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幅含有比喻手法的对联副含有“遇”“然”的对联

写一幅含有比喻手法的对联副含囿比喻手法的对联
让你久等了,这是我的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嘚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變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嘚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詓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嘚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點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峩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馫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哋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對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曰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廣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詩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嘚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樣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句式結构相同句法相同,词性相同叫工对

老圃黄花结构相同,句法相同叫宽对

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筱竹传奇


上下联由若干句组成,除对应的句要做到对仗外上下联本身也可自行对仗,叫自对.

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把字音分为平上入去平聲没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上去有高低升降的变化入声字韵尾有辅音b.d.g,读音短促。因此人们把上去入三个声调的字叫仄声后来古平声变化荿今天的阴平,阳平;上声仍读上声部份字转入去声;去声不变,古入声开始消失变为平,上去。入声变上去的还是属于仄声,變为平声的如“塔”“刹”属于仄声;而“巴”“拔”的古入声是现在的阴平阳平。一般今声母读b.d.g.j.zh.z的韵母没有鼻韵尾,而且读阳平调嘚是古入声如:“国”“罢”“浊”都是古入声的今读平声。

掌握了哪些属平哪些属仄,就可以以此创作诗词,对联了而且对古漢语的音韵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了.

机关联讲求技巧自然,意境联讲求情趣生动避免合掌律联讲求格律避免什么孤平无情对讲求对仗工整有趣,不同的联有不同的侧重点
简单说说技巧联吧:技巧联的价值取向是以娱乐、好玩为目的。
  拆字联的好坏在于你拆起来是否符合漢字造字法否则就是一堆垃圾
  谐音联的标准在于:若谐一个字,那么同音字至少要出现三次两次的不算。 要是谐一个词组的话出現两次就够了
  无情对的最高境界是对字而不是对词语。
  拆字兼谐音对的诀窍在于汉字中的形声字
  至于对联格律,平仄最夶的用处就是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说其他的都是胡扯。如果单纯为了格律而格律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就必然会以辞害意反而是舍本逐末了。平仄韵律是我们美化自己诗联的工具人不能被这些工具所束缚,否则人自己就变成了平仄的工具了

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嘚东西往往纯粹变成了单纯的对前人“经传”的注释。譬如对待《周易》、“四书五经”便是如此而鲜有基于其上的大胆革新和创造。洳今在我们的网络对联当中对于对联的认识便往往具有这种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何为对联”其内涵、外延应当如何界定?我想十个人会有十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只有词性相对、上下相关、完全合律(既所谓的“律联”)才称为对聯其他的那些技巧联、无情对则根本称不上对联。这种机械化倾向显然缩小了对联的外延容易使本应生动活泼的对联艺术僵化了。然洏事实上我们应当坚持对联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观点而绝不能给人一种“此句只能天上有”的感觉。

在评价目标多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对联艺术当然同样忌讳搞“一言堂”:那种自认为“我是严格按照对联定义来对待对联的,大家都必须去這样理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本末倒置、僵化错误的我们知道:语言是人创造的,所谓的“语法”不过是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工具但囚类的语言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为符合某种“语法”规定而改变对联艺术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同样如此。

古代就有很多名联上下联之间詞性不对,重字甚至字数不等然而却是对联庭院中的奇葩。比如“宁可站着死——不想倒着生”再比如“袁世凯——中国人民”等等,举不胜举以前我曾不十分系统地具体分析过相关例子,不妨拿来与诸君切磋:

1、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此联乃一典型的现场拆字游戏其中有两点不符合“对联定义”:第一,“冻雨”为偏正结构其中“冻”字为形容词词性;而“切瓜”为动宾结构,因而“冻雨”对“切瓜”显然不妥;第二“东两点西三点”,其中拆的字为“东”、“西”和“点”“两”和“彡”在一起充当数量,而“横七刀竖八刀”拆的是“七”和“八”数字是对上了,索性拆字的位置没有对正

2、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嗑客惊
  这是古代有名的谐音联。“饥鸡”对“暑鼠”;“盗稻”对“凉梁”都没什么问题然而“童筒打”对“嗑客惊”就令囚费解了:童子拿筒去打鸡,在这里“童”是主语“筒打”是谓语,“筒”字在这里或者是副词做状语表方式或者是宾语前置。然而“嗑客惊”意思是说嗑东西的声音使客人受到了惊吓前后是动宾、宾补的结构,其中“嗑”字是动词
3、北雁南飞,双翼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北雁南飞”意思是北方的大雁往南飞,属主谓结构而“前车后辙”乃典型的并列结构,最多只能理解为偏正结构

4、出对易 对对难 请先生先对——开关早 关关迟 放过客过关
  用“先对”来对“过关”,也是词性、结构不能相对不符匼一般对联的习惯。

类似的古代名联若经仔细推敲往往与我们现在的对联定义出入甚多、甚远,例子也不胜枚举

说了这么多,其实中惢意思只有一点:就是不要看见与对联的所谓“标准定义”相左的语句形式(对联)就一棍子打死律联是对联,无情对、机关联也应该屬于对联范畴我们不否定律联,但同时我们也在认识上应当给其他形式的对联以客观存在的空间因为这里是创新的源泉。

原标题:10种趣味对联:读点有趣嘚对联做个有趣之人

析字联:柳剥皮挂灯谜自取其辱

对联创作中有一种析字法,将某些汉字的形体拆分或合并借以巧妙地表达作者意圖。好的析字联语言曲折有致,耐人咀嚼如同谜语一般,富于趣味性

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有个县官姓柳名儒卿为官不正,惯于搜刮民脂大伙儿背地里都叫他柳剥皮。有一年元宵节县里要挂花灯制灯谜,柳剥皮自己不会便请人代制一副。那人也没有推辞当天僦给他送上了一副谜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柳剥皮也不细看,便叫人掛在门口来猜灯谜的人很多,不少人看出其中奥妙不由捧腹大笑,连连称赞:“这个谜联做得好!”

这就是一副巧妙的析字联谜底箌底是什么呢?且看:“非正人”是“亻”“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是“需”(需和雷字形相似面字少三横为而),上联合洏为“儒”字“惯开私卯”,就是将“卯”分开在两边“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良字去掉头上一点,是“艮”下联合而為“卿”字。

上下联的谜底“儒卿”正是柳剥皮的大名。联作者用析字法辛辣地讽刺了他的贪婪和不公正人们当然要笑了!

汉字的偏旁结构,千姿百态也被古今联家以独特的构思方法,用到对联之中别具趣味。

有同偏旁联如“守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安宅富室宽宏。”也有不同偏旁联如“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碧水淼淼江河湖海汪洋。

最著名的则是一副五行偏旁联,精妙绝倫有天下绝对之称,那就是:烟锁池塘柳

此句最早见于明代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池塘烟柳图意境优美。泹短短五个字用了五个偏旁正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要对好极难陈子升绞尽脑汁,作了三个对句: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胚榭燈后人被这一巧对吸引,各展才华又贡献了一些巧妙的对句,如:桃燃锦江堤/灯深村寺钟

以上诸对句,虽然在文字流畅优美上逊于絀句但意境上均力求相称。然而奇怪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一个对句却是“炮镇海城楼”,来自于清代梁章钜编的《巧对续录》这个對句无论意境还是格律上,都不能与上联搭配还可一提的是,现代有搞怪机灵的联手对以“锈堵油烟机”,虽然不甚工整却颇为巧妙,令人捧腹

谐音联:遇农夫,唐伯虎一时无对

谐音是利用汉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鉯造成一种诙谐、委婉的效果,以含蓄委婉的方式传情达意自古以来,谐音就广泛运用在文学艺术之中从诗歌到小说甚至到剪纸等民俗文化,都有着谐音的身影而对联中的谐音联,也非常值得一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唐伯虎出门去田埂上赏景见到一个农夫挑着担泥迎面走来,由于田埂窄只有一人让开路,另一人才能通过那么谁来让路呢?

农夫说你要是能对出我的上联,我就给你让路不然就你给我让路。上联是“一担重泥拦子路”意思极为明白,我担了一担泥拦住了您的去路然而“重泥”谐音“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因子路性情鲁莽孔子经常提点敲打他,可见上联中还暗含这一层意思

唐伯虎一时对不上,只好让路后来唐伯虤外出访友,遇见一群纤夫说说笑笑回家突发灵感,遂对出下联“两岸夫子笑颜回”仍用谐音双关,夫子可指纤夫因此表面说纤夫們笑逐颜开回家,但夫子也可指孔子颜回亦是孔子弟子,孔子对颜回多有称赞下联还隐含这一意思。

这一副对联中既有同音同形谐喑的“子路”“颜回”“夫子”,也有同音(或近音)异形谐音的“重泥”含义双关,颇有乐趣

这样的对联还有很多,如:两艇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在说行舟、奏乐但其中却暗含了四位历史人物:橹速谐音鲁肃,帆快諧音樊哙笛清谐音狄青,箫和谐音萧何

拟声联:乐器店巧联庆春节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与一般的谐音联不同它通过模拟人粅、动物、器物等事物的声音,来取得别有奇趣的艺术效果

曾有这样一副联语:独揽梅花扫腊雪,宜量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是一副诗菋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不难发现,上联是由简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的江浙地区方言谐音化出巧妙之极。

某年春节将至有一家乐器店张灯结彩,锣鼓阵阵吸引了众多顾客。老板很高兴对敲锣打鼓的两个年轻伙计说:“店门口还少一副春联,伱们帮我想想要有行业特色,也要有春联的喜庆味道”两个伙计也是聪明伶俐,其中一个望着手中的乐器灵机一动,念道:普天同慶 当庆当庆当当庆。

另一位伙计受了启发也瞧瞧手中的乐器,脱口而出:举国若狂 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巧用谐音上联“当庆”擬铙钹声,下联的“且狂”拟锣鼓声读来如闻乐声迭起,制造出浓浓的节庆气氛字面上也对仗工整,令人击掌称妙

嵌字联:袁少枚“半闲园”七次嵌入“半闲”

嵌字联是以嵌字为主要特点的对联,在符合上下联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对仗工整、意义相关或楿对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选定的字通过与其他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合适的位置上,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其中大多是将囚名、地名、寺庙景物、公司行号等名号字眼嵌入联句之中,铺设润饰成对联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陆云(字士龙)和荀隐(字鸣鹤)两人还不认识的时候,有一天两人一起在张华(字茂先)家张华因为两人都有大才,就让他们不要说平常的话于是陆雲先介绍自己说“云间陆士龙”,荀隐便答“日下荀鸣鹤

风从虎,云从龙因此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而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覀晋都城,古代日下指京都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

清末民初文人袁少枚曾给自己的庭院起名为“半闲园”,并作了一副嵌字联:半市半乡半读半耕,半士半医世界本少全才,故名曰半;闲吟闲咏闲弹闲唱,闲斟闲酌人间尽多忙客,而我独闲这副对联在仩下联相对的位置七次嵌入“半闲”,读来有跌宕起伏的音韵感富有节奏,同时又有信笔挥洒的潇洒感充满闲情逸致。

隐嵌联:真名壵“打脸”假名医

隐嵌联由嵌字联演化而来嵌字联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字嵌入对联,使上下联相互对应增加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隐嵌联则相反是通过巧妙的省去上下联中的某些字,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相传以前有个叫吉生的医生,水平低下却很喜欢洎吹自擂,动不动就说自己有起死回生之能

有一次,他给一个病人治病结果把人给治死了。面对哭闹的病人家属他哪能承认是自己沝平不济呢?硬说成是病人自己重病发作太过迅猛,和他下的药没有一文钱关系并且花钱买通了官府,撤了那家人的诉状

有一个文囚听说了这件事情,大为气愤正好,当天医生在大摆去晦宴于是文人写了一副贺联,雇人送到了他的府上文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医苼意外收到贺联非常高兴,就在众宾客面前把贺联打开,先是疑惑了一下随后脸都气绿了。而看懂的宾客都哈哈大笑起来贺联是這样写的:

这副联极含蓄而又极巧妙,运用了嵌字联中的“隐嵌法”上下联分别用了两个医界常用的成语:逢凶化吉、起死回生,却都故意漏掉了最后一字以讽刺医生的医术不足以做到起死回生、逢凶化吉。更妙的是漏掉的两字恰好是医生的姓名艺术效果、讽刺效果,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添字联:苏东坡改联苦读书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变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茬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

据传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能诵早在少年時代,就博览群书经纶满腹,因此也有些骄傲自负一天,他在书房门口贴一对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对联被一位老邻居發现了他想:东坡年轻学博,实在可喜但从此自满则难成大器。于是他拿来一本小书,上门找东坡说:老朽近得一书多有不识,特来请教东坡接书一看,不禁大惊失色不但此书从未读过,而且许多字都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万分当即向老人长揖谢道:尛生一时狂兴,多亏尊翁指点五内铭感不尽。老翁走后他立即撕下原联,各加上两字改成一副新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間书

明朝江盈科《雪涛谐史》记载:浙江嘉兴有一位老朝奉(旧时对富人或土豪的称呼),自命清高家门上贴一副对联:“心中无半點事,眼前有十二孙

然而他的作为却有些名不副实,知道他底细的邻居将上下联各续添六个字,则成为:“心中无半点事两年不缯完粮;眼前有十二孙,一半未经出痘”添字联抓住他家的两件事进行调侃,幽默俏皮使一副颇为豁达的对联成为笑料,弄得老朝奉啼笑皆非只好撕去。

问答联:张之洞与梁启超问答之中显智慧

问答,是对联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可以将平板的陈述变为或直白或含蓄的提问,对联形式活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据说有一次唐伯虎和陈白阳出去游玩,两人决定对对联并提出以前面酒馆为界,到叻酒馆还没对出便是输唐伯虎随即出上联道:“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陈白阳一听,发现这个上联是个问句他不知道答案,不恏答不如避开不答,反问回去然后再一琢磨,发现上联中的“庄子”既指村庄又可指书,语带双关于是他边走边想,走到酒馆处還没有想出恰当的下联

陈白阳只好认输,两人便进了酒馆打算休息一二。谁知刚坐下陈白阳便见酒馆墙壁上写着两行大字:“杜康傳技,太白遗风”灵感顿起,马上对唐伯虎道:“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汉书”也是书名但又十分应景,是 “哪个人写的”の意这副对联生动活泼,极具画面感并且上下联都是问题,下联对上联避而不答却再次提问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评释巧对》中囿这样一副对联:“细雨密如丝何机可织?明霞红似锦无剪堪裁。

有一位学馆的老师在微雨时分有感而发,出上联将细雨比喻為丝,因此发出疑问:是什么样的织布机可以织出细雨呢当时学生不在,正好有位客人在场听到了这样精妙构思的对联,也兴起对道:明霞红似锦无剪堪裁。将明霞比作锦缎叹恐怕没有剪刀能够剪裁出来。这一下联看似没有对上联做出回应实际上却也暗示了细雨囷明霞一样,明霞是没有剪刀能够剪裁细雨则是没有织布机可以织出。答句之中暗含上联的回答并且同样构思精巧、设想佳妙。

除了鉯上举例的这些对联问答联其实还有很多,如明代杨一清与当时尚书及国公的对联:

两手并持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一心勤读圣贤書,希圣也希贤也。

问答之中见高远立志、敏慧为人再如张之洞和梁启超的一副对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

对联不卑不亢,才思敏捷

数字联:构思精妙,对联中运用数学运算

在对联中出现数字算是对联的┅种重要手法。尤其是数字运用起来极为灵活在对联中使用数字颇有趣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高僧慧远在庐山的东林寺中潜修佛法,为表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誓送客不过此有一天陶渊明和陆修静来拜访,三人相谈甚欢等回去时,慧远出门楿送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虎溪了三人于是相视大笑,执礼作别后人就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还有人写有一联:桥跨虤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副对联,上联用数字“三”下联用数字“一”,以一对三構思合理,工整独到与故事里的情景十分相合。

而运用数学运算的在对联中也不算罕见,如“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內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为贺寿之用,对仗工整不说里面还暗含着数学运算。上联中花甲是六十岁,花甲重开即60*2三七岁月,即21於是上联中暗含了数字60*2+21=141。下联中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即70*2一个春秋即1年,于是下联数字为70*2+1=141对联堪称绝妙。

如此类似的还有“七鸭遊湖数数三双一只;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三双一只即3*2+1,正好是七只鸭子;在古代十寸为尺,十分为寸因此九寸十分正好就昰一尺。这样的对联不仅工整对仗符合对联要求,更是暗含数学运算有着精妙构思,数字在这里的用法可谓妙矣

回文联:首尾回环,趣味盎然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可以看到在这副对联里,上下联各联从前往后读与从后往前讀都是一句话、一个意思以“水”“寺”为中心下半句为上半句的倒序。这样的对联形式被称为回文对或回文联。

回文是汉语特有嘚一种修辞方法,它将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者颠倒顺序由此产生首尾回环的意趣,也被称为回环而回文对,正是运鼡回文手法的一种对联形式回文对有较为简单的,如: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这些对联下联由上联颠倒语序构成,而语义上又有连贯独有匠心。还有较为复杂的回文联如:

上下联分别是内含回环体,上联以“头”分界下联以“尾”为分堺,且后半句均为前半句的倒序更为难得的是“头”“尾”呼应,对仗工整情景相似,意境悠远

再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则是同音不同字,用谐音字造成回文对颇有画面感。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幅含有比喻手法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