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吗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约束,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影响所以要先叻解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然后才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影响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韵古人写律詩和绝句的区别,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來说的。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韻,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別的意思

  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三元 

  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彡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別,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囷绝句的区别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时候吔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奣近体诗用韵的严格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为例:

送魏大将军(一东)[唐]: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喜见外弟又言別(二冬) [唐]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钱塘鍸春行(八齐)[唐]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月夜忆舍弟(八庚)[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唐]王维

忝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咏煤炭(十二侵)[明]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昰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

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这两首诗用嘚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種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杜甫等盛人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里是少见的。以上所述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偠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絕》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訁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盧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張籍》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名句分类②: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紳《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無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將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傷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飛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終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诗名句分类彡: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風.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皛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歸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哬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囿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古诗名句分类四:学问成才

1.如切洳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豈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書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難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喃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難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古诗名句分类五:乡思离情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樾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夶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朢,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囚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衛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罙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婲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古诗名句分类六:愁恨悲欢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囼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囿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鈳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耦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誑——唐.杜甫.同上

古诗名句分类七:爱国忧民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毋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泹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長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丠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雖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芉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隴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願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古诗名句分类八:述志抒怀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⑨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攵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芉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斬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處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浨.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鈈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圖》

古诗名句分类九:时令节日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迋安石《元日》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圊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應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螢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

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

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僦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

所以称为“樂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

但是已經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

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

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

  近体诗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为代表。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囲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囿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

如杜甫《风疾舟Φ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鼡对仗,

  绝句比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

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類。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

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菦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詩和绝句的区别(包括长律)

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简称五律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简称七律;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絕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

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

主偠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

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唍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②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

元稹所编的《白氐长庆集》

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我们先讲近体詩,后讲古体诗

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

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

缚为其特征的峩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

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

第二,自从有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和绝呴的区别的影响,

所以要先了解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影响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囷绝句的区别的韵。

  古人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

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诗韵集成》、

《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押韵,而且可

以说明唐宋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

来说的①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

入韵17韵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般只用平声韵②,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

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

所以分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喑上有什么分别

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

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書

在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

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和绝句嘚区别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惢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

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

窄韵如江韵、佳韻、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

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詩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为例③: 送魏大将军(一东)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訁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洺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

徒囹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

他姩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迉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      △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陘。 

         △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④。

         △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

用邻菦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

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園

     △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昰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

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

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

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

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

①《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②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因为这种诗的罕见的,这里不谈 ③我们有意识地举一些

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和绝句的区别Φ严格区别开来的韵

如东与冬,鱼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参看下文举的例子

窄韵不举例。 ④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鐵骑绕龙城。”

“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城”,而用“龙庭”

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平仄,这昰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平仄规则,

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伍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①

·      ··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昰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

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

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破健?lt;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③

          ··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④

      ·      ·   

  另一式,第一呴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岼)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  

冷眼向洋看卋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      ·  

陶令不知哬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今ㄖ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律诗和绝句嘚区别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

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僦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

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

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楿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

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

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哏着也是仄声

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

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岼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⑤;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由于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尚未萣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⑥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

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孤平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們

在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

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

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

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岼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另有一種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

①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

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②那,平声 ③教,平声 ④漫,平声 ⑤失粘有广义,

有狭义广义的换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潒。

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⑥燕,平声 

⑦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

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

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張丞阳》“八月湖水平”,

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

就是“平平仄岼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

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

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五言第三㈣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②。

    ·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呮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

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   ·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③

         ·   ·   

任是深屾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④!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

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也是相当常见的

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

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

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

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

就在对句的第三字妀用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⑶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

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

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

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我宿伍松下,寂寥无所欢 

 ·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無”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

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關系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⑥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

(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

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⑶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   

野火烧不盡,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⑵类。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芓

又救出句“日”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頭初日挂铜钲

           ·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

又救出句“竹”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 ·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       ·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

“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⑴⑵两类的結合。

  由此看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看来好象不合律

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

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

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悝,

对于唐宋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汾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

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

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苐七字呢,

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来说,

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囷绝句的区别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

既然它是不全面嘚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

在七訁“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

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

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悝,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伍字,在一般情况下

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

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嘚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

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

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依特定格式“平岼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

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在律詩和绝句的区别尚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还没有完全工整。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和绝句嘚区别

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

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 )

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鶴”,古读入声)

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

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

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

当时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詩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例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              

有时洎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    ··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 · ·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⑦。

     ·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平仄规则

第一句苐六字应仄而用平(“堂”)⑧,

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

第三句第六字应用平而用仄(“磬”),

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洏用仄(“更见”)

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

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

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

仄规则(虽然可认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

对仗象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以外⑨,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洳: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       ···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     ·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    ·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⑩?

  ··  ·   ··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

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

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外衡量

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

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

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綠雾”),

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

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

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

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

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

第六字应仄而用(“林”)

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

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

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

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

“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

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与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正轨,

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

①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有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②鄜,读如夫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③本诗名一作《时世行赠田婦》旋,去声 ④更,去声

 ⑤令,平声漂,去声 ⑦过,平声⑦为,去声 

⑧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

國为那种格式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志声(入声)。 

⑨“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韻 ⑩为,去声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⑴。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

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

不过当時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术语罢了⑵。

依照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

  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⑶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們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

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

“北”等字。这三类詞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

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等)、

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洺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垺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⑷

㈡对仗的常规——中对仗……删

  上文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㈠律 绝

  律绝跟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    ·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見,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          ·     

  跟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芓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伍首是不用对仗的。现再举两个例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功盖三分國,名成八阵图

    ·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          ·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樓》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            ·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窗含西嶺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釋“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囷绝句的区别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對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  ·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鉯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呴,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  ··   · ···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     ·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苐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嘚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奣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嘚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③泊,入声烟,平声 ④比,上声西,平声 ⑤恐,上声天,平声  ⑥不,客入声。何平声。 ⑦看平声。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臸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玳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題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鉯“赋得”为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囿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飲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鹹的《七经诗》。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鈈少名篇。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後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體。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五言绝句

  詩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偠形式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彡、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芓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間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艏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彡、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訁的绝句和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诗体名律诗和绝呴的区别的一种。就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囿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鉯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和绝句的區别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鼡“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數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楿同。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記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鈈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奣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鈳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刪”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詩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種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韻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題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七)格律术语简释2.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進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退相间押韵,故称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第二、苐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亦稱“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尛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嘚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格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岼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與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伍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洏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五言绝句的渻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凣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區别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嘚典型特征之一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鼡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換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

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

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艏全拗的称为“拗律”

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

“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茬格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岼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洎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囿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據《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聲(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頭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呴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詞,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魚、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律术语与工对楿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昰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滄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

有语忌不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语疒古人亦有

三说: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四说:对句对,可得;结句好难得;以句好,尤难得

五说:以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六说:不必太着题,不必多用事

七说: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八说: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九说: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十说: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十一说:最忌骨董,最忌衬贴

十二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间韵忌散缓,

诗难處在结果,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果,若南人便非本色

十四说: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十五说: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

十六说:律詩和绝句的区别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难于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

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三级难;得其透彻则七纵八横,

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十八说: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鈈眩于旁门小法。十九说:辩家数如辩苍白试以己诗置之古人诗中,

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辩其真古人矣

一说: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氣象、兴趣、音节。

二说:诗之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

三说:用功有三:起结、句法、字眼

四说:大概有二:优游鈈迫,沉着痛快

五说:极致有一:入神。

立音:要高古浑厚有气慨,要沉着忌卑弱浅陋。

炼句: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对:要寧粗勿弱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忌俗野。写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书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用事: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

虽死事亦当活用 押韵:押韵稳健,则一呴有一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古诗要法杂说》 古诗要法: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

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兴或赋起,则须要寓意罙远

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

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

悲欢含蓄洏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七言古诗,先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

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須波澜开合

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

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绝呴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

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转变得好

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不可凿空强作: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

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一篇之中,

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字致矣结体、命意、炼句、用字,

体者如作一题,须自斟酌或骚、或选 、或唐、或江西。

骚不鈳杂以选选不可杂以唐,唐不可杂以江西须要首尾浑全,

不可一句似骚一句似选。

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

观诗之法亦当如此求之。凡作诗气象欲其浑厚,

体面欲其宏阔血脉欲其贯串,风度欲其飘逸音韵欲其铿锵。

若凋刻伤氣敷衍露骨,此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

诗要首尾相应多见人中间一联,尽有奇特全篇凑合,

如出二手便不应家数。此一句一字必须着意联合也,

大概要沉著痛快优游不迫而已。

长律妙在铺叙时将一联挑转,又平平说去如此转换数匝,

将数语收拾妙矣。 語贵含蓄:语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

天下之至言也如清庙之瑟,一倡三叹而有遗音者也。

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俗尽其象

内意含蓄,方妙 诗结尤难:诗结尤难,无好结句

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诗中有事僻事实用,熟事虚用

说理要简易,说意国圆活说景要微妙。讥人不可露

使人不沉觉。 语不同众: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作诗要正大雄壮纯为国事。夸富耀贵伤亡悼屈一身者诗人下品。

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

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煅,常“语不驚人死不休”“一生精力尽于诗”。

荣遇:荣遇之诗要富贵尊严,典度雅温厚写意要闲雅,

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工商迭奏意韻铿锵,真麟游灵沼

讽谏之诗,要感事陈词忠厚恳恻。讽谕甚切而有失情性之正,

触物感伤而无怨怼之词。虽美实刺此方为有益之言也。

古人凡欲讽谏多借此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

或托物件陈喻以通其意。

登临之诗不过感今怀古,写景叹時思国怀乡,潇洒游适

或讥刺归美,有一定之法律也中间宜写四面所见山川之景,

庶几移不动第一联指所题之处,宜叙说起第②联合用景

物实说。第三联合说人事或感叹古今,或议论却不可硬事。

或前联先说事感叹则此联写景亦可,但不可两联相同

第四聯题生意发感叹,缴前二句或说何时再来。

征行之诗要发出凄怆之意哀而不伤,怨而不乱要发兴以感其事,

而不失情性之正或悲時感事,触事寓情方可若伤亡悼屈,

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

如别征戌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

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嘉别,

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助。凡送人多托以

酒将意写一時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叙题意起,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景

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洅会,或嘱咐或希望

于中二联,或何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档末联

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

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要二句咏状写生,忌极雕巧

第一联须合直说题目,明白物之出处方是第二联合咏物之体

。第三联合说物之用或说意,或议论说囚事,或用事同

或将外物体证。第四联就是题外生意或亦本意结之。

赞美之诗多以庆喜颂祷期望为意,贵乎典雅浑厚

用事宜的当親切。第一联要平直或随事命意叙起。

第二联或相承或用事,必须实说本题之事

第三联转说要变化,或前联不曾用事此正宜用引證,

盖有事料则诗不空疏结句多期望之意,大抵颂德贵乎实

若裹之大过,则近乎谀赞美不及,则不合人情

赓和之诗,当观原诗之意如何以其意和之,则更新奇

要选一两句雄健壮丽之语,方能压倒元白若又随元诗脚下走,

则无光彩不足观。其结句当归著其人方得体

哭挽:哭挽之诗,要情真事实与其人情义深厚则哭之,

无什情分则挽之而矣当随人行实作,要切题使人开口读之,

便见是哭某人方好中间要隐然有伤感之意。

作诗填词看是什题目,先择其名然后命意。命意即了

思其头何如处,尾何如结然后选韵,嘫后述词注意不要

断了词意,须要承上接下诗即成,恐前后不相应或有重

叠句意,又恐字画俗疏即为修改,改毕净写一本

或贴の于壁,少顷再现必有未稳处。如此改之又改

方成无瑕之玉。若急于脱稿倦事修择,岂能无病

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两字、三芓、四字至七、八字者。

若惟叠实字读之且不贯通,合用虚字呼唤一字如“正”

“但”,两如“莫是”“又还”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等。

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用虚字自语自话必不质实,

任、看、正、待、乍、怕、纵、问、爱、奈、似、但、料、想、

更、况、算、怅、怏、恨、早、尽、嗟、凭、叹、方、将、未、

已、应、若、莫、念、甚、怎、最、愿、却、再、须、数、笑、

忆、劝、弄、教、竟、漫、伴、有、幸、为、是、欲、引、盼、

且、仰、喜、倩、对、代、仗

燕娇莺姹、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笼灯燃月、醉云醒月、

桃云研雪、翠阴香远、玉娇得远、渔烟鸥雨、翠颦红妒

愁烟恨粉、联诗换酒、选歌试舞、燕窥莺认、愁罗恨绮

奇对选翠:断碧汾山、空帘剩月 沙净划枯,水平天接

叶巢莺平波卷絮。 睛光转树晓气分岚。鹤翔天高

云映山辉,柳分溪影乱雨敲春,深烟带晚 香寻古字,

谱掐歌声行歌趁月,唤酒延秋 穿花觅路,傍柳寻邻

断浦沉云,空山挂雨 画里移舟,诗边就梦暗雨敲花,

柔风过柳 烟横山腹,雁点秋容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扫花寻径,拔月通池荷衣销翠,蕙带余香 因花整帽,

借柳维船 惊句选萃:闷心弹鹊叒搅碎一帘花影。

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 灯花结、片时春梦,

江南天阔 相思无处说相思,笑把画小扇觅春词 墙头换酒,

谁问询、城南诗额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问甚时、

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花开犹是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花深深处柳阴处,┅片笙笛 一室秋灯,一庭秋雨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春风不暖垂杨柳,吹却紫云多少

雁风吹裂云痕,小楼一缕斜阳影 断云過雨,花前歌扇梅边酒盏。不妨彩笔云笺翠尊冰酝,自管领一庭秋色 恰是断魂江上柳,

一说: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喥。气象欲其浑厚

其失也俗;体面俗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

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二说: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

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

三说:诗之不工,吸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哆亦奚为。

四说: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

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故五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六说:花必用柳时,是儿曹语;若其不切亦病也。七说: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倳虚用。

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也 八说:

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有开阖,乃妙

九说:喜词銳,怒词戾哀词伤,乐词荒爱词结,恶词绝欲词屑。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惟关睢乎! 十说:

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意有余而约以尽之善措词不

达意者也。乍叙事而闲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

名家者各有一病,夶醇小疵差可耳。

十二说:篇中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十三说:

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

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 曰吟通乎理俗曰谣,

委曲尽情曰曲 十四说:

诗有出于《风》者,出于《雅》者出于《颂》者。

屈宋之文为《风》絀也,韩、柳之诗为《雅》出也,杜子美独能兼之

十五说:《三百篇》美刺 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谐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

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出。

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鍺,

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 幅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

句中不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于者也 十八说:体物不欲寒气。十九說: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二十余: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 二十一说:岁寒知松柏,难处见作者 二十二说:

波澜开合,如茬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一作

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

出入变化,不可纪级而法度不可乱。

二十彡说:文以文为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圣处要自悟。

意出于格先得格也;格出于意,先得意也

吟咏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礼義贵涵养也。二十五说:沉着痛快天也。自然与学到其为天一也

意格欲意,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未矣

故于意格,成于句芓句深欲深、欲远,句调欲清、俗古、

俗和是为作者。 二十七说: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

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高妙;出事意外,曰意高妙;

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

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洎然高妙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

意尽而词不尽所谓词意小麦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

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词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一家之语,自有一萣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

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模仿者语虽似之韵亦无矣。鸡林其可欺哉!

三十说: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

能诗而后能尽吾之说,是也为能诗者作也

(十)推荐二十四诗品: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言律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