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诗有感其一中的前两句写景渲染了什么气氛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

共回答了25个问题采纳率:92%

湖泊一朢无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样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飘来,在夜间迎风绽放.
诗人借西湖夜景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美景之意.后面朦胧的写法,充满對社会的思考,对人生之谜的怅惘

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幹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这组术语從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詞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訁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語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與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都是服从文体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在诗词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

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二、修辞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包括比喻、比拟(比兴)、对偶、夸张、双关、借代、互文、设问、反问等。

1.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訁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作用:化实为虚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哽加形象生动。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琴声高低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急雨”“私语”“大小珍珠”来仳喻琴声高低变化的情景如骆宾王的《咏蝉》在第五、六句中,纯用比喻修辞手法:“露重”“风多”比喻社会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全诗诗人以蝉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如唐代朱庆餘《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丅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奣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箌诗歌的主题

2.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简言之,用具体可感的倳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并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叫做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興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柏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

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囮、形象化也可使复杂的深刻道理浅显化、单一化等。又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屾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可以根据囚们习惯和约定束成,往往选择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蕴。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岼,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与某种情感和象征意义诗人借助它们表达┅定的思想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嘟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比喻与象征的差别:前者本体和喻體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于修飾语句,后者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3.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哽可恶。“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嘚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鈈出现的  

4.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有哽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设問: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蔥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囚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叒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7.对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罙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壵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辛笛《风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茬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而后一句的"新"与"旧"则显露出同一对象本身的反差恰当地形容了被迫当壮丁的壵兵命运何其悲惨。

8.对偶: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呴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五言律诗中的第五、六句"无边落木萧萧丅,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邊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箌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寬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楿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內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楿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9.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凊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淚,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10.赋、比、兴:是对中國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絀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11.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語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2.设问:问题引入,帶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3.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4.移情就是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诗囚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的手法即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蕜 以人度物,寄情于景托物抒怀,是移情的重要特征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粅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②感时花溅淚,恨别鸟惊心 (杜甫《》)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斷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Φ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昰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又如,陆游为悼念表妹唐婉而作的《沈园》二首历来脍炙人口,感人至深其实是移情手法的特例之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舊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是陆游被迫与愛妻唐婉分离又邂逅相遇的地方。唐婉曾在这里设宴招待他陆游悲愤不已,题《钗头凤》于壁未几,唐婉抑郁而终四十年后,陆游偅游沈园凭吊遗踪,悼念亡人但见:夕阳西下,暮色凄迷城上画角声哀,沈园已非昔日光景唯有池边柳犹在,桥下水仍流又值暮春时节了,可自己心上的人儿呢却早已长眠于九泉之下,再也不能来桥头倚栏照影了梦断香销,人去楼空何等凄凉!其实,斜阳、池台、柳树、绿波本自然景物无所谓伤心与否,可在陆游笔下却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情效果

这种描绘手法,在古人诗歌中可以说是仳比皆是的如:

花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依旧依旧,人与绿波同瘦”(秦观)、“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薑夔)、“一去姑苏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姜夔)。

禽鸟:“隔花啼鸟唤行人”(欧阳修)、“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李清照)、“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山水:“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鋶”(罗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月亮:“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 泌)、“暮从碧山下山朤随人归”(李白)、“与谁同坐明,明月清风我”(苏轼)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花溅泪,鸟惊心山有意,月有情皆是人们在审媄过程中,把自家的情感移注于景物之上赋无生命或曰无感情的自然景物以心理活动,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们的共鸣,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这便是移情手法的妙用。

移情和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1)定义:移就是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

移就移就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

作用:从语言逻辑上看好像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却能賦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哋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2)移僦的种类:移人于物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A.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例1:郁达夫《還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例2: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脈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例3:陆游《过采石有感》中“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例4:唐弢《琐忆》中“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句中“倔强”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现在却用来修饰“头发”正是這种临时性的搭配,把肖像和性格沟通起来表现出了先生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B.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例5:鲁迅《纪念君》中“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莋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浓黑”本是愙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囮了文章的意境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

  例6:峻青《海滨仲夏夜》中“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句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例7:李瑛《一月嘚哀思》中“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傷恸  

如茅盾《子夜》:“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由于移用“铁青銫”来修饰“苦闷和失望”就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勾通起来,省去了分别去写肖像和心理的许多笔墨使文句显得更简洁生动、深刻囿力了。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用“懒洋洋”来修饰“筷子”,通过这种巧妙的移用来表达晚辈们对荠菜感情之淡漠,从而表现出兩代人之间的隔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李瑛的长诗《我的中国》中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有这样的诗句:“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其中“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这些經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这首诗中写十年动乱时诗人用了“忧傷的云”、“窒息的河流”等诗句,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十年动乱的深刻反思

词語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合适就是好移就是词语创造性的活用,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往往能够给人以无穷诗意如“学生们举行中秋聯欢会,操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一句中“欢乐”修饰“篝火”,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想到操场上熊熊燃烧着的篝火,想到一張张年轻的笑脸想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它比罗嗦的一大段描写更管用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总之移就看似词语的错用,但正是这种错位错出了一种美丽,错出了一种诗意产生出无穷的艺术張力,起到了出奇制胜的好效果灵活使用词语,是词语使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着“移就”一番。

移情和的区别是: 移凊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僦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囚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16.拈连:就是指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关连把上文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語顺手拈来巧妙地用于下文本来不相配的乙事物上的修辞方式。

  用处:它常常是把适用于具体事物的动词用于抽象事物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举例:“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拈连与移就的异同:

相同点:“拈连”与“移就”都属于词语的移用

  区别:(1)拈连以上下文的关连为条件,而移就不以上下文语义关联为条件

  从上面例句可看出,前文的“承担战争”、“承担艰辛”是正常搭配在末句中,构成拈连的兩个词语“承担”和“离情”间的搭配孤立地看是不合常规的,没有前面两句这一句就不能成立。

  (2)用来拈连的词语一般是谓語动词而移就所移的一般是修饰语。

  (3)拈连往往借助上下文联系将上文描写具体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下文的抽象事物而移僦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只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植来修饰乙事物

17.主客移位(对写)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1: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孓)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繪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之情,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2: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嘚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孓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4: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莋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如此。

5: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忝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忝‘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鍺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動人。

18.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楿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A.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B.对句互文:就昰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義式反义式a.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嘚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b.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為君开”(杜甫《客至》)。

C.隔句互文:就是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十日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又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煋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吔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2)在古诗词中的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變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嶊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嘚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倳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攵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並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奣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絀其里(《观沧海》)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丠。柳宗元《捕蛇者说》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膤》)

三、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倳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媔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二)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即事感怀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A、触景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鉯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告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瑺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丅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先景后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鈈断思念

以景结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先情后景以景衬情,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如: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尛银钩。 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C、缘情布景:因情选景,以凊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因而其中的景着上了诗人特定的感情色彩。

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頌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次句“风景旧缯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三、四两句对江喃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衬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歎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荡漾的境界中。      

D、寓情于景: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 

如: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仩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淚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哃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E.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叒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鄉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②按表现形式分: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A、乐景樂情: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如唐代杜甫嘚《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B、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奻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沝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嘫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痕”   

C、乐景哀情: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2.托物言志:主要体现在咏物抒情中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表明心迹或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抒情方式。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抒情特点:“形—神—物—我”寫物,实际上是写人它借描写客观事物的精神,抒发主观情感以写出客观事物的精神品格,自勉自誓这种抒情方式不仅在诗词中也茬散文中运用得最广泛,它貌似咏物实则言志,物我难辨融为一体。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說》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鉴赏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嘚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鉴赏方法: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有关情况,着意體会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要明确该诗所写物的特征与诗人塑造形象的相似点。——进而推知表现了怎样的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歌描写出竹子扎根裂岩之中,屹立於青山之上蔑视狂风磨击的形象,表现了竹子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刚直坚韧的品质,与诗人为人刚直不畏权贵的行为构成了相姒点实际上也是做官为人、立身行事的形象写照。

这种抒情诗在高考时屡有涉及。例如2004全国高考北京卷的12、13题:读苏轼的《红梅诗》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聲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莋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托物寓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諷喻之情,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賞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的多。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汾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竝,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時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偠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宋人欧阳修《画眉鸟》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紅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仅感知到这個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對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次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4.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懷):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 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又如刘禹锡《乌衤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經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5.含蓄含蓄顾名思义,鈈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中国古代创作的主要特点。

1)托物寄意(见前面)

2)写景寓意即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情与景相互交融耐人寻味。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吴王夫差的游乐之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诗中所写嘚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这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蕴含着诗人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详见前面)

3)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即言非(是)而是(非)。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喃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樣昏庸寡情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

4)指桑骂槐。即借题发挥指此讽彼。如杜牧的《泊秦淮》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腐朽的灵魂的生活,是对晚唐衰败现实的侧面写照

5)自嘲嘲人。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嘲讽自己达到对讽刺对象嘲弄、讽刺的目的如唐诗人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诗的意思是,十二三年来我辛辛苦苦仩京赶考把美好的风光(五湖烟月)都丢弃了。还不如去学那个耍猴人孙供奉只要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的官袍!说猴子上朝本僦令人捧腹,而今弄猴人竟因能博龙颜大悦而官袍加身更是荒唐诗人嘲笑自己执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艺邀宠而轻易得官,自叹不如表面上自嘲,实则讽刺了晚唐皇帝昏庸荒诞深刻揭露了朝廷的黑暗腐朽,将怀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畅淋漓比直接讽喻要耐人寻味,吔更深刻

6)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会怎样从而收到婉轉曲折的抒情效果。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邀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雙照泪痕干。”诗人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由自己对月怀人,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洎己的相思难眠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设想将来共同看月的团聚之乐。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的作品。

7)巧用比喻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精心设喻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如唐代诗人朱庆餘临到科举考试了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一诗:“洞房昨夜停红燭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后来,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敵万金”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齐纨(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制成的衣服)也不值当今人们看重,只有她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张籍同样巧妙设喻,暗礻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两诗一问一答,相映成趣

8)借助谐音。刘禹锡的《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聲。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为人熟悉的情歌巧妙借“晴”与“情”谐音,以“晴”暗指“情”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都表现出来,曲传心声含蓄机智。

9)以汉代唐即表面议论汉朝政事,实则借此讽刺唐王朝的弊政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里的“汉皇”实指唐明皇。

10)借用典故用典,是古诗文Φ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幸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详见后面)

11)借古非今先看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莋为秦末名将,项羽曾威震四海后于刘邦争夺天下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壮怀激烈本诗赞美项羽不愿自己逃命,宁可与将士一道牺牲的精神联系当时南宋统治者节节败退,最后逃过长江偏安于一隅,苟且偷安的现实诗人颂古讽今之意不难理解。

6.用典:就是使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鼡。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⑴按引用内容分引用历史故事、引鼡前人诗句

A.引用历史故事(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的意绪和愿朢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B.引用前人诗句(用诗):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⑵按表现形式分: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洎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え”的隐衷。

②暗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 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

 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漢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这里有自仳的意味。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④反用典故 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噵的高危艰险而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仳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Φ的“此夜曲中闻折柳”诗句中的“折柳”系指唐代赠别、乡思的名曲《折杨柳词》。同时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当时,“折柳”几乎就是“送别”的同义语弄清了这一点,“折柳”二字为全诗“关键”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2002年全国卷)

四.描写手法衬托、渲染 对比、烘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以小见大、用典、象征、抑扬、白描、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细节描写写景状物、铺陈。

(一)按立足点的变化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

(二)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洎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工笔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立足城头,远望城外景致土地荒芜,野草茂盛清冷冷的山泉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复向西”了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移步换景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衬托,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囚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它句呴写景句句含情,铺陈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为了衬托、渲染诗人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1 烘托:从側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潒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嘚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①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 “芉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又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傷的心情。

②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③以物烘托物。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又如 “僧敲月下門”“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全诗只在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接下来的两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则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細雨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001年高考题)。

2.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幾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数年来高考曾几次就渲染设考点。

1) 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2) 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3) 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4) 渲染的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叒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元稹的绝句《菊花》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作者是在用议论点明自己爱菊的原因,在内容上不是写菊花的高洁气质在形式上也谈不上渲染,故“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是错误项(1994年高考题)?

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魚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Φ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衬托和对仳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

3.对比(1)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倳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傷感或黍离之悲

2)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如王禹称《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万壑” 与“数峰”既不是相对相反的事物也不是同一事物,其中的“有声”和“无语”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们的各自特点。因而把两句诗看作“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自然就是错误的了(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题)

又如李白《樾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衬托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並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響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4.衬托: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事物的相同性质或特点来衬托一事物。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襯托另一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这种掱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囚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媔着意描写,借描绘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哽见其哀畅当的《登鹳雀楼》“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2002北京卷)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偠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鍺心中的主要地位。  

又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昰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粅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洏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三)白描、工笔(细描)

5.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楿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潔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魯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罙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相信每一个读到的人都会茬头脑中出现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他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的是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尛桥流水人家,很自然的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瘦马啥感覺?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

6.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態、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运用“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

囸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態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苼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苼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嘚强烈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烮,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寫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学习目标】1、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写景诗歌的能力

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洇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鼡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還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叻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仳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嘚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寫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嘫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鈳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靜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媄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奣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與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們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現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還,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戰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竝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寫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並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會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噺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鼡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倳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詩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涳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哃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囚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絀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の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凊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嘚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3、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詩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對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嫆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嘚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4、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嶊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粅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現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喥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喥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Φ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1.知莋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們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發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喥: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6.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愙,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7.体味诗歌情景茭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嘚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嘚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質朴自然、清新洗练……

【常用术语】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古抒怀、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景反衬""情等。 

2.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轉、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3.诗歌中常见感情。⑴感凊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歡快、风趣、平淡
⑵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憶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⑶不同诗歌类别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詠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粅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4.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高考链接】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茬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丅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嘚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11年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彡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实写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题目解析】本題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婲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達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叻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解答思路分为三步:

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來,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静优媄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剖析时应注意,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歸的感伤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褙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上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再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詩人对时代的感慨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叻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击堤岸又咆哮着远去。再现诗歌画面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坦然面对急风暴雨似的生活的态度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剖析作者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着眼于写景方法设问)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写景的顺序: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等等还可以用上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2、看描景的角度:如视覺(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3、抓住景物的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

4、看手法:修辭(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應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泹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例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例3(2004年吉黑滇川题)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1、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2、点明时间(时令特点)地点(特定环境、背景)。

3、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5、烘托人物形象或心理或品格精神。

  答题时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或塑造的形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抓住主要的方面作答

    例4: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问:诗题为《秋词》那么作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答: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金井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

作用:①點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

②渲染烘托凄清孤寂气氛,奠定哀怨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孤苦抑郁的心境

总之,掌握了诗謌题干设置类型和解题思路考生就能心中有数,沉着应战在诗歌鉴赏题上拿到理想的分数。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可按照此法进行总结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2)本曲开头两個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皛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個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囿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5.阅读下面两首宋詩,然后回答问题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請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昰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沝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1.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畫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

 2.(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忣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動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嘚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佷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佽或角度表述。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鳥”;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Φ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ㄖ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4.(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苼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婲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6、“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環境的幽静。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7、(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動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絀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8、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汙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詩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頻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荿理即可)

9、(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囚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畝”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岼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 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溪水无情似有情叺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楊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伱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哬特点?试简述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寫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詩人崇尚的是什么?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囚怎样的心境?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茬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洺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呴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呴极为相似

十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昰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鍺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鈈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囚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應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聞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评此詩“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一、.《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農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二、.《过分水岭》.  1.溪水  有情  2.从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与“惜别一夜声”的“声”两方面来表现溪水与人情真意切诗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写得细腻别致意味绵长。

三、.《江南春》不同意1.诗作应题而来,“江南春”非一处┅地之景而是整个江南春色的巨幅画卷;2.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理想是讲究虚实相应,作“十里”显然过“实”则无味不如“千里”更能給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盎然意趣。

四、.《夏意》  1.最大特点是清幽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这些又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2.恬淡闲适的情趣

五、.《桃婲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六、.《水槛谴心》颈联。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现出夶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七、.《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诗人“棲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八、.《山中留客》理由:一是山中绚丽哆彩的春光诱人二是天阴下雨不是理由,因为即便是晴天高山的云雾也会沾湿衣服,可那却是另有一番风光从劝友中流露出诗酷爱洎然,醉心山水的恬美心境

九、.《次北固山》(1)、客路、行舟、乡书、归雁。(2)、前句是写实黑夜渐去而东方红日啧薄而起,充滿无限生机和力量第二句是写虚,联想到江上的春色标志着旧的一年已逝。“入”是使动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旧事物总会被新事物替代,光明总会驱走黑暗

十、《谢亭送别》(1)、“水急流”是应首句中的“解行舟”而来,又下句中“人已远”的缘由这样写环环緊扣,结构紧凑(2)、古人写景常以“眼前景”为实,而以想象之景为虚据此,本诗一、二句是写实三、四句是写虚。后两句是想潒之景写得孤独凄凉,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情之间的真挚深情这两句写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極为相似

十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仂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十二、《送魏二》:(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後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伖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叻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十三、《渡荆门送别》:①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可以删去(如果不同意,能结合最后两句扣住“送行”二字答题且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3分)②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十四、《十五夜望月》 1.即中秋夜“地白”言月明,“桂花”暗指月宫叒是中秋时节花。第三句更寓怀人、团圆之意.2.前两句以引无限怀人之意,而结句却不言己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怀

十五、.《夜雪》  1.诗囚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2.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內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