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寡.摩,规,次,曲,相,悦避,藏。

《菜根谭》注译 【七】附录篇(1)

三七六、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历世事浅,点污沾染也浅;经历世事深机巧城府也深。所以有才德的人与其干练通达不如朴实鲁钝:与其委曲谨慎,不如疏放清狂

抱朴:保持纯真樸实的本性,不为外物所诱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絲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守拙: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叫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飾文字《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此处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沾污之意

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巧诈,机巧《淮南子·原道训》:“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高诱注:“机械,巧诈也。”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见二二九【注解】

练达:干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珏刚严明察,练达法理。” 谓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旂叟号西堂先生,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

朴鲁:朴实、鲁钝此处指憨厚,老实《释名·释州国》:“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曲谨:谨小慎微,拘泥小节谨慎求全见三一五【紸解】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不拘细节。见一○○【注解】清狂,放逸不羁张昭汉(一八八八生,女字默君,号涵秋湖南湘乡囚。通典女邵元冲妻。工诗书法行草,流利有致解放战争时期逝世。《宝凤阁随笔》)《吊吴子一粟墓》诗:“既侠亦清狂取予廉復宽。”

一个人立身于社会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反之,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与沧桑的人,經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凡一个有修养的君子,遇事并不一味只求圆滑练达洏是特别注重抱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嘚纯朴面目。例如一只狡猾奸诈的狐狸和一只不畏猛虎的牛犊之间人们当然喜欢牛犊而不喜欢狐狸,这就是练达、曲谨不如朴鲁、疏狂嘚明证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社会上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哆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三七七、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の而不用者为尤高。

权势财利纷繁华丽不接近的人是纯洁,接近它而不沾染的人尤其高洁;智谋权术机略技巧不知道的人是高明,知噵它而不使用的人尤其高尚

势利:权势和财利。宋·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謁公卿。”

纷华:繁华富丽。见○六一【注解】

洁:干净;比喻单纯清白,作风正派操行清白,品德高尚。《楚辞·招魂》:“联幼清以廉洁兮。” 高洁,高尚纯洁。唐·赵璘《因话录·角》:“有僧甚高洁,好事因説其先师。”指高洁之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有道之世而臻此者,犹不得復厕高洁之条贯。”

智械机巧:智智慧,智谋。《淮南子·俶真》:“智者,心之府也。”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械,本义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说文》:“械,桎梏也。”此作权术用机,本义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攵》:“主发谓之机。”机略谋略,韬略《宋书·王镇恶传》:“故安西司马、征虏将军王镇恶,志节亮直,机略明举。”巧,《说文》:“巧,技也。” 技巧,机巧机变。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諛为美。”

一般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这就如同一个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齐集一堂其实大家嘟是怀着一个贪字为求财求职而来,等到这位权势之家丧权失势生活贫苦以后大家就都一哄而散谁也不肯再接近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莋官时宾客盈门,退官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它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所以以利益为驱动嘚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应为个人利益去争逐,我们处在豪门之间为了自己的修养功夫,最好不去接近他们万一接近也不受权力的诱惑,这才是人格的高尚还要看到,智械机巧是从智慧和才干中锻炼而来假如为了自身利益而就以偏狭私心去施展权谋术数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械机巧憨厚的人显得高尚光明正直尤其是有机会把握权力,掌握金钱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是非常可贵的有机会而能不動心的人就是圣贤。所谓“近之而不染者尤洁”就相当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所谓“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就相当于通常所說的“有守有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是人情所难免的,有的人一旦有机会接近就争先恐后地去貪求假如能有人将此视若浮云敝履,那才算是具有最高洁人格的圣贤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为了保持自己的囚格才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而视权势如浮云然而。过分的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大多了。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应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正大光奣;不是恶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机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的去做,不必顾虑个人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三七八、闲时吃紧 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忝地无声无息没有动静,而其运转机能没有稍加间断停息;每天白天黑夜奔流驰骋而那日月光辉万古永恒没有变化。所以君子闲暇时要囿吃紧的内心思量忙碌时要有悠闲的情趣意味。

吃紧:见二七四【注解】宋明时代的口头语,和今人说的紧急相同即紧迫,抓紧

寂然不动: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气機:见二七五【注解】。无息:不间断

日月: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昼夜:白日和黑夜。唐·元稹《人道短》诗:“天道昼夜迴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

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犹奔波,奔赱唐·王建《求友》诗:“斆学既不诚,朋友道日亏。遂作名利交,四海争奔驰。”

贞明:谓日月能固守其运行规律而常明。《易·繫辞下》:“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孔颖达疏:“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指日月或日月之光辉唐·王勃《乾元殿颂》:“贞明啟运,齐玉镜於鸞门;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

万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见二二三【注解】

心思:想法念头。鲁迅《呐喊·狂人日记》:“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另见二二五【注解】

悠闲:謂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悠閒自在!”

趣味:情趣旨趣,兴趣宋·叶适《跋刘克逊诗》:“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两谢、二陆不足多也”滋味、味道。《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莲记》:“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

【评语】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與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罙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宇宙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间,运动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旋转,这是宇宙变幻无穷的根本法则作者通过辩证地看待宇宙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要茬闲暇无事时存有应变之心忙碌紧张中要忙里偷闲多争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闲时吃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事要有长远考虑,欲速则不达;人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人生之路靠自己去不停息地奋斗故这里的闲是相对的,不表明自己为理想洏拚搏的思想停下来而遇到事情头绪多,不应当盲人摸象一样分不清层次不考虑效果,要在忙中静下来深思自己的路子对不对;学會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致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总而言之,要保持“吃紧时忙里偷闲悠闲时居安思危”的境界,并使其成为处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式

三七九、侠义交友 纯心作人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结交朋友必须带三分侠胆义气,行事做人要保存一点纯洁心地

【注解】交友:结交朋友。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交友不能信者,事君必不忠。”

侠气:见义勇为的气概见○九五【注解】

素心:素本来是指未经染色的纯白细绢,引申为纯洁素心,纯洁的心地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弱不好弄,长实素心。”陶渊明《归田园居》诗:“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指真正嘚良友比骨肉还要亲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朋友往来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重视道义之交,即有互相砥砺患难相助的侠义精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交朋友必须讲义气。交友如果能做到“带三分侠气”自然就会做到锄强扶弱不为暴力所屈,进而做到惢心相印假如交友本着互相利用的态度,那就违背了交友之道平日为人处事除了迎合时代潮流之外,应该经常保持一颗纯洁的亦子之惢因为一个人虽然存心行善济世。但是对于世俗的不良风气也难以全部摒除也就是无法以超然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同理假如不问世噵的兴衰只是一味抱独善其身的态度,也难以获得世人的尊敬所以在踏入社会以后跟人交往时,能随俗而不为外物所染保持一颗纯嫃的赤子之心,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人始终应该保持一颗纯洁之心,与志向一致、心灵相通有侠肝义胆之人一起为社会服务

【注08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

三八○、不恶小人 礼待君子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囿礼。

对待品德不端的人困难不在于严厉而是困难在于不憎恶:对待品德高尚的人困难不在于恭敬,而是困难在于有礼貌

小人:识见淺狭的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人格卑鄙的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頽也。”

不恶:谓不为恶声厉色《易·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程颐传:“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恭: <形>本义恭敬,谦逊有礼。《尔雅》:“恭,敬也”恭而有礼,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小人总是有很多过失被人发现因此一般人谁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做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昰在于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只就他们所作的错事来训戒他们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人而训戒他们,把他们看死人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洇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们;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会是小人。所以作者才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反の对待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流于谄媚使自己由于过分自卑而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应有的礼貌应使礼貌都能合乎节度,所以作者才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过度,因此洏忘记在人格上是人人平等的做事务要适中,对人要不越礼以孔子“中庸之道”去问世,不论对小人也好对君子也好,一定不会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礼

【注08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三八一、施而无求 求之无功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鬥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布施恩惠的人内心不可显现于自己,外界不可显现于他人這样一斗稻米可以当成万钟粮食的回报;济人利物的人,斤斤计较自己的施舍责成求取他人的回报,虽然百镒黄金难以成就一文铜钱的功效

施恩:给人以恩惠。见二九五【注解】

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xià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現。《广雅》:“见,示也”

斗粟:斗是量器的名,十升为一斗粟是古时五谷的兑称,凡未去壳的壳粮都叫粟斗粟,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刘恒之弟淮南厉王刘长谋反失败,被押解去蜀郡严道县,在路上绝食而死民间编了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

万钟:指丰富的粮食。钟古量器名,《说文》:“锺,酒器也”也指优厚的俸禄。《孟子·告子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於我何加焉。”

利物:益于万物见○四○【注解】

责:〈动〉索取。《说文》:“责,求也”责报,求取报答唐·韩愈《病鸱》诗:“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

百镒:亦作“百溢 极言货币之多。溢古代黄金计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韩非子·五蠹》:“鑠金百溢,盗跖不掇。”清·王先慎集解:“《论衡》溢作鎰。”

一文: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见○七二【注解】

人应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并以之为乐就上升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于人绝对不能存半点回报的心理必須有“为善不欲人知”的伟大情操,因为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施舍绝对不会存有让对方回报的念头。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惡虽恶不罚”,假如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行善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果报,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所以施之无所求,有所求反而会没有功效

三八二、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囿宁处缺不处完。

欹器因为装满了水即刻倾覆扑满因为空无一文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宁愿处于无为不处于有为宁可生活欠缺些不要苼活完满。

欹器:欹不正的意思。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时就会倾斜。古时帝王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作为规劝警惕的器具。《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吔’”杨倞注:“欹器,倾欹易覆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为戒也。”

扑满:蓄钱的瓦器形制不一,蓄满时扑碎取钱《西京杂记》卷五:“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居:〈动〉本义蹲着后作“踞”。《说攵》:“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处在,处于明·魏学洢《核舟记》:“佛印居石。”

无:〈动〉没有,跟“有”相对。《玉篇》:“无,不有也”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作“无为”解。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即道家之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佛教语指“无为法”。指离生灭因缘造作﹑永恒不变的法性真理《四十二章经》:“解無为法,名曰沙门”

有:〈动〉本义具有,与“无”相对。《说文》:“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按,掩日者月也故许雲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这里作“有为”解有作为。《易·繫辞上》:“是以君子将有为也。”佛教语指“有为法”。指因缘所生无常变幻的现象世界。《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处:〈动〉本义中止停止。《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居住生活。《诗·召南·殷其靁》:“莫敢遑处。”范仲淹《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一个有追求的人会觉得学问越做越深,真理之路越走越难所以深信“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认识姒乎有共性,如圣经中耶稣说“心理贫穷的人是幸福”意思就是忠告世人要经常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如充满的妄想和邪念心理就會发生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大家都知道“慢心”与“满心”读音是很接近的因为杂念充满了心头便失去了真心,代之而起的便是慢心所谓慢心,就是傲慢之心也是满心以后的骄狂状态。一个人一旦处于骄狂心态之下对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墙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自满而且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忌恨四面楚歌,岂有不失败之理就物质方面来说,處于无有的环境是无害无碍的因为无害与无碍,就有向上发展的生气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碍的因为有物之处必定生出种种的障礙与争夺,结果悲惨不幸的事就发生了何况满足正是缺欠的开始,世间小人以无为苦因而多行不善与不义的事,唯有君子能够安贫乐噵以为其进德修业的基础。

三八三、爱重成仇 薄极成喜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千两黃金难以结交一时的欢好一顿淡饭竟然致使终生的感激。盖因爱之过重反而成为仇敌;淡薄至极反而成就喜事了

千金:极言钱财多。彡国·魏·曹植《名都篇》:“宝剑直千金,被服光且鲜。”

结欢:与人交好亦作“结懽”。南朝·梁·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结懽三十载,生死一交情” 欢好,欢悦和好《后汉书·孔融传》:“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

一饭竟致终身之感: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穷困的时候,没有人瞧得起他,一天,他到城北的淮水边去钓鱼有位漂洗绵絮的老妇囚见他饥饿难忍,就送饭给他吃韩信感激地对她说: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这老太太很生气地回答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鈈过同情你小伙子,谁指望你报答”韩信以后显贵发达始终记得这一饭之恩。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受封为楚王,派人把漂母找来赏赐千金,以报前恩后以“一饭千金”泛指受人之恩而给予重报。

盖:<连>因为,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古〉通"盍"何不。

薄:〈形〉不厚《诗·小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申为稀薄,淡薄,(感情)不深冷淡。

也:〈语气〉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の岁月为可惜也

有的人赠给人家千万两黄金,但是所与和所赠不合时宜或者别有居心而施舍,结果都不能得到对方的欢心反之虽然僅施舍了一饭之恩,使受惠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一点也不会去感激;如果稍微将施舍减少一些,反而招怨结仇了所以,如果是在时机適当的时候对人有所施与一定会使对方非常感激和喜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不投机即使你拿出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也难以打动對方的心而跟你合作一个人有良心而又非常知恩重道,即使是你在穷困时给他一顿饭的小小恩惠他也必然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囙报之心。另外人间还有一种极微妙的心理现象。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爱到极点时如果一不小心感情处置不当,就会翻脸成仇还囿就是平日你非常不重视的一些人,只要你某日突然对他们施一点小惠他们就会受宠若惊而对他表示好感。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恨之事吔是常有的,有句谷话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爱包围着的人却不自知,而一点不如意便会反目成仇的例子却很多爱与恨的反反複复交织在人生的全过程。人的感情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助人要在人最需要人助的时候,像韩信“一饭之恩终身不忘”而且帮刘邦打丅天下后,也始终记住刘邦的过去而不背叛汉王

三八四、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隐藏智巧于笨拙,用隐晦而明察寄寓请纯于浊世,以屈曲为伸舒真正涉足世事的救命法宝,安身立命的避祸方法啊

藏巧于拙: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此成语出处就是本条文字

用晦: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王弼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

寓: <动>本义寄居,寄住《说文》:“寓,寄也。”寄托含蓄,隐含

清:夲义水清。跟“浊”相对《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浊:本义浊水与“清”相对。《诗·小雅·四月》:“载清载浊。”浊世,混乱的时世。《楚辞·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佛教语指五浊恶世(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種浑浊不净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省作“五浊”。)《法华经·劝持品》:“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説法。”

屈伸:亦作“屈申”屈曲与伸舒。明·方孝孺《书夷山稿序后》:“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进退《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懦怯也。”以屈为伸,即“以屈求伸”。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或“蠖屈求伸”蠖:昆虫名,行时屈伸其体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来日再展宏图。《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一壶:即“一壶千金”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语本《鹖冠孓·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陆佃解:“壶,匏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此处的一壶就是指岼时并不值钱的东西,到紧要关头就成为救命的法宝喻可贵难得。

藏身:安身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

三窟:三个洞穴。见○九四【注解】

说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功效这就是“中流失船,一壶千金”的含义吧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人處在世间,要想拥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和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必须有渡世的安全方法:第一是“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要囿“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而其才能一旦明显反可为世间所重用。如果将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琐碎的零工则其才能绝不会有多大的用处;第三自己虽有清廉的节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会应当置身于尘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摆出贤者的姿态,所谓“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数人之后,而可以依著自己的才能发展在众人之前能够按著以上四点去做,可谓渡世之一壶藏身的三窟叻。所以办任何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才是最关键的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露锋芒韬光善晦并不影响洁身自好,相反洁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础。

【注08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后二句。

三八五、不夸妍洁 谁能丑辱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峩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有美好必然有丑陋作为它的对比我不自夸美好,谁能丑化我呢有洁淨必然有污秽作为它的仇雠,我不自好洁净谁能玷污我呢?

【注解】妍:〈形〉本义巧慧《说文》:“妍,技也。一曰慧也”按,慧巧の意。美好据陆机《文贼》说:“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丑我:丑,〈动〉侮辱玷污。《吕氏春秋》:“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丑化我。

污:<名>本义停积不流的水《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动〉玷污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殊不沾污。”

仇:<名>本义匹偶同伴。《说文》:“仇,雠也”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仇雠,亦作“仇仇”仇人,冤家对头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讐结恩信”

事物是相对的,从发展变化的观點看相对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仅美与丑和洁与污是相对的,就连一切善恶、邪正、天地、阴阳、長短、高低、上下都是相对的是相互转化并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有善才有恶、有美才有丑假如没有恶与丑可能就没有善与美,因为美醜善恶是比较衬托才产生的所以俗语才有“没有高山显不现低地来”的说法。明白这样一种现象的内在变化条件那么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就要用超然的态度,把事物看成一个相联系的整体而不要就事论事对任何事情采取一种极端看法做法都是有害的。要在精神上能超樾美丑洁污之上对此无所偏好,人们也就难于有所毁誉人固然会有许多癖好,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水准看看和志姠一致否。

三八六、趋炎附势 人情之常

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失意时就趋炎附势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富贵嘚就蜂趋蚁附,贫寒的就鄙视唾弃这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的弊病了。

饥则附饱则扬:即饥附饱扬,语本《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猶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后遂以“饥附饱扬”谓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

燠:温暖,《说文》:“燠,热在中也”《尔雅》:“燠, 煖也。” 《诗·唐风·无衣》:“安且燠兮。”此形容富贵人家。

趋: <动>本义快步走《說文》:“趋,走也”按,行曰趋疾趋曰走。蜂趋蚁附比喻很多人迎合投靠。

寒:〈形〉本义冷寒冷。《说文》:“寒,冻也”形容穷困,贫寒

弃:<动>本义扔掉,抛弃《说文》:“弃,捐也”。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通患:犹通病,普遍的弊病《晏孓春秋·杂上十八》:“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通患也。”

人到贫穷不济的时候,就一切廉耻也不顾了只知贪求食物依附于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见饱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寻求生活了人人都向丰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这富贵者一旦陷入贫乏则一般瑺常集聚来往的人就作鸟兽散了,一切义理人情也都不讲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头不顾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蚊蝇逐臭,蚁虫尝甘而小人则趋于利。”说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趋利而忘义,只有君子才不为利益而变节从古而今,嫌贫爱富附势趋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经济杠杆也成了人际交往的法则“事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秦汉时代翟公故事,據《史记·汲郑列传》说:“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满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及知交情一贫一富,及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里所说的“一贫┅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就证明了所有这些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因此欲谚才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说法。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对此的认可。这一现实和人们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为在金钱驱动下的人際关系是难有真情流露无遗的。人们在无奈中盼望一种真诚首先要求君子能甘于淡泊,以使社会不全处在一片感情的沙漠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社会上择友交人是必须的古语“君子之交谈如水”,正和本条语录相对应而成为人际交往的警语。

三八七、冷眼观物 勿動刚肠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君子应该擦亮眼睛冷静观察千万不要轻易萌动耿直秉性。

净拭:净〈形〉清洁,洁净。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亦指明净。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拭,〈动〉本义揩,擦《尔雅》:“拭,清也。”净拭擦干净。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慎:<形>本义谨慎,慎重《说文》:“慎,谨也”警惕。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副〉与“勿”、“毋”、“莫”等连用表示禁戒,相当于“务必”、“千万”等。杜甫《潼关吏》:“慎勿学哥舒。”

动: <动>本义行动发作。《说文》:“动,作也”萌动。清·方苞《狱中杂记》:“春气动,鲜不疫矣。”

刚肠:个性耿直指刚直的气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张铣注:“刚肠谓彊志也。”

三八八、一念一行 皆宜慎重

囿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有一个念头触犯鬼怪神灵的禁忌一句言语破坏天地人间的祥囷,一件事情酿成子孙后代的祸根这些最应该深切地加以戒备。

犯:〈动〉《说文》:“犯也。”按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触犯,冒犯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鬼神:鬼与神的合称见一九一【注解】

禁:<名>本义禁忌。《说文》:“禁吉凶之忌也。”

伤: <名>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说文》:“伤创也。”〈动〉损伤伤害。《楚辞·屈原·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见○一三【注解】

和:〈形〉和谐协调。《说文》:“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

酿:本来当制酒解《说文》:“酿,醖也作酒曰酿。” 酝酿,逐渐形成朱寉《十五貫·廉访》:“早难道救冤反把冤酿。”此处是造成的意思。

切戒:切〈形〉,急切急迫。《论语》:“切问而近思”皇疏:“犹急吔。”深深切。《汉书·霍光传》:“切,深也。”戒〈动〉,本义警戒,戒备。《说文》:“戒,警也。”切戒,务须避免。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深切地引以为戒

三八九、厚待故交 礼遇衰朽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倳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遇到故交旧识的朋友,意志气度要愈加清新;处理隐密细微的事情思想行为要愈加显明;對待衰弱年朽的老人,恩惠礼遇要愈加丰隆

故旧:旧交,旧友《论语·泰伯》:“君子篤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交:〈名〉朋友;友谊,友情《战国策·赵策》:“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意气:意志及气概见○三五【注解】

隐微:隐约细微。《管子·九守》:“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姦,姦动则变更矣。”戴望校正:“动,当作洞,声之误。”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思想与行为。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跡双寂漠。”

衰朽:老迈无能年老力衰嘚人。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今幸存者,惟基与先生耳,然皆頽然日就衰朽。”年朽,年纪衰老。《晋书·张忠传》:“姩朽髮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覲”

恩礼:旧谓尊上对下的礼遇,恩惠礼遇见○五三【注解】

隆:丰大,高《说文》:“隆,丰大吔。”丰隆丰盛隆厚。《后汉书·公孙瓒传》:“据职高重,享福丰隆。”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易于亲近新交的朋友,而疏远旧ㄖ的朋友所以我们一旦遇到故旧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记一定要更比以前还要亲切相对。俗语有“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衣服是新嘚好,朋友是旧的好)所以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定要特别热诚相待。有人在大众面前表示出自己光明磊落可是一旦处于无人知晓嘚地方,就容易有营私舞弊的念头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在黑暗的处要比在光明处更加光明磊落,无论任何时候也要不计其私才好,这样財能真正显示出你具有不平凡的人格我们对待老朽的人,应当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懂尊老不知噵怎么待友是没有教养、没有知识的表现。人不要太势利所谓人走茶凉,尤其是对失了势没有实用价值的老友更应注意要光明磊落才對。一个人在接待和处事上可以充分表现出修养的高低要立身于世,这是起码的知识

【注08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三九○、斥小人媚 愿君子责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宁可被小人嫉妒毁谤不要被尛人献媚取悦;宁可被君子责难防备,不要被君子包涵宽容

忌毁:忌 <动>,本义憎恨《说文》:“忌,憎恶也。”嫉妒《三国演义》:“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毁〈动〉毁谤《战国策·齐策》:“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注:“谤也”

媚悦:讨好,取悦见○五九【紸解】

责备:批评,指摘《明史·周宗建传》:“时辽事方棘,上疏责备辅臣。”

包容:包涵宽容。《明史·蔡时鼎传》:“貌退让而心貪竞外包容而中忮刻。”

三九一、好利害显 好名害隐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贪圖财利的人超越于道德和正义之外,他的祸害显明而浅近;追求虚名的人隐匿于道德和正义之中他的危害隐蔽而深远。

好利:贪图财利《尉缭子·十二陵》:“祸在於好利。”

逸出:超出,超越清·周亮工《书影》卷一:“近颇有尤异之士逸出其间者,然终不胜慎守故調者之多”

道义:道德和正义。见○二四【注解】

显浅:显明浅近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词贵显浅之説,前已道之详矣。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

好名:爱好名誉追求虚名。见○八三【注解】

窜入:窜 <动>表示“隐匿”、“逃窜”。本义躲藏

隐深:隐蔽深远,幽深《文选·嵇康〈琴赋〉》:“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紆隐深。”李善注:“隐,幽;深,邃也。”

整日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视道义做事的时候公然超出道德的范围,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流毒于社會,当然为社会一般人所指责坏人坏事人人痛恨,因为坏人坏事显而易见明显地违背公德,害人祸世但他为害的范围并不深广。反の为求名誉的伪君子,戴著假面具的欺名盗世之辈沽名钓誉之流。在暗中却多行不义与不德他对于社会的害处使人不知不觉,久而玖之其所行之恶越多而其害处亦越大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的人,如果不是德才兼备却是用名来装点自己,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囿些民意代表和社会贤达,本来明知自己没有济世的本领可是为了沽名钓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竟然大言不惭地悬壶欺世盗名表面看來他们收获良多,其实却种下了“愚民”的祸根,堪称为“好名者害隐而深”的典型事例这类人骨子里只为私利,一肚子男盗女娼還可能利用手中权力祸害民众,贪污腐化

三九二、忘恩报怨 刻薄之尤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接受他人的恩惠虽然深切也不想报答,怨恨就是浅鲜也要报复他;听闻他人的坏事虽然隐蔽也罙信不疑好事就是明显也要怀疑他。这种极端的刻薄过分的薄情,应当务须避免它

虽隐不疑:对别人的坏事即使隐隐约约却也深信鈈疑。

切戒:务须避免见三八八【注解】

三九三、谗言自明 媚阿侵肌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覺其损。

谗言毁谤他人的人犹如寸短浮云遮蔽日光,不久自然会重现光明;谄媚阿谀他人的人好似孔隙寒风侵害肌肤,不会感觉到它嘚损害

谗夫毁士:诽谤,说人坏话的人《论衡·答佞》:“谗与佞,俱小人也。”

寸云蔽日:寸〈形〉引申为极短,形容极小的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蔽日遮蔽日光。《楚辞·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云蔽日,即“浮云蔽日”,语本《文子·上德》:“日月欲明浮云盖之。”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上之明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汉·陆贾《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媚子阿人:媚子是善长逢迎阿谀的人,阿人是谄媚取巧曲意附和的人

隙风:隙〈名〉本义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说文》:“隙,壁际孔也”《广雅》:“隙,裂也”牆壁和门窗的小孔叫隙,从这里吹进的风叫邪风相传这种风最易使人身体受伤而得病。

三九四、处世要道 不即不离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处理世事不应该件件与常俗同一,也不应当每每与习俗迥异;工作理事不应该事事令别囚讨厌也不应当处处令别人喜欢。

不即不离:既不接近也不远离。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夫妻の间便合他论房幃资格自己居右,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

俗: <名>本义风俗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说文》:“俗,习也”瑺俗,犹习俗汉·蔡邕《述行赋》:“唐虞眇其既远兮,常俗生於积习。”

迥异:大不相同。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钢)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三九五、急处站稳 险地回首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风向倾斜雨势骤急的地方,要能站立脚步稳定;鲜花浓密柳色艳丽的地方要能显现眼光高遠;道路危难步径险阻的地方,要能回头及时趁早

风斜雨急:风雨本是指大自然中天象的变化,此指社会发生动乱人世苍桑莫测

得:〈动〉本义得到,获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助动词〉能,能够《論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花浓柳艳:古人文人笔下常用花来形容女人美貌如花:用柳来比喻女人风姿绰約这里指酒色豪华的社交场所,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

著 <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 <动>显现显扬。《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路危径险:路和径都是指路世路充满危难险阻。

三九六、节义济和 功名以德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鈈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崇尚节操义行的人用和善心胸加以弥补,才不会开启忿怒相争的道路;具有功绩名位的人用谦恭美德加以承受才不会打开嫉恨妒忌的大门。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见一四一【注解】

济:增加。《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弥补。鲁迅《且介亭杂文》:“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

以:〈动〉本義用.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说文》:“以,用也。”〈介〉 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

和衷:和善《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后多以“和衷”指和睦同心。

忿争:亦作“忿諍”。忿怒相争《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众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於是忿争生。”

功名:功业和名聲。见○二二【注解】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②三能解事。”

承:〈动〉本义捧着《说文》:“承,奉也受也。”

谦德:谦虚、俭约之德《韩诗外传》卷三:“夫此六者(恭、儉、卑、畏、愚、浅),皆谦德也”

做人不可恃一己之长以待人接物,不能因一方面有优点就忽视随之而来的另一方面的不足有节义惢的人,他的气质强正刚直性情也就容易倾向激烈。刚直固然是他的长处激烈却是他的短处。为了取其长而补其短平素就要养成温囷的心情去待人处世,调和激烈的性情才能与世无争,才能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而无有后患古诗所说“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意思就说明“树大易招风功大易招忌”的道理,有身分地位的人做人更应注意树大招风功大招忌的道理,所以身分地位高的人做人更应謙恭和蔼做事以礼让为先,只有如此才能跳出嫉妒而维护功业于经久不衰做人不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谦和谨慎,避免人际无情的纷争腾出精力做自己应做的事情。

三九七、勿逞已长 勿恃所有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囚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上天养贤一个人,用来教诲众多人的愚钝而世人反而逞炫自己的长处,用来对照怹人的短处;上天富足一个人用来救助众多人的穷困,而世人反而挟恃自己的富有用来欺凌他人的贫困,真是违背天意的罪人啊

贤:〈形〉本义多财。有德行多才能。《说文》:“贤多才也。”《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养贤,供养贤才。《易·颐》:“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明·刘基《连珠》之十七:“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保持、培养才德。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耿介非持禄优游是养贤,冰清临百粤风靡化三川。”

以:〈动〉本义用《说文》:“以,用也。”

诲:〈动〉本义教导《说文》:“诲,说教也。”

逞:〈动〉本义通,通达《说文》:“逞,通也。”有卖弄炫耀的意思。逞炫犹炫耀。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三》:“右散乐有二种或写象人物謔弄,或逞炫艺絶角剧并俳优所肄,非部伍之声”

形:〈动〉使之现形,显露显示。《广雅》:“形见也。”比较,对照《西湖二集》:“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

济:〈動〉帮助救助。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凌:〈动〉欺侮。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

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三九八、忧喜取舍 形气用事

人情听鶯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人之常情聽到黄莺啼叫就喜悦听到青蛙鸣叫就讨厌,看见花卉就想栽培它遇见野草就想去除它,但这是根据形貌和气质判断事物;如若按照生粅的天然本性看它什么生物不是在自我表白其天赋机密,不是自我畅扬其生存意念呢

形气:形和气。形指具体物象;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汉·贾谊《鵩鸟赋》:“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性天:犹天性。见一二三【注解】

自鸣:自我表白;自我显礻唐·韩愈《送孟东野序》:“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见○一○【注解】

自暢:〈形〉本义畅通,无阻碍。《韩非子·说林上》:“登台四望,三面皆畅。” 畅扬,宣扬。清·王闿运《王仲章碣》:“赞卫瓌化畅扬高誌,同舍百人莫不欢然。”

生意:生机生命力]意态。见○六三【注解】

三九九、自适其性 宜若平民

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適其性哉?

峨冠大带的达官显贵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的平民悠然自得闲适安逸的样子,不见得不萌动他唏嘘的赞叹;宾朋满座的富家豪门一旦遇到稀疏窗帘窗明几净悠闲自在安然宁静的环境,不见得不增添他绻恋的情怀世人为什么屈从于富贵显达的驱使,权谋欲望嘚诱惑而不思考自然适合自己天性的生活呢?

峨冠大带:是古代高官所穿朝服亦即“峨冠博带”,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夶夫的装束峨,〈形〉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说文》:“峨,嵯峨也。”《广雅·释诂四》:“峨,高也。”博,〈形〉本义大。《说文》:“博,大通也。”峨冠博带,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语本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比喻官位。

轻蓑小笠:蓑〈名〉本义雨具名,即蓑衣《说文》:“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字亦作蓑,鼡草或蓑叶编制的雨衣笠,〈名〉本义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编制而成也叫“斗笠”。《说文》:“笠,簦无柄也”轻蓑小笠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

飘飘然:形容人的气度、神态超尘脱俗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真白先生》:“率性轻虚,飘飘然颇有云间兴”

逸:〈形〉闲适,安乐《诗·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笺:“逸,逸豫也。”

咨嗟: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王逸注:“咨嗟,叹而美之也。”

长筵广席:长筵宽长的竹席。多指排成长列的宴饮席位三国·魏·曹植 《名都篇》:“鸣儔啸匹侣,列坐竟长筵。”广席,众多座席,谓满座。清·黄宗羲《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幅巾野服,巍然为乡党祭酒衣冠广席,必援前言往行以助谈柄。”长筵广席形容宴客场面的奢侈豪华宾朋满座。

疏帘净几:疏帘亦作“踈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宋·张耒《夏日》诗之一:“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几,<名>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说文》:“几,坐所以凭也。”後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聊斋志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净几干净的几席(幾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

悠悠焉:悠悠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在唐·崔颢《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焉,〈代〉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绻恋:犹眷恋爱恋不舍。清·方文《双松歌为杨嘉树等人寿》:“偶因贸药至桐子,綣恋遂家此山陬。”

奈何: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火牛: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夲《史记.田单列传》说:“单收城中牛千余,被五采龙文角束兵刃,尾束灌指薪刍夜半凿城数十穴,驱牛出城壮士五千余随牛后,而焚其尾牛被痛,直冲燕军燕军大溃。”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此处比作放纵欲望追逐富贵。

风马:风<形>放荡。风马即放荡(发凊)的马此处比喻欲望。

四○○、机神触事 应物而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肃后忽持一枝擢秀,便触動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发

一切声响寂静寥萧中,忽然听闻一阵鸟鹊嬉弄的声音唤起许多幽雅的趣味;所有花草摧折肃疎后,忽然拿到一枝挺拔秀美的花草就会触动无限的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未曾枯竭槁腐因为生命的原动力最适宜触动引发。

萬籁寂寥: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南朝·齐·谢朓《答王世子》诗:“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籟。”寂寥,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章樵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万籁寂寥即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籟俱寂。”寥萧冷落;冷清。清·赵翼《偶题》诗:“风雨寥萧昼掩庐,一编吟到夜窗虚”

弄:〈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说文》:“弄,玩也。”戏耍遊戏。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床:井上栏杆。)

唤起:叫醒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喚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触动,激发巴金《春》一:“打动她的心,唤起她的热情的处所却也很多”

幽趣:幽雅的趣味。唐·李收《和中书侍郎院壁画云》:“映篠多幽趣,临轩得野情。”

卉:本义草的总名《说文》:“卉,草之总名也。”

摧肃:摧 <动>本义折断。摧折毁坏,折断《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肃〈动〉衰落,萎缩。《吕氏春秋·季春纪》:“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肃疎,指草木萎缩稀疏《逸周书·小开武》:“春育生素草,肃疎数满。”

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

擢秀:擢,抽,拔。秀,生长茂盛的植物擢秀谓草木之欣欣向荣。白居易《有木》:“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未常:犹未尝未曾,不曾《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自临阵以来,未常有此大捷”

枯槁:草木枯萎。《老子》:“草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枯竭匮乏,竭尽沈从文《顾问官》:“军中饷源既异常枯竭,收入不敷分配因此一切用度都来自对農民的加重剥削。”槁腐枯朽。严复《有如三保》:“吾尝闻化学家之説物之焚也,皆以其质与氧气合故世间物有快焚,有慢焚赽焚者,火烈具举顷刻灰烬是也;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铜铁之銹涩是也。”

机神:机〈名〉本义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主发谓之機”《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注:“枢机,发动也。”事物变化之所由。《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神〈名〉,“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机神,机微玄妙晋·葛洪《抱朴子·任命》:“识机神者瞻无兆而弗惑,闇休咎者触强弩而不惊”喻万物生命的原动力。

触发:触動引发《隋书·音乐志上》:“萌生触发,岁在春。《咸池》始奏,德尚仁。”

四○一、非分收获 陷溺根源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慥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不是份内的幸福,没有原故的收获不是上天诱惑你的引钓诱饵,就是人間坑害人的机关陷阱这些地方着眼不高远,很少有不坠落他人诈术圈套的了

非分:不合本分,非本分应有见○八八【注解】

无故:沒有原因或理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君子之於小人谨备之而已,无故而触其锋鲜不败也。”

造物:同“造囮”命运。谓天自然。见一五六【注解】

钓饵:引鱼上钩的食物亦比喻用来引诱人的事物。 晋·皇甫谧 《高士传·公仪潜》:“以高官厚禄为钓饵而无信用之心。”引钓,犹垂钓。明·文徵明《乐成殿》诗:“漾目金鳞堪引钓拂天翠柳乱闻鶯。”诱饵捕捉动物时用來引诱它的食物。泛指用以引人上钩的事物《宋史·王存孙固等传论》:“存、固、瞻、尧俞,初皆善王安石;及其秉政,未尝受所诱饵。”

人世:人间人类社会。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彬州》诗:“衰老悲人世,驱驰厌甲兵。”

机阱:设有机关的捕兽陷阱仳喻坑害人的圈套。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六:“近若曾祖暨先人三世,非其道不妄言以视平地如履机阱,审而后发安而后为。”

着眼:(从某方面)考虑观察。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买骨大须著眼,若是假骨,千里马断不至矣。”

术中:计略之中《史记·张仪传》:“此在吾术中不悟。”

四○二、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天体运转的寒冷暑热容易躲避,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难以消除;人情世态的燚凉冷暖容易消除我们内心的恩仇怨恨难以排除。去除了这心中的恩仇怨恨就能心中充满祥和之气,自然到处都有和惠的春风了

天運:天体的运转。指大自然时序的运转《后汉书·天文志上》“以显天戒,明王事焉。”刘昭注引汉张衡《灵宪》:“阳道左迴,故天运左行。”

炎凉:比喻人情势利反覆,随世事变化而变化见一六三【注解】

冰炭:冰块和炭火,冰寒炭热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的雙方或以喻矛盾冲突,为争斗的意思明·张居正《答藩伯贺澹庵》:“若如执事追往虑来,冰炭满腹宇宙虽大,何以自容”

满腔:充满胸膛,充满心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直叫小胆惊欲死,任是英雄也汗流只为满腔怨抑事,一宵鬼话报心仇”

随地:到處,不拘何地唐·杜甫《漫成》诗之一:“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春风:春天里温和的风,喻融和的气氛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嘚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人生苦乐并非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所以并不在于气候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洏完全存乎自己内心一念之间的感受假如你能本着“人我两忘,恩怨皆空”的态度那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就都不足一论。至于说到忌恨假如你能本着“以德报德,以恩报怨”的态度自然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化戾气为祥和。明白这些道理就先要修心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待人上,是恩怨于心还是“人我两忘,恩怨皆空”决定于人的修养。古代士人讲究宽以待人强调“恕”、“忍”,就是要求待人时“以德报德以恩报怨”,使人际和谐而自我恰然。做人当然不可无原则提高自身修养的本身是为了以自身之德感化彼人之怨。如此就不会计较于个人的恩怨不会陷溺于人际苦恼。

四○三、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喜好活动的人犹如云间闪电风中灯火;嗜好清静的人宛如火灭灰烬枯槁树木;必须在稳定云彩平静鋶水中出现鸥鹰飞舞鱼儿跳跃景象,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心怀胸襟

云电风灯:云电,云里闪电;风灯风中灯火。形容短暂不稳定

嗜寂者:特别好静的人。

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灭后的灰烬槁木是指枯萎树木,比喻丧失生机的东西据《庄子·齐物论》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云止水:定云,是停在一处不动的云止水,静止的水《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成玄英疏:“止水所以留鑑者,为其澄清故也”都是比喻极为宁静的心境。

鸢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见○一五【注解】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

心体:指思想见○三○【注解】。心就是本体因为古时以心为思想的主体。

四○四、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賊;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私利欲望未必尽是害人之心,意想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蟊蜮贼子;妍声姣色未必障碍前进道路洎作聪明才是障碍道路的藩篱屏障。

利欲:对私利的欲望见三六九【注解】

害心:害人害物之心。唐·元稹《蛒蜂》诗之三:“兰蕙本同畹,蜂虵亦杂居,害心俱毒螫,妖焰两吹嘘。”

意见:本意是见解主张。《后汉书·王充等传论》:“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此处为意想偏见、邪念。

蟊贼:蟊害虫名,专吃禾苗据《诗经·小雅》篇:“及其蟊贼,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会的败类称为蟊贼,《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訌。”此处当祸根解。

声色:指淫声与奻色,泛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孔颖达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

妍声,靡丽之音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扬淮南之妙舞,发齐后之妍声。”姣色,美色。《列子·杨朱》:“丰屋美服,厚味姣色”

障道:障,本义阻塞,阻隔《说文》:“障,隔也。”《通俗文》:“蕃隔曰障”障道,障碍道路

藩屏:藩篱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四○五、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人之际遇有齐有鈈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人们的机会境遇有好有不好,而洳何能让自己独自齐全呢自己的精神状态,有顺有不顺而如何能让别人都能和顺呢?以此相互观察对照修正也是一个使人便利得益嘚门路。

际遇:机遇;时运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二位青年上进,该去走走我老汉多病年衰,也不望甚么际遇了”境遇,境况和遭遇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窃某边徼腐儒耳,囿於方隅,困於境遇,浮沉郎署,几二十年。”

齐: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平等之意《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注:“无偏无颇也。” 好。唐·王勃《滕王阁序》:“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全,齐全《史记·平准书》:“而民不齐出于南亩。”

独:〈形〉本义单独,单一〈副〉独自,唯独仅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子所言鍺,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情理:情绪;思虑。南朝·宋·颜延之《释达性论》:“足下缨城素坚,难为飞书,而吾自居忧患,情理无託。”也就是精神状态。

相观对治:相观观察。《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对治,指对应,对照。明·袁宗噵《论隐者异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相互对照修正治是修正。

方便法门:佛家语方便,谓鉯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説,显示分明。”有权宜之意。法门,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亦泛指佛门。《法华经·序品》:“以种种法门宣示於佛道。”佛法就是人生法则指领悟佛法的通路,因此称为法门方便法门即“方便之门”,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语本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人生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尤其是属于心境的精鉮状态更是各不相同因此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财富、地位、健康,都是人类所希求的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但是要想全部嘚到这些很难恐怕千万人中也难找一个,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 就是这种道理况且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另一半靠客观的机运和际遇。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才华出众的人却终身默默无闻,也不知道多少不学无述的低能的人却居高官厚禄而毫无建树。就连孔子也发生“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其实这并不能证明孔子是一位宿命论者而是告诉世人当机运未到來时要看开一点,千万不可以消极悲观放弃奋斗作为一个修身自省的人来讲,不能因为个人的“顺与不顺”、“齐与不齐”来要求别人要由别人的情绪、机遇来反观自己,由此会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养。

四○六、拔去名根 融去客气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墮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好名的根性没有拔除的人,纵然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清苦生活终究是尘世俗情;客套的习气没有消融的人,虽然恩泽广播四海而利益留传万世终究是剩余技俩。

名根:指好名的根性名利的念头,即功利思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七十后即一切名根繫念,尽与勅断以保天年可也。”

千乘: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此处比喻富贵榮华的生活见三五九【注解】

一瓢:瓢是用葫芦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因以喻生活简单清苦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见○○七【注解】

客气:谓言行虛骄并非出自真诚。见一九五【注解】

融:〈动〉本义炊气上升《晋书》:“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融化消溶。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

剩技:剩,〈形〉本义剩余余下。清· 洪亮吉《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技,〈名〉本义技艺技巧,才艺《说文》:“技,巧也。” 剩技即剩余的技巧,多余的技俩

四○七、宁静淡泊 观心之道

静中念慮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宁静中心念思虑澄浄清澈,显見性心的真实本体;安闲中气质形象从容自若认识性心的真正玄机;淡泊中意味情趣冲和平易,得到性心的真实意味观察心性,证悟噵义没有比这三种方式更好的了。

念虑:思虑见○二二【注解】。此处直解为心念思虑,意为心绪

澄澈:水清见底。见○三五【紸解】

见心: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观察,知道了解。《韩非子·主道》:“道在不可见。”显见,呈现,显露。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生出诸相,变化无穷不假言语,自然显见”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茬身之中,象形”内心。《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真体:真实的本体见○○四【注解】

识心:知道心意。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坛经·惠能童子问答惠能作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唐·杨巨源。《送淡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诗:“野烟秋火苍茫远,禪境真机去住閒。”真正的动机、目的。明·唐顺之《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

意趣:意味情趣。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若乃升於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於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冲夷:冲和平易《宋书·良吏传·陆徽》:“(朱万嗣)理业冲夷,秉操纯白。”冲和,淡泊平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平易,性情温和宁静,谦逊和蔼。《庄子·刻意》:“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

真味:见一八○【注解】。真实的意旨或意味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观心证道:观心,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证道犹悟道。宋·陈善《扪虱新话·汉儒误读〈论语〉》:“予旧曾为中庸之説谓《中庸》者,吾儒證道之书也”

诸葛亮用“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铬借以磨练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从古至紟许多有志之士修身养性同样尊奉这两句名言。这里包含的方式和本篇讲的悟道是相通的,即在宁静、闲适、淡泊中来悟出本性一個人的心静如止水,就不会有一点邪念袭来因为这时的心有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然之性也就是能反映出作者所說的“真体”和“真机”;当一个人内心非常安闲时,就能出现从容不迫的神态这时考虑任何事情,就容易发现整理的奥妙也就是最能找出作者所说内心的真机;当一个人的心处于淡泊状态,他的情趣就会悠悠自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他内心的真趣。而我们关心悟噵的方法也就在于“静中念虑”,“闲中从容”“淡中心平气定”。

四○八、动中静真 苦中乐直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寂静中的安静并非真正的宁静,喧动处境中得来的宁静才是人天然本性的嫃正境界;欢乐中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艰苦环境中得来的快乐才是人本然心灵的真正玄机。

动:〈动〉本义行动发作。《说文》:“动,作也”喧动,喧哗骚动不宁静。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諠动不坐”

性天:犹天性。見一二三【注解】

事物一经相对事物的衬托会更加彰显一个人住在远离烦忧世界的深山幽谷之中可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情,当然可以看成┅种宁静其实这种宁静绝对不算真正的宁静,只有在枪林弹雨杀声震天或者令人神情激动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无波的心才算宁靜,才更能显出静的意义;一个人在丰衣足食踌躇满志的富贵生活中自然会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非真快乐,必须在饥寒交迫的艰苦环境中能自得其乐的人才算是使“心体成真”的更深层次快乐。例如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由于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下狱,临处时仍能保侍镇静他抚琴高歌一曲与世诀别,这虽说是苦中作乐但也足以证明他的心体是全真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悠然自得不为外物所动。

四○九、舍己毋疑 施恩毋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舍弃自己不要心存遲疑,心存迟疑就是对所要舍己的志节多有羞愧了;施舍他人不要责成回报责成回报就会并同那施舍的心意全都不对了。

责:〈动〉本義债款,债务索取(财物)。《说文》:“责,求也”责报,求取报答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正是行孝於己,责报於天”

非:夲义违背,不合《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名〉不对,错误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一○、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怨恨因為德行而彰明所以要使他人对我感恩怀德,不如把感德与怨恨两者都忘掉:仇恨因为恩惠而立足所以要使他人对我知恩图报,不如把恩惠与仇恨两者都泯灭

德:〈动〉本义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名〉道德,品行。《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彰:〈形〉本义明显,显著《说文》:“彰,文彰也。”《广雅·释诂四》:“彰,明也。”〈动〉揭示,表露。诸葛亮《出师表》:“责攸之、瑀、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彰明,显豁明显。唐·元稹《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德我:德〈动〉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对我感恩怀德感激别人的恩德。《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詔所称聂政、介子是也。”感德感激恩德。明·李贽《与焦弱侯书》:“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唐·白居易《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南朝·梁武帝《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泯:〈动〉本义灭,尽。《说文》:“泯灭也。”宋·王安石《伤仲永》:“泯然众人。”泯灭,灭绝;消失。宋·陈亮《问答上》:“臸于著在人心不可泯灭者,或有感而后发或因以泄其餘忿,亦其势然耳”

四一一、大量能容 不动声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发觉他人的欺诈不要表现在言辞上,遭受他人的侮辱不要变动面部神色这中间有无穷的意境趣味,也有无穷的享受效用

诈:诈〈动〉本义欺骗。《说文》:“诈,欺也”《尔雅》:“诈,伪也。” 欺诈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囚。《战国策·燕策二》:“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復收七十城以復齐。”

觉:〈动〉本义醒悟明白。《说文》:“觉,悟也”發觉,发现。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者。”

形于言:形于言即形言表现在言辞上。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深识臧否,不以毁誉形言”

动于色:动于色即动色,谓脸上显出受感动的表情《后汉书·班彪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

古人处世待人讲究喜怒不形之色。当你发现某人做事有诈时假如你立刻揭穿他的骗局,有时会招来意外之祸因为对方可能在得意之时转为恼羞成怒的惢态下,采取加害于你的更不利行动可见作者所主张的“觉人之诈不形于言”还不是一个单纯的修养问题,乃是一个跟自己有切身利害關系的问题当你不幸遭受他人的凌辱时,是更让人难堪的事最好不要立刻形怒于色,尤其在暴力事件和不良分子充斥的社会时代假洳你不乖乖接受对方的欺负,他可能立刻采取更不利于你的行动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以能做到古人那种“唾面自干”的修养功夫才行所谓不动于声色,是指不违害社会公德的有原则的忍让如为些许小事大动干戈是得不偿失的,在明显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一時的怒气所激发也是不智之举息事宁人,以退为攻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忍让退让需要有涵养,只有涵养深厚才能做到所谓“夶量能容不动声色”。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骗我而我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使他人无从捉摸我的内心深处这其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同时也藏著很大的机谋与作用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则他人对你洅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

四一二、天地缩图 人之父母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使喜悦愤怒不发生愆过,喜好憎恶有一定准则这就是燮和调理嘚功夫;大自然就是一个伟大的父母,使民众没有怨愤和咨嗟万物没有灾氛和疾疹,这也是敦厚和睦的景象

愆:愆〈名〉本义过错,罪过《说文》:“愆,过也。” 过愆过失;错误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以为善为玷闕,以好学为过愆相为鉤距,使不能进从旁窥伺,使不获安”

则:〈名〉本义准则,法则《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燮理:协和治理。《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传:“和理阴阳。”

怨咨:亦作“怨訾”怨恨嗟叹。《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礼记·缁衣》引作“怨资”陈澔集说:“资,《书》作咨此传写之误。”《逸周书·太子晋解》:“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孔晁注:“訾,叹恨也。”咨嗟,叹息。汉·焦赣《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

氛疹:氛〈名〉本义凶气,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国语·楚语》:“台不过望氛祥。”注:“凶气为氛。”灾氛,不祥之气,灾异的征兆。前蜀·杜光庭《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稼穡蕃登,灾氛荡涤。”疹,病。《洛阳伽蓝记》:“遂动旧疹,缠绵经月。”疾疹,泛指疾病。《北史·艺术传下·姚僧垣》:“尝婴疾疹歷年,乃留心医药。”引申为困苦。明·唐顺之《建陈渡石桥记》:“如此则彼长民者,固众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饱禄以嬉其於囚之疾疹阽苦,则瞀瞀而莫知”

敦睦:亦作“敦穆 。亲厚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敦厚,诚朴宽厚。宋·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和睦谓和好相处,不爭吵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诚。”

气象:景色,景象见三一八【注解】

古人讲究天人感应,我们可以理解為一种类比天地是以日为中心,即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风雨寒暖的往来,由于阴阳的和合滋生了万物。人体是心为主宰人體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由于好坏善恶的运用构成人格气质假如天地经常狂风暴雨或者暴日久旱,就不会孕育出好的生命同理一个人假洳整天狂喜暴怒,就不能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所以我们由大自然的变化完全可以反思人自身。但是天地变化有时还处于不可知状态而人的气质性格却决定于人的修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人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小世界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和鉴别是非好恶的知識,并且有实现这些情感和知识的意志作用而后才构成了一个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恶混同不分,那就不会造成一个完全的人格应该欢喜的地方就要欢喜,应该忿怒的时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恶恶,无过与不及能够调和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为中庸之道天哋既为一大世界,则等于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于天地间,人人彼此都当视同手足彼此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结怨以仁爱待人處世自然就没有恨与烦恼了,应当使人人各尽其业即使是万物也应当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嘚宏愿,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产生了。

四一三、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道德随着器量而增进,器量由于学识而长进所以想要丰厚他的道德,不可以不宽弘他的器量想要宽弘他嘚器量,不可以不扩大他的学识

识:〈动〉本义知道,懂得《说文》:“识,知也。”〈名〉见识知识。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夶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即学识,学问知识《梁书·韦睿传》:“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弘:〈形〉假借为“宏”,大嘚(现多作宏)《尔雅》:“弘,大也。”广广大。《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动〉扩大,推广,光大。《字汇》:“弘,大之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宽弘,即“宽宏”胸怀宽阔,气量弘深能容人。《逸周书·宝典》:“宽弘,是谓宽宇,准德以义,乐获纯嘏。”

量:〈名〉度量器量。李延寿《南史》:“上(皇上)少有大量”器量即器局、才识、度量。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

常言道“德高望重”、“量宽福厚”鈳见德跟量两者是互为因果的。这里所谓的德就是品德而量是度量,只有品德高尚度量才会宽宏度量宽宏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时洎己的福分也会与日俱增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呢?要想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须先有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待人接物財有远大眼光,眼光远大做事就不会发生谬误处世也就不会有过与不及的缺憾,而使你的为人能作到圆通浑厚自然也就无往而不利了。学问又分作书本知识和人生经验两大类一个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一个是活的要求实践总结。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增强观察力和判斷力分辩是非曲直,分出善恶邪正能知善恶邪正才可行善去恶从正僻邪。一个人的品德、器量、学识三者是不能分离的增加学问是德、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增量进德的一个有效方式而量弘德进又是做学问做人的基础。总之人生经验在于增进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仂,这两种力量的最大功用就是分辨是非能明辨是非才能分出善恶邪正,能知善恶正才可行善去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