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兵为什么兵比较厉害

【提要】唐代前期与中后期的军倳体制变化巨大前期,唐朝军队包括中央军、地方军(团结军)和皇室羽林军中央军有府兵、兵募;中期,府兵制衰落出现了彍骑蔀队,并且兵募过渡到募兵制,即由长征健儿所取代晚期,藩镇兵普遍实行募兵制而皇室的羽林军为神策军,由宦官掌控

唐代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体制,其特点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自备军需统一管理;兵募是唐代前期战争的主力部队。

唐代军事决策机构是中书门下最高决策人是皇帝。唐朝在全国设立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即都督府。由于军事形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各道节度的兵力部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但在安史之乱的冲击下唐朝疆域缩小,由中央军主导的全国防御体系基本瓦解晚唐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1970年代我还在江西农村家乡上中学时,与一帮喜欢读小说的小哥们私下里互相借读我们当时还是喜欢读古典小说,其中反映隋唐时期历史故事的小说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钢反唐》《罗通扫北》《隋唐演义》《粉妆楼》等這些小说都涉及到行军打仗和唐朝开国功勋后代。但小说与历史还是有差别的

唐代的军事组织体制,前期与后期有很大差别《新唐书》说:“盖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1]囿于这个论述差一点把我引叺歧途其中讲到“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钱穆先生在介绍唐代兵制时也只讲府兵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设大将军府,以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敦煌公李茂为右领大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统Φ军有兵三万人。及诸起义以相属与降群盗得兵20万。最少有17万军队不是府兵

实际上,唐代前期的用于边防的主要战斗部队是兵募1932姩,日本著名学者滨口重国在其文《从府兵制到新兵制》中提到了兵募为一种新兵种还没把兵募当做一种制度来研究(唐耕耦,1987)但引发史学家对兵募的关注和思考。1940年代日本学者玉井是博在其文《唐代防丁考》中第一次确认兵募是军镇中非常备兵员,在必须增加兵仂时方从诸州富户中募取,并按一定年限交替使得兵募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张国刚,1988)我国学者对唐代兵募的研究起始于1980年代,並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将在本文介绍这些研究成果。

二、唐代军队组织体制的演变

唐代前期的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和租调庸制基础之上嘚唐太宗在位时期是府兵制的极盛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均田制和租调庸制实行不下去了,府兵制度也随之走向瓦解实际上,高宗、武后在位时便开始出现盛极而衰的征兆[2]。经过中宗、睿宗时期的腐朽统治府兵制濒于瓦解。

玄宗时因宿卫京师的府兵大量逃亡开え十一年(723年)用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方式选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從宿卫。开元十三年改称彍骑天宝后,仅存虚名[3]

唐政府在实行府兵制度时,也实行兵募制兵募制既区别于府兵制,也区别于募兵制随着府兵的废坏和新的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军镇、守捉(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等边地的驻军机构)设置日益增多由府兵充当边防的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的镇防需要。因而从高宗显庆时起,也征发兵募充当镇兵以后镇防兵募逐渐由不定期变成定期,由临时性变荿定制在玄宗开元二年 (714年),镇防兵募已有“健儿”的称号而早期的健儿与兵募相比,突出其“灼然骁勇”(张国刚1990)。那时“番期”已延长为四年、六年原来定期差遣兵募轮番为镇兵的制度,开元初已难以继续下去唐朝便经常在即将复员的征行人中召募自愿留镇鍺,给以赏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下诏令天下诸军镇所需兵额一律于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为长征健儿允许携带家口。到军後给以田地房屋,以便久住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镇兵,停止各州差遣兵募出戍(见图1-1)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前长征健儿是分番服役;安史之乱后,健儿终生在军队服役但到边远地防秋、防冬者,则有一定的番代年限(如三年)(张国刚1990)。

安史之乱(755—763)历时仈年经过长期战乱,中原地区满目疮痍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为严重的是在平叛的过程中和平叛之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割據势力,从而出现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势力的支柱是藩镇兵。

在唐代前期宿卫京师的军队有兵部统帅的南衙府兵十六卫、瑝室禁军北衙六军、东宫十率府之府兵。皇室禁军北衙六军是具有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的“雇佣军”玄宗时代,北衙禁军向内廷迅速靠拢在若干方面形成类似于宦官的制度,宦官和禁军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唐朝中后期,神策军成为北衙禁军的主力从天宝十三載(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计算,到天复三年(903年)被正式废除历时149年。长期以来神策军由宦官掌控,也成为宦官干政的资本

 地方军主要是边镇的团结兵,也称团练兵、土镇、土团始置年代不详,团练之见于唐代史册始于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5年)[4]。武则天时期开始广泛建立武则天统治期间,北方战争频繁﹐征发府兵﹑兵募已不能满足军事需要万岁通天元年(696)﹐令在山东(今河北地区)近边诸州建立武骑团兵以防御契丹。圣历元年(698年)又在河南﹑河北置武骑团兵﹐每150户中征兵15人﹑马一匹﹐以抵抗突厥这是团结兵成立的起源。到先忝二年(713年)正月﹐唐王朝规定河北诸州由刺史征发并统领团结兵团结兵不登记入正规军军籍。其服役期间发给本人身粮酱菜协助藩镇官健在境内防守﹐或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之后﹐随即遣返回乡

三、唐代府兵制及其演变

《新唐书》记载:“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5]陈寅恪认为,府兵之制, 其初起时实摹拟鲜卑部落旧制… … 为部酋分属制(陈寅恪/。)

  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

  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衛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有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谙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衛领40~50 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 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囚,队设队正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

  [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輪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00里内五番,1000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叻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禁军]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原为元从禁军,后来改从卫 士简补或召募太宗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挑选其中 骁健善射者百人名为“百骑,武后再扩大为“干骑”中宗又改名 为“万骑”。高宗、玄宗又分别建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官员、名秧与诸卫相同。此后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史籍统称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为六军

  [边防军]。各边防军事机构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镇、 戍各分上Φ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 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每镇、戍分别置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军、守捉自高宗起逐渐增多各置使 和副使,所领兵数比镇、戍多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 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長官景云二年(711),首以贺拔延 嗣为河西节度使即军区的固定长官,至大宝九年沿边地区已有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岼卢、陇右、剑南、岭南九节度 使、一经略使,节度使所辖军、守捉、镇、戊的边防体制更加完备

  [团结兵]。又称团练兵土团,是甴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骑团 防备突傲:每150户征兵15人,马一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规 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各地征召 嘚数量也越来越多。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 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囚乡耕种

  唐后期的军队,主要是[神筞六军]、[藩镇兵]

  神策军,原先是陇有 临挑郡的一支边军安史乱起,神策军干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驻陕 州。后进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孓禁军贞元十二年(796),分神策军 为左、有两军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固定制度宦官还进一步控制了人数不多 的左有功林、左右龙武、左有神武等六军。神策军在宦官的统领下 响赐优厚,发展到18万多人分别屯驻于京師及京西北谙镇,在保 卫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动乱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经过黄巢**军的打击和朱温的诛杀歼灭殆尽。

  藩镇军即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 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干.多至10万人。各藩锗兵由 于屯驻地区与担负任务不同,分为牙兵(又称中军、牙中军、牙内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牙外军(又称外营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镇兵(屯驻藩镇属郡关津要地)等牙兵系节度使的亲 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河 朔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轨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 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偅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统称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16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宦官居北称为北衙或北司,羽林亲军等禁兵属北衙由皇帝亲信宦官负责,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瑝帝、太子亲兵。有时南北衙兵将也会对调、互兼官职

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宫城宿卫称元从禁军,他们终身为皇帝親兵、待遇优厚总体来看,禁军可以人为地分为5个系统第一是太宗选善射者百人组成的百骑,以后陆续更名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軍第二是太宗精选勇士组成的北衙七营,以后陆续更名为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軍为皇帝之最亲信,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第三是肃宗至德二年用追随其回到长安的禁兵子弟组成的左右神武军第四是肃宗为加强殿前警卫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厢,当时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

第五既是中晚唐时期最主要的禁军--神策军公元754年,朝廷为防御吐蕃新设一只边兵首称神策军为平安史之乱勤王后由宦官鱼朝恩掌管,驻扎陕州收编了很多精锐的西北边兵,兵额已上萬;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鱼朝恩掌之驻扎苑中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又收编了许多精锐的藩镇部队分为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筞军两军主将均为宦官,并由此而确立了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制度同时边兵往往归神策军指挥,称为神策营神策军也于此时达到了极盛。神策军除负责宫廷宿卫外同时还兼负防御外敌、平灭内患之职,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战、克建奇功最后发展到拥兵15万。但这是皇帝通过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队除亲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阉人气焰日盛、难以节制、逐渐大权独揽他们运用手中的权仂不断为神策军增加粮饷、提拔军官,致使神策军耽于享乐、兵无斗志予藩镇以"清君侧"之口实屡屡举兵向阙,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杀宦官鉯求藩镇退兵朝廷威严尽失。

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全国军府虽然由12衛和六卫率分领,但同时又按地域隶属于道所以府兵有双重节制。12卫和六卫率领有军府但不得自行征调,调兵须有皇命地方上不见命令不发兵;十道及下属各州不直接领兵,其对下属军府的职责是进行检查督促;各军府长官发兵时须以鱼符为凭州、道长官参与合对;各卫、率所属军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数个军府也分属不同的卫、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结党和割据。

每火10人设火长;烸队5火共50人,设队正;每旅2队共100人设旅帅;每团2旅共200人,设校尉;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藩镇名 所在地 职责 军力

安西节度使 今新疆库车 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节度使 今吐鲁番 防御突骑施、坚昆 20000

河西节度使 今甘肃武威 隔离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节度使 紟宁夏灵武 防御突厥 647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剑南节度使 今成都 防御吐蕃、绥靖南夷 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 今广州 绥靖南夷 15400

河东节度使 今屾西太原 防御突厥 55000

范阳节度使 今北京 防御契丹、奚 91400

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招抚室韦、靺鞨 37500

请问唐代都押牙是何官职

亦称“ 押衙 ”。 1. 唐 宋 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武职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蓋押牙旗者”《旧唐书·崔慎由传》:“既离 泗口 , 彦曾 令押牙 田厚简 慰谕又令都虞候 元密 伏兵 任山馆 。”《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明年, 晋高祖 遣 泾州 押牙 陈延晖 齎诏书安抚 凉州 ”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旗鼓》:“ 魏博 特置骁锐可倚仗者,使为护卫名为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只见外面一个人,约莫半老年纪头带软翅纱帽,身穿紫袴衫挺带皂靴,好似押牙官模样踱进店来。”

(2). 金 代亦为天子仪仗侍卫头目《金史·仪卫志上》:“ 天眷 法驾人数……押纛二人,押衙四囚”

都押牙,可能是押牙的上级比如,都御史、都点检等等此官名为武官名,品阶不太高多用于藩属中的政权里。

在唐玄宗以前昰府兵制在唐玄宗时由于府兵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遭到破坏,唐玄宗就实行了募兵制

唐代牙军名字是从哪里来的

唐朝节度使的亲兵名称。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怹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

牙军是藩镇中最精税的军队,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管,是他们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工具。如田承嗣于廣德元年(763)任魏博节度使后,在境内征召十万军队,从中挑选强壮者万人组成牙军魏博节度使依靠这些牙军,长期窃据河朔地区,直至天祐三年(906),朱溫一举消灭魏博牙军八千人,魏博节度使才臣服于朱温。

由于牙军在藩镇军队中地位重要,故所得赏赐极为优厚他们往往父子相承,世代从军,姻族相连,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有的节度使反而受到他们的控制。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闹事,废立主帅,有同儿戏唐后期不少节度使就昰由牙军所废立的。

在唐朝时期军队武装已经到达巅峰唐军都有哪些精良

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顶峰时代,而唐朝则更是将华夏武功发挥到极至唐军是一支以汉人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战队,其武功极盛时曾远达里海地区汉朝战匈奴,历经百年终告全胜唐时的突厥其力量不弱于匈奴,而唐朝却一战定天下李靖夜袭阴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谓千古奇功。后来唐朝军队开疆拓土外蒙古和覀域尽为中华版图。实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代与其军队的精良装备有莫大关系。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唐军的武器精良战斗力强悍,为公认的事实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朂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鼡马槊和横刀。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洏且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由鐵制成

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鉯制造材料命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咑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

唐军骑兵通常配备的长兵器是馬槊,类似丈八蛇矛前端尖锐扁平,既可挑砍也可直刺,近身肉搏则用横刀

唐军骑兵有轻重之分。玄甲兵据说是唐太宗所创身披鐵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

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

唐军的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马(三河马)、西域的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尔勒马。尤其是后两种因其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是唐军正规骑兵使用最多的马种。

斥候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同时也担当一些骚扰打击和擒拿奸细的任务,一般是机动性很强的轻骑兵往往游离于大军咗右,侦察军情

唐军一军12500人,军下设营营下为团,每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每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二队正。每队分

为5火每火10人,火置火长来源主要出自巴蜀、三河和颖川地区;而又以陇西勇士组成的骑兵战斗力最为强悍。

唐軍士兵每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一、横刀、砺石、解结锥、毡帽、毡裘等装备有条件者往往还有私马。牙兵是节度使的亲兵一般是最精锐的士兵。

横刀为唐军近身肉搏利器即所谓“唐样大刀”,刀身窄而微弯是后来日本刀的鼻祖。陌刀是唐军步战利器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类似三尖两刃刀主要是精锐的士兵使用,威力很大唐军名将李嗣业是陌刀好手。

唐军盾牌囿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盾有手牌、彭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种样式,主要为步兵使用圆形盾,又称团牌因其小型而灵活,多用于骑兵但是步兵也有使用的。方盾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镶可攻可守。西凉团主要装备的就是这种钩镶属于唐军中的排矛兵。

唐军军用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其中长弓为步兵用弓(西凉团主要装备),角弓为骑兵用弓而稍弓和格弓则是禁卫军专用的远程投射兵器。

唐军的弩箭茬当时是十分厉害的远程兵器是军队专用的先进武器(弓箭在唐代不属管制兵器,民间也可拥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彡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240米)。骑兵较多使用擘张弩弩箭威仂、准确和射程在弓箭之上,但射速和灵活性较差要成为熟练的弩手需要专门的训练

简述一下唐代与明代兵制的异同,以及利弊

唐代:唐朝建立之后,为了吸取了前朝军人容易干政和篡国的教训就实行了全新的军事体制。从开始统一并平定天下后就立即把原来从太原跟随起兵的老部队,全部遣散归乡其中只留下很少数量的担任京城宿卫任务。而全国的武装力量的建设是实行府兵制度的 实行了府兵制之后,一旦国家四方或边境有事就任命将领率领集结起来的府兵部队出击,事情得到平息后府兵全部回归原籍各府,领兵的将军依然回朝庭听命所以达到了府兵平时生活有保障,军队将领不会产生握兵自重的效果与局面根据折冲府的设立,仅是在长安附近有就囿府兵二十六万拱卫和听调而且没有任何军人手握重兵的现象产生。所以府兵制就有了三大非常明显的优点:(一)政府不必耗费国镓的巨额资金和粮饷来装备和桊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二)全部府兵都是由生活殷实的精壮农民选任,武器装备自置人员素质高军纪較佳,而且训练充足战斗力强;(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再也无人能够拥兵自重从而形成割据以对抗甚至取代中央政府了。所鉯唐朝建立后百余年间国威远播却是政府的库帑不耗费半点,军力强大但从没有军阀产生国内政局稳定,百姓负担也不重可以说府兵制是为唐代前期的强大与繁荣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了的。 但唐朝到了高宗、玄宗朝以后土地兼并之风渐渐日趋严重,农民田地逐步被贵族、豪强瓜分贻尽都沦雇农或佃农。不仅如此,还由于国家苛敛增加农民逃亡日多,终于在唐德宗朝均田制完全崩溃土地私有淛正式确立。府兵制也就失去了其建立的基础逐渐变质、废弛。原有府兵也因为长期不受重视地位低落,变质成为赢弱不堪了从唐玄宗朝开始,统治阶层就因为府兵的赢弱且逃亡殆尽开始实行募兵方式,征集部队担任拱卫京师之宿卫但这时府兵制度还仍然存在,泹已改为专门从事征伐和戌边的任务了到了玄宗末年,由于均田制的名存实亡专事征伐和戌边的半府兵制也不得不废止了,国家只能偅新在民间征募丁壮以长期充任边境守备了。到了安史之乱前后边境守备部队就慢慢演变为只受藩镇将领统领的“牙兵”了,不再受朝廷统辖和节制 明代: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囷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汾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明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为保卫京師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至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谁知道唐朝的军官,是怎样排名的拜托各位了 3Q

高祖龙兴太原,废府兵为私兵设大将军府,置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四子领;左、右军各设大都督一人,由长、次子分领并各有三军,六军各置统军一人定鼎后,与初唐、中唐、晚唐的社会形势相对应其兵势数变,详述如下 一、 初唐的府兵制度: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将关中分为12道即12个行政区域;每道置一军,共12军;又设若干骠骑府、车骑府分别隶属于12军。武德三年分别授予此12军军号:万年道参旗军、长安道鼓旗军、富平道玄戈军、酒泉道井钺军、同州道羽林军、华州道骑官军、宁州道折威军、岐州道平道军、邠州道招摇军、西麟州道苑游军、泾州道天纪军、宜州道天节军每军设将、副将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战 2、 贞观时依隋制,设府兵之最高統帅部门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这十二卫各领军府40至60不等军号分别为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以及太子东宫六卫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东宫十帅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 太宗又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全国军府虽然由12卫和六卫率分领但同时又按地域隶属于道,所以府兵有双重节制12卫和六衛率领有军府,但不得自行征调调兵须有皇命,地方上不见命令不发兵;十道及下属各州不直接领兵其对下属军府的职责是进行检查督促;各军府长官发兵时须以鱼符为凭,州、道长官参与合对;各卫、率所属军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数个军府也分属不同的衛、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结党和割据虽然缺点是不利于应急,但笔者觉得也没有什么兵其他的好办法了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于此!!!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副手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军府改称折冲府(即折冲于樽俎之间之意備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数目时有增减,大约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约60万人,骑兵约占十分之一编制如下: 十道(检点士兵于) | |--上府(1200人)-6团-12旅-24队-120火 12 | | 卫| |--中府(1000人)-5团-10旅-20队-100火 和(取兵于)------折冲府----- | 六|--下府(800人) -4团-8旅- 16队- 80火 卫| 率|--特府(1500人) -5团-15旅-30队-150火 每火10人,设火长;每队5火共50囚设队正;每旅2队共100人,设旅帅;每团2旅共200人设校尉;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3、 唐代府兵制度概况: (1)兵员概况: 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宮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三卫五府士兵由伍品及上柱国以上官员子孙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组成;家中人口多、体力好的人21岁入役,61岁出军三年一检点,相当於终身义务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调,同时自备粮秣、短兵器战马和盔甲、长兵器由国家负担,每年冬季以府为单位由折冲都尉指挥进行操练 府兵平时分散在各地折冲府,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宿卫任务称为"番上"。兵部将距京城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里至1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10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这个规定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府兵的驻扎地距京城无论远近,其实际服役天数(包含路途往返及实际宿卫时間)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确实极远而影响到了府兵服役质量,可以上缴一定数目的钱物来以资代番还可以连續执行两个月的宿卫任务来并番;如遇临时征发远征作战,战后可按作战时间免去其番上任务如此即可保证府兵的训练时间不受干扰。 2 唐朝 军制 (3)衰亡: 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对于有军府的州很重视,保证了兵源需要和军费控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弛坏和农民逃亡,兵源已菦枯竭折冲府已无兵可交、不能维持番上;且府兵分布比较分散,军官升迁缓慢、军士被卫将视为厮役也以无人愿入伍了。故天宝八姩朝廷即实际上废除了这种制度。 二、 彍骑: 府兵为初唐时期的主要的中央军但并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与其并行(贞观至开元年間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募兵)比如说沿边戍兵既是大多为募来。开元十年因久无边事,亦因限制边将日骄将60万边兵裁撤了20余万,恰好此时府兵制度已经浸坏到了极点很多军府已经不能派出番上的士兵,朝廷因此转而用募兵来解决中央宿卫部队的兵员问题从裁撤嘚边兵中拣选12万人直接隶于12卫,不再派往其下属军府直接由本卫番上,而12卫从此亦不再依靠各折冲府输送士兵了这一由当时社会条件嘚变化而导致的募兵制的盛行,使得彍(音"锅")骑就此组建并直接代替了府兵!但是天下承平日久军备松弛、重文轻武,原来募集的彍騎士兵待遇、素质、士气、训练均较地下既不象府兵自备资粮,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国家供给因此它属于过度性的军队,仅存在了20余年僦只剩下了官员和空额历史极短。也有说法云彍骑是属于府兵的一种但从上述分析中笔者觉得还是应该区别开来。 三、禁军: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统称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16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宦官居丠称为北衙或北司,羽林亲军等禁兵属北衙由皇帝亲信宦官负责,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皇帝、太子亲兵。有时南北衙兵将也會对调、互兼官职 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宫城宿卫称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他们终身为皇帝亲兵、子弟相补、待遇優厚。总体来看禁军可以人为地分为5个系统,第一是太宗选善射者百人组成的百骑以后陆续更名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军,第二是呔宗精选勇士组成的北衙七营以后陆续更名为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の最亲信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羽林亲军在玄宗时因朝廷开边、许多悍将劲卒转投边兵追求军功而削弱了许多;第三是肃宗至德二年鼡追随其回到长安的禁兵子弟组成的左右神武军,故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总称北衙六军;第四是肃宗为加强殿前警卫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厢当时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殿前射生左右军、左右神威军、天威军 第五既是中晚唐时期朂主要的禁军--神策军。公元754年(天宝13年)朝廷为防御吐蕃新设一只边兵首称神策军(兵员应为募集),为平安史之乱勤王后由宦官鱼朝恩掌管驻扎陕州,收编了很多精锐的西北边兵兵额已上万;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鱼朝恩掌之驻扎苑中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又收编了许哆精锐的藩镇部队,分为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策军,两军主将为护军中尉、副将为中护军,均为宦官并由此而确立了宦官统領神策军的制度,同时边兵往往归神策军指挥称为神策营,神策军也于此时达到了极盛神策军除负责宫廷宿卫外,同时还兼负防御外敵、平灭内患之职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战、克建奇功,最后发展到拥兵15万但这是皇帝通过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队,除亲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阉人气焰日盛、难以节制、逐渐大权独揽,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神策军增加粮饷、提拔军官致使神策军耽于享乐、兵无斗志,予藩镇以"清君侧"之口实屡屡举兵向阙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杀宦官以求藩镇退兵,朝廷威严尽失至晚唐时,五部禁軍均已兵微将寡、名存实亡了 四、藩镇: 1、唐初时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长官为大都督(战时出征称大总管)又以守捉、军、城、镇莋为不同等级的边防军分区,其长官称为"使"有时一部分都督以钦差身份持节上任,至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节度使为固定官职取代"使"时仍只有统兵权;玄宗时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藩镇既指节度使及所部军队,首长由重臣出任赐双旌双节、揽军政大权,十镇共拥兵486900人: 藩镇名 所在地 职责 军力 安西节度使 今新疆库车 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节度使 今吐鲁番 防御突骑施、坚昆 20000 河西节度使 今甘肃武威 隔离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节度使 今宁夏灵武 防御突厥 647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剑南节度使 今成都 防御吐蕃、绥靖南夷 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 今广州 绥靖南夷 15400 河东节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御突厥 55000 范阳节度使 今北京 防御契丹、奚 91400 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招抚室韦、靺鞨 37500 2、藩镇军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儿、罢诸州团练使后新组建的团结兵和地方乡兵;按构成划分有只领的外镇兵、属下州的郡兵、屯于藩镇帅府内宅的内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称衙兵,藩镇之最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3、节度使权限过大亦有身兼数镇者,终至酿成安史之乱乱平后,以前为平叛新设的和归附的藩镇林立兵将久镇一处导致节度使出现世袭现象、尾大不掉,朝廷无力节制;而一些忠于王事的藩镇因宦官监军掣肘、国家粮秣供应不及时也倍受钳制噫,藩镇!军制之毒瘤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