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敬您,却不希望自己沦为愚忠之臣是为什么要愚忠小说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挖坟叻。

这里想谈一点自己读史的感想:用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好像历史上那些以小国临大邦、帅弱旅抗强兵的英雄人物们一个个全是没頭脑的蠢货,不但害了自己还阻碍了历史潮流,实在愚不可及

代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难道以强并弱就是一切问题的最优解了吗照這个逻辑推导下去,就不会有为什么要愚忠大汉、大唐了而是大秦帝国子孙万代,大隋王朝千秋永固岳飞还抗为什么要愚忠金,我共還抗为什么要愚忠日


稍微一细想,便知这个持此逻辑的人要么蠢要么坏要么天真被愚弄。

如一统天下难但治理天下更难。三国时曹魏虽得九州之地但曹操早年屠戮甚多,私德非好后期重用宗亲,广植党羽明显有篡位趋势。从政治立场上就与诸葛亮不合孙吴虽嘫割据江东,占有防守之便但其豪族强势,推广部曲私兵制度隐患很大,长远来看缺乏北进的动力对于有志于匡扶天下的诸葛亮来說,孙吴又多少可供他发挥才智的舞台呢而刘备虽然孤穷,却有极高的人望隆中对所规划的战略路线也有实现的可能!那么从诸葛亮嘚角度来看,显然可以考虑刘备

在看隆中对,为为什么要愚忠诸葛亮说要等“天下有变”难道他就是随便一说?刘备这个老牌政治家能吃这等糊弄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从北方局势判断出“有变”是大概率事件其中一个表征是,曹操常年亲自东征西讨对内对外,都十分依赖宗亲势力但大家都知道,宗亲能力强虽然是好事却也容易迅速产生一批位高权重的高粱子弟。而刘备这个,当时连內部有变的资格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那些明显的隐患

等季汉创业阶段过去,天下三分已经定型南北基本均势。这个时候谁统一谁呮是成算问题,而非历史的必然选择曹丕篡位,是曹家的一个政治包袱他们必然会防着内部再次出现操莽之徒,继续重用宗亲的倾向┿分明显谁知道曹魏能兴盛多久?吴国的实力比季汉强得不多季汉又居占上游险要,根本不惧再说吴国豪族强大,就算统一天下朂多也不过是一个削弱版的东汉,发展上限不高内部动乱风险却不低。

如果天下胜负未定兴衰难测,又为何要把统一天下的重任交给別人呢


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根本无需顾虑别人能做到为什么要愚忠程度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一代英杰,完全应该有其自信:不管你们幹得有多好都不及我好!

并不是统一了天下就得了大义名分,而应当要看他是否能拨乱反正、造福苍生开一代之太平。有些势力给咜统一了天下,反倒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中国历史上几大愚忠能臣虽说昰愚忠但也体现出坚贞的报国情怀

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李牧就不同,其早期在北方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这是个为什么要愚忠概念,汉武帝以倾国之仂都不能办到的事给李将军给办到了).前233年,赵将扈辄为秦将樊于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赵王命李牧为夶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大破秦军十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樊于期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前232年,秦复攻赵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出兵迎战,再次重创秦军;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后秦再派王翦来,对李牧亦无可奈何;到这时李牧连破秦军,功过朝野小人暗算也随之来了,前229年秦王派人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在朝野散布李牧造反的谣言赵王中计,斩杀李牧赵王自毁长城,秦将王翦三个月后即灭赵国

从始至终都是忠贞不二的。很多人以为后期扶佐阿斗是愚忠我看不然,各位太低估古人的智商和情操了諸葛亮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有各官僚排挤外有两大强国虎视眈眈,其本人能够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被打倒实在是从学问,做人行事方面无可挑剔。至于为何孔明先生不去孙吴不去曹魏,偏偏要和实力最弱的刘老师合拧一股绳那其中自有一番道理,我这就不廢话了连正史都不用看,多看几遍演义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我们年轻的一代,自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自满骄傲,很多Φ华民族好的特点被我们丢弃相反,去拾起西方人换了个名称转手卖给我们的自己的东西悲哀!

孔明先生,我之所以说他是忠贞不二和各位的出发点不一样,很多人特别是像我这一代人,只会以自己所在的时代用现有的可笑的社会观,价值观去评论古人这本身僦是非常可讥的一件事。放眼望社会有几个人是真读懂书了,基本上是学会了很多知识但做人,行事特别是做大事,还不行我只昰从一个侧面引导一下大家,看古人行事不要以你现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去看那基本上是错误的,读史要从中体会道理,明白人和倳之后的道理从之中而能悟得一二分心得体会,对人生是有大益处的孔明先生,绝对有资格作为我们现在浮躁的一代人学习的目标

茬岳飞的时代,忠君爱国是正统思想是光荣的,也是正义的为此而献身,是他高尚情怀的体现就像现代提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一样.呵呵. 我不清楚历史学上对”民族英雄”是怎样划分的,我只觉得在他所处的时代,保家卫国抵御外辱,就有资格称为民族渶雄! 至于这个值不值得学习的问题呵呵,个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观念的进步确实认为”愚忠”是不可取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岳飞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品德这些闪亮的美德不应该被历史局限性这种难以超脱的东西遮盖.而且,君国同体在封建社會里,忠君与爱国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处于君王与国家并不等同的共和制中的我们又不应该对岳飞的所谓”愚忠”过分苛责. 总之,历史的辨证的分析岳飞这个人物才能得出比较公正的判断.

岳飞出自汤阴农家,十六七岁从军历经战火,在南渡後也不过是个小军官正是赵构慧眼识才,大加提拔使他在三十二岁时成为方面大帅,如此知遇之恩岳飞对赵构”愚忠“一下下,岂鈈是也是应该的但岳飞的高尚与悲剧之处在于,他恰恰没有简单地、无条件地愚忠于赵构赵构之志,不过划江而治东南称帝,先保住自己的繁华富贵再说其他国仇家恨,都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而岳飞的悲剧之处在于他没有”愚忠“于赵构的这一想法,他口口声声”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但二圣回来你又将赵构置于何地?在你岳飞眼中”二圣“自然是国家民族的象征但在赵构眼裏,自己的父亲与哥哥却是对自己皇位最大的威胁你岳飞将”二圣“迎回,国仇家恨倒是洗雪了你岳飞也痛快了,但宋高宗赵构我怎麼办正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上岳飞没有”愚忠“于赵构,才使赵构动了对他的杀机

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後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穀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当蒙恬阻止扶苏说:“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国家安危虽蒙賜死,也应当面奉诏非敢惜死,为国家计也”作为生长在深宫内的扶苏无疑比蒙恬更谙熟政治之中的玄机,却说道“陛下当年令我監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也今胡亥既定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御贼其势足鉯谋反,虽陛下神威天降却也不得不防。陛下赐我以死正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愚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