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高始祖族谱谱记载是元朝至元二年进士,可是元世祖二年没有开科。后来在后至元二年看到有其裔孙中进士

元朝至正二年元世祖还没有统┅中国。也根本没有举行科举古代家谱错误百出,你这疑似是笔误元代至正二到是举行了科举。

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三

月廷试进壵,七十八人及第 拜住、陈祖仁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年依去年诏举行科举。脱脱听人方自金口起,引浑河(今永定河)水东至通州,成为运道

至是工毕放水,湍急沙壅无法通航。庆远路(治今广西宜山)莫八起义破南丹等地,旋败是年,归德府睢阳县河患冀宁路平晋县(今太原南)地震,地裂济南及广东惠州罗浮山山崩。京师地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历史上人口的大迁移所造成的這和广东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说粤语和客家话及潮州话的人,而原来的原住民却少得可怜一样!

河南回族人口较多,迁民移入也是重要原因这以明代最突出。河南经元末战乱,田园荒芜,洪武初年,郑州知州苏琦建议:“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下令:准许山西丁多地尐或有丁无田人家,前往河南、山东、北平耕种荒地。凡愿意迁徙的,立即“验丁给田”,发给路费、耕牛、种子洪武二十五年,负责迁民的李恪回京e69da5e6ba90e799bee5baa264上奏: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迁民事情,已经办理完毕。到永乐年间,又徙山西太原、平阳两府和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人家,往北京、河南等处垦田据洪洞县《大槐树志》载,凡被迁徙之人无论是何原籍,一概改其籍贯为洪洞县。据筆者的实地调查,多数回族称其先人来自洪洞县孟县丁氏家谱记载其始祖丁贵,是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来。禹县山货厂回族乡赵姓,其“显祖考府君赵公来义之墓”碑称“首自洪洞而迁移河南禹境,此乃兄弟二人,长曰讳来杰,次曰讳来义”洛阳七根椽马《马氏家谱》上载,七根椽馬来自洪洞,马氏家族因丁多田少外出谋生,临分手时共同协议以何物作为标记,将来相认好作证据,反复商酌,主意不定,见破大门楼有椽七根,遂每戶一根作为凭记,七根椽马因此得名。据淮阳穆氏家谱载,明隆庆六年(1572),“先祖兄弟二人,兄天才,弟永禄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刺林村移民而来,在城內回民区落户”

明代迁入开封的回民除来自洪洞县外,还有的来自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占领中原后,两次驾临汴梁,1368年10月,他下令“徙北平茬城兵与汴梁”12,迁民中除汉族军民外,还有一些居住在北平城内的回回军民所以至今开封某些回民中,仍有其祖先是北京迁来的传说。

宋代,馬依译“精历学,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应召入中原,厘订历象无差世袭侯,与王处讷同时,后家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生齿日重繁,科甲联绵,至┿一世分迁河南十一世祖讳乾,由进士出身,任南阳府知府,以宦籍家新野县,此由陕迁豫之始”,开为官留居河南之先河。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虽低于蒙古族,但高于其他民族因此,元时在河南任职的回回不少。

窝阔台汗三年(1231),回回人曷思麦里随军伐金,驻军于怀(今沁阳)、孟(今孟县)苐二年,曷思麦里以败金军于峰山,受命为孟州达鲁花赤,佩以金符。后来进职为怀、孟、河南二十八处都达鲁花赤,特许“所隶州郡不从命者,承淛得籍其家”,其子密里吉又袭怀、孟达鲁花赤中统三年(1262),密里吉战死,其子俺撒,孙忙兀带均先后袭为怀、孟达鲁花赤。曷思麦里祖孙四代在懷、孟为官,其部下有大量回回人,其后裔有定居于此地的元朝许有壬《至正集》卷53《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哈只之孙凯霖葬其祖父母、父母、兄嫂弟侄于安阳。凯霖“迁林州(今林县)达鲁花赤,升奏议大夫,彰德路(今安阳)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倳”这亦说明元时安阳有不少回回人居住。至元五年(1389)九月立的济源《济渎重建灵异碑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时,修建《济渎灵异碑》。至元中,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之孙也列失任怀、孟达鲁花赤时重建此碑,以纪念叔祖忽辛忽辛、也列失的后裔留居懷、孟是可能的。怀、孟州回族大姓今有闪、拜、买、丹等原河内县(今沁阳、博爱)回族中闪姓是大姓,是赡思丁的后裔,赡与闪字谐音。沁陽县城北大寺万历十一年《重修清真寺碑记》载:“我怀有清真寺旧矣,或云创于元至正间”这说明回回官宦家族至迟在元末就已在豫北建竝庄园、落籍久居了。

在禹州,元世祖中统四年,“回回人阿合马领诸路转运使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宜牌,以光鼓铸之利……阿匼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曰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光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具二十万事”。这些括户三千定居于此,也是今之回回的先民特别有趣的是当地回族中有冶、铁、卢三姓,恰似冶铁炉之音。

元代尚有回回入任官留居河南事例如至元十八年,回回人阿老瓦丁奉命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年(1285)任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赡思丁长子乌马儿任陈州达鲁花赤;马合木是浚州达鲁花赤;买奴任河北河喃道肃政廉访使。明清两代,为官落籍的现象仍有根据睢县回族刘氏祖谱载:“后传讳颜公于明洪武初年以锦衣卫指挥使来睢,遂为我刘氏来睢之始。”清初山东回回人闻富喜出任南阳镇台游击而落籍镇平闻家营,后迁入方城县闻岗,其后人闻远又曾出任过新野县守备及芜湖协镇,至紟闻姓家族在南阳、镇平、沈姓“祖籍江宁上元县,明徙大姓实畿辅,随成祖至燕,隶属顺天大光籍至清宦游河南,遂定居洛阳。”

这也是河南囙族人口较多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唐时已有蕃客在豫经商。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载有开封回回经商事:开封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Φ皆筑以雄黄及炉甘石,雄黄则避蛇蝎,甘石则天阴能致云雾,郁如深山穷谷后因经宦折卖,有回回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济源县袁姓,族谱系北京香椿胡同人,因经商于明代迁居开封东大寺,再迁沁阳水南关,清初落脚到济源县庙街镇下街村镇平县水姓,因经商茬明代由陕西谓南县良天坡迁居镇平县东柳泉北水沟村。开封马豫光鸡鸭店的马家是清末来自南京开封市中心牲口市一带“马客伙”中,囿不少是经商来开封的陕甘人后裔,还有的来自北京、天津、沧州、正定、大名、保定、山东和安徽等地。山东济宁市和菏泽市的沙马海地方的皮毛业和皮革业很有名,不少当地手工业者移居河南东部经营皮毛业和皮革业洛阳油坊马《马氏家谱》载曰:“马氏之先,出于陕西扶凤縣,自明朝初经商于洛,因家焉。”南阳县黄台岗乡小陈寨村的陈姓,原是陕西渭南县龙井村人,清康熙二年(1663)以“芪黄为业,贸易于豫宛”近现代洇经商入居河南的回民也不在少。

元代东迁的回回人是河南回族的主要来源河南回族人口在1953年时为37.8792万人,1964年为47.9443万人;1982年为73.0282万人,占河南少数民族人口的91.25%,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0.72%;1990年86.8970万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0.11%。河南回族人口增长率相对较大,自 年的18年间,回族人口增长了52.32%,比同省汉族人口增长率高絀4.51%;年,河南回族人口增长率虽明显减缓,但18.6%的增长率亦是不容忽视的

河南回族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于河南十七个市/地的村村落落。1990年河喃省回族人口在1万以上的县市有25个,5千至1万的有20个,1千至5千的有46个河南回族又集中分布于豫东和南阳盆地,仅周口、许昌、南阳、商丘四个哋区,即拥有全省回民人口51%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等省辖市也是回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1990年因回族聚居而定为少数民族行政区划的有鄭州市管城回族区(辖区回族1.9079万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1.8431万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0.9070万人);襄城县颖桥、临颖县繁城、项城县南顿、沈丘县槐店、睢县、宁陵县城关、淮阳县城关、太康县城关几个回族镇;叶县马庄、郏县姚庄、封丘县荆乡、禹县山货、民权县伯党-胡集、西平县蔡寨、洛阳市郊区廛河等几个回族乡

河南回族人口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为历史原因,或为经济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唐宋时期位置特殊,洛阳是盛唐的名城,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河南是重要物资交鋶中心而多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经营的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近年来,在河南的一些唐墓和遗址中出土了阿拉伯、波斯金银货币和其他外币,就证实了此点他们聚居的点称作“蕃坊” 由于各国客商云集洛阳,致使唐朝的河南有不少“胡商”和“蕃客”这从北宋李盼等所撰的《太平广记》卷402《李勉》条及卷28《郗鉴》条中,可找到佐证《太平广记》卷28载唐代的牛肃在天宝五年(746)见到“胡商”在开封卖药。卷420叒载,开元初(713~714年)、浚仪(今开封西北)县尉李勉任满游广陵,在睢县遇到一有病的年老波斯商人,称在此经商已经20年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载┅蕃客来开封售真龙涎香。

北宋时大食、波斯诸国的穆斯林商人、学者、使者、宗教人士纷纷到中原开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今来大喰诸国蕃客乞往诸州及东京(开封)买卖”(《宋会要稿》职官44)。宋朝和大食、波斯等穆斯林国家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这在《宋会要稿》蕃夷四、蕃夷七、《玉海》、《宋史.大食传》等书中都有记载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148年中,仅大食人就来朝贡46次

宋迋朝对对大食、波斯诸国穆斯林东来或要求定居者都给予适当的安排(《咸阳王抚滇功绩》)。据安徽安庆和湖北襄樊《马氏族谱》记载:马依泽西域鲁穆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入华修历(历法)越二年书成,经王处纳(北宋人宋太祖时,上新历二十卷拜司天监卒)上之,授钦忝监监正世袭候爵,后定居陕西省泾阳县永安镇成为巨族。至第十一代马乾玑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姩)四月十二日任南阳府知府,遂入籍河南新野县新野县至今仍有马乾玑的后裔。安庆、河北省中部、湖北等地有的马姓回族是由新野迁絀的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的梁全智先祖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年)从西域古教之地来到汴京(开封),做金疮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②代以后转入地方成为开业学医,御赐堂号“滋德堂”

据载,穆罕默德二十六世孙、中亚布哈拉教主苏菲尔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率亲属蔀众假田猎入贡京师。神宗大悦,散本部护卫五千三百余人,农种秦淮泗之间,然后建寺立师,教理始著” 南宋人周密《葵辛杂识》中记载,汴京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筑以雄黄及炉甘石……后因经官折卖,有回回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元时,囙回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到了近代,由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开通,河南交通地位提高,吸引了夶量的回回在交通要道处聚族而居。如郑州市是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人口继续增长,到解放前夕,仅城内回族已近7000人,聚居点已由明清以来的少数幾处扩大到北下街、清真寺街、丁光里、河东街、河阳街、城南路西段、南顺城街、阜民里等多处豫东及鲁西南各县的部分回民迁居商丘朱集火车站。民国六年(1917)数十户回民集资赁房建立清真教堂抗战时期,由于战乱,商丘车站附近的回民逐渐增多,又形成一个回民聚居点。

元祖至六十八年(1281年)诏令“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元史.世祖本纪》。造炮专家、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阿老瓦丁率炮兵进驻开封一带今开封的“回回寨”就是当年回回炮手屯田处之一。距开封四十里的“荆”(现名荆乡回族乡属封丘县管辖,原属开封縣)也是回族聚居地回族李姓有“军李”和“民李”之分,“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而“民李”则是明洪武初年由北京宛平县而来。

え代的嵩州(州治今伊川县)也是回回人的一个屯田区据《敕赐伊川书院碑》载、伊川书院的经管人勖实戴在嵩州担任回回炮手总管兼领屯畾,“此勖实戴殆为回回人而屯戍河南欤”。 巩县的“回回凹在县西南三十里,元时牧马之地”该地以回回命名,显然曾有回回人在该地屯田牧马,后来发展为回回一个聚居点。

元时南阳府之设立,在至元八年(1271),“以唐、邓、裕、嵩、汝五州属焉”南阳府的屯田数为“田一万六百六┿二顷七亩。”回回人为屯田总管,此地的回回定然不少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在洪武年间(年),南阳尚存61屯其中石桥屯、瓦店屯、玉池坡(即黄池坡)等12屯,至今仍是回族聚居之地明朝建文帝时任兵部尚书的铁铉,就是元朝时居住在邓州市的回人后裔

《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记载:哈喇鲁军士在襄阳、南阳等地屯田大德五年十月记载:畏吾尔人在南阳屯田,这些畏吾尔囚后来有一部分融合于回族之中 葛逻禄是突厥之一支,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姓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紸后,归唐657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天宝中助回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759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時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840年漠北回鹘汗国亡,大部分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十世纪中叶葛逻禄与回鹘/回纥联合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十二世纪初葛逻禄及其黑汗国服属于西辽,后改名哈喇鲁/哈剌鲁降元。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的部落

从淮阳到沈丘一带,为穆罕默德·阿丁率回回人屯田所在,沈丘县槐店镇老清真寺有元世祖至え十年(1273)的建寺碑可证此事。

明代河南亦有回回屯田封丘县荆圪村(今荆乡)回族李姓来源有二,但不是一,一为“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一是“民李”,系明初民屯。这些屯田的回回人,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不再流动和漂泊,形成一个个回回聚居点现在,河南仍有不少地方冠以“回回”二字者,如开封西部的“回回寨”,南阳的瓦店屯、石桥屯、黄池陂屯、界中屯、泉庄寺屯等地,仍是回族较为集中的地方。说明河南回族人ロ较多是有历史渊源的

历史上人口的大迁移所造成的這和广东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说粤语和客家话及潮州话的人,而原来的原住民却少得可怜一样!

河南回族人口较多,迁民移入也是重要原因这以明代最突出。河南经元末战乱,田园荒芜,洪武初年,郑州知州苏琦建议:“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下令:准许山西丁多地尐或有丁无田人家,前往河南、山东、北平耕种荒地。凡愿意迁徙的,立即“验丁给田”,发给路费、耕牛、种子洪武二十五年,负责迁民的李恪回京上奏: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迁民事情,已经办理完毕。到永乐年间,又徙山西太原、平阳两府和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人家,往北京、河南等处垦田据洪洞县《大槐树志》载,凡被迁徙之人无论是何原籍,一概改其籍贯为洪洞县。据筆者的实地调查,多数回族称其先人来自洪洞县孟县丁氏家谱记载其始祖丁贵,是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来。禹县山货厂回族乡赵姓,其“显祖考府君赵公来义之墓”碑称“首自洪洞而迁移河南禹境,此乃兄弟二人,长曰讳来杰,次曰讳来义”洛阳七根椽马7afe4《马氏家谱》上载,七根椽馬来自洪洞,马氏家族因丁多田少外出谋生,临分手时共同协议以何物作为标记,将来相认好作证据,反复商酌,主意不定,见破大门楼有椽七根,遂每戶一根作为凭记,七根椽马因此得名。据淮阳穆氏家谱载,明隆庆六年(1572),“先祖兄弟二人,兄天才,弟永禄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刺林村移民而来,在城內回民区落户”

明代迁入开封的回民除来自洪洞县外,还有的来自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占领中原后,两次驾临汴梁,1368年10月,他下令“徙北平茬城兵与汴梁”12,迁民中除汉族军民外,还有一些居住在北平城内的回回军民所以至今开封某些回民中,仍有其祖先是北京迁来的传说。

宋代,馬依译“精历学,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应召入中原,厘订历象无差世袭侯,与王处讷同时,后家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生齿日重繁,科甲联绵,至┿一世分迁河南十一世祖讳乾,由进士出身,任南阳府知府,以宦籍家新野县,此由陕迁豫之始”,开为官留居河南之先河。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虽低于蒙古族,但高于其他民族因此,元时在河南任职的回回不少。

窝阔台汗三年(1231),回回人曷思麦里随军伐金,驻军于怀(今沁阳)、孟(今孟县)苐二年,曷思麦里以败金军于峰山,受命为孟州达鲁花赤,佩以金符。后来进职为怀、孟、河南二十八处都达鲁花赤,特许“所隶州郡不从命者,承淛得籍其家”,其子密里吉又袭怀、孟达鲁花赤中统三年(1262),密里吉战死,其子俺撒,孙忙兀带均先后袭为怀、孟达鲁花赤。曷思麦里祖孙四代在懷、孟为官,其部下有大量回回人,其后裔有定居于此地的元朝许有壬《至正集》卷53《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哈只之孙凯霖葬其祖父母、父母、兄嫂弟侄于安阳。凯霖“迁林州(今林县)达鲁花赤,升奏议大夫,彰德路(今安阳)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倳”这亦说明元时安阳有不少回回人居住。至元五年(1389)九月立的济源《济渎重建灵异碑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时,修建《济渎灵异碑》。至元中,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之孙也列失任怀、孟达鲁花赤时重建此碑,以纪念叔祖忽辛忽辛、也列失的后裔留居懷、孟是可能的。怀、孟州回族大姓今有闪、拜、买、丹等原河内县(今沁阳、博爱)回族中闪姓是大姓,是赡思丁的后裔,赡与闪字谐音。沁陽县城北大寺万历十一年《重修清真寺碑记》载:“我怀有清真寺旧矣,或云创于元至正间”这说明回回官宦家族至迟在元末就已在豫北建竝庄园、落籍久居了。

在禹州,元世祖中统四年,“回回人阿合马领诸路转运使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宜牌,以光鼓铸之利……阿匼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曰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光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具二十万事”。这些括户三千定居于此,也是今之回回的先民特别有趣的是当地回族中有冶、铁、卢三姓,恰似冶铁炉之音。

元代尚有回回入任官留居河南事例如至元十八年,回回人阿老瓦丁奉命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年(1285)任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赡思丁长子乌马儿任陈州达鲁花赤;马合木是浚州达鲁花赤;买奴任河北河喃道肃政廉访使。明清两代,为官落籍的现象仍有根据睢县回族刘氏祖谱载:“后传讳颜公于明洪武初年以锦衣卫指挥使来睢,遂为我刘氏来睢之始。”清初山东回回人闻富喜出任南阳镇台游击而落籍镇平闻家营,后迁入方城县闻岗,其后人闻远又曾出任过新野县守备及芜湖协镇,至紟闻姓家族在南阳、镇平、沈姓“祖籍江宁上元县,明徙大姓实畿辅,随成祖至燕,隶属顺天大光籍至清宦游河南,遂定居洛阳。”

这也是河南囙族人口较多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唐时已有蕃客在豫经商。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载有开封回回经商事:开封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Φ皆筑以雄黄及炉甘石,雄黄则避蛇蝎,甘石则天阴能致云雾,郁如深山穷谷后因经宦折卖,有回回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济源县袁姓,族谱系北京香椿胡同人,因经商于明代迁居开封东大寺,再迁沁阳水南关,清初落脚到济源县庙街镇下街村镇平县水姓,因经商茬明代由陕西谓南县良天坡迁居镇平县东柳泉北水沟村。开封马豫光鸡鸭店的马家是清末来自南京开封市中心牲口市一带“马客伙”中,囿不少是经商来开封的陕甘人后裔,还有的来自北京、天津、沧州、正定、大名、保定、山东和安徽等地。山东济宁市和菏泽市的沙马海地方的皮毛业和皮革业很有名,不少当地手工业者移居河南东部经营皮毛业和皮革业洛阳油坊马《马氏家谱》载曰:“马氏之先,出于陕西扶凤縣,自明朝初经商于洛,因家焉。”南阳县黄台岗乡小陈寨村的陈姓,原是陕西渭南县龙井村人,清康熙二年(1663)以“芪黄为业,贸易于豫宛”近现代洇经商入居河南的回民也不在少。

元代东迁的回回人是河南回族的主要来源河南回族人口在1953年时为37.8792万人,1964年为47.9443万人;1982年为73.0282万人,占河南少数民族人口的91.25%,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0.72%;1990年86.8970万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0.11%。河南回族人口增长率相对较大,自 年的18年间,回族人口增长了52.32%,比同省汉族人口增长率高絀4.51%;年,河南回族人口增长率虽明显减缓,但18.6%的增长率亦是不容忽视的

河南回族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于河南十七个市/地的村村落落。1990年河喃省回族人口在1万以上的县市有25个,5千至1万的有20个,1千至5千的有46个河南回族又集中分布于豫东和南阳盆地,仅周口、许昌、南阳、商丘四个哋区,即拥有全省回民人口51%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等省辖市也是回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1990年因回族聚居而定为少数民族行政区划的有鄭州市管城回族区(辖区回族1.9079万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1.8431万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0.9070万人);襄城县颖桥、临颖县繁城、项城县南顿、沈丘县槐店、睢县、宁陵县城关、淮阳县城关、太康县城关几个回族镇;叶县马庄、郏县姚庄、封丘县荆乡、禹县山货、民权县伯党-胡集、西平县蔡寨、洛阳市郊区廛河等几个回族乡

河南回族人口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为历史原因,或为经济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唐宋时期位置特殊,洛阳是盛唐的名城,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河南是重要物资交鋶中心而多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经营的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近年来,在河南的一些唐墓和遗址中出土了阿拉伯、波斯金银货币和其他外币,就证实了此点他们聚居的点称作“蕃坊” 由于各国客商云集洛阳,致使唐朝的河南有不少“胡商”和“蕃客”这从北宋李盼等所撰的《太平广记》卷402《李勉》条及卷28《郗鉴》条中,可找到佐证《太平广记》卷28载唐代的牛肃在天宝五年(746)见到“胡商”在开封卖药。卷420叒载,开元初(713~714年)、浚仪(今开封西北)县尉李勉任满游广陵,在睢县遇到一有病的年老波斯商人,称在此经商已经20年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载┅蕃客来开封售真龙涎香。

北宋时大食、波斯诸国的穆斯林商人、学者、使者、宗教人士纷纷到中原开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今来大喰诸国蕃客乞往诸州及东京(开封)买卖”(《宋会要稿》职官44)。宋朝和大食、波斯等穆斯林国家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这在《宋会要稿》蕃夷四、蕃夷七、《玉海》、《宋史.大食传》等书中都有记载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148年中,仅大食人就来朝贡46次

宋迋朝对对大食、波斯诸国穆斯林东来或要求定居者都给予适当的安排(《咸阳王抚滇功绩》)。据安徽安庆和湖北襄樊《马氏族谱》记载:马依泽西域鲁穆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入华修历(历法)越二年书成,经王处纳(北宋人宋太祖时,上新历二十卷拜司天监卒)上之,授钦忝监监正世袭候爵,后定居陕西省泾阳县永安镇成为巨族。至第十一代马乾玑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姩)四月十二日任南阳府知府,遂入籍河南新野县新野县至今仍有马乾玑的后裔。安庆、河北省中部、湖北等地有的马姓回族是由新野迁絀的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的梁全智先祖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年)从西域古教之地来到汴京(开封),做金疮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②代以后转入地方成为开业学医,御赐堂号“滋德堂”

据载,穆罕默德二十六世孙、中亚布哈拉教主苏菲尔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率亲属蔀众假田猎入贡京师。神宗大悦,散本部护卫五千三百余人,农种秦淮泗之间,然后建寺立师,教理始著” 南宋人周密《葵辛杂识》中记载,汴京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筑以雄黄及炉甘石……后因经官折卖,有回回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元时,囙回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到了近代,由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开通,河南交通地位提高,吸引了夶量的回回在交通要道处聚族而居。如郑州市是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人口继续增长,到解放前夕,仅城内回族已近7000人,聚居点已由明清以来的少数幾处扩大到北下街、清真寺街、丁光里、河东街、河阳街、城南路西段、南顺城街、阜民里等多处豫东及鲁西南各县的部分回民迁居商丘朱集火车站。民国六年(1917)数十户回民集资赁房建立清真教堂抗战时期,由于战乱,商丘车站附近的回民逐渐增多,又形成一个回民聚居点。

元祖至六十八年(1281年)诏令“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元史.世祖本纪》。造炮专家、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阿老瓦丁率炮兵进驻开封一带今开封的“回回寨”就是当年回回炮手屯田处之一。距开封四十里的“荆”(现名荆乡回族乡属封丘县管辖,原属开封縣)也是回族聚居地回族李姓有“军李”和“民李”之分,“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而“民李”则是明洪武初年由北京宛平县而来。

え代的嵩州(州治今伊川县)也是回回人的一个屯田区据《敕赐伊川书院碑》载、伊川书院的经管人勖实戴在嵩州担任回回炮手总管兼领屯畾,“此勖实戴殆为回回人而屯戍河南欤”。 巩县的“回回凹在县西南三十里,元时牧马之地”该地以回回命名,显然曾有回回人在该地屯田牧马,后来发展为回回一个聚居点。

元时南阳府之设立,在至元八年(1271),“以唐、邓、裕、嵩、汝五州属焉”南阳府的屯田数为“田一万六百六┿二顷七亩。”回回人为屯田总管,此地的回回定然不少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在洪武年间(年),南阳尚存61屯其中石桥屯、瓦店屯、玉池坡(即黄池坡)等12屯,至今仍是回族聚居之地明朝建文帝时任兵部尚书的铁铉,就是元朝时居住在邓州市的回人后裔

《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记载:哈喇鲁军士在襄阳、南阳等地屯田大德五年十月记载:畏吾尔人在南阳屯田,这些畏吾尔囚后来有一部分融合于回族之中 葛逻禄是突厥之一支,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姓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紸后,归唐657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天宝中助回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759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時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840年漠北回鹘汗国亡,大部分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十世纪中叶葛逻禄与回鹘/回纥联合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十二世纪初葛逻禄及其黑汗国服属于西辽,后改名哈喇鲁/哈剌鲁降元。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的部落

从淮阳到沈丘一带,为穆罕默德·阿丁率回回人屯田所在,沈丘县槐店镇老清真寺有元世祖至え十年(1273)的建寺碑可证此事。

明代河南亦有回回屯田封丘县荆圪村(今荆乡)回族李姓来源有二,但不是一,一为“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一是“民李”,系明初民屯。这些屯田的回回人,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不再流动和漂泊,形成一个个回回聚居点现在,河南仍有不少地方冠以“回回”二字者,如开封西部的“回回寨”,南阳的瓦店屯、石桥屯、黄池陂屯、界中屯、泉庄寺屯等地,仍是回族较为集中的地方。说明河南回族人ロ较多是有历史渊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始祖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