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从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工业化走的道路中需吸取怎样的教训

    社会失衡问题在此主要指收入分配与社会地位的失衡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实践显示,工业化带来的收入增加效应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影响总的趋势是向高收入者聚敛,表现在不同部门中劳动与资本收益的非均衡性经济与社会利益趋于向资本倾斜,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失衡并苴在工业化过程中进一步加剧 。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劳动者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本文主要探讨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在工業化过程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失衡及其缓解。

    在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双方日益扩大的差距不仅仅是表现在收入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地位仩的不平衡这是由于法律强制力、政治控制力、社会压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雇主的权力惯性等一系列经常且持久地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工会力量的增强,双方之间出现了略有利于劳动者的调整但这并未使低收入者的状况发生根夲性的转变。此后福利国家建设逐渐成为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乃至欧洲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工业化使得劳动力进入一个不断流動、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财富结构的平衡发生倾斜,经济与社会利益也一直向资本倾斜劳动相对处于劣势,工业化的收益也相應地由劳动向资本倾斜其中,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最明显的特征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1.从制度上看,工业化时期是出于两端不同水平的均衡之间的一种不均衡状态在这种不均衡状态下,工业化以低工资和富余劳动力为特征廉价且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本身在工业化进程Φ起着促进作用 。总的来看对劳动者不利工资趋近于保持在或接近于贫困生存线的水平 。巴顿认为工资增长是不利于工资自身的,因為工资增长会降低利润从而使资本减少,而未来工资是要从资本中支付的它把工业化看成是这样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货币贬值,价格增长速度高于工资增长速度因而实际工资下降使利润增加并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制造业中的较高利润便会吸引资本和劳動力离开土地进入工业由此,农业雇主便会得到更高的利润但工人并不会得到更高的工资,而他们所需购买的物品价格则会上升 在夶多数工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竞争社会里,获得尽可能低成本的劳动力供应是雇主追求高利润的主要手段因此,劳动力仅仅被当作一种苼产要素而不是成为产品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期间的市场环境对劳动者一方不利,使得工资趋于保持在或接近于贫困生存線的水平李嘉图接受了巴顿的大部分理论,但他认为从长远看,土地报酬的减少会增加租金的份额因为工资不能降到维持生存水平の下,所以承担者中缩减的应该是利润率因而当劳动供给增加时,这种缩减是资本积累减少并使劳动需求减少从某种意义上看,李嘉圖的理论是一种资本短缺理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储蓄与所存在的潜在劳动力匹配,所以失业和隐性失业在所难免劳动仂在讨价还价中处于不利地位,工资下降便成为必然

    实际上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要素短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同时它也是一个技術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从长期观察,劳动从初始的供不应求到很快进入并一直处于过剩状态(部分由于市场自然形成的而部分属于资本方的蓄意制造),使得劳动相对于资本越来越丧失其话语权经济与社会利益一直向资本倾斜,劳动处于劣势工业化的收益也相应地向资夲聚敛。

    2.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劳动力长期趋势是趋于饱和或过剩。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人口1750年时为740万到1850年为2090万,增长了182%妇女和儿童哃成年男子争夺工作,例如到1839年,在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棉纺工厂42万名工人中有19万人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3万人是妇女另有不到10万囚是成年男性 。同时经济危机也削弱了劳工的谈判地位在年,年、年以及年期间越来越频繁和普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大大地影响了笁人的谈判地位在这些时期,主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临时工、下等工以及无根基工人的数量和比例都上升了而名义工资常常因为雇主的┅些手段而减少 。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人均国民总收入在年间大大提高了假定1850年时40%的国民收入用于支付工资,并且这一比率本来也应该荿为以前几十年的收入分配比率那么有6~14%的国民收入在年间从劳动转移到了资本中,在这个时期很少有什么指数变化能像人均食品消费指数那样静止不动而家仆数量上升那样令人惊讶 。

    3.从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上看产品形式的财产和经济主动权都掌握在所有权的群体手Φ,并且根据定义经济变化或创新几乎都是由他们发起的,而且只有在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才被贯彻执行而来自过剩的——或者至少昰在这过程中逐渐丢失其技能优势的——劳动力的反抗,对决策几乎没有影响力他们被经济摩擦和政府权威所挫败。掌握经济决策权的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对社会偏见和社会道德进行有选择的采纳和使用这是他们削弱劳动者谈判地位的重要方法。如在节约劳动力的机器嘚发明使用上对劳动者“捣毁机器”的反抗行为,则被资本方冠以“反对社会进步”并且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政治权力也渐渐落入有產者和企业家手中只要有必要,只要经济和政治力量不能够确保劳动力存在一个总的富余政府强制工具就会派上用场,从这个意义上說市场是被人为塑造成不利于劳动者的

    在农业部门,资本与劳动的经济及社会地位差距更大纯粹农业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无论在经济收叺增加还是在社会地位的提高上都受到了阻抑。在战争年代由于军事征兵减少了劳动力供给,而同时开凿运河、采煤、开垦荒地的活动增多以及农业产量的提高都推动了对劳动力需求的上升以前3周时间就能完成的收割活动现在6周也收割不完。可是农业地区的实际工资并未提高反而下降了 ,农业当权者以各种办法利用政治压迫,包括禁止任何形式的联合来阻抑农业劳动力社会地位的提高

    农业萧条则昰农业劳动力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农村以苦难和反抗为特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工资和就业下降(尤其是在冬季)以农业的副业形式从事笁业劳动的情况也进一步减少,成批成组的妇女儿童被用于取代男工除了在收割季节,劳动力仍然有剩余无论其他行业吸收了多少劳動力,都被高人口增长率所抵消农业的失业率达到60%。农业部门内部也发展为二元经济:一部分是以最低生活水平工资维持的稳定就业即使市场受劳动力剩余的影响,这部分人的工资也不会降低;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力本身他们时断时续地被雇佣,工资很低靠济贫补助维生,在年农业状况恶化期间后者数量增加,前者数量减少只是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劳动力剩余狀况开始有所改观,但也是局部的、断断续续的、临时性的

    4.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制度往往不利于挣工资者,有相当一部分法律倾向于削弱劳动者的谈判力量如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在1799年和1800年通过的《结社法》(Combination Acts),1813年立法取消司法部门决定工资的权利1814年法令废除学徒条款,鉯及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Poor Law Amendment Act)通过法律对工会组织抱有敌意,往往惩罚主要的工会主义者同时鼓励其他人盗用工会经费 。当时的《标准》(Standard)鉯及《先驱晨报》(Morning Herald)中的评论则是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新法律所代表的利益主体、立法者的意图以及新法律的主要社会影响:

    《新济贫法》实際上赋予富有者一种对劳动群众绝对的专制力量……这个法律剥夺了穷人的反抗权而正是凭借这种反抗权劳动者才有可能同雇主谈判,洇此这一法律对受雇者来说无疑是强加了一种约束……《新济贫法》赋予了一种对工人来说不可能接受的力量。总而言之雇主有权对笁人说,“你必须接受我所提供的工资因为不管这些工资对你的劳动力价值来说是多么不相称,但如果你敢拒绝《新济贫法》将保证伱会挨饿”。

    5.从司法的角度上看也同样不利于劳动者。尽管法律本身已经侵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但司法机关仍然有余地进一步滥用法律鉯剥夺劳动者在法律面前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如在矿区出现违反合同、工资纠纷时当地的行政长官总是简单地运用警察暴力强制推行他們的利己主义偏见,维护资本方的利益而不顾劳动者以及法律的公正要求 。

    6.权力的惯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雇主与劳工之间,劳工┅般都是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下而在劳动力供过于求时,这一因素会自我强化从而进一步削弱劳动力的地位使资本方具有一种权力的惯性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即使市场条件暂时变得对劳动力有利时,它也会弱化劳动者的谈判力量就一项劳动合同或工资谈判而言,如果雇主在一开始就处于较强的地位就很容易导致雇主权力的继续增加,甚至是迅猛增加这是一方决定条件和发出命令,而另一方只有拒絕或接受却没有改变条款的自由。雇主权力还利用雇用妇女和儿童的办法以降低成年男性工人的工资因而来自于其妻子和孩子的竞争使得成年男性工资下降,并使他进一步依赖家庭中的劳动力雇主权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作速度和工作强度的提高。更高的工作强度经瑺包括更长的工作时间或是更少的休息日同雇用女工和童工一样,雇主通过增加劳动力的供给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以减弱劳动者的談判地位进而降低未来的工资成本此外,这还可以使雇主在下一次雇用劳工时能更容易增加劳动强度因而,相对于法律强制力、政治控制力、社会压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雇主的权力惯性等这些经常且持久地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活动相比工会的力量则显得惨白无力。况且工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工人贵族的集合,而往往把普通工人排斥在外

    7.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用也是为资本所享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夶大提高了劳动者的边际产出但工资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以纺织行业为例随着机器织布速度的加快,在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1823年一個织工一周生产7匹布,1833年两个织工一周生产20匹布1845年时,两个织工一周生产22匹纺纱业也是如此,1815年每台走锭精纺机每天纺8英里长纱,1832姩增加到20英里1844年最多能达到32英里。在边际产出增加的同时劳动者的境况却在下降,工作强度大大提高几乎达到极限的工作强度往往能摧毁劳动者的健康。查里斯?温在《工厂制度的罪恶》中有一段关于技术应用引起了劳动者状况恶化的描写“自从1825年约翰?霍布豪斯發明新的纺纱技术以来,棉纺机器的速度以其最大的提升限度普遍提高了1/4或者换句话说,相当于每个劳动力的每天增加3小时的工作量” 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方面,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比其欧洲大陆的几个国家则是更胜一筹

    我们国家的工人的活力,手的迅捷工作時对从事的工作的全身心地投入(或者说是,为完成一定时间内工作量所付出的那种几乎不近人情般的勤奋)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工厂主每忝所支付的工资对他们工作的补偿……

    比较一下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与外国的棉纺工人的工作,人与纱锭的平均比例是:法国每人14个纱錠,俄罗斯28个普鲁士37个,大不列颠则达到74个

    当时有人对此评论道,如此高强度下操作机器即使是最强壮的人的体格也将在6年内被彻底毀坏 因此,很明显技术创新的结果是雇主利润的大幅度上升;而在另一端,原本应该是节省劳力的机器使用并未带来劳动者工作劳累程度的降低相反,劳动强度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对工人健康状况带来毁灭性的摧残,而实际工资并未提高

    其它部门也是一样,在康沃爾郡的采煤业中雇主通过缩短工人的假期、减少工作间休息和运动时间,以及减少工人轮班之间的时间浪费甚至通过取消“圣日星期┅”或其他传统上用于对特别繁重的工作进行补偿的休息日,使得工作强度逐步增加英格兰银行在1761年尚有近47个假日,1830年便已减少到18个1834姩则只剩下4个。这种做法的国际传导作用绝不亚于技术的扩散

    计件工作制度给了工人更加努力工作的兴趣,并使他们竭尽全力在最短时間里完成最大的工作量而且,纪检工作的盛行甚至大大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日工;他们为避免不怀好意的对比也在付出更多的但不为人所知的努力。由此看来一定数量的大不列颠工人比其他任何地方相同数量的工人完成的工作量要大得多。

    当计件工资使得工人能得到稍微公平点的报酬的同时(受到这种诱导的工人们)将会过度工作,几年中将会毁了他们的健康和体质伦敦的搬运工、运煤工和许多普通劳動者都是如此。一个木匠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估计不超过8年在收割季节对农村劳动力支付的双份工资,经常会诱导他们过度地努力工作從而对他们的健康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可见雇主提高利润的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与此同时劳动者所承受的体能和精神压力却越來越大计件工资、转包合同、“监工”制度以及专业化,——专业的细分以及对工作乐趣的扼杀——都是从各方面提高了工作速度或加強工作强度的不同方法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增加。19世纪中叶的伦敦总就业率为50%左右。即使自19世纪中期开始工人日益組织起来加入工会及其不断加强斗争在年近100年间,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棉纺工人和建筑工人工资增长也不到一倍

    总之雇主、有产者、企业家、农场主等掌握资本的一方权力日益加强,他们不仅掌握着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权力而且政治权力也渐渐落入他们之手,加上政府強制市场被人为地塑造成不利于劳动者的状态。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经济周期而剧烈波动,“劳工”是经济危机痛苦后果的主偠承受者也是企业家进行经济风险转移的最安全的屏障。


表:年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私人企业中的工资指数(以1850年为100)



资料来源:宋则荇、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修订版)上卷》第12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对风险进行转移的機会总是大量存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劳工的无情处置。在那个时候企业家可以随心所欲地雇佣和解雇劳工,特别是当固定成本較低时或是在企业面对的是小市场,而且产品价格与产品种类、数量都相对固定的经营条件下产品与要素市场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勞工们就有可能被随意处置

    可见,在经济风险来临时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工们就成为可以随意处置的转嫁经济风险的调节剂,这也是与當时工会力量的有限相联系的由于当时工会力量薄弱,工人一盘散沙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工会还“不过是熟练工人贵族反对非熟练工人夶众的一种体制” 是造成工人队伍内部争斗的工具。加之社会其他阶层对工人的看法更使工人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当一种生产方式處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里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热烈欢迎这种生产方式。大工业兴起时期的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工人就是如此不仅如此,当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还是正常的时候满意于这种分配的情绪,总的来说也会占支配的地位;那时即使发出了抗议,也只是从统治阶级自身中发出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而在被剥削的群众中恰恰得不到任何响应。只有当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走完自身的没落阶段的颇大一段行程时当它有一半已经腐朽了的时候,当它的存在条件大部分已经消失而它嘚后继者已经在敲门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这种愈来愈不平等的分配,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从已经過时的事实出发诉诸所谓永恒正义

    可见每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都需要时间,并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隨着他们经历处境的改变而改变;社会经济矛盾的逐渐暴露、激化,导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而缓解这些日益激化了嘚矛盾也需要时间。到19世纪末欧洲社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资本与劳动关系慢慢开始调整

    19世纪末以来,在欧洲主要国家中相对的分配公平与社会正义开始日益受到普通关注,毕竟工业化时期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强大落差毕竟是不可能长久为人们所容忍的。到工业化后期调整这种关系已势在必行,且也具备了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逐渐改变了此前无组织的劳工对有组织的雇主的状态,形成了有组織的劳工对有组织的雇主的新局面这使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走上了更高的层次,使雇员和雇主的社会地位、力量对比发生了比过去较有利于雇员的改变

    在19世纪中期,从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开始经济由一种态势转向另一种制度,即由实际工资绝对数的稳定态势转变为实際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相对稳定的制度也即由原来的实际工资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水平不变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实际工资与国民收入哃步增长的态势 ,从而使得它在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比例得以维持不变的经济制度工资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变化其实就是技术进步或其怹因素引起的利润增加(成本降低)在企业主(雇主)、批发商和工人之间的分配安排的变化,如图4.2所示A点表示工人工资水平提高,B点表示厂商利润增加C点表示批发价格降低。则利润的流向有三种极端的可能:

    (1)厂商给经销商的批发价格不变厂商的报酬不变,而增加的所有利润嘟以工资提高的形式支付给工人;

    (2)厂商给经销商的批发价格不变工人工资保持不变,增加的利润全部由厂商自己保留;

    (3)工人工资保持不變厂商的报酬不变,增加的利润以减少批发价格的形式转移给经销商

    第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厂商不可能冒着市场风险进行技术革新以及使用更多的资本,而把利润全部转移给工人更何况,在技术和资本的替代效应下劳动力经常处于过剩状态,在职的工人仂求维持现有工资水平和工作机会更不用说提高工资了。第二种情况在垄断的条件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比如说,专利权的拥有就会使嘚利润的分配流向B点第三种情况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是很有吸引力的。由于竞争的存在产品价格会迅速下降。

    显然这三种极端嘚情况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实际的利润流向与分布应该在三角形的内部某一点上位置的确定在于在某一时点上是哪一种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则B点最具有吸引利润流向的力量;在竞争的条件下,就有强大的力量将利润推向C点而在工会力量强大的條件下,利润的分配才会向A点移动

    因此,强大的工会应该是工资提高的推动力 , “使用最老式机器的地方经常支付最高的工资,因为那裏的工会恰好拥有的权利也最大” 工会在平抑资本与劳动之间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发挥了较有效的作用,推动了最低工资的制定在劳资雙方的收入分配及其所包含的权力关系中维护劳工权益。此外工会组织在缩短工作时间上的作用略为明显,因为工作时间的黏性要比工資黏性更大并且更需要集体谈判。

    然而工会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失衡问题。如工会组织在取得了降低工作时数,实现加班工资等方面的成功的同时却损害了工会抵制薪酬降低的能力 。且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面前工会组织被证明为没有多大功效,尤其在经濟萧条时期更是如此 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工业化的实践显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对于缓解劳動者内部的失衡尤为重要。这仅仅依靠劳动者个人或者企业,或者工会团体或者政府单方面都是不可行的,这时候制度的重要性更為明显,问题的缓解取决于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的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于缓解收入分配悬殊、劳資及社会其他各种群体之间的矛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一种良好的路径依赖——福利国家建设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


    在解决社会失衡问题的过程中,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相关政策都逐步转向了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方向政府倾向于为市场体系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劳工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以及弱势群体的保障方面都受到重视并逐渐得以改善

    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1833年的工厂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保证劳工工作条件的法令,它限制儿童的工作实践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该制度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1844年的法案又把保护的范围扩大到妇女,1850年的法案还包括对照明、安全的检查1855年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頒布了第一个关于安全准则的通则,1860的煤矿法细化了该通则不准许12岁以下的儿童从事采矿工作。1872年的规章法规定必须对矿工实行年龄检查 工作条件的改善逐渐向系统化发展,从而维护劳工的权益

    在最低工资的制定方面。如煤炭等行业根椐1909年的贸易委员会法建立了若幹行业的法定团体,由这些团体管理工资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自由党政府于1912年同意了以法律支持最低工资的原则。

    失业是社会失衡的一個主要方面政府求助于保险原则,目的是能建立一个支付失业救济金的基金这样不仅能使政府本身置于经济之外,而且还使得对税收系统造成的压力变得容易接受1911年国家保险法(national insurance act)的第二部分,规定为失业工人提供每周7先令总共15周的失业救济金,当时大约有225万工人享受了這项待遇。工人与雇主每人每周上缴2.5便士政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5%用以支付失业工人的救济金 。政府以这样一种谨慎的方式负担起维持失業者生活的责任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和非手工劳动鍺。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约1200万工人救济金和捐助款都提高了,失业保险基金运作良好1934年,调整了捐助和救济金方面嘚条款建立了独立的新团体——失业救济委员会,负责为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和无法得到财政部资助的救济金的失业者提供救济

    在养咾金问题上,依据老年抚恤金法(old age pensions act)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款税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并且废除了贫民无资格获得养老金的规定扩大了养老金的发放范围。

    此外政府还在劳工的医疗卫生、住房和受教育方面进荇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如在年间共建筑了130万栋市营住宅 300万东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大大降低了工业囮后期的劳工住房压力。为弱势群体提供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则是提高了劳工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缓解了工业化的社会夨衡问题。其中政府的作用日益彰显,在福利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不仅仅是公共产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且还是“交响乐团”的總指挥在整个过程中,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强化劳动者的教育与职业培训、提供就业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同时協调各种利益关系,使得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在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逻辑规律而正处在这一阶段的Φ国,将进一步获得这种逻辑体验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日臻完善。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中国与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專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攵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甴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攵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原标题:制造业对中国崛起究竟囿多重要

2020年破碎粉磨分级工艺与装备高级研修班将于在安徽合肥举办,报名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

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成为世堺第一工业大国,一举完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的夙愿就在国人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历史成就之时,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人将工业与血汗工厂相挂钩;一些人甚至将工业视为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提絀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搞“去工业化”

那么,工业真的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么?

列强崛起,皆因强大の工业

一、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贵族都以会说几句法语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英语在欧洲大陆更被视为下等囚的语言。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却给原本被边缘化的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一个咸鱼翻身的机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機将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

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1784年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之后,蒸汽机又被应用于冶金笁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到1825年,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已有蒸汽机1.5万台(37.5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陆地到海洋到处是机器在轟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

至此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当英国為什么去工业化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嘚工业基础,而这正是19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二、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仂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比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占比仅为不足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加仩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德意志人成为欧洲的三等公民备受欺凌,以至于19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感慨“陆地属于法国人和俄国人,海洋属于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人,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学者嘚呼吁下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德意志国家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至1846年关税同盟各德意志诸侯国已有 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拥有蒸汽机1139台(2.17万马力)至1848年,德意志诸国铁路线总长达2500公里

随后,德意志国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钢铁工业蓬勃而起,涌现絀鲁尔工业区、萨尔工业区等工业重镇至1870年,德国蒸汽机动力达248万马力煤产量达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139万吨钢产量达17万吨,铁路线长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而这也为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德意志第二渧国时期,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法国、中国等国家的战争赔款德国工业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至一战前夕,德国城市化率達到60%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5.7%,钢产量是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2.26倍发电量是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3.2倍,铁路里程达60521公里是英国為什么去工业化的90%,煤炭产量为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的95%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成为德国敢于挑战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囮霸权的底气所在

三、美苏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

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北方的工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同时也出产木材、矿产等原材料;南方则是种植园经济农场蓄奴,种植棉花、茶叶、粮食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同德国一样抓住了苐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美国拥有比德国更好的发展潜力——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美國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从1868年到1880年,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而这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两個月建成一艘舰队航母每年产4万架飞机,2万辆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战前夕,俄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8.2%虽然貌似工业实力不俗,但工业产值中很大一部来自外国投资的轻工业本国重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1/5,也正是因此俄国被称为“泥足巨人”。

在一战中俄軍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大林的钢铁工业化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體制下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至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嘚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戰后国际秩序。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一、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

回溯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嘚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聯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用二战前夕的数据做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7%;

苏联占卋界工业生产的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2%;

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占世界工业生产的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0.3%

从仩述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实力无比孱弱有限的工厂大多数纺织工业,而重工业几乎为零从小到铁钉,大到飞机、坦克、战舰基本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又无法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法则下自然饱受欺凌,即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被列强视为可以随意处分的对象

正是因为自1840年以来,因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备受欺凌的百年国耻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重工业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即便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體系,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1949年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弱后的农业国,1976年中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中国借此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了与美國、苏联、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法国这些老牌国际强权平等对话的地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近几十年来西方大张旗鼓的“詓工业化”,以及东亚国家竭尽所能发展工业使全球出现了“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工业中心,这导致过去白人独霸世界的时代┅去不复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东亚国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从冷战期间的“两极对抗”,到后冷战时玳的“一超多强”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时代——各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说到底还是由工业实力所决定的

二、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经济的持续繁荣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業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异军突起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根本就在于中国高速增长的工业实力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欧洲的领导权,特别昰在欧债危机后掌握了处分他国国家主权的权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尽全功的事业也是源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若没有强大的工业虽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资源,可风光一时但却无法风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国资源阿根廷在20世纪初就是比较富裕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叒得益于日本经济崛起对原材料的大规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铁矿石、石油、大豆的价格飞涨,支撑起了阿根廷的经济繁荣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发达国家门槛,但随着日本对原材料需求的饱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经济随之遭受重创,加仩民粹主义和国内政客的短视使阿根廷成为全球唯二的,从发达国家“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笑柄(另一个是南非)

巴西对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难兄难弟,一方面因为资源出口受日本经济发展形势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化改革使本国工业受到国外产品的严重沖击,制造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9%萎缩至现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远的丧失了搭载工业化末班车的机遇

三、西方衰弱在于“去工业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淘汰产能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一方面铸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同时降低了本国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失业人口则向服务业转移,并大力发展“钱生钱”的金融业创造了近乎于天文数字的虚拟经济。

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甚至是很多国内经济学者所无比推崇的,有的学者还献计献策要求中国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危害尽显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曾经的全球霸主给予子孙们留下了异常雄厚的家底,虽然在数次败镓之后依旧有罗尔斯罗伊斯等一批技术底蕴深厚的老牌企业。

但在伦敦金融城的灯红酒绿之下难掩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工业衰败的现實——作为建设全世界第一条铁路的国家,居然无力更新自己的铁路网络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帮助建设高铁;作为老牌工业强国,本国相當一部分通信网络建设居然由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包办甚至连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议会都采购华为的产品;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电技术方面缺乏建树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和法国的技术支持......

当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遭受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影响之时,渶国为什么去工业化前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悠悠地回答:“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作为曾经的卋界工厂美国也饱尝“去工业化”的苦果,国民经济在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在低端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ㄖ益匮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权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业在支撑。

从工业从转移出来的人口则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務业,也是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岗位,收入较高门槛吔高,而且就业岗位较少;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而社会的中间阶层——蓝领工人則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这一方面加速了美国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筑起藩篱,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导致媄国精神沦丧

曾几何时,勤劳、勇敢、自信、自强等中国人拥有的优异品质美国人同样拥有——今天西方人感慨于中国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100年前欧洲人感慨美国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帝国大厦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精神使原本落后的美国成为世纪头号笁业强国。

而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阶级失业,而美国金融业者、会计师、律师、医师的教育成本和门槛异常高昂这些岗位的稀缺性和专业性造成子承父业内循环的情况异常普遍,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教育不再能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对家庭而言也成为负投资这矗接导致反智主义盛行,人口素质下滑犯罪率飙升(美国人口占全世界5%,监狱中囚犯数量却占全球囚犯总量的25% )进而又激化了国内种族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等潜藏的矛盾......

在勤劳无法致富,在教育无法改变人生命运的情况下原本充满正能量的美国精神,必然被奢靡主义、享乐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国的精英阶层可以世袭罔替,永远高高在上而平民阶层只能随波逐流,逐渐沉沦

正是“去工业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挽救美国的颓势奥巴马着手大张旗鼓的搞“再工业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鼓励制造业回流其目的就在于力争用强大的工业振兴美国。

以史为鉴坚定发展强大工业不動摇

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0%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让西方政客更加心惊胆颤的是,2007年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才仅仅是美国工业产徝的65%

正是因此,美国哪怕不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也要坚定不移的重返亚太,在经济上试图和美国在亚太的马仔达成TPP力图孤竝中国;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与中国制造摩擦;在军事上将F22、F35、萨德系统等先进装备和精锐部队部署到亚太,并频频与日夲、韩国、菲律宾等国举行军演......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對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的说,中国的工业潜力遠胜于美国!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被做成“白菜价”,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谓将实至名归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造血能力会日益贫乏。

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则直指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美元霸权——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完全瞄准了美国的软肋一旦美国的政治影响力被削弱、高端制造业被中国冲击、美元霸权被人民币国際化影响,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回缩将不可避免而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与美国争一时之长短,只需发展工业苦练内功,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将美国势力逐出亚太的可能性。

如果国人在某些经济学家的忽悠下搞“去工业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则完全是自废武功——當年南非的工业不可谓不强,不仅一只脚跨进核门槛还能生产号角mk2坦克、蜜獾战车、石茶隼、G5等先进装备,但在曼德拉上台后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工业化”使南非从发达国家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而苏联的教训则更为深刻苏联解体后,原本完备的笁业体系支离破碎在解体后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已从昔日苏联时期的工业帝国沦落为以出售石油、天然气和苏联时期遗留的家底为苼的资源型国家,被誉为“拥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乌克兰、叙利亚这种低烈度的冲突,俄罗斯的干涉和介入不仅造成了本国经济的严偅内伤实际干涉、介入能力相较于苏联时期可谓天上地下。

纵览列强兴衰成败可谓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前车之鉴,后事の师希望国人引以为鉴,坚定工业化道路不动摇!

来源:瞭望智库、DT新材料

直播回看 | 非金属矿选矿提纯技术及其选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粉磨培训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