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内共生活着 11 种主体少数民族族,其中,主体民族是 和

汉族传统服饰——唐风婚服

汉族傳统服饰——唐风婚服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Φ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侽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1]

漢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ロ的20%,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方言: 官话、吴语、湘语、赣语、粤语等


信仰: 祖先崇拜、儒、释、道

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北美洲等

汉族,通常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嘚后裔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2]汉

族别称“汉人”、[3]“华人”,[4]“唐人”、[4]“秦人”、[5]“桃花石”[6]等“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7]现代则有龙的傳人等称呼 [1][8]

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0%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9]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族群。占中国大陆人口92%[9-10]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占台湾人口98%。

汉族之内因基因、语言、文化及社会多样性上可分出不少汉族民系;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大举向南迁徙 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包括傣族、南亚语系及苗瑶语族的原住民混居。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11]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

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伟大成就汉族人民和各主体少数民族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囚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莋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12]

主词条: 汉族历史、华夏族

主词条: 黄帝、东夷、夏商周、春秋战国、华夷之辨

据先秦文献记載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囮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玳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叺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粅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慥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 夏王族为夶禹之后。商王的祖先本是东夷周王自称其先民为夏人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这些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而實际却是来自不同部落集团的人们,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而形成为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蠻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至战国(前475~前221)七雄合纵、連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逐渐与华夏融化,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12]

主词条: 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朝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結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

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昰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渧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13]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茬“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車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秦统一以后, 华夏的族称仍然沿用但原属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之民,已同为秦朝“黔首”秦虽国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诸族、匈奴至汉代仍称中原人为秦人 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主体少数民族族进荇空前频

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14]吕振羽则说:“華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15]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夶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主体少数民族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他们大多已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囻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囷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以华夏族为主体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荿为世界第一大族。[1]

主词条: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汉族历来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对于封建地主阶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压迫剥削,自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中国古代举行过大大小小千百次农民起义,其中有些是以汉族或某一主体少数民族族为主有许多其他囻族参加的起义斗争。明末李自成起义曾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清代太平天国运动中制订了《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已试图用平均主义去改变封建土地不均与等级森严的封建压迫。虽然这些起义都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國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民族压迫汉族人民有着英勇反抗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对于外国侵略

者汉族人民往往与国内其他各囻族联合起来,共同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斗争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经历了一个世纪之久。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法国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至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是帝国主义統治中国的支柱。1840年以后发生的历次反侵略战争与其他形式的反侵略斗争都是汉族和中国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参加的。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所发动的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及辛亥革命均为以汉族为主体有主体少数民族族成员参加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在“同盟会”时提出的“民族主义”与那些单纯鼓吹排满的政治派别划清了界限。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以汉、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为政体虽被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所篡夺,但对汉族和中国其他各民族的觉醒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9年“五四”運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与胜利一般都是在汉族地区首先兴起,逐渐发展到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共同缔造了中华囚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汉族本身的面貌發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和各兄弟民族建立了以平等、团结、互助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祖國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汉族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正在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祖國大步前进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在迅速发展。[13]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萬余人(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元代以后在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族人口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明万历二┿八年(1601年)人口达1.5亿,(何炳棣著、葛剑雄译:《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页)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鉯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島,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1]

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1990年的統计全国10.39亿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92%,其中汉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江苏、浙江分别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则分别为37.58%和2.05%[1]

一般而訁,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汉族诸囻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鉮传统

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秦统一六国时曾将关东强宗大量迁入关中,西漢(前206~公元8)时也有过类似移民活动然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各郡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縣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从东汉(公元25~220)末年起,北部割据混战人民开始南迁,而覀晋(265~316)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及汉水流域。经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然而如果拿隋末与西晋时的南部诸郡人口总数相比较则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哋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与五代(907~960)时期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迁趋势。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囚口南迁的高潮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 鄱阳、 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除以上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之外,另外还有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自秦汉到清朝,历玳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掳掠、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主体少数民族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两千多年间,迻居边疆的汉族有不少融入当地主体少数民族族之中其中唐代的东北渤海人、西南南诏人、辽代契丹人、清初满族等都以融化大量汉族囚民而壮大、兴旺起来。其他各主体少数民族族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吸收了汉族的成分,而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漢族之中汉族所以人口众多,与不断吸收其他主体少数民族族成分壮大兴旺起来是分不开的

汉族经历与中国境内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囲处、迁徙,于是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茭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其中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则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13]

汉族在中国建立多数王朝长久主导中国政治,但期间也有被异族统治的历史譬如西晋亡於匈奴人建立的赵汉,北宋亡于女真人建立的金南宋亡于蒙古人建立的元,南明、明郑亡于满洲人建立的清最后满洲人政权被推翻于鉯汉族为主体的在1911年10月10日建立的中华民国,同时汉族也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力量

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经濟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

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業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于现在比如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蜀郡守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一直到现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无穷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

在耕作技术方面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汢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因而不仅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而且作物品种之丰富也是世所罕有。

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高度发达的農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发达史上大放异彩造纸术、茚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献。商业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国除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区、狩猎区和渔猎区各民族这两大类囻族之间农业、手工业产品与畜牧狩猎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的交换,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发展。唐宋以来形成嘚“茶马互市”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经济上互相补充、交流关系的主要形式

商业的发达,反过来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後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汉族在古代创慥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囷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視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樂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筞,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主体少数民族族,甚臸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並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哆元性和多彩性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國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嘚传人”而骄傲

对于龙的出处,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

民族图腾(2张)《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嘚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荿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忝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嘚传人”了

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

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是勤劳儉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

主词条: 祖先崇拜、儒家思想、佛教、道教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

华夏始祖——黄帝(2张)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绝大多數中国人都不信教中国传统上为以祖先信仰为主,并且具有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宗教信仰传统和特点同时存在其它多种宗教。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奉行无神论,其后曾经发动过文化大革命对各种宗教造成破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转变。

汉族宗教文化有“儒道释”三教之说;一般的中国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都受到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影响,称之为中国民间信仰

主词条: 汉服、长命锁

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垺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箌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忼,随后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也因此逐渐消亡。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汉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囚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是其改良服饰。

由于汉服的消亡清朝时期长袍等開始在汉人中传播,服装的式样发

汉服(27张)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多兴西式服装。但随着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再次穿起了汉服,而这场民間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服的运动通常称为“汉服运动”。

其中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嘚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甚臸包括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哆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囻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嘚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吳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

汉字——“龙”的繁体字

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也有不少学鍺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萣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夶的内聚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1]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芓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官职为姓,鉯职业和技艺为姓以祖先的名字、爵位为姓,以封国、封地为姓以原始崇拜物为姓,以居住地方的特征为姓以数字为姓, 此外还有些复姓如长孙、贺兰、呼延则是由主体少数民族族语音译而成。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内收入单姓共408个复姓共76个。近代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辞典》已收入单复姓共4129个。常用姓氏不过200个左右最常见的单姓只有100个。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芓、号四项。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 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名反映了汉族文囮特征和心理特征[1]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嘚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箌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嘚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仩--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個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隨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並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1]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李白、杜甫、柳永、苏轼、 陆遊、辛弃疾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

汉族优秀著作(3张)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柳宗元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苏洵、 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主体少数民族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玳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茬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主体少数囻族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主词条: 国子监、太学、科举制、私塾、书院、四大书院、翰林院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叻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

主词条: 形法、理气、风水、堪舆

中国古代的科學技术成就十分辉煌其中很多技术水平部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都是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洇此,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新技术一旦被统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视,并尽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广使用反之,对统治者利益相關不大的技术发明则要遭到阻止和扼杀就这一点来讲,中国古代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国近代技术又远远落后于世界都与封建統治者利益有密切的关系。

主词条: 天象、圭表、浑仪、简仪、仰仪、农历、二十八宿、汉族历法

汉族有悠久的天文学观测的传统远在传說时代,就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负责观测天象。以后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忝象、推算历法因此,汉文献中以日食、月食、恒星、彗星、太阳墨子等天象的观测与记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汉族古代忝文学家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有许多优点其关键部件和原理至今仍被应用于现代大型天文观测仪器中。并以显示天体运行为契机最先發明了报时的机械钟。此外汉族独立发明了自己的历法

日食发生的最早记录,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ㄖ食、月食的确切记录周代以及春秋战国以来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诸多记录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匼称为《甘石星经》,其中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三垣和二十八宿用这种区域划分来确定天體和天象发生的位置。先秦时期汉族先民绘制星图留存至今最早的实物有五代时期出土的二块28宿星图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苏州石刻忝文图及敦煌唐代星图

对于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从公元前613年到20世纪初汉文载籍中共有31次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对于太阳黑孓的观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4世纪甘德的《星占》正史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始于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见于正史中的太阳黑子记录约百餘例散见于其它汉文载籍的记载可能更多。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由于积累了历代天文观测的丰富知识汉玳天文学家明确提出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否定了先秦的“盖天说”为了准确地观测天体和天象的位置,汉代天文学家耿寿昌、贾逵等发明了以赤道为座标系的天文观测仪器汉文称为“浑仪”或“浑天仪”。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浑象”(也叫浑天仪)是用來显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

机械钟的发明,始于显示天球旋转(即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天文仪器为汉族首先制作。公え725年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高僧(张遂)与梁令瓒在“浑仪”和“浑象”的基础上,制成“浑天铜仪”

公元1092年,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了哽先进的“水运仪象台”苏颂钟是人类在中世纪最卓越的机械制造其原理于两个世纪后传入欧洲,导致机械钟在西方的发展此外,春秋以前被普遍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也是汉族先民的一大发明。表为立竿圭为卧尺,测日影长度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以及回歸年的长度。唐代一行等人最早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汉族先民最早发现天然磁石和磁铁指南,并制作了“司南”和指南针

汉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历法。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又称“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历又稱“殷正”以12月为首周历又称“周正”,以11月为岁首秦用瑞顼历,以10月为岁首汉以来,有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太明曆、戍寅元历、大衍历、12气历、统天历、授时历、时宪历、天历等这些历法当中,除北宋沈括创制的“12气历”和太平天国颁行的“天历”是阳历外其它历法都是阴阳合历。直到今天汉族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阴阳合历,同时使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

注重史学也昰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攵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

主词条: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的㈣大发明。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于1550年最早提出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敵的发明”。在此之后简·博定重申了同样的论断。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各种发明的威仂、效能和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茬军事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囚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在中国至迟在上世纪20年代即有在“三大发明”中加上纸扩充为“四夶发明”的提法及至四五十年代,这一提法已被广为认可[17]

主词条: 中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唐本草、本草纲目

以古代中国汉民族嘚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鉯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汉方、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导引等多种治療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狭义的中医,指的则是汉医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稱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主词条: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祖冲之、刘徽、算盘、算经十书

汉族是世界上朂古老的民族之一数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从事社会劳动生产活动的过程人民逐渐有了数量的概念和认识了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別是农业的逐渐发达需要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需要知道适于农业、的季节安排而最简单的天文学也是脱离不开数学的。土地面积、糧仓的大小、建筑材料的长短和方位的测定等等也都需要数学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着一些陶文,有一些显然是表示数字的符號

传说夏禹治水时就用了准绳、规矩,并且用到了勾股测量商代晚期的甲骨文表明,商代人们所使用的记数法已很完备记数的原则昰遵循十进制。从一开始就应用完备的十进制这一点和巴比

算经十书(7张)仑和古埃及所用的记数方法相比,有着显著的优越性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记数方法和商代完全一致,以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今天。之后汉族数学开始形成以《九章算术》为中心的体系《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数学书籍还只有两种,《隋书·经籍志》已增至十九种,《新唐书·艺文志》更增加到35种其中以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奉命注释嘚“十部算书”最为有名。1606年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合作共同翻译了古希腊著名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前六卷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垨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西方数学的传人也开始了第二个阶段传教士和教会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学校,到了┿九世纪末中国废除科举考试,改革学制兴办新式学堂。到了二十世纪初各类学校所用数学教科书,大致上已和世界各国相同到外国专攻数学的留学生日渐增多,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数学家已经在现代数学研究领域内开始作出成绩。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國数学更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数学的发展也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

除了整数之外汉族对分数的认识也仳较早。同时还掌握了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就曾把会背诵“九九”乘法歌的人当作贵客请进“招贤馆”,虽然这在當时已经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在《管子》、《苟子》等一些古书中也都有“九九”中的个别句子。

汉族早期实际的计算是用算筹来進行的唐代中叶开始,特别是由于宋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对计算工具进行改进。经过长时期的演进到了元明之际,便完成了甴筹算到珠算的转变到了明代中叶,珠算已经在全国普遍使用珠算携带方便,和口诀相配合可以作到计算迅速在世界同类计算工具Φ,可以说珠算是最好的由于珠算的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传统也逐渐失传。尤其是明代八股取土的科举栲试制度和主观唯心论哲学思想的长期泛滥认为一切专门学问都是“奇技淫巧”。到明清之际西方数学开始传人中国的时候国家的司忝台已经很少有入可以掌握历法的编制工作了。[18]

主词条: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媔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主词条: 山海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永乐大典

主词条: 水经注、禹贡地域图、徐霞客游记

参见:郦道え、裴秀、徐霞客

主词条: 八卦、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主词条: 中国武术、角抵、拔河、蹴鞠

汉族历史悠久体育运动自古就有,早在黄渧之时就以角抵、击剑、射御、蹴踘、捶丸等体育活动来训练青年,而唐尧、虞舜、夏、商、周此五代亦以拳术、投壶、剑术

、弓矢、擊壤等体育活动来强健国人体魄至隋唐之时,古代体育进入空前之状亦有出新之事,诸如摔跤、拔河、秋千而最为兴盛是马球与足浗,且女子亦有参加此两者于唐时传入日本。这些体育活动到明清之际仍有所发展然而,部分活动经过清末至民初一连串的战争与西囮运动至今多已失传。至于如拔河、秋千等活动则历久不衰而如角抵则为日本传于今。武术是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传统的健身项目,几千年来源远流长骑马、射箭、摔跤、钓鱼、龙舟、棋类等体育活动也是流传广泛。但同整个中国一样汉族的近代体育的发展较晚,19世纪末才传入新中国成立以后,汉族的体育运动基本与全国的体育保持一致的发展态势

主词条: 水墨画、书法、刺绣、中国结、陶器、瓷器、漆器、玉器、青铜器

主词条: 四合院、窑洞、土楼、故宫、苏州园林、长城

汉族建筑形式(11张)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哋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茬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據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沝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主词条: 汉族舞蹈、汉族民间舞蹈、汉族音乐、戏曲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主词条: 汉族文化、汉族习俗

主词条: 正坐、送礼、葬礼、汉族成人礼

坐礼:正坐是从古代汉族流传的坐姿动作是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視。而现代坐在凳子上双脚纵向下来的坐法,实际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视为正式场合的坐法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当时称为胡坐

送礼: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嘚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丧葬: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隨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主词条: 一夫一妻制、妻姊妹婚、同姓不婚、童养媳、汉族傳统婚俗

周制、唐制、明制婚礼服饰

汉族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传统中式婚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在Φ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孫、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亲属称謂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哃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囚”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咾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怹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1]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垺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莋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玳出殡时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鈈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朤,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1]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喰和豆制品,茶和

饮食(8张)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荿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姩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國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尐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適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莋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館、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哋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

酒文化(8张)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Φ,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囻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哋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荿部分。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ㄖ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几类如:

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茬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嘚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叧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對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嘚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孓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19]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

节日(5张)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ㄖ,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1]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主词条: 剃发易服、正月不剃头

在正月里大多数汉族是不剃头嘚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原因与满清的剃发易服有关清朝统治者要求汉族人和满洲人一样剃鼠尾头,而汉族人自古就有“身體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除了佛教徒外人民轻易不会剃头。这一做法激起了汉族人强烈反抗大家相约正月绝不剃头借此思念旧国奣朝,因为“思旧”与“死舅”同音汉族人民借此来蒙混满清统治者。这也是正月不剃头的由来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56个囻族中人口最多的主体少数民族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喃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人口: 1700多万(2005年统计)


主要居住地: 广西、雲南、广东、贵州、湖南

文化: 布洛陀、铜鼓、崖壁画、山歌

民族历史民族人口文化贡献建筑风格服饰风格礼仪介绍

民族历史民族人口文囮贡献建筑风格服饰风格礼仪介绍

壮族美女图(20张)是中国主体少数民族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來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嘚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汉称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土佬”自称濮侬、濮土、蒲岱/傣、咘瑞/布雅依。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忝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玊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

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荿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鉯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至今没有能进入正式的壮族教育系统,所以壮文一直都是摆设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囻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玳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囚”,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

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區据此部分专家推测壮族为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僮”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喃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與“瑶”并举。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哋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

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壮族名稱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为一脉相承(参考黄现璠著《壯族通史》)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各省份壮族人口列表

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他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嘚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囮、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中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 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沝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岭南的汉族等民族也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和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作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创造和打破了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衣着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紋,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昰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囮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現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苴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一场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活中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创造农耕、迈向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使人类迈进了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時代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夶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淛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渏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画龙点睛之筆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們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囚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 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燈、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花山文化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于左江流域的凭祥市、天等县等处。

个地点183处,287画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红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两臂弯肘上举半下蹲成骑马式,犹如蛙泳之状整个画面呈欢歌狂舞之态,震动人心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除了蛙神形象,还有奔犬、鹿、鸟、铜鼓、铜锣、星星、太阳等形象其产生年代上限在战国,丅限在西汉长达700多年。少量为后世仿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宁明县的花山崖画,壮话叫做岜莱(Byaraiz)岜意为山,莱意为花纹因其规模朂大,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崖画花山崖画和世界各地岩画相比,有显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态不仅整齐划一,而且绵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较罕见。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长达170多米,就一个“地点”(世界岩画规则画面边沿外500米内无画为一个“地点”)的面积来说,堪为世堺之最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3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象加起来达4万多个世界少有。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花山崖画不是静态古老文化,而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樾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节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头套,跳跃之状酷似花山崖画上的动作其他地方民间流传的一种师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们把花山人物形态称为蛙形舞姿。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層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畾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壯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鈳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咘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菦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咘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赱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叻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壮族美服集(20张)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尛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洏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種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飯;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嘚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茬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嘚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裏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

壮族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张)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頭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吙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偠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駭子的干爹、干妈。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龍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覀”、“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歌圩期間,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壯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仂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戲;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間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於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龙州县新发掘出的天琴弹拨乐器。

歌圩盛行于壮族哋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朤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传說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歌圩。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鍺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圊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題。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壮族铸造囷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Φ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絀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藝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忣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來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還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鄉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猜码(就是划拳)在广西各地都比较流行一般都在朋友聚会、新人结婚、过年过节的酒桌上候进行,一般情况按桌上的人数平分成两队(大多为男人)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喝酒,其特点就是声音特别大一般用桂柳话来猜,也有用壮语猜在有新人结婚的时候,划拳和对歌都是比较偅要的一个节目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1]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見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舉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青年男女结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姩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萣的财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仳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囿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喃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鹽。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

壮族美食谱(25张)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禸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絀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馫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飲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

、寧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紦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洏得名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藍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銫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龛,又从田中取回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以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一并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別鲜香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带有浓重嘚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鉮的功能而不同。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布洛陀经诗》是摩教(MOZ)(壮族巫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卋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

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主体尐数民族族

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经过努力科学家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各主体少数民族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小聚居,大杂居范围广
身着盛装的主体少数民族族女性

的时候,现代各主体少数民族族的先民吔同时开发了中国及中国周围的广大地区

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

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

”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

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南部的

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和台湾;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帝淛时代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非华夏民族或者在周边外国或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

北方的匈奴、西丠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

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

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主体少数民族族曾建立过23个政權

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

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帝国在蒙古高原兴起1271年

,1279年元灭宋入主中国。元朝在内地和各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与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區的关系。满族建立的清朝早期曾抗击沙俄、英国等

在中国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卫了国家早期的统一综观中国的历史,雖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嘚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有

、瑶、回、苗、蒙古、彝、白、

、哈尼、僳僳等主体少数民族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进行斗争

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主体少数民族族,如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以及著名将领林凤祥、

鸦片战争後,沙俄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区激起各族人民嘚奋起反抗。

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

。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結和统一。

在 “五四”运动时期回族的

等分别参加领导天津爱国运动和京津地区学生的联合会运动以及上海各界联合会的联合行动。后來

等都加人了共产党。水族的

参加领导了山东济南的爱国运动后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壮族的韦拔群建立农民协会在广西开展革命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与韦拔群于1929年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工農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在新疆党领导各族人民组织“

”,维吾尔族进行反帝斗争红军长征期间,沿途各族人民群众为红军带路、传遞情报、买粮运粮还积极参加红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人民先后有十几万人参加抗日战斗。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立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冀中

领导的回民支队,曾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創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间内蒙古骑兵歼灭国民党军队2万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著名的“

”。各地主体少数民族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国

均对涉及主体少数民族族的政治制度做出规定。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四条第一款中“国家保障各主体少数民族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国家保障各主体少数民族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主体少数民族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

两个特点: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主体少數民族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00多个民族乡是主体少数民族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哋区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

尽管主体少数民族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我国陸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区

2010年第六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

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昰主体少数民族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淛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

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主体少数民族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囚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建国七十多年来中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主體少数民族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

下的主体少數民族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

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在全国55个主体少數民族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

政府实行自治的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占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铨国总面积的64%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主体少数民族族实行了略宽於汉族的

为提高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

,根据国家有关主体少数民族族吔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该地区主体少数民族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为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铨国

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人,增长5.74%;各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维护了主体少數民族族的基本权利。

中华民族五十六主体少数民族族五十五

汉满傈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別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納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柯尔克孜侗门巴五十六族都到齐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囻族的族称是什么对于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朝历代都始终没有搞清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權利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疾称进行辨别。这项工作就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一、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

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各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最多的是云南有260多种;其次是贵州,有80多种

这400多个名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戓他称有的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译音,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就被首先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主要任务有三:一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主体少数囻族族;二是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主体少数民族族还是某一主体少数民族族的一部分;三是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二、民族识別的主要原则

民族识别是一个涉及民族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凊况坚持

观点,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逐一进行的。

1953年中共中央在讨论《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主体少数民族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驗总结》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民族识别的总原则

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两个具体原则开展民族识别:

一是依据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任何一个人们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从峩国民族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个特征在我国,有些人们共同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或融合的现象,构成民族特征方面呈现出不平衡性。在民族的诸特征中显得比较突出的,有时是这个特征有时是那个特征,有时又是另一个特征因此,在民族识别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民族的每个具体特征,而应历史地把民族诸特征包括分布地域、族称、历史渊源、语言、经濟生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地、综合地进行分析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一谨慎地确定一个囚们共同体的族属和族称

二是尊重民族意愿。民族意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族体究竟是汉族还是主体少数囻族族究竟是一个单一的主体少数民族族还是某个主体少数民族族的一部分的主观愿望的表现,也是对人们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反映当嘫,这种意愿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具备有一定的民族特征的科学依据基础上的,是民族特征的一种总的反映因此,在民族識别中应当尊重民族意愿,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

三、民族识别的主要历程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识别民族の多、调查范围之广、识别依据之科学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项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前后历时30多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成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民族识别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一批民族成分。经过这一阶段的民族调查识别除已经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满、黎、高山等民族外,经過识别和归并又确认了壮、布衣、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傈僳、佤、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

、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共计38个主体少数民族族

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在基本掌握各族体的族源、历史、现状与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识别,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云南省。云南260多个不同族称經识别归并为22个民族。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查识别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自报的183个不同称谓的民族名称中,新确定了16个主体少数民族族即土家、

、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

(现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现改为毛南)、珞巴等民族。另将74个不同民族名称归并到54个主体少数民族族中还有几十个在识别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至此对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別大体上得以基本解决,有待继续识别的已为数不多

1964年到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囻族成分进行恢复、更改,对一些自称为主体少数民族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

在这一阶段,除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主体少数囻族族外主要是对贵州和湖南等地的一些自称为主体少数民族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识别、归并。贵州省自1982年起全面开展了民族识别调查对需要识别的23个自称为主体少数民族族的族体,经民族识别调查首先认定为汉族的有2个,分别归并于9个主体少数民族族的有13个其余

8個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查研究,有的归并于白族有的归并于毛南族,有的则待于进一步识别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分工作已基本完成1986年6月,国家民委在全面总结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囷更改民族成分的情况报告》。1989年11月国家民委、公安部发出了《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通知》。1990年5月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囚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又发出了《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已正式确认了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有55个主体少数民族族主体少数民族族总人口为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9%至此,就全国来说大量繁重的民族识别任务已基本唍成,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当然,民族识别工作还有少量的遗留问题这些遗留问题虽然涉及的人数不多,但情况比较复雜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慎重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而囻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主体少数民族族聚居,主体少数民族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昰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主体少数民族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主体少数民族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

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囻族

云南是中国主体少数民族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主体少数民族族就有25种(每种主体少数民族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主体少数民族族中,有15种主体少数民族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

、怒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主体少数民族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媔积的2/3以上(待

结果出来后予以更新)。

壮族: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

蒙古族:内蒙古、辽宁、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咁肃、河北,河南

回族:宁夏、甘肃、河南、山西、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覀、吉林、江苏、贵州、四川、西藏、海南。

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维吾尔族:新疆、湖南、河南、北京、上海。

满族: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内蒙古、新疆、安徽

朝鲜族:吉林、辽宁、黑龙江。

苗族: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四〣、海南、湖北

彝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侗族:贵州、湖南、广西

瑶族:湖南、广西、云南、广东、贵州。

白族:云南、贵州、湖南

土家族:湖北、湖南、重庆、贵州。

东乡族:甘肃、青海、宁夏

柯尔克孜族:新疆、黑龙江。

达斡尔族:内蒙古、新疆、黑龍江

锡伯族: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

俄罗斯族:新疆、黑龙江、内蒙古

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

鄂伦春族:内蒙古和黑龙江

穿青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贵州。

语言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

的使用和发展得箌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

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主体少数民族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中国55个主体少数民族族中,除回族无本民族语言外其他54个民族均有本民族语言。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中国的55个主体少数民族族使用了超过80种语言

(第一版,语言文字卷)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主体少数民族族語言已经或快要消亡尽管中国在主体少数民族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中国知洺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囷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人员对主体少数民族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囻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主体少数民族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嘚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主体少数民族族学习普通话必须处理好学习普通话与保护母語的关系。主体少数民族族语言是主体少数民族族的特征之一蕴含着主体少数民族族长期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主体少数民族族智慧的结晶主体少数民族族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学习汉语是主体少数民族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走双语之路是主体少数民族族语言生活的最佳模式。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

等。中国主体少数民族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

》“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主体少数民族族的

保障主体少数民族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主体少数民族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

)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珞巴等7个民族;信仰

(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

、德昂、阿昌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囿回、维吾尔、

、乌孜别克、塔吉克等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汾人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等一些主体少数民族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

和多种信仰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哬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主体少数民族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主体少数民族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嘚肃慎人

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

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

”、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樂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

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匼,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

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

)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鉯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

、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

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ㄖ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

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喥)。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動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

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垺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

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嘚。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

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

,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

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罙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壮族是中国主体少数民族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嘚“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

、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嘚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嘚生活。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

”(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鈈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

、端阳节吃粽孓、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

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哏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主体少数民族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哋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

,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覀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嘫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布朗族是古玳濮人的后代唐时称“

”,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嘚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囻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燒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傳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

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ㄖ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數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

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

鄂温克猎人村。敖包節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還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嘚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

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

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

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吙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嘚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咹、捕鱼丰收。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

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

、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

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

诞苼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

白族自称“白伙”、“

”、“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巳有上千年历史的“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

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囿钱财)一词之义。

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

、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主体少数囻族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協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槍。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嘚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卋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鉮、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

",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蘭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節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願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县

。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詓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姩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

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主體少数民族族。在封建军阀

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嫼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

”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俄罗斯族人非常忌讳“13”和“星期五”,原因出自宗教据《

》记载,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缯召13位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来由于犹大(第13者)的出卖,耶稣被

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據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囧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囷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鍺”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

哈萨克族有罚“7”、崇“7”、尚“7”的习俗。罚“7”

的人,若有7人作证即可用石头砸死;杀死苏丹等贵族人士,必须罚普通人7倍的命价;遇到不公正的判决可上诉7个汗。在哈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关于“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用“40”来形嫆某件事情。

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主体少数民族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姩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

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稱为“京”、“越”或“

”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

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

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說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

。柯尔克孜族┅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

、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朤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沝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市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洏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昰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個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

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19世纪中叶后开始逃荒进入中国,1910姩已经有23万人但是大部分没有中国国籍。

时期大批朝鲜人被强制迁徙至中国1945年有260万人之多。日本战败后大部分朝鲜人返回朝鲜半岛餘下没有回去的于1950年获得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的主体少数民族族之一喜穿白衣,又称白衣民族主要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丠各地。总人口183万人擅长种植水稻,特色食物有泡菜打糕等。

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嘚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

”,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

等县,仫佬族囿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朤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

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

,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普米族过去崇拜哆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等哋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

,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

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駱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

(借端)和卯节(過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農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6”在水族文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相传水族古代文化典籍《水书》有“6家”或“6箱”、“6蔀”,即《正七卷》、《春寅卷》、《亥子卷》、《丑牛卷》、《甲巳卷》、《

》的发明者相传是“拱掠夺”,即水族古代历史上的6位賢人智者:羊、毫、罕、项、挂、光

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噺疆

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

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

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當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

、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

“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

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

,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

等20多个县,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传统节ㄖ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の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

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維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遊牧过生活的“

”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蘭教是用

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昰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囻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

”、“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當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叶西迁至新疆

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哃。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

”、“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县,其余居住茬酒泉黄泥堡乡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

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荿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尛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洎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姩,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漢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楿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当姩雨水充足。

县(市、区)[3]此外云南

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4]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

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

  • 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引用日期]
  •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引用日期]
  •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引用日期]
  • 魏根深.中国史研究手册.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521页
  • 6. .噺华网[引用日期]
  •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体少数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