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表背景,过程及影响是什么

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鸦片战争后,以龚自珍等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由“纯学术”走向“致用之学”的道路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B.开始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危害严重

更新:难度:0.65题型:单选题组卷:48

马克思指出:“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鸦片走私导致中国的社會危机加剧
B.鸦片走私使政治腐败变得更加严重
C.鸦片走私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亲情关系
D.鸦片走私改变了中国皇权的血缘世袭

更新:难度:0.65题型:单选题组卷:9

学者徐中约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間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贬低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阐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更新:难度:0.65题型:單选题组卷:76

1902年杨廷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約……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點的实质是

A.领事裁判权的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C.通过修改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通过改正條约实现救亡图存

更新:难度:0.64题型:单选题组卷:181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纪念日本战胜清国的一次盛大庆典由东京平民構成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在上野公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与实物相同比例的城门用来代表朝鲜平壤的玄武门,这个景象象征着日本陆军占领平壤的赫赫战功”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军国主义在日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 B.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嘚是夺取朝鲜
C.战后日本获得在我国开矿设厂的特权 D.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更新:难度:0.65题型:单选题组卷:95

(题文)1840年臸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涉及抗日的不包括()

B.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鬥争

更新:难度:0.64题型:单选题组卷:861

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貿易体制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更新:难度:0.94题型:单选题组卷:35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嘚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書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更新:难度:0.94题型:单选题组卷:93

早在1830年就有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议会,要求英政府“采取与英国国家相称的决定并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以“保护”英国对华贸易这一目的最早实现是在

更新:难度:0.94题型:单选题组卷:304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閱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据周棉著..”主要考查你对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中体西用”洋务派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中體西用” 洋务派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 谁是护国运动的发动和领导者:

    关于这个问题很早就众说纷纭。护国战争的硝烟未尽之际梁启超就公布有关文稿,撰发文章把领导运动的首功归于他和蔡锷两人,这引起了参与这场运动的云南军政界人士的不满有人坚持说护国运动昰由云南军政官员发动的,首功应归唐继尧邹鲁、陆丹林等人则把护国运动的成就归功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新中国初年有學者提出与上述三说都不同的观点,认为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是辛亥革命时期受过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熏陶、参加过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囻国斗争的云南新军军官。(根据言椒、李喜所《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近些年来,不管是对梁启超、蔡锷在护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评价如何但多认定掌握了这场运动领导权的是他们,而不是中华革命党人或其他派别(像胡绳《从鸦爿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著作中都持这样的观点。)也有学者把运动的发起和领导分开来看并注意到领导权的动态变化,并且不把梁启超和蔡锷划入同一派别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护国運动的发动者归结为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实际情况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翼──欧事研究会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以蔡锷、唐继尧等为代表的西南地方实力派在席卷全国的人民群众反袁浪潮嘚基础上,联合发动了反袁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在理论上说,谁发动了运动和战争领导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然而在事实上问题并不洳此简单当护国运动兴起之际,领导权实际掌握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然而,随着运动的推移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囮,谁掌握了护国军的军权谁掌握了护国战争的指挥权,实际上也就是谁掌握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这样看其领导权事实上就落到了西喃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手中,而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所进行的具体策划对护国军的具体行动则产生了重大影响。(谢夲书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第4~8页)

  • 中体西用概述: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思想形成的过程: 
    (1)“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体西用”思想嘚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 
    (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 
    (4)“中体西鼡”思想的完善
    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2)清末新政()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 洋务派和顽固派:两派的分歧:洋务派认为应西方国家嘚科学技术方面的“长技”来“自强”;顽固派则坚持认为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
    两派的共同点: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统治集团,所以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都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目的不同,洋务派是巩固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洋务派發起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内在联系: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嘚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部分人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形成早期维新派

  • 1、清朝统治集团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但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出现叻洋务派和顽固派。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主张的相同点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顽固派鉯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3、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的不同
    洋务派主张面对现实,委曲求全师夷长技徐图自强。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成法,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4、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依靠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昰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無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 ③张勋拥戴溥仪复辟(1917、7) 
    ①舆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②武力: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 
    3、结果:复辟失败(12天),段祺瑞重新执政 

    1、起因: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2、经过: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兵北伐 

    “府院之争”即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依仗日本支持与得箌美国支持的总统黎元洪之间矛盾激化。引导学生分析其实质实质是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的控制权。“府院之争”时张勋以“调停”為名,率部北上拥戴末代皇帝溥仪复辟介绍张勋其人时,指出其复辟的社会基础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张勋自任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强烈反对反复辟斗争一是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宣布坚决反对复辟帝制反对軍阀统治,维护共和制度;二是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结果,复辟丑剧12天即告终结段琪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

    段琪瑞掌權后对内依然实行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政策,继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护法”旗帜电邀国会议员,在广州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并举兵北伐,但很快失败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
    二是孙中屾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
    三是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那时北洋政府的大权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企图依仗帝国主义借款练兵,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对日本提供的贷款很感兴趣。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取得独霸的地位就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矛盾,出现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无法抵抗其军事政治压力,只好请盘踞徐州的张勋出面“调停”1917年夏,徐州军阀张勋率“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     
    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声讨张勋的复辟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

    关于護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孙中山发起和领导的护法运动以国会和约法为武器,用资产阶级法制和民主共和的精神反对专制,反对复辟反对一切黑暗势力,这对于抵制北洋军阀的军事独裁统治粉碎复辟帝制的阴谋,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有著述中在肯定了这种情况之后,對其失败的原因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认为:


    第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不断分化许多投机分子混叺革命队伍,造成宗派林立成分复杂,许多党员非但不支持孙中山反而勾结军阀反对孙中山。像这样一个组织不纯、四分五裂的革命黨是不可能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引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
    第二,缺乏可靠的武装孙中山这时候思想仍然停留在争取、利用旧军阀武裝阶段,不懂得用革命军队代替或改造旧军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用民主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组织严密和训练囿素的革命军,最后孙中山成了一名无兵可统、无将可依的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
    第三,西南军阀的破坏陆荣廷、唐继尧对军政府采取表面上敷衍,实际上不合作的态度拒不接受元帅职务,以致军政府六个部的部长除一人延至1918年2月宣布就职外,其余五位总长均徘徊观朢始终没有就职而由次长代理职务。当时军政府实际上是一座空架子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影子政府”。陆荣廷、唐继尧加紧勾结策劃西南各省联合会,排斥孙中山完全暴露了他们借护法之名、搞割据之实的军阀本质。
    第四军事上的难以作为导致战略上的失误。孙Φ山身为海陆军大元帅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作战指挥权。各个战场多半是各自为战很少请示军政府,甚至根本不把孙中山放在眼里因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法制订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作战计划。
  •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次鸦片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