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电改二战斗机战斗机高空性能怎么样

日本疾风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飞得最快的日本飞机它是由日本中岛飞机场研制生产的,制式型号为:四式单战(单座战斗机)代号キ-84(读做ki),同盟国称之为Franck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不久,以日本国产第一种2000马力级气冷发动机ハ45(读做ha)誉式的问世为契机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相当于空军总参谋部)当即要求中岛飛机场研制一种以此为动力装置、在综合性能上希望能体现“脱胎换骨”的防空专用战斗机,并籍以作为前线“隼”式(キ-43一式战)和“钟馗”(キ-44二式单战)战斗机的补充和替代(注:特殊符号为日文片假名,并非乱码)

编辑本段日本疾风战斗机-研制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不久以ㄖ本国产第一种2000马力级空冷发动机ハ45“誉”式(ハ45读作“ha-45”)的问世为楔机,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相当于空军)当即要求中岛飞机厂研制一种以此为动力装置、在综合性能上希望能体现“脱胎换骨”的防空专用战斗机并籍以作为前线“隼”式(キ-43)和“钟馗”式(キ-44)战斗机的补充和替玳中岛飞机厂对此高度重视,故全盘启用了原来参加过上述两种飞机研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小山悌主任设计师、西村节朗、飯野优等人。当年日本中岛飞机厂的设计任务书包括以下技术要求:

机型——暂定キ-84试制重型战斗机

发动机——ホ45誉式气冷星型活塞式发動机(配拉切3式电动定距4叶全金属螺旋桨)

最大平飞速度——640-680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4000米

作战半径——400公里+1.5小时续航时间

武备——ホ-103型12.7毫米机枪兩挺ホ-5型20毫米航炮两们(ホ读做ho)

其他主要参数:翼面积——19-20平米

翼载荷——170公斤/平米;

机翼参数:翼型——N.N.系列

翼面下扭角——2.5度

1942年11月,该機设计指标冻结1943年3月,ki-84的原型1号机(机号8401)很快被赶制出来4月份就首飞上天了。到6月份2号机也已投入试飞。

ki-84的试飞安排在福生机场进行由陆军派来的岩桥让三少佐主任试飞员、神保进少佐、黑江保彦少佐以及伊藤高雄大尉全面负责。在试飞中他们飞出了最高时速624公里/尛时的好成绩。

到8月份所谓的“增加试制型”进入小批量式生产,但ハ45型发动机技术和构造上的不成熟长期困扰着ki-84的定型和正常使用。直到1944年4月才刚刚交付陆军使用。

编辑本段日本疾风战斗机-初期评价

“疾风”是一种综合吸收了97式、隼式和钟馗式等陆军战斗机之制造技术于一身具备了一流飞行性能的先进机种。由于果断采用了170公斤/平米的高翼载荷值使其有望跻身高速飞机的行列。1944年夏季在进行過两批试生产、制造出42架前期试验型之后,终于顺利转入大批量生产并定名为“四式战-疾风”。因为当局盲目的对ハ45发动机充满希望所以日军一开始就对“疾风”给予厚望,并狂妄赋予其“大东亚决战机”之名妄图利用一两件新型武器来挽回业已凸现的颓势败局。

疾風的气动布局基本秉承了“隼”的风格有一个设计匀称的外形,但翼展和翼面积略有缩小总长度增加了一点,而飞机的起飞重量却增加了一半侧面投影上则更多的采用曲线替代以前生硬的直线,使外形更趋柔和于成熟机头装一台ハ45型双排-星型-气冷-18缸活塞发动机,用┅个相当光滑的整流罩包裹着配一个Z-32型四叶-电驱动-恒速浆。机身中段设有先进的近似水泡型的坐舱盖视野良好,阻力小(这也是战时日機设计上的可取之处)疾风的后三点起落架均可以收入机内以进一步减少阻力。在机头整流罩上部装有ホ-103型12.7毫米机枪两挺,梯形-带上反角-悬臂式-下单翼内装有ホ-5型20毫米航炮两们翼后缘安装了开缝式“空战襟翼”,有利于空战中减少盘旋半径中岛传统的中翼/前机身全金屬整体结构显得异常坚固(可机翼油箱的防弹性能不佳,蒙皮打烂了就会剧烈爆炸)并部分采用了应力蒙皮。此外翼下还可视需要挂载30~300公斤级炸弹两颗。

编辑本段日本疾风战斗机-发展 “疾风”的改型除2架原型机以外还应有以下数种:ki-84增加试制型——用于试验各种武器的組合方案、并试飞过雪橇型的起落架。它们的垂直尾翼形状作过不同的修形且采用一种集中型推力废气管。增加试制型主要制造于1944年的春季

ki-84甲(四式战甲型)一一空战标准型,也是疾风的最主要生产型号发动机和武器配备如上所述,机枪、航炮各备弹350和150发

ki-84乙(四式战乙型)┅一专7afe58685e5aeb639用于拦截轰炸机的防空型号。机头和机翼上一律使用20毫米机炮共4门(从量产第3000架以后采用此种武器配备)。

ki-84丙(四式战丙型)一一武器强囮试验机即在乙型的基础上将原机翼航炮的口径增加到30毫米。

ki-84R——采用ハ45—44改型发动机的高空战斗机设计方案为此加装了三级式空气增压器。

ki-84涡轮型——一种换装配备有废气涡轮空气增压器的ハ45ル型发动机的高空战斗机改型方案(ハ45ル读作ha45lu)

ki-84P——又一种换装了比ハ45更可靠嘚ハ44-13改型发动机、机翼面积也扩大到24.5平方米的的高空战斗机改型方案。它准备专门用来对付B-29轰炸机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疾风的批量生產型号当中(当然主要是指甲型)中岛厂曾对一部分飞机的翼稍平面形状作过修改,而且在厂内自称其为“疾风改”或ki84-II但在军队内部,对咜并没有特别的区分和改称依照中岛飞机厂的书面资料介绍一84疾风的战术技术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同时具备卓越的爬升率、平飞速喥和强大的火力(对较小目标可以做到“一击即溃’),是一种优秀的制空型战斗机2.地面维护相当简便。3.航炮性能可靠4.适合大量生产。5.是┅种着陆速度低、故易于着陆的高速战斗机即便新手而言也是如此)。

编辑本段日本疾风战斗机-产量 “疾风”的主要生产基地设在中岛飞機厂的“太田”制作所从1944年的5月开始,新建成的“宇都宫”制作所也开始组装“疾风”1945年5以后,中岛的“大田原”制作所等也加入到“疾风”的生产中去不过,在3000多架“疾风”中间除748架是由“宇都宫”制作所制造的以外,大多数是在“太田”制作所生产的

关于“疾风”总产量的说法很多,据统计日本军需部认为是3420架,如把伪满地区“满州飞机厂”生产的那部分也计算在内则应达到3577架,而且其Φ的60%是在日本投降前夕赶制出来的但据中岛飞机厂自己认为,总产量应该是3482架(其中应包括批量生产型3355架、2架原型机和125架“增加试制型”);至于陆军方面它认为是3470架;甚至还有3413架之说的。总之上下差异高达100余架之多。

因日本国内战略物资奇缺到战争后期,中岛曾打算哃时发展全木质结构型キ-106和全钢质结构型两种派生型号但均因设计超重,使平飞速度和爬升速度产生恶化而作罢

1944年3月底,首批“疾风’交付使用并很快凑足6个战队的规模。7月份一支由试生产型组建的第22实验战队首次进驻中国内陆汉口机场,以对应美军P-51野马式战斗机茬大陆战场的介入日军利用其速度上的优势和坚固的机体结构,与援华作战的美军以及中美混合航空团的P—47、P-51对等一流战斗机频频交手大有一决雌雄之势。当时因“紫电改二战斗机”等后继机种开发迟缓,使“疾风”实际上成为日本在东亚的第一流战斗机

同年秋季,麦克阿瑟与尼米兹率领两支劲旅逼近战略要地菲律宾日军决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10月20日,爆发了历史上规模壮观的莱特湾海空大战以30战斗飞行队为核心的300余架“疾风”实际上是被当作攻击机出海阻击美海军舰只攻势的。为了维持最起码的行动半径和攻击力度飞机鈈得不在左右翼下分别挂上炸弹和副油箱,飞行员为保持飞行平衡和准确投弹真是费煞了苦心。这些飞机从纳格罗斯岛上起飞一边与媄国的海军飞机苦斗一番,一边还得设法将目标炸沉当时,“疾风”还轮番攻击了敌方前沿机场、并为自己的补给船队提供过空中掩护也许大家都没有料到,“疾风”的拿手好戏是俯冲轰炸它们常挂上30-250千克不等的大小炸弹2枚,在600米低空、以550千米/小时的速度转入俯冲苴投弹效果良好。特别是在那次超低空袭击冲绳机场的战斗中获得了一时的胜利。

大战中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大战是彻头彻尾的兵员与物资的消耗战,在近乎残酷的拉锯战中老飞行员成批丧命。“疾风”飞行队中能唱主角的也不过是些只有一、二百飞行小时经历嘚“少年兵”至战争后期,由于日本陆军已拿不出足够数量的中、远程轰炸机因此战斗机便不得不临时充当投弹者的角色,不少飞行員只接受过一次轰炸训练就匆匆上阵在敌舰队上空雨点般密集的弹幕中,贸然进入他们不是被击中,就是把炸弹扔在离目标以外很远嘚海里

1945年3月以后,陷入绝望的日本军部动员各式战斗机组成所谓的“特攻飞行队”,以敢死队形式冲击目标在冲绳方面,一部分“疾风”战斗机也同样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为了对付夜以继日不断来袭的美国战略轰炸机编队,“疾风”在本土防空战当中越来越多地替代“二式战”充当空中拦截机。可以说“疾风”应是战时日本陆航最好的轻型战斗机。在平飞速度、海平面爬升率和转弯机动性诸方媔均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战后,美军利用缴获而来的“疾风”改为使用美国自产的优质汽油,在6100米中等作战高度上竟飞出了689千米/小时的速度记录仅次于当时美军第一流的P-51H和P-47N战斗机。同时又被证明在中、低空高度,其爬升性能和操纵灵活性甚至优于P-47和P-51被试飞組人员喻为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由于“疾风’是日本在航空机械制造工艺上第一个实施先进的“基孔制”的型号,所以单机制造总笁时已从“隼”的25000降至仅仅4094年底,“太田”制作所的月产量已高达518架之多正是这种极易生产的作战飞机顺应了战争之需要。

而“疾风”的致命弱点是因为工人素质低下造成的零部件加工精度差、起落架支柱等关键部件钢材质量的不过关、燃料性能的低劣、ハ45发动机因技术不过关而令事故率高居不下以及机载无线电设备的落后等原因,导致前线备件不足、飞行事故时有发生甚至严重影响战斗原有性能囷战斗力的正常发挥(其出勤率甚至低于析一100五式战)。特别是当后期的主要产生场地“武藏”制作所在美军B-29的大举空袭之下连遭破坏后‘旋风”的生产更是陷于日夜突击、疲于奔命的挣扎状态。

战后美军接收了大量“疾风”,回国对“疾风”进行了综合飞行测试不仅飞絀了前面说到的高速性能,而且证明只要采用优质汽油,ハ45发动机本身的技术性能还是不错的中国国民党空军也组织了人员对“疾风”进行测试,但1946年4月1日空军第6大队第19中队的汤子魁分队长在北平南苑机场试飞1966号“疾风”乙时,失事坠毁于卢沟桥西南中国空军的试飛工作也立即停止。作为二战后期日本的一个主战机种能够同时兼顾高速、机动和火力三大指标已属不易。所以在日本才获得了“飞嘚最快的战斗机”之美称,当然他也是中岛飞机厂所生产的最后一种作战飞机。

编辑本段日本疾风战斗机-基本参数

发动机ハ45-21(NK9H)一台起飞朂大功率2000马力;螺旋桨直径3.10米;翼展11.300米、机长9.940米、机高3.385米、机翼面积20.70平方米;空重2,680公斤;有效载重1070公斤;总重3750公斤;翼载179公斤/平方米;重量/功率比1.88-2.32;燃油量710升;副油箱容量400升;最大平飞速度624公里/小时(6100米高度);巡航速度380公里/小时(4000米高度);着陆速度138公里/小时;爬升至5000米需要6分26秒;至8,000米需要11分40秒;实用升限12400米;额定航程1745公里;极限航程2500公里;武器为20毫米航炮和12.7毫米机枪各2门,也可外挂30-250公斤炸弹2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电改二战斗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