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语过其实,语语有实用,行不过其法,句句莫空谈是什么意思

  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经典名訁-一品句子网

拉德布鲁赫警句都是著作中的精华从中不仅可以读到与法律直接有关的格言,而且还能读到更广泛的内容诸如讨论上帝與人、生与死、政治与战争、共同体与民族、文化与宗教等。这些警句中透露出的思想宛若令人惊喜的闪电,总能照耀出极其强烈的光芒拉德布鲁赫的语言既绵密厚重、又简明扼要,既直白清朗、又纯真朴实他能够采撷到物之精华,像把光线集聚为耀眼的亮点他既昰学问人,也是艺术家当我们阅读或聆听这样的警句时,我们获得了生命的充实和心智的启迪同时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之美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倘若世界最终不是矛盾生活最终不是抉择,那么一个人的此在 ( ein Dasein)将是多么的多余!(1924年)

世界太丰富多彩太活泼生动了,鉯至于使自己陷入惟一真理的 牢笼之中(1917年)

要使从奥古斯丁到托尔斯泰拷问人们心灵深处的矛盾迅速地消融 于平淡的和谐之中,似乎昰遥远的事情(1916年)

只有误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对极端对立事物进行平衡的教条主 义者,才可能把两个矛盾的原则按照各自的立场来加以妥协(1938年)

矛盾只有得到友好而切实地解决,它的存在才是根本无害的(1925年)

生活只知道奔腾不息的流动,但概念却为这流动划絀清晰的界限 生活只表明“或多或少”,而概念却要求做出决定:“要么这样——要么 那样”(1938年)

传统的概念化思维是一种“分离式思维”,它将生活的整体予以拆 解并分成碎片(1938年)

一个国家处在隐隐约约的发展之时,必然会很不情愿将自己与呆板 的自然法哲学糾缠在一起;其法哲学必然会正确对待矛盾的现实规定正 确对待生活的二律背反及其相对性。(1936年)

哲学不应取代决定而只应面对决萣。哲学不应轻率地对待生 活而只应处理问题。一个哲学体系应等同于一个哥特式拱顶由块 块垒石相互支撑,又相互交错不把世界視为理性的有目的创造,这 样的哲学多么令人怀疑!而世界确实是无矛盾地被融入理性体系的! (1924年)

正如在理论领域观点的多重性只是謬误的多重性而真理只有一 个;同样,在伦理领域个性的多样性也只是其错误的多样性,而又注 定要消融在完善的伦理之中(1914年)

烸一个具体的人都生活在双重伦理秩序的统治之下,其一方面的 概念序列可以称为:义务、和平、仁爱、谦恭;其另一方面的价值概念 可鉯称为:权利、斗争、荣誉、自尊第一类词语主要见诸我们的良心, 第二类词语则主要见诸我们的正义观念之中(1949年) 22 极端的正义,即极端的不正义 ——西塞罗

法在极端对立的紧张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是易变的,经常遭 受威胁而又总是被重新创造的(1932年)

正确法嘚概念应是实证的,同样地实证法的任务在内容上应是 正确的。(1914年)

法意图趋向正义(1945年)

法,也包括实在法只能定义为这样一種制度和规定,即依其本义 它们注定是要为正义服务的。(1946年)

只有正义(和非正义)只有正确法(和非正确法)才归于价值王 国,泹并不是诸如此类的法都可如此归结(1914年)

凡是能够作为正义判断之对象的法,也能够作非正义判断之对象; 法都应当是公正的法不管其是否实际上是公正的法;法都要有正当目 的,但并不是要求必定达到这一目的;法要成为正确法这种企图可能 成功,也可能不成功(1914年)

明显不正确的法从不考虑为自己的有效}生进行证立。(1914年)

某项规则尽管甚至连平等以平等对待、不平等以不平等对待 都不情願,但却可能是实际起作用的可能是实用的,的确还可能是 必要的并且因此是绝对生效的。然而我们应当否定该项规则具有 法之名汾,因为只有那些旨在最低限度地为正义服务的东西才是法 (1924年)

假如一项毫无疑问明显属不公正的实定法却保持自己的有效性, 那么咜没有证立的根据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1932年)

l尽管法的内容可能主要通过国家目的性来确定,但正当(法)的 形式却是存在于国家目的影响领域之外和之上的(1932年)

一项法规,如果只想为公共利益服务却拒绝为个人利益作任何 辩护,那它也就根本不可能要求获得法之洺分(1937年)

一旦法不过是元首的命令,那么元首的约束也径直通过法而存在 法治国和公法权利也就说不清楚了。而这些概念本来形式上只有根 据实证主义内容的法之安定性思想,实体上则只有根据个人主义内容 的正义思想才能够被理解更进一步讲,假如法只是对公囲利益负责 的元首之命令假如它不是某种固有规律性的展开,而这个规律性不 依附于赤裸裸的实用目的不依附于唯命是从,那么法院嘚独立性就 变得不可理喻(1937年)

法是先于国家并超越于国家的,甚至国家法律只有在超法律的法 中而不是在国家与自己的法律的关联Φ找到其有效性的根据,因为 这种关联只是法律有效性的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础(1945年)

不,不是必须声称所有对人民有利的,都是法;毋宁相反:仅仅 是法的东西才是对人民有利的。(1945年)

政权不优先于法但是取得胜利的政权却创造一个新的法律状态。

一个缺乏宗教の庄严性的法是软弱无力的。(1947年)

法要从两个不同的立场来看:依每个世俗的观点看可能是颇有价值 的但依宗教的观点看却可能是毫无意义的。(1947年)

有一些法律上不可能之事就像也有一些自然界不可能之事一样; 有一些法律事件无法挽救,就像有一些疑难病一样鈈可救治(1924年)

“法”不仅仅是一个范畴,一切法律上的考察由此出发并以此为基 础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思考方式,舍此根本不能思考法律之事而且 它还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形态,其使法律世界的一切事实得以形成和塑 造(1932年)

法不只是评价性的规范,它也将是有实效嘚力量而从理念王国 进入现实王国的门径,则是谙熟世俗生活关系的法官正是在法官那 里,法才道成肉身(1929年)

一个超国家的法要想变得有实效,就不应高悬于我们之上的价值 的天空它必须获得尘世的、社会学的形态。法的这一形塑过程是在 法官阶层身上完成的(1945年)

这是一个古老的“世界史的狡黠”:想使世界史有效的法,其本身 已经有效;想使世界史无效的法其本身已经无效。(1929年)

法的社会发展那留下巨大而深刻印记的,与其说是它表现为人 类计划的实现倒不如说是它显现为无意识的历史必然性的自我实现, 这种必嘫性其存在先于人们的认识,其力量强于人们的一切抗拒 其目的明确于个人的所有迷思。(1930年)

法已经逐步失去它的独立性和本身固囿的规律性它将善德纳 入自身,使自己服务于社会福利、伦理和文化——它变成了社会法 (1919年)

法律制度所考虑的,不是要人们都像哨兵一样时时刻刻目不转睛 而是要他们偶尔也能够无忧无虑地抬头观瞧灿烂的星光、盛开的花木 和此在的必要性及美感。(1929年)

法律制喥同时也是和平制度所以,假如为了“可爱的和平”而 放弃“良法”时它最好使自己服务于一些不起眼的琐事。(1929年)

假如我们从命囹的权力内容中分解出其学理内容那么,任何命 令的含义就是——一个规范(1914年)

无论把法看成伦理规范还是看成实在命令,在逻辑仩都将法预设 为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形式既是实在法也是正确法的原始形态。 (1914年)

规范诉诸道德性而命令则诉诸赤裸裸的合法律性。(1914年)

如果有谁谈到权利时说权利只要求具有合法律性那就等于在说,德文Legalitaet根据语境,权且译作“合法律性”——译者注 他否認有能力来证立义务。(1914年)

在习俗中所有的人命令每个个人,在法律中统一的意志命令 所有的人——在伦理中,每一个人自己命令洎己(1929年)

我们的权利是以义务之可能履行为基础的权利,是要尽我们的 义务之权利——因此与此相反,义务就是要保证我们权利的實现 (1914年)

法对道德的促进,不在于它所规定的法律义务而在于它所保护 的权利。法指向道德所依据的不是它的义务方面,而是它嘚权利方面 法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以便使其能够更好地尽道德义务(1932年)

法律所禁止的东西之所以成为义务,是因为它在伦理领域被提升 为道德义务故此,法律义务是作为道德义务而不是作为纯粹的法 律义务来说明其存在理由的。(1932年)

道德要求人们出于义务情感來对待自己的义务而法也允许有其 他的心理动机。(1932年)

法只能从伦理的有效性推导出自己的有效性法的规则之所以有 效,是因为它們作为伦理规范而拥有道德之品格(1914年)

道德一方面是法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另一方面,它又是法的 约束性效力的根据(1932年)

法嘚有效性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因为法的目的是指向道德目 标的(1947年)

法有利于道德——它同时也有碍于道德。(1914年)

法只是可能的噵德而正因为如此它也是可能的不道德。法能够 实行道德而不是强迫实行道德,因为就概念的必要性讲,道德的 行为只能是一种自甴的行为;由于法只是可能实行道德它也绝对肯定 会实行不道德。(1932年)

不法比法律要古老得多就像侵犯比防卫要早得多;任何防卫均由 侵犯而生,同样法自己的行为方式注定要由不法来规定。(1916年)

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交恶者共同相处;防卫要通过侵犯来规定自己 嘚方式:同样法的(行为)方式必定要通过不法来规定。法作为一种 充其量相对的善在共同所属的罪孽领域,与不法交织在一起不鈳 分开。(1932年)

不信任是每个立法者的首要义务法律自然不是用来反对善的, 而是用来对付恶的;所以某个法律对它的接受者预设的惡行内容越 多,其本身反而显得越好(1929年)

法律的语言决不可能等同于报纸的语言、书本的语言和交际的 语言。它是一种简洁的语言從不说过多的废话;它是一种刚硬的语 言,只发命令而不作证立;它是一种冷静的语言从不动用情绪。法 的所有这些语言特点就像其怹任何风格形式一样有其存在的道理。 (1922年)

伟大的立法机关习惯于使法的发展有短暂的停顿(1929年)

程序法为实体法服务,但它并不仅僅要求达到对实体法实际有用 的程度而且也必然要求有法的效力。(1914年)

对于一切法所存在的疑问程序法特别有说服力地为我们说明叻 一个理由,即:在法的各部门中手段有一个倾向,使自己变成自我目 的(1932年)

只有法观念的唤醒和强化才能够使法律上的行为有一個可靠的保 障。(1932年)

我们可以把法律感更确切地描述为共同体感和自由感的一个平衡 关系(1946年)

法律感事先预知法律应在事后为此给絀理由和界限的那种结果。 (1907年)

健全的法律感的独特性不仅仅由下面一点来说明即这样的法律感 除自身外还要求有一个同样健全的良惢;进一步说还要加上一点,即法 律感假如完全有别于良心,应当以健全的理智作为前提(1914年)

为权利而斗争的伟大战士,其冷静和熱烈、理智和同情奇妙地结 合在一起成为性格特征理智能够在一般中提升个别并就此作出正义 判断,而同情能够重新以个体生命的现实の火充实抽象的正义思想 (1914年)

法律感需要一种灵活的精神,它能够从特殊过渡到一般再从一 般回到特殊。(1932年)

法律感与良心处在惢理冲突状态良心形成约束,法律感激活私 利(1947年)

法律感在特定程度上陷入欺人或自欺的危险:自私、嫉妒、猜疑、 斤斤计较、争強好斗、贪图权力、寻求报复、幸灾乐祸等等往往穿着

理想的目标在于:使法律感和良心相互处于平衡状态,把道德义务 的履行作为法的朂高目的来对待并且使法只作为法来履行其道德义 务。(1949年)

写诗不会对法大唱赞歌——决不会因为很多诗人就是从法学院 逃逸的学苼。法属于最为僵化不变的文化构体而艺术属于变动不居 的时代精神的最为灵动的表现形式,两者处在自然的敌视状态之中 (1929年)

法嘚理念决不可能区别于正义。(1932年)

所有日常的政治斗争不过是有关正义的惟一而又没完没了的争论 (1924年)

正义与真、善、美一样是一個绝对的价值,它的根据存在于自身 而不需要从更高的价值中推导而来(1947年)

凡适用于真理的,也适用于正义:尽管合目的性(实用性)的东西 不一定是真理的东西(像实用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但真理的东西一旦 不考虑什么目的而能够自我发展的话,那它就绝对是合目嘚(实用1)的 (1932年)

正义绝不是由于它对公共利益的有用性才获取自我的本质,它即 使只在其自在的规律性中也是对公共利益有用的——正如科学和艺术 只有它们不是每每兼顾公共利益而只服从真和美的自在规律,它们才 是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的(1937年)

法必须根据正義的要求来提升自我的本质,而正义则需要法的原 则(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普遍性(1929年)

平等不是预先规定的,只有各种物才“一模一样”不平等地被预 先规定着从一定角度看,平等总是预先规定着的不平等现象的抽象 (1924年)

通过法律争论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判决争论具体法律案件为 这样的争论确定一个目的,比为此争论确定一个正义的目的更为重要; 法律制度的此在比它的正义更为重要(1929年)

正义是法的第二项重大的使命,不过其第一项使命则是法的安定 性即和平。(1929年)

法的安定性的要求是:在任何一个法的争论中总要有一个是最终 的结论,哪怕这一结论是不切实际的(1947年)

法的安定性要求缘起于它的深层需求(如对自然法则之理念的需 求):這种需求渴望将现实既定的纷乱纳入秩序之中,渴望对纷乱有事 先的防范并使之在人的控制之内。(1946年)

界限愈多则难以定界的情况愈多;难以定界的情况愈多,则争论 的问题愈多;争论的问题愈多则法的不安定性愈多。(1908年)

如果说正义理念赋予法具有作为通过普遍规范来解决冲突的本 质那么法的安定性则为法的概念附加了更为宽泛的实证性标志。 (年)

公共利益、正义和法的安定性共同宰制着法——这种共同宰制不 是处在紧张消除的和谐状态恰恰相反,它们处在生动的紧张关系之 中(1937年)

正义和合目的性,或者同样可以相提并论的正义和公共利益, 绝不是处在完美的和睦状态毋宁说是处在紧张关系之中,这种紧张 关系只能通过妥协通过相互的牺牲而間或地能够得到缓解。(1941年)

我们必须追求正义但同时也必须重视法的安定性,因为它本身 就是正义的一部分而要重建法治国,就必須尽可能考量这两种思想 (1946年)

法的安定性不是法必须实现的惟一的价值,也不是决定性的价 值除了法的安定性之外,还涉及另外两項价值:合目的性与正义在 这一价值序列中,我们把为公共利益的法的合目的性放在最后的位置 上绝对不是所有“对人民有利的东西”都是法,而是说凡属法的东 西凡是产生法的安定性和追求正义的东西,最终都是对人民有利的 (1946年)

正义优先于合目的性。而法的咹定性也优先于合目的性(1947年)

在通常情况下,实在法的效力要通过法的安定性来证立;但在某些 例外场合由于存在着极端不公正的法律,也有可能由于这些法律的 不公正而必须否定其效力(1947年)

不要指望任何人能够根据客观性和规律性这样的价值来回答法的 终极问題和解决法的最为困难的问题。只要国家的领导阶层摆正手段 客观性和规律性是可以达到的。然而用奥古斯丁的话说,一旦国家 沦落為一个巨大的匪邦那么只能靠信仰更高的价值来弥补,必须通 过一切顾虑和恐惧来喷射正义的炽热的火焰(1948年)22当我认识了主耶稣的蕗,我真心诚意地向他奔去;人们引领我进入真理之所在上帝的身旁!我再没有走出恩宠的荣光。——歌德

因为不可能断定什么是公正嘚所以我们必须判断什么应当是合 法的。假如真理行为是不可能的那么就有必要代之以权威的行为。 相对主义属于实证主义(1934年)

楿对主义不想把法哲学的任务限定在微薄可怜的方面,专注于自 己的方法毫无希望地尝试在啃光形式法的正确性这块骨头之后,还 要剔淨其肉末(1914年)

我们有权去爱去恨,但我们无权过分夸赞和苛责他人对己要严, 待人要宽这是自由学说的结果。(1914年)

相对主义既講坚持己见又讲公正对待异见。(1932年)

相对主义同时包含着唤起斗争和提醒尊重,在证实其对手所信 奉的观点不可证明时就要对此进荇斗争在表明其对手所信奉的观点 不可辩倒时就要对此予以尊重:一方面要做到果敢斗争,另一方面要做 到判断宽容和公正——这就是楿对主义的品德(1934年)

相对主义就是普遍的宽容——只是对不宽容者才不讲宽容。(1934年)

相对主义同时限定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国家鉯立法权力,二是为 之施加义务由此来尊重服从法律者的确定自由,其中包括:思想自由、 科学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相对主义歸属于自由主义。(1934年)

怀疑只是微笑着怀疑,只是一种疑问这不是绝望,而是在清 爽明朗里顺从天意(1945年)

宽解一切而又什么都鈈作否定的相对主义,过去曾是一种基本的 情绪这种情绪强化了它的危险姿态,使自己不能作出决断牺牲无 限的可能性以求得决定的惟一性。(1945年)

在相对主义、中立性和宽容思想的背后存在着的是自由的实证 价值,是法治国的自由是作为个性生长之地的自由,是莋为文化创 造之基础的自由(1947年)

我们已经从相对主义自身推导出绝对的结论,即推导出自然法之 历代流传的要求但与传统的自然法方法论原则不同,我们所能做到 的是建立自然法之客观方面的要求:人权、法治国、分权、人民主 权等。自由和平等是不可摧毁的基地我们可能会远离这样一个基地, 但我们必须总是要走回到这个基地(1934年) 22实证主义和自然法权利,同我们一起诞生——歌德

人们可能会相信一种时时处处都完全一样的自然法主张,这种自 然法主张不是可以经过援引不同时代和民族之色彩斑斓的法律世界观 而予以纯粹經验地辩驳的(1914年)

只有正确的、公正的法的范畴是普遍有效的,但它们的实际应用 绝不能这样(1914年)

正如法能够总是按照自己的内嫆不公正地塑造自己,法也总是会 通过它的纯粹定在(即法的安定性)来实现某种目的(1914年)

实在构成体的无限有效性,经验现实的完铨绝对化人工作品 的纯净完美,这种认识似乎存在于所有价值哲学之中几无例外。 (1914年)

实在法的绝对效力是实在法上的真——但它畢竟也只是实在法上 的真是实在法的真义,但还不是真理本身(1914年)

法律实证主义,即对权力的盲目崇拜意味着是现实政治时代、 霸权国家时代在法律上的部分反映。(1919年)

对实在法不仅根据其形式和内容而且根据其效力进行超实证的、 或者说自然法的评价这与法哲学的本质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1924年)

过去的实证主义时代只是极端片面地看待法的实在性和安定性, 其造成的结果是:对实定法嘚合目的性和正义性作有计划的考察长期以 来陷入停顿法哲学和法政策学十几年来也一直保持沉默。(1924年)

自然法思想曾经是一个谜思——但它是一个所能够想象到的最有 益处的迷思(1929年)

今天人们普遍地承认,现实中只存在着“实定”的法、“实在”的法 (1929年)

实證主义法哲学正好也需要为实在法的效力寻求一个超实在的、 亦即自然法的支点,一个基本规范它也应是对事实的权力作自然法 上的认證,按照圣·保罗的说法(《新约全书·罗马书》第13章第 1节):“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1932年)

自然法有时用作实定法的深固堡垒,有时又反过来对抗实定法 (1932年)

个人良心大多被看作是对实在法的抵触,这会比牺牲个人的法律 信仰更令人忧虑不安但也可能存在着一种“无耻的法律”,良心对此 拒绝服从(1932年)

只有法的安定性能够支撑非正确法的效力,但也可以想象另一些 场合在这里,法的内容之不正确性、其不公正性和不合目的性达到 如此的程度以至于通过实定法的效力来保证的法的安定性价值不能 起决定性作用。(1932年)

国家通过超实在的法通过自然法,通过自然法的原则而受自 己的实在法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实在法本身的效力才能够得到确立 (1932年)

自然法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够得以实现。与此相反在多数文 明国家中,社会秩序则依赖传统与之不可分离。(1944年)

必须给整个民族和法学家的意识本身深深打上这样的烙印:可能 有些法律其不公正性、公共危害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的效力 它们的法嘚本性必须被否定。(1945年)

一旦法律有意拒绝去趋向正义譬如根据任性承认和否认人权, 那么这样的法律就缺乏有效性人民对此就不承担服从的义务,法律 职业人也就必须鼓起勇气否定这些法律具有法的本性。(1945年)

确实自然法的基本原则在具体方面还包含若干疑點,但几个世 纪的努力已经塑造出了这样一个稳固的实体而且广泛协调地融于所谓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之中。至于说它们的某些方面也還只能由于有心里的疑问而保持怀疑。(1945年)

我们必须重新感受人权它超越于一切法律之上;我们必须重新感受自然法,它否认敌视正義的法律具有效力(1946年)

实证主义由于相信“法律就是法律”已使德国法律界毫无自卫能力,来抵抗具有专横的、犯罪内容的法律在此方面,实证主义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证立法律的效力了(1946年)

实在的、通过命令和权力来保障的法也因而获得优先地位,即使 其在内容上是不正义的、不合目的性的;除非实在法与正义之矛盾达到 如此不能容忍的程度以至于作为“非正确法”的法律必须向正義屈服。 (1946年)

凡正义根本不被追求的地方凡构成正义之核心的平等在实在法 制定过程中有意地不被承认的地方,法律不仅仅是“非正確法”它甚 至根本上就缺乏法的性质。(1946年)

一旦实在法的非正义达到这样的程度即通过实在法保障的、而 与非正义相对的法的安定性根本不再起决定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公 正的实在法就必须服从正义(1947年)

法律实证主义,过去或多或少在所有的大学讲台被讲授咜使法 律职业人已经习惯于把体现在法律形式中的任何国家意志都看作是法。 (1948年)

既有基督教的自然法也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1949年) 22 一切在事物中运动而又都注定要消亡

我过去还不够特别成熟去研究事物的理性,把理念理解为现实的 意义与灵魂去寻找寓于生活关系中的秩序。大家把这种秩序称为事 物的性质(1945年)

应然的存在( Sein-S。llende)永远不会从实然的存在(Seiend)中 推导而来对如此之多的生效法所作的观察,不可能会启发我们对正 确法的认识正确法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它是在科学上无法讨 论的个人信念问题。(1905年)

质料到处都反作鼡于形式形式总是一定质料的形式。正如 相同的艺术理念会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雕塑(这取决于艺术理念“合 乎质料地”表现在大理石上还是表现在铜体上),相同的法的 理念在不同的经济结构中的应用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 (191 4年)

当某个事件“与价值相关”时,我们就给事件赋予“涵义”当价 值由“意义”而产生时,我们就给价值赋予“意义”(1917年)

正如艺术理念要适应质料(例如,有的悝念适宜表现在铜体上 另一些则适宜表现在大理石上),任何其他的理念都应天然地合乎质料 我们把这一关系称为理念的质料规定性。(1924年)

根据事物的性质作出决定是指:要使社会生活事实拥有意义内容 要(在现象学上)进行最终考量。(1924年)

正如愿望总是思想之父兴趣也总是理念之母:像其他母亲一样, 兴趣也不能够妨碍自己的女儿而是让她自然成长、逐渐成熟并主宰 她自己的生活。(1927年)

罪责的各种形式事实上是从事物的性质根据强制的必要性而引申 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随意来想象自然法:在面临的问题中表现出某种 ┅致性表现出超实在的法律规则的客观确定性,而这种一致性是不通 过实在的制度产生于科学之中的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昰否 还有权力为具有约束力的实在法设定一个客观确定的超实在的法,是否 有资格对生效的法作出断定:按照正确才有约束力的原则只偠生效的 法是不正确的,它们就是“无约束力的法律内容”(1929年)

从质料洞观理念,只是直觉的顿悟而不是认识的方法,尽管理 念注萣要形成质料方法上的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应然命题只能从 另一个应然命题中推导出来,而不能够在实然的事实基础上通过归纳 方式加以证立(1932年)

“事实的规范性”这个提法本身是一个悖论,因为单独从一个实然 中绝不可能产生出一个应然而像特定时期的世界觀这样的一个事实, 假如某个规范已经赋予其规范性那么它就只能是规范性的。(1932年)

由于兴趣是以理念为基础的它自身也就听由这┅理念之逻辑的摆 布,而理念之逻辑却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展开的甚至还可能与兴趣相 对立,即便这种兴趣已经听由理念之逻辑的摆布叻(1932年)

毋庸置疑的是,有一些法律原则尽管不是从实在法律中推导而 来的,但确实具有绝对客观必要的说服力(1932年)

每一种法律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得以型塑的“历史气候”的 标记,大多从一开始就被不知不觉地限定在历史可能性的界限之内 正是在此意义上咜们与事物的性质相关联。(1947年1

事物的性质是所有这样一些人的口号,他们试图融合实然与应 然、现实与价值之截然对立的二元论试圖寻求事物之理性。(1948年)

在实然中实现应然在现实中体现价值,这就是意义(1948年) 22仁慈,归根结底难道不正是一切正义和法吗?——维尔纳·贝根格律恩

正义与仁慈——这是法律职业的根本问题(1944年)

与根据平均计算的法律不同,个案的正义之具有效力是由仁慈 所决定的。(1929年)

仁慈虽然具有实现普遍有效性的意图但它只应使个案的法(正 义),而不是那些新法律规范有效(1932年)

就概念之必要性讲,爱和仁慈明摆着需要正义但它们的确也承认其 他一些人性方面,而不计其价值、不计功用和绩效—不计正义(1916年)

就像从湔的捐济如河水流淌般自由充溢,而不是如开挖沟渠般有 意施舍仁慈也不懂得什么是强制——从来也不懂得什么正义的强制。 (1932年)

仁慈不纯粹是法的宽和形式而且是熠熠闪烁的光辉,从法的完 全相异的世界突然射入法的世界使人能够看清法的世界的冷凉晦暗。 (1944年)

正义意味着根据功用和绩效对人进行评价而爱和仁慈则意味着 肯定人,但不考量其有价值还是无价值。(1949年)

仁慈善之姊妹,令囚惊奇(1944年)

诚如奇迹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规律,仁慈则是法律规则世界之内打 破规律的奇迹在仁慈那里,异法的价值领域——宗教仁善价值和道 德宽容价值突入法律世界的内部在仁慈那里,面对法的全面的理性 化要求和亲可爱的偶然性必定提出自己的要求。如尼采所言那个 “偶然”,它必定是世界的最古老的贵族! (1932年)

仁慈不懂得什么是强制也不懂得什么是正义的强制。它不等于 如开挖沟渠般的有意施舍而是明显非理性的捐济。凡在自然世界属 于奇迹的在法律世界就是仁慈。仁慈的意义在于指出法与正义的界 限和规定性(1947年)

仁慈最接近于奇迹:正如这种奇迹打破自然常规,仁慈则打破法的 常规两者都有相同的效应,即任何人能够有如此的心领神会都会 感受到巨大而意外的幸运。(1949年)

仁慈的法律制度意味着直一言不语讳地承认所有的法的疑问性,承 认法的理念中的紧张关系以忣法的理念与其他理念(知道德理念和宗 教理念)之间的可能冲突(1932年)

仁慈不是把自身局限于在法律之内平衡各种紧张关系,相反它意 味着承认下面的事实:这个世界不是像谚语所讲的“只要有正义(法律) 存在哪怕世界消灭”( Fiat iustitia,pereat mundus)仅仅属于一个法 的世界;在法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价值;因此使这些与法相对的价 值具有效力,可能变得很有必要(1932年)

仁慈是一种象征,它表明在世界中存在着一些价值这些价值吸 收到更深厚的养分,比法律达到更高的顶点(1932年)

从本意和原意上讲,仁慈像一缕来自另一世界的光线射入晦暗 冷凉的法的世界,它应当记得对事物进行目的合理性考察并不是惟 一的可能性。除法律外和在法律之上还将有完全绝对的理性和目的 鉯及其他更高的价值序列。(1949年)

人类相互间所适用的是爱的律令;人对神之关系所适用的,是信 仰的坚守;神对人之关系所适用的昰仁慈的希望。(1949年)

仁慈与爱具有相同的本质:仁慈所指的是与脆弱的人类之爱不同 的上帝之爱的完美性。(1949年)

上帝的正义同时既是仁慈——罪责的宽恕,罪孽的救赎也是 正义——惩罚性报复。(1949年) 22 不管他应惩罚人还是应关护人,他必定把人当人看待——謌德

只有一小群完全自由的思想者才会意识到所有刑法的深刻 的问题性,这样的问题性只有随着刑法自身的消失才一同消失 (1 938年)

不断絀现的新的大赦,为数众多的免刑、缓刑和减刑形形色色的 规避刑罚制裁,这些愈来愈清楚地显示出:刑法已经丧失了它的良心 (1929年)

从统计的数字可以看出,刑罚愈来愈丧失了对自己的信任愈来 愈丧失了它的良心。这一切虽也自有其合理的根据但主要还是归因 于社会上的以及法官身上的价值意识变得衰退;按照俾斯麦的话说,人 的力量如果发现自身得不到任何来自上面的理由支持,也就感到没 囿足够的力气去执掌行刑刀(1932年)

刑法比其他法的领域更需要法的安定性,因为只有成文法才能保 证法的安定性故此每一部现代刑法典都将刑法完全浇注为成文法的 形式。(1907年)

法律越符合国家对犯罪人防范之目的越应当考虑采取措施对待 所谓的犯罪人对国家之防范。(1925年)

个人的罪责大多只是一个社会罪责的象征所以同样也可以说, 一个好的社会政策同时也应是最有实效的刑事政策(1922年)

一个吔许更有远见的目标是要表明:不是要一部更好的刑法,而是 要比刑法更好的东西即在对犯罪人进行教育和社会防卫的意义上理 性地对待犯罪人。(1932年)

问题可能在于:刑法的发展要跨过以前的刑法刑法的完善不是要 汇编成一部更好的刑法,而是要汇编成一部比刑法更恏的矫正保障法 一部比刑法更明智、更有人情味的法。(1932年)

刑法的进步意味着刑罚逐步做到非感情用事、做到冷静和理性化 (1933年)

從刑事统计数字我们看到的是:刑法对犯罪之最低限度的影响,无 论好坏不过主要是社会状况的影响;最好的犯罪防范不是刑法的改 革,而是我们的社会关系的改革(1933年)

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理应承受的犯罪人。(1 949年)

犯罪的禀性并不是一小撮犯罪团伙的性格特征洏是社会上有异 常质资的平均人(常人)的灵魂中渴望发泄,通过越轨的社会生活事 实和关系以使自己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1947年)

正洳不应把“虔诚的愿望”“善良的意图”看作是值得赞赏的利益 我们也不应在“恶意”“诱惑”“教唆”中去最终寻找罪责;因为,行為 从不遵循“虔诚的愿望”而“善良的意图”也会铺就通向地狱之路。 (1914年)

新刑法已被贴上了这样的口号:“非对犯罪行为而是对犯罪人”; 我们还应该这样说:非对犯罪人,而是对人(1932年)

一旦某个人只被视作“犯罪人”,只是针对具体行为而被冷不防地 观察时那么他的形象将遭受到何等的扭曲啊!(1929年)

谁处在被告席——假如是处在刑事法庭的被告席——假如处在他 所经受的公共舆论的政治被告席,那么他将会感受到人的行为的形象 和生活的总体形象由于被粗暴地撕碎将变得何等的扭曲,他由此还 会感受这些形象陷入支离破碎其所赖以存在的生活也突然一丝不存 地处在众目睽睽的审视之下。(1928年)

心理学观察的正确进路不是经由行为到人格而是经由人格到行 为。(1929年)

有关刑罚目的之争论是有关国家目的之争论的一个问题部分刑 事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1914年)

我只能僦恶意而实施报复刑只能就动机而设定动机;只能对人的 侵犯而不是对自然力采用刑罚进行反击。(1908年)

值得思考的是一方面,复仇盡管是对另一个人实施的但它并 不是对此人所作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赎罪虽然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判 断但只是由行为人自己对自己莋出的——而报复刑则不过是这两个 方面形成的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产物。(1914年)

把刑罚当作报复、当作暴力的反击和赤裸裸的无价值判斷的观念 只有当犯罪人也这样对待其他人且能够构成故意时,它才是与非决定 论相契合的也才是具有证立根据的。(1914年)

报复性刑法具有两面性:其一面针对犯罪人另一面针对国家,即 便在对犯罪作出反应时刑法仍须藉助国家在平衡罪罚的意义上确立正 义的界限(1927姩)

刑罚意味着有意地施加某种痛苦。在此意义上谁要是实施刑罚, 他就必须坚信有某种更高的使命(1929年)

报复刑其实只在特定的法律上才可以被称为“法律惩罚”,因为 与教育保安处分依赖犯罪人的人格观念而不是依赖其过错相比,报复 刑在通过行为与罪过确定量刑时提供一个可以把握的标准而且,报 复刑进一步为行为和罪责设定直白单一的刑罚应对措施而不是像教 育保安处分那样提出可以选擇的各式各样的处理方法。(1929年)

在报复理念意义上形成的法律措施无疑可以理解为“刑罚”而在 矫正保安论意义上符合逻辑地形成的刑法最终却不能称为是“刑法”。 (1932年)

报复刑思想同时有利于证立刑罚及其目的规定性而且在它身上 同时实现着正义和法的安定性思想。(1932年)

重建对有效价值的信仰须以建立新的、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 前提。到那时所存在的,就像现在一样即:几乎没有人会感觉到施 加于己的刑罚是正当的。(1932年)

报复刑要求实施报复刑的国家要比犯罪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而且,只有当报复刑在其所经历嘚另一端中实现了赎罪它才会达到 目的。(1926年)

受刑者不应被当作受辱者而应被当作悔过者重新回归社会。 (1924年)

当惩罚教育能够在洎由同伴社会中从精神上把迷途者改造成为赎 罪者和忏悔者时它才真正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933年)

如果说报复刑是罪责意识的觉醒那麼教育刑也正好是报复 刑,但不是在报复刑范围内的教育而是把报复刑作为教育的手段。 (1932年)

只有当报复刑站在受刑者的角度自愿地適应赎罪和忏悔之时它 才是充满意义的。报复刑如果其是在赎罪和忏悔中寻求目标的话, 那它只不过就是教育(1933年)

矫正,连同报複刑均应以实施刑罚的国家比受刑者——被矫正 者或应受报复者——具有道德的优越性为前提条件。(1924年)

特别预防理论的不可否认的難题在于:它没有资格单独确定刑法 的形成;其理论只能从特殊预防目的论与正义法的安定性理念共同作 用中抽引而来而且,这种共同莋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此 一法的理念之内的紧张关系在刑法的具体问题上特别形象地再现出来。 (1932年)

刑事司法和刑罚处罚中嘚教育思想总是与人们圈定的刑罚概念相 抵触我自己承认,对我而言刑罚概念只不过是一个合目的地对待 所有犯罪者的问题。(1932年)

對我们来说这意味着要以法的安定性来代替专横任性,以人道 代替暴虐以矫正和感化代替恐吓和报复——但不是以软弱来代替无 人性,因为教育者在这个时代不单要有一颗充满悲悯的心而且也要 有坚强的手腕。(1946年)

用反社会者对待社会的方式来使他与社会隔离就潒在旱地里教 他学游泳,这一办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为社会而 感化(1911年)

服刑期是一块飞地,是一段空洞的时间流程是生命之中的一段 死寂——我们不再有残损身体的肉刑,但在自由刑中我们还保留有肢 解生命的刑罚(1911年)

死刑是一种绝对的恶,咜的卑劣简直不必通过其违反目的来证实 也不可能通过其意外的合目的性来辩驳,而直接由其自身表现出来

在死刑辩护者们看来,他們所感受的伟大词句不可能再有适用价 值: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1910年)

死刑绝不可能证明是有利于犯罪人的固有利益的因为它徹底灭 绝了这一利益主体。(1914年)

死刑是多余的;由于司法谋杀的威胁不可避免它是危险的;而对 于每一位把生活看得很神圣的人而言,它又是令人厌恶的极度贫乏, 的确不能算作最高的善但可以作为一切最高价值在其中展开并由此 展开的场所。(1922年)

死刑给其他所囿的刑罚带来和造成这样的印象:它表现出令人毛骨 悚然的感觉笼罩着血腥的气味,它也强化了残忍的报复刑、恐怖刑 和痛苦刑之普遍觀念(1929年)

只要死刑还存在着,那么整个刑法就都散发着血腥的气味整 个刑法都带有阴森恐怖的印记,整个刑法都充满着报仇雪恨的汙点 (1947年)

从人道的立场看,死刑像所有的肉刑特别是现在又有所回头的 阉割刑一样,是卑鄙无耻的因为它们将人贬谪至仅具有纯粹肉体的 生物。(1947年)

死刑的废除不仅是人性的要求而且也是历史逻辑性及刑事政策 之结果的前提。(1949年)

所谓“信仰犯”案件由于咜还没有任何答案,被证明属于是真 正悲剧性的案件(1932年)

我们也许可能坚信信仰犯是一个可矫正者,但事实上却从不去、 也决不想去“矫正”(1924年)

就概念之必要性而言,任何的义务信仰是伦理的一种政治和宗 教义务领域只是伦理之义务信仰的特定行为范围。(1924年)

某个信仰尽管与要获取和保守的传统的价值判断和法律规定相 抵牾,但绝不是随时变动的任性之事而是一件严肃的工作和体现坚 毅性格之事;轻易从无论什么人那里获取而从未经自己审思的想法,一 经他人严肃反驳就立刻对自身产生怀疑的想法自己否定自己的想法, 以及否认结果和逃避后果的想法都决不是信仰。(1924年)

信仰犯从来就不是利他主义的犯罪人他从不想去关涉他人,但 他可能会关涉某事关涉某种理念。(1926年)

信仰犯决不是卑劣之人;他纯粹是一个异端思想者既不必要改 造,也不可能改造其信仰,由于有理由支歭所以只能根据理由来 予以辩驳。我们要尊重那些由于不肯屈就而被送进惩罚机构的信仰犯 (1926年)

基于信仰的犯罪人,尽管该信仰同從国家那里接受的信仰相矛盾 但他们本身并不是卑劣的,只是有异端思想而已所以,对于信仰犯 要取消报复和教化的刑罚目的,并苴不要对他们进行威慑——因为对 于信仰犯而言殉道常常几乎是有些诱惑性的事情。(1934年)

那些没有通过一切手段(譬如通过他的著作)在政治谋杀之前设 .法得到牺牲者的一张合适肖像的人那些不是遵从自己的想法,而是 盲从了某种异己的、本能引诱的人那些本不准备自己承担行为后果 的人,那些在饮酒过度时逃避自己的行为形象及其后果的人决不是 信仰犯。(1926年)

一个信仰犯会在法官面前毫无保留地承认自己的信仰他不会顾 惜自己将可能面临的受威胁的命运,而是利用刑事程序作为最后的手 段进行漂亮的政治宣传谁在信仰時变得贪生怕死,以认识错误、服 从命令或情况紧急作借口那他就不再是一个信仰犯了。(1948年) 22国家一旦没有了正义就沦落为一个巨夶的匪邦。——奥古斯丁

民主的确是一种值得赞赏之善而法治国则更像是每日之食、渴 饮之水和呼吸之气,最好是建立在民主之上:因為只有民主才适合保证 法治国(1946年)

对我们而言,法治国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概 念。它意味着要保护与秩序相对应嘚自由与理智相对应的生命,与 规则性相对应的偶然性与计划框架相对应的充实过程。简言之它 保护那些属于目的和价值的东西,洏与此相对应的则仅仅是符合目 的和具有价值的东西。(1929年)

的确对国家而言,法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过在相同意义 上学术也昰如此:国家通过促进两者而利用它们两者。(1932年)

只有立法者自身服从法治的条件下立法才能托付给立法者。 (1934年)

一部宪法既不是靠个人机敏也不是靠个人的聪明来完成的人的机 敏和聪明只是宪法的助产士—一宪法是由全能的历史完成的。(1928年)

宪法是历史流动之河的坚韧之体是坚固的底床,它为民族历史 之流铺呈航道——经年累月缓缓地加深、展宽和变迁宛若历史从前 在其自身刻下印记。(1928姩)

宪法像一块盾牌其佩带者越是喜爱它,它由以往的战斗留下的 擦痕和粒面越多宪法像一面旗帜,其荣耀越多、越具有神圣性它 被穿破的刀痕和透射的弹孔越多。(1928年)

自由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1947年)

压制自由的结果总是使自由一再突然地爆发出来。(1933年)

民主需要群众但确实群众能够把个人带进深渊,直至犯罪同 样可以肯定的是,群众也能把个人抬到天上使之变得狂热,直至具 有英雄主义而对此,他作为个人可能是完全无能为力的的确,群 众并不总是善的诚如个人并不总是善的一样。然而像个人一样, 群众也昰构成一切善或一切恶的一种质料;而这种质料也正是从你我身 上塑造而成的(1925年)

相对于自由主义而言的民主,并不是要求解体而偠求一种大众 文化。(1925年)

有人说我们的欢庆活动太多。但是一个年轻的民主需要庆祝 活动,就像一个年轻人需要游戏:为了塑造自巳(1927年)

民主并不像是一架精心设计、加满汽油的机器那样呈现出活力, 而是像一个多重繁复地相互套在一起的矛盾它要求充满活力嘚人的 机智和灵巧,逐步使之趋于平衡我的意思是说,所谓最好的东西 就是人们能够谈论的东西。(1927年)

民主既不是一种世界观也鈈是一种用来解决社会中的世界观冲 突的程序方法。(1949年)

没有领袖即无民主——而目前如此经常沸沸扬扬地呼唤独裁者 乃因为我们还沒有能力认识或承认独裁者的表演,而每一个政治领袖 身上都必然会存在着这种表演(1929年)

民主就是遴选领袖,由人民选择的领袖们有責任去领导人民不 因害怕被领导的民众而使他们盲从。(1945年)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这种形式绝不反对社会的权力转移,而 是促成每一個权力转移以其非常独特的敏感性迅速地在政治上表现出 来——其并非无关紧要的任务之一是为每一个权力转移给以专门的 认可;在去鉮的世界里,这一认可还可能就是对人民之多数意志的认 可(1927年)

民主,就其背景而言包含有相对主义。它把每个人的看法传达 给国镓的领导阶层他们已经意识到肩负着国家之多数人的责任。支 持者的人数并不能超越国家领导阶层之上来决定某种政治观点的实 质内嫆,因为没有任何政治观点是可以证明无误的也没有任何政 治观点是完全可以辩倒的。这样的相对主义包含着相当一部分怀疑 相当一蔀分顺其自然;它以成熟和明智为先决条件,对这一点年轻 人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必然会把有限的世界图景视为整个世界图景。 (1927年)

对囻主而言个体的价值可能是多重性的,个体之多数的价值 要高于个体之少数的价值;相反就概念之必要性而言,自由主义的 个体终极價值却不可以通过强大的多数之价值内容超越的(1 932年)

没有任何国家形式最终可以脱离其民主基础。今天的多数人不能 建立一个独裁专淛使明天和后天的一切多数人不可摧毁之。有关宪 法的公民表决法是一个不成文法律是任何一部宪法的一个沉默的、 不言自明的组成蔀分。(1934年)

在民主国家中党派是宪法生命的最重要器官,是钟表的各个部 件保持运转的喧闹(1929年)

谁反对党派的存在,谁就是反对囻主(1947年) 22 拥有冗长历史的民族是非常凑巧的。——孟德斯鸠

实际上政党和祖国之间根本不存在对立;实际上,任何一个政党 都不会囿根本不同于祖国的使命及内容(1928年)

正如国家是由领土、人民和法律三部分构成的统一体,祖国之爱 也是在三方面即故土感、民族感囷共同体感发挥作用但是,故土感 容易使我们局限于小时候立足的狭小空间具有地方性偏爱意识;而 民族感则容易为整个世界强加于┅种竞争的、争斗的本性。相形之下 只有最弱的、但也属最高尚形式的一种祖国之爱是共同体感,它是我 们新的国家观的核心:共同体感随着我们不断增长的热情而不断延展 严密而符合逻辑地经过社区、经过国家、经过大帝国,一直通达至我 们构成其中一员的国际社会(1919年)

由于国家依靠人民,它最终依靠人民的共同体感依靠其公民的 训练和教育。(1919年)

公民观念可能建立在国家组织起来的生活上建立在法律所规制 的生活上,建立在法律限度内自由活动的国家生活上;在此意义上公 民观念也是国家意识、法律感和社会责任感。(1924年)

共同体感是最弱的一种祖国之爱对此几乎没有庆祝的歌声和赞 美之辞;但祖国之爱却又直接由此获致自己的名声。(1926年)

真正的囻族感情就像真正的爱一样存乎人们的心间,而不是停 留在口头上(1927年)

如果说那种不被人所看到的爱是最崇高的爱;那么,祖国之愛中的 共同体感是更为崇高的部分(1927年)

凡不是由于持续的历史演进,而是通过与历史的革命性决裂兴起 的国家凡为它们有意识地区別其他一切社会体而自豪,认为自己不 是历史的无意识怪胎而是纯粹理性的创造物的国家,必然会对自然 法的基本原则(它在国家的摇籃中诞生)和实在法的规则(其品格由 国家塑造)给以特别的尊重(1919年)

凡对个性适用的,也对民族或国家整体个性适用个性不是通 過费尽心力直接得到的,它只是一种馈赠和恩赐民族意识中的“乡 土艺术”和“祖国诗歌”在艺术上总是保持着次等的地位。然而艺 術,只有致力于处理人类伟大的题材它才同时必然是民族的。一旦 把目光紧紧盯在实现民族的特性上那么民族感情将变成沙文主义。 (1927年)

就像个性一样民族性也属于一种价值,只有当人们并不是刻意 追求之只是忘我地献身于事业时,这种价值才得以实现极力表現 民族特性,是一种不成熟的、软弱的民族意识的征兆而不是它的一 种治疗手段。(1927年)

只有不刻意追求民族的特性而忘我地献身于具有普遍有效性的 工作,那么人民才集合成一个民族(1932年)

民族不是一个源于血缘(没有纯种的血缘)的共同体,而是一个 由历史命运決定的共同体一个活的文化共同体。(1926年)

民族是具有自我特性的人民这一特性表现在它的文化之中。因 此民族在本质上是文化民族。(1927年)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纯粹在质上而非在量上的可测度之规定性 因为按照军事观点看某些民族(国家)是“强国”,但根据量仩来看 这些民族(国家)的实力却是干差万别的;而可比较的,则是它们在质 上都是相等的(1932年)

不存在有一个德意志的真理,也不存在一个作为德意志人奋斗之 天职的德意志神但一个德国人想要从事的事业,必然也属于德意志 民族的事业(1932年)

一个德国人所创造絀来的,也必然是德意志民族的——但只有在 这种创造物不是有意识地服务于民族性而是服务于事物本身(即美、 真)时,它才会体现為最佳形态的德意志性(1949年)

“统一、法律、自由”——这在德国应该说是一个标准的用语,就 像我们在法国的所有公共建筑物上都可鉯读到“自由、平等、博爱” 一样(1924年)

德意志人的灵魂具有这样的特性:他们非常渴望获得统一,但又并 不扬弃丰富多彩而懂得内斂。(1929年)

德国人的特点在于:当第一次把衣服的纽扣扣错时他会接着扣 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由自己把它扣好;他会执拗地坚持最初選择的 路向这不仅仅是出于某种逻辑的一贯性,而且也是出于某种审美的 需求既追求飞动的曲线,也追求百折不挠的直线之美(1947年)

德意志人的灵魂是深邃的,但也是沉重的——只是这种沉重趋向 于深邃故此德意志人总是一再地迷走于深沉感觉的迷宫之中,迷醉 于朂终说不清道不明的幽暗之中;他们由于缓静的沉思而使行动的机能 变得麻痹由于自我折磨的忧烦而使自己对世界的亲和之情渐渐枯萎。 (1949年)

只有当一个民族相信自己要去担当一个超民族理念之使命时民 族意识才愈来愈变得最为强烈。真正的民族意识的结构是这样的:它是 一个民族作为人道价值的天生承担者的意识是作为一个“人道的民 族”的意识。(1932年)

追求表现民族的特殊本性只会产生令人乏味的、偏狭的乡土艺 术,其作用范围只限定于民族的界限之内;同时它也只会产生有限的 倾向性知识,这一知识不能使任何人相信界限之彼岸而伟大的、具 有世界影响的民族本性的塑造则直接来源于创造,这种创造使一个民 族只有在所有民族的目标之外才会意识到自巳合适的、客观的使命 (1949年)

只有世界公民才能够是世界法官,而没有这样一个国际人类我 们就不能指望获得国际争端的裁决;在国際的人类那里,我们所能听到 的将不再是法学或外交上的苍弱的声音,不再是个人理性的若隐若 现的回音而是强烈的共同体意识的浑厚的声调,一种巨大的社会共 鸣(1919年)

超民族的诸文化价值,只有当它们代表优秀的文化并在其超民族 的使命中获得人格的、社会学的形态时才能够成为一个超民族的共 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必须有这样的人他们准备全力以赴走出民族的 界限,并且全心全意为超民族的使命服务一个超民族的法律秩序必 须在超民族的人类群体中得以体现。只有首先有世界公民然后才可 能有世界法官。(1946年)

罗马教皇莋为精神领袖的至上权威不纯粹是一个历史的残留物 它更应当被看作是未来世界国际法新构建的楷模。(1946年)

只有超民族的人类才将胜任承当真正的国际司法的任务;只有他们 才能够做到不仅仅根据妥协的方式在发生争端的民族之间划出一条双 方之不法行为的对角线而苴从所有民族都予以考量的人道立场出发 创造真正的国际法。(1947年)22多么难听的歌!呸!政治之歌!——歌德 [ 1931年宪法纪念日]

宪法纪念日——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自豪和欢庆的日子而是一 个悔过的日子。现行民主宪法之独裁条款的第一款仍是有效的——但 独裁必须是有助于拯救民主!然而不是宪法已经失效,而是要有人 和党派担当起宪法的责任

议会民主的国家形式就是要政党来谋取权力。它是一种动力能 够单独使宪法生活的整个时钟保持运转。当各政党被迫不再意图谋求 权力而是逃避权力和责任时那么一个议会民主的宪法就必然失靈。

德国各政党已经不再想听得进一个简单的真理即想执政或想负 责一个政府意味着:落选。如果没有执政的风险统治艺术就不会发奣 出来。在议会制的统治中政党必须适应轮流执政的游戏:执政和落选, 在野和夺回选票

议会制的执政方式不意味着要议会来执政,洏是由政党领袖来执 政这些领袖由议会任命,也能够随时被议会罢免;而这些领袖一旦 执政就必须让他们有效地执政。民主的实质就昰选举领导人它的 基本问题是要把民主的认可与权威的领导勾连在一起的。在我们这里 与民主思想相对应的独裁思想能够获得如此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 对民主中所包含的独裁因素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也没有作足够的评价。

做一个政治领袖意味着:他无论遇到任何處境都要保持平和,不 要透过破碎的镜片来看待某个不可动摇的纲领政治领袖必须能够忍 受别人对他说:“若不了解一个人,凭什么相信一个人!”他自己也一 定要对自己说:“你们统统对我发火好了!”

民主的政治家不要自行改变主张在一生之中,政治家在过去 讲过嘚话总会在适当的时候使他受到指责在我们德国,要让个人和 党派以不变应万变将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为艰难斯特来斯曼 ( Stresemannl)的权仂就是一个标志,表明:这种朝令夕改的政治家其 变化总能不招致人们的责骂,是极其少见的

民主,就其背景而言包含有相对主义。它把每个人的看法传达 给国家的领导阶层他们已经意识到肩负着国家之多数人的责任。支 持者的人数并不能超越国家领导阶层之上來决定某种政治观点的实 质内容,因为没有任何政治观点是可以证明无误的也没有任何政治 观点是完全可以辩倒的。这样的相对主义包含着相当一部分怀疑相 当一部分顺其自然;它以成熟和明智为先决条件,对这一点年轻人是难 以理解的他们必然会把有限的世界图景視为整个世界图景。

经常听到年轻人而不是所有的人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年轻人反正 是有主见的”青年运动告诫老一代人:年长不是囿理。现在也该轮到 告诫青年人:年轻也同样不是有理

现在50岁人的年轻时期与目前的年轻一代之间的差别简直是太深 了!我们那时几乎囿一种病态的恐惧,害怕受世界观的束缚也害怕 只根据有限的现实性而为无限地实现可能性作出牺牲。这对那时的年 轻人来讲意味着是┅种世界开放的可能熏陶而对当时没有看出这一 点的年长者而言,则可能意味着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放浪形骸现在的 年轻人已经放弃了這种世界开放的可能熏陶,他们不能像前辈那样把 握住自己当一个年轻入神气活现地声称“我是马克思主义者”“找是 纳粹主义者”时,我们总是想要他们回答一个问题:“那么你到底还是 什么”

没有任何政治观点是可以证明的,也不是可以完全辩倒的由于 没有任何政治观点是可以证明的,一个观点就要受任何其他观点的辩 驳由于没有任何政治观点是可以完全辩倒的,它就要受到任何其他 观点的尊偅坚持己见、公平对待异见就是政治斗争双方的基本原则。 但德国人总是把自己的信仰看作是一贯正确的政治觉悟因此对德国 人而言,政治对手要么是笨蛋要么是罪犯。

德国人把政党狂热与政党冷漠高度奇异地混合在一起:即政党政 治——哎:但我自己的党派是超越於其他所有党派之上的因而也就 根本不再是什么党派。这一混合的感觉是极权国家的危险的遗传因素 它把自己假想作是具有置于党派の上的极权,坚持自己有一种超党派 的立场的可能性从这种立场的制高点来观察党派的争辩,就好像观 察一次多余的口角政党冷漠和政党狂热长在同一棵树上:长在认为有 一种超政党政治之可能性这一错误看法上。

民族身份总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具有民族身份,只是采用的方 式各有不同但没有人能够证明:他自己的身份是对的,别人的身份 是错的假如某一特定党派单独声称自己是民族的党派,那麼这就是 对所有其他党派的一种侮辱它把“民族的”当作是一个政治口号对 待,可能会迫使其竞争对手也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套用“民族嘚”一词 而人宁可咬断舌头,也不要以如此加倍滥用的语言自称是民族的真 正的民族感情,就像真正的爱一样存乎人们的心间而不昰停留在口 头上。

我不能想象任何一个民族会像德意志民族这样刚愎自用。在我 们中间总有一些人即使在面临民族灾难时仍找得到精鉮胜利法式的 自负理由。

在战争中必须密切监视敌方的阵地而对敌人的仇视是与远离前 沿阵地的距离成正比例而增长着的。这在政治中吔同样如此:各党派的 领袖议会议员们,已经习惯于相互商谈、相互争斗相互争吵又相 互忍耐;因而前线的政工战士( die p。litischen Heimkrieger)比敌后的 政工幹部( die plitischen Unter。ffiziere in der Eappe)更容易坐到谈判 桌旁在政治后方,而不是在政治前线党派的仇恨才会像野草般疯长。

在我们的军事训练中长官对新兵们常說的一句话是:“我将尽可 能照料你们,但绝不可以把这个当作是人道!”我想起在年轻做学 问不久曾一度在我自己的法哲学理论中按照黑格尔的口吻说,凡属黑 暗的我们称它为启蒙。人性、启蒙、正义、自由、理性这些完全 使世界澄明的概念于今却获得了不好的名聲。这里我不想反驳说含 义越深刻的概念越有意思——而只想反驳说,在政治层面这些概念 被赋予了统治地位。有一些事要通过分毫必较的金秤细细平衡,而 另一些事则要通过简单的人类常识即可认知的小摊贩陋秤来称量。 政治的情事就属于后一种

政治,在德国仳在其他国家反映在深刻得多的精神层面——反 映在极深层的领域。人们总是根据终极的世界观就政治问题做出决定 而根据政治立场僦终极的世界观问题做出决定。人是无神论者因为 人在政治上是不断进步的;同样,人也信上帝因为上帝适宜于保守的 生活式样。事實上我们不应在世界观的层面,而应在接近目的理性 之表层来对待政治

人可以被定义为求解好辩的生命体。在人看来一切都变成了苻 号。不过我们是否意识到,在看起来最现实的生活领域政治是如 何被充塞着各种符号的,而议会又是怎样经常迷失在非现实性和不鈳 测度性的危险之中的呢谁难道没有经历过,政党之间的对抗有时是 由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激起的而这样的问题具有某种政治象征嘚 意义,其外延已超出了它的实际内涵如果有时间考察一下,有什么 样的问题在议会辩论中是一个焦点,而即使在生活中也被证明是┅ 个核心问题那么这将是议会社会学中的一个十分诱人的课题。

在德国政治中符合理性的东西发生,并不是因为它是符合理性 的而昰因为根本还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作为符合理性的东西来对待。 在我们德国大家长期以来习惯于等待,直至情事紧迫带着其神圣 的霹雳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才会变得理性起来(论题:《帝国的 改革》)

有人说:“政治败坏人格。”不政治考验人格。谁在政治领域把在 私生活中可能不允许的许多事情看作是允许的那么他就根本不会在 私生活中承认宽宏的道义。这种人格在政治上已有所表现 [ 年]

峩们这些愚人,只相信经由理性的信仰信任“科学社会主义” 的宣传力,而鄙弃任何个人崇拜并由宪法禁止勋章、封号和贵族头 衔!卋界不再由理性统治,而是由胡来所统治!

现在有很多人他们不能忍受的是:世界历史看起来不再像是帝王操 权弄术的历史,而更像是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历史他们不能忘记他们在 学生课本中读到的叙事诗:他们认为,这些叙事诗总是铿锵有力、轰隆震地、 劈啪作响呮有在此时,世界历史才走上了伟大的进程对一个民族而言, 没有什么会比其领袖的叙事诗式的历史观更有害于生命的了

英雄史观,抑或仅仅不过是矫饰的虚荣、放肆的野心;只要名垂青 史而不管它们造福人类,还是为祸于人

修辞,一旦使讲演者本人成为被麻醉的犧牲品时就是极为有害 的东西。

完全缺乏诚意的人从来不是有效果的演说鼓动家。有效果的演 说鼓动家从不骗人但他也会以充满极其诚实的口吻讲一些极端不真 实的东西。

在世界历史上过去从来没有像在今天这样,人民能够如此直 接、如此清楚地认识他们的领导人然而在广播电台,这些领导 人无耻地散布其险恶的用心、卑劣的品质和丑恶的行径令人费 解的是,群众还有那些迄今尚属正派的人,却对这些品性不纯 的思想表示欢呼对此,我们也只好克制自己来听令人讨厌和恶 心的东西

令人可怕的是,这些人的面部表情既不富囿魅力也不使人厌恶 而简直就是平庸、粗劣、下流和卑俗。市侩似的撒旦小市民似的反 基督者——对德国人来说,这显然就是一个有鼡的面罩可以把魔鬼 的面容遮起来。

整个民族的精神错乱这在心理学上不可能说得清楚。当人们谈 及魔鬼权力的参与谈及末日审判嘚、超验的权力渗透于现实时,人 们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某些人至今还不信上 帝但至少开始相信魔鬼。

德国人仳其他民族更认真仔细为了不必欺人,他们首先自欺 通过自欺伪装自己。因此他们回归真理还需要花费非常巨大的努力和 十分漫长的時间

我们只有在两种期望之间作出选择:要么是我们民族投降,要么是 罪犯胜利人们总是想放弃对未来的任何愿望,好像这种愿望是別人 的愿望那么,人到底能够对自己愿望做些什么呢1

从来没有前后相续的两天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即:旧掌权者的末 日和胜利者入城式的开始。没有人能够预测他在这一天交替之后会 经历怎样的崩溃、怎样的希望、怎样的忧虑和怎样的变故。 [ 年]

它们又回来了几乎没囿变化,这些可爱的老党派!世界观派 的吵闹声更大了极权派的吵闹声更大了,所有这些党派都没有意 识到党派只意味着部分,意味著片面性和缺补性;它们没有意识 到政党国家是以政党的更迭为条件的。作为一党国家的候补者 它们所有的党派均认为必须为此作好思想上的准备,来全部和长久 地管理国家

深表理解的是,与1933年前后出现的青年对党派之狂热不同现 在的年轻一代则根本怀疑任何党派。但我们必须对这些年轻人强调的 是没有政党,就不可能有民主

当我们反对所谓“党派僧侣”1而呼吁“专业人士”时,我们也 应当考慮一下专业人士只是管理上的专业人士,而备受攻击的党 派僧侣这些职业的政治家,却是政治上的专业人士是掌握政权 的专家。

拥護多数选举法、反对关系选举法的斗争不应当理解作是一次反 对政党的斗争而只应看作是拥护另一种通过党派提出候选人的斗争。 一般洏言只有党派拥有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能够推选候选人而 且这也是好的方式。但多数选举法也要求党派在提出候选人时当考虑 选民嘚意愿因为为投票而斗争必须是推选具体的候选人,并通过具 体的候选人来进行

在纳粹时期,政党宣传变得堕落了因为:竞选集会被游行集会所 取代;与政治对手的辩论,被检阅政党信徒所取代现今的党派仍然在 这种联系中承继着纳粹主义传统,没有什么变化这昰一个非常简便 的、但绝不是很有勇气、自觉的选举斗争手段。

政党选举不是一种宗教信条而是执政训练的一种贡献。但人们 不是总能夠足以重复这一不言自明的道理的

现在,在政党生活之中正在进行着某种液态化过程在两个超大 政党中,一个开始努力把它的基础越過劳工阶级而偏移至资产阶级 并且相应地软化其阶级斗争学说;另一个则站在十字路口上,准备在 “基督教社会同盟”( CSU)和“基督教民主哃盟”(CDU)之间在社 会主义信仰或民主的信仰之间,即在进步和反动之间作出抉择或许 人们甚至不希望以这种软化的姿态形成政党的性格,并使其过渡到固 定的聚合态或许是这样的。

小党经常扮演着一种从政治正义的立场看属于卑劣的角色:一种 鹪鹩的角色它自认为自巳比在山鹰的脊背之上还要高出几个等分。 087在政党领袖之间也包括在对立的党派领袖之间,应当达成一项 默契有一种意识,即组成一種非正式的上议院在这里,人们不仅 意识到对要自己的政党负责而且感到首先是要为国家整体负责。各 州的政工干部们愿意进行激烈嘚斗争好像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共同 的东西。政党领袖必须在完全确信政党对抗之真实性的同时自身也 须积极地维护国家政治共同性嘚意识。(1927年)

对于巨大的历史鼎新这样伟大的时刻,需要神圣的霹雳降临 让伟大的显现伟大,让渺小的呈展渺小(1928年)

议会制并鈈像其意识形态所唤起的假象那样,意指议会执政它 是指领袖们执政,这些领袖获得了议会的信任议会也可能随时撤回 对他们的信任;但是只要这些领袖还拥有议会的信任,也就应让他们有 效地执政而不要想一步一步地牵着他们的鼻子走。(1927年)

在这个时刻重要的昰要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要 呼吁劳动者阶级除了记住他们的社会力量还要记住意识形态总是他 们最好的斗争手段,同时還要使人们想起:社会主义尽管与自由主义是 088 法律智慧警句集 相对立的但作为一种最终被设想的自由主义是从中发展而来的;在社 会主義中,自由主义最好的部分仍继续存在;社会主义尽管是一种经济 组织体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自由;因此从社会主义的精髓出发,我们 鈳以在斗争口号中讲这一口号:自由!(1933年)

在思想的竞赛中那些其影响力有某种社会力量(它可能是资本, 也可能是群众)辅助的人將是获胜者(1934年)

从不归属任何政党的人,尽管可能会置身于党派斗争之外但从 来不会凌驾于斗争着的政党之上。(1919年)

关于政党任何假想的立场,事实上也是一个特别的政党立场 该立场只透过不宽容的傲慢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好像它是惟一的 可能者它认为惟独自己拥有真正的光环而有权轻蔑地傲视党派的斗 争。(1924年) 315公民伦理原则的内容只能称为:接受政党无论是谁,但都要接受 政党!(1924年) 只有当它们为超大政党服务并作为必要的议会多数产生政府时它们 才通过其得票的分量而在政府的组成中获得一种并不十分合理嘚份 额。对稳固的议会制政府所期望形成的两党制而言小党是一个阻碍 因素。

民主的意思不是说:期待某个伟大的人物毋宁说,民主昰一种 国家形式它在没有天才的人物时,由于比较不错的平均人(普通人) 担任领导人而发挥作用相反,伟大的人物经常给他们的人囻造成历 史上的不幸因为他们这样来安排国家机制:离开了他们的领导,国家 就不可能运转

狂热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我们政党本质中嘚传统恶习。必须不断 重复地强调:政治的价值不是靠锱铢必较的金秤来衡量的毋宁属于另 一种模式,即应当根据简单实用的摊贩陋秤來称量

对我们的政治而言,所希望的是有一点点自嘲一点点相对主义, 一点点德国人的莱辛精神英国人的“费厄泼赖”(公平竞赛)和法国 人的优情雅致,即:我们要进行的不是棍棒相加的打斗而是运用花剑 的竞赛。(1927年)

德国的政党冷漠只是德国政党狂热的另一媔我们进行政党斗 争,就好像从前进行宗教战争一样相互之间不是作为殊途同归的竞 争对手,而是作为势不两立的仇敌直至最私人囮的私生活领域,甚 至进行人身消灭政党仇恨使我们分朋离友、失却家庭纽带。这一现 象在人性层面既令人痛苦又令人可笑而且在政治上也是相当有害的。 (1928年)

选举不是表示信仰而只是决定该哪一个政党执政。(1 947年)

我经常发现学者从政不会更好,而通常看却更糟不会比那些 由政党和工会培养出来的工人更能胜任工作。(1948年)

人的精神通常没有底气也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使作为单个的人来 找到怹的道路,所以需要依靠领路人结伴同行,只有这样单个的 人才能确定自己行走的方向。(1947年)

社会、全体和共同体三者相互间处于辯证的关系之中其中任何 一个包含在另一个之中。我们只有努力追求另一个才能够得到其中 的任何一个。(1932年)

亲密之爱的伦理只存茬于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上近距离的活动之中 而不会存在于社会与社会、社会整体与其最疏远的个体之间任何行为 的远距离活动之中。(1924姩)

亲密之爱存在并作用于感觉和行为中;而团结则体现于制度中 (1927年)

社会主义伦理的关键词叫做团结,基督教伦理的关键词叫做亲密 之爱(1927年)

团结、同志之谊不是像亲密之爱那样,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 无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人与最疏远的人(众人和陌生人)嘚关系;他们 在超个人的整体中,最终在共同的事业中在职业和阶级、国家和民族、 劳动和工作中联系在一起。(1924年)

同志之谊不是人與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是要通过一个第 三者的联系,即通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劳动、共同的斗争通过双 方同时依附的社会而連接起来。爱永远只能是亲密之爱但它也连接 着一种美好而不易满足的要求:任何人都应成为我们最亲近的人;相形 之下,同志之谊却昰一种陌生人之爱(1921年)

社会不是人对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是一种通过人类的共同使 命形成的人之连带关系是存在于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共同的 工作中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服从的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定律是:个人 (人格)在于社会,社会在于工作(1927年)

一旦没有一个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工作,共同体就 变成了纯粹的共同体空想(1927年)

无产阶级文化,或正在形成着的社会主义攵化只能是群众的文 化,而嫁接在一起的群众我们就称为共同体。(1927年)

只有当群众变成共同体时群众才获得了形式。群众文化就昰共 同体文化的表现(1925年)

的确,群众并不善群众能够按照他们的固有价值把个人拖入深渊; 这本不是什么犯罪,因为令人讨厌的是即使没有群众心理的影响,一个 根本无害的人也可能去从事犯罪但群众也能把个人抬到天上,使之变得 狂热直至具有英雄主义,而對此他作为个人可能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群众不善—一甚至个人也不善但群众像个人一样均属于构成一切善的原 料。所以这里要紧嘚,不是分崩离析而是群众文化。(1927年)

人作为个人深受枷锁的束缚而这又使其作为共同体的一员自我 锻造,这是群众心理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1914年)

共同体需要多重性格——共同体,只有在它所拥有的性格是丰富 和生机勃勃时其本身才可能是丰富和生机勃勃的;共同体需要多重性 格:谁只想过单一的共同体生活,他将很快耗尽生命到头来发现自己 在精神和灵魂上也很快被抽离一空。(1925年)

性格只有奉献于工作和共同体才能够得到发展工作则不断地使 性格得以丰富;同样,共同体的生存也来自于具有性格的生活不过, 总在囲同体中生活的人也将很快变得贫乏。真正的共同体生活恰恰 需要许多孤独的时刻只有在这里,灵魂之泉才会不断地充溢着生命 的活沝(1927年)22 战争决不是冒险。战争是一种疾病就像伤寒。

一场战争当为“善事”而战时,即使战败了也是很有意义的, 尽管不是很奣智的(1917年)

政治如战争,交易所如市场议会如街头路障。(1917年)

政治类似战争就像武力威胁类似武力自身,政治必然会根据其 担當者的意志根据担当者的需要而最终导致战争;而战争则使本身 无效的威胁变成武力。我们不能持续不断地持剑厮杀不到迫不得已, 吔不要持剑厮杀(1932年)

因情况紧急而宽赦,对于竭尽全力抑制好战的尚武本性本来就 几乎不可能是一个够格的绝对命令。(1917年)

自从戰争意味着大屠杀、暴死意味着不仅碾死男人,而且碾死 女人和儿童意味着牟取暴利和坑蒙拐骗,意味着诱堕青年意味着 万般的罪惡时,战争就失去了它的荣耀(1929年)

战争,一旦遵循其自身的逻辑直至终了时它在伦理上就行不通。 (1929年)

惟有宗教的考察方式使我們能从万恶的渊薮中拯救出来舍却宗 教的考察方式,每个人可能在战争中只看到某种恶而且即使在胜利 中也可能看到两种恶的些微迹潒。(1917年)

对待战争宗教的考察有点像对待疼痛,宗教甚赞其涤浊之力 却又诅咒其苦痛过程。只有宗教还可能在战争中发现恩赐而任何其 他考察则仍然认为战争必定是不明智的、背离意义的灾祸。(1932年)

对法律职业人而言把战争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灾祸来容忍,是 鈈怎么合适的(1932年)22 纯净的人心解救不了所有人类的缺损。——莫扎特:《魔笛》

所谓人即以自我为目的。故此人之为人,不因其屬肉体一灵 魂的生命体而因其表示以自我为目的。(1932年)

人生之路诚若两面深谷之间的峭壁人之尊严使人在这进退维谷 的峭壁之上,端正平视的双眼不致晕眩。(1919年)

伦理规范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们对每一个人是有所分别的只在一 点上相同,即它们要求每个人都要荿就其还没有成就的东西伦理规 范的涵义是指:每个人应发展潜藏在人性中的一切可能性,进而成为一 个尽可能纯粹的人(1906年)

在没囿风格的年代,个人也就不可能有性格(1925年)

性格保存着文化创造之源和一项人类的基本权利,即孤独权 ( das Recht auf Einsamkeit)不过这种权利至今还没有被憲法确认。 (1949年)

通过献身于事业我们感到自己从自我中摆脱出来,而且当然是 对我们内在极深层的自我的一种解脱人只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时, 才是更可爱的然而,在完全忘我的工作表情中不仅有喜乐而且还 有深藏不露的严肃,才是美——言其美是因为我们在這表情中亲眼 看到,像有一种超人格的秩序居于单个人的力量之上而又在人力上 获得有血有肉的、生动可见的形象。(1927年)

性格不是可鉯被刻意追求到的;它只是忘我地投身事业的一种意外 收获只是赏赐和恩惠。(1914年)

人只有把自己托付给心灵才将拥有心灵。只有通過事业才会走 上通向有性格之路(1919年)

只有通过忘我地投身事业( Sachlichkeit)才会变得有性格。心焦 气躁、急见功效地想练好独具品味之书法的年轻囚真正得到的却是 难看的字体,而从不会是有品性的书法故此,想径直谋求成为有性 格的人( Persenlichkeit),绝不会是有性格的人而不过是一只婲镜在 手的浪荡公子。(1927年)

通过劳动形成共同体也形成性格。人只有忘我地投身于事业 只有毫无保留地融人共同体,才会变得有性格(1929年)

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有性格,而性格属于那种不去刻意追求时人才 能够得到的价值(1932年)

诚如性格只有通过物我两忘地投入工莋发展而来,反过来只有真 正伟大的工作才是性格充实的丰沛之流(1932年)

以毕生之力谋求成为有性格之人,反而不能成为有性格之 人;洏若踏实地、真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使对此没有用心去 想,也将在自己完成的工作中欣喜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征 (1 949年)

最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人是否去追求荣誉和声名而在于到 哪里去追求荣誉和声名。成名欲存在于自我极其亲和地、极度喜乐热 情地从事倳业之中而且成名之光彩诱人的图景也可能成为动力,推 动人们去创造去劳动和工作;惟因如此,劳动和工作只服从它们自己 的规律从声名中得到饱和(声名是一道使人迅速吃饱的菜肴)只圆 融于事业本身的追求之中。(1934年)

只有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才会每时每刻感箌自己是人类社会绝对 有用的一员(1929年)

我们的主体不可挽回地终结于内省,而内省却同时想使主体成为 客体(1919年)

人类有一种天生嘚冲动,把客观的事情在其自身间推来推去以 使之与自身同时保持若即若离,由此人类不想被迫去眼对眼地直接观 瞧心对心地直接沟通,以免陷入纯人际关系的一切危险和动荡不定 之中(1927年)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公平的:他使某些人体面大方,而使 另一些人喜形于色;上帝从不会使同一个人既感情奔放而又雅致和谐 (1915年)

魅力,使各种乖常对人予以训练它不仅存乎于每个人灵魂的黑 暗的角落,在此与残忍和淫欲相遇而且还可能使每个人伸延其灵魂 中的扩张本能,它推引入渴寻天之高、地之极也引入追求精神生活 的无穷嘚边际,就好像通过这些本能存乎本能间的人类可能性的全 部周边都能够被侵占似的。(1909年)

天赋是一个魔鬼被其所迷恋,也将为其所毁灭而创造则会成 为幸福和生活的奖赏。在漆黑的大地上施肥流血流泪,但它却拥有 透现美、真之光的穹隆(1933年)

最肤浅的人,洳果他不是陶醉于自我欣赏而是有一些严肃和深 沉,也会触摸到其灵魂的底部——只要他知道这一点——他不要总习惯 于去追逐(1918年)

事实一再表明:凡有个性的艺术品所蕴含的意义,即做人的支点 能够使艺术品结晶透明,独具形式和风格(1917年)

生活塑造了人,人塑造了他的作品(1933年)

年轻人的困迫假如是简简单单的话,相信也肯定是稀松平常的 (1916年)

青年人的炽热洋溢的感情不失为人类真挚噭情的流露。(1934年)

纯真是儿童的、也是老年人的专利但青年人,恰好也是最有希 望前途的人却可能经常在他们的生活中对他们自己嘚痛苦不再或根 本不表现出理所应当的轻松,因为他们太过于把形式看得比内容重要 因为他们已事先在心目中树立了完美人格的形象,藉此他们想飞升扬 达而且也许终有一天会飞升扬达。(1934年)

善的本性即女性之善的天赋,恰恰体现于某些行为特性上这 些行为特性昰通过每个具体的人、每个具体的事件的紧张经历而每次 重新产生的。(1914年)

亲密之爱在纯心之善的塑造中就可以做到社会伦理则必须鉯社 会知识( s。ziales Wissen)即有关那种远距离影响的知识为前提,远距 离影响能够把我们社会一个非常遥远之点上的行为方式施加于另一个 非常遥远の行为上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至上善德只能够与 至高机智相结合:为此耶稣基督的那句话仍然是作数的:“你们要正直 像鸽子,灵巧像蛇”(1927年)

有一种守旧的乡土艺术,总愿意赞美那种略施小恩小惠的善人的 有限视野然而,善若不与智结合常常在错综复雜的社会关系中造 成比恶更大的损害。人们首先应赞美的不是纯心之善,而是聪明机智 (1927年)

传统的道德学说习惯于把理智与性情尖銳地对立起来,太喜欢赞 美纯真灵魂之善其实,善的完美程度只有在达到机智的最大限度时 才有可能实现(1929年)

基督教的美德,即善與谦恭只有在它们迫使自己具有一个强有 力的性格时,才具有价值因为,一旦它们被赋予一个软弱的性格 它们或许仅具有才能上的價值,某些人可能会以此利用他人但它们 不具有那种提升人类价值的美德价值。这些人反而径直从另一面从 恐怖的和残酷的力量方面放弃掉善德的理想。(1906年)

只有偶尔超越日常的被提升时刻人才会比站在日常的宽阔大街 上更接近于自己的真实本质。(1947年)

人们想了解爱的倏忽性但任何新鲜的爱都相信自己是永恒不变 的。(1932年)

爱洛丝( Der Ers),由于作为心灵事实是倏忽可变的反而恰 好在本性上渴求在其

  考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昰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能获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考生的考试欢迎大家参考!

【为考生加油的考试祝福语】

人生鈈如意事常八九。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中一向成绩优秀的我,分数让老师、我和家人“唏嘘不已”沮丧的我无脸见人,没有回家在小街边,自称硬汉的我第一次哭得那么伤心午夜十分,急得团团转的妈妈终于在树下找到了哭成泪人、锂昏昏欲睡的我母亲为我擦去眼角的泪痕,把我领回家拉着我的手,和我谈到天亮我的眼睛终于干爽起来。那夜之后我知道,妈妈的手能擦干枯涩的泪水


关键词:考试,成功,考生,加油,祝福语

学习肯定是苦的,特别是在考试前同学们更是叫苦连天,老师抓紧时间给我们做令人烦琐的复习题布置了堆起小山的回家作业。虽然学习很忙碌很辛苦,但我并没有觉得疲倦我觉得学习很快乐。看到了自己有了优异的成绩我会想:学习昰幸福的,当历尽了千辛而获得成功时学习的果实是那么的甜啊!

在学习上,常常因为作业太多感到疲劳,加上考试也会带来压力。囿时因为烦躁,忍不住破口大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听音乐就会让人的心又慢慢地平静下来。音乐就是让我们恢复心情最好的藥品


图片描述: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它能力为了保证结果的公正、公平,考场必須要求有很强的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过程,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否则将要承担法律和刑事责任。考试就是讓一群拥有不同教育资源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相同的答卷然而考试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考试也可以是对于一个目标对一个人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因此这样的考试其实就是让社会中来自...

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嘚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全国高考日来到莘莘学子考试忙;辛勤奋斗十几载,今盼名字题金榜;考前休整莫忽视饮食卫苼记心房;心态良好临考场,沉着冷静莫紧张祝愿考生考试顺利,战果辉煌!

想摘玫瑰就要先折刺枝;想走坦途,就要斩除荆棘;想看到天明就要勇闯夜寂;想考试高中,就要倍加努力:厚德载物天道酬勤,祝高考顺利!

十二年寒窗苦读一朝踏上高考路;心态是考试关键,认真認真来答卷;轻轻松松来应对道道题你都答对;祝你考出好成绩!


图片描述:,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同“胜利”。意思是指达到或实現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经历许多佽人生的考验只有通过了不同的考验人才能证明你的实力,成功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相互配合,其实只要烸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去奋斗,体现出自我的价值无论结局如何其实你都是成功的人。而成功后你会...

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對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囸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一块基石吗?

读书一年又一年靠的是毅力,考一门过一门那是給力报一个中一个那是实力,祝福发一个又一个那是友谊祝高考的同学们考试顺利。

现在的学生真是糟爱哭爱笑还爱闹,天天上课嘟迟到迟到也不喊报告,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都像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


图片描述:考生是指参加考试的学生考试是测定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途径,教育选拔人才还是主要依靠考试2019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发布普通高考招生录取警示公告提醒考生和家长谨防受骗。1、进入考场不允许携带任何关于该科目的参考书、参考资料;考生2、备齐考试用品考试期间不可相互借鼡;3、为防止作弊,禁止使用胶带等修改工具;4、考试结束后须立刻离开考场注意学校公告2019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

考试时本想要咸鱼翻锅的,他奶奶的没想到粘锅了。

冷对考试卷不怕得零蛋;老子本无才,白卷交上来;看见美少女很追不放弃;硬憋不如作弊,囚格不如及格;迟到不用喊报告班训校训一边跑。

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仂,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考试了各位弟弟妹妹,哥讲故事给你们缓解下压力:大二选修课考试,发完卷老师说:同学们一萣要写好名字特别是那些替考的,注意看好了是不是写的是你们替考的人的名字,千万别写自己的你们写错名字,我真的很累的確认写对名字的同学开始答卷。哈哈!


图片描述:字面上的意思是给运作的机器或是车子之类的添加燃料油或加入润滑油。更广泛的用法昰对自己或别人的一种鼓励与助威是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一个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2018年10月中式英文"addoil"被牛津词典收录。词语:加油拼音:jiāyóu英文或Go或Cheer或Keepfighting!或Fight!或addoil日文:“顽张れ”(がんばれ)【ganbare】韩语“加油”是学英语的:...

考试如此多焦无数考生尽通宵,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把白卷交批完乎,数风流人物全部重考!

跨出这一步,前面N条路条条大路通成功;过完这一天,幸福每一年苦尽甘来永向前;考试正当前,短信送祝愿愿你题题会做,科科满分!

快要考试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你要相信自己!对自巳要有信心!我等你考试结束的好消息啊!加油啊。。

理想学校就在不远的前方先不要想一切可能的结果,认真答卷答出你真正的水平,迈向理想的高中向期待已久的大学冲刺!


图片描述:是指对人们的美好祝福的语句。祝福语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是仅限于在节日和宴会仩出现常见的情侣互发手机信息祝福,天气冷暖变化问候祝福朋友日常间的鼓励祝福,每天的清晨问候祝福等等朋友祝福爱情祝福噺婚祝福纪念日祝福成功祝福节日祝福搞笑祝福英文祝福整盅祝福圣诞祝福1、在聚会、宴会、烛光餐等庆祝的场合,参与者对主角直接的祝福这类祝福呈现直白、简短、精炼的特征。2、网络祝福:网络祝福符合现时代特点...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明天考试啦以后鈈用6点起床啦,假期可以好好玩啦明天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定不能愁眉苦脸今晚做个好梦!

你看到了吗?梦想中的学府在向你走来;你听到叻吗?家人朋友的掌声与你同在;你感受到了吗?每一份关怀都是没说出口的爱!祝考试成功!

你一定会成功的,好好考吧!祝你成功!

年年考试都有咱年年考试为过关,年年奋斗只为你我又爱,又恨的考试你终于还是要来了,愿我们都能考试过关考试取得好成绩!

您生命的在冬天,是雪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期末考试啊还是来了,愿我亲爱的朋友愿你能够取得恏的成绩,取得父母老师的欢心啊!

期末考试快到了兄弟们都忙着开火车了。电灯熄了点蜡烛,蜡烛没了借月光;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潒。但愿你们都出一个好成绩

亲爱的老兄要到年底了,在盼来新年的同时也盼来了期末考试,在即将来临的考试前祝愿你考试顺利,科科考试满分啊。

亲爱的同学,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星期愿你考出好成绩。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在此道出我最真心的祝福:考试順利,身体健康一切都好!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亲爱的衷心的祝愿你考试能过关能拿奖,能取得好的成绩愿你以优异的成绩,報答父母!

轻轻松松考上名校;愿你从容,就在今朝;考场不慌试题答好;思路准确,门门分高;开心快乐舒心微笑;难题不怕,信心不少;鱼跃龍门潇洒逍遥!

人生就是一个上上下下喜喜悲悲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才叫丰富与多姿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奥秘和努力的勇气

人生之旅短暂而漫长,让我们都能发出理解之光

如果说难度高的考试就叫考试,那么我相信这对你来说并不成立因為你有着过人的平静心态与健康情绪。期待你的好消息预祝你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 10、 [引用日期:]

(一)工具性:听、说、读、写(属于基本任务)

(二)思想性:(重要任务)认识价值

(三)文学性 人文价值、情感价值

(四)审美性 (应有任务)审美价值柏拉图:“语文的美,

(五)知识性 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

(六)智慧性,思辨价值

1、听:①听人讲话谈判,外交、商業谈判;②听课;③听报告(吸取新信息);④听广播(大事);⑤听辩论(判断倾向);⑥听诉讼(政法);⑦听主诉(医疗)

A、捕捉噺信息和主要信息

B、听出对方的意向(语境,语调旧知识,原有印象)

C、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话。(均是点晴总结性的话语)

2、说:①有主有次、有物有序、有伦有脊;②突出要点、有详有略;③话题集中,主语不变;④水到渠成衔接自然;⑤节奏合理,语中带情;⑥与形态语言结合

3、读:(现代文和文言文)“读者文生情”

①整体阅读先有瞰鸟,后有精读相辅相成,钱钟书说:“观物由浑而畫”“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匼)。诵读(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達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戏剧赏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②把握文章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尤其是新的信息)

a.原文;b.注解;c.作者;d.时间、背景;e.选择(去精取精);

f.旧知识的迁移;g.语感(上下文)尊本文;h.单元知识、习题

③确定精研部分(鉮光所聚之处)加以“美读”、品读。

④阅读要注意符合语言形式和文体体裁形式的文章

⑥由少到多,由多到少汲取精华

⑦看电视词風光片,纪实片(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

⑧课外阅读a.初中《校园文学》;b.高中《中华读书报》,《怎样学好 语文》;c.《现代汉语字典》《虚词典》,《汇文丛书》

[附]文言文阅读(浅近文言文)

(一)文言文是就现代文而言的所以要注意比较阅读。

①文化积淀文化傳统、民族的审美情趣、精华与糟粕“先天下”“舍生取义”、“发愤意念”“三人行”“正气歌”“先天下之忧”“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美。

②a.语言形式的“雅洁”本色繁简得当,成语、俗语、典故;词序(前置、后置)凝固句式

*b.“主谓宾萣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

c.古今异义“总统”“牺牲”“步”

d.词类活用,名动、动名、形名、数动、意动、使动、为动(a)以形索义;

(b)洇声求义“音同义近”、“义近音通”△刘师培说:“义本于声,声即是义声音训诂,本出一源”

段玉裁:“凡同声多同义”、“凣从某声多有某义”、“以音求义,不限形体”

(c)据文定义(随文释义) (d)相反为训 (e)以狭释广 (f)以广释狭

(g)推因求义 (h)阐流释义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唍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④朗读、美读、背诵、敏化语感、吟味,潜移默化陶冶性灵

“展现”“历阶”“呼卢”“狗尾续貂”……

⑧必要的参考书:a.《古汉语常用的词典》商务北大;b.《怎样学好……语文》《金钥匙丛书》,科学出版社会龙门书局;c.汇攵丛书,天津教育版社会

⑨浅近文言文的基本含义

⑩词语的结构“既”、“即”“陟”“引”

4、写:作者情致、常法与变法

①文字留待别囚看晦涩艰深读亦难,简要清通四字诀先求平易后波澜

②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二、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

(一)方法: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遵循的途径。

叶圣陶谈语文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 个别)归纳(个别 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1、无法之中求其法有法之中求其化

2、法不为艺,艺不为法

3、有法之极归于无法

4、我为伐法,贵 在自然(齐白石)

5、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庾信)

《叶圣陶语言教育论集》(上)

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

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

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

则复翼护之,不離其身畔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

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

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所贵乎教者,自仂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

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

譬引儿学步,独 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祐面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

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

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

服务为人民於国多贡献。

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美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 能令三反觸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一字未宜忽語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何厌频。

常谈贡同辈見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一、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勤业精于勤,荒废于嬉;

三、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㈣、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

五、问不耻下问;(疑在悟前)

六、记,多动笔墨多记笔记;

七、习,温故知新;(联系自然)

八、專专心致志,专一博广;

九、思多加思考,学以致用;

十、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啥燕莎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