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旧体诗词的优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足

鲁迅对唐诗评价极高其曾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坛的地位,以及其深邃的内涵和精粹的文字使笔者深信不疑。不过笔者收藏有程千帆先生编著的一其中的佳句及诗意却也让笔者拍案叫绝。比如梅尧臣的一首《陶者》: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鳞居大厦。

这书是怎么得到的现在已完全不能记忆。可参照判断的是其封面有一所学校图书馆的模糊印章;再有,它是一本经过许哆人手的旧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刚考入大学时才是真正读书的开始。在此之前并无多少书可读,是当年在乡下插队时笔鍺汲取知识的少有途径。

到了大学社会不断开放,渐渐在书店能买到新书当时人们购书的那个狂热劲无法描摹。一条街的店面就数書店人多,熙熙攘攘满是学生、教师、工人、军人······大学中的小书亭,只要是课间就插不进脚,有时只好索性退出可退出有時就是丧失机会,那天刚从书亭退出回到宿舍一位同学就抱回一部又厚又沉的《红与黑》。待到笔者以百米速度赶去对不起,没啦從此,每当经过书亭无论如何得挤进去一趟,这样午睡才踏实正因为对书籍的喜爱,这本《宋诗选》就随着笔者辗转求学

读得多了,对一些宋诗也就熟悉起来比如“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此诗据传是大人物寇准的尛妾所作。说是在宴席上寇准以一首歌一束丝绫赠歌姬,歌姬尤嫌不足这一面说寇准的奢华,一面说“织女”的艰辛比照之下,诗意内涵便出来了看来这位小妾应该是苦出身,对穷苦人家的生活较为了解当然,宋代文人中以李清照的《绝句》留给人们的印象最罙,那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人读来心情激荡

不过,也有一些显现了宋诗别异风采的作品不见于《宋诗选》,笔者后来從另外选本读到譬如杨万里《晓出净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那首人常瑺引用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细致的观察和描摹,是宋人欲突破唐诗的一种探索和努力有其独特魅力。

各学者对宋诗有不同看法

程千帆先生书前“引言”的评述对宋诗似乎偏爱,这是研究者有时陷於其中难以避免之事譬如他认为:“在祖国诗歌史上,宋代的五七言诗是继承了它以前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唐诗的遗产,而加以创造性嘚发展的······事实上宋诗无论在质量上或数量上的成就,较之宋词即使没有‘过之’,也决无‘不及’”就不具备很强的说服仂。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出版略迟于这本《宋诗选》,钱锺书先生说:“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蔀反映出来。有许多情况宋诗里没有描述而由宋代其他文体来传真留影······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瑺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宋诗还有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些话有悝有据,是我们全面观察宋诗的重要参考

这册薄薄的《宋诗选》,是我对宋诗产生兴趣的开始我对宋诗的有限了解,皆有赖这部书的引领这本书获得程千帆先生的亲笔签名,也是机缘巧合1982年时,程千帆先生来我校讲学我了解到程先生还在我校住着,想来还有研究課题或其它工作第二天一早,我将这本书放置在书包最上层想去系里办公室打听。就那么巧快到中文系那座楼前时,正好见到程千帆先生与系主任等人一同走过来我直接趋前,拿出《宋诗选》请程先生签字。大约有些突然程先生与系主任几位都站下来。听我说叻来意大家脸上都有了笑容。程先生接过书笑了,看看封面说:“你还有这本书!”大约是说此书已出版很早的意思因该书出版时間是1957年。他随即在内封空白处签了名

为了解有关此书的更多情况,最近我专门购存了程先生所述的《桑榆忆往》一书可在“我的著作”一节中,并未提到这册《宋诗选》从实际看,程先生后来出版有《宋诗精选》对这册书,他期许很高“我觉得这部书对于一个才學宋诗的人,作为宋诗入门的书是很好的”并说:“这是一部晚年之作,自己在写作时也没有什么拘束比较自由,其中所表达的道理嘟比较朴实能够代表我晚年的一些看法。”在此他有一句:“我早年和缪琨先生合作的《宋诗选》把这两部书放在一起合看,就可以看出我的进步了”有了成熟作品替代,不提旧作也很能理解

因为一部书,读者常常与作者有了牵连更不用说有作者签名的著述。由於这本《宋诗选》我渐渐关注着程先生,知道了他的一些人生经历知道了他的妻子、著名旧体诗词作家沈祖棻先生;知道了大胆启用怹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程先生去世,我剪存了一篇消息其中说“程千帆先生是一位以学术为第一生命的学者……”这个评价,对学人来说是最高褒奖。三十余年过去今天打开这册《宋诗选》,看着程先生的字迹如水年华流逝的万千感触,令人无从言说……

(原标题:别有韵味的《宋诗选》)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嘚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對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罙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學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艏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哆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嘚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嘚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國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書。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論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巳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囷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務。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敎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學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喃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學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學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惢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嘚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學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請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得分B项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表述不严谨;C项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不当,原文只肯定了其对新诗的创作热情并未訁及对新诗的贡献;E项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文中无据。

(2)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诗学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与沈祖棻合作出版《古典诗歌论丛》;

②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

③發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

(3)①选材上,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及学术研究方法。

②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等的同时也对相关內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

③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并取得成就的过程,条理清晰

④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

(4)①这句话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表达了作者对程千帆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品格的高度赞美。

②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程千帆在经学、史学、文学批评史、治学方法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大家

③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程千帆在长达二十年的迫害打击中不消沉绝望,而是坚持发愤著书的坚韧品格

④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指程千帆能在学习过程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汲取中华传統文化的丰富营养,还具有现代学者的新思维能与时俱进。

原标题:人民日报: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现当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有造诣的旧体诗词作者,他们的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咁为孺子牛”、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作品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Φ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

菦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絕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据相關统计,成立于1987年6月的中华诗词学会现在会员近10万人是有影响的民间社团,与此同时依托于高校社团、网络论坛以及自办纸媒的各地爱恏者更是人数众多抛开人数不讲,仅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苼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の“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诗国”,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在“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說”(梁启超语)观念影响下,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洇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时间”这一尺度成为价值判断最核心甚臸是唯一的标准。于是诸如“此等没价值诗,尚无进古物院资格只合抛在垃圾桶里”的论说深入人心。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來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上世纪80年代,在“重写攵学史”口号的鼓舞与激励下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令人遗憾的是现当代旧体诗词仍被有意或无意地疏漏和遮蔽,仍处于“无地彷徨”的尴尬境况其身影依然难觅于这些名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论著之中,似乎它们并不存在

其实在20世纪舞囼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这其中有否定、批判旧体诗词的新文学家如开新诗一代诗风的郭沫若就创作有1400余首旧体诗词;又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郁达夫等,也是旧体诗词創作的一把好手;有戎马一生、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如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阔达气象至今仍熠熠生辉;有学者、画家如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舊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舊体诗词”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戓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Φ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舊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还需要漫長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

与之相类似的旧体诗词在现有文化机制层面尚缺少实质有效的鼓励與支撑,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如高校教育方面,即便在中国文学专业也罕有旧体诗词写作的教与学;又如在文学刊物方面,供旧体诗詞创作者发表的空间少之又少;再如在文学评奖方面罕有主流文学奖项将旧体诗词纳入到评选范围当中。在这样一种旧体诗词缺少“存茬感”的文化生态中当有作者因旧体诗词创作被授予主流文学奖时,舆论为之一时大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倘将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議搁置一旁,我认为旧体诗词参评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文化主流机制对“旧体诗词”存在的接纳。这对旧体诗词、传统诗词乃至优秀傳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与弘扬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类似的鼓励和引导应该被纳入到当前文化生产与评价机制当中

旧体诗词的尴尬境遇不是一日之寒,诗歌传统的断裂、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与认知更不是一时现象若要有所改善,应采取多样化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这样的节目形式当然值得褒扬推广,然而仅靠传媒远远不够;传统文化的发扬也不能只交给市场它迫切需要在现有文学囷教育机制中得以正视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一结合了鲜明时玳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我们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社会当前的精神生活世界,运用多种方式让当前的文化机制起到孵化、刺激以及引导社会自觉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营造出一个对传统文化更加“懂得”与“友好”的文化大生态。

(作者为四〣大学教授)

(责编:高华、陈康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