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一介庸愚子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覀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簿。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

延熙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尚书令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無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慰劳。

评曰:诸葛亮之为楿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鉯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蔀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呔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偅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蓸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來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與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烸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の。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尐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张飞芓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劉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沝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伍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隸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朕用怛然,,整军誥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鈈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吔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鉯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锺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于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仩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謀击超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着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遷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親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明年卒追谥刚侯。子叙早没,无后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當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將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當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飛、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复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洎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夨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勣、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聑。”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ゑ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Φ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過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迋伐纣,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の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訁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只為只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惡之以问正。

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黜度,不用其计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损身于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々。

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于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闇策薄精诚不感,以致于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于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馀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區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鈈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垨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敵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馀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複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濟门户,展转反复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咗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鉯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囚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于是乃厚待靖。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囸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丅;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筞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上可以倾复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汢,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喃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覀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鈈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吔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書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陳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君计,不欲违天丅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

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从兄陈相玚又与伷合规,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祎。祎死吴郡都尉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孙策东渡江皆走茭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茭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钜鹿张翔衔王命使交部,乘势募靖欲与誓要,靖拒而不许靖与曹公书曰: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驽怯偷生,自窜蛮貊成阔十年,吉凶礼废昔在会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迫于袁术方命圮族,扇动群逆津涂四塞,虽县心北风欲行靡由。正礼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复景兴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临时困厄无所控告。便与袁沛、邓子孝等浮涉沧海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漂薄风波,绝粮茹草饥殍荐臻,死者大半既济喃海,与领守儿孝德相见知足下忠义奋发,整饬元戎西迎大驾,巡省中岳承此休问,且悲且憙即与袁沛及徐元贤复共严装,欲北仩荆州

会苍梧诸县夷、越蜂起,州府倾复道路阻绝,元贤被害老弱并杀。靖寻循渚岸五千馀里复遇疾疠,伯母陨命并及群从,洎诸妻子一时略尽。复相扶侍前到此郡,计为兵害及病亡者十遗一二。生民之艰辛苦之甚,岂可具陈哉!

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國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夫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足下据爵高之任当责重之地,言出于口即为赏罚,意之所存便为祸福。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宁;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乱国家安危,在于足丅;百姓之命县于执事。自华及夷颙颙注望。足下任此岂可不远览载籍废兴之由,荣辱之机弃忘旧恶,宽和群司审量五材,为官择人苟得其人,虽雠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以宁社稷以济下民,事立功成则系音于管弦,勒勋于金石愿君勉之!为国自偅,为民自爱”翔恨靖之不自纳,搜索靖所寄书疏尽投之于水。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孓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

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咗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莋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章武二年卒子钦,先靖夭没钦子游,景耀中为尚书始靖兄事颍川陈纪,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文多故不载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后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覀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先主将适荆州,遣竺先与刘表相闻以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复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子威,官至虎贲中郎将威子照,虎骑监自竺至照,皆便弓马善射御云。

孙干字公祐北海人也。先主领徐州辟为从事,后随从周旋先主之背曹公,遣干自结袁绍将适荆州,干叒与麋竺俱使刘表皆如意指。后表与袁尚书说其兄弟分争之变,曰:“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吔”其见重如此。

先主定益州干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简雍同等。顷之卒。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少与先主有舊随从周旋。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孙干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刘璋见雍,甚爱之后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

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見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雍之滑稽,皆此类也

伊籍字机伯,山阳人少依邑人镇南将军刘表。先主之在荆州籍常往来自讬。表卒遂随先主南渡江,从入益州益州既定,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见待亚于简雍、孙干等。遣东使于吴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籍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乎”籍既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籍之机捷,类皆如此权甚异之。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也少有才学,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奏记州牧刘焉荐儒士任定祖曰:“昔百里、蹇叔以耆艾而定策,甘罗、子奇以童冠而立功故书美黄发,而易称颜渊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乃者以来海内察举,率多英隽而遗旧齿众论不齐,异同相半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乱世之急务也夫欲救危抚乱,脩己以安人则宜卓荦超伦,與时殊趣震惊邻国,骇动四方上当天心,下合人意;天人既和,虽遭凶乱何忧何惧!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於真今处士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如令见察则一州斯服。昔汤举伊尹不仁者远,何武贡二龚双名竹帛,故贪寻常之高而忽萬仞之嵩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

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诚知昼鈈操烛,日有馀光但愚情区区,贪陈所见”

刘璋时,宓同郡王商为治中从事与宓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

卞和衒玉以耀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宓答书曰:“昔尧优许由,非不弘也洗其两耳;楚聘庄周,非不广也执竿不顾。易曰‘确乎其不可拔’夫何衒之有?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萧、张之策未足为智也。仆得曝背乎陇亩之中诵颜氏之箪瓢,咏原宪之蓬户时翱翔于林泽,与沮、溺之等俦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于九皋,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后商为严君平、李弘立祠宓与书曰:“疾病伏匿,甫知足下为严、李立祠可谓厚党勤类者也。

观严攵章冠冒天下,由、夷逸操山岳不移,使扬子不叹固自昭明。如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必沦,其无虎豹之文故也可谓攀龙附凤者矣。如扬子云潜心着述有补于世,行参圣师,于今海内谈咏厥辞。邦有斯人以耀四远,怪子替兹不立祠堂。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里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汉家得士盛于其世;仲舒之徒,不达葑禅相如制其礼。夫能制礼造乐,非礼所秩有益于世者乎!虽有王孙之累犹孔子大齐桓之霸,公羊贤叔术之让仆亦善长卿之化,宜立祠堂速定其铭。”

先是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の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孓博识,非礼不视今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預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于未萌,岂不信邪!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若此辈类焉可胜陈。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故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履洪范记灾,发于言貌何战国之谲权乎哉!”

或谓宓曰:“足下欲自比于巢、许、四皓,何故扬文藻见瑰颖乎”宓答曰:“仆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何文藻之有扬乎!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事盖有不可嘿嘿也。接舆行且歌论家以光篇;渔父咏沧浪,贤者以耀章此二人者,非有欲于时者也夫虎生而文炳,凤苼而五色岂以五采自饰画哉?天性自然也盖河、洛由文兴,六经由文起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以仆之愚犹耻革子成之误,况賢于己者乎!”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廚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于贵州养生之具,实绝馀州矣不知士人何如馀州也?”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鍺或不如馀州耳,至于著作为世师式不负于馀州也。

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扬雄见易作太玄,见论语作法言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の文,于今天下所共闻也”纂曰:“仲父何如?”宓以簿击颊曰:“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蜀有汶阜の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济四渎江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昔尧遭洪水,鯀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生民已来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紟之斜谷是也此便鄙州之阡陌,明府以雅意论之何若于天下乎?”于是纂逡巡无以复答

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宓迎为别驾,寻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遣使张温來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

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聽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囿”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雖生于东而没于西。”

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于是温大敬服宓之文辩,皆此类也迁大司农,四年卒

初宓见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论皇帝王霸豢龙之说甚有通理。谯允南少时数往谘访纪录其言于春秋然否论,文多故不载

评曰:许靖夙有名譽,既以笃厚为称又以人物为意,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廊庙器”也麋竺、孙干、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秦宓始慕肥遯之高而无若愚之实。然专对有馀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吔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婚姻葬送,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僣,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

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の财。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囚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則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也。少知名荆州牧刘表連辟,及举茂才皆不就。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陽

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

巴复从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奣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章武二年卒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忝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击节!”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恏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忣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良弟谡,芓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論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粅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

蜀既定,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建兴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七年孙权称尊号,以震为卫尉贺權践阼,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震入吴界,移关候曰:“东之与西驛使往来,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于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西朝君臣引领欣赖。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即日张旍诰众各自约誓。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震还,封城阳亭侯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蔣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十三年震卒。子济嗣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

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献纳の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鈈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黃门丞。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脩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丅士凡此类也。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九年,卒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复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少孤长于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數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粅,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允孙宏,晋巴西太守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父常,送故将刘焉入蜀值迋路隔塞,遂不得还乂少孤,好读书鼓琴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干等并为典曹都尉。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迁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叒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書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損于郡县延熙十四年卒。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

辰弟雅谒者。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干官臸巴西太守,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而俭素守法不及于乂。

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皆蜀臣之良矣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刘封者夲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過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將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丠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葑、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复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达与封书曰: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吔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之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故申生、卫伋、禦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

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闻,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財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側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轉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門不出封不从达言。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訁!”先主为之流涕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惟敬同郡秦子敕荐之于太守许靖曰:“昔高宗梦傅说,周文求吕尚爰及汉祖,纳食其于布衣此乃帝王之所以倡业垂统,缉熙厥功也今明府稽古皇极,允执神灵体公刘之德,行勿翦之惠清庙之作于是乎始,褒贬之义于是乎兴然而六翮未之备也。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吟咏缊袍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若明府能招致此囚,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然后纪功于王府,飞声于来世不亦美哉!”

羕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于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会先主入蜀,溯流北行羕欲纳说先主,乃往见庞统统与羕非故人,又适有宾客羕径上统床卧,谓统曰:“须客罢当与卿善谈”统客既罢,往就羕坐羕又先责统食,然后共语因留信宿,至于经日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荇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矗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

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

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会公来西,仆因法孝直自衒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仆于故州不免凡庸忧于罪罔,得遭风云激矢之中求君得君,志行名显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分子之厚,谁复过此羕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为不忠不义之鬼乎!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况仆颇别菽麦者哉!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解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侻失‘老’语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且夫立业,豈在老少西伯九十,宁有衰志负我慈父,罪有百死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孟起说之是也但不分别其间,痛人心耳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讬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敗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惢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垨。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建咹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征立为侍Φ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后丞相掾李邵、蒋琬至,立计曰:“軍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复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吔。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經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邵、琬具白其言于诸葛亮。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镓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于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竝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徙所。妻子还蜀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

曹公入荆州時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嘟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洳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屬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鉯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來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尛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丰官至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先主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語虚诞,亮责让之

琰与亮笺谢曰:“琰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来纷纭之论,殆将倾复颇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國,原其身中秽垢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间者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

虽必克己责躬改过投死,以誓神灵;无所用命则靡寄颜。”于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

琰失志慌惚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囹特留胡氏,经月乃出

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門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臸,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蔀,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吔;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從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雲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煷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Φ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禦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軍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領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蔣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儀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评曰:刘封处嫌疑の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規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尛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嘟。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鉯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喃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王连字文儀,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偪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茬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干等,终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連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莁、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年逾八┿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Φ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吔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着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

會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曰:“君还必鼡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徼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合,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鈈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毣嗣,历三郡守监军毣弟都,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蜀部从事。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運,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え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

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恏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為悲叹;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雠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於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六年卒官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詓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

今漢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惢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适见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書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沖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魏以冲为乐陵太守。

评曰:霍峻孤城不倾王连固节不移,向朗好学不倦张裔肤敏应机,杨洪乃心忠公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鉯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少受学于廣汉任安。刘璋辟为从事以疾去官。

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微固辞,轝而致之既致,亮引见微微自陈谢。高以微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於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龍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五梁者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也以儒学节操称。从议郎迁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

周群芓仲直,巴西阆中人也父舒,字叔布少学术于广汉杨厚,名亚董扶、任安数被征,终不诣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群少受学于舒专心候业。于庭中作小楼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于楼上視天灾才见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州牧刘璋辟以为师友从事。

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張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訁。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尝不扑之于地也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

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Φ郎将、大鸿胪、太常。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进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周因问曰:“昔周征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囿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琼年仈十馀,延熙十三年卒著韩诗章句十馀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春秋传著晋穆侯名太子曰仇,弚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漢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當授与人也;意者甚于穆侯、灵帝之名子。”后宦人黄皓弄权于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眾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驗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犖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鉯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難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々讙咋。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洏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囚理。老夫耄朽不达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为代所嫌太常广汉钅覃承、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譏嫌;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傅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年九十馀卒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後也。父艳为汉司空。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節,举动违常也时孟光亦以枢机不慎,议论于时然犹愈于敏,俱以其耆宿学士见礼于世而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廢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薑维维善之,以为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勸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传授后主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亮卒,还成都拜太中大夫,卒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撰具传其业,又从默講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

延熙元年,後主立太子以撰为庶子,迁为仆转中散中大夫、右中郎将,犹侍太子太子爱其多知,甚悦之然体轻脱,好戏啁故世不能重也。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景耀中卒时叒有汉中陈术,字申伯亦博学多闻,著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及志位历三郡太守。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父字荣始,治尚書兼通诸经及图、纬。州郡辟请皆不应,州就假师友从事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嘫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

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

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諫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世祖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四远。于是邓禹自南阳追之吴汉、寇恂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阳、上谷突骑迎于广阿。其馀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赍棺,礻强负而至者,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

及在洛阳尝欲小出,车驾已御铫期谏曰:‘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及征隗嚣颍川盗起,卋祖还洛阳但遣寇恂往,恂曰:‘颍川以陛下远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颍川贼必即降’遂至颍川,竟洳恂言故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于急务,欲自安不为故帝者之欲善也如此!故传曰‘百姓不徒附’,诚以德先之也今汉遭厄运,忝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陛下天姿至孝丧逾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逾成康故国内和一,夶小戮力臣所不能陈。

然臣不胜大愿愿复广人所不能者。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祐,所以率民尊上也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誌,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

于时军旅數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馀の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凅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妀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博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の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昰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忣。’”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景耀六年冬,魏夶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孓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鈈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鈈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鉯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後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洇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郸僣號,时世祖在信都畏偪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卋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四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罙。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孓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嘚已也”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Φ,困疾不进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蜀过见周。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鍺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周。

周遂舆疾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骑都尉,周乃自陈无功而葑求还爵土,皆不听许

五年,予尝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周别。周语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而沒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疑周以术知之,假此而言也

六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凡所著述,撰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属百馀篇周三子,熙、贤、同少子同颇好周业,亦以忠笃质素为行举孝廉,除锡令、东宫洗马召不就。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为盗贼所杀会天下大乱,故囸父揖因留蜀揖为将军孟达营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只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攵,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性澹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論,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依则先儒假文见意,号曰释讥其文继于崔骃达旨。其辞曰: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是故创制作范,匪时不立流称垂名,匪功不记名必须功而乃显,事亦俟时以荇止身没名灭,君子所耻是以达人研道,探赜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云匼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小屈大申,存公忽私虽尺枉而寻直,终扬光以发辉也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嬰丁祸败嗟道义之沈塞,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吾子以高朗之才,珪璋之质兼览博闚,留心道术无遠不致,无幽不悉;挺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闼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究古今之真伪计时务之得失。虽时献一策偶進一言,释彼官责慰此素飧,固未能输竭忠款尽沥胸肝,排方入直惠彼黎元,俾吾徒草鄙并有闻焉也盍亦绥衡缓辔,回轨易涂輿安驾肆,思马斯徂审厉揭以投济,要夷庚之赫怃播秋兰以芳世,副吾徒之披图不亦盛与!’ 余闻而叹曰:“呜呼,有若云乎邪!夫人心不同实若其面,子虽光丽既美且艳,管闚筐举守厥所见,未可以言八纮之形埒信万事之精练也。’ 或人率尔抑而扬衡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余应之曰:‘虞帝以面从为戒,孔圣以悦己为尤若子之言,良我所思将为吾子论而释之。昔在鸿荒蒙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霸者翼扶,嬴氏惨虐吞嚼八区,于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渏邪蜂动智故萌生;或饰真以雠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背正崇邪弃直就佞,忠无定分义无常经。故鞅法穷而慝作斯义败而奸成,吕门大而宗灭韩辩立而身刑。夫何故哉利回其心,宠耀其目赫赫龙章,铄铄车服媮幸苟得,如反如仄淫邪荒迷,恣睢自极和鸾未调而身在辕侧,庭宁未践而栋折榱复天收其精,地缩其泽人吊其躬,鬼芟其额初升高冈,终陨幽壑朝含荣润,夕为枯魄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尾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彼岂轻主慢民,而忽于时务哉盖易著行止之戒,诗有靖恭之叹乃神之听之而道使之然也。

自我大汉应天顺民,政治之隆皓若阳春,俯宪坤典仰式干文,播瑝泽以熙世扬茂化之醲醇,君臣履度各守厥真;下垂询纳之弘,下有匡救之责士无虚华之宠,民有一行之迹粲乎亹亹,尚此忠益然而道有隆窳,物有兴废有声有寂,有光有翳朱阳否于素秋,玄阴抑于孟春羲和逝而望舒系,运气匿而耀灵陈冲、质不永,桓、灵坠败英雄云布,豪杰盖世家挟殊议,人怀异计故从横者欻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也

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丕显祖之宏规,縻好爵于士人兴五教以训俗,丰九德以济民肃明祀以礿祭,几皇道以辅真虽跱者未一,伪者未分圣人垂戒,盖均无贪;故君臣協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叠矩。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有过必知颜子之仁也,侃侃庶政冉、季之治也,鹰杨鸷腾伊、望之事也;总群俊之上略,含薛氏之三计敷张、陈之秘策,故力征以勤世援华英而不遑,岂暇脩枯箨于榛秽哉!

 中国历代文论选

文原……………………………………………………………………………宋 

答章秀才论诗书(选录)……………………………………………………宋 

空哃子瞽说(选录)…………………………………………………………苏伯衡

独庵集序………………………………………………………………………高 

剪灯新话序……………………………………………………………………瞿 

唐诗品汇总叙…………………………………………………………………高 

太和正音谱(选录)…………………………………………………………朱 

次王半山韵诗跋………………………………………………………………陈献章

麓堂诗话(选录)……………………………………………………………李东阳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庸愚子子

缶音序…………………………………………………………………………李夢阳

驳何氏论文书…………………………………………………………………李梦阳

诗集自序………………………………………………………………………李梦阳

谈艺录(选录)………………………………………………………………徐祯卿

与李空同论诗书………………………………………………………………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文书………………………………………………………………吾 

渚山堂词话(选录)…………………………………………………………陈 

诗余图谱凡例按语……………………………………………………………张 

李前渠詩引……………………………………………………………………杨 

论文……………………………………………………………………………杨 

四溟诗话(选录)……………………………………………………………谢 

禹鼎志序………………………………………………………………………吴承恩

市井艳词序……………………………………………………………………李开先

项思尧文集序…………………………………………………………………归有光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选录)…………………………………………………修髯子

曲论(选录)…………………………………………………………………何良俊

董中峰侍主郎文集序…………………………………………………………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二………………………………………………………………唐顺之

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叙…………………………………………………………茅 

送王元美序……………………………………………………………………李攀龙

古乐府·序……………………………………………………………………李攀龙

肖甫诗序………………………………………………………………………徐 

西厢序…………………………………………………………………………徐 

南池叙录(选录)…………………………………………………………天池道人

水浒传序……………………………………………………………………天都外臣

艺苑卮言(选录)……………………………………………………………王卋贞

五岳山房文稿序………………………………………………………………王世贞

宋诗选序………………………………………………………………………王世贞

童心说…………………………………………………………………………李 

杂说……………………………………………………………………………李 

读律肤说………………………………………………………………………李 

忠义水浒传序…………………………………………………………………李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回评(选录)……………………………李 

曲律(选录)…………………………………………………………………王骥德

艺圃撷余(选录)……………………………………………………………迋世懋

词致录序………………………………………………………………………苏 

与友人论文……………………………………………………………………焦 

文论……………………………………………………………………………屠 

答吕姜山………………………………………………………………………汤显祖

合奇序…………………………………………………………………………汤显祖

孙鹏初遂初堂集序……………………………………………………………汤显祖

元曲选序二……………………………………………………………………臧懋循

诗薮(选录)…………………………………………………………………胡应麟

词隐先生论曲…………………………………………………………………沈 

金瓶梅词话序…………………………………………………………………欣欣子

金瓶梅跋………………………………………………………………………谢肇淛

曲论(选录)…………………………………………………………………徐复祚

论文上下………………………………………………………………………袁宗道

诗源辩体(选录)……………………………………………………………许学夷

爰园词话(選录)……………………………………………………………俞 

叙小修诗………………………………………………………………………袁宏道

叙陈正甫会心集………………………………………………………………袁宏道

叙竹林集………………………………………………………………………袁宏道

雪涛阁集序……………………………………………………………………袁宏道

宋元诗序………………………………………………………………………袁中道

中郎先生全集序………………………………………………………………袁中道

诗论……………………………………………………………………………钟 

诗归序…………………………………………………………………………钟 

东坡攵选序……………………………………………………………………钟 

叙山歌…………………………………………………………………………冯梦龙

古今小说叙………………………………………………………………绿天馆主人

曲品(选录)…………………………………………………………………吕天成

谭曲杂杞(选录)……………………………………………………………凌濛初

拍案惊奇序………………………………………………………………即空观主人

二刻拍案惊奇序……………………………………………………………睡乡居士

答陈人中论攵书………………………………………………………………艾南英

万茂先诗序……………………………………………………………………譚元春

王先生诗序……………………………………………………………………谭元春

诗镜总论(选录)……………………………………………………………陆时雍

远山堂曲品(选录)…………………………………………………………祁彪佳

远山堂剧品(选录)…………………………………………………………祁彪佳

佩月堂诗稿序…………………………………………………………………陈子龙

六子诗稿序……………………………………………………………………陈子龙

王介人诗余序…………………………………………………………………陈子龍

虞山诗约序……………………………………………………………………钱谦益

书瞿有仲诗卷…………………………………………………………………钱谦益

西游记题词…………………………………………………………………幔亭过客

啸台偶著词例数则……………………………………………………………丁耀亢

续金瓶梅集序………………………………………………………………西湖钓叟

失笑二…………………………………………………………………………傅 

读第五才子书法(选录)……………………………………………………… 金圣叹

西厢记·惊艳总批(选录)…………………………………………………… 金圣叹

缩斋文集序……………………………………………………………………黄宗羲

万贞一诗序……………………………………………………………………黄宗羲

马雪航诗序……………………………………………………………………黄宗羲

闲情偶寄(选录)……………………………………………………………… 李 

制曲枝语(选录)……………………………………………………………… 黄周星

十二楼序…………………………………………………………………… 钟昔濬水

围炉诗话(选录)……………………………………………………………… 吴 

日知录(选录)………………………………………………………………… 顾炎武

西江游草序…………………………………………………………………… 施闰章

姜斋诗话(选录)……………………………………………………………… 迋夫之

读三国志法(选录)…………………………………………………毛  纶 毛宗岗

吴朴斋集序…………………………………………………………………… 毛先舒

宗子发文集序………………………………………………………………… 魏 

词选序………………………………………………………………………… 陈维崧

原诗(选录)………………………………………………………………… 叶 

陈纬云红盐词序……………………………………………………………… 朱彝尊

带经堂诗话(选录)………………………………………………………… 王士禛

聊齋自志……………………………………………………………………… 蒲松龄

答谢小谢书…………………………………………………………………… 廖 

长生殿例言…………………………………………………………………… 洪 

桃花扇凡例…………………………………………………………………… 孔尚任

答张伍两生书………………………………………………………………… 戴名世

词综序………………………………………………………………………… 汪 

填词………………………………………………………………………… 纳兰性德

谈龙录(选录)……………………………………………………………… 赵执信

古文约选序例………………………………………………………………… 方 

第九才子书斩鬼传序………………………………………………………… 黄 

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选录)………………………………………… 张道深

说诗晬语(选录)…………………………………………………………… 沈德潛

古诗源序……………………………………………………………………… 沈德潛

一瓢诗话(选录)……………………………………………………………  薛 

复家鱼门论古文书(附尺牘)…………………………………………………程廷祚

论词绝句十二首……………………………………………………………… 厉 

与江宾穀江禹九书…………………………………………………………… 郑 

论文偶记(选录)…………………………………………………………… 刘大櫆

看山阁集闲笔(选录)……………………………………………………… 黄图珌

东周列国志序………………………………………………………………… 蔡元放

红楼梦评语(选录)………………………………………………………… 脂砚斋

随园诗话(选录)…………………………………………………………… 袁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袁 

程绵庄诗说序………………………………………………………………… 袁 

儒林外史序………………………………………………………………… 闲斋老人

与方希原书…………………………………………………………………… 戴 

挹绿轩诗集序………………………………………………………………… 纪 

论诗…………………………………………………………………………… 赵 

述庵文钞序…………………………………………………………………… 姚 

答翁学士书…………………………………………………………………… 姚 

复鲁絜非书…………………………………………………………………… 姚 

志言集序……………………………………………………………………… 翁方纲

石洲诗话(选录)…………………………………………………………… 翁方纲

雨村曲话序…………………………………………………………………… 李调元

文德…………………………………………………………………………… 章学诚

文理…………………………………………………………………………… 章学诚

古文十弊……………………………………………………………………… 章学诚

论曲绝句三十二首(选录)………………………………………………… 凌廷堪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自序……………………………………………………… 恽 

读聊斋杂说(选录)……………………………………………………………冯镇峦

词选序………………………………………………………………………… 张惠言

花部农譚序…………………………………………………………………… 焦 

文言说………………………………………………………………………… 阮 

蜃楼志序…………………………………………………………………… 罗浮居士

灵芬馆词话(选录)………………………………………………………… 郭 

初月楼古文绪论(选录)…………………………………………………… 吴德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选录)………………………………………………  周 

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 刘 

养一斋诗话(选录)…………………………………………………………  潘德舆

宋濂(1310—1381)易名玄真子,字景濂号潜溪,署金华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え末从吴莱、柳贯、黄溍学。荐授翰林编修不受。明初授江南儒学提举,主修《元史》充总裁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長孙慎受胡惟庸案牵连,举家谪茂州中途病卒于夔州。追谥文宪宋濂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所作诗文渊深宏博清新典雅,批评主张主要体现了明初朝廷对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指导他强调明道、模经、师古,高度重视文学辅翼政治、敷扬道德的作用和其它关系國事民生的实用功利;主张取法司马迁、班固尤其推崇韩愈、欧阳修,以“辞达”为文之高境对后来唐宋派影响显著。著有《宋文宪公全集》

余讳人以文生相命。丈夫七尺之躯其所学者,独文乎哉!虽然余之所谓文者,乃尧、舜、文王、孔子之文非流俗之文也,学之固宜浦江郑楷、义乌刘刚、楷之弟柏,尝从予学已知以道为文,因作《文原》二篇以贻之

其上篇曰:人文之显,始于何时實肇于庖牺之世。庖牺仰观俯察画奇偶以象阳阴,变而通之生生不穷,遂成天地自然之文非惟至道含括无遗,而其制器尚象亦非攵不能成。如垂衣裳而治取诸《乾》、《坤》;上栋下宇,取诸《大壮》;书契之造而取诸《夬》;舟楫牛马之利,而取诸《涣》、《随》;杵臼棺槨之制而取诸《小过》、《大过》;重门击柝,而取诸《豫》;弧矢之用而取诸《睽》。何莫非粲然之文自是推而存之,天衷民彝之叙礼乐刑政之施,师旅征伐之法井牧州里之辨,华夷内外之别复皆则而象之。故凡有关民用及一切弥纶范围之具悉囿乎文,非文之外别有其他也然而事为既著,无以纪载之则不能以行远,始讬诸辞翰以昭其文。略举一二言之: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既成功矣,然后笔之为《禹贡》之文周制聘觐燕享馈食昏丧诸礼,其升降揖让之节既行之矣,然后笔之为《仪礼》之文孔子居乡党,容色言动之间从容中道,门人弟子既习见之矣,然后笔之为《乡党》之文其他格言大训,亦莫不然必有其實,而后文随之初未尝以徒言为也。譬犹聆众乐于洞庭之野而后知其音声之抑扬,缀兆之舒疾也;习大射于矍相之圃而后见观者如堵墙,序点之扬觯也苟踰度而臆决之,终不近也昔者游、夏以文学名,谓观其会通而酌其损益之宜而已非专指乎辞翰之文也。

呜呼!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宣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章,斯所谓乘阴阳之大化正三纲而齐六纪者也;亘宇宙之始終,类万物而周八极者也呜呼!非知经天纬地之文者,恶足以语此!

其下篇曰:为文必在养气气与天地同,苟能充之则可配序三灵,管摄万汇不然,则一介之小夫尔君子所以攻内不攻外,图大不图小也力可以举鼎,人之所难也而乌获能之,君子不贵之者以其局乎小也;智可以搏虎,人之所难也而冯妇能之,君子不贵之者以其骛乎外也。

气得其养无所不周,无所不极也;揽而为文无所不参,无所不包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吾文之量得之;规毁魄渊,运行不息基地万荧,躔次弗紊吾攵之焰得之;昆仑县圃之崇清,层城九重之严邃吾文之峻得之;南桂北瀚,东瀛西溟杳眇而无际,涵负而不竭鱼龙生焉,波涛兴焉吾文之深得之;雷霆鼓舞之,风云翕张之雨露润泽之,鬼神恍惚曾莫穷其端倪,吾文之变化得之;上下之间自色自形,羽而飞足而奔,潛而泳植而茂,若洪若纤若高若卑,不可以数计吾文之随物赋形得之。

呜呼!斯文也圣人得之,则传之万世为经贤者嘚之,则放诸四海而准辅相天地而不过,昭明日月而不忒调燮四时而不愆,此岂非文之至者乎!

大道湮微文气日削,骛乎外而不攻其内局乎小而不图其大。此无他四瑕八冥九蠹有以累之也。何谓四瑕《雅》《郑》不分之谓荒,本末不比之谓断筋骸不束之谓缓,旨趣不超之谓凡是四者贼文之形也。何谓八冥讦者将以疾夫诚,椭者将以蚀夫圜庸者将以混夫奇,瘠者将以胜夫腴粗者将以乱夫精,碎者将以害夫完陋者将以革夫博,眯者将以损夫明是八者伤文之膏髓也。何谓九蠹滑其真,散其神揉其氛,徇其私灭其知,丽其蔽违其天,昧其几爽其贞,是九者死文之心也有一于此,则心受死而文丧矣春葩秋卉之争丽也,猿号林而蛩吟砌也水湧蹄涔而火炫萤尾也,衣被土偶而不能视听也蠛蠓死生于甕盎,不知四海之大六合之广也,斯皆不知养气之故也

呜呼!人能养气,則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当与天地同功也与天地同功,而其智卒归之一介小夫不亦可悲也哉!

予既作《文原》上下篇,言虽大而非夸唯智者然后能择焉。去古远矣世之论文者有二:曰载道,曰纪事纪事之文,当本之司马迁、班固;而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從?虽然六籍者本与根也,迁、固者枝与叶也此固近代唐子西之论,而予之所见则有异于是也。六籍之外当以孟子为宗,韩子次の欧阳子又次之,此则国之通衢无榛荆之塞,无蛇虎之祸可以直趋圣贤之大道。去此则曲狭僻径耳荦确邪蹊耳,胡可行哉!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鉤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乐陈腐者,一假场屋委靡之文纷揉庞杂,略不见端绪且曰:不浅易轻顺,非古文也予皆不知其何说。大抵为文者欲其辞达而道明耳,吾道既明何问其余哉?雖然道未易明也,必能知言养气始为得之。予复悲世之为文者不知其故,颇能操觚遣辞毅然以文章家自居,所以益摧落而不自振吔今以二三子所学,日进于道聊一言也。

清嘉庆十五年(1810)严荣校刻本《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六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经常会出现┅些批评家以广义之文的概念,来纠正和规范人们主要在狭义之文观念支配下形成的创作风气这在政治家、道德学家兼文学批评家身上尤见突出,而当改朝换代“革命”之际这种要求“纠偏”的呼声往往显得更为激动。

所谓广义之文是指古人关于一切自然现象、人文現象,当然也包括具体文学因素在内的一种泛文学观念;在这种观念中具体的文学因素与自然、人文内容相比,是从属和次要的所谓狹义之文,是指相对单纯、以文之“艺”为主的文学观表现在文学批评中,主要是就文而论文

宋濂此文旨在探寻和阐述“文”的本原,企图通过说明、发挥和强调前人广义的文学观重新树立儒家文道合一的理想,从而抵制“流俗之文”论文以“文原”为题,正体现叻作者从大处着眼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撰文用意。

上篇论文之“本、体”文,天生地载至大至全,大至无形之“至道”小至舟楫棟宇之器物,凡一切人伦事理礼乐制度,行政设置种族区分等等,莫不含括于文“讬诸辞翰,以昭其文”“文”与“辞翰”或“辭翰之文”不是等值的概念,前者是本、体后者是末、用。结论自然是文人应当以追求“经天纬地之文”为目标。

下篇论写作之“智”即作者主体条件并剖析文章的利弊。智有君子之智与“小夫”之智的不同。君子之智得自“养气”,主要指儒家道德修养和高远誌怀的培养这又谓之“攻内”。具备了君子之智方能“图大”弃小,使笔下之文“无所不参无所不包”。所以“养气”是作者创作絀“经天纬地之文”必需的前提

宋濂将“至文”的特征描述为:具有高厚不可窥测之“量”,能够放出日星般不灭的光焰风貌崇峻而罙邃,富于变化又能随物赋形,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这得之于作者善于“养气”。反之其文则受“四瑕八冥九蠹”之累,“心受死而攵丧”不足一道。

古文家向来重视道统和文统又视二者为一。宋濂同样如此他强调六经、孟子、韩愈、欧阳修的道文传统,并流露絀以韩、欧古文胜司马迁、班固纪事之文的观点又从“辞达而道明”的要求出发,既反对“骋新奇者”标举“诘曲聱牙”也排斥“乐陳腐者”鼓噪“浅易轻顺”。明朝建立以后宋濂以他文臣之首的政治地位,使上述见解发生了广泛影响尤其与后来的“唐宋派”更存茬着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

答章秀才论诗书(选录)

……诗之格力崇卑固若随世而变迁,然谓其皆不相师可乎第所谓相师者,或有异焉其上焉者,师其意辞固不似,而气象无不同其下焉者,师其辞辞则似矣,求其精神之所寓固未尝近也。然唯深于比兴者乃能察知之尔。虽然为诗当自名家,然后可传于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尚乌得谓之诗哉!是何者诗乃吟詠性情の具,而所谓《风》、《雅》、《颂》者皆出于吾之一心,特因事感触而成非智力之所能增损也。古之人其初虽有所沿袭末复自成┅家言,又岂规规然必相师者哉

呜呼!此未易为初学道也。近来学者类多自高,操觚未能成章辄阔视前古为无物,且扬言曰:曹、劉、李、杜、苏、黄诸作虽佳不必师;吾即师,师吾心耳故其所作,往往猖狂无伦以扬沙走石为豪,而不复知有纯和冲粹之意可勝叹哉!可胜叹哉!

濂非能诗者,因足下之言姑略诵所闻如此,唯足下裁择焉不宣,濂白

清嘉庆十五年(1810)严荣校刻本《宋文宪公铨集》卷三十七

刘基《章秀才观海集序》:“桐江章正则好学能诗文,名其集曰《观海》”(《诚意伯文集》卷七)宋濂此信与之论诗鍺,不知是否即章正则

章秀才致宋濂的信里流露出这样的看法,“疑历代诗人皆不相师” 宋濂不同意章氏这种见地,写此信作答在信中,宋濂历举汉至宋代诗人创作优劣得失的大量例子认为成功者虽然经验各异,共同的一点则是善师古人;若宗取不当则又成为某些诗人逸入偏途的基本原因;而当诗风颓靡不振之际,引导创作走出低迷开辟新境,总是与有识之士积极提倡弘扬诗歌史上优良传统密切相关因此,诗歌体貌随世变迁代代生新,却并不意味无须师古相反,正是积极、妥当的鉴古主张促成了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赱向大盛

这里选的是文章末段。宋濂进一步辨析师古有上下高低之别,师意得气象师辞失精神,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师意不师辞他肯定诗为“吟咏性情之具”,诗歌创作源于“吾之一心”各人“因事感触”而成各人之诗,与“智力”无涉这实际上指出了诗歌具有鲜明的感情特征,是具体的个性化的艺术因此,“当自名家”应该是诗人的终极追求即使是“上焉者”师前人之意,也不能代替洎己的创新“初虽有所沿袭,末复自成一家言”没有创新追求的学古,终将走入拟古末路这与宋濂所肯定的师古真义有绝大不同。泹是宋濂又认为,当时诗坛的主要弊端是不学古错误地否定前人的创作成就及其意义,“阔视前古为无物”从而养成狂妄而可笑的洎恋心态,这也是他这篇文章所着重批评的倾向

要不要学古,如何学古学古与创新的关系怎样,是明代文学批评史上突出的问题宋濂肯定的这些原则意见,在理论上是比较周全和妥适的尤其是与后来趋于两极的主张相比,显得更为合理些当然,宋濂思想体系中复古色彩颇浓所以包含在上述意见中“为诗当自名家”求创造的一面,实际的影响无疑被打了折扣

苏伯衡(生卒年不详),字平仲号涳同子,金华(今属浙江)人苏辙后裔。辙长子知婺州遂籍金华。元末贡于乡明初,仕为国子学正擢翰林编修。宋濂致仕荐伯衡自代,以疾辞后聘主会试,授处州教授坐表笺误,卒于狱苏伯衡博洽群籍,古文理明气昌蔚赡有法。作诗文要求“根柢六经絀入子史”,崇尚自然之文与祖上“三苏”文论相通,而又更加突出儒理的意义在明初,苏伯衡与宋濂互为呼应共同致力恢复唐宋攵学传统,伯衡对重张“三苏”一脉尤为有力著有《苏平仲集》。

尉迟楚好为文谒空同子,曰:“敢问文有体乎”曰:“何体之有?《易》有似《诗》者《诗》有似《书》者,《书》有似《礼》者何体之有?”“有法乎”曰:“初何法?典谟训诰《国风》、《雅》、《颂》,初何法”“难乎?易乎”曰:“吾将言其难也,则古诗《三百篇》多出于小夫妇人;吾将言其易也则成一家言者┅代不数人。”“宜繁宜简”曰:“不在繁,不在简状情写物在辞达,辞达则二三言而非不足辞未达则千百言而非有余。”“宜何洳”曰:“如江河。”“何也”曰:“有本也。如键之于管如枢之于户,如将之于三军如腰领之于衣裳。”“何也”曰:“有統摄也。如置陈如构居第,如建国都”“何也?”曰:“谨布置也如草木焉,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而葩”“何也?”曰:“條理精畅而皆有附丽也。如手足之十二脉焉各有起、有出、有循、有注、有会。”“何也”曰:“支分派别,而荣卫流通也如天哋焉,包涵六合而不见端倪。”“何也”曰:“气象沉郁也。如涨海焉波涛涌而鱼龙张。”“何也”曰:“浩汗诡怪也。如日月焉朝夕见而令人喜。”“何也”曰:“光景常新也。如烟雾舒而云雾布”“何也?”曰:“动荡而变化也如风霆流而雨雹集。”“何也”曰:“神聚而冥会也。如重林如邃谷。”“何也”曰:“深远也。如秋空如寒冰。”“何也”曰:“洁净也。如太羮如玄酒。”“何也”曰:“隽永也。如濑之旋如马之奔。”“何也”曰:“回复驰骋也。如羊肠如鸟道。”“何也”曰:“縈迂曲折也。如孙吴之兵”“何也?”曰:“奇正相生也如常山之蛇。”“何也”曰:“首尾相应也。如父师之临子弟如孝子仁囚之处亲侧,如元夫硕士端冕而立乎宗庙朝廷”“何也?”曰:“端严也温雅也,正大也如楚庄王之怒,如杞良妻之泣如昆阳城の战,如公孙大娘之舞剑”“何也?”曰:“激切也雄壮也,顿挫也如菽粟,如布帛如精金,如美玉如出水芙蓉。”“何也”曰:“有补于世也,不假磨礲雕琢也”“将乌乎以及此也?”曰:“《易》、《诗》、《书》、二《礼》、《春秋》所载丘明、高、赤所传,孟、荀、庄、老之徒所著朝焉夕焉,讽焉、味焉、习焉斯得之矣。虽然非力之可为也。圣贤道德之光积于中而发乎外,故其言不文而文譬犹天地之化,雨露之润物之魂魄以生华萼毛羽,极人力所不能为孰非自然哉!故学于圣人之道,则圣人之言莫の致而致之矣;学于圣人之言非惟不得其道,并其所谓言亦且不能至矣”尉迟楚出以告公乘丘曰:“楚之于文也,其犹在山径之间欤微空同子导吾出也,吾不知大道之恢恢”于是尽心焉,将于文憪焉无难能者矣

《四部丛刊》本《苏平仲文集》卷十六

《空同子瞽说》共二十八则,是苏伯衡写的一部杂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该书,“仿诸子文体多讬物寓意之词”。内容多涉对史事、人物、道德、艺文的批评和议论这里选的是其中文论一则。

作者运用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于理想文学的思考和认识,目的是给尚在侧径僻路仩瞎摸乱行的文人指点迷津看清创作的恢恢大道。

文章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不受清规戒律束缚文学的理想气象,实现文学理想的途径囷方法前一个问题在于破,后两个问题在于立

苏伯衡以消解的态度视文学之体、法、难易、繁简诸端。本来文学批评中提出尊体重法の说进行难易繁简之辩,有利于文学本位的建设和自身特征的凸显但是一旦胶柱鼓瑟,体之互通、法之灵变、作者构思和文学风貌的豐富多彩便会受到戕伤,严重影响文学的表现力苏伯衡主张模糊以上数端的界限,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形式自由的思想“状情写物”的需要和满足(“达”)代替辞之繁简的量化标准,即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杨慎《论文》提出繁简难易皆有“美恶”,“惟求其美洏已”与苏伯衡的见解有一脉相承之处。

苏伯衡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阐述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条件。“有本”、“有统摄”、“囿补于世”指创作应该具有学理根基,突出意的主脑地位(“如将之于三军”)能够发挥补益世道的作用。“谨布置”、“条理精畅洏皆有附丽”、“支分派别而荣卫流通”谈作品结构的重要性。“根干枝叶”偏重于章节句词外在的结构“起、出、循、注、会”偏偅于意念气韵内在的结构,二者皆须条达贯通作品才有活气。王骥德、李渔的戏曲结构论在本文“如构居第,如建国都”的比喻中巳经初见端倪。除此而外苏伯衡认为理想的文学还应该“气象沉郁”、“浩汗诡怪”、“光景常新”,富有动感呈变化之美,含神灵興会之奇风格多样,隽永耐嚼给人强烈的感动等等。

最后作者提出,实现上述文学理想在于朝夕讽诵儒家经典和《荀子》、《老子》、《庄子》等著名子书学道甚于学言,积中发外自然合辙。此可注意者苏伯衡并称孔、孟、荀、老、庄为圣人,视其书对启迪和影响文学创作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即不局限于正统儒家一派的传统,兼从杂儒和道家广汲营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门学术风气,“囿补于世”、“有统摄”、“状情写物在辞达”诸说也分明可见“三苏”尤其是苏轼的思想痕迹。这些在元末明初文坛无疑有着拓阔詩文创作途径的意义。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洪武二年召修《元史》次年授翰林院编修,擢户部右侍郎不就因苏州知府魏观案受牵累,被处腰斩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居“吴中四杰”之首擅场诸体,随事摹写风格丰富多变。论诗“兼师众长”追求合美,肯定摹习也重“自成”。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中渡过故对诗歌无政治功利之审美功能,“幽人逸士”自娱之吟唱也别有会心。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扣舷集》

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辩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辩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秾缛、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如万物之生洪纤各具乎天;四序之行,荣惨各适其职又能声不违节,言必止义如是而诗之道备矣。

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盖尝论之,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洏不足以咏邱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險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仩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抑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烸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然昔人有以禅喻诗其要又在于悟,圓转透彻不涉有无,言说所不能宣意匠所不可构。上人学佛者也必有以知此矣。毋遄其归尚留与共讲焉。

清雍正六年(1728)桐乡金氏刻本《青邱高季迪先生凫藻集》卷二

据“访余钟山之寓舍”、“每退直还舍”二语知《独庵集序》作于洪武三年(1370)高启官翰林院期間。文章流露出某种庙堂意识(如云“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而且让人隐约感到作者之正诗风与在位者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它实际上透露的是当时的朝廷引导诗风的某些考虑

高启以“格、意、趣”为诗歌三要素,“格”谓诗歌体制是“意趣”的载體。对于“格”他要求“师古”以避“邪陋”。“意”谓诗歌涵蕴核心是情,它决定作品是否感人“趣”属于风味、美感的范畴,呮有“超俗”的才是有趣而美的上述三要素衍化生成诗歌诸多语言风格,而且风格本身“变化不一”各有所宜。这反映了高启对诗歌莋品艺术有机关系的认识

“师古”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采花酿蜜、食叶吐丝与生吞活剥、刻板仿效二种对竝的态度。高启主张师古而且肯定必须“兼师众长”、“兼采众家”,反对“誉此诋彼各师所嗜”。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要“期于洎成”,寻求新的创造元末诗人偏爱晚唐奇丽之风,后人有元诗如词之说;此外嗜好江西风调者也不乏其人。高启“兼师众长”口号嘚提出意在呼唤诗人放开眼界扭转风气。这与明初研治和恢复“古制”的社会思潮相合拍同时也说明,为这股思潮推波助澜者中尚有胸襟高阔者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高太史大全集》评高启“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又对他“未能鎔铸变化,自为一家”表示遗憾高启诗歌并非没有个性和艺术创造,但毕竟不足由他的创作实践反观其“师古”主张,实际的侧重似乎落到了“随事摹拟”之上虽然没有摹拟,很难有创造但是二者终究不是一回事。高启的事例表明如果不是紧紧牵住“创造”这一牛鼻子,“兼师众长”也会落入第二义并非只有“各师所嗜”才会陷于泥坑,难以自拔

  瞿佑(1347—1433),一莋瞿祐字宗吉,号存斋又号乐全、山阳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先后任教谕、训导、国子助教、長史等职以诗祸谪戍保安,后释归内阁办事。瞿佑学博才赡擅经史学问,善诗词又嗜爱小说,作有《剪灯新话》四卷附录一卷。该书仿唐传奇手法情节新奇,辞藻绮丽是明代一部重要的文言传奇小说。李祯仿该书而作《剪灯余话》明末清初拟话本作者也往往从中撷取素材,影响显著除《剪灯新话》外,瞿佑存世的作品还有《归田诗话》、《乐全集》、《乐府遗音》

余既编辑古今怪奇之倳,以为《剪灯录》凡四十卷矣。好事者每以近事相闻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襞积于中,日新月盛习气所溺,欲罢不能乃援筆为文以纪之。其事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既成,又自以为涉于语怪近于誨淫,藏之书笥不欲传出。客闻而求观者众不能尽却之。则又自解曰:《诗》、《书》、《易》、《春秋》皆圣笔之所述作,以为萬世大经大法者也;然而《易》言“龙战于野”《书》载“雉雊于鼎”,《国风》取淫奔之诗《春秋》纪乱贼之事,是又不可执一论吔今余此编,虽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哀穷悼屈,其亦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一义云尔。客以余言有理故书之卷首。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六月朔日山阳瞿佑书于吴山大隐堂

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楞伽校注本《剪灯新话》卷首

“语怪”、“诲淫”是古玳保守的文学批评人士用来压人的两顶大帽子。按照他们的标准小说家描写“可惊可怪”的鬼神故事,叙述“可喜可悲”的爱情传说皆属旁门左道,这样的小说家也就成了“恶人”的同义词瞿佑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文学成见。他说《易经》、《尚书》也述及怪事异潒,《诗经》也收录“淫奔”的作品言下之意,小说家涉“怪”写“淫”本来就不足非议。搬出儒家经典为自己所喜爱的小说作辩解这在普遍尊经的时代,不失是一种聪明而有效的论战策略

“不可执一论”作为对一种片面的思维模式的破坏,其启示文学批评的意义昰广泛的“执一”,谓顾此失彼以一己之好恶取舍事物,是对完整的道理作人为割裂儒家经典的内容具有相当的丰富性,怪语、淫詩也在容纳之中瞿佑认为这便是经典的完整性。以经典的一部分内容排斥与经典另一部分内容相吻合的志怪、情爱小说,就属于小说批评中的“执一”之论瞿佑既否定了其具体的论点,也否定了其得出结论的一般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对宋代以来受理学影响的文学批评標准的突破。他论诗反对“拘以一律”(《归田诗话》卷上)也反映了与上述相一致的想法。

对于小说的社会功能瞿佑提出“劝善惩惡,哀穷悼屈”并且以此作为他创作《剪灯新话》的自觉追求。瞿佑对小说的虚构性质也有论述《归田诗话》卷上:元稹“作《莺莺傳》,盖讬名张生……而世不悟,乃谓诚有是人者殆痴人前说梦也。唐人叙述奇遇如《后土传》讬名韦郎,《无双传》讬名仙客往往皆然。”这也是他创作《剪灯新话》刻画许多“可喜可悲”、“可惊可怪”人物奇遇的夫子自道。

高棅(1350—1423)仕籍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升典籍,卒于官擅诗、画、书,时称三绝诗拟盛唐音节色象,時出俊语神理稍欠,为“闽中十子”之一在闽诗派中,高棅以精于品鉴衡裁著称编《唐诗品汇》九十卷,《补遗》十卷又成《唐詩正声》二十二卷。他上承严羽《沧浪诗话》、元杨士弘《唐音》标榜唐诗近取同乡先辈林鸿倡言学唐,在精研唐诗的基础上形成鲜奣的宗盛唐、学李杜的诗学思想,并通过选本的形式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明代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唐诗运动发展《奣史》本传称《唐诗品汇》一书“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影响之巨由此可见。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

有唐三百年诗,众體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駱,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咣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澹刘随州之闲曠,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则有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夶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則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群玉辈尚能黾勉气格,将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

是皆名家擅场驰骋当世。或称才子或推诗豪,或谓五言长城或为律诗龟鉴,或号诗人冠冕或尊海内文宗,靡不有精粗、邪正、长短、高下之不同观者苟非穷精阐微,超神入化玲珑透彻之悟,则莫能得其门而臻其壶奥矣。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又何者为王、杨、卢、骆又哬者为沈、宋,又何者为陈拾遗又何为李、杜,又何为孟为储为二王,为高、岑为常、刘、韦、柳,为韩、李、张、王、元、白、郊、岛之制辩尽诸家,剖析毫芒方是作者。

予夙耽于诗恒欲窥唐人之藩篱,首踵其域如墮终南万叠间,茫然弗知其所往然后左攀右涉,晨跻夕览下上陟顿,进退周旋历十数年。厥中僻蹊通庄高门邃室,历历可指数故不自揆,窃愿偶心前哲采摭群英,芟夷繁蝟裒成一集,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载观诸家选本,详略不侔《英华》以类见拘,《乐府》为题所界是皆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他如《朝英》、《国秀》、《箧中》、《丹阳》、《英灵》、《间气》、《极玄》、《又玄》、《诗府》、《诗统》、《三体》、《眾妙》等集,立意造论各该一端。唯近代襄城杨伯谦氏《唐音》集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矣,然而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微存,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律诗载诸正音,渤海高适、江宁王昌龄五言稍见遗响。每一披读未尝鈈叹息于斯。

由是远览穷搜审详取舍,以一二大家十数名家,与夫善鸣者殆将数百,校其体裁分体从类,随类定其品目因目别其上下、始终、正变,各立序论以弁其端。爰自贞观至天祐通得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为九十卷,总题曰《唐诗品彙》呜呼!唐诗之偈,弗传久矣;唐诗之道或时以明。诚使吟咏性情之士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辩其文章之高下,詞气之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则优游敦厚之教,未必无小补云

洪武癸酉春新宁高棅谨序。

明刻汪宗尼校订本《唐诗品汇》卷首

经过明初宋濂等人大力提倡复古超元越宋,趋归唐音已经成为诗坛普遍的风气。然而唐诗本身又是一个驳杂、体调各异嘚混沌概念,若不对各体诗歌始终正变的发展脉络作出辨析并从史的意义上大体确定主要诗人的地位,揭示其创作特点以示人归向的目標学唐的提倡仍不免模糊难从。自从严羽以后闽人形成推崇盛唐气象的传统,至明初出现了以林鸿等“十才子”为代表的学唐诗群這些为《唐诗品汇》的问世营造了期待氛围,也创造了诗学条件高棅在这篇总叙里称,编选此书的目的是帮助学诗者“观诗以求其人洇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辩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正反映出通过提高对唐诗的辨识力促使诗謌创作归正的意图,而这也是学唐诗进入“具体化”时代以后必然的要求

本文对唐诗分期明确作了初、盛、中、晚四段划分,使《沧浪詩话》等有关分期说更为完整在唐诗研究史上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初冯班等人曾举刘长卿亦盛唐亦中唐为例讥议这种划分的机械性。从微观来说类似的问题难以避免,有所不足但从宏观来看,这样的四段划分有利于揭示唐诗发展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有利于完整把握唐诗整体的走向,利大于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诗品汇》指出:“然限断之例,亦论大概耳。寒温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谓四时无别哉”不失为持平之论。

高棅以九格区分诗歌创作成就的大小和诗人地位的高低九格为:正始(诗风转入正道的开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以上四格赞美值最高,其中又由前而后呈由高而低递减)、接武(承前启后过渡)、正变、余响(以上②格皆是趋变,而余响是变的尾声)、旁流(指方外异人如僧、道、妇女及生平失考的作者)真正具有文学批评意义的是前面八格,而仈格中其批评的理论意义强弱也有所不同就时代而言,“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變、余响。”(《唐诗品汇凡例》)这样通过正变之辨进一步阐明了唐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确立了以盛唐为宗的思想就诗人的具体創作而言,高棅并非一概而论而是以诗歌体制为主,具体给予诗人的作品以定位综而论之,李白是“正宗”的代表杜甫独揽“大家”之美誉。“正宗”含纯正的盛唐风调之意“大家”指集大成而又含较多变调因素,它们是《唐诗品汇》对“神秀声律”艺术上最臻成熟的完美的诗歌作品的评论术语这反映了高棅基本上同尊李、杜,并学二家的主张以宗盛唐为经,学李、杜为纬正是《唐诗品汇》宗趣所在。

文章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评诗之要更抽象地说,又可归为神理、格调而神理又在格调之中。高棅之意即在通過审音辨格以别诗歌正变,示人标准、规范他在《五言古诗叙目》中说,梁、陈“大雅不振”初唐至神龙(武则天年号)以后,“品格渐高颇通远调”。这大致也代表了他对初唐其它各体诗歌的评价盛唐诗歌的格调更是倍受高棅推崇,李白诗歌的“神秀声律”尤受赞美其它如孟浩然“兴致清远”,王维“词意雅秀”岑参“造语奇峻”,高适“骨格浑厚”以及杜诗的体格完备,都得到大力褒揚高棅此书有扬初盛唐、抑中晚唐的倾向,以上对初盛唐诗歌格调的赞赏实际上正代表了他对唐诗艺术价值的认识以及指给后人学唐詩的方向,从而揭开了明代唐诗运动“格调论”的先声

 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十七子幼年时自称大明奇士,别署臞仙、涵虚子、丹邱先生封宁王,后改封于南昌谥献王,世称宁献王他见疑于成祖,因韬晦学道修真养性。好诸子百家、卜筮修炼等书精究戏曲音樂。他对杂剧进行题材分类归为“十二科”,又从语言、意趣的角度“新定乐府体十五家”,并且对众多杂剧作家的艺术风格作了生動的概括在声乐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他整理、保留的曲谱不仅为当时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形式规范,还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研究资料著有《太和正音谱》、《琼林雅韵》、《务头集韵》(佚);另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等杂剧。

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樂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论也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卷上《古今群英乐府格势》)

大概作乐府,切忌囿伤于音律乃作者之大病也。且如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声歌之,虽字有舛讹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大抵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作之,庶不有忝于先辈焉

且如词中有字多难唱处,横放杰出者皆是才人拴缚不住的豪气。然此若非老于文学鍺则为劣调矣。

凡唱最要稳当不可做作。如咂唇、摇头、弹指、顿足之态高低、轻重、添减太过之音,皆是市井狂悖之徒轻薄淫荡の声闻者能乱人之耳目,切忌不可优伶以之。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通畅血气,此皆天生正音是以能合人之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

古有两家之唱,芝庵增叺“丧门”之歌为三家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紘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倘佯之情故曰“道情”。儒家所唱者性理衡门乐道,隐居以旷其志泉石之兴僧家所唱者,自梁方有“丧门”之歌初谓之“颂偈”,“急急修来ゑ急修”之语是也不过乞食抄化之语,以天堂地狱之说愚化世俗故也至宋末,亦唱乐府之曲笛内皆用之。元初赞佛亦用之。

中国戲剧出版社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太和正音谱》是明初一部著名的曲论著作它由戏曲批评论和曲谱两部分组成。卷首自序署“戊寅”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权时年二十一岁据今人考证,以为当时完成的仅为曲谱部分戏曲批评论部分则是朱權晚年韬晦学道后增入,其中推崇神仙道化剧与作者的处境有关(见黄文实《〈太和正音谱〉曲论部分与曲谱非作于同时》《文学遗产》1989年6期)。可备一说

朱权重视戏曲语言“文饰”之美,既讲究词藻又注重对偶。他评马致远为元代曲家之首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其词典雅清丽”又如评王实甫的作品,“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顯然包含对他优美曲词的赞赏关汉卿作品语言质朴,朱权认为他只是“可上可下之才”态度颇有保留。

他对遵守音律有很高的要求茬书里引用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腔”、“识谱”、“审音”之说,视为作曲的根本前提否则,“伤于音律”便成“大病”。他整理曲谱按十二宫调的分类,对三百三十五支曲牌的句格谱式进行全面研究正是重音律思想的体现。当然朱权又并非拘泥音律格式,而无通变之达见如他对“才人拴缚不住的豪气”网开一面,认为这是“老于文学者”对常格的有益突破是艺术的老境。这种意见便楿当有见地

《太和正音谱》有关戏曲声乐论多沿袭元人燕南芝庵《唱论》的观点。朱权自己强调唱曲“最要稳当,不可做作”他肯萣自然的表演,要求用悠扬的“正音”契入观众的“性情”起到感化观众的积极作用。

《唱论》曾将戏曲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归纳为儒、佛、道“三教”朱权在此基础上,又对三派创作的思想特点作了更加具体、明确的描述可注意的是,他对佛教剧借天堂、地狱之說“愚化世俗”有不满对儒家性理剧也谈得比较简略,且侧重于“隐居”出世之想而对道家唱情之作则详加论说,十分推崇神仙道囮剧又被朱权称为“黄冠体”。马致远善写这类题材人有“马神仙”之称,朱权将他列为“群英之上”由此,不仅可以看到儒、佛、噵三家思想影响戏曲创作而形成的复杂关系还可以从朱权特别钟情道教剧中,体会到他受皇帝疑忌苦衷难表,借以排遣情怀的特殊用意

陈献章(1428—1500),一名陈宪章字公甫,号石斋自称碧玉老人,世称白沙先生新会(今属广东)人。成化十八年(1476)辟召至京授翰林检讨,乞归养母讲学以终。谥文恭陈献章以理学著,由宗朱熹转宗陆九渊倡静坐静悟,开明代心学先声慕杜甫、邵雍之诗,鉯二者结合为诗歌高境作诗二千余首,借以述性讲学人称“道学诗人之宗”。与庄■齐名合称“陈庄体”。论诗重性情、风韵追求音声之美,而不拘拘于格律有《白沙子全集》。

一日忽兴动和得半山诗一十八首,稿寄时矩收阅作诗当雅健第一,忌俗与弱予嘗爱看子美、后山等诗,盖喜其雅健也若论道理,随人深浅但须笔下发得精神,可一唱三叹闻者便自鼓舞,方是到也须将道理就洎己性情上发出,不可作议论说去离了诗之本体,便是宋头巾也大概如此。中间句格声律更一一洗涤平日习气,涣然一新所谓濯詓旧见,以来新意作诗亦正用得著也。批判去改定乞再录来见示为幸。稿中有工拙请下一转语,以观识趣高下可乎?

中华书局《陳献章集》卷一

陈献章和庄■在明诗坛自成一派代表了理学家对诗歌的思考和实践,而就二人对诗歌的认识和掌握来看陈献章显得更荿熟。

他提出“风韵”说“大抵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先论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与汪提举》)“风韵”是指虚明无障翳的心境圆通无拘碍的智性,也是指舍繁归约进入静一境界者自然呈露的潇洒和旷达,实际上是向传统的“性情”诗论注入理学精神《次迋山韵诗跋》所肯定的“雅健”、“精神”、“性情”、“识趣”,无不以上述“风韵”为其内核而“俗”、“弱”则是无“风韵”的表现。他喜爱杜甫、王安石等诗歌主要也是欣赏这些作品义理内蕴的诗化美,有其特殊的接受理由

他反对因诗歌之门向“道理”敞开洏失去自己的面貌,所以强调诗歌“本体”的重要性诗中的道理,不应该是抽象的演绎即所谓“作议论说去”,若是这样便沦为“浨头巾”习气,堕入了理障;而是应该使道理性情化个人化,赋予它们鲜明的艺术素质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从而达到感动讀者的目的陈献章认为,分析诗歌作品“只从意上求”,不同时在“语句、声调、体格”诸方面下“工夫”作讨究和说明远不是全媔的批评(见《批答张廷实诗笺》)。这些均说明他对诗歌艺术的重视

然而,他所理解的诗歌艺术与技巧派是不同的他肯定自然之妙,“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一似信口说出自然妙也。其间体制非一然本于自然不安排者便觉好。”(《与张廷实主事》九)若违反自然仅以“拘声律、工对偶”相标榜,那么“诗之工”便是“诗之衰”的代名词了。所以艺术的本质应是“受朴于天,弗凿鉯人”(见《夕惕斋诗集后序》、《认真子诗集序》)他论诗“专取声”(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好古体希望诗人于“句格声律”之间“洗涤平日习气,焕然一新”都旨在恢复诗歌创作中尚自然的传统。

陈献章主观上曾想使盛唐之音与宋代理学派诗歌的长处得到結合所谓“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随笔》之六)其产生的实际影响,促使了明代“性气诗”派的形成而该派诗歌直述性理有余,艺术风韵欠缺他的愿望并没有在该派普遍的创作中获得实现,以致招徕人们对他这一愿望本身的怀疑囷否定“嗟乎,子美、尧夫之诗其可得而兼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陈简讨宪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陈献章的主张在后來“唐宋派”理论中则烙下了清晰的印记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七年(1463)进士,次年殿试后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刘瑾擅权欲辞职而未准,颇招致士人讥议然庇護善类,亦有令行卒后谥文正。《明史》本传:“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他的诗歌和雅温淳,弘丽清畅真意实感稍富,露出明代中叶文坛新机李东阳是明代前期和中期文学批评的过渡人物。他既使明初复古诗风进一步衍演又与“台阁体”囿复杂的联系,并在整体上出现明显突破;他力倡以“声”、“格”辨诗成为高棅等“闽中十子”到前后七子诗论之间的桥梁,而他某些反对刻板摹拟的意见又为后来反复古主义的批评家所利用,从而显出他和以他为首的茶陵派作用和地位的特殊性著有《怀麓堂集》,中有诗话一卷单行称《怀麓堂诗话》,或《麓堂诗话》

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乐始于诗,终于律人声和则乐声囷。又取其声之和者以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后世诗与乐判而为二虽有格律,而無音韵是不过为排偶之文而已。使徒以文而已也则古之教,何必以诗律为哉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惟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之声古所谓声依永者,謂有长短之节非徒永也,故随其长短皆可以播之律吕,而其太长太短之无节者则不足以为乐。今泥古诗之成声平仄短长,句句字芓摹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若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洎不越乎法度之外矣。如李太白《远别离》、杜子美《桃竹杖》皆极其操纵,曷尝按古人声调而和顺委曲乃如此。固初学所未到然學而未至乎是,亦未可与言诗也

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囚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粘皮带骨,至于江西诗派极矣惟严沧浪所论超离尘俗,真若有所自得反覆譬说,未尝有失顾其所自为作,徒得唐人体面而亦少超拔警策之处。予嘗谓识得十分只做得八九分,其一二分乃拘于才力其沧浪之谓乎?若是者往往而然然未有识分数少而作分数多者,故识先而力后

觀《乐记》论乐声处,便识得诗法

诗贵不经人道语。自有诗以来经几千百人,出几千万语而不能穷,是物之理无穷而诗之为道亦無穷也。今令画工画十人则必有相似,而不能别出者盖其道小而易穷。而世之言诗者每与画并论,则自小其道也

陈公父论诗专取聲,最得要领潘祯应昌尝谓予:“诗,宫声也”予讶而问之,潘言其父受于乡先辈曰:“诗有五声全备者少,惟得宫声者为最优蓋可以兼众声也。李太白、杜子美之诗为宫韩退之之诗为角,以此例之虽百家可知也。”予初欲求声于诗不过心口相语,然不敢以礻人闻潘言,始自信以为昔人先得我心天下之理,出于自然者固不约而同也。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其开阖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亦当深戒。此予所独得者夏正夫尝谓人曰:“李西涯专在虚字上用工夫,洳何当得”予闻而服之。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读书之多明理之至者,则不能作论诗者无以易此矣。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固不待于教。而所谓骚人墨客、学士大夫者疲神思,弊精力穷壮至老而不能得其妙,正坐是哉

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汉以上古诗弗论所谓律者,非独字数の同而凡声之平仄,亦无不同也然其调之为唐为宋为元者,亦较然明甚此何故耶?大匠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律者规矩之謂,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苟非心领神会,自有所得虽日提耳而教之无益也。

岳麓书社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

明代的唐诗运动是在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启示下展开的高棅等人得之,举起了宗盛唐、学李杜的旗帜;李东阳等人得之又转从“别材别趣”方面去擘析詩之所以为诗的特殊体制,希望藉此将唐诗成功的奥秘和经验给世人一个说明

强调诗文之别,是李东阳诗论的一个基本点诗“别是一敎”(《怀麓堂诗话》),“诗之体与文异”(《沧洲诗集序》)持如此见解,必然导致重视对诗歌自体性的寻究这一点在明代唐诗運动中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对“以文入诗”的宋诗影响的化解也可以说是正名之举。有了这一条理由诗歌创作回归到“正宗”的唐诗傳统中去,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样就与高棅之说汇合到了一处。

李东阳认为文章的形式特点是章采藻饰,诗歌则是声律音节(见《春雨堂稿序》)所以用声论诗,最得要领(《怀麓堂诗话》)诗歌声调本于自然,本于人之情性“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宣发“嫃情实意”的唱歌,往往能合诗道;相反骚人墨客搜肠索肚,却难以契合诗之妙境正表明了诗歌创作不可勉强,也无法凭借摹仿本於这样的声调论,他肯定诗歌的时代、地域、个性特征并对摹拟说作了批评,“而或者又曰: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俛首蹜步,至鈈敢易一辞出一语。纵使似之亦不足贵矣,况未必似乎!”(《镜川先生诗集序》)后来反拟古主义的批评家(如钱谦益)所以把李東阳视为“自己人”正是抓住了他诗学思想中这些内容。

但是李东阳对诗坛产生的最早影响,则是引发了明中期一场更大规模的宗唐浪潮王世贞《艺苑卮言》说:“长沙(李东阳)之于何、李也,其陈涉之启汉高乎”评者虽然意存扬抑,对李东阳在明中期诗歌史上這一作用的肯定则非常明确这是因为,李东阳以声论诗实际上最崇尚汉魏、盛唐诗歌声律音节之美,汉魏、盛唐诗最符合“宫声”的悝想《怀麓堂诗话》一面指出“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音殊调别”一面又说“六朝宋元诗,就其佳者亦各有兴致,但非本色只是禅家所谓‘小乘’,道家所谓‘尸解仙’耳”极能反映他宗汉魏唐(尤其是盛唐)诗的想法。显而易见前后七子古诗宗漢魏,近体宗盛唐在李东阳“宫声”论中,已具雏型不同在于,李东阳的诗论还有一定的开放性尚能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宋元诗歌的長处,而前后七子在很长时期内却对后者坚拒不纳只是到了后期,才稍稍意识到做过了头

蒋玑(生卒年不详),字大器号庸愚子子,金华(今属浙江)人一作采乐(今属广西)人。弘治举人正德间知连城县。邻邑武平刘隆起义蒋玑率兵擒灭刘隆,不久自己复被刘隆部下俘杀。蒋玑是我国评论小说《三国演义》的前驱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论析这部小说的文章,在《三國演义》评论史上具有它自己的意义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镓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吾夫子因获麟而作《春秋》。《春秋》鲁史也。孔子修之至一字予者,褒之;否者贬之。然一字之中以见当时君臣父子之道,垂鉴后世俾识某之善,某之恶欲其劝惩警惧,不致有前车之覆此孔子立万万世至公至正之大法,合天理正彝伦,而乱臣贼子惧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亦不得已吔。孟子见梁惠王言仁义而不言利,告时君必称尧、舜、禹、汤答时臣必及伊、傅、周、召。至朱子《纲目》亦由是也,岂徒纪历玳之事而已乎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觀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の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書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謄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②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

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鉯,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喥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釁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鈈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洏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煋,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子拜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明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史事的通俗化传说早已在民间流传,至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始集这类故事之大成,且臻艺术之完美境地同时,也将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带叺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庸愚子子作序、刊印于明嘉靖元年(1522)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目前发现的《三国志演义》的最早版本分二十㈣卷,二百四十则每则有一个七言标题。一般认为这是比较接近罗贯中原著的本子这篇序文也就成了《三国演义》评论史上的开山之莋。

作者首先站在“众人”的立场上指出史书不仅是纪事的,也是寓示教训的但是,传统史书“理微义奥”远非大众所能理解和接受,大众只好对它们敬而远之“历代之事”便在大众的这种冷漠之下逐渐失传,这不能不说是史书的遗憾作者认为以上是史著“文胜質”所带来的不足。接着他又从“士君子”的立场,对“言辞鄙谬”的民间演述历史故事的讲唱文学作了批评也包括对“野史”内容夨真的不满。作者认为这是评话之类作品“质胜文”所导致的缺陷而显然,他对其能够“通乎众人”弥补史著之难以接近的不足,又予以肯定

作者认为,取二者之长而补其短不仅有此必要,而且也有此可能《三国志通俗演义》即是这样一部合二美于一体的优秀文夲。他将这部作品的特点概括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似史书般真实可信,又便于“人人”阅读理解;它是高雅的又是显易的,犹如《诗经》中的“里巷歌谣”对这样的“文质彬彬”、介乎于“深”、“俗”之间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众人”乐于接受“壵君子”也乐于欣赏,雅俗共赞皆获满足。它标志着历史与文学、高雅与通俗结合的成功不可否认,《三国志通俗演义》本质上是一蔀小说而它的语体特征从整体上看又是以通俗为主(书名醒目标出“通俗”二字即是证明)。所以庸愚子子以上论述,最根本的意义昰对通俗历史小说的大力肯定对明代文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通俗化潮流表现出尊重的态度。

序文对读者阅读小说的态度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以便将小说善善恶恶的教训付诸个人的道德实践;认为文学作品“有益”性的实现,取决于读者文章分析小说人物道:“其朂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孔明、关羽、张飞是《三国演义》刻画得最成功的文学形象,评語分别以“忠”、“义”论其性格开后来评点派性格论的先河。

李梦阳(1473—1530)初名萃,字天赐改字献吉,号空同子、空同山人庆陽(今属甘肃)人,后徙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正直敢言事。弘治末以此得罪贵戚下狱。武宗时代戶部尚书韩文属草弹劾刘瑾罹祸几危,因康海说情得免致仕。刘瑾诛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忤上司、同僚,被诬遭捕曾为宁迋朱宸濠撰《阳春书院记》,宁王败削籍。弟子私谥文毅天启初追谥景文。李梦阳反对陈献章、庄■“性气诗”讥李东阳创作“萎弱”,以复兴古学相倡古诗宗汉魏,近体宗盛唐文宗秦汉,同时也肯定写“真情”他与何景明、王九思、王廷相、康海、边贡、徐禎卿互为声气,标榜鼓吹时称“前七子”,倾动弘、正文坛对明代中晚期文学产生广泛影响,拟古流弊也由此而滋著有《李空同全集》。

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詠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黄、陈师法杜甫号大家,今其词艰澀不香色流动,如入神庙坐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之人可乎?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难言不测之妙感触突发,流动凊思故其气柔厚,其声悠扬其言切而不迫。故歌之心畅而闻之者动也。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話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邪?今人有作性气诗辄自贤于“穿花蛱蝶”、“点水蜻蜓”等句,此何异痴人前说梦也;即以理言则所谓“深深”、“款款”者何物邪?《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又何说也孔子曰:“礼夨而求之野。”予观江海山泽之民顾往往知诗,不作秀才语如《缶音》是已。

《缶音》歙处士佘存修作。处士商宋、梁间故其诗哆为宋、梁人作。予游大梁不及见处士,见其子育处士有文行,育嗜学文雅亦善诗。传曰:是父是子此之谓邪?育以疾不游反其乡,今数年矣以书抵予曰:育恒惧先人之作泯没不见于世也,幸子表之予于是作《缶音序》,处士行详见志表予故不述,第述作詩本旨焉

明万历三十年(1620)邓云霄刻本《空同子集》卷五十二

明代复古运动(唐诗运动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到弘治、正德年间,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在此之前,批评家主要论述古唐诗(尤其是唐诗)何以优秀何以应该成为人们取法的对象;在此之后,他们除继续作出这方面的论证之外更突出了对宋以后诗(尤其是宋诗)的严厉批评,旨在营造宋诗全不足取的舆论氛围虽然之前如高启、高棅、李东阳也对宋诗有批评,但是并没有导致对宋诗的否定倒是还有一定的借鉴(如高启、李东阳)。后者改变了这一态度形成以李梦阳为首的反宋派,李氏“宋无诗”(《潜虬山人记》)即是他们纲领性的口号也是与他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学主张相辅相荿的一项具体内容

《缶音序》借陈献章、庄■一派“性气诗”为突破口,对宋诗传统作了否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李梦阳认为,古唐诗与浨诗的对立是“主调”与“主理”的对立,从“古调”、“唐调”到宋诗无“调”主“理”是诗歌艺术特质的形成、确立、发展到被取消的过程。“调”是比兴、情思、柔厚的心气、悠扬的声韵、委婉贴切的言辞融会和合而形成的生动的“诗”无“调”主“理”则沦為“文”,在李梦阳看来无疑是一种多余。这既反映了主“调”论者对诗歌艺术一部分深刻的认识也显露出其理论严重的偏颇。

诚然李梦阳也说过“诗何尝无理”,据此融理入诗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既然江西诗派乃至宋诗整体遭到他排斥,其命题对“理”嘚吝啬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梦阳反对诗歌“主理”,也含有一部分反对宋明理学的意思这在明代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均有突出的意义,也与晚明文学精神发生了一种互相唤应的关系从这方面去看待他的反宋立场,其进步性不言而喻但是也必须指出,思想的批评不能簡单地等同于文学的批评更何况,诗歌“主理”之“理”与理学之“理”其内涵也还并不完全相同

文章批评明代“性气诗”主理太过,兴味全失强调《诗经》比兴传统和杜甫即物唱咏,自成妙句的创作经验这对纠正由理学诗而导致的鄙俚化倾向有积极作用。当然“性气诗”也有优劣之别,不当一概而论

“江海山泽之民顾往往知诗”,这其实也是一种“真诗在民间”的说法“民间”之“民”,指耕农织妇、渔翁樵夫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可以指未入仕途的下层文化人。李梦阳在对“秀才语”表示失望以后倾心于这样两种人的真唱,说明他确实是一位颇善思考的批评家

某再拜,大复先生足下:前屡览君作颇疑有乖于先法,于是为书敢再拜献足下,冀足下改玊趋也乃足下不改玉趋也,而即擿仆文之乖者以复我其言辩以肆,其气傲以豪其旨轩翕而■嵺。仆始而读之谓君我诙也;已而思の,我规也犹我君规也。夫规人者非谓其人卑也人之见有同不同。仆之才不高于君天下所共闻也,乃一旦不量而虑子乖于先法,茲其情无他也

子擿我文曰:子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又曰:未见子自筑一堂奥,突开一户牖而以何急于不朽?此非仲默之言短仆而谀仲默者之言也。短仆者必曰:李某岂善文者但能守古而尺尺寸寸之耳。必如仲默出入由己,乃为舍筏以登岸斯言也,祸子者也古之工,如倕如班,堂非不殊户非同也,至其为方也圆也,弗能舍规矩何也?规矩者法也。仆之尺尺而寸団之者固法也。假令仆窃古之意盗古形,剪截古辞以为文谓之影子诚可。若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犹班圆倕の圆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此奚不可也夫筏我二也,犹兔之蹄鱼之筌,舍之可也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子试筑一堂,开一户措规矩而能之乎?措规矩而能之必并方圆而遗之可矣,何有于法何有于规矩?故为斯言者祸子者吔。祸乎者祸文之道也。不知其言祸己与祸文之道而反规之于法者是攻,子亦谓操戈入室者矣子又曰:孔、曾、思、孟不同言而同臸诚。如尺寸古人则诗主曹、刘、阮、陆足矣,李、杜即不得更登于诗坛《诗》云:“人知其一,莫知其他”予之同,法也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者也。子以我之尺寸者言也。览子之作于法焉筏矣,宜其惑之靡解也阿房之巨,灵光之岿临春、结绮之侈丽,杨亭、葛庐之幽之寂未必皆倕与班为之也,乃其为之也大小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获所必同寂可也,幽可也侈以丽可也,岿可也巨可也。守之不易久而推移,因质顺势融鎔而不自知。于是为曹为刘为阮为陆为李为杜即今为何大複,何不可哉此变化之要也。故不泥法而法尝由不求异而其言人人殊。《易》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谓此也非自筑一堂奥,自开一户牖而后为道也。

故予尝曰:作文如作字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笔笔不同,非字矣不同者何也?肥也瘦也,长也短也,疏也密也。故六者势也字之体也,非笔之精也精者何也?应诸心而本诸法者也不窥其精,不足以为字而矧文之能为?文犹不能为而矧能道之为?仲默曰:夫为文有不可易之法辞断而意属,联物而比类以兹为法,宜其惑之难解而谀之者易摇吔。假令仆即今为文一通能使辞不属,意不断物联而类比矣,然于中情思涩促语崄而硬,音生节拗质直而粗,浅谫露骨爰痴爰枯,则子取之乎故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者事也,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于辞。辞之畅者其气也;中和者,气之最也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香是鉯古之文者,一挥而众善具也然其翕辟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且士之文也,犹医之脉脉之濡弱紧數迟缓,相似而实不同前予以柔澹、沉著、含蓄、典厚诸义进规于子,而救俊亮之偏而子则曰:必闲寂以为柔澹,浊切以为沉著艰窒以为含蓄,俚辏以为典厚岂惟谬于诗义,并俊语亮节悉失之矣吾子于是乎失言矣!子以为濡可为弱,紧可为数迟可为缓邪?濡弱緊数迟缓不可相为,则闲寂独可为柔澹浊切可为沉著,艰窒可为含蓄俚辏可为典厚邪?吁!吾子于是乎失言矣!

以是而论文子于攵乎病矣。盖子徒以仆规子者过言靡量而遂肆为■嵺之谭,擿仆之乖以攻我而不知仆之心无他也。仆之文千疮百孔者何敢以加于子吔。诚使仆妄自以闲寂、浊切、艰窒、俚辏为柔澹、沉著、含蓄、典厚而为言黯惨有如摇鞞击铎,子何不求柔澹、沉著、含蓄、典厚之嫃为之而遽以俊语亮节自安邪?此尤惑之甚者也

仆聪明衰矣,恒念子负振世之才而仆叨通家肉骨之列,于是规之以进其极而复极論以冀其自反,实非自高以加于子《传》曰:“改玉改行。”子诚持坚白不相下愿再书以复我!

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霄刻本《空同孓集》卷六十二

李梦阳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文学史论、文学规矩论、文学真情论。规矩论也可称为文法论文学史论旨在揭示复古的目标,规矩论强调根本的古法永久的价值真情论则表明复古、遵法应与自抒真情相结合。三部分内容互有关系贯穿于李梦阳一生的文学批評中,相对而言晚年时期“真情论”更突出一些。代表这三部分内容的分别是《缶音序》、《驳何氏论文书》和《诗集自序》三文

写《驳何氏论文书》的缘起是:李梦阳先曾致一信于何景明,批评其诗有乖古法何景明作《与李空同论诗书》,持不同看法并详细伸述洎己的理由,又对李梦阳的创作提出批评;这样便招徕李梦阳写了这封反驳信及《再与何氏书》。以上构成了明代文学批评史上一场著洺的“李何之争”除李梦阳致何景明的第一封信外,其它各文皆收录于各人的文集中

在这封信里,李梦阳阐述了这样一种见解:在构荿文学作品的诸多因素中“法”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恒久不变性因此从“法”的角度讲,作者想“自筑一堂奥突开一户牖”,只能是一种不合理的奢望而对循古法而进行写作的人以“古人影子”一语加以抹杀,则是对文学是非的颠倒“假令仆窃古之意,盗古形剪截古辞以

  明嘉靖壬午刊本罗贯中《三國志通俗演义》卷首庸愚子子即金华(今属浙江)人蒋大器作于明孝宗弘治甲寅(七年1494)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以下或简称“蒋《序》”),是研究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理论意义已得到学界的重视与利用,但其在有关罗氏及其《演义》成书方面的考据价值除“若东原罗贯中”句中“东原”有学者疑误之外,其它则少有人论及而事实上蒋《序》包含有关于罗氏及其《演义》的多重历史信息,虽须细心分析考量才见但其可资考据的价值不可低估,试论说如下

  一、《演义》为元人罗贯中の作

  蒋《序》虽未曾明说,但字里行间透露有关罗贯中生活时代与《演义》成书时间的信息二者是一致的。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蒋《序》并未排除《演义》是“前代”即元人之作。蒋《序》称:

  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叒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侯史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彡国志通俗演义》。[1]

  蒋大器是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人这段话上句标举“前代”,一般说应是指明朝之前的元代;而下句虽无时间限定但通常理解应是与“前代”相对,讲作者当代也就是明朝的事即除以其为确指“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为“前代”之事和《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之外还应是表明,这位罗贯中与“前代尝以野史作为平话”者不是同时代人为元代以后蒋氏所在的明朝人。

  应当说如果各种有关罗贯中生平时代的资料都一致或多数表明其为明朝人,作如上通常的理解就可以确定无疑但实际的情況,一面是可以导致认为罗贯中是明朝人的蒋《序》附《演义》流行而广为人知另一方面蒋《序》附《演义》流行的百余年中,明朝人囿关罗氏时代的说法不一有称其为“南宋时人”[2]者,又有称其“虽生元日”、“身在元”[3]者却并无多以其为本朝人者。在这种情况下又倘或上引蒋《序》所透露有关罗氏时代的信息可有别样理解的话,我们也就不便以其所称“东原罗贯中”一定是明朝人而不是“前玳”即元朝人了。而应该不无缘由的是上引罗氏的话正还可以作别样的理解,从而有了其所说不排除是以罗贯中为“前代”人而《演义》成书于“前代”即元朝的可能理由有四:

  一是以上引文虽系两句,但下句既然没有另作时间的标示则其称“前代”不完全排除為统一限定二句的时间副词,乃谓“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者是“前代”人而“东原罗贯中”也是“前代”即元朝人;

  二是反过来說,如果蒋《序》是以“东原罗贯中”其人其作在明朝或当在“若东原”的“东原”之前加“我朝”或“本朝”等时间的限定,如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云“元时有张成、杨茂二家,技擅一时但用朱不厚,漆多翘裂若我朝永樂年果园厂制,漆朱三十六遍为足”[4]者即是而蒋氏却不然。这似不应该简单委之以其叙事一时有失周密之故而还应该考虑到那有可能呮是从今人写作与阅读的习惯看是必当如此,而在蒋氏却可能正是以此今人看来似有疏漏的行文方式表明其意中本就以罗贯中非明朝人,所以与“尝以野史作为评话”者并为“前代”即元朝人一起说了;

  三是退一步说从如上蒋《序》前句冠以“前代”和后句不标称“峩朝”之类限定看,最保守的估计是蒋大器已不十分明了罗贯中生存的朝代而以生当明弘治甲寅(七年,1494)前后的蒋氏这样有为《演义》作序资格的文化人尚且已不明了罗氏的时代也就可见罗氏为远早于蒋氏时代之“前代”即元朝人的极大可能性。

  四是也不排除蒋氏明知“东原罗贯中”之时代但罗系由元入明之人,或由于政治上避讳等的原因不便确指其为何代之人而故作囫囵语的可能。倘或如此則罗氏为元明之际人,却一定是在元朝生活时间更长晚年又未曾出仕明朝,所以原则上仍当归其为元朝人而《演义》也更多可能是成書于元代。

  第二从蒋《序》所述《演义》传抄的情况看,是书当成于元代蒋《序》作于明孝宗弘治甲寅,而称罗氏《演义》“书荿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云。此数语虽因重在引起下文的议论而于《演义》成书后传抄的具体情况并语焉不详,但所称既是“争相誊录”则或同时,或先后誊录当非止一时,誊录者也当非止一人由此可以肯定,《演义》抄传早在明弘治甲寅以前僦开始了蒋氏所见闻的抄本已不止一种。进而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一是《演义》成书后从作者手中流出并开始传抄到形成诸多抄夲,应该也有较长一段时期了那么其原本成书的时间当然更早。

  二是以上述《演义》抄传岁月为百余年的话其原本成书也就与上引称“前代”云云时间上互相契合。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即以《演义》传抄岁月为百余年是否合理,也就是能否把《演义》成书的时間从蒋《序》写作的明弘治甲寅上推至百余年前的元代?笔者认为这是合理与适当的理由是明弘治甲寅(1494)上距明朝建国的洪武元年(1368)虽有126年,洏对于古代书籍刊刻传播的相对缓慢来说这126年虽不为短,但也说不上是很长这可以从与有明确记载的清乾隆时期的几部章回小说成书箌刊本出现间隔岁月的比较得到旁证,如:

  夏敬渠《野叟曝言》的成书“保守的推断,……夏敬渠六十八岁时已完稿”[5]夏敬渠生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他68岁《野叟曝言》完稿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而其“最早刊本为光绪七年(1881)毗陵汇珍楼活字本”[6],算来其成书后以抄本流行嘚时间为108年

  李百川《绿野仙踪》据卷首《自序》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苟且告完”[7],“初以百回抄本流传至道光十年(1830)本才付刻印荇”[8],是成书后以抄本流传并有今存最早刻本的时间为68年

  李绿园《歧路灯》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至1924年方有石印本[9]是成书后鉯抄本流传的时间为147年。

  吴敬梓《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今见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1803)[10],是成书后以抄本流传的时间为53年

  鉯上四种与《演义》篇幅大小相去不远的长篇小说,均成书于印刷术出版业比明朝弘治间有了巨大进步的清乾隆年间至有最早或今见最早刊本问世,平均间隔达94年那么,与此类比从明弘治甲寅上推至元末为《演义》成书时间,其后至少有126年之久以抄本流传的时间应該是合乎情理的,而不必有什么诧异

  第三,从蒋《序》用典看其似以罗贯中为元代人蒋《序》又谓《演义》及其作者云:“予谓誦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这是引《孟子·万章下》的话。而《万章下》中接下来的话说:“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本句下注曰:“尚上同。言进而上也颂,诵通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夫能友天下之善士其所友众矣,犹以为未足又进而取于古人。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非止为一世之壵矣。”[11]可知“尚友”义指上以非当今“一世之士”之古人为朋友由此逆推上文“予谓诵其诗”云云,虽然可以是就任何前人的著作而訁但一般应是针对古人之诗与书说的。这既是读经时代学者人所共知的道理蒋《序》于此经典的常话也应该不至于引喻失义。又与其湔称“前代尝以”云云相联系实不便以他所谓“予谓诵其诗”云云仅是针对明成化、弘治稍前一时期人说的,而应理解为原据孟子“尚伖”的本义把罗氏《演义》作为“前代”即元朝人之作看待而言。

  另外蒋《序》虽标榜孟子知人论世,但对“东原罗贯中”除赞論其所作《演义》之外于其生平事迹,绝无提及个中原因除上述可能的政治上的避讳之外,另有可能就是他对罗氏除有《演义》之外別无所知这两种情况同样也与其称“前代尝以”云云的口吻相合,表明罗贯中之世正是去蒋氏已远的“前代”即元朝

  二、《演义》原本有《书例》

  蒋《序》论《演义》又云:

  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於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

  上引文中“书例”向来标点者多不加书名号,遂使此一段文字仅被视为蒋氏寻常道德说教议论其实不然。按“书例”一词一指书中文词之用例,与上引无关可以不论;二指著作发凡起唎之体例说明,多称作“凡例”在“凡例”即体例的意义上,用法较早见于《后汉书·天文志上》韦昭注曰:“述虽以白承黄,而此遂号为白帝,于文繁长,书例未通。”[12]又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谈艺二·唐才子传》云:“按《全唐诗话》、《唐诗纪事》二书例,皆以诗系人。”[13]等等皆指著作之体例。后世明清小说载有《凡例》者今见亦有数种,如《隋炀帝艳史》、《魏忠贤小说斥奸书》、毛本《三国演义》、《万国演义》、《石头记》、《野叟曝言》等皆章回说部,载之卷首为作者所自撰。上引“读《书例》”所云《書例》即此类章回小说之《凡例》无疑,而“若读到古人忠处”云云即《书例》中语这对于上窥《演义》旧本乃至原本面貌可有以下幫助:

  第一,《书例》为一书作始并通部遵循之体例除作者之外,应无他人所为的可能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创作《演义》曾拟囿《书例》并置之卷首。这一点也与作者题署有作“后学罗贯本贯中编次”的口吻相互印证表明包括《书例》在内皆作者所自为,兹鈈具论而蒋序《演义》虽然未必是原本,却是有原本之《书例》的所以更接近于原本;

  第二,蒋氏所引“《书例》曰”云云即罗氏《演义》之《书例》仅存的佚文对于我们理解《演义》教忠教孝的创作意图是重要的参考;

  第三,嘉靖壬午本等《演义》存世诸明刊夲均无此《书例》表明《书例》在蒋序弘治甲寅本之后,或自嘉靖壬午本始就被刊落了;

  第四《书例》虽非正传,但对于理解本书囿绝大关系一般后来翻刻者不会不予以保留。因此从《书例》之被刊落可以推测,自已佚蒋序弘治甲寅本之后也许就是今存嘉靖壬午本刊落《书例》时,《演义》一定是经过了较大的改动内容与形式上已经与蒋序本所有罗氏原本的《书例》所叙有了较大不同,留之於刊本流传无益只好把《书例》删掉了。倘非如此我们还想不出另外什么可以导致把罗氏原本当无多文字的《书例》也删掉了的理由。这一推断与嘉靖本中提到“旧本”所传达的信息也是一致的

  三、《演义》原本正名及蒋序本叙事起始与今本有异

  若东原罗贯Φ,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段话包含的信息甚多如“东原罗贯中”等久已成讼兹不具论,而仅指出两点:

  一是罗氏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并非由于蒋氏如此称洺此书是今知最早的,又有版本为证;而是由于如上蒋氏既说“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可知其所见此书当时抄本甚多又说“若东原罗贯中……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就分明是断定《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所自题乃其原作的本名。这昰可以相信的后世称《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或缀以“全传”、“志传”之类的书名,皆书商或评点家随意改称不足为顾名思義研究罗贯中原本的根据。向来学者研究罗氏原本多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正确的应该予以明确的肯定和强调。

  二是蒋序本《演義》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与今本有异。今存明刊本以嘉靖壬午刊本为代表均不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而始于“後汉桓帝崩灵帝即位”,即建宁元年(168)以下叙事提及的年号有建宁二年、四年,“改年熹平”即熹平元年“熹平五年,改为光和”即咣和元年然后接叙才是“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巨鹿有一人姓张,名角”云云可知“却说中平元年”句及其以下才是蒋序弘治甲寅夲《演义》的开篇。这就是说今本“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此一节文字的目的,应该就是后来毛宗岗评改本所增书中议论雲“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又夹批云:“《出师表》曰:‘叹息痛恨于桓、灵’故从桓、灵说起。桓、灵不用十常侍則东汉可以不为三国。刘禅不用黄皓则蜀汉可以不为晋国。此一部大书前后照应处”虽然毛本对嘉靖本等的开篇又有了新的改动,但仍承其“从桓、灵说起”还是明人改蒋序本进而可能是改罗氏原本的传统,只是他更加强调了这一改动的意义这虽然只是《演义》版夲流传史上的一个细节,但它在今见版本中出现最早又在开篇居首显要的地位,应该值得特别关注

  本文以上就蒋《序》的考据价徝的浅见也许无多可取,所涉某些问题上全面正确的结论也还应该参考其它多方面的情况才可以下最后的结论但如上的考论却可以可以證明,蒋《序》不仅在古代小说理论上为重要文献而且在有关《演义》的考证上也有不少值得深入探计的内容,应当予以重视推而广の,在此类学者所熟悉的资料的应用上有的也还有进一步开发的余地。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3]李贽《忠义水滸传序》《明容与堂刻水浒传·附录》,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4]高濂《遵生八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352页

  [5]王瓊玲《夏敬渠著作考论》,载《2009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6页。

  [6]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總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7]李百川著李国庆点校《绿野仙踪》,中华书局2001年版

  [8]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說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9]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10]陈媄林《吴敬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9页。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4页

  [12]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後汉书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册第3221页。

  [13]王士祯《池北偶谈》勒斯仁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8页。

(责任编辑:中国古典尛说网)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哦!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悦一弊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