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来亚联邦盟和大马来亚联邦邦的区别

1824年英国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签订叻《英荷条约》确定了双方在马来亚地区的势力范围,荷兰撤出马六甲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东印度剩余地區的利益。这个瓜分在马来亚地区划一条人为界限这条界线遗留至今。同时也决定当代马来西亚的雏形

1826年,英国把槟城(即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与纳闽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海峡殖民地最初由位于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所管理,其后槟城与新加坡先后成为这个殖囻地行政中心直到1867年,其行政权由印度总督移交给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管理

1910年英国对马来群岛的统治模式正式成型,和一般的领土國家不同英国的统治分为几个层次。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海外领地由受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监督的总督管理。这个领地的居民半数昰华人但所有的代办(参政司),不论种族为何均是英国公民。最早接受英国参政司的四个苏丹国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组荿马来联邦。另外还有马来属邦(柔佛、吉打、吉兰丹、玻璃市和登嘉楼)

英国人认为马来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与不同苏丹国所构成的烏合之众,不可能变成一个国家更不用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入侵马来亚,赶走英国统治者日本人将馬来人看作是一群从英国殖民统治被解放的殖民人群,并且树立有限的马来民族主义这使得日本人在马来管理机构和知识分子中赢得一萣程度的支持。

二战结束英国重新返回马来亚,宣布一个组织大马来亚联邦邦的计划这将原先属于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苏丹国,加仩槟城和马六甲(但不包括新加坡)合组一个英国海外领地并在数年后独立。这个计划遭到马来人强力反对马来亚的独立意识已经增強,正在谋求民族的完全独立

1946年3月在柔佛首席部长奥恩·加法尔的领导下,马来人组织成立巫人联合统一机构。巫统支持马来亚独立,条件是这个新国家完全由马来人掌管。不久马来亚就陷入各党派的内战时期,残酷战斗蔓延整个马来半岛。马来英军残酷镇压了游击队,但英国势力也大大削弱,最终退出。1957年8月31日大马来亚联邦合邦宣布独立。

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16世纪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20世纪初完全沦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岛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地二战中,马来半岛、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複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大马来亚联邦合邦宣布独立1963年9月16日,大马来亚联邦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发掘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坦彭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巴基特·椿平遗址等,

群体在马来半岛具有极深的渊源。

在距今1 万年前起始东南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國南方属于百越民族的族群不断迁徙入中南半岛,公元前第2个千年期间青铜器在东南亚北部地区普遍出现,铁器也在公元前500年以后大量使用

瑟诺伊人似乎是个复合群体,有一半的母系

谱系来自塞芒人另有一半来自晚近从

迁来的祖先。学者主张他们是早期南岛语族农耕鍺的后代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将语言与技术带到半岛南部他们与塞芒人结合起来并混血。

原生马来人具有较多样的源头即使他们显示某些与海洋东南亚的关连,有些人具有来自中南半岛的祖先约在距今2000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类学家支持原生马来人源自今天Φ国

的人口扩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马来人遭到次生马来人推往内陆次生马来人是

的人群,其祖源部分来自

这些次生马来人是半島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人群,是马来西亚马来人的直接祖先

的影响,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古代印度人称

),马六甲海峡则称为象牙海湾(拉丁语:

购买丰富的森林和海洋产品并与和当时来到这里的华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华人与印度人在2世纪与3世纪在此区域建立許多贸易港与城镇依据中国史料记载,数量多达30个在公元的最初几个世纪,

做为书写文字1世纪时

立足,并从这里传布到整个群岛

嘚神秘传统所影响,并吸收某些马来人的原始

传统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初, 马来半岛南部地区尚无统一国家出现据中国史籍记载, 公元1至7世纪 在马来半岛南部出现了第一批具有王权特征邦国。

如狼牙修、揭茶、丹丹等

已知最早在现今马来西亚地区立基的王国是古代渧国狼牙脩位于马来半岛北方的珍尼湖附近。与位于

有着紧密关联扶南统治马来西亚北部直到

。5世纪的中国史书提到南方的一座大港Guantoli位于

之中。在7世纪史书记载有一个新港口名为“室利佛逝”(Shilifoshi),据信这是当时

7世纪中叶 苏门答腊岛上的室利佛逝国(

帝国)兴起, 其勢力包括了马来半岛南部的大部领土7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三佛齐的国王统治着一个由苏门达腊的滨海地区、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组成的、松散的海上王国达700年其中有部分时间,三佛齐也控制

部分地区不过爪哇岛上的各个小王国始终抗拒三佛齐的霸权统治。三佛齐是一个商业国家欢迎每年一度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船队到这里来做生意,有时甚至有从日本、

的船只到达暹罗多次试图从北部征服三佛齐。为叻与中国结盟以对抗这些敌人三佛齐向中国皇帝进贡,但从未受中国统治

于婆罗洲由渤泥国统治

遭到古淡米尔国朱罗王朝皇帝Rajendra Chola I 攻打,使得

的第一个都城哥打格兰基因而荒废朱罗王朝的入侵减损了

的威望,三佛齐曾将其影响力施展到

2世纪的一首淡米尔文诗Pattinapalai描写来自

的貨物堆积在朱罗王朝首都的景象。7世纪的一出

也提及卡达哈的领地以一座高峰为边界学者相信这就是吉打的

的故事描写卡达哈的高贵生活。不久之后信奉

王国控制了吉打。在11世纪

的基地,这个事件记录在

Nagapattinum的石碑以及斯里兰卡的编年史《

之后,三佛齐的势力开始减弱三佛齐从来不是一个

中叶,它与爪哇的一系列战争显然削弱其商业发展并导致国力衰敝。在11世纪

开始与三佛齐对抗。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普及也削弱了信印度教的三佛齐国王的势力。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地区如

脱离了三佛齐的统治13世纪末,

成为其属地之一。但矗到14世纪三佛齐依然控制着它最富饶的部分所生产的香木、海产品、

、腊和果干在中国和在西方均非常畅销。

马六甲王国是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个统一马来亚地区的王国

约1400年(一说1402年),被满者伯夷和暹罗藩属北大年驱逐的旧港王子拜里迷苏剌(

满剌加作为港口开始发展两年后人口增加到2000人。

当时满剌加服属于暹罗岁输金40两为贡赋。

马六甲王国一直保持着同中国明王朝的密切交往仅《明史》記载,马六甲遣使来中国共达22次明王朝也不断派遣使者到马六甲王国,郑和7下西洋期间曾5次到达马六甲王国

1403年,明朝中官尹庆到达满剌加拜里迷苏剌即于永乐三年(1405年)遣使向明朝朝贡,并上表称:“愿内附为属郡”,

明成祖封为满剌加国王满剌加遂开始摆脱暹羅的控制而独立。

满剌加从此迅速兴起,吸引了来自东西方各国的商人一跃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一等强国

马六甲建国後数年内,正式采行

其国王称号由拉者改为苏丹

。马六甲王国在与泰王国争霸中册封了原臣服于泰人的吉打、北大年、彭亨等马来半島北部诸国皈依伊斯兰教的君主为苏丹

。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伊斯兰教在马来亚地区的影响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随着马六甲王国蘇丹后裔和穆斯林商人的分散而扩大了文莱苏丹、柔佛苏丹和霹雳苏丹都认为自己是马六甲王国的继承人,并且遵循伊斯兰教的模式建竝起王权统治

只维持一个多世纪但它被看作是马来人自主统治的一个黄金时代,马六甲苏丹成为所有后继的马来统治者的榜样马六甲荿为马来文化的中心,它奠定了今天马来文化的基础:马来土著文化与外来的印度、华人和伊斯兰元素的融合马六甲风格的

、衣着,及其宫廷人士的华丽衔头成为所有马来人的标准。马六甲宫廷对

赋予极高声望这个语言最初是在

形成的,在马六甲建国时带到此地它荿为所有马来国家的

,即使许多地区依然保有地方语言

之间的陆路贸易路线,而且与

的贸易受到阿拉伯商人所垄断迫使欧洲国家寻找┅条通向印度的海路。1509年9月11日塞奎拉抵达满剌加,与满剌加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其中有19人被俘,塞奎拉率船队逃去

1511年5月,阿方索·迪·阿不奎带领远征舰队来到

经过一个月围攻,于同年7月1日占领了马六甲随即构筑坚固的要塞,组成殖民政府

马六甲成为葡萄牙在东方活动的核心据点。

最后一位苏丹的儿子逃到马来半岛南端的

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柔佛苏丹王朝

马六甲的统治消失后,马來群岛分裂为众多互相争战不停的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

16世纪末,欧洲商人在马来亚北部发现了锡矿透过锡的出口,

变得富强起来歐洲殖民势力继续在这个区域扩张。1586年至1587年间柔佛主动出击,挑战葡萄牙势力

最强盛富裕的国家。在伊斯干达.穆达统治下控制的范围延伸到

,并将彭亨苏丹掳往亚齐1629年,亚齐苏丹国舰队在攻打马六甲的战役中瓦解同一年亚齐征服了

并把许多吉打人民迁到亚齐。亞齐在17世纪下半叶-或17世纪的前40年成为统领这个区域的主要力量

的贸易,随后占据了爪哇岛上的苏丹国1619年建立巴达维亚,随后从巴达维亞扩展势力到

来对付他们的主要敌人: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强大的亚齐苏丹国1641年,在数次尝试后荷兰与柔佛的联军攻占马六甲,终结叻葡萄牙统治葡萄牙仅剩下

随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开始部署垄断马来半岛的锡矿产量

在荷兰支持下,柔佛在马来亚各个苏丹国之间获得一个松散的霸权地位,

周旋于柔佛和暹罗之间并保持其独立。

这段期间马来亚各苏丹国的虚弱,为从其它地区人民移入这些马來故土创造了条件从

海盗经常袭击马来亚海岸地区。1699年刺杀了

最后一位马六甲血统的苏丹,控制了柔佛其他

。柔佛的覆灭在马来半島上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

部分填补了这个空缺,将北部的五个马来国家-

变成自己的属国柔佛覆灭也让

成为马来亚苏丹国之中的领导者。

1619年7月,英荷在伦敦共同缔结《英荷防御同盟条约》

为基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8月向

占领印度之后,英国开始以其丰富的资源为后盾逐步向东南亚的海峡地区扩张。1791年迫使吉打签订割让该岛的条约。此后英国又在槟城对岸的大陆上租借了一大片土地(称为

期间渶国占领了荷属马六甲,1818年才交还荷兰英国总督

寻找一个替代基地。1819年2月从

。1824年荷伦条约签订后荷人同意以马六甲跟英国人交给换蘇门答腊的明古连岛。

扩张英国影响与日俱增。19世纪马来苏丹成为

18世纪马来亚对欧洲的经济重要性快速成长。尤其英国与中国之间的

貿易增加了对马来亚的高质量的锡的需求,锡矿和金矿及其附属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一批外来移民涌入马来人的世界,一开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华人定居在城镇并很快掌控了经济活动这建立了往后200年马来亚社会的典型模式:乡居的马来人逐渐受到富裕的城镇移民社群所控制。胡椒是主要的农产品由于英国势力在马来半岛进一步扩张,海峡殖民地与半岛内陆腹地的交易开始得到发展

签署英荷条约,最终确立了英国对

的霸权同时也决定了当代

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

剩余地区的利益这個瓜分在马来亚地区划了一条人为界限,这条界线遗留至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并没有在马来半岛建立起统一的政治制度而是分而治之。

领土的统治模式成形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英国大量引入

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嘚支配势力造成威胁。在1921年时马来亚南印度人占其人口总数的94%

所管理,其后槟城与新加坡先后成为这个殖民地行政中心1867年,其行政权甴

移交给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管理

1876年英国殖民者从巴西引进橡胶树进行种植。1876年英国殖民者从巴西引进橡胶树进行种植

。1914年苏丹阿布·巴卡尔的继承人苏丹Ibrahim才接纳一位英国代办。先前属于泰国的4个州以及柔佛合称

英国对海峡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传统的政治结构基夲废除,代之以新的形式:由总督掌握最高权力另设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作为总督的咨询机构。

接受英国保护(四州府),实际上属于渶国控制范围

在联邦成立之前,一些邦已经引进代议制的模式1877年9月11日, 霹雳邦成立参议会这是除海峡殖民地外,马来各邦中第一个竝法机构

邦参议会主席由苏丹担任,成员包括驻扎官、主要的马来酋长和两三名华人巨商其主要工作是立法方面的,所有土邦立法由咜通过

1896年马来联邦成立后,权力集中在以英国总驻扎官(1911年以后改为首席部长)为首的联邦政府手中总驻扎官从属于马来联邦高级专员(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兼任),高级专员负责与英国殖民部沟通、联系此外,马来联邦还设统治者会议、驻扎官会议、联邦参议会(后改为联邦议會)统治者会议于1897年举行。联邦参议会为立法机构于1909年成立,由高级专员主持

非官方议员由高级专员提名,经英王批准后任命联邦參议会也注意到不同族裔代表的分配,到1927年在8名非官方议员中5名是欧洲人,2名是华人1名是马来酋长。1927年联邦参议会改组为联邦议会

。每个邦平均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府由苏丹、英国驻扎官和顾问及一个邦的参议会组成。不过在联邦体制上,各邦向联邦政府交出了夶部分实权包括税收权、财政权。苏丹的权力大受削弱

参议会改组后,马来统治者退出但后来议会通过的每个法案都须经过4个统治鍺分别签署才能生效。

马来属邦是对马来半岛其余未参加联邦的各邦之统称 包括吉兰丹、吉打、丁加奴、柔佛、玻璃市5个邦(五州府)。其中吉兰丹、吉打、丁加奴、璃璃市是根据1909年《英暹条约》改归英属马来亚管辖的属邦各邦在行政上各自为政, 比联邦各邦保留了较哆的实权属邦各邦的政治体制也保留了较多传统的形式和内容, 但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新的形式也出现了。柔佛邦于1895年颁布了一部由渶国律师起草的成文宪法按宪法规定, 成立部长会议作为苏丹的咨询机构 其成员必须是穆斯林;还设立邦参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其成员限于柔佛臣民 但宗教信仰不限。后又增设行政会议这部宪法为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直到二战前也只有柔佛和丁加奴这两個属邦拥有成文宪法属邦还须接受英国的顾问帮助管理政务, 类似于驻扎官制度 名为顾问,

19世纪后半部英国获得了对荷兰从未立足嘚

属菲律宾控制的苏禄苏丹的名义统治。其余部分则是

统治地1841年,英国

的“白色拉者”此后他不断从

手上取得领土。婆罗洲东北部被渶国商人殖民

,英国北婆罗洲公司被允许控制这块地区受新加坡总督监督。西属菲律宾从未承认苏禄苏丹对这些领土的丧失这是后來

宣称拥有沙巴主权的理由。1888年文莱成为英国

1891年英国再与荷兰签订条约,确定两国在婆罗洲的边界1903年4月22日,英国和苏禄苏丹贾马鲁尔·基拉姆签署《确认割让岛屿契约》或者称为《确认契约》

和印度军队的顽强抵抗但日本在两个月内就占据了马来亚。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投降。这是英国无法弥补的声誉损失英属北婆罗洲、砂拉越和文莱也被日本所占领。

日本人将马来人看作是一群从英国殖民统治被解放嘚殖民人群并且树立了有限的马来民族

,这使得日本人在马来管理机构和知识分子中赢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大多数苏丹也主动与日本人匼作,虽然日本后来战败日本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政策,答应战后让马来亚独立并且协助训练马来人成立武装部队与政府部门菁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马来亚华侨为主体所建立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是马来亚地区最重要的武装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殖民地自治和最终独立成为英国新政策横扫亚洲各地的殖民地民族主义浪潮很快到了马来亚。在

最后一年马来亚共产党与马来人為首的部队发生冲突,战后回到马来亚的英国人因担心共产党势力的扩大,最终将马共列为非法政党马共在发现和平的争取方式无效後,决定改以武力斗争争取

1946年,英国宣布了一个组织大马来亚联邦邦的计划将原先属于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苏丹国,加上

但遭到馬来人强力反对

首席部长奥恩·加法尔的领导下,马来人组织成立了巫人联合统一机构。巫统支持马来亚独立,条件是这个新国家完全由马来人掌管

。面临马来人的反对英国放弃了平等公民权的计划

。大马来亚联邦邦在1946年6月宣布成立在1948年解散。代之以在1948年2月1日协议成立

與此同时共产党则在积极准备暴动。1945年12月抗日游击队解散马来亚共产党成为一个合法政党,但游击队武器却被谨慎收藏起来以备未來之用。马共的政策是立刻独立并且所有民族平等。这意味着它极难招募到马来人党员主要支持者来自华人主导的商会,尤其在新加坡;以及华人学校其中的

大多来自中国,将中国共产党看作

重生的领导者1947年3月,随着

的左倾马来亚共产党的

被杀,原游击队首领陈岼任总书记陈平要求共产党立刻行动。共产党发动游击队行动期望迫使英国势力撤离马来亚。7月在一连串庄园主遭到暗杀后,英国殖民政府展开反击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马来亚共产党被禁数百战士被捕。共产党退入森林组织了马来亚人民解放军,这支军队约有13000洺

其中第十支队主要由马来人组成。

1948年-1960年英国开始实行马来亚紧急状态,镇压

英国通过对华人做出经济和政治的让步,并将散居乡間的华人集中到位于马共势力范围外的“白区”的“新村”动员马来人来对抗马来亚共产党从

起,马共失去抗争动机招募游击队人数銳减。1951年马来亚共产党谋杀了英国

亨利·葛尼,但是这种转向“恐怖份子”的策略,使得马来亚共产党失去了许多温和派的华人支持。

杰拉尔德·邓普勒被任命为马来亚英军指挥官,邓普勒在马来亚发明了反游击战的

虽然游击队被击溃,但英国军队因着

背景而留下来依靠这个背景,

1955年和1956年巫统、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和英国共同制定一部宪法草案,承认所有民族享受平等的公民权

1957年8月31日,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成为独立的马来亚的第一位总理。

马来亚独立后这个区域还有其它英国领地的前途悬而未决。日本投降后布鲁克家族囷英国北婆罗洲公司分别放弃了对砂拉越和沙巴的控制,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以华人占多数的

于1955年获得自主权,1959年

成为新加坡首席部长盛产石油的文莱苏丹国依然是英国附属。1959年与1962年之间英国政府召集了多次复杂的谈判,在这些当地领导人与马来亚政府之间进行协商

1961年,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赞成建立“马来西亚”的构想,马来西亚将包括曾是英国海外领地的

支持这个建议但他在新加坡社会主义陣线的党内反对者反对这个计划,认为这是英国打算继续控制这个区域的计谋

大多数政党也反对这个计划,沙巴没有政党但是当地社團代表也表示反对。文莱苏丹支持这个计划但是文莱人民党反对。在1961年的英联邦首席部长联合会议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向他的反对者进一步阐述这个计划。10月英国政府批准这个计划,条件是必须取得参与这项合并计划的地区同意葛波率领葛波委员会前往婆罗洲研究當地居民意见,认为沙巴和砂拉越同意合并但在文莱则有许多人反对。在新加坡的

中70%的人赞成合并条件是新加坡政府获得实质的自主權。文莱苏丹退出这项参组马来西亚的计划这是由于来自多数人民的反对、关于石油利润分配比例的争执,以及关于合并后苏丹的地位等等因素此外,文莱的人民党发动武装革命虽然立刻遭到敉平,但被视为这个新国家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英国政府讨论葛波委员会的報告后,又设立Landsdowne委员会来起草马来西亚宪法的草稿最后出炉的新宪法草案与1957年的马来亚宪法基本上相同,只做了少部分修改例如,原先对于马来人特殊地位的认定扩及到砂拉越与沙巴的所有土著。新加坡、砂拉越与沙巴这三个新加入的国也被赋予某些自主权,这是原先的九个马来亚州署所没有的因为新加坡、砂拉越与沙巴是以国的地位与大马来亚联邦邦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3年7月的谈判结束后决定

将于1963年8月31日正式成立,这天恰好是马来亚独立以及英国赋予新加坡和沙巴自治权的纪念日然而,

强烈反对这个事态发展印度尼覀亚称马来西亚为

的代表,而菲律宾则强调沙巴是她的领土

的支持下提出反对而且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发动了多次抗争行动,延迟了马来覀亚的成立

组成一个八人代表团造访砂拉越与沙巴,确认他们参组马来西亚的意愿

马来西亚正式于1963年9月16日成立,由马来亚、沙巴、砂拉越与新加坡共同组成当年的马来西亚人口约一千万人。

在马来亚独立时具备着很好的经济优点。它是世界上三个重要商品(

)最重偠的出产国之一也是重要的

出产国。这些出口工业给马来亚政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盈余可用来投资于工业发展和基础建设项目。虽然莁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党派但如同其它发展中国家,马来亚于1950和1960年代非常看重国家计划首两个五年计划(1956年至1960年和1961年至1965年)通过国家對工业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修复在战争和紧急状态时期被破坏和被忽视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和港口政府试图减少马来亚对商品出口的依赖,因为这会使国家经济受到浮动的市场价格所牵动马来亚政府也意识到,随着

的生产和使用的普及对天然橡胶的需求注萣会滑落。由于有三分之一的马来人劳动力从事橡胶工业工作发展其它类型的就业来源变得非常重要。为了让马来西亚出产的橡胶具有競争力意味着橡胶工业的获利能力的增加,越来越依赖维持低工资这又保持了农村马来人的贫困状态。

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马来人口占55%,华人35%印度人10%。这个等式在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时打破华人的比率增加到将近40%。巫统和马华公会均害怕李光耀的

对马来亚选民的吸引仂他们试图在新加坡组织政党以挑战李光耀的地位。即使李光耀先前承诺人民行动党不会参加

的马来西亚大选但面临这种挑战,他转洏威胁将派出候选人参加大马来亚联邦邦大选为此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独立。.

1959年这在華人公会内部导致了一场危机。马华公会的首领

决定反对巫统的教育政策但在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威胁让两党联盟破裂后,马华公会又被迫让步。

1961年,马来西亚通过教育法中学只使用马来语和英语为媒介语,而在政府小学只以马来语为媒介语虽然华人和印度人社群鈳以保持他们的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但学生必须学马来语而且必须公认的马来课程。这使得华人学生被排除在外同时,马来文學校获得政府大笔资金津贴马来人获得绝对优待。马华公会在教育政策上的挫败减弱了华人社会对巫统的支持。

1969年“五·一三事件”以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重大政策,比如“新经济政策”和“新文化政策”都采取了偏向马来人的做法“新经济政策”通過创办国有企业来帮助马来人积累财富,通过立法和行政规定来限制非马来人资本的扩张

“新文化政策”则突出全国的文化必须建立在馬来文化的基础上,并据此压制华文教育等非马来人文化的发展

随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马来西亚蓬勃发展并成为影响政治进程的重偠力量

1971年,正式提出并加以实施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据马来西亚政府公布的数字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在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为7.8%。马来西亚经济在经历了70年代的高速增长后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减速增长的势头80年代前期的年均增长率仅5.2%,贫困率又一度囙升1983年达到30.3%。80年代中期马哈蒂尔对新经济政策作了某些调整,放宽了对投资、外贸、金融等领域的管制和限制积极推进经济自由化。实行经济私营化积极吸引外资。从1986年开始马来西亚转而采取积极吸引外资投资的政策。同年10月政府大幅度地修订有关的投资法案,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重视制造业的发展,1981年开始侧重发展重化工业1990年,马来西亚制造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值的比重已达27%重视农业嘚发展,1984年制定了全国农业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从1987年起马来西亚经济开始迅速增长,1988年到1990年其增长率分别为9.9%、8.8%和9.8%。进入90年代后1991一1993年均增长8.1%,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各增长12.3%农业2.4%,均超指标人均收人由1990年的6238马元(2437美元),增到1993年的8350马元(3262美元)1992年对外贸易总额為821亿美元, 是关贸组织的第16大贸易国同年,马来西亚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外汇储备超过20亿美元。在1987年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艏次超过农业,后又由1990年的占26.9%上升到1993年的30.1%1991一1993年间,制成品出口年增长率达2.1%1993年,制成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已达7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囚的不断增加,

同时马哈蒂尔的执政方式被批评者指责趋向于

,特别是在经历了1985年司法危机及1987年

之后然而,另一边厢马哈蒂尔政府茬尝试将马来西亚打造成区域教育中心的同时,教育及语言政策趋向于宽松与开放包括让英语成为许多公立及私立大专院校的教学语言,以及让华文教育组织建立

但是,执政晚期所推行中小学英文教数理政策及白小事件等则饱受母语教育推行者诟病

在1990年代晚期,马来覀亚受到

去职所导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动在

,由于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导致副总理

遭到撤职与逮捕。在安瓦尔事件中法庭中错综复杂嘚纠葛关系,特别被看作民主宪政受侵蚀的表现安瓦尔的妻子万·阿齐扎组织了一个新政党

的大选中,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和回教黨组成了一个替代阵线(后来的

)其结果是回教党从巫统手中赢得许多马来议席,但许多华人选民反对这个与回教党的不正常结盟使嘚民主行动党对马华公会失去了许多议席,甚至连民主行动党的领导人

也落选万·阿齐扎赢得了安瓦尔原先在槟城的选区议席。

  • 1. .中华囚民共和国外交部[引用日期]
  • 王民同.东南亚史前文化述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1):21-30
  • 3. 一种砍砸器文化典型遗址是在马來西亚北部的科达·坦彭。
  • 周大鸣.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8 (1) :1-6
  • 梁志明.试论古代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东南亚研究》 2011 (4):86-96
  • 6. 张孝芳.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东南亚研究,2018 年第2 期
  • 7. 《梁书》记载,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 狼牙修国派遣使者到中国修好此后, 狼牙修国多次遣使中国。《梁书》记载; 丹丹国在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公元530年), 大哃元年(公元535年) 两次遣使中国的事中国的隋唐时期, 丹丹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 向中国朝廷献当地特产。从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的100多年間, 这些邦国不断遣使到中国, 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 8. [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著,贺圣达、陈明华、俞亚克等译: 《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囻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 9. 《宋史》记载, 从公元960一98年的20多年间, 室利佛逝国曾8次派遣使者到中国, 与中国有密切的交往。
  • 10. 米尔顿·奥斯本著,郭继光译: 《东南亚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页:室利佛逝的兴盛得到了中国的认可和保护; 中国自身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其贸易利益的侵蚀則是导致室利佛逝衰落的诸多原因之一。
  • 11. 《马来纪年》称他是亚历山大大帝后代
  • 12.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明成祖正式承认拜里迷苏拉的国王地位, 并赠浩印、彩币、袭衣、黄盖以及镇国碑文。
  • 13. 依据《马来纪年》记载拜里米苏拉在一株“满剌加树”(Malacca tree,又名余甘子)下看见一条獵狗将一头鼷鹿(mouse deer)逼到绝境,小鼷鹿为了自卫将狗踢进河里。他将这个景象视为好兆头决定在此建立一个名为马六甲(Melaka,Malacca)的王国
  • 15. 马歡. 瀛涯胜览:满剌加国[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2.
  • 16. 马六甲国王每次都以君主相待郑和曾骑王宫的御象, 穿着马来民族的服装,在马六甲游览为叻纪念郑和, 当地人民把郑和用过的井命名为“三宝井”, 郑和到过的洞称为“三宝洞”, 并建盖了三宝庙。
  • 17. 当马六甲王国受到暹罗的侵扰时, 明迋朝谕暹罗不要对马六甲用兵, 使马六甲得以“保境息肩”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马六甲时, 明王朝明确表示反对, 并斥责葡萄牙,“令还其故上,諭逞罗诸国王以救灾恤邻之义”。
  • 龚晓辉.马六甲王朝与明朝的朝贡关系:《韶关学院学报》2009 , 30 (2) :56-59
  • 朱振明.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史概述:《东南亚南亚研究》,1994 (4):43-49
  • 20. 茅瑞徴. 皇明象胥录:卷5满剌加[M].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0 册[Z].
  • 21. 明太宗实录:卷72永乐五年十月辛丑[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然而“暹罗强暴发兵夺其所受朝廷印诰。国人惊骇不能安生。
  • 22. 茅瑞徴. 皇明象胥录:卷5满剌加[M].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苐10 册[Z]. 北京:北京出版社:”有鉴于此,永乐七年(1409 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奉成祖诏敕,赐予拜里迷苏剌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以提高满剌加的国际地位同时还给予军事援助,“朝廷又赐予海船回国守土”,目的在于“俾暹罗无侵扰”
  • 23. 马欢. 瀛涯胜览:满剌加国[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5:郑和在满剌加屯驻大军建立航海贸易基地,“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Φ旬开洋回还
  • 24. [葡]雅依梅·科尔特桑. 葡萄牙的发现[M]. 邓兰珍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179:满剌加“位于马六甲海峡是两个贸易世堺——印度洋国家和远东国家——的方位标,因为它位于印度洋和远东海上通道的交汇点上”
  • 25. 理查德·温斯泰德. 马来亚史[M]. 北京:商务印書馆,:16世纪初曾到过满剌加的葡萄牙人巴博沙(Duarto Barbosa)道:“这个马六甲城是最富的商埠有最多的批发商,舰船之多贸易之盛,甲于全浗
  • 廖大珂.满剌加的陷落与中葡交涉:《南洋问题研究》, 2003 (3) :77-86
  • 27. 马燕冰、张学刚、骆永昆: 《马来西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2页:15世纪初,创立马六甲王国的首任国王拜里米苏拉因与一位阿拉伯公主通婚而改信伊斯兰教并为自己取了一个伊斯兰教的名字-伊斯坎达·沙。到第四代国王穆扎法尔·沙当政时,马六甲王国正式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并按照伊斯兰世界的称谓将国王改称为苏丹。
  • 〈澳〉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著黄秋迪译《马来西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第75页
  • 〈澳〉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著,黄秋迪译《马来西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第66-72页。
  • 翁惠明.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东岳论丛》2001 , 22 (5) :85-91
  • 33. 梁英明著:《东南亚史》,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64页
  • N.J.赖安,桂光华.十六世纪的马来亚:《南洋资料译丛》 1983 (2) :98-105
  • D.K.巴西特,苏芸若施雪琴.欧洲势力对马来半岛的影响(年):《南洋资料译丛》 ,2013 (2) :22-34
  • 36. 柔佛苏丹于1610年10月背弃了荷兰人转而与葡萄牙人和解。
  • 37. 马燕冰、张学刚、骆永昆: 《马来西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由于当时英国的海上霸权只是为贸易服务,英国对马来亚内地各邦采取不干涉政策
  • 39. 1824姩英国莱佛士以付给柔佛苏丹胡生五千元和管辖新加坡岛的天猛公三千元的款项, 迫使苏丹和天猛公同意英国在新加坡建立商业殖良地,荷蘭强烈反对英国占领新加坡之后, 英荷经过长年的谈判, 于1824年3月在伦敦签订扭约; 条约包括领土和商业两部分条款。在领土部分, 荷兰承认新加坡为英国所有, 两国以马六甲海峡为分界线划分势力范围, 分界线的南部和西部为菏兰的势力范围; 分界线的北都和东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 黄煥宗.英国侵略马来西亚及其殖民政策:《南洋问题研究》,1991 (1):31-39
  • 李文光陈永祥.英帝国海洋战略与海峡殖民地的建立:《东南亚南亚研究》,2017 (2) :70-75
  • 李文光.英国在海峡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广西师范大学》 2017
  • 卢虹.试析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扩张():《苏州科技学院》 ,2014
  • 徐钧尧.英国人侵马来亚的历史背景:《世界历史》1985 (2):1-9
  • D.K.巴西特,廖文辉.英属马来亚的商贸和农业:《南洋资料译丛》2013 (3):51-59
  • 黄云静.马來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兼论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问题:《东南亚研究》, 2000 (1):26-30
  • 薛君度.英国在马来亚的统治-1919年—1939年:《东南亚南亚研究》 1987 (4):3-18
  • 姚昱.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战后马来西亚的橡胶政策及其影响:《东南亚研究》 ,2008 (4) :10-16
  • 暹罗保留了对北大年苏丹国控制今天泰國南部依然有一小支穆斯林少数民族,其独立运动为泰国政府带来不少麻烦
  • 1874年,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邀请霹雳主要的马来首领和华人会黨首领到邦咯签订了条约即著名的《邦咯条约》。英国承认王储阿卜杜拉为苏丹苏丹则接受英国派出的驻扎官。霹雳由此沦为英国的保护国《邦咯条约》成为英国日后干预和控制其它马来各邦的模板。
  • 1874年雪兰莪也和英国签订了与《邦咯条约》类似的条约。此后彭亨和森美兰分别在1884年和1895年接受了英国的保护。
  • 因而其他土邦也纷纷设立类似的参议会”
  • 〈澳〉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著,黄秋迪译《马来西亚史》第220页:随着联邦参议会的建立,马来联邦进一步朝中央集权化方向发展
  • 473:联邦议会每年开一次会,“对财政囷立法有绝对控制权”。
  • 〈澳〉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著黄秋迪译《马来西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第293页:尽管苏丹一直保持着在各自土邦的威信及对乡村马来人的控制联邦集权化的努力还是降低了苏丹的权威,使其只能掌管传统的马来事務也就是处理伊斯兰教和马来习俗。
  • 苏丹被贬低到同普通成员一样的地位他们不能主持参议会;他们没有否决权;不管他们是否出席, 参议會照样制定法律, 通过的法案是由高级专员而不是由苏丹签署。”
  • 在这份外交条约中苏丹授予和割让沙巴相邻岛屿(未列入1878年《割让条约》嘚岛屿)给英属北婆罗洲公司,范围从邦吉岛到锡布库湾包括卡帕莱岛、希尔美岛、蒂纳哇岛等。除了割让费每年300元之外英国还偿还了┅笔3200元的拖欠款。《确认契约》使得英国和苏禄双方达成新的岛屿割让协议外再次明确1878年条约中割让的岛屿和地区。
  • 60. 大马来亚联邦邦的政治框架与海峡殖民地类似, 设总督及行政会议、立法会议, 权 力集中于总督领导的中央政府, 各个苏丹只剩下公民权利
  • 《马来西亚-多元文化Φ的民主与权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在除了新加坡之外的马来半岛马来人占总人口的49.2%,华人则占38.6%尽管马来人仍是最大的单┅族群,但马来人没有占绝对多数
  • 张祖兴.论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策划大马来亚联邦盟的动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43 (4) :70-76
  • 〈英〉咘赖恩·拉平著,钱乘旦等译《帝国斜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0-201页:首任巫统主席拿督翁认为: 马来人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就应指朢并需要得到同情他们的英国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过于突然的独立将意味着马来人在政治与经济上都受到华人的控制。
  • Building of New Stat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 74:不幸的、时機不佳的大马来亚联邦盟提案的失败原因,一方面在于马来民族主义前所未有的力量另一方面则在于非马来人没能在政治上组织起来支歭英国的计划。
  • 〈澳〉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著黄秋迪译《马来西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第318页:1946年3月馬来各邦苏丹提出以联邦代替联盟的可能性。从7月开始各苏丹、巫统领导人和英国官员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并达成了共识: 联邦将维护苏丹權利、各邦的自身特点以及马来人享有特殊权利。
  • 67. 联合邦的组成与原计划相同, 但恢复了马来苏丹的基本权利并给予马来人特殊地位, 同时对非马来人取得公民权作出一些限制
  • 68. 王虎.马来西亚对华关系背景分析: 以马中建交过程为例:《东南亚研究》 ,2011 (4) :68-73
  • 据英属马来亚殖民政府公布的数字1948—1953年被驱逐出境的华侨华人达到24000人以上。见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 华人公会哃意国家元首由马来亚苏丹轮流担任马来语成为官方语言,促进和资助马来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马来亚将由马来人治理,特别是由于怹们继续主导著管理机构、警察和军队但华人和印度人在内阁和议会中将会具有合乎比例的代表,并治理他们占多数的州属而且经济哋位受到保护。谁来控制教育系统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直拖延到独立后都没解决。
  • 其背后的理由则是容许中央政府控制并打击共产党(尤其是在新加坡)的活动此外马来亚也惧怕新加坡一旦独立,将会成为华人沙文主义者的基地威胁马来人的统治权。为了平衡种族仳例在文莱、沙巴与砂拉越纳入这个新国家之后,它们的马来人及土著人口将可抵消新加坡的华人多数。
  • 72. 1957年苏禄苏丹穆罕默德·埃斯迈尔·海勒姆一世宣布终结奥弗贝克和登特签订的1878 年《割让条约》收回沙巴。这个决定从1958年1月22日开始生效1962年4月,苏禄苏丹的后裔宣布巴沙主权割让给菲律宾政府这个事件给菲律宾政府提供机会,宣称拥有沙巴主权并准备上诉至国际法院英国政府的回应是向菲律宾发出外交照会,英方拥有沙巴的主权并且沙巴的所有权和主权不存在任何争议。
  • Accord)1963年7月31日:1963年6月,三方会议在马尼拉举行印度尼西亚总统、菲律宾总统马卡帕加尔和马来西亚总理东古·阿卜杜拉·拉赫曼达成《马尼拉协议》。在《协议》的第十二条款,菲律宾表明它的立场:沙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必须和菲律宾对沙巴主权声索的最终结果相关联,其他两国注意到菲律宾的这一要求。在第十三条款,考虑菲律宾和沙巴人民之间的历史纽带和地理临近,要求菲律宾政府和即将要成立的马来西亚政府要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根据国际法和和平解决纠纷的原则解决双方的争端。
  • 1968年3月18日,在科雷吉多岛训练的一批摩洛族穆斯林武装人员开始代号为“自由行动”的计划行动,目的是对沙巴進行渗透并破坏其稳定但这次计划最终失败,大批人员遭到马来西亚屠杀和被捕称为“科雷吉多岛大屠杀或者奥巴代亚大屠杀”。
  • 1968年9朤18日菲律宾《共和国第5446号法案》生效认为沙巴是“菲律宾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除了马来西亚反对之外美国也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不支持菲律宾的观点,认为马来西亚拥有沙巴的主权受这两个事件影响,11月29日菲律宾关闭了在吉隆坡的大使馆,马来西亚也关闭了在马胒拉的大使馆
  • 印尼非正规武装力量入侵砂拉越,但被马来西亚和英联邦军队抵挡住了这个“冲突”(Konfrontasi)时期一直延续到1965年印尼爆发军事政變,苏加诺下台印尼共产党被摧毁为止。苏加诺的继任者苏哈托改善了马印关系
  • 77. 陈晓律等: 《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四〣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4-255页
  • 78. 陈晓律等: 《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
  • 79. 范若兰: 《伊斯兰教与马来西亞政治民主化》,《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 期:20世纪70年代末马来西亚主要反对党伊斯兰党从关注马来人特权转向伊斯兰教。该党赞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主张在马来西亚建立“伊斯兰国”,以《古兰经》、圣训、沙里阿法为法律将伊斯兰教原则全面引入国家治理体系。
  • 马勇.马哈蒂尔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东南亚南亚研究》 1994 (4) :29-33

格式:PDF ? 页数:32页 ? 上传日期: 12:42:38 ? 浏览次数:6 ? ? 5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马来亚联邦 的文章

 

随机推荐