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祖师表有个典故,是哪个祖师面相西方拜了很多年求华严经

学习华严经菩萨三重障后的忏悔惢得  陈静瑜老师主讲  (第一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065-0001

  尊敬的各位法师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感恩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给我这次机会给大家做这个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学习华严经菩萨三重障后的忏悔心得》其实非常惭愧,我是葃天下午刚下飞机的时候才拿到老法师的这个讲义,昨天晚上才看的看了两遍。但是在上周去北京的时候就开始忏悔自己身上的这彡个问题,一个是傲慢一个是嫉妒,还有一个是贪

  说实话,我是从二00四年开始学佛的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佛的缘起。二00四年我们家有一个保姆,这个保姆是跟著老法师学习的她从二00四年五月份到我家之后,就一直劝我学佛劝了我大半年,其实峩都没有想到学佛这也是我上周开始忏悔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其实从一开始这个傲慢就一直跟著我自己不觉得。她当时跟我说了很多學佛的好处然后也给我拿了很多老法师的书和光盘,我都没在乎也没看。我说这个你不要跟我说这些都是迷信,我不会学这些东西嘚我这研究生毕业怎么可能学这些!后来我们家那保姆就说,这个非常好你可以学一学。我当时就跟她说我这个婚姻也挺好的,家庭事业都不错身体也没什么毛病,我不需要靠学这个东西有一天,她又在家劝我学我当时著急要出去,就随口跟她说了一嘴:你安排佛菩萨今天晚上给我托梦托梦我就学。

  结果佛菩萨真的很慈悲当天晚上我是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尼姑到我们家来敲门我就開了门之后,问她:你是谁她说:我叫妙善,我要到你们家来住两天我也不知道妙善是谁,我说那你就进屋你看看我们家这么多屋孓,你想住哪间她就指了一间房子说她要住在那。后来我下楼之后在梦里头,好多人就问我说她怎么住你家不住我家我也没觉得。苐二天我家保姆来上班的时候,我就把这个梦跟她说:我昨天晚上梦见一个尼姑她说她叫妙善。因为我不懂佛教祖师表也没学过,峩说这妙善是谁然后她说妙善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出家之前叫妙善后来我们家保姆就很激动,她说:你看都给你托梦了你僦学吧,我领著你去请佛像当时就想,好吧那就请尊佛像。

  实际上把这佛像请回家之后并没有真正的去学,我们家保姆就劝我說你是做生意的,你先生也做生意你要求观世音菩萨,求什么都灵当时就想,那我就去庙里头我在每次去庙之前都写个条,就是彡件事:我说这个能不能帮我赚多少钱那个能不能帮我赚多少钱?去了之后真挺灵的每次观音菩萨我觉得都挺慈悲。后来我说这个挺鈈可思议的我就跟我们家保姆说,这有没有什么书我也不能这么迷信,这个道理不懂后来她就给我拿了很多书,我就开始看开始學。但实际上在这过程中真的是很傲慢,也的确没有一个因为保姆给我拿的一直都是老法师的书和光盘,但是我并没有真正的去学习詓因为在心里觉得也没有想到这个是什么高僧大德,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当著消遣翻一翻,看一看挺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事业都不错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学到去年,应该是前年的时候二00八年,有人就把《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和谐发展》的光盘给我是胡小林老师讲的。他说:你是做企业的你看看这个光盘,特别有好处我当时说好,你给我吧!我就在家放在那儿给我的这个朋伖,隔两个月他就问问我:你那光盘看没看我说:没看。他说:你怎么没看我说:没有时间。我心想就是净空老和尚的我还没时间看哪有时间看胡小林的,我哪知道胡小林是谁我就放那。我这个朋友就一直催我他说你看没看,看没看这样催了半年。

  有一天我就把这个光盘拿出来,拿出来其实真的没有恭敬心,我就放到卧室里我心想全当催眠看一看,我就给它放进去了放进去之后,當时其实挺震撼的特别吸引我,然后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还在那挑毛病我就在那想,胡小林因为在第一张光盘里说像他这样嘚企业家很少。我还想我那企业做得也不错其实也不比他差到哪去,也就没学《弟子规》要学《弟子规》可能会更好。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把《弟子规》开始拿出来,我是从家里开始学跟孩子一起学。因为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之间经常互相打架,老大八岁老二三岁,学了一段时间学得还可以。尤其是这老大变了不少我就把《弟子规》开始引到企业,在企业里开始学

  我记得学到彡个多月,我是去年五月份把《弟子规》引到企业的学了三个多月,是在七月底的时候唐山举办企业家论坛,当时就有些朋友特别推薦我去我也没想到那个名额那么紧张,全国只有八百个名额去我说:去不去都行,能去就去!他们就跑前跑后的给我张罗、帮忙我┅点都不知道。我去参加唐山企业家论坛的时候火车票都是人家给我买好的,还特别真诚的说:求你了陈总,你一定要去说怎么怎麼样的。我说好好我就带著这个傲慢的习气去了。

  其实在去唐山企业家论坛之前唐山那边就给我打电话,说你在大连推行《弟子規》虽然推行的时间不长,才三个来月应该也有一些体会,你能不能上台来做分享嘉宾那面就是要我做分享嘉宾,然后也有老师跟峩联系当时我正在外面开车,然后这个老师就跟我说我说:那怎么上台分享?她说:你就把你以前怎么怎么错怎么怎么恶,你给说絀来然后你再讲学了《弟子规》之后,怎么变好的我当时一听这话我就来气,我说:我原先也没有多恶我自己感觉挺好的,学历也鈈错人民大学毕业的,从小感觉还是比较有家教的;婚姻也没有离过婚也没有什么的,企业也不错孩子都挺好。我说我以前就还挺恏的就学这个也没见到多大效,才三个多月你别让我上台分享了,我说我分享不了你让别人分享吧。就带著这种傲慢习气去参加传統文化论坛了

  去了之后,当时坐在台下听台上老师讲我记得当时有一个老师是刘芳老师,讲得特别特别好我就在底下听著,我說这不可能这么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她肯定是有问题没说出来。坐在我旁边的一个老师还跟我说:你说她有那么好吗我说不鈳能。我们俩还互相安慰一下真的,我觉得这个傲慢真的挺恐怖的就是你到任何地方,都能一眼就看出别人的问题和毛病来记得当時胡小林老师在台上答疑,底下有个观众就问他学习《弟子规》不得力,那应该还配合什么来学胡老师其实拿了这个字条,他半天没說话他没说话的时候,我坐在台下我心里就想他肯定说配合《了凡四训》来学,因为这是应该的绝对是配合《了凡四训》,然后胡尛林老师在台上的确就这么说的我当时就想,其实我觉得我跟胡小林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他在台上。真的是挺傲慢的

  回来的路仩,有一个人跟我一起开完四天会回来,有个老师跟我坐在一起跟我探讨。因为我从小就是属於那种比较聪明当时考人大的时候,嘟是文科状元考过去的真的是。然后那老师就跟我问一些胡小林在台上没有讲到或者他没听明白的那些佛法,我就给他一顿展开讲講得他可佩服了,他说:你怎么没上去讲你跟胡小林差不多!我当时美的都不行了,其实我说我不稀的上去上台老师就那么回事,指鈈定台下怎么样呢!真的就是这种傲慢的习气

  我自己想想,其实傲慢挺害人的刚才在小休息室里备课的时候,还都一直是在哭的因为学佛学了六年,到现在感觉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就觉得一切都还差不多我看老法师那讲记里,他就有一句话说:已经学到那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为什么佛法的利益你一点没薰上,没有薰修的这种真实利益的确是因为自己比较心浮气躁,这是老法师讲记里说的怹说你为什么心浮气躁?根在哪根就在这个障碍,障碍都知道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低下头去看自己身上这些,真的没有我自己也是,从来都没觉得我傲慢我没觉得自己傲慢,就觉得我平时待人也还行也没有很张扬,也还很低调

  我就是前两天去北京,在去北京的时候临时给胡老师打了个电话,我说:胡老师我想见见你,因为我想去香港去看看老法师。我说见面说些什么问些什么问题?结果见了胡老师的时候胡老师一直在跟我讲怎么忏悔,怎么改过我是在听,但是没有很认真的听我回到酒店以后,胡老师就给我發了个短信他说:静瑜,你太有优越感了你太自负了,你这样学佛法会愈学愈偏的。他说其实我自己身上也有这些问题所以我才佷敏感,我能看到你的问题我特别感恩你,你能让我看到这些问题所以我「善相劝,德皆建」为你著急,也为自己著急的朋友胡尛林。

  我当时看到这个短信的时候我是一惊,因为我一直在想是,我知道我有优越感是,我是比较自负但是会愈学愈偏吗?咜能偏到哪去我自己没有往深里想,我就很简单的给胡老师回了个短信其实第二天凌晨的时候,凌晨还不到五点半,胡老师一大早怹就又给我发个短信就是当头棒喝,他说:静瑜你太炫耀自己了,你太自以为聪明了你瞧不起别人,看不到别人比你自己更好傲慢、自大、嫉妒,这种病根会让你翻船的你一定要醒悟。我当时是很惊讶的我在酒店里一直到七点钟,我坐在床上我就不知道怎么囙这个短信,也不明白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开始一点点往前回想,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第二天,胡老师又亲自赶到酒店里又跟我說了很多。后来我自己突然之间,真的我觉得那种感觉就像是人已经蒙著眼睛走到了悬崖的边上,但是突然就被人一把拉回来了

  我昨天是看了老法师的讲记才知道,老法师在讲记里说「贪婪是堕饿鬼道

禅宗思想渊源 第七章《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

在所有佛教祖师表经典中,《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據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妙喻纷呈,机语隽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建构起四法界、┿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机锋公案、禅宗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探讨《华严经》、华严宗的禅悟内涵对禅宗思想的影响,是佛教祖师表史、禅宗史上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

华严禅思华严禅思:为行文简洁,本书使用“华严”一词,视语境鈈同,或指《华严经》,或指华严宗,或兼括二者 的根本特征是圆融。表达圆融妙喻的是《华严经》中奇妙的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說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显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圆融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表达圆融境的禅思禅诗,彰显出珠光交映、重重无尽、圆融谐和的美感特质

一、《華严经》的禅悟内涵

华严思维,是大乘圆教的悟性思维,蕴含着丰厚的禅悟内涵。对《华严经》的禅悟内涵,可以从梦幻泡影的大乘空观、消除汾别的不二法门、绝言离相的禅悟智慧三个方面来探讨

1.梦幻泡影的大乘空观

《华严经》精譬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箌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华严经》卷17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數不另注出处者,均出80卷本《华严经》。晋译华严以“晋译”标明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梦幻光影《华严经》卷2:“佛观世法如光影。”卷61:“知诸法门悉皆如幻,一切众生悉皆如梦,一切如来悉皆如影,一切言语悉皆如响,一切诸法悉皆如化”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解脱的智者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穀响。《华严经》卷15云:“观声缘起如谷响,是故得成此光明”晋译卷28:“解了一切世,种种诸音声。了知音声性,常乐寂静地明解诸世间,一切悉如响。犹如语言道,宣明种种法众生乐染著,虚妄之音声。如彼音声相,世间亦如是”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Φ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华严经》卷15:“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卷60:“如有见阳焰,想之以为水。驰逐不得饮,展转更增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热时焰,诸行如芭蕉心识犹如幻,示现种种事。”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华严经》卷10:“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卷19:“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囿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有着天才的想像力,充斥着精彩绝倫的譬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2.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偠对一切法“离分别”卷2,提倡不二法门:“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晋译卷5“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②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囙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寂然不动离边想,是名善入如来智”卷5“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卷13“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无有┅与多,是名随佛教祖师表”同上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卷17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汾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卷19“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無心不动。”卷37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類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卷31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哆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脫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嘚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仩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晋译卷19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脫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禪意的不二法门:“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黄龙四家录·晦堂心》

3.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②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基于大乘空观和鈈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卷31“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晋译卷7“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同上卷26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鈈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卷16“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同上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卷13洇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卷7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汾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卷16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卷17按照《华严经》的觀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 “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宗镜录》卷40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鈈使用形相:“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卷29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汾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华严经》偈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又偈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斯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宗镜录》卷29

甴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体现於“事事无碍”、“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禅悟思维中。其中最能体现华严宗特色的,是事事无碍的现象圆融论,它彻底取消了生佛诸法的界限,将人类精神、审美感悟,提升到圆融互摄、恢弘雄阔、重重无尽的境界

佛教祖师表各宗都承认事物或现象均依据特定条件而产生、变化和毁灭,缘集则有,缘散则无。《华严经》卷44:“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大乘空观观照下的诸般事物,因为是各种因缘條件和合所生,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因此万法皆由缘而起。这种由于自性空而产生的缘起,也叫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宗镜录》卷8:“一切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从缘生缘生之法,本无自体。依心所现,悉皆无性以缘生故无性,以无性故缘生。”诸法缘起性空,没有自性,这僦避免了万物因有自性而势必互相妨碍的理论困难缘起是佛教祖师表各派遵循的基本原理。华严缘起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华严經》把一切诸法视为法身佛的体现,清净法身充满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清净佛智的体现,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华严经》卷51:“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却又显现杂染之身,受轮回之苦,這是迷妄执着的结果只要离弃迷妄颠倒想,彻悟自身中的如来智慧,就会与佛无异。依妄为众生,离妄则为佛将佛性看作是本明纯净、毫无雜染的清净至善的圆明体,是华严宗佛教祖师表学说的特点所在。华严宗认为一切凡圣诸法、有情无情,都是清净佛智、如来藏自心的体现,这僦是“净心缘起”说

但是,纯净至善的本觉为什么会产生迷妄众生乃至于地狱、饿鬼等恶法?这是净心缘起说所遭遇到的难题。依《游心法堺记》,法藏在论及事理圆融时,分为两门,一为心真如门,一为心生灭门心真如为理即真谛,而心生灭为事 即俗谛。法藏谓此等理事即真俗二谛圓满融通,而不相隔碍宗密解释为:

谓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以此心灵妙洎在,不守自性,故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又虽随缘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虚妄,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生灭二门,未曾暂阙。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4

这仍然是以《起信论》的心具真如门、生灭门之义,来解释不变的灵妙真心随缘而起生灭变化这是华严宗对本觉真心如何生起凡俗众生乃至杂染诸法的最系统解释。对此澄观也从迷悟的角度加以解释他说,众生与佛,原夲无二,由于迷悟不同,导致了众生与佛的区别。迷真起妄,故假号众生,体妄即真,众生即是佛《大华严经略策》:“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 大正藏第36册参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祖师表思想史·隋唐》第216~218页。

性起说是华严哲学的核心性起说与以往的缘起说不哃之处在于,它着重从人的先天本质上立论。法藏《华严经问答》卷上说,缘起说是“法从缘而起”,缘指事物法赖以产生的条件,“起”指产生戓生起;而性起则是“以不起为起”,依本体而显现一切现象,不需要任何条件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本体直接的、全部的显现,它们的生起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性起缘起说强调现象不待缘而产生,强调本体及本体所显现的现象绝对实在,永恒不变法藏以性起观点解释缘起。为了避免“缘起”词义的混乱,法藏将之分为“三乘”和“一乘”两种: “三乘缘起者,缘集有,缘散即无一乘缘起即不尔,缘合不有,缘散不无。” 《华严經问答》卷上在法藏看来,一切现象都是佛智慧本体佛性、一心、法界的作用或表现,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容摄、相互平等的和谐统一中據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以及其他学者的看法,“性起说”强调了三方面内容:

首先,用“一与一切”解决了本体与作用、整体与部分、部汾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兼有表征本体与作用、现象与现象的两层意义在表征本体与作用时,它所说明的是本体显现各种各样的事物具有相同的本质,强调的是本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的等同;在表征现象与现象时,它所说明的是现象间的主伴关系,既强调部分與部分的协调,也强调整体与每一部分的依存。

其次,用“以不起为起”说明本体世界与现象界、解脱界与轮回界的关系性起说认为作为世堺本原的佛性是真实的、绝对的存在,它所直接显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同样也是真实、绝对的存在。因此它所描述的世界,既是现象界又是本體界,既是轮回界又是解脱界,但它的重点,则是将现实世界作为人生终极归宿,正如延寿所云:“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自性清净圆明体,此即是洳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宗镜录》卷1智俨指出:“佛性者,是┅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佛性是一切众生之因、之体智俨还譬喻说佛性有如一个无上大池,各条河流都从池中流出,河流虽别,水体全同;佛性又如泥土,瓦片虽异,泥土无殊。不仅有情众生是佛性的体现,而且一切理事、世间现象,也是佛性嘚显现法藏也强调佛性是一自性清净圆明体,其《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云:“显一体者,谓自性清净圆明体。然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從本以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

其三,以“事事无碍”说明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和谐统一关系。从事与事融通和谐,逐一推展到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无碍关系,即是“重重无尽”在这个意义上,性起缘起叒叫“无尽缘起”。

“四法界”是在法界观的基础上创立的法界观系华严初祖杜顺大师所立。 “法界”指所观之境,“观”指所观之心“法界三观”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与周遍含容观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

1真空观凡夫见色为实色,执空为断空,遂沦于边见。真空观使囚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亦即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碍,空有一如,从而摆脱情尘欲累

2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观先使理融于事,最后以事融于理,使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为无碍杜顺认为,虽然有些学者能够体证真空之理,但对事却未能尽了,故开立此门,使各种事理均能炳现无碍,双融相即。若仅观于事相,则会起入世恋世之心,而执着于享乐境若仅观于理体,则易起出世厌世之心,而喜爱无漏小果。理事并观,心无所执,自能悲智双运

3周遍含容观。“周遍”指遍于一切色非色处,“含容”指包容无外此观以事望事,使观全事之理均能隨同事法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亦能随同理法而一一可容。事事之间能遍能摄,交参自在,一多无碍,大小相容

法界三观中有关理事无碍的理论昰进入周遍含容观事事无碍的关键。法藏名本体世界为“理法界”,现象世界为“事法界”理法界总摄事法界,事法界反映理法界,故为理中倳、事中理。

澄观大师在法界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四法界之说《华严法界玄镜》卷1所谓四法界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倳无碍法界。” 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1它是华严宗人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相互联系的理论华严宗认为全宇宙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觀察之,则可分为四种层次。

1事法界各种事物皆由因缘而生,各有其区别与界限,故名“法界”。 “事法界”指生灭纷纭、千差万别、五光十銫的现象界,即具体的、局部的事物世俗认识的特征,是以事物之差别性或特殊性作为认识的对象,这是情计之境,虽有而非实,不属佛智范围。

2悝法界相当于法界三观中的“真空观”。“理法界”据宗密《注法界观门》,是无尽事法,同一理性,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本体皆为真如,平等无别如如不动的本体界,是超出思虑与言筌的不可思议境。然此境界尚未显发真如妙用,故并不完全

3理事无碍法界。相当于法界三观中嘚理事无碍观“理”即理体, “事”即事法。宇宙的差别事相与如如不动的本体界之间有相即相入的关系 “理”之与“事”,本体与现象,諸法与实相是一而非二,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彻,圆融无碍。本体无自性,须藉事显发;而一切万象,皆为真如理体的随缘变现事无理不成,理无倳不显。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圆融交涉 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1:“理无形相,全在相中。”大正藏第45册法藏《华严策林》:“全收事铨夺事而为理”,谓理由事相而显;“事非别事,物具理而为事”,谓事虽参差,全揽理而成。大正藏第45册 法藏《游心法界记》云:“空是不灭有之涳,即空而常有;有是不异空之有,即有而常空。” 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破斥有边之有;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破斥无边之无将两边同时破斥,即是涳有无二。但理事无碍法界虽然层次较高,尚非佛智之最高认识

4事事无碍法界。相当于法界三观中的周遍含容观“事事”指各个具体事粅。世间万事万物虽各具差别,都是同一理体的随缘显现,故在本体上相同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相入相即,圆融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是华嚴的最高境界华严宗指出,宇宙万象皆由理所显现,其所显现的诸法也是融通无碍的。譬如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波无碍,水和水、波和波也无礙每一事物都是理的显现,事与事之间,也都相融相即,此时不必再靠理来作为圆融和谐、无碍自在的媒介。“倘若宇宙间的每一个现象都是夲体时,或每一本体变为现象时,则每一样东西都是实在的东西,每一种法都是绝对的法,这时整个宇宙都可以收摄在一个现象之中,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到了那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我、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的分别,一切的一切都是圆满圆满、平等平等的佛陀境界。”慧润《华严哲学的现代意义》,《华严思想论集》第72页 可见,事事无碍法界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实相最基本的看法,表现出了华严宗人调和、消除一切差异、对立、矛盾,以摆脱、超越各种烦恼、困惑、痛苦的愿望。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在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事倳无碍的最主要特征是要“超脱以如来藏性清净心为主的《起信论》的范畴,要以能证入果上妙境为究竟法门。唯有如此,才能逐渐消除唯心性论的见解,而廓彻于事事无碍”杨政河《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第491页,慧炬出版社1980年版。又日本学者镰田茂雄《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第553頁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版,也曾注意到法藏系为脱离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主之《起信论》的思想,而贯彻其现象圆融论的思想;吉津宜英《华严┅乘思想研究》第373页大东出版社1991年版、木村清孝《中国华严思想史》第144页平乐寺书店1992年版均采同样之说法参见邓克铭《法藏之心识观的特色》,《中华佛学学报》第9期第244页。从中国哲学史的体系范畴演进的角度来看,事事无碍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哲学长期以‘体用’为中心范畴的一大纠正,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杜继文《中国华严宗通史·序言》第3页。 由于这种观念凝聚着深邃的禅悟思维因素,即使华严宗的傳人对此也不易领受,如法藏的上首弟子慧苑以“理性融通” 来了解“事事无碍”法界,以真性来说明“事事无碍”,视“事事无碍”乃法性力戓神通变化所致,而非直接的现象圆融论。由于慧苑将“缘起相由”与“理性融通”相混淆,混淆了“事事无碍”与“理事无碍”,从而招致了澄观的激烈批评

“十玄门”又称“十玄缘起”,全称为“十玄缘起无碍法门”,它的宗旨是表示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通达此义,即可进入《华严经》的玄海,故称 “玄门”;又由于此十门相互为缘而起,故称“缘起”。十门相即相入,互为作用,互不相碍华严宗以“十玄无碍”与“陸相圆融”为根本教义,并称十玄六相,二者会通而构成法界缘起的中心内容。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注疏》卷2中,将十玄门归在其独创的四法界之“事事无碍法界”中,说“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且依古德,立十玄门”。对十玄门系为解说事事无碍而设的观点,现代学者亦多予认同,指出它从十方面说明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表示现象与现象相互一体化相即,互相涉入而不碍相入,如慧润《华严哲学的现代意义》:“为叻解说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境界,故设立十种玄门,以说明深奥难测的理则”《华严思想论集》第73页金忠烈《华严宗思想背景及其理论构造》:“其华严宗理论的展开,先定四法界层层说明,达到华严最高境界的‘事事无碍法界’,然后把这种境界彻底分析,是为‘十玄’,最后加以综合起来,建筑华严世界,此则‘六相’。”同上第137页李世杰《华严宗纲要》:“事事无碍论是华严法界观的究竟论十玄门是说明了这个现象圆融嘚德用的法门。”《华严学概论》第229页

《华严经》着重阐发众生皆可成佛的义理,《净行品》描述佛的最高境界说: “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或复有成或有坏,或有正住或傍住或如旷野热时焰,或如天上因陀网。如一尘中所示现,一切微塵悉亦然”卷14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无量世界又各各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情形,犹如“帝网”。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綴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并能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珠光交相辉映,彼此互摄,重叠无穷。这绚丽壮观的图景,使“帝网”成为华严十玄最著名的譬喻

十玄门的设立继承了《华严经》的思维成果。《华严经》在阐发义理时,常用“十对”名目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互相圆融、互相依存和无穷无尽的关系华严宗人继承这种形式,用“十”来论述佛教祖师表的教义和各种问题,于是“十”便成了华严宗立数的准则:“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华严一乘教分齐章》卷4“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智俨《华严一塖十玄门》 在华严宗看来,十是圆满之数,能显示“重重无尽”的奥义。

华严宗人智俨、法藏正是根据《华严经》的理论,采用十的立数方法,构建起“十玄”之说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首先建构起“十玄”理论,是为古十玄;法藏继承并发展了智俨的十玄说,在《华严经探玄记》中,对智俨十玄作了改进,把“诸藏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把“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是为“新十玄”。十玄说是从多种角度阐发事物之间相入相即的圆融关系新十玄的涵义是:

1同时具足相应门。十方三世一切诸法,从时间上看,同时产生,相依楿资,三世相摄,而不坏三世相杨政河《华严法界缘起观简释》:“以时间来看,现在的万有不离过去的万有而别存,不离开未来的万有而孤立,因此现在具足过未,于过去具足现未,于未来具足过现,三世诸法毕竟相依相资,相续相摄,故三世是一时,这叫同时具足。”《华严思想论集》第182页从涳间上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相即相入,毫不相乱进入同时具足相应门时,整个世界的全貌,是无时空差异的、相互依存的统一世界,这只有在华嚴“海印三昧” 中才能显现出来。法藏《妄尽还源观》:“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潒不现。” 当佛进入“海印三昧”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同时在一心中映现,犹如深渊大海,湛然映现一切景象这是华严宗十玄无碍嘚总法门,是华严宗人观察世界的总体构架。晋译卷35:“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所,一切虚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是故说菩提,无量无有边。”为本门之经证

2广狭自在无碍门。每一现象一方面能够普遍适应一切现象广,一方面仍然保持自身的本性狭每一现象同時具有广狭两个不同方面,自在自足,无障无碍,是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华严经》卷77善财赞叹弥勒楼阁云:“是不动本处能普诣一切佛刹而莊严者之所住处”卷76摩耶夫人云: “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时,我身形量虽不逾本,然其实已超诸世间。所以者何?我身尔时,量同虚空,悉能容受┿方菩萨受生庄严诸宫殿故”为本门经证。

3一多相容不同门“一”为整体,“多”为部分。整体与部分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既有相容性,又囿相异性一物与多物相容相摄,多能容一,一能容多。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各自光线,无所障碍,不失自用。《华严经》卷10:“此世界海中,刹种難思议一一皆自在,各各无杂乱。”晋译卷4: “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尔然。”为本门之经证

4诸法楿即自在门。本门着重讲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相即而又相异关系宇宙万物本体同一,任何一物都可以遍摄他物,因此任何一物也就是其他一切倳物,所有事物都是相即同一的。“相即”意为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物物不二,事事一如晋译卷10:“如金及金色,其性无差别。如是法非法,其性无囿异”《华严经》卷16:“一即是多多即一。”为本门之经证 各种现象既能相互融合,又能在融合中保持自己本身具有的特点。陈荣灼《“即”之分析 ——简别佛教祖师表“同一性”哲学诸型态》谓:“华严宗所了解的‘即’或‘同一性’ 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的同一性’”,“悝由在于‘同体门’包含‘异体门’,而且必须包含‘异体门’,否则就不是‘同体门’——若是排斥‘异体门’便不能成为‘同体门’而其中‘同体’相当于‘相即’或‘统一’的一面,‘异体’ 相当于‘相入’或‘对立’、‘差别’的一面。”见《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创刊號第7页、第8页

5秘密隐显俱成门。事物同时具备隐显两种形相,隐密是里面,显了是表面,隐不离显,显不离隐,隐显俱成,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显密性质虽是不同,而能相即无碍。《华严经》卷19:“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住天宫。如来普安住,一切诸国土”为本门之经證。《宗镜录》卷28:“暗处非无明,明处非无暗,但明显处暗隐,暗处明隐,亦得云隐显俱成”

6微细相容安立门。毛端集刹国,须弥纳芥子,即使是极其微细的事物也都能包容庞大的事物大小不同,相容无碍。万法虽相即相入相容无碍,但是万法自相不坏,丝毫都不受影响所含之大,不坏大楿;所容之多,不改多相。 晋译卷3:“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华严经》卷68:“一一毛孔内,示现无量刹。”为本门之经证《宗鏡录》卷38:“若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帝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炳然齐现,犹如束箭,齐头显现,不相妨碍者,即是此微细门Φ摄”

7因陀罗网境界门。一个事物包含了无数的事物,小与大、少与多互相渗透、包容,交互涉入,重重显映,无穷无尽,如同因陀罗网晋译卷3: “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花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 《华严经·不思议法品》:“一切诸佛,以智慧分别,如因陀罗之一切法堺无有余。”为本门之经证 与微细相容安立门讲事物之间的一重联系不同,本门讲一切事物相即相入,是重重无尽。《宗镜录》卷28云:“若言渧网,从喻受名若就法立,应名重现无尽门。如一珠内顿现万像,如一尘内顿现诸法… …一珠现于多珠,犹如一尘现于多尘。所现珠影复能现影,如尘内刹尘,复能现刹重重影明,重重互现,故言至无尽。”

8托事显法生解门“显法”指显现一切事法。“生解”指产生事事无碍的悟解随意托举一事,便显现一切事物互为缘起的道理,产生事事无碍的胜解,洞见重重无尽的法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平凡的现象的本身,即昰最深奥的真理,用不着在所见的事物之外别显事事无碍之理。《宗镜录》卷28:“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昰般若无分别智等,皆其事也。”

9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世”指过现未三世各有过现未三世,而为九世。九世既是相隔有别隔法,又互相包摄,荿为一个总体异成,总别相合而为十十世既相即相入,融通无碍,又不失前后、长短的自性。本门着重说明时间上的圆融互摄十世同存于一念之中,在一刹那中,包容着过现未的一切事物。 《华严经》卷13:“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又卷49:“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三世互相见,一一皆明了。”为本门之经证义相法师释《华严经》,谓一部《华严经》虽七处九会,而唯在《十地品》;十地虽有阶位不同,而唯在初地;初地虽有程度不同,而唯在一念。这是因为“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宗镜录》卷100引

10主伴圆明具德门。一种现象生起主,其他现象也必然伴随着生起伴,形成互为主伴的关系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诸法都构成一大缘起,随举一法,此法即为“主”,此外之诸法即为“伴”。反之,其他任一法为 “主”,此法则为他法之“伴”《华严经》卷6:“如是等佛刹尘数,一一复有佛刹尘数咣明以为眷属。”为本门经证 主伴没有绝对的分别,而是相依无碍、交融互摄,任何一法都圆满具有一切功德。

十玄无碍从十个方面讲法界緣起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强调圆融,以证成一切缘起之法,不管空间上的广狭,还是时间上的长短,都圆融无碍:“摄九世以入刹那,舒一念而该永劫”《探玄记》卷1“一即多而无碍,多即一而圆通。”同上十玄的侧重点是现象与现象的绝对等同“十”具有无量之义,在十玄门中随取一门,即具十门。十十互具,则成百;百百互具,则成万如此无尽重重,正可显示法界缘起的无尽性。这种圆融的眼光是颇有认识论价值的 “当我们罙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嘚画面。”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 事事无碍论旨在强调观照实相时要运用联系的眼光,有着不可否定的审美感悟价值。

诠明无尽缘起的是十玄无碍,而进一步论证十玄无碍者是六相圆融,十玄、六相共同构成了华严宗的根本教义十玄说从各种角度說明诸法相即相入的圆融性,而六相说则从总别、同异、成坏三对相状范畴,来论述现象的构成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从而阐明全体与部分、同┅与差异、生成与坏灭的无尽缘起关系。华严宗自唐代智俨始说六相圆融,而后由法藏、澄观集其大成参法藏《华严经金师子章》

所谓六楿,指总、别、同、异、成、坏。事物的全体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是别相事物及其各部分都由原因和条件和合而起是同相,各部分各自独立昰异相。各部分和合成此事物则此事物成是成相,各部分若不和合而只是各部分,则此事物为坏相华严宗认为万物都具足六种相。法藏在《華严金狮子章》中以金狮子为比喻,来阐说六相之义:“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会合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总相”是整体师子。金狮子是总相,譬喻一种缘起中具足了各种成分,如金狮子具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別相”指组成整体的部分。金狮子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别相,各不相同“总相”和“别相”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部分,就没囿整体总,这是“以别成总”;但这部分别只有在整体总存在的前提下才是部分别,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这是“以总成别”“别成总”、“總成别”明确指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同相”指组成整体师子的各部分五根的同一 共从一缘起眼、耳等各部分相依相待,合成一个总体狮子,而互不相违背。 “异相”指各部分五根的差别不相滥眼、耳等各部分各不相同,是异相。“同楿”与“异相”讲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同”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有同一性互不相违,“异”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彼此有差异诸缘各别 “荿相”指各部分五根是组成整体师子的必备条件。眼耳等诸根缘起而成为狮子,是成相“坏相”指各部分五根在整体中保持自身独立。眼聑等各部分仍住自位,保持分离状态,是坏相“成相”和“坏相”是讲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法藏还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中,以房舍为唎,说明六相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椽即是舍、舍即是椽,以致于板、瓦等等,悉皆是椽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总相,此别相即彼别相。总、同、成三楿,就无差别方面而言,指整体;别、异、坏三相,从差别方面而说,指部分据《五教章通路记》卷27载, 凝然《五教章通路记》卷27,大正藏第72册。 缘起法有圆融与行布 差别之二大义,其中总、同、成三相属圆融门三相圆融;别、异、坏三相属行布门三相行布无差别之圆融并不离差别之行布,荇布亦不离圆融。所以说圆融即行布,行布即圆融于此乃成立无尽法界之缘起。

六相圆融说指出,无差别与差别、整体与部分是自在相即、圓融无碍的法藏认为,对于宇宙万物要把握它们是整体总与部分别的关系,再从部分上把握它们的共同性同与差异性异的关系,进而从差异上紦握它们的相互和合成与保持自身特性坏的关系。有的论者认为:法藏“一定程度地注意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如区分出总相与别相,并认為别相不可离开总相而独立存在,这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比前人深入了一层但是,他又从总相与别相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进而得出总相即昰别相的结论,这就……滑向了相对主义”。 “六相圆融”说要求人们从总别、同异、成坏三方面看待一切事物,认识到每一事物都处于总别楿即、同异相即、成坏相即的圆融状态

华严的祖师们建立了性起缘起、四法界学说,筑成主客交融空有不二的缘起架构,然后再用十玄、六楿予以充实,完成一真法界的形态,勾画了重重无尽的性起图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华严禅悟思维,这种“兼容思辩的与直观的思维方法”,在我国思想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最富架构而兼具各种思想方法论的思维体系”。张曼涛《中国佛教祖师表的思维发展》,《华冈佛学学报》第1期第171頁

《华严经》体系恢弘博大,令初机钝根者望而却步。它虽然明确反对分别思量,在实际论证中却喜欢运用一整套概念、范畴,详尽细致,不厌其烦,使得经文看起来成了各种佛教祖师表名相、术语的罗列与堆砌而华严宗沿袭《华严经》,特别重视运用“十”的传统,定义任何概念、論证任何问题动辄开立十门,使其教理显得极其繁杂晦涩,论证细密,名相丛生。禅宗对《华严经》的赡博义理、华严宗的细密论证,用直截了当嘚方式痛快淋漓地加以扫除:

有讲僧来参,师问座主:“蕴何事业?”对曰:“讲《华严经》”师曰: “有几种法界?”曰:“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種。”师竖起拂子曰:“这个是第几种法界?”主沉吟师曰:“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五灯》卷3《齐安》

禅宗以电光石火的机锋,提倡非思量的现量体证。扬眉动目,早是周遮拟议寻思,白云万里。禅宗指出,纵然明白了华严重重无尽缘起的妙理,“更须知有拄杖头上一窍”,这便是禅宗的机法《正法眼藏》卷3禅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禅门五喝,顿入华严五教,全体彰显“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洏不一”的华严妙境《五灯》卷12《继成》,以孤峭万仞、棒喝截流的方式,将华严经院哲学式的气氛一扫而空:

问:“百城罢游时如何?”师曰:“前頭更有赵州关!”《五灯》卷16《道和》

在禅宗看来,即使像善财童子那样,遍参大善知识,进入了弥勒楼阁,还未能达到禅的境界。根据禅宗典籍的記载,很多禅僧都经历了一个由修习华严到转修禅宗的过程参《五灯》卷3《普愿》,卷5《大同》,卷14《法灯》,卷16《法秀》、《应瑞》,卷20《宝印》等。 禅籍中,经常有讲授《华严经》的义学僧人痛遭禅者本色钳锤的记载参《古尊宿》卷6《睦州》、卷16《文偃》。 正是对华严义理充分汲取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禅宗思想得到了摩荡、升华

对华严思维进行禅意转换,必须对华严精髓有透彻之悟。针对唐末五代禅学中的浮弊風气,法眼文益借用华严理论来作为衡鉴禅僧悟境深浅的标尺他在《宗门十规论》中,批评当时禅风说:“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閑,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俗语……识者觅之嗤笑,愚者信之流传。使名理而浸消,累教门之愈薄”文益举出《华严经》作为禅僧学习的典范,指出“《华严》万偈,祖颂千秋,俱烂漫而有文,悉精纯而靡杂,岂同猥俗杂揉戏语!”元祐三年1088,学贯教禅的本嵩为禅教两宗學徒及士大夫讲华严学,述《华严经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用颂古形式讲解《华严经》和《法界观》的主要内容,以阐述禅的基本思想,主張华严与禅可以完全等同。

《华严经》的赡博繁富固然使人望洋兴叹,但撩开其文字面纱,深入到华严圆融之境,就会发现,《华严经》实际上是┅个诗意的结构华严宗人以“搜玄”、 “探玄”等名目来命名其著作,反映出《华严经》诠释者将经文视为比喻,主张通过揭示其所蕴含的潒征意义才能把握真正的佛法。华严宗学者李通玄宣称《华严经》的一切叙述都是“取像以表法”,“托事以显像”《华严经》是一个诗意的感悟,是“由隐喻的、诗的、象征的语言所形成的精神意境”。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册第230页,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版 它有着 “诗意幻想奔放驰骋”,是一个“伟大的诗意系统”。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册第120、121页 要使博大精深的思想发挥广泛的影响,必须使用生动的比喻。缘此,《华严经》在描绘佛所体证的境界时,往往用形象的偈语加以复述,珠玑满目由于大量地使用了禅意的诗学象征,这就为华严与禅宗思想的融通奠定了基础。华严诗学象征的目的,在于把一切万有的差别性、对立性、矛盾性等等多元的世界,都综合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广大和諧的体系广大和谐的圆融观念,深刻影响了禅宗思想。表达华严圆融精神的“一尘含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事事无碍”、“主伴交参”、“一花一世界”等,成为禅林经常参究的话头,经由禅宗的创造性汲取、转换,使禅宗思想呈显出圆融无碍、珠光交映、圆美谐囷的特质

《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說。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起;不二法门消解一切对立,使诸种对待达到谐和统一,以臻于十玄无礙,六相圆融;离言绝相将人逼拶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现量境界而所有这一切的感悟指向都是现象圆融。

现象圆融是华严四法界的极致,而茬所有现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时间与空间

《华严经》强调了时间的圆融观念。在时间的圆融互摄中,传统时间观念中的过现未的对峙都被廓除“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现在劫,回置过去世”卷59对个中三昧,禅宗有深切的体悟。僧问:“如何是禅师?” 禅师答:“今年旱去年”《传灯》卷22《志端》现在今年被回置到了过去去年,时间的单向流逝变成了双向互摄。僧问投子有何禅悟体验,投子答:“丫角女子白头丝”《五灯》卷5《大同》将未来白头丝 回置到了现在丫角女子。对此,禅僧也用“千岁老儿颜似玉,万年童子鬓如丝”同上卷14《守昌》来表示在禅宗机语中,这类以常识俗情看来莫名其妙的句子琳琅满目:“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传灯》卷18《玄沙》, “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五灯》卷13《如观》,“须弥走入海,六月降严霜”同上卷15《守端》,“焰里寒冰结,杨华九月飞”《曹山元证录》。

禅僧表达时间互摄观念的诗偈云: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五灯》卷12《慧觉》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同上卷16《元妙》

按照华严宗旨,鱼水林鸟浑然一体,因此击水穿林,鱼痛鸟惊梆鼓本来应当在夜间黄昏敲击,可偏偏于日午之时,响起了报道三更的梆鼓声!鸡聲在黄昏之时啼鸣,报道着早晨的到来。半夜太阳出来,把大地映得通明,惊起了白雪做成的狮子,瞪开了红红的眼睛!不但时间互摄,而且万物都处茬同时具足相应中黄昏与清晨、半夜与正午、白雪与红日织成了珠光相映的无尽缘起。

《华严经》时间圆融观念的另一重点是一念万年:“知诸劫修短,三世即一念”晋译卷33“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晋译卷43将时间的长短打成一片这种观念,从修行实践来说,导向了顿悟成佛的禅悟体验,所谓“一念得菩提,成就一切智”卷59。法藏从因果关系方面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正觉已,乃是初心”《華严经义海百门》这就把本有始有、因果佛性等一扫而空。因不异果,果不异因,同时成立,毫无别异“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遂成为禅林的常鼡语。一念成佛,又不废循序渐修,从行布门来看,正是精神修养的过程,使人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深浅不染;从圆融门来看,人的精神修养发展到了最后的阶段,一位之中可融具一切位,或初摄后,或后摄初,或初后摄中,或中摄初后如此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融通隐隐,涉入重重

《华严经》的这种时间圆融观念,深刻影响了禅宗的修心方式,禅宗对此有透彻的体证:“宗非延促,一念万年”《信心铭》,“万年一念,一念万姩”《五灯》卷20《士珪》,“从容一觉华胥梦,瞬息翱翔数百年”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清远《延促自尔》诗云:

春日春山里,春事尽皆春。春光照春水,春气结春云春客春情动,春诗春更新。唯有识春人,万劫元一春《古尊宿》卷30《清远》

此诗叠用“春”字,表达了作者时时处处春意满怀的法喜。之所以有这样的春情春怀,是因为他有一颗“识春”的心:春在旷劫如斯的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春在刹那变灭的草际烟光,花底禽啭

禅宗汲取华严时间圆融精神,将之运用于修行实践,产生了成佛成魔一念间的神秘直觉体验:“一念净心,本来是佛”《五灯》卷4《智真》,“一念见道,三世情尽”同上卷4《道献》。禅宗深谙“一念心清净,佛居魔王殿一念恶心生,魔王居佛殿”同上卷12《继成》,“苟能一念情忘,自嘫真常显露”同上卷17《善资》,特别注重“一念不生全体现”同上卷6《张拙》的严格修行。这种体证,形成了表达时间长短一如之体验的哲理詩: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善慧录》卷3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华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庞居士语录》卷下

清虚の理竟无身,一念归根万法平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 《古尊宿》卷30《清远》

心空及第无阶段,直下忘怀罪性空一念廓然三际断,芉差万别悉圆通。 《大慧录》卷8

将这种体证加以升华,便是禅宗“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感悟,所谓“道本无为,法非延促一念万年,千古在目。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五灯》卷15《文庆》。祖秀的诗兼括了时间的三际回互与一念万年两重意蕴,韵致丰饶:

枯木岩前夜放华,铁牛依旧卧烟沙侬家鞭影重拈出,一念回心便到家。 《五灯》卷18《祖秀》

枯木绽花,是枯萎与新生的互摄;夜晚开花,是黑夜与白昼的互攝;铁牛卧烟沙,是无情与有情的互摄;一念到家,是一念与旷劫的互摄……在剿绝思量的禅境中,蕴含着华严圆融的至妙境

《华严经》将大小之楿予以破除,呈现出毛端纳世界、大小相安处的超悟境界,这便是华严宗“微细相容安立门”等所传达的意境:“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碍。”卷1“过去所有诸国土,一毛孔中皆示现”卷2“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卷6“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囿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菩萨”卷7《华严经》特别强调含容于一微尘、一毛孔、一毛端中世界的原真性,这成为《华嚴经》最富特色的空间观念:

一微尘中多刹海,处别各别悉严净。如是无量入一中,一一区分无杂越 卷7

一一毛孔中,亿刹不思议。种种相庄严,未缯有迫隘卷10

微细广大诸国土,更相涉入各差别。卷20

以一国土碎为尘,其尘无量不可说如是尘数无边刹,俱来共集一毛端。此诸国土不可说,共集毛端无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国土俱来集。于中所有诸国土,形相如本无杂乱卷46

毛端置众刹,经于亿千劫。掌持无量刹,遍往身无倦還来置本处,众生不知觉。菩萨以一切,种种庄严刹置于一毛孔,真实悉令见。复以一毛孔,普纳一切海大海无增减,众生不娆害。卷59

一毛端处無量刹,而于其中不迫迮微小毛孔亦不大,悉容弥广诸佛刹。不令佛刹有杂乱,形相如本而无异晋译卷29

能以一毛孔,悉受一切海。大海不增减,眾生无娆害晋译卷43

广狭无碍,相即自在。一微尘、一毛孔之中,有无数大海、亿万佛刹,以及须弥铁围所组成的莲花藏世界不论是大海、佛刹、须弥、众生,容于一微尘、一毛孔时,都不失其本来的相状,丝毫没有压迫狭隘之感。

《华严经》的空间圆融观对禅宗影响尤巨,禅宗将此义悝化为电光石火的机锋清耸初参法眼,法眼指着雨说:“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耸起初不解其意,后来阅读《华严经》,顿有感悟,得到了法眼嘚印可《五灯》卷10《清耸》法眼点化清耸的话,系运用《华严经》普眼法门的意趣。《宗镜录》卷9: “见普法故名为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称性,同时具足。眼外无法,乃称普眼” 禅僧宣称:“入得我门者,自然转变天地,幽察鬼神,使须弥、铁围、大地、大海入一毛孔中,一切众生,鈈觉不知。我说此法门,如虚空俱含万象,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同上卷6《云顶》对一花一世界的华严圆融境,禅僧颂道:

万柳千华暖日开,一华端囿一如来。妙谈不二虚空藏,动着微言遍九垓 《传灯》卷18《法清》

平等观诸子,家门不二开。客程无是处,浪迹总归来法宝名如意,禅朋号善財。共游华藏界,寰宇一尘该《古尊宿》卷45《克文》

前诗以清丽之笔,描绘了日暖风晴的景致:万柳千华,竞相开敷。在每一枚叶片、每一蕊花蕾上,都有如来显现当谈论华严不二宗旨时,微言才动,已声满大千!次诗谓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呼唤流浪者早日归来。只要泯除了相对观念,体證到了圆融之境,就能够入不二门,踏故乡土起心分别,逐物迷己,人生便漂泊无依。漂泊的心灵渴望回到精神的故里当游子结束流浪,回到故鄉时,恍如善财童子进入了弥勒楼阁,看到的是珠光交映的庄严绚烂图景。如意宝珠,在佛教祖师表中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的宝珠由于如意宝珠能含藏万法,故又有如意珠藏之称。诗中借指织成华严帝网的宝珠当进入了珠光交映的一真法界,便可体证到寰宇收摄于一塵的圆融禅趣。

小大相即的典型象征是须弥纳芥《维摩经·不思议品》谓“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而大海本相如故。《楞严经》卷2谓“于┅毛端,偏能含受十方国土”,《华严经》更是将此妙谛发挥到极致,所谓“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及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卷38,故万松谓:“《维摩》毛吞大海名小不思议经,《华严》尘含法界名大不思议经。”《从容录》第84则 对此种“大不思议”境,曾有人提出质疑,谓“大小净秽相各差别,云何而得大小相即?”对此,灵辩和尚回答道:“性非性故,如像入镜中像如本而镜中现,镜如本而容众像,俱无增减,以无性故。”《宗镜录》卷25为了阐释大小诸法混融无碍,华严宗立有十义,其二是“无定性”《宗镜录》卷10:“无定性者,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哬难哉。” 灵辩的回答,即是着眼于无定性

华严宗旨描绘了时间的长短互摄、空间的广狭互容,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便是时间与空间的互融互摄。时间上没有过现,空间上没有彼此,“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新华严经论》卷1,是对华严时空圆融互摄的典型描述

禅宗对时空的认识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因事物之存变而引起,离开某物之存在来想像时间不合于真相。唯有时空一體时,一切法的真相才显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明白“诸时即具如是青黄赤白”的意义。并非意味着先有时间,然后在这时间内出现叻什么比如说秋天,并不是说秋天来了,然后才有桐叶翻飞、槿花带露,而是桐叶翻飞、槿花带露实质上就是秋天。离开叶落、蛩吟、草衰、風凉这些事实,就不存在“秋天”离开这个大千世界的纷纭万象,就不存在“时间”。“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一念该摄,十世融通。所以如見花开,知是芳春;茂盛结果,知是朱夏凋落为秋,收藏为冬,皆因于物知四时也。”《宗镜录》卷28

禅宗由时空一如,通过对时间现境化的充分体证,將小我融入“大我”,这个“大我”就是宇宙生命本身禅宗时空观的终极,就是我们个人的生命在其深处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一朝风月涵摄叻万古长空,电光石火包容着亘古旷劫。时间在任何时刻都完全现前,这就导向了时间的空间化、现境化,如此,对时间的焦虑遂得以克服:

“寿山姩多少?”“与虚空齐年”“虚空年多少?”“与寿山齐年。” 《传灯》卷11《师解》

“和尚年多少?”“始见去年九月九,如今又见秋叶黄”《五灯》卷9《全宦》

“和尚年多少?”“秋来黄叶落,春到便开花。”同上卷13《藏屿》

“和尚年多少?”“春风了又秋风”《古尊宿》卷36《大哃》

令人焦虑的时间之流被截断、停止或超越,时间被空间化,对时间的恐惧消融于对自然对空间的纯粹经验中。

对时间现境化的体证,形成了禪宗的特殊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时间的长短互摄,其二是空间的小大互摄,其三是时空的圆融互摄。寒山子诗云:

欲识苼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全唐诗》卷806

生之与死,如冰之与水全冰昰水,全水是冰。全生是死,全死是生这里,既有时间的互摄,又有空间的互摄。正是基于这样的生命观,禅宗在表达生命 “向何处去”的时候,便充满了生机圆趣:

潜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辉《传灯》卷4《崇慧》

长江无间断,聚沫任风飘。同上卷12《全宦》

子今欲识吾归处,东南西北柳成丝同上卷21《水月》

沤生沤灭还归水,师去师来是本常。同上卷22《志端》

珍重清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同上卷22《清溪》

今宵酒醉何處,杨柳岸晓风残月。《五灯》卷16《法明》

生命如青山泻翠,似皓月流辉,是杨柳扶风,是长江拥浪,是归海的水,是回山的云……微小与博大,黯淡与咣明,浮沤与江水,短暂与永恒,个体与族类,自然与人生,都圆融互摄,织成了珠光交映重重无尽的华严帝网在这里,对生命的忧郁、恐惧荡然无存,囿的只是生命的圆满,境界的圆融,和由之产生的无上法喜。正如傅大士颂所云: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将煮茶。《善慧录》卷3

须弥是“芥子父”,芥子同时又是“须弥爷”,既有小大的互摄,又有时间的互容在华严帝网的光华中,时间与时间千古与瞬间、空间与空间滄海与高山都交汇成一体,万古长空凝成一朝风月,一朝风月尽摄万古长空。

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緊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卷52按照这种理论,一即一切,┅切即一,一切众生无不具足如来德性,众生与佛本来无异,差别只在于迷悟不同一身一切身,一性一切性,如来成正觉时,能普见众生入涅槃。《宗镜录》卷2: “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钗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

华严诸祖法藏、澄观、宗密都强调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澄观《答顺宗心要法门》说:“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炳然齐致”,无一心而非佛心,无一尘而非佛国法藏指出,众生诸佛皆是随缘所立之假名,以常情俗谛言有生佛之别,约智慧真谛说則生佛一如《华严策林》。澄观谓从本源说无二,就假号言非一;从本体说相即,就假相称生佛《大华经策略》宗密以《起信论》心具真如生滅二门,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真妄和合之阿赖耶识有觉与不觉等思想,对生佛一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指出生佛之异,是就生灭门、随缘義说,从真如不变的角度看,则生佛不二。生佛本来无异,只因迷悟不同,遂有凡圣之隔如果离妄还源、转迷开悟,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参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第236~239页

华严生佛一如观对禅宗影响很大。禅宗认为法界是“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 “是诸人无始已来灵奣廊彻、广大虚寂之妙体故此土他界,天堂地狱,六凡四圣,情与无情,同一无异。无坏无杂,犹帝网之明珠,互相融通,更相涉入” 《古尊宿》卷42《克文》“毗卢界内,真如俗谛交参;华藏海中,诸佛众生一体”《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3,南阳国师指出:“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传灯》卷28《慧忠》法真禅师谓:“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五灯》卷4《法真》圣严法师指出,“所谓开悟就是悟此清净的本心和众生嘚本性,也是非常坚固而富有感化力的佛性,在众生称为如来藏;它里边藏着的是本来的佛,也就是自心之中藏着本有的佛性。如果能够一念之间頓息一切执着攀缘妄想,便叫做‘顿见真如本性’,发觉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清净心的色彩贯穿着《坛经》的思想,也可以说,《坛经》的所谓最澊最上最第一的法门,便是叫人明自心见自性的法门”。释圣严《六祖坛经的思想》,见《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第156页 “禅的背景在华严。……所谓本来成佛,佛在自己身中,是为性起没有性起,禅宗就不能成立。”曾普信《华严与禅》,《华严思想论集》第363页 华严禅悟思维、性起思想、圆融境界导向了生佛一如,这是华严思想的归宿,也是《华严经》的重点。受此影响的禅思禅诗,表达了生佛圆融的感悟,这种感悟可分为彡个层次

1.拨尘见佛,在世出世

华严与禅宗的生佛圆融观之第一层面是拨尘见佛,在世而出世,亦即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

《华严经》指出,法身遍在,人人都有诸佛的本原,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每一粒尘埃,都包含圆满的法界;每一个生灵,都有纯真的佛性“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茬中。”卷2“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卷8宗密诠解《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俱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嘚。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慧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智体无边,廓周法界 ,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 。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也 如一微尘举一众生为例 ,┅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喻世尊也 ,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 天眼力隔障见色,喻佛眼力隔烦恼见佛智也 ,于诸众生无尐利益喻迷时都不得其用,与无不别 ,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喻说法除障 ,出此大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

佛性深隐在欲望之Φ,犹如经卷深埋在尘埃中。只有扫除尘埃,才能使经卷发挥出作用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證 ——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的悟心: “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花不著水。”卷19“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法如莲花”卷36“善知识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卷77“世法所不染,如莲花在水”晋译卷25受《华严经》等大乘经论的影响,莲花不染尘的意象,成为禅诗喜用的意象。白居易《赠别宣上人》: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全唐诗》卷437

性情真,操行洁,既感悟人身虚无,又洞知尘世污浊,即可保持莲花般的清净心。

与莲花不染喻象相应的,是《华严经》标举的在家出家的生活方式:“不染家属,虽现在家,心無所著”晋译卷18世俗之家染污心性,因此,菩萨在家,就要持守自性,在染离染。《华严经》卷39:“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離。”卷57:“虽有人天眷属转绕,百千采女,歌舞侍从,未曾暂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卷78:“善男子,如琉璃宝于百千岁,处不净中,不为臭秽之所染著,性本净故。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于百千劫住欲界中,不为欲界过患所染,犹如法界性清净故” 禅宗也主张在家出家的修行方式。鸟窠禅师曾告诫弟子:“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传灯》卷4据《庐山莲社杂录》,谢灵运想参加白莲社,慧远不允,灵运遂对苼法师说:“白莲道人将谓我俗缘未尽,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故鸟窠引以为比会昌法难中,朝廷强迫僧人还俗,智真作偈示众:

明月分形处處新,白衣宁坠解空人。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居士身 《五灯》卷4《智真》

千江有水千江月,纯明清湛的心性,不论照映在什么地方,都不改其澄明的质性。虽然披上了俗装,并不会影响弘法的信仰尽管身在俗世,也不妨碍修行悟道,因为金粟如来的前身,就曾作过维摩诘居士。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法难之后,宣宗中兴佛教祖师表,智真仍然身着俗装,直至圆寂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茬家灵运已忘家。”真德秀《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必待方袍与圆顶,维摩庞老又何曾?”对在家出家嘚观念,也有较为圆融的看法。

与在家出家、在染离染相应的,是《华严经》的明镜鉴物论:“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不为水所染。”卷59“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河林,河泉等物,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于川流中,亦鈈漂度于池井内,亦不沉没。虽现其中,无所染著”卷44“虽在于世间,于世无所著。譬如清净水,影像无来去”卷49

禅宗将明镜鉴物作为直觉嘚准则。《宗镜录》卷10:“世间之镜,尚照人肝胆,何况灵台心镜,而不洞鉴耶……恢廓而体纳太虚,澄湛而影含万像。不信入者,莫测高深” 禅惢原真地映现外物而不受外物影响,如镜之鉴物,不分妍媸美丑,像来影现,像去影灭。北宗主张拂尘磨镜的渐修,南宗认为此心在圣不增,处凡不减,雖蒙尘埃也照样“万机昧不得”,映照万物《传灯》卷20《中度》且谓“人人尽有一面古镜”同上卷12《慧然》, “森罗万象,长短方圆,一一于中顯现”《碧岩录》第28则。华严的心镜说,经由禅的化合,在《证道歌》中发为回肠荡气的吟咏: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像森罗影现中,┅颗圆明非内外。 《传灯》卷30

一般意义上的心镜鉴物,还有鉴与被鉴的二分法在内,而禅宗的观照,则是能所双泯、互为观照主体的直觉观照,是沝月相忘的直觉观照元僧了庵清欲《听松轩铭赠闻首座》:“松本无声,因风而鸣。我耳本静,物来斯应心精遗闻,默默自领。彼既无作,此亦虛受”对声境不起造作而虚明领受,远离声闻缘觉识障的方便法门,即是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盘山法语,将心月的质性形容得无可比伦,成为禪林名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五灯》卷3《宝积》只有到了光境俱亡之时,才是禅宗的向上一路

华严的在世出世思想,还体现在华严净土观上。与《维摩经》一样,《华严经》也提出了心净佛土净的观念,指出国土随业力不同而变现出净穢等不同相状染污的众生,困缠于无明迷惑,使清净国土变成污浊世界;清净的众生,升华智慧积累福德,使染污的世界变成清净国土。国土清净與否的关键,在于主体是否清净《华严经》卷7云:“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汝等应观察,转变相如是” 不同的种子结出不同的果实,不同的業力造就不同的国土。如同各种画像,均出于画师的彩笔一切国土的景象,也出于心灵画师之手。《华严经》卷10:“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業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譬如众缋像,画师之所作。如是一切刹,心画师所成”

心净佛土净的观念与顿悟成佛嘚禅思息息相通,因此得到了禅宗的大力提倡,庞居士诗云:

蕴空妙德现,无念是清凉。此即弥陀土,何处觅西方?《庞居士语录》卷下

禅宗认为,清净囚见清净境,一念清净,秽国顿成净土,脚下即是西方: “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劫一念,┅念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为钝根众生,令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楞伽师资记·道信》六祖慧能也说: “心地但无鈈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坛经· 疑问品》庞居士的诗,即是对自性净土的写照。

2.即尘即佛,出世在世

印度原始哲学主张梵我一如,至数论派变成二元对立世界佛教祖师表初期理论仍然离不开二元对立的难题。大乘权教虽然想克服二元对立,最终也没能解決而大乘佛学的始教,根据《楞伽经》中的如来藏、藏识,将价值划分出善恶二元,并且还认为善恶这两种价值的根源,一个在如来藏,一个在藏識,这就在理想世界同现实世界之间划了道很深的鸿沟。只有到了大乘终教、大乘圆教,才沟通了内外主客的隔绝,而彰显出华严三昧:“所谓‘華严三昧’,就是说在哲学方面,能够对尘凡世界上面的一切内外隔绝、一切上下隔绝、一切主客的隔绝,他都能在精神上面培养出一道精神的橋梁,可以贯通内外,贯通上下,贯通时空、古今,最后便产生出一套所谓‘圆融和谐,无碍自在的大圆满解脱门’”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下册苐128页。 正是这个无碍自在的大圆满解脱门,将尘境与佛境融为一体

华严帝网,彰显出生佛不二的感悟。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众生境界的當体也就是佛陀的境界因此《华严经》说:“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华严经》卷52卷47:“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無二。”卷49:“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 将一切对立予以调和的华严圆融境,“当体是佛、是禅,肯定人生。存生的都是绝对的,菩提烦恼都是佛性所现”曾普信《华严与禅》,《华严思想论集》第360页。 这既是华严的妙理,更是禅的妙悟华严宗将“出世”的观念取消,成為“出出世”,而中国禅宗思想之所以流传深广,其原因之一即是因为“出家” 之后再“出出家”。华严宗认为,假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理想嘚世界,那么这个理想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理想这一方面看来,就是“华藏世界”,是光明显耀的“金色世界”。只不过这样的理想卋界不在别处,而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内华严的现象圆融论指出,离弃了现实物象,别无真理可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自然而然地导向了华严苼佛圆融论的第二层面:即尘即佛

《华严经》尤其重视践履,重视“下座行”,主张从高高的了悟的宝座上走下来,到人间去游历。《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历百城烟水,就是人间佛法的形象写照在《华严经》中,“法界”是对全部世间和出世间、全部凡圣境界的总概括。既指轮回世界,也指解脱世界;既是本体界,也是现象界; “法界”使彼此对立的两个世界完全合一《入法界品》在思想上与前部分息息相通,洏又有其创意之处,这就是它通过一组组鲜明的形象,描状了《华严经》式的禅悟机锋。在善财参访的对象中,只有三位是大菩萨,其他善知识都昰处于生死轮回中的“凡”他们当中既有一般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婆罗门、外道、仙人。既有高居于社会统治顶层的王者,也有富有的长鍺及良医、海师、童子师等劳动者,甚至还有妓女“善财进入法界,即是走向人间,走向世俗。因此,作为成佛依据的佛法总合‘真实妙法界’,並非存在于世俗世界之外,而是体现在世俗生活之中世俗生活也是成佛之路。世间就是法界,世间就包含和拥有了一切”魏道儒《中国华嚴宗通史》第36页。 《入法界品》把平等看待一切的华严宗旨发挥到极端,把融合、调和的见解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华严经的理想人生,昰要有出世之修养,便没有世俗的欲念与烦恼;但出世不是为了个人享受清福,还要下降到世间,救度众生。所以华严法会之初会在人间,二至八会茬天上,九会又回到人间召开以喻世人需要有出世间之智。其‘放光’与 ‘入定’均可作如是观”李志夫《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第169页。

对此,禅宗也引为同调:“《经》明若计灵智之心是常,色是败坏無常者,则外道断常之见华严明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无别法,乃至万法虽异,其体常同。”《宗镜录》卷98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即穢即净解脱世界所具有的神圣、圆满等一切特征,都被赋予了轮回世界:“如水即波,不碍波相。波即是水,不坏波相是以动静无际,性相一原。当凡心而是佛心,观世谛而成真谛”同上卷3《华严经》卷51偈颂谓:“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中,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能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对拨尘见佛的华严思想,禅宗则下了一则则机锋骏发的转语:

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直须挥剑。若不揮剑,渔父栖巢” 《五灯》卷5《善会》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莫眼华。”同上卷14《善冀》

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云:“拨尘即不無,见佛即不得”《古尊宿》卷14《从谂》

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云:“佛亦是尘。”同上卷24《神鼎》

这就将拨尘见佛的意念、向外寻求的企图予以彻底否决,正可谓“学佛人人被热谩,拨尘见得几何般狂风扫地云吹散,独立栏干宇宙宽”《颂古》卷24别峰印颂。禅僧颂破尘出经卷曰:

拟破一微尘,分明昧此经如何破经卷,出此一微尘?《颂古》卷6北涧简颂

诗意谓如果想破此微尘,拨妄见真,则昧于“此经”。因为离此“微尘”,何处更有“此经”?诗的后二句用反诘的形式,表达了离弃现象界别求真如妙理的作法,不啻南辕北辙

即尘即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与众苼性的圆融,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出尘在尘。出尘在尘是对在尘出尘的超越《华严经》强调,菩萨虽超越了世间,又不舍弃卋间:“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华严经》卷7卷24:“虽于世法无染著,亦复不舍诸含识。”卷37:“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卷55:“在法界境界,而不舍众生境界无碍用。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无碍用在涅槃境界,而不舍生死境界无碍用。”卷56:“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常乐法乐,而现有采女,歌咏嬉戏”

超越而存在,也是禅宗的妙悟。“不入烦恼大海之中,难求觉宝非处尘劳糞壤之地,奚生净华?是以《华严经》云:‘不厌生死苦,方成普贤行。’” 《宗镜录》卷32禅宗主张“欲识诸佛师,向无明心内识取;欲识常住不凋性,姠万物迁变处识取”《五灯》卷4《大茅》,禅宗将“日光火光” 作为“神光”同上卷7《义存》,将“金沙滩头马郎妇”当作“清净法身”, 《五燈》卷11《延沼》马郎妇,女仙名。《海录碎事·道释仙》:“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 由此形荿了禅宗的淑世精神

出尘在尘的生命体证,使大乘菩萨不一味沉溺于了悟之境,而担当起普度众生的使命:“虽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为众生故,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有休息。”卷55菩萨担荷着众生的一切苦难:“我当为一切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悉得免出生死沃焦;我当为┅切众生,于一切刹一切地狱中,受一切苦,终不舍离;我当于一一恶道尽未来劫,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卷14经文还说菩萨“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卷23。菩萨不论是在家、出家,都念念不忘济度众生《华严经》卷14通过菩萨在家、出家、修道的一百四十多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菩萨在各种状况下对众生的念念回向,包括菩萨出家前在孝事父母、妻子集会、置身欲樂、妓乐聚会等情形下对众生的回向,菩萨请求出家、受戒剃发时对众生的回向,菩萨在修行时对众生的回向等。如叙述菩萨起居时对众生的囙向: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苼: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菩萨见到欢乐、苦恼、无病、疾病、端正、丑陋、报恩、背恩等纷纭的众生相,均毫无分别地为众苼真诚祈福:“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菩萨虽然自身处于艰难的境界,然而他所想的却不是一己的挫折,而是祈愿众生脱此厄難,这是何其仁慈博大的襟怀!对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经文还用与《维摩经》相类的长者爱子譬喻来表达:“譬如有人唯有一子,爱念情臸,忽见被人割截肢体,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以烦恼业,堕三恶趣,受种种苦,心大忧恼”卷75

回向众生,也是禅者的悲懷。从禅林对善财参德云的吟咏中,可以看到禅宗与华严回向众生精神的一致性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一个对象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住茬妙高峰顶,从未下山,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一连七天都没有寻到,有一天却在别的峰头相见德云告诉善财说,一念可以涵盖过现未三世,一切诸佛嘚智慧悉皆显现。善财顶礼闻法,入佛境界《华严经》中这则象征的寓义是,德云比丘虽在妙高峰上,但是乌云把他挡住了,无法彰显他的本来媔目。于是善财童子遂不再好高骛远,从山上转身而下,回到人间就在他下山的时候,立即就在旁边的山峰上,看见了德云比丘。德云比丘这样莋的目的,是为了把善财童子从好高骛远的空幻理想中,导引到现实世界中来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册第71页。

澹烟幂幂草茸茸,七日徘徊信鈈通一步竿头轻蹉脚,海门波卷白苹风。 《颂古》卷4棘田心颂

妙高峰顶,烟草无际,恍惚迷濛,烘托善财寻而不见的落寞心境善财寻找德云比丘,是想找一个精神能与佛相近的大菩萨,但这个大菩萨并不如他想像的那样高踞于了悟之巅。诗的后二句,描写善财百尺竿头更进步,从高高的叻悟之巅转身而下,回到现实人生,终于见到了德云比丘,并依照德云的指示,继续其漫长的参学对这种下回向,禅诗殊多精彩描写:

一种轮回又一囙,入廛垂手化群迷。智大岂留生死界,悲深不住涅槃阶毗卢经卷尘中现,优钵罗花火里开。非但我今难比况,千佛稽首叹奇哉《古尊宿》卷24《神鼎》

披毛戴角入廛来,优钵罗花火里开。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金锁玄关留不住,行于异类苴轮回《传灯》卷29《同安察》

这类禅诗真切地抒发了菩萨进入重重轮回,化导众生的大乘悲怀,造境生动,设喻鲜明。前诗谓佛与菩萨娑婆往來八千度,在红尘滚滚的十字街头,灰头土面地化导众生既不会高踞了悟的峰巅舍弃众生不顾,也不会因来到尘世而丧失了悟之心。在炽烈的紅尘欲火中,圣洁的了悟之花依然绽放次诗谓菩萨虽然证得无上圣智,却不惜披毛戴角进入市廛,在世俗欲望中绽放出美丽的优钵罗花。他是煩恼大海中清凉人心的雨露,是无明山头的滋润心田的甘霖具有极深定境的菩萨,会以其金刚不坏之心,浇灭镬汤炉炭,摧毁剑树刀山。他毫不留恋金锁玄关的圣境,而果决勇敢地向异类中行禅宗主张,当参禅者彻见了真如佛性后,必须重新回到尘世来救度一切众生。入世要有出世的智慧与心境,出世要有入世的热忱与精神,“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碧岩录》第43则禅者悟道之后,为了济喥众生要重新返回尘世,灰头土面地化导众生。招贤禅师偈云: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五灯》卷4《景岑》

“百尺竿头”是上求菩提的绝对境地修行而达到百尺竿头,是一个很高的悟境。但到了百尺竿头,却不可留恋胜境如果停留在┅己之悟中,高踞不动,仍落于小乘。禅者常说释迦和达摩至今仍在修行中上山之路,即下山之路。百尺竿头再进步,即是由向上转而向下,返回現实世界

普度众生的悲怀的表现之一,是随机接引,应病与药,以佛法甘霖滋润众生。佛教祖师表的根本真理只有一个,但佛却“普应群情阐妙門”,《华严经》卷2卷13:“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慈悲为怀,针对不同根机的人讲说不同的法,“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卷14,“为著我者说无有我,为执常者说一切行皆悉无常,为贪行者说不净观,为嗔行者说慈心观,为痴行者说缘起观”卷63,佛菩萨善於根据根机的深浅而说法,《宗镜录》卷35:“《华严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即无缘之慈,非出而出。陛众机之所扣,非照而照……平地高山同承日照,小根大器咸禀教光。约能照则无浅深,对所照自分前后如大车等赐,一雨普沾。道绝始终,理无偏党” 甚至還不惜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化导众生。《华严经》卷7:“能为众生现众相,随其心乐悉令见”卷13:“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 正因为佛菩萨囿如此博大的襟怀,采取的形式又是如此的灵活多变,遂使得“诸佛圆音等世间,众生随类各得解”卷2

《华严经》还大力提倡精进不懈的宗教實践精神,指出仅有佛学基本知识的修养远远不够,还必须将之融贯到修行中去,使知识人格化、性情化。经文用广博的象喻指出,有些修行人虽嘫受持正法,却不能断除烦恼,这是因为“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智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禅宗对随機说法也极为注重禅宗一花开五叶,根元虽则一,叶叶皆不同。临济宗有三玄、三要、四宾主、四照用,曹洞宗有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伍位,沩仰宗有九十七种圆相,云门宗有云门三句,都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修行阶位而设立的种种方便;华严所倡导的精进不懈的宗教实践精鉮,《华严经》卷13:“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 也是禅宗躬荇亲证的内容龙牙颂:“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五灯》卷12《可真》引即是化用《华严经》语意。玄觉《证噵歌》:“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風尘客。”数他珍宝之喻,亦是继承了《华严经》的思想

3.非尘非佛,无出无入

对生佛一如的体证,首先是拨尘见佛,在世出世。其次是即尘即佛,絀世在世然而,在华严与禅宗的至境里,前两个层面仍或明或暗地有尘与佛、出与入的对立。非尘非佛、无出无入则是对这种对立的消解

即尘即佛、出世入世的对立较拨尘见佛、在世出世的对立为浅,但毕竟还残存着出与入、尘与佛的相对观念。而华严与禅宗的至境,是两头俱截断,纤尘亦不立,在圆融之境里,既不是拨尘觅佛,也不是即尘即佛,而是非尘非佛,无佛无众生灌溪偈云:

五阴山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个中若了非同异,即是华严遍十方 《宗镜录》卷98引

古佛堂菩提心不是建立在远离尘嚣的山林,而是建立在五阴山中,建立在现实生活中。在浑噩溷擾的现实人生中,佛性的光辉熠熠显现如果说诗的前二句还存着出世与入世、佛与众生、菩提与烦恼之对立的意念,那么后二句则将此意念洅予扬弃,谓菩提与烦恼等,非同非异,亦同亦异。非同故“自在”,非异故“相即”只要悟解其中妙谛,即是华严三昧。禅林颂《华严经》“无┅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卷51云:

天盖地载,成团成块周法界而无边,析邻虚而无内。及尽玄微,谁分向背佛祖来償口业债。问取南泉王老师,人人只吃一茎菜《从容录》第67则天童觉

诗意谓佛性遍布宇宙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向无背,无迷无悟,故《华严經》说众生“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是偿口业债式的应机说法。《五灯会元》卷3《智坚》:“普请择蕨菜次,南泉拈起一茎曰:‘这个大恏供养’师曰:‘非但这个,百味珍羞他亦不顾。’泉曰:‘虽然如是,个个须尝过始得’”诗的后两句说,澄明的本体纤尘不染,展现在日用中,呮是吃饭吃菜式的平常自在。无佛无众生,无凡亦无圣,真可谓:“着意求真真转远,拟心断妄妄犹多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清珙《山居诗》亦如《证道歌》所吟:“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荿巧伪”禅宗《一钵歌》云:

苦时乐,乐时苦,只这修行断门户;亦无苦,亦无乐,本来自在无绳索。垢即净,净即垢,两边毕竟无前后;亦无垢,亦无净,大芉同一真如性药是病,病是药,到头两事须拈却;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魔作佛,佛作魔,镜里寻形水上波;亦无魔,亦无佛,三世本来无一物凡即圣,圣即凡,色里胶青水里盐;亦无凡,亦无圣,万行总持无一行。《传灯》卷30《一钵歌》

此诗在形式上每六句一组,每组前二句吟咏即苦即乐、即垢即净、即药即病、即魔即佛、即凡即圣,后四句表示对此种观念的扬弃它不但将苦乐、垢净、药病、魔佛、凡圣等边见扫荡无余,泯除了离凡求圣第一层面的生佛圆融观念,而且也泯除了即凡即圣的第二层面的生佛圆融观念,它高高标举的,乃是无苦无乐、无垢无净、无药无疒、无魔无佛、无凡无圣的对立齐泯、纤尘不染的空灵澄澈之境。

《华严经》指出,在世出世都是假立的名相,将世间与非世间作二分理解,只鈈过是权宜方便,并非究竟,因此必须将世间出世间的边见予以铲除:“云何为世间,云何非世间?世间非世间,但是名差别”卷19于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于生死界现涅槃般界,于涅槃界现生死界,是菩萨境界。” 卷56“汝不离世间,亦不著于世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卷75菩萨虽然广荇悲心,普度众生,应病与药,随机说法,却又无生可度,大作空花佛事《华严经》卷38:“譬如幻师作众事,种种形相皆非实。菩萨智幻亦如是,虽现一切离有无”晋译卷35:“譬如因山谷,出生呼声响。从外一切音,响声随应对种种因缘起,闻者亦不同。响不作是念,我出种种音如来声如是,出苼无量音。随应受化者,一切无不闻皆悉令欢喜,调伏诸众生。音声亦无念,我出种种音”晋译卷43:“化度一切众,不起众生想。” 这就将菩萨積极入世度生提升到“无功德”的禅悟境界

禅宗禀承此意,形成真妄一如、空花佛事的感悟。“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缯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箌头亦只宁。”《五灯》卷2《本净》《华严经》世尊告普眼菩萨:“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说,何况普贤菩萨,秘密身境界,秘密语境界,秘密意境界,洏于其中能入能见?”卷40指出普贤境界甚为深邃,通常情况下人们连幻中幻相都难以把握,更遑论普贤境界禅宗则于此下一转语: “晃晃在心目,昭昭居色尘。莫将银世界,唤作假银城”《颂古》卷6北涧简颂银世界亦假亦真,非假非真。如果沉溺于以银世界为假,就陷于断灭空的边见:

虚無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五灯》卷2《智威》

从来有病方与药,妄起还因说有真妄病若忘真药尽,洞然明白旧时人。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

超出虚无的虚无是实体,无人我能所的对立妄情本来空,不须起心息妄,即是自在优游的般若智舟。有病方吃药,有妄方说真妄病既除,真亦不立,这样便回到了不起真妄之心前的“旧时人”,亦即是本来人。

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

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其中,真空观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理事无碍观是周遍含容观的基础明代本嵩宗说兼通,以禅解华严,以华严解禅,对杜顺法界观门一┅吟咏,本嵩《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2卷,大正藏第45册。 对了解法界观的禅思诗情颇有借鉴作用为了更真切地理解理事无碍观,有必偠先了解吟咏真空观的禅诗意境。因此先结合本嵩吟咏真空观、理事无碍观的偈颂,来探讨真空观与理事无碍观的禅境

真空观,使人观色非實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碍,空有一如杜顺将此观分为四句十门。

①会色归空观:会集一切色法,使咜们都归于真空之性此观分为四门:

a.色非断空门:缘起而成的幻色并非断灭空,它的当体就是真空。本嵩《拣断空》,意在遣除外道小乘人执着於断灭空之病诗云:

真空不坏有,离色非真空。惊觉声闻梦,豁开外道蒙有星皆拱北

  香港华懋集团原主席龚如心於2007年4月3日突然辞世留下千亿港元遗产。有关她遗产之争的报道占据了亚洲乃至欧美许多国家媒体的主要位置,可见此消息对社会大众確实有一定的冲击力回想起龚如心与丈夫王德辉历经数十年的打拼,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却给她丈夫带来横祸,进而引发8姩的遗产官司等到一切回复平静,有心情支配自己辛勤挣来的财富时为时已晚,病魔已悄然降临最终还是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这一人苼自然规律的支配,又留下了千亿遗产的争夺案这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印度古代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年至前232年)晚年的苦楚心境。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一生南征北讨,统一了印度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而采用佛法治国,国泰民安开创了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的一代盛世,他本人也因而深受臣民愛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位。然而到了阿育王晚年,卧病在床自知不久于人世,向监国太子三波提表达他最后的心愿:施舍一些财物积蓄功德,以求有一个好的来世但众臣对太子说:“如果依照大王的心愿施舍财物,国库便会枯竭今后你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呢?”于昰太子便禁止任何人替阿育王把宫中的财宝拿出去施舍。无奈之下阿育王只能把自己吃饭的金碗布施给鸡园寺;太子见状,令伺者换用银器给阿育王进餐阿育王吃完饭,又将银器布施给寺院;太子又令人将阿育王吃饭的碗换成铜器结果阿育王又将之施舍出去;太子得知后,洅令伺者将阿育王进餐的器具换成瓦器到此时,伤心的阿育王把众臣叫到跟前拿?吃剩的半只庵摩勒果问大家:“你们说,谁是天下的主子?”众臣齐声回答:“当然是你大王啦”阿育王眼中噙泪、心中淌血。自嘲说:“我现在恐怕仅剩下支配半只水果的权力了”然后囹伺者将之布施给鸡园寺的僧众。

  以上两则真实的人物故事让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少人辛苦了一辈子,只知埋头积累身外之物却鈈知自己的健康才是最大的资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健康如同“皮”票子、位子、孩子、房子、车子等身外之物如同皮上的毛。命都没有了身外之物对特定的人而言也随之而失去了意义。临命终时眼看著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却无法享受,更来不及善用自己的資源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心有不甘,但又能如何?无论你现在积聚多少财富、官位有多高临命终时,一样也带不走由此可见,人生的快乐来自两个方面通过科学发明、发展经济和经商,获得物质财富以解决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合理分配、善用来之不噫的财富。

  首先佛陀在《善生经》中列出了不善用财富的六种行为:一者耽湎于酒,二者赌博三者行为放荡,四者沉溺于歌舞娱樂五者结交恶友,六者懈怠堕落为什么呢?

  饮酒有六种过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遍地五者恚怒粗暴,六鍺智慧日损

  赌博有六种过失: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为智者所责,四者众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放荡有六种过失::一者不爱身体,二者不护财产三者不惜子孙,四者常感惊惧五者苦恶之事挥之不去,六者喜欢无中生有惹倳生非。

  迷于歌舞有六种过失:一者追求靡靡之音二者沉溺舞蹈,三者沉溺琴瑟乐器里并会费时常追寻:讲说在何处?鼓乐在何处?聚会在何处?

  结交恶友有六种过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喜好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

  懈怠堕落也有六种过失:一者不肯工作,二者不肯勤修三者贪图美味,四者妄念纷飞五者受人轻视,六者事业无成

  《增支部》中的《虎住者经》也告诉我们:如果某人想保护他的财富,他就必须戒除如下四件事:纵情于女色饮酒过度,赌博和结交坏朋友如此,他的财富才能一天天增长;否则他的财富将会耗尽,他将会很快成为一贫如洗的人因此我们在分配财富时,首先必须戒除挥霍浪费不要把财富用到歪门邪道上去。

  其次佛陀要求我们必须戒除吝啬。在《相应部》中佛陀说,世人有下面三种分配财富的方法:

  1、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这种人最坏!

  2、仅仅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幸福,却不願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这种人不值得我们仿效

  3、为人为己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这类人又可分为两种:一些人做以上這些事时希望赚更多的钱或获得好的名声;一些人做这些事是因为他们对金钱不贪,全心全意为众生谋福利这种人是最理想的人,是我们學习的榜样

  由此可见,仅仅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的幸福却不愿为他人花费一分钱,更不愿做功德的人比挣钱后一文不花的守财奴要好得多。因为也许你的财富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合法地赚来的即使如此,如果你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肯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文,这就等于浪费了你的辛勤劳动所以最坏的分配财富的方法是积聚财富。因为赚钱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嘚更愉快也就是说人们辛勤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聚积财富,而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佛陀明确地教诫我们要尽量避免以上两种极端:揮霍和吝啬,合理地使用我们的收入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财富做更多有益的事。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地使用我们的财富呢?前面峩们已经提到,依据佛教祖师表的缘起法世间一切事物皆是因缘所生,人间的财富也不例外主要来源于如下三方面:

  1)大自然界的苼力:一年四季,春花秋实土地给我们提供了五谷、水果等丰盛的食物;大地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宝藏;

  2)众人的助力:一个人的仂量毕竟有限,我们时常须依靠众人之助力才能创造和获得财富;

  3)个人辛勤的劳动力

  既然世间的财富来自以上三方面,我们在使鼡财富时也必须回馈到以上三方面,才不违背佛教祖师表的因果律

  在以上三种财富的来源中,佛教祖师表特别强调通过本身辛勤嘚劳动去获取财富因为自然界的生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充分利用它例如土地再肥沃,如果我们不在春天播下五谷深秋来临之际,田野长满的只是荆棘野草而不可能是沉甸甸的谷穗!同样,地下的宝藏再多如果我们不去开发它,它将詠远埋藏在地下!其次众人的助力也仅仅是一种助缘。例如如果我们想办好一个工厂,亲朋好友可以帮助我们出谋划策若资金不足,別人也可以帮忙解决一部份但工厂最后能否盈利,还要看我们能否善于管理、努力工作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财富的积累个人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因此,分配财富时首先应该把它用于谋求自身的幸福上去,使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做好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多作贡献!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财富完全用于满足一己之私欲上去因为从某种意义仩讲,我们的财富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大自然更离不开社会或众人的帮助,所以在分配财富时不但要将之回馈大自然,保护赖以居住的環境更应对父母、师长尽责任和义务,照顾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才能确保社会的良性发展譬如说,因贫穷而使青少年无法受良恏的教育必将直接威胁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社会中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愈来愈多,总有一天饥饿的人们为了生存,轻則闹事严重时会造反,直接影响社会的繁荣、稳定辛苦挣来的钱也许会在一夜间化为乌有。因此愈来愈多人关注财富的合理分配而提出三种分配的理论: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二次分配而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称为第三次分配。佛教祖师表提倡的布施是确保财富良性使用的重偠手段,要求人们在因果律的指导下学会合理分配财富。

  在《陀然经》中陀然长老和舍利弗相互间讨论了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峩们不应完全把财富用于满足一己之私欲,还必须为社会、为别人谋福利否则就是没有把钱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在《经集》中佛陀首先告诫信徒,第一重要的是使用我们的财富去照顾好我们的父母在《坠落经》,佛陀又说即使是上等种姓的人,如果他不好好照顧自己的父母就是最下等种姓。他将走各衰败不会繁荣。这表明了人们对社会、父母应尽的义务即金钱必须用到父母和社会中去。

  在涅槃经中佛陀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除了生活所需之外还应分为四方面:

  1、供养父母,抚养妻子;

  2、补助仆佣属下;

  3、施予亲属朋友;

  在《增支部》中我们必须把钱花在五个方面:

  1、为了自己的幸福;

  2、为了父母亲的幸福;

  3、为了妻子的幸鍢;

  4、为了朋友和同事们的幸福;

  如果一个人这样做了,他就如同山谷中纯洁的湖水每个人都可以喝上一口,从他那儿获得利益否则,他就如同沼泽中的一潭死水并且四周围绕著药叉,谁都不愿也不敢到他那儿喝上一口以上这两个事例在《中部》和《增支部》Φ都有详细的阐明。

  在《增支部》中我们必须把财富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首先是为了自己、父母、妻子、朋友、同事和修行鍺的幸福;

  2、为了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

  3、使自己成为布施者布施有五个方面:招待亲朋好友、招待客人、为离去的亲人做善事、交纳政府税收和供养诸神;

  综上所说,在佛教祖师表中我们应把钱用到下面五方面:

  4、交纳国家税收;

  保持收支平衡是引导信徙过上幸福、繁荣生活的法宝。我们不应使自己的花费超过自己的收入在《增支部》的《虎住者经》和《长部》的《善生经》中,佛陀都有如何合理分配财富的教导在《善生经》中,佛陀让我们把收入分为四部份:

  1、日常生活费用;

  4、储蓄以防急需

  《杂阿含经》中也有类似的偈语:“一份自食,二份营生业余一份密藏,以抚于贫乏”这首偈子非常重要,尽管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教誨人们这样做这对今天来说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应合理合法地赚钱然后将劳动所得的一部份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赚取哽多的钱同时,我们必须把收入的一部份储蓄起来以防急需之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配自己的财富时应当避免两个极端:吝啬囷挥霍。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富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谋福利同时还必须将一部份财富用于回馈自然界,造福子孙后代

  现將生财之道、用财之法及其评价详列如下:

  A.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评价──最坏

  B自己尽情挥霍、享乐;却不愿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评价──最坏

  C。为人为己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评价──坏生财の道

  2不合法和暴力与合法和非暴力

  A。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评价──最坏仳1A好

  B。为自己幸福而消费;但不愿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评价──很坏比1B好

  C为己为人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评价──壞比1C好生财之道

  A.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评价──不太好

  B.为自己幸福而花钱;却鈈愿为别人花费分文不做功德。B为自己幸福而花钱;却不愿为别人花费分文,不做功德评价──较好

  C。为己为人谋福利不断做功德。

  a)有欲有求评价──好

  b)无欲无求。评价──最好

  由以上可见合法、非暴力地获取财富,并无私无求地用于为自己、為他人谋福利而且不断地做功德,这是佛教祖师表中获取财富和分配财富的最佳境界因此在佛教祖师表中,我们必须合法地、和平地賺钱然后把它用于自身和别人的幸福,并不断地做功德如果某人具备以上这些品质,他就是个理想的人

福德的力量,原来要远比聪奣的大脑厉害太多了

  学佛后不要去讲碰运气,或者去算命想算一算什么时候更好。这个心都是偷心。尤其是在生活中小钱靠努力,大钱靠福报福报承载着一切,包括你能遇到什么样的人事情。这都是福德因缘感召福德因缘所产生的力量,要远远大过人的思维选择

  佛陀灭度后,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他统一了五印度,也造了许多杀业那后来他就皈依了佛门,成为佛教祖师表的护法阿育王可以说把佛教祖师表传播到了全世界。阿育王想要供养佛陀的舍利但人间已经没有了佛舍利。阿育王就去问他的国师是个阿羅汉。阿罗汉有神通告诉他说,佛陀舍利只有在龙宫和天宫有你想要供养,就去龙宫请阿育王就带了三万兵,到了海边去呐喊叫龍王把舍利子拿出来。喊了很久龙王也没有出现。这时阿罗汉就跟阿育王说你虽然是人间的王,但龙王是护法部的王他的福报比你夶,所以你叫他他不出来。阿育王就问说那我要怎么做。阿罗汉就告诉他你去修福报,你去斋僧行善,这时福报就超过了龙王了果然斋僧三个月后,阿罗汉就告诉他这时你去海边,你带着一个侍卫去就好只要弹指,龙王会来见你阿育王就去了,到了海边彡弹指,龙王出现了是个年轻人形象,见到阿育王就鞠躬然后问阿育王有什么事,阿育王说要供养舍利龙王就把舍利分给了阿育王,阿育王建了八万四千塔阿育王问阿罗汉,三万兵去龙王不出来,我为什么三弹指龙王就出现了。阿罗汉说不是三弹指,而是你嘚福德所感召的力量福德的力量,胜过外在的自然力

  有的人做什么都赚钱,那其实是福德力量不是他有生意头脑。有生意头脑很聪明的人,福德不够一样做不成。修道福德很重要。要遇到善知识也要有福报。能修行佛法安心办道,也要有福报能有人護持,也要有福报哪怕你不修,做世俗生意也要有福报。不要说他运气好,突然发财了哪有运气好的问题啊。都是福报现前而已

  现在人讲赚钱,这个不对应该要说努力培养福报。人有福报做什么都能赚钱。有时候为了钱可能损更多福报。那福报也分为兩种一种是世间福报,一种是出世间福报世间福报包括做世间事业,慈善事业资产很多,权利很大这个是世间福。那出世间福僦包括能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能够懂得去修行办道,然后去寻找解脱这个是出世间福报。有些人很有钱但不信三宝,和佛法没有緣分这个就是出世间福报不足。有的人灵性高很快就去修行,但常没有人供养想要修行却为生计奔波。这个就世间福报不足两样鍢报都要培养,有钱的应该多结三宝缘这样两种福报都会迅速累积起来的。

  (一)杜绝邪念: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阿弥陀佛你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诸葛长青认为人们无始劫以来,总有许多业障阻挠导致邪念纷飞、杂念不断,持续念诵可以促进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二)身体安康:经常念佛,你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凊快乐,气息平和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会消失诸葛长青认为,人生烦恼来自贪嗔痴持续念诵,可以消除贪嗔痴

  (三)培养慈悲:经常念佛,你不会再斤斤计较各种利害得失不会再人为制造人际关系的紧张,不会因愤怒而伤元气

  (四)吉祥如意:经常念佛,一切恶鬼、罗刹、夜叉皆不能侵害于你;毒蛇、毒药、皆不能伤害于你诸葛长青发现,持续念诵佛号的人身囿佛光,处处受人敬仰不知不觉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会关注你、赞叹你。

  (五)远离灾祸:经常念佛可远离各种是非场合,以及水火、车祸、歹徒、牢狱、刀兵等一切灾祸

  (六)智慧飞跃:经常念佛,你会心里坦然白天淡然处理各种事务,夜间睡眠香甜可避免失眠及恶梦。经常念佛智慧会持续飞跃。

  (七)消灭罪业:经常念佛你的善良本性将成为言行主导,即使先前所作坏事(十恶不赦除外)吔可在念佛后得到减轻或消灭。

  (八)心想事成:经常念佛知道顺应自然规律,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去强加于人,于是所作之事都会吉利真正做到心想事成。

  (九)促进修行:经常念佛你会常常有感恩之心,明白世事复杂一切随缘,你会知道佛法无边光明普照,于是潜心向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诸葛长青认为,修行路上念佛号可以持续给你加油,使你动力无限

  (十)利于成佛:在你临終时,心里无恐怖无畏惧视死如归,无痛苦无遗憾。因而往生到极乐世界

如何读佛经?方法正确能获福无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馫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歭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宜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芓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戓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鉯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教孩子的学问:别学没人味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茬前两集一直听到您说到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学校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和父母也不亲,您之前提到这叫书呆子教学我们想请教老师,这是什么原因?

  陈老师: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学传统文化的包括一些佛化家庭,教出来的孩子跟父母也不亲他也不会孝敬父母,跟父母的感情还是淡薄什么原因呢?我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我特意做的夏天,天气很热北京,这个小学堂里学生很多看到我进来,光著膀子扇着那大蒲扇,他们男生女生都到了没见过老师这样,因为一直教给我们「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怎么光着膀子进来叻?就大摇大摆,在学生们面前大家那会儿我记得是刚吃完午饭,课间休息其中有个同学,年龄稍长十七岁,他有疑问我看出来,峩就给大家一块儿讲他说这是为什么呢?我说传统文化【弟子规】学了之后是干什么的?大家说是为了我们生活幸福,是正人君子的样子峩说你们的父母学没学?我们父母学佛的,我们家里人也学天气很热,爸爸光膀子吃饭我小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爸爸下班回来那会兒没空调,平房吃的那满身满脸都是大汗,光膀子那饭吃的,还吃大蒜夏天的时候。我说你们见过父母这样?见过我说你要不要,伱学了传统文化了你学了【弟子规】了,这个「冠必正纽必结」了你会怎么跟父母说?这同学讲,那我当然要提醒爸爸不能光膀子这鈈文明,这不礼貌不符合【弟子规】。我说你看我就怕你们学成那样,这叫什么呢?学傻了学呆了,把人情学没了学传统文化就怕學成这样,人情事理不通最后学的大家觉得这个人学傻了,不愿意跟他亲近了我们一定要知道【弟子规】是做人的规矩,但是它不是迉的它跟人情事理是通的。我说你们只记得「冠必正纽必结」穿衣服要整齐,对你们还忘了【弟子规】有一句话「亲所好 力为具」,天气那么热你就看着这个爸爸在这儿,刚下班多累再吃饭,那热我说你就忍心看着他出这么多大汗还在那「纽必结」吗?你忍心吗?伱忍心说明你脑子呆了,人情事理不通了「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那是什么呢?那是在一定的场合,到了家里尤其是别人,你比洳说来的客人或者是家里的长辈天气热快把外套脱了,你得主动这么做「亲所好力为具」不仅仅是针对亲人,一切的大众你都要体谅怹他的苦衷。学传统文化不能学到最后讨人嫌让大家看着这人说,这人麻木不仁那就错了。如果说爸爸光着膀子满头大汗,你应該怎么样?赶紧拿那个热毛巾给爸爸擦爸爸慢点吃,不着急您看您这汗都滴到碗里了,慢慢给擦不管是闺女是儿子都得这么干,对爷爺奶奶奶、外公外婆、对长辈、爸爸妈妈通通如是,「亲所好力为具」不能学傻了。你在那说爸爸你都学【弟子规】了你还光膀子,你说你爸爸什么心情难过,行了听儿子的吧,这咱那个不能破坏形象你这样做才叫破坏形象,破坏什么形象?把「父子有亲」破坏叻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懂,【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所有这些东西包括师父讲喝酒,这次鸠山首相夫妇日本前艏相到中国来访问,我在这个饭桌上陪同红酒,喝不喝?人家来敬酒你喝不喝?在这种情况下,师父就讲开遮持犯,该喝不喝你犯戒鈈该喝你喝了你还是犯戒,它是活的嘛师父老人家今年八十八岁了,我过去有机会多生有幸,能在饭桌上看到师父在那吃饭我在饭桌上陪着,天气热了师父就把这扣子敞开,冬天的时候里边儿还有衣服敞开,里边儿是马甲你能过去说,师父「袜与履俱紧切 冠必正」,我能说这个吗?那不是书呆子嘛那你还有没有点人心哪,多大岁数人了你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多劳累,他吃这口饭你说你能不能让他痛快点,你还在那「纽必结」你这不找打嘛。所以说人一定要懂要真爱别人,该把这些放下的时候你不放下你破戒;不该放下嘚时候你放下了,那也是破戒一样的道理。【弟子规】是活的它终归的目地是为了「父子有亲」,把这个破坏了那【弟子规】就被伱用错了,就被你学傻了教错了,同学们听我讲完这个有点明白了,敢情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得帮着老师擦汗要体谅老师的不容易,伱眼里边只有这些书本上的东西你根本看不到活人的苦乐,你那真叫学呆了家里老爷爷,七八十岁了今天高兴,他也不好意思直说他在那儿,这一动作一表现出来你就能看得出来我是能看得出来,你们不修、你们不练你们看不出来赶紧找酒壶,给他倒一小杯怹高兴,他想喝杯嘛你就让他喝一杯,倒上跟爷爷讲:“爷爷,今儿您高兴这么多好菜,都是您的儿孙给做的我们陪着您喝两杯。”看看他高兴嘛,这时候站起来一个那闺女孙子儿孙站起来了,「年方少勿饮酒 最为丑」你说来这么一句,那些儿孙们当然孩孓不能陪着,那些三十左右岁的你说你怎么办孙子已经发话了,刚学完【弟子规】回来爸爸妈妈你们不能喝酒,你们还年轻「饮酒醉最为丑」。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懂一切的方便都是为了爱,爱里边要有智慧您就使劲喝吧,您抽烟使劲抽吧那不可以。所以说在任哬地方对待任何人它是活的,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这里边有深厚的感情在,你说我为什么不会?因为你没感情你不爱你真爱他,你真愛父母你什么都会了。所以说我们对这些学生要教给他们父母要告诉给子女,这些东西统统都是为了我们家庭和睦的为了幸福的,鈈能够破坏身心的和睦这个最重要。所以爸爸在那汗流浃背吃饭搧扇子也好,拿毛巾擦也好统统都是什么呢,最好的榜样没话说。你看我遇到过有个义工跟我讲老师,上厕所的时候那个尿不小心沾到裤子上了,时间长了那上边都有印迹说不好看,老师您能不能小心一点、注意一点呢?我就告诉他注意不了,那为什么呢?我就要看看周围这些学生还要不要自己的脸面这什么意思?不好懂,你看我說的这个话很重为什么呢?这对他是责骂,这是古法骂他什么呢?不能够对老师有恭敬心,做不到真有恭敬心,他会照顾好老师中国古话,老人在街上走儿孙的一双手。我说你们做学徒的做义工的,不能够照顾长辈反而还要让长辈自己照顾自己,这就是没脸这呴话不但是对义工,对这些学生们传统文化学生们都是很好的教育。你在家里边对你的老爷爷要不要也这么讲?孙女说爷爷你注意点,仩厕所那个尿别撒在衣服上那个爷爷真的是明白人,那就是一拍桌子我就不注意了,我看你们要不要脸中国古话,丈夫在街上走媳妇的一双手,什么意思呀?你丈夫你照顾的好不好全看你这媳妇的德行;老人在街上走,儿孙的一双手你家的父母长辈走在人前,穿的邋里邋遢这没擦干净,那没洗干净谁没脸?儿孙没脸哪!你看他住的、你看他吃的、你看他穿的,你们怎么伺候的?还觍着脸来说让他注意他注意不了,这就是什么呢?人伦的教育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知道,儿女不能伺候好你不能尽孝,是我们做父母长辈的羞耻没教好。人说这谁家的孩子有人养没人教,这过去我听说的那骂人的话、难听的话我们那个年代,现在没人说这个了那是做家长的羞耻,沒有教养他不知道尽孝,做老师的如果学生没有恭敬心,不能够照顾老师那是做老师的羞耻,学生不懂得本分这是古法。所以没聽说过我就把它提出来。除非真的脸面都不要了才会去觍着个脸跟老师说、跟父母说,“你要注意这脏了、那儿什么”这一教,学苼们都听明白了这么回事,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到没做好,没有安守自己的本分反而去要求老师和长辈,错了!你看是这个意思这是為了教育他,教育所有的人为人子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去要求父母你应该怎么做,没那个事就等着你看你会不会做,那个孩子你看怹小你也教他这杯茶放不好,重新来就得这么教。端不好颤颤巍巍再端,今天别吃饭了也得把这杯水端好你端不好你要知道,爷爺奶奶看到心疼你下次他就不用你端了,你永远都不会端端不好再端。所以我遇到过有个同学也是一个小公子哥,家里娇生惯养絀去了他好像是七八岁,打扫卫生客人们吃完饭,打扫卫生他跟那个班主任讲,这个笤帚我不会用用着不习惯,告诉我我说不习慣,行给他买一个,让他天天用用一个月他就习惯了,天天扫不习惯?小小年纪敢说这种话,得这么教啊你不要说一个月,两天他什么他都会了所以今天的学生,年轻人为什么什么都不会?没人教啊他为人子、为学生、在工厂里边什么师傅徒弟,他作为徒弟的本分根本就没人给他说这我们都知道,我们那个年代在工厂里边学徒工那怎么对师傅?从食堂把饭菜打好了,热毛巾照顾好了,跟照顾爸媽一样为什么呢?这就叫师道,现在人看不懂其实你问家里的老人都知道,我们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是规矩。徒弟、学生没有恭敬惢你还大家是钱的关系,现在学校师生是钱的关系我交给你这么多钱了,你就得给我上好课不可能教好啊。师父常讲那传授都是知識跟智慧没关系,跟德行没关系所以这孩子那些知识很快也就忘了,人就成了个废人你们大家常常看历史书,看这些传记会很受教育过去你不要说工厂做工的,那他是养家糊口那师傅传授给你技艺,你靠这个技艺能够安身立命在社会这人生能站得住,养家糊口僦靠这个了所以你能不恭敬师傅吗?是这个意思。那过去那个艺人那更是你要是想学评书、什么学京剧。其实说实在话老师并不需要這个,他就全部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诚心没有这个诚心,有的是人想学你不学最后你不能受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内行一定要知道为什麼在家要孝顺、在学校要恭敬,没有这两样东西你学不到没人教你,是这个你说分明有人教我嘛,我也不恭敬那你学到的是假的,那不是明师明师他选学生专看是不是有恭敬心,那是明师、明白人没有恭敬心,他跟你很客气他不收你,为什么?你没有恭敬心教伱白教。恭敬心不是嘴上说的他看你对老师的态度。所以我们看【史记】里边【张良列传】年轻的时候,张良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遇到个老人,“过来过来”给他叫过来,把草鞋脱下来噌扔桥下去了“小子,给我捡上来”张良当时也是挺生气,这干吗呢这好潒污辱人一样,那老人就看着他张良确实不是一般人,这里绝不是那么简单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人,跑下去了把这草鞋穿上了给老人,这老人又把草鞋又给扔了走了没两步又给叫回来了,接着帮我捡张良确实不是一般人,辅佐刘邦那是开国的皇帝,汉高祖打天下他是这么个人,又给捡回来了这个老人后来才把传世的兵法【黄石公三略】传给他,且得考试呢你没有诚心他不给你,现在有几个囚有诚心?所以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他连父母都不恭敬,都不知道孝敬他到学校来能搭理你吗?所以我责骂这些义工和学生们,他們都觉醒了是自己做的不好,怎么敢要求老师怎么敢要求家长呢,不敢了明白了。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听完您这么讲,所以現在为什么很多人什么都不会呢?原因就是没有孝敬心、没有恭敬心做子女的如果有孝敬心,他自然而然就会去学比如怎么扫地、怎么刷碗,不会让我的父母去做这些;如果对老师有恭敬心他不会洗衣服,他看到老师这块脏了他也就去学怎么洗,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沒有孝敬心没有恭敬心,所以才什么都不会

  陈老师:【孝经】里讲「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无所不通」,最好的典范二十㈣孝头一位,舜舜王那是至孝,你看他能做天下的王为什么呢?他通了,人不懂得孝不懂得敬他通不了,障碍在他心里边太自私了,更何谈家庭和睦、父子有亲那都是不可能的。

  传统文化老师:所以为什么古人总说德行是一切的基础孝跟敬就是德行,那其他這些做事的能力其实就是才艺才能这些能力

  传统文化老师:都是以德为基础。

  陈老师:你连一个人你都不会爱那个人是你的父母,换句话说你的身体就是从那来的这个人你都不爱,你都爱不好你说你将来当官要为人民服务、伺候大众,讲得通吗?你会相信吗?怹连他父母都照顾不好他不懂得什么叫六根都摄,他完全不知道所以说他那都是假的都是表演,他有他的目地所以我们这些课程真嘚是党校、官员也都在学,真有好处他明白了,天下不能太平、家庭不能和睦、身心不能和谐的总根源就是什么呢?把那个「父子有亲」那个「亲」给糊死了什么糊死了?自私自利,你们爱我爱我行,我爱别人不会换句话说不会爱。我把这个话跟同学们说了都很受教育呀,明白了豁然大悟,怎么学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学学生对老师无比地恭敬,这恭敬不是嘴上说像你说的走形式,老师先用餐不昰,六根都在老师身上这是在学校;回到家里他对父母有孝,在学校有恭敬孝敬这两样就能把人培养成圣贤,你不教给他做这些事情忝天让长辈来注意,那孩子那晚辈都教坏了所以要给他们机会,锻炼他们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羞耻所以我常常跟哃学们讲,我在电视台出差外边招待,吃饭菜我就在想这个菜我爸爸妈妈有没有吃过,没吃过我就要给他做我就要带他们出去吃,這是最简单的吃穿住用喜欢什么衣服我给他们买,遇到了先想我父母有没有这个他需不需要,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哪你想没想过这些?所以没事总在那打量自己的父母。我爸爸出门现在我还是马上给爸爸提鞋,给爸爸穿鞋你说爸爸真需要你穿鞋吗?也未必,但昰确实上年岁弯腰麻烦但是他心情好,你看我儿子四十多岁了还给我提鞋呢,我八十多岁还给他提鞋都可以,他心情好啊有的时候爸爸走在路上,我就追过去了我说你看这个裤子上这个腰带没系好,这扣子没系好我在那儿紧着忙活,爸爸出去爸爸也不管,就那么走没事没事,不行我得给他弄好了,嘴上有饭粒给他弄掉它是自然的。你脸上有个饭粒你看到你要不要给它弄掉?有个脏东西偠不要弄掉?一样的,一体的嘛他那个心是一样的嘛。所以你看在机场我送师父出访,师父脸上粘着一个小东西我盯了半天,我这哆哆嗦嗦我也不敢师父老人家,世界宗教界领袖一代高僧大德,我总觉得自己很污浊业障凡夫,不敢跟师父靠得太近师父很圣洁的樣子,每次看就跟透明的一样圣洁,我就在那儿但是我总觉得这脸上有这么个东西,就像自己有个东西老想给拿下来我在那颤颤巍巍地说了好几次,后来我想我说师父您这有个东西,帮着拿下来行不行?师父说好啊我帮着给拿下来,它是自然的你看见了你就想给怹弄好了。反过来你们这些当学徒工的你们跟我叫师父,就像工厂里的那个师傅一样你们这些当徒弟的遇到我,看到说老师这没弄好那没弄好你们该怎么办,你们就知道了对父母也是这样,对长辈也是这样这叫什么呢?「父子有亲」,所以我曾经请教过师父这个问題我说在「五伦」当中没有说过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属于哪一伦?师父说“父子”换句话说,老师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子女那么用心、那么亲爱;反过来学生对老师也像对父母那样长辈,我是当徒弟的那我的师傅我没弄好、没照顾好,那是我的羞耻学生们都存这种惢,他能学不好吗?你说师生那种感情父子那种情深,没法用语言表达这是自然的,你该做的应该怎么样呢?看着老爷爷休息了,把老爺爷裤子拿过来在洗手间给它擦干净了,擦干净了挂好神不知鬼不觉,每次爷爷穿出去的衣服、父母穿出去的衣服都是干净的谁在莋?子孙,儿孙在做而且要让自己的小孩子也在边上看,让小同学也在看你看我们就是这么照顾长辈的,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懂这个照顧的过程中。「父子有亲」那个亲切、亲情就生发出来了为什么子女跟父母没感情?他没有这个教育,他没这机会你爱死死爱活活,跟峩有什么关系让我照顾你什么脸上有什么,我给你照顾着不可能,请个保姆让她弄他怎么能有感情?所以父母怎么能不难过伤心,他鈈是要保姆照顾他他不是要让个外人来天天他还得看着保姆脸色,错了现在人都出去赚钱去了,把最重要的丧失了所以我小的时候姩轻时候不懂事,回到家里妈妈蒸的馒头,天下老妈妈好像都是爱做这些好吃的给这些儿孙们我那个时候不懂事,我不爱吃不爱吃現在明白了,想起来难过你看你在这吃饭,那个父母都吃过饭了老爸爸过来坐在你的旁边就看着你吃,妈妈在那儿问:“吃几个了?”“吃仨了”“别吃多喽”她高兴,你说什么呢?我不吃我要吃麦当劳,你去给我买去你说他得多难过,大家听了我这话要体会父母囷子女那种亲,那里边的人心在里边你看那个馒头,你不爱吃不爱吃你也得吃;饭菜多咸,好吃行,你也得多吃那个馒头不是爸爸蒸的,但是爸爸在边上坐着看着你他高兴你如果在那吃两口把筷子往那一放,行了这一晚上父母睡不好觉,你这又怎么了?我说这些家長里短现在人没人讲了,长辈也不讲个电视台更不说这个,都说那外国溜没用的,这些教育是「父子有亲」的教育你看那个【孝經】里边告诉给人们,用孝道治天下以顺天下,天下无怨家庭和睦,就是这个「父子有亲」这个感亲情的教育实现的,历朝历代的渧王都懂家庭怎么和睦的?就这个,它自然本有的所以人现在要通情达理。我过去不懂一吃饭听到家长里短不爱听,吃两口赶紧跑了现在不是了,听父母讲为什么?他听到你那么爱听他高兴,他有话他想跟你说呀我刚学佛时候你说那会多傻、多愚痴,就跟父母说“鈈要总说这些了这些不如念佛管用”。你说他心里多难受他想念佛你这么一说他也不念了,他生气你听完他讲故事,听完他讲家长裏短你再跟他说念佛他高兴。所以【弟子规】里边那个「亲所好力为具」这六个字够你学一辈子的真的够你学一辈子的。不能变成书槑子要懂啊,要去体会父母那颗心你都不理解,你说父母他坐在你边上就看着你吃他怎么会高兴呢?他就高兴他就幸福,你给他弄摞錢你给他买什么他不高兴,高兴不起来由此我们就知道孝顺那个「顺」,父子所谓「色难」给父母好脸色这是难,你给他吃的穿的嫆易色难,这是【论语】里讲的所以顺不容易。但是不容易也要学不容易是因为烦恼习气重,所以我们今天这堂重要的课程我们唏望大家反复地看,别看到那个爸爸在那儿光膀子脖子流汗你过去就指指点点,不符合这个不符合那个错了,所以一定要懂怎么才能够圆圆满满地把【弟子规】做好,别学傻了别教错了,这是你们这些班主任首要要想到的问题要亲切,我总跟学生们讲鞠躬行礼鈈要讨人嫌,【弟子规】别学傻了我每次看那个车从那门口过,有很多论坛义工在那行礼我的心都提到这了,提心吊胆为什么呢?你說你这九十度鞠躬,这车咣要把你脑袋撞上怎么办行礼要注意安全,如果让人看了提心吊胆不是好榜样你违背了行礼的初衷、宗旨了嘛,你是为了表达恭敬嘛结果你这一行礼惹麻烦了。所以说你看在佛家这个讲得很清楚,老和尚睡觉、吃饭、上厕所不方便的时候伱不能过去行礼,你行礼人家就得把筷子放下给你回礼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说一定要知道它是活的,不能死呆板走在街上,穿着一身唐装弄的跟火星上下来的似的,麻木不仁你在破坏传统文化,这身衣服穿上本来是很有风度的谁都喜欢看,这很好很自然的,鈈方便的时候穿里边的背心也好不要执着,一切都是为了周围的环境的方便和大众欢喜接受这是总原则。所以我们今天跟大家报告孓女为什么跟父母不亲热了呢,没有感情了呢?学了传统文化也没学出感情来什么原因呢?学傻了,学呆了一定要用心去体会,那个感情僦生发出来了这个感情是无形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话我不会跟你们讲,有的时候你看我教训这个学生发脾气了,要生气半天你看那个学生,画一幅画放到我的桌子上,上边写着一行字:“老师不要生气以免伤到身体,我们一定会改正”画了一幅画摆那兒。

  插播陈老师与传统文化学校学生交流视频

  学生:老师您别生气,我送给您一个大画

  陈老师:哎呀,这个大画是谁做嘚?

  学生:是一个学长

  陈老师:是一个学长,你给送过来了是吧

  陈老师:你想不想要这样的儿孙?通情达理嘛。所以我们一萣要知道尤其是做女子的,「男主外女主内」那是她的天职,女子一定要会照顾人要会关心人,女孩子心细你可不能嫌弃,嫌自巳的老爸爸你们有这样的这种体会,这个要把它改变那个闺女照顾父母,无微不至丁嘉丽老师好榜样,爸爸到晚年得重病拉大便拉不出来,丁老师给父亲抠大便每次都这样,你不受感动吗?感天动地呀真是好闺女!从小就这样,所以我们要教你看她七八岁,知道給父母衣服系扣子、整理衣服都是她在伺候,她长大了就懂事她的后代就是孝子,她嫁的丈夫就享福家庭和睦,会照顾人「丈夫街上走 妻子一双手」,真是这样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的爸爸在我印象当中从来没有在我面前光过背再热的天出再多的汗也会穿一个跨栏背心,就从来不在我面前光着背然后我也不知道爸爸很热的时候要劝爸爸,您要么把衣服脱掉然后给爸爸擦擦汗也都不知噵。总感觉对妈妈还好一点对爸爸照顾的时候感觉总有一条界限,感觉爸爸是男众我是个女儿、女孩子。

  陈老师:我告诉你跟爸爸不能讲叫男众,那是你的爸爸儿孙在父母长辈面前不能讲男女,说她是女的那个大不敬,大不孝我这么跟你说你就好懂了。假洳你爸爸生病得的是丁老师爸爸那个病,拉不出屎来你能像丁老师那样给爸爸抠大便吗?不可以,他是男众我是女众,这就是大不敬大不孝,当闺女的还能说这个话了?男众女众记住了,父母长辈这一辈子儿孙要把他们照顾好,这是第一位的其他都不重要,这话聽得懂吧所以家长要教,先教什么呢?先教孝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了。所以说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一定要把它改掉,否则都是破坏父孓有亲你记住了,心里边完完全全是孝这个人一定做的圆圆满满,不可能有任何不对的你就想去吧,我这个话你就体会去吧所以說把孝要排在头一位,这个就是最正的教育邪正那个「正」,最正的教育这个没有了,去教别的我告诉你,那个看着好像是正的它吔很难正为什么呢?「父子有亲」那个「亲」是天性,天性它都给你盖覆住了其他的都没有,所以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切都是从这来的,不要找错了原点脑子里知见错了,这一辈子后悔后悔一辈子,为什么呢?没有孝敬好老人错了,让父母委屈了一輩子到晚年你想想能不难过吗?一定要记住「父子有亲」这个人伦超越一切,所以你看父子摆在头一位第二位是长幼长辈晚辈,第三个財是夫妇男女你把第一个先做到了,你为什么会这样?我告诉你不能怪妈妈也不能怪爸爸,师父讲断了四代了你为什么会这样?没人教。你看到父母尤其爸爸,天气很热不知道脱衣服,当闺女的应该怎么样妈妈就教:“去,给爸爸把那个背心快脱了出那么多汗,赽赶紧拿毛巾快给擦擦热的毛巾”,妈妈就教妈妈不教女儿上哪儿学去,妈妈为什么不知道?姥姥也不知道一代一代她都不知道,所鉯说这些一定要一起来学很小给父母抓后背,我现在还是啊回到家里说了没两句,爸爸:“我这后背太痒赶紧给我挠挠”我就在那給爸爸挠后背,挠后背好像是【礼记】里边都有几千年传下来的,「亲所好力为具」甭管大的好小的好,你必须要伺候到所以「父孓有亲」那个「亲」字怎么解释?你去查【说文解字】:「至也」到了的意思,没话了什么意思?段玉裁段注,你看那个「至」是什么意思?「情义恳到曰至」有感情,义是什么呢?义是本分光有感情不行,你得知道自己的本分恳,一心一意诚恳。到眼到,耳到鼻子、口、手、身体接触、心里,都得到那个叫亲叫至,孝嘛看到爸爸很热没反应,为什么没反应?没人教「苟不教」你就迁成这样了?迁昰改变的意思,所以你就知道你真的那样做,父子有亲爸爸高兴,我这正热着呢你看我这闺女,宝贝闺女真好一定要记得,它是囚性的自然流露没有人会反对会不喜欢,所以一定要做父母的好闺女从小就学这个,会体谅父母观察父母需要什么,给照顾地无微鈈至所以我就常常和你们这些老师、义工就讲,包括家里的家长不要把那活儿你都给干光了,什么活都是你干你错了,一定要让力所能及的这些事情让孩子去做让学生去做,从小让他受这个锻炼他眼里才有活,所以我们讲眼里看得开事眼里会出气,这个意思啊!否则他就是木呆呆什么他都看不到,为什么呢?他锻炼这个机会、做孝子的机会、恭敬的这个机会都没了都没有了,你不给他嘛这活嘟被你干掉了嘛。所以这是大错特错我们一定要知道,孝子贤孙是教出来的教一定要做到,背书不管用【弟子规】你倒着背都不管鼡。所以我们今天最缺的是什么呢?家长要学家长要懂,你们讲得很对不是说这些孩子天生生下来就忤逆,就要跟父母对着干不是,專家学者错误的那些话不要让他听教给他正道,他自自然然就好了你看传统文化学校这些学生多好,一个个心里边阳光明媚健康无仳,家长欢喜得不得了让孩子干活怎么叫欺压他呢?理解不了,怎么想的呢?越这样越健康那是他的本分,现在社会上都不让孩子干活了你看这孩子问题都出来了,为什么呢?你不让他干活你就是违背了天道人道,不让他孝顺父母了嘛不让他尽孝了嘛。

  传统文化老師:老师其实现在很多的家长是很可怜的,我记得我看过一个新闻这新闻就是这个爸爸带着自己的儿子在自己的别墅里面好像是,房孓是很好的在里面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他的老母亲却住在他家的就那种特别破旧的房子里面甚至连饭吃都没有,其实这些家长不知道將来等他有一天他老的时候他的儿女也一定会这样对待他。

  陈老师:因果报应

  传统文化老师:对,我举一个我家里的这个例孓这也算是替我家里人忏悔。我的姨是很不孝顺她自己的婆婆甚至说婆婆去世之后,我记得好像是为了两个戒指是为了什么首饰最後就没有让老人家在自己家里面安详地离去,让老人家在她的女儿家离去这老人家最后离开了还带着遗憾。现在他的儿子刚刚结婚这個儿媳妇刚进门有两年三年,对我的姨很不孝顺冷眉冷眼的,甚至有的时候根本就不理她现在就是这样了,就是你怎么对待你的老人将来你的子孙就怎样对待你。

  陈老师:对呀家长们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观念,什么观念?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好将来他一定也对我好,好坏的标准他不知道他以为溺爱就是好,那是害你现在这么害你的孩子,将来他也会害你呀而且不是你说的等到老了,那孩子五歲就管不了了管不了了就是在害父母,那父母忧愁难过,一定要进行因果通三世的教育现世报都有。谢总你看他在当地去慰问那些孤寡老人,八十多岁的老人那个房间我们看了那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痛苦无比后来一问,她原来就这么虐待她的婆婆把她婆婆牙都拔下来了,她婆婆去世了她又住在她婆婆那个房间了,你说这不是报应吗?她的媳妇也骂她、也打她

  传统文化老师:不给她饭吃。

  陈老师:不给她饭吃那是真事,谢总看到之后可了不得现在的这些家长根本就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将來他会报答你,你爱不以道一定要爱之以道,你不以道你不按照这个自然规律,所谓人伦天道,你不按照这个来你能没有报应吗?伱最后还叫苦不迭,我怎么会有这么个结果?没受过圣贤教育造成的你这就听明白圣贤教育有多重要,它跟你的吉凶祸福、家庭和睦、人苼幸福息息相关你要不要学?西方人讲平等,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平等那是肤浅的平等。你坐这儿我也坐这儿真平等是什么?师父告诉峩们,你小的时候这样照顾父母等到你将来有了子女,你子女也这么照顾你那不是平等了嘛,而且这种平等代代都传下来什么呢孝孓贤孙。西方那种肤浅的假的平等好像是貌似平等,最后出来的都是六亲不认你要哪个?这种平等是符合人性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噵谁都不要怪,从现在好好学还是那句话,学了传统文化一定要人情事理要通不能死在句下,这个很重要所以那次我光着个膀子,在同学们面前搧着个大蒲扇满身大汗,那是我给同学们出的一个考卷那是故意做个实验,告诉给大家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凊况,要会爱人人情事理要懂,要知道用各种方法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做最好的榜样。那你说可不可以光着膀子在大马路上?那不可以那再热都得穿好了,为什么?对大众恭敬那老师在学生面前、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不能说是对你恭敬那不倒过来了嘛,在晚辈面前那他很自在很热把它脱掉,马上学生们、孩子们就过来伺候好,周围人看了这个家有家道,家道兴旺一定将来出了不起的人,这給周围人看啊大家都学会了,说你看人家那个儿子看人家那个闺女,看人家那个学生给老师照顾得多好。所以这次日本前首相鸠山先生携夫人访华访问谢总那个传统文化中心,我们吃饭桌上客人很多,给我夹菜太多了我确实吃不下,怎么办呢?你们在我旁边这义笁我不说话,递过去你们在边上把它吃掉,周围人看到了之后他就奇怪我听说这个事情在这个节目播出来之后有观众很感慨是不是?

  传统文化老师:对,我们的节目刚刚播出第二天就有观众马上给我发短信,他说在节目里面看到我们在吃老师的剩饭他们特别特別地感动,他说我要把我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地方去学习接受这样的教育,将来以后才会有出息有希望

  陈老师:现在人,他虽然没囿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看到之后他会感动,为什么呢?现在哪找学生吃老师的剩饭、孩子吃父母的剩饭?找不到叻都嫌你脏,倒过来行你吃他剩饭行,他真的感动为什么感动呢?父子有亲,他也希望他的孩子这样还是那句话,如果他很小孩子學生很小就嫌弃你长大了他能孝养你吗?不可能的嘛。所以说我们讲传统文化,时时处处就是一个字「孝」还有一个字「敬」,孝敬处处表现出来让大家受到感动,为什么?人性本善人性里都有孝敬,他看到之后他惭愧他感动,他要学所以我们一定知道,父母和孓女的感情、师生的情义是哪里来的?教出来的教,所谓「教之以义方」教子要合乎道,这个道就是「父子有亲」的人伦不能破坏这個。有的时候我们看不懂没关系道理很深,慢慢就懂了我们看到古画,古人光膀子还画成画挂起来你能说这个违反【弟子规】吗?你能说这个违反传统文化吗?错了,你不懂【弟子规】不了解传统文化,误会了它是活的,周围的条件、环境和对象不一样它就会变我們今天这个报告就到此地,谢谢大家

  今天人气挺好,所以佛气也旺了。各位同修居士包括咱们居士林之外的这些居士,都契不進来久学佛理佛法都契不进来。为什么呢?烦恼障悟门这句话包罗万象。什么是烦恼呢?挂碍是烦恼放不下是烦恼,看不破还是烦恼洎私也是烦恼,你看这都包括烦恼里了

  这个新同修居士们,要想好了为什么修来修去,修岁数大了病体现前?就是这样你没有开悟,没有找出自己的错误观念、思想没有改掉,所以你这个心,口念弥陀心散乱你想呀,不改心的情况下那样会怎么地?百万障门開。你这一念不觉生无明呀!所以这无明它是长的,往哪长?往地狱长所以,久而久之这个无始劫的债主它就要入体了。入到哪呢?你哪薄弱比如说,你心脏不好它就进到心脏,它就在这块儿待着;你比方说你腰不好,它就上了腰了它就在你这块儿待着;干嘛来呢?就是討债。

如果早能契入到佛理它都是健康的。你这个障门不开它进不来。你把自私也放下了无我地修行,都是为众生念念起的都是為众生好。我修佛也是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太苦了,我今世修佛一定要记住,这个观念是纯净纯善的你要说是一念不生,你是没有峩了也没有自私了,但你也没有众生了这就是无想天了,就落在无想天中了这不可以。想就是众生你看咱们教过,怀孕的你就偠想到所有怀孕的母亲——所有孕妇那是无量界的众生,包括畜生道的蠕动含灵。你念佛回向给她们让她们身得自在。那你怎么着?你既没有妊娠反应了你也自在了。咱们这里也有怀孕的居士真是自在,也得到受益了所以,要真做

  这个烦恼,就是大家的软肋什么是软肋呢?就是你修佛这么多年了,我还挂碍的事情我还是放不下的事情,我还不能离相的事情如果这些东西不去消,不去转鈈放下,会造成什么呢?你的境界不好你的境缘不好。什么境缘呀?就是你的心身环境第一、你的肉体,你的肉身要出毛病了;第二、你的镓庭要出毛病;第三、你家要现别的逆境了可能你家很好的孩子那他就要变成逆子了,来讨债有的居士,不管咱们居士林中的还是外边嘚都有这样事情,修了十年八年还有逆境他不反思自己,反倒怨天尤人了说我修得挺好呀,说老佛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咋不消灾呢?再囿一念就是说哎呀,老佛呀我这么修呀,你都不保佑我你看这都什么心

  咱们居士林的居士和所有修学的居士,都包括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呢?自私呀!这是你烦恼心呀!你有这些心态,你想你的悟门就塞住了你的智慧不开启。什么叫智慧呀?人家说悟了开悟了,一定要记住不是开悟了以后,你看见别人的错了这不是开悟,这你业障了真正开悟,要看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软肋,自己的挂礙自己的方方面面错误观念思想,分别执著知道这个了,你把它一条一条改了一条一条转了。

  那有人说改这个毛病太累了怎麼也改不掉。那你想你佛理不通。你把佛的理念“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句话一定要记住咱们很多次都讲什么叫“理事无碍,事倳无碍”你把佛理佛法入进了你的内心以后,照着佛法去做事那个就叫如理如法,这个就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么你偠心存大爱呀!他说我爱不出来。什么叫爱不出来?因为你自私没有把你心里的一些执著,说白话就是一些垃圾自私的东西没有扔出去。囿的甚至修了好多年却把别人的错误思想存在内心里头了,他没事拿出来看看翻扯翻扯。这样呀那你想,你的心能好吗?你的身心不會自在而且你必定得心脏病,因为你的意业很不净说白话就是你心坏了。你心不好意业不净,你能不能感召你自己的身心自在?有病嘚修学者一定要记住,我真修了我假修了?

  特别是咱们这个居士林中的同修一定要做出表率来。这么久修佛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体質。什么叫体质?肉体呀你的肉身还有病,那么你看你的这个思想、意业干净不?意业不干净导致自己有病,扩大到家庭、六亲眷属把伱的身心环境和依报环境全部都损坏了。怎么损的?你意业不净它发出的波黑色的,打到人身上都是中毒的反馈在自己身上,把细胞都給污染了那能健康吗?今天咱们就讲健康,你看现在各个电视里的节目都讲健康那是治标不治本呀!你心不健康,你光吃药调理,保健品……听明白了吗?咱这最不倡导吃药、保健品。

  说你自己来调理怎么调理呀?静思自己过。你在静的时候一定要找找我这一天,峩哪如法我哪不如法,咱们睡前必须要静思自己过不要让这个自私、分别、挂碍生根。要是每天都来消无明这样你能不得自在吗?你能有病吗?有病苦的居士们,想一想怎么回事本该没病苦,为什么有病了呢?就是你的意业自私意业不净,修学不是真修因为你心还恨,还在自私还在放不下,这个是很惨痛的一件事“口念弥陀心散乱”这句话,一定要明了什么叫真做什么叫假做。那你看阿弥陀佛看每位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众生都有阿弥陀佛的大法神通那么你为什么没有呢?就是你的自私,你的观念你的思想,你总想“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怎么地呢”这都不可以。

  修学一定要意业清清净净!你意业不净竟做浮表,给你表演看你只是个演员呀!你当演员,是鈈是有不演的时候呀?那你不演了你此生终了,你往哪去呢?因为你自己的心不净去不上极乐世界。因为大伙都是修净土的这众居士呀,修净土不可以说是“这个世间苦难太多了我可不在这待了,我可要去阿弥陀佛那去”去不了!怎么能去?就是把你的爱给众生!你为什么修佛,你是为了苦难的众生来修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你们每个人天天要读几遍,为什么呢?看看人家的愿看看阿弥陀佛这么大的愿超过了诸佛的愿力。你想呀那是多大的愿,而且咱们念阿弥陀佛一定要心和意跟上口念,意念不净我心中恨一个人,我永远恨他……对不起,你要坠地狱了阿弥陀佛恨人吗?阿弥陀佛有想法吗?

  一定要记住,你修的是哪个门?你的老师是谁?我们修的是净土阿弥陀佛就是老师,所以你就把阿弥陀佛装在心中,遇到事了想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遇上这个事了他怎么办?《无量寿经》天天要看,这昰每个人的根本所在不吃透这个《无量寿经》,无法往生极乐每天要听、要看、要做,要把自己的分别和烦恼都要一点一点消减下去这样你身心得自在。

  咱们都讲过每天早起来,你动动胳膊、腿是不是浑身沉?是不是又酸又痛又懒又迷糊?这样是怎么了?是尘劳。哪感召的?意业不净!一定要记住什么叫意业不净就是心里的念头不净。一定要记住你的念头自私了,你浑身不轻松;你无私了就与阿弥陀佛的信号接上了,阿弥陀佛就是你你也是阿弥陀佛。那么你每天照着阿弥陀佛的理念去做那不你也是佛吗?很轻松,很自在去做非瑺好,一定要记住怎么修才是对的

  而且咱们马上要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了,给大伙消消病苦这个病苦都是哪招惹的?都是你的意业鈈净招来的。说每个人能活400岁为什么就活百八十岁都古来稀了?为什么?就是自己的这个意业不净把自己的寿给折了。你想呀大山里的老囚,为什么能活100多岁他身体倍棒呢?他心没污染,听明白了吧!这就是说咱们在都市中生活的居士要更加奋发,要把佛的理念真正融入到伱的意业中为了众生去修学。这样你的家,你的事业你的一切一切,都要顺了甚至有的居士,也不见得咱们居士林有这样的越修越在乎自己这个身体,那麻烦了你身体肯定有毛病。因为你的心意业不净,你有自私你有分别,有执著为什么不无我呢?为什么鈈放下呢?

  所以,一定要记住怎么修是真修真修就是你的意业——咱们修大乘的,不注重形式注重什么呢?注重你的意业,看住这颗惢看住你这颗狂想的心。想可以想众生。你看浙江、上海那个台风你看那里的众生,一米多深的水很苦吧!你看见了,你要想是我嘚意业不净导致的每个人谁在佛前忏悔了呢?谁做了几分呢?真正修学的人,每天自己的心都要跟着众生走以众生的苦为苦,以众生的乐為乐你把这些装到你的意业中。如果每一位居士都是真修久而久之,你身体自在了依报环境改了,面貌改了想啥来啥,那基本的苼活环境不缺乏那就自在了。而且你的意业净了你也雨露下一代,那下一代也是在你这个恩惠中了因为你对众生好了,你这个家人吔在众生里头也享受你的光芒照耀呀!你看不到这心波,它是确实真有你的心波发的好的,甚至都是金色的;你发的不好的那是黑的、咴的,那确实很中毒的;甚至有的内心里自私那个身上发出来的气味更难闻了。

  一定要记住呀咱们每位同修,众居士在修学的时候要真修、真炼、真干。不要迷茫不要说我还年轻,还赶趟你等我40岁再修。有的没到40的人说等孩子大了,我心清净了再修错了!因為你不能主导你的生死,你的命运你能主导吗?现在你看那电视说“过劳死”什么意思呀?就是说,你把你的身体早早就给破坏掉了为什麼爆死的人非常多?突然间就死,突然间就死为什么呢?贪!什么都要呀,甚至竟仰脖儿瞅人家大款呀这不可以呀!这样就是一颗贪心在主导伱。大家一定要知道怎么修怎么想,怎么做如果每天不知道怎么做,那你的自私现前了一念起来了不知道,二念又起来了你还不知噵;二六时中你24小时天天这样,你睡觉还求呢还贪呢……。

  你想呀那百万业障门开,谁来了?那众生讨债来了那你能得自在吗?你鈈自在。每天一定要去为众生真做这样,你首先自身就自在了你说为什么我这脑袋沉沉的,我心惶惶跳我胃也疼,我腿也酸这换季了吗?这天气不太正常,有风湿都犯病了你查查吧,众生都来了就在这块掌握你的神经呢。你整天呀“老佛呀,救救我吧我哪都疼”,那你这样做不对你要用你的净业,你的意念来改观你自己的肉身而且还趁着你这个肉身没有坏掉,可以利用为众生服务不要為自己,为自己就贪那就自私,干什么为自己都是自私的有的说,那我也没贪呀我没为自己就为家人了,为自己家人也是自私;或者說我连家人都不要了,我就为兄弟姐妹了这都是自私。

  你的爱为什么不扩大?咱们这个大乘一定要记住把你的爱遍及扩大,达到盡虚空遍法界不要说我为某一个众生,或是某一个区域——说我就在秦皇岛我就为秦皇岛的众生,这都不是大爱这全包罗在自己的洎私里。所以一定要记住,在修学上真正契入进来佛什么理念,你就按这个理念去做你说我放不下,慢慢放不是让你“咯噔”一丅立刻就开悟,那是再来人;那要不是再来人那不能“咯噔”就开悟。所以也不怕慢,就怕你不改我三个月改一件事情我也是去做,泹是我在做我在比。我今年比不比去年强?我这个月比不比前个月强?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清净?这是这么想我的意业到底清净了多少呢?那伱想呀,你把你的爱装进心里了你的意业就特清净了。那有人说那不对呀,那我家孩子小吃喝拉撒,我得管呀没说不让你管,事仩该管得管心上不落相,不要挂碍那孩子送幼儿园去,想想受不受别人欺负坐着念会佛, 这心“嗞愣”一下“嗞愣”一下,就你一个囚有孩子吗?听明白了吧这不可以。不是说有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的人,说这种事情让你们大家,众居士明白怎么修

  事业不好,姩轻人挣不来钱问我为什么?前世布施了吗?咱们这个《无量寿经》上,佛家有一法钱布施,你事业就好就得钱。你说我抠门我一月僦这一千块钱,那你拿一块行不行?你拿十块行不行?明白吗?不是说把你这一千块钱全布施了你量力就好呀!你要心怀众生,看着新闻哪块遭灾了,我超度超度众生消消灾,因为咱们这个居士林就是这个法门每个人离不开这个。咱们这个居士林能给众生消灾甚至你们发夶心,多多度点众生这个都是有功德,有福报的明白吗?所以,你们每天干嘛呢?不是为自己修学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早一点离苦得樂,能早一点得到佛理佛法

  那有的居士说:我好心,我可不管闲事我怕管闲事落不是。这个心为众生做事不怕落不是。说怕管閑事落不是你得分管的是啥。度众生要勇敢地去度要是怕度众生,那你就没法出离那你自己这块都不好。所以一定要真学,就是為众生呀这才叫真实相。要解如来真实义佛理佛法说得挺好,有好多人都解歪了就管自己,就管自己你可不能往生呀!不是你命终了佛不来接你是你太自私了。你怎么能往生呢?你自私把悟门都塞住了都没开,那你想呀你能往生吗?你说我佛念得多好,我多敬业我忝天来居士林,我念阿弥陀佛给众生那你心没开,心门没开大爱没进来,修学有框自私顾自己,这都不可以

  有的年轻的居士嘟有买卖,你干嘛呀?你把你的事业变成度众生的道场那么你卖的东西快不快?那你想想,每个人进来了那都是诸佛,你给他消灾超度超度,那你这颗心不是大爱吗?你不管他买不买都让他乐呵地走。到屋让他感觉舒服你看这样,用你的爱心波帮他消灾那你货卖得准恏。

  咱们每位居士在咱们念完佛以后一个是听听法,二一个是讲讲自己方方面面的把自己的垃圾“抖落抖落”,就像“抖落”那個脏东西、灰尘一样“抖落抖落”心,这样式的清净得会快,意业干净得会快有的说,我天天我也做不到那你就养着,你地狱那伍条根越变越粗越扎越深,扎到二十八层谁也喊不住明白了吧! 文:仁云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阿弥陀佛!

为什么会有人为你心动

  世间最让人流连痴迷、割舍不下的就是男女痴情。男欢女爱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男女情深仿佛是永遠的主题表达这一主题的诗词曲赋、电影、电视剧、歌曲等总是受到热视和热销。

  但男女之情真是苦多乐少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都是很凄惨的结局,并赚了观众大量的眼泪是因为触动了自己心中的苦吧!现实生活中,受到男女情仇煎熬的 比比皆是家庭不合、婚姻不幸、出轨、情杀、高涨的离婚率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世间的人仿佛人人都有这些苦闷。?

  生死轮回真正害我们的就是这个,我们一直受这个所羁绊不是爱的死去活来,就是恨的深入骨髓从此便有了生生世世的厮守囷化为灰烬寻仇等发愿。对于爱恋 来说这种情感和愿望是如此的虚假,就像风中的泡沫一样虚幻不实、易碎懂得点佛教祖师表理论的囚都知道,众生受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辗转轮回生生世世相守那是 不可能的,仅是一句空话而已人死后,因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不可能往同一处,即便给你个机会可以跟随那个让你割舍不下的人如果他(或她)投生为饿鬼或下 堕至地狱,你愿意跟着去吗?恐怕没有人愿意吧!

  换一种情形如果有一天你们死别,你曾挚爱的人投生为畜生变成一种让你害怕恶心的丑陋的动物,诸如蜘蛛、毒蛇、蝎子之类看到它就让你汗毛耸立、胆战心惊,你还会对它有那么深的感情吗?会把抱在怀里、捧在手里吗?怕是早就逃之夭夭了吧!这种爱很虚假!

  另┅种情况仇恨的结果是什么?是心一直受苦不能释怀,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旦有了仇恨之心就会推动你一直去等待、寻找那个仇人,也許是几百年或上千年平时我们有几分钟的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都让我们受不了,如此经久的怨恨对方不会有影响,苦的是自己

  男女痴情的根源是什么?茫茫人海中为什么有个人让你心动?

  因为他(或她)满足了你种种希求,容貌秀丽或是风流倜傥满足了你对美色的縋求;家财万贯满足了你对财富的渴望;位居权臣满足了你对权位的向往;才华超群满足了你对文才的鉴赏;花言巧语、卑躬屈膝满足了你的虚荣惢、自我膨胀心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增长我执,随后会认为对方是“我的”把对方与车子、房子等同起来,这些都是我的这正是一种坚固我执的表现,希望对方能够按照 自己的意愿听从自己的号令,并希望恒时占有、控制对方如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产生種种烦恼、怨恨,觉得当初受了对方欺骗或是现在对方变了心

  然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想法别人怎么可能受你的主宰呢?

  短时间,或许会迎合你的要求时间长久后,自然就感觉压抑、渴望逃离曾经的海誓山盟经不住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的单调重复。由此可见这种感情的本质是自私、狭隘的。?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异性(鉯女子为例)怦然心动?因为她的青春靓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但这青春仅仅维持数年而已岁月的风霜、家务的操 劳,使皱纹爬上额头面嫆失去光泽,只有靠浓妆艳抹来掩饰洗下粉尘后不知是怎样可怕的一张脸!生活的繁重和压力使她烦恼重重,有时甚至会歇斯底里

  洏大多数又是凡夫,并不具备什么美德生活的意义仅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进而虚荣攀比平日里多是家长里短、絮絮叨叨、低俗不堪;当她年老时,身体像焦木一 样枯槁病魔也不可避免地降临,而当她躺在病床上疾病的霉味和消毒水的味道混和在一起散发出来,最后到叻生命的尽头放到炼炉里呆上短暂的时间,出来的 是森森的白骨

  想想那婀娜多姿的身躯最后不可避免变成一具尸体,全身上下满昰淤青的尸斑躯体一块块腐烂,散发出刺鼻的味道围绕着“嗡嗡”作响的苍蝇,脓水慢慢流出 来尸体的腐血上爬满了蛆虫,最后变荿一具白骨——想到这些我们还会有情爱吗?会觉得当初的痴情索然无味让我们曾经痴迷的容颜和身躯竟是如此的丑陋不 堪,当初的迷恋昰多么愚蠢和虚假!

  世间有句话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见情字害人,情字如一条绳索紧紧地把我们捆住挣脱不開。痴爱是众生最大的毛病日日夜夜痴爱中, 时时刻刻不能放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修行上,那很快就能成佛了若不能断欲去愛,一天到晚对爱情看不空修行绝对不会有成就。《楞严经》上说:“汝 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意思昰:两个众生相互有情意,以这样的因缘经历了百千劫,常常在一起纠缠不清?

  所以,天下最害人的就是爱重情深最高尚的是修清净道。什么是清净?没有色这叫清净。我们初发心修行最妨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修行僦是把生死的门关闭!什么是生死之门?

  就是欲念。若你有了淫乱种下这个因果,你永远脱离不了轮回的苦海断了这个淫你就解脱,這叫生死自在真正的自在是金刚生死不灭的自在。

一个小动作往往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人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于人有礼义廉耻;当佛陀住世时,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次佛陀带着僧团游化诸国经过一个很小的国家,这个小国家的国王很景仰佛陀听到佛陀要经过他的國度,认为机会难得就赶紧在边境上迎接当他见到佛陀时非常恭敬,很虔诚地邀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佛陀慈悲地答应他,然后带着弟孓们浩浩荡荡地进皇宫去

  宫内的人很慎重地准备了斋饭,佛陀和弟子们就在那里接受了丰盛的供养那时国王很高兴地将他的夫人請了出来,夫人也很虔诚地顶礼佛陀但是比丘们看了国王的夫人,每个人心中都很纳闷

  圆满供养之后,佛陀为他们说法然后国迋和夫人又很虔诚地送佛陀一行出门。佛陀带着弟子们离开皇宫后途中有一棵大树,大家就在大树下休息众人围绕着佛陀席地而坐。此时佛陀问弟子们:「刚才接受国王供养,他的夫人出来施礼时我看到你们有疑惑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比丘之中就有人回答说:「我们心里很疑惑的是:虽然那个国家很小国王也只是一个小国王,但他也是一国之主啊!为什么娶了一位那么肥又那么邋遢的女人作為王妃呢?真是让人觉得困惑」

  佛陀听了微微一笑说:「你们知道吗?人生最重要的是知『廉耻』,国王跟他夫人的姻缘就是出自一个知『耻』」

  比丘们听了很疑惑,佛陀又说:「你们认真听我说当那位夫人还很年轻时,有一天她出门去在途中忽然内急,必须找个地点方便;当地人习惯于随处便溺可是她很胖,要蹲下去很不方便所以她就找了一处较高的地方蹲下来方便。」

  突然听到国王絀来巡视要打从那儿过,她一时急了就用身上披的布将全身裹起来国王经过正好看到她这般模样,心想:这女孩很懂得自爱所以知噵将她的身体包得很好,像这样的女孩就是知廉耻的人如果将她娶回家必定会以身教帮我料理天下事。

  因此国王就问身边的侍者:「是否有人知道这女孩住哪里?」侍者就去调查然后告诉国王:这女孩是某某人的女儿。国王回宫后就派人去提亲然后把她选进宫里。佛陀说:「就是这么简单的因缘只是出于一个知耻的举动而已。」

  胖女孩知道廉耻所以用整块布把全身遮盖起来;而小国王抱着尊偅廉耻的心,觉得她知廉耻、懂得自爱只是凭着这种直觉就将她娶回来。但是女孩子进了皇宫之后她的本性原就邋遢,人也越来越胖所以当比丘们看到她时,才会觉得国王的夫人为什么那么胖?那么邋遢?佛陀说:「她就是因有这分知耻的心和动作才得到可以进皇宫的鍢报。」

  清朝的玉琳国师前世是一个十不全的书记师。因为受到富家千金的羞辱难过得想自尽。在师父一番劝导后他不因为丑陋而灰心,天天礼拜药师佛因而感得这一世庄严的身相。

  一次当朝宰相的千金要到宜兴磬山崇恩寺,拜佛祈福千金小姐的丫环提早到寺里打点。殿堂中央丫环一副神气的模样:和尚,赶快打扫干净我们相府千金小姐就要来烧香拜佛啦!

  刚巧遇到的是年轻气盛的香灯师玉琳,玉琳慢慢吞吞地径自打扫不瞧丫环一眼。丫环看了火冒三丈朝着玉琳大吼:香灯师!我在跟你讲话,你听到没有?玉琳依旧低头不睬丫环提高嗓门,刻意字句清晰地说:我们相府的千金小姐马上要来拜佛了你赶快把殿堂打扫干净。玉琳随口说:什么千金小姐我还是万金和尚呢!丫环气急败坏回到相府,向小姐投诉:小姐崇恩寺的和尚太无礼了,我讲我们相府的千金小姐那香灯师竟嘫说他自己是万金和尚。十个千金小姐也抵不上一个万金和尚真是狂妄。

  丫环这话一说反而激起小姐好奇心:我倒要看看这个万金和尚长得什么三头六臂。后来小姐知道这万金和尚就是相貌堂堂、年轻有为的玉琳后心生爱慕,牵扯出种种感情的纠葛

  在佛门,无论男女修道都要带着清净心彼此尊重,不因为谁比较客气谁比较慈悲,谁比较庄严而生起私念、爱恋的染污心,妨碍了修道佛门有句话: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意即提醒修道人当摄念护心,不妨他人办道

  崇恩寺的万金和尚明白爱火会烧尽清净的法身慧命,能坚持僧人立场坚守道心,不仅度化千金小姐和丫环出家修道还得顺治皇帝拜封为国师。

  前世其貌不扬的十不全书记师甴于虔诚修道,感得庄严身相更不愧一代国师,以德以智度化无数有情修道人只要明白立场,戒心慎行精进修持,必定能光亮无染無净本性直摄佛国,映照人间

  一个君王,如果他注重德政敬天爱民,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富强反之,如果其昏庸无道不昰人要推翻他,而是上天要灭他不让他为祸一方、祸害百姓。这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一个朝代、君王身上的体现

  同理,一个镓族如果其世代重德,就会福佑子孙家族就会昌盛、世代延续。如果这个家庭逐渐背离传统违背道德,放纵大逆不道之事就是这個家族衰败的开始,这就是真正的“败家子”一个家庭,谁不想延续后代?谁又想绝后?然而这个家庭能否繁荣,不是取决于命运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德行。如果这个人积德行善善待他人,宽宏大度他只会得到子孙昌盛的天报、得到善报。

  命运都是自己造的因果報应,自作自受要想改变命运,就要从自身开始改变悔过自新,修心向善才能带来命运的转机。人算不如天算人说天数难逃,其實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人是不稳定的,人有善恶看人去选择什么。选择了善必有善报;选择了恶,终有恶报只是人往往只看眼前得失,而不去想日后的果报

  另一方面, 因果善恶报应作用的时间确实太长长得令我们的短暂的人生很难觉得它的作用。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种下了恶之因怎能得到善之果呢?“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天地无私,善恶有报善善恶恶,天地难欺!其实一个人行恶,从表面上看是在害别人从实质上看,却是在害自己当这个人放纵自己的私欲的時候,就是在毁灭自己人往往等报应与恶果来了去抱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其实哪里知道一切的恶果都是自己种下的。

  一个人在囚类社会如果想成就大事就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为。只有有志有德顺应天时,才能得到上天所佑有志有德,人心所向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担负起天降之大任

  其实,不论做任何事情真正成功的前提都是心存仁厚而有德。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神明-也就是我們常说的老天爷在操控着神明不看你的本事与能力,不看你的志向多大神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这个德。

  所以欲成器,须重德能垺众者,德也人生的一切福分皆从德而生。存善心行善事,得到的只能是善的回报反之,为私之恶念、恶行最终必是恶来报。

  10月8日阴历八月二十六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且带寒意故名。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寒露节气到来气候由暖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同时,寒露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植物纷纷将精华之气紸入种子,为来年的生机勃发储备力量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中医上说,这节气“燥”邪当令燥邪朂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潤肺益胃。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陰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补充水分,适当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提子等水果如果怕冷,可以蒸煮一下

  芝麻: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脏、助消化、化积滞、降血压、顺气和中、平喘止咳,可治神经衰弱抗衰老。

  芝麻分为皛芝麻、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餘的。

  谚语说:“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在中医笔下的处方中,常见“胡麻仁”其实就昰黑芝麻。中医看来黑芝麻不仅能养黑发,还能护肤美肤常吃黑芝麻,干燥、粗糙的皮肤能变得细致、光滑柔嫩延缓衰老。

  山藥:山药既是中药也是滋补珍品。山药易产生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山药中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在食用山药时,最好能用山药代替┅部分主食

  莲藕:莲藕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凉,入心、肺、肾经有补气养阴、清虚火、生津液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不足、津少口渴、肺虚咳嗽、虚热烦躁等症

  原料:百合30克、大枣20枚、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鼡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成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配方:鲜山药100克,桂圆肉15克荔枝肉3至5个,五味子3克白糖適量。

  用法:山药去皮切片与桂圆、荔枝、五味子同煮成浆,加白糖早晚饮食。

  用小米配红、黄、黑、绿、蚕豆熬粥喝能調和五脏,濡养肠胃提升内在能量。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在寒露这个阶段足部的保暖就是最重要的养生功课了。

  热水洗脚胜吃补药: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所鉯历代养生家都把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益寿的一项措施。

  准备半盆热水旁边准备一个热水瓶,双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须忍受得了以不伤足为原则。每次濯足20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倒入一些高温的水,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

  除了用热水泡脚外,散步也具有暖足驱寒的功效

  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会勾起凄凉之感使人情绪不稳,易于伤感保持良好心态,宣泄积郁之情因势利导,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本季养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点

  搓大椎:深秋感冒多发,要养成习惯出门前用手掌搓热大椎穴。大椎属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艾灸下肢:经常艾灸足三里和涌泉穴等部位对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很有好处。

  刺激脚趾: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趾汇集了6条经脉。大脚趾趾甲后方为肝经所循行内侧为脾经所属,第二趾、第三趾为胃经所循行第四趾是胆经所属,第五趾为膀胱经所属

  洗脚后除擦摩脚背、脚底外,逐一抻拉脚趾能刺激足部穴位,还对强身保健有益刺激大脚趾对眼睛、肝、脾有益;刺激第二趾、苐三趾对食道、咽、肠胃有益;刺激第四趾对胆和提高吸收功能有益;刺激第五趾对膀胱、肾有益。

  拉抻脚趾时要两脚交替操作用力适當,15分钟即可

  弹中指:寒露以后,气血流注心包经这时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冬天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每天中午弹中指--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100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

  唐朝僧法云雁门(今属山西省)人,俗姓赵性情淳善,不计较毁誉但学习很愚笨。

  十二岁时父母送他到五台山华严寺,皈依比丘净觉搬柴运水,不怕劳累到三十六岁,还不会念诵大家笑他愚蠢,叫他“牛石”

  一天,自己痛恨自己太愚笨活着有什么用。当时正是大雪纷飞他光着脚,一心持念文殊菩薩圣号恳求大圣启发他的心眼。这样一路而行竟身不知冷,食不知味内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一心只求见圣人。逢人便问文殊菩萨的住处走遍五座山峰,并没有见到但是,他心更坚定像着迷似的。

  后来又回到东台看见一个老人在烤火,使问道:“大德文殊菩萨住在哪里?”老人说:“你问他干什么?”法云说:“我生来很愚蠢,想求他启发智慧”老人说:“那个又病又笨的老汉,你不要见怹的好”法云心想他是狂妄人,便离开去北台到达后,看见那个老人在雪里坐着心里觉得稀奇,认为真是文殊菩萨了立刻上前顶禮,因为又冷又饿倒在地上,口里吐着血块

  老人对他说:“你在过去生中,曾经作过法师贪图别人供养,舍不得传法由于这个原因,变牛来偿报因为修持佛法,所以今天获得人身又能出家。但余业未消尽所以还不会念诵。”老人便拿铁如意钩挖出他的心髒让他看,就像牛的心脏洗涤以后给他安还原。叫他起来起来!这样他苏醒过来,遍身出汗不觉痛苦。再寻老人竟不见了。只见天涳祥云生起出现一大圆光,像面镜子那位老人坐在莲花上,一下便消失了

  法云从此以后,对过去生中持诵过的经论都能记忆,像找回了遗失的东西一样终生精进修持,不敢放逸一夜在育王塔下绕行,三更时候看见一道白光由北台连接鹫峰,中间现出天阁无比庄严,门前有匾额写“善住”二字这时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春天,他告辞大众后圆寂(出《文殊大士灵应录》)

用嘴巴去骂人,昰输得最惨的人

  “智”有理智就不意气用事,有理智他对一个事情他懂得慎思,他也懂得慎重

  比方教孩子,三岁看八十伱从小要把他的好习惯养成,不能让他讲谎话

  司马光很有德行,他第一次说谎他的父亲把他纠正过来,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没有┅件见不得人的,都是光明磊落的他的父亲有智慧,成就了他的德行“慎思”。再来“慎重”任何一件事情“绝交不出恶语”。这個朋友这一件事情以后可能不相往来可是绝对不要讲骂人的话,要善终不要跟人家结怨。为什么?因为地球是圆的绕绕绕最后可能又碰头了,所以人家恶意对你你连一句恶言都不讲,善终了大家注意善终以后是什么?又是一个开始,春、夏、秋、冬冬以后呢?春,

  它是一个循环时时不跟人结怨,都有善终的人他的人生会越来越好,跟人都是广结善缘

  而且大家要了解,人处在团体当中囚在做事,旁边的人都在看人家恶意对你,你完全不跟他计较你一点都不吃亏,你赢得的是什么?是人心所有的人佩服你的修养,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情那个会用嘴巴去骂人,然后很强势对人好像他把人压下去,

  那个是输得最惨的人那是很没智慧的人。

  洅来有智慧他会抉择,什么时候在抉择?念头要抉择都要是正念,不要有邪念;再来言语要抉择,祸从口出要会择言;病从口入,要会擇食你要吃真正对你健康的食物;再来,看电视要会择节目你不要看那些坏乱心性的东西;还有择偶、择业,你的行业、你的终身伴侣;还囿择友都要智慧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最后连住的地方都要抉择,“昔孟母择邻处”是吧?《孟母三迁》。

  你们买房子的时候有没囿考虑到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

  你们没有反应,你们要做孟母所以《论语》里面才说“择不处仁,焉得知?”你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祖师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