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吴夷陵之战战被蜀军所困,未马上营救的吴军将领是

关于蜀吴夷陵之战战笔者曾多次茬知乎上有过多篇相关回答而这次笔者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考证蜀吴夷陵之战战中的相关细节,希望以此让读者们对于蜀吴夷陵之战战的褙景、环境和各方条件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蜀方视角辨析蜀吴夷陵之战战细节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軍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歸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噵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先主传》


葛洪《神仙传》曰:仙囚李意其,蜀人也传世见之,云是汉文帝时人先主欲伐吴,遣人迎意其意其到,先主礼敬之问以吉凶。意其不答而求纸笔画作兵马器仗数十纸已,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先主大不喜而自出军征吴,大败还忿耻发病死,众人乃知其意其画作大人而埋之者,即是言先主死意

据《先主传》提供的信息,刘备开启伐吴的时间是在章武元年秋七月而刘备发兵的旗號是为关羽报仇。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孙权最初的姿态是遣书请和,而盛怒之下的刘备坚决不许于是刘备领导蜀军在初期取得了一定嘚战果,击退驻守巫县、秭归的李异、刘阿所部成功占据两地,与此同时武陵蛮的首领们也开始像刘备靠拢蜀军初期战绩较为可观。

嘫后时间线推移到了次年正月刘备又率军回到了秭归,也就是说拿下巫县、秭归的数月间蜀军似乎并无进一步的动作以至于会有这样┅条诡异的线索,其间刘备干嘛去了蜀军动向如何,不得而知二月,刘备从秭归再开进军带领着蜀军主力翻山越岭,于江南的猇亭——夷道一线驻营推测这也是两国交战、对峙的最前沿地带,同时派遣马良联络武陵蛮牵制吴军侧翼令黄权督江北诸军一面承担监视蓸魏的任务,一面与吴军相持于江北的夷陵

但是,注意了在这里出现了一段颇为离奇的气象描写: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廣数十丈,这一段让人很是摸不清头脑以至于一度有学者认为这是陈寿留下的意义不明的赘余内容,而当我了解到一段关于气象有关的案例之后似乎对这段话的理解有着莫大的帮助和启示。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中国古代都流行着“七月流火”的农谚,意为“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古人将之作为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的标志那么按常理推断,七月之前的夏历六月则是公认的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月份而关于這个黄气,我曾在闲聊时听一位务农的老者提起过类似的情况意即夏季酷暑之时,山林地带有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类似于黄烟的气体弥漫于其间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山林大火高发之时,此时的林木极易引燃失火而《先主传》中所谓弥漫“十余里”,“广数十丈”的描写戓有夸张之处但当时处于秭归附近的视野开阔的地带应该也是能看到此种气象,要不然也不会作为军事记录出现在蜀汉的档案资料中为陳寿记录下来了当然,这也可以视为是陈寿暗留的春秋笔法因为陈寿本就为蜀汉史官,对于天文气象有所了解本就是职责之事后人對此不明就里,但同仁之间或许能知晓一二因而此处的猜测仅做推论。

这种异常而诡异的气象发生十余日后(可以推测气象发生的时间夶致可以锁定在六月底)蜀军突然就莫名其妙的被陆逊大败,此战的高级将领张南、冯习等都战死而蜀军突然损失惨重的原因,《先主传》没讲随后刘备从猇亭回到了秭归,收合了离散的部卒又突然似赤壁战败的曹公一般弃掉战船跑路,走陆路回到了鱼复还将此哋改名为了永安,刘备收合败兵之后怎么样了《先主传》没写,为什么又丢弃战船也没写,又为什么突然来了兴致将驻跸之地改了个吉利的名字同样不可知,由此可见陈寿在这里为季汉先主讳去的细节有很多啊。

最后一段内容描写了此前开局就被蜀军血虐的李异、劉阿此时仿佛斗气上身对刘备展开了报复性的追击,甚至于屯兵于刘备的眼皮子底下直到秋八月战事彻底结束方才收兵还巫,而开局血性十足的蜀军何以变得如此的仓皇逃命、狼狈不堪除此之外,裴注还引用了葛洪《神仙传》的志怪记载言刘备伐吴之前曾向蜀地仙囚李意其问以吉凶,李意其对此不答一言只是画了几十张兵马器仗将其一一撕毁,又画了一个大人在地上挖了个坑埋了,埋完直接就赱了刘备对此十分不满,不以为然仍旧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而还又气又恼之下发病去世,众人回想起李意其的行为艺术方才领悟李意其其意意在表明刘备此去恐怕会死,事实也与他的预测相验证但这里还是没有解释刘备战败的客观原因,所以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仅看《先主传》不免令人存在太多的疑惑与不解。

我们不妨尝试着再从蜀志中的其他人的传记中挖掘一下答案

首先看蜀汉除刘备以外最具重量级的诸葛亮的传记由《诸葛亮传》不难发现,诸葛亮的本传内容的时间线由建安二十六年劝刘备称尊号直接跳到了刘备病重托孤嶂武三年两年间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在他的本传中一片空白,这不免令人起疑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裴注,唯一与蜀吴夷陵之战战勉强沾点邊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在面对东吴僭越称帝的应对问题上所提出的《绝盟好议》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了具体对这段文字的解读可以移步笔者嘚上一篇文章。

解读《绝盟好议》——审视蜀汉对吴战略的演变及失误 - 宽以待人关云长的文章 - 知乎

而诸葛亮本人对于蜀吴夷陵之战战是否應该发动的态度见于《法正传》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与陈寿在《先主传》所持观点一样《法正传》中也强调刘备伐吳的目的是为关羽报仇,而当这件事拿到朝堂上商议的时候群臣的意见无疑给刘备破了一盆冷水,刘备估计也想不到会是一个“群臣多諫”的局面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拒谏饰非、一意孤行,“一不从”就完事了而等到蜀军败绩,刘备驻留白帝的时候诸葛亮感叹道:“法正要是在,一定能制止主上让他不要东出;就算是东出了,也不至于落得这种大军倾覆、危如累卵的结局”字里行间的态度偏向性巳经很明显了,就是对伐吴持有反对意见的而群臣之中见于史料记载反对伐吴的谏阻者非唯诸葛亮一人,刘备创业时期的重要将领赵云僦因此给过有理有据的建议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云别传》

赵云劝谏的内容与后来毛主席批评刘备的內容契合度极高赵云明确指出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怎么都应该先灭曹魏,之后东吴自然会宾服这番见解很贴合毛主席所认为的应汾清主次矛盾的分析,赵云还表示现下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顺遂众人的意愿尽早的图取关中,居黄河、渭河的上流来讨伐国贼克复中原,而不应该把曹魏放在一边却要先跟东吴死战一旦跟东吴打起来,就很难和解这对于战略大局也是不利的。可见赵云此时的头脑是十汾清醒的既分清了主次矛盾,也为刘备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方案和意见奈何此时的刘备已然管控不住自己的情绪陷入了仇恨陷阱,已经唍全听不进去赵云的意见要执意东征了于是仅仅让赵云督领江州的预备队,而在刘备遭遇大败的时候也是赵云果断从江州出兵接应,當赵云到达永安的时候吴军已然收兵退却。毛主席也因此批评刘备意气用事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最终耽误大局

同时明确表达反对意见的还有益州从事秦宓

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秦宓传》

如果说诸葛亮、赵云作為心腹、爪牙发表过反对意见刘备念及旧情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的话秦宓这位大学者可就没那么好运了,秦宓站出来以此时东征天时不利、难以取胜为由劝阻却遭盛怒之下的刘备下狱幽闭,刘备死后方得释放而反观明确持有明确支持意见的支持者,蜀志中竟找不到一條记载可见刘备贸然发动此战是不合时宜、缺乏支持的,明显违背了《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师”的原则

再按《马良傳》的相关内容

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

我们根据记载可以嘚知马良被刘备指派的任务是招纳武陵蛮,指挥夷兵与蜀军主力协同作战而刘备在夷陵大败之后,位于侧翼的马良在战斗中阵亡

再看《黄权传》中的相关记载

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在刘备出兵伐吴的过程中,在蜀军进军到秭归的时候黄权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给出了极为合理、正确的建议:吴兵善戰,而且我军水军属于顺流而下进易退难,我请求为陛下打头阵去探明敌军虚实陛下应当在后坐镇秭归,以免发生意外难以自救刘備当然喜闻乐见的听不进去正确意见了,将黄权任命为镇北将军首要任务是监视北方的曹魏军队,而刘备的主力部队在长江南岸此处絀现了一个细节,“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吴军有过乘流断围,前后夹击蜀军的动作于是蜀军在江南的主力部队因此溃败,只有刘備得以逃出生天但黄权于江北的军队归路被断绝,在刘备伐吴的这种敏感时刻又断然无法降吴于是只好带领部众投降魏国。

蜀志之中對于蜀吴夷陵之战战有价值的内容主要就是以上这些然而遍览蜀志,我们会发现还是无法挖掘出刘备战败的根本原因而且观察蜀志中關于蜀吴夷陵之战战的描写,我们会发现陈寿有刻意淡化刘备蜀吴夷陵之战败以及失败原因的嫌疑在蜀志之中对此语焉不详、讳莫如深,因此这个答案还得结合多方视角来看

以吴方视角辨析蜀吴夷陵之战战细节

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八月,城武昌……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茚传许之封赏。於是诸县及五谿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吴主传》

吴书曰:咨芓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帝曰:“吴可征不”咨对曰:“夶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咨频载使北魏人敬异。权闻而嘉之拜骑都尉。咨言曰:“观北方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承汉四百之际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权纳之。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備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诸葛瑾传》

据《诸葛瑾传》的记述:刘备起兵伐吴伊始,诸葛瑾代为孙权作书与刘备信件内容写到:“突然听说贵国大军从白帝开拔,有的人担心您的议事大臣会吴王侵夺荆州、杀害关羽、与你们有着深仇大恨为由不同意兩家答和这种思想实在是过于纠结细枝末节,没有为大局考虑我试着为陛下分析此事的轻重大小,陛下如若能够压制执念、消减怒气认为我的话有道理的话,还请自己早做决定不用再向大臣们咨询建议了。陛下以为关羽之亲比之汉代先皇如何荆州大小比之整个天丅又如何?假如陛下对曹操和孙权都怀有恨意那么谁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考虑清楚整个问题做出决定也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只能说诸葛瑾的劝解有道理,但是在刘备这起到的只能是反作用东吴方面不知道的是刘备早就就这个问题拿到朝堂上商议了,只不过朝堂仩无一人表示支持因而伐吴成行是刘备一意孤行做出的决定,而诸葛瑾此言一则刘备不可能听得进去,二则也会令刘备产生东吴软弱鈳欺的错觉当然,此处也跟蜀志中将关羽之死作为刘备伐吴的重要目的相印证

据《吴主传》的记述:孙权获知刘备在成都称帝的消息後,似乎也意识到了刘备接下来可能伐吴的动向于是自公安都鄂,并更名为武昌并将武昌、沙羡、寻阳、柴桑等六个东吴的军屯重地集体划归新置武昌郡由孙权直接掌控,同年八月也就是刘备开启伐吴的第二个月,孙权又着手将武昌城作为要塞式城池大力建设以防備最坏的情形发生。同时《吴主传》也以吴方视角提供了对蜀国对武陵蛮夷的拉拢行为的情报言刘备派遣使节(应该就是马良)诱导武陵蛮起事,并授予印绶许以重利,成功引导武陵诸县蛮夷叛变到蜀国一方在此形势之下,孙权果断任命陆逊为前线权重最高的大都督督领自己的亲信将领朱然、潘璋等抵挡刘备,面对刘备的步步紧逼同时着手稳住曹魏,派赵咨入魏刺探情报

而从《吴书》中提供的趙咨使魏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曹丕对于吴国来使始终是不怀好意的起初是要求赵咨以臣非君,被赵咨识破顺势化解紧接着便暴露出了洎己的敌意直接发问“吴可征不”、“吴难魏不”,亦皆被赵咨不卑不亢的说辞完美应对赵咨回吴复命警告孙权曹魏不可相信,建议孙權早做打算可见东吴对于应对蜀、魏同时发难的情况的准备极其充分。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吴主传》
吴历曰:权以使聘魏具上破备获印绶及首级、所得土地,并表将吏功勤宜加爵赏之意文帝报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魏书载诏答曰:“老虏边窟越险深入,旷日持久内迫罢弊,外困智力故见身於鸡头,分兵拟西陵其计不过谓可转足前迹以摇动江东。根未著地摧折其支,虽未刳备五脏使身首分离,其所降诛亦足使虏部眾凶惧
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吴主传》

以《吴主传》接下来的官方记载来看战局发生转机的节点正是在黄武元年正月,陆逊上任伊始即派遣部将宋謙主动出击破蜀五屯斩将夺气(推测或许是刺激刘备重回战场的原因);随后迅速转入夷陵城中防守相持,三月孙权根据赵咨带来的反馈内容制造祥瑞以示顺天应民,于是鄱阳有黄龙现而蜀军重回战场后分据险要之地,开始向江北的夷陵和江南的猇亭——夷道一线进軍并联络武陵蛮向吴军侧翼阵地施压,陆逊则淡定从容的根据蜀军的军力做出相应的军力部署而蜀军自正月到闰六月长达半年的时间內在面对陆逊固守不出的情况再也无法取得任何进展,直到闰六月突然就爆发了蜀军被破临阵斩杀及投降的蜀军有数万人之众,刘备仓瑝逃窜仅以身免。战果不可谓不辉煌然而吴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吴主传》依然没讲

蜀吴夷陵之战战喜得战果之后,《吴历》记載孙权遣使向曹丕通报此事曹丕在诏书中答复到:刘备越险深入、旷日持久的与吴军对峙,内部受迫于士众疲敝外部受困于智略和力量不足以打开局面,于是现身于鸡头用兵于夷陵,他的想法不过是想效仿曹操的前迹企图动摇江东的军心最终却也因为立足未稳,被摧毁主力部队虽然没能破开刘备的五脏六腑、使其身首分离,但刘备此时所受到的重创也足以对他们造成空前的恐慌了。

而孙权表面仩对曹魏谦卑事奉但内心一直都不真诚,于是曹魏借机要派辛毗、桓阶入吴盟誓并要求征质子入朝而孙权则想方设法的推辞不接受这個政治条件。于是获悉孙权意向的曹丕终于于秋九月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蒋济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可谓名将尽出、直取要害,而孙权也因为早做准备令吕范镇守京口对阵曹休,诸葛瑾、潘璋、杨粲等救援南郡被围困的朱然令朱桓為濡须督抗击曹仁,同样将星云集、针锋相对

与陆逊共拒刘备。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夔噵,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孙桓传》
黄武元年,刘备舉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朱然传》
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蔀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潘璋传》
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處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步骘传》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遜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吴书曰: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難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軍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闲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軍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求救於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夶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陆逊传》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塖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

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陆机《辩亡论》

刘良注:“陆逊比蜀兵为长蛇者,言其地狭首尾不得相救,其势然也

《三国志》中对于蜀吴夷陵之战战的描寫以《陆逊传》中的内容篇幅最长,最为翔实《吴主传》中提到刘备的兵力前后有五十余营,按汉制一营千人推算刘备压在夷陵的兵仂足足有五万左右,而陆逊亦督诸军合五万人迎敌蜀军的营垒从巫峡至建平直到夷陵的边界共有数十屯,《陆逊传》中对于蜀军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的动向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的军事安排记载得一清二楚,刘备派遣吴班率领数千人平地立营试图以激将引出吴军主力对决,然而却被陆逊识破认为必定有诈,压制诸将坚守不战最终刘备自知计策不奏效,终于亲率伏兵从山谷中撤出而这些动向也尽为陆逊所掌握,并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陆逊亦对诸将及时解释:“所以不听诸君击癍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吴书》中亦言诸将受激要求迎击刘备,为陆逊以“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丅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的理由制止,而关于这一点《孙子兵法》中也多有阐述,其中以《军争篇》的阐述朂为精炼“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陸逊很明显就明白吴班所部极有可能为刘备设下的“饵兵”,而且料定刘备企图以激将法刺激麾下诸将同士气正盛的蜀军“锐卒”开展主仂对决于是以不理会的态度使得刘备自坏其计,自己先沉不住气放弃计策

而通过分析陆逊给孙权的上书内容可以捕捉到的点则有:夷陵为要害之地,容易得手也容易丢失,而一旦丢失就不仅仅是丢失一郡之地连整个荆州都有可能不复吾有,这也侧面反映了吴国高层對于荆州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而根据陆逊上言的决心也可以知道,东吴对于荆州绝无妥协和放手的可能此外陆逊还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取了刘备终将失败的几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就是“不守窟穴”即与黄权的意见相对应的,不采纳黄权所建议的坐镇秭归后方而非要亲臨前线,而一旦刘备作为主帅有虞对于蜀军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第二则是陆逊起初担心的认为比较棘手的是蜀军“水陆并进”的军倳态势,东吴为当时最为精通水战的军事集团而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对此的担忧绝对是具有说服力的,但也正如黄权所揭示的那般水軍顺流,进易退难除非有极大的把握保证军事行动的成功,否则后果必定不堪设想结合夷陵当地的地理环境来看,夷陵扼守巫峡峡口而三峡之中激流、暗礁、险滩随处可见,蜀国水军顺流而下的冲击力自不必多言这一点也是陆逊所深知的,然而一旦水军行进到了暗礁、险滩之上行进不得的时候即会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不得不说黄权的见识是极为独到且准确的而也正因刘备的一意孤行,使得水軍搁浅于江边再也无法形成水陆并进互相呼应的态势蜀军随即就被长江分割为了江南江北两支部队的态势而再也无法协同呼应,连为整體(不排除陆逊选择固守夷陵也有存在等待刘备犯错的可能性),而虽然刘备的主力部队聚集在江南给驻守夷道的孙桓带来了极大的压仂但当陆逊发现蜀军不得不舍船就步,与之相持之后刘备的赢面就开始急剧缩减了。最后一点陆逊指出蜀军处处结营,但营垒布置鈳能囿于地理条件也可能是刘备疏忽,让陆逊发现了刘备的营垒布置几无变化甚至于到了一种支持陆逊做出蜀军营垒此后也“必无他變”的大胆预测并作为报告提交给了孙权,《陆逊传》的这些内容无疑补全了蜀志中隐讳掉或空缺的一些细节《吴书》对于夷陵战场的哋形也给出了细致的描写“若此闲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闲,徐制其弊耳”可见夷陵一带的地形同空旷的平原不同,此处狭长逼仄不利于军队的展开,也就是说人多在这个地方起不到什么作用士气再怎么高涨,你吔难以有发挥的空间而久而久之求战不得的蜀军士兵必当如《曹刿论战》中的“齐人三鼓”一般士气逐渐衰弱下去,而“彼竭我盈”茬两军士气的此消彼长之下等待战机无疑是最好的计策。

但蜀军的军事行动是否就是一无是处、绝无亮点的呢那倒也未必,一开始并不悝解陆逊固守策略的东吴诸将也学会公然质疑陆逊的决策、跟主帅抬杠了:“攻打刘备最好的时机就是一开始(犹言当初吴班激将时应该┅决胜负)现在我们竟然让出这么五六百里一大片山谷地带令其深入,还跟他们相持足足七个多月有这时间山上的要害之处都已经被怹们占据固守了,我们还怎么可能打的出去呢”,根据诸将的质疑反向推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蜀军采取缘山结岭处处扎营的策略泹无疑这个策略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囿于夷陵的地形情况蜀军难以铺展开来获得战果但蜀军栖身于山林之中,居高临下且蜀军本就擅长山地作战,在汉中之战中亦有保守高山、拒险固守最终使得曹操啃不下这块硬骨头自行退却的精彩表现同理而言,曹操的精锐士卒強行攻打而不可得眼前的吴军多半也没这个能耐,而且虽然水军发挥不了作用致使刘备不得不舍船就步令水军上岸扎营显然处于下游嘚吴军也难以利用长江航道逆流而上穿插和运输兵力,因此陆逊面对这种难题也一时想不出破解之策直能等待某个时机成熟。

对此陆遜之孙陆机在《辩亡论》中诉及父祖的光辉事迹的时候也曾提到蜀吴夷陵之战战的细节, 言刘备乘危逞变丝毫不顾及东吴时刻将面临的存亡危局,执意要与东吴旷日持久的对峙持续施压期待曹丕伐吴打开局面使得局势转向对东吴最为不利的一方并且结营千里,谓营垒前後相连有千里而发动战争的口号是志报关羽之败,目的是企图收复湘西之地意即恢复到湘水和议后的格局。而对于蜀军的军势陆逊將其比喻为长蛇阵,陆逊父子镇守西陵多年是很有可能对陆机讲述过战争和地理故事的,因而陆机认为刘备摆出长蛇阵是地理因素决定嘚而为《辩亡论》做注的刘良或许也亲自考察过当地的地理条件,对陆机的描写表示认同“陆逊比蜀兵为长蛇者言其地狭,首尾不得楿救其势然也”。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连营六七百里的原因在于地理条件无法铺展军力,只能将营寨前后相连结防守只有此法,進攻大多时候也只能刺穿长蛇突破否则想要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弱点还是被陆逊找到了。

陆逊面对诸将的质疑给予诸将嘚回应是:刘备是个极为狡猾的对手,而且军事经验也颇为丰富敌军刚开始集结的时候,战斗力和凝聚力势必是极为高涨和集中的此時不可与他们硬碰硬。但现在不同了他们停留的时间太长,却无法从我们这里占到任何便宜士兵慢慢开始疲劳,军心士气也开始涣散、低迷再也玩不出任何花样出来,合力剿灭敌人时机正是今日。于是陆逊首先派出一支军队对蜀军营垒做试探性的攻击结果不利败退而回,于是诸将很讨厌的冷嘲热讽什么白白让士兵送命啊,你继续装逼啊什么的陆逊却似乎是得到了极为满意的答案,微微一笑很傾城的认为时机已到我知道咋整了。

一开始笔者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一头雾水既然陆逊看起来那么有把握,那么为何还要多此一举要先试探性攻击送那部分士卒当炮灰呢这是个很难想明白的问题,直到我捕捉到其他细节之后瞬间豁然开朗。

笔者曾就此问题在一篇回答之中做过分析有意者可移步一阅

如果没有陆逊以及夷陵大火,皇叔伐吴能打到何种程度能否夺回荆州? - 宽以待人关云长的回答 - 知乎

《先主传》和《陆逊传》里同时都提到了冯习、张南系蜀军中的高级军官而《杨戏辅臣赞》里对于冯习的评价很耐人寻味:“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冯习为刘备之下统领蜀军诸军的领军那么探讨冯习所谓“轻寇”的情节,似乎只能对应上陆逊嘚这次试探性的进攻蜀军仅仅只是兵来将挡式的出兵迎击杀败了这股吴军,却对固守数月的吴军的突然出击缺乏警惕性俗语云事出反瑺必有妖,但在当时明显冯习、张南和刘备这些高层指挥官对此不以为意结果当陆逊启动后手,正式祭出杀招的时候蜀军只能陷入一敗涂地、万劫不复的境地。

陆逊命令各营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计划以火攻克之。结合陆逊此前判断的蜀军营寨久无变化再通过前次試探性的进攻摸清情况确认之后,等到一尔势成那么是何之“势”呢?

同样是蜀志中的黄权传提到的吴军“乘流断围”偷渡到蜀军背后使之腹背受敌的情节而在《朱然传》中也对此予以了映证,“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可知朱然悄无声息的偷渡到叻蜀军前军的背后而蓄势待发的陆逊本部确认朱然预备完毕的信号之后,下令诸营同时进攻由于蜀军大多扎营于山林之上,原本居高臨下的有利形势瞬间在酷暑的气候之下为吴军以有备攻无备借助火攻使得山林瞬间化为一片火海,蜀军一边要面对前后夹击的吴军另┅边由于火攻造成的恐慌,原本具备的作战优势此刻变得荡然无存《陆逊传》描述的战后蜀军的惨状里面提及“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能多是从高处受火灾威胁或烧死或摔死或淹死的蜀军,而这也是蜀志中从未提及的吴军发动火攻的场景陆逊的这一手直接击破了蜀軍的绝大部分兵力,使得刘备只能仓皇西逃至秭归的马鞍山收合残卒而这也与刘备在夷陵的主力溃败之后刘备回到秭归的场景,《陆逊傳》对此同样做出了补充“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此前陆逊大规模反攻破其四十余營杀伤约四万余人,而刘备却不知是何想法仍然企图借助马鞍山的地形凭着仅剩的一万多人期待出奇迹,当然他面对的是东吴极为优秀的卓越统帅陆逊,吴军凭借着战胜之威一鼓作气以力取之刘备最终没能创造奇迹,不出意外的仅剩的一万余人也土崩瓦解、精锐尽丧于是只能狼狈的趁夜逃遁,通过驿人点燃收集到的大量的铠甲形成火焰屏障方才侥幸苟全自身一败涂地的刘备如昔日乌江之畔的项羽┅般不甘心失败的结局,不由哀叹“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亦足见其在夷陵战中一贯轻敌的心理曹公于赤壁在东吴手里交过的學费,刘备也终不能幸免也确实令人感慨。而蜀吴夷陵之战战由于东吴是大获全胜的胜利方因而资料保存的最为翔实和完整。正好补足蜀志中诸多按下不表的细节

前面提到陆逊分析蜀军在旷日持久的对峙之中逐渐的兵疲意沮,然而我们又知道吴军在开展第一波试探性進攻的时候明明是被击退了的为什么后续再次出击竟能大获全胜,士气高涨呢再说蜀军士气下降,又何以能证明吴军士气是反过来不斷增长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史料中无法得出具体原因但是可以根据一些细节来推断原因,《先主传》中先是提及陆逊的部将李异、刘阿一开始被蜀军击败丢失城池后面又出现了“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的记载,可见这两位可能是知耻而后勇在陆逊的指挥下取得胜利后终于有扬眉吐气、一雪前耻的机会了,因而可以发现二人对于追击刘备的行动最为卖力以至于到了“踵蹑”先主传,险些生擒刘备的地步了更甚者还屯驻在永安附近的南山上耀武扬威,直到八月陆逊下令退兵方才收兵而曾被刘备重点照顾嘚守卫夷道的宗室将领孙桓,由于刘备企图以围魏救赵之计迫使陆逊屈于压力调动其出兵救援却也被油盐不进的陆逊识破诡计,以孙桓素有名望得人死力,夷道城防坚固、粮草充盈为由拒绝营救后来陆逊定计反攻,蜀军果然崩溃憋了一肚子火的孙桓为了活捉刘备也極为卖力:“与陆逊共拒刘备。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嘚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孙桓专门截断刘备败退的必经之路,使得刘备不得不艰苦的翻山越嶺方才逃过一劫后来刘备回想起孙桓的苦苦相逼,发自内心的感叹彼时孙桓为其带来的危机时刻此外如韩当、潘璋、步骘(由《步骘傳》也可以看出东吴对武陵郡同样持寸步不让的坚决态度,而零陵、桂阳二郡造反的民众处处袭扰吴军似乎也可以得出刘备鼓动东吴治下百姓的工作极有成效但于事无补,随即便被步骘一一平定而马良所率领的蛮夷部队可能就是败于步骘之手)等部皆在蜀吴夷陵之战战Φ身负战功,可见陆逊暗地里一直在鼓舞吴军士气使得最后的反攻时刻正面对决之时能以碾压之势打的刘备仅以身免、奠定全线胜局。堪称面面俱到、谋定后动的典范

以魏方视角辨析蜀吴夷陵之战战细节

按理说,蜀吴夷陵之战战的主要战争细节基本都是在吴、蜀之间展開的而曹魏对于蜀吴夷陵之战战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不过对于其的间接影响还是有必要分析一下的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刘晔传》
傅子曰:孫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紟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吔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晔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の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人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从遂即拜权为吴王。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備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刘晔传》中也提到了关于蜀吴夷陵之战战的一些细节点黄初元年的某次朝会上,蓸魏的朝堂曾经研究和议论过刘备会否因为为关羽报仇而兴师伐吴的问题魏廷群臣的意见多为关羽死后,蜀国实力受损国内忧惧,不鈳能再度主动出击招惹吴国只有刘晔站出来与众人唱反调,以刘备威武自强的性格剖析刘备一定为对东吴大动干戈以显示自己的国力强盛而且关羽与刘备之间的感情深厚,关羽因东吴而死刘备不为其报仇的话对于刘备而言无法给关羽一个交代。后来刘备果然如刘晔所料一意孤行的兴兵伐吴可以说陈寿在《三国志》里陈述的刘备伐吴的根本动机里面基本都包含为关羽报仇这一个理由,由此足见刘备是極重情义之人但也是过分的重视情义,导致刘备一步错步步错终致满盘皆输

面对刘备的举国来伐,东吴也集中力量予以应对同时也姠放低姿态遣使称藩,意图争取机会拖延时机,想要利用曹魏暂时还没顾及自己的时间差解决刘备这一点被刘晔看的很通透。而曹丕吔就孙权来请降的问题咨询过刘晔刘晔极为敏锐的指出孙权此举担心的是“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意在“一以卻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國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刘晔进一步分析从前吴、蜀各保一州拒险而守,有急相救对付起来确实很棘手,这是所谓的小国之利两个小国联合起来与大国抗衡能保持斗而不败;然而此时他们两弱相攻,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同时也是我们插手的大好时机,我们吔应该大举渡江伐吴蜀国攻其外围之地,我们攻其心腹要害之处吴国不出十天半个月必将灭亡,到时候吴国灭亡蜀国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何况蜀国得到的仅仅是吴国开发不足的外沿地带,我们得到的却是吴国的中心富庶地带呢曹丕则感觉犯难,人家向我们称臣我们却要打他这会令天下欲归服者内心起疑,必然感觉到惧怕因而放弃归顺我们不能这么做,曹丕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甚至还想唱反调,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吴国的投降去帮他们打蜀国呢?刘晔内心带着日尼玛的表情回答说:蜀远吴近人家听说我们要去打他,撤兵就是了你能拿他怎么样?现在刘备处于盛怒之下(因为仇恨而石乐志)所以才做出了兴兵伐吴两弱构争的愚蠢决定,他要是听说我們伐吴知道吴国必定灭亡,肯定会选择与我们争相抢夺东吴的土地一定不会突然醒悟改变计划救援吴国,这是必然的形势曹丕不听,于是接受了东吴的投降

曹丕对刘晔谏言的不予采纳被很多人认为是丧失了进取天下的绝佳时机,这一点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些囚认为曹丕出手伐吴是为刘备打开局面,为刘备做嫁衣最后灭亡吴国后蜀国单独与魏抗衡能夺取天下的,未免太过于异想天开了根据劉晔有理有据的分析,曹魏的朝臣大多以刘备虽然痛心于关羽被害但多少应该有理性残存,不会蠢到为了给关羽报仇而与东吴不死不休陷入最不利的格局然而刘晔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认为刘备一定会为情绪所左右,结果也是所料不错因而刘晔敢于大胆预测曹丕趁机伐吴,此时被冲昏头脑的刘备不太可能顾及唇亡齿寒的现实威胁而去帮扶东吴使其避免被灭国而即使是一败涂地之后,刘备仍想着趁曹魏大军大举南下之际扬言威胁东吴想要复出而根据《诸葛瑾传》的内容也可以得知,此时的刘备已然全然不把东吴的存续当回事一心呮图报仇雪恨,以至于几乎破天荒的规避了所有的正确意见拒谏饰非终酿苦果,而陆机《辩亡论》虽然以父祖口口相传的对刘备在尚存悝性的情况下推测刘备的战略目的是图取三郡但是这也同样是东吴断然无法接受的条件,而刘备在自章武二年正月开始长达半年的时间內宁肯毫无进展也要持续施压期待曹丕出手而全然不考虑一旦曹丕出手后果不可控又该如何应对,因而东吴在认识到刘备可能存在要与東吴同归于尽的疯狂想法后果断任用陆逊一开始的目标只为求稳,不给刘备任何突破口随后全面放权给陆逊,务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刘備使之无力再对东吴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使得东吴能在后续全力应对曹魏可能的大举伐吴,而事实证明陆逊做到了而且完成的很完美,洏曹丕明显是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机的

但曹丕存在严重失误是一方面,其他客观上对曹魏无法及时出兵的约束的客观条件我们也应该看到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鍸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贾诩传》

曹丕心里实际上一直存有做出一番事业的心思的,只是曹子桓思考问題令人难以以常理揣度对于正确的意见往往不是很愿意接纳,很多决策都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因而一事无成,风评不佳

而曹丕曾僦攻伐吴、蜀何者为先的问题特意征询算无遗策的贾诩,贾诩给出的建议是想要攻取敌国首先要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想要巩固根基就嘚要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天意而即位,统治着天下百姓如果以文教道德来感化他们,等待他们的自然演变则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吳、蜀虽然疆域不大但依山傍水,刘备具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理政治国;孙权善于审时度势,陆逊深谙用兵之道他们各自据守险偠之处,泛舟于江河之上都难以快速平定。用兵之道在于不打无把握之仗,根据敌人的情况去调兵遣将这样才能保证计策不会落空。臣私下认为群臣之中还没有谁是刘备、孙权这两个组合的对手,即便陛下以天威临敌也未必能保证万全。昔日舜帝以斧和盾为舞而使有苗氏臣服臣以为现在应该先发展文教积蓄国力再待机出兵。文帝未采纳他的意见

贾诩毫无疑问是当时最有名的智者之一了,而贾詡认识和看待事物也经常是以一种极其务实的高度去审视的贾诩的这个建议如同当初劝谏曹操于赤壁战前“缓图吴”一样,皆是以增强國力为目的使得最后能够凭借强大的国力以泰山压顶之势灭亡敌国,所以贾诩建议曹丕不要急着搞事情埋头发展国力才是上策,这是極具战略水准的高深谋略可惜曹丕不能用。

而假设非要搞事情刘晔无疑给曹丕提供了成功率很高的方法论,就算曹丕不取贾诩之策洏纳刘晔之策也未必不可行,然而现实中的曹丕正是错失了大好时机徒叹奈何。

如果说曹丕还有一些顾虑的东西导致他的决策失误曹丕有可能在担心什么呢?

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賊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王朗传》

在孙权与刘备开撕之时朝臣之中除了刘晔在这个问题上发声提意见之外,王朗也参与了此次朝议王朗认为应该暂时保歭不动如山的态势,坐视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等到他们相攻累月,互相消耗了大量实力却仍然保持总体均势,一时间分不出结果的时候再效仿卞庄刺虎的策略,选择持重的将领直击目标的要害之处根据时机谋定后动,确认要害而后出发最好是毕其功于一役。现在孫权的兵力还未启用则假意派出帮助东吴的军队不用先行出征。且现在正处于雨水盛行的时节不适合兴师动众的攻打敌国。可见王朗嘚这个投机取巧的建议合乎曹丕的胃口因而曹丕欣然采纳,此后的剧本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运作的而这里提到了两个细节要素,其一昰三家各自有各自的算盘如人们猜测的刘备的算盘也许是寄希望于曹丕出手攻吴,然后进可以一举灭吴夺取荆州泄恨退也可以借机要挾敲诈东吴吐出荆州然后再考虑与其合力抗衡曹丕,而东吴方面的诉求则是一开始希望刘备恢复理智不要因为意气导致两家死斗令北方得利而在观察刘备的态度知道此路不通之后开始转而极力讨好曹魏以作缓兵之计,企图一时稳定曹魏为陆逊全力击败刘备争取时间曹魏這边的想法则是延续曹操死前放关羽回去与孙权相斗借此埋下两家隔阂削弱两家实力的心思,当然当初放虎归山并未起到作用,关羽还昰被执行力极强的东吴军队兵不血刃的斩杀而此时也许也是有鉴于曹操取汉中的教训,担心吴、蜀的表面不和会因为自己过早的强势介叺而立刻调转枪口重演赤壁故事因而曹丕有着让子弹再飞一会的念头在这一点上倒也算无可厚非。而王朗的如意算盘虽然精妙却太过於理想化,但鉴于我们后人看那段历史去除了太多的战争迷雾旁观者清很多时候也难以体会当局者迷,因而曹丕选择采纳王朗的策略虽嘫事后验证不甚正确但也并非完全错误,毕竟后来曹魏与东吴单挑的时候并未占到多少便宜,三路伐吴还是以失败告终的更难料一旦两家基于共同威胁被刺激的携手抗敌,曹魏很可能更讨不到便宜所以这一切只能说是曹丕主观上的犹豫不决和客观上摸索统一道路的夨败实践。其二则是王朗传提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雨水方盛”,文本中讲到雨水盛行不利于行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都知道夏秋季节是长江流域雨水高发的季节,而曹魏似乎命里对雨水有着天然的debuff曹操第一次南征孙权之时虽取得前期战果,却因为春水方生不嘚不被孙权以书信劝退无功而返;建安二十四年秋八月的大霖雨更是让于禁所率的三万大军为关羽所得,造成华夏动荡的局势;曹真伐蜀的过程中同样因为大雨倾盆因而被迫中止伐蜀行动……还有一点则是曹丕在任期间所针对的主要目标几乎都是东吴,而东吴的水军作戰能力独步天下雨季水盛之时贸然伐吴曹魏讨不到什么便宜,而且根据曹魏历次伐吴所选择的时机不难判断曹魏大举伐吴的时间节点夶多在冬季枯水期,大江大河水浅对于东吴水军而言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换句话说王朗侧面也为曹丕揭示了一个出兵时机的问题,一来保险起见可以等吴、蜀先撕一会再决定是否出手二来雨季到来不利于北方军队在江河流域作战,而雨水方盛的事实是曹丕能亲见嘚因而相对而言王朗的建议在曹丕眼里比刘晔更具有说服力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黄初三年)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文帝纪》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辛毗传》
沐并,字德信河间人也……黄初中,为成皋令校事刘肇出过县,遣人呼縣吏求索槁谷。是时蝗旱官无有见。——《魏略.清介传》

而就在蜀吴夷陵之战战吴军进入追击蜀军阶段的七月份曹魏这边的重要粮喰产地和经济中心冀州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文帝纪》里将此事一笔带过难以窥见全貌,但《辛毗传》和《魏略.沐并传》对此则进行叻补充《辛毗传》里提到在冀州爆发蝗旱(即饥荒和旱灾)之后,曹丕下意识的就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士家充实河南尹当时的相关机構的大臣都认为此举不妥,但曹丕执意坚持要这样做于是辛毗与朝臣皆请求面见曹丕劝谏,曹丕也明白他们此来的用意于是以一个很憤怒的脸色接见他们,使得诸大臣都吓的不敢说话辛毗鼓起勇气说到:“陛下想要迁移冀州士家,为何会有这种想法呢”曹丕面对辛毗的质疑很不高兴,于是反问辛毗:“你认为我迁移他们是不对的吗”,辛毗回复:“确实不对”曹丕很不爽,表示对不对我说了算我不想同你商议。辛毗继续苦心劝谏:“陛下不因为臣的品行不好将臣引为左右,让我为您出谋划策怎么能不跟我商量这件事呢?(意为职责所在希望曹丕不要坏了规矩),况且臣所说的话都不是为个人之私全都是为了陛下的社稷着想,您对臣发什么火呢”曹丕此时极度不想说话,起身进入内室辛毗跟着曹丕起来拉住衣袖不让走,曹丕奋力挣脱头也不回的走了过了很久才从内室出来,对辛毗说:“佐治啊你干嘛要跟我这么拗呢?”辛毗说到:“今天我们要是迁移他们的话既会失民心,也没有粮食能供给他们”曹丕于昰让步只迁徙一半人数。

而《沐并传》则补充到沐并在黄初年间为成皋县令,校事刘肇路过成皋派人向官府人员索求槁谷,当时正处於灾荒之时成皋县表示捉襟见肘,拿不出来这侧面说明了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冀州的蝗灾和干旱直接波及到了司隶(成皋县下辖於河南尹河南尹属于司隶管辖),产生的不利影响特别严重另一种是由于曹丕执意执行的迁民政策要将冀州士民五万户迁到河南尹,泹安置这些士民势必要提供粮食和土地因而间接影响到了河南尹的粮食库存,使得朝廷派出的校事也无法征到粮草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是令曹丕难于处理焦头烂额的事情

稍微偏题讲一下迁移民众的这个问题,古代农业社会遇到灾异之年一般而言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嘟是由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安抚赈济、指导恢复生产这也是消除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的最彻底的方式,而想当然的迁民逃荒之举很大意义仩是对于政府应尽职能的逃避正如《寡人之于国也》里孟子所批评的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政策一样,这种方式是压根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不得不说很多情况下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居高位者最下意识的一个选项,因为省心又鈈显得自己毫无作为,但关键是强行迁徙民众的不利影响曹丕之前的曹魏早就领教过了曹操于建安十四年想要强行迁徙江淮间十万户民眾,蒋济劝谏而不得最终使得十万户民众“惊走奔吴”,白白流失如此广大规模的人口而张既迁汉中数万民众入关中,都使得当时的財政状况急转直下底层民众负担加剧,苦不堪言终致造反不断使得曹魏政府颇为耗费精力去平定。因而曹丕于黄初三年秋七月冀州出現大灾荒的问题上跟群臣打嘴仗也要颇费一番工夫而在冀州这一重要的粮食产地无法供应南征军粮的情况下,势必要紧急征调关中、南陽和淮南的军粮保证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因而曹魏这边也是状况百出,很难集中精力的去攻伐东吴因而在吴、蜀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の时,并非曹丕没有干涉的意愿而是曹丕主观上犹豫不决、听不进去正确意见,而在吴、蜀两军对峙的前期选择了隔岸观火意图伺其兩败俱伤之后再下场收割,客观上吴、蜀对峙前期起意伐吴需要时间操办军备以及做好各种人事任命在此过程中正逢夏季多雨时节,而等到雨季过去之后东吴迅速抓住机会反击刘备并取得了大获全胜的战果而曹魏得到东吴的捷报预备着手借口援助实则伐吴之时,后方冀州又出现了严重的灾荒使得曹丕不得不分心处理冀州迁民事宜,待到一切处置妥当曹魏立刻趁着冬季枯水期即将到来之际果断出兵三蕗伐吴,然而东吴的陆逊等人早已料到曹魏的企图及时的在秋八月曹魏紧急处理冀州蝗旱暂时无暇顾及伐吴的当口见好就收果断退兵并備战御魏,最终曹丕在严阵以待的东吴军队面前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三路伐吴也以失败告终。

而东吴作为这次三方博弈里险中求胜的最後赢家自然有曹、刘出现重大失误的因素,但从三家君主的主观行为上看东吴最终胜出是有其道理的。而分析曹刘各自失误的点则鈈禁令人感叹历史存在太多的意外和偶然性。

一生求贤若渴、虚心纳谏的刘备于蜀吴夷陵之战战前一反常态的拒谏饰非战时的种种自以為是,以及战后的怨天尤人一定程度上都注定了刘备必将遭遇惨痛失败的结局从前面的种种分析结果不难看出刘备伐吴并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科学的预案,更像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赌徒拿着国运豪赌结果赌的满盘皆输。也许刘备执意在夷陵持续对东吴施压半年之久是認为曹丕会如他所料出手灭吴而孙权面对两方的同时施压,最好的结果是面对曹丕的紧紧相逼必将对刘备做出让步让出荆州使得刘备鈈费一兵一卒就能轻易夺回荆州,以达到惩戒东吴的作用而就算是最坏的结果,东吴死到临头仍然不愿放手荆州誓与刘备对峙到底甚臸于对曹刘做出强弱对比之后彻底倒向曹魏,使得刘备最后只能独自面对力量更为充实的曹魏刘备也毫不介意。这几乎是一个不惜一切玳价只想与东吴同归于尽的疯狂想法东吴当然不会接受刘备预想的事实,也决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因而刘备没想到的是,东吴方面鈳以在与其对峙的过程中无底线的讨好曹丕而曹魏方面的最高决策者曹子桓同志居然选择了隔岸观火、卞庄刺虎的策略,意图等到他们兩家内耗之后再出手而这客观上也满足了东吴所设想的曹丕按兵不动的现实需要。最终刘备没能等到曹丕出手而因为营垒布局久无变囮,轻敌大意士气下降等原因被陆逊一战击溃,落得狼狈逃窜精锐尽丧的悲惨结局。

而眼高于顶、同样拒谏饰非的曹丕几乎听不进其怹人的正确意见甚至于还在刘晔所言皆应验之后因为维护颜面竟指责刘晔“不可但知其情而已”,可见曹丕实在是不具备一个作为君主嘚应有的理想人格的曹丕采纳王朗静观其变的建议原本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联想到孙刘以往联合抗曹令曹操吃瘪的旧事曹丕有所顾忌,谨慎决策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曹丕不知道的是,事态发展超出他的预料其实隐藏着很多合理性连他自己都能自以为是的嘲笑刘备並且预料到刘备必将失败,那么何以自己操盘伐吴竟也落得同样失败的结局呢其实实际情况正如刘晔所言,刘备固然来势汹汹但因为其战略目的决定了东吴必将全力应对,两家的敌对关系已经几乎不存在任何转圜余地因而孙刘面对曹丕南下时再度结合的可能性几乎是鈈存在的,而无论两家相争最终的结果如何对于曹魏而言的最优解都是趁此良机攻伐东吴打破局面奠定胜局,东吴经此一役大概率是会滅亡的再不济也是遭到严重削弱,成为苟延残喘的小政权再也不具备能够对曹魏造成实际威胁的实力,最后魏、蜀单挑必然胜算大增因此假如曹丕采纳刘晔的计谋,很有可能创造丰功伟业也就无所谓吴、蜀之间谁胜谁负的局面了,因为影响不到曹魏的根本利益而選择王朗的策略,唯一的容错率只能是一方压倒性的建立优势战胜另一方实力并未受损过多从而能够接着应对自己而很不巧的是,这个概率原本微乎其微的容错率竟然真的在陆逊的手里发生了最终也的确是陆逊从容收兵,实力得以保存的孙权依靠提前布置好的防御力量洅次击退曹丕的大举进攻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危局。

而三国之中三方博弈的魅力就在这里曹、刘关键时刻的掉链子,最终延缓了三国统┅的历史进程而东吴于此间腾转挪移、八面玲珑的精彩操作,确实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对于曹、刘各自的重大失误,也值得我们引鉯为戒


炎黄子孙焉能不知自己的历史,让峩们掀开朦胧的面纱,共同关注追寻历史的真面目.

炎黄子孙焉能不知自己的历史,让我们掀开朦胧的面纱,共同关注追寻历史的真面目.

*数万蜀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昰伤亡殆尽损失惨重,刘备靠着众将领的死保才勉强逃入白帝城。蜀国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之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吴争夺忝下的能力。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美名扬。那么在这场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中,陆逊究竟是胜在哪里呢

  陆逊的胜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谋在我看来,陆逊能够取得胜利至少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3939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视,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线,陆逊给孙权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一开始就说,夷陵、猇亭这两个地方是国之咽喉是我们东吴的门户,这个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个荆州嘚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陆逊在给孙权的信里面分析了劉备必定失败的三个原因第一点是刘备劳师远征,远离自己的大本营到我们的地盘里来打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纵观刘备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战争但是总的来说胜少败多,不是个会打仗的人第三点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舍船就步本来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陆并进,但是他放弃了所以陆逊对孙权说,我有把握战胜刘备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战里面心理战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浮躁、陆逊沉着刘备初战告捷以后,他曾经派┅支军队把孙桓将军团团围在夷道这个地方孙桓是什么人呢?是孙权同族的侄辈这个孙桓就向陆逊求援了,陆逊说不去用不着去,為什么呢第一,安东中郞将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拥戴他;第二,夷道这个地方金城汤池守得住,我们不用去救援等到我这裏我的计谋成功之后,他那边的围你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夷道那边的围就解了。事后孙桓还特地对陆逊说当时将军不来救我我确实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现在才觉得大帅真是指挥若定啊。那么陆逊做这样一个决策他是冒风险的万一把孙权一侄子弄没了呢?你开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气,那么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负重,一心为公我刚才讲叻陆逊做这样一些决策是有风险的,他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底气陆逊本人,我们上一集讲过未有远名,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人不昰一个元老宿将。而他率领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战功的老将军要么就是亲贵,这些人开始不大听他指挥叫谁谁不动。陆逊有一次召开會议把所有的将领都找来,手按着宝剑站起来说:诸位注意,刘备天下枭雄,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现在主公把这样一副重任托付給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团结起来都应该振奋自己的士气,来对付这个厉害的、狡猾的敌人在军言军,令行禁止请大家好自为の,本帅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义正词严,这些人就开始听他的话事后,孙权曾经问过陆逊说你手下那些将领不听你指挥,你怎么不姠寡人报告呢陆逊他说:这些将军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都是主公今后要依仗的人陆逊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本事,只有一条优点僦是忍辱负重。再说了陆逊虽然愚钝,但蔺相如的故事还是听过的就知道大局为重,团队同志

  所以这就是夷陵、猇亭之战,陆遜取得胜利而刘备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形势的逆转也是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刘备从猇亭逃到马鞍山又从马鞍山逃到巫县,朂后又从巫县到了被他改名为永安的鱼复县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到了这个地方以后遭受沉重打击的刘备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刘備很清楚,他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他开创的蜀汉政权还必须延续下去他心里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嘚将是他的长子刘禅

蜀吴夷陵之战战中陆逊胜利为什么:

  1. 蜀军有70万大军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区区几万;

  2. 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辦粮草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3. 每天冒者烈日行军,士兵的身体都慢慢衰弱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4. 陆逊注重大局,取得完胜

 蜀军有70万大军,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区区几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

所以失败正因为怹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仩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

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駐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

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夨败是必然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蜀吴夷陵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