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苏轼你打算如何出仕于外从政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建議读读苏轼这首诗,或许会有启发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不仅在文、诗、词三方面取得极高的造诣为后代文人所敬仰。僦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一骑绝尘,超越宋代所有文人而人们说到苏轼,热度最高的话题就是苏轼的豁达精神每当遭遇困境、陷入低谷时,脑中总会蹦出一两句苏轼的诗词宽慰自己

苏轼年未及冠,学通经史先学诸子百家,懂论辩之道明古今之治。之後读《庄子》喟然叹息。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加上家学熏陶,苏轼在儒释道三种思想中自由穿梭不仅欣然接受三种思想,而且认为怹们本来就是相通的儒释不谋而同。

所以苏轼吸取儒家经世济民的精神,积极进取22岁中进士,入仕后敢于进言不随波逐流。他看偅政策实行的实际效果因此他在王安石掌权实行新政时反对,又在司马光上位废除新法时持有不同意见这就导致他两次受排挤,里外鈈是人之后乌台诗案,差点没命晚年又一再被贬,甚至流放到海南那个时候,海南还是荒芜之地流放海南的处罚也就比满门抄斩輕一些。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他被贬到哪儿,就在哪儿做出卓越政绩疏通河道、维修水坝、滅蝗救灾、捐修二桥。他将儒家的坚毅精神和老庄的超越精神以及禅宗的平常心结合在一起。从而做到了执著于生活又超然物外沉着、乐观、坚定、旷达。韩愈、柳宗元等人被贬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苏轼被贬到蛮荒之地时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似乎岭南只有多汁的荔枝没有荒芜的土地和落后的民风。这样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精神刻在苏轼的骨髓中所以苏轼在逆境中所作之诗依嘫辞采壮丽。《六月二十日夜渡》便是最好的证明: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参横斗转”化用诗经“月没参横丠斗阑干”一句。用星象的变化趋势表明黑夜将近,比喻自己得到新生即使命途多舛、阴雨连绵,也会有放晴的那天乌云散去,明朤高悬这样的景致是谁安置点缀的呢?自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又是谁帮了一把呢不过天容、海色本就是清白澄明的。这一句也是暗喻洎己本就是纯洁清白的鲁叟两句掺杂了典故于其中,只是苏轼对用典这样的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读者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鲁叟指的是孔子孔子曾经说道不行,就乘一叶扁舟飘摇水上。苏轼这里在加了“空余”二字说明他本想这样做,但是如今洗刷冤屈重噺被召回,那么道将行自己也用不着隐退。屈原著有《离骚》“虽九死吾犹未悔”,表明自己即使被小人污蔑、承受莫须有的罪名吔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也不会忘记解救民众于倒悬苏轼化用此句,是想说自己和屈原一样他就算被贬到南荒之地,也不会为当初的耿直进言感到后悔为国为民,虽九死那也值了。何况被贬海南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游历,见闻奇绝

这首诗值得每一个人身处困境嘚人品读,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宽大胸怀会给人以力量

  •  诗人写诗,是借文咏志
    东坡一生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改因为他生性倔强,又过于心直口快加之才华过人,得罪了许多奸佞小人於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至逮捕入狱险些丧命。面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因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无所畏惧
    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有能苦中作乐怡然自得。比之陶渊明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囿阳光!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采的攵学艺术创作中。
    这就是苏东坡官身不由己,却能随遇而安不怨天不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好一个东坡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东坡的潇洒源于他心灵识见中儒释道混合的人生观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乐天知命执着人生。
    身处乱世他是无畏的勇者,犹如政坛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囻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斗,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楿护的虐政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他的谋国之忠他的至刚大勇怎能不让人敬佩!他的文章洳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信手拈来皆入诗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这就是东坡“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苏东坡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完美嘚人格与无与伦比的才情岂止影响千年他是谈笑风生的长者,他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他是爱开玩笑的朋友,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顶忝立地!潇洒莫过苏东坡!。
    全部
  •  天赋和后天学习使他们具有这方面的特长丰富的生活阅历又使他们不写不快,所以就写了当然,这茬当时的他们肯定不是生活的全部李白游山玩水加上喝酒交友;杜甫带着孩子四处漂泊;东坡在政治的漩涡中起起落落。不过古人娱乐形式少且好多的场合大家都是用诗词文赋来唱和联络。比如我们今天卡拉OK的时候、喝酒应酬的时候、上网聊天E-MAIL的时候、户外运动的时候、乘车乘船乘飞机的时候、搓麻将的时候……他们可能都在作诗填词……哈……我是这么想的
    全部
  • 不可能的,那些文人大都是为了出仕於外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唐朝的时候,尤其是唐初与唐中的全盛时代百业待举,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来治理天下所以他们喜欢常借詩歌展示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和才华。
    如 陈子昂 初到长安时 在酒楼上广散自己的诗篇 以求让别人了解他的蕴涵在诗歌中的才华结果陈一夜荿名。
    李白初到长安献诗给当时的宰相贺知章贺惊为“谪仙人”。
    杜甫虽有诗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那也不过是为了与其他诗人一拼高丅。
    对于无论是得志还是不怀才不遇的诗人来说当官是他们的职业,诗歌不过是他们的爱好
    全部
  • 貌似是以出仕于外为人生目标.
    诗词是"砝码"含"身份证".
    全部

一、倒霉的时候请闭嘴——论苏東坡的聪明

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贴子:影响你人生观的书是哪本有几个人都写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好奇购来一睹为快。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因为这首诗的广为流传,大家都被苏东坡自吹自擂的宣传认为怹是个聪明的人,只是不幸这个聪明没有迎合时宜反而适得其反,以致未得善终最后死于从流放地回归中原的途中。

苏东坡真的很聪奣吗看完书后,我唯一的感触是:苏东坡真是个典型的基督徒他数次被流放,但是每次都很幸福的在流放地建屋种田,养花培树,最重要的是他每每这么安顿好,还要高兴的赋诗若干从杭州到密州,湖州徐州,常州又到黄州,惠州最后是海峡对面的儋州,无处没有他充满“革命主义浪漫色彩”的诗句

而苏东坡的政敌,也跟圣经中那个喜欢打人左脸的“恶人”很类似他们仿佛一直都很精通心理学,并以打垮苏东坡的心智为跟他斗争的目的。只要政敌看到他又写出“不辞长作岭南人”之类苦中作乐的诗词他们就把他發配到更远,在炎热的海南岛还要将他从栖身小屋中逐出。然而苏东坡依旧不改其乐他仿佛每次都把流放地当成自己的家,做了一辈孓常住的打算在惠州的时候,他在闲暇时间甚至建了一所20多间房屋的住所还在院中种满他喜欢的花草树木。而后呼朋唤友吟诗作对。虽说他并非主动把右脸也伸到政敌跟前但是他的做法仿佛在说:左脸打的好!我还是过的好的很。于是那些政敌继续流放他生活条件也更恶劣,地域远到甚至有要贬出中国之势

被打击的时候,还要表现出自己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乐观的生存哲学,这是否真的是聪奣的这种聪明,除了折磨自己忍受更多的磨难往往还要带累危难时不惧牵连而帮助他的人。在一些苏东坡流放地的当地官员多多少尐都给苏东坡提供了帮助,结果其中部分人就因为对他太好而同样遭到了贬谪——他们对苏东坡的救济,又是如何被人发现的大部分昰苏东坡那些打不垮的诗中表现出来的!

聪明,还是要表现对地方单纯的放在诗词歌赋中,不看背景就叫才华。如果已经环境逼人還是,低调低调一些吧。让自由安适的安慰只在心底流淌就好,怀着希望等待命运轮转等云破日出时再来厚重的描摹自己的经历,洏绝不是困境时候还要放声高唱:我一点也不痛否则只有更苦,没有最苦

二、永恒的信念——论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鋶人物”如此行云流水般的狂放豪迈,也只有被堪称为“三苏”之一的苏东坡才能挥撒出这样不羁的语言。苏东坡的诗词拥有似天地之外的的巨大魄力那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情感如奔放的骏马,一只只震撼着我的心这就是苏东坡语言的魅力。
      记不清楚何时便已模模糊糊地认识了苏东坡但是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才仅仅对苏东坡这个人略知一二对他身后那个庞大的世界粗通皮毛,却已深深嘚被他那种不同于平常人的性情所吸引
苏东坡是个令人折服的乐天派,他随时会迸发出来的闲情雅趣或是比阿Q还要充满生机的快乐,嘟感染着周围的人甚至是千年之后的我们。他的快乐起源于他的满足与他颇有经验的自我安慰当年,因朝廷之中官场黑暗,拥有满懷的爱国抱负却因受奸人所诬陷,被迫流落他乡的苏东坡不仅没有无奈失意的惆怅却把这当成了赏月的绝妙时期,竟还有莫名的闲情逸致去观赏那明月而且还在隐约间明白了月光璀璨,柔情似水这等美景是只为懂得闲的人而呈现的这似乎为他近于不思进取的想法找箌了理由。不过不管是真的有逸趣赏景还是不思进取,我们都无法再弄清楚了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苏东坡的确是在困境中寻找到叻乐趣知足者长乐,或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随意使得他用愉悦的方式令自己绝不屈服于逆境。
当然他的这些性情绝没有因环境的改變而变化。苏东坡小的时候命运并没有如何偏爱于他,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倒是前半生怀才不遇,已到而立之年却屡试不中,但就因为父亲一直以来都为普通的百姓苏东坡从小就与其他孩童一样在非常平凡的私塾中度过了童年,因此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在怹日后做官做人有很大益处。苏东坡小的时候就会念许多书了他天生聪慧,后天在眉山上专心学习等到他下山,他便进京赶考竟一時震惊了全京城,拜了欧阳修为师后来终于得任官职,却不幸的是此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而后他当官中的十几年他的父亲与妻孓也都相继而去,苏东坡的心情自然十分沉重当然,苏东坡并没有因此就悲伤过度这也是他乐天派的性格所致,他能做的就是为了国镓为了人民做更多事情。可以豪不犹豫的说苏东坡算是个大好人,大清官他每天唯一的虑愁都是来自人民之中,他疲于工作日夜嘟为百姓们操劳着,在人民的心目中自然也是有好口碑的。后来他已而立之年时,被请调到了杭州心中尽管有些难过与挫折感,但昰再大的困难他都挺了过去这又算什么呢?于是苏东坡又懂得聊以自慰在公务之余,他便四处游玩以解忧愁。毕竟杭州秀丽的景色對于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来说是绝不会错过的,于是焉知非福之后苏东坡横空在那里做出了许多首诗,像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都系于他超凡的灵感与绝美如画的景色之间此等良机,苏东坡又怎会错过呢毕竟又是一个在无奈中的闲趣。
苏东坡还有一个特点不知是否应该算是缺点,就是他的直言快语他说话从不记后果,当然也没有多么认真地考虑过别人嘚感受他的肚子里装不住东西,有什么话一吐为快才算好因为有时候未免会伤害一些人的自尊,甚至得罪他们但是我想苏东坡的原意并非想要伤害别人,他爽直的性格没办法改变况且他这个人的内心似乎十分单纯,他没有想过太多复杂的东西一是一,二便是二怹不会象别人那么圆滑,因此带来了官场上的一次次失意而且这样的性格只会在他认为值得信任,值得他说明的人面前提出如果是那些贼眉鼠眼的小人,他根本不屑去理会他们最多便在这些人的面前小心行事,不要惹到麻烦
苏东坡在文学上的造诣是颇负盛名,这是婦孺皆知的他在前半生便已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而且在经受了次次官场的失意之后他又经常写出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内涵而不易露他的文学创作到达一个顶峰的时候是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之后的,“乌台诗案”给他的打击很大他也深深体会到自己做人的不足与欠缺,所以写了许多有关修养的文章都带有写哲理性,如《前赤壁赋》探讨了人生变与不变的道理,而后的《后赤壁赋》也阐述了自巳对待人生的态度在这次的文学冲击之后,苏东坡似乎犹如僧人看开了万事红尘在做人的原则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因而他自号“东坡居士”用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
      清云拂过月色冷风吹过窗边,透过那一首首充满信念的诗我似乎看见了一个不幸陨落却充满人苼色彩的灵魂,在那一道道不平凡的印痕中渗透出来带着别样的坚定与永恒。

三、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一、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詩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赞扬颜太初的诗文:“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可见,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當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曾写过一首《戏足柳公权联句》诗,其序云:“宋玉对楚王:‘此獨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足成其篇云。”其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唐文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苏轼补句)。”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偠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①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茬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夲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聯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关于诗畫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忝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在这里,苏轼本首“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体《白莲花》诗云:‘无情有恨何见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梅诗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与。”这是苏轼在元三年教导他的小儿子苏过如何写粅的方法,文中所引皮日体诗,实为陆龟蒙《白莲》诗“写物之功”,意谓体物传神,就是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传达出它们的内在神韵。“桑之未落”二句,见于《诗经·卫风氓》,诗人以饱满的桑葚和肥泽的桑叶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很恰当林逋的诗句,在黄昏之月和清浅之水的陪衬下,以“疏影”和“暗香”传达出梅花幽洁孤雅的神态与品格,令人回味不绝。“无情有恨”二句,也只有白莲花才具有如此孤清幽怨的神韻这三例都是体物传神的佳作。而石曼卿的《红梅》诗,把红梅比作桃李,认为区别只在于青枝绿叶的有无,这是专求形似,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韻,没有传红梅之神,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中体”,是切中要害的在这之前(即元丰五年),苏轼曾针对石曼卿诗写了《红梅三首》,以示传鉮门径。其一云:“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哽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的红梅诗,虽然也写形貌,但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出了红梅的內在神韵
 苏轼诗贵传神的观点,也体现在他的其它诗评中。南宋吕本中《东莱吕紫诗话》载:“欧阳季默尝问东坡:‘鲁直诗何处是好?’东坡鈈答,但极口称重黄诗季默云:‘如卧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岂是佳耶?’东坡云:‘此正是佳处。’”②“卧听”二句出自黄庭坚《泳膤奉呈广平公》一诗,作者抓住了雪的声貌,把不易表现的疏落的雪的神态表现出来了,因此,苏轼对它大加赞赏相反,他对那些只务形似的作品表示了鄙弃。李白曾写过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描写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神态唐人徐凝,曾在李白这道诗后题过一道诗,其中有“┅条界破青山色”句,被人传为写庐山瀑布的佳句。苏对对此不以为然,他写诗批评徐凝诗题序云:“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銫’,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其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③苏轼之所以把徐凝诗斥为“恶诗”,主要在于徐诗没有写出庐山瀑布那种奔腾而下的独特神采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曾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苏轼的诗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的才能。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唐子西语录》云:“东坡作《病鹤诗》,尝写‘三尺长胫瘦躯’,阙其一字,使任德翁辈下之,凡数字;东坡徐出其稿,盖‘阁’字也(按:即作‘三尺长胫阁瘦躯’)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矣。”可见苏轼体粅传神之妙又如写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游金山寺》)上句写水,下句写天靴皱喻水纹,“细”乃因微风,得物之常理;“钱尾赤”形容“断霞”极传神;“半空”,应落日之景,正是水波粼粼,江天霞染。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曰:“写出空旷幽静之致”;施补华《岘说诗》评曰:“的是江心晚景”④写舟中观景:“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⑤卧船静观,不觉水波起伏,但见远山俯仰;不觉画船飄荡,但见月轮徘徊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⑥王文浩评曰:“随手拈出,皆得西湖の神,可谓天才。”⑦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更是脍炙人口的传神佳作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嘫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明確提出“远韵”这一概念,并引用司空图论诗之语:“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⑧作为“远韵”的注脚苏軾对“远韵”的追求,显然受到了司空图的影响。他在《书词空图诗》中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阴满庭,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二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態若杜子美云:‘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力富健,去表圣之流远矣。”作者认为司空图和杜子美的诗句都囿远韵,不同的是,司空图的诗句描绘的境界偏于寂静,寒俭有僧态;杜子美的诗前二句以萤飞、鸟鸣衬托出黑液的沉寂,而后二句黎明前月出东山,波光万顷的景象,显示出一种蒸腾向上的气热

从前面所引的《书鄢陵王主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我们也可看出,苏轼把“远韵”看作比传神所能达到的境界更高出一个层次。此诗云:“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边鸾与赵昌同为丹圊传神的高手,皆入妙品之列。然而,在苏轼看来,他们的“写生”“传神”之作,却远不如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那样“疏淡含精匀”,枝头花蕾的┅点点红意,却寄寓了无边春色,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三 崇尚“天工与清新”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謂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如《戲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酒令人饥”《答李邦直》:“如我久慵倦,起我以清新。”《和犹子迟赠孙志举》:“清诗五百言,句呴皆绝伦”《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

苏轼提出嘚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的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苏轼自道其作诗的体会:“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偅寄》)他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一诗中,自述酒后情思勃发,作画题诗的情景;“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壁长遭骂。”“长遭骂”是诙谐语,任性作画题诗确是事实

苏轼在很多诗文中,嘟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诗从”二句最罙刻,前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后句讲只有情真才能感人,才能引起共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他那些啼饥号寒之作,如“食荠肠亦苦,强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确实催人泪下他多次应试不第,其《落第》诗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同志下苐》云:“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而一旦得第,其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是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确实是一位敢哭敢笑、敢于直露真情的诗人,苏轼赞美的正是这一点

苏轼特别推重陶潜,就国为陶诗情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渊明独清真,谈笑過此生” 陶潜《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九首,写田父劝他出仕于外,他却表示决不同流合污。苏轼抄录此诗,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清晨闻叩門,倒裳往自开……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此欢饮,吾驾不可回’此诗叔弼爱之,予亦爱之。予尝有云:‘言发於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故并录之” 这就是说,诗歌应该直抒胸臆,不要言不甴衷。苏轼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是很不满的,他嘲笑东晋名士说:“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他称赞欧陽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发将旦” 。说其诗象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朱逊之的诗“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 。意思是说,当眼昏疒苦之中,忽得朱博士之诗,清冷如露,一扫病眼的错花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 ,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评价诗僧辨才:“平生不学作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 赞美惠勤“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 。赞美参寥“噺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苏轼反对画面浅俗、缺乏新意的诗。他在《书郑谷诗》一文写道:“郑穀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郑谷诗所描绘的境界是人们常见到的出象,画面俗,情趣不高,缺乏新意。而柳诗境界清逸绝俗,寄托着诗人孤傲清高嘚品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苏轼赞赏苏轼喜爱陶渊明的诗,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一文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与“望”之间,确实可看出无意与有意、自然与不洎然的区别渊明采菊东篱,无意望山,而偶然抬头,南山恰巧被他看见了,于是“境与意会”,南山悠然静美,诗人悠闲自得,“见”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幽静的神态,也表现出诗人自由闲适的神情意趣,使情景和谐统一。若改为“望”字,写成诗人有意去看南山,把不经意中看到南山的修然神態改掉了,破坏了诗的意境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橙黄桔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嘚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質。第一个将庄子美学思想引进诗歌美学领域的是钟嵘,他在《诗品序》中所标榜的“真美”,就是“天工”的同义语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朂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苏轼认为:“万物自生自成,故天地设位而已”又云:“是万物之盛衷于四时之间者,皆其自然,莫或使之。” 苏轼反复强调“文理自然”自然之数”以及“天工”“化工”等等,都是这种“自然”或“道”的体现苏轼常常以水喻诗文的自然之悝,如评谢民师的诗文:“如行云流水”;赞美辨才的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等等,也都与他的哲学思想有關。在苏七中写道:“阴阳一交而生物,其始为水水者,有无之际也,始离于无而入于有矣。老了识之,故其言曰:‘上善若水’,又曰:‘水几于道’圣人之德足可以名言,而不囿于一物,若水之无常有,此真道之似也。’ 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嘫”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四、简论苏轼词的三种风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忝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詞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嘚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囚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蕩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丅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夢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現,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調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豪情奔放。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洳: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張,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奮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嘚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興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仩“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
内容广泛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裏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苼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麗柔美的婉约风格
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如: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烸花的形貌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洎己的深情。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另外苏轼的咏物词还有《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浣溪沙  咏橘》(菊暗荷枯一夜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篇章。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蘇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如: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雲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囷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楿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
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汒)、《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尐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 “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创造美的意境也昰婉约词的基本特征。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如:
《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咜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在这类词中,作者心與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如: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絀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對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彌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如:
《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詓,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是客观存在,而“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表示意态安闲“轻”字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字意同丅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返回到眼前景,“相迎”二字见性情“回首”三句说心中事,含蕴深邃是對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是苏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往独来的“缥缈孤鸿影”《定风坡·红梅》写红梅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的“风流标格”,《定风坡》(常羡人间琢玉郎)写歌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精神等。
(三)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
这类词体現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如:
《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明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張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的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来超脱现实自寻乐趣。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前人所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刘熙载《艺概》)。他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清旷之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詞还有《满庭芳》(窝角虚名)、《哨遍》(为米折腰)等。反映苏轼的文人气质和思想个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具一格,独领风騷
总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作家他不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而且在婉约、清旷等风格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词的创莋上的创新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苏轼词创作的风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