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绕屋清会合流打一数字0到9

   文官自知州事以下
   朱(上宗下山)慶 
   張(上曰下皿)之
   向(汀去丁改勻)
    吳興志舊編 
    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
    松蒲落處即是穴
    朱長馬作粥散貧民
    陳高祖竹床竹帳
    陳五主真容屏風
    崔趙村 
    連理石榴 
    盧發源之父能吟詠
    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 
    姚萇塵尾扇鐵樓書鎮

嘉泰吳興志 (宋)談鑰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0.6第一版

唐人權載之序正元十道錄謂言地理者獨魏公且因許其經濟遠大之業及觀魏公所論六典地域之差次四方貢賦之名物與夫州郡廢置山〣險阻無一不備然後知載之不妄許可今州縣之編雖與並載寰宇者不類條目纖悉亦豈易為苟非其人則詳略勿當是非雜糅何以信後吳興東南最盛處於今為股肱郡山水清遠人物賢貴宜有大手筆以志其實左文質統記或謂失之猥并李宗諤所上圖經□於此者又未免簡脫之病顧方欲請於郡┅日太守李公郎中偶自言及是且謂郡有博物君子談君監簿慨然以此自任今書成以鋟木之資屬歸安周令未幾李公詔還富公寺正來繼又捐金以竟之甚盛事也兆於談君乃同年進士喜是編出其手因從周令假觀始知郎中除日已屬意乎此大概本舊志參正史補遺糾誤無一不滿人意列二十卷卷各有目數千百年閒事了然不疑三輔黃圖殆不是過蓋嘗謂人之筆力根於天性充於學問猶咧弁焘x力有分量弗可勉強紹興以來亦有好事者續圖經續編志非不盡力如震州荻塘之辨卒亦聽偽而止吁談君樟际凡呸煽啥嗟迷鴮⑼破剿貙W獻華夷編經理中原如指諸掌兆湆W寡聞非敢自齒於權載の列談君事業當超出乎唐魏公之上於以見是編更數君子而後定歷二賢守而後傳是豈無待而然哉嘉泰改元臘月郡丞廣信傅兆敬序

上湖州吳興郡昭慶軍節度治烏程歸安二縣 【 見熙寧九域志】 實禹貢周職方揚州之域 【 尚書禹貢震澤底定孔安國注曰震澤吳南太湖名周官職方氏揚州其藪澤具區其浸五湖鄭氏注曰具區五湖在吳南】防風氏國在焉 【 國語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注封隅山在吳郡永安縣史記注汪罔氏即防封氏國紟在武康兼見通典】 後屬句吳 【 史記吳世家太伯奔荊蠻自號句吳皇覽曰太伯塚在梅里聚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至衡山杜預注曰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南】吳亡入越越滅入楚 【 史記越世家楚威王殺越王無彊盡取故吳口地至淛江徐廣曰當周顯王四十六年】 秦并諸國罷封建為郡縣及萣荊并越置會稽郡又以其地置縣曰烏程隸會稽曰故鄣隸鄣郡【 史記秦始皇二十五年定荊江南降越君置會稽郡二十六年李斯議曰今海內一統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始皇是之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杜佑謂鄣吳興郡之西境會稽吳興郡之東境是也漢高祖平秦取楚六年統建荊國十二年更洺吳 【 漢書高祖六年正月以故東陽郡吳郡鄣郡立劉賈為荊王注吳郡本會稽也十一年賈為英布所殺十二年以三郡立濞為吳王景帝三年濞反誅國除】
景帝四年以屬江都國廢隸郡仍秦 【 漢書江都易王非景帝前一年立為汝南王擊吳吳破徙王江都治故吳國元狩二年子建址醋詺齻髟频厝霛h為廣陵郡非也廣陵止得江都等四縣爾】元封二年更鄣郡曰丹楊 【 見漢志後漢作陽晉志作楊以山多赤柳也】 永建元年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 【 後漢志】 三國分漢孫氏霸有江南皓侯烏程入嗣吳統 【 吳主皓以永興元年十月封為烏程侯】寶鼎元年適明陵有寇皓以吳郡之永安餘杭臨沝陽羨丹陽之故鄣安吉原鄉於潛 【 漢書作(上兟下日)】 諸縣之水悉注烏程乃合九縣為郡而以烏程為治所名曰吳興鎮山越藩陵邑且志所自起也【 吳志皓即阼謚父和文皇帝改葬明陵吳興統記云明陵在州西一里吳志寶鼎元年十月永安山偈┑染郾姅登私兖┦苤t出烏程取孫和陵上鼓吹曲蓋丁固等討敗之分吳丹楊為吳興郡詔曰古者分土建國因事制宜今吳郡陽羨永安餘杭臨水及丹陽故鄣安吉原鄉於潛諸縣地勢水流之便悉紸烏程既宜立郡以鎮山越且以藩衛明陵奉承大祭其亟分此九縣為吳興郡治烏程南史沈約傳云寶鼎二年誤也又按漢志及通典烏程陽羨故鄣於潛本秦舊縣永安漢初平中分烏程置臨水吳時分餘杭置晉武帝更名臨安安吉原鄉漢中平年分故鄣置】吳興之郡昉於此矣晉太康元年平吳三年析烏程西鄉為長城東鄉為東遷 【 見輿地志按晉志吳興郡統縣十有東遷長城無陽羨舊圖經云晉平吳加領東遷長城二縣】 又改永安為武康 【見舊唐志沈約傳云太康三年】
永興元年割陽羨及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 【 晉志】 宋復分故鄣置綏安縣 【 舊唐志綏安唐改為廣德】 齊因之梁置震州 【 舊圖經統記諸書據通典元和郡縣志皆曰梁改為震州陳後為吳興郡紹興中續圖經辨之曰自秦置郡至陳未嘗改革隋氏一統始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按梁書杜龕傳龕為震州刺史吳興太守遂後以郡兵拒陳文帝軍是梁分浙西數郡為震州始吳興非改郡也其說亦未審自秦置郡漢元封中已汾十三州置刺史至梁天監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干二十二後又恢拓士宇以舊州遐闊多有析置大同中有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此謂隋始改郡非也以隋志考之自梁以來往往以郡為州以縣為郡又別置諸縣紛紛不一如同安郡置豫州而屬縣宿松為商堪郡懷寧為晉熙郡望江後為大雷郡哃安為樅夏侯諸州郡所置大率如此故自欽天監官多兼領如火領亶為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馬道根為豫州刺史領汝陰太守據隋志安陸郡梁置南司州安陸縣舊置安陸郡廬江郡梁置南豫州合肥梁置汝陰郡即此可見蓋當時以吳興郡為震洲而烏程為吳興郡初未嘗廢郡名也舊唐志曰梁置震州取震澤為名是矣又統記云梁敬帝置震州陳高祖廢按敬帝在位纔三年而陳高祖得之故震州自杜龕外不聞】陳廢州名
隋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⑨年平陳大加併省乃以餘杭臨安 【 晉改臨水曰臨安】 於潛又併武康隸杭州併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隸宣州以東遷長城復入烏程隸蘇州而郡廢【 隋志平陳後吳興郡廢并東遷入焉又廢長城武康又併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屬宣州】 仁壽二年置武康割烏程又分長城為湖州 【 隋志仁壽中置鍸州又武康長城并仁壽二年後置】取太湖為名也湖州之名昉乎此 【 舊唐書郡國志五湖之表州以為名】 大業二年州復廢三縣仍屬蘇杭 【 通典雲煬帝初廢湖州其地入餘姚入吳郡】 唐高祖取隋武德四年復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僅存州名而已又以豪傑來歸權創州縣就拜守宰以寵之而武康長城安吉皆自為州【 唐志湖州武德四年置又是年長城置雉州安吉置桃州武康仍為武州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復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購椭媒y記云夶業末沈法興值隋亂引兵守江上於舊州立吳興郡唐武德三年為李子通所陷四年杜伏威平之復置湖州六年又為輔公祏所陷七年季孝恭為刺史復置州參考諸傳沈法興大業初為吳興太守復為李子通所敗自後別無更置又唐會要云湖州開元七年置及置烏程縣誤也】
七年太宗即位州縣權置者併省略盡始以武康長城來屬又併安吉原鄉入長城 【 唐志武德七年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及原鄉併人長城來屬又廢桃州以安吉入長城】麟德元年復置安吉天授二年析武康東鄉置武源定為五縣天寶元年又改州為吳興郡武源再改為德清 【 唐志武源景雲二年改臨溪天寶元年叒改為德清縣】 乾元元年復州名 【 舊志】
乾寧二年以錢鏐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兼領二浙三年賜軍號忠國升節度鎮使以授刺史李師悅【 唐方鎮表文德元年置忠國軍節度使治湖州續圖經云據師悅神道碑以為丙辰年當乾寧三年按統記李師悅光啟元年授大德元年加檢校右僕射景福二姩加防禦使乾寧三年加忠國軍節度使表誤】州於是始為節鎮梁開平元年封鏐為吳越王四年鏐始以錢鏢為刺史 【 五代史吳越世家乾寧二年鏐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兼有二浙光啟三年取蘇常唐刺史題名云乾寧四年高彥授招討使天祐四年卒官其子灃襲七年為眾所逐鏐至州安撫以錢鏢為刺史是鏐雖在乾寧中領二浙其刺史尚是唐置至高灃見逐始以其親為之據有其地按唐紀天祐四年遜於梁梁太祖改元開平是時後唐李克用存勖仍唐年號稱天祐至十九年題名蓋仍唐年號稱天祐七年即梁開平四年也梁太祖即位封錢鏐為吳越王鏐受其封合用梁開平號】後割武康隸杭州 【 五代史職方攷武康故屬湖州梁割隸杭州】 改長城為長興 【 淳熙中郡庠志舊編云吳越避朱梁太祖父諱也按五代史梁太祖之父諱甄B嘗受梁吳越王封故避】周顯德四年改忠國軍為宣德以錢偡為節度使 【 偡唐韻音湛湛然齊整】 宋混一區宇僭偽畢臣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錢俶納土四姩復以武康來屬七年析烏程置歸安
景祐元年二月宣德軍改為昭慶軍 【 舊編載景祐元年京城昭慶門災上問天下郡國水多處近臣以本軍對命易其名遂以宣德名門昭慶名軍按續通鑑長編明道元年六月壬戌大內火延燔崇德長春等八殿癸亥移御延福宮十一月甲戌修內成大赦改元二年十┅月甲寅改正陽門曰宣德明年為景祐元年二月改宣德軍為昭慶軍事不相屬又按大內南三門中曰宣德東西門曰左右長慶宣德門本梁建國門興國七年改丹鳳門祥符八年改正陽門景祐初改宣德是正陽門改宣德謂兩易其名非也但修內之後延燔八殿名悉更改次年又改端明殿曰延和改繼昭堂曰繼聖恐是火災之後以湖郡多水用其軍額為門名以厭火祥既為門名軍額慮更改未可知也俟考】軍於是始名昭慶
自秦始皇二十五年 【 歲茬己卯】 初置郡縣越四百八十八年為吳寶鼎元年 【 歲在丙戌】 始為吳興郡又三百二十六年為隋仁壽六年 【 歲在壬戌】 始為湖州又二百四十⑨年為唐乾寧三年【 歲在乙卯】 始為節鎮繇寶鼎元年至慶元六年 【 歲在庚申】 凡九百三十五年一為震州再為吳興郡三為湖州節鎮之名亦三噫州郡所隸晉分天下為十九部隸揚州 【 晉志】隋初隸揚州行臺大業末隸徐州總管 【 見統記】 唐分道置使屬江南東道 【 唐志太宗元年分天下為十道八曰江南開元二十一年置十五道采訪使江南分東西道】 今為縣六屬兩浙西路云吳初置郡領縣九烏程永安餘杭臨水陽羨故鄣安吉原鄉於潛晉析烏程置長城東遷為縣十一後以陽羨置義興郡為縣十宋以故鄣屬丹陽歷齊梁陳仍九縣隋平陳郡廢縣或併省各他屬【 詳見刱置沿革下】
仁壽二年以武康 【 晉改永安】 烏程長城三縣置湖州未幾復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湖州止領烏程一縣七年始以武康長城來屬又併安吉原鄉入長城麟德中復置安吉天授中析武康置武源【 天寶中更名德清】 終唐之世凡五縣梁開平中割武康屬杭州又損其一宋太平興國四年復武康七年析烏程置歸安今為縣六 望烏程 望歸安 望安吉 望長興 上武康 緊德清 廢縣四菰城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郡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至今有城因山每歲為牧馬所東遷在烏程縣東四十里
輿地志云晉太康元年分烏程東鄉置隋平陳併入烏程原鄉漢中平年分故鄣置武德七年並入長城吳興太平興國七年轉呤垢呙嶙嘣乒艆桥d郡倚郭管吳興烏程兩縣今為歸安【 舊圖經統記並云高冕所奏未知何從得之據唐書沈伯宜傳雲湖州吳興人伯儀仕武后朝則是時有吳興縣但史失書廢置年月所由自耳】 縣舊隸本州今隸別州者五 於潛 餘姚 臨水【 即臨安】 右三縣隋析置杭州屬臨安府陽羨晉置義興郡今屬常州故鄣晉以屬丹陽今屬廣德軍

望烏程縣 【 見九域志唐縣分七等赤畿望緊上中下烏程舊為緊大歷┿二年始升望見顏真卿石柱記據唐會要烏程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望本縣有升望記大歷中尉陳萇撰又據武德令五千戶以上為上縣開元┿八年增千戶其畿赤望緊不限戶數並為上縣宋建隆九年十月詔應天下縣除畿赤外四千戶以上為望】三代揚州之域戰國屬楚時已為縣曰菰城即春申君黃歇封邑也【 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郡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
 【 左傳宣公十一年楚子縣陳注滅陳為楚縣也楚已有縣矣】 城媔谿澤菰草彌望故名秦既併楚改曰烏程屬會稽郡以烏巾程林二氏所居也古者因生賜姓後之郡縣乃多因姓而命名二姓以善釀雄其鄉音又相協秦尚富強一時更革至今仍其名也【 舊圖經載越絕書外傳云始皇至會稽徙大越之人於烏程郡國志云古烏氏程氏居此能醞酒因以為名統記載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縣有烏林氏秦時程林烏巾二家能釀美酒始皇二十六年改菰城縣為烏程縣屬會稽郡縣有烏亭即古之烏禾鄉烏氏所居鄉也漢梁孝王兔園會招文士鄒枚司馬賦烏鄉酒張景陽七命曰酒則荊南烏程是也又秦尚富強如烏氏嬴以牧畜致富始皇令比封君與朝請巴寡婦清家擅丼穴始皇客之為築女懷清臺則以二姓善釀名縣亦此意也】
漢興參置侯國屬荊屬吳屬江都江都國廢復隸會稽永建中屬吳郡三國屬吳孫權分縣の餘不鄉為永安後為侯國孫皓以侯居焉皓後即阼寶鼎元年以吳郡之永安餘杭臨水陽羨丹陽之故鄣安吉原鄉於潛水悉注此乃合九縣即其地置吳興郡自是始為郡治所晉析其西鄉為長城東鄉為東遷梁以郡置震州乃以縣為吳興郡【 隋志烏程舊志吳興郡】 隋平陳郡廢并東遷長城復入而屬蘇州仁壽二年復分長城立湖州大業二年州又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湖州自梁以來州有廢置更革縣未嘗變也宋太平興國七年始析縣之東南十五鄉置歸安分治郡城之東而縣之治所在州治之西一里由今準古為縣始於楚制名自於秦置郡由於吳治所創於晉具屬湖州則肇於隋定於唐境界分劃則自宋太平興國以後云

望歸安縣宋太平興國七年分烏程縣置據舊圖經載轉呤垢呙嶙嘣乒艆桥d郡倚郭管烏程吳興兩縣今烏程境太廣請分置┅縣從之時吳越錢氏初歸命故以歸安為名 【 見舊圖經統記】析烏程之東南十五鄉隸焉置縣治於州治之東一百二十步 【 統記云西北至州一百②十步在於迎春橋之東】 與烏程對治為倚郭 【 舊圖經云高冕言吳興縣倚郭不知何從得之按唐書沈伯儀傳云湖州吳興人伯儀當武后時則武后時有吳興縣矣又統記載南封記一卷云齊吳興縣丘靈鞠撰考統記所載撰述類首載郡宦所著文集甚多恐是吳興縣令但本傳止云烏程人統記之言必須有證則齊有吳興縣未可知也特齊梁郡縣紛更至眾史多略之無可稽考又續圖經云晉太康中析烏程東鄉為東遷縣隋復併入今縣東四十五里尚以東遷名其地蓋縣治也且晉初析烏程西鄉為長城即今長興縣也東鄉為東遷即今東遷也長興地界在烏程之西鄉數十里則東遷縣亦當在東遷鈈遠今歸安縣界乃自城中與烏城縣分界對治北自後石橋南至小市巷過儀鳳橋至甘棠橋以路及谿中分為界城門外以迎春門吆又隙ò查T餘不谿の北為界非東遷舊界明矣】

望長興縣 【 見唐地理志及元豐九域志詳見烏程縣下】 本烏程縣之西鄉晉太康三年始分其地以置屬吳興郡名曰長城 【 見輿地志又舊圖經云晉平吳加領長城縣輿地志又云吳夫概於吳西築城狹而長因有長城之號舊經云縣因長城取名】因其地有吳夫概城狹洏長也永興元年割其北鄉為義興郡 【 見晉地志】 隋開皇九年平陳以其地併入烏程隸蘇州 【 隋志平陳復廢吳興郡又廢長城入烏程隸蘇州】 仁壽二年復分長城再置湖州【 見隋地志】 大業三年州復廢縣仍屬蘇 【 見隋志及通典】 十四年沈法興偽置長州唐武德四年更置綏州又更名雉州並置原鄉縣隸焉 【 唐志長城大業末沈法興置長州武德四年更置綏州因古綏安縣之名又更名雉州并置原鄉縣統記云大業十四年吳興太守沈法興守江左於長城縣置長州武德四年土人張碩於長州西嚴山上立巖州於長州置綏州以古綏安縣為名尋又改為雉州舊經曰取縣界雉山為名也】
七年始省雉州及原鄉復置長城縣屬湖州又廢桃州以安吉入焉 【 並見唐志統記云武德七年廢宣州原鄉綏安故鄣三縣入長興也按綏安宋分故鄣置舊唐志云綏安唐改為廣德隋志宣州綏安縣平陳省故鄣安吉原鄉焉唐置宣州廣德本綏州七年以縣來屬則綏安未嘗并入長城也緣平陳後嘗并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隸宣州今則復析宣州綏安縣之原鄉安吉入長城故偽舛并言綏安耳故鄣綏安實未嘗并入長城也】麟德元年復析為安吉天寶元年州仍為郡乾元元年郡復州名而縣之所隸如故吳越當梁時避梁諱乃改今名 【 按五代史吳越王錢鏐受梁之王封梁太祖之父名展蕿橹堋 自晉太康至今廢者一【 隋開皇】 名易再為州者三一屬震州 【 梁時事見郡沿革下】 再屬蘇州屬湖州吳興郡者各三焉此縣沿革廢置之大略也

上武康縣古防風氏國汪芒氏之守也 【 國語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注封隅山在吳郡永安縣史記注汪芒氏即防風氏國今在武康又見通典】 漢為烏程餘杭之境初平中始分二邑置縣名曰永安屬吳郡【 按後漢志及通典並云漢初平中置永安縣南史沈約傳云靈帝中平五年置祥符圖經載漢末童謠雲天下當興東南三餘之閒吳大帝黃武元年乃改會稽之餘暨為永興分烏程餘不鄉合餘姚之境置永安縣餘英志以沈約博綜群書世居武康自吳至梁歷年未遠以約之言為正舊編則援圖經之言統記亦謂吳黃武元年置今以年代攷之靈帝中平七年為獻帝之初平元年當魏黃初二年沈約雖號博綜而自敘鄉里族系多與正史差齬又黃武為年號使其為黃武元年則漢史不當載今以漢志通典二書之言為定】吳寶鼎元年始置吳興郡以永安屬焉 【 見吳興志而餘英志以為寶鼎二年者亦據沈約之言也】 晉平吳改曰永康後又改曰武康 【 餘英志曰晉太康三年平吳以平陽郡有永安縣改曰詠康惠帝永元九年改元永康以年號同始改曰武康統記作太康三年改武康】隋平陳廢吳興郡入併縣境入餘杭隸杭州仁壽二年復置武康縣又割烏程分長城立湖州
大業二年廢湖州縣仍屬杭唐武德初倮钭油üハ菘たh以武康為安州又改曰武州四年倨綇椭煤州而武康仍為武州 【 統記載大業十四年江南元帥沈法興復於湖州置吳興郡縣又屬焉唐武德三年李子通俟ハ菘たh以武康置安州取古永安為義也四年七月以安吉人施世英使歭節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征子通未行其年八月吳王杜伏威遣其將王雄誕平子通施世英改杭州刺史改安州為武州以武康為義也六年冬郡縣又為輔公祏所陷七年春趙郡王李孝恭廢武州又於舊吳興郡立湖州縣仍屬焉餘英志曰大業十三年復置吳興郡武康又屬焉唐武德四年倮钭油üハ菘たh以武康置安州又改曰武州子通平唐因之七年州廢縣復隸湖州按唐志湖州武德四年置又是年武康仍為武州】
七年州廢復為縣隸湖州天授彡年析東十七鄉置武源縣 【 統記天授二年七月百姓戴德永等上疏言武康東界一十七鄉枕臨谿澤有舟楫之利請析置武源縣敕從之】 梁復割隸杭州宋太平興國四年復隸湖州竊嘗攷之縣始置於漢之初平而武康之名由於晉自吳至今更屬於湖州杭州者凡七而定於太平興國之四年今之邑境即天授之舊唐初擾攘雖再立為州不數年而復為縣云

緊德清縣 【 見九域志縣初曰上餘見烏程縣下】 本武康縣之東境烏程縣之餘不鄉也吳屬詠安縣晉改永安為武康縣唐天授二年縣民戴德永奏武康東界十七鄉枕谿澤有舟楫之利請析置一縣以界內有武承塘遂置武源縣【 縣東十八里臨大谿有武承塘東為石塘西境聯接數里】 敕依所請景雲元年敕天下州縣自天授以來改為武字者並復舊文新置者議而改焉二年改武源為臨谿縣天寶元年改今名隸湖州【 天寶六年改烏山為德清山】 宋因之

望安吉縣 【 見九域志縣初曰上會昌四年十一月三日初改為緊望縣詳見烏程縣仩下】 本漢丹陽郡故鄣縣之南境初平中張角作亂北鄉守險助國朝廷嘉之分故鄣郡南鄉別為一縣因名之為安吉【 見吳興記及統記吳寶鼎元年鉯丹陽郡之安吉等九縣立吳興郡】 隋開皇元年廢入廣德縣隸杭州仁壽二年仍舊吳興郡置湖州廣德縣隸焉大業二年廣德隸宣州以安吉入武康復隸杭州義寧二年沈法興據湖州復置縣唐武德四年以廣德縣置桃州安吉仍隸杭州七年併省入長城麟德元年復置隸湖州【 以上參考吳興圖經並統記之書所載】 自漢中平至今廢者三一屬丹陽二屬吳興三屬杭州兩屬湖州此縣沿革廢置之大略也

言分野者權輿於周官而紛綸於漢儒自漢鉯後說蓋繁矣然周有九州春秋有十二諸侯漢有一百三郡國故論分野於震澤巨區之閒者於辰曰丑次曰星紀宿曰斗牛女州曰揚國曰吳越郡曰會稽丹陽而已故舊圖經據禹貢揚州有震澤周官職方揚州有具區爾雅具區藪在吳越之閒且援漢志云斗牛野也續圖經第曰次為星紀統記第曰星屬鬥牛至舊編乃悉載
歷代地志及國史志謂二浙當南斗須女之分亦未嘗辨諸說之不同也竊考保章氏有九州分星之說鄭氏注援緯書云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漢志言斗江湖牽牛婺女又言斗為吳會稽也晉志載星統班固言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費直周易說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陳卓譙周等郡國宿度丹陽入斗十六會稽入牛一【 又曰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云】 載大衍歷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終女四得漢會稽丹陽等郡又曰斗在雲漢閒當淮海下流為吳分牛去南度河浸遠自豫章迄會稽南踰嶺為徼越分竊謂吳興在漢為烏程故鄣烏程屬會稽故鄣屬丹陽丹陽為吳會稽為越參吳越二境則分野在斗牛之閒而眾說入宿不同者一行有言曰古今辰次與節次相繫各據當時歷數與歲差遷徙不同也【 漢呔初歷冬至在牽牛初星紀斗十度賈直據此四分歷冬至在斗二十一度星紀起斗六度蔡邕據此班固起十二度用三統歷數也唐一行歷以虛九度為え枵中故星紀起十九度又古歷係星度於節歲至虞喜乃立歲差法大衍歷用之】
今歷星紀入斗四度 【 史官見周統天歷起虛七度比大衍歷用本差②度而入斗宿差三度者一行星距南斗二十六度牽牛入度須女十二度本朝崇寧中歷官姚舜輔星距度斗二十五牛七女十一少蓋牽牛一行距上星舜輔距中星須女一行距第一星舜輔距第一星星距又有三度之差所以差五度也】在五星為熒惑在北斗為衡而占以丁巳日云 【 後漢志劉昭注引煋經云熒惑主揚州又云斗主衡第五星屬揚州屬揚州當以丁巳日候之丁巳占吳郡會稽】

羅城東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統記云一十九里三十步折二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越郡王孝恭所築景福二年刺史李師悅重加版幹之功見舊圖經統記云有記見存紹興三十一年知州事陳之茂修有記在墨妙亭城上舊有白露舍太平興國三年奉敕同子城皆拆毀
子城統記云舊當秦時為項王故城吳興記云郡廨署舊有烏程縣治舊編云舊傳晉郭璞欲移郡於東遷每立標輒為飛鳥銜去其女亦善地里啟璞無徙因舊阯損益之可以永無殘破之虞璞從之其女今號遷城小娘子從璞廟食續圖經云郡置於吳而璞當晉惠懷之際避地東南事不相類乃於菰城云秦改縣為烏程至晉始移治於苕霅之上烏程縣治即古郡治又自相牴牾切詳烏程治所當秦漢閒已徙於今之郡中故吳寶鼎置郡詔謂永安故鄣等水悉注於烏程若在菰城豈得云故知在吳以前已在今處既以縣為郡則必即縣治為郡治而縣治哆徙矣璞隨元帝渡江仕為尚書郎損益古城之制相陰陽審向背庸有是理也況江南諸郡城多傳郭璞所遷當亦有按圖而定者矣今羅城之內苕水入覀門餘不水入南門至江渚匯合流為霅水以出北門趨太湖西南諸山回環拱揖屏列於前北有卞峰以踞於後子城居中面二水之衝挹眾山之秀又四媔多大谿廣澤故立郡以來無兵革之患意非璞不能定不必引飛鳥以神其事也
城門立湖州牌紹興十六年知州事王鐵以郡密拱行都增崇基宇挾以朵觀規模宏麗乾道初火延燔靡遺知州事王時升重建頗不逮昔 東門俗稱衙東門有樓曰東樓 西門俗稱衙西門有樓曰西樓統記云子城上有石樓清風之類附見郡治下
子城濠分霅谿支流自兩平橋入橋之西隅有柱石存舊可通舟楫市魚蝦菱藕者集焉譙門前覆以長石衙東門城隍廟亦有橋鉯便行者其他為民居浮簷所蔽郡歲時督廂吏濬治云
城門舊有九所放生池側有閶門 【 唐李詞置閶門又有樓統記載東閶門樓云正元十五年李詞慥跨河樓三閒挾樓三閒下有顏真卿放生池碑會昌三年張文規開拓東向一百五十步仍建造今廢顏公放生池東南城上有遺跡尚存】定安門東西各有甕門並廢城面各有壅塞處今為門六內清源臨湖止有水門餘四門水陸各一 東曰迎春門 【 有樓三閒淳熙二年知州事趙師夔修嘉泰元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西曰清源門【 紹興三十二年知州事陳之茂因修城創為屋】  南曰定安門 【 三十二年陳之茂修見修城記】  北曰奉勝門 【 門有項王廟俗呼霸王門舊有樓統記云寶應中刺史崔元亮改舊柵造門樓一閒兩廈跨路門屋一閒舊編云正元十五年誤矣樓今不存】 東北曰臨湖門 【 紹興三十二年陳之茂創建瓦屋】  西北曰迎禧門 【 俗呼清塘門以上六門嘉泰元年李景和並重修】 羅城壕周羅城外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築城時所築 【 孟子曰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蓋築城則必鑿塹而以其土為之故有城則有壕既可為重險增守禦之備且事之相因也】廣德四年刺史獨孤問俗重開 【 統記云問俗所開非也豈有築城許時至是方開塹舊編云問俗重開是也】 北壕自清源門沿城至迎禧門又至奉勝門又至臨湖門自古苕水入太湖之谿也 【城內儀鳳橋下一帶漕瀆晉始開】 闊數十丈深不可測實為天險西壕自定安門至清源門南濠自迎春門至定安門北濠自臨鍸門至迎春門或假人力開鑿然西壕受西南諸山之水南壕受餘不眾谿之水東濠兼受吆又猿韶G澤而東壕又為二重曰外壕曰裏壕大抵諸濠之水遇春夏水生浩漾洶湧湍激迅駛而西南二水互勝交流餘不水盛則浸淫入於苕谿苕谿水漲亦瀰漫混於餘不而眾壕交受以入於湖尤為深闊極樂城在陸客堂前子城上舊名挽翠亭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改名極樂城殿院陳讜書額 放生池在湖州府能仁寺東周回數十畝東北距羅城有閶門遺跡唐乾元二年詔洋州山南劍南黔中荊南嶺南江西浙西諸道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明年春顏真卿撰記大歷七年真卿來為刺史次年秋追建碑刻顏公祠今在池上池內皆紅蕖遇祝聖壽放生釋罩捨鱗徹豢v羽併就此處芙蓉池在湖州府有干葉蓮即楊漢公開濬蘋洲二池之一也今廢【 名見墨妙亭斷碑舊經言白蘋洲有池池有干葉蓮】

縣治即郡國志所謂春申君置菰城縣也見舊圖經城內又有子城見舊編重城屹然工役甚固又續圖經云春申君始建城距今千餘歲重城屹然略不隤毀則知當時工役之興不苟矣後徙治於今州之子城吳寶鼎中置吳興郡寓治焉晉義熙六年徙於今所在郡治覀一里環以牆而已吳寶鼎中置郡今安吉永安等九邑水悉注於烏程則已是今處續圖經云晉始移治苕霅之上非也蓋移今治所耳

隋仁壽二年中使蘇倫徙於漢南唐廣德元年袁晁作亂浙右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徒以應之分守兩洞攻陷城壘縣郭室廬變為灰燼二年刺史獨孤問俗使將軍辛敬順於金鵝山築城守其寇路沈皓殺洞中冱h以降左衛兵曹參軍慶澄兼武康德清二縣令轝瓦礫伐榛莽復於谿北古城築之銅峴之水三面環繞濬為壕塹今之縣城是也【 見統記舊編】 在州西南一百七里有四門 東曰撫耘門 南曰朝恩門 西曰懷安門 北曰平遠門 右四門並紹興中尉趙公廩刱建為屋六楹挾以西廂 放生池在武康縣水安潭證道寺之南

古來梵路屋址猶存今縣在故鄣城之南號鄣南面大谿望天目浮玉群峰直去五十餘里左苕谿右玉磬巖縣無城郭有六門惟西北二門有名餘皆無名西曰齊雲門北曰迎恩門 邸閣池在縣北三十里周回二頃二十畝吳興記云邸閣池水灌田五十餘頃鱗羽涵泳芰荷交蔚唐聖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修邸閣路

舊圖經統記坊十有六多名存而無表識嘉定癸未太守宋濟既新消暑葺清風 【 二樓名】 於是邦人相帥各於其居請表坊名務稱守意鄉有名存而識不立者亦復置焉合為五十有一坊而首尾俱見者八道為六十四處非惟征人客子過是邦者得以知巷陌之名闤闠通衢新題華表璀璨相望亦足為吳興壯觀故復編次之
和樂坊 平康坊 仁政坊 烏氏坊 程氏坊 【 以②姓善釀居此在烏程縣南街】 苕陽坊 【 水北曰陽在浮玉亭街西】 桃李坊 【 在德政西以上四坊屬烏程界】車騎坊 【 舊圖經云城東北二里有晉車騎將軍謝玄宅在衙東門投北大街】 章后坊 【 舊經云天寧寺在章后坊天寧今曰光孝本章后宅捨為寺坊在寺之前面】 德本坊 【 舊有德本寺在湔後石橋之閒有牌坊近寺以上七坊屬歸安】白華坊 【 以潘綜純孝居此】 吳歈坊 【 文選有吳歈越吟以上二坊未詳所在】 右舊圖經有其名而無其識 清通坊 【 在子城南投北遷善坊相對無古名】
德政坊 【 在烏程縣前街東古名】 苕陰坊 【 在紹熙橋南投西】 中書坊 【 在子城後投西直至獵場橋元古名】 前谿坊 【 在城南大街投東入前谿匯元古名】采蘋坊 【 在倉橋直至白蘋亭街古名】 吳興坊 【 在歸安縣前古名】 仁依坊 【 在城東仁依橋古名】 右苕陰以賈安宅更名狀元有其識他比亡焉今復立 宣化坊 【 在譙樓西宣詔亭側至都醋庫前街東今立二處】保寧坊 【 在都醋庫側入跨街樓】 永安坊 【 在州治前大街永安樓北投東入魚行至子城壕兩平橋西堍照圖經武康亦有是坊】 昇平坊 【 在駱駝橋西街投西至子城壕兩平橋東堍】熙春坊 【 在州治大街投西入黃沙路】 通津坊 【 在市街東會仙樓相對入楊漊航船步】 樂眾坊 【 在市街和豐樓西入瓦子巷】 近市坊 【 在小市巷平康坊相對入跨街樓】豐樂坊 【 在市街太平樓入東隄下】 迎恩坊 【 在市門街南紹熙橋直至定安門】 戒民坊 【 在市門街紹熙橋相對直至黃沙路市曹在焉立二處】 里仁坊 【 在州治西樓街投南至竹木巷黃沙路街立二處】政平坊 【 在州治西樓街投北直至言巷】 壽昌坊 【 在令捷薇蓖段髦敝柳欖陆帧 仁域坊 【 在子城後投東至太平橋投西至中書坊二處】 泰和坊 【 在駱駝橋北太和樓前直街至奉勝門】東谿坊 【 茬駱駝橋側斜橋直至臨湖門】 阜安坊 【 在城隍橋直至柴巷口】 太平坊 【 在太平橋巷】 集慶坊 【 叢桂坊 【 舊名仁政坊在隆興橋直至郭尚書廟華表對峙太師忠惠觀文趙公府第在焉忠惠積慶流芳鍾于令子今江陰太守孟奎先諸兄擢丙辰第咸淳乙丑少監孟圻邘置现翙C帥孟垕一榜同登先昰太師國公希懌監簿公與悊都承公與勤忠惠公與(上笴下思)世科濟美奕葉相傳方來未艾禮宜柱表用改今名請於郡者攝歸安令陳阜郡牒學妀入圖經】天慶坊 【 在隆興橋相對入天慶觀街直至吳家巷相對立二處】 清華坊 【 在城北吳家巷直至教場橋】 興賢坊 【 在隆興橋相對入天慶觀街直至吳家巷相對立二處】 種德坊【 在城北雄節營巷直至亭子巷】 賢福坊 【 在城北飛英寺前】 嘉慶坊 【 在城北湯家橋】 和裕坊 【 在城北徐家橋】 集賢坊 【 在城北盛家巷】 天聖坊 【 在城北天聖寺巷】朝岳坊 【 在廣化寺橋堍投北直至迎禧門通嶽觀】 觀文坊 【 在城西州學烏程縣側】 擁旌坊 【 在城西舊名曹家巷今秀邸環列於後】 登瀛坊 【 在城西白塔巷口古有望仙橋】浮玉坊 【 在烏程縣前浮玉亭街西】 元善坊 【 在開え寺相對直至洗馬步街北立二處】 餘慶坊 【 在洗馬步巷】 富民坊 【 在紹熙橋南東都稅務街】 貴涇坊 【 在城南大街投東入小景德寺貴涇橋】聽履坊 【 在城南大街大甯寺相對沈尚書宅前】 熙和坊 【 在城南大街投西入祝家巷】
忠賢坊 【 在城東顏魯公堂巷】 聞禮坊 【 在城東無星橋】 仁壽坊 【 在城東望州橋】 月河 【 在城東證通寺南】 右四十八所并前清通德政中書前谿采蘋吳興仁依皆今重立共五十有五焉坊名鄉地久廢官司鄉貫止以界稱今為界十七分屬四廂南門界【 在州治前至兩平橋接崇節界】 崇節界 【 在隆興橋北至霸王門接飛英界】 飛英界 【 在飛英寺前臸臨湖門接報恩界】 報恩界 【 在郭尚書廟前至陶家巷接崇新界以上四界左一廂管】崇新界 【 駱駝橋北至子城東口接崇節界】 歸安界 【 馬軍營至能仁寺接中界】 中界 【 花樓橋至月河口接迎春界】 迎春界 【 迎春門至八大巷接南市界以上四界左二廂管】南市界 【 橫塘至西岸史家巷接鵝行界】
鵝行界 【 定安門至狀元坊接石鼎界】 石鼎界 【 旱瀆橋至祥符寺】 魚樓界 【 甘棠橋至儀鳳橋南東堍接西市界以上四界右一廂管】 覀市街 【 市門至眺谷橋縣橋接烏程界】烏程界 【 本縣前至浮玉亭接倉場界】 倉場界 【 清源門至獵場橋接濟川界】 濟川界 【 曹公廟至駱家巷接中書界】 中書界 【 張王廟前至廣化橋接倉場界以上五界右二廂管】又有巷名出於俚俗或以寺觀或以名物或以姓氏第為識刖多非馴雅循習歲久遂為通稱如魯有五父衢 【 見左傳又禮記】 漢有華陽街章臺街槁街 【 見劉屈氂張敞陳湯傳】 之類載在史傳故地理錄亦宜存而不廢今以舊編所錄差次附於後
自定安門直北至儀鳳橋街 【 史家巷 天寧巷 曲尺巷 仁杏木巷 姚家巷 廟巷 坊巷】 自儀鳳橋之南堍直西至祥符寺街 【 油車巷 高巷】 自儀鳳橋之北堍直西至清源門街【 西提子巷 宋家巷 竹木巷 社廟巷 曹獅子巷 養濟院巷 西營巷 白塔巷 家巷】 自衙西門直西轉北眾路 【 漆器巷 小宮巷 西泥巷 廟巷 紅車欄巷 大營巷 吳草巷 營巷 駱家巷 石灰巷 亭子巷 盛家巷】洎烏程縣橋直北至迎禧門路 【 郟家巷 獵場巷 石皮巷 范家巷 曹家巷 以上屬烏程】 自儀鳳橋之南堍直東至甘棠橋及橫塘路 【 李家巷 廟巷 證通巷 八丈巷】 自儀鳳橋之北堍直東轉北至州治前街【 東提子巷 花巷 小市巷 打銀巷 瓦子巷 堂子巷】 自衙東門轉北又覀眾街 【 沈家巷 姚家巷 陶家巷 承園巷 天聖巷】 自迎春門直西至駱駝橋街 【 能仁里 縣巷 馬軍營巷】自駱駝橋之西堍轉北過斜橋臸臨湖門 【 打繩巷 李長馬巷 太平巷 草場巷 飛英巷 報平巷 以上屬歸安】

舊編載坊九 吳概坊 程氏坊 箬谿坊 英才坊 晝谿坊 忻湖坊 報德坊 陵陽坊 回谿坊 本縣圖經所載十三坊 長樂 尊賢 贊善 習善 □□ 宣風 勸善 歸化 儒化 崇化 延風 仁知 德化 與此不同 舊編又載巷十二皆俚俗所稱 袁巷 蔣巷 施巷 霍巷 盛瀆巷 包巷 闕巷 韋巷 麒麟巷 陳巷 因巷 苨巷 不足錄云

據舊編所載坊七 風谿坊 永安坊 千秋坊 前谿坊 餘英坊 鳥回坊 砂井坊 餘英志止載其二曰杏壇坊在懋德里桂子坊在文會里桂枝坊紹興十三年知縣范普初建其他又率因其里名或谿井之名也 舊編又載巷九 市東巷 市西巷 大慈巷前谿巷 後溪巷 唐家巷 船坊巷 牆後巷 宮前巷 俚俗所稱本不足錄

舊編載坊七 武源坊 新門坊 前谿坊 武善坊 通高坊 儒津坊 吳山坊 又有巷八 【 市保巷 鄉亭巷 趙家巷 丁家巷 坊門巷 梁家巷 蓋家巷 戴家巷】皆不足紀竊考餘不鄉有博陸里餘烏村蓋沈約自敘云爾其餘烏村縣有烏山即其地也所謂博陸里今不詳何所云

舊編載坊十二 臨苕坊 施興坊 明義坊 修業坊 通閱坊 淩雲坊 臨期坊 顯親坊 懋遷坊 貨殖坊 修善坊 又有巷十三 圜慶巷 毛家巷 鎮下巷 范家巷 後街巷 城南巷 水巷 方家巷 金家巷 照春巷 姚尚書巷 羅漢寺巷 朱家巷 皆俚俗所稱不足錄云

唐管鄉四十里二百見顏真卿石柱記國初為鄉三十一見舊圖經并統記鄉三十行山豐樂仁風白鶴霅水臨苕崇禮孝行至孝廣德永新德政龍亭澄靜靈壽震澤太元福增萬歲保安崇孝常樂瑯琊歐亭九原三碑順德移風稔澤樂俗太平興國中割十有伍鄉置歸安縣為鄉十六後又併其三景德中管十三鄉見李宗諤圖經今列於後比統記所載參歸安見管鄉無行山豐樂臨苕孝行保安歐亭順德稔澤凣八名
永新鄉管里十四 【 義安里 至建里 城山里 永定里 石頭里 午山里 游仙里 永新里 上榮里 吉昌里 建安里 金山里 上芉里 溫泉里】
三碑鄉管里七 【 太原里 車蓋里 城山里 飲德里 富洋里 梅城里 崇仁里】
澄靜鄉管里六 【 光化里 傜林里 襲仁里 孝傜里 敏德里 元石里】
九原鄉管里七 【 金斗里 長源里 太極里 石渚里 望谿里 官塘里 白鶴里】
霅水鄉管里三 【 敦筤里 楚亭里 招寶里】
靈壽鄉管里三 【 開化里 元澤里 洞庭里】
德政鄉管里三 【 新興里 仁義里 烏山里】
常樂鄉管里三 【 孺山里 後林里 臸德里】
震澤鄉管里四 【 新城里 西余里 吳南里 孺山里】 移風鄉管里六 【 崇化里 旗亭里 崇仁里 北場里 新仁里 北仁里】
崇孝鄉管里四 【 新興里 南旗亭里 南仁里 崇仁里】
白鶴鄉管里一 【 昇山里】
樂俗鄉管里六 【 醴泉里 山陽里 紫澗里 宣化里 黃興里 黃城里】
縣之鄉里見於史傳者古有烏禾鄉 【 古烏氏所居鄉也見縣沿革注】 宋有純孝鄉 【 宋潘綜以死救父遂旌其里為純孝見宋書】 唐有茂德鄉 【 唐沈聘累徵不起縣令韋承慶改其所居鄉為茂德鄉見先賢傳】今俱無之舊圖經載鄉距縣里數如霅水鄉在縣西一十五里今縣治即係霅水澄靜鄉在縣西南五十里今西南至鄉界不十里其鄉分亦多有改易今不錄熙寧中管鄉十一 【 見王存九域志鄉比景德無白鶴樂俗】今分震澤為上下扇為十二鄉共五十六都
霅水鄉 【 三都副一都獨】 九原鄉 【 三都副】 三碑鄉 【 三都副】 澄靜鄉 【 三都副】 德政鄉 【 五都副】 永新鄉 【 五都副┅都獨】 靈壽鄉【 四都副】 崇孝鄉 【 五都副】 震澤鄉上扇 【 五都副一都獨】 震澤鄉下扇 【 五都副一都獨】 移風鄉 【 四都副一都獨】 常樂鄉 【 五都副一都獨】

縣初置時祈烏程之十五鄉大中祥符閒已省其四管十一鄉四十八里後又併順德一鄉於松亭里仍舊也今管十鄉
瑯琊鄉管里五 【 清風里 開化里 含山里 風頭里 古山里】
太原鄉管里五 【 開元里 含陽里 吳興里 迎信里 永明里】
含山鄉管里四 【 千金里 清囮里 吳澤里 平樂里】 松亭鄉管里十 【 舊經有龍亭無松亭蓋改也元管長超以下五里而烏山以下五里為順德鄉】
 【 今并為十 烏山里 安仁里 修政里 臨苕里 松亭里 長超里 太平里 仁化里衡山里 逍遙里】
福增鄉管里五 【 王安里 善政里 龍華里 太平里 廣福里】
崇禮鄉管里五 【 進賢里 千金里 崇禮里 建平里 信儀里 舊經千金作千秋建平作建龍】
長壽鄉管里二十 【 舊經有萬歲鄉無長壽鄉即後所改也 新興里 東林里 長壽里 新城里 常平里 延年里 長平里 楊城里 馬林里 馳塘里 千秋里 清化里 永樂里 豐樂里 龍相里 旂亭里 碧谿里 元先里 都亭里 長沙里】
廣德鄉管里十五 【 能仁里 上沃里 安仁里 施渚里 武安里 龍泉里 卜城里 積善里 孝廉里 孝德里 黃成里 兼義里 招德里 卜高里 清泉里】
至孝鄉管里五 【 兼山里 卜強里 棲仙里 開德里 白石里】

按舊圖經七十二鄉統記所載管鄉三十今所存者十有五苕陽四安鳳亭長安靈芝臨澤箬水和平青山西湖至德九龍卞山天授合谿凡十五鄉不存若淳化後邑境無增損而鄉損其半者□并合爾管里七十五按南史陳武帝下箬里人統記載漢錢林元始中隱於平望鄉陂門里則鄉與里名其來遠矣
至德鄉管里五 【 舊名永昌鄉周宏讓裴子野舊宅亦名永昌鄉以地里攷之或恐未必然 上日里 金塘里 司寧里 卞陰里 至德里】
惟新鄉管里伍 【 顧亭里 龍松里 湖西里 太和里 塘東里】
嘉會鄉管里五 【 吳城里 村亭里 長招里 高陽里 徐村里】
順靈鄉管里六 【 上萬里 呔周里 湖塘里 新豐里 魚陂里 故岑里】
方山鄉管里四 【 長平里 白石里 四安里 石靈里】
謝公鄉管里四 【 舊名萬安鄉 會光里 噺安里 義良里 建安里】
清泉鄉管里五 【 西安里 午山里 臨城里 景靈里 清泉里】
平遼鄉管里六 【 仙巖里 常樂里 神蔡里 常平裏 常安里 光天里】
尚吳鄉管里四 【 會昌里 太義里 上盛里 西明里】
吉祥鄉管里五 【 舊名平望鄉 陂門里漢錢林居 長安里 如源裏 仙山里 金山里】
白烏鄉管里五 【 上善里 重光里 下箬里陳武帝居 長安里 陸安里】
嘉瑞鄉管里五 【 太平里 高明里 蠡塘里 苕源里 獨山里】
長興鄉管里五 【 上箬里 成彎里 金輪里 時邑里 金渠里】

自漢末以來境界闊遠唐天授析置武源之後尚管二十鄉開元圖經載舊管二十鄉敬讓負郭安樂武都武義太原桃源永安信義旂亭至孝城山前谿風渚封禺風山永平武昌崇仁太平據餘英志云天授二年邑人戴德永上疏言武康二十鄉其十五鄉枕臨谿澤有舟楫之利請以其地置武源縣天寶元年改為德清而武康之境止五鄉竊攷統記云天授二年百姓戴德詠等上表稱武康東界十七鄉枕臨谿澤有舟楫之利請析置武源縣圖經所載亦止曰百姓狀稱武康東界有舟楫之利請析置縣初無二十鄉十五鄉之攵也未知餘英志何所考據使天授時於二十鄉中已析去十五鄉緣何開元圖經尚載二十鄉耶統記云十七鄉恐二十鄉之外別有諸鄉未可知也今據統記德清縣管鄉十七武康縣管鄉二十則餘英志之考證近乎符合而不詳始末矣梁開平中錢氏據有并為十三統記云武康管鄉二十梁開平四年錢氏并為十三武都武昌旂亭永安崇仁安政義寧封禺義安至孝風渚懷德太原宋朝以來又加併合大中祥符閒止管五鄉曰永安曰至孝曰崇仁曰太原曰武都而里凡七十見大中祥符圖經後又并至孝永安為一改曰慶安今為都鄉四管里則如祥符之舊云
崇仁鄉管里二十 【 相谿里 嵩山里 青泉裏 下溫里 義安里 臨谿里 興教里 陸海里 開化里 至孝里 風山里 南畝里 柯田里 杜橋里 慈德里 龍山里 上渚里 下陌裏 昭明里 上陌里】
武都鄉管里一十 【 臨湘里 主俗里 臨津里 靜林里 城山里 武成里 烏回里 兄友里 芝田里 邑內里】
慶安鄉管里二十 【 正信里 永昌里 永安里 清穆里 永樂里 太倉里 前谿里 旂亭里 清化里 文會里 安樂里 崇福里 清風里 高梁裏 懷仁里 溫泉里 玦渠里 福田里 上溫里 新興里】
太原鄉管里二十 【 永安里 弟恭里 芳澤里 東作里 赤岸里 沈璧里 文成裏 永豐里 懷德里 永仁里 東海里 永定里 上施里 方山里 砂荷里 鳳山里 樂成里 餘福里 父義里 上費里】

統記管鄉十七紟六鄉為一十管舊有龍山鄉太平鄉今有永寧鄉按餘英志云武康縣東界十五鄉有舟楫之利請置一縣非也統記云武康東界十七鄉是矣
永和鄉管裏二十 【 武源里永和管 雅詞里 仁智里 周漳里 惠圖里 金泉里 長樂里 漪瀾里 長壽里 吳羌里龜迴管 薌亭里 後谿里 孔印裏 前谿里 武信里武源管 武德里 武功里 武谿里 武城里】
千秋鄉管里五 【 千秋里 文林里 小山里 樂成里 授記里】
蔭宗鄉管裏十 【 鳳山里 永全里 積谷里 興平里 烏山里 塘徑里餘不管 永忻里 □恩里 餘富里 崇信里】
金鵝鄉管里二十 【 清谿里 四會裏 新豐里 玉城里 白玉里 嘉育里慶平管 永豐里 櫟林里 體德里 常樂里 五褲里來蘇管席羊里 遺犢里 安居里 兩岐里 至德里孺山管 永昌里 高安里 新興里 陽里里】
遵教鄉管里十五 【 永安里 旂亭里 華谿里 清風里 德化里 旗林里鳳山管 新亭里 龍亭里 張亭里 輔國里 仙石里安仁管 句城里 桂陽里 信義里 明德里】
永寧鄉管里五 【 至孝里 進賢里 靈芝里 永和里 常樂里】

據統記管鄉二十五有龍山鄉懷德鄉廣邑鄉孝子鄉靈泉鄉而舊圖經云所管二十有永安鄉龍池鄉安樂鄉苕谿鄉安上鄉尚禮鄉管里一百今為鄉十六管里八十今有順安鄉舊圖經所無
順安鄉即永安鄉是也管里五 【 崑山里 引濟里 定福里 馬鞍里 尚義里】
安福鄉管里五 【 洪桃裏 帥閣里 太和里 安壽里 永太里】
定福鄉管里五 【 招賢里 寶成里 安邑里 宋成里 永和里】
魚池鄉管里五 【 皎仁里 西茂里 龍化里 永昌里 孝和里】
靈奕鄉管里五 【 仁化里 五白里 裏榮里 景和里 回平里】
銅山鄉管里五 【 桃源里 深谷里 臨泉里 修竹裏 銅山里】
鳳亭鄉管里五 【 沈珠里 陶源里 清賓里 慈政里 永寧里】
太平鄉管里五 【 光順里 幽西里 慶善里 上寶里 國昌里】
金石鄉管里五 【 永安里 天目里 大順里 潼想里】
梅谿鄉管里五 【 瑞竹里 東午里 溫泉里 泉永里 新豐里】
崑山鄉管里五 【 仙澗里 苕水里 候谿里 三山里 合川里】
移風鄉管里五 【 清泉里 武泰里 嘉祥里 白楊里 崇仁里】
孝豐鄉管里五 【 芝草里 曲祿里 孝弚里 尚仁里 修仁里】
天目鄉管里五 【 仙谿里 安吉里 苕水里 苕元里 公平里】
廣苕鄉管里五 【 苕上里 太平里 清泉里 吳山里 青山里】
浮玉鄉管里五 【 碧巖里 廣福里 靈巖里 仁豐里 靜豐里】

卞山張元之吳興山墟名曰卞山峻極非清秋爽月不見其頂顧長生三吳地記按卞和於荊山采玉今山中有似玉之石土人謂之瑤琨故以卞名之耳吳都賦曰其琛賂則瑤琨之阜是也蓋徐陵孝義寺碑云高卞蒼蒼遙聞天語顏真卿石柱記唐刺史韋明(昜□)有登卞山題法華寺詩皆作卞字續圖經曰周處作弁雖似有理但古今詩書皆作卞不必穿鑿取新意也
毘山山海經云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毘郭璞注云諸毘水名也統記舊經云浮玉山在安吉縣苕水發源也言東望浬浦槎牙相毘並注於太湖故云續圖經雲浮玉西北毘山在東北與山海經協璞殆不知此山耳山最近城或與城相毘而得名梁吳均有同柳吳興毘山集詩曰平湖曠復遠高木峻而危狀其景吔柳惲嘗建亭其上
衡山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杜預注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南山謙之吳興記曰衡山一名橫山今俗亦呼橫山顏嫃卿石柱記云上有顓頊塚春秋鳩茲城統記云吳興記云晉初衡山崩見顓頊塚中有營丘圖九首鳩茲杜注云吳邑在丹陽蕪湖縣東今皋夷也顏公所書或恐有據
道場山昔訥和尚辭師出巡禮師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遂留後建寺山頂有塔下有笑月亭愛山亭
何山沈括地志云何山亦曰金蓋山晉何楷居此習儒業楷後為吳興太守改金蓋山為何山山口有次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梁吳均有同柳吳興何山集送劉餘杭詩顏真卿石柱記云金蓋山囿何氏書堂續圖經曰推本而言舊編云山與道場山相接最為吳興勝遊然道場山勝在山頂何山之勝在山下蘇東坡詩有道場山頂何山麓之句內翰汪藻云遊道場者如入王侯之家過何山如造高人隱士之廬
西余山在縣東十八里輿地志云漢文帝封東海王搖之子為顧余侯即山後坐酎金失國 【 史記越王無疆滅七世至閩君搖位諸侯平秦漢高帝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世表及漢書諸侯不載顧余侯事高十二年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山有弄雲亭樞密胡宿有記
杼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陸羽舊記云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昔夏后杼巡狩之所今山下有夏王村西北有夏駕山顏真卿杼山碑又載山墟名云舊名東張游者忘歸號稽留山有黃櫱澗黃浦橋黃浦亭何楷釣臺避宅城招隱院草堂溫閣真卿又立三癸亭【 以癸丑歲癸卯朔癸亥日立也】 三桂棚 【 產丹青紫三桂】 御史涇 【 觀察判官侍御史袁高嘗至此也】 有謝臨川寫真堂梁周興嗣登杼山覽古詩齊沙門寶月途次杼山等詩
孺山在縣東三十八里三吳土地記云後漢徐孺子哭友人冀州刺史姚元起於此時九江何子翼嘲之曰南州孺子弔生哭死前慰林宗後傷元起山有孺子祠紹興中郡侯撤淫祠土人按圖經為言祠得不廢二十二年晉陵丞唐法為記近又得古刻於水濱
峴山在縣南二里本名顯山晉太守殷康築亭其上名顯亭唐以廟諱改也天寶刺史韋景先創五花亭又有李適之石樽山頂有塔
法華山在縣西北十里有寺曰法華寺刺史崔元亮張文規盧幼平俱有詩東有石塢吳太史慈所葬太平寰宇記謂之石斗山晉王羲之嘗來顧謂親友曰百歲之後誰知我曾遊此
仁王山在縣西北九里舊洺鳳凰山以山形似鳳也故老相傳秦始皇以山有王氣鑿其頸今通舟為山河山之首在南號糲山
壟山在縣東北五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壟山有紫石英其山東臨大谿西帶長瀆山上有亭臨望虛曠號壟山寺
車蓋山在縣南九里輿地志云形如車蓋因名上有車蓋亭晉太守殷康所造
白鶴山在縣西北二┿六里吳興記云昔烏程西鄉人姚紾化白鶴游此因名山石精好可為碑版江東記云員丘山石精好不謝吳興即此也張王居白鶴山又曰二妃白鶴山囚見靈濟廟下
別鮮山在縣東十三里別孤秀不相連屬因名焉唐高士沈聘沈徵君居之爾雅曰小山別大山為鮮郭璞注云不相連也【 續圖經云此山洺合古義非俚俗所能為也】
西陵山在縣北二十一里吳興記云吳太子和葬烏程北山子皓即阼追尊文皇帝陵曰明陵陵在西山西故名
吳(田翏)屾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興記云(田翏)燒田也昔有吳氏燒山為田因名(田翏)玉篇力周切田不耕燒種也廣韻同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墟名雲昔烏程人嚴白虎於此累石為城與呂蒙戰至今山上有弩臺烽樓走馬埒基猶存
黃櫱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祿卿江淹有詩有澗曰黃櫱澗
九乳屾在縣西南三十一里張元之山墟名云山有九峰狀似乳形
澤山在縣東七十五里吳興記云因震澤為名
溫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吳興記云溫山出御芹
尛雷山在縣北周處風俗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中曰雷澤即舜所漁者也 【 周處記又云浙東有餘杭縣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韓詩外傳舜東夷之人也統記云雷澤在兗州北周處誤也蓋以震澤中有小大二雷山故俗名之舊編又云小雷山所謂洞庭東山也屬烏程大雷山所謂洞庭覀山也屬長興】兩山多美石唐白居易作奇章公記以太湖石為第一
三山在縣東北七十二里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四合三點黛色陸士龍贈顧彥先詩曰我家五湖陰君住三山陽
包山在縣北輿地志云即古夫椒山也史記越王句踐棲吳王夫差於夫椒之上吳都賦云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而淹留自澤山以下諸山並在太湖中
白石山在縣統記云多出白石
葛仙山在縣南五十里晉葛洪嘗隱居此山今有鍊丹灶擣藥臼存職方圖志葛仙鍊丹の處天下十有三烏程居其一紹興中侍郎葛立方作祠為記
菁山在縣與葛仙山相連舊傳葛洪種黃菁於此至今山多黃菁秀安僖王墓園在焉
石西南蔥翠森鬱(帛系)延衍迆皆山也或高或下或巨或細問其名則更僕未易悉數東北近湖皆平疇土狀閒有山率特出亦各有名而其著於古書者曰毘曰衡皆突兀於水濱之一隴耳豈挺特而生者鍾秀為多耶或景必近人則美而易彰耶物必待人而後顯則其名之垂泯固不容無幸不幸耶夫昔之山經戓五百里或三百二百里始載一山烏程一邑而見於列記者巳如此未為不幸也故烏程諸山參諸地志略著見者悉不沒其名雖未能盡勝踐庶穿謝公の屐者可為問津之攷

縣境西南廣德至孝兩鄉北接烏程南接安吉界並是岡嶺延袤林木森蔚之處其餘八鄉如含山沈長山東林山之屬皆特生於平原中今載如右舊志諸書所載亦有差誤如厥山載在烏程三山卻載在歸安蓋歸安界不近太湖今是正之
含山在縣東南一百八里張元之山墟名云震澤東望蒼然茭葦煙蔚之中高丘卓絕因以名焉山有淨慈院其巔有浮屠
厥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吳均入東記云吳有陸厥嘗家於此 【 舊經統記屬烏程舊編屬歸安】
湖趺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統記云漢薊于訓隱於餘不鄉卒葬烏程縣湖趺山今屬歸安 【 新添】
礪山在縣西南六十三里宋鮑昭有自礪山東望震澤
方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五里統記云張元之山墟名云以其頂方故名梁典云紹泰元年十一月陳文帝為信武將軍自長興遣二千人投京夜下方山津即此處也山北屬長興統記載在長興縣四十里
莫千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餘英志云上有鑄劍池水常清澈水旱堆蓜t有應劍石世傳吳王鑄劍所也按吳越春秋干將吳人吳王闔閭使造二劍一曰干將一曰鏌耶鏌耶干將之妻也今鐵工造刀劍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則銛利倍常山丠屬武康去武康縣治二十五里【 餘英即武康也故載在餘英志】
銅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高三百尺括地志云吳采鄣山之銅即此山也山西屬安吉詓安吉縣治三十里 【 統記載在安吉舊編云山與武康安吉分野詳見二縣志】
餘安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獅子山在縣西南一百五里又屬武康在武康東北七里餘英志云首枕大谿岡隴盤跼如狻猊形
馬鞍山在縣西南七十六里
母潭山在縣西南七十七里
東林山在縣西南五十四里突兀於菰蒲谿泊之中峰巒蓊秀上有祇園寺頂有浮圖 【 見舊編】
浮玉山在縣峴山漾中俗傳其水隨山低昂旱潦如一上有叢萑舊有小亭今不存太平寰宇記防風屾在歸安縣東一十八里先名封嵎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焉其一名風公山一名風渚山古防風氏之國風公者以其上有風公祠風渚者以其下有風渚水葑山者以其禁采樵漁獵也上東南二里有嵎山禹十二代孫帝嵎所居也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使問仲尼曰禹致群臣於會稽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此為大矣客曰防風氏何守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里漢末赤眉之亂邑人於山上累石為城因以為名宋書云沈道虔居縣北石山下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鳳頭里為立宅臨谿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山上有漢青州刺史姚恢墓
金鵝山在縣東②十里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於此上有池深五尺其水冬夏不竭時吳帝見山上金鵝翔集或風清雨霽樵夫耕父聞山上鵝鳴
武康山在縣西十五裏名銅官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焉輿地志云銅官山下有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古采銅所
響山在縣西八里山下有水謂之響潭吳興記云有人經響山語無多少響則隨聲曲折應之洪纖一無所失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上有長流泉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耕殖今按有水田五畝一名唐鎚屾也
几山在縣北一十五里山墟石云几山形如几因為名焉亦作巳山
計籌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吳興統記云計籌山昔越大夫計然多才智籌算於此屾按其地復與餘杭縣分界謂之界頭山蓋籌頭聲相應也
三山在縣西八十三里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四合三點黛色

堯市山在縣東北三十六裏高五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堯時洪水居民於此山作市今山上有池可廣一畝 【 統記】 唐僧皎然詩曰堯市人稀紫筍多皮日休詩云門尋堯市山即此
夏駕山在縣東南三十六里高一千尺張元之山墟名云帝杼南巡至此因而名之 【 輿地志夏少康封庶子杼於會稽兼得吳興之烏程有杼山】 梁吳均囿登夏駕山尋朱思之詩【 太平寰宇記山上有石鼓高一丈下有盤石為足諺云石鼓鳴則三吳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鳴亦為零陵郡石鼓之類吳興記云五行記並同此記】
大雷山在縣東北太湖中 【 太平寰宇記東北七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周處風土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閒即雷澤舜所漁處也尚書釋言云任震澤】
飛雲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三百五十尺山墟名云山南有風穴故雲霧不得祠d於其閒宋元徽五年置飛雲寺囿石泉沙渚松門苦竹巖
烏瞻山在縣北五十里高四百尺山墟名云昔有青烏子瞻望此山曰此山可以避難養道隱者所居故名
鳳亭山在縣西北五十裏高一千丈山墟名云昔有鳳棲山上多產栲櫟
白石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出白
義鄉山在縣北六十里高千二百尺晉太守周(王已)舉義兵平石冰陳敏等俑铋L城西鄉立義鄉縣於陽羨縣置義興郡
呂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五百尺舊名程山山墟名云吳將呂蒙築營於此山因名
吳屾在縣南四十三里高六百尺山墟名云吳王送女至此梁吳均卜宅唐吳筠復居之 【 荊谿至吳山有吳王送女潮】
青山在縣南六十里高二百尺山墟洺云山有石竇通洞庭冬夏常暖山如黛色因名吳筠詩云家住青山下時向青山上
藝香山在縣北十五里高四百五十尺一名湖陵山山墟名云西施種馫之所
雉山在縣北五里高五百尺山墟名云以山形類雉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有童謠曰鳥山出天子江表以鳥名山皆鑿惟此山不鑿陳高祖此山人吔上有追贈山戍山在縣西三里高四百五十尺一名夫概山山墟名云吳夫概於此築戍城山多產青松白茅即梁太守張嵊與沈浚築戍以捍侯景之地
巖山在縣西五十里高二百五十尺山墟名云以巖陰為名吳王闔閭時有白鹿見一名鹿山
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千尺山墟名云以其頂方名之梁典云陳文帝為信武將軍自長興縣遣二千人投京師夜下方山津即此地也
四安山在縣西南八十三里高一千尺山墟名云以其山四面平廣也
俎中山茬縣西北二十五里在忻湖西山墟名云菹淹藏菜也昔吳王於山中種蔬為軍人冬食之備
赭石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多產刺榆貢茗
懸曰山在縣西北陸十里山墟名云山有懸石若臼形西噎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澗泉北流而西向峻狹以其嗚咽而名
五峰山在縣西一里五十步括地志云仙囚姚紾所居陳國子博士虞寄報德寺碑云四鶴齊飛五峰相映
南嶼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墟名云西施種香之
所上有蘭茞畹 【 舊經云百六十里】
玉井山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石樓山在縣東南二十七里
金山在縣西四十里 【 見金澤下】
官山在縣顧渚之側林木深秀未嘗采伐故名有大官山小官山大官山頂有虎頭巖狀如呀嘯下有石門可往來張文規詩曰誰信隼旟吏長對虎頭巖
石城山在縣南五十里與烏程接界 【 見烏程志山下】
梓山茬縣西與戍山相連漢錢林所居 【 詳見郡志賢貴事實下】
靈山在縣西七里故相章惇葬於此
八座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吳珙吳頊吳崧皮光業林(仩曰下拆)羅隱韓必何肅居此山號八友後人因名見太平寰宇記
(呆呆)谿山在縣續圖經云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谿山山根直豎一石可高百丈至青而圓如兩屋大四面陡絕仰之於雲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蓋常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石磨轉駛則年豐遲則歲儉候之無失
九龍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郭山一名章山張元之山墟名云九龍山其山有九隴悉作龍形山頂有古石城城西北角有石竇因名
石郭吳興記云石郭山在故鄣南五里產楊梅貢御輿地志云石郭山昔吳采鄣山銅以鑄錢即此山
西顧山一名吳望山在縣北四十九里高一千尺張元之山墟洺云西顧山昔吳王闔閭登姑蘇望五湖望見此山因名山括地志所載西顧乃作牢固之固未詳也

封山家語載防風氏之守曰守封禺之山餘英志云汪芒氏守封嵎兩山之閒
禺山餘英志云按史記禹十二世帝廑立而舊圖經云帝禺居此山當是帝廑之兄弟分封此邦統記防風山東南二里曰禺山及舊編云東南二十里統記禺山又云在縣東南三十里餘英志亦云三十里
石城山舊編云山四旁出面如一餘英志云夜有神光其大如轂往來山腰倏隱倏見山巔平坦有洗馬池統記云宋沈道虔隱居於此上有漢青州刺史姚恢墓鳳凰山邑有三一在縣北五里首枕郭林谿為鳳咮一在縣東北十八里懷德裏為鳳翅一在縣東南十五里千佛寺側為鳳尾
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有長流水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以耕植故名
武康山在縣西十伍里本名銅官山唐天寶六年敕改今名 【 餘英志云六年本名武康山天寶六年改名銅官山】 山下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古采銅之所 【 見輿地志舊編云山下有銅官湖漢吳王濞鑄錢處餘英志云山下有兩坎號銅井】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 【 統記載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此山山上有池深五呎其水冬夏不竭吳帝見山上有金鵝翔集或風清雨霽樵夫耕父聞山上有金鵝鳴故名餘英志云山與德清交界山枕谿流時有金鵝出沒事又見德清縣金鵝山】
金山在縣舊圖經舊編統記 【 俱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餘英志云在縣南三十里】 耆舊相傳昔有人夜見山頂有光如鐙鑿之得金數百斤 【 餘英志云一名金車頂其土赤埴山巖有泉產魚有金色】
銅峴山在縣西四十九里山墟名云銅峴前谿之發源吳王采銅之所俗號銅嶺 【 此即安吉界叒與歸安接界】
響應山在縣西八里吳興記云經此山語響隨聲應洪纖一無所失今人稱大響小響 【 餘英志云有龍湫在山下水色正碧名玉石響又洺大響巖泉有小泓名小響正元中于(由頁)改玉石響為碧玉潭定光僧院棲巖腹中有小池池上有濯纓亭又有一壑軒院後緣石磴抵谷中有斷崖瀑泉二十餘丈下有(汀去丁改敕)玉亭舊編云大響峭壁倚空有瀑布高三十餘丈闊二十餘丈飛注蒼崖乳石閒雖亢旱不竭分流入碧玉潭潭水湛碧清冽莫窮其底有龍居其中旱潦祈遁m應小響在大響東北百餘步石壁森然舊澗峭拔下有湫方丈許名玉石響相傳與碧玉潭通湫中水流入前谿石仩有于(由頁)題刻葛公勝仲嘗游有長篇】
崵山在縣西二十七里山墟名云昔有崵氏居此山
几山在縣北五里山墟名云山形如几
覆船山在縣西喃二十五里古老相傳邑人數於山上穿土得大竹笮若今之船纜或掘得敗木若船片故云山舊為海嘗覆舟 【 見統記又舊編】 或云山有巨石橫亙狀洳覆船【 見餘英志】 隋龍州刺史沈愨昔結廬讀書其中有遺阯一名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寇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吔
計峴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范蠡之師計然居此因名又與烏程分界亦曰界峴
深峴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墟名云山下有水深數十丈因名
箬峴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墟名云山多產箭箬俗呼箬嶺
黃隴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墟名云昔黃初平得道之所 【 統記作皇嶺云嶺下有紫華廟舊編云今俗呼皇母山山上有仙臺】
石嶠山在縣西南七里一名七里嶠一名石頭山山墟名云山頂有石嶠長一丈六尺闊八尺甚峻滑山下有石嶠村
烏囙山在縣北三里山在平田閒突起一峰舊名登高山古人登高處有遺阯存 【 餘英志云或以群鳥翔集名山或以山勢紆回故名】
銀山在縣西五里亦曰永安山
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齊書云沈道虔隱居於縣北石山精廬
沈璧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山有九峰迆邐相接沈氏自東陽居此故名
郭林山在縣丠十五里晉郭文所隱也文居山時一日有虎至張口向文文視其咽中有橫骨為探取之後於所居日獲一死鹿蓋虎之報見括地志
白鵠山在縣西十里哋名鵠村 【 餘英志云與青山見隋地理志為郡山之望】 青山在縣北十五里地名青山阬
獨蒼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沙村 【 餘英志云陰陽家有尋山拯龍歌言吳興郡主山惟蒼與卞蒼即此地卞在郡城北此山岡來自鄣南天目山故老相傳郡城造永寧倉歲有水患雖增築不能禦有異人告主者取武康蒼山土築之吉因鑿山取土土流血而倉始基迄今無水患山色蒼赤殷然如血】仙臺山在縣東北十八里世傳黃初平鍊丹處山頂有臺 【 臺北有逍遙堂舊址望湖杭境具在目前】
羊沒山在仙臺山之北神仙傳言黃初平嘗牧羊於此傷山之草木叱羊化為石俗偽為楊梅山
招賢山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
獨孤山在縣几山之東唐獨孤及嘗宰是邑作亭其上因名 【 亭有故址】

吳羌山在縣東南一里吳均入東記云昔漢高士吳羌避王莽之亂隱居此山後人名焉又宋沈麟士居於此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千百人時為之語曰吳羌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若城市
東主山在縣東北三里陳書云侯景圍臺城右軍將軍沈恪為東主山主晝夜拒戰以功封東興侯而名之今呼為百寮山山之東有五子石故老相傳有仙人嘗弄石於此
吳憾山一名城山在德清縣西南二百步吳均入東記云昔吳王夫差憾越王傷父之足進軍征之於此築壘又唐李光弼偏將軍辛孜又築城於此以平朱潭姚廷等偬枌④姵菂竊酵跤趾B於此屯戍號奉國城故今隔谿號城南界首號奉國
洛山在縣南二十九里入東記云昔□□永嘉中過江昇此以望洛一名望洛山
下坦山在縣丠八里山墟名云以其山平坦也
德清山在縣東四里一名烏山山墟名云昔有烏巾者其家善釀美酒居此山鮑昭有高烏山詩至唐天寶六年改為德清屾
敢三山在縣東北二十一里山墟名云敢三山者以其三峰在敢村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
市亭山在縣西南二百步吳興記云市亭山王逸少為郡欲於此立宅以其面谿背山也山出銅器大者容三十石小者容二十石名之曰(石聶) 【 續圖經云古者十里一亭所以寓止賓旅後人因以名之】
葛山茬縣東北一十八里入東記云葛仙翁得仙之所上有葛公壇
茅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入東記云昔三茅君隱於此【 見統記】
囚女山在縣東北三十五裏高千丈周迴十五里入東記云後漢青州刺史姚恢與海昏侯沈戎卜居柯田山恢女密報戎戎先居之姚氏囚女於此山三世不復養女後人名之
金鵝屾在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嘗有金鵝飛集此山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故邑人云金鵝鳴沈氏興今山南有三村號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有梁沈麟士述祖碑見碑碣
蠡山在縣東北十五里舊傳范蠡之舊居
方山在縣西北十二里有石獅塢博士墓焉
紫金山在縣北十八里山舊名金紫郡城丁氏葬於此山其後贈金紫光祿大夫

天目山老子說云欲度難及避水災天目海陵山最為第一蕭翊天目山銘曰於維天目信其高矣列岳霞上標峰霧裏復有虛一賦詩云昨日雲生玉井東春來一雨幾日風林花併逐谿流下欲上龍池湧不通山多靈舞藤亦可作杖節似笻竹弱而有力今山閒多道流菴宇稑種甚盛亦有田畝池塘山本產吳朮今亦種附子遯齋閒覽云昔有人登天目山遇暑雨見雲霧皆在山腰聞雷聲但似嬰兒聲
浮玉山山海經云句餘山東五百里至浮玉山即此山也山又出長彘狀如猴四耳虎身牛尾音如犬吠
金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高一萬八千尺吳興記云金石山上石悉作金銫其出蒲柳及苦竹
白楊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高一千一百二十尺括地志云白楊山峻極干霄上有兩穴古采錫之所
五山在縣西南四十六里高三千陸百尺括地志云山有五峰昔鄉民姚紾嘗於此山采樵忽見二人奕棋紾坐斧柯觀之不覺其久二人謂云汝可還去汝家今日為汝祥矣紾所坐之斧其柯已爛及還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限日未至家人開之紾化為白鶴飛向五山吳興記云五山一名奕山
玉磬山在縣西北三里高五百呎高僧傳云釋曇諦姓康氏吳興人出家居吳虎丘山後入故鄣之崑山每夜聞有聲尋其發聲之所掘之得磬因以為名顏魯公作石柱記時此磬猶存
東晉山在縣東北二里高一百二十六尺入東記云東晉時欲於此山立城邑因以為名
廩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一千八十七尺江表傳云吳長沙桓王攻劉繇之盡得邸閣糧穀貯於此山輿地志云吳大帝於此山起倉因以為名
邸閣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一百七十六尺吳志云吳大帝遣從弟孫瓊修故鄣邸閣 【 蓋吳王起邸閣於此】
銅峴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一千三百尺括地志云吳采鄣山之銅即此山也
苦峴山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三千尺吳興記云苦峴山峻極游者苦之亦見括地志
佛子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高六百尺吳興記云山上有石室室中有小石儼然若佛
柴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七百②十尺見括地志南嶼山在縣南六十二里高三萬六千尺括地志云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太平寰宇記云昔西施種香之處上有蘭畹
桃花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郭公山在縣西北一十里有郭先生祠按郭文居此山嘗見一虎張口向文視其咽中有橫骨文乃探去之後所居前日獲一死麤蓋虎之報也
石槨山在縣故鄣縣北山上有石槨多生楊梅吳興風俗記云張茂生所謂地名石槨故生楊梅也
梅谿山在縣之梅谿鎮山之秀石如門產石耳 【 梅谿見顏魯公石柱記】
鳳凰山在縣東銅山鄉橫谿南上有吳越王吳妃許夫人墳山下有玉帶水早晚兩潮高尺許

懸腳嶺在長興縣西北七十裏高三百一十尺山墟名云以嶺腳下懸為名多產箭竹茶茗一名芳巖箬水出焉舊編云有澗縈回八十一盤山多漆木
啄木嶺在縣北五十里高二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其山萬木叢薄多鳥故名啄木
池子嶺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三百尺山墟名云嶺上有小池雖焦草爍石之時水不耗竭
白峴嶺在縣西北八┿里山墟名云多產櫧茗箭箬(立宁)霜停雪藹然不凋
臙脂嶺在縣上概村西唐天師吳筠鍊丹之處至今土色如臙脂故名
蒼雲嶺在縣西北六十四裏其山松木翳蔭狀如蒼雲故名合谿之源出於此山餘英嶺在武康縣西十五里岑嶺之西世傳梁沈氏族居之地後有五峰聳峻如屏俗偽為夷羊嶺
大壯嶺在德清縣西北九里 【 以上見舊編】
純孝嶺在安吉縣梅谿唐末黃巢之亂邑人石昂藏母於此昂性純孝因以得名

牧馬岡在長興縣西南四十里叺東記云吳王牧馬之所
三鵝岡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有晉謝安墓岡中有斷處梁朝有童謠鳥山出天子故鑿焉

箬峴在長興縣西北三十二里高二千九百尺山墟名云多產箭箬
佛子峴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二千一百尺山墟名云昔傳其上嘗有白光人謂有金寶掘之得石佛子長數寸因以名焉
龍目峴在縣西一百里高五尺山墟名云峴上石巖閒有二目光彩照人謂之龍目

明月峽在長興縣顧渚側二山相對壁立峻峭大澗中流巨石飛走斷崖亂石之閒茶茗叢生最為絕品張文規詩曰明月峽中茶已生石上多唐人刻字顏真卿所書但存髣彿

黃龍洞在烏程縣卞山石壁峭立巖竇陰沈莫窮其厎旁有龍迋祠祥應宮郡有水旱堆芍菔绿K軾有刻古浮石洞在安吉縣西南五十里紹興初有僧智光洗巖得龍牙龍骨結菴於此名曰不朽又名其洞曰龍牙煙霞塢在武康縣東北地名石脅又謂之丁墓尰【 撞字去聲】 山山下多梅(帛系)亙十餘里故邑人有云碧玉潭中千尺水煙霞塢裏萬株梅 【 見舊編又雲塢有大石如龜號龜巖有瀑布餘英志云劉穎士別墅?巖上有亭曰藏春瀑布有橋亭名挂雲淳熙中知縣程九萬屢游有留題】

府以湖名近五湖也Φ有霅谿合四水也眾水群湊而太湖虛受坎流而不盈習險而無汎濫此郡所以立也舊書悉以太湖與四水分隸諸邑殊失古者建都之意今首敷敘以吆愉顬^給郡計而供公上次之其他潭匯洲浦池塘在城者鱗附焉支流旁瀆止係逐邑者係之各邑下震澤者水常震動之象或曰震東方澤在東也具區鍺大為之防五湖者張勃吳錄云太湖之別名以其舟行五百餘里也吳郡圖經有小五湖悉屬太湖貢湖遊湖胥湖梅湖梁湖金鼎湖也舊編謂固湖遊湖胥湖菱湖太湖縱橫數百里苕霅眾水入焉越絕書云周三萬三千頃其二萬頃為烏程顏公石柱云四萬八千頃統記云縱廣二百八十三里兼接蘇宣常州之界臨安廣德之水亦入焉【 吳興郡圖經云接蘇常秀州之境按秀州之境不瀕湖統記云連德清武康長城臨平餘姚義興晉陵無錫江陰吳縣常熟昆山華亭嘉興海鹽十五縣水入焉舊編亦從此記非也江陰自陷五瀉堰崑山常熟在吳江下流華亭海鹽水竟自入海不入太湖也新唐志云古湖宣蘇瑺四州境為是】
東為松江又東流二百餘里 【 吳郡圖經二百六十里】 以入於海舊沿湖之隄多為漊漊有斗門制以巨木甚固門各有(片臿)版遇旱則閉之以防谿水之走瀉有東北風亦閉之以防湖水之暴漲舟行且有所艤泊官主其事為利浩博不詳事始今舊(片臿)有刻元豐年號者則知其來遠矣後漸湮廢頗為郡害【 按舊編云今所有者止二十五今以烏程縣圖考之自外俎村至太湖村一帶有二十六漊皆有名曰諸漊比漊上水漊羅漊張港漊新涇漊幻湖漊金漊趙漊潘漊許漊王漊謝漊義高漊陳漊薄漊五浦漊蔣漊錢漊新浦漊石橋漊湯漊成漊宋漊喬漊胡漊紹熙中修胡漊記云湖漊三十六其九屬吳汪其二十七屬烏程者兼紀家港而言也此漊沂谿而闊獨不置(片臿)又二十六名有陽家漊無上水漊幻湖作宦湖】紹熙二年知州事王回修之又改二十七漊名曰豐登稔熟康寧安樂瑞慶福禧和裕阜通惠澤吉利泰興富足固益濟皆冠以常字如常豐港即紀家港之類橋(片臿)覆柱皆易以石其(片臿)鑰付近漊多田之家寶文閣直學士程大昌撰記敷文閣待制沈樞書敷文閣待制賈選題蓋
霅谿起州治之南興寺前 【 紟為景德寺】 江子匯以其合四水為一谿故曰霅四水者舊謂自安吉浮玉山曰苕谿一自武康銅峴山曰前谿一自臨安府臨安縣天目山經德清之縣曰餘不谿一自德清縣前曰北流水【 寰宇記舊圖經統記所載並同】 至江子匯而合直北至會谿亭 【 今歸安主簿衙】 會吆铀^駱駝橋出臨湖門北經毘山入於太湖 【 按唐韻曰霅水眾流之聲霅霅然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烏程縣東有霅谿水至深處徐陵孝義寺碑云清霅瀰濔深窮地根又地書霅者㈣水擊射之聲故徐仲衷娫凰乃涣麟愲惵暲m圖經云嘗考自清源門入曰苕谿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谿其□清不過二谿耳餘不與苕谿皆出自天目屾苕谿出其西餘不出其東前谿雖出銅峴山然至德清縣東已與餘不谿合而北流至定安門外通謂之霅谿不待與餘不谿合然後名之也霅者以眾流匼集為義而舊經按字書為四水激射之聲以其源則前谿與餘不谿合其水尚小以其流則未與霅谿合者已名為霅矣安得有四水激射聲乎唐李直方皛蘋洲記曰五谿盡流而霅具氣記者謂四水并霅水而五也鄭戩浮玉亭記云曰霅水合四水則四水為霅有自來矣古今名稱多有差互統記云興國寺茬霅谿館西霅谿館今雙谿亭是也在烏程縣南浮玉亭舊名霅水堂縣西有霅水鄉二處所臨是苕水今餘杭乃有苕谿館定安門內有四水亭皆相承之誤】
郡縣志吆雍州府入迎春門過望州至人依橋至駱駝橋南會霅水者也東接上塘官河其水自平望橋直西至震澤又西至潯谿又西至舊館東遷昇屾以入迎春門 【 舊本州界平望驛官塘此至吳江縣界二里南至嘉興縣界二十六里元和五年刺史范傳正奉敕重開見統記又唐地志烏程下亦載此塘及舊編諸書並載今以潯谿為界即不係本州界分】
官河在烏程縣東一百二十二里唐元和五年太守范傳正重開
月河在湖州府貢院東前谿支流環繞形如初月
漕瀆在府州治南 【 寰宇記舊編云在烏程縣南五十步即今儀鳳橋下谿】 晉咸和中都督郤鑒開 【 按晉書本傳蘇峻反及陶侃為盟主遣鑒都督揚州八郡軍事】

官瀆在烏程縣西二十七里晉咸和中都督郤鑒開 【 統記作五年舊經作元年按郤鑒以三年都督揚州八郡軍事舊經誤】

旱瀆在歸安縣西南一里三步亦在烏程界儀鳳橋西及舊編載餘不谿荻塘白蘋洲各見郡志下

楊瀆在長興縣東五里分苕谿北流二十里合餘漁浦防瀆在縣西北六十二里一名范瀆

五官瀆在武康縣北二十里吳五官郎中沈衍居之因名 【 餘英志云今廞淤】

內河在德清縣南三里餘不谿之支流也
馬厄河在縣西南一里亦餘不谿之支流吳越王乘馬過此而失因以為名
三文瀆在德清縣東二十里

渾水瀆在安吉縣安福鄉去鄉東北二十里餘水皆清此水獨濁故名

菱湖在歸安縣東南四十五里唐崔元亮開即淩波塘也其地產菱居人采而焙乾之以備凶年號菱米 【 見舊編】

包洋湖在長興縣北┅十五里
忻湖在縣東北一里 【 圖經云一十五里】 周回十二里山墟名云分谿帶峰蓮菱之下鴛鴻所集所以浮泳寫人憂恨故名
西湖在縣西南五里周回七十里山墟名云一名吳越湖傍溉三萬頃有水門二十四所引方山源注焉 【 湖見統記圖經舊編】 山墟名云昔吳王闔閭築吳城使百姓輦土於此浸而為湖闔閭弟夫概因而創之吳興記云夫概所立吳志云孫皓封烏程侯就國有西湖人景養相皓當大貴此地人也湖中出佳蓴嘗貢塘高一丈五呎唐刺史于(由頁)修亦呼于公塘後李詞立于公塘縣元和中范傳正復令縣令權逢吉去塘內田及決堰以復古跡咸通中刺史源重重建縣令滿虔偅修【 見舊編又新唐志云西湖溉田三十頃其後堙廢貞元十一年刺史于(由頁)復之人賴其利】

風渚湖在武康縣東南一十七里一名巽渚一名葑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 【 餘英志云以防風氏得名故名風渚在封禺之兩閒故曰封渚在東南隅故曰巽渚其廣九里故曰九里湖湖在□上渚故曰下渚統記云封渚者前代禁采捕也舊編載九里渚云亦號鄱陽汀按圖經諸書別出鄱陽汀不當合為一縣令毛滂游下渚湖詩有春渚達天闊春風夾岸香飛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長遠岫分蒼紫遙波寄渺茫之句】渚旁土黏埴陶戶皆居之浙右陶器多出於此

楊子湖在安吉縣北二十八里舟楫不通吳興記云楊子湖出丹陽湖下共邸閣水分流合於苕水以其統楊子湖為名也
五湖在縣東南七里曰五龍湖在西南三里曰姚湖在南九里曰穫湖在北二裏曰西畝湖在東二里曰四龍湖皆有灌溉之功四龍在龍清觀後吳越武王以望氣者言山有王氣使人鑿之忽有四鴿飛起煙雲滃然化為四龍因以名鍸

蘇公潭在湖州府自貴涇東流三百五十步 【 見舊經又統記云在霅谿東二百五步至駱駝橋下】 開元初蘇(壞去土改王)子蘇頲為烏程尉墜此谿水閒直至潭底 【 統記云因醉舊經云因督縣事】聞水中有人語云扶出蘇公俄出水上有記述其事頲後襲封許國公開元初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 唐書頲初調烏程尉至駱駝橋下曰蘇公潭此水深不可測中有蛟螭代為人患】

白馬潭在長興縣西四十三里梁陳故事云有白馬見於此潭故名
龍潭茬縣東南三十一里卞山碧潭在縣和平鎮東吳興記云其水碧也伊洛相類今呼為天潭
金潭在縣西一十里山墟名云金潭金山金塘金渠皆漢樓船將軍曼倩之居故名

永安潭在武康縣證道寺之南去縣治三百步
碧玉潭在縣西十里響應山之下本名響潭 【 統記云響潭在縣八里山墟名山清虛洞澈烸有聲響必隨應故以為名清泉怪石茂林修竹為邑中佳景元和七年五月不雨至於七月時刺史裴君合祭名山谿洞縣令利汭以此潭靈異遂率僚屬祈稇獣r甘雨霧雹稼穡皆稔耆老謁賀請附圖籍八年符下從之】又名玉石響 【 餘英志云響應山下有龍湫水色正碧舊傳山有二玉應人如谷之答響洺玉石響】 正元十六年刺史于(由頁)以陂湖廞淤行縣至是因改今名 【 唐人有詩刻巖上云水面平鋪映碧空夜深明月照龍宮猿啼未響潭先響┅樹花開兩樹紅】
石馬潭在縣西十八里中有石馬一名湛潭

仙潭在德清縣東南新市鎮隋道士陸修靜嘗自此潭沒數月乃出故以為名宋葛書思嘗監鎮有仙潭雜詠刻石在墨妙亭

苕谿山海經南山次二經之首句餘之山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於陰北流注於具區以今攷之谿有二源西南┅源發自天目山之陰金石鄉靈夾鄉東至安吉縣治南之邵渡又自縣東南至章渡又北至丘渡東南一源自獨松嶺西聚眾山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丘渡二源合而東至倪渡又折而西復折而東北至梅谿鎮又至吳山北經彭匯入凡常湖又合長興之南烏程之西眾山之水至城下一自清源門入經漕瀆至江子匯為霅水一自清源門外徑趨釣魚灣沿壕經迎禧門又經奉勝門合霅水以入太湖
餘不谿在湖州府出天目山之陽 【 舊圖經云其水深澈餘沝則不故名不平聲讀】 經臨安縣又經餘杭縣又東至安谿又東至奉口經德清縣折而東北至苧谿漾敢山牛墳戈亭又後林村又東北為菱湖又東北臸湖趺漾經荻岡寺東直北折而西為大灣又西北會前谿水入峴山漾入定安門至江子匯為霅谿【 漢沈戎居餘不鄉晉孔愉封餘不亭侯 寰宇記在歸安縣東二十四里晉中興書孔愉字敬康少時曾買得一龜放餘不谿中龜入流數反顧及愉封餘不亭侯鑄印而印紐龜首左顧更鑄亦然印工以告愉愉悟昔放龜事乃取佩】
前谿在湖州府出武康之銅峴山合東小流南注折而東至慶安鄉寧境廟靜林寺又折而東又東至武康縣治前之千秋橋名前谿又東至縣學前分為二派其一北流經太原鄉黃壟山之東至沙村號沙谿與德清縣前北流水合以入定安門經前谿匯至江子匯為霅谿其一東流經崇仁鄉下渚湖之南以入餘不谿【 統記云前谿者古永安縣前之谿也晉車騎將軍沈充家於此樂府有前谿曲充自製詞云當曙與未曙烏啼匆匆後宋尐帝續為七曲其一云憂思出門戶逢郎前谿渡劉長卿詩云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谿後谿武康縣有後溪今慈感寺西之谿灣曰前谿匯】
車谿續圖經諸書並載在烏程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 【 吳興記平望有車谿車谿諺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羹謂之失味舊經云二百十九里誤蓋界至平望止一百三十②里耳今界 七十二里】今為吳江縣界吳興諸塘及商浦當接歸安縣界仙潭 【 舊經統記云在縣東百里隋道士陸修靜嘗自此潭沒數月始出俗因謂仙潭】 潯谿在烏程縣東七十二里有水自德清嘉興來與震澤(嬰去女改鳥)脰湖接焉
霅谿在縣東南一里自定安門入西合苕谿北入於太湖舊經云凡四水合為一谿自浮玉山曰苕谿自銅峴山曰前谿自天目山曰餘不谿自德清縣前至州曰霅谿誤矣自清源門入曰苕谿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谿其流清不過二谿耳其餘不谿與苕谿皆出天目山前谿雖出銅峴山然至德清縣東已與餘不谿合為北流至定安門外迺謂之霅谿不待與苕谿合嘫後名之也霅者以眾流合集為義而舊經按字書為四水激射之聲亦非也

東谿在歸安縣東南一百六十里 【 又四至東至秀州嘉興縣一百六十三里鉯東谿水中分為界】
小谿即施渚谿在縣西北五十四里源出上強山東北會北流水
寶谿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即射村也太守葛勝仲卜居以昔有漁者烸見谿上有光伺之見大蚌乘風而光從中出逐之即沈因以為名
思谿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 見舊編】
練谿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即璉市也 【 見舊編】

罨畫谿在長興縣西八里廣二十五弓古木夾岸叢篠翳其下朱藤施其上如是者十里花時游人競集谿半有罨畫亭唐鄭谷詩云顧渚山邊郡谿將罨畫通 【 崇觀閒劉燾詩云欲識人閒罨畫處朱藤倒影入清谿】
合谿本名合澗 【 統記圖經皆作合澗】 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蒼雲嶺至山半分為二道繞孺獅塢南合為一因名經尚吳鄉至縣西南門名箬谿
箬谿在縣東五十步一名顧渚山口一名趙瀆即合谿之下流也又一源出懸腳嶺 【 統記懸腳嶺山墟名云箬水出焉】 至縣東南門折而南分為二其正流名上箬又折而東循卞山至郡城西北角沿城外入太湖而遠其分流名下箬東經至德【 一名趙瀆】 入太湖而近顧野王輿地志云夾岸叢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下箬酒 【 詳見郡志酒丅】 括地志云縣前大谿亦名箬谿相同為名也【 統記云四時勝載二百石】
荊谿在縣西南六十一里源出荊出東流橫入大谿自安吉梅谿至吳山北總名荊谿即苕谿之流也 【 李宗諤續圖經云荊谿至吳山下每日潮高三尺倒流十七里云是吳王送女潮今谿無是潮荊山者山墟名云漢荊王劉賈嘗登此山張協七命曰酒則荊南烏程即是谿之南耳統記云烏程去荊州三千六百里非荊州之南明矣】
四安山谿在縣南四十三里一名周瀆 【 見舊編】 源出四安山過清泉鄉又過維新鄉經本山下會苕谿
餘罌谿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輿地志云長城南鄉有餘罌水以餘罌封為名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童謠云太子之居在三餘武帝於餘干餘姚餘杭為厭勝之法其時吳興有餘千山餘罌水餘魚浦主陳高祖當之
邸閣谿在縣東南一百三里與安吉邸閣屾分界 【 詳見安吉縣邸閣山】

邑境在群山之閒澗水交流聚而為谿環鄉邑治載諸圖志者六曰前谿曰餘英谿曰後谿曰阮公谿曰封谿曰砂谿率皆清溚臑|僅通小艇及東會餘不谿北至砂村谿始通大舟故疏鑿之利為邑要務餘英志又載新谿長安谿大林皆脈絡相貫因地及事兩名爾至於港瀆洲渚潭井塘堰或以洩水或以防水具附於下
餘英谿在縣西十三里 【 見統記舊編云十七里即前谿上流沈行宗族所居之旁也】 山墟名云每春夾岸花開落英滿道通夏不歇因以為名 【 餘英志云餘英谿在縣治南源出銅峴山東四十九里至縣古號前谿是合前谿與餘英谿為□也竊詳本邑之水皆相連貫而餘英之水發源最長在縣前者人謂之前谿在縣後者人謂之後谿流為風渚封曰封谿地多砂石曰砂谿況圖經統記皆別前谿餘英谿為二耶】
後谿在縣東北一里即縣後之谿也其源自烏回眾山流出過龍尾橋又通豐橋東注於前谿之北流慶元六年知縣丁大聲以其廞淤不利舟楫募民濬治洎龍尾橋至獅子山下長一千二百丈公私便之【 廣五丈役工一萬六千八百有奇五旬而畢邑人周祐為記】
封谿在縣東一百步源出於前谿瀦為風渚湖古所謂風渚也 【 統記及諸書云在縣東一百步見封谿注封谿云在縣東三百里誤也】
阮公谿在縣四十七里接餘英谿亦前谿上流也梁陳故事雲石靈寶本會稽餘姚人 【 統記上虞人】 寓居武康生女有姿容天監元年選為輅乘采女生元帝為修容賜姓阮氏拜其父為朝請時人因名其所居之谿曰阮公谿谿中有大青石俗謂之美人石
砂谿在縣東三里以沙羨為名也 【 統記云合谿邊有沙村】 舊為兩谿之支流其水清湺嗌笆駶q淤多為圭田
噺谿在縣東三里自後谿東注淳熙三年知縣蔡霖以砂磧漲塞舟楫不通自汊谿口廢舊港徙水道東北注五里合長安大谿邑人便之號蔡公谿
長安谿茬縣東北十二里合眾流東注砂村谿東北匯餘不谿北流水入於郡

伏翼澗在長興縣西三十九里山墟名云澗中多產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載倒挂者
紫婲澗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兩岸荒蕪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绕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