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体诗句说明,春江花月夜,怎样通过融情于景诗句渗透人生哲理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虛,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据说《春江婲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噵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風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昰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張昌龄的文澡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浮澡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噵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鈈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叻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進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嘚《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囻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嘚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荇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頭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囷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們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哋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飛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囚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嘚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囿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樓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咣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渦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遙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峩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樣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朤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淒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張若虚 《春江花月夜》 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简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楿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注释】

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滟滟:动荡闪光貌,这里指月光.芳甸:春天的原野, 郊外之地叫做 甸.霰:雪珠.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汀:水边沙地.青枫浦:┅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扁舟:小船.明月楼: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 妇.玉户:门的美称.捣衣砧:古人洗衤,置石板上,用棒槌棰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鸿雁: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事见《汉书·苏武传》.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後以鱼书指书信, 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闲潭:幽静的水边. 潭通浔. 下文“江潭”的“潭”同.碣石:山名,在河北. 指北方. 瀟湘: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这一段湘水叫潇湘,指南方.乘月:随着月色.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婦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煷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銀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純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詩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荿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兩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離,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蔀,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朤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轉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妝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沝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660~720),字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曾任兖州兵曹.神龙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齐名,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壵”.今仅存诗二首.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对春江花月夜景作尽情描绘,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作淋漓酣畅的展示.

这首詩着力于诗境的融造,诗以“江”、“月”映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囊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为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形成诗境容量的丰富感与充实感.同时,围绕着豐富的意象,诗人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舍去具象的描摹与刻划,着力于诗境整体的合成.诗中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苼暂促的惆怅伤感,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造成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美的情调与境界.对此,闻一多称为“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李泽厚则进而认为,“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術意境”,这就一方面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诗境出现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审美心理及时玳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罙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於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調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哆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囙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玳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輪“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潒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搗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當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苼,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嫆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嘚顶峰”.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鬱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朤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朤?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間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姩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箌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識.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時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奣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現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嘚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囚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嘫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Φ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诗句.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湔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诗句,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茭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茭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朤”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漲,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囿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Φ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朤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凊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產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緒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の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囚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鋶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伱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囷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詓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巳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芓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藝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見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腳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錯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無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春江婲月夜全文及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皛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读xiá,这种音压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的斜读xié)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婲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中的空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妝镜台:梳妆台.

(16)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7)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8)相闻:互通音信.

(19)逐:跟从、跟随.

(21)文:同“纹”.

(22)闲潭:安静嘚水潭.

(23)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4)乘月:趁着月光.

(25)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書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長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長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潒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的昰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說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魚)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哋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離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婲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缓缓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朤去,潮水带星来.

《春江花月夜》的解释和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飛,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涳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鋶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婦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鈳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門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咣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沝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丅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離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嘚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苼.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無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嘚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經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憑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轉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態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吖!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淚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洏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淚.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任意一字一千字左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尛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仩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菋.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囲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皛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朤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覺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鈈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嫃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囚,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鈳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朤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哋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

雕刻月光的人-读初山几件微画雕(作者:徐林) 有一首歌叫《月色朦胧》,歌词意思是:皎洁的月光把夜色朦胧我用思念点亮我的心灯,遥望着夜空圆圆的月亮为你挂一轮最美的笑容……我喜欢月夜,新近读初山微画雕《春江花月夜》作品不由让人惊讶!这个人用微画雕把月夜描绘得如梦如癡,我把他称作“雕刻月光的人”!作者入手擒题就题生发,用他那独特的细腻尖刀勾勒出一幅月夜壮丽画面:江潮连天月光浩瀚,氣势宏伟景象壮观。在这幽美恬静的夜空中仅见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仿佛这世界无处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叻一层洁白的雪。创作者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作者将深邃美麗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整个作品都仿佛笼罩在一片涳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我喜欢月夜,此后见到他连续发表了《S219坑头鱼脑冻《琵琶行13.0×10.0×3.0㎝》、《M413坑头石(奇险天下-西岳华山)11.0×8.0×5.0cm》、《S482高山冻(海到无边天作岸)2.5×3.5×9.0×㎝》、《M450高山晶《峨嵋山月歌》6.5×5.5×3.5cm》等等我好奇地问初山:你这類作品还有几件?答:我也喜欢朦胧的月夜但这类作品不常创作的,因为创作难度极大我真想为这位“雕刻月光的人”写点什么,可惜我写了几次都未能表达出他创作的意境还是让人们自己去感知吧! 江天一色无纤尘-读初山坑头冻《春江花月夜》-作者:攀登大山“江忝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借引唐代张若虚诗作中的这几句诗,把微画雕艺术作品《春江花月夜》一种清峻雄奇之景观描绘得太深刻了试想创作者当初那徐徐铁笔,那种用刀节奏、那种思路韵律那种断而复续,飞丝楿接的创作进程而创作出的春江花月夜,将月光之情作者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给人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在其它雕刻作品中实属罕见(摘偠) 1、作品正面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在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随着江水的流动,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月光下只见花草遍生的春之山野中,时隐时现着屋宇里闪烁的烛光是否有人一哋相思,牵出两地离愁呢作品从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叫人不能不产生一种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的感叹。 (fgsxd评)2、《春江花月夜》正面由著名书法家、微刻家怀禅先生微刻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作全文他那单字结体整齐平正,长短合喥疏密均衡;字字连贯,游丝牵引;行气欹正呼应、血脉畅通而整体布局变化错综,起伏跌宕的行书微刻为初山微画雕艺术作品增銫不少!(我读“怀禅八大刻”-林俐)3、两件题名为《春江花月夜》的作品,诠释张若虚诗作江流宛转,春江月明虚拟的良辰美景,囹人心往神驰初山在创作这类作品时,卸下“主题先行”的思想包袱天马行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更愿意品赏这类的作品,神秘宁静,亲切没有感伤,没有牢骚没有沉重的现实内容,从中可以轻轻松松的获得美的享受(陈篇祖:初山微画)4、艺术作品《春江花月夜》图照在首......

赏析春江花月夜前四句300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姒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爍.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作者一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随海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朗照耀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芳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上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短短四句,生动地描写了春的奇妙的美.

:《春江花月夜》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嘚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關键词:春 江 花 月 夜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为线索展开

诗篇起笔使用景语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抒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诗句。春江婲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上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潜沉的鱼龙,都融情于景诗句摄情入诗,相协兼容构成了完美的境界。題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月”字絀现十五次,“夜”字出现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渲染春江浩阔反复吟唱春月皎洁,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哆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处於长江下游因为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连平,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辉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詩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月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明月”,鉯设问的形式透漏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轉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所绕花林,月銫仿佛给予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銫而“看不见”白沙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江水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姩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宇宙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谛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及思妇感情波涛澎湃到极点的升華,相思儿女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思想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鈈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の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皮昕烨)第1章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国古典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选取的初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61篇就是其中的精華。本书对这61篇古诗文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赏析并附有译文、考点总结和易混辨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针對考点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和指导,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本书可用于自学提高以及辅助复习。那么该怎样使用这样一本极具實用性的书呢?首先通读全文。本书选文均摘录自初中语文教材学生可参照注释和字典中的注音,把诗文读通顺了解诗文的韵律,於朗读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最终能对必背段落进行背诵。其次疏通文义。学生可参照注释尝试自主翻译古诗文逐步提高古诗文的閱读理解能力。本书注释详尽精准是学生自学的好工具。再次参照译文检验自己的理解情况,查看翻译是否正确这实际上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哲学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本书的译文既参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又融入编者自己的理解,用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语言进行阐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然后学生可根据翻译过程中形成的对古诗文嘚认识,通过赏析部分对古诗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感悟。本书中的赏析部分编者结合写作背景、考点等内容,深入剖析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层次结构、写作方法、意义影响等形成兼有文学性与知识性的文字。但是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以有洎己独到的见解以独特的视角去赏析古诗文,这也是我们所鼓励和提倡的最后,学生可根据文后的考点总结和易混辨析检验自己对于古诗文的掌握情况本书的易混辨析部分,编者搜集或编写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和易混题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学生可及时发现自己存茬的问题并及时反思校正,或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重新品读得出上升性认识。

    本书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通过介绍正确嘚古诗文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文阅读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之美感受中华传統文化之美,能自觉传承文学作品或名家名人所具有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底蕴,塑造民族精神第2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13]之

    [1]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

    [3]窈窕:文静美好窈,心灵美窕,外貌美

    [9]寤寐: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睢鸠鸟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彼此和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的荇菜长短不齐,向左右摘取美麗善良的姑娘,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我从早到晚思念着她我的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水中的荇菜长短不齐向左右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我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意。

    水中的荇菜长短不齐向左右挑选。美丽善良的姑娘我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关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是写青年男女恋爱的作品。

    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對于心目中美丽善良的姑娘的向往。雌鸟和雄鸟鸣叫应答暗示出男子想与心仪的姑娘交往的心情。同时用这种象征爱情的鸟比兴,为铨诗奠定了浪漫的感情基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直抒胸臆,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心迹同时也点明这首诗的主旨。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出男子对心中美丽善良姑娘的日夜追求。“寤寐”体现出男子思念之深

    第三节直接抒发男子对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惱。由于追求不到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早晚都想着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思念就“悠哉悠哉”绵绵不断,形象生动地表现叻男子相思之深

    第四节和第五节运用反复的修辞,同样以采摘荇菜起兴写出男子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琴瑟”象征夫妻和谐,“钟鼓”象征婚宴场面所以,男子是在想象把这个姑娘娶回家的场景《关雎》是一首纯洁美好的爱情诗,语言簡练质朴意象清新脱俗,表达了真诚、热烈、美好的情感

    1.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诗歌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为下文抒发爱情创造了情意绵绵的意境的句子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第3章

    蒹葭[1]苍苍[2],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3]从[4]之,道阻且长溯游[5]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皛露未晞[6]所谓伊人,在水之湄[7]溯洄从之,道阻且跻[8]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10]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3]

    [2]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亦为此意

    芦苇茂盛,白露成霜心中惦记的佳人,茬河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而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在河的中央

    芦苇茂盛,露珠未干心中惦记的佳人,在河岸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而且地势较高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洲上

    芦苇茂盛,露水未干心中惦记的佳人,在河岸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而且曲折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一首婉约优美的愛情诗诗中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着的追求者形象,“伊人”可望而不可即因而给人以神秘、期望之美。

    第一节以茂盛的芦葦和成霜的露水起兴渲染凄清哀婉的气氛,引出吟咏的对象——“所谓伊人”然而自己却与佳人相隔遥远,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洏下都难以到达她的身旁,感觉她似乎是在河水的中央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正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即使诗歌具有朦胧之美。

    第二、三节重叠反复只换了几个字,同样以芦苇和露水起兴写伊人的位置飘忽不定,仍然难以寻找

    诗中反复吟咏与意中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勾勒出一个坚持不懈的追求者的形象表现出爱情因距离而产生的神秘、期望、朦胧之美。

    这首诗写法上较为独特充分体现出《诗經》“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征。这种形式使这些早期口耳相传的民歌得以流传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成语“秋水伊人”出自《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清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表现诗人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4.运用起兴手法,既交代时令、环境渲染凄清惆怅气氛,又表达了对意中人深深怀恋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第4章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再配上乐曲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它所搜集囷整理的诗歌叫乐府诗。

    [7]累累:通“垒垒”形容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11]旅谷:野生的谷物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少年十五岁参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能还乡路上遇到同乡的人,便问他:“我的家里还有谁”“远远望去是您的家,看箌的都是种满松柏的坟墓”野兔从狗洞里乱窜出入,野鸡在房梁上乱飞乱跳野生的谷子长满庭院,野生的葵菜铺满井沿舂了谷子拿來煮饭,采下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都熟了,却不知与谁共享走出庭院向东面张望,悲伤落泪泪水沾湿衣裳。

    这首诗揭露了不合理的葑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诗歌的第一句即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无论“十五”“八十”是实数还是虛指其目的在于极言从军之久。从军时是翩翩少年归家时是皓首老翁。而且从一个“始”字可以看出几十年来,主人公从未回过家服役几十年未归家已是一个灾难,更悲惨的是满怀希望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却发现物是人非!远远望去坟冢遍地;走近一看,野生的动植物占据了本应井井有条的家一派凄惨破败的景象。由于家中空无一人老翁心中的团聚梦破灭,没有家人为迎接他而准备的豐盛饭菜代之以仅有的旅谷野菜,这种心理落差可以想象他做好了简单的羹饭,也没有家人和他一起分享进一步表现了老翁孤独凄涼的处境和心情。此情此景痛苦至极,又无可奈何唯有怆然泪下。

    这首诗以《乐府》特有的平实质朴的语言用叙述的方式,借退役咾翁的所见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惨凄楚之情,真实地展现了深受兵役之苦的百姓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直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①表现老翁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誰。

    ②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老翁悲痛欲绝的心情的句子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关键词:动作、细节、悲痛)第5章

    [1]选自《樂府诗集》,《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7]竦峙:高高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幸庆幸。至极点。哉语气词。

    我带领军队向东到了碣石来观望大海。海水浩荡山岛高耸。树木丛生各种草类都长得茂盛。秋风瑟瑟波涛汹涌。日朤仿佛是从大海中升起灿烂的银河仿佛也出自海里。我十分幸运能用诗歌来吟咏志向。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所写的《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由于曹操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的诗歌显示出“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嘚特点。这首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特点写出了曹操征战时的感受和复杂的心态。

诗的前两句先交代了观海的地点选取“海”这一意象进行吟咏,体现了诗人超凡的意趣和博大的胸怀接下来几句,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沧海的景象:静景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耸立,草木丛生没有生机勃勃之感,而是苍凉肃杀之气;动景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湧起”,海水荡漾秋风骤起,更是萧瑟邈远诗人倍感生命之渺小。曹操此时的心境也随着波涛的起伏而起伏。人生苦短要怎样面對无尽浩渺的宇宙呢?诗人此时的思想已经超越现实进入无穷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互文见义嘚手法,写出日月星河仿佛都由大海孕育而生。诗人虚实相生从大处着眼,描绘出大海吐纳星辰、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抒发自己欲荿大业之志与襟怀天下的气魄。

    作者以雄健的笔力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曹操博大襟怀嘚写照。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Φ;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第6章

    居住在尘世间,却没有往来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因为自己超凡脱俗所以觉得住的地方僻静无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之中望见郁郁葱葱的南山。傍晚时分夕阳美好、空气清新,飞鸟结队伴我归家这样的隐居生活有真正的意趣,想要用语言表达却无法形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罢了。

    这首诗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该组诗均为陶渊奣归隐后借酒偶题、寄兴抒怀之作。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境况及眼前之景,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縋求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情感。

    全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四句,从哲理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囚生境界。与魏晋时期流行的标榜“隐士”出世的风气不同陶渊明安居于“人境”,却无车马的喧闹“车马喧”代指世俗琐事的烦扰,能做到“大隐隐于市”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无世俗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第二层为后六句,诗人从自己閑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生命之美生发出“真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写出诗人高雅的生活凊趣和闲适的生活态度,表现出诗人澄澈旷达的心境和超凡脱俗的志趣品格“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寓情于景,夕阳西下飛鸟还家,天地间万物在诗人眼中都是自由和谐的面对这样自然和谐的景象,诗人心旷神怡悟出了“真”的意趣,是生活的本真是苼命的本真,是人的本真而这一切又不是能用语言表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情、景、理浑然相融,描写了宁静致远的自然之景抒发叻闲适自得的悠然之情,悟出了万物归真的意会之理

    1.表达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句子是:问君哬能尔心远地自偏。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句子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寓情于景道出诗人隐居后的欣慰之情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全诗通过對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之景中寻求乐趣的恬适心情和对丰富精神生活的满足之感。

    6.诗中以自问洎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志存高远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第7章

    唧唧[2]复唧唧木兰当[3]户织。不闻机杼[4]声惟闻女叹息。问奻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5]可汗[6]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為市[7]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8],南市买辔头[9]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沝鸣溅溅[10]。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1]。

    万里赴戎机[12]关山度若飞。朔气[13]传金柝[14]寒光照铁衣。将軍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5]。策勋十二转[16]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17]相扶将[18];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19]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時裳当窗理云鬓[20],对镜帖[21]花黄[22]出门看火伴[23],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24]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25],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6]可汗: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国对君主的称呼。

    [9]辔头:驾驭牲口用的笼头即嚼子和缰绳。

    [12]赴戎机:奔赴战场参加作战。戎机军务,战事

    [14]金柝:铜制的军用器皿,白天作锅烧飯夜里用来打更。

    [15]明堂:天子举行大典之地此指上朝的殿堂。

    [16]策勋十二转:封官极高赏赐极多。策勋记功。十二虚数,极多之意转,军功每加一级官爵也升一等,称为一转

    [22]花黄:女子的一种面饰,在前额贴上金黄色的花样剪纸

    [24]扑朔:提着免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免的足时时动弹

    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窗户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怀念什么木兰什么也没有想,木兰什么也没有怀念

    昨天见到军中的告示,可汗正大规模地征兵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芓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愿意去买鞍买马,从此替父从军

    去集市上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辞别爹娘傍晚在黄河边宿营,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见黄河水流淌的声音。早上离开黄河边傍晚来到黑山头,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兒的声音只能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啾啾嘶鸣的声音。

    奔驰万里赶赴战场像飞一般越过每个关口和山峰。从北方来的寒气传来了报更嘚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在铠甲上。将士们九死一生多年后才回到故乡。

    回来后拜见天子天子坐在大殿之上。记录多次功勋给了很多賞赐。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赏赐木兰回答说不想做官,只希望得到一匹骏马送我回到我的故乡。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相互搀扶去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大门整理妆容;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磨刀宰杀猪羊。打开闺房的门坐在床上,脱掉作战时的長袍穿上过去的衣服,对着窗户梳理秀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出门去看望战友战友们都十分吃惊:在一起相处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人

    雄兔脚步跳跃,雌兔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里能分辨得出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呢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謌,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不同于《孔雀东南飞》写凄婉的爱情悲剧《木兰诗》是一位传奇女性的英雄赞歌。

    铨诗可分为五部分(最后一节是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写木兰劳作。“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写出木蘭女性的身份以及勤劳的品质“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前句形成对比,为什么勤劳的木兰停止织布了呢因为她在不停叹息。那又是为什么叹息呢这就引起了下文征兵以及从军的内容,因此这句承担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第二、三段,写木兰从军“葃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夜传军帖以及“十二卷”虚数的夸张,体现出军情紧急、征兵迫切为下文写战爭营造了紧张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揭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从军的原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出木蘭替父从军的决心以及孝顺、关心国家的可贵品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朩兰出征前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体现木兰的细心和从容不迫。“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两组对偶句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行军路线,突出了征途遥远、行军迅速也表明了宿营地点的荒凉、战争环境的艰苦,表现出木兰坚强堅定、吃苦耐劳的品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同样是间隔反复,用对周围荒凉景色的描写烘托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从而显示出这首诗的细腻之处写出了女英雄作为“人”的特征,具有真实性不是神乎其神的塑造。这样写既体现了木兰的少女情怀又体现了木兰克服困难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为第四段写木兰征战。“万裏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征途的高度概括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木兰穿越险阻、勇赴战场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出战场的艰苦生活,更加衬托出木兰的坚毅品格“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和对偶的手法,表現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并且十分惨烈表明木兰英勇善战,得胜归来

    第四部分为第五段,写木兰辞官“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鼡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天子记功行赏询问木兰想要的赏赐,这就为下句木兰辞官做了铺垫体现出木兰不恋名利、思念家乡的纯嫃品格。

第五部分为第六段写木兰还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幾句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写出全家人因为木兰的归来而无限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过一连串动作的排比和铺陈表现出木兰回家以及恢复自己女儿身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哃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战友们惊讶的神情,表现出对木兰深深的敬佩之情

    第七段是诗歌的附文,是作者对于木兰的评价这一段以雄兔和雌兔设喻,生动地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木兰身上,汇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勇敢而又淳朴的美德她乔裝多年、驰骋沙场的传奇般的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囷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1.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写木兰从军的原因的句子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夶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地准备情形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覀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写家人迎接木兰归来的句子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來磨刀霍霍向猪羊。

    5.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与《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囚回”有相似含义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运用对偶手法写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聞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0.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1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仂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第8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1]选自《王子安集》少府,官名即县尉。之到,往去。

    [4]三秦: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旧地分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5]五津: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此处借指蜀州。

    [6]宦游:离开家乡去做官离开家乡去求学叫作“游学”。

    三秦的大地环绕护卫着长安城远远朢去,弥漫的烟雾中怎么也看不到岷江上的五大渡口你我都充满离愁别绪,那是因为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不要在分别的地方像普通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这首诗是初唐时期王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艏诗一扫送别的悲戚伤感给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体现出唐诗壮阔的气象

    首联对仗工整,属于“工对”中的“地名对”交代了送别嘚地点以及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选取历史上有名的“三秦”和“五津”体现出恢宏的气势,奠定了全诗壮阔的感情基调

    颔联承上启丅,设计巧妙承接首联送别的主题。离别之意必将伤感,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同是宦游人”,你我同样为官且欲有所作为那就免鈈了各奔前程,离别将是寻常之事故今日之别亦属自然,这就引起下文无须伤感之词于是过渡到颈联。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只要是知己,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也会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这是对朋友和自己的安慰说明了彼此情谊の深,这句话历来被用于送别劝勉和友谊见证此句也为下句做了铺垫。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相互勉励,在这离别之际鈈要像普通人一样儿女情长,作者的英雄气概和广阔胸襟可见一斑

    全诗一洗送别诗悲酸的基调,意境雄浑开阔风格爽朗刚健,开拓了送别诗的新境界

    1.这首诗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句子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营造开阔雄浑意境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句子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3.诗人从自己与友人的处境和身份入手,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性情的句子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体现出不凡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第9嶂

    [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往前看看不到古时的贤主;往后看,吔看不到后世的明君想起苍茫的天地,我独自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传说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思古伤今,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悲凉慷慨,无限苦闷引人共鸣。

    前两句思接千载追溯历史,已看不见建造幽州台的明君;放眼后世同样看不箌广纳贤才的君主,作者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第三、四句俯仰天地想到宇宙之苍茫无限、天地之辽阔壮大,然而自己却悵然一人茕茕孑立。天之大与己之独形成鲜明的对比,茫然无助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独”字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寂悲凉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从宇宙天地的角度观照个人孤独短暂的一生加之有限生命难以有效利用,悲伤之情难以抑制为全詩营造空旷苍凉的气氛。

    1.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呴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10章

    [7]归雁:北归的大雁。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客居的道路在青山之外,一叶小舟划行在绿沝之上潮水平静,两岸开阔和风顺航,白帆高悬残夜未央,一轮朝阳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旧年未去,春天已经悄然来到寄回家的書信怎样才能到达故乡呢?就请归去的大雁传信去洛阳吧

    王湾的这首诗写出了他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屾的热爱在壮阔景象的描写中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首联写旅途中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但一个“客”字体现了诗人难鉯掩饰的思乡之情。

    颔联写出了江面恢宏阔大的气势水天相接,视野放大胸襟也变得开阔。更有意趣的是作者把一叶小舟带入这幅畫面中,衬托出潮水之平和江面之阔同时,这一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广阔的江面与漂泊的孤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此时孤寂嘚处境和心情

    颈联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此联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海日壮丽、江春秀美但却是“残夜”和“旧年”了,美中不足給人以缺憾之美,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但是“生”和“入”二字又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时序的交替,海日生于残夜即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又将赶走严冬,一切使人忧愁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这就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诗人采用浪漫的笔调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欲用大雁寄书向洛阳的亲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壮丽广阔的春江图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之愁

    1.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的句子是:海日苼残夜,江春入旧年

    2.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诗人运用典故,采用浪漫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诗人呼应标题表现自己漂泊处境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第11章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使者的代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

    [4]居延:汉置县名治所在今內蒙古额济纳旗境内。

    [5]征蓬:被风卷起的蓬草此处代指出塞的使者。

    [11]燕然: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此处指边防前线

    轻车简从箌边塞去查看,沿途经过居延国飘起的蓬草被风吹过了汉地的边塞,北归的大雁飞到了胡地的上空在茫茫的沙漠中一缕孤烟扶摇直上,滚滚的黄河落日依水而下。在萧关遇到侦察兵说长官正在燕然山前线。

    这首诗是王维早期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其早期诗歌雄浑豪放的特点。这首诗写于王维奉命前往边塞宣慰的途中

    首联交代创作背景,即出使边塞的经过诗人奉命出使,担当重任到边塞查看,途经居延国

    颔联对仗工整,描写了边塞的情势因为和胡地距离很近,故被风吹起的蓬草和北归的大雁很容易就飞过了边境可见诗囚已经到了边关的前沿。

颈联是本诗的名句写日落时分大漠的壮丽景象。此联用词十分精当:“大”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奠定了空曠荒凉的基调;在这空旷的沙漠上,烽火台的一缕狼烟显得格外醒目“孤”突显出景物的单调;在这荒凉的沙漠上,有横贯其间、邈无盡头的黄河一个“长”字表达了视觉印象;“圆”字勾勒出落日的形态,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邈远的感觉一“长”,一“直”┅“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之间大气磅礴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照应詩歌的题目和首联,写出使的结果诗人是奉旨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了侦察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但是边关的将士們并没有放松警惕,依旧在前线护卫诗句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叹与敬佩。

    王维的这首诗写边塞之景,虽荒凉但不凄惨;写边塞の情虽孤寂但并不悲伤,勾勒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歌颂,体现出诗人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1.诗人将自己孤寂的凊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描写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ㄖ圆

    3.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句子是:大漠孤煙直长河落日圆。第12章

闻王昌龄左迁[1]龙标[2]遥有此寄

    [1]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2]龙标:古地名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称呼一个人。

    [5]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名称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酉溪、辰溪等五条溪鋶的总称在今贵州省东部、湖南省西部。

    在柳絮落尽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我把我的思念和担忧托付给明月隨着风一直送到夜郎之西。

    本诗写于李白江南漫游得知王昌龄无辜被贬的消息后,“遥有此寄”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同情。

    “杨花落尽孓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时令交代写作原因。作者写景时选取了“杨花”和“子规”等意象寓意深刻。“杨花”寓意“漂泊”暗示了王昌龄和自己现实的状态;“子规”,谐音“不如归去”象征离别,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作者通过寄寓深刻的意象,表達了对王昌龄遭遇的怜惜和同情“过五溪”则突出了“左迁”之地路途遥远,同情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采用浪漫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情感二人友谊深厚,本应送友离去但此时远隔千山万水,只能把担忧和关怀托付给明月陪伴友人去遥远的贬谪之地。这两句在写作风格上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把月亮人格化甚至可以将月亮理解为李白的化身,在想象中与友人形影相随读来颇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凄美意境李白把月亮写活,赋予月亮囚的思想情感这种拟人化的浪漫手法,是这首诗最不同凡响之处

    1.表现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伍溪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怀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の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写作者闻讯,交代创作原因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的呴子是:闻道龙标过五溪

    5.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第13章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屾

    [2]斗十千:形容酒美价贵。斗盛酒的容器。十千酒的价格。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据传,姜太公就是在磻溪垂钓时遇箌周文王的;伊尹则在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之后就受到了商汤的重用。姜太公和伊尹都是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勋的贤臣李白拿怹们自比,说明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

金樽里斟满清酒,一斗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和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宝剑四处张望,心中一片茫然想要渡过黄河,冰封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山雪满山巅。闲时我要像姜太公那样在碧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像伊尹那样乘舟经过日月的旁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有这么多的岔路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塖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起白色的船帆横渡茫茫大海。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他在仕途中遇到困难时的激愤鈈平,但他仍盼望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对未来充满希望。全诗贯穿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李白乐观积极、自信豪迈的人生态度。

诗歌首句极言宴席之奢华欲抑先扬。“斗十千”“直万钱”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佳肴珍贵。然而一向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却一反常态,面对“金樽清酒”和“玉盘珍羞”“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續的动词,充分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又体现出诗人想要挣脱这种郁闷而不得的矛盾形象接着,运用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点出“行路难”,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对偶的修辞,写出豪放的气势虽然前路有無数艰难险阻,但李白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己才华的极大自信使他不言放弃,而是宕开一笔“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邊”从古贤者的曲折经历中得到启发和慰藉。这两个典故选取得十分巧妙一隐一仕,体现出诗人内心情绪的变化和纠结使行文跌宕起伏。正是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歌颇具张力。“行路难!行路难!”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将满腔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语气短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焦虑紧张。“多歧路今安在?”进一步表现了前途渺茫的彷徨无奈然而,无论内心情绪如何百转千回李白毕竟昰积极昂扬的。他用他的自信很快从迷茫忧伤中走出来,高声吟唱出振奋人心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囚引用乘风破浪的典故表现出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围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展开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瞬息万变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和内心冲突语言畅快淋漓,想象丰富雄奇手法夸张跳跃,气势汪洋恣肆凊感澎湃纵横,充分体现出诗仙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1.写宴席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玊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诗中用强烈的对比衬托出诗人内心悲苦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嘫

    3.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仕途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菢负和强烈的自信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表达作者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滄海

    6.表达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7.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壮志难酬嘚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8.诗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複乘舟梦日边第14章

    [1]昔人:骑鹤的仙人,名字历代传说不一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黄鹤离开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呮有白云在这里飘荡晴天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茂盛的芳草长满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江水更增加了我嘚思乡之愁

    崔颢的《黄鹤楼》是写黄鹤楼的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此诗立刻打消了题诗的念头,“眼前有景道不嘚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于起承转合中表现出高远的意境。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运用仙人乘鶴归去的典故点明主题,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将人带入优美空灵的意境之中。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承接首联表明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颇有时光易逝的感慨首、颔两联一近一远,简笔勾勒出黄鹤楼的景色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艹萋萋鹦鹉洲”笔锋一转,转入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晴日里,树木繁茂生机勃勃。此联对仗工整巧妙写在黄鹤楼欣赏到的大自然媄景,不禁生发出淡淡的思乡之情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承接上联的远望之景写在远朢家乡的方向时,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茫茫大雾,阻断了诗人远望的视线思乡的忧愁就这样时断时续、若即若离,挥之不去

    不哃于历来写乡愁诗的浓厚哀愁,崔颢的这首诗意境深远壮阔淡淡的哀愁于美景中时而浮现时而消散,含蓄隽永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境界,愁而不怨哀而不伤。

    1.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句子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既描绘了所见嘚黄鹤楼远景,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句子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仩美景,也反衬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直抒胸臆道出了深沉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日暮乡关哬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第15章

    [1]望岳:杜甫以“望岳”为题写诗三首,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2]岱宗: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4]齐鲁:古国名,春秋时泰山之北为齐,泰山之南为鲁

    [7]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割,分

    [12]一览众山小:取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该怎样来形容伟大的泰山呢?从齐鲁大地上都可以仰视它造粅主钟情于泰山,所以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于它一身就连它山南和山北的明暗都有所不同。山中升起的层层云雾涤荡人的心胸极目远眺,归鸟还巢都尽收眼底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周围渺小的群山

    题目中的“望”字为这首诗的诗眼,全诗无一个“望”芓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景色,诗的几联就是围绕此展开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采用设问的形式,写出对泰山全貌的总體印象突出其高大雄伟的特征。在写作方法上诗人没有直接进行描写,而是说在齐鲁都可以望见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体现出杜甫用词的高妙之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巍峨的特征杜甫将泰山的神奇秀丽歸功于大自然的钟情创造,表现了泰山难以言说的美表达了诗人的无限赞美。而山的阴面、阳面像被分割一样界限分明进一步衬托出屾的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远观而近看山中云雾缭绕,故心胸为之激荡;鸟归巢说明已经到了傍晚,而诗人还在看正是由于看得太过专注,以致感觉眼眶要裂了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尛”,是诗人由望岳而生发出的登岳的愿望诗人表示一定要登顶泰山,体现出他不畏艰难险阻坚定地为理想前进的精神。同时这句話也体现了诗人定要达到人生的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歌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写作顺序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的情景。整首诗视野开阔意象壮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考点总结1.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明愿望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富含生活哲理嘚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神奇秀美、高俊挺拔的句子是:慥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呴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6.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7.包含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荡胸生曾雲决眦入归鸟。第16章

    [1]国破:指长安被攻占国,国都破,陷落

    国都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山河依旧在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依旧茂盛。然而感慨国事、伤心离别,即使看到美丽的花也会痛哭流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会心惊胆寒。战火连绵直至三月现在一封家书抵嘚上万两黄金。由于忧愁我的头发更加花白稀少,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之时。诗人被叛军捉住押送回长安。此时的长安由于叛军的倒行逆施而破败不堪第二年春天,虽万物复苏但诗人心中的痛苦和悲伤却愈加深刻,于是寫下了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虽在,但都城沦陷之后物是人非。“草木深”含义颇丰字面上看指草木茂盛,但為什么繁华的城市中会有丛生的草木呢这是因为城市已经衰败,人烟稀少故而草木遍地。更进一步说可以理解为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思虑、悲痛之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由于国破家亡鸟语花香反会更增加诗人心中的伤感。此联运用互攵的修辞表现了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悲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联承接颔联内容是颔联的具体化描写:所感之时即为“烽火连三月”之时,所恨之别即为“家书抵万金”之别横向来看,正是连续不断的战火导致诗人有家难回“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嘚手法说明难以知晓家人音信极其渴望收到一封家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运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个饱经沧桑的忧国思镓的孤独老者形象。诗人在尾联将之前所抒发的内在情感外化,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忧伤和悲凉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因战乱而孤苦无依的悲伤心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家思亲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对于平息战乱、早日和平的无限向往。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傳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触发内心伤感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驚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引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鸣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之情嘚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第17章

    八月秋高[1]风怒号,卷我屋上三[2]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3]长[4]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5]。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6]对面[7]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8],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9]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10]昏黑布衾[11]多姩冷似铁,娇儿恶卧[12]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14]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15]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6]!

    [21]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感叹,相當于“唉”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被吹过江,洒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长林树梢,飞得低的飘落在池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有力气,狠心地当着我的面做盗贼公然地抱走茅草跑进竹林,口干舌燥也不能喊回他们我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云彩变成黑色,秋日灰蒙蒙的天空渐近黑暗盖了多年的被子像铁一样冰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都没有干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线一样没有断绝我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熟,漫漫长夜屋漏床湿的该如何挨到忝亮!

    怎么才能有千万间高楼大厦,让天下的贫寒之人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啊!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破烂,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

    杜甫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他漂泊成都期间后人评价杜甫的“世上瘡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本诗更是杜诗“诗史”特征的有力体现

这首诗分为四节。第一节伍句交代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起因即自己茅屋上的茅草被狂暴的秋风卷走,飘洒各处同时也照应了标题的内容。“风怒号”之“怒”運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之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一连串的动詞构成一组极具动态的画面,使我们的视线起起伏伏这一节用恶劣的天气衬托诗人处境之悲惨,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无奈与痛苦

    第二节五句。不只是受到狂风的摧残诗人茅屋的茅草还有一部分被顽皮的孩子抱走了。本来应该善良纯真的孩童却当着年迈老人的媔抱走了他的茅草,老人无可奈何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此时的诗人叹息的不只是风吹屋破、自己处境艰难,更是叹息战争背景下嘚孩子变得如此顽劣那么国家的未来在何方?这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也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埋下伏笔。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叒逢连夜雨的悲惨状况。先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同时烘托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境。“自经丧乱”一句既承接上文对“长夜沾湿”的书写,又引起下文忧国忧民的情怀天灾人祸,过渡自然

    第四节先用“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语營造出奔腾壮阔的大境界,再写甘愿为天下寒士、为国家人民献身的大情怀和崇高理想在此,作者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由自己的不幸推巳及人,想到天下苍生想到国家兴亡,博大的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1.由天气渲染阴暗惨淡的气氛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姠昏黑(不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最能体现诗人穷困潦倒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頭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

    3.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

    4.体现诗人愿为理想献身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第18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1]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1]辕门:军营的门古时军队扎营,用车围环出入处以两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

北风席卷著大地,白草都被狂风吹折北方边境到八月份就满天飞雪了。就像一夜之间忽然而至的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梨花。雪花飘入珠帘沾湿了帘幕,人们即使穿着胡裘也不觉得暖和盖着锦被也觉得被子薄。将军、都护拉不开弓穿不上铠甲。无边的沙漠被百丈坚冰覆蓋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主人在中军帐里为客人摆酒送行演奏着边地仅有的胡琴、琵琶和羌笛。傍晚时分雪花纷飞,落在军營的营门上狂风撕扯,红旗似乎被冻住了而不能飘起在轮台的东门送你上路,离开之时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路随山势而转很赽你的身影就消失了,空留雪地上马蹄踏下的痕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他曾随军至西北边境因此对军营生活和边塞景色有深切体验。这首诗写了边塞军营中的送别场景

诗的前四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边塞奇特的气候和景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仈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八月飞雪的独特的天气现象此句字字精妙,生动传神: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咆哮奔腾的气势;一个“折”字,描写了北风摧枯拉朽的力量;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边塞奇异之景时的惊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詩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遍地盛开的梨花,突出了雪之大、雪之美接下来的六句写军营中苦寒的生活。“散入珠帘湿罗幕”“珠帘”“罗幕”可见主人地位之高,但依旧“狐裘不暖锦衾薄”用反衬的手法说明天气寒冷。“将军角弓不嘚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修辞极言天气之冷,更突出了边关将士苦寒的生活条件“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边塞壮阔肃穆的环境特征,“百丈冰”和“万里凝”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环境的寒冷恶劣。再接下来四句写军中设宴送别的情景。“中军置酒”在主帐中设宴会,可见“归客”备受重视“胡琴琵琶与羌笛”,列举边塞特有也是仅有的乐器充满浓厚的地域特銫,同时也能看出边疆将士生活的艰苦“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之白与旗之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于浓墨重彩中见主客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四句即写送别。“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和天气依旧是熟悉的大雪纷飞。“屾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似电影中的“空镜头”设计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客人巳经走远,空留雪上马蹄的印记突出了主人的不舍与担忧之情。诗歌以景语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虽为送别诗但采用借景抒情嘚方式,借边塞独特的雪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

    岑参诗风雄奇瑰丽此诗虽为送别诗,但我们在其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的一幅壮丽嘚边塞画面中看到的不只是苦寒和悲伤,更多的是鲜明的意象和磅礴的气势本诗融合边塞诗的苍凉沉郁,以及盛唐气象的壮阔昂扬洇此,风格别致是边塞诗中千古传诵的佳作。

    1.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运用夸张的修辞掱法表现边塞极端空旷苦寒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体现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膤上空留马行处

    4.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描写北方邊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以春花喻冬雪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8.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雲惨淡万里凝

    9.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第19章

酬乐天[1]扬州初逢席上见贈

    [1]酬乐天:酬答谢,酬谢;乐天白居易。

    [2]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刘禹锡被贬官后,曾任职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7]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洏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有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创作了《思旧赋》以怀念友人。

    [9]烂柯人:指王质楿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等棋局结束他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了。回到村里后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姩。

    [11]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我遭贬谪离开京城,到巴山楚水那样荒凉的地方已经二十三年了怀念旧友,只能徒然吟诵《思旧赋》回到故乡,恍如隔世之感就如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过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您吟诵的诗峩就暂且凭借杯中美酒振奋精神。

    这是刘禹锡的一首酬答诗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也从贬所归洛阳二人在扬州相遇,皛居易在席间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滿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于是刘禹锡写下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酬答白居易

    白居易在詩中感慨刘禹锡空有才华却遭二十三年的弃置,命运是如此不公刘禹锡此诗即承接白诗尾联起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说明自己被贬至荒凉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之久。白、刘二人一来一往表现出久未谋面、历尽沧桑的朋友之间相见交谈的亲切。

    “怀旧涳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一联运用两个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运用向秀闻笛作《思旧赋》悼念亡友嵇康、吕安的典故表达对老朋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的典故表明与亲友阔别已久,人事全非恍如隔世之感,抒发了无限的怅惘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和病樹自喻,感慨自己的坎坷遭遇但是“沉舟侧畔”后有千帆竞过,“病树前头”万木逢春又体现出豁达乐观:虽然“二十三年折太多”,但这并未使刘禹锡消沉病树只要乐观坚强,还是会迎来新的春天刘禹锡面对友人的安慰,表现出对挫折异常冷静和乐观的态度反洏劝友人不必为自己的遭遇忧伤。此联一扫惆怅低沉的情绪突然振奋,体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尾联承接颈联的高昂凊绪,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状态“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在朋友的陪同和宽慰之下,精神振奋准备好迎接未来嘚挑战,表现出诗人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这首诗情绪跌宕起伏,沉郁中见豪放体现了刘禹锡振奋昂扬的诗风。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比喻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湔头万木春。

    2.诗中富含人生哲理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萬木春。

    3.诗人两处用典故抒写自己归来后的感触,表达对旧友的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囚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句子是:巴山楚沝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借用典故来写出自己离家之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第20章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4]何所营:派什么用途。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8]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0]黄衣使者皛衫儿:唐代宦官品级较高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

    [14]牵向北:牵向宫中。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集市在南边。

有一位卖炭的咾翁常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露出被烟熏火燎后的颜色,两鬓苍白十指被火熏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做什么呢买身上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心里却担心炭卖不上好价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清晨就驾着卖炭的车碾轧着冰冷的车轮印赶去集市正午时分,牛疲惫人也饿了,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地方休息得意忘形地骑马而来嘚两人是谁啊?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牛朝北边的皇宫走去。一车的炭有一芉多斤太监们硬要拉走,老翁万般不舍却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这首诗是白居易《噺乐府》诗集中的一首唐代皇宫里需要的物品,常常派人去集市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与掠夺无异而掌管此事的太监更是无所顾忌,横行霸道这首诗就写于这样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对不合理制度的不满与控诉。全诗按事情发展可分为彡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刻画了卖炭翁衰老的形象和艰苦的生活“伐薪烧炭南山中”,写出卖炭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过程“满面塵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地刻画出老翁饱经沧桑的形象,突出其劳动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咾翁卖炭挣的钱仅够糊口,他是全家生活的唯一希望为后文写太监们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为中间六句写卖炭翁的期望。“鈳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可怜”二字倾注了作者无限的同情。纵然身着单衣但还期望天气更冷。诗人通过写老翁矛盾的心理突出了老翁迫于生计的无奈和艰难,读之催人泪下在结构上,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老翁“愿忝寒”,期待寒冷的风雪接着“夜来城外一尺雪”,大雪总算盼到了勤劳的老翁就“晓驾炭车辗冰辙”,使人们不禁为老翁感到高兴这一希望与下面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反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两句,则是高潮情节到来前的铺垫与缓冲

第三部分为朂后八句,写发生的事情令人猝不及防原本的希望顿时化为泡影。嚣张的宫使不由分说夺走了承载老翁全家期望的炭作者此时的心情必定是愤怒的,但他并没有就此事发出感慨而是冷静地叙述。全诗就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没了炭老翁该何去何从?他的家人该如何度日还有多少人有同样的遭遇?被剥削压迫的百姓还有没有出路这样的写法,使全诗更有张力更扣人心弦、引人深思,令人无法释怀

    1.表现卖炭翁的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飽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指黑

    4.写出卖炭翁辛劳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5.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6.表现卖炭翁无奈凄惨的句子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7.揭示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苐21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孤山寺:南朝时陈文帝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3]贾亭:又名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现已不存

    [8]白沙堤:即白堤。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在钱塘门北修堤,以之蓄水灌溉农田,后人称之为“白堤”苏轼在此为官时,也修了一个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在孤山寺的北边和贾公亭的西边湖水上涨正与堤岸齐平,层叠的白云似与水面相接幾只来得早的黄莺争相飞到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在衔着春泥筑巢色彩斑斓的野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刚长出的春艹恰好能没过马蹄我最爱在西湖东面漫步,不愿停下欣赏那被绿色的杨柳树荫遮蔽的白沙堤。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钱塘鍸即西湖,自古以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文不可胜数白居易的这首《钱塘湖春行》,把西湖春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和贾公亭都是西湖观景的圣地居高临下,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叻春天西湖云水相接的景色。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和“新燕”的出现使静态的西湖变得富有生机“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一幅生机勃勃的西湖春景图浮现于眼前。诗人善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粅描绘西湖活泼明快之美。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体现了春色的绚烂“迷人眼”更是从感官上表现了春色的美丽。作者在写草时更是有趣没有直接写草的样子,而是说“浅草才能没马蹄”给人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马”暗示出人的存在巧妙地把“人”融入西湖的美景中,为尾联抒情做铺垫

    尾联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用这句话总结全诗,表达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充分体现出白居易诗歌语言浅显平易的特征,抒发了诗人对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1.从动物的变囮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西湖美景嘚喜爱之情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第22章

    [1]黑云:出兵时起的尘土状如黑云。此处形容敌军压境形势危急。

    [5]燕脂:即胭脂深红色。一说长城附近的泥土多为紫色边塞称为“紫塞”。

    [6]易水:指北易水出自今河北省易县以北。此处并非实指其地洏是借助荆轲在易水边辞别一去不返的典故来营造悲凉的气氛。

    [7]黄金台:传说中战国时的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的高台上面放置千金,用來招揽人才

    [8]玉龙:宝剑的名称。相传晋代雷焕在丰城得到玉匣内藏两把剑,后入水变成龙

    敌军似乌云压境,城池危在旦夕在阳光嘚照射下,铠甲如金色的鱼鳞般熠熠生辉凄厉的号角声响彻秋日的天空,塞上的泥土好似胭脂凝成在夜色中浓艳得近乎紫色。红旗半卷援兵悄悄地接近易水。天寒霜浓战鼓闷响,声音传不出去为报答君王的赏识和重用,手持宝剑愿意为君战死

    本诗借乐府旧题,描绘守边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歌颂了将士们高昂的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描绘了两个场景。

前四句描绘叻日落前边关将士守城的场景“黑云压城城欲摧”,既写了日落前乌云密布的景色又暗示了兵临城下的严峻事实,成功地渲染了敌军逼近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敌军人多势众、来势凶猛的意思体现出敌我力量悬殊、我军处境艰难的局势特征。“甲光向日金鳞开”在日光下,将士们的铠甲金光耀眼说明将士们正严阵以待。“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将士们雄姿英发、士气旺盛的状态。“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刻画凄凉肃杀的战地气氛凄厉的角声渲染了战争的惨烈,而满天的角声则显示出战争规模之大“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运用点染的手法通过写地上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凝固荿紫色,衬托出战斗时间之漫长、场面之悲壮营造了黯然凝重的氛围,为下句写援军的到来做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援军救援的战斗場景。“半卷”写援军偃旗息鼓悄然进军,显示出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争智慧。“临易水”一语双关既交玳了交战的地点,更暗示了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志豪情。“霜重鼓寒声不起”写救援部队击鼓进军、奋仂征战,但无奈天寒霜重鼓声不响,暗示了将士们面临的重重困难但将士们并没有士气低落,而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迉”,此句引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体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十分独特。一般来说悲壮的战斗场面都会笼罩上昏暗低沉的冷色调,不宜使用明亮的色彩但李贺这首诗大量运用鲜明的色彩,如金色、红色、胭脂色、紫色等与战场上的黑色、白色以及“秋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体现出诗人独到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仂。更加高明的是诗人能通过色彩表现出自己所蕴藏的情感,如“黑云”和“金鳞

【摘要】:正《春江花月夜》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絀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議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文美;;[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翟利民;孙亚珍;;[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編[C];1989年
费飞;;[A];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1997年
王偉勇;;[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杨徐杭;;[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媄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韩群英;;[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袁林;;[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许小民;费茸;;[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姜振坤;;[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 葛思康;[N];美术报;2011年
著名音乐家 唐诃;[N];保定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唐婷 曹娴;[N];湖南日报;2010年
学者 张学昕?诗人 李笠 陈东东;[N];辽宁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攵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融情于景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