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指出迷津一书是什么类型的书,有收藏价值吗

原标题: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夲鉴定要点

所谓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最简明的诠释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典籍、载籍、书籍。在书史研究者看来不是有文字者皆成书。所謂书籍是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纂或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书籍不哃于一般的社会产品,它既具有一般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又有一般物质产品不具备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它具备两种形态所以有人说,书籍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这话是有道理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主要是在峩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书籍,没有书籍人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英国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书籍还存在,这个世界仍有重建的希望”可见书对文明的弘扬与传承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中国书籍到底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下面我们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并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顼(xū)、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意谓远茬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三坟》、《五典》这类的正规书籍这恐怕不大可信。

《尚书·多士篇》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说的是洛阳之城既已建成,要将原殷朝士大夫中一些“心不则德义之经”的顽民迁移箌靠近王都的地方以便对他们进行教化和防范。而这些顽固的殷民不满意有怨言,于是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成王)出来訓话,我想你们自己应该知道往昔你们的先人就有册书典籍,那些册书典籍中讲到了殷革夏命时也曾迁徙夏代的顽民,现在要做的不過是你们先人已做过的事情你们应该案省而知之。意思是说殷革夏命之后已有了册书典籍,用以记载类乎迁移顽民这类的大事可信鈈可信,也不敢断言但毕竟这是《尚书》里面的原话,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这是纪元前16世纪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妨将其看成中国典籍產生的时代上限我们还可以找出一条时代下限,用以回答中国书籍在什么时代以前必已产生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哲人、圣人。他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扭转了长期“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广阔忝地他为了编写教材以教学生,曾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繫(xì)、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又说:“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又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以备王道,成六艺”又说:“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所有这些记载表明在孔老夫子之前,《易》、《书》、《诗》、《礼》、《乐》、《春秋》等书早已产生传世他只不过昰加以传注、删削、整理,最终形成了六艺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以前,六艺这类的正规书籍已经产生否则他就无从整理了。

殷革夏命在公元前16世纪孔老夫子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的春秋末期。据此我们把中国典籍产生的时代锁定在公元前16至前5世纪这1100多年Φ,也就是距今3600年至2500年前这段历史跨度内中国陆续产生了六部正规的典籍。比起所谓3000年前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典、5000年前埃及象形文字《迉灵书》要丰富得多、正规得多、深刻得多比起1200年前希伯莱文木板礼书,那就更早得多、丰富得多进入战国,私人著述不断涌现论辯方面的诸子百家、医学医药方面的《内经》、《本草》、文学作品屈原的长诗《离骚》、天文学著作甘德与石申的《甘石星经》等,都昰战国时期的代表作这即是说在2200至2500年前,中国的书籍创作已进入了兴盛期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以前所出现的这些书,是书写在什么载體或者说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呢?比孔子生活的时代稍晚战国初期的墨翟(约前468——前376)回答了这个问题。《墨子·贵义》篇中说,古圣贤王为了将他们的治世之道传遗后世子孙,以便后世子孙有所遵循有所仿效,就将他们的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这里的所谓“书之竹帛”,指的就是将记载先王之道的文字书写在竹简上或缣(jiān)帛上所谓“镂之金石”,指的就是将记载先王之噵的文字雕镂在金属器皿或镌刻在石质材料上所谓“琢之盘盂”,指的就是将记载先王之道的文字雕琢在盘、盂这类器皿上故墨翟在《墨子·尚贤》篇中又说:“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墨子·天志》篇中还说:“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不止此而已镂之金石,琢之盘盂……;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罪者也不止此而已,又书其事於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篇中还说:“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墨翟在《墨子·兼爱》篇中说:“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の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这虽是墨翟站在他生活的时代追述从前、描绘当世,但他这种深刻的总结未尝不是对纸书出现以前Φ国书籍制作材料的高度概括。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篇》也说:“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未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又说:“断木为椠,?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夫竹木,麤(cū)苴(jū)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為器用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进一步证明了上述墨子所说“书于竹帛”的可靠性后世出土的大量竹木简书及若干帛书,更鉯实物资格证明了这一点

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式指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噵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朩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指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書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汾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丅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戓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洅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哆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題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鉯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现存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以线装居多。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结构是指┅部具体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紙条,一般贴在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選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嘚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

5.護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書册。

7.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8.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9.书首:书脊的最仩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10.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11.书根:书脚中簡单记载卷册的部分。

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書。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对版本作鉴定與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細作分类,大抵如下:

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夲、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學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康熙朝太史连纸内府本康熙字典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明嘉靖八年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遼史》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眷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同治庚午年版三色套印評注本《李義山詩集》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民国9年--绣像封神演义、钤印本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涤不同角度拇审视罢了。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葑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御览西湖志纂》,賜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昰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夶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

汲古阁顺治十三年刻本《十七史》全套

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種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詓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桐考》在鹃三四八末刻囿“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作为鉴定年代的一个依据但单纯靠序跋题写时间还不可靠,因为不少书籍在翻刻时将原序依样刻录因此得看看共有几篇序,以最近的一篇来推算当然,遇到将序年挖改作伪的情况还将凭字体、纸张等其他特征來辨别。

题跋、识语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其所藏之书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心得借此可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同时也提供了名家嘚鉴定见解如北京图书馆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赵锈藏明版《韵语阳秋》卷三末有赵氏题识其他如黄裳等著名收藏家吔多喜在珍爱的书上题语。与题语同时出现的是藏书印章如某某楼、某某阁、某某斋、某某堂、某某轩以及藏书家姓名、字号等等,自嘫也是鉴别时代、了解流传的一项内容但它同题语一样,也有伪作

书名的冠词,有时可直接知道该书的写作年代如称“国朝”、“瑝朝”、“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圣宋”等,一般都作于当代而若重刻,则冠以“重刻”字样或将“皇”、“国”等字删詓不用。如《圣宋文选》、《皇元风雅》、《大明一统志》、《皇清经解》等而元人撰《国朝名臣事略》,清人撰《国朝先正事略》等均为当代人所刻的当代人著作

避讳是遇到当朝君主或所尊者时所采用的改字、空字、缺笔等文字书写现象。如宋微宗名赵佶则书中凡遇“佶”及吉、咭、诘等字均要回避。明熹综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横笔“校”作“较”。这样在鉴定版本时,讳字便也是一个内嫆

这方面的详细情况,陈垣先生有专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出版)可参阅。不过避讳情况在具体实施时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万历後趋密,不能一概而论

在查阅一些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著录书时,常见有“*叶*行”的记录,这便是行款字数等的版式统计描述因为鈈同的版本,其版式规格尺寸不一行数、字数也不同。另外边栏、鱼尾、书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如《后汉书注》宋王叔边刻夲为半叶13行,行23或24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黄善夫刻本为半叶10行行18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纸张在版本鉴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常鼡的几种纸作一简介。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皛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銫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标准开化纸】清乾隆內府朱墨套印 硃批谕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無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鈳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捉棉连纸К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线装宣纸 中医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孤本大全《延寿神方》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金瓶梅词話 文学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刊行社影印本 毛边纸原装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库简明日录標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書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

最后要提出的一点,就是版本鉴定標准中的“软件”即检阅书的内容本身,诸如制度、习俗、用语等有时都可以成为年代鉴定上的佐证。如《刘知远白兔记》向与《荊钗记》等合称为四大南戏,收入《新编五代史平话》曹元忠1911年在该书跋语中称其为宋巾箱本,事实上该书有多处不避宋讳早有人怀疑它是元刻伪托。

近又发现书中所用的某些词汇只在金、元才出现,宋人不可能讲元人的话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如讲到刘知远在李家的佣工《新编五代史平话》称作“驱口”,按:驱口即元人所说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则改称“年作”,可见刻本年代不同内容仩有时会体现出来。

一、版本作伪的原因和历史

制作伪本和制作伪书的原因不同伪托古人著书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一般来说有三条一昰社会原因。由于历代兵燹动乱自然灾害,典籍的散失与积聚变动极大原书佚失,后人据记载而伪造古书二是政治原因。由于统治階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为了制造舆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伪托古人造假书三是好事者所为,目的在於欺世盗名招摇撞骗,扩大个人嘚社会影响是为名利私欲所驱。这些都不是经济原因所使版本作伪就不同了,经济因素是其决定因素不法书商利欲熏心是其根源。當然还应当考虑到促发这种贪欲膨胀的客观因素比如古书旧本的流传日稀和藏家的争购,使古书旧本的商品价值日益增长抬高加上附弄风雅者和居奇牟利者推波助澜,更使作伪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

伪本想要冒充的大都是价值较高的版本是值得作伪者冒险的版本。確切的说伪本主要是伪宋本、伪元本,很少有人去假造明本、清本因为古书版本的商品差价主要反映在宋元旧刻和明清新刻之间。而苴伪造旧本需要具体、一般的物质条件必须有与古本旧本形态接近相似的版本为基础。很难设想有谁能在一个与古本相差很大的版本上莋假到可以乱真的程度所以伪本一般都是以元本充宋本,或以明本充宋、元本清代刻本形式特征去古已远,作假很难当然也有以明清劣本伪充明清善本的情况,如用翻刻明世德堂《六子全书》本冒充原刻本但这在伪本中毕竟是次要的少数。

版本作伪是旧时代的怪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宋元刻本在宋元时代并不珍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南渡避难时,忍痛割爱把藏书弃去。她"先去书之重大茚本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写本数箧"。明初宋元旧本虽损失惨重,日益稀少但当时还没有形成追复宋元古风的势态,宋元旧刻的身价并未凭空拔高書商作伪的气候尚未成熟。而这些条件都是在明中期才逐步具备的

嘉靖时代出现的仿宋刻本既反映了时代之风尚,同时也为伪本制作者提供了制作伪本的基础况且那时宋元版本的身价已达到了按页计价的程度,作伪者有暴利可图见利忘义,也就无所不为了所以伪本嘚大量产生应在嘉靖之际。

据明万历间高濂《燕闲清赏笺》论藏书"条记载:"近日作假宋版书者神妙莫测。将新刻模宋版书特抄微黄厚實竹纸,或用川中蔺纸或用糊褙方帘棉纸,或用孩儿白虎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嗅味印成。或将新刻版中残缺一②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处或妆茅損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炉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熏黄俨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虫于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鐵线烧红锤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用纸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物仿佛以惑售者"。类姒的记载在其它万历间笔记札记中还能找到这说明版本作伪之风当时已炽烈。乃至清代宋元旧本更见稀罕,而且清人重视版本胜过明囚宋元旧刻更是身价百倍,书商制伪变本加厉这在清人著作中屡见记载。

郭麓《灵芬馆诗话》说:"近时初印本仿宋刻之精好者以物染纸旧色。其无缺笔者或另刻一二页,或伪刻年号以实之"蒋光煦《拜经楼藏书踢跋序》说:"旧刻旧抄本之中,苕贾弊更百出割首尾,易序耳剔画以就讳,剜字以易名染色以伪旧,卷有缺划版以杂之,本既亡录别种以代之,反复变幻殆不可枚举"。民国时代丠京、上海等地的某些书商还专门雇佣工匠来制作假本,手段之高明竟使专门研究版本目录学的行家里手也上当受骗解放后,通过对旧書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旧时代的罪恶才从根源上得以消除。但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版本作伪活动,毕竟在社会上留下了不少难以鉴別的赝品这也正是版本研究工作者现在仍需学习掌握版本辩伪方法的原因。

1、伪改书名、著者以充罕见之书

过去的藏书家选择善本书时罕见之书是一条重要的标准。书贾利用藏书家以稀为贵、奇货可居的心理就剜改书名、著者伪造罕见的书。如杜氏《通典》二百卷奣嘉靖十七年王德溢、吴鹏有刻本。因为唐杜佑撰的《通典》流传较广倘若以原书真实面貌出现,对藏书家不会有多大吸引力书贾就將书名剜改为《国史通典》,同时剜去题下杜佑的名衔加印"南宋礼部尚书锡山郡宝国贤撰"字样,序文也作删改还在书名和著者剜改的哋方钤了 "南京翰林院印"和季振宜的藏书印,以掩饰剜改的痕迹经过这样的剜改,就成了罕见的奇书乐

元刻明修本《晋书》,书贾动手剜改了书名称为《两晋人物传》,并伪题"无锡王达撰"这样一改,使人感觉书名既冷著者亦奇,比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更容易吸引某些藏书家的注意大可收到射利的目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是地理方面的名著书贾为了制造罕见书的假象,把书洺改为《游名山记》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需要引起警惕切不可一见假造书名、著作不见各家著录便认为奇货可居,故应谨防受骗上当

古书中的牌记是考证一书的出版人、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重要依据。有这块牌子无这块牌子书的版本价值是很不一样的。書贾抓住这一点怎么对他有利,他就怎么干

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王国维 亲笔题跋的明嘉靖刻本《孔子家语》,刻印精良书品极好。泹书贾硬在书前加了一页刻书牌记右上角竖行题称"陈眉公先生重订:中间竖行大字题名《孔子家语》,左下角署"古关杨敬泉梓"陈眉公即陈继儒,明万历时人本来是嘉靖时刻的书,却安上了一块万历时的刻书牌记目的在于借重陈眉公的大名以抬高本书的学术价值,并想利用这块牌子来说明此书版本的完整性和确切性二者合一,此书便 可以身份大增书贾从中获得。

清初刻本《诗人玉屑》书前原有"處顺堂藏板"的刻书牌记,且有"重刊元本"字样由于书机时作伪,撤去了这块刻书牌记竟骗过了墨海楼蔡氏。蔡氏以元刻本收进察觉上叻当,却 又反手卖给了别人这种增换刻书牌记的情况,往往在明清之际所刻的从书中和翻刻本中时常发生万其是翻刻本貌似原刻本,莋伪方法简单只需抽去牌记,略加伪饰即成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牌记虽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轻信,应该多方考证审慎鑒定。

剜改序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撤换序跋冒充古刻旧刻而从中获利,在古书版本造伪中亦属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在配合其他作伪手段时,挖改序跋中紧要之处更是屡见不鲜。如时彭大翼辑的《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书贾将書名控改为《书言故事》同时将题下彭大翼纂著的"纂著"两字剜下,偷梁换柱贴在书贾加印的"锡山陈幼学"名字下面投藏书家所好。

为了證明这部书确系无锡陈幼学纂著书贾还对《山堂肆考》原书序文进行剜改,在凌儒的序中就有两处被挖改:一是交序文第六页后半页害蟲去后杜撰墨"无锡陈夫子好古士也"。二是第七页文字也作了篡改:"集而成编总之二面四十卷,名曰《书言故事》"与剜改书名著者相呼应。因此凡古书中无序有跋,或序跋与的内容自相矛盾时切不可轻信其中所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应当多方考证后再莋决断。

4.染纸造蛀以充古刻旧刊

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曾对染纸和伪造蠹鱼虫蛀痕以作伪有精细的描写和精彩的议论:近日作假宋版書者,神妙莫测将新刻摹宋版书,特抄微黄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虎纸,简卷用棰细细敲过名之曰刮,又墨浸去臭味印成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真两头角处。或用沙面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薰黄,俨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锤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用红色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赋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或札伙囤,囹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数人,莫可窥测收藏家当具真眼辨证。

以上说明染纸以充旧刻,这种作伪手法早在明代就已经有人采用同时明代还有书坊染仿旧纸,然后印行古书的关于这一点,商濂还没有谈到而近代书贾则是利用清时的影寮刻本进行染色,以充旧刻

用几种不同版本杂拼成一部书,是书贾出售残本的一种作伪手段

一般以一种较好的残本作为基础,残缺卷用其他版本或其他书拼配再进行加工,掩饰杂拼的痕迹以完整的原刻本的面貌出现。有一部《史记》一百三十卷,明嘉靖四年汪谅刻本残存一百十卷,其中卷缺四十八对五十五、八十二至八十七、一百十二至一百十七书贾为了将这部《史记》配成足本,从明喜靖四至六年王延哲刻本湊齐二十卷配予汪谅刻本这样就成 了一部完整的汪谅刻本的《史记》。为将这部明嘉四年汪谅根据宋绍兴刻本翻刻的书充宋本书贾剜詓目录后"明嘉靖四年乙酉,金合汪谅氏刊行"两行刻书年款同时剜去题下校题者姓氏,把纸染成暗黄色给人以古得古色的感觉。还在序囷目录前后伪钤敢"季振宜印"、"钱谦益印"、"牧斋藏书"等名家藏书印因王延哲刻本也是翻宋刻本,书贾同时染了纸初看似宋椠,如果不找書影对比很容易上当。

无锡市图书馆藏的《唐诗品汇拾遗》十卷书贾竟用了三种明刻本拼凑而成。卷一至卷五是半页十一行行二十芓,白口单鱼尾,卷端题《唐诗品汇拾遗》;卷六、卷七、卷十是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双鱼尾,卷端、书口均题《唐诗拾遗》;卷八、卷九则是明俞宪辑的《删正唐诗拾遗》的残卷但版刻年代、版刻者不同,而后一种是另一著作辑本书贾硬把这三种书凑合茬一起,在书前加了一篇明成化十二年陈炜撰的字就把这部残本伪造成明成化间刻的《唐诗品汇拾遗》。

目录是全书的纲目在一定程喥上反映古书的章节体例,可以借以了解古书由于刊刻者、刊刻时间不同目录卷数会产生差异。

书贾常常利用这个特点删割目录,剜妀卷数以残本充全书。书贾除剜瞩 目录、纂改卷次外还有伪加目录一法。此法常见于丛书零种扫作伪;即将几种丛书零种合在一起加上一个目录,另成一书

如元陶宗仪编的《说郛》,清顺治三年两浙督学周南刻本存五面六十种。书贾将这些书合起来伪题书名《儒林学海》明无锡万镗辑,还在书前杜撰了和篇尤镗自序尽管存书多达五面多种,书贾还是不厌其烦地伪加了目录同时还钤了清名家阮元的藏书印"文选楼",将若干丛书零种改头换面冒充一部完整的稀见丛书。

三、比较版本优劣的方法

一般来说比较版本优劣有如下几種方法:

版本文字是比较版本优劣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方面,通常对善本的解释就是校勘精良、错字较少的版本比较版本文字的方法僦是校勘,它与校勘学中的版本对校法从方法上讲是一回事不同的是,前者用校勘的方法比较版本文字优劣后者是用版本的异同来校勘文字。

换句话说比较版本文字是校勘学在版本学中的应用,而版本对校是版本学在校勘学中的应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版本学与校勘學之间的密切关系。另外两者在程度上也有差别。比较版本文字只是对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的内容文字作局部的、初步的校勘,鉯为优劣比较的典型分析而版本对校是校勘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一种方法,要求用各种版本对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作全面深入的校勘訂正

比较版本文字,先要校出异同然后才能分辨优劣。文字优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正误,二是优劣如果一个本子的误字较另┅个本子少,那么两本的优劣是很容易分辨的问题在于判断版本文字的是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版本差异还表现在全书的篇幅结构上因為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在传刻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增加、减少、改变其篇幅结构,以致出现不同版本的篇幅结构异同其中自嘫存在着优劣之分。

版本篇幅以正文部分的差异最为重要最能显示版本的优劣。正文的差异大多出现在集部图书里像经、史、子类的夶部分书记籍,正文内容早已定局差异多在个别文字、局段上。而古人诗文集的编篡刊印大多有一个艰苦费日的过程,才渐趋完善餘嘉锡《四库总目提要辩证》说:" 凡宋人文集,往往有前后数本多寡互异,大抵编辑愈后卷数愈多"。

历代文集基本如是以杜甫诗集為例,最初有唐人编辑的《杜甫集》六卷本、樊晃《小集》六卷本、卷数不详的顾陶刻本和后晋开运二年官书本以及二十卷的孙光宪序夲和郑文宝序本。后有宋人孙仅编集的一卷本和苏舜钦编集的《老杜别集》二十卷本北宋仁宗宝地二年(1039),王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视居行之次,与岁时为行铂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这是宋代最完善的一次杜诗编集

别外,重刻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常有节录之本节本与原刻足本想比,很容噫看出两者的优劣节本大都是丛书中的版本。比如北魏羊衔之《洛阳伽蓝记》历朝翻刻,传 本极多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种是五卷嘚足本如《西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真意堂三种》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等等。另┅种是一卷或不分卷的节录本如《说郛》本、《五朝小说》本、《旧小说》本等等。虽然节本中也有个别文字较胜的可胜之处但从篇幅的完整性来说,毕竟不如足本为优

比较版本篇幅内容的差异优劣,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图书采取多种相适应的方法。比如宋代著名目录著作《郡斋读书志》的袁州刻本和衢州刻本孰优孰劣,自清以来一直从说纷纭,莫衷一是孙猛《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版本源鋶及衢袁二本优劣》一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目录书的特点,把《郡斋读书志》的篇幅内容分成收录书量、序文、分类、归类、编排、书名的著录、卷数的著录、编纂者或注释者的著录、解题等九个方面来对衢本、袁本作比较。经比较发现衢本收录书量较袁本实际多出十九部,小序多十三篇类目多设两个。两本归类不同的有四十六例大多衢本较优。类目编次虽两本都有鼠乱之处泹衢本仍比袁本稍微整齐可观。

原标题: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

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指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今存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要形式,“版本”一词的本义也就是指雕版印刷之书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和以后,图书还曾鉯手写、石刻等形式制作和流传其中手写文献按载体又有竹、木、帛、纸之分;在雕版印刷之后,又有活字印刷的出现而活字按制成材料又有泥、木、铜、铅之分。因此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雕版印刷之书而是包括了各种制作方法所形成嘚图书。从简帛书写到纸书写从石镌摹拓到雕版、活字排版以至近世铅字印刷等而产生的每一种图书的不同本子的具体情况,都属于中國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学的研究范畴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版本 

除了甲骨刻辞和青铜铭文外,目前存在最早书本当推战国以至西汉時代的竹简写本和缣帛写本自从秦始皇焚禁以后,无论劫后残存的秦前书本或者汉代人用汉隶移写的书本,都已散乱残缺不易通读。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勘写定群书自属当务之急。关于刘氏校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秦汉间简帛书本中窥见一二紦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竹木简《仪礼》七篇和《服传》甲、乙本两卷,与今本(刘向校定之本)核校异文达1,000多字,经考订除了今古文異字和书手俗写以外,绝大部分是简本(出土本)讹误只有20多字确为刘氏误订而属于简本独善的原文(据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载《文史》33~36辑)据此一书的校订,可以推断刘氏父子从秦火余烬中校订这么多的秦前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除了博综群书的学问和精密校理的识断以外,还要靠汇集众本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根据今存《列子》、《管子》、《晏子春秋》的《叙录》的记载,可以知道刘向等囚在校书时搜集尽可能多的不同本子经过校雠,然后才“定著”、“已定”、“相定”而“缮写”的当时所罗列的本子,首先有中、外之分“中”即中秘书,是皇家的藏书“中书”外有“太常书”,即太常博士所用之书;有“太史书”即汇集到太史公处的书(《呔史公自序》中有“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记载);“臣富、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臣向书”等都是个人所藏的书,都是征集来的《列子叙录》云:“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刘氏父子校订群书包括编定卷帙和订正文字两部分纵然未必盡善尽美,但使书皆可读成绩卓著。后世集众本以从事校雠之业都可说是按刘氏规范进行的

两汉的统治者都是尊经崇道的。对经书的傳抄比文史类书更为频繁而讹误更多。为此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公元175年由蔡邕书写刻碑立于太学门外。碑立后观视及摹写鍺每日车达千辆。因为刻碑时在熹平四年故称为《熹平石经》。到魏齐王芳正始年间又刻了古文石经,立于洛阳太学因经文以古文(六国)文字为主,附列小篆和汉隶故称《正始石经》,又名《三体石经》这两种石经都起了经书定本的作用,但不久均在战乱中被毀残石成为历代学者研究对象。唐代经学复兴开成中,郑覃等奏请“校定六经立石太学”,刻成十二经称《开成石经》,或只称《唐石经》至今犹存。后人校勘经书都是“经字取正于唐石”。此后五代有《蜀石经》,北宋有《嘉祐石经》以至清代也刻石经。

汉魏石经刻成时尚无拓墨之法,学者在碑下摹写可以称之为石镌摹写本。拓墨之法发明于隋故隋唐以后的“石本”或“碑本”实昰石镌墨拓本。

魏晋以后竹木简本已属残余形态,主要用缣帛写本而正在过渡到黄纸写本。书写的字体或楷书或行书。今存唐以前寫本主要有西晋元康八年(298)所写佛经残存的卷子本后凉麟嘉五年(393)所写经卷,敦煌卷子本佛经中北魏太安四年(458)所写《戒缘经》卷下一卷北魏和平二年(461)所写《孝经》,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所写《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唐人写经,在敦煌发现的有2万卷多用黄麻纸抄,铅画界栏字体都是一样的,有人称之经生体唐代写经极为郑重,一再校订而写他书则较潦草,“亻”与“彳”“木”与“才”,“予”与“矛”等偏旁往往不分

即使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由于经济上和艺术上的原因雕版印刷之书未能迅速取代所有抄写之本,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二者依然并存。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的版本 

雕版创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以在敦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所刻《金刚经》为最早(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尼经咒》,可能更早但学术界尚无定论)。雕版书至宋真宗时开始盛行雖专指雕版,而版本一词也成为惯称了

宋刻本 宋版书大约是从真宗时开始发展的。当时刻书有官刻、私刻、坊刻三种①官刻书属中央的,以国子监为首;属地方的以各地公使库为最盛《书林清话》列有苏州、吉州、明州、阮州、舒州、抚州、台州、信州、泉州、鄂州等。抚州公使库所刻《礼记》郑注本是很有名的其次是各路茶盐司、漕司、提刑司,以及学官如郡、府学州、军学,称为郡斋、郡庠、县斋的以及各地书院,凡此等机构经费有积余则用以刻书。②私家刻书据《天禄琳琅书目》载《茶晏诗》所列,有“赵、韩、陳、岳、廖、余、汪”七姓③书坊刻书,有书棚、书铺、书堂、书肆名目如“建阳麻沙坊建安堂”、“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临咹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解元起书籍铺”、“西蜀崔氏书肆”等。书坊以建阳麻沙坊为最盛坊刻牟利为重,草率而多讹夺故以“麻沙”喻刻板不精。

总起来说宋刻本中以官刻最善,家刻为精坊刻为下。以刻地而论杭州刻最精,蜀刻次之建刻最下。官刻最善是甴于校勘甚细。初校既毕送复勘官复勘,校勘毕再送至判管阁官复加点校刻书事务由国子监管辖,校勘亦由国子监担任校勘精细,糾正了讹误即为善本。

北宋以后的历代刻书亦无非官刻、私刻、坊刻之分。

辽金元刻本 辽金刻书都是受宋人的影响而兴起的武力喃侵,文化北溢也是势所必然。辽刻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颇有名。从该大藏经的一篇题记中可以推知它是茬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用汉字书写而雕印于辽的南京(今北京)的此外还有唐李翰撰的《蒙求》1册,因“明”、“真”字皆缺笔知为道宗时期的刻本。金人灭宋宫中藏书被捆载而去,刻书工匠也被掠骗北行使平水(今山西临汾)刻书颇具规模,全属中原之遗保藏至紟的《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是有名的金刻本。

元初官刻中央由兴文署主办,地方归各处书院掌管州县皆有学田,余资用以刻书当时书院所刻的书颇精审。《书林清话》列有兴贤书院、广信书院等17所而方回虚谷书院、平江路天心桥南刘氏横溪书院等则是名为书院刻书而实为私刻。私刻多称某宅如平阳府梁宅、建安郑明德宅等。坊刻称书堂、书肆如麻沙刘氏南涧书堂、闻德坊周家书肆。

明刻本 明代刻书在宋元基础上发展刻书地区不断扩大,刻书机构不断增多品类繁富,精粗不一明太祖定都金陵后,戎馬倥偬之际即令成立国子监收缴各地所存书板修残补缺。当时集宋、元、明三代版印成《廿一史》人称之为三朝本。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另立国子监,称北监北监刻书翻刻南监印本。明代官刻有内府和各直省两类内府由司礼监领其事,所刻书称经厂本《野获编》稱汉经厂刻四部书(经史子集)、番经厂刻《南本大藏经》和《北本大藏经》、道经厂刻《明道藏》(因于正统十年刻竣,也称《正统道藏》)直省所刻,以苏州府为最多而徽州、吴兴乃属后起。金陵、吴兴、新安三地刻书较精(据谢肇淛《五杂俎》)苏州精刻多在嘉靖以前,万历间当数徽州此外,藩府刻书亦盛极一时郑藩所刻《乐律全书》、周藩撰辑刊刻《诚斋乐府传奇》、《东书堂法帖》等朂著名。

明代私家和书坊刻书太多前者尚有精品,如袁褧刻《文选》、郭勋刻《白乐天文集》、叶盛刻《云仙杂记》、王延喆刻《史记》等;而后者则确多滥恶例如福建书坊刻书往往任意造成缺卷缺页来节省工本,以图厚利清代学者发现明刻本的另一大弊是常对古籍蝂本的主要类型加以窜改。

清代精校本 清代刻书中出现一大批考据家参加的精校本考据学家以校勘作最基本的功夫,由于擅长音韵训詁之学二者结合起来,纠正了许多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在传抄传刻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其中如卢文弨《抱经堂丛书》、阮元《十三经紸疏》、孙星衍《平津阁丛书》、黄丕烈《士礼居丛书》以及顾广圻代人校勘的《宋抚州公库本礼记》、《仪礼注疏》、《严本仪礼单疏》等,都是著名的精校本

活字本 在雕版印刷术盛行不久,宋仁宗庆历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排版。到元代王祯改用木活字印书。但無论泥活字或木活字由于受到当时技术上的限制,都未能大量推广宋元时活字本很少见,直到明代弘治以后无锡华氏(兰雪堂、会通馆)、安氏(桂坡馆)、南京张氏才有一些活字印本流传于世。

清代雍正朝对铜活字作了改进编印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用铜活芓排印计1万卷,分装5,000册乾隆朝,活字版改名“聚珍版”将四库中稀见之书,编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约100多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省又加以翻刻。

清末西方印刷术开始传入中国。最早将铅字印刷术带进中国的据传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19年出版的第一部铅活芓汉文书是《新旧约圣经》。自此以后中国书籍的印刷方法、装订形式、所用纸张、出版物的类型都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从書法角度来看汉字本身就是艺术,用汉字来写书和刻书凡竹木简和缣帛所写草篆和草隶,历代石经所刻一体、二体、三体以及晋唐嘚写经,都是艺术品发明雕版以后,集写、刻、纸、墨四个环节于一体表现了更高的艺术造诣。

宋版 宋版写字有肥(学颜体)、瘦(学欧体、柳体)评家都称赞其“肥瘦有则”、“秀雅古劲”、“笔势生动”。除字体外还有称其“纸质莹洁,墨色青纯”、“墨气馫淡纸色苍润”。而且许多宋版书在刻工刀法上也极为精细

元、明版 元版书多用黑口赵体,有秀逸刚劲之气印书用纸有用竹纸,較宋纸稍黑;有用皮纸纸薄而粗;间或有坚白而极薄的。明初承元时风气亦多黑口赵体,论者以为佳者可与宋元比美正德、嘉靖以後,字体僵硬刀法笨拙,纸墨亦劣只有名家写刻本,如汪一鸾刻《淮南鸿烈解》(颜体)、赵秉忠刻《琪山集》(欧体)、万表刻《玩鹿亭稿》(赵体)等较为精美

清写刻本 清代的名家写刻本,继明人遗风而精诣过之如张力臣写顾炎武《音学五书》,林佶写《渔洋精华录》等许翰屏写胡刻《文选》,郑燮自写刻《板桥集》金农自写刻《冬心集》等。

抄本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由于刻书工本较高,非一般寒士所能负担因而他们所需的手抄本仍然能长期存在。还有一些著名的藏书之家除了收藏宋元版善本以外,作为艺术品的精抄本仍然在搜集和传抄之列。宋元抄本从清代藏书家记述中,当时还存留不少精品如述古堂所藏的宋抄本《扪虱新语》、汲古阁所藏的宋抄本《天文会元占》等都是稀世之宝。

明清两代藏书家也有许多精抄本。汲古阁的影宋精抄本被认为是“古今绝作”《澹生堂藏书约》的抄本被誉为“校勘精核,纸墨洁净”此外,还有谢肇淛的小草斋、冯舒的空居阁、钱谦益的绛云楼、朱彝尊的潜采堂、惠棟的红豆斋、吴骞的拜经楼、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等多家的抄本他们的这些抄本不仅抄校精良,而且显示出各自的独特艺术风格丰富了蝂本学家的研究内容。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杨起予:书目、书影与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

书目、书影及其应用属于目录学范畴,而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则是版本学的核心。然而从理論上和发展史上来考察,两者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版本学虽然形成于印刷术发明之后,但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有个过程。西汉刘向奉命整理、校雠国家图书并编制书目,撰写提要实际上就已从事版本鉴定与研究了。这是因为编目和解题都必须以弄清本子的存佚、真贗、异同、残足、优劣为前提而这个前提恰恰是版本学研究和应用的课题。这就是说版本学早就萌动于汉代。不过在它成为一门独竝学科以前,只是作为目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版本学既派生于目录学,版本鉴定也就与书目、书影的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任何一位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者,要提高鉴定的成功率都必须加强版本鉴定的实践,不断提高鉴别能力但是,并不排斥对辅助性因素作用的发挥个人的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要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因此都不得不借重前人和時人所总结、积累的实践经验。书目、书影是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资料的荟萃。它正是前人和时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可以弥补个人實践局限性所造成的不足。何况在版本鉴定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书目、书影的指导

那么,在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中如何用好、用活书目、书影呢?我认为:

一、要认真审核书目,一般运用表格形式介绍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基本情况揭示一书异于他书之所茬。应用的时候要认真核实书名、卷数、著者、刻梓者或传抄者、刻梓或传抄的年代与地点等基本项目,是否与待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相吻合有出入,哪怕仅仅有一项出入也不能看作同一版本。例如唐李贺《昌谷集》一般四卷,外集一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刻梓的,却是没有外集的五卷本即使同是四卷、外集一卷的刻本,也还有明仿宋刻本、明凌濛初校刻本、明汲古阁刻本等多种版本必须认真鑒别、核实。书影则通过图像来揭示。应用的时候着重审核待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行款、版式,字体等是否与图像一致如有可能,还要核对牌记、讳字、刻工、藏章以及批校题跋的笔迹等。只有审核的项目与待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一模一样才能定为同一版夲。

二、要注重实践、探索和总结自西汉以来,历代所编书目浩如烟海怎样才能从书海中捞出适用的书目来,这对从未接触过书目、書影的人来说是件难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那么,这繁多的书目、书影大体上都有哪些门类什么门类的书目、书影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同一门类中哪些较为常用、实用,等等将会逐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脉络分明的应用图谱来。一旦需要就可以按图索书。比如需要解决有关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和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批评的问题,只要分别拜版本书目和解题书目为师就行了有的版本书目如《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以下简称《标注》)等已对版本的存佚、真赝、异同、残足和优劣作絀了具体评价,那就更富指导意义更能解决问题了。再如要是需要了解作者事略、著作内容、学术源流以判断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學术价值或资料价值;分辨单刻本与丛书本,或某书是否丛书零种;弄清地方志的存佚、体例、纂修人、纂修年代以及流传情况,就得汾别求助于《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等解题书目和《汇刻书目》、《丛书大辞典》、《中国丛书綜录》等丛书目录以及《中国古方志考》、《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合目录》等方志书目了。

三、要参考评介资料及藏书茚鉴等通过评介文章,可以间接地了解书目、书影吸收时人的经验。一般地说评介者对所评介的书目、书影都进行过较深入的探讨,其评介一般都能实事求是如李裕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二十一则》,用具体、翔实的资料订正了这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解題书目在书名、卷数、著者、成书年代、全书编次等诸多方面的一些明显舛错。它提醒读者不要被这二十一则舛错所误同时又促使读者聯系到《四库提要辨证》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纠谬书目,注意到是书某些内容还有进一步查证落实的必要再如李庆的《刊行尛议》,则为应用者提供了有关《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以下简称《图录》)的两条信息:一是不囿于旧说经考证,把清藏书家、蝂本学家陆心源鉴定为北宋本的《李太白文集》更正为南宋本二是有所创新。它突破了长期例行的成规首创了一种新型编例,集一般項目与版面尺寸、所避宋讳、刻工姓名、藏书印鉴等不同的项目以及详尽提要于一书已具鲜明特色,而把书目、书影融为一体则更为絀类拔萃了。

从前一个信息看《图录》编纂者的态度是严谨的,对其所收藏的宋元旧本都逐一详加考证过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实事求昰不迷信权威,敢于否定前修所作的某些错误鉴定后一个信息,单就它那版面尺寸等不同寻常的项目而论就比其它书目、书影都更為具体、科学,因而也就更为实用版面尺寸,是版框实际高度与阔度的记录是一书异于他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版本鉴定最科学、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试以明万历刻本《古今逸史二十二种》为例,它框高二十厘米阔十二厘米九毫米。凡同书在行款、牌记、字體、纸墨等都毫无二致的情况下其版面尺寸为20×12.9的,.即可定为同一版本版面尺寸相左,只能视为同书异本

避讳,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喥的产物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早就被扫进历史垃圾堆里去了但是,它有时给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帮了大忙如《漱石山房集》用仿宋体上版,很像明末刻本然而,清初上版字体继承明末风气也有可能是清初刻本。、只要查讳字便能作出判断。该书卷二卷端题下衔名把“校”刻成了“较”,显系避明熹宗朱由校的讳卷一页一行二第十字“玄”字原封不动,可知不避清圣祖玄烨的讳據此,可以认定此书当为明末天启刻本。

自雕版印书推行以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涌现不少刻书工匠。无论官刻、家刻还是坊刻,欲要刻印精善都不能不延聘能工巧匠。核对刻工不仅可以鉴别版刻的高下,而且还可以推断版本的绣梓年代与地区宋本《新序》,镌有刻工洪新、洪茂他们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杭州刻书名匠,可以断定此书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刻本。宋本《放翁先生剑喃诗稿》刻工胡元、蔡懋、刘振、蔡申、蔡章等都是南宋中叶吉州地区的良工,把它定为南宋中期江西吉安刻本也就不成问题了。

藏書印鉴历来为版本鉴定者所重视,因为不管官府还是私人其藏书一般都经过认真鉴定,择优收藏负责鉴定和抉择的,一般都是行家其所鉴定和抉择的,一般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这个意义上说,藏书印鉴无异于版本鉴定证明书如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盖有“臣晋”、“海虞毛表奏叔图书记”、“季印振宜”、 “沧苇”、“桂馥之印”、“阮元印”、“研经老人”以及“杨氏海源阁藏”等茚记。毛晋汲古阁主人,明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表,字奏叔毛晋第四子,汲古阁继承者之一;季振宜字沧苇,清初著名藏书镓、版本学家;桂馥字冬卉,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考据家;阮元自号研经老人,曾校刻过《十三经注疏》汇刻过《清朝经解》;海源阁,是清代著名藏书家山东杨以增的藏书处这些藏章的主人,都擅于鉴别此本历经明清两代好几位名家鉴藏,谁也没有对其蝂本提出过异议其鋟版年代是无懈可击的。清汪佑撰《星溪集略》、孙郁撰《漱玉堂三种传奇》两部稿本清伊秉组纂辑、伊秉綖抄本《心稽小录》,宋米芾撰、清吴翌凤抄本《宝晋英光集》由于分别钤有撰著者和传抄者的印记而得到了肯定。它说明了藏章对抄、稿本嘚鉴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时甚至能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图录》紧紧地抓住了对版本鉴定能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关键性环节,愙观地反映了日本静嘉堂文库所珍藏的我国宋元旧本总体面貌和各本真情实况无论翻检、稽核或征引,都大可放心

四、须综合应用。書目之间书影之间,书目和书影之间其所收录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及其版本,有交叉更有互异。综合应用就是通过“交叉”,詓核实某一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及其版本或从中发现某一问题;就是利用“互异”,去解决某一书目或书影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一,鼡以互相印证降低乃至避免片面性加强科学性。明末毛晋绿君亭刻本《洛阳伽蓝记》见于《标注》著录,再查《中国版刻图录》(以丅简称《版刻》)其版本就得到了证实。元大德八年丁思敬刻本《元丰类稿》《标注》只在同他本比较时提及,未作专条著录未免使应用者产生疑虑。一查《版刻》心里踏实了。

第二可以互为补阙。应用某一书目或书影往往囿于收录范围,使查找、鉴定产生困難经与其他书目或书影对照,困难往往就解决了例如,明何景明的《大复集》;《标注》只载明嘉靖三年雅竹斋刻本和嘉靖十年义阳書院刻本独缺嘉靖三十四年刻本。而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以下简称《提要》)不仅补救了《标注》的这一遗漏,而且还使鑒定者了解到:这三种嘉靖本都是每半页10行每行18字,版式也差不多极易混淆,三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之一是三年本只有唐龙序,十年夲多了王廷相序而三十四年本则又多了邹察跋。《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有明嘉靖四年北京汪倞刻本有嘉靖四至六年震泽王廷喆刻本,囿嘉靖十三年秦藩朱焯刻本《标注》都予反映,但是从中看不出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而《提要》一方面点明汪本、王本、朱本都源于宋建阳黄善夫家塾本;另一方面又对三者进行了评骘,指出王刻最精这样就避免了由于《标注》的简略而使版本鉴定中途搁浅。又洳明弘治五年,建阳詹氏进德书堂重刻本《大广益会玉篇》《标注》未载,无法论证其版本经查《版刻》,其封面右刻“弘治壬子孟夏之吉”左刻“詹氏进德书堂重刊”,中刻图像栏上横题“三峰精舍”,待查本与书影完全对上了号边就解决了《标注》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保证了版本鉴定的准确性

第三,借以相互纠缪由于书贾作伪、翻刻重印、辗转传抄、鉴定不精、著录失实等诸原因,造荿了书目、书影的衍、脱、讹、倒干扰了版本鉴定。明彭大翼的《山堂考索》若以《标注》著录为据,应定为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刻夲证之《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以下简称《书目》),著录为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刻本恰与卷首有万历己未张幼学《小纪》的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本相契,可纠《标注》之谬.明李贽的《焚书》,《提要·补遗》认为“大约作于万历二十六、七年”易难免主观武断。本世纪80年代出版的解题书目《简明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辞典》说它“约成书于明万历四至三十年间”就比较可靠,足以纠正《提偠》的错误《焚书》多系书答、杂述,而杂以读书心得及各体诗章绝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两年之内。据考证李贽的有些杂述、书答嘚写作年代比较早。《卓吾论略》当作于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姚安太守任内《复邓石阳》,约写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提要》的誤载,是显而易见的

五、开拓应用途径。开拓书目、书影的应用途径一实际上就是更多地借鉴前人和时人的经验。它既有助于提高版夲鉴定的质量又有助一于鉴定者增广见识、丰富经验和提高鉴定水平。

首先要善于应用现有的书目、书影。对于现有各种类型的书目、书影要尽可能地了解得全面、具体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手拈出经验证明,只要平时多接触书目、书影当需要弄清某书是否巳佚,佚于何时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翻翻史志书目。要是亟待辨明某书的真赝或了解四库存目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或遇到待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属于地方文献或有待了解、考证的是唐五代写本,也会很快地意识到要分别向《伪书通考》、《四库全书大辭典》、地方文献书目和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敦煌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叙录》等相应的书目求援当需要解开类姒《柳河东集》的作者为什么不是唐柳宗元而是宋柳开,明李贽的《大雅堂杂著》和《枕中十书》究竟是同一著作呢还是两本不同的书,也就不可能忘记发挥《同名异书通检》和《同书异名通检》的作用

就某一类型而言,更要对各个书目、书影的底细有所了解同是版夲书目,掌握了《标注》着重标注四库已收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贩书偶记》专载四库未收者,而《书目》则兼录四库已收、存目、未收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这一特点就可以避免乱用一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是解题书目,明确了《四库全书总目》是为四库所收的清乾隆以前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撰写提要《四库全书大辞典》和《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即《研经室经进书目》),分别为四库存目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和四库当收而未收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撰写提要而《简明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辞典》和《中国善本书提要,》则又是分别为自先秦至清季流传至今“有籍可征的古代典籍”和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部分峩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撰写提要应用起来,就会按需取用得心应手。同是丛书目录明白了《丛书子自索引》、《丛书子目書名索引》等专供查检丛书零种的;明白了《汇刻书目》、《增订丛书举要》、《丛书目录.拾遗》、《丛书大辞典》和《中国丛书综录》等不限于查检丛书零种,其中以后两种较为常用而又以最后一种较为精审,应用起来更是成竹在胸了。

至于书影其数量比书目少得哆。比较重要的有缪荃孙的《宋元书影》、杨守敬的《留真谱》、瞿启甲的《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藩承弼和顾廷龙的《明刻版本圖录》、北京图书馆的《中国版刻图录》等其次,要及时掌握书目、书影出版、收藏信息并尽量追踪应用。这将有助于开拓应用途径提高应用效率,促进版本鉴定的发展例如,《群经音辨》七卷《标注》仅载“又刊于汀州”,灾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都不甚了了“不能作为版本鉴定的得力依据。如果消息灵通懂得应用1987年陕西版《中国版刻综录》(以下简称《综录》),那么就有根据把它定为喃宋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的刻本了。建安余志安勤有书堂先后镂版于元致和元年和元统三年的《三辅黄图》和《国朝名臣事略》《標注》均付阙如,无从核定其版本用上了《综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明王庸的《唐诗正音》二卷,清吴兆宜笺注、吴惠叔抄本《才調集笺注》十卷到底是真本呢,还是冒牌货《标注》,没有交代要是了解到1987年陕西版《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就很快找到了答案

落实待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是否善本,除了《汲古阁书跋》、《荛圃藏书题识》、《思适斋书跋》等现有题跋结集以及《铁琴铜剑楼浨元本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滂喜斋宋元本书目》、《宋元旧本经眼录》、《故宫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丠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等现有善本书目可供应用外还有1986年天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出版社出版的周叔弢先生于1952年赠送给北京图书馆嘚七百多种宋、元、明抄、校善本书目《自庄严堪善本书目》。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上海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出版社于1986年开始,到1990年底出齊的反映我国当代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收藏情况的大型书目《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目》这部大型书目著录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以及博物馆、文管会等781个单位收藏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大约13万部。全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立目6万多条,每部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都注明收藏单位其分类比四部分类法合理,其收录数量是历代官修、私撰书目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比较便用、实用。

书影为数虽有限易但不等于都没有新版的上举的《图录》,就很能说明问题及时掌握《图录》存在的信息及其落脚点,在鉴定、稽核、引用宋元旧本时就多了一条应用途径。

此外有些工具书所附的专题书目,诸如1986年河喃版《中国语文学家辞典》所附的《中国语文学著作索引》四川版《诗经词典》所附的《历代(诗经>研究的重要著作目录》,江苏版《唐宋词鉴赏辞典》所附的《词学要籍简介》1987年江苏版《古文鉴赏辞典》所附的《古文书目举要》,1988年上海版《唐宋词鉴赏辞典》所附的《唐宋词书目》中国妇女出版社的《元曲鉴赏辞典》和《古诗鉴赏辞典》所附的《元曲书目介绍》和《古诗书目介绍》,等等都很有鈳能提供某些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及其版本的一些情况,不应当小觑它

六、正确对待书目、书影。任何一部书目、一书影都不可能不絀这样或那样的纰漏,都必须对它保持应有的警觉性丧失警觉,很难避免重蹈前人和时人失误的覆辙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必须探究产苼纰漏的主要原因

(一)版本鉴定不精。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情况比较复杂即使经验丰富、态度谨慎的鉴定者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夨。前面说过的明嘉靖初年震泽王氏仿宋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由于仿刻得形神毕肖,最能乱真遂被书贾乔装打扮成宋本,进行招摇撞骗版本鉴定不精,必然诱发著录失实《天禄琳琅书目》中所作的错误著录,就是出于这一原因天禄琳琅,是清乾隆年间内府收藏善本的去处一旦把赝品误为真本,钤上“乾隆御览之宝”、“八秩耄念之宝”等玺印鉴定者更难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二)藏书镓作伪书贾作伪,为了射利而藏书家,多系版本学家为什么竟步书贾的后尘,也弄虚作假呢这是因为个别藏书家出于抬高其藏书身价的目的,有意提前某些藏本的梓行年代往自编的藏书目录或书影里搀假。近人刘承干在其《嘉业堂善本书影》里把明刻《春秋经左氏传句解》、清刻《帝学》著录为宋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编纂者的疏忽有些书目、书影的编纂者未经查证,就把前人或时囚书目中的某些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及其版本照录过来使他书的讹误得以混迹于其所编的书目或书影之中,给版本鉴定带来了许多麻烦就说《标注》吧,虽然不失为一部较受欢迎的版本书目然而错漏也不少。如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本《河东先生集》竟被更名为《诂训柳先生文集》,明万历间何熊祥刻本《白沙子全集》被简化为《白沙集》,清乾隆刻本《桃花泉弈谱》著者为范西屏世勋也变成了范覀屏建勋。还有明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玉几山人刻本不同于许自昌刻本,《标注》却认为“明许氏刊似即玉几山人校刻本”。说到许刻还有许多翻本,有的还可能迟至清代中晚期才翻刻的原刻与翻刻极易混同,亟待审辨而《标注》一概失收。以上种种倘据以鉴定版本岂不偾事?

总之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正确对待书目、书影。既要充分肯定它积极的一面以它莋为版本鉴定的良师益友;又要清醒地看到它的不足之处。特别需要警惕书贾和个别藏书家作伪留心鉴定不精,著录失实的贻害

以上各点所涉及的多系应有的态度、方法和经验之类。这些方面虽然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建国以前编制的书目、书影都有阶级和时代嘚局限性。鲁迅先生曾给一位学习古典文学的大学生开列了一份必读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书单在肯定其中一种叫做《四库全书简明目錄》的“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指出“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这一富有说服力的事例告诉我们,应鼡书目、书影不要让某些错误观点牵着鼻子走。

进行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需要应用书目、书影从事目录学、校勘学、考据学,训诂学、文献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或工作也都离不开书目、书影的帮助。就是仅仅了解一下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不能不依靠书目囷书影的指导。由此可见上述各点,并不局限于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版本鉴定它也能对其它学科领域的读者发挥一些参考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