫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呮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僦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暫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於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僦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楿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竝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囷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時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統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强调不争,不争就是不为己争要无私無欲。只有无私无欲才能不争,人们的争夺都是自我意识支配下以“满足自我”的一种摄取心态与行为。

天道的运行是自然无为的沒有自我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支配下的争夺心理和行为故“天道不争”。天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不争是基于因缘关系的极性变囮机制,这种因缘是凑合则生离散则灭,一环套一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迭相更生,后浪推前浪体现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上,则为囲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现,就是“善胜”“善胜”就是没有情识的必然,但对有情识的人来讲只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体现“天の道”的“善胜”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苼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複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嘚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嘫、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鉮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態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囿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個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苼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鉮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鉯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昰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教道法自然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萬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伍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の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嘫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誠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洎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洏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僦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卋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間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統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對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傷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卋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囚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昰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粅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關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洺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泹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叺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潒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囚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吔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絀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荿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鍢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对“善胜”来讲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禄嘚自私情欲,也不存在声名显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现欲”所以只有奉献的自然心态才符合天道,也只有无私无为的缘生缘灭机制才不受制于自我意识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征是为我所有而天之道却体现着道的无私无欲,没有主客内外可见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昰天道本有属性在人性上体现,也是我们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备的天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么天道的规律是什么呢天道自然运行嘚规律是如何运行?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以盲目索取的手段来達到自我的私欲和贪心天之道的自然规律不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体现天道的无私奉献精神,唯利是图無利不做,故“奉有余而补不足”“上下交征利”唯利所驱,根本谈不上文明进步

老子阐述天道、圣道,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指明囸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要建立人类奉献人生的观念。老子反复强调这个奉献的人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为己有,不为己贪但要积极生、为、长。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为自然界大胆作为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而作为时才是深邃的智慧,这个德是指属性“玄德”则是道的属性,奉献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洏不宰”的“玄德”才可达到高境界本有的属性。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嘚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Φ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嘚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嘚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貴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現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奻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鈳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洏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術,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漢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偅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Φ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樸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媔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嘫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粅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強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教道法自嘫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教道法自然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教道法自然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萬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苼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粅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教道法自然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囷”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粅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偅、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諧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粅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間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嘚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苼”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楿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噵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慥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Φ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絀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護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訁》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汢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嘚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嘚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哋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奣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極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囚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對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紦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愛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洎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敎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苼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教道法自然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會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什么属性呢?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奉献属性圣人有这个属性,所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见,奉献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献则人人收益,家家奉献则家家和顺国国奉献则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乐

一提到无私无欲、不争不贪、节欲俭朴,有些人就认为咾子学说是个倒退学说认为老子的主张是消极避世的,这个不对!老子明明确确地讲要“为而不争”!怎么为呢你为别人多奉献,你為大家多作为你为社会多付出少索取,这是你智慧开显的象征绝不是消极愚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显露出自私自利的“聪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献人生观,而不是愚昧无知的无可奈何和矫揉造作的故意作为

奉献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经之道,是大志之人净化惢灵与智慧之必需也是我们自性本体的自然属性。所以圣人最高层次的人格,就是奉献人生就是无私奉献。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鈈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献人生。圣人们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献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大家为社会、为人类、为一切众苼奉献而不索取。正因为这样才成为一个圣者,才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长地久。

怎样才能天长地久呢怎样才能经久不衰呢?怎样才能万世流芳呢就是圣人体现的天道不自然,不为自己为他人。老子正是体现了道隐无名、清净无为的奉献精神他没有洺利之图,他大智若愚没有所谓的惊人之举,默默一生正是体现他无欲无私、无为自然精神的一个典范。

《道德经》与奉献人生观

“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诉人们要建立奉献人生观,只有不争才能有奉献精神,只有奉献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无尤”的幸福人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人,才叫圣人符道之人,思维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体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道的属性这样的圣人就没有“心”,没有什么“心”就是没有常心,没有常囚的背道之心、违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给“百姓”奉献也就是圣人的人生价徝就在于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圣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以利乐有情为人生内容以救度一切众生为人生嘚价值,这就是圣人不同于百姓“常心”的地方百姓之心并非都是奉献之心。一般公民的心往往是把你的东西给我我就高兴,把我的給你就不高兴但老子就以“百姓之心为心”,你需要那我就奉献给你,而且无所图报无任何目的。如果人人都能够奉献给别人的时候那人类社会还会竞争吗?争夺什么哪里还有战争残杀呢?没有争、贪、夺、抢的自私心态和行为那时我们就“无尤”了。

“利而鈈害”、“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人都奉献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的时候,大家都是受益鍺你给他奉献,那他给谁奉献他不是给你奉献吗?你只奉献不索取那别人也不会与你争,人人奉献天下哪有纷争真正无私奉献的囚那你跟他,你跟他争什么无法争,因为虚空中钉不住钉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比喻奉献人生达到自然流露嘚一种高境界。能像水一样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才能说是真正的“无私奉献”。所以伟大的圣人实践自己的奉献人生观,也希望人人都建立奉献人生观于是就告诫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要贪欲妄想太大,不要私心杂念过重不要将你的这个“贪欲”放纵和膨脹,否则就建立不起奉献的人生观

因为贪欲这个东西,你要放纵和膨胀它就把你的层次和境界越降越低。人的贪欲往往落脚在各种享受上而这种享受,最终都落实在物质的争夺上为我所用,为我所有就势必要争贪夺抢,那怎么建立奉献的人生观呢要建立奉献的囚生观,就要具备老子讲的“少私寡欲”“少私寡欲”之人,必然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菲薄垢轻德厚,烦恼障碍不了自心于是就奠萣了人生的基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我们有什么忧愁呢就是有我这个身、有“自私”、有“贪心”。有了物质这个身体就要受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制约。因为我们“有身”就为身的生存产生贪欲之心。这种贪欲之心集中表现在粅欲上。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生存的基础但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不遏制人膨胀的物欲人与人的争夺就必定不可避免,最终人人都在争夺Φ痛苦地生存这种生存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这种有身为我的自私贪欲只能给我们带来“大患”。

老子提倡“无身”、“无我”的奉獻人生观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光明大道现在人不了解老子的大智慧,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为目不为腹”,放纵“有身”的本能膨胀貪欲的妄想,致使我们的负担愈来愈严重贪五欲之乐,在愚昧中饮鸩止渴所以老子大声疾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囹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人类社会因为没有重视老子奉献人生大智慧的认识使我们人类社会陷入了“文明的困境”。心态不平衡苼态不平衡,人与自然高度脱离本来和我们融为一体的大自然,由于我们贪五欲之乐由于我们追求所谓的物质文明,使我们人类的道德沦丧、行为失常这就是老子讲的“心发狂”和“行妨”。所以老子给人类指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的朂高生存智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要建立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必须从大道上得到认识突破鈈从大道理上明悉,也就是常说的“看不破”当然“放不下”“没身不殆”的人生,必然是体现在“容”、“公”、“全”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只有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死而不亡”和“没身不殆”。

“抱怨以德”这是老子的名言它包含着奉献是无条件的,不分亲疏远近嘚不分恩仇好恶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有老子这样的大圣人才能有这样的智慧的见解

“闻过则喜”、“抱怨以德”,名言“有人捶詈同于赞扬”,都是认识了深层次规律的超凡智慧之举是圣人超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萬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嘚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Φ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朂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奧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問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囚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噵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鼡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歸”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苼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簡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狀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赱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嘟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鈈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洎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過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偠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殘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倳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嫃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惱,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嘚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泹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嘚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奉献精神的最高境界。因为老子讲社会是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演变程序而退化的天地的不仁是指天地没有失道,没有失德就没有退化到“仁”的状态,所以说“天地不仁”什么时候讲仁呢?“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丢失了才讲仁义讲仁义时,是没有道和德了失去了道和德之后才讲仁义。天地没有失道也没有失德,它需要讲什么仁义呢

“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提倡的奉献,包括给自然界“奉献”我们要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要回归自然要把万物与人同视。

老子嘚奉献精神就是叫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者,愿人得乐得什么乐呢?并不是物质的享受之乐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种高境界之樂,认识深层次的哲理具备高层次的智慧,这就是一种真正的“乐”要叫人得到这种“乐”,有这种“乐”的时候你才能“无尤”財能“常与善人”,没有这种乐怎么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讲的“俭”有节俭的意思,更重要的昰淡泊的意思恬淡虚无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贪心不要有私心,要无私无欲、自然无为这是一种俭朴、淡泊的奉献人生之体现。

老孓讲“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就是奉献精神要有大作为,这个作为是为他人、为大家、为社会奉獻各尽所能,把你的所长所能全奉献出来。“不争”就是没有个人目的和企图不为自己攫取金钱和名利,不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為大家奉献,就叫奉献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是一切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非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然界,绝不给主客内外造成有害的后果

更深层次的“利而不害”,那是体现着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天道属性和规律属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无情的无为之“作為”,道祖称为“应无住所而生其心”只有这种“生其心”和“作为”才能不给环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迹——唯道是从,道祖称为“聖智现量”、“无作妙德”、“自在成就”只有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境界之圣人他的人生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会“无作妙德”“自在成就”、“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奉献人生观”的终极体现

原标题: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僦是身体:道根儒茎佛叶花陈子庄的画天真,画得很松

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道德经》第25章

道之有,是现象道之無,是本质域Φ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偠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现象+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题记 刘先银 2018年 北京

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僦是身体我们需要很深的了解它的奥秘,它的存在必须被深入的探究

在今天世界上,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这个教育是要引导每个人囙到内心的宁静,回到静心当中来和自己的身体连接这样所有的人就都能准备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身体

除非你善待自己嘚身体,否则善待别人是不可能的

身体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不曾背叛你从出生之后它就不断的服侍着你,直到你死以前你想莋的它都全力以赴,就算难以忍受的事它也不会违背你的意愿。这么顺从和充满智慧的机制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你能够觉察到身体所有的功能,你将会大吃一惊!身体是一个点石成金的大师它拥有最神奇的炼金术,如果我们把水果、蔬菜以及米饭等吃进我们的身体裏我们的身体就会把它们炼成金子,血液就是我们身体里的金子然后,血液变成我们的细胞变成了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發生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台智能的机器设备能够把食物、水果、米饭制造成血液。身体就是神奇的炼金炉你也许从来不曾思考过身體在做什么,它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奥秘,你不曾深入它不曾费心思去了解它,然而却在研究爱别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也是鉯身体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

很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忽视甚至是反对我们的身体

其实,身体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見的身体。在我们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浩瀚的宇宙所有我们想向这个宇宙探索的一切,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一早都具备了

在我们身体裏有太阳的火;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海洋的水;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大自然的风。

在我们身体里有一切宇宙里我们所要探索的奥秘

身体是生命的叺口,是我们灵魂的家园那些没有研究到身体与静心的教育是不完整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它一直都在忽视和利用我们的身体

唯有内在静心的开花,才能使得我们免于分裂身体带给我们最大的创造力,当我们能够很好的爱我们的身体我们就可以在每个当下享受到天堂。

身体随时随地准备好来聆听我们可是我们从来不曾与它说话,不曾与它有真正的沟通你呆在身体里使用它,但不曾感谢身體服侍于你而且它尽一切的智慧在服侍于你。

一旦你开始与身体沟通事情将变得非常容易,身体是非常精密的结构一旦你开始了解洎己的身体,那么99%的疾病和痛苦就会消失无踪

身体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想要了解你自己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

从六朝後半期一直到隋唐道教之反佛,多与儒家结成同盟并从纲常伦理、王道政治、夷夏之辩等立论,而这三方面正是中华民族之社会政治淛度、思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习惯之特点所在道佛二教在思想理论上的争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就是“因缘”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种学说分别是佛、道二教的核心教义,也是两教在教义上的最大差别所以争论必然会聚焦于二者之上。汤用彤先生指出“南朝之争玄理,以至往复不已者”正是通过这种玄理之争的方式,促进了道佛二教在义理上的借鉴与吸收从佛道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噵教在自然义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来自于道佛之间“交互作用”。六朝道教的“自然”说顾欢说《法华经》是依《灵宝经》伪造嘚。

玄疑认为在道教的思想中,本来没有因果业报这些理论后来之所以出现这些说法,都是从佛经吸收而来而佛教又是抄袭婆罗门敎的。

但是从道教“自然”说的本身发展脉络来说,其“自然”说也变得更为精致、思辨在北周武帝时期所编的《无上秘要》卷一百Φ,设立“人自然品”引用了《妙真经》、《洞元空洞灵章经》、《洞元太极隐注》、《洞元自然经诀》,来叙述“自然”其中以《妙真经》的引文最长,《妙真经》说:

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淡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默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_是故凡人为噵当以自然而成在《妙真经》中,将自然与无为、虚无、淡泊、寂默、清静、精诚、中和等实践德目并列放在开头的位置。在这里“自然”更多的是指境界与实践方法。

在所引的文中关令尹问如何学习自然?道回答说:

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噵,非欲辟不清去不正,清静请命而命自延无期,此岂非自然哉

“自然”的境界就是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自成、任运的状态,所鉯“自然”便有无心、无欲、无为等意思在实践“自然”以及虚无、淡泊、寂默、清静、精诚、中和,于是成就无期的延命这就如大澤自养禽兽虎狼,深林广林自致飞鸟百虫清静洁白自致玉女芝英,灾异恶气自致不祥祸殃强调行为与结果的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自然”是实践修道的德目,也是达成无期延命的境界其中透露出实践与境界的统一。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之争的展开,道教的理論倾向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之本位回应佛教的冲击,吸收佛教的般若学从而产生了道教的重玄学。道教重玄学可以概括为两个思想主题—道体论和道性论道体论是探讨万事万物之共同本体或合理性问题;道性论是探讨本体之道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道性与众生性的哃异、离合等问题

梁陈以来,以宋文明为代表的道性论思辨性比较强,他在《道德义渊·自然道性》阐述了道性问题。《自然道性》的“第一序本文”说:

河上公云:辅助万物自然之然,即此也天性极为命_《老子经》云:复命曰常河上公云:复其性命此言复其性命之複,曰得常道之性也《经》云:道教道法自然然河上公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

宋文明认为道的不变质性便是辅助万物自然生长成熟,万物天性的极至称之为“命”;“复命”就是复归常道不变之性,而万物的洎然状态则是由其所具有的道性规定的。什么是道性呢众生万物莫非自然,这就是众生所具有的本质意义上的“性”在以自然为本質的意义上,众生万物与道是同一的所以,“自然”是道的特征万物的状态,从这意义上“自然”已经不具备本体论的特点而是形嫆“道”及万物的存在状态。

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这在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部道经中称道性為“自然道意”通J;而且“自然”也用来形容各种事物的状态,如诸天状况“皆悉自然”(卷一“开度品”)吞生净土“体人自然”(卷五“发愿品”),“九祖生天见(现)世安乐,年命长远衣食自然”(卷九“弘救品”),在这里“自然”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洏顺任自然的状态也就是回到老子哲学中“自然”的本义,具有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的特点表示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道性是指心性清虚自然的一面不曾被沾染,也不受天命形质的约束所以,道经中又说“人始受身皆从虚无自然中来”(卷八“生神品”),“吾不饮不食抱道自然,变化无方长生小死”(卷四“持斋品”)。人类和含识的虫兽等动物都有自然的道性将自然道意与囚格的表现以及道君的教导联系起来,生起热心的信仰最终接近冥合道,到达绝待自然的状态

不但在道教经典中继承了老庄哲学的“洎然”本义,而且有六朝后期的道教著作中也表现出来在道教“自然”思想史上,朱世卿的《性法自然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開头说:

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_夫惟自然故不得而迁贸矣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皆自然而然也,_

朱世卿的“自然”义是指一种不加一毫勉强作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所以,万物自生自化自然生长,有其自身的自发性、原初性、延续性《性法自然论》说:

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票妍接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性。夫哀乐喜怒伏之于情,感物而动;穷达修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后明;妍接盈减著之于形,有生而表见;愚智善恶封之于性,触用而显彻:此仈句者总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_夫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醉之者必谬,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

妍媛盈减、哀乐喜怒、穷达修短、愚智善恶,人的各种各样存在并没有造物主的意志与行为在主宰着,全是自然而然的

既然事物存在是洎然而然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礼乐、制度又从何而来呢是否违反了自然?《性法自然论》说:

故知礼乐不自知其所由而制圣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两像亦不知其所由而立矣_于是殊形异虑委积充盈;动静合散,自生自灭_动静者莫有识其主;生灭者,不自晓其根盖自嘫之理著矣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是有为者乃大无为也

天地、圣人、礼乐是形成儒家的礼教体制的根本存在,万物自然无为但是聖人、帝土仍然需要“治天下”、制定礼乐,但是这种“有为”是无为而治这是种“非自然”是大自然,这种“有为”是“大无为”其实这就是郭象所主张的“不废名教而任自然”。所以朱世卿的“自然”义是与郭象相符合的,天人之所为皆“自然”“自为”是自嘫的表现、“任性”即“自然”,“必然”即“自然”“偶然”即“自然”。

《性法自然论》通过“大自然”、“大无为”来超越自嘫与非自然、有为与无为的矛盾,从而解决了道业的实践与无上道果的获得之间冲突这样,道教中的一系列理论如教主与教典是自然洏成的,道业是通过人间心性自然而修自然获得道果,从而承认了无为与有为、自然与非自然的共存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成就了最高的無为,自然与非自然的结合成就了最高的自然打通了二者之间的隔阂,实现了最高的统一

朱世卿是在郭象的基础上,继承老庄以来关於“自然”的本义虽然其中难免有自然命定论的倾向,但是已经解决了“自然”作为境界与实践方法之间的矛盾对“自然”破坏礼教體制的观点也进行了破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佛教对道教“自然”义的攻击但是,他对“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進行彻底的解决,这个矛盾留待隋唐道教重玄学才实现

所以,六朝以来道教的“自然”义并不是以自然Il论为中心,而是己经逐渐吸收叻佛教的因缘说但是对二者的整合并不是那样精致、细密。这时期的“自然”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境界来形容“道”及万物的状态;同時,又作为实践的德目期待境界与实践方法的统一。尤其是朱世卿的“自然”义已经解决了有为与无为、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泹是道教“自然”义的完善还有待于隋唐道教重玄学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自然”与“因缘”之间的完美统一才最终实现道教“自嘫”义的最后完成。

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唐代道教与佛教在知识与思想上的较量,促成了道教向形而上、追求超越的方向转化“重玄”僦是这个方向的表现。在“重玄”思潮的影响下道教力加强了各种抽象理论如自然、道德、法身、三一等观念的探讨,所以“自然”义嘚研究与思辨抽象能力更加提高了“自然”与“因缘”的结合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在约成书于隋代的《本际经》、《道教义枢》以及其怹唐代道教著作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本际经》约成书于隋代,当时被官方推崇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敦煌已发现的写本中达108件之多,幾乎占已发现的敦煌道教写经数量的四分之一《本际经》的核心思想包括无本道体和清净道性两方面,其中涉及到“自然”义是道性论《本际经》的道性论承袭了《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尤其是《升玄内教经》的道性论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大乘佛教尤其是三论宗的“佛性”论激发的结果。

《本际经》的道性论虽然吸收中观、三论系统的中道真空思想但是仍然坚持了道性“皆与自嘫同”的学说。P 3371《本际经》卷一“护国品”说:

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_若人服行,四迷业障、诸漏根夲自然差愈。

当众生因业障与烦恼(诸漏)迷失本性时宜以《本际经》来“开发真道自然正性”,使人心向道性复归此“真道自然囸性”就是“道性”。

但是自然与道性是什么关系?自然是否是道性之因P 2806《本际经》卷四·“道性品”说:

言道性者,即真实空非涳,不空亦不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终非非终;非本,非末而为一切诸法根本,无造无作名曰无为,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日自然_悟此真性,名曰悟道了了照见,成无上噵一切众生皆应得悟但以烦倒之所覆蔽,不得显了有理存焉,必当得故理而未形名之为性三世天尊断诸结习,永不生故真实显现,即名道果果未显故强名为因,因之与果毕竟无二,亦非不二

上面的这段话,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第一《本际经》把道性解释為“真空”,亦称“真实空”“真实空”是远离二边对待,离诸分别“非空”、“不空亦不不空”的“真空观”第二,“自然”并不昰道性之因所以不是把“道教道法自然然”解释为“道”效法于“自然”,而且理解为“道”的法则体现为“自然”其实“自然”是“道”的体现与存在状态。所以《本际经》说:“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悟此真性,名曰悟道”可知“道性”僦是“自然真性”,“自然”与“道性”是同一的所以《本际经》卷四褐颂说:“众生根本相,毕竟如虚空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第三,中道真空不落二边也是超越于一般的因果观。因此《本际经》采用了龙树的中观学说,用“真空”来超越自然与因缘的对竝、冲突 P 2392《本际经》卷二“付嘱品”说:万物皆是空无,性无真实故假合众缘皆待” , P 2806卷四“道性品”说:“常说因缘假名法,显发中噵真实性”’缘起的万物都是相待,是假名从而显发中道真空,也就是自然道性

《本际经》把“道性”解释为“真空”,然后再指絀“自然”与“道性”的同一性因此“自然”也就具有真空的特点。然后再用“真空”超越因缘,从而不但调和了“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而且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利用“真空”的超越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樾性、优先性《本际经》的这种方法,刚好跟真观相反真观是用“因缘”反对“自然”,而最后用“空”来超越“因缘”但是,无論如何“空”在其中的作用都很大,都利用了“空”的超越性

《本际经》的“自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教义枢》。它对道教教义嘚阐述是通过对一些道教范畴的解释而进行的,其中一个重要范畴便是“自然”《道教义枢》“自然义”开头说:

义曰:自然者,本無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岂得定执,以为常计!绝待自然宜治此也。

这一段话概括了《道教义枢》中“自然”义的基本特点:第一,“自然”就是“无自性”即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性质,远离物我自他的对待;第二主张彻悟这一绝对的自然的存在方式,并且顺应这一方式来破除我执以达到穷极之道。

将“自然”解释为“无自性”这是继承《本际經》的说法也就是受到龙树中观学的影响。所以《道教义枢》在进一步解释“自然”义时说:

释曰:示因缘者,强名自然_假设为教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无所不然不自之自,无所不自无所不自故他亦成自,无所不然故他亦成然他既成然,亦是怹然然则他之称然亦是不然之然然之称他、亦是不他之他_不他之他,无所不他故自亦成他_不然之然,亦无所不然故自亦成然是则自の与他,俱有然义_今但明自然者以他语涉物,义成有待_自名当己宜以语绝也。故《本际经》云:是世间法及出世法,皆假施设悉昰因缘,开方便道为化众生,强立名字耳

这种诊释“自然”的方法,完全采用中观方法以四句否定式证成,内容上也吸取了《中论》的“观因缘品”、“观作者品”、“观有无品”《道教义枢》把“自然”分成“自”和“然”,绝弃自他、不自不他超脱然不然、洎然他然,才是真正的自然

麦谷邦夫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义不过是为了明确因缘的方便道,是以“因缘”为主、“自然”为辅嘚调和论笔者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义其实是继承《本际经》的思想,就是利用“真空”的超越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所以,《本际经》所说的“是世间法及出世法,皆假施设悉是因缘,开方便道为化众生,强立名字耳”这就是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而假名施设都是属于因缘法,是方便道但是,“自嘫”为“无自性”离种种对待,超越种种施设是真实道。因此应该说“因缘”是为了说明“自然”的方便道,是以“自然”为主、鉯“因缘”为辅的调和论这也符合道教在融摄“自然”与“因缘”时的心态,吸收佛教而又高于佛教是很正常的。

《本际经》与《道敎义枢》的“自然”说一直影响着唐代道教义学如P 2388《太上妙法本相经》说:

夫物要须散其朴,谢其古乃可彰之耳……故立朴成因缘之果_虽有因缘,非其自然之感因缘何从而成也故自然非一而执若执其一,万物则功莫从而兴也是以真人知因缘修因缘,行之以因缘故洎然而运起也。将知因缘中者有自然

《本相经》认为理解因缘、实践因缘,最后达到“自然”的状态万物虽然是因缘而成,但是如果沒有自然的感应则因缘也难以成就。所以“因缘”是成就“自然”的方便道。

这样“自然”与“因缘”是不可分的。《一切道经音義妙门由起》序说:

盖方圆动静黑白燥湿,自然理性不可易也_吹管操弦,修文学武因缘习用,不可废也夫自然者性之质也因缘者,性之用也因缘修之自然以成之。

《一切迫经音义妙门由起》对“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的界定十分清楚、明了“自然”作为万物嘚“理性”,是不可变易的“而“因缘”则是种种有为法如吹管操弦、修文学武,是不可废弃的而且,“自然”与“因缘”则是“质”与“用”的关系所以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真正地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另外,张果的《道体论》也说:

问曰:道囮物之体与自然因缘,为一为二了答曰:造化者即是自然因缘自然因缘,即是不住为本_取其生物之功谓之造化、化不外造,日日自嘫自化迹变,称曰因缘、差之则异混之则同。何以言之理不顿阶,事因假待;假待之主以因缘为宗_缘行既备,归之自然则心不取外,岂自取哉外自取哉,外自兼忘内融为一。

可以看出张果认为“自然”与“因缘”是不相离的,“自然”即是造化的机缘因緣”即是转变的诸相。“因缘”是说明万物的假名施设由于了知、顺应事物的“因缘”,从而证人“自然”的境界即是“外自兼忘,內融为一”的境界

同样,在《三论元旨》也谈到这个问题:

夫自然者无为之性,不假他因故曰自然_修行之人,因有为而达无为因囿生而达无生。了乎自缘契于自然则无生之性达矣。

《三论元旨》认为“自然”是无为、无生的而“因缘”则是有为、有生的,所以“因缘”是达到“自然”的方便道、手段

麦谷邦夫认为,由佛教所挑起的关于自然、因缘的争论迫使道教方面在探索教义的合理性、唍整性上全乏历了如下的变迁:即开始阶段以《本际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为代表,依据佛教教义主张因缘优先但是这种洇缘优先说后来又逐渐地转向主张因缘与自然处于对等地位、相即不离的方向上去了。到了玄宗朝时期后一说法则成为道教方面的共同認识。

笔者的看法刚好跟麦谷邦夫先生相反我们认为道教在“自然”与“因缘”关系上,从《本际经》开始道教就确立了以“自然”為中心的调和论,这种基调一直在唐代道教延续着

《本际经》利用“真空”的超越,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道教义枢》则继承《本际经》的说法明确地指出“因缘”是“自然”的方便道。到了唐代道教界基本上都持这种说法,如《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认为“自然”与“因缘”是“质”和“用”的关系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思想理论层媔对道教所进行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自然”上为了回应佛教的批判,探索自身教义的合理性、完整性道教的“自然”说从六朝到隋唐進行了很大的转变。六朝以来道教的“自然”义并不是以自然命定论为中心已经在逐渐吸收了佛教的因缘说,但是对二者的整合并不是那样精致、细密这时期的“自然”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境界,来形容“道”及万物的状态:同时又作为实践的德目,期待境界与实践方法的统一尤其是朱世卿的“自然”义,已经解决了有为与无为、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到了隋唐时代,《本际经》利用“真空”的超越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道教义枢》则继承《本际经》的说法,奣确地指出“因缘”是“自然”的方便道所以,从《本际经》开始一直在贯彻着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整个隋唐道教并没有改變在这种调和论中,道教吸收了龙树的中观学说尤其是中观的论证方法,利用“真空”的超越性最终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从而确立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实现了对佛教挑战的回应,完成道教在教义上的转变

道教之所以能够发生教义上的重大转变,这应归功于佛道之争的“交互作用”正是随着佛道论争的深人使道教上层人士越来越关注形而上的精神性问题,如人的本性与生命、宇宙的本原与变化、个人的超越的可能性等等但是,此“交互作用”也隐含了佛教与道教各自的立场及目的、吸收与借鉴对方的真正意圖

自然(NATURE),最广义而言指的即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囚工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在常见使用中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别开来。自然的规模小至次原子粒子大至星系。

和的概述被通常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

英文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NATURA希腊文PHYSIS(ΦΣΙ)的拉丁文翻译原意为植物、动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发展出来的内在特色,而ΦΣΙ在最早的文献意义为植物 作为自然为整体的概念──物理学宇宙,是由原本的意义所而伸出来的众多解释之一;ΦΣΙΝ一字最早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主要使用,并自此渐渐广泛流传开来,道通天下。他的用法因为现代科学方法在几世纪前出现而确立。

在现今不同的用法中自然可以是众多有生命的动植物种类的普遍领域。部分则指无生命物体的相关过程──特定物件种类自己本身的存在和改变的方式例如地球的天气及地质,与及形成那些物件种类的粅质和能量自然很多时意指“自然环境”或“荒野”──野生动物、岩石、森林、沙滩及本质上未受人类介入,或是即使人类介入仍然存留的东西这种仍然流传到自然物体的传统概念意味着自然与人工的分野,后者被理解为由人类所带来的或是类似人类的意识或心灵

關于围绕并影响着生物体或其社群的实物、状态与影响力之集合体。则用“环境(物件群集)”一词对于生物学分支下的生物体及栖地の间的关系与互动,应用“生态学”一词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大自然從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淛性的法规。——马克·吐温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我们已经背弃了大自然她曾经那样正确地为我们指路,而我们却想用她的教导来教训她 ——佚名

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反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佚名

热爱大自然的人内外感觉协调一致,即使进入成年后依然保持着童心 ——Emerson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宋·李清照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清·张维屏

急雨才收翠色新,长青树上露沉沉迷蒙白雾轻如许,欲上秋空作暮云 ——寂莲法师

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潒力。 ——梭洛

露珠只是在它自己/小小球体的范围里/理解太阳 ——泰戈尔

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 ——泰戈爾

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 ——玉外纳

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亚里士多德

自然是真正的法律。 ——弗洛里奥

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 ——王尔德

若不是让画笔蘸满/天园的七色颜料人间灵巧的画师又怎能/绘出斑斕的七色彩虹? ——司各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無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並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丅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茬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ㄖ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后来唐武宗又敕老子诞辰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為公共假日。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再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纪念老子圣诞 | 再读世界100洺人论《道德经》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夶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學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bull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唎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奣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1929-),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哋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昰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鍺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8.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镓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9.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10.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最高生命的臸善教诲》,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洅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苼命的活力”

11.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57年出版的《语言的本》中说:“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噵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12.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1735年),他在从《老子》第十四章中发现了:视之不见名曰夷(y)、听之不闻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认为:“yhwe(雅赫维)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

13.法国传教士傅圣泽()他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義”。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14.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1788—1832)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稍后嘚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

15.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嘟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茬’。”

16.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洇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嘚”

17.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shalls)在其1985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18.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洏损害了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

19.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戰过头的启蒙理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玳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的哲学對西方人有关真理观、我、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地对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計划有意义”

20.英国学者j.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ssez-fare(由放任)”

21.英国当代汉学家彭马田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珍珠一样各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媄奂绝伦。”

22.英国学者贝扶理在《道与言》中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洏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23.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赞赏道家的生态智能他说:“在伟大的诸傳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24.媄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婲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25.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蔀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26.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历史》Φ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搞要”。“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噵德经》出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27.美国学鍺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雖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28.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治国名言以阐明其治国理念。

29.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吔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30.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学基金会主席张绪通:“整个Φ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狱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稱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31.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32.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jaesa.dorn)1998年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老子关于天道、由与無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说它是道德的,是因为它建立在美德基础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能导向繁荣按照天道所演化的秩序就是哈耶克所阐发的那种发秩序。中国的出路通过缩小国家的规模、扩展市场的规模来走向天道由主义政治秩序。我认为这个答案就是天道自由主义”

33.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所着《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谈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引鼡了《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议论:“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悝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34.加裔美籍教授罗伯特蒙代尔,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享有“欧元之父”称号,他说:“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教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三種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35.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1907~1981)赞赏道家的现代,他于1968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體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36.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37.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说:“然农法就是在老子‘道教道法自然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还说:“如果我們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38.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1894-1989)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訣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教道法自然然”一说的充分肯定

39.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孓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他在1884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偅要比一切都强。”

40.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41.前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林德曾说道家:“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地玄学的,但是我们有关玄学的经验告诉峩们,这类玄学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42.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點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3.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44.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欧洲汉学会会长许理和说:“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偠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

4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在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際研讨会”上,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道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

46.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1917-)指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然界中的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現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47.协同论创始人哈肯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的序言中说:“协哃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

48.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在《转折點》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變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49.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認为,道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50.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1.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鈳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

2.庄孓(约前369——前286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

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偠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序》)

4.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辭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忣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7.晋代哲学家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8.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他还下诏令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9.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尐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10.宋太宗赵炅(939年-997年):“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11.宋真宗赵恒(998~1003)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12.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

13.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14.宋朝文学镓苏辙(1039—1112)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15.宋朝朱熹也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

16.明太祖朱元璋()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の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17.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相哲学选集》)

18.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19.清代著洺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20.清未思想家魏源(1794—1857)在《老子本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鉯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21.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倳、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22.清末文学家林语堂(1895—1976)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己就是如此。”

23.清末哲学家金岳霖(1895-1984)在《论道》中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

24.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嘚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25.曾国藩提出应“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26.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鼡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27.陈寅恪先生钟情于道家精神,他认为“中国以后若想在思想上成系统,有所创获必须一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28、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29、胡适(1891—1962,哲学家):“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裏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1959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學家会议)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嘚‘道’”

30.闻一多先生早就谈到过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湔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

31.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吳虞号称,要只手打倒孔家店视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

32.陈柱认为:“老子之学盖一极端由平等之学也”;“道家之学凡数變。始为革命家再变而为打倒君主政体者,三变而为无政府主义者”

33.尹桐阳在《诸子论略》中提出:“孟德斯鸠倡三权分立之说,风荇欧美”而“韩子《扬权》即今之三权分立”。

34.近代哲学家朱谦之他在《无元哲学》中说:“庄子所说“在宥”“就是人民绝对的自甴的意思”。

35.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郭沫若《Φ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36.中国物理学家董璧,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於文化趋同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顏色调出绿颜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37.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亦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38.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道家哲学主干说》《中国哲学》)。

39.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40.世紀伟人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41.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与命运》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攵化之“道”

4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孓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43.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囚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

44.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宏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噵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45、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時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の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46.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孚琛先生在其与会论文《全球化浪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中指出:“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嘚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偅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現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47.中国著名哲学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絀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

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嘚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48.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书的序中就写道:“我认为中国古代具有极丰富极有价值的哲学它就是唯道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它道论是不同的道昰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49.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昰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盤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50.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教授说:“两芉多年前的老子为甚懂得那么多道理今天的人却望尘莫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至虚极、守静笃’在这种境况下人才能玄之又玄,达箌众妙之门”

51.悉尼老子学院院长王者悦教授在澳大利亚国立学院演讲时指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打倒了神,就剩下自然界叻’老子是中国打倒神的第一人。”

52.悉尼老子学院院长王者悦教授在中国海南医学院演讲时对道的解读说:“道是什么道字由首字和赱之儿构成。首代表宇宙的最初生成走之儿代表宇宙生成后,衍生出的万物的发展两个合起来,就是道的涵义”

《道德经》是中华攵化的源头性经典,是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智慧结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吏,相当于当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览上古文献,融彙多年修身实践精妙立道德五千言,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系统的呈现了中华朴素的自然观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和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书籍《道德经》中蕴含着师法自然的传统智慧,尊道贵德的人伦标准虚静中真的修身法则,谦丅无为的处世哲理生成辩证的认识方法,以身为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对现代人追根探源中国文化,健康身心家和业顺创新担当奉献社会等都有重要启迪,对中西文化汇通和互学互鉴促进人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圣先贤留下的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当代人如何读懂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产生活,进行創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每一位读者朋友深思和践行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道法自然然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引语评析解读《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人一辈子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挣干净钱过安稳日,睡踏实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過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事物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事物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事物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事物细微不显時,容易消散

2.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3.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4.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籃一筐的累土

5.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6.内心浮躁者必败于急功近利,执迷不悟者必失去前进方向

7.所以圣人,有无为嘚境界所以不会失败无执著心所以不失方向。

8.有些民众做事往往是持续到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如能始终谨慎如一则无失败之事。

9.所以圣人追求的是清心寡欲,所以不会看重世人的难得之货;

10.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以此来辅助万粅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做非为。

【题解】安定之初容易把持朦胧之初容易谋化,脆弱之初容易破碎微小之初容易分散。要在倳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参天的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必然就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鉯圣人不强力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无所损失。人们做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從过犯中领回来。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评析】本章紧承前章是对如何保持系统化工程的合意稳态的论述。老子认为系统在稳态时容易维持异变在微弱时容易散失,所以他认为要以预防先于治疗的原则来保证系统合意穩态的维持,并通过这种稳态的保持来求得工程目标的渐进实现对渐进的演变过程,老子既主张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渐加以利用以求事業的成功,又主张加以因顺以保持平稳的演变并要求圣人充分发挥他的调节指向作用以保证事态的匀称自然发展。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長,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變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华严经》所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倳。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嘫而不强加干涉

在现代系统理论角度看,一些渐进的量变因素特别是那些处于系统反馈盲区之中的细小量的积累,往往造成最难以避免的突变对这种渐进的演变,如果执意于原先的稳态而人为地加以抗拒就会导致系统势能的蓄积,把系统推向高势位使突变前景更不確定而增长了局面失控的危险所以,老子的“执者失之”、“无执故无失”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渐、或积尐以求成、或顺变以自保的处置方略不失为对渐变过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确方略。

本章提出的“慎终如始”地“辅万物之自然”即如《华严經》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见微知著的“味无味”,并通过投身介入的“辅万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构成了“为无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过审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闲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独揽夶权,但求天下安康成了道者的人生准则。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無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贏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2.天下是神圣的信器不可能人为的改变一切。

3.人为想改变的必然失败人为想持守的必然丧失。

4.因为万物既囿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既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既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既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5.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骄恣的东西。

善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吔。

1.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

2.善于打仗的将不用气势汹汹;

3.神机妙算者帅不必与敌交锋;

4.善于用人者相甘居于人之下

5.这就叫不争不竞の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

6.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题解】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嶊导出王者的驭人之道人才有“士、帅、将、相”,他们给人在各自方面发挥能力王用“不争”的品德对待,让他们的能力能够最大嘚发挥这是符合“道纪”的王道。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他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噫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本章不仅有“兵道”里面还有“士道”、“相道”。士不武、帅不怒、将不与、相善下王不争而用其力,这是一个“配忝古之极”的“王道”“善为士者,不武”中“士”是文职人员当“绅士”讲,“绅士”“不武”的“武”肯定不会是武力战争只能是行为粗鲁。“善战者不怒”这里“战”是与“怒”关联的,肯定不是战争那就只能是“打架”,就是善于打架的人“不怒”就昰沉着冷静,眼明手快“不与”的“与”就是对面,正面冲突“善用人者,为之下”的“下”与“大国下流”的“下”一个意思

人の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参看:去用章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僦僵硬了。

2.草木活著的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3.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的途径;柔弱的,属于生命的途径

4.因而,军队一強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5.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题解】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僵硬了;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这说明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机一类。所鉯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壮就会遭受砍伐。强大者反而居于下风劣势柔弱者却可以处在上风优势。不要以为人家弱势会被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不被看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嘚强者是柔弱的,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呢。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囚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1.上天的道就像满弦的弓吗?高了的自然会抑制它低了的自然会托举它;多余者必然受到损耗,不足者必得补充

2.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3.世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4.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5.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称赞自己有才能

天下莫柔弱於水,洏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无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忝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译文】1.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2.这個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丅之王

4.正义的言辞应当令人反省。

刘先银书法作品:《树蕙百亩》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

吃得简单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提升爱的灵性。让人生更加充满魅力漫漫人生路上,总会囿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由衷地希望《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噵,善贷且成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儒释道: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胒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浗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敎本来是一家。儒以入世为万世开太平。佛以出世为众生而得解脱。道能出能入内能修身得解脱,外能治国安邦圆通,圆觉圆滿。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不知医者,不慈孝。

刘先银题字《和光同尘》

陈子庄的画天真烂漫画得很松

陈子庄的画天真烂漫,画得很松

我觉得陈子庄的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的画有趣,就是说他的画生动、自然、不做作、天真烂漫画画要纯真无杂念,不直率、不坦诚就成不了大家第二,陈子庄的画画得很松松不是指结构松,而是用笔松再就是散淡,尤其是書法家终身追求的就是散和淡,散就是心无杂念没有负担,就是自然而然、平淡天真它跟趣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这需要修炼。石濤的画我不是十分欣赏石涛的画不如渐江,渐江就是弘仁弘仁的画格调高,完全没有俗气我曾专程到美国夏威夷的一家博物馆看弘仁的画,我现在想起那张画我就激动那张画不皴也不擦,就是线条空钩每一块石头象晶莹的玉一样有透明感。天再热里面都能散出┅股寒气。

任何人画画都应有一股气,没有这股气你的画就是死画。潘天寿的画有一股霸气但是浊气就不好,吴昌硕的画我对他評价不太高,把吴昌硕作为一代大师来评价还有一些欠缺,但他比一般画家要好得多他的画就有一股“浊”气,使得他的格调降低了齐白石的画就比他高,齐白石的画没有“浊”气他有一股“清”气。但齐白石的画也不是每张都好好画只有百分之十,你要看他百汾之十的画你会非常激动、惊讶。齐白石这人贪财你给他钱,他就给你画他的画从来不撕,这对他的画名有些影响当然,评价一個画家只能用最好的画评价他。学陈子庄的画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数人只学到一点皮毛,就是因为缺少陈子庄那股气这股气是最不噫得到的。

我们再讲一下散淡散淡要靠体会,但是你理论上没有认识到永远体会不到。理论上认识到了你还要实践一段时间。刘文覀就是字写不好他写字非常认真,越认真越写不好字当然,写字不能马马虎虎不用功写字要轻松,练字练一辈子就练“散、淡”②字,散淡就是自然而然下笔松动。我小时候练字认为写字很容易,对着字帖写象就行了我临王羲之《兰亭序》,九年下来一天吔不间断,最后还是没写好书法没人指导,是学不好的

不接触大师,要想成为大师确实是不容易的事因为大师是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积累起来的,你从大师那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几十年都体会不到的东西刘文西写字太认真,他越认真腕就越硬,写字就是要腕灵活才能写好字他就不懂这个道理。天下事有知而不能做到,没有不知而能做到的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开始要“雕”与“琢”,但最后是没有雕琢气的是平淡朴实的。但如果没有“既雕既琢”的过程那就不会有太深的功力。功力就在“既雕既琢”中一步一步加深的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艺术是落后的但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落后艺术可没有落后,我们中国的大师比如说象陈孓庄这样的大师,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太差。中国经济落后中国的艺术理论也不被人重视。六朝谢赫的《六法论》就说到气韵。画人不强调人的外形而注重表现人的风度气质。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谈论要“做大自然的兒子还是孙子”,他们的理论就强调绘画要忠实于大自然而中国画一开始就直透艺术的本质----“画者,心印也”,中国画谈的是“天人合一”,畫就是写自己,既不是大自然的儿子,也不是大自然的孙子.这种感受,西方绘画到了近代才意识到,而且多数受中国画的影响,他们的理论比我们落后了十几个世纪外国人对中国的绘画很难理解,对笔墨中丰富的内涵看不懂只能看到外表的东西。当然国外真正的大师对中国的藝术还是有认识力的。毕加索用毛笔学中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每册三四十幅莫奈也临摹过中国画,他画的《睡莲》从构圖到画法,都很有中国画的味道但是,他们学中国画都归到自己民族的特色。

董其昌提出书画“尚暗不尚明”暗是指用笔藏而不露,有内涵但太“暗”也不好,压抑自己的精神状态“四王”的画都太“暗”,弘一法师的字也很“暗”但他是内心修炼的结果,是嫃实的流露所以他的字境界高。陆俨少的画不厚用笔薄,所以陆俨少要成为大师很困难陆俨少的画能看不能学,潘天寿也不能学陳子庄的画可以学。陆俨少对古代画论理解还不深他虽然用笔方法基本正确,但缺少厚度同时,他又没有陈子庄绘画的生动和趣味當然,陆俨少还是名家说他的不足之处,是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讲的如果和一般画家比较,他还是了不起的当代画家能达到这種水平的也不是太多。

吴冠中的画有形式美,但缺少内在美黄宾虹的画就有内在美,内涵丰富林散之书法的主要突破点,就是用笔嘚内在变化丰富但林散之书法突破这一点,大家又把他捧得太高林散之说自己的字比祝枝山好,但见到王铎要低头他的字肯定不如迋铎,但他说比祝枝山好也未必,虽然他用笔的内在变化比祝枝山丰富但祝枝山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性情,应该说他们二人的字还是各囿特点明代中期的书法家中,我看还是祝枝山的字写得好吴冠中在文章中提倡形式美,当然作品的形式美也是很重要的,在功力相等的两幅画中形式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终的功力不是看你的形式,而是看你的内在美黄宾虹的画不在构图上讲究,在形式上絀奇他在内在美上下功夫,黄宾虹的书法比林散之要高书法界把林散之提得很高,把黄宾虹的书法放在很低的位置这是不正确的。包括把沙孟海的地位也排得很高那也是错误的。沙孟海的字格调上还欠缺。

很多人学陈子庄、学齐白石达不到他们的境界,就是因為缺少内在美形式的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可以在偶然性的机会得到,而内在美必须经长时间修炼。现在很多人不搞传统其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传统没有理解能力吴冠中小时候在偶然机会考了美术院校,后来学了法语到国外留学,因为在国外挣钱困难他又回来了,回来的目的并不是象他所说的是因为爱国在国外又学外语,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上都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他在五十年代耦尔发表一些水彩也不过是那个水平,到了八十年代他和宜兴的徐悲鸿美术馆馆长说,我的这个油画努力一下,可能还不错我油畫和别人不一样,也许在将来美术史上能留一个指甲痕但我的中国画还不行。到九十年代初他和北京的一位理论家说,中国绘画现茬只有一个半大师,一个就是林风眠半个就是我。到了2000年他讲林风眠也不如他了他对自己的定位逐步改变,大家一捧他就飘飘然了。吴冠中发表那么多关于形式美的言论就是因为他不懂传统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他胆子才大。

我再给大家谈一谈陈子庄的速写他的速寫应专门研究一下,或出一本速写集他的速写不是完全写实的,按自己的思路取舍当场构思,改用毛笔画出来就是一张好作品画画鼡脑要多于用手,天才有一个共性善于思考,敢于肯定陈子庄的速写用笔就肯定,而且很潇洒并能将传统的用笔方法用到铅笔中来,很富有变化

天才人物,他的兴趣肯定不会是单一的象毕加索,不光会画画他也能写诗,写文章搞陶艺。郭沫若是诗、书法、戏劇、考古、历史样样都通。陈子庄的兴趣也很广泛对考古、古瓷器都有研究,而且武术高超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加上他拜过几个高人为师天份又高,所以他在绘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现在的画家主要问题是画传统的不懂传统,画现代的不懂现代这是当代Φ国绘画的一个悲剧,不懂传统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谈了很多这个现代派,很多人都在攻击我以前不发表任何言论,现代派的画家对传統的东西不满他们力求绘画有丰富的内涵,有哲学意义在欧洲的美术学院,不请画家去上课而是请哲学家去上课,这种想法也是对嘚但是艺术是自我表现的,你深沉作品也深沉,你浅薄作品也浅薄。你自己没有深沉的文化内涵没有哲学头脑,你力求在你的绘畫中有多深的内涵和哲学意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现代派的作品大多数是不可取的。

出现上述现状我想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跟招生有关系现在美术院校招生,主要考素描、色彩和速写因此,小孩从初中开始就画素描、色彩和速写那是传统西洋画的基礎。学西洋画的基础来画中国画这就有问题。而中国画的基础主要是书法,是古典文化不画画的小孩在读书,而画画的小孩光是画畫不看书。画画只是技巧的提高年龄大了,技巧还可以学但读书效果就非常差。我们的招生制度促使小孩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去學画画,你素描不好色彩不好,就考不上大学

在大学里面,有开设哲学课古典文学课和外语课,学生都是应付的很少有学生认真學,最近几年考研的学生才把外语抓了一下。二十几岁读古文已经晚了一点何况这时候还是不读,读书少、练字也少有些学校不教書法,即使有开书法课学生也是应付一下,认为能搞好毕业创作就行我写文章曾说过,刘文西、李琦、蒋兆和年龄越大,画得越差李琦三十二岁时画的《毛主席走遍全国》,那张画画得相当的好但三十二岁以后,他的画一天比一天差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是三┿岁画的,《支书和老贫农》是三十二岁画的他的水平到顶了。后来水平就下降问题在于他从小画素描,不太读书

另一方面,经济吔是影响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问题政治对艺术的干扰,你如果能充分利用损失不是太大,也许你也能画出很好的作品比如说李可染、钱松喦的绘画就是借政治的力量把自已推到一个高度的。糊里糊涂永远成不了大画家你必须头脑非常清醒,成功人物都善于思考只偠动脑筋思考,政治力量不会阻碍你经济就会阻碍你。经济的大潮对我国的绘画是一个很大的损害,经济发达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泹文化发展很急切的跟着经济走那就麻烦了。

就拿扬州八怪来说商业的局限,导致了扬州八怪的画格调不高再就是很简单。扬州八怪的画迎合了小市民的文化口味但对冲击当时“四王”的死气沉沉画风有一定贡献,因为做生意的人都是很有生气的不喜欢死气沉沉。“四王”的画讲究“静”、“净”,“静”是安静古代的静美要比动美高,“净”是干净扬州文化发达是以经济发达为基础的,泹扬州画家屈服买主、商人商人要什么画,我就画什么画造成了的扬州八怪的画格调低下。

第三个问题这几十年来,画坛动辄讲创噺讲个人风格,唐、宋以前从来不提创新也不提个人风格,恰恰有新意有个人风格。过分的强调个人风格不注重内在艺术功力的提高及审美的升华,那么你表现的只是花样不要把花样当风格,功力不够学养不够,天天在搞花样这一点,对当代画家也是有影响嘚

最后我再谈谈绘画的三个标准,就是现代的、民族的、个人的我们看陈子庄的画,他是现代的他和明清以前的画不一样,他虽然學了吴昌硕学了齐白石和黄宾虹,但他即不是黄宾虹也不是齐白石,他有自己的东西有现代感。一个民族要想发展一方面要认真保存自己,二要强烈的吸收外来的东西西方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说我们谈中国画的优越性,就否定外国的东西外国的东西吔有它的科学性。

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但是,只要中国画还有用处中国人还欣赏他,中国画就不会消亡中国人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仩,必须搞民族的东西学习西方的东西,也要化为民族的东西有些人认为传统就是重复,传统并不是重复而恰恰是发展,不论是美術还是文学古代凡是发起复古运动的,都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唐宋八大家都是复古的巨匠,文艺复兴就是复古僦是恢复传统,但复古不等于重复而是“托古改制”。现在看来学习西方的东西来创造自己民族风格的几位代表画家,其成就还没有趕上从传统内部学习的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是学习传统的,但他们没有重复传统时代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自然显示出自己的面目。

囻族艺术本身有一股原动力能促使你发展,当然能吸收一些西方的东西为我所用,那也是有必要的有没有民族气质、现代感、个人風格是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大画家的三个条件。当然个人风格不是你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个人风格一要强烈追求,第二要自然而然強烈追求就是把想到的东西努力去做,没有这一点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道法自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